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6: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繪畫鑒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從1990年開始圍繞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而在泰山學院中文系進行藝術鑒賞講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學生開設藝術哲學課,1998年3月成為泰山學院教學改革立項,目標是創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類藝術鑒賞課,旨在通過藝術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名作的鑒賞,培養大學生敏銳的感受力、積極的情感力、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堅強的意志力、超常的創造力,造就心靈健康和諧的高素質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等專業開設“美學與藝術鑒賞”“藝術鑒賞”兩門課。2002年3月,“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被確立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學校撥專款予以支持,并將藝術鑒賞確立為全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2004年開始,成熟的藝術鑒賞公選課面向全校開課,深受學生歡迎。其間“藝術鑒賞”還曾應邀為多校開課,均受到熱烈歡迎。
我國自1957年將“美育”從教育方針中刪除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育類課程才逐漸恢復。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才逐漸開設音樂鑒賞等藝術教育課程,但國內高校大都是進行部分門類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門類全面的以鑒賞陶冶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我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特點是:針對當前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專注應試教育、情感世界沒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較弱、審美潛力沒有及時開發的實際,本工程重視藝術審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訓練。一邊授課,一邊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綜合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異步教學、快樂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收到了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成果“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基本內容包括:第一,兩門課程:(一)美學與藝術鑒賞。已在學校中文系各專業開設5年,所講內容主要包括美學基本理論和各門藝術基本理論與名作鑒賞。(二)藝術鑒賞。2004年被確定為全校選修課,所講內容為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藝術的本質與特征,以及建筑、園林、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戲曲、攝影、影視等藝術門類的中外藝術名作鑒賞。第二,兩種教材:(一)《美育概論》,李長風、姚傳志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國高校美育學會會長的山東大學校長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成教學院、山東電力學校等大中專學校作為美育課、藝術鑒賞課教材使用多年,獲得廣泛好評。(二)《美學與藝術鑒賞》,教育部確定的面向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教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主編,筆者也是主要編寫者之一。教育部領導作序推薦。第三,兩項教改實驗:(一)學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項“實施藝術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內專家評議組的好評。(二)2002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已完成,并有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獲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第四,一種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固守某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從學生的收益出發,綜合啟發式教學、異步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師主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體藝術鑒賞課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從網上下載各門類古今中外藝術名作,通過自拍藝術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錄音、剪輯等手段,制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以簡要講解、鑒賞。實踐證明,配合教學能夠“圖文并茂、情境真實、效果顯著”(學生評價)。第六,創建了多處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施多樣化的實地教學。筆者對泰山文化——特別是泰山的建筑、園林、書法、繪畫、雕塑、碑刻、民俗、詩歌、散文等門類的藝術有較多的觀察、體驗和研究,發表過許多有較大影響的論文。得到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岱廟、普照寺等景區的大力支持,我們將岱廟、普照寺等景區作為泰山學院學生的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的實地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親自帶領整班同學,實地觀賞,現場講解;一種是教師帶領“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之后由“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分頭帶領班內同學實地游覽、觀賞、學習。這種“把讀書與行路、做人與做事、游玩與學習、弘揚泰山地方文化與藝術審美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歡迎,教育效果和社會影響都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創新點:在我國的審美教育課、藝術鑒賞課中斷幾十年后,一線的教師異常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幾位教師在承擔文學理論、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概論、西方美術史、西方音樂史等多門中文、美術、音樂課的同時,一邊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邊為學生搞講座、開課。新開設的“美學與藝術鑒賞”(中文系)、“藝術鑒賞”(公選課),使黨的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實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筆者參編的《美學與藝術鑒賞》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21世紀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類教材,填補了我國美學教材建設方面的一項空白,編著的《美育概論》也屬于“創新簡明科學實用”、在全國范圍有較大影響的美育教材。具體課堂教學中,本項目沒有固守某一教學方法,而是根據教學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還利用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實地觀摩測量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學習藝術課的興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錄音剪輯合成、多媒體課件制作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泰山所積淀的審美(藝術)資源進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層次開放式實地的審美(藝術)教育更具有創新意義。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社會效益:以《美學與藝術鑒賞》《美育概論》為教材的藝術鑒賞課,得到泰山學院、國家公務員泰安培訓中心、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電力學校、山東新汶中學等多家院校、培訓機構的應用。聽課學生普遍反映,筆者所講的藝術鑒賞課、美育課形象生動、思路開闊、邏輯性強,加上幻燈、錄音、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而又恰當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大增。通過開設藝術鑒賞,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迅速提高,審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取得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工程十幾年來一直得到泰山學院等學校和山東省的大力支持,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該成果2007年獲泰山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總結教學效果的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獲得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三等獎。該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必將在更大范圍帶來更大的育人效益。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美育十講.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華德·加德納.藝術與人的發展.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結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4]張志勇.情感教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190-01
美術是學生了解藝術、陶冶情操、提升素養的重要課程。國畫歷史悠久,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和中國古代美術的典型代表,是教師引導同學分享歷史文化,積極參與本國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國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制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方式,不利于美術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自身藝術技能的提高。國畫教育往往以傳統方法為主,內容單一枯燥,繪畫技法復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學生創造性和藝術天性的發揮,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小學生對國畫的持久興趣。如何將小學生國畫教學與小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開發其潛能,發展和張揚小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畫出能夠充分表達其內心的、屬于自己的畫,從而讓他們更廣泛、深入地了解美術,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成為國畫教學實踐中人們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結合實際,善于引導
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心智特點及實際能力選擇國畫教材,初期以講授小學生容易接受并能通過簡單聯系加以掌握的國畫技術。針對國畫知識中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需要教師注意轉換成對于學生通俗易懂的語言實施教學。同時需要注重國畫的審美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并考慮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拓寬教學內容,促進小學生發散思維,必要時還應考慮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二、體驗美感,增強興趣
教師利用簡單的國畫技法為學生展現國畫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學習國畫的興趣。例如在國畫課程開始前,教師利用畫筆勾勒簡單的水墨線條,形成學生所熟悉的動物圖案,使學生感受到國畫簡約而不簡單的文化內涵。又如,教師在繪畫開始前為學生展示調和水墨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國畫的獨特美,勾起小學生對國畫學習的興趣,同時帶領學生進行國畫興趣練習,使學生在興致高昂時加以練習。
三、掌握技能,訓練技巧
學好國畫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教師應著重對學生進行國畫基本技能的訓練。首先是繪畫中的握筆姿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訓練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這對于學生國畫繪畫的長遠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其次是訓練學生筆墨技巧,用筆技巧主要是創作中的毛筆繪畫方法及蘸墨方法,用墨技巧則是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實踐中觀察不同墨色的差異及使用方法,并通過對比的方式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不同的筆墨技巧所塑造的國畫藝術效果。
四、學會鑒賞,熱愛國畫
學會鑒賞是學生藝術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在小學的國畫教學中,對國畫的品鑒是更高層次的國畫學習,美術教師在國畫鑒賞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學習歷史上國畫大師的作品,在欣賞中不僅開闊了小學生藝術品鑒的層次,增加人文素養,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精神境界。不僅如此,對國畫的鑒賞更是對我國民族穿透文化瑰寶傳承和保護的重要途徑,欣賞名家作品,提升小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由此更加熱愛國畫學習。
五、小結
國畫博大精深,是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加強小學生國畫教育,將會對小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達、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因此,教師在小學國畫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特點,發揮小學生的個性,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的創新,讓小學生熱衷于學習和表現國畫,并使其創新精神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譚國恩.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學中國畫教學的現狀與發展[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侯令.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養[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論文摘 要: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以培養和訓練青少年的科學態度、科學意識、科學素質等為目標的科學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力圖從美術家、美術作品和美術發展的角度,探究進行科學教育滲透的嘗試。
科學和人文是一對孿生姊妹,構成了人類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確地回應時代呼喚。科學素質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現代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認為,美術鑒賞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質的同時,不應排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美術教學在塑造青少年學生現代人格的過程中不能袖手旁觀。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進行了科學教育的滲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學習藝術家的優良科學品德,樹立科學精神
世界著名的藝術巨匠均是人類的精英,他們傳奇的經歷、激進的思想、偉大的業績、崇高的品德和光輝的形象往往對中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對他們的敬仰之情,以巨匠為榜樣,激勵自己積極上進。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藝術家的科學品德。
在鑒賞學習《走進具象藝術》一課之《蒙娜麗莎》時,我首先深入觀察作品,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畫家力圖使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它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運用光學與透視學的方法來描繪具體的場景和人物,用明暗轉移法更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感與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對于達·芬奇本人,學生一般也都略有耳聞,筆者然后根據學生對達·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導他們從多方面認識,提出問題1:“你除了知道達·芬奇是一位藝術巨匠、天才畫家之外,還知道他在哪些領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學們非常興奮,你一言我一語地共同描繪達·芬奇:還是“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等,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提出問題2:“你認為達·芬奇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多的成就呢?”引導學生剖析達·芬奇除了先天聰穎之外,更多的是勤奮、敢于冒險、勇于創新、毅力與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類的獻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達·芬奇能從藝術家的角度看待科學,以科學家的思想方式審視藝術,并努力使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為人類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
二、解讀美術作品的科學內涵,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作品中的科學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比如,在學習鑒賞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介紹幾千年的中國建筑文化符號——斗拱時,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其襯托出深遠、雄渾的屋檐,體現出建筑雄強而壯麗的風姿,與古希臘的柱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要從科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分析這種建筑語言的功能與原理:斗拱在力學上將單點支撐變成了多點支撐,斗拱將梁對外挑屋檐的受力傳輸到立柱,從而解決了大面積挑空屋頂的受力難題,保證了建筑結構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學技術在美術發展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說過:“當科學被應用到技術領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如果脫離科學技術的作用,美術只能是緩慢發展的,科技與美術之間沒有鴻溝,科技與美術相得益彰。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斷揭開美術發展史的新篇章。
如遠古時代只有石鑿技術,所以產生的巖畫壁畫粗獷豪放;正因為新石器時代制陶技術的產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正因為冶煉技術的發明,人們才可以鑄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紀的物理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揚、法國化學家謝弗雷爾等人對光和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總結出許多新的色彩科學理論,有力推動了繪畫色彩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印象派繪畫應運而生;19世紀工業技術的高度發達,讓高達300米的埃菲爾鐵塔能屹立百年而無恙;榨油技術的產生使揚凡·愛克兄弟發明了油畫顏料,達·芬奇才留下蒙娜麗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復合型人才。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貝爾納說:“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如果我們將藝術看成一種視角,科學是另一種視角,那么這兩個領域提供的視界會使人類不斷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讓人類的思想和精神飛得更高更遠吧!
參考文獻:
目前,高中美術教學以鑒賞教學為主,學生從鑒賞課中能夠了解古今中外較多的優秀美術作品。人類歷史發展中存在多元化的文化內容,這些優秀的作品展現出的美感和表達的思想情感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是,美術鑒賞課程在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學生通過鑒賞課程能夠愛上美術創作,但部分學生會因缺乏繪畫技能而對創作望而卻步,甚至逐漸喪失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注重研究美術繪畫模塊的教學模式,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快速掌握繪畫技能,進而實現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模塊教學與固有教學的區別
模塊教學模式與固有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的區別。首先,從教育理念角度分析,固有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知識為核心,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模塊教學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質培養為核心,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其做到學以致用[1]。其次,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學的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占據的比例較大,技能教學環節占據的比例較小;而模塊教學模式高度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并未有明顯區分,而是在理論中有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再次,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以教師語言闡述為主;而模塊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通過案例教學法、探討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研究性學習法、發現式學習法等以學生參與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同時提升能力,特別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學生在學習時也通過邊聆聽邊動手實踐的過程掌握知識點及其應用方法。
二、高中美術教學中繪畫教學逐漸缺失的原因
目前,部分高中在美術教學中逐漸缺失繪畫教學,分析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將繪畫教學理解成針對小學生或初中生開展的教學內容,部分高中生也認為不需要學習繪畫知識,認為繪畫教學意義不大。二是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長期缺乏正確的繪畫訓練,繪畫水平不高,難以創作出成型的藝術作品;并且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一周一次的美術課程難以讓學生掌握足夠的繪畫技能。三是部分高中生認為自身的繪畫水平有限,對繪畫學習不感興趣,不愿作畫。因此,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繪畫課程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逐漸缺失[2]。
三、模塊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可促進繪畫教學恢復自身地位
針對繪畫教學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逐漸缺失的原因,高中美術教師除了需要重視繪畫課程教學,還需要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愛繪畫課程,采用正確的繪畫訓練方法,在讓學生喜愛繪畫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繪畫技能,使其具有創作繪畫作品的自信[3]。將模塊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美術繪畫教學,可以達到上述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有效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高中美術繪畫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深入地體驗繪畫學習,進而培養學生喜愛繪畫。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充分發揮繪畫教學的作用,教師就需要擁有專業的繪畫能力,具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意識。在繪畫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出繪畫水平,不斷感染學生,進而實現培養學生繪畫興趣的目的。模塊教學具有非線性與生成性的特點,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歸納與整理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要將教的思路與學的思路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具備探究精神,并在學生積極探究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第二,可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和藝術感悟能力。美術是學生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學生學習繪畫藝術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并且在繪畫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過去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學生在學習繪畫時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學生在學習繪畫課程時會產生枯燥、煩悶等心理,這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繪畫教學中實施模塊教學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對繪畫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另外,教師在應用模塊教學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開展各種繪畫活動引導學生實踐。學生在繪畫活動中能夠提高綜合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實現各項能力有效提升的目標。
四、高中美術繪畫教學中模塊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1. 尊重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差異現象并因材施教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在學習繪畫時也會因自身能力差異而存在學習效果差異化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實際繪畫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差異化的教學方案與教學內容。教師可在前幾次教學中積極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而在之后的課堂上將學生分組,布置不同的任務。教師不應單純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而應結合繪畫技能的特點,根據思維活躍度、手工能力、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認知三個方面分組,保證每個小組都包含有這三方面優勢的學生。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繪畫知識時,可向小組學習任務,由思維活躍的學生構思策劃,由手工能力強的學生制作,由對繪畫具有較高認知的學生點評。最后,小組內展開藝術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每名學生都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也會對繪畫學習產生較高的興趣。
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時,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幅作品的藝術特征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后,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合作創作出一幅《日出·印象》。作品的構思由小組內思維活躍的學生完成,構思后向負責繪畫創作的學生闡述;負責繪畫的學生將作品創作出來;最后由對藝術認知較高的學生評價作品。三者要進行良好的溝通,找出創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改善,以敲定最終的作品。通過這樣的過程,小組內的每名學生都得到了繪畫藝術的培養,并且提升了創新思維,繪畫課堂的教學目標也得以實現。
2. 利用趣味教學法活躍繪畫課堂氛圍
繪畫教學除了能夠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利用繪畫實踐的過程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師在繪畫教學中不能采用呆板、模式化的教學方法,而要尊重學生的創作思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將自己的創作思想充分表達出來。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并充分表達思想,教師就需要利用趣味教學法活躍繪畫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放松心情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達到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創作思想的目的。
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畢加索的作品《卡思維勒像》后,可以利用趣味教學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可以采用猜謎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所畫的內容,讓學生猜一猜自己畫的是誰。此時,教師畫的人物應是學生中的一員,而非知名人士,因為學生雖然可能認識知名人士,但是未必對其有著較多的情感,而創作學生畫像會因學生之間較為熟悉、存在較深的情感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能夠激起學生畫肖像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同伴的樣貌并熟悉繪畫步驟。
3. 注重繪畫技能傳授的方法
學生在學習繪畫時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創作思維和動手能力。教師在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后,需要注重繪畫技能傳授的方法。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總結自己學習繪畫時所用的學習方法并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學習繪畫的經驗,可幫助學生少走彎路。教師還可以將繪畫技能教學劃分成若干個環節,針對每個環節開展精細化的教學和反復訓練。因為要想保證繪畫作品具有較高的質量,學生就需要熟練掌握且靈活應用每一項繪畫技能。另外,教師要慎重對待反復訓練的環節,因為反復訓練容易降低學生的興趣。教師可在每次訓練時設計有趣的訓練方式,從而始終保持學生的訓練興趣。
4. 情境教學中要注重實效性
學生要想在繪畫學習中獲得一定的進步,就需要感受繪畫藝術作品的美感。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繪畫藝術的美。教師在設計情境時需要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融入情境,從而讓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產生學習興趣,并在積極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與技能。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學生的生活元素,但要合理地引入,避免因大量引用而導致學生缺乏新鮮感,從而降低教學效果。
結語
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要注重繪畫教學,并采用模塊教學法,讓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有效結合、相輔相成,進而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了繪畫的理論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夠將其靈活應用于作品創作,從而在繪畫方面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影視作為最富有活力和影響力的綜合藝術,畢業論文在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具有審美認識、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獨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之一。
一、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審美作用
1.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影視藝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吸收了多種藝術因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從審美主體看,人們欣賞影視時,具有視聽共享的特點。從審美對象看,影視是以活動的形象畫面為主的時空綜合性藝術,運動成為影視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征。影視以鏡頭組接構成的視覺畫面來傳達審美經驗,它的藝術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不僅使影視的一個個鏡頭按照影視創作者的構思組接成有機的整體,化作直觀的流動的視覺形象,而且使鏡頭與鏡頭組接之后產生大大超越鏡頭本身之和的表現力和審美效應,賦予影視藝術在表現時空上的極大自由。
2.影視藝術的審美作用
影視集多種藝術精粹于一身,并以科學技術為堅強后盾,是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最大眾化的藝術。它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思想和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綜合感知能力,提高藝術審美修養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影視藝術具有審美教育作用,學生通過優秀影視作品的藝術欣賞活動,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動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啟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變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實施影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影視作品的侵蝕。影視藝術具有審美認識作用,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活動,學生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微觀到宏觀、直觀形象地學習知識,從而加深對社會、歷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認識。影視藝術具有審美娛樂作用,通過欣賞影視節目,學生得到休息和娛樂,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可見,通過學習影視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影視興趣,擴大影視視野,可以發展想象力,豐富情感,可以提高感受美、體驗美和影視分析與評價的能力。
二、影視藝術鑒賞的學習過程
影視鑒賞是指以具體的影視作品為對象,通過視聽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影視藝術的真諦,碩士論文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影視藝術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的最好途徑之一,影視藝術鑒賞在影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強影視審美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影視審美的指導是當前影視教育(特別是影視普及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只有讓學生學會應用正確的影視鑒賞方法,能夠系統分析影視的各種表現手段和意蘊、風格,才能在學生和影視藝術之間架起一座審美理解的橋梁。影視藝術這一審美客體只有經過審美主體的審美鑒賞成為審美對象,經過審美的再創造才能呈現出最大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才能最終被人們接受。
影視作品的鑒賞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影視鑒賞學習過程可分為影視審美直覺、影視審美體驗和影視審美升華三個階段。審美直覺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直觀性,體現為一種感性直觀的審美感受。影視審美體驗階段是在審美直覺階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包含許多心理因素活動,其中想象、聯想和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對影片《沙漠苦戰記》的觀摩賞析,通過屏幕上紛亂的馬蹄印,學生可以想象得到戰馬的疲憊不堪;人的腳印由清晰到一條蜿蜒向前的爬行痕跡,學生讀懂了士兵的英勇頑強;爬行的痕跡中出現了手槍和軍刀,學生意識到戰士犧牲了。可見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豐富了影片的內涵。審美升華階段,學生與作品發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這個階段存在著感知、聯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種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理解認識。
三、提高影視藝術鑒賞教學質量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影視藝術鑒賞課堂教學改革要有明確的指向:必須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審美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首位。
1.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
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擺脫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而不思的傳統教學習慣(嚴重影響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體現素質教育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打破以教師、課本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將講授式變為啟發式,將教師的“教”更多地轉變為學生的“學”,將學生的“模仿——重復”變為“發現——探索”。影視藝術鑒賞教學要多用影視形象說話,少用抽象表述,樹立優秀影視作品也是教材的觀念;可以先由學生自主學習賞析,再由教師重點講解;先由學生對影視內容質疑提問,再由教師點撥作答;先由學生就影視問題探究討論,再由教師導出概念結論;盡可能多用小組觀摩討論學習,少用大班集體授課。
2.把握影視藝術鑒賞教學的本質和特點,利用形象的影視作品說話,寓教于美,寓教于樂,喚起學生情感共鳴
從教育的角度看,影視藝術教育能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但這不是通過強制性灌輸,而是通過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留學生論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審美能力在日積月累后提高,美育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久遠的,可以使人終生受益。影視藝術審美與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放映優秀影視作品、影視片段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綜合素質是不能速成的,要靠不斷地學習和長期實踐的積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制作設備是很容易的事,而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卻非一日之功,因而影視鑒賞無論是在影視專業教育還是在普及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進行影視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要讓學生多看優秀影視作品,多比較、多思考,從中受到啟發,學會欣賞作品、解讀作品。
四、影視藝術鑒賞教學中學生心理分析與調整
1.影響影視鑒賞學習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視教學,無論是影視專業教學還是影視普及類教學,無論是影視編導知識的課程教學還是影視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放映影視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學生在觀摩這些教師精心選擇的教學材料時,卻常常偏離學習目標,被精彩的影視世界所吞噬,背離了觀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應”的影響。電影觀眾學認為電影受傳時存在一種“影院效應”,電影院的觀賞環境使觀眾進入“夢境化的現實”,醫學論文同時觀眾還有一種追求影院氣氛,追求共賞的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視教學中“放片子”,一個班的學生同時注視著電視熒屏或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這種學習環境與電影院放映環境極為相似,如果任課教師調控不利,學生很容易受“影院效應”的影響。
(2)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消遣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視本身就具有教育與娛樂的雙重功能,其中消遣娛樂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視的娛樂功能能夠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對緩解學生工作學習壓力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學生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尋找影視提供的娛樂,學生在觀摩影視作品時很容易受娛樂心理的影響也就不足為怪了。
2.學生鑒賞心理調整
影視主要通過視聽訴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復雜的感情和理性的綜合過程,必然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影視鑒賞時必然要進一步理解影視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活動和藝術態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視創作表演手法和表現手段的運用;必然要分析影視作品的體裁、風格、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都需要主觀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熱鬧的外行,進入認知主體和審美主體狀態,需要一個轉變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努力。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兩個轉變:
(1)角色的轉變——從普通觀眾向學習者轉變。擁有一定生活經驗,同時具備聯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無論他文化程度如何,職稱論文能“看懂”影視是不成問題的。這種低層次的“看懂”與“審美鑒賞”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學生影視鑒賞要求影視鑒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才能進入審美層次的鑒賞,沒有一定的聲光電、色彩、構圖和造型知識,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素養,會影響學生對影視的全方位鑒賞。這是由影視的綜合性決定的。
(2)審美模式的轉變。傳統的也是大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學生影視鑒賞應從這個窄胡同中走出來,重視影視其他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藝術表現方式(蒙太奇、長鏡頭、空鏡頭、主觀鏡頭、結構、細節、畫面、聲音、色彩、光效、氣氛渲染、運動、節奏等)的鑒賞,才有可能全部解釋影視的表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視藝術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因為只有通過影視手段的運用才能使影視內容得以充分表現。
3.影視鑒賞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盡可能減少“影院效應”和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教學中播放影視作品時應注意:
(1)目的明確,有問有答。讓學生明確觀摩的目的所在,要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去看、去思索。觀看后,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例如為了讓學生對影視中人物性格化語言的審美價值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欣賞電影《巴黎圣母院》。播放前,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哪些對白生動地揭示了與吉普賽女郎艾絲米拉達有感情糾葛的四個男人的性格特征?每人的個性特點是什么?觀看中,學生眼、耳、手、腦并用,邊看、邊聽、邊思索、邊記錄;觀看后,分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最后由老師啟發提示,得出結論。
(2)宜短不宜長。選取的影視素材和播放的時間都應體現宜短不宜長的原則。播放影視片斷過長時,一些學生開始時還能帶著問題去觀賞,時間一長,大家往往抵擋不住影視作品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視所營造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3)兩遍播放法。第一遍讓學生“隨心所欲”,滿足“視覺的渴望”,新鮮感過后,再看第二遍開始認知學習。在播放前簡述故事梗概,主要情節等,英語論文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播放中是邊播邊講還是播完后再討論講解呢?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后者,如果需要可以重播片斷。播放過程中應提醒學生不要過于“專心”情節,應學會“分心”,善于走進去,又要走出來,變被動為主動。
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深刻領會素質教育的內涵,認清時展所賦予影視藝術教育的神圣使命——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進而激發他們的人文追求,使大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保持主體性、獨立性、開放性,心靈世界更廣闊、更深沉、更豐富、更美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認識要伴隨影視藝術鑒賞教學過程的始終,并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范.美育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1 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要求
當今的藝術世界是一個充滿挑戰、矛盾、抗爭和變革的世界。處于這個歷史時空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也正以多元的價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態變化策應著洶涌澎湃的文化沖突、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和起伏跌宕的藝術思潮。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在時代的文化大潮和中華民族后代的學習與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發展與生存關系到我們傳統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繼承與創新,所以,無論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教育者,還是學者,都必須擔負起這個傳統文化體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國傳統繪畫教育的當代性具有更為正確的理性分析。
審視20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幾經沉浮,在近代內外交困的中國政治現狀中,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深受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隨之而來的狀況則是廢除傳統,質疑教育。于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教育開始模仿西式教育而進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藝術教育模式,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根本被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這一狀況的改變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藝術上有著真知灼見的進步藝術家們并沒有為之而消沉,他們主張“以15世紀以前的中國畫”為體,“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我國之短”這一理論來繼續著中國畫教育的“新文化美術”之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傳統水墨為載體的中國畫教育,開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創造方法為標志的“85美術思潮”為教學主體思想。
面對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致力于解決現當代文化思潮多元發展下的傳統文化弘揚發展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高校藝術生對于自身藝術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的特殊使命和意義,為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養,廓清藝術發展思路作一份貢獻。
2 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
傳統繪畫思想是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必由之路。中國傳統文化在21世紀有非常大的潛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師既要把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又要保持教學的穩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據性,讓學生學有所長和學有所依,從而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怎么看待傳統,也是藝術教學中要明確的問題。藝術的發展只有根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創新和發展,所以傳統并不會束縛學生的創造,反而會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對教師培養好學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別是對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這就需要老師在傳統藝術教學中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進行精心設計,其具體參照表1。從舉措一覽表中可見,評價內容從評價項目、評價方法兩方面來展開。其中,評價項目包括多讀書、廣聞見、有胸襟、勤習苦四項;評價方法包括靜態分析、形成性評價、動態分析、終結性評價四種。靜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藝術論文寫作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論文寫作水平),藝術批評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水平(廣聞見:即通過多讀多看多聽所思考來提高藝術批評水平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能力),道家哲學思想與現代藝術創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的互補之處來加以融合),作業數量及藝術作品質量的通過率(勤習苦:即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藝術作品質量),即在特定時空現實狀態下的評價為靜態評價;同時,更重要的是動態評價,即對被評價者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注意學生的發展,動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文化水平),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方面(廣聞見:即通過多看多聽增強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的能力),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有胸襟:即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加大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專業技能水平(勤習苦:即通過勤奮苦練促進專業技能的增長)。
形成性評價指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提供頻繁信息反饋而進行的評價。①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所學生需讀的書有:古今論畫之書(如各種畫論等書籍)、金石碑帖、古人詩歌、筆記小說四部分;開闊學生的見聞: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繩墨(規矩)、習俗之移人(群眾需要)、師傳之墨守、氣質之褊弊、家法之淵源、物理之探究(造化與事物之規律)、地壤之區分(所居地區山川之不同);加大學生的胸襟:不貪浮華、輕視圖財、心無俗憂、自擬先哲(以前賢為榜樣);培養學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練習作畫)、多觀名跡、著意臨摹、到處寫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狹陳舊的成見)。
總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一門課程或一個學期結束后,為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或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而對教學結果作出的綜合總結和成績評定。②在終結性評價中,主要體現鑒定功能,以課程目標為參考。③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增加學生的勤習苦練:考察學生素質、學養、格調、文化、境界的綜合,實現量的積累;考察學生吸收、繼承、體悟、理解、分析的藝術學習態度之綜合能力;考察學生人格魅力、執著精神、謙虛為學的思想品德及行為操守;考察學生學習興趣、眼界、技能及創新的個人發展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一覽表可見:傳統藝術教育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賦予高等藝術學生的時代新要求。在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的現當代社會,各種藝術思潮層出不窮,學生學習藝術傳統必然會很好地廓清藝術發展的思路,同時更好地對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正確的鑒賞,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藝術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培養。學生在藝術技能的學習中重視傳統文化及繪畫理論的學習,能很好地將實踐技能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也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
文化館擔負著提升青少年藝術素質的重要責任,而利用藝術培訓等手段開展美術鑒賞活動,是提高青少年藝術素質的重要手段。美術鑒賞活動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也是一種富有內涵的審美教育。從目前文化宮開展的青少年藝術培訓的內容而言,我認為現行的藝術培訓功利性太強,^分強調藝術培訓的考級功能,忽視藝術培訓的審美教育。主要表現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淺嘗輒止,不能深入揭示美術作品的精神內涵,不能把形式、內容和意義進行有效整合,不能很好地發揮美術鑒賞活動的人文教育作用。從文化宮藝術培訓的美術鑒賞活動的方式方法來講,大多數指導者依然采用傳統的師徒傳授法,缺少指導方法的多樣化。這一切,都使得美術鑒賞活動的審美教育價值大打折扣。本文從文化館對青少年藝術教育的視野入手,談談青少年美術鑒賞活動的基本問題。
一、融入現實生活,體驗藝術真味
任何一件富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都源于現實生活。因此,以青少年的“學”為中心的美術鑒賞活動,就要以青少年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把他們的鑒賞目光從書本引向現實生活,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和體驗藝術的真味。一是要引領青少年從現實生活中追尋經典。要讓青少年明白,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蘊含經典之美的藝術作品。如具有蘭溪精神之韻味的蘭花女雕塑,就蘊含著美國自由女神的神韻。美術鑒賞活動中我們可以帶領青少年到中洲公園去鑒賞蘭花女雕塑。把蘭花女與自由女神聯系起來,進行對比鑒賞。把美術鑒賞活動與野外寫生,詩歌創作結合在一起,從多個層面來鑒賞這座體現蘭溪風格的雕塑。又如當今廣告牌隨處可見。盡管很多廣告牌涂畫的亂七八糟的,但也有不少很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性不錯的廣告,從這些廣告中我們可以發現經典。如世界經典名畫《蒙娜麗莎》、《向日葵》、《記憶的永恒》等被不同形式地融入廣告畫中,產生了非常好的廣告效應。因此,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并不缺少經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美術經典的神韻和靈魂,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近距離地審視經典藝術之美。二是引領青少年體驗生活中的大眾藝術。不同與經典藝術,大眾藝術追隨的是時尚和通俗,雖然它往往魚目混珠,常常會混雜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但大眾藝術表現形式滿足大眾審美心理需求,迎合大眾口味。因而大眾藝術的生活味更濃,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當然,利用大眾藝術進行美術鑒賞活動時,美術鑒賞活動的指導者要積極引導,幫助青少年明辨美丑,把健康的大眾藝術推薦給他們。如出現在街道墻體上的一些宣傳畫、公益廣告畫,圍繞環境保護,美化蘭城,交通安全,遵紀守法,和諧家園、計劃生育,運動健康等主題,積極宣揚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很好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此類藝術作品就十分值得我們推崇。
二、尋找背景故事,助讀作品內涵
美術鑒賞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古今中外的經典畫作、雕塑和建筑藝術。在青少年的藝術培訓中,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名家作品讓他們觀賞。但要真正解讀這些作品的藝術內涵,僅僅靠觀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走進這些作品的背后,去深入了解作品背景的故事。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在介紹作品時,大多會作一些簡短的關于作品的歷史背景、創作者的生平,還有作品本身的主題和內涵的介紹,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作品的內涵。但美術鑒賞活動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提供歷史背景、人物生平等的了解層面上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引領青少年進一步探尋與作品相關的背景故事。從故事切入,深挖作品的內涵,直至真正觸摸到藝術家的心靈搏動,讓青少年感同身受地體驗到藝術家創作的原初體驗。
首先是通過故事走進藝術家的情感世界,讓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外國美術作品巡禮》的美術鑒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青少年鑒賞蒙克的《吶喊》。這一作品是蒙克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所創作的生命組畫中表現最為強烈和最富有刺激性的一幅。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很難理解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極端孤獨和苦悶甚至恐懼的情感的。這時我們不妨用蒙克的身世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蒙克一生境遇十分悲慘,五歲死了母親,二十五歲時父親也駕鶴仙去。兩個姐姐一個早逝,另一個在精神病院度日。蒙克自己也一生飽受納粹的欺凌,歷盡坎坷。讓青少年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醞釀了相應的情緒,再來鑒賞《吶喊》,就容易體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了,從而也就能夠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題。
其次是通過故事加深對藝術作品的內涵的理解。如教學《奧運精神》一課,我們在引領青少年欣賞《擲鐵餅者》時,如果直接讓青少年思考《擲鐵餅者》表現了一種怎樣的美,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他們也許能夠依據課本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回答。但他們的內心感受并不深,不會有對作品主題的深刻理解,只能是空對空地就問題回答問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鑒賞活動。在這里如果我們能夠穿插關于古希臘奧運故事,介紹古希臘奧運精神孕育和發展的時代背景。讓青少年明白,古希臘時代,征戰不斷,在冷兵器時代,征戰靠得是健壯的體格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因此,男子的健壯美就成了當時追求的時尚美,為了迎合征戰需要,體育競技也凸顯了這種“力”與健美的較量。這樣他們就能進一步理解古代奧運精神的實質。
三、注重由外及里,探究美術意蘊
一件美術作品的美是由內容美、形式美和意蘊美組成的。美術作品的內容美是通過獨特的美術語言來詮釋的;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是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的;而美術作品的意蘊美是深藏在作品中的詩情畫意、人生哲理和精神內涵。因此我們在美術鑒賞課中引領青少年審美,就要從內容、形式入手,由外及里,深入探究美術意蘊。
第一,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美。我們在青少年藝術培訓中開展美術鑒賞活動,所選的美術作品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就是說在內容上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生活。而內容美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因此,要讓青少年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美就要讓青少年熟悉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如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就突出地表現了內容之美。對于大部分青少年來說,畫面中的莊嚴和喜慶并不一定能夠理解。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視頻介紹祖國獨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時刻。這一時刻是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是中國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的時刻。油畫《開國大典》抓住了這一中國人民永世難忘的時刻,盡顯了內容之美,這樣他們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關注美術作品形式美。美術作品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有著不同的形式美。依據工具和材料的不同,美術作品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形式美的表現很不相同。要讓青少年鑒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就要讓青少年熟悉不同類型美術作品形式美的特點。就以繪畫作品來說,又可分為國畫、油畫、水粉畫、素描,不同的繪畫形式所追求的形式美也各有特點,如國畫追求的是筆端的變化,用墨的韻味。而油畫強調的是渾厚而豐富的色彩,氣氛濃烈的質感。不管何種形式的美術作品,點、線、面、構材、色彩、肌理、明暗是表現美術形式美的基本語言。鑒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要從最基本的美術形式語言入手去解讀。
第三,深入美術作品的意蘊美。美術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它總是要表現一定的主題思想,而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越豐富,越深刻,就越能顯示其意蘊美。美術作品的意蘊美是內在的,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把握。許多經典作品,之所以盛傳不衰,就是因為意蘊深厚。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所追求的意蘊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在鑒賞美術作品意蘊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其時代特征。如鑒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我們就要用心品味融入作品的那種強烈的人文主義追求,欣賞作品對人性的贊美,對自由的向往,對博愛的倡導等。而對中國畫的鑒賞,要重點體會蘊含在作品中的詩情畫意,要像鑒賞詩歌一樣去品味中國畫的意境。
【參考文獻】
一、熱愛生活,培養積極人生態度
美國畫家羅克韋爾?肯特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中學美術鑒賞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認識來了解社會和生活,進而認識自己并完善自己。所以要讓學生通過美術課體會到美麗的事物其實就是存在生活當中,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1.體會世界的美麗
引導學生多注意和觀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注意挖掘事物中美好的一面。例如壯麗的山河、絢麗的色彩、優美的形象等,通過對美的長久關注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審美觀、世界觀。使其逐漸形成或加強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材的《移情草木一花鳥畫》、《江山多嬌一現代山水畫》、《印象派與后印象派》等章節,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觀察、討論大自然中山水、草木的欣欣向榮、色彩絢麗和勃勃生機,從而進一步體會世界的美麗和生活的絢爛多姿。
2.直面挫折,積極人生
現在的學生大多生活舒適安逸,在家都是“獨苗苗”,家長的過度嬌寵,使青少年形成了事事一帆風順的錯誤觀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全面認識社會,正確面對生活坎坷的一面,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接受和認可現實,避免盲目樂觀的理想主義。在《古代陶器與瓷器》一課中,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古代工匠燒制陶瓷的艱辛和技術探索的鍥而不舍的精神。鑒賞油畫《梅杜薩之筏》時幫助學生體會作品所表現的在海難過后人們與大自然的搏擊抗爭、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愛。鑒賞雕塑《福羅里達州的顧客》及油畫《吶喊》時,在分析和討論中,與學生共同體會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給人帶來的競爭、壓抑的殘酷事實。幫助學生共同解讀雕塑《艱苦歲月》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認識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會給人以打擊,甚至帶來痛苦,但也更能使人奮起、成熟,變得堅強。
二、知榮明恥,完善學生人格
《論語?子路》:子貢問日:“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日:“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即:人要有羞恥心,知恥、明恥、不做、可恥之事,可以稱為志士。恥辱感是因經歷和體驗到了人性和基本價值被褻瀆而在我們人格深處產生的一種自我譴責和自我貶低意識。我們做了逾越人格底線和人文精神所禁忌的事,就覺得這樣的事情和行為可恥、羞恥,就覺得是一種奇恥大辱。人有了知恥之心,無論做人、做事,就會有所敬畏。在美術鑒賞中進行“知榮明恥”滲透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恥辱感,培養正直無私、重諾守信等中華傳統美德,最終實現人格的完善。
在鑒賞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故事》時,除了鑒賞其繪畫藝術,筆者還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圖回報的高尚品質,強烈譴責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和王后貪婪的可恥行為。最后指導學生就該故事的主要情節即興表演了“課堂話劇”,讓學生在笑聲中深刻體會了九色鹿的純潔高尚,調達的猥瑣、丑惡及王后的面目可憎。在鑒賞達芬奇的壁畫《最后的晚餐》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構圖、光線處理、表現主題等方面剖析這一宗教故事的思想意義,即表達了畫家對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通過分析、辯論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家,義利兩字必須旗幟鮮明,光明磊落,崇尚正義,永遠受到人們的尊敬。相反,見利忘義,出賣朋友,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人永遠受到人們的唾棄。
三、感恩知愛,與社會和諧相融
一位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因此,要讓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必須培養孩子的愛心和感恩之心。懷有感恩之心,才會懂得看重別人(包括家人)的付出,并學會為他人(包括家人)付出;懷有感恩之心,才會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懂得感謝,就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重新看待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就會更加自重。從而使人心胸恬淡、胸懷寬容廣博,有效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在第一次給高一學生上美術鑒賞課時,筆者曾經組織學生就“什么是美”展開討論,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你的母親美不美”,大家異口同聲說“美”,我又接著問“你認為你的母親長的漂亮嗎”,結果有的說“漂亮”,有的回答“一般”。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母親的美是源于長得漂亮嗎?答案是否定的,同學們紛紛說,母親的美是來自母親對我們的哺育、對我們的呵護、對我們的關愛、對我們的包容……在討論中,很多同學回想起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感恩、理解之情溢于言表。在鑒賞《時代風采》和《與時俱進》這兩個單元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就素描《血衣》、油畫《出擊之前》和浮雕《虎門硝煙》等藝術作品深刻體會先輩們舊中國、趕走侵略者的艱苦卓絕,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鑒賞羅中立的《父親》時,筆者還結合了歐洲現實主義油畫《拾穗者》、《麥草堆》及《我們每天的面包》等作品,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感受農民的艱辛與偉大,激發對社會普通勞動者的尊重和理解,形成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筆者還注重拓展延伸讓學生暢談自己的體會,讓他們的話題盡量結合生活實際,感受親友之間、陌生人之間的愛和奉獻,進而把尊重、愛心和感恩之心推及他人乃至全社會。
總之,作為美術教師既擔負著傳播美的神圣使命,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以情施教的原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發揮學生情感的作用:巧設情況,激感;以知育情、深化情感。逐步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以飽滿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積極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新概念叢書:情感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魚霞著。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并伴隨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作出某種審美評價,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因此,美術鑒賞在具體要求上 ,比美術欣賞要更高一些,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
1、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
2、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 。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此外,還應積極思考,加強交流,在與他人思想火花的撞擊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以迎接高中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挑戰。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
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互相之間并無固定順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優化組合)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轉貼于
三、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2、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課堂情景,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現代繪畫欣賞時,以著名油畫《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把臨摹好了的一張全開的《蒙娜麗莎》油畫掛在教室里,雖然學生們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過這幅畫,但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大的、真實的畫面,許多同學站在畫的面前,津津樂道,甚是驚奇,在學生們止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贊嘆之際,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這時教師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油畫的特點和技法。介紹《蒙娜麗莎》的作者、創作年代、所表現的內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給觀賞者帶來感受,在認真分析研究以后應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等等,使學生感到美術作品的背后還有豐富、有趣的內容。學生有了學習美術鑒賞的興趣,從而為上好美術鑒賞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一、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二、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2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一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3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億、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在以往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整堂課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美術鑒賞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組織學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當地的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以及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合作性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等,都是為了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4.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