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40: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課程開發研究背景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為基點, 努力造就“ 四有” 新人。茶文化所包含的操作實踐的趣味性、知識理論的科學性和多姿多彩的藝術性和茶德所包含的中庸之道、行儉之德、明倫之禮、謙和之行更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有利于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的實現。
2.傳統文化現狀的需求
近年來,對于茶產業的長遠發展、保留茶文化方面,長興縣政府不遺余力,“大唐茶都”這一品牌逐步被國內外游客所認可。但是長興茶文化旅游僅限于觀景看物等旅游活動形式和內容, 在旅游銷售的實際過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旅游產品, 這與長興悠久的茶文化極不協調。并且紫筍茶發源地——水口的中小學生對紫筍茶文化了解不全面,興趣不濃厚,一旦沒有年輕一代的努力,我們的茶文化將岌岌可危,因此有必要從中學生抓起,振興茶文化。
3.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初中二年級學生正處于“心理性斷乳期”這一年齡階段,是孩子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可塑性大、主動嘗試、追求獨立。倘若用合適的方法施加茶文化的熏陶,較容易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會動手實踐能力,形成自己對茶文化獨特的見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二、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長興 “三茗”的起源、發展和現狀,認識紫筍茶,了解紫筍茶采摘、烘焙過程,學會紫筍茶的沖泡方法及基本奉茶禮儀,初步了解茶藝并學會欣賞茶藝。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學會合作探究,學會動手實踐以及學以致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采茶,炒茶,感知紫筍茶文化,提高對茶文化的興趣,關注茶文化,尊重勞動;經歷泡茶、奉茶、品茶,體會茶所蘊含的的中庸之道、行儉之德、明倫之禮、謙和之行;了解金沙泉被污染現狀,樹立愛護環境意識;通過對茶文化旅游不完善現狀的學習,生發熱愛茶文化,把理想與家鄉建設緊密聯系的情感。
三、課程內容
(1)澄心堂老知名品,寄與猶奇紫筍珍。參觀長興顧渚大唐貢茶院;介紹長興水口紫筍茶起源、發展及現狀。
(2)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有機茶基地采紫筍茶;交流采茶體會;總結采茶要點及茶樹生長情況。
(3)新茶已上焙,旋旋續新煙。參觀人工炒茶基地,引導學生嘗試炒茶;觀看機器炒茶制視頻,總結炒青的要點。
(4)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紫砂壺和金沙泉的介紹;介紹泡茶技巧,動手泡茶;介紹泡茶、奉茶、斟茶禮儀,學生表演奉茶;師生共飲茶。
(5)故地重游,用心感受。重回大唐貢茶院。
四、課程實施
《長興水口茶文化》課程的課堂學習共9周27課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一系列學習。
第一周:紫筍出顧渚,常湖二郡間。帶領學生前往大唐貢茶院,參觀過程略。
第二周:澄心堂老知名品,寄與猶奇紫筍珍 。通過讓學生了解長興紫筍茶文化,讓學生們增加自己對于茶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三周: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實地考察種茶基地。
第四周:采茶總結。師生交流、總結采茶體會。
第五周:新茶已上焙,旋旋續新煙。帶領學生參觀人工炒茶基地,先觀看炒茶,再嘗試炒茶,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生對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六周:炒茶總結。通過觀看,掌握機器炒茶與人工炒茶的要領。
第七周:金沙泉和紫砂壺介紹
(1)泉瀨黃金涌——金沙泉。茶性發于水,對于泡茶其水。教師講授金沙泉的悠久歷史,師生品嘗泉水。教師通過圖片展示泉水被污染的現狀,以此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愛護環境意識。
(2)覓得名人一壺,賽過無價之寶——紫砂壺。茶是水神,水是茶體,器益茶功,紫砂壺,是長興茶文化的又一珍品。教師通過視頻為學生介紹如何制壺,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美的能力。
第八周:飲茶知識知多少
(1)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教師講解泡紫筍茶要點并演示,然后每小組一套器具,動手實踐。
(2)以茶會友。教師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奉茶、斟茶禮儀,然后創設不同情境(比如對象是師長、同輩)讓小組表演。
(3)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教師講解飲茶小妙招。師生共同品茶,體會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行以及體會苦盡甘來的之感。
第九周:故地重游
再次帶領學生前往大唐貢茶院,學生決定自己的旅游路線,任其興趣的發展。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理論基礎,收獲與否,學生應了然于心,每人上交一份心得體會,要讓他們自己學會反思。
五、課程評價
滿分100分,共分為三部分:
(1)平時小組討論發言占30%,根據平時發言次數,發言內容給分,每小組各成員成績相同。
(2)小組奉茶表演占20%,根據表演正確性和藝術性給分,每小組各成員成績相同。
(3)最后上交的心得體會占50%,根據每人收獲及感想給分;
最后綜合三方面分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轄泰山、岱岳兩個市轄區,寧陽、東平兩個縣,代管新泰、肥城2個縣級市。《泰安市農村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編號TJK2013Z0011),課題自去年10月份立項以來,我們課題組人員先后對泰安市(除泰山區外)五個縣市區的14處農村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每處中學的校本課程開況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現抽取其中的5份(每縣市區1份),進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簡介
【案例一】:
學校:寧陽縣第二十五中學。學校駐地華豐鎮簡介:因境內有華豐煤礦而得名,位于寧陽縣境東部。北與岱岳區隔柴汶河相望,南與靈山鄉為鄰,東連東莊鄉,西接南驛、磁窯二鎮。面積59平方公里。鎮機關駐新街村,距縣城35公里。蒙館公路、磁萊鐵路橫貫全境。全鎮轄30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農業突出三園一牧(果園、菜園、桑園、畜牧)建設,立體種植1.5萬畝;鄉鎮企業以煤炭、機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電器為主。主要企業有華豐鎮煤礦、華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建筑安裝公司、東躉特產有限公司。學校簡介:山東省寧陽第二十五中學始建于1977年,學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學校總建筑面積12916平方米,現有30個教學班,學生1850人,教職工120人,專任教師102人,是一所省級規范化學校,學校連續獲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十佳學校”、“泰安市學校文化建設AAA單位”、“泰安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泰安市教學示范校”、“泰安市個性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具體、翔實、實用。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感恩》、《文明禮儀 感恩》。校本課程表現形式:均為自編教材。校本課程開發形式:《感恩》主編1人,副主編6人,編輯15人,系教師多人集體合作開發;《文明禮儀 感恩》主編1人,副主編2人,編輯9人,系教師多人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學習組織形式與周課時數:學生必修,每周1課時。《采訪學校簡錄》摘要:學校于2010年確定以“感恩成長”主題教育為特色,結合這一辦學特色,編寫完善了《“感恩成長”主題教育讀本》、《文明禮儀 感恩》校本課程,2011年5月承辦“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現場會,泰安市教育局組織全市教育系統有關人員來校學習該校新道德主題教育的先進做法,同年10月在“山東省素質教育論壇”上作了經驗介紹。
【案例二】:
學校:岱岳區道朗鎮第一中學。學校駐地道朗鎮簡介:道朗鎮位于泰山西麓,北與濟南長清為鄰,西與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鐵路及泰肥一級公路貫穿東西。面積131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4.5萬人。全鎮主要盛產蘋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鮮雜果,年產各類干鮮雜果4萬噸。境內有白馬寺、黃山寺、黃巢寨、魁星閣等多處風景名勝,旅游資源豐富。學校簡介:岱岳區道朗鎮第一中學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畝,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1996年通過省級規范化學校驗收,2007年首批創建為泰安市學校文化建設AAAA級單位驗收。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校園文化建設單位”、“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單位”、“省電化教學示范學校”、“市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已制定。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1)《文明禮儀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繡》;(4)《課外古詩詞背誦》;(5)《乒乓球》。校本課程表現形式:(1)、(2)為實施方案,(3)為實施方案和教案,(4)、(5)為教案。校本課程開發形式:均為教師合作。校本課程學習組織形式與周課時數:學生選修,每周一課時。《采訪學校簡錄》摘要:學校立足本地實際,開發《文明禮儀教育》、《乒乓球》等多種校本課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動時間及周五下午以社團形式開展活動。
【案例三】:
學校:肥城市桃園鎮初級中學。學校駐地桃園鎮簡介:桃園鎮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鄰肥城市區。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總人口5.9萬人。北接京滬鐵路泰肥支線,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臨路、肥桃路橫貫東西,交通便利。桃園鎮物華天寶,地方特產――肥城桃,個大味美,風味獨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歷史,為歷代皇室貢品,桃園鎮因此被譽為“世上桃園”。學校簡介:桃園中學創建于1988年,占地86余畝,現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03人,教職工104人,專任教師92人。學歷全部達標,其中高級教師10人,中級職稱教師43人;泰安市優秀教師6人,泰安市教壇英才3人,泰安市教學新星3人,市級以上教學能手、骨干教師等20余人。先后獲得山東省規范化學校、泰安市電化教學示范學校、泰安市教學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制定規范,實用。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該校所開發的校本課程較多,課題組對其進行了分類:學科拓展類5項,如《生物與生活》、《快樂寫作》等:工藝(藝術)類5項,如《藝術插好》、《工藝美術小制作》等;鄉土文化類1項――《桃鄉歷史與文化》;科普類2項,《走進科學》和《農村中學周邊環境的污染與防護》;體育類1項――《羽毛球》;社會文化類1項――《中西文化差異》;能力拓展類1項――《中學生能力拓展》。校本課程表現形式:均為裝訂成冊的自編教材校本課程開發形式:自編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園鎮初級中學校本教材編寫組”,可見是集體合作。校本課程學習組織形式與周課時數:學生有必修與選修,七年級每周開設2課時,八、九年級每周1課時。
《采訪學校簡錄》摘要:學生根據自己愛好、興趣選擇相應課程,每學期對學生的作品、作業進行評比,同時對老師的教學過程給予評價。問題:教師能力不足,教學設備缺乏。
【案例四】:
學校:東平縣大羊鎮中學。學校駐地大(DAI)羊鎮簡介:大羊鎮位于東平縣境東北部,地處東平、平陰、肥城三縣市交界處。全鎮面積93.39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4.1萬人,8.3萬畝耕地。核桃是大羊鎮的特色產業。大羊鄉所生產的“魯東”牌核桃,具有個大、皮薄(手攥即開)、肉豐等特點,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大羊鎮獲得了國家林業局授予的“中國核桃之鄉”的榮譽稱號。學校簡介:大羊鎮中學始建于1959年,現為泰安市規范化學校。學校現有1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30人,專任教師63名。學校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先后榮獲縣“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縣“教學工作進步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無。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1)《中學生文明禮儀》;(2)《核桃樹的栽培與管理》;(3)《剪紙》。校本課程表現形式:自編教材。校本課程開發形式:教師合作完成。校本課程學習組織形式與周課時數:(1)為必修,(2)、(3)為選修,每周1課時。《學校采訪簡錄》摘要:《核桃樹的栽培與管理》與《剪紙》都是根據學校和地方資源特色開發,山核桃種植主要是勞技教師在勞技課和課外活動時進行,有時請來有種植經驗的村民傳授種植方法和栽培技術,《剪紙》主要在美術課和課外活動有美術教師時進行。
【案例五】:
學校:新泰市天寶第一初級中學。學校駐地天寶鎮簡介:新泰市天寶鎮,是隸屬于山東省新泰市的鄉鎮之一。該鎮地處魯中腹地,北倚國家森林公園徂徠山,南臨黃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區風光秀麗,南部平原土質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陽田”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稱。轄50個行政村,人口7.8萬人,耕地面積8.7萬畝。櫻桃是天寶鎮特色產業,有“中國櫻桃第一鎮”美稱,天寶櫻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譽一方,目前已種植2.2萬畝,是國內較大的櫻桃生產基地之一。學校簡介:天寶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學,1986年歸屬地方,始名天寶鎮第一初級中學。學校現共有31個教學班,教職工135人,黨員23人。在校生人數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蓋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評為泰安市規范化學校,2012年再次被復評為泰安市規范化學校。
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已制定。目前已開發的校本課程:(1)《天寶印象》;(2)《我可愛的家鄉――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3)《保護野生動物主題辯論會》;(4)《素描與彩畫》;(5)《走進李白》;(6)《月亮詩情》。校本課程表現形式:(1)與(2)為自編讀本,(3)為課程綱要,(4)為自編教材,(5)與(6)為教案。校本課程開發形式:(1)與(2)由教科室人員合作完成,(4)由兩位教師合作開發,其余均為教師個人開發完成。校本課程學習組織形式與周課時數:每周1課時。采訪摘要: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雖已制定,但執行比較困難。人員緊、教師缺乏校本培訓、考評制度等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其結果導致校本課程形同虛設。
二、案例說明與分析
(一)案例說明
1.課題組調研人員對泰安市五個縣市區農村中學的考察是隨機的,不存在由于好惡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農村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2.一個學校駐地的地理自然資源和周邊社會資源(即鄉土資源),是校本課程開發所結合的重要內容,因此研究者把學校駐地鄉鎮簡介列入案例的一項,以期望所研究的學校有沒有結合這些資源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進一步說,看開發了什么,還有什么資源有待開發。
3.為什么案例要列入學校簡介?一是讓讀者對學校概況有個大體的了解,二是看學校發展狀況與校本課程的關系,是“省規”還是“泰規”,把兩種規格、兩種級別的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專項比對,看能不能說明問題;第三就是看簡介中學校有沒有因開發校本課程而具有辦學特色,因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往往是與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和辦學方向聯系在一起的。
4.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對每一所學校而言,國家教育方針都是一樣的,但是學校怎樣依據教育方針確定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各個學校應該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學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學。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一所學校要開發校本課程,就要考慮課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說,我為什么要開設這種課程而不是那種課程,其依據主要是學生的興趣或需求。如果說興趣和需求問題是回應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的話,那么校本課程開發還要考慮其他可能性,也就是當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即依學校、社區現有的可得到的資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興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課程開發還要有實施與評價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這一些都是《校本課程規劃方案》所要解決的。一個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之前,必須先要制定適合本校發展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否則,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是隨意的、無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開發校本課程”一項所列舉的校本課程以實地考察為準,調研人員對每項課程內容的封面、目錄一一拍了照。對學校開發較多的校本課程,研究者暫且作了歸類,如【案例三】,但歸類方法不追求規范。
6.校本課程表現形式、開發形式、學習組織形式與課時數都是考察與研究校本課程的重要參數,通過這些項目參數,可以窺視到開發者對校本課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學校采訪簡錄》(或采訪錄)是調研人員實地考察時由采訪學校分管領導親筆所寫,有據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學校層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
8.校本課程評價方法能在《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得到體現,凡對《校本課程規劃方案》評價“翔實、可行”的評語,都是對其評價方法給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評價方法不再作為一項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對校本課程的其他研究參考項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二)案例分析
1.關于《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學校制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說明中已陳述,這里打個比方,如果把校本課程開發看作一項工程的話,那么《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就是工程的預算方案、設計圖紙,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無這種方案設計的有3處學校,占抽查學校的30%。這說明什么呢?讓我們先看國內知名學校的做法:江蘇錫山中學是在國內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比較早的,也是影響力比較大的學校,他們的做法是:(1)建立課程領導組織。該校組建了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組成的學校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師生比為2比1。(2)需要評估。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設計了6套問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師、學生問卷進行調研,輔以訪談、座談等方法,獲取必需的信息。同時還研究了學校教育哲學、課程資源等問題。(3)建構框架。先確定總體目標,再形成課程結構,最后,形成《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及《校本課程規劃方案》。(4)組織實施。共五步:教師培訓;教師申報課程;審議、課程;學生自主選課;組建教學班級,編寫《課程綱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而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缺少這一環節說明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不完整的,是一種隨意的、無目的的開發。另外,《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來、憑想象寫出來的,它需要對學生興趣和需求、教師專業素質、資源問題等進行調查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我們調研人員在考察時,并沒有發現制作《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過程性材料,這不能不說明問題。
2.關于學校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數量反映出學校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教師的參與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課程開發的數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項、【案例五】6項、【案例二】5項,后兩位的是【案例一】2項、【案例四】3項,從數字上不難看出縣市區之間的差距。讓我們再看看國內知名中學他們所開發的數量:上海中學(1999~2005共897門),華師大二附中(124門),大同中學(80多門),南洋中學(2004年47門),市八中學(約47門),靜安教院附校(一學期初中部74門、小學部32門)。如此多的校本課程,讓學生有了很大的選擇空間。其次涉及領域廣。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遍布哲學、政治法律、歷史、藝術、語言文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工業技術、信息技術、體育與健身、綜合實踐等眾多領域,基本能滿足學生多樣的需求,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第三是課程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如:上海中學的《CPS-資優生必修課》,南洋中學的(心靈之旅》、《紅十字青少年救護知識》,市八中的《錢幣文化》、《俠與道(金庸小說解讀)》、《金融知識入門》,格致初中的《學做編輯》、《火花欣賞》、《少兒茶藝》等。拋開校域差別、資源差別不說,單從數字上分析,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同時也說明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發展趨勢,任何人不該有應付一時、搞形式主義的想法,我們泰安市農村中學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任重而道遠。
3.關于校本課程表現形式。匯總以上研究案例,我市農村中學校本課程所表現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自編教材,(2)實施方案,(3)教案,(4)自編校刊,其中以自編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單一的自編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個唯獨沒有自編教材的案例,他們以“實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而【案例五】中出現了“課程綱要”的實施形式,確實值得一提。這里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校本課程到底應該以什么方式呈現?我國課程學者廖輝認為:自認為開發校本課程就是組織和集中一些人員(如教師)開展校本課程的教材編寫,將校本課程開發看成了靜態的教材編著,脫離了學校里、師生間的教育需求和教育發展。其實,課程開發除了教材的開發,還必須明確學校的教育哲學,設置合適的課程與課程群,開發課程標準(地位和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與評價等),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并認真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同時,教材的開發,除了自己編寫,還可以選用和改編他人編寫的比較理想的教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學校課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則上不為學生提供教科書。考慮到校本課程的價值與定位,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部門以及學校不要關注校本課程的教材開發,而應關注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以及由教師開發的《課程綱要》。因此,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不必熱衷于編寫教材,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是教材編寫。另外,我國課程專家崔允t、韓延倫等人認為,把“校本課程開發”簡單化為“組織教師自編教材或輔導材料”是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存在的一大誤區。這個誤區不僅在實踐上“窄化”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類型以及內容選擇的范圍,還局限了教師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思維視野。以上資料說明,我市對校本課程的表現形式還普遍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在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課程綱要;進一步說,這實際上是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和領悟程度的問題,不是說自編教材不是校本課程的表現形式,而是說不能作為主要形式。
4.關于校本課程內容(分類)分析、案例中資源開發運用狀況分析、校本課程開發形式與學習組織形式分析以及采訪中折射出的問題,等等,限于篇幅且時間緊迫,課題組將其研究并完善后,將另辟文章陳述。
三、初探心得
一、校本課程及其功能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由學校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學校課程的有機整體,是執行國家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
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 學校特色 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缺陷,提高課程對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校本課程的目標
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課程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開發潛能,培養學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并逐步形成學校 辦學特色 。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相協調的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與國家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保持一致。課時比例要控制在課時總量的 10%-25%,保證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間的協調性。
2、權力與職責相統一的原則
學校具有開發校本課程的決策權、選擇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要堅持校本課程實施的嚴肅性,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的有效機制,監督和評估課程實施的過程,發揮校本課程的積極作用。
3、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相結合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立足于地域資源與校本特色的有機結合,促使資源開發與校本特色同步發展,學校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同區域的學校要積極配合,走合作公關之路,避免學校與學校之間重復開發的弊端。
4、課程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的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應使課程的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在注重課程實施的同時,通過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反思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科學性,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5、調查、研究、實驗相結合的原則
要對學校里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現狀、社區的條件進行深入地調查,把這些調查結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同時,要把整個開發過程視為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以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四、校本課程內容的確定和開發的類型
校本課程內容的確定要建立在對學生發展需要評估的基礎上,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需要為宗旨。根據課程開發內容的來源,可以把課程開發活動分為三種類型:選用、改編、新編。課程選用是根據學校的 辦學目標 制定出課程選擇的標準,依據標準從眾多可能的現有課程資源中選擇比較適合的課程;課程改編是教師根據 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現實條件 ,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局部的內容修改或結構調整;課程新編是指所有的課程成分都是依據 學校現有的師資和校本特色資源 由教師新開發的,不依賴現有的課程材料。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五個階段:
1、建立領導機構
由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家長共同組成課程開發委員會,校長任委員會主任,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和領導保障。其職能是:咨詢、把關、審查和提供幫助。
2、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整個開發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學校要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形式,調查和分析學生的發展需要,明晰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并且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階段性的調查,以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設置。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學生的需求和建議。②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③社區和學校教育資源的狀況 ;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④學校的優勢。⑤家長對學校開發課程的愿望和建議等方面。
3、確定目標。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訂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4、組織與實施。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自主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附課程介紹)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編入《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后,才準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與門類、實施與評價的建議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或過程中,撰寫自己承擔的《課程綱要》。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涉及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么樣的活動,處理好均衡與連續的關系);
(3)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七、校本課程的實施
學校根據校本課程的設置,可統一安排校本課程的教學時間,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須保證校本課程的課時,初中、小學每周至少 1課時,并要把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納入課程表統一管理。
校本課程實施方式要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 1-2年級,根據兒童廣泛的探究、操作與表現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設置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在參與性的綜合學習中增加體驗,培養興趣,發現特長,避免過早的專門化教育。小學3-6年級應開發基于學生興趣和愛好、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采用興趣小組、主題單元活動等到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為發展學生特長提供各種機會,避免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中學要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發展目標,以選修課的方式,設置多樣化的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開發序列化的課程,滿足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學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努力把蘊藏于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合理配置設施資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課程資源。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注意發揮家長與社區資源的作用,積極開展與校外機構的合作。學校要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經費保障。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學校要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確立評價準則,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課程實施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應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學校要定期評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為制定新學年的課程實施方案服務;學校應定期組織教研組評價教學進度計劃,并對照實施情況調整與完善教學進度計劃,為制定新學年的教學進度計劃作好準備。學校要定期檢查部分教師的教案,組織教師經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為教師的后續教學提供建議。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教學業績的體系。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領導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改變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激勵功能。評價的內容應側重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的評價。要在學生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評價的結果,小學采取等級加評語,初中采取學分加評語的方式記錄。原則上每個初中學生每學期要選學一門校本課程,完成規定課時的給予 2個學分,成績突出的最后獎勵1個學分,初中三年累計取得12個學分的,準予畢業。
九、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
1、組織管理。各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與管理工作。同時要成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委員會一般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及家長代表和社區相關人士等人員構成。課程審議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審議學校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5、評價。包括課程的設計評價、實施評價和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要貫穿在課程開發的各階段。通過這些評價,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修改學校課程的設計,以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水平。
六、校本課程開發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寫格式和要求
1、《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是學校校本課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規定,是培訓教師的基本依據。它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條例等。
2、《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是已經通過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的各門課程名稱及其簡介,簡介以200字為宜。
3、《課程綱要》是教師自己任教的課程的一種設計。它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評價建議。
申請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首先必須寫一份簡要的《課程綱要》,同時要附有課程介紹,交給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審議。
《課程綱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內容:
一般項目:包括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和授課對象等內容。
具體內容:
(1)課程目標的陳述(要求寫3~5點;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計劃管理。學校要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并在每學年實施前遞交給各區教育局主管部門審議。教育局主管部門必須在收到申請一個月內反饋審議結果。沒有經過審議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不得在學校中實施。每學年的8月底前為校本課程開發準備工作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各校進行需求評估調查、制定方案、培訓教師等準備性工作,9月份正式實施。
通過廣泛調研,對本校的培養目標、發展需要、課程資源等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DI校本課程進行需要評估,確定DI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大致結構,對校本課程作出明確的價值定位。
在這個過程中,重點要放在“校本”這個關鍵詞上,只有這樣,DI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定位才不會偏離“校本”這一條主線。因此,需要研制兩份問卷。第一份問卷以本校教師為調查對象,內容涉及“DI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要素調查。第二份問卷以本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內容涉及被調查者對DI的認識、已具備的能力水平、參與相關活動的情況、了解及接受程度等。在對兩份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DI校本課程進行需要評估,初步確定“DI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大致結構,并對校本課程作出明確的價值定位。然后,通過意見征詢會和訪談(訪談方式有電話、郵件、現場等),收集省、市DI專家、本校家長關于校本課程實施、評價方面的意見及建議,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總體思路。對學生社團、興趣小組、校園科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例研究等DI分層普及活動進行觀察和訪談,了解學生在DI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初步確定校本教材的目標和內容。與此同時,對本校擁有DI專業資格的骨干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從課程結構、實施策略、評價標準三個維度建構DI創新思維競賽項目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系,編寫《課程開發指南》、《課程開發方案》、相關校本教材,將校本課程部署落實到學校的課程安排、教師分工及各項考核中。
2. 確定DI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思路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而DI校本課程開發屬于課程新編類型。也就是,以DI作為主題內容,進行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實踐思路:組建校本課程開發隊伍――進行情境和需要分析――擬定目標――設計方案――討論與實施――評價與修訂。
在此思路的指導下,項目組可以通過搜索和查閱大量有關DI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等主題網站、著作和期刊,對DI的隱性課程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探尋從競賽項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課程轉化的實踐路徑,明確DI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從課程結構、實施策略、評價標準三個維度建構DI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系,并編寫《課程開發指南》、《課程開發方案》、相關校本教材。
3. 確定DI校本教材的內容體系
曾佑瑞
湖南省懷化市第三中學校長,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中學高級教師,懷化市高中校長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懷化市政治教育教學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湖南省高考命題專家庫成員;自參加教育工作20余年來,曾任政治教研組長、教務處副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
鄒
正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教育部NCCT對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認證專家,教育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曾先后獲得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基礎教育專家等榮譽稱號。
本刊編輯: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校本課程作為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重要內容,被廣為重視,各中小學校也都在大力開發與建設。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有些學校由于認識不足或失之偏頗,把開發校本課程當做開發課件來部署,還有些學校把校本課程當成活動來組織。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曾佑瑞:校本課程不同于簡單的活動課和綜合實踐課。第一,校本課程開發須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第二,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民主的課程管理政策,它強調學校、社區、專家、家長多方共同參與、合作、探究與反思;第三,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新的教育改革策略,教師是變革的力量,學校是一種學習性組織,校本課程應凸顯學校特色;第四,校本課程開發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校本課程的實施,從宏觀上來說,對于改革傳統的課程結構與體系,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從微觀來說,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不僅有利于學校和教師的特色與個性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綜合、廣泛的概念,不能歸結為一種簡單的課程類型,它可以是活動課,也可以是選修課,更可以是必修課。另外,校本課程開發與活動課的設置理念也有很大的區別。活動課只是簡單地根據課程要素與結構的需要來劃分、開設,而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嶄新的課程理念,倡導的是一種課程研制和改革模式,以及基于這種模式的教師角色轉換。
如果只是單純地把開發校本課程當做開發課件來部署,或把校本課程當成活動來組織,那么,不僅在實踐上“窄化”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類型和內容選擇的范圍,而且也局限了教師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思維視野,使學生個性與教師個性都得不到充分張揚和發展。我認為,校本課程應體現在課表上,要具備“九有”,即有開發方案、有課程實施綱要、有教材(自編、選編、選用)、有教學計劃、有教案、有考評方案、有考勤記錄、有成果展示、有反思總結。
楊素珍:我認為,課程不僅是學校各種學科的總和,更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所有學習活動的總和,還是學生在有計劃、有目標的自主發展中,體驗并持續提升人生發展能力的過程。因此,凡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活動都應該納入校本課程的范疇。學校育人最主要的載體是課程,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國家課程的執行力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這個能力不僅可以直接反映學校的育人特色,而且還反映了校本教研、組織管理、資源整合等能力,是學校發展需要依靠和應該重點建設的領域。由于不同類型的學校對校本課程的認識和理解不同,因此其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必然存在差異。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升。因此,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要知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什么?國家課程缺少什么?學校又能做些什么?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一定要明晰,至于它呈現的形式,則不必求全責備。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必要補充,應該體現自主化、多樣化和個性化,其根本目的是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如果說國家課程的優勢體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那么學校的活動類課程,則是培育學生未來所需的核心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應該把活動類課程納入校本課程進行管理,使之課程化、系列化、常態化,以便更好地發揮其育人功能。在校本課程體系中,其中有非常大的一個部分就是校本活動類課程,包括以下三類。
[摘 要]有了合適的校本課程,無疑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反過來,有了成功而且豐富的實踐活動案例,又為下一輪的校本課程的開發編撰,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校本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范式研究
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的實踐應將培養和發展人的素質作為滲透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通過人本主義、智能多元化理論等理論的綜合,在活動中提高人的素質。
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能促進課程的常態運行、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的區域推進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實際可行性的立體網絡式范式:其縱向是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協同開發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實施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評價范式;其橫向是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目標結合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結合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活動結合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教師評價范式、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學生評價范式。
一、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協同開發范式
(一)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目標結合范式
1.為什么要結合――課程目標是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后所要達到的學生發展狀態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標,是課程設計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課程內容、課程組織、教學實施等后繼課程因素的設計和操作,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
2.怎么結合――圍繞著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就同一主題相融共同目標要求,又突出課程特點:
3.行動研究分析。
(1)效能: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目標結合研究可以達成課程的多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充分調動學校和教師開發課程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有利于減少課程開發的重復建設。實踐證明――既能有效開發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困惑: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目標結合的尺度把握及針對性有待深入探討研究。
(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范式
1.為什么要結合――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的選擇都以學校為基礎,以學校所在社區為依托,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學習系統,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2.怎么結合――將校內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從空間分布)、顯性課程資源與隱性課程資源(從資源存在方式)、素材性課程資源與條件性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從資源功能特點)進行結合,其操作流程:課程資源調查―開發策略―開發程序―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資源共賞。
(1)課程資源調查:學校歷史文化、物質資源,校外地理自然資源,地方(社區)多元文化資源,社會物質資源,各種人力資源,網絡資源等。
(2)開發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課程資源的開發(分可直接利用的課程資源和須調整、過濾方能成為課程資源的)與新資源的開發。
(3)開發程序:一般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須經過確定相關機構和人員―制定資源開發計劃―申請與審批―組織實施開發。
(4)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編制《資源管理擋案》,把課程資源的類型、所有者、獲取方式和使用事項等登記造表、分類整合存擋。
(5)資源共賞:依據《資源管理擋案》,整合開發利用。
3.行動研究分析。
(1)效能:學校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渠道進行合理的規劃,使課程資源得以有效的整合,既利于學校統一管理,又實現資源共賞,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2)困惑:有些課程資源既有教育因素,又存在著非教育因素,如何把握放大資源的優勢特征,嚴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開發策略;如何把握資源開發的選取典型對象、適度開發、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實施范式
(一)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結合范式
1.為什么要結合――通過主題設計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怎么結合――主題由師生協商共同選擇和確定,主題的實施過程是師生合作開發、共同設計與互動實施過程。其結合雖無固定的實施模式,但實施過程中基本環節步驟是:選定確立主題―制定方案―實施方案―評價反思。
(1)選定確立主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集體討論選定確立主題,其原則一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二要學生感興趣,能吸引學生去研究;三是主題所確定的活動內容可行,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生活經驗、研究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時間、經費等因素。
(2)制定方案:通過合作小組集體討論、研究撰寫活動主題方案,提交指導師指導、修改確定。活動方案的制定必須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應包括活動主題、問題背景、活動目標、實踐內容、研究方法、所需資料、人員分工、時間安排、成果形式等。
(3)實施方案:方案的實施過程體現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設計者、實踐者、體驗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自主實踐,主動探究。同時撰寫活動日記,及時收集活動資料;要制作檔案袋,以保留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要及時交流,取長補短,資源共享。
(4)評價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據體驗或研究報告的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活動小組的全體成員對前期所收集的各種信息資料進行分類、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實說明或驗證活動所要得到的結論和推論。
3.行動研究分析。
(1)效能:通過主題設計有效結合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內容,主題的內涵寬泛性和豐富性,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就能呈現出多樣性與差異性;依據主題內容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就能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與學校特色,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學生群體,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題內涵的寬泛性和豐富性,以及主題設計、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活動結合范式
1.為什么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如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是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活動載體,同時在實施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依賴于學校開發,也依賴于地方管理。通過實踐活動,更有效地將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組織形式等相結合實施。
2.怎么結合――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別、篩選、評價、檢索、應用、、交流等環節的能力,強調親身參與、經歷、感悟。其實施流程:課題的內容、組織形式等?邛實踐活動?邛發現問題?邛我們實踐的結果、建議。
3.行動研究分析。
(1)效能:實踐活動為學生構建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綜合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更好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注國家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理想課程”向“實際課程”的轉化。
(2)困惑:學生走進社區、走向社會,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其安全責任誰負?另外,實踐活動基地目前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無法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結合研究范式
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均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即通過評價及時指導和幫助師生改進教與學的活動,發揮導向和監控作用,同時突出評價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功能。
(一)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教師評價范式
1.評價原則:發展性原則――將評價立足點放在教師的未來發展方面,考慮教師的發展需求;立體性原則――即全員評價、全程評價和全面評價;反饋性原則――重視各個層面的溝通,評價過程務必是一種多向交流反饋過程;互動性原則――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
2.評價內容與方法
3.注意事項:一是突出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二是恰當處理業績評價與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關系;三是統一的評價標準與個體化評價相結合;四是加強評價中與教師的溝通,促進教師對評價的積極參與。
(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學生評價范式
1.評價原則:發展性原則――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重視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與提高;多元化原則――從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動態性出發,多視角、多向度、多層面、多側面地認識問題,以達到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則――評價必須反映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全部信息;差異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在評價內容、方法、標準等方面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
2.評價內容與方法。
3.注意事項:一是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多用肯定性評價,激發學生主體自我發展的意識,發揮評價激勵、反饋、調整功能;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課程相關的單位或社區評價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評價標準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三是評價內容全面化,不僅關注學生學業成績,還注重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不僅關注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等;四是評價角度過程性、發展性,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施評,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得到發展;五是采用觀察、調查、作品展示、作業設計、項目活動報告、參與情感記錄、學生日記、情景測驗、成長記錄、指導師的意見等開放的及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四、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實踐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實踐的理論價值
我們從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理論基礎出發,從理性的角度推導我們當前的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途徑,解讀和驗證建構主義“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認知建構過程”;研究和實踐人本主義“全身心的學習”;實踐和運用智力多元理論“只要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教育,每個學生都能成才”等理論。
(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實踐的實踐意義
在開發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范式。有效地常態化地實施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使學生、教師、學校都得到發展。
1.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階梯。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的實踐對教師來說,既是一大挑戰,因為它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時也是機遇,是促進自身發展的載體,有助于教師更新理念,有助于重新認識學生,有助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創新,有助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研究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師擴展文化結構和提高文化素養。
2.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的實踐使學生走進社區、走向社會,通過確定主題進行實踐活動,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發揮特長,在實踐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實踐中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更好地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懷地域文化、關注環境和國家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形成人際關系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3.學校文化特色的構建。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的實踐是由學生、教師、學校和其他社會成員共同設計并協同進行的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活動,為學校課程建設和特色形成創造了有利平臺,一是對于人的整體發展的促進功能得到體現,有效改變學校教育中的單一性,為學生構鍵了一種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綜合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形成個性化的特色學生;二是拓寬教師知識文化結構,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橫”廣“縱”深、獨特教學風格的特色教師;三是加強學校與社區、社會的聯系,形成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同時,學校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育管理等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要素發生積極的變化,從而構成特色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3]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力[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教師自主開發的課程,是體現國家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發揮學校和教師在課程開發建設中的主動積極性,展示學校辦學特色,實現教師學生個性化教學追求的一門課程。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施,對提升學校辦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以上認識,我區從2002年秋季開始,在全面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同時,把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當作課改實驗的一項重要任務,展開了全面嘗試探索實踐。
1總結已有經驗,研究區情實際,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總體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區個別學校在創建學校辦學特色,開展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中,已經初步進行了課程教材的開發編寫嘗試,如城區10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在2001年就開發編寫出一冊教材。還有城區40校的“消防教育”活動,也是開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學計劃安排和教學設計。由此,我們在決定開展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之后,馬上就組織教研室精干力量,聯系有關學校人員,進行調研討論,總結已有經驗,研究我區學校、教師實際,最后形成三點基本認識:①我區所屬全部為小學,教師絕大多數都是中師畢業,個人設計課程體系,開發編寫教學綱要、教材能力不夠。同時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學校在設施、經費、教學資源、人力資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學校集體力量應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主體。②開發校本課程對于我區廣大學校、教師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這項工作只能是一個邊摸索、邊總結、邊完善的過程。③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和困難,為保證學校開發研究工作能夠堅持下去,需要全區性的有效管理指導。在此基礎上,最后我們確定全區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思路為:學校整體規劃為主,教師個人開發為輔,先計劃,后實施,先課時內容安排,后具體教學活動設計。而后,我們制定了《大同市城區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方案》,決定區教研室組織學識水平比較高的教研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指導組,各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組和開發組,并擬定每學年全區召開一次校本課程開發匯報交流會。這些,為我區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制定出了明確的整體工作規劃和步驟安排。
2集中培訓,安排任務,做好校本課程開發前的思想認識準備
之后,我們隨之組織召開了校本課程開發培訓會,各校選派分管領導和骨干教師參加培訓。會上,我們講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開發過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式。還給大家介紹了城區10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開發的初步經驗,讓大家明白我們完全有能力進行課程教材開發工作,從而克服畏難情緒。會議另外安排了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任務:①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組帶領開發組成員,按照全區校本課程開發總體思路步驟,認真研究學生需要,研究學校教學資源和教師資源實際,研究本地及學校附近社區資源情況,集體討論,制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及教學計劃;②學校根據校本課程教學計劃具體分配任務給任課教師設計課時教學內容;③組織任課教師互相交流討論教學設計,最后由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組成員集體確定形成教案;④學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問題,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課程教案,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學校可編印教學用書。經過培訓及任務安排,各校領導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認識,由此使我區學校形成了領導高度重視,參與教師干勁十足的良好校本課程開發氛圍。
3匯報交流,個別指導,做好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方法研究與工作督促
為了交流經驗,互相借鑒,共同提高,也為了能夠督促各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不斷向前發展,我區每學年舉行一次校本課程開發匯報交流研討會。會上,要求各學校匯報校本課程開發工作進展情況,提出研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大家共同討論,總結經驗,肯定成績,尋找不足,研究解決辦法。通過匯報交流活動,工作開展好的學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開展較差的學校,其差距也被暴露。這樣,在大家互相學習借鑒的同時,也起到了互相監督,鞭策后進的作用。通過匯報交流活動,大家對校本課程開發中各種問題的認識得到不斷深化,不斷明確。
比如在開始階段,相當一部分學校認為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應以鄉土特色為主,以本地風土人情為主,經過反復實踐討論,大家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如果僅僅局限在一個領域,不僅反映不出學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師課程開發的多樣化個性特長,限制了學生課程學習的多樣化個性發展。因此,在明確了這一認識之后,學校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現在我區各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內容不僅有風土人情教育,文化歷史教育,有環境教育,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也有食品衛生教育,生活常識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還有學科教學的延伸補充內容,如書法教育,詩文賞讀教育,學習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學校特色越來越鮮明。在教案設計和教材編寫方面,開始大多數學校采用選用選編方式,形式以文字敘述為主,經過不斷摸索,大家牢牢把握為學生服務,著眼于學生發展這個中心,從學生的需要著想,不斷改進校本課程教材的呈現方式,目前各學校所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教材更加適應小學生的心理水平,圖文并茂,卡通畫、漫畫、拼音,形象生動,好讀易認,其中有好幾所學校的校本課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獨立開發編寫出來的,如城區10校的《健康成長》系列教材,城區30校的認識學校、認識周圍環境《校本課程教材》,城區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區38校的《交通安全知識》、《衛生保健知識》、《疾病預防知識》、《飲食保健知識》、《養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區40校的《消防教育綜合實踐》教材。校本課程教學方式也靈活多樣,既有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如城區14校的《科技》,城區18校的《飲食與健康》,城區25校的《古詩文賞讀》,城區43校的《口語交際》;也有以學生調查為主的,如城區1校的《街道歷史》,城區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如城區40校的《消防教育綜合實踐》,城區41校的《航模》,《種植》。各學校在校本課程教學方面,能夠注重使學生動腦動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主動發展的空間。
幾年來,在不斷實踐,不斷摸索,不斷交流討論,不斷反思中,使我區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能夠始終沿著一個比較正確的軌道前進,不斷成熟,不斷完善。平時,教研室人員還隨時與學校溝通聯系,進行個別指導和個案研究討論,這些都有效保證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良性發展。
4檢查評價,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課程開發成果及經驗的認定推廣
為保證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我們也按規定結合課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區校本課程評審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區校本課程評審委員會。但考慮到校本課程開發具有開創摸索特點,特別是起步階段,應以鼓勵大膽探索為主,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審議工作在實際操作中不進行預先立項審批,只作結果認定評價。在這種工作思路指導下,我們每學期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匯報交流研討會,推選出幾所工作比較好的學校在會上作重點發言,給大家介紹經驗,展示成果,以示表彰。兩年來,先后做過經驗介紹和成果展示的學校有城區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區教研室每年集中組織一次課改工作檢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情況檢查,對此,我區教研室人員通過看教案、聽課、訪問學生等,了解各學校校本課程實際教學情況,及對學生發展需要的適應情況。每年年終,召開全區教學工作總結表彰會,在此期間,我們對學校上報的校本課程開發成果進行集中審議評價,并結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學工作情況,給予認定總結,對于開發成果有價值,平時教學比較好的學校,在大會表彰,并總結經驗,加以推廣。同時,我們積極推選優秀校本課程開發成果參加省、市評選,其中城區10校、38校的校本課程獲得2003年大同市課改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等這些,都極大地鼓勵激發了學校、教師投身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工作的積極性。2005年底統計,我區各學校共開發校本課程100多種。
1.在泉州文化學習過程中,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通過對泉州文化的親歷感受和觀覽鑒賞,深化熱愛泉州文化的感情,認識泉州文化的豐厚和源遠流長,吸收泉州文化的營養,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學會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學會尊重多樣文化。
3.學會交往,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在合作中學習,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注意觀察泉州文化現象,培養主動探究精神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會自信,在泉州文化認同中養成自我認同感和“愛拼才會贏”的堅毅品質。
4.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泉州傳統文化價值,用現代觀念審視泉州文化,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二、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結構和進度安排
泉州文化校本課程是高中開設課程,在課程安排中,堅持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順序,不同年級各有側重,但都圍繞課程目標安排。(如下表)
說明:①表中內容為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和課時進度安排。
②實施時間為高一、高二,總共歷時兩年。
③進度安排上將泉州文化分為黨史、名勝古跡、名人、習俗、民間文藝、諺語六大系列,每一系列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逐步提高。
三、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
在實施德育校本課程之前,嚴格按照格式,編寫所開設課程的實施方案和詳盡的《課程綱要》。一般來說,教師操作層面的校本課程方案應包括兩個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項目,列舉說明開課教師、教學材料、課程性質和類型、學習時限、參加對象等;二是具體方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活動安排、課程實施說明、考核評價說明等。
下面是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方案(略案)或叫課程綱要(只列舉部分章節)
一般項目:
課程名稱:感受泉州文化
授課對象:高一、高二學生
課程類型:思想品德類,自選課
教學材料:自編綱要
授課時間:每周一講,每學期15講,共開兩年
具體方案:
(一)課程目標
1. 感受泉州文化(民間藝術、名勝古跡、人物等),提高人文素養。
2. 親歷泉州文化的研究步驟(搜集、整理、參觀、訪問、參與民間藝術品制作),完成認識、鑒賞。
3. 選取某一泉州文化的具體問題進行主動探究。
(二)課程內容與活動安排(節選二個課節)
第三專題:鄭成功研究性學習(之五)
教學目標:比較全面地了解明代鄭成功的生平、事跡和歷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教學方式:學生搜集資料、信息、討論、演講,教師指點,講解。
組織形式:
在教師指導下自由討論,組織演講。
教學要點
1. 學生搜集鄭成功生平資料、主要事跡資料
2. 鄭成功所生活的泉州社會文化環境
3. 泉州文化對鄭成功的影響
4. 鄭成功的泉州文化氣質
第六專題 泉州諺語研究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泉州諺語,特別是哲理類。
2. 了解幾位有影響的泉州諺語搜集者。
3. 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的諺語。
教學方式:學生搜集泉州諺語資料、信息,小組交流。
組織形式:學生分小組討論。
教學要點
1. 學生搜集諺語,小組交流
2. 泉州諺語的分類
3. 泉州諺語的發展
4. 泉州諺語的應用
四、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評價
1. 評價的原則
(1)重視文化認知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感受、領悟、欣賞和思考等每個階段的表現,對每個階段都給予相應的權重分數。
(2)不僅重視學生對每個文化專題的研究結果,而且重視描述學生在研究鑒賞過程中的多種收獲與體驗、多種能力與品質。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3)重視評價學生對于德育與其他學科文史知識的聯系情況。
2. 評價的實施
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是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講座發言的表現,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敏捷性、深度、表達水平(發言、演講的口頭表達能力、作業的書面表達能力)、搜集資料、小論文的質量進行評價。
(1)等級評定,用于文化主題活動課、小組討論課。由指導教師填寫主題活動課評價表(見附表1)。
關于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廣大一線教師的心中,但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存在著不少困惑。
一、校本課程與選修課、活動課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雖然選修課、活動課在依據學校實際、滿足學生興趣需要、自主開設實施方面和校本課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大都處于一種隨意和無序的狀態,離課程的意義相去甚遠。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經歷情景(條件)分析、確定目標、編制方案、解釋與實施、評價與重建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進行情景(條件)的分析,這包括對于學校辦學理念的分析與明晰、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分析、學生需要的調查分析、教師課程技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學校發展的總體育人目標與辦學方向,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規劃與設計,從而再進行具體每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并在開發過程中,基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進行不斷地改進與提升。而以往的選修課、活動課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課程開發所進行的前期性準備工作,造成選修課、活動課的開設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當然選修課、活動課可以走向校本課程,關鍵是要用課程的眼光重新審視現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篩選,對不符合課程意義上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重新開發與規范,使其獲得真正的課程的意義,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教師的角度來進行課程的開發與設置,使其真正地成為學生個性成長發展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讓選修課、活動課走向校本課程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二、開發校本課程與編寫教材的關系。開發校本課程并不能等同于編教材,或者說主要不是編寫學生統一使用的、人手一冊的教材,而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更多地采用活動形態以及為開展活動提供給教師一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否則,就可以使學校課程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一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校本課程的設置,其目的之一就是彌補單一的國家課程資源的不足,發揮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與不同特點,使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既能促進國民共同基本素質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開發校本課程盡管不能說一定不能編寫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為教師開發課程提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這種種問題之中亟需解決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語文校本課程的觀念模糊,課程開發的意義不明確。首先,教師角色轉變困難。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模式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遵從學科專家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匠”。隨著校本課程的發展,教師角色由單一化轉為多元化,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評價者。角色轉變如此之快,很多語文教師難以適應。其次,教師課程開發的專業知識技能準備不足,絕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缺少開發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素養。這既需要完成教師的角色轉變,更需要增加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之前,必須對教師實行職前培訓。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課程專家的合作,與其他教師的協作,與校長的交流,與學生的探討,要不斷地對自己的課程開發實踐活動進行反思,逐漸增強課程開發的能力。因此,需要花大力氣進行課程方面的“補課”。這既是對中小學教師也是對我國教師教育的重大挑戰。
二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機制不健全,很難判斷課程開發的質量。大多數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中都有評價部分,但不同的學校實施的校本課程各不相同,很難用統一的外部評價方式來評定,更多的是要靠學校的內部評價,這樣難免會出現評價標準不高、評價過程不嚴密等問題。因此,評價結果很難真實地反映計劃的實施狀況,也很難成為判斷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基礎。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強化學校對課程計劃執行的意識,準確落實課程比例,保證學校高質量地開足校本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也在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發展功能,強調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可以適當地發揮高考的導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試題中以適當的形式體現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總之,評價主體要積極主動,評價標準要科學合理,評價形式要靈活多樣,評價結果要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校本課程屬外來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已有近30年的歷史了。如今,校本課程的開發已成為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種潮流。許多地方已將是否開設校本課程納入學校統籌考核內容中。然而學校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守,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另一個是校本課程大多是與學生的學業考試無直接關系的課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視,以防顧此失彼。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就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談幾點想法。
一、規范、統一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
(一)明確主體
1.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
由于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具體執行者和廣泛參與者,他們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校本課程有可能更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考慮到特定學校的具體教育環境。突出本校的課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學校師生以及學校環境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因而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重要影響。教師主體性還體現在教師的團結與協作上。只要教師有團結協作精神,就會發揮教育合力。開發出最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課程。而如今的校本課程開發大多成為了“師本課程”,學校根據某位老師的特長或愛好,甚至是某位老師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擔任校本課教師,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頗和缺失。
2.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學生
(1)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增強課程對所有學生的適應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出發,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然而當前的校本課程開發在重視教師和學校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變相地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課堂組織形式成了輔導課或專題講座,提不起學生新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這樣的課程完全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主動性被嚴重抑制,主體性嚴重缺失。
(2)實現學生參與是體現校本課程學生主體性的關鍵。學生只有主動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才能發展主體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在不斷合作與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才能形成終身受用的主體能力。
3.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學校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而展開的課程設計、課程試驗、課程評價與課程管理等重大活動組成的一種系統工程。由于各校情況有很大差別,因而各校校本課程的具體開發項目及其具體內容與活動方式均因生、因師、因才、因時、因地而靈活確定。校本課是極具學校特色的課程之一。它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說明學校的發展導向。其校本性決定其必須服務學校、依靠學校、植根于學校,否則校本課程就會失去生命力。
(二)明確步驟
1.建立組織機構
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由校長、主管課程開發的副校長以及教研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的負責人組成。主要任務是做出決策,全面部署,組織人力物力,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必要時聘請相關專家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員進行指導。領導小組組織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小組,并按一個項目分別組建不同的開發小組。督促、指導各組制定本科目的開發方案,認真編寫《課程綱要》和《教學指導書》。
2.分析學校現狀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深入調查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別需要,可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分別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查研究。大致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另外,調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優勢、資源優勢,包括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特殊才能、校園文化生活、圖書資料、信息技術設備、活動場地、辦學經費以及社區能夠提供的課程資源。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科目。
3.制定開發方案
(1)開發方案應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和依據。明確體現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結果和對學生發展的預期目標。也就是說一定學段的校本課程要力圖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展。它是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校本課程的特點。對校本課程所要達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預見性反映。校本課程目標有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之分。總體目標是指導一所學校開發的整個校本課程在促進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方面要達到的幾項要求。不同學校的校本課程總目標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嚴格要求教師課程申報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課程申報應具備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擬開發的科目,是基于學生怎樣的需要而開發本課程。第二,課程設計體現了哪些校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第三,開發小組占有的所開發課程的課程資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個環節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最值得重視的幾個步驟。然而,從全國校本課程開發調查反饋的結果來看,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目標的確立、需求的評估等環節嚴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領導急功近利的表現和教師認識不到位,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因師設課、因校設課和課程開發不夠豐富,而導致學生缺少選擇的機會的問題,使校本課程的開發并未做到很好地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需求。更因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課程開發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個性的現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的形成性評價機制
在這里必須要明確一個觀點:校本課程不屬學科類課程。因為校本課程強調學科的實踐性,并不以系統知識為基本內容,也不以讀書、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而是圍繞學生需要研討和解決的問題來組織具有多樣性、動態性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調查研究、討論、探究等活動中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所以,對校本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應該首先考查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學習”,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得到了獨特的自主體驗。
其次,要考察開發的校本課程是否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是否滿足全體學生的成長需要和學習需要。是否充分體現了該課程的校本特點。
再次,因為大多數校本課程的評價是在實施一輪甚至幾輪之后才逐漸展開,所以評價的目的是要找出課程開發方案和課程綱要中存在的不科學、不合理、不切實際和不規范之處,并及時予以修正。
最后,評價課程內容是否由綜合信息和直接經驗有機組成。
總之,隨著校本課程開發的大面積實施,對校本課程的形成評價的研究也會逐日深入,但不論怎樣發展演變,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在遵循校本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逐步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辟一條全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