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6: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雙語教學模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2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89-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其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而會計的雙語教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西方優秀會計教材與案例分析,熟悉與掌握西方會計與我國會計實務的一些異同點,對提高會計專業學生運用英語處理涉外企業會計實務的能力,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解析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科目知識來達到增強該語言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的目的。
雙語教學模式是把雙語教學作為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從整體上形成一種在過程和結果上都具有民族多元文化特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并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為特征的教育表達方式。它涉及到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教學模式,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課程教材的選用,以及雙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理念與思想等諸多問題。
加拿大和西歐國家(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等)的一些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實踐證明,雙語教育能夠比較省時、省力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語言的能力。香港一些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對此也證明,通過教學語言可以獲取語言能力的提高。在中國,雙語教學不是國際上的“雙語教育”概念,它是對單一文化的學生進行兩種語言混合式的專業教學,不存在文化影響因素。我國內地大學雙語教學具有教學的一般性質,但同時又與其他國家存在明顯差異(如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不同的目的與模式)。同時,“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由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組成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指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它比教育的活動范圍窄得多。
會計學雙語教學作為會計學專業一種新教學形式,亟須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途經和培養學生的有效方式。因此,對于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和探索是極其必要的。會計雙語教學同樣涉及到如會計學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教學模式和會計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課程教材的選用以及雙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理念與思想等諸多問題。
二、目前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中西方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環境等存在的差距,使中西方會計存在很大差異。如中西方會計循環或程序的差異、作分錄與日記賬設置方面的差異、講述會計流程所用企業類型的差異、會計科目的詳細程度的差異等。這些專業知識差異以及雙語教學形式增加了會計學雙語教學難度,也帶來以下諸多問題。
(一)雙語教學與專業外語的關系認識模糊
目前,許多老師、學生甚至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兩者各自的定位不十分清晰。認為會計雙語教學等同于會計專業外語,或者在實際教授的過程中采用會計專業外語的教學理念與方式教學的人不占少數。專業英語是外語教育界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而進行實用性語言教學改革的產物,它側重于語言教學的方法,教學過程以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訓練為主線。但在雙語教學的情況下,主要是在用第二種語言講解某一專業知識時,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尤其是聽和說)方面的能力。如何正確區分其與專業英語的關系將影響到教師如何開展雙語教學、學生采用何種態度對待雙語教學、學校如何管理雙語教學這一連串的問題。
(二)雙語教學管理不到位
在教學行政部門的管理中,首先,一方面使用的是外國原版教材,一方面又要遵從原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使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過程中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其次,在課時安排上,針對同樣的教學任務,會計雙語教學比一般教學需要更多的學時才能完成(目前僅有約50左右學時),因為既要用英文講述又要用中文解釋和講解。再者,管理部門缺少科學的管理手段保證雙語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師生英語運用能力欠缺與教學高要求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會計雙語教學對教師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和寫作能力要求十分高,但是目前的授課教師很少能達到這一要求;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大學生公共外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四、六級外語通過率不斷上升,但就整體而言,學生外語水平仍參差不齊,特別是聽力、口語和寫作方面能力的欠缺仍為普遍而又突出的問題。由于英語基礎較薄弱,在雙語課學習中,許多同學表現出抵觸情緒,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法不靈活、考核形式單一
會計雙語教學要求在課堂上大量使用專業英語,加之針對學生聽力理解普遍滯后的狀況,教師往往會采用增加黑板板書的方法來彌補,某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還需要重復講解等,但在講解與展示內容的過程中,受教師講授與學生理解能力、講授內容的難易程度等條件約束,未能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雙向性、突出啟發性,以更直觀、更生動、更快捷、更利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如使用手勢、形體語言、圖形、動畫、錄像等)進行。考核手段也基本采用一般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分值結構安排,沒有充分考慮到雙語教學目的、雙語教學定位、教學內容等對考核形式與效果的影響。
(五)教材選取的困難
選擇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證學生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東西,包括專業詞匯使用的準確、專業內客表達的地道、西方的專業教學思路和對知識的認知程序,真正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客上都能夠與世界主流技術和思想接軌。但往往在國外原版教材中難以找到深淺程度相當的教材,即使找到一本較為滿意的又可能因有的是標準或規范不相同而不能使用,或者有的是教材編寫的風格和秩序上的大相徑庭而不合適。
三、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建立
建立雙語教學模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培養學習研究能力為導向,合理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多個方面。首先,要確立教學目標。在雙語教學中,要變知識教育為能力培養,其教學目標應是通過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第二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其次,教學大綱設計要與教學計劃相一致。再次,設計教學程序。教師要將教學材料進行合理的編排,把教學的內容按照相關性、學科發展的先后或難易程度等依次展開,逐步將學生引至學科發展的前沿和重大攻關課題。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多種語言表達形式改善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畫面清晰、色彩明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刺激學生的視覺帶動其聽覺,有助于提高其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因此,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重復性可替代語句的使用、夸張的手勢和體語、設問、圖畫的使用、多媒體技術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時,才易于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取得的成果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
(三)改革考核辦法,引導學生注重學習能力的提高
設定的制度將通過影響人的行為而影響目標的實現,因此,要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使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只注重死記硬背轉變為注重研究能力的提高,就必須改革對學生的考核制度。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而非在期末考試中,因而對學生成績的考評不能太注重期末考試的成績,而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例如,平時討論、學術論文寫作的成績應占總評成績相當的比重。期末考試要考出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合理選擇教材,搭建教學資源平臺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雙語教材要內容新穎、難度適中。為掌握國外會計準則、國外管理理念的內容,應盡量選用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
此外,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工具收集本學科發展的最前沿資料,下載供教學使用;還可向學生推薦一些國外的財經網站,教會他們如何利用網上的信息與教材的內容相結合,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可以圍繞一門課程設立一個專門的網站,及時提供最新的補充材料和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課程交流平臺,供學生交流課程學習體會、提出課程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并回答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通過教學平臺的建立使教學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結語
會計雙語教學需要在教學管理、理念、實踐、方法等各個方面統籌安排、合理規劃,需要按照系統觀原則建立合理的會計雙語教學模式,并加以實踐,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過程逐步完善雙語教學理論和實踐,提高雙語教學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運蘭.雙語教學采用西方會計教材差異的探討[J].會計之友,2011,(2):118-119.
[2] 向友君,徐向民.香港理工大學雙語教學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12):74-75.
[3] 孫鵬云.會計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學體會與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4).
[4] 余志君,張黎.國內近年來雙語教學研究評析[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6):66-68.
[5] 于侃.雙語教學方法探索[J].華章,2012,(5):165.[責任編輯 李 可]
摘 要:我國高校普遍開展雙語教學已有7年多,其教學模式主要借鑒國外的基本教學模式結合國內教育實際構建,具有中國本土的特點。通過對國內外雙語教學模式及特點進行評析,闡明教學模式的選擇應在課程體系指導下,充分考慮到影響雙語教學的基本因素,采用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雙語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雙語教學;教學模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既精通專業、又通曉漢語和外語的人才,必將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人才資源。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外語語言素養和能力,同時能激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的發展,培養能直接使用外語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型復合人才。因此,雙語教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
一、雙語教學的內涵及目標
1.雙語教學的內涵
國內外有關雙語教學的界定眾說紛紜,不下幾十種,我國高等教育引入的“雙語教學”的法理基礎是教育部2001年第4號文件,其內涵基本符合狹義的雙語教育的界定,即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傳授教育。中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課堂上漢語和外語兩種語言作為媒介的比重視實際情況確定,通過分階段教學,逐步達到雙語教學的終極目標。
2.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學是使用兩種特定的教學語言,而不是語言教學,其實質是用教學語言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包括三個層面:(1)知識層面,掌握扎實寬廣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掌握。(2)語言層面,掌握學科的外語專業術語,讀懂學科的外語資料,并能用外語就學科的問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提高外語水平及運用外語進行各種學術交流的能力,強調語言的掌握和運用。(3)能力層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提高同時使用母語和外語進行學習和思維的能力,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地切換,增強學習和創新能力,強調綜合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在這三個層面中,知識層面是首要目標,雙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學習專業知識,“雙語”是學習先進科技知識的橋梁。能力層面是終極目標,在學習中學生逐步樹立跨文化的意識,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其成為高層次的國際型復合人才。
二、雙語教學的基本模式與特點
1.國外雙語教學的模式與特點
國外的雙語教學最先開始于殖民地國家,是殖民國家把語言作為殖民地種族同化的一種工具,20世紀60年代雙語教學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雙語教學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世界上比較關注的雙語教學模式有:
(1)沉浸型雙語教學模式指教師完全使用一種學生非母語的外語(第二語言)進行各學科的教學。教學中不使用學生的母語,使學生完全沉浸于一種外語(弱勢語言)學習和專業課學習相結合的環境中,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該模式強調完全非母語的教學,最初是在加拿大發展起來的(又稱“加式浸入型”教學模式),根據外語使用的比重不同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完全沉浸型和部分沉浸型。許多國家在開展雙語教學中結合本國實際對“加式浸入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良,出現了一些不同的沉浸模式。
(2)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指同一母語的學生組成一個班級,入學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進行學科教學,但教學計劃中有專門的外語課來提高外語能力,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外語進行教學。該模式開始有非雙語教學作為過渡期,借助母語作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母語與外語較為靈活地互為主體語言,最終向純外語教學過渡,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在實施中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在美國較為普遍。
(3)維持型雙語教學模式指學生剛入校時使用母語教學,然后逐漸使用外語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母語語言發展和掌握學科外語知識目標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該模式平衡兩種語言作為學科語言,以母語維持理解與交流過程,有利于學科發展。
(4)雙軌式雙語教學模式實行雙軌編制,即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母語有兩種,而老師也是兩位,并且同時通曉這兩種語言,教師各自負責用其中一種語言授課,學生學會非母語語言,教學中兩部分學生形成的雙語自然環境,極大地提高了雙語教學的聽、說效果。
(5)綜合豐富式雙語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從“融入”這個概念中發展而來的。一般有母語融合和外語融合兩種形式。母語融合基本上采取的是母語,尤其強調本國文化歸屬感,當然也進行部分內容的外語教學,以求能對別國文化有一定的認同度。外語融合強調外語環境的全面化,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外語教學,基本不用或很少用學生的母語。這類模式首先由加拿大倡導。
(6)雙重語言教學模式指同時使用母語和外語兩種語言教學,班級學生在已經較好地掌握了母語的前提下,學習掌握另一種語言,教師常采取團隊教學形式,每位教師只教授其中的一種語言。
(7)隔離式語言補救模式將外語較差的學生從常規班分離出來,集中進行專門的語言培訓,開設外語沉浸式強化訓練課程,其他學科以外語為唯一的教學語言,母語不準使用而被“隔離”,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外語水平,特別是口語技巧,使學生能盡快回到常規班級接受教育。這一模式在歐美移民學校應用十分廣泛。
此外,還有將英語作為目的語的“英語沉浸模式”、“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模式”,始于新加坡的“三向分流模式”,彌補隔離型模式的“保護型”,盛行于獨聯體的“雙聯型”,針對旅美移民實施的“導入型”,一些歐洲殖民地國家/地區的“新殖民式”雙語教學模式等。不同的理論與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可構建各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在眾多教學模式中,前三種可作為雙語教學的基本模式。
2.國內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與特點
教育部[2001]4號文件的頒布,促進了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借鑒國外雙語教學的基本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目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在一定條件下采用逐漸滲透的方式所實施的以提高學生雙語能力和跨文化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具有漸進性。
(2)翻譯式雙語教學模式用外語和漢語對照來學習,通常采用外語教材,教師采用翻譯加講解的形式教學,適應外語水平較低的學生。
(3)滲透型雙語教學模式在正常教學中適當穿插使用外語,一些常規的課堂用語和專業詞匯使用外語,知識講解用漢語,師生交流以外語為主,也可用漢語,逐步加大外語在課堂上的使用比例,作為雙語教學的過渡模式。
(4)穿插型雙語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交替使用中外兩種語言,因教材知識點以一種語言講授為主,適當加以另一種語言的解釋和說明,該模式較易操作。
(5)示范型雙語教學模式在某個學科中選擇某門課程用純外語進行教學,通過該門課程的純外語教學,使學生體會了解外語表述和外語原版教材的編寫特點,快速獲得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起到示范作用。
(6)選修課型雙語教學模式純外語開設某個學科的選修課(專業或非專業),或將相關學科整合在一起設置成新的課程,用純外語進行教學。
(7)漸進型學生入學(大一)先以強化外語能力為主,到高年級(大二開始)逐步開設以外語作為授課語言的專業課,外語課的比重逐漸減少,用外語講授專業課的比重逐漸加大。
(8)分離型外籍教師使用外文教材用外語講解一門課程的一部分或全部,再由本土教師使用中文教材用漢語講授相關內容。實行外語與漢語分離的授課方式。
各高校在雙語教學實施中,根據學科、專業的實際提出BTEC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模式、多維互動模式、雙語互依模式等多種類型教學模式。古廣靈和黃建偉等分別在研究中總結了國內雙語教學的實施方式,有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三種。(1)全外型,教學過程全部在外語環境中進行,學生以外語形式接受所學知識,即:外籍教師或本土教師+外文原版教材+外語講授,對師生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是高層次的教學實施方式。(2)混合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同時使用漢語、外語講授,中外文比例視學生接受程度而調整,一般可分三個層次:①本土教師+外語+漢語講授;②外籍教師用外語講授+本土教師用漢語講授;③外籍教師+外籍教師主講+本土教師助教。根據師生的外語水平靈活選擇相應的層次。(3)半外型,課堂用語、專業詞匯以外語為主,可用漢語解釋,重難點的講解外語和漢語交替,本土教師+外文教材+漢語講授。作為教學實施的初級方式適用于外語水平較低的學生。
目前我國借鑒國外的基本教學模式建立的“半外型-混合型-全外型”循序漸進的雙語教學模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最基本的雙語教學模式,它將雙語教學分為三個階段:(1)簡單滲透階段:外語作為課堂用語,教學以漢語為主穿插外語,用外文講述重要的定理、概念、公式和關鍵詞等,使學生多一些機會接觸外語。實施方式是半外型的,通常采用滲透型、翻譯式等雙語教學模式。為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將課程背景、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參考資料、專業術語對照等學習資料先發給學生進行課前預習。(2)部分整合階段:將漢語和外語整合起來,不分主次,教師交替使用中外文講授,互為主體,逐漸增加外語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學生學會如何用外文表達中文內容。實施方式是混合型的,一般采用穿插型、浸潤式等雙語教學模式。(3)雙語思維階段:學生學會用中文和外文思考解答問題。實施方式必須是全外型的,根據開設雙語教學的課程性質和比例,選擇示范型、選修課型、漸進型等雙語教學模式。“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主張應盡快由滲透、整合階段向思維階段過渡,否則停留時間過長,學生易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外語能力的提高。
三、雙語教學模式選擇的幾點思考
1.教學模式選擇要體現學科、專業的特點
雙語教學的連續性是確保雙語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課程設置要遵循“科學性、連續性、專業至上”的原則,科學規劃,講求實效,穩步推進。根據高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科的專業特點,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要兼顧外語課與學科課、基礎課與專業課、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的關系,從課程在其學科領域中的地位出發,每個學期都設置相關課程(1至幾門)適時實施。充分體現“由少到多、由易到難、量力而行”的雙語教學課程開設規律,循序漸進,前后銜接,防止出現“隨意設課”、“湊數達標”、僅僅是“因人設課”等現象。科學地設置課程體系指導,從法規上保證了雙語教學持續實施。
2.教學模式的選擇要符合教師隊伍配備的狀況
教師的素質是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關鍵,雙語教學對師資的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擁有相當扎實、豐富、精深的學科知識,能充分理解運用原版教材,把握學科前沿;而且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能準確地表達和應用外語;同時必須具備探索研究的能力。目前高校雙語教學的教師十分匱乏,已成為制約雙語教學發展的瓶頸。雙語教學要兼顧近期急需與長遠規劃,從多方面著手建設一支具有專業結構、年齡梯度的雙語教師隊伍,并形成梯隊式師資儲備。如:選拔外語水平高的學科教師組成雙語教師骨干隊伍;挑選外語基礎好或專業突出的中青年教師進行專業課程的研修或英語的強化培訓;引進外語和專業知識雙優的復合型教師;加強校際間交流,實現師資共享。此外,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在職培訓、自學提高外語水平等都是培訓和儲備雙語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可行途徑。合格的教師執教,從組織上保證了雙語教學質量。
3.教學模式選擇要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
雙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盡量使用外文教材,堅持使用外文講授(比重有所不同),因此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是直接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外語認知水平,分階段選擇相應的模式組織教學,即進行教學模式的適切選擇。如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模式遠遠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無疑是拔苗助長,結果適得其反。我們必須將雙語教學和“育人為本”密切聯系起來,實事求是,模式靈活多樣,學生才能獲得教師傳授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前瞻性知識,并由此啟迪鞏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斷求新的精神,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國際型人才,為全球化中的開放的中國建設服務。
總之,雙語教學模式的選用不能盲目跟風,在不損傷學科的基礎上,要根據師生的語言水平、課程設置及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在實現教學內容傳授的同時,使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Taylor,Victor.A case study of a Cantonese child in early French immers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2,48(4).736-759.
[2]莫世健.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模式思考[J].中國司法,2007,(6)85-91.
[3]王斌華.雙語教學實踐談-從國際比較中思考定位[J].上海教育研究,2004,(4)13.
[4]成曉毅.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初探[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3(3)89-91.
[5]張璐,趙若英.國外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3,(16)26-27.
[6]高友智.關于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大眾科技,2007,(7)159-160.
[7]董焱.非重點高校雙語教學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7,(10)206-207.
雙語教學不僅是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律的具體體現,也是從實際出發,發展藏族地區教育,培養民族人才,弘揚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漢藏雙語教學模式已經有所落伍,已經不能夠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審時度勢,轉變陳舊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大力開展漢藏雙語教學的模式上的創新。
一、漢藏雙語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意義
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作為傳統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情況下必定會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果不能夠及時做到方式與方法上的創新,就會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時代要求,這是由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論文百事通只有做到漢藏雙語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才能夠提高有效提高漢藏雙語教學的實際效果,促進民族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使藏地教育擺脫長期以來國家投入大,教師費力多,而教育成效卻不明顯的窘境。
而且,有效實施漢藏雙語教學法的創新,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保護藏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夠有效地加強漢藏民族團結,發展藏族地區的文教事業,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漢藏雙語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級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個方面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在同一個學校甚至是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漢語和藏語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師在組織漢藏雙語教學時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進行。在漢藏雙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考慮先對學生進行漢語和藏語進行聽、說、讀、寫、譯等級測試,以測試成績來確定學生的語言能力掌握基礎,然后按基礎的不同進行分班授課。事實上,這種創新性的漢藏雙語教學模式,已經在西方很多國家都成功的運用在留學生雙語學習中,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具體的實施準則就是,教師科學靈活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組織上,采取不同的漢藏雙語教學形式,對不同的班級甚至每一個學生的語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級地進行課堂提問和布置課后作業。例如對于語言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課前進行認真細致的預習,回答問題時允許一定的母語使用量,而在課后教師再給其開小灶;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要求他們適當進行書籍閱讀,并參加課堂討論,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二)采用靈活的課堂組織方式增強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雙語教學的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雙語教學的兩個方面特點——語言性和科學性,而漢藏雙語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在漢藏雙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對于課堂組織方式上有所創新。具體來講,就是教師應該以增強師生互動環節為原則,廣開思路,創造性地采用綜合性課題討論、即興演講、分角色游戲模擬等,而且,在網絡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師更是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和快捷性,通過課堂播放視頻、影像、音樂等,豐富拓展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還有就是教師可以考慮多采用情景教學法,以便提升課堂內容的生動性和實用性。事實證明,情景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內容一般是以經典話題為主線展開,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師所提供的案例進行閱讀、分析和討論,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強語言運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強課堂的互動環節,使得教學的實際效果大大提高。論文百事通
(三)實施漢藏雙語教學的分階段課程設置方式
這種漢藏雙語教學課程的分階段設置方,式是指對漢藏雙語課程的具體開設從初級課程延續到中高級課程的系統性構想和實施過程,應該說,這也是一個教學模式上的一種創新。事實證明,這種高度重視銜接性和連貫性的教學方式,能夠對于雙語教學課程的有效開展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確實有著積極的影響效果,因為這種分階段的課程設置,可以方便教師客觀上采用團隊教學法,充分發揮每一個漢藏雙語教學教師的個人專長,對漢藏雙語教學的階段教學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把握,使得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講,則是既可以有漢語的專業知識學習,又在此一項的基礎上進行漢藏雙語學習。所以說,用這種漢藏雙語教學的分階段課程設置方式的靈活多樣的形式,能夠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貫穿于漢藏雙語教學活動實踐的各個環節,切實保障漢藏雙語教學的實際教學質量。新晨
(四)增強漢藏雙語教學教師的能力素質水平
事實證明,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一線的教師。在漢藏雙語教學的創新模式中,無論是模式方法的探索,還是具體的課堂付諸實施行動,都需要一線教師的全程參與并付諸行動。事實上,任何一個漢藏雙語教學教師都可以獨自探索適合自己以及班級學生的創新式教學模式方法,而對于已經比較成熟的創新式漢藏雙語教學模式方法,在借鑒使用過程當中,也應該根據具體的客觀情況做出修正,這就需要漢藏雙語教學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能力素質水平,而這種能力素質水平,則可以通過定期培訓以及自身努力獲得。具體來說,教育部門應該繼續加大對漢藏雙語教學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對現任教師進行組織培訓,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納引進漢藏雙語教學的專業人才,充實到一線教學崗位上去,為漢藏雙語教學的模式創新做出貢獻。
總之,漢藏雙語教學的模式創新,是一個關系到我國少數民族國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應受到廣大相關教育人士的重視,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輩當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為了適應經濟國際化進程,我國急需中西文化兼容的中英雙語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國小學雙語教學方興未艾。教學模式是聯系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橋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序性等特點。成功的雙語教學模式是雙語教學改革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借鑒國外經驗,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之路,提出了多種本土化的雙語教學模式,本文簡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例。
我國典型小學雙語教學模式
1、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
青島市四方實驗小學等在1995年就已經開始了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實驗。該模式把“適時引入、循序漸進、創設情境、協調發展”作為四大教學原則:一是適時引入――模式的輸入變量。他們把培養合格的雙語師資和強化英語教學作為實施該模式的前提條件。據語言習得關鍵期理論,實施雙語教學只要條件具備越早越好。二是循序漸進――模式的過程變量。實施浸潤式雙語教學需要經歷一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三是創設情境――模式的情境變量。調動師生的力量共同創造物質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際情境等雙語情境。四是協調發展―模式的輸出變量。以培養面向世界的高素質雙語人才為目標,堅持整體性原則,做到學科教學、學段教學和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協調發展。
2. 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
桂林市清風實驗學校創立了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他們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將雙語教學分為滲透、整合、思維三個階段:一是滲透階段――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該階段以母語為主,適當滲透英語,一般用于雙語教學的初期。在該階段的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知識用漢語分析,非難點處用英語分析,用英語板書,鼓勵學生用英語提問,師生用英語回答。二是整合階段――雙語教學的中級階段。在該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漢語和英語交替使用,不分主次,互為主體。一般用于雙語教學的中期。三是思維階段――雙語教學的高級階段。該階段學生逐步用英語進行思維,用英語解答問題。課堂教學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
除了以上兩例雙語教學模式外,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近十余年還出現了大量國際學校。如國際文憑組織(In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已經在我國大陸地區建立了許多合作學校。該組織的項目除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外,還注重他們在社交、體育、情感、文化等諸方面的發展。除中文課程外,其他課程教學媒介語以英文為主,有些課程由外教獨立授課,或由外教與中方助教合作授課,使用境外引進的全英文原版教材。
我國典型小學雙語教學模式特點
1、優點
浸潤式與遞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是兩個成功案例,它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者在雙語教學模式本土化的研究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它們均不以犧牲母語的學習為代價,既有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并且不做到學科損傷。與國外取得巨大成功的加拿大的浸入式雙語教學模式相比較,它對學校的資金要求、師資要求和學生要求等均比較低,比較切合我國的語言環境和教學實際。
2、缺點
(1)微觀研究不足
我國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多是把整個雙語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在宏觀上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情境營造等方面開展研究,然而每個學科均有其獨特的認知規律,雙語教學模式只有緊密突出學科特點才能真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針對具體學科的雙語教學模式研究方面,我國具有推廣意義的研究成果目前較少。
中圖分類號:G642;TU3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6009904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是提高整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出臺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作的意見》(教高﹝2007﹞1號)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要求,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要鼓勵開展雙語教學工作,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為此,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展各學科各專業的雙語教學工作,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培養一批既精通專業又擅長英語的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型高級人才。
結構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學科工業與民用建筑、道路橋梁、給水排水等各專業的一門主要的專業基礎課,其任務是在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桿件結構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后續的專業課、結構設計及今后的科學研究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結構力學描述的是土木工程結構的普遍力學規律、基本理論及方法,使用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原版教材開展雙語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雙語表達和思維能力(尤其是英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專業英語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起到從基礎英語到專業英語的橋梁和過渡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具有高水平交流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多年結構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實踐,文章提出了適合該課程雙語教學的7種模式,分析比較了教學效果,總結了經驗。
一、雙語教學模式的種類
雙語教學是指用漢語和一門外語(目前在中國大部分是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的方式[1],使用外語的比例隨教學模式不同而存在差異。教師、學生和教材是雙語教學的三要素[2]。所謂雙語教學模式則是指實施雙語教學的結構形式,包括外語的選擇、引入第二語言教學的時間、兩種語言過渡銜接的形式和方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等4個要素[3]。雙語教學的模式有許多種,目前,國外流行的雙語教學模式有3種,即沉浸式、過渡式及維持式雙語教學模式,中國學者也提出了浸潤式[3]、“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2]、“階梯式”[4]等雙語教學模式。在中國高校中,目前采用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3種。
第一,全外型:所開設的課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講授;學生以外文形式接受所學知識,用外文同教師交流,用外文完成作業和考試。這是屬于高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師生都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較高的外語水平。
第二,混合型:所開設的課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師采用外文與漢語交錯講授,外文與漢語的比例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調整。這種模式比全外型低一個層次,但由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中外文授課的比例,因此學生易于接受。對于初開設的雙語教學可廣泛采用,符合中國學生的雙語學習心理要求。
第三,半外型:所開設的課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師采用漢語講授。這種模式是雙語教學的初級模式,適合學生外語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較薄弱的情況。
以上3類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均采用外文教材,其差別在于授課方式不同,即全外文授課、中外文混合授課及全中文授課。應根據學生的層次、學科的差別等具體情況分析選用,絕不能將國外的模式照搬過來。在教學工作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模式,避免雙語教學的簡單化和追逐潮流現象。
二、結構力學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
(一)因材施教,采用學生自愿報名參加雙語教學的方式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趙桂峰,等結構力學雙語教學模式研究
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語言通常是漢語與英語,一般在學生完成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大學英語等課程學習后開設,通常在第5學期。此時,雖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力學知識和較好的英語基礎,但是由于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英語水平有明顯的差別,再加上結構力學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是大學期間學習難度較高的一門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均按雙語教學方式學習結構力學是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太多的英文還可能會削弱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造成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因此,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在開設結構力學雙語課程時,本著自愿報名的原則,由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英語水平較高、有決心和信心學好該課程的學生報名學習,不強迫安排某個班級開展雙語教學。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效果比較好,參加雙語教學和未參加雙語教學的學生都扎實地掌握了結構力學知識,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人盡其材”。
(二)中英文版教材應當同時對照采用,多媒體課件和考核內容中的中英文比例靈活設置
對于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教材,學院選擇了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S.P.Timoshenko和D.H.Young編寫的英文經典原版教材《Theory of structure》(第2版)。教學實踐表明:該教材把結構力學的基本知識用簡單的方法和語言描述清楚,通俗易懂,便于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使學生拓寬了專業視野、掌握大量專業英語詞匯、提高了英文專業文獻的閱讀水平;同時,該教材將結構分析方法與工程實踐進行了較好的結合,插圖形象、逼真,而這方面中文版教材往往較為欠缺。由于英語和漢語對同樣教學內容的表述形式和表述方法存在較大差別,學院選擇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廉餛主編的《結構力學》(第4版)作為中文版教材,便于學生對照學習原理和方法,使學生在學習原版教材的過程中,能從另一種角度認識所學的課程,同時以英漢兩種語言進行該課程的學習和思考,從而擴大視野,加深理解。
在結構力學的雙語教學中,將上述兩本教科書進行了有機結合,積極組織素材,精心制作了PPT課件。該課件適應結構力學課程圖形、公式較多的特點,通過大量的動畫實現啟發式、提問式教學,同時通過大量的工程實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可以在有限的學時內講解較豐富的內容,加大授課的信息量。該課件考慮教學進度、內容難易程度和學生接受程度等,在不同的章節采用了全中文表達、半英文表達(標題、專業名詞、相關概念等以簡單的英文句子或短語形式表達,其他以中文形式表現)、中英文對照(所有課件內容均以中英文交錯表達)、全英文表達等模式。
結構力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完成大量的課后作業,而且需用英文來完成。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既能掌握英語專業詞匯和專業英語的書寫,又能鞏固所學知識。課程的期末考核采用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筆試采用英文試卷形式,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用英文閉卷答題;口試采用教師英文提問、學生中英文答題的方式,口試的內容多為基本概念和專業詞匯等,以促進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同步提高,提高雙語課程教學質量。
(三)結構力學雙語教學模式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課程章節的難易程度合理設計
結合結構力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根據教材、授課方式及PPT課件的中英文不同形式,文章提出了適合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7種模式,見表1所示。由模式一至模式七,雙語教學的級別逐漸增高,學習的難度也逐漸加大。模式一為雙語教學的初級層次,模式七為雙語教學的最高層次。12表1雙語教學的不同模式雙語教學模式12教材12授課方式12幻燈片課件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模式五模式六模式七12英文原版12全中文中英文結合全英文12全中文中英文對照全英文中英文對照全英文中英文對照全英文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雙語班是由全年級學生通過自愿報名組成的,其中大部分學生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英語基礎較好。存在的問題是他們雖然學過了專業英語,但對結構力學專業詞匯學習的并不多。針對這種情況,結合結構力學課程的特點,我們設計了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實施模式,見表2所示。表2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實施模式章節12緒論12幾何組
成分析12靜定結構
受力分析12靜定結構
位移計算12力法12位移法12力矩
分配法12影響線教學模式12模式一
模式二12模式二
模式三12模式二
模式四
模式七12模式二
模式四
模式六12模式四
模式五
模式六12模式四
模式五
模式六12模式四
模式五
模式六12模式四
模式六結構力學雙語教學課程應以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為核心目標,不能因外語的學習而忽視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單純采用某種教學模式不符合實際教學要求。在課程的初始階段,由于學生對該課程的目的和內容還不了解,相關的專業英語詞匯也沒有掌握,因此授課方式和幻燈片課件中漢語的比例要高一些,可采用模式一至模式三;在課程的中級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英文基礎和專業知識,此時授課方式和課件中英語的比例要逐漸提高,可采用模式四或模式五;隨著課程的深入,如果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可采用模式六或模式七。總之,教學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地從中文過渡到中英文結合或全英文的授課模式。此外,還應根據課程的實際難度隨時調整、靈活把握。同一節課,也可以采用不同模式的授課方式,具體兩種語言在課堂上使用的比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課程的實際情況決定。如對靜定結構的受力分析的講解,由于學生在材料力學課程中已學習了相關內容,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則可以增加英文授課的比例,在習題講解中甚至可以采用全英文授課;又如變形體虛功原理難度比較大,講解時應該增加中文授課的比重。
三、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體會
經過3年的結構力學雙語教學的實踐和摸索,我們取得了以下經驗。
其一,在課程講授的初期,不能過多采用英語。對專業詞匯還要用中英文講解。難點內容,特別是重點內容,在用英語表述一遍后,最好用漢語再完整地表述一遍。保證學生在雙語教學的環境下,也能很好地掌握結構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其二,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以英漢兩種語言進行課程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習原版教材的過程中,能從另一種角度認識所學課程,從而擴大視野,加深理解。所采用的英文教材可以滿足雙語教學要求,但由于中國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難度等與國外有諸多不同,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要求,輔以中文教材,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其三,在授課過程中,備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模式,認真備課。在教學中使用較恰當的方式把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的英語詞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要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的動畫、圖形、工程實例等實現啟發式、提問式和換位式等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課堂師生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四,由于雙語教學的學時數沒有增加,使教學任務較為緊張,此時不能因外語專業詞匯的學習而忽視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一定的教學學時對雙語教學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姜宏德. 對雙語教育學科定位問題的認識[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1):20-22.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a proper model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bilingual teaching as practiced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ourses, including teachers’ qualification, teaching approache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requires an interactive class and employs English as its main teaching language, along with certain Chinese explanation for some terms, specialties and difficulties. In ligh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people's enthusiasm towards bilingual courses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the proposed model may indicate a possible direction to improve current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urrent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一、序言
雙語教學是指除母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利用外語及外國文化掌握專業知識,熟悉相應外語的思維、求知、交流的習慣,熟練的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它要求教師使用正確且流利的目標外語進行知識講解,但不絕對排除漢語,避免由于外語能力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雙語教學是雙語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用兩種語言實施部分學科或階段性教學的具體實踐,是實施雙語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因此,雙語教學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外語教學,是帶有特殊性的外語教學。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是雙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驗雙語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二、雙語教學的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雙語教學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語言的教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化,國內的雙語教學主要指漢語與其它不同國家語言的教學,特別是英漢不同國家語言的教學。本文涉及到的雙語教學特指后者。國家及各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順應時代要求,開始實施雙語教學改革。
2004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明確規定,信息技術、金融和法律等專業,雙語授課比例不低于10%,才能到達優秀標準。2005年,教育部規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重申: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質量,急需擴大雙語教學課程數量。2007年,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再次強調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今后,教育部將把雙語教學的開展情況作為高校的一項評估指標。”2009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意見》,賦予雙語教學全面的定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開展雙語教學,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從事專業課程的專業教學,鼓勵和支持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能力”。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雙語教學的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國際化的應用型人才上,其實施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語言、學科知識以及社會文化理解三個主要部分;雙語教學目標的實施還受到師資水平、學生程度以及社會學校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影響。理論上講,雙語教學的實施是一個由學習語言為主到學習學科知識,再過渡到利用兩種語言掌握本學科國內外先進學科文化,培養綜合能力的過程。
獨立學院因其招生,教學條件等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的定義是:在教學過程中用母語和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而在教學的各個階段,使用母語和使用外語的比例,視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學生通過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來學習某一專業技能,成為具有跨語言社會、文化理解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用外語進行思維,可以通過外語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雙語教學模式是實現雙語教學目標以及控制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國內外理論界與學術界比較公認的雙語教學模式可歸納為“沉浸式”、“保持式”、“過渡式”三種。(1)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完全使用一種非學生母語的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即完全沉浸在非母語的教學之中);(2)保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學生剛進入學校時是使用母語教學,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即從始至終保持母語教學,平衡的使用母語和外語作為學科語言,學生能同時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3)過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學生進入學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即由部分或全部的用母語教學過渡到完全使用外語教學)。
雙語教學模式的建構受到學生英語水平、課程難易程度以及雙語環境因素的影響,遵循下面3個原則:(1)第二語言(外語)刺激的強度,必須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恰當的運用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保證雙語教學的良好效果;(2)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要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教學過程中加大某些課程的實踐環節,增加某些先修課程的導入環節,有利于教學的效果;(3)雙語教學模式的建構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內,為學生提供課堂以外的雙語教學實踐與活動的機會,創造有利的雙語教學環境,能夠有效促進課堂內的雙語教學效果。
根據獨立學院的特點,構建出“梯級推進式”雙語教學體系。獨立學院招生逐年擴大,而生源局限,學生總體外語素質較低。高水平雙語師資的缺乏和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是制約獨立學院雙語教學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由于雙語教學將語言學習融合到專業學習中,使其既具有專業課程的特點也具有語言課程的特點,兩者的有機結合是獨立學院雙語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梯級推進式”雙語教學體系的構建嘗試,對雙語課程的設置、教育教學方式、師資力量建設、教材建設、效果評估等多方面進行通盤考慮,對雙語教學實踐予以指導,以使其具有漸進性和層次性。
第一梯級是基礎性雙語教學階段。此階段主要針對專業知識尚處入門、英語水平剛走過高考的大一學生。第二梯級是擴展型雙語教學階段。此階段主要針對掌握了部分的專業知識,經過一年大學英語學習而聽說讀寫譯能力都有長進的大二學生。第三梯級是縱深型雙語教學階段。此階段主要針對專業知識已成體系,基本具備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的大三學生。
四、結語
全球化、國際化的世界發展趨勢,預示著中國同國際的交往日趨頻繁。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求我們的教育以培養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雙高”的復合型雙語人才為目標。這既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全新實踐,也是我國素質教育和時展的需求。雙語教學的興起和發展要符合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家化的發展趨勢,而培養“精外語、通專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對國家和社會都是重要和必要的。當然,目前,獨立學院開展雙語教學必然會碰到很多困難,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雙語教學開展的積極性以及價值所在,直面困難和挑戰,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家蓉,李桂山.中外雙語教學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黃安余.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黃文.雙語教學:與時代聯網[J].中國教育報,2004,(3).
[4]王斌華.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前言
隨著信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精通英語并熟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青睞。雙語教學作為實現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各個高校蓬勃發展。我國的雙語教學工作已經起步,但如何推動和規范還在探索之中。在這種形勢下。高等院校面對外語水平有限的師資條件、學生基礎和周邊環境,應及早組織力量認真進行雙語教學研究,以正確把握雙語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在煙臺中加高等應用技術學院的會計學教學實踐中實施了雙語教學。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會計學雙語教學進行探討。
一、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高等院校開設專業課雙語教育是為了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既具有熟練專業技能又懂外語的現代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具體地說,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目標:二是實踐技能目標;三是語言目標。可見,語言目標只是專業雙語課的目標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以提高學生閱讀英文專業文獻為目標,不如直接開設專業英語課教學效果更好。
因此,筆者在會計學授課時。將雙語教學的目標確定為:為學生創造一個應用外語的環境,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和專業前沿的同時,從單一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逐漸轉變為使用雙語進行交流、思維和解決問題,使之成為國際化、全球化的人才。例如。剛剛進入大學的本科生一般對商業運行沒有任何概念,對會計在企業中的作用難以理解。這樣,在他們剛剛開始接受會計教育的時候,簿記式會計教學方法造成了這些未來的會計師、審計師的視野狹隘。筆者在第一講中往往統籌介紹國際、國內的資本市場,通過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真實案例介紹會計在反映公司經濟狀況時的作用,為學生開拓一個國際化的視野。
(二)靈活運用教學語言,提高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是在教學中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作為教學媒介,培養學生能夠同時接受兩種語言的教育。教學語言的運用直接關系到雙語課的課堂教學效果。
1 使用外語教材、閱讀材料。
雙語教學的正常開展必須以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為基礎。如果沒有英文原版教材,沒有英語的語言環境和氛圍,也就無從談起雙語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在選取教材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內容新穎。所采用的原版教材必須能反映專業領域最新的理論體系和發展趨勢,能代表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可以幫助學生迅速了解并走向學科前沿。
(2)難度適中。難度指的是知識內容闡述的難易程度和外文閱讀的難易程度。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原版教材的難度一定要與現實情況和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有良好的接受。
(3)編排良好的內容體系。優秀的原版教材除了要把深奧的原理闡述得簡單易懂外,還要包括更多新的統計數據、更廣的知識面、更新的科研成果和更有效的探索方法。
綜合以上因素,結合中加高等應用技術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筆者在會計學雙語教學中選用了機械工業出版社與美國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Accounting》教材。該教材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反映了學科的發展趨勢,是國外正在使用的優秀教材,而且內容體系比較完整,配套資料齊全,比較適合雙語教學的需要。
2 使用外語授課。
目前,在國內進行雙語教學主要存在三種模式:
(1)全外型。即所開設的雙語教學課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講授。學生以外文形式接受所學知識。這是屬于高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
(2)混合型。這種雙語教學模式是采用外文教材,教師采用外文與漢語交錯進行講授。這種模式與全外型比較屬于較低一個層次,但對于學生來講易于接受知識。
(3)半外型。這種模式屬于雙語教學模式的一種較初級形式。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漢語講授,學生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攻讀教材,既需弄懂外文的語言知識,又需學好專業知識。
由于學生的英語能力有限,加上對專業知識初步接觸,如果在展開雙語教學的時候直接進入高級階段,學生很難迅速適應,尤其在專業知識性強、專業術語比較多的情況下,學生將同時面臨專業知識和語言運用的雙重壓力。但是,雙語教育培養目標又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因此,在實際的雙語教學模式上,筆者采用了“混合型”的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初期,中文講授所占比例稍大一些,以便學生準確把握專業知識;在后期,隨著學生對英文熟悉程度的增加,逐漸增加英文講授的比例,使學生最終適應“全外型”的模式。
3 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營造雙語學習氛圍。
雙語教學是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以充實的內容、開闊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習積極性的互動式教學。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應用和專業學習環境,既使學生延伸語言的學習,又使莢語成為有力的工具來幫助學生進入相關領域,在雙語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以下幾點:
(1)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并重。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傳授知識系統性、嚴謹性的優點,有助于學生打下深厚的理論功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可以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授基本理論。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的參與機會比較少,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習積極性很難發揮。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圖文并茂,有大量重點突出、易于理解記憶的表格和賞心悅目、一目了然的圖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征綜合運用這兩種教學方法,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和抵觸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2)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重。學生剛接受雙語教育的時候,大多性格內向,英語基礎差,怕爭辯,不愛提問,不敢在課堂上用英語相互交流。教師應結合實際案例,采取教學互動形式,調動學生參與,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生英語的口語表達和思維能力。
以會計學授課為例,筆者針對每一章的知識點選編案例,組織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討論。由每個小組選一位發言人匯總本組意見,通過報告和幻燈片的形式在全班闡述本組觀點。筆者根據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為鼓勵學生用英文交流,筆者還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機制:使用英文闡述觀點者額外多得10分。能夠就案例實質性問題展開辯論者及提出創新觀點者也給予相應加分。這樣,通過小組項目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公司分析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寫報告、作講演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3)學術理論與業界經驗并重。雙語教學和單語教學一樣,也
需要參考相關材料和文獻,博采眾長。教師應借助雙語教學的“天時地利”條件,將國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發展動態和變化、最新的統計數據、完整的國外文獻資料及時傳遞給學生。這種免去了翻譯出版周期的信息具有傳遞快、更新及時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本學科的前沿動態,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筆者進行會計學授課時,每一章都選讀一些來自國內外報刊、雜志的財經類文章(WSJ.BW.Fortune,中國證券報,新財富等),培養學生的財經思維模式。
在雙語教學中,注重向學生灌輸學術思想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業界經驗的傳遞。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會計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與經濟環境、社會實踐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不能以紙上談兵、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而應在課堂上穿插大量的真實案例及真實公司的財務報表。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初次接觸會計的時候就開始熟悉他們將來所要面對的產品,日積月累,從而增加學生對財務報表的感知度和把握。
4 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于采用的是原版課本、學習的是西方會計。筆者的會計學課程的期末試卷采用的是全英文形式,題型包括分錄及計算題等。然而,只考記和算的內容并不是好的考核方法,因為它很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又回歸到單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的成績考核方式評定應注重平時考核,增加平時考核計分的比重。
為此,筆者制定的考核方法是,期末考試60%,課堂參與30%,平時作業10%。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都計入考核成績。日常作業和小測驗的分數也在期末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日常知識的積累和訓練。
二、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2007年教育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后。教育界對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和交流。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要循序漸進地開展雙語教學
由于雙語教學中使用原版教材,即使英語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在初期階段面對大量的生詞和專業術語也難以應付,所以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在逐漸積累中掌握、使用英文學習專業知識。
(二)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陌生的專業知識和全新的語言環境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打消學習積極性。教師應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授課,并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增加他們自主學習、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們多思、善問、敢問,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三)做好授課前后安排
教師應于每一次課前給學生發放下節課的英文授課提綱,布置預習內容和參考書目。避免學生因毫無準備、聽不懂課而厭學。課后可布置與教材相配套的習題為作業,作業應難度適中,題量不宜過大。每一章的作業題要及時講解。會計學中的報表和分錄比較注重格式,有必要的話可以向學生發放標準的習題答案以供參考。
(四)教師應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
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中國高等教育逐漸與國際接軌,很多獨立學院與國外大學簽署框架式合作協議:本校學生在修讀完一定年限的學業后,只要雅思成績符合條件,就可以申請進入國外合作院校修讀相應學位.因此,我們有必要開展雙語教學,但是存在如下問題:
一、雙語師資嚴重匱乏
目前高校中大部分專業學科教師的英語能力不全面,表現在詞匯量大、語法好、閱讀能力強,但口語差、聽力差、寫作能力差.
二、合適的雙語教材相應短缺
雙語教學必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但是引進原版教材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任課教師選擇原版教材的信息渠道狹窄;其次,由于國外培養學生的模式不統一,因此,國外優秀教材未必適合國內.
三、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面臨實際困難
(一)備課.備課是教學過程的起點和基礎,它對課堂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備課時要廣泛參考多種外文教材和中文經典教材,對一些術語的定義和重要的原理需要翻閱多本原版教材,經過認真比較后,選用學生容易理解的含義明確的表達.
比如,《Coding and Information Theory》中關于“熵(Entropy)”的定義:
“英文:Let P=(p1,p2,…,pn) be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P.Then the quantity
Hb(p1,p2,…,pn)=-∑ni=1pilogbpi=∑ni=1pilogb1pi
is called the b-ary entropy of the distribution P.If φ=(S,P) is a source,with P(xi)=pi,then we refer to Hb(φ)=Hb(p1,p2,…,pn) as the entropy of φ.”
通過查找一些中英文教材,給出它的簡單明確的含義:熵又稱為平均自信息量,而自信息量是信源發出某一具體消息所含有的信息量,發出的消息不同它的自信息量就不同,所以,特定消息的自信息量不能用來表征整個信源的不確定度.于是我們用其平均值來表征信源平均每發出一個消息所攜帶的信息量.
(二)課堂講解.以下從“信息編碼”的教學實踐談雙語教學在課堂講解方面的一些看法.
1.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盡可能采用漢語授課,這可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開始階段由于對教學內容理解不深,造成學習的障礙,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雙語教學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次做雙語的轉換,使學生在語言的轉換間體會到語言間文化的差異,從而激發學生雙語學習的興趣.并且在授課開始時,雙語教師要先花一定時間介紹當次課所牽涉到的數學語言符號和邏輯系統.
比如,在講解“決定方案(The decision scheme)”時,
A decision scheme is a partial function f from the set of output strings to the set of codewords.The words partial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may not be defined for all output strings.The intentions is that,if an output string d is received,and if f(d) is defined,then the decision scheme decides that f(d) is the codeword that was sent.If f(d) is not the codeword that was sent,we say that a decision errors,or decoding error,has been made.
首先,用中文o出“strings”“codewords”等概念,然后指出“a decision scheme”是一個“偏函數”,它可以用圖示法表示出其偏函數關系,接著再舉例說明,最后,再回到英文解釋上,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逐步形成英語化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做運算和推理,讓他們感受到英語思維的樂趣.
2.雙語教學在課堂講解時要特別注意跟學生互動.教師講課時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表情,在給出一些較難的概念、定理、命題和結論時,可先讓學生翻譯,然后陳述含義,此舉不但促進了學生對英語專業詞匯的掌握和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同時,也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最終達到了雙語教學的目標.此外,適當增加課外輔導答疑對解決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也會很有幫助.
(三)教學過程中的考核.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多次要求學生當堂解決一些問題,即時提交,此舉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緊張感,對教學大有裨益.這種方法特別是對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獨立學院的學生達到雙語教學的要求有很大的效果.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在開展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創造條件使用外語進行一些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實踐,這樣對學生用外語讀寫專業文獻和用外語思維思考問題都有很大的幫助,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受新理念和新方式的窗口.
0.引言
作為一門以邏輯性與抽象性為特征的科目,數學學習的難度性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小學階段,而且學生往往難以具備持久的學習熱情,而且課堂互動性不足,也讓教學陷入到新的誤區。而雙語教學則是教學的一種創新,而且教學通過代入一些數學術語的英語詞匯,讓教學體現出更多的教學價值。而就此,筆者將通過本文,就小學數學中雙語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方面,將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1.小學數學雙語教學的原則
1.1 平衡原則
對于小學數學雙語教學而言,應當做到相應的平衡,而不能單純運用漢語進行教學,英語教學則淪為形式化的表現;另一方面則不能過于追求創新,而忽略教學的主次性,即完全用英語進行數學教學,這樣不但不能達到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數學教學的難度性,起到適則其反的效果 [1]。
1.2 輔助原則
對于輔助原則主要是指雙語教學的本質應當是數學教學,英語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所以應當體現出輔,而不是取代正常的數學教學,而且并非所有的數學教學環節都需要貫穿英語,因為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通過思考將英語轉變為傳統思維的漢語,再進行理解,所以教學難度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是一昧強調教學創新,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會在學習過程中舉步維艱,更談不上教學效果提升了。
2.小學數學雙語教學對學生能力的提升
2.1 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雙語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教學的帶入感,即如結合情景教學,對學生進行教學誘導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也無形之中帶動他們進行不斷思考。例如在認識乘法表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以正常的學習流程背誦乘法表,然后再采用“開火車接龍的形式”讓學生以口頭回答,即由“車頭”學生提出問題:“一乘以一得多少”,第二個學生則回答問題:“ 一乘以一得一”,同時向第三個學生提出問題“一乘以二得多少”,而第四個同學則依次回答,并且提出新的問題,以此類推。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不僅僅能夠了下意識去主動記憶乘法表,同時會思考如何得到運算結果,以達到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同時也增強了數學學習的氛圍[1]。
2.2 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數學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往往決定了其入門的難度,即便是在小學,很多學生往往難以通過一般的課程教學了解數學學習的內容,若是普及雙語教學,則更會加大這一難度性,但是如果能靈活運用雙語教學,則能夠達到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效果。即如在未學習乘法前,學生往往對乘法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而在《一百以內數的認識》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十個十是一百”具體是如何表現的,這時教師則可以采用英語歌曲《十個印第安男孩》讓學生進行數數,進而強化他們的認知能力,即“一個男孩,兩個男孩,三個男孩……”,唱一次代表一個“十”,而學生可以一直唱,教師則通過黑板畫出(以一個小圓圈代表一個男孩),待唱完十次,教師也完成了繪畫,而學生則可以通過黑板展示的小圓圈數,對“十”和“一百”的數量級關系有了初步認知,同時強化了他們的印象[2]。
2.3對學生數感能力的提升
學生的數感能力提升也需要通過雙語教學模式,即以雙語教學作為情景帶入,進而通過故事探索模式,讓學生能夠形成潛意識的數感,進而在探索自學過程中增強這一能力。即如要讓學生形成“多少”的數感能力,則可以“故事應用題”的課堂游戲活動,例如“小明媽媽買了兩個籃子蘋果,其中第一個籃子有5個,第二個籃子有3個,問兩個籃子蘋果相差幾個?”,則由一名學生扮演“媽媽”,然后以道具替代蘋果和梨,然后由另外一名學生扮演“小明”,先進行數數,以英語形式表述出答案,即“兩個籃子蘋果相差兩個”,而這時,教師若要拓展出新的“平均數”課程教學,則可以提出拓展問題,“怎樣讓兩個籃子的數量相等?”,而這時,學生則可以通過將多出的兩個蘋果進行均分,然后各放入籃子中獲得最終答案,從而清晰了解“平均數”的基本概念
3.結束語
綜合而言,雙語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學生思維、認知以及數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方面,更具有引導意義和價值。此外,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過程中,則應當適當采用英語教學,而不是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從而保證教學過程主次分明。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12-0030-03
【Abstract】Aimming the questions that two year college-level students for the foundation is weak,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study, we point it should focus on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computer maj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organize teaching activities reasonably. And the we propose the special courses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CBE’s mode. Basing on computer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system for our school, we study the feature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of existing 17 courses, and propose the ideas and practices method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ular.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Computer major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 Teaching modular
近年來,國際化已成為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國際交流能力也成為高校學生迎接信息時代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時應具備的能力之一。中外合作辦學旨在通過引進國外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培養適應時展需要的國際型人才,已成為目前高校進行國際化的重要途徑。[1]雙語教學是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要求,由于各個院校師資、生源、合作專業、教學環境等情況的差異,雙語教學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這直接影響了合作辦學的質量。針對這一問題,結合筆者在國外參加合作辦學專門培訓的親身體驗和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中外合作辦學專科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和實施進行探討。本文結合我校中加合作辦學的實際,深入分析了計算機專業開展雙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的解決對策,并對近幾年所探索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對其他合作辦學的國內院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雙語教學的本質和模式
1.雙語教學的本質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在英國《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是:[2]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國內,雙語教學一般是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專業的教學。雙語教學不是教授英語,不是把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而是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aching Us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即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來進行課程的學習。
雙語教學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強化英語,在開展雙語教學時,用英語授課課時的比例并非越高越好,在用英語講解學科知識的同時,并不排除使用漢語。因為有些邏輯性的分析必須用漢語來進行,這樣才能避免由于語言障礙而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進而影響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雙語教學側重于學科知識教學,英語則是作為輔助工具存在的,不能上成英語課,恰當地運用母語將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雙語教學的模式
雙語教學是實施雙語授課的教師與參與雙語學習的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必須針對師生實際情況,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目前國內開展的雙語教學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3]
(1)沉浸模式(Immersion Mode)。課程資源及一切教學活動全部用外語進行,包括作業和考試等也完全適用外語進行,讓學生沉浸在指定語言環境中。
(2)雙語過渡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為保證學生學習領會學科知識不受影響,適當地用母語教授課程,同時也努力促進學生對目標語的逐漸過關。該模式教學中,母語和外語靈活互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語言。
(3)保持模式(Maintenance Model)。這種模式在強調學習應用目標語的同時,以母語維持理解和交流過程。此模式教學中比較強調的是外語的組織教學,外語學科詞匯的滲透、學科概念和公式的表達以及部分外語釋義。
中國是以漢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不像新加坡、印度等雙語國家,語言環境并不是本國語外來語并重,所以中國高校的雙語教學環境決定了中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上述形式中的保存模式。
3.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的定位
中外合作辦學中雙語教學必須考慮到合作辦學的層次和學生具體狀況來定位。此類院校的雙語教學目的是雙重的:一是學習學科知識,掌握專業技能,以滿足專業學習的需要;二是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語言機能,以滿足學生未來工作和出國深造的需要。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是我們進行雙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檢驗我們雙語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對于第二批次錄取的專科層次對外合作辦學,開展雙語教學尤其要考慮到學生基礎比較差,外語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雙語教學的定位問題尤為關鍵。首先,雙語教學的兩個目標不能動搖。其次,雙語教學的模式一定要適合現實情況。教學中使用英語的比例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逐步加大。在課時安排上,雙語教學課程的學時比同樣課程而非雙語教學的課時要多,這樣才有可能完成學科學習和語言學習的雙重任務。
二、我校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現狀
1.我校專業課雙語教學實施方案
我校自2006年起開始與印度、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目前在校生人數近千人。“雙語教學”是對外合作辦學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色。根據雙方合作辦學協議,合辦專業為專業二批次錄取,學制三年。第一年主要以英語學習為主,兼完成中國學校規定的其它基礎課程;第二、三年則完全按照合作方的教學大綱,使用部分英文原版教材和部分中文參考資料,在嚴格按合作方規定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專業學習。
目前,我院的專業課雙語教學實施方案有三種:
一是聘用外籍教師來我院授課:這是純粹的英文授課、英文教材,滿足雙語教學和合作院校的要求。有印度籍教師Mani等在我校親自執教3年。該方案的缺點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導致溝通不暢。
二是選撥我校優秀教師進行雙語教學:這是目前我院雙語教學采用的主要形式。我校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出國進修培訓,目前已經先后派出8名教師到加方荷蘭學院進行3~4個月的培訓學習,其中計算機CIS專業4人,市場營銷MAM專業4人,這些教師回國后均在專業課雙語教學中擔任重要工作。
三是合作院校每學期派教師來我院指導授課:目前已有Mike Beamish等8位教師來我院授課,先后指導和親自教授了《數據庫管理》、《信息技術概論》、《結構化程序設計》等核心專業課程。學校要求外籍教師授課時,我校部分專業教師要參與聽課和教學觀摩。外籍教師在授課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合理搭配,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有機會接受外教授課。
2.學生對雙語教學反映情況調查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院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工作,了解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真實感受,收集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我們于2009年5月進行了雙語教學情況調查研究,調查對象為已經學習過所有專業課的三年級學生。調查主要涉及學生自身的英語程度、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興趣、雙語教學應采取的形式、雙語教學的體驗收獲和意見建議等。
調查結果顯示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對雙語教學也比較有興趣,能有較好的收獲;英語程度一般和較差的被調查者對雙語教學持否定態度,認為雙語教學影響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但所有接受調查的學生均認為雙語教學能夠有力的提高他們專業外語學習能力和程序語句閱讀和理解能力。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一般接受中外教材和中文授課的教學方式,對于比較重要的專業術語和概念的中英文講授更好。
三、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模式
1.計算機專業的特點
計算機科學的主流技術發源與發展大都集中在美國,當前計算機領域最先進的技術與產品也多數產生于美國,大量先進的技術論文等資料也都是以英文撰寫為主,而且,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命令和程序設計語言也都以英語為基礎。如今計算機的尖端技術多出自歐美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高水平的計算機技術文獻也多是英文的。[4]同時,計算機及其相關產業是我國與國外聯系最為緊密的產業之一。無論是閱讀國外產品資料,或者直接與國外技術人員或客戶打交道,都要求計算機行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基本的國際溝通能力和專業外語應用能力。
2.計算機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實施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專業理論知識以及上機操作練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語言方面的問題。如各類計算機專業術語的命名,各種編程語言、軟件的使用以及幫助文檔的英文語句等。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
(2)實施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文獻閱讀能力。計算機學科的發展非常迅猛,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更新,實施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培養學生直接閱讀英文計算機文獻的能力,了解國內外最新學術動態,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
(3)實施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當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形式比較單一,通常是為了教英語而講英語。而在雙語教學中,教師使用一定比例的中英文授課,學生會產生努力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這種動機和興趣比在單純的語言課程上容易產生并更加持久。
3.基于CBE的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簡稱CBE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休斯頓大學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性學習模式和反饋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突出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5]1994年5月在加拿大召開CBE國際研討會,大會對CBE的教學體系給予肯定。這種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幾十年來一直廣泛應用于北美和其他工業地區的教育中,在加拿大有30多所大學實施這種教育體系。與我校合作辦學的加拿大荷蘭學院(Holland College)就采用該教學模式,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其所有專業中實施30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贏得了良好的信譽。[6]
針對我校國際教育學院學生基礎薄弱、英語水平不高,但實踐技能性知識學習興趣濃厚的特點,我們提出并實施了“基于CBE的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該模式將雙語教學的實施與學生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這與計算機專業注重實踐、強調動手能力的特點恰好一致。
四、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模塊化設計
1.雙語教學模塊化設計思路
目前我院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概論(Intro.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數據庫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結構化編程思想(Structured Programming Concepts)》等 17門課程。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應達到的能力目標和具體的教學要求,結合CBE教學模式和雙語實施的便易性,劃分出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技能模塊、擇業方向模塊。不同模塊對學生的培養側重點不同,采用的雙語教學思路和實現方法也略有不同。各個模塊的課程和具體的雙語目標思路如表1所示:
2.雙語教學課堂設計
雙語教學是實施雙語授課的教師與參與雙語學習的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雙語教學要通過設計中英內容配合合理有序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是實施教學活動的核心,課堂組織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資料豐富:對于理論性內容,提供中英文課件資料;對于實踐性內容,加強上機檢查指導。
小班授課:盡可能采用固定教師和班級授課關系的小班授課,加強師生互動。
增加開放性課堂:針對年輕人獨立創新的特點,多做個人展示、討論課題、實踐項目等開放性作業,提高學生查閱、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
五、小 結
中外合作辦學計算機專業有其獨特性,計算機專業具有開展雙語教學的先天優勢。根據學生特點、課程特點和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制定合理高效的雙語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針對我校中文合作辦學現狀和實施方案,提出了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模塊化設計理念,逐步培養學生的雙語應用能力和計算機實踐水平。這些研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和其他專業雙語教學研究中,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晨昱、李桂山、奧喜平.國際化視野下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56~159
2 朱 瑜.高校雙語教學淺析[J].文教資料,2006(24):26~27
3 杭 波.雙語教學在計算機專業中的實踐[J].高教探索,2007(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