時間:2023-03-10 15:07: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泥鰍養殖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S9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296-02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北部地勢低洼,田地長期處于水淹狀態,水稻種植成本相當高,如何充分利用北部低洼地區“水”這個特點,變“水患”為“水利”,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迫切需求。通過幾年的技術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該區的稻鰍養殖技術模式,為漁農民增收找到一條新路子,現對該養殖技術作具體介紹。
1 選址要求
1.1 場地選擇
稻田內套養泥鰍,不僅要考慮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也要滿足泥鰍的生存、生活環境。因此,在稻田的選擇方面,應當水源充足而且排灌水都比較方便,不能出現干旱或者被水淹沒。此外,為了保證泥鰍和水稻的正常生長,稻田里的土壤應當肥沃,水質干凈無污染,場地環境應符合GB/T18407.4要求。
1.2 池塘要求
為滿足泥鰍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稻田的四周還應當開挖溝槽,一般寬2.0 m、深0.8 m左右,溝槽面積占稻田總面積5%~8%時較適合。稻田的進排水口處要設置防逃網,一般設置2道,最外側使用聚乙烯塑料網,網口的大小以不阻擋水流和不出現逃魚為準[1]。
2 池塘處理
先清淤整池,將池塘里的水排干,對塘的四周進行加固處理,清除池底的雜草、垃圾和過多淤泥等,翻耕并曝曬池底。然后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的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餅等,但最好的清塘藥物是生石灰。一般清淤整池后,放養鰍種前30 d左右,池溝用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進行清塘消毒,殺滅病菌、蟲卵等。清塘消毒后,待池水產生浮游生物后,表明藥性已消失,則可放養種苗。
3 水質管理
3.1 水質培育
在稻田水體中施入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肥料3.0~4.5 t/hm2或復合肥(15-15-15)150~225 kg/hm2進行肥水,為水稻、魚的生長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稻田套養泥鰍水質管理與池塘專養有所不同,池塘專養可以保持水位不會發生變化,而稻田養殖的前期水位比較淺,因此水溫容易受外界影響,穩定性較差。由于泥鰍生存需要保證一定的水位,所以在泥鰍放養之后,稻田里的水位要逐漸地加深,隨水稻的長高,盡可能多注入些新水,使得水中含有足量的氧氣供泥鰍呼吸。
3.2 水質要求
稻田套養泥鰍田的水,適宜pH值為7.0~8.5,水中溶解氧氣的含量應當在4 mg/L以上,整個水體的透明度在20~35 cm。夏季溫度比較高,投入水中的餌料也相應地增加,使得水質更容易變壞,因此應當要勤換新[2-3]。
3.3 水質更換
適當換水,定期加水。在高溫季節和水質變差時要根據情況隨時換水,保持水質干凈穩定,每次換水量一般不得超過原水量的1/3。由于稻田里的水滲漏或者蒸發,根據田中水量加水,因此每隔10 d要加水1次,每次加水深度15~20 cm。
3.4 消毒和調節水質
每15 d四面溝潑灑1次生石灰進行消毒,每次用量為225~300 kg/hm2。每隔30 d潑灑1 mg/L漂白粉液1次,并且每月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1次,以調節水質。
4 鰍苗放養
鰍苗放養一般都是在插完稻秧之后,防止插秧時對田中水的擾動,破壞其穩定性。對于每年只種1次的水稻田,一般在第1次除草之后再進行鰍苗放養。放養前,苗種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0 min。然后訓練開食,消毒后的鰍苗即可放于開挖好的稻田里,等鰍苗適應水溫后就可以投喂餌料。一般放養密度對于鰍苗的規格應當盡量保持一致,防止互相蠶食。規格在3~4 g/尾的鰍苗,平均可放養約30萬尾/hm2。
5 鰍苗管理
5.1 水位控制
田中水位一般保持為10~20 cm,根據情況,適當地加入新水。夏季氣溫較高時,就要使水位加高,防止由于水量少,水溫變化太大破壞泥鰍的生活環境。此外,要多注意天氣的變化,做好防洪、排澇的準備工作。
5.2 餌料選擇
一般以動物性餌料(動物內臟)為主,適量配合飼料。還可用玉米、豆粉、麥麩、魚粉等餌料混合煮熟后投喂。投喂配合飼料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應達到32%左右。一般喂完植物性餌料后再喂動物性餌料,同時也可以將動、植物餌料與配合飼料混合在一起進行投喂[4-5]。
5.3 投喂
投喂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投喂2次/d,分別為7:00和17:00點各1次,盛夏時節下午的投喂可改在18:00―19:00。投飼量應根據天氣情況、水溫和泥鰍的攝食強度等其他因素靈活掌握,可按泥鰍重量3%投料。投喂的飼料應做到優質新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等。
5.4 勤加檢查,嚴格“五防”
要經常對稻田進行檢查,在稻田施肥、施藥前都需要認真檢查,保證魚溝和魚溜順暢。“五防”包括防逃、防賊、防藥、防鳥、防烏鱧。一是防逃。由于稻田四周田埂較低,漫水時,泥鰍容易逃跑,所以要定期檢查防逃設施、加固田埂。二是防賊。安排人員晝夜巡邏,以防有人偷捕泥鰍。三是防藥。有些劇毒農藥可以殺死泥鰍,因此要嚴防四周含有毒殺酚、五氯酚鈉、呋喃丹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田中。四是防鳥。傍晚時鳥類尋食,可能會過來偷吃泥鰍,因此要在稻田上方罩漁網。五是防烏鱧。洪水過后,水中可能會有烏鱧,要及時清除[6]。
6 水稻管理
稻田套養泥鰍,在養泥鰍的同時,還要對水稻進行管理。一是水稻品種的選擇。水稻應選擇耐肥力強,抗傾覆,特別是抗蟲能力強的品種。二是施肥的原則。只要是施以基肥,適當地施追肥;以施農家肥為主,施化肥為輔。三是注意防治。稻田中盡量避免使用農藥,無法避免時可選用高效低毒的農藥,且要對水稻的葉面進行噴施。可以定期在稻田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對池水進行殺毒。
7 病害防治
除了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池水進行消毒外,對于喂食的器具,也要進行消毒。食臺每周要用10 mg/L的強氯精清洗1次。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要每周消毒1次。泥鰍捕撈前15 d應停用任何藥物。
8 結語
稻鰍養殖技術,是通過建立一個稻鰍共存、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互利互惠的生態套養系統,泥鰍在這個系統中除了耕田除草、減少蟲害的作用之外,還可以有效地利用稻田中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達到了“節地、節水、節成本、增效益”等多種效果。稻鰍養殖模式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該養殖模式平均產水稻5 400 kg/hm2、泥鰍2 400 kg/hm2,產值9萬元/hm2,效益可達到4.5萬元/hm2,相對于傳統的種稻,經濟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同時該模式能有效較少病害的發生,降低了生產成本。
該新型的養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水體中各物質間的循環利用,能有效轉變傳統種養模式,拓展農業陸水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減少病害發生,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實現漁農民增收和農水產品品質提升,有效促進了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轉型升級。
9 參考文獻
[1] 張德華,許國民,陳豐剛,等.浙江省稻田養殖真泥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93-294.
[2] 周大顏,楊賓蘭,徐鴻飛,等.泥鰍稻田生態養殖技術[J].吉林農業,2014(14):54-55.
[3] 吳紹山.浙江省稻田泥鰍生態養殖技術探究[J].農技服務,2014(11):157.
泥鰍是我國常見的小型淡水魚類,在日本、韓國有一定的市場。常見的養殖品種有圓鰍和黃板鰍。
1泥鰍的生物學特性
泥鰍是底棲性魚類,棲息于湖泊、池塘、河流、水溝稻田的淺水區域。喜靜水環境,能適應惡劣渾濁的水環境,能進行鰓呼吸、皮膚呼吸、腸呼吸,耐低氧。善逃逸,能下潛淤泥,上浮水面。泥鰍具雜食性,喜夜食,人工養殖可人工馴化為白天攝食。體長5cm以下時為動物食性;體長5~8cm為雜食性;體長9cm以上時,為主食植物性飼料。生長適溫15~30℃,最適水溫25~27℃。夏季超過34℃、冬天低于6℃時,鉆入淤泥中,處休眠狀態。當年體長可達10cm,第2年可達13cm,體重可達50g/尾。泥鰍最大個體體長為20cm,體重100g以上。大鱗副泥鰍更大,體長250cm,體重150g左右。
2泥鰍的繁殖
首先選擇2~3齡的成熟親鰍,要求雌鰍腹部大而柔軟,無病無傷,呈桔黃色,體長15cm以上;雄鰍稍呈圓錐形,腹部不肥大,背鰭基有明顯的肉質突起。
常用的親鰍催產劑是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鰍注射500IU,雄鰍減半。注射于腹部中線胸、腹鰭之間。隨后放入事先掛好魚巢的產卵池或網箱中,雌雄比為1∶1~2為宜。催產適溫22~28℃,最適水溫25℃左右。傍晚18時注射,次日晨6時即可產卵。水溫25~28℃,10h排卵。
魚卵產出后,即移出魚巢孵化,防止親鰍吞食魚卵。可采用人工授精。一般水溫22~25℃,40~44h;水溫25~28℃,24~28h,可孵出魚苗。出膜3d左右,顏色由黑色轉為淡黃色時,移出孵化池進入魚種培育階段。
3苗種培育
鰍苗培育可在池塘中進行,可采用肥水培育法。先進行清塘、肥水、培育輪蟲,并適時下塘,輔以豆漿培育鰍苗。水深30~40cm,靜水池塘,面積不宜過大。鰍苗放養密度750尾/m2,不超過1 000尾/m2。投放后15d內,不能進行腸呼吸,要防止缺氧。鰍苗體長達3cm時,可轉入鰍種培育。如放苗密度300尾/m2,可低密度放養,直接養成鰍種。
鰍種培育階段,每平方米放200~300尾,注重動、植物飼料的配合,可偏重動物性飼料。餌料攪拌成軟塊狀投放到食臺。食臺要距池底5cm左右。每天投喂3~4次。日投餌料為魚體重的5%~8%,經1a飼養,體長可達5~6cm,體重1.5~2g,可轉入食用鰍養殖。
4食用鰍養殖
主要養成體長8cm、體重10g以上的商品鰍。
4.1池塘準備
池塘面積0.13~0.33hm2。池埂要求石埂或鋪水泥、聚乙烯板,防止泥鰍打洞、坍塌。
池壁高100cm,有效水深50cm,池底土層厚30~40cm。水源水質狀況良好。配有增氧機,適時適量排、注水,能改善水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利于提高餌料利用率并促進生長。
4.2鰍種放養
體長5~6cm,放養100尾/m2,產量可達1.5kg/m2。如體重6g/尾,放養40~50尾/m2,產量達2.5kg/m2。高密度養殖毛產量可達30~45t/hm2,需具有最佳的養殖環境、優良的營養條件和適應市場的經營管理能力。
4.3飼養管理
選用優質全價的膨化顆粒飼料用于高產高效養殖。一般小型的飼料加工廠不具備條件。商品飼料價格高,有一定的經營風險,一般用于外銷出口的泥鰍養殖。單產較低養殖時,可用豐富的農副產品、加工副產品,但要注意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的搭配。有養殖戶用燈光誘捕蟲子讓泥鰍吃。要用固定的食臺,每天投喂2~3次。日投全價顆粒料占魚體重的4%~5%,隨水溫高低、天氣變化作出調整。質量差的飼料,投餌比重可加大,但要注意殘餌的清理。不宜突然改變飼料,要有1周的調整期,逐漸摻入要替換的飼料。成熟的泥鰍在繁殖階段魚的食欲減退,食餌減少屬正常現象,可減少投餌量。年齡大、規格小的鰍種不可購買養殖。商品料一定要在保質期內用完,在短期內用完更好。
4.4水質管理
1、鰍池建設
養殖泥鰍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積為300~500 m2,最大不超過1 333.33 m2為好;池深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魚坑,以方便放養和捕撈;池塘岸要整齊平直、堅硬,并在埂內貼1層塑料膜以防泥鰍鉆洞逃逸;池底要整實,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淺要均勻。
2、清塘消毒
將整建好的塘口進行藥物消毒,在生產過程中常用的清塘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殺害野雜魚、水生昆蟲和細菌等病原體,不僅有除害滅病作用,還能改善水質,增強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應根據水深情況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態氯,具有較強的殺菌和滅敵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潑灑。
3、肥水放養
放養前3~4 d施基肥,品種以畜禽糞肥為主,用量為9~12 t/hm2,以提高泥鰍苗種成活率。為減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溫10~15 ℃時,浸洗泥鰍魚種20~30 min,或者用3%食鹽水浸洗30 min左右,殺滅泥鰍魚種體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養殖成鰍時,放養量按放3~4 cm泥鰍魚種18萬~24萬尾/hm2,如有流水條件的池塘可適當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4、科學投飼
泥鰍魚種入池后,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一些有機肥,培養水中的天然餌料。每日還要投喂人工飼料,日投餌量3月為泥鰍總體重的1%,4―6月為4%,7―8月為10%,9―10月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內向陽、離岸1.5~2.0 m處搭設飼料臺,把飼料放在臺上,有利于泥鰍均勻攝食,可減少餌料的浪費,便于檢查泥鰍的食量和生長情況。
5、種草與增氧
在鰍池中種植適量的水浮蓮或水花生,種草的覆蓋面應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溫陽光直射,為泥鰍提供棲息的場所。注重觀察池水變化和泥鰍活動情況,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鰍不時竄出水面“吞食空氣”,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時可選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6、泥鰍捕撈
泥鰍具有鉆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撈。針對泥鰍的這一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捕撈方法:一是食餌誘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麥類放在一種特制的竹籠內,將籠置于池周邊沿部位,引誘泥鰍進入籠內。二是排水捕撈法。先將池水排干,然后根據成鰍池的大小,在池底開挖幾條寬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溝,在排水溝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無水,溝、坑內積水,泥鰍會聚集到溝坑內,即可用抄網捕撈。若池大未捕盡,可進水淹沒池底幾小時,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溝坑內有水,繼續用抄網捕撈。若池中還有泥鰍鉆到泥中未捕到,則再進水淹沒池底過夜,第2天太陽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盡池中的泥鰍。
二、稻田養殖
1、稻田選擇與準備
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滲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積雨面宜小不宜大,選擇低洼田、塘田、岔溝田為宜。水源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質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土壤為佳。養殖泥鰍的稻田,田埂應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緊夯實,可用農膜插入泥中10 cm圍護田埂,以防漏洞、裂縫、漏水、塌陷而使泥鰍逃走。同時進、出水口處要安裝塑料網欄。魚溝一般為“十”字形溝,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積的10%左右,溝深60 cm、寬90 cm為宜。魚溝渠道要與進、出口處暢通。養殖泥鰍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為宜。
中圖分類號:S9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186-1
水稻田養殖泥鰍有很多優點和好處。第一,在不破壞稻田原生態系統及不增加使用水源的情況下可以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效益。每畝稻田可收獲泥鰍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產量,直接提高經濟效益。第二,生態效益更為突出,主要表現泥鰍可直接吃掉水中的有害昆蟲,起到生物防治病蟲害的部分功能,節省農藥,減少糧食污染。第三,泥鰍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動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產增收。第四,節約餌料、降低養殖成本。
1 稻田的基本選擇條件
符合稻田養泥鰍的田地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必須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為好,水質適合養泥鰍的生長需要,地勢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澇影響;土壤粘土、壤土為好,因為它具有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養泥鰍的田塊以3-5畝為宜,有條件的可以再大一些。
2 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2.1 加高加固田埂
為了保持水位,預防田埂滲漏。田埂高度50-80,埂基的寬度以100-120,埂頂寬度40-60為宜。并夯實,以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和防止大雨沖垮田埂。
2.2 設置防逃網
稻田排水溝分別設在兩個腳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位交換。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實,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預埋防逃網,上部預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線5,網目的密度以魚不能逃出為準。
2.3 挖魚溝、魚溜
挖魚溝、魚溜的作用,主要解決稻田施肥、施藥及曬田與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矛盾,另個作用是便于泥鰍回捕。魚溝寬度一般50-60,深40-50,魚溜就是魚坑,在進排水口通往魚溝的地方挖一個3-5m2小坑。
2.4 魚溝、魚溜施肥
放養前要在魚溝、魚溜內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發酵好的有機肥,以利于繁殖餌料生物。
3 大壟雙行式
與平板式不同之處,主要是水稻種植方法與傳統種植方法有所區別,行距則為6寸、12寸大壟雙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4 泥鰍放養
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插秧后10天進行。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魚種5-10min。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養3-4的魚種30-40尾或5-8的魚種20-30尾。
5 飼養管理
5.1 餌料及投放
泥鰍餌料排放非常廣泛,野生幼魚、幼蝦、昆蟲、豆渣、米糖、豆餅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均可攝食。投喂餌料要注意營養物質的全價平衡。盡量物美價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的全價配合飼料。日投餌一般為魚總量的8-5%,視魚的吃食情況增減,投餌地點營造在魚溝內。日投餌兩次。
5.2 病害防治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
要徹底清塘,魚種消毒,調節水質,細心操作,避免魚受傷,同時要精心管理,合理放養,均衡營養等,一旦發生疾病要正確診斷,合理用藥,防止誤用藥物造成損失。
6 泥鰍幾種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6.1 水霉病
發病時水溫較低,而且多在魚體受傷后,體表為可見的灰白色棉絮狀絨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鹽浸洗病魚5-7min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潑灑。
6.2 打印病
病灶紅腫,病灶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主要在魚體后半部。1mgL的漂白粉全池潑灑,隔一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
6.3 腐鰭病
病魚的鰭、腹部皮膚及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并爛掉。可全池潑灑二氯異氰尿酸鈉,使池水成0.3-0.5mgL。
6.4 車輪蟲病
病魚體色發黑,體表、腮粘液增多,在頭部、體表、鰭等蟲體密集的部位產生一層白翳。可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L。
6.5 生物敵害防治
主要敵害有蛇、鳥、兇猛魚類、蛙和水鼠等,這些生物都是泥鰍的天敵,要加強管理,及時捕殺或驅趕,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7 泥鰍的起捕
1 藕田泥鰍養殖基地概況
該養殖基地位于邳州市運河鎮城區南段河灘灘面,基地總占地面積43.33 hm2,主栽品種為水藕,主養殖品種為泥鰍。該基地從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初在原稻田地上開挖新建,養殖池采用水泥池塘口,塘口面積為666.67~3 333.35 m2/個,3月下旬栽植藕種,藕種用量為1 800 kg/hm2, 4—7月放入泥鰍種,規格為4~10 cm/尾,放泥鰍苗種8 550 kg/hm2,苗種來源為當地市場收購或外地購進[1]。年產水藕22.5 t/hm2、商品泥鰍11.55 t/hm2,平均效益可達12萬元/hm2,其中泥鰍養殖平均效益可達9.3萬元/hm2以上。
2 藕田泥鰍養殖技術
2.1 藕田改造
在田塊四周挖一條寬2.5~3.0 m、深1.0~1.2 m的環狀魚溝,兩角或四角各設魚溜1個。放鰍前要夯實田埂,并加寬加固。用挖出的泥土筑斜坡田埂,高1 m左右,并用30目以上的聚乙烯網或白色尼龍網覆蓋四周環狀魚溝、坡上,兩端及連接處均埋入土中,或在四周插上木板及鈣塑板(入泥30 cm),注、排水口外側用聚乙烯網、內側用金屬網攔截,以防泥鰍逃逸。在放養泥鰍前,用生石灰進行清溝、清溜本文由收集整理消毒,為增加餌料,施用適量腐熟的畜禽糞肥。
2.2 放養鰍種
在蓮藕栽植前后可放養鰍種。放養前應將田水排干,曝曬3~4 d,再撒米糠1 950 kg/hm2。次日再施畜肥3 750 kg/hm2,曬4~5 d [2],然后蓄水栽藕。栽藕1周后,選擇無病傷、體質健壯、規格為10~15 g的鰍種在藕田中放養,放養量1 200~1 500 kg/hm2。放養前用漂白粉20 g/m3對藕田消毒,鰍種用3%食鹽水浸泡3~5 min后放養,以利于提高泥鰍成活率。
2.3 投喂飼料
由于藕田中的天然餌料較少,不能滿足泥鰍的生長需要,為促進泥鰍生長,增加養殖效益。因此,在藕田養殖泥鰍時要進行人工投喂。泥鰍為雜食性魚類,豆餅、米糠、麩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植物性飼料和小雜魚、螺蚌肉、蚯蚓、昆蟲及其蠶蛹、幼體、血粉、魚粉等動物性飼料均為較好的飼料,可將植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團狀投喂。投喂時,先在較大范圍內投喂,逐漸縮小投放范圍[3-4]。為便于泥鰍攝食和養殖者管理,最后將飼料固定在溝、溜的食臺上投放。最初投喂飼料在傍晚進行,通過不斷馴化,使泥鰍白天也攝食,然后將泥鰍投喂飼料的時間固定在早、晚各投喂1次。根據天氣條件、季節水溫、水質情況以及泥鰍的攝食情況確定日投喂量,一般為其體重的2%~6%。天氣晴朗,投喂量正常;天氣突變,如出現悶熱、氣壓下降或即將下雨,應減少甚至停止投喂。夏秋泥鰍生長旺盛,適當增加投喂量,晚秋、早春泥鰍生長相對較慢,可減少投喂量。水質清爽、肥度適宜可正常投喂;水質過肥,即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水面上形成藍、綠、褐色的云彩狀或絲狀條紋,應停止投喂,并換水調節水質。泥鰍活動正常,攝食較好時可正常投喂,若泥鰍活動異常、體色發黑、攝食后殘飼剩余較多,則應減少甚至停止投喂。總之,既要讓泥鰍吃飽、吃好,又不使飼料過剩而浪費。
2.4 日常管理
藕種栽植前施用1次肥料,施用復合肥3 t/hm2、農家土雜肥4.5 t/hm2,在泥鰍生長高溫季節(6—10月),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顆粒飼料采用大江牌泥鰍專業飼料,定時投喂,每天投喂2次,6:00—7:00喂70%,13:00喂30%。水溫15 ℃時,日投量為鰍體重的3%~5%。在泥鰍生長旺季,每10~15 d本塘潑灑1次生石灰全池消毒。為方便集中捕撈,后期在集魚坑內施肥投餌。
2.5 正確合理施藥
在鰍病防治上,除鰍種放養時做好鰍體消毒外,飼養期間每隔20~25 d用生石灰化漿全田潑灑1次,尤其要重點潑灑魚溜、魚溝[5]。還可以用其他藥物進行預防,要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并嚴格把握用量、濃度,施藥時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藥。施藥時也可采取一邊進水,一邊出水的方法,以使落有藥液的田水及時排出。
2.6 防暑
藕田養泥鰍,由于荷葉遮蓋,所以田內水溫一般不會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確實較高而不利于泥鰍生長時,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換水的方法加以調節。
2.7 防逃、防敵害
藕田養泥鰍一定要做好防逃工作,否則會造成泥鰍大量逃逸,給養殖生產帶來損失。為此,應堅持每日巡田,發現田埂坍塌應立即修補加固好。下大雨時要增加巡田次數,防止水位急劇上升造成漫田逃鰍。
泥鰍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魚類。我國幾乎從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鰍肉清淡味美,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21%,磷、鐵、鈣、鋅等含量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藥用功效顯著。因此,泥鰍作為一種滋補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清熱利尿的功能,越來越為人們喜愛。其市場價格一直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工業廢水及農藥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鰍資源大量減少,但市場需求卻在擴大,泥鰍的價格高達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場銷售較旺。泥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路,年出口量數百萬千克,且價格好,換匯率高。泥鰍的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都在大力養殖泥鰍。池塘養殖泥鰍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養殖方式,單產水平高,技術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產量可達22.5~37.5t/hm2。舒城縣從2007年開始有養殖戶進行池塘規模養殖,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現將泥鰍生物學特性與池塘高產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泥鰍(又名灰泥鰍)為小型經濟魚類,屬溫水性魚類,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利用皮膚和腸進行呼吸,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缺氧能力較強。通常生活在水底層,有鉆泥的習慣,喜歡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常攝食的有水蚤、絲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雞糞、牛糞、豬糞等方法來繁殖餌料或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喂養泥鰍。泥鰍攝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間,如在產卵期和生長旺盛期,白天也攝食,產卵期的泥鰍比平時攝食量增大,雌泥鰍比雄泥鰍攝食多。泥鰍一般2齡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產卵,產卵期為4~8月,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養殖技術
2.1養殖條件
泥鰍雖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但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對鰍池環境條件的選擇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質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積200~500m2的較多,池深80~120cm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鰍苗下塘10~15d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先將池水抽干,檢查有無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時,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無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進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過濾。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質,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養泥鰍。
2.3放養
泥鰍、大鱗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生長快,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比較適宜的養殖對象,因而養殖戶最好選擇這2種品種進行養殖。放養時間一般在9~10月或3~4月,養殖時間為8~9個月,放養規格3~6cm,放養密度為150~500尾/m2。鰍種放養前用5mg/kg硫酸銅或4%~5%食鹽水消毒,水溫10~15℃時,浸洗20~30min。
2.4飼養
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在養殖過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又需要進行人工投餌。泥鰍下塘后,要根據水質肥瘦及時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及時投喂人工的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投餌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魚種階段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8%,成魚階段為5%左右,水溫高于30℃和低于10℃時應減少投喂。開始時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馴化改為白天投飼,上、下午各投飼1次,高溫季節應在食臺上搭遮蔭棚。
2.5日常管理
泥鰍池水質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鰍苗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應在凌晨,如發現鰍苗群集,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增氧機。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鰍苗活動的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查水質,并作記錄。日常要勤觀察,發現水色發黑或過濃時要及時加注新水,一般情況下,7d加水1~2次,每次換水30~40cm,注意定期對食場進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藥125g。此外,還應注意隨時消滅池中的有害昆蟲和蛙,經常檢查有無魚病。
2.6疾病防治
泥鰍適應能力很強,只要管理得當,避免鰍體的機械損傷,一般很少發病。平時應注意預防,要經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魚體消毒、池塘消毒、飼料臺消毒。若發現病死的泥鰍應及時撈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鰍,并及時治療。
2.6.1水霉病。在泥鰍苗的孵化中,冬秋兩季水溫較低時容易發病,特別是泥鰍受傷更容易發病。水霉病癥狀為體表有白色絨毛狀的水霉叢生。防治方法:鰍卵防治用1m3水放食鹽400g加小蘇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鰍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凈浸洗5~15min。
2.6.2赤鰭病。此病對泥鰍的危害很大,拉網損傷、長途運輸、水質惡化等都可引起發病。癥狀為泥鰍的鰭、腹部皮膚與周圍充血,有時腸道也出血,在鰭條腐爛處容易感染水霉。常與爛鰓、腸炎并發。治療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潑灑;苗種放養前應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內服藥餌,用達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藥餌投喂。
2.6.3寄生蟲病。泥鰍苗階段的常見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三代蟲、舌杯蟲等。癥狀為被寄生的泥鰍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鏡檢可發現寄生蟲。防治上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5~0.7mg/kg潑灑;或用晶體敵百蟲0.5mg/kg潑灑。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圓形、圓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療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2.6.5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g/m3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4-72-1
1 泥鰍的人工繁育
1.1 泥鰍人工繁育的時間和方式
春季來臨,當水溫達到18℃~20℃時,性成熟的泥鰍便開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區的泥鰍一般在4月中旬開始產卵,產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產卵期可持續到8月份。泥鰍的人工繁育是通過創造自然環境,讓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
1.2 選擇健壯的親鰍
要求親鰍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長10厘米以上的二齡泥鰍,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雄鰍多,繁育的魚苗質量好,生長快。
1.3 繁育池的準備
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用磚臨時壘個池子,然后鋪上干凈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長方形不銹鋼鐵箱為繁育池,面積根據孵化數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00~150厘米。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掃干凈。繁育池使用前3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要超過50厘米,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曬3天之后才可以放入親魚,放魚前需要測量水溫,合適的水溫是18℃~30℃。水溫穩定之后,在池塘邊上采集自然生長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池中。
一個繁育池中一般放入兩條雄泥鰍,一條雌泥鰍。泥鰍一般在傍晚或清晨產卵,等到雌鰍排出卵后,受精卵會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從水草上脫落而被泥鰍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親鰍從繁育池中撈出。
1.4 鰍苗的孵化和飼養
水溫在18℃~25℃時,3天即可孵出鰍苗。剛剛孵化出的鰍苗長度大約5毫米,顏色由黃色逐漸變成黑色,3天后開始主動攝食。從第3天到第8天,投喂煮熟的雞蛋黃,每隔3~5小時投喂一次。
鰍苗繁育的時間是4~5月,這時河水或湖水逐漸變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鰍苗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餌料。泥鰍喜歡動物性餌料,因而,從第5天開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營養的餌料。洄水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草履蟲的水體。因為草履蟲大量繁殖時,在水層中呈灰白色云霧狀成群漂動回蕩,所以稱之為“洄水”。打撈魚蟲之后,用200目篩網過濾,過濾后這些極小的浮游生物是鰍苗最喜愛的飼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鰍漸漸長大,可以攝食一些更大的魚蟲,所以飼喂的餌料從200目篩的洄水,逐漸增大到過100目篩,80目篩。隨著鰍苗攝食量的增加,隨時調整飼喂的次數,到第30天,調整為每天投喂兩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2 泥鰍成鰍的養殖
從鰍苗孵化后,大約60天的時間,泥鰍就長到了5~8厘米,這時的鰍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養殖了。鰍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經過精細地處理。
2.1 池塘曝曬和消毒
對于使用多年的池塘,要進行充足的陽光暴曬,一般在鰍苗入池前30天就要暴曬,將池塘的底部曬成龜背狀,這樣對于消滅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處。鰍苗入池之前,必須要清除底層的淤泥。在生產中,提前一周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畝1000公斤,直接潑灑到塘底,潑灑之后加注新水,經過一周的時間,才能將鰍苗入池。
2.2 鰍苗入池
一個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規格的泥鰍,5~6厘米的泥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00~150尾,7~8厘米的泥鰍,每平方米可放養50~80尾,如果魚塘條件較好可適當增加放養量,否則要適當減少放養量。
2.3 成鰍的日常管理
2.3.1 飼料的配制和投喂 人工養殖泥鰍最好使用配合飼料,一是因為配合飼料營養全面,二是因為配合飼料使用方便,對水質的污染小。泥鰍的配合飼料分為三種規格,5~8厘米的鰍苗使用一種規格,8~12厘米的中泥鰍使用一種規格,12~20厘米的成鰍使用一種規格。使用配合飼料投喂的時候,要沿著池塘的邊緣均勻潑灑,避免在某一個地方過于集中,引起搶食的現象。飼料投喂每天兩次,投喂量以泥鰍在1小時內吃完為度。
2.3.2 泥鰍養殖中的水溫管理 泥鰍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2℃~30℃,當水溫超過30℃時,泥鰍攝食減少,甚至停食鉆入土中。所以飼養員要經常測量水溫,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每天下午2點左右都要測量一次水溫,如果水溫過高,要及時加注新水。
泥鰍由于適應力和抗病力較強,且成活率較高,無論是養殖方法還是養殖條件上都比較簡單,在池塘稻田間都可以養殖,但二者在泥鰍養殖條件上略有不同,養殖泥鰍的稻田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1.1水源必須充足
無論是降雨還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滲透,充分滿足泥鰍的生長需要。
1.1.2水質要好
在酸堿性的選擇上盡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濁,保證水質干凈無污染,滿足綠色環保生態養殖的條件。
1.1.3選擇連體成片的大面積稻田,便于養殖管理
田間壟溝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選擇松軟肥沃尤其是腐殖質豐富的粘性土質,營養豐富保水性強,滿足泥鰍的生長營養發育需求。
1.1.4水稻要選擇抗病力和抗病蟲害強且高產的品種
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應對大風等惡劣天氣。
1.2稻田的清理建設
1.2.1水位要長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
由于廣西地區的年降水量較多,要對田埂進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壞田埂,田埂的寬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維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過人工進行夯實,必要時可通過薄木板、石塊等支撐于田埂內側。
1.2.2開挖魚溝、魚溜
魚溝、魚溜的作用就是給泥鰍提供一個相對自由且與稻田隔離的場所,方便在給稻田種植、施肥、上藥的過程中泥鰍有地方可去,而魚溜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鰍。魚溝可根據田地大小設計不同的形狀,面積不能超過稻田的10%,主溝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寬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魚溜的面積以10平方米為宜,為了方便泥鰍進出,要設置2~4個不等的缺口,無論是魚溝還是魚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魚溝和魚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蔭乘涼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溫,又可以增強泥鰍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鰍的生長發育。
1.2.3要對田地進行施肥
以每畝400公斤的有機肥量對田地進行重新翻耕,給足稻苗充足的營養,同時也要給開挖的魚溝、魚溜添加基肥,以促進水中微生物的生長,保證泥鰍每天的營養需求。
1.2.4要重點進行防逃脫建設
由于泥鰍個頭小、體滑,稍微有點空隙就會逃脫。因此要嚴格的進行防逃脫設置的建設,在田埂的兩端設置兩道防逃網,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蝕的材料進行設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則要高于水位,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最終的目的使魚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鳥、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鰍的減產,因此要加強進水口的防范,對鳥一類的可以通過樹立幾個高大的人字形木樁,擺上鮮艷的布條,以此來起到威懾和恐嚇的作用。
2泥鰍的放養管理
2.1泥鰍放養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準備放養泥鰍苗。放養之前,利用低濃度的食鹽水浸泡泥鰍苗進行消毒殺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每畝放養4厘米大小的泥鰍苗10000尾。
2.2飼養管理
2.2.1喂養方式
泥鰍的喂養,主要有精養、粗養和精粗結合三種方式。精養主要是以人工飼料為主,缺點是在泥鰍生長的各個階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優點則是產量較高。粗養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餌料,優點是基本沒有投入,缺點是產量低。精粗結合則是在天然餌料不足情況下適當投入人工餌料,保證泥鰍營養的有效供給,優點是不用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較高的泥鰍產量。
2.2.2餌料投放
泥鰍屬于雜食動物,食譜廣,如昆蟲、蝦仁、小魚、豆渣、玉米面、動物下腳料、食物殘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鰍在剛放養的一周內可不需投放餌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動物性的餌料。隨著泥鰍的生長,餌料要由動物性餌料轉變為植物性餌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據實際吃食情況進行投放,避免投餌過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餌料的同時,每隔一個月追加有機肥,培育浮游動植,補充生物餌料。
2.3病害防治
2.3.1稻田防病
養殖泥鰍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蟲害的幾率很小,這是由于養殖的泥鰍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一部分害蟲,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在預防稻田病蟲害時,應選擇毒性低、效率高、蒸發快且殘留少的農藥,像市場上賣的比較好的多菌靈、稻豐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環保農藥,禁止使用敵敵畏等含有劇毒對人體傷害較大的農藥。用藥時,嚴格遵守各種農藥的濃度和用量,盡量避免藥液撒到魚溝、魚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泥鰍防病
放養前,要把泥鰍幼苗放在濃度4%左右的鹽水中浸泡10分鐘,進行消毒殺菌。養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對魚溝、魚溜進行消毒,改善水質,避免泥鰍染病。一旦發現泥鰍患病,就要及時合理的用藥,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鰍死傷所帶來的損失。
3泥鰍常見病及防治方法
3.1車輪蟲病
車輪蟲病是稻田養殖泥鰍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發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鰍因為體表附著車輪蟲而顯得局促不安、身體較虛弱,進食較少,防治方法: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按0.7ppm濃度化水潑灑,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體敵百蟲化水潑灑。
3.2脹氣病
泥鰍由于餌料、水質等原因容易患上脹氣病,脹氣病使得泥鰍的肚子滾圓,進食較少,長期脹氣則會爆發腸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溫天氣時,由于脹氣造成的腸炎病使得泥鰍的死亡率高的驚人,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防治方法:3%濃度的鹽水全田潑灑,或者內服藥餌,1公斤飼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樂5克、大蒜素2克、食鹽3克,連喂5天~7天。
2.泥鰍的生活習性怎樣?
泥鰍屬底層魚類,常見于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到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泥鰍即鉆入泥中20~30厘米深處越冬。對低氧環境適應性強。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行皮膚呼吸和腸呼吸。所以可高密度養殖和長途運輸。據稱,泥鰍耗氧量的1/3可由腸道呼吸取得。
3.泥鰍的食性是怎樣的?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幼苗階段體長5厘米以下時,主要攝食動物性餌料,如浮游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5~8厘米時轉變為雜食性,主要攝食小型甲殼類、絲蚯蚓、搖蚊幼蟲、水生和陸生昆蟲及其幼體、蜆類、螺等底棲無脊椎動物幼體,同時攝食絲狀藻類、硅藻、水陸生的碎屑及種子;8~10厘米時主要攝食藻類,植物的莖、根、葉、種子及有機殘渣、碎屑等。因此,人工飼養泥鰍可以投喂蛆蟲、蚯蚓、小雜魚肉、蚌肉、魚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及麥麩、米糠、豆渣、餅粕等植物性飼料。
4.目前泥鰍人工養殖有哪些模式?
目前比較成熟的養殖模式主要包括泥鰍池精養模式、網箱養殖模式、稻田套養模式、混養模式(與蓮藕、茭白、荸薺、蘆葦等水生作物套養)、水泥池養殖模式等。養殖戶可根據當地及自身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不同的養殖模式。當然,不同的養殖模式決定了不同的養殖效益。但現在被宣傳得最多的是一種“暫養模式”(或“屯養模式”),也就是在野生泥鰍大量上市價格較低的時候購進,集中暫養在池塘中,在春節前后價高時售出,從而賺取季節差價。這種模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存在諸多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因素,不屬嚴格意義上的人工養殖,不應提倡。
5.泥鰍成魚的養殖過程中應怎樣管理?
水質管理。泥鰍放養后,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水體始終處于活、爽的狀態。水溫達到30℃時,及時更換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溫,防止浮頭。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吞氣,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豬牛糞,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投喂技術。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投喂量視水質、天氣、攝食狀況而定,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鰍體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溫條件下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投喂比例:水溫低于10℃或高于30℃時,少投或不投;水溫11~20℃,植物性飼料占60%~70%,動物性飼料占30%~40%;水溫21~23℃,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各占50%;水溫24~29℃,植物性飼料占30%至40%,動物性飼料占60%~70%,但是,不要連續多天投喂高蛋白質的單純動物性飼料,因為這樣會使泥鰍過于貪食,而造成腸道充塞度過大,腸呼吸不能正常進行。
敵害的防治。放養前徹底清塘,以每667平方米10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在養殖期間,特別是在鰍苗階段,要及時清除敵害生物;對水蜈蚣、蜻蜓幼蟲等,按每立方米水體0.5克晶體敵百蟲的標準配制成藥液,全池潑灑。也可以在水蜈蚣等聚集的水草、糞渣堆處加倍用藥;對于鰍池中的水蛇,可用硫磺粉末來驅趕,效果明顯,方法是在鰍池附近撒硫磺粉,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左右;對水鳥要隨時驅趕,在鰍池中每2米設置一根透明的細線,可有效防治水鳥對泥鰍的危害;對于黃鱔、烏鱧等兇猛魚類,要在進、排水口處綁上鐵絲網或塑料網,防止它們進入養鰍池。
病害預防。泥鰍的疾病也應采取“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方針,常見的病害可以大致分為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有爛鰭病和打印病,真菌性疾病主要為水霉病,寄生蟲病主要有車輪蟲病、舌杯蟲病和三代蟲病等,針對以上不同疾病,必須采取相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等情況,同時,觀察養殖池有無滲漏水,泥鰍有無逃逸現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殘留飼料,做好日常記錄。
6.目前,部分養殖戶養殖泥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泥鰍養殖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著眾多的養殖戶投身其中,但不少從事泥鰍養殖的人卻并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回報,甚至損失慘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發展泥鰍養殖不熟悉,沒有突破這個新興產業的五大瓶頸:
規模化親本培育技術。親本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商品泥鰍的品質和產量,親本的培育是發展泥鰍養殖最重要也是最前端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的“炒種公司”,他們在一些媒體上公告,宣稱研發出了泥鰍“新品種”,將從集貿市場上收購上來的野生泥鰍當作“種泥鰍”高價賣給養殖戶,這種質量低劣的“種泥鰍”肯定會造成引種戶未養先虧。實際上,我國目前尚無一個通過鑒定、批準并命名的泥鰍新品種。
工廠化的泥鰍苗種繁育技術。苗種繁育是目前泥鰍養殖的最大瓶頸,是關乎養殖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降低生產成本最直接的因素。不掌握苗種繁育技術,就談不上“人工養殖”。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過施肥培養浮游生物餌料,沉積池底的殘餌、糞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飼養還可投喂商品飼料,如花生餅、米糠、麩皮、豆餅、蠶蛹粉、螺、蚯蚓、水絲蚓、魚肉、家禽家畜內臟等。泥鰍個體小,重量輕,貪吃,過飽時易引起消化不良,影響正常呼吸造成脹死。
1.稻田建設
稻田養殖泥鰍,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面積2-10畝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紗窗等(入泥30厘米)建設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墻。沿田埂修一20厘米寬的臺階,離田埂頂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溝,溝寬、深為50厘米。進、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處,管口均用細密鐵絲網攔截,排水管平時用水泥封住。
鰍魚最好是來源于泥鰍原種場或從天然水域捕撈的,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年齡在2齡,雌性體重15-25g,雄性體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畝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勻潑灑,進行清整消毒。畝施發酵過的豬糞1000公斤,進水經過濾入田,溝內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體,水的透明度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畝放3-5克/尾規格的鰍苗2-2.5萬尾,放養前用3%的食鹽液浸泡10分鐘,消毒后入田。
2.飼養管理
2.1施肥
養殖過程中,為了保證浮游生物不斷,必須及時、少量、均勻地追施有機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畝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據水色的具體情況,每次每畝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氫氨,以保持水體呈黃綠色。
2.2投餌
由于田中泥鰍的密度較高,應投喂人工飼料,如豆餅、蠶蛹粉、蠅蛆、蚯蚓、螺、蚌、屠宰場下腳料、米糠、豆渣、菜籽餅、麩皮等,以補充天然餌料的不足。7-8月是泥鰍生長的旺季,要求蠶蛹粉達15%、肉骨粉10%、豆餅25%的配比,日投餌2次,投餌率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飼料如麩皮、米糠等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為泥鰍總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體根據泥鰍取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餌后,1-2小時內基本吃完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極為重要。田面以上實際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適時加入新水,一般每半個月加水1次,夏天高溫季度應適當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鰍適宜于水田養殖,在養殖過程中一般沒有疾病發生。為防止赤皮病發生,每月用呋喃酮藥餌10-20克,配50公斤飼料投喂2-3天,每月每畝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漿后全池潑灑。水稻施農藥時間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對秧苗施藥預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檢查防逃設施,特別是雨天注意仔細檢查漏洞。防止天敵入侵(如水蛇、鴨等),觀察泥鰍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嚴禁含有甲胺磷、毒殺酚、呋喃丹、五氯酚鈉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
3.捕撈方法
3.1網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網設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鰍隨水而下時被捕獲。此法一次難以捕盡,可重新灌水,反復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魚溝、魚溜疏通,將田水排干,使泥鰍隨水流入溝、溜之中,先用抄網抄捕,然后用鐵絲制成的網具連淤泥一并撈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鰍。天氣炎熱時可在早晚進行。田中泥土內捕剩的部分泥鰍,長江以南地區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養;長江以北地區要設法捕盡,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結合犁田進行捕捉。
3.3香餌誘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進行。于晴天傍晚時將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時再將水緩緩注入坑溜中,使泥鰍集中到魚坑(溜),然后將預先炒制好的香餌放入廣口麻袋,沉入魚坑(詳見池塘捕撈中的食餌誘捕法)誘捕。此方法在5-7月期間以白天下袋較好,若在8月以后則應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撈效果。如無麻袋,可用舊草席剪成長60厘米、寬30厘米,將炒香的米糠、蠶蛹粉與泥土混合做成面團放入草席內,中間放些樹枝卷起,并將草席兩端扎緊,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鋪放些雜草等,泥鰍會到草席內覓食。
3.4藥物驅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