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40: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裝專業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教學內容陳舊
服裝結構制圖的教材由于受到時間性、靈活性、地區性的限制,目前,我校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材所采用的款式陳舊,例如書上的襯衫款式基本已經不太出現在生活中,衣長偏長,胸圍放松量偏大,對學生來說,只能起到入門作用,學好基本款式后在實際操作中實用性不大。眾所周知,服裝業是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永遠走在時尚的前列,服裝的款式千變萬化,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涌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服裝專業教材的編寫也許永遠跟不上服裝行業發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為借口,不去主動靠近、貼合服裝行業的實際生產,實踐教學內容過于陳舊,就會使我們的學生“學無所用”,也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
服裝專業的特性決定了服裝專業的教師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服裝專業制圖教學還沒有從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中突破出來,先“弄懂”再“學會”的教學過程根深蒂固,即使師生都已經明確“實踐”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學過程中的仍然糾纏在“弄懂為什么”這一要求中,糾纏在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堆積中,擺脫不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固有模式。這一點也可以在教學結果中得到證明。從目前服裝企業招聘的現狀來看,企業對中初級制板技術人員的需求量相當大,尤其希望中初級制板技術人員進入企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實際生產。但即使是出自于服裝專業的學生,其專業素質和實際能力卻也不能盡如人意,特別是在打板、放碼等實用性的技術方面,能適應服裝企業實際生產需要的人才極少……這與我國服裝專業教育著重于“紙上談兵”的教學思路和專業教師沒有專業經驗、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有著直接的關系。
3、教學手段落后
傳統的服裝專業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授式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裝結構制圖課中,其教學方法表現為,教師依據教材中的內容利用粉筆和直尺在黑板上畫一步,學生使用鉛筆和三角板在筆記本上跟著畫一步。這樣的教學方法很費時,教學效果也比較低。因為教師畫一步,學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師畫的時候學生等,學生畫的時候教師等的問題,一節課下來只能畫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結構制圖就需要四到五個課時才能完成。另外,教師畫在黑板上的制圖,由于有許多線條和標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學生在模仿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誤差。再說,服裝制圖是二維的,而成衣是三維的,畫在黑板上的結構制圖是靜態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維的制圖向三維的成衣的轉變過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學生在制圖課中只是純粹的模仿制圖,換句話說,只是為了制圖而制圖,對制圖的目的和意義是不理解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服裝專業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心理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許多缺陷。
4、與行業、企業的聯系不夠穩定,與社會、產業脫離
由于受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教育,即使是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著的教育,也缺乏主動與行業、企業聯合的意識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牽動“進口”,以“出口”調節“生產”的觀念,缺乏主動調整自己去適應社會需要、企業需要的經驗,這往往導致了服裝專業教育的“閉門造車”,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專業與行業、企業的聯合不夠穩定,直接導致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一方面服裝企業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夠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學習了三年專業技能的服裝專業畢業生進入服裝企業后仍然無法適應企業的實際需要。
具體到服裝結構制圖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我們的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與行業、企業的實際有明顯的脫節,舉個例子來說,平時我們在制圖教學中大都畫的是1:5的小圖,而實際企業中用到的都是1:1的大圖,這樣制小圖的實際意義就打了一定的折扣,還有我們教學中進行每一種基本款式大都只停留在款式上,而之后制版排料的過程練習的少之甚少,而在企業中后面的幾個過程往往是實際的應用。
總之,現今服裝結構制圖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比較陳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弱,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企業發展、專業發展對服裝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
這就對服裝服裝設計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創新的思維來教學,對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進行改革,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服裝業的優秀設計人才,為我國服裝行業的繼續向前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一)服裝教學改革是社會形式發展的趨勢
服裝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產業在社會的高度重視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服裝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服裝設計教育培養出的專業型設計人才一直是其堅強的后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由于服裝行業各類人才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了面向世界的服裝設計與生產的重要基地。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現在的服裝企業中,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就有一萬三千余家,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逐漸將服裝的生產與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等西方國家。在去年中,我國僅歐美服裝出口額就已經突破了200億美元。由于不同國家國情的差異,我國不能象英美等西方國家一樣把培養創意型服裝設計人才作為我國服裝設計教育的主要目標,而是應該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把培養我國服裝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作為當前服裝設計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要提高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對于專業理論基礎與設計技術,全面挖掘不同學生的潛能,使其可以在畢業后適應服裝設計行業的不同職位對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國服裝行業現狀的情況下對服裝設計教育進行創新性的改革,才能夠讓我國服裝教育真正成為使得服裝產業平衡發展的人才保證,讓這一關系著國民經濟實力的重要產業得到持續的發展。
(二)教育現狀
產品的設計者不僅要考慮自身所設計產品的個性化,更要考慮自己所設計的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問題,服裝的設計和消費并不是單項過程,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個雙向過程。服裝設計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著它與藝術教育本質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裝設計課程中,技術課程占到了將近一半。由于服裝設計專業的這種特殊性,使得服裝設計教育不應該僅僅考慮現有的傳統教學內容,而是應該把培養出適應現代服裝工業生產與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自己教學最本質的目標。然而,由于我國服裝設計教育體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服裝產業的存在著脫節,嚴重影響這方面人才的就業情況。
(三)招生現狀
從沿海城市及全國各大城市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級技術工人的事實,不難看出社會對高級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可就服裝業而言,在西部地區即便是簡單的純加工也較難接單,即便是接到了外單,但原材料、輔料、包裝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讓商家頭疼,落在一線操作工手上的利潤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裝行業的季節性十分明顯,導致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長,每天的工作時間常常在13、14個小時以上,例如2006年9月,杭州某服裝廠就因為讓員工超時加班而被罰11萬多元。另外服裝生產車間里由于各種縫紉設備的高速運轉造成較大的噪音,各類服裝材料上的粉塵也較多,相對而言行業的就業環境較差。對于服裝專業這樣一個以女生居多的專業來說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們對服裝專業望而止步,使其逐漸成了學生報考的冷門專業。因此,服裝專業招生一度困難。
(四)就業形勢
市場分工精細,專業設置泛而不精由于就業渠道不穩定,教學本著知識面越寬就業渠道就越多的原則,每一個專業開設了十來門專業課。而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對每門功課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業中適應時間長,同時也不能滿足個體經濟對熟練操作工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難以體現強勢。此外,與名牌院校生相比,缺乏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宏偉的人生目標與進取心,在企業培養技術后力軍的選擇中難挑重任。與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相比,剛畢業大學生生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她們以為自己學習了四年理應從事設計工作。不甘于擔任簡單的一線工作。為此,畢業后反而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界――既不甘心做一線,又難有再發展的空間,往往在嘆息工作環境的不理想中輾轉反側,以致最終放棄。
二、服裝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工作室教學法
工作室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項目教學法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后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作室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項目”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項目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于獨立思考。通過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
就服裝設計專業而言,服裝設計是一門涵蓋知識量非常廣泛的課程,它是理論與實踐性均強的學科,而且很多理論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領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當然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教學中的項目設計很關鍵。
(二)訂單式教育模式
運用訂單式教育模式所謂訂單就是在充分了解企業所需崗位、所需人才的基礎上,與企業簽訂培養與就業協議,緊緊依托企業,通過“訂單”教育培養服裝專業人才。訂單式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學校教育目標明確,教育內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樣。學校根據市場需要來培養人才,學生一旦進入就業崗位,就能進入狀態,其適應能力強。另一方面減少了學生的就業壓力,給學生吃了“定心丸”,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也能讓學校在人才培養上避免盲目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工作
(三) 調整專業結構
綜觀目前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設計類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具有創新意識、靈活的思想,能將技術與藝術融合為一體,并且在實踐中能為企業不斷注入新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技術性人才,這類人才是企業中的骨干力量,是實現把設計轉化為產品的技術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裝專業培養出的服裝專業人才與服裝行業市場所需求的人才出現較大差距。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較差,實踐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適應服裝行業對服裝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裝專業必須以戰略的眼光瞄準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來進行服裝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
一、強化實踐教學模式,形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服裝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與實踐必須緊密聯系。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中提煉理論,離開實踐的理論只能是紙上談兵。首先從培養目標上入手,調整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環節以點、線、面的方式貫穿于理論教學的全過程,理論與實踐之間應保持相對的結構平衡,增加實踐教學所占的課時比重,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比例,達到總體課程平衡。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知識結構相互銜接,形成一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對實踐教材內容的修訂
原有實踐教材內容滯后,甚至有的實踐教材用的雖然是新版本,但內容上卻是“換湯不換藥”。對此,對原有實踐教材進行增刪修訂,刪除內容老化、結構不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增加新的、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編寫出新的實踐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實踐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新的專業實踐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
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中采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采取以下實踐教學方法。
1.理論性與示范性互補的教學方法
將枯燥的專業理論與具體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相結合,互為補充,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多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的發展,把已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然后進行示范性實踐操作的講授,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分組、分層次的具體實踐指導。這種理論性與示范性相結合的互補式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
2.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把傳統實踐教學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能加深學生對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實踐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幻燈、圖片、投影、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適當縮短實踐教學時間,擴大信息量,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踐練習。3.開展課題研究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它不是從外部給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技能,而是指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所學知識技能綜合、融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題研究的內容應結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某一環節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應用所學知識、實踐技能、構思制作出“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4.實施項目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為了共同完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而進行的完整的“項目”工作方案實施的教學活動,用于學習特定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組織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技能,強調知識創新,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展示了現代服裝專業“以能力為本”的價值方向。
5.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分層教學方法
分層教學指導法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和統一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對每個學生的深層了解,將學生按學習基礎、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現有掌握程度等原則分為幾個檔次和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實踐、分層作業;教師進行分層指導、分層檢測和評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實踐內容、不同的實踐教學手段,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和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分層教學的設置應以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為依據,要因材施教。
四、企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校企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踐教學的主要體現之一。通常可分為預實習、基礎實習和專業實習。預實習和基礎實習是企業實習的第一階段,以了解企業工作環境;第二階段是專業實習,以服裝生產基本技能為主,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社會能力。
五、重視實踐教學課程的考核
實踐教學課程的考核,以實踐操作考核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礎上總結理論知識,這個過程也是由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概述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和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實踐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它能督促學生加強實踐的學習,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應給予充分重視。考核進程中應注意,考核的選題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出具有典型性、綜合性、代表性的問題,作為考核內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233-02
一、“產教融合”的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對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產教融合是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以培養適合服裝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性人才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模式,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校企雙向參與,產教緊密合作,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業技術人才必須以能力為本位,而在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上,服裝專業學生實習和實訓環節是本專業技術培訓的“重頭戲”,如果不能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服裝專業教學將無“戲”可唱,可見唱好這臺“戲”對于高質量地保證服裝專業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教融合有利于實現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要求,在培養技術與技能型人才方面獨具優勢。學校根據服裝企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開設課程,使服裝專業與行業、產業發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融為一體,教師在服裝生產實踐中鍛煉,以加快教師向“雙師型”轉變,服裝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任課,學生在實踐崗位學習鍛煉,實現學用統一,在做中學,或先做后學,或學做交替的學習模式。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為服裝企業生產一線培養和輸送具有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技術和管理人才,實現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贏得社會廣泛認同。
二、“產教融合”的基本內涵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融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這種深度融合式發展,打破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藩籬,使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合作雙贏”共同體,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不僅促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還將促進服裝專業和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并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服裝業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所從事的教育實際上是從業前的教育,如何讓學生的就業觀與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吻合,這是當前服裝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問題。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觀念,堅持跟著市場走、圍著企業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及時把握新興產業以及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新方法對服裝專業職業崗位的新要求,科學調整專業技能發展方向,實現“五個對接”。一是服裝專業設置與服裝產業需求對接。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優化專業設置,重點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二是服裝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三是服裝專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按照生產工作邏輯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四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雙證”制度,將職業資格標準和服裝行業技術規范納入課程體系,使職業學校合格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三、“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
1.實行專業實體化,產教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校企聯合”,是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在新形勢下開發學生能力的根本道路,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一個主要內容。圍繞專業辦產業,就是要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運用市場機制,采用資本營運的辦法,借助社會的力量,把原來的實習室、實訓場所建成具有經濟功能的專業實體。
我校通過引進企業管理和技術力量,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利用我校的服裝設備、廠房、教師、學生等教學資源建立服裝實訓中心,承接服裝加工、產品研發等業務,為學生實習創造了條件。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有機結合起來,車間各崗位學生輪流實習,使學生掌握服裝生產工藝流程技能,畢業時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競爭能力。教師直接參與生產實踐活動,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步伐。
2.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實現多贏目標。(1)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從學校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增強專業的適用性,從企業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學校的教學力量,提高教育層次,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2)探索“教學―生產”模式,實現多贏。我校在產教融合、校企聯合的過程中,正在探索采用教學―生產模式:結合教學組織生產,聯系生產開展教學。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部分教學過程直接安排到企業中進行,學校做好教育管理,企業加強現場指導,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過程,頂崗工作,感受企業文化,參與企業管理及經營活動。學生通過工讀結合、頂崗工作,提高了全面素質,掌握技術,培養技能,從而增強了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為今后就業打下了良好的職業基礎。
教師通過實踐訓練,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和產品更新換代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也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技術前沿的信息,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教師教學藝術和手段,加快了向“雙師型”教師轉變的步伐;企業通過學生頂崗工作和教師的智力支持,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產教融合”的教學實效
校企合作下服裝專業產教融合教學針對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合作的形式,由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織學生共同完成服裝成衣生產中的制版、裁剪、縫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產實訓。在生產實訓過程中,由教師與技術人員對四大生產流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講解或示范,將專業教學中的制版、裁剪、縫制、后整等知識技能與企業生產實際進行有效銜接,以崗位輪換的形式,通過流水線作業,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生產實訓機會,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得到磨煉和提升,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專業教師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教學質量的產教融合教學目的。
1.服裝制版方面。在產教融合教學中,服裝制版通過改變以往授課過程中教師對某單一款成衣的講解,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根據企業的生產進度,對某成衣款進行工業紙樣制版講解,講解內容上涉及制訂商品規劃書、繪制款式圖、制作紙樣、試制樣衣、繪制基樣板、系列工業樣板推板等整個制版生產流程。在制版流程過程中,會涉及款式設計(助理)師、制版(助理)師等崗位的講解和崗位職責要求,從而可以實現知識技能與崗位的對接,增強授課的實效性,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性。
2.服裝裁剪方面。服裝裁剪的產教融合是指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根據生產貨單號,組織學生完成制訂裁剪方案、領樣制樣、排料、填寫裁床鋪料記錄和裁床生產報表、運用現代電動設備進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產流程。在整個裁剪過程中,明確裁剪師崗位要求和職責,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單色插色服裝裁剪方案制訂方法、樣板領用細則、單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寫裁床記錄和生產報表的方法和要求、電動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對裁剪師崗位的認識,為今后從事裁剪師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礎,學生學習起來更有效也更有針對性。
服裝院校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的背景
(一)快速發展的服裝產業
我國服裝業經過20年的發展和探索已經成長為世界服裝產業大國,生產量、消費總量、出口總量均進入世界前列。不斷壯大的服裝企業需要大批有實戰經驗的設計和技術管理人才。中國高等服裝教育現有的格局和教育體系,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服裝產業的步伐,新一代的CAD/CAM技術,網絡信息化管理技術,國際貿易規則和品牌經濟效應對中國的服裝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服裝高等教育只有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相關的課程結合,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出與服裝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專業人才。
(二)服裝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1.我國服裝高等教育一直沿襲藝術設計學科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長期以來“重藝輕技”,嚴重缺乏對學生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一味強調效果圖的繪畫技巧和服裝的戲劇效果,使學生設計流于形式而脫離實際。由于片面強調和追求設計的藝術性,長期以來服裝教育形成了一個極大的誤區:把服裝教學當成“作品創作”教學而非產品設計教學,使大多數設計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無法落實。許多設計只是為了獲得足夠的視覺效果而肆意夸張和解構服裝與人體的關系,缺乏對服裝本身的理解能力,缺乏對服裝材質的認知和把握,缺乏對服裝的市場價值和功能的了解。正是由于這種實踐環節的缺失,與之相關的面料、輔料的選擇和搭配能力也相形見絀。
2.現存的服裝教學分割了“教育和實踐”這一整體。課程設置不合理,公共課比重大,專業課比重小,造成專業與實踐環節比例的不平衡;由于國內服裝產業發展的不均衡,地處不發達地區的服裝院校因其產業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師本身的市場概念和實踐經驗無緣提高,實踐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籌莫展”難以落實;企業因管理和效益的原因不愿接納過多的“生手”,學生難以集中在一個企業實習,分散的實習地點讓學校和指導教師難以掌控實習的效果,加之學生學習自覺性和自律能力的缺失,校外實習效果差強人意。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服裝高等教育與市場和產業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對傳統專業進行調整、改造并賦予新的內涵,已成為服裝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
服裝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確教育理念
1.服裝業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尚產業,它需要快速出擊、快速反應、快速調整的機制與之相適應。服裝高等教育應該針對社會和企業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合服裝產業發展的創新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
2.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科研、服務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科研、實習高度地融合起來,科學合理地劃分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突出學生實習、實訓課的數量和質量。
3.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清理和重建,以重點骨干課程、精品課程的組合為中心,精心打造優勢學科,整合教育資源,聚集優勢力量,拓寬辦學思路,強化學科建設,創建人性化、寬松自主的教育機制,使服裝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
(二)整合師資隊伍
教師是立校之本,要提高教學力量就必須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與專業素質和實踐經驗,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1.組織一支由社會知名人士、優秀企業家、高級專業人員組成的外聘教師隊伍,以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帶動校內師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引進學科帶頭人與學術骨干,聘請外籍教師,鼓勵教師出國進修深造或到工廠企業實踐,教師有了國際化的視野和豐富的實際經驗,才可能帶動學生進行創新和發展。
(三)加快現代教學設施的投入
1.建立與相關學科配套的先進、齊全的教學實驗設備,如CAD/CAM設備等,以便學生在就業前就能夠了解和掌握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經驗;建立先進完善的現代化信息系統,以確保時裝資訊信息來源的快捷。
2.引進大中型企業必備的各種特種機器,如:粘合機、繃縫機、窄邊機、編織機、整熨設備、削皮機、皮草縫紉機等。因為現代服裝設計不僅僅是款式造型的設計,同時也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設計。時裝的流行往往會結合新的工藝表現方式的流行,如近年來,夏季流行的各種薄軟面料的時裝,運用的多為窄邊工藝;大量的針織設計中采用的繃縫技術和皮草服裝的縫制,都離不開特種設備的支持。
(四)大力發展專業特色
根據院校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服裝產業的背景,借鑒國外成熟的辦學經驗和模式,由單一化的課程向多元化轉換。落實學分制的改革,提供范圍廣泛的課程設置和豐富的選修課,提高學生選課的自主性;采取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深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找準教育目標,發揮教學優勢,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
1.國內服裝市場和產業發展日趨細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服裝教育的發展,所以服裝專業定位需要明確和逐步細化,如服裝設計專業可以分為不同的主攻方向:女裝設計、男裝設計、童裝設計、針織服裝設計、皮草服裝設計等;服裝工程專業可分為工藝制版、女裝制版、男裝制版及技術管理人員的培養。
2.深入生活及生產實際,了解消費者的衣著變化,了解新面料、新工藝、新設備和生產管理方法及消費趨向,掌握國內外流行信息,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提高科研水平,確保立于專業的前沿。只有教師不斷更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才可以防止空洞的理論講解,更有效地培養出實用型的專業人才。
服裝實踐教學建設的途徑
(一)建立課程實踐的教學模式
1.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突出教學內容,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實踐環節,如:服裝設計課可以根據教學任務,以主題設計的形式,使設計概念研究,市場和流行趨勢研究,材料、色彩研究,款式造型研究,結構設計與制版研究,工藝制作等內容與課程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從設計開發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設計過程。
2.服裝立體結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原理、成衣工藝等課程,應該相應配置一定學時的實踐課,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完善吸收課堂教學的內容;開放工藝室,安排專業教師進行全程指導。
3.調整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的操作和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傳統的服裝材料課程側重理論,內容枯燥,缺乏動手能力的訓練,很多學生學過之后仍對面料無法識別,不知如何運用。應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可以嘗試讓學生分析紗線和纖維組織結構的教學方式,強化材料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布料的各種性能、特點、成型狀態、風格特色及鑒別方法的講授;改變以往理論考核的方式,而是要求學生尋找各種類型材料,完成面料樣品手冊,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增設“面料再創”課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各種材料和縫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進行創意設計;要及時引進最新的服裝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同時介紹各類服裝材料的市場價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識,使基礎知識教學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為專業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服務。
(二)建立企業實習基地
1.學校可在一些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并把企業的服裝設計師、版型師和工藝師等技術骨干聘為專業指導教師。按學生各自的情況調配好實習地點,每個地點多則10至20人,少則三五人。同時,給學生編組,以便在實習過程中進行具體的指導,側重解決實踐中的疑難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問題。
2.建立專業工作室的教學實踐模式,如服裝設計工作室、形象設計工作室、服裝結構工作室、市場策劃工作室等,由專業教師主持和管理,學生分班或組加入其中,承擔企業的設計任務和技術管理工作,結合市場開發新的產品。這樣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轉化,又能使教學有的放矢,避免了空洞的教學課題和科研項目,為師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時檢驗了教與學的成果。
綜觀目前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設計類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具有創新意識、靈活的思想,能將技術與藝術融合為一體,并且在實踐中能為企業不斷注入新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技術性人才,這類人才是企業中的骨干力量,是實現把設計轉化為產品的技術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裝專業培養出的服裝專業人才與服裝行業市場所需求的人才出現較大差距。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較差,實踐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適應服裝行業對服裝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裝專業必須以戰略的眼光瞄準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來進行服裝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
一、強化實踐教學模式,形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服裝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與實踐必須緊密聯系。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中提煉理論,離開實踐的理論只能是紙上談兵。首先從培養目標上入手,調整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環節以點、線、面的方式貫穿于理論教學的全過程,理論與實踐之間應保持相對的結構平衡,增加實踐教學所占的課時比重,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比例,達到總體課程平衡。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知識結構相互銜接,形成一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對實踐教材內容的修訂
原有實踐教材內容滯后,甚至有的實踐教材用的雖然是新版本,但內容上卻是“換湯不換藥”。對此,對原有實踐教材進行增刪修訂,刪除內容老化、結構不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增加新的、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編寫出新的實踐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實踐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新的專業實踐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
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中采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采取以下實踐教學方法。
1.理論性與示范性互補的教學方法
將枯燥的專業理論與具體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相結合,互為補充,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多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的發展,把已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然后進行示范性實踐操作的講授,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分組、分層次的具體實踐指導。這種理論性與示范性相結合的互補式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
2.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把傳統實踐教學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能加深學生對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實踐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幻燈、圖片、投影、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適當縮短實踐教學時間,擴大信息量,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踐練習。
3.開展課題研究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它不是從外部給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技能,而是指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所學知識技能綜合、融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題研究的內容應結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某一環節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應用所學知識、實踐技能、構思制作出“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4.實施項目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為了共同完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而進行的完整的“項目”工作方案實施的教學活動,用于學習特定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組織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技能,強調知識創新,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展示了現代服裝專業“以能力為本”的價值方向。
5.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分層教學方法
分層教學指導法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和統一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對每個學生的深層了解,將學生按學習基礎、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現有掌握程度等原則分為幾個檔次和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實踐、分層作業;教師進行分層指導、分層檢測和評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實踐內容、不同的實踐教學手段,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和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分層教學的設置應以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為依據,要因材施教。
四、企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校企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踐教學的主要體現之一。通常可分為預實習、基礎實習和專業實習。預實習和基礎實習是企業實習的第一階段,以了解企業工作環境;第二階段是專業實習,以服裝生產基本技能為主,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社會能力。
五、重視實踐教學課程的考核
實踐教學課程的考核,以實踐操作考核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礎上總結理論知識,這個過程也是由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概述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和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實踐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它能督促學生加強實踐的學習,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應給予充分重視。考核進程中應注意,考核的選題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出具有典型性、綜合性、代表性的問題,作為考核內容。
一、建立課程實踐的教學模式
服裝專業的實踐性要求理論與實踐必須緊密聯系。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提煉理論。首先從培養目標入手,調整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環節以點、線、面的方式貫穿于理論教學的全過程,理論與實踐之間保持相對的結構平衡,增加實踐教學所占的課時比重。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知識結構相互銜接,形成一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次調整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的操作和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比如傳統的服裝材料課程側重理論,內容枯燥,缺乏動手能力的訓練,很多學生學過之后仍對面料無法識別,不知如何運用。應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可以嘗試讓學生分析紗線和纖維組織結構的教學方式,強化材料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布料的各種性能、特點、成型狀態、風格特色及鑒別方法的講授等。可讓學生尋找各種類型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各種材料和縫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進行創意設計,同時介紹各類服裝材料的市場價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識,使基礎知識教學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為專業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服務。
二、開發簡明實用的實訓教材
現有的實訓教材內容滯后,甚至有的實訓教材用的雖然是新版本,但內容上卻是“換湯不換藥”。對此,對原有實訓教材進行增刪修訂,刪除內容老化、結構不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增加新的、合理的專業實踐知識,開發編寫出新的實訓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實踐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新的專業實踐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改革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改變原來“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1.理論性與示范性互補的教學方法 將枯燥的專業理論與具體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相結合,互為補充,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多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的發展,把已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然后進行示范性實踐操作的講授,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分組、分層次的具體實踐指導。這種理論性與示范性相結合的互補式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
2.采取任務驅動式的項目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為了共同完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而進行的完整的“項目”工作方案實施的教學活動,用于學習特定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組織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技能,強調知識創新,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展示了現代服裝專業“以能力為本”的價值方向。
3.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分層教學方法 分層教學指導法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和統一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對每個學生的深層了解,將學生按學習基礎、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現有掌握程度等原則分為幾個檔次和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實踐、分層作業;教師進行分層指導、分層檢測和評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實踐內容、不同的實踐教學手段,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和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
四、推行教師下廠的實習制度
2.提倡實物感知法
教師在教育改革中應積累大量的面料制品,制作成服裝材料樣卡,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并通過手感目測法逐一對比并加以區分,以形象的、具體的材料代替書本中枯燥的文字說明。如,按服裝材料的材質分,有天然纖維面料(棉、麻、絲、毛)和化學纖維面料(滌綸、錦綸、腈綸、氨綸等);按織物的分類看,有機織物、針織物和非織造物;從織物的組織結構看,有平紋、斜紋、緞紋、平紋變化組織、斜紋變化組織、緞紋變化組織,還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復雜組織,如格組織、縐組織、透孔組織、蜂巢組織等;按染色印花工藝分,有印花面料、扎染面料、蠟染面料、手繪面料等;還有一些新型的服裝材料如大豆纖維面料、牛奶纖維面料、玉米纖維面料等。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實物,不僅打破了枯燥的課堂氣氛,也使師生之間更好地互動。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摸到這些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的面料,可以加深印象。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身上穿著的服裝入手,讓每位學生分析自己的服裝是什么面料制成的,是機織物還是針織物,是通過什么組織結構織成的,它的印染工藝是怎樣的,它的手感是怎樣的,它的服用性能如何,它的服裝材料二次設計的手法是怎樣的,等等,并讓學生相互討論、加強互動。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交流想法與認識,增強了課堂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加深了對服裝面料的整體性認識。
3.引導學生學會聯想推導學習法
對于大學生,教師不能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也不能再對知識死記硬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式的推導學習法,由一個知識點展開聯想,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深入淺出,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由表象看到實質。舉例來說,在講到纖維的橫截面形態與縱向形態結構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服裝實驗室,借助光學顯微鏡可以直觀地觀察到纖維的橫截面特征、縱向結構特征和尺寸形態等。纖維的特征決定著面料的性能。我們在顯微鏡下面看到的粘膠纖維的縱向結構其表面布滿了細溝槽,橫截面形態是不規則的鋸齒形且有皮芯結構,那么僅僅通過粘膠纖維的外觀結構就可以推導出粘膠面料的基本性能。因為粘膠纖維的比表面積較大,那么可以聯想到在相同條件下,它的表面吸附水分子的能力就較大,且它的內部充滿空隙,由此可以推導出它的吸濕性能較好;由于吸濕性能力較好,可以推導出粘膠面料不容易產生靜電;由其不容易產生靜電進而推導出穿起來較為舒適。所以,教師可以從很小的一個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聯想將表象與實質聯系起來,這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此外,教師要深入講解,講清楚來龍去脈,這樣學生也會容易理解并記憶深刻。
4.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本課程中有很多實驗環節。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課堂上教師的講授,但實驗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能鍛煉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加強對面料性能測試與鑒別方面的實驗。服裝材料不計其數,服裝專業的學生應正確判斷原料、組織結構、品種、織物加工工藝特點等,以利于正確地選用各種服裝材料進行設計,合理裁剪、縫制及保管,將服裝材料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品種的使用功能。這樣可開闊服裝專業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并為服裝材料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依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集多種纖維、紗線、面料進行相關的實驗。學生先將面料拆撥成紗線,再逐步拆撥成纖維,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橫截面形態及縱向形態特征,鑒別出是哪一種纖維材料;通過手感目測法感受各種原材料不同的手感;然后用燃燒法對纖維進行燃燒實驗,觀察纖維在接近火焰時、燃燒時、熄滅時的煙霧、燃燒狀態和氣味,以及燃燒后的灰燼和形狀,以區別各種不同的纖維。此外還有化學溶解法,讓學生借助各種化學制劑對纖維進行溶解、干燥、稱重,并計算出某種纖維的百分比。通過實驗,學生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分析、鑒別面料的能力。這比單純地從書本上看到文字更加真實與形象,免去了死記硬背的機械性記憶,這些知識會變成常識被永久地記憶。
5.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將書本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及圖片,通過動手制作轉變為實物,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材中在講到機織物組織圖的時候,圖文抽象復雜,深刻難懂。那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動手做機織物樣品。每人準備幾個硬紙板,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毛線作為經緯紗線,通過上下交織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組織結構,如蜂巢組織、縐組織、透孔組織等。書中在談到這幾種織物組織的時候只是寥寥數語,我們單單讀起這些文字并不會產生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我們將這些組織做出來之后就會驚奇地發現,在經緯紗線的相互上下浮沉之后,由于紗線之間的相互擁擠與疏離,其會在織物表面形成獨特的外觀效應:蜂巢組織有蜂窩般的結構,表面有凸起也有凹陷,像極了蜜蜂的巢穴;縐組織的表面由于紗線的相互作用縐起而形成疙疙瘩瘩的外觀;透孔組織的表面會有許多分布均勻的孔洞。這樣學生就深刻地理解了這些織物名字的由來,每當聽到這些織物組織名稱的時候就自然會想起它們的外觀。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原組織中平紋、斜紋和緞紋的對比。學生將做好的這三種機織物樣品放在一起比對時就會發現,在相同條件(毛線粗細相同、經密緯密相同、手勁相同)下,平紋組織的結構相對緊密,織物較薄,浮長為1,不容易勾絲;而斜紋組織紗線與紗線之間相互靠緊,所以相對于平紋來說,斜紋織物較為厚實,但由于浮長的存在,織物容易勾絲;緞紋的浮長更長,紗線更加靠緊,所以緞紋組織結構更加緊密、厚實,更容易勾絲。這就與書本中的知識點對應上了,效果非常直觀。此外還有針織物的制作,就是讓學生利用毛衣針和毛線織出三種最基本的緯編組織:緯平針組織、雙反面組織和羅紋組織(1+1羅紋、2+2羅紋、3+3羅紋任選其一)。將三種織完的樣品放在一起比對時可以發現,在相同條件下,緯平針組織具有較大的卷邊性和脫散性,橫向比縱向有更大的延伸性;雙反面組織的正反面都呈現緯平針組織的反面效果,且組織較為厚實;羅紋組織具有很強的橫向延伸性;等等。如果靠死記硬背,這些知識可能過不了多久就忘了,但是學生通過實踐做出了實物,就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摸到,并進行對比,用自己的方式來記憶,這樣記憶的時間比死記硬背更為長久。
6.運用多媒體教學法
如今,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多媒體在現代化教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集文字、圖像、影像、音頻、視頻等于一體,形象且直觀地將書本中枯燥乏味的知識靈活化、具體化、生動化了,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了,不僅教學效果形象、豐富、直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免去了教師寫板書的繁瑣,極大地節約了教學時間,并且大大擴充了教學信息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關于服裝材料學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如,蠶絲的生產過程,關于彩棉的介紹,竹纖維與棉纖維的對比試驗,如何辨別真假羊絨,對扎染和蠟染的介紹,新型纖維如牛奶纖維、大豆纖維、珍珠纖維、超細纖維等的介紹,還有一些關于面料性能測試如穩定性測試、抗水性測試、色牢度測試、纖維含量測試、燃燒性能測試等。另外,教師可以隨時登錄互聯網查找最新的專業知識,更新書本中相對滯后的教學內容。
7.組織市場調研
市場調研是學生從課堂走入市場,從學校走入社會,從理論到實踐的一次檢驗。教師組織學生到面料市場進行調研,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他們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的調研過程中得以驗證,使學生對面料的鑒別能力和運用能力大大提高。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收集好的面料制作成小樣并加以整理,制成面料樣本,分析每種面料的原材料、織物組織結構、織物加工工藝、服用性能等,寫出調研報告并分組討論、相互啟發,讓大家在相互探討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還應組織學生去大型商場進行服裝材料的調研,了解不同品牌對服裝材料的選擇,不同風格服裝(光澤感的、柔軟型的、挺括型的、平整型的等)對服裝材料的選擇,不同類型服裝(正裝、禮服、休閑裝、家居裝、內衣等)對服裝材料的選擇,不同性別、年齡的消費者對服裝材料的選擇,不同季節的服裝對材料的選擇,以及當下最新型服裝材料的發展,等等。學生以此內容寫出調研報告,并針對調研結果預測下一季服裝材料的流行趨勢。
Abstract:Changingtheteachingprincipleandchangetheteachingmethodtospeakbytherootiswithmaximumlimitthestudent''''sstudy,thinking,practicetohandovertothestudenttheoneself,letearneststudyofstudent,truethinking,truefulfillment,thusraisetheirstudyabilityandcreativeabilities.Theitemteachingmethodistheteachingactivityofitemworkbutcarryonthat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passtocarryoutanintegritytogether.Undertheleadingof"item",thestudentdiscoverstheproblemandasksthewrongandproblem-solvingprocessinstudy.Theitemteachingmethodbuiltupthecontactoftheclassroomandsocialactivitiesavailably,thusmakingthestudent''''sstudymoreaimatthesexandfunction.
Keywords:costumedesign;teachingprinciple;itemteachingmethod;thinking
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應體現專業教育特色,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完善、充實教學內容;加強以操作技能、工藝實習等為主的實踐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例。利用課堂教學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綜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體會,和項目教學法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1.就獲取知識的能力而言,在教學方式上要把重點教給學生一定知識轉變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師的作用下,學生消極被動地進行學習,學生一般沒有自己選擇的余地,常常依賴老師從事學習活動。既沒有高漲的參與熱情,也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看成一個知識的容器,不能使學生成為靈活地創造性地從事具體工作的人,這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后者則是學生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識的活動中去,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由消極變成積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思維能力而言,要把給予學生問題、給予學生思路、給予學生結論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這兩種教學方式有著本質的差別。前者,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維,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能力去思考。這種教學無異于老師在表演一場木偶戲,老師怎樣動作,學生就怎樣活動,如此一來,一個富有潛力的生動的學生就變成了老師一個機械呆板的玩偶。諸多有個性、思想活躍的“天才”,由于不適應這種教學方式而被“扼殺”。素質教育又成為一句空話。而后者,學生的思維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維。真正的思維應是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真正的思考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目的。
3.就實踐能力而言,服裝設計專業的實踐由學生單純的完成教師課堂布置的作業轉變為創設廣闊的健康向上的學校大舞臺和社會大舞臺,引導學生自我投入,自我選擇,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而學到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從根本上講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思維、實踐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認真學習,真思維,真實踐,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開創他們的創新能力。而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學習,我發現項目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理念。
二、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項目教學法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到了今后就業所必須的技能,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項目”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項目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于獨立思考。通過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
就服裝設計專業而言,服裝設計是一門涵蓋知識量非常廣泛的課程,它是理論與實踐性均強的學科,而且很多理論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領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當然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教學中的項目設計很關鍵。
1.精心設計項目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總是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好的學習任務,首先應能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其思考,使學生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欲望。同時,提出的學習任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學生,滿足各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項目設計質量直接決定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因此,項目的設計至關重要。
第一,創設實踐可行的問題情境。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設計問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對問題解決活動,學習知識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時,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甚至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的各項活動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斷結合實際生活,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學。
第二,掌握項目設計中的層次性。要注意學生的個體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學習的許多目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教師進行“項目”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項目”要有層次感,確立任務,細化到人。比如,研究連衣裙的設計中,有研究款式造型種類的,有研究面料的,有研究裝飾手法的,有研究風格的,等等。
第三,項目的設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能順利地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提出“項目”之后,不要急于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提出完成單元計劃教學中的問題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問題中,有些是以前學過的,這些問題由學生自己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的新知識點,這正是這個單元計劃教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務中設置一些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來,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引入上,設置一些情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積極思考把問題提出,然后教師再將新知識介紹給學生,水到渠成,讓學生自然而然建立對新知識的認識。例如,我在教連衣裙的設計時,先讓同學們自己搜集各種連衣裙的式樣,然后,進行分組研究連衣裙的設計,提出問題,教師給予啟發和指導,最后,由每一個組派代表講述研究結果,這樣不僅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四,“項目”的設計要適當留白。所謂留白,就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余地。比如,連衣裙的設計,并不事先告訴學生從造型、面料、裝飾手法等方面去研究,而是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啟發他們親自去嘗試和探究,鼓勵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內容的風格與體例應該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素材和依據。
2.轉換教師角色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綜合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今服裝的發展十分迅猛,“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有兩重含義:一是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臺上講解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
項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的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傳統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任務更艱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老師的引導作用在于,要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進度與方向。同時,還要善于發現并抓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啟發的作用在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提示點撥。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計劃時,準備時間應比傳統的教學教案設計更長。抓住學生心理活動,充分地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好單元教學中的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因此,不能認為只有站在講臺上講課才是教師的本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教學實施準備工作: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搭起支架;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及時改進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后,及時做好學生作品評價與交流工作,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在任務完成后及時做好評價工作,發表、推廣、應用學生的成果。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填鴨”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同時,項目教學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帶來了的巨大的變化,不再是以往傳統教學的教師“一言堂”局面,真正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
3.確定評價內容與方式
學生在完成項目后教師要求他們進行自評、互評。學生自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且可以改進課程或教學的設計,其作用是重視學生學習主體,重視學生的反思,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互評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以及提出改進意見。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客觀地從正面進行相互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相互評價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習別人的特長和優點,以評價促進學習,讓學生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最后教師對各項目組的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評價,這一工作是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評價學生研究結果時不能只進行優劣評價,而應該要指出問題所在,給出具體改進及修改建議等,讓學生去完善。
4.和社會接軌,提高實踐能力
服裝設計是活的,是多學科綜合知識的集結。在具體設計中,難以確認固定的秩序和搭配關系,因此,拘泥于課堂常規教學形式,無法滿足實際需要。校門洞開的今天,對外設計服務已不可逆轉,以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社會,使專業必修課在社會實際設計中完成,是加強教學的重要舉措。為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可與幾家用人單位掛鉤,建立校外實踐教學產學合作基地。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采用頂崗實習方式,讓學生以服裝設計人員的身份到產學合作單位或工作室參與服裝的設計,做到“實題實做”,即由學生動手完成實際設計課題,以實際設計成品成果來完成畢業實踐、畢業設計。以實踐教學促進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
三、項目教學法的反思
1.主要觀點
(1)通過實施“項目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較多的成就感;
(2)項目教學能夠改變專業課之間自成體系、理論知識過度、知識技能分割的現狀,促進學科知識的融合,全面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
(3)職業中學的學生同樣具備自主構建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只要教學活動設計能夠激發他們的興奮點;
(4)項目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教師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行為反思的過程,也是學生技能、能力發展的過程。
2.發展與創新
(1)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解決,滿足了師生共同的自主發展的需要,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探討;
(2)通過一個個的項目,實現了教學和生產經營的有效結合,同時,找準企業和學校的切入點;
(3)教學內容置于項目的解決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體現了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與教學實踐思路的創新;
(4)通過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機制同時進行,使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目標有效落實,既是新教學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種學校特色的形成。
總之,教學改革是一項帶有方向性、全局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從服裝設計的實際出發,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注重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的培養,突出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崗位技術教育,建立以服裝設計、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二、強專業基礎與重實踐實訓的有機結合
專業基礎與實踐實訓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互為銜接、互為依賴、互為影響的重要環節,專業基礎知識是實踐實訓能力的前提,實踐實訓能力是專業基礎知識延伸與應用,兩者有機結合形成科學完整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與系統。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是社會應用性、行業應用性十分明顯的專業,服裝專業學生是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既要強專業基礎,又要注重實踐實訓,并將兩者有機有效結合,為服裝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切實的教學保障,輕視和漠視其中任一環節,都將對服裝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如何實現強專業基礎與重實踐實訓的有機結合,一是要樹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為后續的實踐實習打好基礎、創造條件。同時,注重實踐實習課的教學環節,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培育和發展;二是要注重學校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善于科學地安排教學計劃,將專業基礎理論有機地融入實踐實訓課,在實踐實訓課中將專業基礎理論融會貫通,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實訓,在實踐實訓中運用、驗證和鞏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從而,提升專業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專業性、針對性、有效性;三是要注重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訓的有機結合。由于高職服裝專業教學鮮明的應用性,因此,企業實訓見習成為服裝專業教育教學不可替代的必要環節,是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勝任職業崗位不可或缺的中轉站。在企業中通過頂崗實習、實訓實戰,實現工學一體化,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的有機銜接,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程序,使學生的培養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還要善于組織低年級服裝專業的學生深入服裝設計與加工企業,到生產一線觀摩,到消費市場調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社會、接觸企業,直接感受服裝的設計與生產過程,增強專業感性認識,明確學習方向,鞏固專業思想,拓展服裝專業教學的平臺,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成長成才更加貼近社會、貼近專業。
三、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機結合
學習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代服裝專業高職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核心要素,也是適應社會發展、時展、行業發展的必備條件。2005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要求是:更加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水平。可見,培養獨立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通過服裝專業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在注重培養服裝專業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適應時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良好學習實踐能力的學生,才有可能不斷地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使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得到強化與轉化,形成創新成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逐步成長為真正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是學習實踐能力的延伸與發展,同時,對學習與實踐能力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促進學習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與完善。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服裝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如何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筆者認為應從四個方面來推進: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萌發和形成要創新、想創新的意識,構建學生的創新意識自覺;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培育學生敢創新、不畏難、不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氣慨與品質;三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能不能創新、會不會創新的品質與潛質,是能否最終取得創新成果的關鍵要素。創新能力是善于創新思維、發明創造、創新運用的能力,具有發展性、革新性、顛覆性特征,培育培養創新能力是現代社會對服裝專業人才的迫切要求;四是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教學生態,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型教學氛圍、改革教學方法、推進與完善學校和專業的制度設計,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來為培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有利而必要的條件。
四、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陣地,社會需要就是學校的責任和目標,學校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市場的需求來培養相關人才。
因此,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向應當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為社會培養有用型實用型人才,為企業輸送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應用型人才。目前,國內企業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從被動模仿加工型企業向自主研發,品牌經營型企業多元化發展。中高檔服裝市場及與服裝相關的配飾行業市場潛力巨大,企業的規模生產、規模銷售、網絡銷售等為服裝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服裝業走向技術密集型的必然趨勢和計算機、網絡信息、數控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WTO新規范的進入,迫使行業加速人員結構調整,急需補充成衣出樣技術、工藝技術、市場開發、經營管理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CAD技術員、銷售業采購顧問、專賣店經營主管、奢侈品營銷管理員等新生新型崗位既為服裝專業畢業生拓寬了就業渠道,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裝專業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與社會發展同步,與市場需求同步,要確立發展意識,遵循教學規律,推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改革課程結構,建立學科特色,強化專業實踐環節,使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契合呼應、有機結合。在強化專業基礎、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為學生開設多方向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拓展專業視野和對社會就業的適應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技能內化和遷移。鼓勵學生報考專業技能等級證書,使學生掌握多個單項技能以達到技能的復合性,使其成為具有多崗位就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