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40: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聲樂考試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212-01
本人一直任教高三高考音樂班至今近二十年,在教學初期我并未能形成系統化的經驗性教學,大約經過十年后教學上才逐漸成熟并摸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針對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高考音樂生聲樂科的能力,在此謹談談我的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一:
首先,我所教學的音樂生都是由當時高一級或高二級時才組織并形成30人左右的音樂班。音樂生中沒有特招人才,剛開始連音符和節奏、簡譜和五線譜都不會。同時學生受港臺流行音樂的影響,基本上不太喜歡視聽與學唱民族或美聲歌曲,會唱美聲或掌握一定演唱能力的學生很少,聲樂基礎普遍起點很低。
其次,學生由于文化科的學習壓力,在高一、二年級真正能投入學習聲樂的時間并不多,所以,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高學生的聲樂能力很是重要。
針對音樂生普遍聲樂基礎差,不會唱民歌與美聲歌曲且時間緊的現象,我就每天上午以帶唱形式讓全班音樂生一起學唱大量的民族與美聲歌曲,以余開基編著的《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為主,挑選一部分適合學生考試的歌曲,從易到難。每天最少學唱3至5首(泛唱形式,暫不要求背歌詞旋律),在一個月時間里,音樂生基本上會演唱一百首以上的中外歌曲,這就大大開闊了音樂生的聲樂視野,并逐漸培養學生的聲樂興趣,也給予學生對聲樂歌曲很大的選擇空間,學生可以從學唱過眾多的歌曲中選擇自己喜歡演唱的、并且認為適合自己且有能力演唱的歌曲(當然,這要經過老師的引導),再開始精細練唱。
同時,在大量帶唱教學中,對于每首歌曲的學習,我都會嚴格要求學生劃著拍子先掌握好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的節奏,歌曲的表達情緒,熟悉歌曲的前奏與間奏。即通過學唱、練唱歌曲旋律來提高視唱能力,同時加強學生樂感與節奏感,實現了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視練等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二:
經過近一個月的泛學泛唱,讓學生輪流在課堂上練唱表演,我逐漸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聲樂特點與音樂能力,便開始以能力層次來分組進行精細教學。分優級、中級、弱級,因教學時間所限, 30多學生中我以3-5人為一組,采用小組課與單獨課相結合的方法,每個小組上課時間約2小時。
首先小組一起做仰臥起坐或數數下蹲等加強肺活量的練習,大約十分鐘后,學生整個狀態會興奮且心態放得很開。稍作放松后開始小組進行有聲呼吸練習15分鐘左右,練聲曲初以常用且簡單為準,基本如下:
其次分別逐個針對性地強化練聲大約20分鐘。在練聲過程中對學生演唱嘴形、口腔與牙關、喉頭的放松等要點逐步引導,并讓小組成員相互比較交流,不給學生空洞的理論宣教。杜絕在教學中嘲笑打擊學生,力求保持幽默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最后采用一對一的指導教學方法,每個學生單獨教學時間大約30分鐘。老師要在教學上做嚴謹的示范帶唱,即對歌曲分樂句、樂段甚至難度高的地方分一小節來反復帶動學生學唱,直至達到歌曲的演唱要求為準。老師帶唱學生跟隨模唱,體會正確的演唱和技巧這一過程極其重要。經過大約半年的嚴格訓練,學生是會有很明顯進步的。
教學實踐三:
選擇適合學生演唱的歌曲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對于如何選擇合適學生演唱的歌曲,我總結出幾點經驗:
一、如何選擇適合學生演唱的歌曲:
1.大多數考生經常選擇演唱的歌曲不宜再選。因為評委一天要聽好多考生演唱同一首歌曲,心里會煩悶且感無新意的,同時評委很熟悉這些歌曲,容易在考生間比較,對考生打分很不利。譬如有5或6人連續演唱《我愛你中國》,之后有一考生演唱另一首作品,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分數就容易打上去。
2.新創作推出的歌曲不宜選擇。這些歌曲未能經過時間的考驗,藝術性與欣賞性難于被認可;同時不要選擇過于偏的歌曲,這些歌曲很少流唱,很少人聽過,有陌生感,初聽會讓人有晦澀生硬感,或作品本身不足,學生如在考試中演唱這類作品是很難表現得好的,也不易被評委接受。
3.盡量選擇名家名作。名家作品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創作旋律符合聲音演唱規律,作品結構自然,評委在心里上也比較容易接受,不要認為別人演唱得好聽的歌曲自己也去跟著唱,因為先適合別人,但不一定適合你自己演唱。
4.盡量選擇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聲樂能力的作品。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聲樂特點,老師要十分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嗓音特點,了解哪些歌曲能力適合哪些學生學習和演唱。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歌曲中要力求揚長避短,盡量選擇能掩蓋缺點,能充分發揮學生聲音優點的歌曲。
5.不選擇超越自己聲樂能力的歌曲。不要抱著搏一搏的心態,聲樂能力有一個極限,超過自己的極限演唱就會力不從心,破音、失聲、高音上不去等問題會嚴重影響考試成績。所以盡量不要盲目追求演唱大歌曲,當然大歌曲演唱得好肯定能獲得好成績,但高中音樂生學習聲樂時間過短,很多聲樂基礎還未能打牢,考試中演唱大歌曲往往吃力不討好。
教學實踐四:
學生聲樂經過一年左右的專業教學,從泛學泛唱到精學強化,就臨近專業考試的檢閱了。
在考前要盡量多準備應考歌曲。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考試三個月前,精選好約12首歌,經過強化教學,找出學生的不足或不適合點,在考試前二個月,從12首歌曲中再精選出約6首歌曲;再強化,再找差距與演唱缺陷,最后在考試前一個月,確定好3首歌曲,在以往的能力與熟練的基礎上,再用一個月的時間強化教授學生演唱好最終選定的考試歌曲。
聲樂考試是一項比較綜合的考試,對考生的要求比較高,而對于考前輔導的教師的考驗更是嚴峻,考前輔導對于考生的備考非常重要,分析考試的特點及考生可能會遇見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考前強化輔導的幾點思考。
一、演唱技巧
聲樂高考對聲音的本質有較高的要求,俗話說就是要求考生得有嗓子,要求考生有適合唱歌適合考聲樂的嗓音條件。選擇聲樂的考生要具備圓潤干凈結實悅耳明亮有彈性的嗓音,即高條件的聲音條件。演唱技巧指的是歌唱發生的方法,能否進入正確的歌唱狀態而唱出美妙的聲音,以及聲音的表現力和控制力,如音色的變化、聲音的力度和連貫性、聲音的強弱等。聲樂考生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訓練有差別,不同院校的錄取標準差異性也有。
二、藝術表現力
聲樂歌唱的藝術表現力主要包括表演能力、語言表現、音樂表現和聲音表現。音樂表現的基礎是對相關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正確分析,并以藝術表現的幾種方式體現。音樂表現力是為了進行歌曲思想感情的表達,借助音樂的強弱、速度、節奏及力度等的變化來體現。聲樂的藝術表現要求歌唱過程中要有甜美、圓潤且明亮的聲音,當然歌唱中的音色并不是沒有變化的,也并不是任何情緒都是越亮越好,并且音色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有亮的、暗的、剛的、柔的、強的、弱的等多種多樣且多變的,且音色的變化是從歌曲內容中體現出來的。歌唱過程中的藝術表現力的夸張程度是遠高于生活語言的,歌唱的過程中不但要吐字清晰,還要保證正確的語氣,特別是要將重點詞突出。
三、歌唱表演及舞臺形象
演員是聲樂表演專業學生將來發展的方向,這就對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的形象有一定的要求;教師是聲樂教學專業學生將來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學生有比較端正的形象,由此可見無論聲樂相關的專業是什么,表演者在舞臺上首先要重視自己的形體姿態和氣質。其中,松弛站立,眼睛有神,雙肩自然下垂,頭端正,胸微挺等都是歌唱人員在演唱過程中的基本姿態,但是這種形體姿勢也不是一直不變的,表演者的形體姿態也應該隨著表演內容的不同來確定作品的表演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段。例如,在《拾彩貝》這一歌劇中,“又到了拾貝殼的時候”的內涵解讀中,為什么要拾貝殼,其實拾貝殼是假,真正目的是為了表達對童年的留戀與思念,表演者要充分了解其中內涵,并將其表演出來。表演的過程中還應該感受身處歌中設定的情景內,用心去表演,使表演豐富而有激情。
四、歌唱心理
考生的歌唱心理也是高考聲樂考場評委考察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歌唱者要想充分發揮其才能就必須要把心理狀態調節到較好的狀態,相反,對于心理素質較差的考生,舞臺表演太緊張,就會大大影響演唱的效果,以至于影響考試成績。例如,由于緊張出現聲音發抖、走神、走調、聲音啞、忘詞等等。而歌唱心理的培養并不是一天養成的,需要在平日的聲樂訓練中加強訓練。在聲樂高考的考場上心理狀態是重要的競爭指標,考生尤其是在考場避免自我批評,要注意自己僅是一個考場而不是歌唱家,應該抓住機會展現自己的藝術素質,實事求是的展現和評價自己。考生應該好好備考,盡可能的避免臨場恐懼,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五、考試中歌唱的完整性
歌唱的完整性指的是準確的節奏和音準、熟練的歌詞,可以準確的理解作品并將其正確的表現出來,這也并不是要求每個考生都做得盡善盡美,可能一部分考生的發聲技巧和嗓音條件好一點,一部分考生在表演能力方面條件好一些,但都應該保證歌唱的完整性。如曲目《我的祖國媽媽》,通過分析發現,在《我的祖國媽媽》這一歌曲的第一小節,旋律的節奏律動和歌詞的朗誦節奏十分吻合,所以這一節奏構成了整篇曲子的核心。繼而在第二、第三小節的歌詞節奏中出現了服從旋律發展的節奏。之后的幾小節詞曲的節奏也十分吻合,可以發現曲作者對詞曲節奏的結合度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另一方面,關于歌詞吟誦聲調與旋律音高之間的結合關系。在歌曲的前面七個小節,歌詞的吟誦聲調與旋律線的運動不太吻合,在之后的六小節里,尤其是“祖國媽媽呀”的歌詞聲韻與旋律音高結合十分密切。盡管有的地方存在著倒字的現象,例如“海角”的聲韻極有可能讓人誤聽成“海礁”,但是附點四分音符節奏與主題呈現時音高的連續上行運動的結合運用,瞬間把海外赤子的愛國之情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熱愛與思念的情感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所以前面七個小結的矛盾音樂形象的整體安排,處理得十分得當。所以可以看出歌曲的完整性對于情感的表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曲目的選擇
曲目的正確選擇,對于考場上考生演唱水平的發揮、藝術才能的展現有著重要的意義,正確的曲目可以有效增強考生的競爭力。在進行曲目的選擇中,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考慮:第一,考生選擇的曲目應該與自己的程度相適合,不能比自己的演唱能力過低或者過高;第二,考生選擇的曲目應該適合自己的聲部,例如歌劇選曲會對人物及聲部有特定的要求,應該按照其原調和聲部來演唱;第三,考生選取的曲目應該適合自己的唱法類別,聲樂包括民族和美聲等,只有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唱法類別的曲目,才能更好的展示考生的演唱特點和才能。此外,選擇合適的曲目在考試中還有揚長避短的作用,對于高音比較擅長的考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滿江紅》等是較好的選擇;而對于中低音比較擅長的考生,《踏雪尋梅》、《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以中低音區為主的曲目是較好的選擇;對于擅長舞蹈的考生,選擇稍帶舞姿的歌曲可以使自己更閃光。同時在曲目的選擇上還要考慮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提升自己的演唱效果。由于聲樂考試時間有限,考生在選歌曲是還應該充分考慮表演的時間,做到不同風格歌曲的搭配,在有限的時間中從不同角度展現自己的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七、總結
一年一次的高考對于每位考生都至關重要,對于所有從事考前輔導的老師來說也是最嚴峻的考驗,希望本文淺說的幾點高考聲樂考前強化輔導的建議,能夠進一步完善聲樂考前輔導的教學質量,以幫助更多的考生在高考中去的好成績,實現聲樂夢想。
參考文獻:
[1]關欣.關于音樂類考前生聲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134-136.
改革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特色作品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對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本科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學改革,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高等院校音樂教學改革中具體化和合理化,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聲樂課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尤其在教學內容上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調等曲目。據調查,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聲樂課的教學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紀80年代及后來多次修訂的高師聲樂曲選教材,內容上,少數民族音樂的曲目在數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數民族和地域性音樂特色的作品難以呈現。在聲樂教學上依舊存在一些重技巧輕文化的現象,區域性特色聲樂作品使用偏少,國外聲樂作品涵蓋面很窄,更新緩慢。因此,聲樂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大量具有少數民族音樂特點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師聲樂教材基礎上,以我國民族發聲為基礎,學習借鑒西方發聲方法,撰寫具有地域和民族的聲樂特點的一整套從演唱方法到曲目內容的輔助聲樂教材,把本地域少數民族的民歌通過收集整理加工,按類別、內容、曲調、難易程度等編寫為聲樂教材,在教學中加以運用,這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精髓在聲樂教學活動中能更好地體現出來,民族音樂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切實體現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高校聲樂教學民族、地域特點邊緣化問題的關鍵和有效方法。其次,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應有計劃地加強區域特色聲樂教學,要把聲樂教學當成培養正確審美觀、開闊學生視野、傳承人類精神文明的一種工作,不能將聲樂課變成聲樂技巧課,要挖掘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聲樂作品,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增加聲樂課程的寬度和厚度,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和更新。要調整頭腦中既有的聲音概念,不要總是以一個固化的標準看待聲音,不要輕易認定某種聲音是不正確的、不科學的,因為不同的聲樂作品需要不同的聲音來表現,要大膽鼓勵學生多唱新作品、嘗試新唱法,排練新形式,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突出應用型的特點。
改革聲樂課程的設置,做好大課小課的合理安排
據調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多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近年來由于擴招,師資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聲樂教學采用了一對一、一對二、一對眾等大小課并存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通常學生人數在6人以上的教學組織形式,稱為聲樂大課;學生人數約2-5人之間的教學組織形式,稱之為聲樂小組課;由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進行教學的則稱之為聲樂小課。傳統的聲樂小課雖然教學過程中針對性比較強,利于聲樂技能的練習,但卻存在著缺乏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多向的整體流,不利于聲樂表演的學習,并且容易導致學生在不同的場地或情景中心理過度緊張、過度的依賴教師的指導而缺乏主動性,嚴重地影響了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將聲樂大課與聲樂小課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小課的教學訓練;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階段融合大課教學,合理安排大小課,提高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大課以理論為主,小課以技能為主,大課小課緊密結合”。聲樂大課主要講授具有共性的聲樂理論知識,是對傳統聲樂小課教學方式的補充和完善。聲樂大課是含技能技巧在內涉及更為廣泛的藝術文化、關注學生素質提高的人文課程,既有利于學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通過對各種聲樂作品知識性、歷史性、人文性的學習而全面協調的發展。課程設置要將大課合理地安排于學生學習聲樂小課的四年之中,第一學期根據學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學生兩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相應地開設聲樂基礎理論與名作賞析和聲樂發展簡史兩門大課,讓學生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開始技能訓練。第二學期仍然上兩個人一節的小課,同步開設意大利語音拼讀與嗓音保健兩門大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理論基礎。第三學期開始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并相應開設正音課,開始嚴格系統的指導與訓練。第四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開設聲樂教學法,為學生上中小學音樂教法課程做準備。第五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并開設歌劇名作賞析課程,為學生拓寬知識面。第六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同時開設聲樂美學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學期每個人上一節聲樂小課,不定期開設聲樂講座,為學生就業做準備。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通過對各種聲樂作品知識性、歷史性、人文性的學習而全面協調的發展。大小課的結合不僅減少了課時量、降低了教學成本,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授課方式既保持了師范性的特點,又打破了傳統單一授課的形式,提倡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四、改革聲樂考核方法,突出實踐性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通過幾代聲樂教師的不斷努力與探索,音樂專業的部分課程在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這些改革將考試變得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讓課堂教學與考試內容聯系得更加緊密,讓學生在考試中不但得到檢驗還能得到鍛煉,使學生成為既能夠適應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又能夠適應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聲樂課程的考試形式及內容與其他課程不同,除了理論知識外,還要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所以,聲樂考試內容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實踐性等特點。以往傳統的考試中,考試內容太單一,不是注重技能訓練就是注重理論基礎,忽視了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實際相結合,也沒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聲樂課程的考試改革為了加強教學成果的實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學內容的更新,在考試規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及中小學教材中的歌曲和社會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聲樂作品,要求學生從入學后的第五個學期開始,考試內容中添加音樂會實踐成績,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音樂會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個老師的專業學生合開一場;可以是同年級的幾個同學合開一場;也可以是個人獨唱音樂會。同時,規定畢業生在畢業考試時演唱曲目中必須含一首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作品或中小學教材上的歌曲。這樣既能促使學生重視實踐練習,又培養了學生聲樂教學教唱的能力,也讓學生學會了大量有特色的、實用性較強的歌曲,使其能盡快適應社會的需要。總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己邁出了可喜的腳步,但有許多方面還要靠時間和實踐去總結與檢驗,一些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有待于調整和不斷完善。我們堅信,只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實學生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等方面全發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聲樂實踐教學與基礎技能、心理素質、社會實踐創新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基礎技能上,聲樂基礎課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具備高超的表演性質。學習聲樂課程之前,我們首先要對音樂理論知識有著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且通過具體而認真的演唱,掌握其中的精華。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教程應該從舞臺表演、聲樂教學法等方面入手,針對學生們參差不齊的能力從而進行因材施教,大多采用一對一授課的形式,小部分也有采用集體授課的形式,并在期末開展各類形式的基本功大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展現平臺。目前社會對聲樂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通常都是需要可以進行聲樂演唱的優秀學生。對于聲樂演唱來說,除了要具有扎實的業務水平,同時也應該博覽群書,了解在音樂史上各個不同時期音樂家的作品風格,這樣才能準確的表達出作品折射出來的意蘊。在心理素質方面上,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但是聲樂是一個表演欲望極強的一門學科,同時要通過實踐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一種舍我其誰的意念。有些學生在沒有了解作品內涵的情況下,一味的追求歌唱技法,忽略了樂曲的情感,這樣的練習是盲目的。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其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能夠沉浸其中的表達樂曲,從而達到音樂和人的完美統一。同時對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也應該多鼓勵,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在不斷的進步,定期舉辦各類形式的音樂會,逐漸完善和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與素養。
(二)在社會實踐創新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實踐創新方面,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是面向中小學的音樂教師,有些學習內容是在課堂上學習不到的,要出去課堂以外的廣闊天地尋找,這就需要學生們走進社會這個大熔爐里去進行實踐,到學校指定的實習基地進行學習,聆聽優秀教師的專題講座和報告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卓有成效的社會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針對于聲樂學科的特點,學生可以去正規的藝術培訓機構進行代課,這不但是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還會提高學生與人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學生應該摒棄傳統的觀念,培養創新意識,同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在聲樂演唱的二次創作中加入自身對于作品的理解,并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熾熱的情感。創新因素的核心是具備創造性的思維,同時高等師范院校聲樂實踐教學也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大課題,創新性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然演變為創新因素的重頭戲。
二、如何克服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聲樂實踐過程中,付出精力和運用科學的練習方法同等重要,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應該保持良好的站姿、端正的學習態度、靈活的觸鍵技巧,還要熟練的掌握調式規律,堅持每天進行發聲練習。另外,不要盲目的追求演唱的進度,要扎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練習,通過不懈的努力達到最后的成功。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有絲毫懈怠的情緒。“書山有路勤為徑,琴海無涯練作舟”,基本功每天都要練習,終會取得良好的成績。同時應以視唱練耳教材為主,中國優秀藝術歌曲和外國優秀歌劇作品為主,相輔相成的配合練習。在高等師范院校中,聲樂實踐課基本以個別授課為主,也就是一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的好處就是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可以及時糾正,提高學生的學生效率。但是這種授課方式不利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教師可以根據演唱水平的高低,將學生分組進行集體授課,這樣可以增進學生間彼此學習的動力。再者,聲樂實踐課也要重視教學過程的科學性,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目標,因材施教,從而進行詳略得當的學習。同時也應該重視課后的輔導練習,課后輔導練習也是對聲樂實踐教學的有力補充,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交流學習心得,闡釋各自對作品的理解,這些有益的行為都能促進聲樂實踐教學的發展。總結考試的成敗得失也是聲樂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考試結束后老師應該告知學生考試的評分標準,讓學生知道自己丟分的原因是什么,并寫出一份考試總結,這對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尤為重要的。
高師聲樂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音樂師范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能技巧課。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用)教材已經在全國中小學推廣使用,對照現行的、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其培養目標的發展。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是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聲樂教學大綱。
聲樂教學大綱是指導聲樂這門學科如何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它的內容包括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授課形式、考試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聲樂教學,分析了當前高師聲樂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師聲樂教改的核心問題——制定與修改聲樂教學大綱,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
在上世紀高師音樂教育剛剛起步之時,由于師資和生源相對有限,所以高師聲樂教育所培養的對象還僅能滿足于高師、中師的師資或部分表演團體需求,鑒于這種需求方向,高師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了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其師范性的觀念。[1]筆者曾在廣東幾所高校的音樂專業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上看,大部分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與音樂藝術院校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聲樂教學偏重追求藝術上的“高、精、尖”,致使整個教學盲目地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
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師資陣容的不斷擴大,使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趨于穩定與飽和,高師的音樂教育開始面向對基礎音樂師資與普及音樂教育的培養。在21世紀,高師聲樂教學培養目標要轉變觀念,堅持師范教育的信念與培養目標,從“精英教育”向“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轉化,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的適應型人才。
二、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授課形式,建立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
聲樂教學中的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進行單獨的授課形式。[2]這種授課方式個性化較強,強調你教我學,我說你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缺乏互相的觀摩和交流,學生僅僅知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對將來的教學中所遇到的形形的問題就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隨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擴大招生,聲樂教學仍沿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與發展。其弊端在于,聲樂基礎或條件好的學生脫離師范性而趨于專業表演,差一些的同學則覺得聲樂無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高師聲樂課中,應采取以個別課為主,理論課、小組課、集體課并存的教學模式。
課型的分類是指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劃分,其課時可以在聲樂總體課時中靈活分配[3]。理論課內容一般來講包括基礎理論與聲樂教學法這兩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集體課是解決聲樂基礎理論或技能技巧課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在集體課中進行聲樂觀摩,如觀看聲樂教學錄像、名人名曲欣賞、名家聲樂講座等。這樣集體課省去了原有“一對一”授課時教師對聲樂理論的不斷重復,同時也為小組課與個別課創造了有效的空間;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則體現在小組課與個別課中。教師在對學生基本狀況初步了解后可按現有歌唱水平進行大致分組;聲樂教師在實施分組和小課教學時,應注意體現其階段性的靈活性,按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調整。
改革傳統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引進小組課、集體課、個別課多種課型并存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借鑒、互相啟發影響,遇到問題一起分析、一起討論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引入到新課和解決共性問題的教學中。這樣不僅為教師解決學生個性問題贏得更多的時間,而且為學生將來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打破學科界限,拓展教學內容,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傳統的聲樂教學內容局限于聲樂理論的學習與掌握歌唱的技巧,在聲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與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聯系、與中小學音樂教育脫節。[4]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部分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中,如在聲樂教學中引進自彈自唱、合唱、小組唱、重唱等歌唱訓練,同時增加聲樂作品鑒賞教學法等教學內容,并在小組課與集體課教學中采用類似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方式,給每個學生以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及早了解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同時,高師的聲樂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去向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學習,親身體驗基礎音樂教學的過程,積累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聲樂教學要著眼于將來學生的實際工作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在培養“一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多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
轉貼于
四、重視聲樂教學法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高師聲樂教學在全國各院普遍不被重視,專門開設本課程的高師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講座形式或在學生畢業實習一兩個月前籠統進行講授學習,加之很多教學法,老師并沒經過專業學習,本身又沒有基礎音樂教育的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已嚴重滯后于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思想的教學原則;教學法考試只注意理論考查,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脫節,使教學法成為一門“死法”,使學生學之無用。
高師學校應緊緊圍繞“師范”做文章,不能盲目與專業音樂院校攀比專業水平,而應該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注意音樂教學法的教學,保證教學法的課時。在聲樂教學中應當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讓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確師范性質;在第一學期,高師就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和參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在四年的時間里有步驟地從教學見習到幫助開展活動,從部分承擔教學任務到獨立備課、上課、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將來的工作性質,一畢業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
高師聲樂教材在近十多年來有較大的發展,除國家權威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繼出版了不少高師聲樂教材。盡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還未有統一規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選擇教材上,許多高師院校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讓學生難于達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實用性不大,發給學生成為書櫥中一生“擺設品”,浪費學生的教材費。
高師聲樂教材使用要切合實際,切忌盲目使用。選擇教材要以師范性、實用性為原則,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較高,可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聲樂作品為教材,以保證專業教育目的實現。
六、考試形式的多樣化,增加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聲樂是一門歌唱藝術,它必須在藝術實踐中得到鍛煉。高師的學生每個學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終進行考查或考試,考試形式基本都沿用音樂專業院校的聲樂考試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試次數不超過10次;而對于將來面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高師的學生來說,藝術實踐受到一定的限制與約束。筆者認為,高師考試形式應該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目前高師考試形式還可增加重唱、小組唱、合唱等考試形式。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或專業部門要創造機會,支持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如舉行音樂會或聲樂比賽,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以便學生將來更好地勝任中小學音樂課中的唱歌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的聲樂輔導工作。
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高師聲樂教學大綱是21世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問題。高師聲樂課程的改革切實要圍繞基礎音樂教育的展開,進行修改調整。文中幾點淺陋之見,只求拋磚引玉,期望高師聲樂教學能早日與中小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方案接軌,努力培養出“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多能一專”的適應型人才。
普通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中小學音樂師資,音樂學專業中聲樂學科歷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即歌唱教學能力)的一門主干課。立足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歌唱教學型人才,明確學生的職業意識,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始終是高師聲樂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高師聲樂個別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高師音樂學專業的聲樂教學,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歷經多年的改革與實踐,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種集聲樂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三位于一體的新的高師聲樂教學體系已經形成。根據高師聲樂學科自身特點建立的聲樂學科新體系,特別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設立的聲樂小組課和聲樂集體課,教學目的十分明確,增加了大量的聲樂基礎知識、聲樂藝術理論、課堂教學實踐等內容,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歌唱教學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體現出高師聲樂學科所應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音樂院校培養歌唱人才的特征。
高師聲樂個別課是占整個學科體系中課時量最大、最傳統、最基礎的課程,是聲樂學科的主要授課形式之一,是培養學生歌唱教學能力的核心課程。然而多年來,聲樂個別課的教學改革卻始終沒有突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學思想上過多重視歌唱技能的提高,在教學內容上過多看重曲目難度的深延,在教學形式依然是“一對一”教師彈、學生唱的傳統教學模式,考試成績“一曲定分數”依然左右著對學生的評價。這些不但導致許多教師把教學科研的大部分精力耗費在如何提高演唱技術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關注甚少,而且使學生迷失聲樂學習的正確方向,過于追求歌唱技巧,而忽視對自身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畢業生“會唱不會教,會唱不會彈,會唱不會講,會唱不會排”的現象嚴重,脫離了為基礎教育培養的音樂師資軌道。中小學音樂教師不論在課堂歌唱教學還是在輔導課外歌唱活動中,除了要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其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歌唱教學過程時的審美能力、判斷能力、自彈自唱能力、創新能力等。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注重對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引導學生對自己職業意識和能力的關注,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其今后所從事的工作中,就難以具有新時期對中小學歌唱教師必備要求的――教會學生“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1]的教學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我們培養的人才適應中小學音樂課的歌唱教學的要求,具有“既能唱又能教”的雙重能力,是當前高師聲樂個別課教學改革首要任務,也是聲樂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探究的方向。
二、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
聲樂個別課教學要改變那種傳統的對歌唱技術因素要求過高、技術至上的教學思想,改變發聲技術占據課堂左右師生的局面,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學生的歌唱教學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必須突破和跳出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式,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途徑入手。
(一)建立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所謂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空間包括橫向和縱向兩方面:橫向是指課堂教學要求大容量的知識和內容,改變以往聲樂個別課單純的“聲音聲音還是聲音”的“技能第一”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使聲樂課堂呈現出涵蓋技能、判斷、知識、審美、表現等多容量的教學內容;縱向是指根據不同學年不同層次的學生,依照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科學合理地設計好學生在每個學年、每個學期、每個周的教學進度及應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哪里出問題,老師就摳哪里”,因為一個技巧問題不能解決,學習就止步不前。要像聲樂集體課或其他理論課一樣,依照教學進度精心備課題寫教案,有意識地增強課堂內容的知識量及連續性和完整性,按時完成教學內容,這樣或許這節課學生的聲音在某個技能上或音樂表現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但不會影響學生整個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因此,建立多容量的立體課堂教學,教師有層次、有計劃、有目的、有內容、有條理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歌唱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較為規范的課堂教學,會耳熏目染地培養學生條理清晰的課堂教學思維,為他未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是一種高校聲樂課堂教學與中小學歌唱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聲樂教學不再僅僅是技術技巧和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一種課型規范的傳授和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實行“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
所謂“一對二”聲樂個別課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改變以往聲樂個別課“一位教師教,一位學生唱”的教學模式,探索“一位教師教,一位學生彈,一位學生唱”的三人課堂教學模式。如:甲學生唱,乙學生彈,在甲學生唱完以后可以先由乙學生指出該學生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接著乙學生唱,甲學生伴奏,甲學生點評,再由教師引導點評講授。“一對二”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兩個學生要為對方彈奏練聲曲和聲樂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聽出并評判對方聲音和歌唱中的問題,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中,使師生雙方對加強對未來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在實處。第一,“一對二”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鋼琴伴奏能力,鋼伴能力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最為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也是高師音樂學專業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很多學生畢業時依然達不到在各種調式上自彈自唱能力和即興伴奏的能力。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為對方彈奏練聲曲和聲樂作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鋼伴的積極性,同時長期大量彈奏曲目的累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彈奏能力這一薄弱環節;第二,課堂上兩位學生相互的評判及教師的引導的點評,不僅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判斷力能力和審美力,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歌唱教學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教學能力;第三,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拉長學生課堂的學習時間,使學生接觸了更多的知識和作品,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第四,通過“一對二”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更加重視對自己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能脫離單純的追求歌唱技術的困擾。
(三)改革考試內容與評價標準,轉變師生的教學觀念和學習重心。
聲樂考試評價是引導師生對自己教學成果和學習水準的評價,因此考試的內容和評判標準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的。因而聲樂課程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一定要和我們的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聲樂課程考試內容應由原來的單一的曲目考試變革為多重內容的考試,聲樂考試內容包括應是指定曲目和自彈自唱曲目大項,再加上平時課堂成績。這樣,學生聲樂學科的成績不再是單指他歌唱技能的成績,而是指他的歌唱能力的綜合成績。曲目考試標準的打分標準要以音樂表達和基本的技能掌握為評分標準,自彈自唱和伴奏打分標準以即興能力和鋼伴水平為主。通過考試內容的擴展,促進學生的學習鋼伴的積極性,把師生學習的目標從追求歌唱的難度高度心理,擺正到真正培養自己去如何做一位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上來。
總之,高師聲樂教學應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立足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歌唱教學型人才,不斷提升高師聲樂學科的教學質量。中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就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體現出高師音樂學專業聲樂學科與其他專業聲樂學科不同培養目標與人才特色的差異,更好地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2;J616-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20-05-29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6-0070-02
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音樂課程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有著積極的作用,而聲樂教學在該課程教學體系中舉足輕重。
聲樂教學的開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聲樂演唱技能,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創造音樂美。從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角度來講,學生的聲樂學習水平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因此,如何在聲樂教學中開展合理的學生發展評價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聲樂教學中學生發展評價的意義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必須建立一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評估制度,除了應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查明和發展他們的多層面潛力,了解學生的發展需要,幫助他們了解情況和自我肯定。《國家音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對音樂課程的評價應充分反映出全面促進素質教育的精神,應用標準的基本概念,注重以評價為基礎的教育,激勵和提高成績,通過對科學課程的評價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激勵教師進步,改善教育管理,并促進音樂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進行評價時,不僅要重視學生對聲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對聲樂技巧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將重點放在學習成果以及學習過程的演變和發展上。聲樂教學評價包括教師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等,這能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身的音樂學習情況,并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找準學習的方向,從而不斷地發展和提升自己的聲樂技能。
二、內容與指標的評價
筆者通過對《國家音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相關概念的理解,認為對學生在專門從事音樂學前教育中的發展情況的評價應包括以下方面:
(一)聲樂學習的情感態度評價
情感態度評價是指評價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和態度以及學習聲樂時的情感反應。聲樂是情感藝術,聲樂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傾聽、演唱歌曲,充分感受歌曲的美和歌曲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內涵。
學習音樂的學生的情緒態度與音樂本身和音樂知識沒有直接關系,一些缺乏良好的嗓音條件和音樂知識的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因此,對學生聲樂學習的情感態度進行評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聲樂學習的知識技能評價
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聲樂知識與聲樂技能的評價應與專業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相區別。筆者認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知識和聲樂技能的評價應符合該專業聲樂教育的特點。首先,該專業大部分學生在進校前,尚未經過系統的聲樂學習,對聲樂知識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具備聲樂技能了,即便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聲樂學習,也僅處于聲樂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評價就不能是單純地對學生演唱技能技巧的考核,還應當對他們的歌唱狀態、音準、節奏、歌曲感情處理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方位評價。
(三)聲樂學習的創造性活動評價
近年來,隨著音樂課的發展,音樂創作教學開始進入中學的音樂課,成為中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聲樂知識,感受了音樂作品的內容及情感,也透過歌曲的學習把握了音樂的節奏、旋律、曲式結構、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有目的地進行幼兒歌曲的創編、幼兒歌曲表演的創編等創造性活動,教師通過對這一類創造性活動的評價可促使學生積極拓展音樂思路,提高自身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評價的程序和方法
針對以上評價內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可采用形成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以便使教師能夠改進教學活動。鑒于音樂圖像教學時間很長,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形成性評估是必要的。筆者認為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小組評價法、微格評價法、參與評價法和鼓勵評價法,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1.小組評價法
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教師通常將學生按一定人數分組,第一,在分配給學生音樂學習的任務時,讓他們明確規定合唱、聲樂等活動的目標。
第二,根據既定目標對小組報告進行評價,這些目標是全日制的,包括教師對小組的評價以及學生個人評價或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第三,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能力,包括歌唱技能。
2.微格評價法
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還可采用微格評價法,即師生共同對錄音或錄像中的教學情景進行評估,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回看自己的演唱,找出問題,而教師也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個體差異,以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
3.參與評價法
筆者認為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參與也是很重要的,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也改進了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模式,減輕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更能夠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心從“最終的分數”轉移到“學習的過程”上。“參與評價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作為視聽教育評價的主要內容。
(1)自我評價。參與評價法的主要形式和最終目標是自我評價。學生很難準確和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但是這樣的評價往往能夠促進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在聲樂學習中的不足,并在之后聲樂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改進。從聲音的訓練開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評價自己演唱的情況,如“音高是否準確”“聲音狀態是否正確”“氣息是否流暢”等。
(2)互相評價。互相評價與自我評價是相輔相成的,在聲樂課堂教學中被經常使用。比如,在學生唱了一首歌后,教師總會引導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孰優孰劣,各自發表觀點。學生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不僅能發現別人在演唱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對照自身,發現自己的問題,這不僅利于被評價者的提高,也促進了評價者自身的提高。
4.“激勵評價法”
“激勵評價法”的載體是教師。它所體現出的教育價值是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創造出各種生動、貼切的語言、姿態,對學生在聲樂水平上的發展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聲樂教學結束階段進行的比較重要的一種評價形式。為教師確定學生在后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預測學生在后繼教學活動中的成功性,以及制訂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終結性評價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達標性考核評價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是通過聲樂達標性考核進行終結性評價的。考查曲目一般是指定教材中學過的內容。在考查過程中,教師從學生演唱的音高、節奏,演唱是否有感情等方面入手,對學生在考核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從而確定學生在整個聲樂學習階段的總體情況。
2.“活動評價法”
“活動評價法”就是評價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音樂能力,以及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態度等,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音樂活動來實現。
3.“匯報型評價法”
“匯報型評價法”則是學生把某一階段學習內容整理后向家長或學校進行匯報演出,以獨唱、合唱等表演形式為主。
另外,學生在幼兒園進行音樂教學實習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聽課,觀察幼兒的學習效果,來評價學生的聲樂學習以及聲樂教學情況。
四、評價結果的解釋與運用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評價結果的解釋主要為分數解釋和描述解釋,分數解釋主要體現在達標考核中,該分數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
平時成績:每一學期的課時為18周。根據上課、練習、考試成績等,最后得出平時成績(滿分為100分)。
期末考試以全年級公開考核的形式進行,由所有任教教師監考,教師給學生打分(每個教師要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級),取出平均分作為學生的期末考核成績。
2010年第14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決賽時增加了“表演素質”考試題,全國一片嘩然,除輿論所說“增加看點”的同時,一定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增加表演素質考試題?什么是表演?表演在聲樂演唱中重要嗎?這些演員是否學習過表演課程呢?全國各大音樂藝術院校開設了表演課程嗎?
先來看看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的地位。聲樂演唱屬于表演藝術,它的完整內涵包括“演”與“唱”兩個方面,即通過歌聲(唱)和表演來創造鮮明的音樂作品形象,所以應該說內心情感與外在動作的完美結合才是聲樂的最高境界。而且,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也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欣賞的,所以說聲樂演唱既是聽覺藝術也是視覺藝術。其實電視大獎賽早已把聲樂溶入到了“視”與“聽”的雙重要求之中,全國觀眾也早已從“視”與“聽”兩個方面來要求它的審美對象。
實際情況又如何呢?2010年青歌賽第二現場已有多位嘉賓多次從服飾、聲音技巧到情感表現等方面提及演唱者所表達的音樂(聲音)形象與作曲家的意圖相去甚遠,而這些選手卻是全國的優秀選手。由此可知其他廣大的聲樂歌唱群體的表演水平了。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首先,與我國的聲樂教學重心很大程度上偏向技法,比較局限在聲音的開發與利用上,找位置、找共鳴等。這也是大部分演唱者擁有比較好的聲音的原因。
另外,從課程設置上看,國內9大音樂學院與聲樂演唱緊密相連的非聲樂系(聲歌系)莫屬,而即便是9大音樂學院的聲樂系,也并非都開設了與表演相關的表演課程。
最后,從9大音樂學院近10年的學報來看,也未找到對聲樂演唱專業從事關于表演理論的專門、系統的研究。一般提及聲樂表演多數的研究僅以形體表演研究為主,而形體表演雖然能對聲樂舞臺表演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并不能代替專門的表演課。也有一些提及到關于表演某些理論對聲樂演唱的作用的,如《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4期 張錦華的《關于聲樂表演的幾點思考——在作品中尋找自我,在自己身上發現音樂》等。
可見我國目前無論從對表演的重視程度、對表演的課程設置,還是相關的表演理論在聲樂中的借鑒與運用上,都發現表演在歌唱表演中尚處在未受重視的階段。而正是這種表演設置與理論研究缺乏,加之重視程度不夠,促使了學生知識結構不健全,對表演缺乏必要的認識,從而導致了在現實情況中歌唱演員表演能力的缺乏。筆者認為,重視、加強舞臺表演實踐已成為聲樂教學中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加強表演課程的設置有助于提高學生歌唱表現力
高考藝考生是近年來高校招生的重要群體,而聲樂專業的考生則占據著主要地位。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競爭激烈的考試現實,高考培訓班開始遍地開花,藝術類高考生的數量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很多沒有聲樂基礎的學生也加入到了藝考的隊伍中,他們的學習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首先,他們音樂基礎薄,幾乎未進行過專業學習,僅是憑借自己的喜好演唱。其次,學習周期短,階段性強。他們都是上了高中后才選擇學習聲樂,只有一兩年的時間,更有一些學生只學幾個月就參加高考,而且平時學習壓力很大,幾乎沒有課后練習的時間。最后,他們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通過聲樂高考。而高考培訓班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師本身沒有正確的聲樂教學方法和理念,加之學生的現狀,教學中就會出現各種難題,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會出現嗓音疾病。
聲樂教師面臨著如何對基礎淺、底子薄的考生進行高效、科學的聲樂教學。如何使學生順利應對考試,同時為學生今后的聲樂學習打下基礎,還需要從練習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總結。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其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我練習能力。其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音樂審美,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
正確的發聲方法是聲樂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技能,而正確的發聲理念則是指導大腦和發聲肌體的思想動力。在一開始的學習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確地運用呼吸、什么是真正地打開喉嚨、如何讓聲音有共鳴、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協調與放松等,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計劃有步驟地練習與訓練。
對于初學者進行聲樂訓練時,不能操之過急,多以自然聲區的發聲練習為主,根據情況逐步擴展音域。初學者發聲狀態不穩定,或者不正確,如長時間采用錯誤的方法練習、盲目飆高音、盲目勤奮練習的情況下,都有可能造成聲帶過度疲勞、充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聲帶疾病,所以,初學者盡量要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練習。
培養學生自我練習能力
每個聲樂學生都有不同的音色、聲部、性格。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專業進步與成長。學習聲樂首先要科學鑒定聲部,不能單憑教師的經驗確定。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聲部以及性格來塑造學生的聲音形象,選擇適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種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學習聲樂是一個復雜、抽象的過程,它要求把人體做成樂器,用人聲來詮釋整個音樂的全部。由于每個學生生理、心理及個性上的差異,聲音音色、演唱表現都有所不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在演唱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盡量讓自己的器樂發出最好的、有自己特色的聲音。
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學會自我練習、自我修正。這就需要學生有很敏銳的辨別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狀態時的感覺。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獲得最佳狀態的聲音;聽覺感覺應當怎樣;身體感覺應當如何;什么樣的感覺下會有什么樣的聲音;自己要怎樣科學地訓練、記憶這些感覺。這都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將所學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術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事實上我國聲樂的表面繁榮還是難掩實質上的不足。歷經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滄桑之后,我國的聲樂教育還是停步不前,雖然經過了一些所謂的改革措施,但只是治標不治本,均是傳承前人的經驗進行適當改變,缺乏根本性的創新。大部分的聲樂學校都是在進行經驗式的教學,教材單一單調,缺乏自主創新和個性,甚至有的教師的教學理念混亂,導致所教授的學生也根本無法自清。他們往往忽視了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綜合能力的提升。
要想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就需要有一個完善的過程作為前綴。我國現有的聲樂教學體系想要實現真的革新,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就需要徹底在整個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大力的進行創新,革除陳舊的思想理念,增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傳遞積極向上的思維理念。如果沒有這種想法和理念,就無法實現根本上的聲樂體系的變革,甚至還會在行為意識上造成混亂和盲目性。樹立明確的思維方式,確立正確的變革理念是成功的前提。作為一門感知方面的藝術,聲樂教學需要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不同于其他理論性為主的學科,聲樂教學有著一套嚴格的體系,并遵循著所有藝術門類的發展規律。我國的聲樂教師要以這個為出發點, 著重的體現出教學中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理論化等。
二、聲樂教學教案部分的撰寫
聲樂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有著自身的不同, 特別是在教學模式上,往往不會拘束在理論課本和理論知識上,要更加注重實踐練習。例如:教師會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進行對口訓練和教學。教師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對于教學的方法則有待商榷。因為在如今的聲樂教學中所構建的傳統教學體系和理念根深蒂固,使得教師往往局限在了這個框架之中而欠缺應有的自主思考,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聲樂課沒有其他學科那么嚴肅, 教師也沒有其他理論課教師那么多的要求,有的教師課程很多,要負擔很多的學生,所以難免會力不從心。對于教師而言,往往疲于奔命,而導致忽視了重要的課前備課環節, 變相的加劇了聲樂課程的隨意性。其實聲樂課程與其他的課程一樣,教師的備課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想一堂聲樂課擁有其真正的價值,并讓學生真的能夠把知識點融會貫通, 提升自身的聲樂水平,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十足的準備。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并進行仔細的分析思考,因人施教,對于不同類型的聲樂課程進行不同的備課。當在練習聲樂基礎技能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進行不同的練習,如哼鳴練習、吹唇練習、頓音練習、連音練習等。聲樂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 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重視。要科學、合理的構建有著自身特性的聲樂模式體系,變革傳統的教學理念,形成一條清晰的教學思路。
在新課改的全面推行之下,聲樂教學也要首當其沖。各個高校的聲樂專業要逐步的系統規范化自身的教學方式,為聲樂的體系變革做出貢獻。例如在一所音樂職業學校中, 學校可以安排每一名聲樂方面的教師都填寫一份教案, 讓教師在學期的開始階段就要明確自身在這一個學期中所要進行的課程分類、名稱、性質等相關信息,明確自身的目標。與此同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什么樣的教材,什么樣的輔助教學手段,針對現有的教材進行因材施教,以及要借助什么多媒體技術來教等等。教師在詳細的填寫完教案后, 學校便會對教案進行整體的整理,并印發后發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對于自己教師的教學計劃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對于不足和不理解的地方,學生可以進行及時反饋, 提出建議與意見讓教師虛心接受意見,做出正確的調整,以便達到最終的全面提升。這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一個利好, 更是對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一個全新的認知和提高。如今有很多聲樂學校都采取了此種辦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例如:有的教師會在教案中寫到自己著重加強呼吸和力度控制練習。那么就會有很多學生提出質疑,聲稱自己的氣度已經很足了,自己的體質很好,從小鍛煉體育等,肺活量很大,不需要再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于是教師便會采納學生的意見,認真的修改教案。這既節省了時間,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教學環節,又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減少師生間的隔閡。教師可以在每次上課的時候對學生的發聲練習和歌曲練聲等的情況記錄下來, 這對于教師來說工作量可能會比較大,但出于一顆心靈工程師的義務和責任,這也是值得的。畢竟只要能提升學生的自身音樂素養,就是可以試行的。
教師需要歸納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就要從制定的教案上入手,總結平時的點點滴滴,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教學閱歷,增加自己的教學體會和能力。教案的書寫和設計一定要走心,不能流于形式,這是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表現,也是對于一名教師是否具有師德和責任感的一種宏觀的體現。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生而言, 他們還處在一個需要引導和進步的階段,教師在總結一般性規律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細致教案,針對每一個人的差異性來相應的設計不同的方案。這無論是對于學生、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和國家的長遠大計而言, 都是非常具有促進作用的。
三、聲樂教學的合理科學的教材選擇
聲樂教學科目區別于其他理論專業性學科,它具有的教材是以練聲曲目、感觀訓練、相關歌曲作品為基礎進行編寫的。教師想要讓學生的綜合聲樂素養有一個質的飛躍,則需要從原來的量變到質變,轉換成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過程。
對于現階段的教材選擇,教師要著重的注意學生的基礎部分的訓練。打好根基才能更上一層樓,才能在一個良好的學習基礎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教師要在整個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提高,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授。考慮到教材的不用風格、類型以及內容上進行多樣化的選擇。
練聲曲作為聲樂訓練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是對于學生的聲樂基礎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對于最為基礎的訓練諸如連音、音程、跳音等的練習;另外在完成了基礎的訓練后,就可以針對技巧性練習進行訓練,不再單一的清唱,而是加以簡單的伴奏,同時添加歌詞進行針對性的演唱。在聲樂課中《斯皮格高級練聲曲》就是一個常見的訓練曲目。
基本功的練習永遠是一個主題性的話題。在如今的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體系下, 對于練聲這一個階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一些地域性所造成的方言嚴重的學生而言,就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發聲練習。例如《歌唱咬字練聲曲》《晨聲一聲字結合練聲曲》等,就可以讓口語不準的學生先進行咬字的訓練,加強字準的調整。而對具有一定聲樂基礎的學生, 就可以進行更加高難度和高強度的訓練,讓他們在對作品有一定的自己的認識,在原有的作品上添加自我的發揮,演繹出自我的風格。
四、科學合理的對學生的演唱能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