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6: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程開發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校本課程是20世紀60、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興起并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校本課程以學校、教師為決策主體進行開發。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21世紀初期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之一。校本課程開發對于各地中學物理教育的課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價值和廣闊的前景。
一、中學物理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它所研究的是物質的基本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以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同時,物理學更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物理規律的發現和驗證都要在實驗和實踐中進行,真正的物理是動手和動腦并重。中學物理在傳授學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物理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物理教育來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從而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大力開發物理校本課程,挖掘它的教育資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科學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物理校本課程也是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完善。
所以開發適應時展,同時又適應當地學生情況的開放式物理校本課程,一方面能夠大力發展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和愛好,拓寬學生所學物理知識的范圍,可以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給學生架設一條從知識到生活的溝通橋梁,也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物理修養,充分發掘學生的物理潛能,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科技和人文素養。另一方面,開發校本課程是提高中學物理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現有的中學物理教師,大多數受過正規嚴格的物理訓練,精通物理理論和教育理論,極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的具備一定特長;如果不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就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流失,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可為他們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發他們的成功感和價值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動力,促使他們進一步鉆研課程理論。由于校本課程開發往往采取合作和競爭的方式,因此開發者之間的凝聚力得以加強,能力得以驗證,還可以帶動青年教師的素質提高。可以說,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的目標
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目標必須基于對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深刻理解,對可能開發空間的明確把握,對物理教育資源的足夠估計,對學生全面深入地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知識水平、思維方式、生活經驗以及動手能力等基本情況。校本課程的目標應突出對實現國家課程目標的完善和補充,而不是課程目標的強化。所以,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應注重:①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習意識的培養;②刺激受教育者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方面的發展,培養創新意識;③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營造輕松、活潑的優良教育與學習環境,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目標是:1.使學生帶著物理的眼光走進生活,激勵同學們認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過程中積累知識,拓展視野,形成務實的探索精神。2.通過提供信息資源,創設情境,進行課堂教學及課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理與生活的關系,物理與科技的關系。3.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學會素材收集整理,學會原理分析,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4.積極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習興趣。5.同時讓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發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隊伍。
三、中學物理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和選取
物理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是課程開發的另一主要問題。它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課程實施的操作性依據。校本課程內容必然是要與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現實緊密相聯,它必須是在教師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而且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在選擇和設計教學素材時,要防止在實際開發過程中不自覺地依據“知識的順序”,使校本課程過多地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思維框架和傳統經驗。同時也要避免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教師的“個人作品”,成為教師本位課程開發,導致校本課程偏離目標。
按照物理新課程標準,一方面要求在“知識深度”方面要適當降低,而在“在知識廣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拓寬,以體現“廣、淺、精”這一當代學科基礎課程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學習并認識物理學的基本思想、觀點和方法;重視滲透思想教育。培養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內容的選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與物理:生活是許多自然規律、社會知識的本源,而知識規律的作用就在于其來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進而改變生活。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物理規律現象可以說處處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如:扁擔的作用及力學原理,自行車中的摩擦/生活中的摩擦力,運動場上的物理學,洗衣機中的物理問題,冬季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家電中的物理知識等。通過對生活中物理知識的了解,營造良好的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感到物理離我們很近,并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知識、發掘知識。
物理學史方面:通過對物理學史部分精彩內容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對以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促進和發展的歷程有所認識,從而對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架構以及成就、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向有所了解,培養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意識等等。尋找必修課本中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科學家(如伽利略)和歷史上重要的理論論戰(如光的粒子說與波動說),并通過查閱資料,整合成幾個物理學史的專題。如:中西方古代物理學簡介,伽利略的力學貢獻及科學方法,牛頓生平與主要成就,永動機史話,天文學的發展歷程等。
小發明和小制作:發明制作是一種技術創造活動,憑借各種科學技術原理,開發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青少年時期可塑性大,他們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創造能力從少年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來了。發明制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本身就有一些小制作,限于課堂時間,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可以開發為物理校本課程內容。如:自制潛望鏡,自制小噴泉,簡易的海水淡化器,簡易風力發電器等。
物理知識與科技前沿: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到高科技前沿,它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認識物理知識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前沿科技與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在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滲透現代物理前沿知識教育,是適應科技競爭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科技前沿如衛星發射與航天科技、低溫超導、磁懸浮列車、光纖通訊、納米技術、新能源開發、前一年國際國內的十大科技新進展以及與諾貝爾獎有關的材料等。
物理奧賽培訓內容:為了滿足部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內容也可以作為物理校本課程的內容。
還有如:小家電維修方面,航模制作,發散性思維能力的訓練,物理學家的思維方式,物理學習方法,科普性物理知識等,可以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選編入中學物理校本課程。
總而言之,中學物理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和選取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挖掘資源,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共建單位等各方面在中學物理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積極作用,使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服務于社會。體現學校的特色。加強物理教研組內的合作,發揮物理教研組全體老師的力量,每個老師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的不同,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各具特色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加強與其它科目老師的合作,中學物理校本課程從一個學科切入,但所涉及的問題往往是多學科多門類的組合。加強和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如其他中學、教育機構、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并通過網絡、教研活動等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實效。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和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
四、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的實施
學生選課: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學校向學生公布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課時安排:根據各年級的課時情況,每周安排一到兩個課時不等。將校本課程納入課時計劃,保證師資和時間。實施過程中做到計劃落實,人員落實,措施落實,要求實施教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確保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有些課程的內容可以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如物理學史的精彩篇章、科普性物理知識、物理學家的思維方式等,有些課程的內容可以以活動課的形式進行,如家電維修、小制作等。
課程的管理機制: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具體領導組織、協調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根據課改規劃,制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建立相關的課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確保課程有序運行。
五、中學物理校本課程的評價
建立規范的內部評價機制,是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保證。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決策進行開發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的教學安排由學校根據情況自主進行。因此,校本課程需要更多地依靠學校教師進行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校本課程的良性運作。評價的目的在于診斷課程、修正課程及確認課程的開設價值,并根據形勢的發展預測社會的需求,推動校本課程開發深入持久地進行。
加強對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評價,是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質量的保證。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校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課程建設的發展。
中學物理校本課程評價內容包括:①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在實施過程中,分析評價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以便及時調整。②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過程,還應重視課外活動中學生能力的體現,尤其是要關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水平的進步和提高。③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實施這一課程的態度,水平和績效的考核評價。
1.2學習情境的實施學習情境即教學項目,是本職業工作的各個具體工作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變換,應由本專業的專業理論教師與實習實訓教師協作進行。具體的設計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第一,對行動領域與學習領域進行分析。第二,深入崗位收集各項具體的工作任務。第三,將收集到的崗位工作任務進行轉換,成為適合進行教學的學習情境。第四,確定各個學習情境的目標、任務及內容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第五,為每個學習情境的開展做到軟硬件的條件準備。第六,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
1.3監控和評價體系的建立評價是課程開展情況的主要檢驗手段。由過程性的、活動式的評價組成的評價體系才是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在整個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隨時貫穿著評價,既有工作環節設計、進行情況的過程性評價,也有工作完成的終結性評價;既有學生的自評、互評的學習性評價,也有教師的指導性評價。
2學習情境開發的實例解析
學習情境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接近于工作實際的工作環境。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是將具體的工作過程搬到課堂,而應是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的一種結合,因此在開境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一線的工作任務與過程,也要結合教學論的思想,使課程內容凌駕于工作內容之上。以下我們以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幼兒游戲》作為實例分析學習情境的開發。
2.1學習情境的設計傳統的學科課程是以知識內容的循序漸進為體系展開教學,注重于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應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則從工作內容出發建立學習情境,重視知識、技能的應用與操作。以下以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幼兒游戲》為例,分析學習情境的設計,見表1。《幼兒游戲》中《建構游戲的設計與組織》這一學習情境構建與設計思路,見表2。幼兒游戲共設計6個學習情境,各個學習情境對應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其中包含若干個工作任務,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目標,對真實的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化加工。
2.2學習情境實施的設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以“收集資料、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作為學習的基本流程來進行學習情境的學習,完成工作任務。針對不同的學習情境,交互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采用分組進行,強調合作和交流,提高學生的與人溝通、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以“幼兒建構游戲的設計與組織”的學習情境為例具體學習情境實施設計,見表3。
2.3考核與評價的設計第一,以多形式評價為基礎。活動過程的評價嘗試采取自評、組評和師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第二,以多元性評價為參考。在評價中注重能過提問、討論、成果分析、測驗等等多元性評價來綜合考查學生的職業能力。第三,以綜合性評價為依據。考核中注重對學生完成工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各項綜合職業素養的評價。
3課程開發的成效闡析
3.1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更好地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往往是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對中職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則可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在仿真的實訓教學活動中督促學生履行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職責。同時,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規范學生職業行為。
3.2以工作任務為依托,讓學生在工作任務中實現“理實一體化”在傳統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為主要學習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的工作中則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下,教師將幼兒園的具體工作任務引入課堂,學生學習內容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而來。在各種工作場景或工作活動中,學生運用知識來完成幼兒園各項工作,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在《幼兒游戲》這一課程的學習結束后,學生能完整地設計各類游戲活動,對游戲活動中常見的一些問題能進行簡單地處理,職業崗位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從而縮短了學生從課堂到崗位之間過渡期。
3.3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傳統教學的模式影響下,教師更多的扮演著“講解者”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則更多地飾演“傾聽者”的角色,學習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工作過程系統的課程則要求學生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各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工作”,并用自評、互評、課內評、課外評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這樣的課程體系增強了學生課堂的“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工作”中獻計獻策,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率顯著提高。
組織制定、修訂、審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組織制定并頒布國家課程標準及其教材編寫指南;研究制定并頒布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價制度;制定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政策,頒發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按照國家課程計劃的要求,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個教育階段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并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備案。
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地方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和本地區的實際需要,利用地方課程課時,規劃、設置和開發地方課程,并制定學校實施地方課程的指導性意見。
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各地市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監督與評估執行課程計劃的狀況,組織專家指導學校制定實施課程計劃的具體方案,為學校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提供保障,并具體指導學校開發課程。
--學校的職責: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的學校(不含學前教育機構)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可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也可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均需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
學校有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施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的課程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二、完善基礎教育教材管理與開發制度,研制充分體現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新教材,擴大社會參與課程改革的程度,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建立教材編寫管理制度。國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出版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依據課程標準組織編寫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規定的教材。為保證教材質量,各教材編寫者應根據《中小學教材編寫管理制度》,按規定分別向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經核準通過后,方可編寫。
--教材編寫要以思想品德教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與個性;精選對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注意與經濟、社會和生活的聯系;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影響,體現科學性、教學性、基礎性和開放性。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美術課程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國新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將其作為實施美術課程總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廣泛普及,課程理念的不斷更新,課程已不僅僅指課堂教學,還可以延伸至課外、校外,甚至國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這已是世界各國學者的共識。
一、美術課程的資源
美術課程的資源無比豐富,而美術課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點都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頒的《美術課程標準》中導向性內容標準的制定,就是要給學生的美術學習和教師的美術教學留下巨大的創造空間。因此,在實施高師美術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真正體現對舊模式的突破,僅僅使用原有的課程資源是不夠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靈活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
1.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包括:a.圖書館資料資源。b.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許多藝術院校或綜合大學的美術院系,都充分利用專門的美術展廳,利用教室的過廳、門廳、畫室的墻面等,來擴大美術作品展示的場所,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氛圍,以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和審美修養的不斷提升。WWW.133229.COmc.美術教學設施與設備。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內課程資源,盡量避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是美術課程建設、美術教學管理方面,應給予足夠重視的事情,對美術教學的有效實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
從最廣義的校角度來看,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
校外課程資源很廣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設施(如: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地、市、縣級文化館、少年宮等);b.當地文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資源;c.藝術家工作室和民間藝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與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利用
一所學校的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取決于所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積淀、人口素質,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積極開發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于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密切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對于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對于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優越的成長環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處四川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蜀山皇后”四姑娘山,還有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除了大自然賜予的自然景觀外,還有著絢麗多彩、歷史悠久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遺產。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與大山共存的農耕文化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涵蓋了包括建筑、服飾、風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豐富著華夏文明的文化藝術寶庫。
阿壩師專美術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屆美術專業班,已近二十年。在長期的美術教學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藏羌民族圖案、裝飾、建筑”,作為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而列為本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程。
美術課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鄉,藏羌文化滲透到了素描基礎、色彩基礎、設計基礎等課程,生活以其豐厚的積淀,豐盈藝術創造的源泉。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師為學術帶頭人的造型藝術工作室、設計藝術工作室,將學生不斷高漲的學習積極性,引向藝術創作,形成了教師以美術創作,科研帶動美術教學的理念及教學方法的變革,學生以美術創作激發學習與創造的熱情,養成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良好風氣。近十年來,師生的美術創作成果豐碩,教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各類大展、省級美展并獲獎,學生創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協主辦的專業美展中參展獲獎。
所以說,校本課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標志,也是落實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著重追求以知識鑒賞力、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理解應用為標志的“外在發展”。因為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和批判力與知識的創造力密不可分,特別是在知識網絡化的今天,培養每個個體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們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會或國家方面,現代教育應該著重于樹立和傳播以“本土知識”或“地方性知識”為基礎的“本土發展”或“內在發展”的理念。
校本課程建設,對于學校辦出特色,滿足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地區的需要,向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以便使他們能獲得最滿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我們恰當地理解美術教育與生活的關系。而“教育與生活”意味著:
1.教育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教育是個體生命歷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的重要領域。
3.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生活是與需要、愿望、情感和體驗相聯系的,教育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教育觀照學生的生活,意味著教育關注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4.“教育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標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以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溺愛的家庭環境助長了“獨生子女癥”的非健康狀態。在我們的“藏羌圖案裝飾”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把課堂延伸到了藏寨羌鄉,藏羌民族在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的生存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樂觀、熱情、純樸,感動著我們這些來自城里、來自內地的學生們。這種課程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飾方面獨特的創造,同時還讓學生們在與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鍋莊的過程中,學會了生活與創造,這不正是當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標嗎?
四、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將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引入課堂
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自己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育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所以確立新的教學觀,明確教師的職責。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出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為了有效貫徹這樣的教學目的,達到有效激發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礎課中,增加“羌族圖案”課程,并將課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學生們帶著收集、整理羌族民間圖案的任務,在羌寨一邊寫生,一邊拍照,一邊收集羌族繡片、圍裙、頭帕上的各種圖案,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組“羌族圖案”變形作業,寫一份相關的考查報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寫、照片,打印成冊,并在美術展廳、走廊藝術窗里作匯報展覽。在大二開設“藏羌建筑”課堂,也是先由主講教師簡略介紹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給出任務,回來交考查報告,完成“藏式風格”或“羌式風格”的建筑手繪圖(有條件有能力的也可結合電腦軟件設計課,作電腦立體效果圖),并作匯報展覽。
通過這些有益的教學實踐,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強調學生主動探究的體驗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責任要明確,要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變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開放性課堂氛圍的營造者。
總之,開發校本課程,豐富課程資源,改變教學觀念,創辦特色學校。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領導管理層必須思考的問題。但要將這些思考變成行動,必須依靠一大批特色創辦者——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學術功底、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和不斷追求創新的骨干教師。總而言之,教師是關鍵,學生是根本,是否能培養出有特色的學生,將成為衡量學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國美術教育》,2003、2004年
2.各門課程分散于不同學期,設置時間跨度大,內容多且零散,缺乏系統性,容易導致學生由于對前一學期課程內容掌握不牢固而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與理解,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體系的形成。
3.各門課程均與進出口操作聯系緊密,只是側重點不同,因此課程之間業務和知識交叉程度較高,導致教學過程中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比較突出。另外,每門課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師任課,各任課教師大多只專注于所任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其他關聯課程缺乏足夠的認識,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導致課程內容銜接困難,并存在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
二、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的開發思路與實施步驟
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的開發并不是簡單地將實務課程群的內容拼湊在一起,而是需要打破原有課程自有知識體系和教學實施的限制,從每門實務課程中分解提煉出與進出口操作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與實訓環節,以進出口工作過程為主線進行序化后,整合到核心課程———國際貿易實務中,形成一門能全面介紹進出口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為確保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的開發既做到序化合理,又避免出現遺漏,可通過以下四個步驟來具體實施:第一步,典型工作篩選。課程改革前期應向外貿企業調研進出口業務工作過程和內容,從中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分析對應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以此作為綜合課程開發的依據。第二步,提煉整合課程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據,提煉出與各個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分階段、分課程進行整合。首先將內容重復度較高的課程進行整合,如將國際結算和外貿單證制作兩門課程的內容提煉整合至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然后再循序漸進地提煉整合其他課程內容,納入至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最終形成一門綜合課程。第三步,建設教師團隊。隨著課程內容的整合,對任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才能為綜合課程的開發和教學實踐提供保障。第四步,改革教學設計。隨著課程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教學場所、教學組織、教師的配合、教學考評等也相應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一系列改革。
三、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的教學內容
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以進出口業務過程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設計為“出口業務”項目和“進口業務”項目,由于兩個項目交叉內容較多,因此教學內容以“出口業務”為主,“進口業務”主要以實踐操作為主。
四、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方法設計
1.任務驅動法。
教學過程中可引入外貿公司的真實業務,作為貫穿課程教學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自我實踐和自主探究,體驗外貿糾紛案例及業務操作方法,并了解業務的真實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將各個知識點和案例結合起來。
2.角色模擬法。
將國際貿易業務引進課堂,從大量的實際業務中選擇典型的內容組成一套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程序,通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扮演進出口商、貨運公司、海關等各種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未走出校園就提前進入工作崗位角色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
3.項目小組教學法。
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項目教學中采取自由組合方式將學生分組,每組3~5人,確定小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完成每個項目、每個模塊的任務,特別是完成能力拓展部分的任務。
4.競賽教學法。
通過舉行與課程教學緊密相關的技能大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
(二)課程考評設計
國際貿易實務綜合課程強調以實踐教學評價為主,采取基于工作過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在評價考核的過程中實現項目評價、任務評價、過程評價、量化評價以及多主體評價的實施。從評價內容來說,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應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態度等綜合素質的考查;從評價重心來說,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從評價主體來說,不再以授課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而是形成多元化、交互作用的主體;從評價標準來說,應以考核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和效果為主;最后,評價方法應更加多樣化,應包括書面測試、實踐活動評價、教師的觀察與面談等。
在對全美國多所學校和培訓機構,關于教學模式的效率的調查上,其結果顯示在傳統課堂的面對面教學,混合學習以及通過網絡在線學習,這三種教學模式中,最高效的是混和學習模式,而效率最低的則是傳統的面對面教學。這個結果令我們開始思考傳統的模式是否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網絡的普及,是否也該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新的改革。推進混合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教學平臺可以通過開發或者采購平臺解決,但是資源的缺乏與不普及使得混合教學模式的推進成為瓶頸,所以,微課的出現為當下的種種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微課是伴隨教育信息化發展到Web時代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資源類型與課程表現形式。
1.2微課程現狀
國外的微課發展起步較早,而且網絡技術發達,現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各種技術方面較為成熟,并且已將微課成功應用到“顛倒課堂”、“混合學習”等教育改革中。其中的代表就是可汗學院教學模式。日前,國內微課還處于萌芽時期,沒有大規模應用和成熟模式,對此方面的探索也非常少,但通過學習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研究成果,加以改進,我國的微課研究在將來還是有很大的前景和發展空間。針對我國現在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現狀還有我國目前正在倡導的建立學習型社會而言,微課會像很多工具軟件一樣被人們逐漸接受,通過電腦手機平板,都可以通過微課進行移動學習,在線學習,微課必將成為一種全新的休閑教學方式。
1.3微課程特色
微課是既是全新的資源類型也是全新的課程表現形式,它的與眾不同在于微課的資源小。資源小是指微課視頻及其配套的其他課件在移動存儲器中所占的空間小,一般來說總容量為幾十兆,可以在筆記本,MP4或者手機中存放,所占空間小,所以一個存儲設備可以存放多個微課資源。正是由于微課的這一特點,所以微課可以方便隨時使用,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學習,不受傳統的課堂及老師的約束,上課時間也更為靈活。微課的教學內容也更為主題突出,完整。它整合了上課時的課程,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接受程度及反饋,并且還有一些教育專家的點評和指正。由此構成了一個個單元資源包,這使得微課資源更具備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微課把抽象的教學,更為形象的呈現給學生,是學生更易于接受,學習效率自然也會提高很多。
2計算機專業微課程開發和運用
2.1微課程意義
眾所周知,計算機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傳統的普通教學方法偏于大而全的講授,缺乏知識的分解和精細講述,將課程的知識模塊化分解,再按照知識體系系統講授,適應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學習方式,微課程的出現就變得十分必要。對于老師,微課程的開發與制作是一種總結與提煉,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老師有機會嘗試多元化教學方式,同時也讓老師的教學與備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在課程制作的過程之中,也讓老師在自己的專業知識講授方式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微課程的意義就變得更為重大,因為高職類型的學生往往面對計算機課程的抽象大信息量知識時,變得無所適從。通過微課程的教學手段,學生既可以把普通課程在課程中尚未完全掌握的課程利用分散的時間點去進行補充性的學習,反復鞏固,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對具有針對性的專業知識講解進行選擇性學習,體現了微課程對傳統課程講解的有利補充,提高了普通課程學習中學生基于興趣的選擇性學習方式。是對傳統課程學習補充與升華。
2.2微課程設計
計算機課程微型化的設計,首先要清楚服務對象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尤其是高職類的學生,學習專注度和興趣、專注度教差,所以一切的出發點都要從學生方面來考慮。微課程設計時要進行知識點的提煉和完整性講解設計,它不是對整個課程知識點進行闡述。微課程的時間設計要短,最好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它的重點就要對提煉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解析,所以在微課程設計中要求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要提煉、具象和層次化,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對知識一定層次的理解。其次,微課程的制作要對其中的關鍵詞或者代碼等進行標注或留白,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其次,微課程的設計必須要與普通教學課程相輔相成,要實現有機的結合于與聯系,在普通課程中,可以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通過自學微課程來回答。或者是在微課程中對普通課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進行詳細的解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微課程還要條理清晰,讓學生明確基本概念和原理;對于關鍵技能的教學,要清楚地說明應該如何做,不應該怎么做。最后微課程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要把微課程的難點鏈接到課程多方位學習資源中,讓學生更容易發現或組織學習資源。
2.3微課程開發運用
進行計算機專業微課程的開發時,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確定要開發的微課程要講述的內容或者是主題,然后根據要講述的內容,再進行詳細的展開,劃分為若干個模塊進行內容的講解,并在每個模塊中設計作業和練習的互動,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加深。微課程的制作以視頻錄制為主,形式不限,重在設計,可以錄制屏幕,也可以講解和屏幕演示同時演示,錄制完成以后要有學生學習的效果反饋,學生可以點評微課程,對課程中的不足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點評,讓教師及時進行修改和改進微課程。微課程的教學方式一般為通過網絡視頻來教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就不受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但是在制作微課程時,教師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由于是視頻教學,所以視頻中要以課件的顯示為主,盡量不要過多的顯示教師,其次針對重點、難點部分要進行稍微長時間的顯示,以便學習者難夠有時間反應,不至于更不上講解思路。(2)錄制微課程的分辨率要清晰,錄音環境要安靜,知識點展示對比度要強,畫面要生動,保證微課程視頻的展示效果。(3)計算機專業的微課程許多知識涉及到實踐,因此教師除了對普通課件進行講述外,對要對實踐的部分要進行重點演示,讓學生便于理解。(4)微課程視頻錄制完成之后,要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剪輯,提高觀賞性,采取學教師多方位的課程效果審查,再用技術手段改進演示效果,形成最后的微課程。
現代化職業教學要求培養出具有良好生活素質、勞動素質、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的社會人才。致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可以全面化發展的人,不僅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活技能,不僅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而且還要懂得關愛他人、理解他人、保護他人,不僅可以對職業的變化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且還要具有良好的責任心。因此,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將人文課程和職業技術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
1.2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
企業級應用軟件開發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體性,只是被動的學習課程,抑制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了對當前的教學局面進行轉變,就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首先,在進行課程的編制的時候,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其次在課程計劃和課程教學上,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擁有選擇課程的權利,最后,在實際教學時,要將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參與到咨詢、計劃、檢查和評價等工作中來。
2課程改革的相關措施
2.1對學習型的教師觀念進行深化
企業級應用軟件開發課程改革中,處處都滲透著現代教育理念,而課程改革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很明顯,教師是駕馭新課程的關鍵。所以,要想進行課程改革,老師首先要對傳統的觀念進行轉變,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提升。教師要保持一個與時俱進的心態,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學習,可以更好的駕馭課堂,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不斷的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
2.2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多的是注重教材,強調標準答案,只關注知識點。但是在現在,新課程要求對教學思路進行創新,使用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取代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思路的創新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也不是隨意編造的,只有老師將基礎工作做好,認真的對學生進行研究,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思維靈感,才可以真正實現思路的創新。假如教師只是一味的將課堂作為展現自己教育水平的一個平臺,即使課程妙語連珠,也并不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課堂。只有在此基礎上,保證學生也可以學習精彩的教學才算是真正精彩的教學。教師一定要打破以往“滿灌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注意對學生的學習信心進行培養。將教學課堂轉變成學生學習的課堂。如此,才可以為使學生學到知識、應用知識,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目的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建設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融為一體,它能夠滿足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它使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對工作任務化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和體驗,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為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就是以推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為綜旨,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將企業生產項目部分引入課堂,提供全套的“生產型”課程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際和諧能力,以適應企業對三維動畫設計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意義
3.1理論意義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是職業院校深化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徑。
3.2實踐意義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有助于更好的與企業生產相結合,增加課程面向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資源開發立足于行動導向體系課程,以工作過程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參照系,為改進教學行為提供了新思路。與生產過程配套的課程資源能夠將原來的線性教學模式轉變成一個動態學習的過程,能夠使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培養師生的應變能力與創意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應包括:課程標準、.校內講義、項目庫、學習工作頁、多媒體課件、教學演示錄像、測試題庫、實訓包等內容。通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的開發,推進教學改革,以滿足職業能力培養為最終目標。建立與三維動畫設計工作過程一致的學習情境,借鑒三維動畫產品生產標準制定三維動畫設計課程標準,引入企業的典型項目,構建集生產型、仿真型、創意型三大類型于一體的項目庫、編輯能夠將教學與工作融為一體的學習工作頁、教學課件和電子書。編寫適應三維動畫設計師資格鑒定的職業知識測試題庫與滿足三維動畫設計師上崗標準的職業技能訓練題庫,以有效實現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保證校內硬資源與校外軟資源有機結合,學習技能與仿真生產同步進行,真正實現所學與所用無縫對接并達到零距上崗。
5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線社會調研。調研分析三維動畫師崗位的工作要求、任務與職責從而確定三維動畫師崗位的職業能力標準,為確定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標準提供依據。生產觀摩。觀摩企業生產設計過程,分析動畫產品的開發流程,研究其普遍規律和行業規則,確定動畫設計的基本工作過程,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過程設計提供參考。項目提煉。研究企業以往工作項目,認真分析并整理出適合用于課堂訓練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優秀項目,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開發做出項目準備。資源設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資源設計。分析其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的資源,根據本課程的特點設計出三維動畫師工作過程的講義和配套課件。參考三維動畫設計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大綱,設計出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配套的試題庫。
5.2具體步驟制定課程標準:組織團隊人員研究確定三維動畫課程的課程標準。編寫校內講義:根據課程標準精選合作企業的優秀項目,并組織團隊人員對校內講義版式及內容進行討論。建立項目庫:根據企業項目整理集貼圖、效果圖、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內的項目庫。開發學習工作頁:根據課程標準與校內講義按學習進程編寫不同學習情境所對應的學習工作頁(包括技術單、資料單、計劃單、考查單)。制作教學課件:根據校內講義制作特色項目教學課件。編寫技能題庫:組織團隊人員完成本項目的試題庫的整理與編輯。錄制教學錄像:根據項目庫內容錄制項目制作的教學演示錄像。編輯測試題庫:借鑒三維動畫設計師職業認證標準創建知識測試題庫。整理實訓包:根據三維動畫設計課程實訓要求編寫實訓計劃、動員報告、實訓指導書,并整理所需圖片與工程素材。
一、引言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課程資源僅僅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講授“教科書”。事實上,這是一種很片面的認識。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來源。從課程目標實現的角度看,凡是對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歸屬于課程資源,這其中既包括教科書、參考書、教學場所等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科專家、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就英語課程資源而言,它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學習材料和輔助設施,如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英語課程資源直接關系到英語課程實施的成效,所以,《英語課程標準》強調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開發和使用其它課程資源。構建開放的、全方位的、豐富多彩的英語課程資源體系,這有助于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即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積極追求者,以及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和轉變教育觀念,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智慧。
二、開發和利用英語課程資源的路徑選擇
1.構建新的課程資源觀和開發意識
英語“新課標”要求廣大英語教師突破傳統的大綱意識、教材意識和教參意識,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英語課程理念和課程資源意識,突出強調了英語課程標準是英語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課程資源是由教科書、教輔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及教學環境等構成的宏大系統。由此,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打破傳統的把教材當作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確立新的英語課程資源觀和開發意識,這是進行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前提。否則,即使身邊存在著大量的課程資源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觀念認為,學生僅僅是教育的對象。殊不知,在課程和教材開放與多元化發展、彈性課程與多元教材出現的條件下,利用和消費課程資源的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因為他們身上蘊涵著巨大的課程資源。一方面,其現實生活是課程資源的依據;另一方面,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動地創造著課程資源,可以說,學生是課程資源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所以,教師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自身學習和成長服務。
3.開發和利用校內非教材性課程資源
校內如教室、圖書館、語言實驗室、閱覽室、校園環境、電教設備等基本的和常規的教學設施以及師生經驗等是最直接、最顯現的英語課程資源。他們的開發與利用,對于提高英語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豐富性都具有極大的便捷性。例如學校墻面上除了安裝投影等電教設備外,還可以布置與英語學科相關的各種“作品”,如學生的創作園地、作業展示、學生辦的小報、收集的各種新的文字圖片資料信息等,讓學生在有限的校內時空里通過視覺觀察來豐富自己的英語信息。
4.重視和利用信息網絡資源
在終身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學習模式是按照個人意愿所安排的,強調參與教育的學習者擁有受教育的自主選擇權,這一權力不被受教育者的年齡、性別以及所從事職業、社會地位所限制,無論男女老幼、貧富差別、種族性別,注重受教育者獨立性的體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生存,而要學會生存就離不開終身教育,生存發展是時代的主流,會生存必須會學習,這是現代社會給每個人提出的新課題。可以說,成人教育模式是學校教育進一步的擴展,所針對的是已經有相對教育基礎并且有一定社會閱歷的成年人,相對于在校學生而言,他們受教育的目的、原因都體現出更加明確成熟的性質,同時也普遍具有自主性學習意識。在成人教育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更確切地說,是可以和受教育者共同進步、彼此完善的身份。因此,成人教育的開展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識傳授與知識獲取,而是更加強調受教育者與施教者、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多邊互動。
2.長期性和階段性
終身教育是在一個人生命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的一種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以及人類進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個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所在。教育的發達就是一個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敗就是一個國家的落伍。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產業結構的逐漸改變,以及人才需求標準的提升,對個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不斷提升完善自己,所以終身學習對于一個人的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我國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下,學生把全部精力傾注于升學考試,把取得高學歷視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教師優劣、學校優劣的第一標準,這種由國家機制保障、全體國民趨之若鶩的應試教育,深深誤導了中國家長的教子觀念,誤導了廣大學生的成才觀念。校園教育無法達到實際的需求標準,而成人教育是具有長期性特點的,并且體現出階段性的特點,雖然我們需要一直獲取新知識讓自己得到充實,但也需要做好相應的規劃,在某一階段接受專門性的教育,讓不足得到快速、有針對性的彌補。長期性與階段性這兩個問題并不矛盾,長期性是終身教育最直觀的表現,而階段性則是終身教育的切實實施。
3.非正規性和非強制性
從我國成人教育的開展現狀來看,大部分都是非正規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受教育者通常是利用業余時間接受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統一規范的上課作息時間。成人教育所針對的都是較為成熟的成年人,他們相對而言有更加清晰的受教育目的,有更強的主觀意識,但每個人的目的性及主體意識都存在差異性,因此無法采取同樣的活動去限制他們,不能用統一的規范活動來滿足不同的目的。對于一般的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學習是他們的主要任務,他們必須按照要求完成學業,學習具有相對的被動性,因為他們有接受教育的義務。但在成人教育中,學習不一定是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應該更多地依靠他們對學習的認識,自覺地自我設計學習活動及其內容和方式,更加強調受教育者自主選擇權的體現,所以成人學習體現出十分鮮明的非強制特征。
二、我國成人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存在欠缺
從成人教育的開展現狀來看,受教育者一般都具有相對的教育基礎,尤其是對于專科學歷者來說,在接受成人教育時,所接受的知識內容大部分之前就已經掌握,成人教育的實際價值并不能真正得以體現。同時,課程知識的設置一般都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實踐操作指導,導致知識理論與實際運用銜接不夠緊密。很多學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不能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意義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課程知識架構不完善
隨著成人教育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其課程知識架構不夠完善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一般體現為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設置比重失調,甚至有的高校在對課程進行教學安排時一般都是根據實際的師資來確定,導致課程架構不穩定、不規范,教學時完全按照教材進行,缺少規劃性及創新性,不能體現成人教育的專業性、職業性和實踐性。
3.課程設置水平不一致
就當前成人教育的發展情況來說,成人教育總體上可以分為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階段。從這幾個階段的教育課程來說,專科課程可以看作是對本科生課程的縮減,而研究生課程則是對本科課程的進一步強調與知識點強化。各個階段的教育都需要有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目標,但在課程設置中這些教育目標的不同沒有得以明確體現,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課程設置問題上都存在不規范的情況。
三、終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課程開發應堅持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課程開發應建立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標準的基礎上,即教育開展必須是適應現實要求的。結合實際的發展需求,合理設定課程開發目標、課程教學內容以及評判準則,在這一過程中還要綜合考量學校本身發展、師資水平、教學條件等因素。在設計教育課程時,應在保證原來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員真實的能力情況設計相應的方式。成人教育相對而言具有較強的地區限制以及行業要求,教育對象不同,以及知識結構、個人需求、工作環境差異所體現出來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制定多樣性的教育戰略,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一味地實施統一化的課程是不可行的。
2.系統性原則
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課程開發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將所學課程的相關知識、技能、學習渠道以及教育方式等問題進行統一規劃整理,使之系統化。在進行課程規劃時,還應對課程之間的鏈接問題加以充分重視,防止出現課程之間不連貫的問題。在進行成人教育課程開發時,還要盡量防止出現知識反復或遺漏的現象,以實現教育的高效性。
3.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原則
這里所提到的統一性是指在進行成人教育的課程開發時,要按照當地或者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定,執行統一的課程標準,加強規范性,遵循統一性原則的課程一般都屬于基礎類課程;而多樣化則是指開設成人教育的學校在進行課程開發時,應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自身辦學的特點,滿足人才發展多樣化的需求,遵循多樣化原則的課程通常都屬于專業類課程。在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滿足地區或國家的課程設置要求,注重課程多樣化的原則。無論哪類課程的設置,在加強規范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多樣性、專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確保人才的全面發展。
4.現實性與前瞻性共重的原則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社會。這就對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堅持現實性與前瞻性同抓共重的原則,課程建設既要從現實需要出發,體現當前職業崗位群的專業技術特點,更要密切關注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職業技術、技能的發展變化,不斷更新內容,注重前瞻性。注重多行業知識技能的彼此融入,充分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樣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還能夠順應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
四、終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方向
1.逐漸趨于人性化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以在職、成人實踐中的問題為中心,以成人職業需要為基點。考慮成人學習者的特點與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要強調社會需要和教育的外在功能。關注成人的職業世界和職業需要,強調以成人職業實際需要為原則、基點,圍繞在職成人實踐中的問題,按需進行課程開發,按需施教,講求實效,學以致用。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間限制,以個體發展的需要和理念來適應發展著的生活現實,在生活中教育人,在教育中學會生活,以培養個性完善發展的人。這種做法能夠彌補成人在工作中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使其適應不斷變換的職業需求,具有實踐能力或實踐機會的成人能夠很好地發揮優勢,學用結合。
2.逐漸趨于主體化
傳統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強調上所施下所效,忽視成人學習者的能動作用和經驗作用;著重凸顯出教師在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掌握的主要導向功能,對于學習本身的主置卻往往予以忽略;過于凸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單方面參與,對于師生之間的溝通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些問題很明顯地體現出教育工作中成人學習者的參與力度不夠,不是作為主體而存在。滿堂灌是反主體教育的典型表現形式,強制性是其根本性特征。這顯然已經無法順應當前的教育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代社會呼喚人的主體性,需要有主體性的人。終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將教育模式從之前的教為主轉變成當前的學為主,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3.逐漸趨于多元化
要促使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需要時及時參與學習活動,引導他們自主建構,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學歷教育,也有非學歷教育;既有正式教育、正規教育,也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規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既有普通教育課程,又有職業教育和閑暇生活教育課程,且注意結合成人的生活和經驗,隨著成人學習者的需求變化而靈活調整課程結構,注重課程的統整性、連續性和發展性,以適合成人終身持續發展學習需求,配合人生各階段的社會角色與發展,以學習者的學習為導向,有利于成人個體的學習和滿足其發展的需要,以達成發展個人潛能,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適于成人學員的需要,便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教學方式呈個性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