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10:15: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輿情調研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調研組由部分教科文衛工委委員和專業代表參加。調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制定方案,組織學習培訓。調研組召開專題討論會,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確定調研重點,制定具體調研方案。調研組還積極參加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組織的專題培訓講座,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全國、市有關職業教育的會議精神。二是走訪座談,全面了解實情。召開了區教育局、勞動保障局、教育督導室等相關職能部門座談會,聽取工作匯報;走訪了區屬的職業高級中學和董恒甫職校、市屬的市工業技術學校,實地視察了這些學校的實訓基地,并聽取了學校的情況介紹;調研組還深入虹梅社區,聽取社區學校開展職后教育的情況匯報,參觀了專業從事大學生職前教育培訓的邁茲信管理咨詢公司。三是專題研討,認真總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召開會議專題研討,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對策建議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形成調查報告。據統計,共有50人(次)代表參加了上述各項活動。
二、對我區職業教育的基本評價
調研組認為區職教資源較豐富,經過多年的調整改革,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中職、初職分層,公辦與社會力量辦學、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職前與職后教育相結合的職教格局。在探索區屬向區域轉變、學歷與技能并重、專業學科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領導重視,明確職教的發展目標。在全國大力發展職教的大背景下,區政府十分重視本區的職教發展,將職教納入“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探索完善職前、職后一體化的職教體系,全面提高勞動者的從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目標。
(二)加大投入,促進職教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區政府在職教經費的投入上逐年增加。以兩所區屬職校為例,年的職校生均事業費和生均公用經費分別是年1.96倍和2.87倍。增加對區屬職校實訓基地的投入,明顯地改善了職校的辦學條件。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充分發揮區教師進修學院的人才優勢,做好職校公共課程教研活動屬地化工作,為區域職校教師參加各類培訓提供服務,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我區專任教師學歷層次和職稱以及生師比都逐年上升。以區屬兩所學校生師比為例,學生和專任教師的比例由年的20.4:1上升到年的14.1:1。
(三)積極探索,創新職教發展的新模式。區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促進就業為辦學基本方向,積極探索創新職教辦學機制,強化職業教育與我區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適時調整職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專業設置,建立了區屬職校的實訓基地,凸顯職教特色。積極探索創新鼓勵機制,把原本面向區屬教師的“駿馬獎”、“耕耘獎”、“育人獎”等獎勵范圍擴大,向區域內的各類職校開放。還為區域內所有職校的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鼓勵職校學生和在職員工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培養動手能力,發展專業技能。積極發揮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建立了紀勛初等職業技術學校這一特殊教育機構,為不同程度的智障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三、職教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調研組在肯定區政府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認為現階段職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1、職校生源不足,限制了學校的發展空間。
部分職校生源逐年下降、職教招生整體形勢嚴峻,是我區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國家的政策體制導向沒有根本轉變,向職教傾斜引導的力度不明顯;二是職教未被全社會認同和重視,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有份體面的工作,而不希望成為生產一線的工人;三是中職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后續發展空間有限,導致許多學生不愿報考職校。
2、師資相對滯后,不適應職教發展的要求。
盡管教育主管部門近幾年加大了對職校教師的培訓、培養力度,但是與職教快速發展和市場要求相比,尚有一定距離。目前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教師偏少、行業能力不強,“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有些企業以泄露商業機密等為借口,不愿接收職校教師來實訓,致使教師培養渠道短缺。
3、校企合作不暢,職校與市場銜接不緊密。
目前我區的職業教育依然存在著校企分家,職教遠離行業、產業的現象,造成職校缺乏對企業技能人才需求的認識和研究,學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使“雙元制”、“訂單式培養”、“企業集團辦學”等模式沒有得到很好實施。此外,由于沒有嚴格規范就業準入制度,一些用人單位或因為要降低用工成本而錄用未經專業培訓的外來務工人員,或擅自提高用工門檻,優先錄取高校畢業生,等等,致使職校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合適的工作,特別是二次就業率低,影響了職校生的職后發展。
4、管理體制不順,區域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區有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20所,其中由區政府直接管理的區屬學校僅2所,由企事業單位管理的區域學校18所。由于這些職校體制、隸屬關系和分布行業的不同,致使區域職教資源整合難度大,重復管理、多頭管理、分割管理和缺位管理的問題比較突出,造成政出多門、資源分散等弊端。區職業教育聯席會議的作用發揮還不夠,不利于我區職教的協調健康發展。
5、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措施。
近幾年來關于職業教育出臺的相關條例、法規雖然不少,但缺乏適應本市的實施細則。在執行的過程中還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措施。比如職教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職業培訓經費;職工技術素質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可以按照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第二十一條規定“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職業學校舉辦實訓、實習基地,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為職業學校提供實習基地或者場所,接納職業學校的學生實習。”這些規定都比較原則,且缺乏相應的配套操作細則,一些用人單位和企業因此執行不力,影響了職教的發展。
四、促進本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調研組認為,一些深層次問題不是區級人民政府所能徹底解決,但區政府要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站在加快建設科教興市核心區的戰略高度,按照構建兩大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終身化的要求,切實實現好“十一五”規劃目標,進一步推動本區職業教育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1、要加大對職教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形成重視職教的環境氛圍。
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四個中心”、實現“四個率先”的戰略高度,廣泛宣傳職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宣傳職教面向產業、面向市場、面向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全社會對職教的認同度,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要樹立典范,大力宣傳優秀技能人才的成才之路,從而營造有利于職教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2、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夯實職教發展基礎。
要形成和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實訓投入和教師專業發展等保障機制。要加快推進職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建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結構合理的,以就業為導向,滿足技能性和實踐性教學要求的教師隊伍。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等接納職校教師實訓。
3、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就業準入制度。
要加強勞動監察,嚴格執行“企業用工準入”制度,逐步建立強制準入和鼓勵準入的就業資格監管機制,來規范用工和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及職業技能。就業準入制度要在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就業之間起導向作用,提高辦學積極性,為職教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要創新職教發展模式,進一步整合區域內職教資源。
一、種植業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黃河上游,黃河流經11個鄉鎮、15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發展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轄18個鄉鎮,175個行政村,總人口4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3萬人。國土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14.9萬畝,其中水地50.05萬畝,人均水耕地1.18畝。目前,全縣共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08.9萬畝,其中小麥23.26萬畝,水稻3.56萬畝,玉米18.42萬畝,糜谷2.83萬畝,其它谷物2.61萬畝,夏收豆類7.74萬畝,大豆0.72萬畝,棉花0.15萬畝,油料4.21萬畝,枸杞4.88萬畝,籽瓜10.5萬畝,蔬菜25.8萬畝(含洋芋),瓜類4.35萬畝。
2015年糧食總產170477噸,均產220公斤/畝,蔬菜總產658925噸,蔬菜產值80786.84萬元。農業總產值171291.6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3533.49萬元,占77.96%,農業增加值102051.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9元。種植業仍是我縣農民最基本的收入來源。根據縣情,積極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農村經濟的現實選擇,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近年來,全縣圍繞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一快兩翻三提高的總體目標,極力推動三大產業、六大基地建設,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以經濟作物和蔬菜為重點,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產業,種植名、特、優、新品種,做大做強做優比較優勢產業和產品,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農業結構新思路、新格局,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經作種植逐漸擴大。一是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2015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4.69萬畝,較2015年增加16.38萬畝,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77.46萬畝,較2015年增加了10.48萬畝,增幅15.6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11.29萬畝,較2015年增加2.57萬畝,增幅29.47%;園林水果面積4.71萬畝,較2015年增加1.48萬畝,增幅45.82%。二是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漸趨合理。2015年糧食、經作(含蔬菜、水果、瓜類)、飼草面積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5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調整為70.39:27.61:2.00和26.16:73.84。糧食比重略有下降,經作、飼草比重增幅較快,分別達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調整中,秋糧增幅較大,壓夏擴秋效果顯著。三是經作內部結構變化大。通過經作結構的調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類等四大特色產業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類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15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5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別為31.25%、57.74%、1846.23%和140.48%。調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5年蔬菜面積較2015年增加了10.12萬畝,發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農業產業壯大,優勢農產品向區域化經濟發展。一是全縣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縣蔬菜(含洋芋、復種等)種植面積達30.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達到5.18萬畝,新發展蔬菜1.5萬畝,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9.13%,萬畝以上的蔬菜種植鄉鎮達到7個,形成了以東灣、三灘為主的萬畝茄子生產基地,以北灣為主的5千畝密刺黃瓜生產基地,以平堡為主的千畝反季節西甜瓜生產基地,以劉川為主的千畝洋蔥生產基地,以東灣、烏蘭為主的萬畝辣椒生產基地,以及高揚程灌區10萬畝早熟洋芋生產基地,烏蘭河靖兩千畝綠頭蘿卜基地和永新千畝大蒜基地等一鄉一品和數鄉一品的瓜菜專業化基地生產格局。二是實施和完成農業建設項目。2015年以來,我縣申報實施農業項目31個,項目總投資3718.6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85.9萬元,地方配套195.4萬元,自籌1325.28萬元。通過項目帶動,溫室蔬菜種植、枸杞栽培、旱作農業等一系列優勢高效栽培模式得到快速發展。三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不斷擴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已建成長河食品、神農米業、白塔精淀粉、三農源脫水蔬菜、陽光蔬菜保鮮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9個,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從業人員2300多人,投資規模1.8億元,完成訂單農業13.5萬畝,帶動農戶4.45萬戶。目前枸杞、籽瓜深加工生產線項目正在積極申請立項。四是不斷加快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進程,向標準化發展。已建成東灣大壩和劉川張灘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心示范區和北灣、平堡、烏蘭、糜灘、五合、北灘等10個示范點。同時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突出抓好地方特色蔬菜產品的綠色食品資格和品牌的申報認定。我縣生產的茄子、辣椒、洋蔥、青刀豆、雙孢菇等14種農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今年我縣又被農業部列為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三)基地建設逐步加快,規模化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一是搞好30萬畝無公害優質蔬菜基地建設。2015蔬菜面積達到31萬畝,其中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面積達到28萬畝。二是進行10萬畝籽瓜基地建設。示范推廣籽瓜栽培10.5萬畝,完成高灣無公害籽瓜產地認定工作。三是狠抓5萬畝枸杞基地建設。從寧夏農科院等地引進、繁育寧杞1、2、3號等優良品種,在北灘、五合、東升、靖安等鄉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全縣枸杞栽培達到4.88萬畝。四是高產高效模式化栽培示范面積穩中有升。2015年達到13.56萬畝,其中洋芋種植8.5萬畝。完成地膜覆蓋14.28萬畝,示范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013萬畝,2015年達到6.1萬畝。
三、種植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思路明晰,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規模,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應看到目前我縣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觀念制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多年來,我們在調整種植業結構中做了許多工作,如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已經搞了十幾年,但工作力度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鄰近省、縣區也在逐步超越我們。加之受主觀或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縣種植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大市場、大流通、高效益的產業發展觀念更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停留在自產自銷的經營狀態。
(二)農作物品種不優,產品不能均衡上市。目前,我縣種植業中以小麥、玉米、水稻、蔬菜、枸杞、瓜類為主,雖初具規模,但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種優勢,品種過多和分散經營使我縣無法形成農業(種植業)品牌,大大限制了有優勢的特色產品的發展。。各業務部門對各鄉(鎮)的區位、氣候、溫差等方面的特點研究還不夠系統科學,栽培品種的搭配不盡合理,因地引種的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從而造成了產品季節性斷檔、農產品跟不上市場需求的現象。
(三)品牌意識淡薄,產品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一是我縣生產的14種蔬菜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但是至今沒有在市場上打出一個響亮的品牌,產品知名度不高。二是種植業主要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單位小,產業化程度低,在規模實力、經營素質、資本運作以及對風險承擔等方面處于劣勢。三是分類、分散、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工作簡單落后,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沒有完全發揮出蔬菜產品的質量優勢。
(四)重生產輕加工,種植業難以形成產業化。一是有些產業可以說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由于沒有配套的加工企業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產業鏈,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內部環節之間斷檔。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中介服務組織薄弱,不能有效吞吐當地的產品資源,對種植業帶動不強,產銷矛盾比較突出。三是對蔬菜的保鮮、貯藏等環節缺乏科學規范,發展滯后。
(五)農業基礎不牢,產業投入嚴重不足。一是有些產業由于配套設施跟不上,影響規模化生產,尤其是產業帶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影響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二是沒有充分的資金作產業投入,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自發投入差。三是由于政府財政吃緊,沒有更多的資金作產業投入,項目建設滯后,要實現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信息化引導、市場化經營,有很大的困難和制約。
(六)流通服務滯后,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一是蔬菜運銷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服務功能不夠健全,市場信息不靈,直接影響種植業的發展。二是優勢不優,特色不特,沒有品牌效應,產品粗糙、檔次低,很難搶占市場。三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沒有充分地發揮我縣的地緣優勢,更沒有走出省外找市場和看準市場調結構的超前意識,因此很難找到合作商家,訂單產業也難以形成。
四、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通過對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深入調研,針對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農業產業思路。各級政府要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進一步拓寬發展種植業產業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制定激勵和獎勵措施。同時還要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二是積極爭取農產品開發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三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正確引導農民進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觀念,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四是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試驗與推廣應用力度,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全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發揮區域優勢,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一是在沿黃自流灌區,大力推廣日光溫室等反季節蔬菜瓜類種植、優質水稻旱育稀植、小麥玉米帶田等高產高效模式;在高揚程灌區,重點推廣地膜早熟洋芋、枸杞栽培為主的高產高效特色模式化栽培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山區,重點普及抗旱品種,擴大中藥材、砂壩地膜瓜類種植,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等抗旱模式。二是要在現有生產及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品布局,確立主導產品,引導群眾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盡快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三是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加大對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產業區域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解決好枸杞產業灌水的問題,為重點產業區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尋求蔬菜產業新的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支撐,調整優化蔬菜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整、產業鏈調長為重點,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各鄉鎮要根據區位特征進行科學論證,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產銷對路的蔬菜品種,大面積推廣多茬種植技術,下大氣力研究解決區域性、季節性供求不平衡的問題,重點要研究找準反季節蔬菜種植時間差的問題。要在鞏固目前蔬菜生產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向優勢領域延伸,加大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推廣力度,引進科學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和設備儀器,規范農藥、種子經營市場。同時在蔬菜生產中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和檢測,實現蔬菜生產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拓展蔬菜產業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仙居縣就如何加強中層干部的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由于中層崗位本身的特殊性,監管起來難度較大,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前中層干部隊伍中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一)隊伍活力有所增強,但人員流動不暢,整體年齡偏大。2002年,我縣曾推出縣財政局預算科長、縣建設局公用事業管理科科長等10多個部門20多個一線熱門中層崗位,由縣委組織部統一組織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中層干部跨部門競爭上崗,有效地推動了各單位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工作的規范開展。各鄉鎮、街道也紛紛引入競爭機制,探索實行了中層干部聘任制、缺位競崗、末位待崗等制度,干部隊伍活力得到增強。但是,整體而言,中層干部隊伍的流動性還是相對較差,尤其是一些業務部門和部分效益較好的單位,“中層板結”現象較為突出,有的中層股級干部如果沒有被提拔,就一直待在原地,甚至10多年不挪位。據統計,截至到今年4月底,仙居縣共有中層干部1214名(縣級機關部門876名,鄉鎮街道338名),其中,30歲以下的153名,占12.6%,30-40歲的465名,占38.3%,40歲以上的596名,占49.1%。年輕人偏少,直接局限了中層干部的選拔余地,有的單位想實施內部競爭上崗,也因符合條件的人選太少而形不成有效的競爭。“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員的不能正常流動,不僅造成了中層干部隊伍年齡結構的老化,使隊伍缺乏應有的活力和激情,而且容易產生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滋生腐敗的土壤,從而影響整體工作。
(二)學歷結構得到改善,但經歷相對單一,基層工作經驗較缺乏。據統計,仙居縣目前的中層干部隊伍中,研究生學歷的1名,占0.1%;大學學歷的421名,占34.7%;大專學歷的521名,占43%;中專或高中學歷的247名,占20.4%;初中及以下學歷的24名,占2%,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學歷結構有了明顯改善。近年來我縣先后選派了80多名年輕干部到基層、企業、農村、一線和招商引資一線培養鍛煉,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各單位內部的交流輪崗一般不多,跨部門交流更少,不少中層干部一直都在一兩個固定崗位上工作,接觸的工作內容、范圍、對象,處理工作的方式基本類似,就容易導致部分干部盡管工作多年,工作閱歷、基層實際的工作經驗還是比較缺乏。同時,部分單位對中層干部的任用仍停留在論資排輩上,老的中層下去了,下面挨著上,形成40歲干部接替50歲干部的現象,不少優秀年輕干部不能及時上臺階經受鍛煉,阻礙了他們成長的步伐。
(三)編制管理難度較大,超職數配備和政事混崗使用現象較為普遍。按照“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規定,一個單位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都是一一對應的,而實際上,目前各單位事業編制人員從事行政職位工作的不在少數。據初步統計,目前縣級機關配備的421個中層職位中,由非行政編制人員混崗使用的有113人,占26.8%,這其中若除去不存在混崗現象的181個公檢法司中層職位,混崗的比例則高達47.1%;鄉鎮、街道中層干部混崗使用的比例為34.1%,而且,從目前情況看,這個比例還呈上升趨勢。同時,根據機構改革有關文件規定,科室配備中層干部原則上是,4人以下設1職,5-7人設1正1副,8人以上設1正2副,人員特別多、任務特別重、工作性質特殊的科室可在此基礎上適當增設職數。據統計,全縣機關部門按照“三定”方案可設科室367個,實際設置了412個,平均每個科室實際配備中層干部2名以上;各鄉鎮、街道規定的內設科室數為120個,實際設置的科室包括下屬辦事處超過了160個,平均每個科室也配備了近2名中層干部。這其中還不包括由于各種原因“三定”方案沒有明確編制、職數和規格的單位。作為干部晉升的第一個臺階,盡可能多地設置中層干部,短期內是有利于調動本單位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但從長遠看,由此導致的“官眾兵寡”,不僅不利于單位各項工作的開展,而且降低了中層職位本身的含金量,最終影響到整個干部隊伍的優化。
(四)制度逐步建立,但個別單位執行不夠到位,干部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為進一步規范中層干部的選任程序,強化監督管理工作,2004年,仙居縣率先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股級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中層干部的任用原則、條件和程序,建立健全了中層干部任前審批和任用備案、交流輪崗、選拔任用工作檢查等制度。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關于中層干部選拔方面的反映明顯減少,新提任中層干部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中層干部隊伍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在調查中發現,各單位在上報競爭上崗的方案和正副股級干部任前請示、任用審批、備案方面做得還比較規范,除極個別外,都能按規定的程序要求進行規范操作。但在超職數配備股級干部、注明擬任干部曾受黨政紀處分情況等方面,個別單位卻打起了“球”,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行任命或隱瞞不報的現象。部分單位對中層干部隊伍建設缺少系統和長遠的選拔、培養、教育規劃,重提拔、輕培養,重使用、輕管理的傾向較突出,一定程度地影響了中層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對中層干部的考核和監督管理的制度還不夠完善、有力,容易導致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現象的存在,也助長了工作懶散、敷衍了事等不良風氣的滋生,挫傷部分干部想事的主動性和干事的積極性。
二、原因分析
從調查的情況看,仙居縣中層干部隊伍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公務員進口環節存在瓶頸。按照規定,各單位的行政編制數都是固定的,只有在出現編制空缺的情況下,才能拿到進人指標,并主要通過全省統一招考的渠道錄用公務員。但實際上,由于各單位間的橫向交流不多,內部人員除去被提拔到其他單位或到齡退休外,很難騰出空余的編制,同時實行領導干部退居二線的制度后,有限的行政編制又往往被退二線的老同志所占用。這樣就直接導致各單位年輕人缺乏,人員整體老化嚴重,在街道和一些“熱門”單位尤為明顯。
(二)干部交流制度不夠完善。我縣尚未統一出臺關于科級以下干部交流的規范性文件,2004年制訂的《關于加強股級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若干意見》中雖然提及股級干部的交流輪崗制度,但有關表述比較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固有屬性,干部單向趨利流動的跡象比較明顯,大家都希望從落后鄉鎮流向發達鄉鎮,從鄉鎮流向街道、部門,從“冷門”單位、崗位流向“熱門”單位、崗位。而且現行的機關、事業、企業三類干部條塊分割的狀況,也給干部的正常交流增加了難度,沒有全縣統一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跨部門、跨地域的雙向交流輪崗顯然很難開展得起來。這也是造成“領導干部臨時工,一般干部長期工”、“中(層)梗阻”等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干部出口不暢能上不能下。樂上恐下、上榮下恥的傳統“官”念深入人心,而中層股級干部雖然是“將尾”但好歹還是“兵頭”,或多或少的實惠和榮譽感,更促使干部“保官進位”,同時也相應地增加了“下”的難度。在一個單位內部,除非有很明顯的失誤或年齡因素,否則要“下”一個中層干部,談何容易。同時由于機構改革后的職位限制,中層干部晉升的機會相對較少,“后備”中層干部十來年仍原地踏步的不是少數。原有的中層干部很難“下課”或晉升交流出去,下面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又需要及時調動,自然而然,超職數配備中層干部也就在所難免。
(四)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乏力。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針對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約束機制。相對而言,對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的關注度還是不夠,干部任用的公開度和民主程度都還偏低。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縣中層干部選任方式比較單一,單位黨委直接任命的比重偏高,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的力度還不夠大,中層干部提拔任用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少數領導者的手中。尤其是在超職數設置和混崗使用中層干部方面,賦予所在單位領導太大的自由裁定權,帶來的弊端更大。
(五)干部年度考核失之于寬。省市對國家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的年度考核出臺了具體的政策規定,提出了量化測評打分的詳細標準和欄目。我們姑且不去談論考核方法和指標體系本身的合理性如何,實際上,各單位在執行這些規定時,走過場決不是個別現象,“排排坐、分果果”,“輪流坐莊當優秀,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直大行其道,除非有逃不掉的“硬傷”,一個單位干部年度考核出現“基本稱職”或“不稱職”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作為干部中的一員中層干部自然也不例外。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宣傳,營造推進工作的良好氛圍
要求各單位把加強中層干部的選拔任用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利用周一學習會、專題討論會等形式,切實加大對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各項規定和程序的宣傳力度,形成鮮明的工作導向和強大的輿論氛圍,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和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舊觀念,增強廣大機關干部的民主意識和參政熱情。各單位黨委(黨組)尤其是主要領導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權,敢動真格,引導廣大中層干部提高認識,正確對待改革,正確對待權力,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全局利益的關系,積極支持和參與改革,為推進本單位的干部人事改革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抓住源頭,嚴格機構和職數管理
進一步明確中層干部管理權限與選拔培養途徑,嚴格按照職位設置和標準,把好中層職位配置和職務升降任免關,從源頭上堵住超編超職數配備和不嚴格按程序選拔任用干部的現象。已超職數配備的單位,要在自查自糾的基礎上,及時將職數調整到規定的范圍內。未經批準擅自增設的內設機構和增配的中層干部,組織部門在后備干部選拔等工作中將不予以承認。鄉鎮、街道辦事處中層崗位原則上由班子成員或科室中層干部兼任,個別出于工作需要另設的,作為培養年輕干部壓擔鍛煉的崗位,不歸為中層職數。下屬事業單位干部提任機關中層職務,要從嚴控制,一般要求年齡在35周歲以下,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提任中層副職,一般應具有4年以上工作經歷,提任中層正職的,一般應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歷,且擔任中層職務兩年以上。對不按照要求任用的股級干部,組織部門堅決做到“四個不批”:即超職數配備的不批、不符合任職條件的不批、未按程序選任的不批、公示有反映未核實的不批。
(三)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各項配套機制
1、下崗青工構成情況。一是下崗青工主要來自于過去長期被視為較好的行業或企業。通過對昆明市市屬74個企業的調查了解,下崗職工主要分布在輕紡、冶金、機電、化工等行業,40歲以下下崗青工2587名,占下崗職工總數的56.6%。二是下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崗青工學歷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崗青工多為生產一線工人,生產一線青工占57%,從事后勤服務工作的占30.7%,從事管理工作的僅有12.3%。四是下崗青工所占比例較大,約占全省下崗職工總數9萬余人的40%左右。
2、下崗青工思想狀況
(1)對下崗原因的認識
下崗青工對下崗原因的認識主要有三種:(1)認為是國家政策造成的。在過去生產經營狀況較好企業中的多數下崗青年認為,企業在經營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利潤都上繳給了國家,企業不但沒有積累,而且還面臨設備老化、離退休人員增多等問題,現在把企業推向市場,企業要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市場競爭,缺乏更新設備、購買技術的相應配套資金,這樣企業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認為國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難轉給了企業,企業又把困難轉嫁到下崗職工身上。(2)認為是企業自身狀況造成的。下崗青工比較集中地認為,企業經營管理者開拓進取精神不夠、生產經營決策不對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導致企業每況愈下。有的企業領導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親,對購銷等關鍵部門負責人管理不嚴;有的企業負責人揮霍浪費,中飽私囊,高于市場價格購買原材料,致使產品價格偏高、產品滯消,使企業陷入困境。由于企業領導的一些直接責任造成企業困難,使職工下崗。持這種看法的下崗青工占35.4%。(3)認為個人自身能力水平較低也是下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崗青工認為,他們在文化程度、專業技術、勞動熟練程度和工作態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崗的重要因素。
(2)下崗青工對所在企業的看法
絕大多數下崗青工對所在企業表現出情緒上的不滿、情感上的依戀和對企業再度振興寄予希望。他們感到自己曾為企業的發展付出過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業“遺棄”,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同時他們承認,對企業的各方面情況都熟悉,有難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業發展興旺起來后能回到原崗位。對于所在企業的發展,他們的看法是:(1)現在企業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們認為企業轉換機制只是一個方面的問題,但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問題,要真正使企業經營管理者做到權利與責任掛鉤、風險與效益結合。如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好,企業領導要與職工一視同仁,也應下崗。(2)對企業“怎樣改,能否改好”持不樂觀態度。我們了解到有的困難企業在實現股份制改制的過程中,有的青工表示盡管自己可以想辦法籌集入股資金,但是對企業實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會好起來持懷疑的態度。有的青工說:“寧可下崗,也不入股。”(3)認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業才能好轉。持這種想法的下崗青工占絕大多數。
(3)下崗以后的心態
接受調查的下崗青工多表現為這樣幾種心態。一是寄希望于企業能盡快適應市場要求,再度振興。他們認為,現在企業雖然困難,但還不必急于尋找出路,等企業情況好轉,就回到原崗位。二是“說不清是壞事還是好事”。31%的青工認為,盡管下崗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再就業定會得到解決。“現在發展機會較多,只要自身努力,說不準情況還會比原來好。”三是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不愿也不敢闖市場,只能靠所在企業發給的基本生活費維持生活,這類青工心態十分復雜,且多為女性或無專業技能的青年,占下崗青工總數近20%。四是“相信政府會解決好這件事”,覺得這只是或早或遲的問題。
(4)下崗青工最希望得到的幫助
下崗青工普遍認為,適應社會需求的業務技術是他們再上崗的主要障礙,希望得到針對性強、比較實用的各種專業技術培訓。同時希望得到政府勞動就業部門提供的再就業信息,認為政府部門提供的再就業信息可靠、真實,即使遇到什么問題也可以找相應部門幫助解決。另外,他們還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為下崗職工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創造下崗職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下崗青工再就業流向和選擇
1、當前下崗青工再就業流向
目前,已再就業的下崗青工大多數流向是以服務行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其主要就業渠道為:(1)通過自謀出路實現再就業。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文化素質,他們或通過親朋好友幫助介紹尋求到新的職業,或通過自身努力,搞起個體經營。(2)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實現再就業。這一部分為少數。(3)通過參加社會培訓實現再就業。下崗青工根據社會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通過自費參加電腦打字、電器修理、裁剪、營銷等培訓學習后自謀職業。現在把參加培訓、提高技能作為贏得再就業機會的下崗青工越來越多。
2、下崗青工再就業選擇
調查表明,年紀輕、有一定文化基礎和專業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或從事個體工作。文化素質偏低、年紀稍大、專業技術適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國有企業和商業服務行業。下崗女工更希望再次選擇的職業相對穩定,以便能照管家庭、養育兒女、贍養老人。同時下崗青工大多希望由組織安排就業,表現出對政府部門很強的依賴性。在擇業標準上,被調查青工選擇的順序依次為,收入高的企業、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工作環境較好的企業和人際關系寬松的企業,反映出他們自身的擇業意向與現實具有較大的差距。
三、再就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與下崗青工再就業極少的反差比較明顯。如昆明市對一些領域的勞動力需求量較大,家政服務、環境衛生、商業服務、市場營銷、保險業務、保安、旅游業、第一產業等方面能吸納大量勞動力,但是下崗青工再就業人數較少。主要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1)存在勞動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想障礙。有的下崗青工說:“過去我家請保姆,現在我去當保姆,我才不干。”還有部分下崗青工不愿做一些臟、苦、累的工作,他們當中不少人認為”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來工干得還要好,但是寧愿少拿錢也不想干。”(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況。不少下崗青工小錢不愿掙,大錢掙不來,從而失去一些再就業的機會。(3)對再就業認識片面。絕大部分下崗青工認為從事個體經營仍屬失業,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業。
2、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約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要因素。下崗青工認為,“將來會怎么樣誰也說不清楚,現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從事個體經營,但沒有了原企業的勞動關系和健全的社會保障,總有朝不保夕的感覺,心里不踏實。有的即使想自謀職業,最終仍裹足不前。
3、服務方法不多影響了下崗青工的再就業。絕大多數下崗青工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臨再就業困難。他們當中或文化偏低、年齡偏大、無專長或專業單一、技術面窄、再就業信息不靈、缺乏再就業資金等各種情況,都需要社會對其給予服務、幫助和支持。當前各種名目的社會培訓良莠不齊,下崗青工即使花錢也未必能學到真本領。政府對下崗青工業務技能培訓的投入不夠,對規范社會辦學的力度不夠,目前還缺乏政府有關部門面向全社會的再就業信息渠道,社會輿論導向還沒有對下崗青工再就業形成良好的氛圍,再就業中介服務的欠缺也是下崗青工再就業的障礙。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業的順利實施變得更難。在調查中發現,有的企業領導一是不能正視企業職工的下崗問題,感到有損企業領導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談下崗再就業的問題,致使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對再就業沒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二是對企業現狀認識不清,認為“市場經濟琢磨不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不清企業哪一天又紅火起來了。”這種思想對下崗職工有著直接影響,使他們在再就業問題上進退兩難。三是對下崗職工不關心,工作方法簡單、草率,甚至不聞、不問、不講,嚴重挫傷了下崗職工對企業的感情與信任,影響再就業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幾點建議
1、幫助下崗青工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擇業觀、就業觀。政府有關部門、群眾團體以及新聞宣傳等部門和單位應采取多種形式,對下崗青工進行改革開放形勢教育,幫助他們解放思想,認清形勢,樹立競爭意識,克服自卑心理,轉變就業觀念,打破傳統的“鐵飯碗”觀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主動到市場經濟中去找出路、謀發展。幫助下崗青工開闊思路,引導他們向非公有制經濟轉移,向第三產業分流,動員下崗青工投身第一產業發展,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承包“四荒”,開發種、養、加等農業綜合項目,發揮他門在產、供、銷方面的優勢。
目前,全縣學校總數為120所,其中公辦完全中學2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學10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小學在校生人數28942人,入學率99.8%,輟學率0.2%;初中在校生人數14804人,入學率97.8%,輟學率2.2%;高中在校生人數4176人,入學率38.5%。
全縣中小學專任教師×人,小學、初中、高中教師達到國家規定合格學歷的比例分別為97.1%、93.2%、81.4%,比20__年分別提高6.39、14.81、20.75個百分點。
二、主要成績
(一)適齡兒童“上學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在國家對義務教育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我縣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已達99.8%。
(二)在全省率先免除高中生學費,為貧困學生創造了繼續讀書的機會。我縣免除高中學費后,20__年又免除課本費,使20__年高中入學率比20__年高出9.6個百分點。
(三)在全省率先實施“教育移民”的扶貧新模式。將××鄉271名初中生整體搬遷到縣××中學實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學費)就讀,逐步提高××鄉年輕一代的文化素質。
(四)在全省率先對職業教育實行“四免一補”。20__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全縣考不上高中和中專的初中畢業生整體納入職業教育范圍,并加大對職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職教中心355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3228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和食堂將于20__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目前學校已招生1200人,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投入20__多萬元改善××中學和××中學的基礎設施,為擴大辦學規模創造了條件。
(六)全面實施“農遠”工程。20__年以來,為我縣農村118所學校建設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使全縣“農遠”覆蓋率達100%,并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
(七)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20__年在全省第一個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改善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
近幾年來,我縣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在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影響了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
(一)教師缺編及專業結構不合理。1、按照規定,我縣應配置教師編制2427人,但目前全縣中小學只有教師2177人,尚缺編教師250人,其中:小學缺編58人,初中缺編107人,高中缺編68人。加上在編不在崗或無法勝任教學工作的老弱病殘教師64人,以及機動編制,全縣教師實際缺員314人。2、農村學校英語、多媒體、圖音體教師缺編嚴重,許多農村學校不能正常開設英語課、電腦課、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
由于缺教師、缺課室,造成不少學校班額過大,如××中學、××中學、××中學、××中學的很多班額超過80人,最大班額達到93人,給教學和管理都造成了很大難度。特別是許多教師每周課時工作量都在15節課以上,個別教師高達27節課(按規定,中學教師的周課時工作量應在8—14節課),教師工作量嚴重超負荷,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對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儀器等方面的投入不足。1、許多農村中小學教輔用房、功能室、宿舍緊缺。目前全縣各中小學尚缺教輔用房138770平方米,學生宿舍6469平方米,學生食堂6022平方米。如××中學需要住宿的學生共1200人,但現在學校只有能容納350名學生的800平方米學生宿舍,尚有850名學生的住宿問題沒有解決;××中學每間不足40平方米的宿舍擠住了40多個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2、農村中學的教學儀器普遍緊缺,影響了學校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3、教師工作間嚴重不足。目前,農村學校教師工作間尚缺542間,面積為13550平方米。此外,各學校均沒有圖書館。
(三)農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調研組通過抽查××、××、××、××四個鎮20__年小學升初中考試成績,發現有的鎮考生語文科平均分為26分,及格率6.33%,數學科平均分為14.36分,及格率2.46%,四個鎮的小學生考試及格率均在45%以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縣的農村基礎教育還相對薄弱。究其因,主要是20__年新課程改革實施后,部分校領導、教研員和教師對新課改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學習、研究,對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理解不透,認為新課改就是減少學生的測驗和作業,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測評工作沒有建立起規范化、正常化的機制。許多農村中小學每個學期除了中段考和期末考試外,平時基本沒有測驗,甚至連作業都很少。各學校基本上沒有對各學科各位教師的教學成績和教學質量進行分析、評比、反饋,教科局也沒有根據新課改后的新型教學模式制定相應的標準和目標,沒有對各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考核、監督、檢查。
(四)學校的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機制。校長的管理理念、學校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對學校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但由于教科局對學校的管理沒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競爭激勵機制,造成部分校長“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嚴重,不思學校的改革發展,沒有因地制宜利用現有的資源去改善辦學條件,致使一些學校的操場變成了曬谷場,一些學校的菁菁校園變成了豬狗牛羊的樂園。特別是部分學校的常規教學管理不規范、不到位,致使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五)教師職稱評聘脫節,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目前我縣尚有89名教師的職稱只評未聘,由于評聘脫節,使一些教師認為有無職稱一個樣,直接影響了一些老師對教學和教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我縣教師的培訓工作主要是抓全員培訓,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就全縣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年輕教師多,35歲以下的有1038人,學科優秀教師不多,缺乏學科帶頭人)來講,還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也不夠,按國家規定,教師的培訓經費應占當地教職工工資總額的2.5%,但目前我縣僅為0.47%,比例過低。
(七)教育布局不夠合理。××中學、××中學、××中學、××中學、××中學和縣一小等學校,都存在班額過大、師資、課室、實驗室、宿舍緊缺等問題,但在××、××等邊遠農村小學又存在生源稀少等現象,如×××小學配有2位教師,卻僅有4名小學生;××小學作為一所完全小學,配有7位老師,但只有31名學生,而且其中四年級出現斷層(即沒有學生),農村教育布局、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影響了教育教學事業的健康發展。
(八)教科局教研室職能作用發揮不夠好。在調研中,許多校領導和教師反映縣教科局教研室沒有針對課改后的新理念組織校本教研活動,沒有對各學校教學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反饋、通報,也沒有對各學科的教學開展交流學習等有實效的教研活動。
(九)全縣高考成績有所下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__——20__年我縣參加高考人數分別為943人、1184人、1184人,本科第一批錄取分別為128人、87人、56人,錄取率分別為13.6%、7.3%、4.7%。據掌握的情況分析,高考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1、20__年我縣開始實行高中擴招,擴招速度、規模居全省各市縣重點中學之最,特別是實行高中免費入學后,高中學生從20__年的1730人猛增至20__年的3108人,各班的平均班額都在80人以上,給課堂教學和管理帶來一定難度。但擴招不僅滿足了部分初中畢業生繼續求學的愿望,而且也降低了青少年的犯罪率,社會效果是十分明顯的。2、高一優秀生源少。以20__年秋季高一招生為例,新生錄取分數漢族生為36分(××市錄取分數為58分),少數民族生為28分(××縣錄取分數為31分),70分以上的成績優秀生僅有80人。據統計,××中學近三年高一新生的優秀平均率僅為10%,合格率只有25%,且每年全縣中招考試的前20名都被省屬重點中學錄取,其他接近省屬學校錄取分數線的部分優秀學生也擇校到省屬學校就讀,高中拔尖學生留在縣中學就讀的極少。3、沒有針對高考制定相應的獎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爭先創優的積極性。
(十)學校與家長缺少溝通,沒有發揮社會和家庭對學生教育的責任與作用,致使部分家長對新課改后的學校補課及征訂教輔書等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
四、意見和建議
(一)政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我縣農村基礎教育薄弱的狀況,全面夯實我縣教育基礎。希望在20__年財政支出預算中,能夠向農村教育基礎設施項目傾斜。
(二)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制度。縣教科局每學期都要對全縣各中小學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學質量進行考核、評比、通報,對教學質量較好的學校和教師要進行表彰,對教學質量較差的學校和班級要給予通報批評,并限期進行整改。要把考核結果作為校領導、教師績效工資發放的重要依據,作為晉級聘用及“評先”“評優”的參考。
(三)政府要設立獎教基金,并加大獎教力度。縣教科局要盡快修訂教師績效考核實施辦法,要按照公開、公正、穩定的原則,以工作實績和貢獻作為績效工資和獎教評定的依據,從而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四)建立校長目標管理責任制。一所好的學校,不僅要有一個一流的校長和一個強有力的學校領導班子,而且還要有一套科學、高效、民主、和諧的管理機制。因此必須對各個學校的校長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促使他們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調動他們一心一意謀學校發展,求教學質量提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我縣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對缺編教師的學校選優配齊教師,特別是要盡快解決縣一中教師缺編的問題,政府要給縣一中一定的自主招聘教師的權力,切實把一些骨干教師從繁重的課程負擔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致力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其次,要按相關政策徹底解決在編不在崗或無法勝任教學工作的老弱病殘教師占編問題,以優化師資隊伍;再次,政府要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力度,對教師的培訓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僅要抓業務培訓,還要抓師德、師風建設,以激發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不僅要抓好全員培訓,還要扎實抓好學科專業培訓;特別要注重加大對年輕教師、農村教師、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訓力度,以點帶面,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此外,還要建立科學的培訓考核機制。對教師的培訓考核既要注重筆試成績,更要注重提高和加強他們的實際教學水平和能力,避免培訓流于形式。
(六)盡快解決教師職稱評聘脫節問題,以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調研中,老師們反映最強烈最集中的意見是職稱評聘脫節,希望政府能盡快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七)盡快投入資金幫助農村學校建造所需的教師工作間,以改善教師工作、生活環境,使他們安心教書,用心育人,減少“走教”現象。
(八)縣教科局要盡快配齊配強配優教研室力量,以指導校本教研制度的實施。縣教科局要對教研室人員進行充實調整,加強其業務力量,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以促進全縣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一、目前我縣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總體情況
(一)對玉米收獲機械化的認識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央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經濟基礎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魚得水,走上了穩步、良好、快速的發展之路,使農機化事業有了新的活力。特別最近兩年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發展已趨成熟,已被廣大農民朋友認可,全縣玉米收割機擁有量達到105臺。
(二)機械使用性能情況
1、山東福田-3型小型小麥玉米兩用自走式收割機,該機的實際工作中,匹配馬力大,結構合理,作業可靠,故障率低,玉米籽粒損失低,服務跟的上,卸糧快,效益高,各項技術參數,基本達到設計要求,受到用戶認可。
2、河北冀新-2自走式玉米收割機,該機在實際作業中,機型體積小,通過性強,故障率低,玉米籽粒損失少,作業速度快,效益高,服務好,但還田質量較差,操作手柄裝配位置不合理,整機外觀粗糙,機架強度不牢固,脫焊時有發生。其價格低,經濟實用,得到用戶認可。
3、山東玉豐-2-3型背負式玉米收割機,該機在實際作業中,結構合理,裝配方便,通過性強,玉米籽粒損失少,故障率低,效益高,服務及時,質量高,用戶滿意。
4、富平-2背負式玉米收割機,該機在實際作業中,結構基本合理,裝配方便,通過性強,玉米籽粒損失少,故障少,速度慢,效益低,其禾器與摘穗輥時有堵塞現象,需進行技術改造。可是,有個別用戶對該機進行投訴,但廠家的服務態度得到用戶的認可。
5、山東金億春雨-3型小麥玉米收獲作業中,匹配馬力大、結構基本合理,但其作業速度慢,機械故障多,玉米籽粒損失多,效益不高,服務跟不上,表現在⑴發動機燒機油。⑵液壓油管斷裂漏油。⑶傳動鏈條斷數多。⑷變速箱彎曲。⑸割臺、軸承裂縫,受到用戶極大的不滿。
以上機型在實際作業中,都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摘穗輥抵壓玉米棒尾部的情況,造成籽粒損失。二是收割機收獲與秸稈還田一次性完成作業時,小時作業量(畝)相對較慢,且還田質量與單機還田質量較差,效率不高。三是玉米收割機卸糧程序也與玉米收割機效率高低有絕對的關系。大部分玉米收割機一次性將收獲的玉米棒不能順暢的倒到農田運輸車上,費時費力,以山東福田-3型自走式玉米收割機卸裝置最為順暢。
經過調查論證,以下機型在我縣實際應用中,各項技術性能都表現良好,宜引進推廣。
1、山東福田-3型小麥玉米兩用收割機。但需改進割臺,分禾器體積長(20公分)且寬,往往在進入地頭時,對玉米撞倒現象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山東玉豐-2背負式玉米收割機。但需對輸送槽進行改造,輸送槽存在輸送過程中駕駛員到地頂頭會縮油,輸送帶速度放慢,一部分玉米棒未送到集糧箱,掉了下來,給駕駛員造成不安全因素,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河北冀新-2型玉米收割機。其整機設計合理,價格低廉,經濟實用,受到用戶好評。但需改進整機的外觀質量,操作柄裝配到合理的位置,機架材料強度焊節牢固,還田切碎等方面更新。
二、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玉米機收重要性的認識。要通過趕科技大集、送技術下鄉、搞好新技術宣傳工作,同時召開各種形式的玉米機收現場會,帶著農民干,干給農民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使玉米機收在農民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和更好的效果。
2、爭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積極向各級黨政領導宣傳發展玉米機械化收獲的重要性,爭取各級黨政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和財政資金扶持,加大對農民購機補貼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的購機積極性,加快玉米機械化收獲的發展步伐。
3、不斷增強農機人員的責任心,加強與生產廠家的合作。農機新技術,新產品被農民認識和接受,需我們農機部門作好前期市場引導工作,這就要求農機推廣人員不斷增強工作責任心,特別在玉米收獲機械市場剛剛起步,不僅要作好機具選型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與生產企業的合作,以適應性強、可靠性高、價格低為主攻方向,引進適宜當地的機具。
4、因地制宜,搞好樣板,以點帶面。結合實際,要先重點發展基礎比較好的鄉鎮,嚴格按照示范點示范技術操作規程建立高標準,高質量的試驗示范點,把示范點做大做亮,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5、強化技術服務。要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鄉村庭院、田間地頭,為玉米收割機戶切實搞好技術指導、培訓、機具檢修等,加強對農戶及有機戶安全意識培訓,使農民朋友放心地購買、使用玉米收獲機械。
2、我區在職教職工**人,其中專任教師4031人。
3、年來,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全區中小學嚴格執行省、市收費標準,我區各校又采取一系列的控流措施,初中、小學的學額鞏固率逐年上升。
4、我區加大普九教育的實施力度,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提高普九內涵的同時,逐年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制定了高中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目標;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施職業教育結構性調整,努力保證職業學校的生源;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初具規模。
5、全區各地多方位籌措資金,積極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大力實施“三新一亮”和“校園危房改造工程,全區學校危房改造工程業已竣工.
6、全區共有省三星級高中一所,省級示范初中四所,省德育先進學校所,省實驗小學2所,省級模范小學1所,省級示范幼兒園1所;獲市級各類榮譽稱號的學校共有所。
二、我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1、發展與投入的矛盾加劇。
(1)負債辦學問題突出。
近年來,由于教育的迅猛發展,要求各校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與之相適應。而部分地方財政無法保證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加之多年來區、鎮、村三級教育投資主體不明,導致部分鎮村對教育的投資失去了積極性,甚至停止了投入。為提升辦學層次,拓展學校規模,以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很多學校背負著學校建設、設備添置等欠下的巨額債務,使學校的發展面臨困境,步履艱難。形成了“要發展,就負債;不發展,少負債”的怪圈。據統計,截止到**年底,全區學校外欠債務高達6228萬元。如建平實小,學校因為迎驗實驗小學而添置設備,至今仍欠下了30余萬元的債務,目前無法償還;大吳中學,因迎驗江蘇省示范初中,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而欠下了150余萬元。目前這兩所學校的法人代表已多次走上法庭接受債主的。建平高中欠銀行、工程隊、教職工的集資款高達1300多萬元,而學校每年的可支配資金只有160萬元,除去學校各項大筆必須開銷以外,要還清這比債務還須20年;賈汪中學每年收入約為280萬元,能投入校園建設的每年大約為80萬元,現欠外債1700余萬(由原二十一中轉來,無力償還),徐州七中目前仍負債萬元,學校擴建尚需2000萬元目前無法到位;賈汪鎮大泉中學107萬建校工程款無法解決;塔山鎮教育欠債125.4萬元,無法償還;耿集中學欠債130萬,中心小學欠債14萬……在未來的四年時間里,又將是高初中的入學高峰期,學校學生人數成倍增加,學校的校舍建設、設備添置還需投入大量的資金,使得債務越來越重,嚴重制約了我區教育的發展。
(2)自用經費嚴重不足。
目前農村中小學特別是小學,公用經費嚴重不足,屬“生存型”學校。按照省制定的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和定額,全區中小學日常公用經費的缺口高達214.28萬元。缺口率為19%。公辦學校中,小學每人每生每學期50元雜費,鄉鎮教育中心校提15元,局提5元;初中每生每學期80元雜費,鄉鎮教育中心校提20遠,局提5元。除去學校正常開銷(水電、辦公),真正用于教師獎金福利的經費少之又少,更談不上改善辦學條件和添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了。
2、師資隊伍狀況堪憂。
教學質量是學校辦學生命力所在,我們惟有擁有一流的師資,方能辦成一流的學校,獲取一流的質量,調查表明,我區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穩定狀況不容樂觀。
(1)生源增加和待遇低下帶來的師資壓力
隨著近年來高初中學生入學人數的不斷增加,教師缺編情況日益加劇。目前全區初中缺編教師285人,高中缺編教師127人,尤其是初、高中的語文、數學、英語師資極其匱乏。從今年起,高中將進入入學高峰期,至**年才能緩解。按1%的初中輟學率、75%的高中入學率來計算,從**年起至**年,四年將凈增15037人,扣除區外就讀(每年按500人計算),我區高中段將凈增學生13000人左右。目前全區高中段在學生僅為9009人,在未來的四年里,初、高中階段將面臨嚴重的師資短缺的巨大壓力。
由于受到工資待遇的影響,近幾年的本科師范畢業生到我區應聘的很少。加之受財政收入的影響,新分配的教師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的編制問題不能解決,在農村工作的新教師,每月僅能領取150元的代課金,連日常生活消費也不夠,而且有的還要欠發幾個月。因此相當一部分優秀的新的師資寧愿到外地應聘或改行也不愿到我區來任教。
(2)待遇不均衡引發的師資隊伍的不穩定。
“一區兩制”,待遇不同,鄉鎮教師的心理極不平衡,這在目前已成為我區教師隊伍思想不穩定的最主要的因素。由于我區經濟連年低水平徘徊,再加之在近年來實行城鄉有別、區鎮教師不同待遇的做法。對農村教職工的職崗津貼、省綜合補助、省補、市補、節編獎、取暖降溫費等運用先漲再扣或直接扣除的做法,進而領取國標工資;而城區教師待遇卻逐年上漲,加上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鄉鎮教師沒有等等,進而形成了“一區兩制”的現象。這一現象直接影響了鄉鎮教師的積極性,他們認為在一個區同工不同酬是對他們的歧視。同時還有醫療保險中政府補貼不到位,遺屬補助、拖欠臨時代課人員工資等等。據統計,目前拖欠農村教師的遺屬補助261852元,拖欠臨時代課人員工資223742元,拖欠退休人員醫藥費668225元,有的已經拖了好幾年沒能得到解決。以上就是造成農村教師特別是離退休教師上訪,越級情況最主要的原因。
賈汪和市區,公辦和民辦,蘇北和蘇南的教師待遇存在差距是造成我區優秀師資流失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區農村公辦教師國標工資較低,加之蘇南教育的待遇豐厚,逐漸吸引了大批本區最優秀的教師甘愿放棄原來工作而“孔雀東南飛”;幾年來,我區乃至全市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待遇優厚,使得大量農村公辦優秀教師到民辦學校任教,甚至一些原來名氣較響的公辦學校的中層和骨干教師在也在短短一到兩年里流失殆盡。根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我區有90余名優秀的教師自動離職去區外任教,約有300余名優秀公辦學校的教師進入民辦學校,因此使得我區公辦學校“元氣大傷”。
(3)不堪重負動搖了農村教師終身從教的信心。
由于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鄉鎮的農村學校師資存在缺編現象,造成在職教師工作量過大,有的教師周工作量超過20課時,遠遠超過城區學校,白天忙于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處理學生問題,晚上還要輔導學生上自習,為了迎接各種檢查和驗收,甚至農忙季節的節假日也要加班。農村教師家庭多為單職工家庭,經濟負擔較重,幾百元的國標工資常常滿足不了贍養老人、撫養孩子、購買農資和人情往來需要使得一些教師經濟拮據而難以維持教師的尊嚴。同時,教師還要受到職稱、評優、獎金、再進修、分流下崗等問題的干擾,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得已另謀高就。
(4)民辦中學教師停發“國標”后的穩定問題
為滿足群眾對優秀教育資源的需求,預防優秀師資、生源的流失,經區領導同意并報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在城區、大吳和青山泉創辦了英才、求知和堯舜三所民辦初中,吸引了欲外流的優秀青年教師任教。但目前區財政停發了其工資(國標部分)后,教師思想波動很大,有外流的趨向,也勢必直接引發三校的優秀生源的外流,將會造成資金、人才的多重損失,影響到全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3、教育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
(1)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教育理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學校前進的指揮棒。而作為學校領導班子,他們的理念的先進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發展,影響到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學校的領導班子教育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沒有明確的辦學目標或思路不切合實際,業務能力不強,思想散漫,不能以身作則,造成管理混亂,在廣大教職工中威信不高。部分農村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主動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因此教師的教育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得不到家長的滿意。
(2)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素質教育的口號盡管喊了多年,我區的素質教育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始終沒有真正擺脫考試這個指揮棒。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社會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來說,老師只喜歡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得到62.0%的被調查者的認同,這表明教師僅從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狀況未得到根本轉變。為了應試。教師只能滿堂灌;為了應考,學生只好滿堂聽。師生同心協力磨時間、拼汗水。甚至我區的一些小學也上起了早晚自習,什么學生在校時間,教師工作時間我統統不管,一早一晚披星戴月,于是乎學生就成了教師排名的工具,教師也成了學校排名的工具,誰還記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因此教師厭教,學生厭學,教師教死書,學生死讀書的現象屢見不鮮。
(3)亂收費問題仍然存在
近年來,我區加大治理學校亂收費的工作力度,使得學校亂收費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合理的收費現象依然存在。如各種課外輔導用書、訂報費、保險費、校服名目繁多且在事實上為強行收取。據家長反映,有的學校課本費通常是預收費用,但結算后不予退還,因為課外輔導課本也必須買,而課外輔導課本買上后最多上一到兩個課時。另外,還有的條件較好的學校雖然收取電教費,但是在平日里卻很少使用電教設備,寧可擱壞也不會使用。因此收費問題也成為百姓反映的突出問題。
4、教育在不同鄉鎮發展不平衡。
由于教育發展直接取決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城鄉學校之間的差異,鄉鎮與鄉鎮學校之間的差異。如城區和走在全區經濟第一方陣的大吳、青山泉兩鎮的辦學條件相對優越,涌現出大批的省市級實驗學校、示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備優良。而其他鄉鎮的大部分學校教學條件相對簡陋、教學設備缺乏,優秀師資匱乏,因此直接影響的全區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5、農村學校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
一方面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一些人看到市場經濟初期個別暴發戶沒讀幾年書,就能出人頭地,掙大錢,認為農村孩子讀書不需多,認識幾個字,會撥弄計算器算算帳就行了。因此,多讀書不如早掙錢的思想束縛了人,造成小學生、初中生輟學率上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連續幾年農民增收緩慢,高校學費十年漲了100倍,種十畝地養不起一個大學生,導致鄉村出的大學生越多,經濟反而越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區,一戶農民供養一個大學生一般要傾盡家庭財力,供養兩個或三個大學生則要靠借款、靠社會支援,而孩子早早輟學的家庭則生活相對寬裕。這種現象的存在,使部分農民產生念書賠本的思想。雖然政府每年都對貧困和特困家庭的學生進行補助,但這對于大量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是“杯水車薪”,因此越來越多學生選擇了輟學打工的道路。
6、職業教育有待大力發展
目前,我區職業教育規模偏小、質量差、效益低、專業設置重復等問題的存在,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另外社會上對上職中的學生存在偏見。認為一等學生上重點高中,二等學生上普通高中,三等學生上中專、技校最差的學生才上職業高中。這樣就嚴重刺傷了上職中學生的自尊心,寧愿失學也不上職中。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條規模集約化、專業市場化、人才技能化的職業發展的好路子非常必要的。
7、韓橋、董莊兩礦校遺留問題有待解決
**年9月,兩礦校二百六十多位教職工統一納入地方政府管理,其人員工資標準仍然是集團企業標準。在省政府**年41號專題會議紀要和兩礦校移交協議中,沒有對兩礦校教職工在三年過度期遇有政策性增資問題的解決辦法,更沒有明確遇有政策性增資時的資金來源渠道。只有在協議第六條規定中,有未盡事宜和省政府**年第41號專題會議機要有不符之處,雙方協商解決的內容。**年7月21日,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發了徐礦司發[**]181號“關于增加工資的通知”文件,兩礦校教職工聽到消息后,多次到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反映他們的政策性增資的問題,但集團一直沒有給予答復。至今這兩礦校人員的增資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在今年初的地方增資中,兩校人員仍沒有明確說法,教職工的情緒波動很大,已多次上訪或越級,不穩定因素很大。
三、理清思路,找準突破口,加快我區教育的蓬勃發展。
1、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明確責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高低往往影響著基礎教育的發展,而基礎教育又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投入的獲益,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在這里要求我區各級政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關注教育。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切實做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區政府要確保財政依法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財政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年初編制預算時,對義務教育經費要重點保證,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并以此作為考核干部的硬指標。其次出臺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政策,加強經費使用的監督,如稅費改革后的新的農業稅收總額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義務教育等。從而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真正明確各級各層次教育投資的主體,地方政府要幫助學校分憂解難,要針對學校負債辦學的情況拿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建議區委、區政府把各鄉鎮、辦事處、工業園區投資辦學情況和政績考核掛鉤,想方設法為教育的發展打開方便之門
2、快解決城鄉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的實施雖然有效解決了長期拖欠農村教師工資的問題。但是目前農村教師國標工資偏低,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福利待遇較差,教師思想波動較大。建議區政府在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盡量縮小城鄉之間公教人員的收入差距。讓同一個區的教師真正做到“同工同酬”。督促相關部門盡快解決農村教師的各項待遇。這包括落實解決教師的遺屬補助、臨時代課金、防暑降溫費、取暖費等的發放資金渠道問題,盡快解決好教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待遇留人”的問題不好解決,應該在“感情留人”方面入手,盡快解決新分配教師的入編問題,一方面使他們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能吸引一部分優秀教師到賈汪任教。
3、轉變觀念、科學管理、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打鐵還須自身硬”,一位好的校長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強有力的班子就是一座堅強的戰斗堡壘,一個優秀的教師群體才是學校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在選好人、用好人上下工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勁、講奉獻的青年骨干放在領導崗位上。作為學校領導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管,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辦學,用科研的意識來武裝教師的頭腦;在學校管理要突出以人為本,充分發揚民主,引導廣大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從教師實際出發,關心教師,努力建立張弛有度的工作秩序,營造和諧健康的群體氛圍。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環境留人、事業留人”。
要堅持實施并不斷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通過全區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開。特別要加強對鄉鎮中小學的課程改革工作的指導,并根據我區經濟發展的要求,樹立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努力探索改革當前應試教育、升學教育模式下造成的那樣一種學制,一個評價標準,一個大綱、一本書,甚至一張試卷的局面。全區學校要逐步實行教育收費一費制制度。要使一費制實行,真正對規范全區中小學收費管理,減輕農民負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加強師德和終身從教的思想教育。
針對我區教師思想不夠穩定的現狀,教育主管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活動教育在教師中培養五種精神:不計得失的犧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認真執教的敬業精神,終身從教的獻身精神。目前,我區農村各公辦學校的師德建設工作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如大吳鎮西大吳小學,青山泉白集中學等學校的教師雖然只拿國標工資,卻依然樂此不疲地默默奉獻在自己的教工作崗位上,并取得的驕人的成績。
5、狠抓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是把建設示范初中和模范小學的重點擺到經濟薄弱的鄉鎮,努力建設一批省、市的農村示范初中和模范小學。二是加強農村薄弱學校的建設,實行城鄉校長、師資交流,為薄弱學校培訓骨干教師,重視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開展師德師風、愛崗敬業精神的教育,切實提高薄弱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三是要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要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充實農村教師隊伍力量,我區政府及人事部門要重視和支持鄉鎮教育的發展,重新核定編制,對農村中小學核定編額,要充分考慮教學布點和班額及師生比的因素。按需設崗,按崗定責,按崗定員,按員聘任,努力推進全區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并努力使農村中小學教師享受城區中小學教師同等待遇,同時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的管理和評價,建立起校長和教師的獎勵基金制度,從而穩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
6、努力加強職業高中教育。
基于就業需要、高考成績不理想、攀比等諸多原因,越來越多的父母青睞洋學位,不惜勒緊褲腰帶擲巨資為子女鋪設海外求學道路。然而,不少家長卻忽略了物質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適合留學?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應付得了長時間的獨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國留學當作改變孩子甚至整個家庭命運的賭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壓力?一名未成年留學生因思想上對出國學習的準備不夠,在到加拿大僅13天后,便走上自殺之路。慘痛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對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學生、尤其是低齡留學生不堪忍受壓力而選擇輕生。
壓力之二:文化沖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語言等原因,一些留學生很難融入當地主流文化群體,多是拘泥于中國學生圈子,生活范圍相對狹窄。即便與當地學生建立起社交網絡的,也會因為文化差異感到不適應。比如歐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動幫助人,需要你主動求助,但中國人又不好意思;歐美人表面比較熱情,但要深交卻不容易,讓中國留學生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部分留學生出于經濟考慮,為節省社交費用,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戲、上網,過著封閉的生活。在這種狀態下,抑郁、焦慮、社交恐懼都可能出現,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加拿大某大學3周內連續發生兩起中國留學生自殺事件。知情人反映,他們都是頂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與人交談時總顯得很憂郁。
壓力之三:現實問題帶來的挑戰
留學生活的現實壓力從飛機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顯出來:怎么從機場到學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辦銀行卡和手機卡?很多留學生由于背景知識缺乏、行前準備不足,剛下飛機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說從容應付選課、打工、畢業找工作等更多現實挑戰。一位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很難既洗衣做飯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
壓力之四:個人價值感的缺乏
美國一著名高校的某中國學生因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許多在國內學習優秀的學生到了國外會在某個階段非常不自信。因為語言問題、學習習慣、評價標準等因素,中國學生往往花很多時間學習,表現卻差強人意。尤其是文科類專業,上課以專題報告和討論發言的形式進行,課堂表現計入平時成績,一些在應試教學中表現良好的學生,此時卻感到難以應付,產生較大的失落感,對個人價值產生困惑。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095-02
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并且將它放在“五個統籌”之首。四年過去了全國人民仍然在探索著城鄉統籌的發展道路。時至2007年6月7日,批準重慶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希望重慶能給中國開創一條城鄉統籌發展的道路。有人說重慶就是中國的縮影,一個“大城市”+“大農村”縮影。的確是的,3100萬人口中,農村人口仍占73.6%;2006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4:1,大于全國和西部的城鄉落差;都市區,渝西區和三峽庫區三大區域人均GDP之比為3:1.6:1,大于全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落差。城鄉二元化問題如此的嚴重,完全就是一個中國的縮影。試驗區成立伊始,各方對重慶寄予厚望,希望這個試驗區的改革能給中國尋出一條解決城鄉二元化問題的出路。時至一月余過去了,試驗改革啟動了沒有?有何進展?有何創新?帶著疑問,我們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重慶的調研征程。
1 成績
經過為期一周的調研,筆者認為重慶至少在以下這幾方面做出了較快的發展,有效的改革或是有益的創新。
(1)基礎設施建設。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重慶的發展一點也不為過。高樓大廈和在建的高樓鱗次皆比,隨處可見,高架橋飛天橫架,無一不顯示著重慶近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多么具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城市。正如《紐約時報》的記者這樣描述道:“在重慶,到處可見新的高速公路、新的大橋、拔地而起的高樓,很多時候,新的景象倒不會讓你感到驚奇,反而是很偶然地見到城市舊貌的痕跡時,你會吃驚。”重慶的基礎設施一個很大的特點還體現在交通上。二十年前中國有一路流行的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確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先行條件。從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來看,重慶是一個面積達8.2萬平方公里的直轄市,市域通達時間需要8個小時,遠遠超出了主城的直接輻射范圍,時空距離大,城市經濟輻射能力就會遞減。鑒于此,重慶市提出了“一小時經濟圈”的構想。指以主城為核心,通過興修高速公路,在交通1小時可通達的范圍內,形成一個具有明顯聚集效應、具備競爭優勢的西部地區最大城市群。 “一小時經濟圈”由24個區縣組成。這些區縣包括:主城9區、雙橋、長壽、合川、涪陵、永川、江津、萬盛、璧山、綦江、榮昌、南川、大足、潼南、銅梁、武隆。 “一圈”是實現“加快” 和“率先” 的“火車頭”,著力打造“一圈”, 是從根本上解決“兩翼”問題,加快建設“重要增長極”、“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需要。重慶將發揮大城市對大農村的輻射和帶動效應,培育和形成一個具有較強輻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經濟區域。做好“一小時經濟圈”的規劃和建設,把“磁場”擴大,增強聚合輻射能力。在從重慶到銅梁的路上,筆者看到貨車來來往往,一片繁榮景象,這明顯是一種大城市對小城市的帶動。有了暢通的道路,貨物才有了出廠的條件,農作物也才有更多的進入市場的可能,城鄉交流的容量也將隨著道路的寬敞而擴寬。
(2)城鄉區域功能建設。重慶在推進城鄉空間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功能和發展方向明確,東部都市區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領先發展;西部新城區以拓展發展空間加速城市化進程為重點,加快建設。對城鄉一體化重點區域進行科學布局,統籌編制楊謝石黃都市區,華巖新城區,九龍園區,西彭園區,白市驛花卉示范區“五大片區”規劃。
我們參觀了號稱“農村建設試點”,“都市后花園”的白市驛鎮。成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的這個契機使得白市驛鎮發展很快,積極搭建著產業發展載體。大力發展農村工業,推進農村工業的集約化和集群化發展。突出發展特色生態高效農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爭創一批特色品牌,不斷壯大花卉苗木,名優水果等優勢產業規模。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引導特色農產品進入商社集團所屬超市。白市驛成功審創了一個白市驛國家級花卉苗木示范區,引入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大力建設花卉城和農科城,著力搭建現代農業產業載體。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生態旅游休閑業,巴渝風情園,陶然居,天賜溫泉等一批重點項目。(農家樂)周君記火鍋食品工業園被確定為全市首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參觀時還不到周末,但是農家樂度假村里的熱鬧景象以足以證明都市后花園的魅力,顯示著這個原本遠離城區的地方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度假人群,越來越多的財富也將隨著人流的到來而來到這里,都市后花園影響日益擴大。
除了農家樂,白市驛鎮還有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居住區――清河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起來的這個一平方公里的小村子,是一個以明清風格的古城建筑為特色,看起來非常干凈清爽并且整齊的居住區。在這個百姓自己出30%,國家出70%的錢建成的新農村居住區里,老村長告訴我們:清河村已經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人均純收入由3年前的1100余元增至3960元。新修公路1.8公里,人行水泥便道10090米,集中式垃圾坑10個,集中式污水處理池8個,鋪設下排管道820米,農戶房前屋后綠化美化6萬多平方米,2550人飲用自來水,普及率達90%,完成改廁580戶,其中沼氣池式衛生廁所50戶,60%以上農戶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了標準化村衛生室。同時完善衛生管理制度,加大衛生宣傳力度,提高村民衛生意識,形成群眾自覺關心身體健康和環境衛生,村容村貌大改觀。參觀末了,老村長還用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驕傲地告訴我們:“我們這里將會一年比一年好,明年大家再來還會再變一個樣兒。”
(3)企業參與的公共設施建設。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里提供公共設施服務,那是政府的責任,似乎與企業無關。就算企業建立一些公共設施也只是在自己公司附近,以吸引顧客為目的。重慶出現的美心洋人街似乎打破了這種慣例。美心洋人街面積4萬平方米,由美心集團出資6億人民幣打造。集小吃街、酒吧街、游樂園、休閑公園、歐洲風情園等功能為一體。進入美心洋人街好像走進了一座神秘美麗的童話王國,充滿著異國情調。還有以清明上河圖以題材建成的宋朝小鎮。多元文化匯集,讓人飽覽眾相,大開眼界。是一個讓市民們休閑娛樂,特別是小孩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的好地方。在洋人街消費很便宜,吃一個小碗涼面才一元錢。不過最重要的是洋人街風景區是完全免門票的!這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即便是身無分文的窮人也可以來觀光游覽,旅游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擁有的享受。窮人經濟學似乎在企業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回饋社會,造福社會的完好典范。而且企業也更加名聲大震,贏得了好聲譽,人們心中都記住了這個能給人們帶來福利的好企業。對于政府,企業和市民來說這是一件共贏的事情,修建公園不再只是政府的負擔,企業贏得聲譽,市民獲得福利,政府贏得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4)新型城鄉合作醫療。在我們參觀的和城鄉民生問題有關的地區和單位里,南岸區新型城鄉合作醫療是比較有意義的。在重慶南岸區是一個人口多,財政比較寬裕的區。2007年7月1日,南岸區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簡稱“新合”)率先在全市啟動,城市低收入群體、下崗待業人員、農轉非人員以及農村居民,每人每年交納10元,就可加入“新合”, 符合條件的這部分人的孩子、老人也都納入了醫保范圍。這一舉措擴大了參保范圍,把以前沒能納入醫保的邊緣貧困人群也納入其中,參保居民全年累計最高可補助15000元。參合居民因病需要就診的,必須先到鎮級定點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需要轉院的嚴格按照就診流程,實行逐級轉診。如果不按照此程序的,其醫藥費用不予補償。據悉,2007年南岸區將力爭實現城市低收入群體、下崗待業人員、農轉非人員以及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共20余萬人受益。南岸這一做法為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的城鄉統籌醫療保險制度提供了寶貴參考。南岸區政府拿出1000萬元,對貧困居民進行醫療補貼。為貧困居民提供免費或優惠醫療服務的是南岸區政府,醫院是政府實施救助的平臺。并且通過公開招標,實行多元化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模式,在全區劃出了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區紅十字會,每季度定期與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財務結算,補足醫院為貧困居民付出的減免醫療費。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的最優配置。據南岸區區長介紹,南岸區還將通過信息技術把社保、醫療、衛生、民政四大機構的職能整合,形成一個平臺,將所有居民情況納入數據庫,實現各部門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各部門的聯絡,降低政府辦公費用。南岸區區長堅定地告訴我們,雖然在新合實施后的半個月里所有的醫院都出現了利潤大幅減少甚至虧損,但是新合仍然要堅持下去。并且城鄉統籌盡量靠近,城鄉不必分開,不必兩套。也許只有一套做法在實施的時候才能真正消除城鄉差別吧。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站里,一個躺在青竹椅上掛吊瓶的老奶奶微笑著告訴我們:“衛生服務中心進入社區真是好啊,方便還便宜。”希望不久之后,不管在城市的社區還是農村的社區,都能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蹤影,在服務中心里能看到居民們滿意的微笑。
2 問題
城鄉統籌,做為一個世界級的難題,確實并不是那么好解決的。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聽到看到了許多的無奈。
銅梁縣民政局局長的無奈:雖然我們盡了力,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銅梁縣財政收入不多,我們的社會保障還是不夠,離市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一、基本情況
xx中是xx區唯一的一所三級達標校,完全中學。現有在校學生xxxx多人,學校設校團委一個,下轄學生支部xx個,教工支部x個,共有團員xxxx人,占學生比例xx%。校團委設團委書記一位,團委副書記一位,團委委員x位。年齡在1735歲之間。
二、表彰情況
近年,在市區團委的領導下,在校黨政支持下,我校共青團工作在繼承中創新、在探索中發展,校團委先后被評為為xx市五四紅旗團委、xx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集體、xx市優秀青年志愿服務隊、xx區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校長xx被評為xx市支持共青團工作十佳校長,團委書記xx被評為xx省優秀共青團干部、xx省優秀共青團員,xx老師被評為第十四屆省運會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團委副書記xx被評為xx市優秀共青團員,xx老師被評為第十四屆省運會xx市優秀青年志愿者等等。
三、近年工作情況
我校高度重視共青團工作,做到目標明確,措施有力:
(一)突出主線,加強思想教育。
始終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團、教育學生,不斷創新教育培訓、社會實踐、典型示范、主題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青少年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筑當代青少年學生強大的精神支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實踐精神、文化,實施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文明市民公約等為抓手,依托創建文明城鎮、綠色學校、文明班級等工作載體,加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范教育,讓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二)強化意識,推進團員發展。
廣泛開展舉團旗、唱團歌、戴團徽、重溫入團誓詞團日活動和弘揚精神,展示青春風采、愛我xx,爭做文明市民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團員意識教育。利用好學校是向各條戰線輸送團員的重要基地的優勢,做好團員發展工作,兩年發展新團員xxx人,團青比例達到xx%。
(三)優化管理,提升團干部素質。
配齊配強團干部隊伍,并做到按期換屆,民主選舉領導班子;班子的民主生活正常,班子實行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班子成員政治素質好,除學生外均為本科畢業;能密切聯系學生和青年教工,全心全意為青少年學生服務,在青少年學生中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四是完善制度,強化保障力。繼續堅持和推進三會兩制一課制度,結合團日活動制度、重溫入團誓詞制度等,因地制宜組織實施。建立健全工作調研制度,蓮山 課件關注社會焦點、青年熱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推行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實績為重點,以組織建設為重要內容,以團員青年的認可度、滿意度為基本尺度的工作評價體系。
(五)落實載體,加強陣地建設。
學校將團組織的活動陣地建設列入學校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在師資、場地、時間、資金待方面予以保證,建立了學生會、文明督導隊、建成學生社團8個,建成課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建立了團委博客,強化了團工作的基礎和物質依托,積極發掘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團刊《xx》,校園小廣播作好學校各方面宣傳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共青團活動陣地的教育引導作用,不斷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六)突出重點,深化品牌活動的開展。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青少年的年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深入開展我行我秀,真我風采xx中學生會主席換屆競選活動、、青春獻祖國詩詞呤誦大賽、主題團會評選活動、十八歲成人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動、保護母親河行動、新團員入團宣誓暨老團員重溫入團誓詞主題活動、科技創新、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和幫助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對我校共青團工作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我們認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團的活動時間受限,經費不足。
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動是共青團工作的一種手段、一種載體,是學校團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說新形勢下學校教育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但是整個社會更看重學校的教學工作,尤其看重升學率的高低,從而導致學校對共青團工作往往是喊的響、做的少,再加上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調查顯示:目前學校團組織的活動雖有開展,但往往活動時間受限,而且經費除一部分團費外,主要由學校財政撥款來解決,數量十分有限,不能保證活動的次數和質量。
2、團干部待遇有待進一步落實
教師團干部承擔沉重的教學任務和許多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使這些團干部不能全身心投入共青團工作。此外,學校團委正副書記未能分別按中層正副職待遇予以落實,仍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3、團干部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
很多教師團干部本身教學任務繁重,缺乏系統的培訓,他們對新形勢下學校共青團工作的新內容、新特點普遍缺乏認識,固守舊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導致對部分團內重要工作和重要活動缺乏了解,甚至不知如何開展。
五、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措施的辦法
針對目前我校共青團工作存在的以上問題,我認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學校共青團工作要做到以下三點。
1、及時了解團員青年思想特點,加強團的活動的針對性
學校共青團的工作要適應團員青年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團的活動。如針對他們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獨立性強、樂于表現自我的特點,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如公開招聘團干部、學生會干部,鼓勵學生自己成立各種興趣小組,自己設計團日活動方案,[蓮山 課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參與競爭意識、管理協作精神、團隊精神。針對目前學校中獨生子女嬌氣、霸氣的特點,堅持對新生進行軍訓,在軍訓中磨練學生意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同時,要以長才干,受教育,增見識為原則,認真抓好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創造條件;在校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用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共青團的凝聚力相應增強。
2、加強學校團組織建設,提高團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