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6: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心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所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學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心理發展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健全學生個性心理(興趣、需要、氣質、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質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動態的過程。相應的具備長期性、系統性和動態性三大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門學科的交集,處于各學科的邊緣地帶,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的學科。
高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這一點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這一人生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所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其核心問題是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愛、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其目地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職教育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的要求,還是高職大學生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與完善的主觀愿望。
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經歷是形成自卑心理的歷史因素。受社會傳統觀念或自己的某種理想意識強化,高考失利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其次,社會評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現實因素。社會輿論沒能有效引導人們形成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識,職業學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檔次的學校,職校學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層次的學生,使大多來自農村的高職院校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許多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并非出于自愿,許多新生入學時都不能擺脫心理陰影。所以,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重新樹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要讓學生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當學生具有一技之長時,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在這一階段,教師及輔導員、班主任應該關愛學生、撫慰學生,給學生以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確立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生活目標,增強學生的健康心理機能,并較好地適應高職學校的學習。同時,要讓學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強的個性心理品質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學科教學中的信息和美,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源動力之一。心理學認為:人們對美的各種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腦進入興奮狀態,從而產生愉快的體驗。因此,美的東西最容易被人們接受,而且很難忘記。由歷史、現實、未來匯成的信息海洋,由淚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譜寫的悲壯的人類進行曲,像甘醇,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智慧給青少年以思想的啟迪。
三、重視情感教學,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
任何認識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動力影響下進行的。要建立良好的關系,我覺得:首先要對學生有顆愛心。愛是老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期待,容易喚起學生的進取心,因此,對學生要信任不要歧視,要關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對那些成績差的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更應該采取各種手段激勵,鼓舞、喚醒他們的學習動機,給予他們以成功與歡樂的體驗,因此對學生的真誠是聯結師生情感的最強有力的紐帶。其次是老師的為人師表,老師要有認真的工作態度、正直、剛正不阿的為人,具有淵博的知識等才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尊重,學生才能從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強,焦慮、依賴、畏懼、厭學等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中學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針對這種情況,更需要我們老師從多方位去關心他們,對他們進行心理指導,和他們交朋友,給他們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從師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從而克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增強自信心,使學生形成一個努力學習、熱愛生活的心理環境。
愛是播撒在學生心田的甘露。要堅持“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繩之以紀,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強學生改正錯誤的信心和勇氣。消除學生的戒心與對立情緒,打開心靈的窗口,達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勇于克服學習困難
愛迪生說:“偉大人物的明顯標記,就是他的堅強意志。”蘇軾曾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一個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剛強的品格等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墻頭這些心理素質。
例如,對挫折、失敗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現形式,而經受挫折是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給學生的問題都是機械地模仿和套例題,怎是一帆風順,缺少波折,就無助于意志品質的培養。教師可以“雅化”例題思路,講講探索失敗的一面。即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退回到與學生相仿思維態勢,或一籌莫展,或逐步嘗試,或遭困受挫。然后與學生一起探尋走出困境的途徑,這樣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看到,失敗對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的途徑和方法很多,而學生具有堅強單擊品質,將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造就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潛能開發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中要通過指導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正確指導學生多讀與專業相關的資料、書籍,養成自學習慣。
其次,要指導學生怎樣聽課。教會學生掌握聽課思路,讓學生順著知識的延伸來聽課,這樣能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再次,要指導學生在復習中用發展的觀點來研究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并歸納要點,掌握關鍵,吸取精華,形成知識體系,養成鞏固學習知識的習慣。另外,要指導學生思考,用老師的思維方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舉一反三,擴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聯想,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觀察、比較、推理、綜合、同時要求學生多提“為什么”,側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心理潛能開發,人際交往訓練等,使各種心理素質達到最優化,成為健康的、和諧的、具有創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特別是在高職高專院校是一個新興的教育活動。總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進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職校生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是職業學校教師的一項經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科學性指導下的實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進一步推動這項事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孫曄.誰為大學生解開“郁悶”心結[N].中國青年報,2005—06-03.
[2]梅傳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3]張豈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關系的歷史考察[J].中國大學教學。2002(6).
[4]畢秀淑,彭延春.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孫明濤.心理健康教育:高職學生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6]楊劍,季瀏,田石榴,等.不同鍛煉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
[7]高志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心理咨詢[D].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4(12).
[8]董廣杰.大學生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9]馮觀富.學校心理輔導的組織與管理[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測試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來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共9個分量表,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該量表的每一個項目均采取1~5級評分:沒有(1分)~嚴重(5分),被試的總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
2.統計方法。
本次2013級學生心理測試采用心海心理測試系統進行網上集體施測的方法,根據測試數據利用SPSS16.0及心理測試系統的統計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二、研究結果
根據4488份問卷中各量表項目均完整者的問卷,計算被調查對象SCL-90總均分和各因子均分,作為判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高職學生SCL-90各項因子得分及總均分均在0~1.99分之間,表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良好。
三、討論
通過此次研究,我們取得了比較全面的高職學生心理狀況信息,為今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良好,相比之下,高職學生中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的問題比較明顯。針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對策。
1.以心理調研結果為指導,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次心理測試中,我們發現以下問題,需要在工作中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和活動,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質。強迫癥狀和人際敏感問題在2013級學生中表現的比價明顯,需要在課程、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其他心理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內容進行知識的普及和技巧的傳授。
2.以課程和活動為載體,立體化滲透心理健康理念。
(1)以心理課程為主,全覆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完善高職院校心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建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我校的心理課程體系是包括1門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2門選修課《經典心理電影賞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在內的心理課程,通過心理課程的開設旨在幫助大學生不斷加深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提升心理健康素質。(2)以心理活動為輔,多途徑培養心理健康意識。以5.25心理健康月為主要平臺和契機,以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為主要抓手,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完善學生心理健康協會和各個院系的分協會的功能,并依托心協成員組織豐富多彩的典型活動。如5.25心理健康文化節(包括心運會、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賞析等)、心理劇大賽、團體心理輔導等,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競賽中鍛煉了意志、培養了協作能力、增強了團隊意識,不斷提升心理素質。
3.以心理教育、輔導、干預為抓手,層級化推進心理健康幫助。
(1)心理教育預防心理問題。①開設心理課程、開展學生心理活動,有效預防心理問題。通過心理課程和學生心理活動兩個載體,可以做到全覆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多途徑培養心理健康意識,立體化滲透心理健康理念,這些舉措都將有效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②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心理問題。每年對大一學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完善新生心理檔案,檔案中記有學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測試結果以及個別危機干預記錄。學生在心理老師的指導下也可看個人的心理健康檔案,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面對現實,積極進取。(2)心理輔導解決心理困擾。針對學生心理困擾,要切實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及時解決心理困難學生的心理困擾。積極開展針對學生的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做好學生的個別輔導工作,為來訪的學生提供輔導,對學生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擾,對于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應及時識別并轉介到專科醫院就診。對問題學生的特殊情況要做到及時反饋,建立與院系、輔導員的雙向反饋,必要時還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以保證來訪者的安全。(3)心理干預化解心理危機。針對學生心理危機,高職院校需繼續完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保障學生安全。建立信息傳輸和心理危機干預行動快速反應的制度和機制的有利于繼續完善我校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校穩定。我們在對相關老師和學生干部做好培訓以使其能夠迅速、準確地發現心理危機狀況的基礎上,我們已制定天津職業大學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流程圖》及《天津職業大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聯合學校相關部門和力量,以使大家更加準確地了解我校危機干預中自己的職責及如何更好地保證危機干預信息的傳輸。此外,我們還將對進行危機干預的同學進行及時跟蹤與記錄,并做到干預情況及學生現狀及時上報。對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發現的、院系上報的心理危機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并聯合院系一起做好危機學生后續的休學、關注、咨詢、轉介等工作。
(2)進行自我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要使學生的心理狀況健康發展,首先要讓學生充分、全面地認識自己,并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使他們在積極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正確認識自我,并在感受到壓力時能進行自我調節。教師要對學生調節情緒和壓力的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通過調節,能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學生在不斷感受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信心,真正從內心接受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質。
(3)進行克服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
中職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如戀愛失意、考試失利、職場失敗等,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就會發生自殺等惡性事件。因此,學校應該重點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教師可以列舉世界知名人士、優秀校友的受挫經歷,或者由學生身邊的一些優秀學生作事跡報告,教育學生要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的內在要求。因此,大力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對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執行,也是生態社會目標在中職實現的具體體現。
(4)關心鼓勵,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一些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長期受到成績差陰影的籠罩,對學習缺乏信心。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由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恢復對學習的信心,讓他們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興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術也可以被采用。
(5)輔助學生正確選擇專業,重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中職學校和普通中學的教育不同,普通中學面臨著升學壓力,而在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社會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職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著就業壓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和能力,使他們通過實踐對知識進行深刻掌握,不斷提高實際動手能力。所以,在中職學生剛入學時,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意向的調查,幫助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專業。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進行積極探索,并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對專業知識的領悟和鞏固,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術能力,為走向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通過人格魅力來調動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性,使他們消除厭學情緒,始終對專業知識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二、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
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但在家的時間以及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已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三多”現象:一是外出務工的家長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多;三是對孩子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家長多。這三多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可以說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時,現在很多家長缺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經驗,對子女過度照顧,特別是物質方面,而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特別是成績方面。還有一種現象是現在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越來越多,這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極易出現消極情感,并且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社會生活。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二)學校近年來
雖然全國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轟轟烈烈,但其實,在很多地區,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師資匱乏,并且,學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生心理問題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資料的有限,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另外還有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處理問題不公、偏愛現象,這也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三、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實踐
學生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能夠在面對挫折時有不畏懼的精神,能夠與朋友同學和睦相處,能夠積極面對環境帶來的任何一項挑戰。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態,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一)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健康的心理應是與同學、朋友能夠和諧相處,而這種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課堂。教師的人格、教師一舉一動、課堂的學習氛圍都會影響到學生。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平時盡量淡化評價,而是進行實際指導,尤其是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會給學生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構成
大學生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經濟貧困、生話窘迫者。高校貧困學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間家庭經濟貧困而難以交付學雜費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經濟保障的學生,按其貧困程度分為特困生和困難生。據統計,貧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己高達25%。高校貧困生的成員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城市下崗或工薪少的職工家庭;二是地區經濟不發達,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三是由于天災人鍋或家庭發生意外事故,而導致家人重病、致殘、傷亡等,家庭負債;四是農村多子女家庭,生活困難。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日常交際中處于極被動地位,交際范圍狹窄,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或半自我封閉狀態中,不善于溝通,往往感情脆弱,常常表現出敏感、悲觀、空虛、無助絕望等苦悶心理,有的貧困生甚至產生怨恨家庭的情緒。
第二,心理健康不佳、有心理疾病者。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順利的簡單成長經歷使他們缺乏挫折和失敗的磨練,缺少獨立生活經驗,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一方面隨著學業、就業、情感壓力的加劇,面對市場經濟和各種矛盾,不少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處在生長發展最關鍵時期,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別多卻又得不到完全滿足,會加劇心理負荷,誘發心理疾病。
第三,學業一般、就業信心不足者。中學時學習優勢對一部分同學來說已不復存在,新環境中人才薈萃,大學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與中學又大相徑庭,部分學生在學習乃至多方面的優勢會削弱甚至喪失,從“鶴立雞群”變成了“平庸之輩”,對他們來說各種評優、評獎、擔任職務的可能性不大,這就使他們感覺低人一等。同時求職艱難是每個學生充分體會到的,由于職業事關重大,它給人的壓力也格外沉重,這種壓力對學業一般的同學來說尤為突出。對就業的強烈欲望、對未來職業和生活的不確定、對就業市場競爭的無能為力,使他們惶惶不可終日。
第四,思想行為不良、曾受違紀處理者。一部分學生因考試作弊、偷竊、打架等違紀、不良行為受到校紀校規處理,從此對前途失去信心而精神不振,表現為思想消極、情緒低沉、行為懈怠、同學關系冷漠。
二、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缺陷及表現
第一,存在強烈的自卑感。弱勢學生中貧困生由于長期生活困窘,形成了與他們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心理定勢,構成了特定的貧困文化,而貧困文化存在一定的負面因素,如:思維方式的封閉性;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敏感和絕望;缺乏自尊、樂觀、積極進取和善于合作的素質等。貧困生在進入大學后仍帶有自己家庭的社會身份特征,貧困大學生心理有著明確的社會歸屬的認知,交往范圍會縮小在身份與自己相同的同學身上,會顧忌與成績優異的非貧困同學交往,這種表現就是自卑感,一般會導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閉,導致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困難,有的也因過度自卑而形成過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對接受學校的困難補助而感到羞恥。
第二,存在障礙型心理,日常交際中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弱勢學生由于種種不幸和遭遇,生理、心理與常人不同,擁有特殊的話語體系和行為方式。導致在交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障礙和隔閡,缺乏直接的溝通,甚至遭到同學的誤解,同時由于外界的冷遇和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他們陷入自我隔絕或半封閉的心理狀態,不能接受其他同學或被其他同學接受,交際范圍狹窄,個性被壓抑、心靈被扭曲。
第三,存在消極型心理,因缺乏實踐鍛煉而能力較差。弱勢學生常常會自怨自艾、報怨生不逢時,加之畢業就業的一些不正之風,使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失去信心,出現悲觀、消極心理,表現為苦悶、抑郁、落落寡歡,許多人陷入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而不能自拔。
第四,存在躁動、分裂心理,自主和自制能力較弱。心理的失衡往往表現為行為的無所適從,個別學生一方面不愿正視自己、不愿接受師生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強烈感受到來自家庭沉重的責任和家長強烈的期待,由此產生一種著急、煩躁、憂慮的情緒,從而導致一種焦躁的心理;個別學生敏感多疑,自衛心理強,表現出強烈的失落、茫然、郁悶,常常言語、行為舉止極端;馬加爵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些學生不能正確對待社會問題,對貧富不均、錢權交易、等現象非常不滿,有強烈的憤世、嫉俗心理。
三、原因及危害
第一,生源結構問題。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存在地理、風俗、生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基礎知識、表達能力等客觀上都存在著一定差距。在高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同一校園內招收著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起點不一,但進入大學后要求卻大致相同,客觀上給低層次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第二,家庭和社會問題。由于弱勢學生家庭普遍經濟貧困,父母大多忙與生計,沒有給孩子應有的家庭溫暖,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也缺乏給孩子良好的教養,教育失當。從社會因素看,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
第三,高校的“政策”問題。對基礎差的同學進行相應“土政策”的保護,學校的“好心”助長了學生的惰性,但市場不同情“弱者”,在臨近畢業時這些同學會發現自己幾年的大學學習收獲甚微而表現出極度失望;對違紀學生“手下留情”,舍不得處理,舍不得讓其退學,反而助長了一些學生的有恃無恐,也對其他同學造成負面影響。
第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欠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欠缺主要表現在:目前各大學的心理輔導機構設置不規范,從業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機構的名稱、管理、人員編制、服務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咨詢人員多為兼職,從業人員大多都是非專業人員;即使部分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卻沒有專職工作人員,受過系統訓練的人才更少;心理咨詢室也多為兼職教師輪流值班,其時間、精力根本無法保證。
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的負面影響:一是影響著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不利于高校發展。二是增加育人的難度,不利于學校管理。三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利大學生成才。四是影響學生就業,不利社會安定。
四、解決弱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第一,傾斜情感,培養積極信念。在把握客觀公正的原則的同時,要盡可能的把情感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幫助的學生傾斜,多接觸他們,多給他們一點微笑、鼓勵、信任,多一些關懷,以喚醒他們被壓抑的人性,激起被埋藏的自尊,給他們相對寬容的環境,才能幫助弱勢學生消除自卑心理,加強自立、自強、自信教育。
第二,人格教育。人格反映的是一個人的靈魂和精神所在,對弱勢大學生進行教育時,不要帶有任何偏見,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在生活上給予他們資助和關心,在學習上多鼓勵和幫助,扶貧先扶志。除了物質上的,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時,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應尊重弱勢大學生的隱私,注意采取適當的工作方式做好弱勢大學生的工作,使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然、輕松的環境中,全面健康地發展。
第三,宣泄心理教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工作者應給予弱勢大學生及時的心理疏導,通過交談討論,提供建議等方式開啟他們的心扉,幫助他們自由地、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憂郁,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緒發泄出來;要刻意指導、幫助他們通過建立友誼,與自己的知心朋友傾吐內心的苦衷,使緊張的情緒得以松弛,有助于他們良好心理的形成,健康心理的發展。
第四,耐挫折訓練。必須加強對弱勢大學生承受困難和挫折能力的訓練,培養起百折不撓、勇敢頑強的剛毅品質,塑造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堅毅意志。
第五,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通過助學貸款、設立勤工助學基金和減免學雜費等,投入財力和人力關心貧困生,為其排憂解難,細致入微地關心和幫助他們;改變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觀念和救助方式,變無償的困難補助為給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再獲取報酬。通過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緩解了經濟壓力;加強銀校合作,推進助學貸款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資助辦法,對國家、銀行、學校、學生、家長都有益,政府、銀行、學校等必須齊心協力做好這項利國利民的事。
第六,心理咨詢。學校應積極幫助弱勢大學生解決心理障礙。開設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特別關注和關心弱勢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弱勢大學生一般對自己的處境感到自卑,因而顯得敏感悲觀、心理脆弱,不愿觸及自身的弱勢一經濟問題、心理問題、成績問題等。因此加強與他們的交流與溝通是必要的,這種“扶貧”是全方位的,心理老師應準確地了解他們的問題,聽其傾訴,幫其開導,使他們走出因為經濟貧困所帶來的陰影,鼓勵其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讓其在交往與交流中發現自身價值。保障高校中的弱勢群體享有平等的權益這一問題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總之,科學技術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能否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人才是關鍵,而人才的心理素質在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需要弱勢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而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與良好心理素質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弱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種行為,也存在著負向和正向的區分,在不同的情景下,這種區分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行為,它必然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將從教師的心理健康、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能為學校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使教師對于他們本身及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2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的調查“。這些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全國常模嚴重,盡管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國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比其他社會職業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而關于教師行為和心理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上,對學生心理問題處理策略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卻是較少探討”。
姚三巧的研究發現,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提高教師的正性情緒;自尊感強可增強教師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其心理衛生水平,減輕軀體抱怨和抑郁癥,增加正性情緒。有效的應付策略可使教師工作滿意感和心理衛生水平提高,減輕抑郁癥。鐘向陽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顯著相關,并發現了心理健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負向的關系。而李春靈’在分析南寧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時,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積極的應對風格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的應對風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與消極行為的負向的關系。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與他們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有關系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2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滄州市八所中學共300名教師進行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女教師204份,男教師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制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評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五級。
2.2、2采用查明華,申繼亮等編制的《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問卷》,此問卷包括5個分問卷,分別是:厭學情景問卷,退縮行為情景問卷,自我中心行為問卷,攻擊行為情景問卷,和考試焦慮隋景問卷。問卷共包括101道題目,每一題目作為一種具體策略。所有策略分屬于六大策略即:言語疏導型策略、責任轉移型策略、懲罰約束型策略、行為疏導型策略、拒絕忽視型策略和情感關愛型策略。要求被試對有效性和可能性進行5等級評分。
2-3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各情景中教師的六種處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
在厭學情景中(見表1),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心理健康恐怖因子與言語疏導策略的可能性、行為疏導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與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與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在退縮行為情景中(見表2),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言語疏導的有效性與心理健康的憂郁、焦慮、敵對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軀體化、焦慮、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行為疏導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懲罰約束的有效性與軀體化、憂郁、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自我中心行為情景中(見表3),考察教師心理踺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拒絕忽視的有效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憂郁因子與情感關愛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偏執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精神病性與懲罰約束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在攻擊行為情景中(見表4),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言語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與強迫癥狀、憂郁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行為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懲罰約束策略的有效性與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阮郁、焦慮、改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與焦慮、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有效性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考試焦慮情景中(見表5),考察教師心理縫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恐怖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行為疏導策略、情感關愛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敵對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4.1心理健康與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關系
由表1一表5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擊行為)中教師策略的選擇才與心理健康有較大的相關。究其原因,SCL一90問卷主要是測定近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時間的局限性比較大。而教師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教師在相當長的時問內累積下來的自我意識,因此,從測量角度看,自我溉念與教師行為的關系應該更密切。
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與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這三種積極正向的策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的行為干預策略,反之亦然。根據鐘向陽的研究,心理縫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負向的關系。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出當前教師由于普遍接受培訓教育,所以都能認識到處理學生問題時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但在真正行為上,可能有些教師還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對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影響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觀念中,在厭學、攻擊行為和考試焦慮情景中,教師傾向于認為情感關愛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縮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師認為懲罰約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實際采用的策略上戒們發現對于厭學問題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都更傾向于采用情感關愛型策略,對于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更傾向于采用懲罰約束型策略;在攻擊行為情景中,教師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型策略。
面對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情感關愛這一策略。可見,教師對待學生的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還是充滿了人情味,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學生。
面對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懲罰約束這一策略。可能是教師認為用言語疏導等正面教育很難奏效,所以更傾向于給學生以制裁,讓學生受到懲罰,得到教。
對于攻擊行為問題,教師雖然認為情感關愛更有效,卻更多使用言語疏導。攻擊,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一些傷害。所以在選擇使用策略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因為這樣可以在瞬間見效。
除了上面的差異外,我們并未發現教師對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認可和真正在具體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有效性和可能性體現在同一問卷上可能會造成本身的較高的相關性。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一、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二、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三、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四、學會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2002年高考總分取得631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659分,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書目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報》2003年
2.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定位
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途徑,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將心理健康課列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逐漸效仿。陳家麟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社會需要,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結合課程的性質和目標要求,綜合運作系統方法,對參與教育活動的諸多要素進行分析和策劃的過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必須以活動和游戲為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思考,在活動和游戲中充分體驗和感悟。此外,還可以是主題辯論,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只要是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方式,都可以嘗試。
3.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設計
對心理健康課程進行科學設計,無疑是提高課程效率的有效途徑。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視角,本文對小學心理健康課課程設計進行了以下探討:
3.1教學目標上,重在全面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課程應該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助人成才,培養一批全人格、高德學、新智慧的新時代少年,關注學生課堂上和生活中的積極面,關注學生的積極感受和良好狀態,同時也關注學生對未來的樂觀和希望,關注學生積極獨特的個性,如愛、勇氣,并且促使學生的潛能最大發揮。
3.2教學對象上,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原則
小學階段處于兒童期,這是一個身體和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個體從天真爛漫的幼兒走向具有社會化標志的青少年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小學高段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顯著特征:青春期身體發育的急劇性;情緒變化的波動性;自我發展的矛盾性。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他們也是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近年來,由于小升初的競爭愈演愈烈,五六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學習焦慮、單親家庭、離婚家庭、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應試教育下導致競爭意識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學習生活等引起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在教學設計上,一定要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教學內容選擇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基礎
教學內容的設置依據小學各年齡階段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而定。小學低年級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樹立規則意識、紀律觀念和時間意識。小學中、高年級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參與活動的能力。
3.4教學方法多樣化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以學生的主動體驗為核心的體驗式教學,高度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身心投入,引導學生自我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小組討論,朋輩群體互助,以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3.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和表演要求,讓學生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演示某種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學生的認識,感受或評價“劇中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體形式有相聲表演、啞劇表演、角色互換、小品表演等類型。
3.4.2價值觀辨析法
這是一種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將自己的行為模式與他人對比,解決價值沖突,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符合社會要求。主要種類有小組討論法、兩難故事法和頭腦風暴法等。這種教學方法更適合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學。
3.4.3案例法
案例式體驗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有關案例提供給學生,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思考、討論,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處理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4.4行為強化法
行為強化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孩子在做出一個好的行為以后,呈現一個對其而言愉快的刺激。比如孩子作業認真按時按質量完成,獎勵他去樓下玩30分鐘。負強化是在孩子做出一個期望的行為以后,去除一個對其而言的愉快刺激。比如,孩子上課說話,教師不表揚他。批評是一種懲罰。
4.教學過程要完整
一般來說,心理健康課程包括三個環節:暖身活動,導入課程;情感體驗,展開課程;總結深化,結束課程。暖身活動的方式既可以通過身體放松、拍掌活動、投影、錄像、新聞報道、小游戲等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情感體驗,展開課程環節是教學實施階段,可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感受、體驗并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總結深化階段,對本節課進行鞏固與小結,讓學生暢談感受,通過經驗分享將他人的體驗與自己整合,提升認識的高度。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著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于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著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很多大學生寧愿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于對被拒絕的恐懼。回避親密關系,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群,很難和別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回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郁積為焦慮綜合癥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于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里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于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并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并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煉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2結果
2.1某師中學生各分量表心理癥狀檢出情況
根據量表計分標準,以總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為存在心理問題,則某師中學生心理狀況良好率為41.85%,心理問題檢出率為58.15%。其中輕度心理問題者為33.98%,中度心理問題者為14.28%,偏重度心理問題者為5.50%,嚴重心理問題者為4.39%(偏重和嚴重合為重度)。評分總均分1.97<2.00,總體心理狀況良好。10種心理問題中,“學習壓力感”中度以上心理問題檢出率最高。綜合評分上依次為學習壓力感、強迫癥、情緒不穩定、焦慮等四種心理問題。10個分量表心理癥狀檢出情況見表1。
2.2男女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某師中學生不同程度心理問題檢出情況在強迫癥(χ2=17.62)、偏執(χ2=11.14)、敵對(χ2=12.83)、人際關系緊張(χ2=10.30)、抑郁(χ2=30.24)、焦慮(χ2=28.76)、學習壓力感(χ2=18.53)、適應不良(χ2=12.86)男女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情緒不穩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學生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依據表中的評分有強迫癥、焦慮、情緒不穩定女生大于男生,學習壓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見表2。
2.3各學段中學生不同程度心理癥狀檢出情況
某師初中、高中、職業技術高中學生的心理癥狀在強迫癥(χ2=13.29)、偏執(χ2=40.10)、敵對(χ2=24.71)、人際關系緊張(χ2=58.02)、抑郁(χ2=50.40)、焦慮(χ2=71.48)、學習壓力感(χ2=74.94)、適應不良(χ2=103.76)、情緒不穩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個不同學段檢出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覆蓋了10個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內容。綜合評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為學習壓力感、強迫癥狀、情緒不穩定;職業技術高中學生依次為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強迫癥狀、情緒不穩定、焦慮、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高中學生依次為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焦慮、適應不良、強迫癥、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癥、偏執。3個群體都是學習壓力感評分最高,見表3。
2.4初中生各學段心理癥狀檢出情況
某師初中學生不同程度心理癥狀檢出率在強迫癥上3個年級學生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8.59,P>0.05);而在偏執(χ2=17.71)、敵對(χ2=19.42)、人際關系緊張(χ2=28.06)、抑郁(χ2=29.84)、焦慮(χ2=58.88)、學習壓力感(χ2=56.30)、適應不良(χ2=41.06)、情緒不穩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個年級學生檢出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初中3個年級10個項目的綜合評分上都隨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見表4。
2.5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中學生心理癥狀檢出情況
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中學生不同程度心理癥狀檢出率在強迫癥(χ2=29.35)、偏執(χ2=54.45)、敵對(χ2=31.04)、人際關系緊張(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個民族學生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慮(χ2=8.05)、學習壓力感(χ2=9.51)、適應不良(χ2=8.16)、情緒不穩定(χ2=9.66)3個民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