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12:18: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典誦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價值
中學語文的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和語文的能力,中華傳統文化更加使語文學科大放異彩,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對于中學生的思維、智力發展、審美能力、自身修養都有重要的意義,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1)培養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是對聽、說、讀、寫的全面貫通,而中華傳統經典文化作為語文文化的精華,經常誦讀和品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的能力。
(2)提升口語表達。
中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比較欠缺,并沒有規范和豐富的語言積累。而傳統經典作品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涵蓋了各個領域的知識面,這些名篇名著蘊含作者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文化的精髓,長期誦讀經典文化,可以幫助學生規范、積累語言能力,培養說話的邏輯性,對經典作品的理解和體驗能夠逐漸將其吸收和內化,在口語表達時能夠“出口成章”,“隨機應變”。
(3)擴大閱讀視野。
隨著現代信息的高速發展,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報紙報刊、電視媒體、互聯網絡等都已進入到中學生的閱讀視野,但作為中華傳統經典的作品,是中學生閱讀的重要來源,因為經典的價值是恒久的,而且傳統作品中立意比較巧妙、語言比較優美、描寫的比較細致、意境比較深遠等,能夠激發學生的大腦思維,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大提高,所以誦讀經典作品能夠擴大中學生的閱讀視野。
(4)提高寫作能力。
我國有一句名言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千萬,寫作時就能揮手即來。語言素材的積累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大大的提高,而對于語言素材的積累的方法就是誦讀,誦讀經典名篇佳作是提高語言素材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大量誦讀和背誦古文佳句時,在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語感,學習到經典作品的佳句,精致的修辭,巧妙的布局,感受情感表達和嚴謹的邏輯思維等,在寫作時引章據點,為自己的習作增色不少。
2.提高學生自身價值
(1)健全人格。
傳統文化是一個優秀民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存亡和未來的發展。通過名族優秀的傳統和優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學生認識到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的認同感,以健全學生優秀的人格。
(2)強化記憶。
對傳統經典的誦讀有益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學生正值記憶的黃金期,誦讀經典作品可與記憶力發展相互促進,誦讀經典的傳統文化,領略先哲的教誨,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不斷提高。
(3)增強審美。
在對學生的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感受經典作品之美,通過對經典作品美的了解,激發學生對美的創造。
(4)提高修養。
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有助于學生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充實精神生活,重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和中學生的精神家園,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修養。
二、實現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價值的途徑
1.每天定時閱讀和經常開展誦讀經典的活動
學生自身要主動和積極的進行閱讀經典文化,對古詩文的意境和語言的了解,長期如此,對學生的感悟能力,對社會的責任和對語文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學校組織定期開展經典誦讀的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如古詩文朗誦、背誦比賽和相關的活動等,推動誦讀經典活動的深入和持久發展。
2.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
課內經典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對于大量的課外的優秀的經典作品,還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如在周末和假期鼓勵學生去游覽歷史文化公園和歷史名人的文化古跡,觀看有關傳統文化的節目,實現傳統經典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
3.培養個人興趣
對于傳統經典作品,學生要自主選擇,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讓學生自由的汲取營養,以培養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目的。
引言:“經典誦讀”是對經典著作的閱讀。據研究發現,經典誦讀對于提高兒童識字量、記憶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或促進作用。小學生處于童年期,單純無邪,心如明鏡,污垢未染,越是這樣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識。文本根據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實踐的缺失所導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經典誦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觀點,并總結了幾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實施方法。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這是時代賦予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然而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嚴重缺失“經典誦讀”教學,使得語文教學存在很多的問題[1]。
1.1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危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劃生育的實施,現在的家庭均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家庭環境中被溺愛的程度越來越嚴重。使得小學生身上存在個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愛、盲目攀比等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對經典著作的閱讀變少,而我國經典著作所傳揚精神的皆是仁、義、禮、智、信,小學生對道德情操的修養以及素質的培養逐漸減少,個人主義過于強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斷層。
1.2經典誦讀內容過于陳舊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傳授的經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課本上,對課本的知識,教師只注重“怎么教”,而對于“教什么”教師處于比較茫然、模糊的狀態。然而,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可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經典著作的閱讀,可適量在教科書以外進行延伸。語文教師作為文學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學方面的知識,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改變教學方式,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建設。
1.3教學形式落后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經典誦讀”的教學形式往往是,一邊閱讀一邊講解,講解完之后由學生各自做練習題[2]。教學過程中,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對象而非學生。學生缺少對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學生對于教師的講解并不理解,并對這種“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的教學形似產生反感,學生在課外時間對經典著作更提不起興趣,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二、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實施方法
“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符合教育規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經典誦讀”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2.1以校領導為龍頭,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學校領導為龍頭,通過行政渠道進行培訓,提高領導及教師對“經典誦讀”實驗的認知,并知其重要性,從而在“經典誦讀”實踐上統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課題組成員之間的順暢交流
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明確各課題組成員的責任、任務,監督項目研究進度,不斷完善課題研究脈絡,交流心得體會以及發現的問題。同時建立課題組QQ群、飛信群,確保成員之間能不受時空的制約保持雙向溝通,能在第一時間將發現的問題與課題組成員討論,能在第一時間分享課題研究中的新發現。
2.3提高教師關于“經典誦讀”的理論水平
把校本培訓當作學校常規工作來抓,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務學習、教師的培養相結合[3]。校本培訓每月至少兩次,利用周五的學習時間組織開展”經典誦讀”的研討活動,學習經典誦讀新思想、新理念,討論在“經典誦讀”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及好的思路,觀摩課堂經典誦讀教學,反思教學行為,同時要做到培訓內容具有廣泛性,培訓形式多樣化,使“經典誦讀”培訓正規化、常態化。
2.4開展針對性的前期調查
談心主要是通過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成長過程,成長經驗,以此掌握學生的特性。問卷調查的內容應包括接觸經典誦讀途徑、“經典誦讀”選取、家庭有無“經典誦讀”教育、家庭藏書、經典誦讀內容來源、經典誦讀興趣、經典誦讀內容取向、每周經典誦讀時間和量等方面。通過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調查,可以了解學生特性和學生對“經典誦讀”的了解程度,從而因材施教,設立不同的“經典誦讀”實踐計劃。
2.5學校制定教學改革措施
在課程設置、教學時間、空間上進行統籌安排,制定具體的保障措施,確保“經典誦讀”實踐能正常進行,同時將“經典誦讀”實踐納入教師考核中來,與教師效益考核掛鉤,并制定具體的考評指標體系,確保教師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經典誦讀”實踐教學。
2.6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理念
首先,堅持“走出去”的學習策略,經常組織課題組成員和教師參與各種與“經典誦讀”有關的培訓活動、研討會、報告會等,聆聽著名學者對“經典誦讀”的見解,學習他們的關于“經典誦讀”的先進的理念和成功經驗,不斷的提高課題組對“經典誦讀”的認識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結語
“經典誦讀”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直面經典,多吟誦、多積累”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經典范文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語文素養。讓孩子們在享受“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吟誦樂趣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參考文獻: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國城鄉之間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活動,但是收效甚微。筆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學及幼兒園做過詳細的調查,對經典誦讀較為重視的是本市的幾個重點小學,利用課余時間,教師要求學生背誦了《論語》、《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弟子規》、《聲律啟蒙》等國學經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絕大多數幼兒園中,對經典的誦讀相對較為缺失,這一點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學研究證明,孩子13歲以前是記憶力的最好時期,也是語言文化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道德觀念、人文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無疑是最佳的。并且人們還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訓練,諸如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通過鼓勵增強記憶信心、在游戲中訓練記憶力、在興趣中促進記憶力,而國學經典誦讀即是一種一勞永逸最為有效的訓練方式。
在幼兒啟蒙教育階段,重視國學經典誦讀,使幼兒自小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和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積淀,對于幼兒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格的塑造有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總的來說,現如今對于國學經典的誦讀個別小學實施得比較好,而絕大多數幼兒園就缺失得多,這將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極大損失,希望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的必要性
要在幼兒階段積極開展經典誦讀,必須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認識到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的積極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張瑞敏曾說:“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孫子教我賺錢”。老莊的達觀,屈原杜甫的憂國憂民,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于鄉里小兒”的高潔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這些都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精神瑰寶。再如,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史記》,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學文學價值之外,在為人處事方面也給當今的人們以很大的啟發:褒貶善惡,歌頌真善美,貶斥假惡丑,這里有愛國精神、憂民精神、奮發有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以及《四書》、《五經》等等,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態度,使幼兒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養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民國時期,我國之所以出現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與他們從小形成的國學文化積淀是分不開的,當然,這也是經典誦讀的必然有效的結果。古人一向就比較注重國學經典誦讀,從秦漢時期到清朝末年,語文教育最基本的教與學的方式就是熟讀精思,口誦心惟,那么唯一的課程就是國學經典。古人尤其注重《四書》、《五經》的學習,比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總稱為《四書》,據說它們分別出自于曾參、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稱為《四子書》。南宋著名儒學大師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與此同時,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也是符合黨的十《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價值向傳統文化回歸的宗旨。
當今社會,許多與國學經典誦讀有關的研究報告、教學計劃,往往強調的是在中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經典誦讀習慣,而忽視了幼兒階段,其實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是非常必要的。“誦讀”,顧名思義即為朗讀和背誦,而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寫詩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諧,注重對仗對偶,講究平仄相間,要求“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追求讀起來瑯瑯上口,“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文言文駢散結合自不待言,詩詞曲賦更是精美絕倫了。而幼兒又是記憶力“一心多用”的關鍵時刻,在長期的培養中,熟讀成誦,這樣才能從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體會文本的內涵,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學習。另外相對于孩子的中小學階段,幼兒階段學習的壓力相對較小,可以有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播放一些國學經典篇目,日積月累,效果自然是相當明顯的。
三、幼兒國學經典誦讀切實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劉大??在《論文偶記》中說“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記憶力的強化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增強、幼兒人格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亦應有切實可行之方法:
1、熟讀熟誦、持之以恒
經典誦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都強調了熟讀熟誦的重要性。
2、營造環境、激發興趣
在家中,可以通過播放CD,播放背景音樂,營造國學經典誦讀的環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兒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互相學習,或同幼兒一起觀看一些有關國學經典的綜藝節目,提高幼兒誦讀的積極性;同樣,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競賽,通過比賽,從而激發孩子們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據研究證明,幼兒的學習能力一直處于一種變化過程中,從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長大后的“一心一用”,這個過程是一個衰退的過程。家長和幼兒園應該抓住幼兒這個特點,諸如,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可以播放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錄音,使幼兒“一心百用”,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教育目的。
【正文】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燦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賢的大徹大悟,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正是有了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像絲雨一樣默默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真正做到了“進人耳,入人心”。時刻指導著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中華少年。
一、傳誦經典,培養高尚情操。
司馬遷曾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誦讀經典,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感到屈原那顆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高潔之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看到陶淵明那顆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誰不為李白人格的獨立清高而仰慕!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誰不為范仲淹那大度寬容的人道主義情懷所感動呢?……誦讀經典,口惟心誦,咀嚼體悟,共鳴感情,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著精神原動力。誦讀經典,欣賞中華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結晶,含英咀華,探尋意境,感受縈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與宇宙哲理,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養,提高對人生世相的洞察力與感悟力,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淡泊,使靈魂凈化。
二、傳誦經典,提升文學素養,強化閱讀能力。
經典誦讀可以使兒童的識字量顯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學的閱讀。讀不懂自己民族的傳統經典書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過幾年經典教育的兒童,頭腦中裝有幾萬字的傳統經典,就為孩子古典文學的閱讀打下扎實的基礎,孩子再讀古典文學也就不困難了,孩子沒有困難,興趣也就培養起來了。孩子讀古典文學沒有困難,那么讀白話文還會有問題嗎?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典誦讀可為孩子寫作和言語表達引經據典提供豐富的更具文化內涵的內容。胸有萬書,下筆自有神!經典教育還可以學習到古人的邏輯思維和寫作的基本知識,大大提高孩子的語文程度。
三、傳誦經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共同誦讀經典是一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美妙時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
經典誦讀,還有助于我們優化技能,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技能的優化,需要堅守與超越。堅守是優化的前提,沒有成功經驗的堅守,優化就失去了基礎,而超越則是優化的本質。“人的發育史就是閱讀史”,這項學生活動的開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領讀,需要全校氛圍的熏陶。在必要的時候,把閱讀上升為誦讀內心體驗外化為外部情感,進而可以通過你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回低轉,變成一聲聲動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引人入勝,你的誦讀技能就在此時被不斷超越。
四、傳誦經典,促進社會和諧
一、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文化氣息
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園傳統經典文化氛圍。校園門口兩側建立“詩詞墻”;校園操場建立“雅儀厚德文化”長廊;“孝悌”文化墻;“論語”墻;“歷史故事”墻等,教學樓各個樓層根據不同的主題,展示各有側重的經典文化:經典名畫,經典唐詩,經典宋詞,經典人物等。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學校緊緊圍繞傳統經典文化來布置班級墻報;每月在校園展示櫥窗展示傳統經典文化主題;校園網站、微博上定期介紹學校開展傳統經典文化活動的動態;每天上學、放學時,無論學生走在校園的哪個角落,都能在學校生活中處處與名人、名家、名作、名畫、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編撰經典文化讀本
根據課題研究需要,學校組織隊伍編寫校本教材《經典誦讀選本》《三禮小手冊》《國學小知識》等讀本,從知識、文化到行為,把傳統經典文化知識與行為習慣融入國學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融入課堂,融入學生的每日行為。
三、國學課程,經典文化融入課堂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但不應只是簡單的知識學習,更應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學把國學經典引進課堂,開設國學校本課程,每學期有計劃、有方案、有落實、有檢查,以校本教材為主,兼收并蓄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校本課程中。教育形式多樣化,鼓勵各年級的語文課教師大膽進行創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進行課堂,并在相互之間進行交流。
學校設置《國學》課程,開設《國學》早讀,建立國學誦讀制度,編撰《三禮小手冊》,編撰《古詩詞誦讀選本》等,內容主要包括《三字經》《古詩誦讀》《弟子規》《論語》等選篇,讓孩子與經典同行,和圣賢對話,讓瑯瑯書聲彌漫校園,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熏陶,仁義敦厚品行的培養,也讓語文課程和語文知識得以延伸。
通過每日一讀,每周一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達到全員參與、全員受益的教育目的。語文科組開展“讀國學經典,誦中華美德”朗誦活動檢查孩子們誦讀成果。
我們還通過開展古詩詞鑒賞社團、書法社團、古典樂器社團等,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孩子們學國學興趣盎然,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都有顯著進步。我們相信經過小學六年的堅持,孩子們儒雅的風度定會得以彰顯。
四、活動豐富,落實經典文化教育
在經典文化教育中融入豐富多彩活動,每周分年級開展詩文誦讀、名家介紹、名曲欣賞、名畫鑒賞集體展示活動。每學年開展古詩考級、誦讀之星、書香班級評選,書香家庭評選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等活動。學校每學期舉辦國學活動月,活動形式豐富,包括國學知識競賽、國學作文比賽、國學經典誦讀展示等,在活動中落實經典文化教育。
五、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4
一、什么是經典――以“傳優養心”為精髓
經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的解釋,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經典”一語大約從漢魏時期就開始使用,主要指儒家典籍。范曄在《后漢書》中提及的“晝修婦業,暮誦經典”,此處的“經典”指的就是“六經”和史書。后來,凡一切具有權威性、能流傳久遠并包含真知灼見的典范之作都被稱為經典。[1]經典,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是各個知識領域內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偉大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新、奠基性的著作,比如,《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百家、辭賦、詩和文等,都屬于經典,它們以深刻意義塑造著民族歷史和文化。 劉勰說經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可謂一語中的。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里提到,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如四書五經及諸子、辭賦等,其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
經典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載體,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紐帶。只有經過反復不斷地被閱讀、被解釋、被評價,其價值才能逐漸被認定,也才能最終成為后人心目中的經典。經典作為人的精神個體和藝術原創世界的結晶,體現著價值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征符號,就如同孔孟老莊之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傳統思想。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活動,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經典誦讀則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
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2]要厘清青少年經典誦讀教育的“經典”是什么,則需要明晰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么。一般而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青少年的心理年齡和學習特點入手,以生為本,通過經典文化素材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判斷能力,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提高民族認同感,塑造民族性格。
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傳優養心”的經典教育理念。“傳優”,即傳播、傳承、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傳承、傳揚,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自覺。“養心”,即將民族精神中最具凝聚力和當代價值的愛國心、責任心、誠信心、友善心等作為主要內容,培養具有“中國心”和世界眼光的當代青少年。“傳優養心”的落腳點在經典,即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經典誦讀不僅是母語養成、知識收獲的過程,也是心靈滋養、智慧啟迪的過程,更是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教育的過程。因此,經典是有利于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凸顯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經典的、富有持久震撼力的典范性、權威性著作。
二、誦讀“什么”經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揚棄與傳承
目前,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經典誦讀主要有蒙學經典、儒家經典、道家經典、佛家經典和學校自編經典讀物等。不同專家對青少年經典誦讀的范圍觀點各異,有的學者僅局限于儒家經典,有的主張學習蒙學教材,有的則提出讀佛教經典,有的甚至還將經典范圍擴大到莎士比亞等外國經典。可見,實踐中青少年經典誦讀內容混雜。如何選擇經典,選擇什么樣的經典就成為首要問題。
兒童的經典誦讀主要以傳統蒙學讀物為主,這是一些社會長期接受、在傳授基本知識等方面易于記憶、注重知識教學和品德培養相結合的著作,包括以《三字經》《百家姓》為代表的綜合性蒙學讀物,《小兒語》等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讀物。[3]儒家經典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道家經典以《老子》《莊子》為主;佛經經典包括《心經》《金剛經》等。學校或地方自編經典讀書,主要強調經典的混合和精選。比如,廣州市天河區開展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工程,以誦讀《千字文》《三字經》《論語》《大學》《中庸》《詩經》等中華文化經典為載體。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編寫的《進課堂》教材,共23篇,分別以仁、義、禮、志、孝、為學之道、修養之道、朋友之道等為主題,選取《論語》中的相關篇目進行組合。[4]
如上所述,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一般是指《論語》《老子》等經典著作,這些著作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厚的民族精神資源,并長期作為經典逐步滲透到中小學課堂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南懷瑾先生說過,從兒童時期誦讀歷史經典名著,是我們一貫的基本教育方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倡導的“直面經典”,把具有古代漢語精致、雅致特點的古今習用的豐富的歷代人文知識,作為青少年誦讀經典、進行母語養成教育的寶貴材料,是對經典誦讀的充分展現,也可以完成對青少年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傳統倫理道德的熏陶教化。現有經典誦讀的素材眾多,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更需要明確青少年經典誦讀甄選的原則。
首先,堅持思想性原則。目前,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并存,要想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首先就要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哪些傳統是好的,哪些傳統是不好的,須經過深入的思考、學習、實踐才能逐步厘清。比如《弟子規》的思想性不太強,取材多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具體化、規則化,是否適合作為現代青少年廣泛誦讀的經典,值得我們去思考。《心經》《金剛經》雖有思想性,但是否適合給中小學生誦讀?《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否適合當代青少年?等等。
由此,選擇經典讀物,不能純粹按照古代經典的范圍,還應考慮立德樹人,傳優養心的根本目標與出發點。其思想性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從卷帙浩繁的古代史書和諸子百家著作中挑選涉及政治、軍事、文學、藝術、德行等各個方面的人物典故,其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應該與青少年核心素養的培養一致。這是判斷思想性的唯一標準,至于是否儒家,是否道家,并不是關鍵。
其次,堅持開放性原則。經典選擇的開放性,意指只要是具有傳統價值、民族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不論古今,不論儒道墨法,不論文言白話,都可以作為經典誦讀的內容。經典誦讀主要以儒家傳統文化為核心,也不能排斥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經典。經典派別的開放性,不拘泥于儒家經典。對于青少年誦讀經典,應該是取百家之所長,而不拘泥于一家。文學題材的開放性,不一定是經書,可以是詩詞歌賦,如唐詩宋詞,都是適合中小學生誦讀的經典。這可以從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所羅列的經典中得到印證。以經典誦讀教育為載體,堅持以開放性的原則選擇經典,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價值的繼承。
最后,堅持可讀性原則。所謂“傳優”,意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揚。就涉及到經典的選擇,那就要充分考慮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和教育特點,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場、觀點來選材,注重性情和審美趣味,在儒家經典中選擇最具價值的作品,以精神提升和生活教育為主。巧妙地精選體現中國語言文字的作品,提高經典讀物的易讀易記性,使之適合青少年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以此提高青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經典并非一定要原著,也可以選編和改編,比如一些比較好的經典學習的版本,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讀物的選材特別注意淺顯易懂,形象具體,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大量選取歷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間傳說,流行趣事。如《增廣賢文》:“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攆舊人。”這些興趣盎然的內容,極易引發兒童愛讀、樂讀的積極性。又如,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勸學、勤學、勵志、修身、孝悌等具有普世價值觀的內容對青年少品德、人格完善能起到重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龍文鞭影》就有大量列舉符合傳統道德規范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如體現忠誠的武穆精忠、杲卿斷舌、趙苞棄母、捐生紀信等;體現守信的韓康賣藥、季札掛劍、羊祜推誠、尾生豈信、布重一諾等,這些歷史故事除了人文性、趣味性外,其人物本身就是傳統道德規范的楷模,對青少年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5]
三、“如何”誦讀經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傳遞
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誦讀歷史經典名著,是我們一貫的基本教學方法。實踐中,用于青少年私塾學堂和體制內學校的經典誦讀方法各異,主要有王財貴的“大量讀經”教學法(朋友,跟我讀)、陳琴倡導的“中華經典素讀”教學法、徐健順的“中華呤誦”教學法、韓興娥探索的“海量閱讀”教學法、陳杰思的“中華經典義理”教學法、武家舫的“中華孝雅”教學法,以及張慶華總結的經典體驗教學、許鳳英提出的“三環七步”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簡單梳理發現,上述經典誦讀方法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老實大量讀經,包本背誦,追求讀經數量;二是主張借助吟誦方法,即古代私塾讀書法,提高誦讀的趣味性。這兩類讀經法,共同點都是“讀”,只不過一個朗讀,一個吟誦,講究平仄等用韻,有些趣味,但本質一樣。
適當誦讀與記憶經典文本是母語養成和經典教育的基礎。吟誦,即按照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語調和一定的節奏,低吟淺唱,陶冶性情的讀書方法。王財貴的讀經理念是“早誦讀比晚誦讀好,誦讀經典比誦讀唐詩宋詞好”。這種經典教育和經典訓練是主體文化精神從自在走向自覺、從潛在走向現實,從感悟轉化為創造的過程,是培育、生成、壯大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6]大量讀經的方式雖在古代曾經對青少年的教育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時至今日,如仍沿襲其舊有套路,未必會有好的效果。事實上,讀經派的十多年實踐,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不僅能背誦20萬字經典的青少年寥寥無幾,而且大批接受過讀經教育的少年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素讀等教育模式也與之類似。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讀經本身以外,還有不同教育理念相沖突的問題。
筆者認為,如果能夠結合孩子們的生活與心理,對經典有針對性地適當講解,不但提高興趣,降低難度,還可以開啟孩子們的思維,引導他們思考。國學大師在講述自己的私塾讀書經歷時,說自己的母親給私塾先生高于別人三倍以上的學金,只為先生可以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而其他的學生,先生只是教他們念死書,背死書,從來不肯為他們“講書”。可見,即便是以前的私塾讀經,講與不講,其效果還是完全不同的。當然,在課堂上作適當的注解與串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量的誦讀練習,也是非常必要的。
經典誦讀,其實不僅是記憶,更應有理解,在抑揚頓挫中理解古詩文等經典,應該考慮到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將朗讀、誦讀、研讀有機結合,層層推進。在大量誦讀的基礎上,適當地講解與研讀,打破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傳統觀念束縛,盡可能地引導學習者對經典文本進行研讀。
不同年齡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不同,要求經典學習方法的不同。對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我們發現,小學低年級開展啟蒙教育,宜誦讀淺近的古詩;小學高年級,宜誦讀古代詩文經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體會其意境和情感;初中階段,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文言文;高中階段,能閱讀篇幅較長的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青少年兒童讀經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啟發式的活潑愉快的學習,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力求符合青少年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通過經典誦讀提高青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解讀”和“研讀”,主要針對經典文本思想的可懂度、經典文本語言自身的閱讀障礙和學習者對文本理解性學習的需求等方面,進一步引導學習者對經典文本進行思辨性的研讀。在誦讀基礎上提倡研讀經典,真正做到經典文化價值的傳承。
筆者編著的《傳優養心青少年傳統文化讀本》,并以此為藍本開展經典誦讀教學實踐。經典誦讀部分主要學習“知不足者好問,恥下問者自滿”“知而好問,然后能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筆者沒有先講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誦讀,然后請他們挑出自己懂的先講。部分同學基本上都能理解并背誦出來,可見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但通過觀察,有的孩子很難專心學習,在教師的提醒下,才能回到書本中。可見,專注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了專注力,不但能很好地領會課堂教學的內容,而且還能靜下心來自己研讀。但專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訓練出來的,只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閱讀的樂趣,專注力才會慢慢加強。
經典誦讀應針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設計課堂教學。在講解“不學無術”時,通過經典誦讀、古文初讀,讓孩子們理解,不論天資如何,學習都是成才的必要條件。當下孩子的學習目標多被定在了分數和名次上,這很容易讓他們對學習失去持續動力。如何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目標與動力,是課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又如,針對這一節的古文初讀部分,選取了《薛譚學謳》作為素材,讓孩子理解學無止境的真正含義,即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
總之,經典誦讀,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經典是什么,并以“傳優養心”為核心去選擇適合青少年兒童的傳統經典,在誦讀的基礎之上有效地解讀、研讀經典,從而有效地傳承經典文化的現代價值,體現對青少年母語的養成教育,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以及傳統倫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促進學生在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象愚. 經典、經典性與關于“經典”的論爭[J].中國比較文學, 2006(12) :44-58.
[2]朱自清.經典常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156.
[3]王炳照.傳統蒙學讀物的現代價值[J].尋根,2007(2):4-7.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過:“振興國學,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國學熱持續升溫的今天,國學在幼教中運行是適合現實需要的一種文化繼承,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新途徑。幼兒園開設國學教育課程,不是簡單地擇取一些諸如“三字經”一類的經典經書文獻要兒童記誦,而是要根據幼兒年齡特征進行一些具體化的教學改進,使幼兒懂得國學文字背后的國學道理,并要加深研究,建立一個系統的國學教育內容體系。國學教育其首先教育的不是幼兒而是幼兒教師,通過再學習可以使幼兒教師把我國古代的經史、科學、技藝、家教等內容納入到幼兒教育的體系中來,使國學教育能夠完全成為一個特色的幼兒園辦學理念和教育系統。
一、以課堂誦讀教學為中心,探索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
從2008年9月起,我們開始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誦讀的內容涉及傳統文學中經典的詩、詞、曲,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并以學院古詩詞經典誦讀精品課程建設為依托,對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體驗式誦讀。清代學者唐彪說:“文章讀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我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話充分說明誦讀的重要作用。真正意義上的誦讀不僅僅是一個識記認知的過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態度的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是一種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體驗式誦讀強調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親臨其境,親歷其事來認識、理解事物,在實踐活動中多種感官及認識、情感、意志等心智全身心地投入,真情實感地去體驗和感悟,獲得種種發現,繼而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其常見形式有:情境體驗、角式體驗、生活體驗、觀察體驗、想象體驗等。例如誦讀學白的《將進酒》,首先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挑起學生的誦讀愿望,然后鼓勵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誦讀,如領讀、齊讀、輪讀、賽讀、自由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一些有創意的形式,如配樂吟誦、唱古詩詞、表演形式的小組分角色誦讀,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古詩文的意境中,初步體驗古詩文的節奏、韻味、內容、情感。然后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這樣的誦讀比之背一背、記一記,要高出許多。
(二)鑒賞式誦讀。優秀的詩文承擔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啟迪真理。學生在體驗了古詩文的情感之后,還應進一步反復品鑒,悟出詩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學生的審美才能從“體驗”的層次上升到“鑒賞”的層次。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末兩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結合典故的原意及詞的上闋詩人對孫權、劉備建功立業的贊頌,反復品鑒,學生悟出了詩人以廉頗自比,抒發了抗金救國、壯志未酬的憂憤,也理解了詩人的忠義之心。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后兩句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對敬亭山的喜愛。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反復品讀,則可悟出:詩人越是寫山“有情”便越是表現人“無情”,“惟有”一詞正突出了“知音無多的人事”。可見,古詩詞鑒賞式誦讀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品出了詩的妙處,悟出了人生的哲理。這也正是國學經典教學要努力達到的更高目標。
(三)研究式誦讀。研究式誦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或互相合作地開發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閱讀活動。古詩文教學要深入到那些詩人、文人的生活,去觀照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去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地理、社會、科學知識,去了解他們成長歷程,他們的生命軌跡,從而去感悟超越知識的智能,就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為此,我們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詩人或詞人,成立了“李白研究小組”、“王維研究小組”“蘇軾研究小組”等。同學們廣泛地獵取資料,去藏書室搜集,到網上瀏覽。在實踐中,同學們感到自己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千百年前的詩人、詞人也在自己的心里變得鮮活起來,學生通過誦讀獨立或合作完成的小論文《試探李白與屈原的浪漫詩風》、《淺談王維詩的“詩畫合一”》、《論蘇軾的入世與出世思想》,有些雖然寫得還很幼稚,但畢竟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思考。
二、以課外誦讀教育為載體,開展校園特色文化活動
目前全國合格國學教師缺口很大,且薪資比其他科目的老師要高很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應自覺把傳承中華文化當成一種使命,秉承“先育人、再教書;先做人、再求知”理念,著眼于學生品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滋養,系統地開展國學教育,形成以“讀國學-講國學-演國學-踐國學”為主體的國學經典誦讀體系,這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就業競爭力都有重要意義。
1.國學進入幼兒園和中小學
現在國學不僅得到教育界有識之士的認同,更得到國家的認同,認為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本。國學經典中蘊涵著大量的倫理道德、禮儀風俗、人文歷史等優秀的古代文化,傳承并發揚這些經典,在現在仍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近幾年我國各個省份的中小學的課堂陸續把國學教學引入其中。一方面使國學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另一方面也使人們再次重新認識和重視這些經典文化。
2.國學有助師范生樹立良好的師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于這句話,許多師范生并未體會其真正的含義。少了些許高考的壓力,師范生的養成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師范生,首先要理解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這是教書育人者的根基。通過研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少時熟讀,終身受益的良好讀書習慣。進入師范院校之后很多學生放松了對學習的勁頭,沒有考試的壓力,變得懶散失去目標,而在這成長的關鍵期,樹立終身讀書的習慣,不論是之后成為老師,還是從事其他工作,都有極大的益處。
通過熟讀這些經典,在心中確立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想;要堅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倫理思想;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要有厚德載物的胸懷,要有仁、義、禮、智、信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通過對國學的學習,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品德。
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響,特別是師范生年齡較小,三觀尚未形成,并且脫離父母的直接管束,通過手機接觸到良莠不齊的思想,一味追求個性化,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自身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而師范階段的學習生活正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形的時期,接受經典的熏陶有助于形成優良的品德。
二、如何開展國學教育
1.系統地開設國學課程
在經歷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大部分的師范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較為獨立的思想,如在教學中加入國學課程,既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又能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標準,改善自己的道德行為,更能使學生進一步地領悟國學的精華。
可以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一年級完成《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的誦讀和理解,以誦讀為主。二年級學習《論語》《孟子》等,以背誦和研讀為主,三年級學習《老子》(選)、《莊子》 、《史記》(選)、《資治通鑒》(選),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研讀能力的培養,四年級能撰寫相關的國學小論文,系統化地學習國學知識,并落實在每個學期中,使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背誦并理解經典文化的習慣,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2.整合教學資源賦予國學新生命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資源,如信息技術、場景教學等,為國學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制作精美的課件,提供豐富的資料,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解這些經典,使學生愛上國學,這是提高上課效率的好方法,同時也是賦予國學以新生命。
在國學課程中,誦讀尤為重要。對于國學的誦讀也可以有多種方法。老師有感情地示范誦讀,使學生在視聽等多方面感受國學的魅力。結合形式多樣的誦讀形式,使學生愛上誦讀經典。
開設書法、美術等藝術課程,在其中融入國學的內容,書法國畫這些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也是國學內容很好的體現,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國學興趣。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積累語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二)發展}生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主動、生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并具有豐厚文學素養。
(三)愉悅性原則:在閱讀活動中,運用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主動閱讀,勤于積累,靈活運用。
(四)激勵性原則:運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積累語言,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為學生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打好基礎。
(五)差異性原則:堅持因材(人)施教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六)輕負擔原則:實驗在減輕學生負擔,不加重教師負擔的前提下實施,尋求輕負擔高效率的經典閱讀指導途徑。
三、課題研究目標
(一)進一步研究并掌握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經典閱讀的培養目標。
(二)探索經典閱讀的模式,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通過本課題的實驗,提高教師指導經典閱讀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進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架的建設,改善學生的閱讀環境,形成學校的閱讀特色,使得我校學生的閱讀實現質的飛躍。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我校實際,依托課堂主陣地開展經典誦讀課的教學策略研究。我們將課題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經典誦讀,為全體學生的必修內容;另一部分為興趣閱讀,為學生選修內容。側重探索經典誦讀的教學策略,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提出設定以下4個子課題:《經典詩詞吟誦教學策略研究》《經典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經典現代美文吟誦教學策略研究》《經典中外名著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法和成果總結法為主,輔之以行為觀察、文獻研究、師生訪談、調查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家長反饋等多種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主要作法
(一)學習發動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學習理論是搞好課題工作的前提。在校總課題組的指引下,我們分設低段、中段、高段三個子課題組,形成了總課題>子課題>研究個體三級網絡。
(二)實踐研究階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課題管理上,成立專題研究組,做到組織落實;在閱讀書目上,拓展“經典誦讀”和“興趣閱讀”,做到內容落實。
(三)總結經驗階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寫出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研究案例,論文,撰寫最終課題報告。
七、總結與反思
(一)時間落實。一是統一指導的時間要落實,每周開設1-2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專時專用:二是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
(二)活動落實。開展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讀書心得交流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知識賽、辯論賽、速讀賽、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同時組織學生多了解社會,多了解課外的知識。生活就是一本攤開的大書,漫步其間,自然增長見識。
(三)檢查落實。對經典誦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通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閱讀匯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閱談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建和使用閱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國學經典應用在教學中就必須先明確國學經典的基本內涵。從漢語文化的角度看,國學經典就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個是“國學”,一個是“經典”,所謂“國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就是我國所傳承至今的儒家文化思想與學術體系,是我國經過五千年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一個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也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體現。今天國學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我國的歷史悠久,歷史上出現的諸多學派對當時乃至今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從精神世界與歷史文化傳承來看,我國的國學對當今全世界的人們的生活與思想仍有較大的影響。再看“經典”,是普遍意義上認定的“典范經書”。本文由收集整理如我國的四書五經;印度佛經、圣經等都可以被稱之經典,是可以從某些方面教育人影響思想的歷史典籍。我國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共同開展的大型文化活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所提出的國學經典就是泛指上述的歷史文獻。而總結其內容包括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道德經》、《金剛經》等一系列包括了五千年歷史底蘊的百家文化經典,本文將對經典的現實教育意義,尤其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對我校的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進行介紹。
二、國學經典之于高職人才培養的意義分析
1.國學經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 從歷史的角度看,國學經典就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中不乏在當時十分先進的思想與意識,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且不少經典的感化與引導作用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尤其是今天外部思潮對青少年的影響較大,其對于原本的優秀的民族文化逐漸淡漠,而一些負面的思想則影響了當今對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而在實際的經驗中看,如果精神層面上沒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底蘊,其在社會中的行為往往會出現偏差,所以我黨一致強調的就是精神與物質共同建設與發展的思路。所以在各類大中小學的教育中都應把傳統的優秀思想放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現實意義,進而影響其道德觀與世界觀的正確形成,并且樹立起對自身民族的優越感與自信心,這將對其日后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2.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而傳承國學經典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校園文化的建設,一方面從教育角度看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從生活角度看可以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具體作用體現在:
①樹立勤儉與樂觀的生活觀念。在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出現了較大的改變,更多的攀比與奢求的觀念在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從而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較差的學生產生了極端的思想與行為,更加的重視外表而導致了其行為的偏差。而國學經典中更多的是教人豐富思想內涵,鼓勵知足常樂,倡導這些思想當然有利于校園文化的良性化發展。 ②國學經典還有利于和諧校園氛圍。在國學經典中更多的是倡導中庸之道,有利于推動大學生的和諧相處,降低沖突或暴力事件的發生。如孔子所云,“君子和而不同”即告訴人們應懷有包容的心,讓大學生在國學經典的誦讀與學習中體會中庸之道在生活和人際關系中的作用,從而使之和諧同學與師生關系將對校園文化產生較大的影響。 ③樹立公益思想。在國學中公益往往是做人首先必須具備的品格,其中公益與私利之間應將公益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所以在論語中也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這些都是告訴世人要成為君子就要將公益放在做人行事的首要位置,這樣的思想可以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樹立公益心,不要將自己利益的獲得放在損害公益的基礎上。
3.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大學生的教育需要更加重視對素質的提高,而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深化改革的階段,各種思潮泛濫,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明顯,尤其是人文素質的下滑讓人擔憂,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都在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與道德素質,思想決定行為,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下降將直接影響其對生活與社會的態度,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其未來的工作多是技術崗位,如果其思想道德出現問題將會直接影響生產安全甚至是社會安全。而此時國學經典的深刻文化與道德內涵就成為影響學生思想乃至人文精神的重要武器。首先,國學經典對我國的學生乃至國民而言就是一種傳統,是我國幾千年沉淀的優秀道德文化乃至精神追求的標準與規則,國學經典中包含的有哲學、道德、文學等思想,也突出了真善忍的可貴精神,其有助于大學生首先提高文化素養;其次可以樹立較高的道德水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厚德載物的廣闊胸襟,以此從高起點面對人生的功名利祿,就可泰然處之,以此形成崇高的道德觀;同時國學經典中還強調了勤奮的民族特性,鼓勵人們在生活中樹立勤奮務實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對與高職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具備勤奮肯干的精神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其自身的技術型人才的優勢,推動社會的發展,體現自我價值。
所以我認為國學經典對培養良好素質的人才,對建構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起著內在的核心支柱作用。國學經典對以培養高等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同樣不可或缺,高職院校應堅持國學塑人,技能立身的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三、國學經典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實踐
在國學經典進入到高職教學的實踐中,因為國學經典畢竟是一門人文課程,其在教學中被作為第二課堂的教學主題引入到高職的教學中,所以在實踐中應重視對其形式的創新。在實踐中本校根據教育部、國家語言委員會、文明辦所倡導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為切入點,將其弘揚民族文化和提高國民素質的核心思路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在實際的工作中將教學、科研、育人機制進與國學教育融合起來,鼓勵各個部門針對性的開展獲得來發揚國學精神。
我校作為高職院校,早在2010年就成功的獲得了國家首批次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院校,在不斷的實踐中,我校為了解決與之相應的國學經典誦讀進入高職校園的問題進行了嘗試與實踐,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我校針對性的開展了一系列的校園活動,利用校園活動的影響力在校園中營造了一個國學經典朗誦與學習的氛圍,因為誦讀不是目的,而是要讓學生明確國學經典的文化內涵,并使之影響學生日常生活和思想。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將國學經典的教學引入到學生的課余生活中,利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技能來弘揚國學經典的深刻內涵。經過兩年的努力,已經初步為國學扎根高職院校的模式奠定了基礎,也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與傳承的框架。
我們在實踐中利用以下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國學的魅力:1.強化誦讀的魅力,因為誦讀是加深記憶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實踐中鼓勵學生參與誦讀活動,教師帶頭進行國學經典的誦讀,形成一個良好的誦讀環境。2.討論與講談,國學經典的內容不能僅僅依靠誦讀而獲得深化,所以實踐中借助多種形式來對國學的經典進行講解與討論,讓學生明確國學經典的深刻文化內涵,并使之明確其中蘊含的現實含義。3.開設各種第二課堂,幫助學生充分的接觸國學經典,并讓他們在學習之余有豐富的文化生活,以此削弱外界不良思想與愛好的負面影響,將學生引入到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中。我校作為“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國家試點院校,即是以此作為重點開展。既要依據試點通知的精神,又要結合我院師資和學生需求,還要考慮到職業院校的實際狀況,在我校成立國學班,以第二課堂的模式傳授民族文化藝術,并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依據參加學生的出勤率、完成作業和最后修習成果,給予相應的學分,給予表現優秀的學生一定的獎勵。其中設立的課程如下:在第二課堂的實踐中突出的是國學的博大精深,其中將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融入到課堂中,如上表中的國畫、太極拳、書法等這些都體現著我國國學的魅力,同時在這些課程中利用其固有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對國學經典進行潛移默化的了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4.以各種活動與比賽來鞏固教育成果,加大國學的影響范圍。在完成第二課堂的教學的同時,也將其轉變為比賽形式的校園活動,或者參加校外更高級別的比賽,以此擴大國學經典的學習影響力。通過創新實踐,兩年來,國學經典的教學在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普通話班張霽、杜佳佳、黃錦弘等同學參加“中華誦·福建省經典詩歌誦讀大賽”,多次獲得大學生組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報名參加國家psc,取得二級乙等以上有效證書的學生達到86%;太極拳班的呂梓云同學在市級省級比賽中獲太極拳(劍)四次冠軍;書法班林臻、黃錦弘、鐘坤、林志勇、盧婷、卓猷杏等同學多次在省級書法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優秀獎;國畫班朱健飛同學獲廈門各大學書畫邀請賽三等獎;民俗班同學寫就了多篇優秀論文,拍出了高品質的民俗風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