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6: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質量關系學生的以后發展一、問題提出
表象思維(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為憑借物的思維,即通過對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實現的思維活動。小學兒童特別是小學低段兒童對感知過的各類事物積累有豐富的表象,他們的言語與思維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維是其優勢思維。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作為個體文化學習的開始,對個體的后繼學習和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學齡兒童正處于智力開發和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漢語文及其教學具有全腦開發的獨特優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全面開發少兒學習潛能可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抓起。
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各有分工與側重,左腦分管語詞、邏輯的內容,右腦分管形象、情感的內容。但是,大腦是整體聯動、協同作用的,左右兩半球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接受外界刺激的,無論是言語的刺激還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腦都會作出自己的反應。事實上,人腦中存在與心理詞典相對應的集合——儲備表象的心理相冊(mentalimageryalbum)。語詞與表象分屬于左、右腦,作為兩種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譯。長期以來,傳統教育以語詞思維代替思維的全部,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存在著忽視右腦開發和左腦開發不夠、方法不當兩種傾向。而T.布萊克斯利(T.Blakeslie)則更直接地指出,傳統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腦看成是單側性的,人們的非言語思維、知識、情感是極其有效的,但非言語思維卻長久地被忽視了。這也正是導致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來小學語文教學與形象思維訓練的相關研究,我們認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沒有突破傳統訓練的模式,思辨性強,變量模糊;二是研究結論多停留在經驗描述水平,缺乏實證性;三是缺乏學科針對性,缺少具體的策略教學與訓練。目前,較少見到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從全腦開發的角度,通過表象思維訓練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實驗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學中,在豐富、利用兒童表象儲備的基礎上,同時打開心理詞典與心理相冊,加強二者間的聯系與溝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詞演練變成形象、生動且立體化的思維活動,通過相關的策略教學與訓練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1.研究目標
教師要使學生從小養成好習慣,培養高尚品德,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2.研究假設和研究內容
(1)為了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人,應該怎樣進行管理。
(2)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3)選拔積極向上的班級干部,協助教師管理班級,創造輕松愉快、內容充實的班級生活。
(4)創造“適合學生發展,激勵學生學習”的條件。
(5)利用評價功能,激勵學生改善小學生之間的關系。
(6)小組互動,互相激勵。
(7)加強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聯系。
就大一點的學生而言,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大多不超過四十五分鐘,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講,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會更短。因此,將教育游戲引入到教學實踐當中,學生在玩樂的同時,就會不知不覺的學到了知識,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可能要比成年人更久。所以,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使用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提高注意力。
1.2教育游戲有助于知識的理解
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小學生對于枯燥的知識不僅會失去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利于對知識的掌握。而將所教授的知識融入到游戲之中,學生能夠切實的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的長久記憶。可見,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大的。然而,在運用教育游戲時,教師要時刻謹記,要將游戲與知識成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以上所述的作用,否則,不僅不會促進小學教育的發展,還阻礙小學教育的發展。
2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由上述可知,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的多個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合理的、科學的教育游戲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然而,我國小學教育領域在教育游戲方面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一定程度。因此,加強對教育游戲的研究是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在此對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夠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2.1注重教育游戲的趣味性
小學教師選擇教育游戲時應準確把握小學的心理特點,使選擇的游戲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以此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吸引小學生的目的,這是選擇教育游戲的關鍵,否則選擇的教育游戲很難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實際教學活動實踐中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渴望得到教師表揚的心理特點,選擇教育游戲。例如,在小學語文疑難漢字教學活動實踐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課前教師可準備寫有疑難漢字的卡片,課堂上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教師說:“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成員認識的字最多,認識最多的一組就是獲勝組”,這樣以來各小組成員就會積極準備,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去。根據結果教師說:“**小組真棒,認識的字最多,來,大家為他們鼓掌。”由此獲勝的一組各成員會感覺非常自豪。總之,玩該游戲達到了學習和娛樂的雙重目的,很多小學生非常渴望下次還玩該游戲。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實踐中,可以嘗試將該游戲應用到小學英語教學活動實踐中。
2.2注重游戲內容的連貫性
小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思考問題比較簡單,很難將所學知識進行融匯貫通。因此,小學教師在選擇的教育游戲內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數學是小學教育中較為重要的科目,對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教師選擇教育游戲時更應注重游戲內容的連貫性。例如,當將小學乘法口訣相關知識講解完畢后,為了檢驗學生們對乘法口訣掌握的熟練程度,教師可以利用撲克牌進行游戲。首先教師將帶有10及以上的撲克牌去掉,然后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將乘法口訣知識已經學習完畢,今天咱們就玩撲克牌。”此時,部分小學生就會感覺非常驚訝,不少學生問:“老師,咱們不上課了呀?”此時教師回答:“上啊,就用撲克牌上課,我隨意抽兩張撲克牌,看誰即快又準的算出兩者的乘積,我就給誰發朵小紅花”,這樣以來學們就會投入到數學游戲中。利用撲克牌游戲檢驗了學生對乘法口訣掌握程度,為此針對掌握不熟練的學生,教師適當進行輔導,從而整體上提高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以上僅僅是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幾點應用。然而,事實上,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方式還有很多,且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還有很大的潛能。因此,對于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還需要小學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針對該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在小學的舞蹈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應過多提高教學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受挫,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堂中,教師應該盡量選擇比較動聽的音樂和比較優美有趣的舞蹈動作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投入舞蹈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促使下,學生學得好,并且學得開心。教師在引領學生舞蹈入門時,應該使得學習的難度循序漸進,在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之后,并且在舞蹈基礎比較扎實的前提下,再提高教學難度。
2.將舞蹈與音樂教學有效結合
音樂與舞蹈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學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與音樂教學的有效結合。將舞蹈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生動活潑的身心特點。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編排一些比較簡單的舞蹈動作將音樂的旋律表現出來;在中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豐富一下舞蹈的形式和動作,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認識和了解民族音樂;在高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比較簡單的舞蹈編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己根據不同形式的音樂進行舞蹈組合的創設。這種教學方法,同時提高了小學音樂和舞蹈教學的質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3.注重對學生舞蹈感覺的培養
在小學舞蹈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很重視學生對舞蹈基本功和舞蹈動作的掌握程度,造成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古板,不靈活。其實,一個人對舞蹈敏銳的感覺是比舞蹈基本功重要的,這是學生入門的關鍵。在日常的舞蹈教學訓練中,可以從簡單的舞蹈出發,逐步訓練和發掘學生的反應能力、肢體協調能力以及良好的表現力等對舞蹈的敏銳感覺。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舞蹈素養之后,再進行舞蹈的教學就比較容易了。
4.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學習舞蹈本身是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比較輕松的學習氛圍,不要對學生過于嚴苛,使學生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進行舞蹈的學習。由于小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較差,因此,對小學生進行舞蹈教學,需要很大的耐心,教師不應操之過急,而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一步一步來。為了使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記下舞蹈動作,教師可以將具體的舞蹈動作起一些比較形象的名字或者運用比較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既愉悅了學生,又使學生記清舞蹈的動作。
5.創編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舞蹈
在小學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結合學生的年齡、舞蹈基礎等實際情況,創編比較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舞蹈動作。學生對比較符合自己的心理特點的舞蹈,會發自內心的喜歡,從而會竭盡全力進行舞蹈動作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觀察他們對不同舞蹈類型的喜歡程度。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選取比較合適的題材,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為舞蹈教學提供成功的舞蹈作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學中多為舞蹈動作的創編提出建議,并積極接納學生們的意見。
(一)藝術技能課程開設模塊
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本專業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小學教師。藝術類主干課程模塊有: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基礎美學、聲樂、樂器、舞蹈、美術等。在這些主干課程中,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屬于專業基礎理論必修課;基礎美學屬于專業方向理論選修課;藝術技能實踐類課程開設模塊主要有聲樂、樂器、舞蹈和美術,屬于專業方向選修課。藝術技能實踐課程的幾大模塊中,聲樂課程是針對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一門歌唱技能技法課。課程內容為聲樂基礎知識、歌唱發聲練習、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側重于聲樂演唱技能技巧的訓練,注重基礎發聲練習,著重培養學生聲樂理論與綜合實踐應用的能力。樂器課程主要練習鍵盤樂器彈奏,掌握鍵盤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強調鍵盤樂器彈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基礎訓練貫穿始終,尤其是編排了少兒歌曲彈唱的有關內容,更加貼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為將來從事小學教育鍵盤樂器彈奏打下基礎。舞蹈課程主要訓練學生的舞蹈基本功,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舞蹈學科的特點與作用,掌握少兒舞蹈訓練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見的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動律特點等,通過訓練使學生具有健美的身體,靈活協調的動作姿態,能夠完成簡單的少兒舞蹈的排練、指導工作。美術課程內容包括造型基礎、構圖基礎和色彩基礎的課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裝飾畫、卡通畫、簡筆畫等。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從簡單結構入手,觀察、分析、表現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還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間造型藝術實踐課。四大藝術技能課程模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全面,基本上涵蓋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所需的基本藝術技能技巧,是本專業的特色之一。存在的問題是:1.培養目標的表述欠全面。“培養本專業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小學教師。”注重了德育、智育和體育的發展目標,而忽略了承載“美育”的藝術類課程。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則是美育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美育和藝術教育是同步發展的,而現在藝術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疇,藝術教育由知識、技能、藝術審美和創造美三個部分構成。尤其在小學教育中,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實施渠道。[2]10-112.藝術技能課程方案設置欠合理。培養方案中課程整體模塊設計似乎涵蓋了大部分藝術類課程,但這些課程屬于藝術類專業方向實踐選修課。由于受培養方案的限制,選修課的選課原則是“四選二”,也就是在聲樂、樂器、舞蹈、美術四個模塊中只能任選兩個模塊進行選修,這樣勢必會造成藝術類實踐課程學習不夠全面,學生對自己不熟悉的藝術模塊不能夠深入學習的現實困境。
(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分析
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面向甘肅省招生普通本科學生,從歷年錄取名單信息中“特長”一欄填寫內容分析,小教專業學生絕大部分沒有藝術特長;從生源地信息欄分析,絕大部分學生來自于農村,由于受家庭條件、個人成長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好多學生沒有受過藝術特長訓練,因此,藝術技能掌握狀況較差。1.藝術技能習得狀況(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環境影響,有藝術技能和缺乏藝術技能的學生藝術技能習得差異明顯。(2)受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影響,重高考文化課程,輕藝體類課程,藝體類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先天不足”、“缺乏營養”。(3)學生個體對藝術技能課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導致對藝術技能的掌握差異明顯。(4)因任課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和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態度的不同,導致學生對藝術技能的習得也受到影響。(5)受藝術類選修課“四選二”的限制,藝術技能的習得種類有質的差異。(6)受學校培養目標、課程模塊設計、課時安排、實習機會的多寡、教學硬件設備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藝術技能的獲得和運用也受到制約。(7)受學科知識結構、學生個體藝術素養、學習興趣動力等主觀因素影響,藝術技能的習得也差異明顯。2.藝術技能課選課傾向根據近兩年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課程選課傾向表分析:兩個年級四個班選修舞蹈課程的共計153人,選修樂器課程的共計135人,分別占年級總人數的80%和71%;選修美術課程的共計69人,選修聲樂課程的共計25人,分別占年級總人數的36%和13%,選修樂器和舞蹈課程的人數遠遠多于選修美術和聲樂課程的人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1)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課和聲樂課(音樂課一般以為唱歌為主)的開設始終貫穿于基礎教育階段,不論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還是非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習得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四選二”選擇范圍的限制下,放棄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2)對于樂器和舞蹈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門開設,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沒有專門受過藝術特長培訓,有大部分同學甚至沒有接觸過樂器,也沒有接受過舞蹈基礎訓練,處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識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的選擇是一種必然趨勢。(3)小學教育專業男女性別比例分布不均衡(見表2),女生占總人數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處于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選擇舞蹈課程的人數較多也是一種必然趨勢。(4)例外的情況是,少部分同學或許由于家庭條件和教育環境優越,在基礎教育階段有條件接受樂器和舞蹈訓練,或利用業余時間正在進行此類課程的專業培訓,已經習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較缺乏訓練的其他藝術類課程上取得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以求達到藝術均衡、全面發展而選擇其他藝術選修課。
(三)藝術技能狀況調查
為了比較全面、客觀地了解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根據研究目的,編制了《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技能狀況調查問卷》。問卷涉及到的內容有: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性別、年齡分布情況;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教學現狀的了解情況;學生對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隊伍的了解情況;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的認識、態度及藝術技能掌握情況;學校對藝術技能課程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況;藝術技能課課時安排與人才培養模式對藝術技能培養的影響等方面。調查以河西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為樣本,根據調查目的隨機抽樣發放問卷130份,實際收回問卷100份,有效問卷率77%。收回的100份問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過表2、表3分析: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較大,說明女生選擇小學教師這一職業的傾向性明顯;年齡分布在21-24歲之間,23歲的占57%,24歲的占6%,21-22歲的占37%。通過表4分析: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課時安排的認可度只有58%,也就是說有42%學生認為藝術技能課課時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學生希望有較多的上課時間,以保證對藝術技能的充分學習。藝術技能課對就業的幫助、課程內容、學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認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對我校的培養模式比較關注,有81%的同學選擇綜合培養模式,說明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培養模式比較受歡迎,期望值比較高。通過表5分析:學校對藝術技能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還不夠足夠重視;有一半以上學生認為藝術技能課教師還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大部分學生對我校藝術技能課程任課教師專業素質比較認可;有一半以上學生對聘請小學優秀藝術技能課教師來校授課的態度不太明顯,可能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深入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對小學教育教學,尤其是藝術技能課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對一線優秀藝術技能課教師不夠了解,也體現出由于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通過表6分析:有83%的學生認為學校重視藝術技能課的開設;有58%的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程感興趣;有57%的學生認為藝術技能的獲得有利于將來的就業。在“你對下列哪些技能比較熟悉(可多選)”調查中,有82%的學生選擇“歌唱”,說明除了歌唱,學生對器樂、舞蹈、美術技能的掌握還比較欠缺。在“能否獨立完成舞蹈編排或者電子琴彈奏”中,只有28%的學生選擇“可以完成”,說明學生獨立完成舞蹈編排和電子琴彈奏的能力較差。可能的原因是學生的藝術技能基本功不夠扎實,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有78%的學生對藝術技能課的學分比較重視,可能的原因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修不夠學分不能順利地畢業,對學分的重視程度可能超過對藝術技能課技能習得的重視程度,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負面影響,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通過表7分析:有67%的被調查者不太了解學校藝術技能實訓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學生對“實訓基地”的概念比較模糊,平時沒有過多關注或對實訓基地建設滿意度不高;認為學校配備的藝術技能課硬件設施比較齊全、學校重視藝術技能課硬件建設的被調查者分別占74%和66%,說明藝術技能實踐課程所需的硬件設施學生的滿意度比較高。
二、藝術技能課程的構建措施
(一)優化培養方案,合理配置藝術技能課程模塊根據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程建設現狀和學生的藝術技能狀況,進一步優化現行的培養方案,合理配置藝術技能課程模塊。1.將現行的聲樂、樂器、舞蹈、美術藝術技能專業方向選修課,取消“四選二”的限制,列入“專業方向必修課”,適當增加授課時數,讓學生較全面地掌握各種藝術技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搭建平臺。2.開設以藝術知識傳授、藝術作品欣賞為主的藝術欣賞選修課,傳授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藝術鑒賞能力。3.修訂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本專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科知識扎實、教學技能嫻熟、藝術素養豐厚、操作能力過硬”的現代化小學教師。
(二)重視教材建設,因材施教照顧學生個體差異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工具,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設和選擇是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藝術類課程還沒有完備的教材,教材的建設問題有待于教育專家進一步調研并付諸建設。當然,教材不是“規范”和“控制”教學的工具,為教學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是對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樂器》課程為例,筆者認為教材建設應該突出小學教育的專業特色。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教材應該適用于本專業,不能選取音樂專業的鍵盤樂器《鋼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選用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材,小學教育專業應該突出教材的基礎性、師范性、廣泛性和實用性。教材編排要難易適度、循序漸進,既要讓零基礎的學生容易接受,又要適應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建議在第一學期基礎階段選取《拜爾鋼琴基礎教程》前70條的內容,為學生的鍵盤樂器彈奏打下基礎;第二學期選取中外優秀少兒歌曲、短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簡易樂曲,以擴展學生的視野,為少兒歌曲彈奏奠定基礎;第三學期選取少兒歌曲伴奏曲目和簡譜即興伴奏歌曲,突出師范性和實用性,為學生將來從事小學音樂教育服務。力求貫徹落實小教專業鋼琴教學“培養彈奏能力和彈奏簡易樂曲、少兒歌曲伴奏的能力”的總體要求。不同種類的藝術,在審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是它們的共性,但在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訓練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規律性。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藝術類課程,由于接受主體藝術素養、個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層次的差異,在授課環節上不能一概而論、統一要求,應該根據學生自身能力特點,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盡量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可將照顧全局的“集體課”、照顧部分的“小組課”和照顧個體差異的“一對一授課”方式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建立高效課堂授課模式和課外訓練模式,使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單位時間內達到最優。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質量、檢測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起著雙向導向和激勵作用。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是將教學內容進行平時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由于小教專業藝術技能課程是實踐課,傳統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已不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必須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能夠體現課程的教學特點,具有客觀全面的考核指標,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藝術技能課程考核,應該根據課程考核內容,將“階段藝術技能展示”、“終期藝術技能匯報”有機結合,可以采取“少兒歌曲演唱”、“鋼琴彈唱展示”、“舞蹈創編展演”、“美術(繪畫、手工、簡筆畫)作品展覽”等形式進行考核,通過全員參與考核,任課教師專業點評,尋找差距取長補短,激發學生學習藝術課程的興趣和動力。這樣不僅改革了課程考核方式,優化了考核形式和內容,而且訓練了小教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藝術技能。目前,我校藝術技能課考核方式正在尋求改革突破口。以美術課程為例,考核改變以往“交一幅作業”的簡單方式,在美術課程整體內容框架下,根據階段授課內容進行“命題創作”,教師確定創作主題和形式,學生按要求在不偏離主題和形式的情況下自由創作,完成作品進行“作品展覽”,教師制定評分標準做出評價。這種評價的好處是:首先,“命題創作”貫徹課堂授課內容,創作形式和內容不偏離授課內容,有效地體現授課內容和目的。譬如,授課內容是“線描”創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題創作”作品可在學生成績評價時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題的作品,根據最終效果可對比評價,考核成績相對“自由創作”更加客觀、公正。再次,“命題創作”評價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學生凝練主題,發揮創作想象力,訓練學生命題創作的基本功。最后,階段考試、考核的作品最終以作品展覽的形式預期展出,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積極性,考核目的明確,有力地提高了藝術技能課程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四)培育師資隊伍,加強藝術教師梯隊建設師資力量和師資隊伍素質決定教育質量,提高教育質量,最終要依靠教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我校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教師隊伍能基本滿足教學的需要,但也存在學科結構性缺失、專業學科帶頭人缺乏、職稱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藝術技能課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引進和補充舞蹈教師,彌補學科教師結構性缺失的問題。2.培育“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提高藝術技能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3.培養藝術學科學術帶頭人,發揮學術引領作用,提升藝術學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勵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稱,促進藝術學科教師梯隊建設。4.堅持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用人機制,加大對藝術技能教師的培訓力度,引進小學一線藝術技能教師走進大學,進行周期性、階段性授課,汲取先進的藝術教育實踐經驗。(五)構建實訓基地,強化藝術技能運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內藝術實訓基地建設卓有成效,有“數碼鋼琴教室”一個、“鋼琴工作室”兩個、“電子琴教室”兩個、“聲樂教室”兩個、“民族器樂教室”一個、“多功能舞蹈教室”兩個、“美術教室”兩個,能夠滿足小學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的開設需要。存在的問題是校外實訓基地比較缺乏,建議和校外藝術培訓學校、機構積極取得聯系,拓展業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小教專業學生藝術技能見習、實習拓寬渠道。在學生藝術技能的運用方面,在“一見二實三頂崗”的見實習模式下,積極聯系見習、實習和頂崗支教單位,選取藝術技能高、藝術課外活動開展比較好的學校,選派小教專業藝術素質高、教學能力強、藝術基本功扎實的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提高學生藝術技能的實踐運用能力,“著重培養一小批,爭取帶領一大片”,以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藝術均衡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另外,鼓勵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藝術社團,譬如:慰問演出、大學生藝術團、美術社、舞蹈隊、書法繪畫協會等,將藝術技能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技能,為將來從事小學教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兒童文學教育現狀及對策
第二,要對課堂所講授的知識進行擴展和深化。在課堂上所講到的新知識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教學要求,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們學到的知識就非常有限,這對現在的學生能力的提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書本中的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擴展和深化,設置適當的問題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1.討論需要在突出重點的時候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重要問題,突出重點。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能解決課堂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在教學內容擴展和知識深化的時候
雖然課堂教學應該按照教學大綱嚴格來執行,但是這不是要教師照本宣科,完全地按照課本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對學生的課堂教學應該深入淺出,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擴展,從而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出來。
3.在學生的認識普遍出現偏差的時候
學生可能因為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產生一些認識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就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這個機會,將它擴展成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能獨立解答的時候
學生自身的知識及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制約和影響的因素,學生有時可能不能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既不能逼著問學生,甚至嘲笑學生,更不能直接給出答案,這樣做是毫無意義的。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組織同學進行討論的好機會,應通過集合學生的能力,去引導學生自主解答。
5.當學生的思維不能夠充分打開的時候
學生的思維想法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中心。如何建立高效課堂,并且保證學生有一整節課的清醒和亢奮的思維,這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是一種考驗。教師應該通過課堂上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捕捉,巧妙地設置討論問題,并且,通過討論,將學生思維推高,讓學生走出思維的低谷,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三、討論的形式要多樣化課堂討論應該注重形式的多樣化,根據實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討論,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討論,讓學生既能有新鮮感,又能在有條不紊的秩序下開展討論活動。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并合理地分組,讓思維活躍度不同的學生組成一組,針對問題互相溝通交流。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地參與討論,對學生提出建議及指導,確保討論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在討論后,教師應該組織各組學生進行辯論,讓中和的思想再次全面化,并且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小組討論的缺陷。
二、營造寬松民主的討論氛圍
2.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
在我們實施的音樂趣味性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要教師主動地帶領學生積極的去參與審美過程,主要是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是要針對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方法有利于小學生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設計趣味性教學教案時候,在一些教案中融入寫直觀的審美元素。 小學音樂的教學趣味性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搭建起一個平臺,與家長要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
3.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的興趣音樂課堂上的發音訓練、節奏練習、樂理知識等,對小學生來說,都是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的。 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那么,就需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采用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進行思考,充分發揮潛力,從而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 比如學習《小小粉刷匠》時,如在學習《小小粉刷匠》。 在這堂課前,教師可以事先在教室外墻壁上都貼上了白顏色的紙,還準備了許多小刷子和報紙。 在歌曲新授后,《粉刷匠》這首歌曲的背景音樂漸漸響起,教師帶領同學們用報紙折成帽子,帶上小刷子來到教室外面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粉刷游戲。 此時,同學們都充分施展他們的裝扮才藝,儼然一個個小小粉刷匠正在認真的工作著。 試想,如此生動的情境還不足以吸引學生嗎? 還怕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嗎? 學生們在這次活動中既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又收獲到了勞動的喜悅。
2當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2.1阻礙教師、學生個性發展
當前小學教育要求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無疑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確實找到了適宜于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但由于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導致教學改革步履維艱。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教師一成不變的考核制度,致使教師為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不得不偏離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方向,嚴重阻礙教師全新教學思路的開拓,打亂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教師教學思路的改變必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賦予創造性的學習就更無從談起了。
2.2阻礙學生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更重視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應試策略,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考試上,而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致使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出現。在小學教學中,原本豐富的教學內容,在應試教育的裁剪下,只留下語數外等基礎文化學科,音體美對于學生而言不過是望梅止渴,傳統教育模式物理剝奪了學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使學生在長期單一、枯燥的文化課學習中,逐漸失去動手、動腦意識,造成素質教育嚴重缺失的現象。
2.3阻礙學生自主發展
固化的教學模式教出來的學生明顯帶有“大眾化”的特點,向不同的學生提問,可能給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這嚴重披露當前教學模式的機械化,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使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當前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大,是一個普遍的共識,除了學校里布置的各種學習任務外,學生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過大的壓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逐漸消磨殆盡,進而學生會失去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興趣,更談不上自主能力的發展。
3人本主義的管理策略
3.1鼓勵全體參與民主管理
學生的良好發展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學校的有力配合,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強調管理的民主性,為了使小學教育取得長足的發展,學校應該鼓勵全體教職員工廣泛參與學校的管理規劃,為學校的順利發展進言獻策。強化全體教職人員的人本主義管理理念,以促使學生能力更好地發展為中心,使處于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以自身角度考慮問題,多方面多渠道為學校教育發展出謀劃策,使學校管理的一切活動走上科學化、正規化、全面化的道路。
3.2構建人本主義教學環境
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校管理者要勇于放手,發動教師主動探索一切有益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有益于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有益于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堅持在關注教學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學過程的原則,對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偏差,采取鼓勵性政策,對教師的整體評價制度堅持以定性評價為主,以定量評價為輔,以此為教師的教學創新營造和諧、寬松的環境。
二、全科型小學教師的培養路徑
倡導“全員參與,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由指導性的規范約束轉化為具體的路徑選擇,有賴于能夠將全員利益統籌兼顧的有效發力點作為支撐。由此,我們立足于教師的“我的關切”,提出“上什么課?用什么教材上課?給什么人上課?怎么上課?”從而將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路徑選擇的有效發力點,解析為課程管理、教材編寫和教師評價。
(一)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是教育管理者為保障學校教育目的的實現,而對課程的設置、實施與評價所進行的規范而有效的管理實踐活動,它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三個要素。針對各級各類不同的教育目的,課程管理中的設置、實施與評價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課程設置。即教育管理者對所轄教育機構或組織中的課程所進行的安排或計劃,其內含有設置主體、設置方式與設置內容三個維度。其中,設置主體既包括行政性主體,也包括專業性主體,如高等教育行政人、高校專職教師、大學生,及小學教育工作者。設置方式既有行政命令也有市場調節,既有集中制,也有民主制。設置內容因學習要求與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普通基礎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規定課程與學校課程。③依照五種課程類型,我們又可以將其劃分為五個課程模塊。基礎性模塊,即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學科性內容表現,如人文歷史、思想品德、天文地理、計算機網絡和數理統計等;技巧性模塊,即將基礎性模塊內容有效轉化為教育教學現實的內容設置,如口語表達、書面寫作、身體語言、板書設計、活動組織、學業評價和班級管理等;理論性模塊,即與小學教育教學相關的基本原理或理論體系,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教師職業道德、學科教學論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實踐性模塊,即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根據專業教育大綱的總體安排,對課堂教育教學內容與效果的實踐性檢驗,如校外參觀、社會調查、專業論文與學位論文等;選修性模塊,由學校自主確定。課程實施。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無論如何多元與豐富,在其終極意義上,設理論課與實踐課是其不二法門。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可以著眼于高等教育工作者與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職業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合作。在課程實施中,由高等教育工作者承擔小學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教授,小學教育工作者承擔小學教育專業實踐課程的講授。當然,這必然會涉及高校與小學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協作事宜。其中,小學教育專業兼職教師的崗位設置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合作平臺。課程評價。課程評價是對課程設置與實施狀況的反饋性調節,目的在于督促課程管理實現科學、規范和有效。實踐證明,課程評價相關主體的多元化是這一目的充分實現的必要選擇。也就是說,在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課程評價中,除了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之外,還應當把小學教育工作者納入到課程評價體系當中。同時,期待著他們以教育服務消費者的社會角色,對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實施狀況進行評價。
(二)教材編寫
教材是課程的有形載體,教材編寫即是對課程內容的有序呈現。④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課程內容的全科性,決定了其教材編寫的全科性,這表現在兩個層面。教材編寫主體的多元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也包括小學教育教學一線的管理者和教師;教材編寫內容的五個模塊化,即通識性課程教材,教學技能課程教材,教師教育課程教材,教育實踐課程教材和選修課程教材。當然,這些教材應當具備四個基本特征:⑤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源;能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蘊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符合標準的編輯和出版制作水平。
(三)教師評價
評價是實踐主體以特定的價值取向為標準,基于質與量的雙重維度,而對實踐客體所做的主客體關系的價值評判。教師評價就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引,以教師職業素養的應有之義為依據,對教師教育教學的工作狀態及效果所進行的測定與判斷。教師評價與教師的工作熱情度、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有效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路徑選擇中的教師評價,涵蓋了高等教育與初等教育兩個階段,包括從事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培養的高等教育者和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在職教師。對此,我們可以分別從個體與群體、分科與全科的角度,對其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相關評價。個體者,高校與小學專職教師本人;群體者,高校與小學專職教師團隊。對于高校專職教師及其團隊的評價,應當側重于專業理論素養的考核。對于小學專職教師及其團隊的評價,則側重于教育教學實踐工作本身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