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9: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誠信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博弈論視角的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分析
2.1誠信與失信的簡單博弈分析
博弈論主要是用來解決主體之間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之間的均衡問題。為研究方便,本文選取了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與銀行放款這二者之間在誠信與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①本文只研究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誠信與失信的博弈,假定一方為大學生,另一方為銀行,假定大學生和銀行這兩者都是“經濟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并且不能控制對方的決策;②博弈的雙方均為“理性人”,具有機會主義的傾向,即在雙方博弈過程中,一方發現欺騙可以獲利時,就會采取或選擇欺騙策略;③博弈雙方可以選擇的策略為誠信或失信;④博弈雙方的獲益。采取誠信,大學生和銀行雙方都可以獲益5;如果銀行放款,大學生失信不還款,則大學生獲益10;如果大學生誠信貸款,而銀行失信不放款,則銀行獲益10;如果大學生選擇不貸款,銀行選擇不放款,即雙方均選擇失信策略,這樣助學貸款制度就失去意義,則雙方的獲益均為0。在上面的博弈矩陣表可以看出,表中策略組D為納什均衡解,即大學生、銀行雙方都以自身利益為選擇目標,其最終的選擇結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因為“失信”是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優策略。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局,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雙方博弈的結果,如果大學生選擇貸款但是不還款,那么學生得到的效用最大,即得到了免費完成學習的機會成本,而銀行損失最大,失去了放貸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資在其他領域的沉沒成本;而銀行如果存在比給學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項目,那么銀行會選擇不放款而轉向其他,這樣銀行可以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學生損失最大,不能貸款助學,失去了完成學業的機會。但以上兩種策略的選擇都不是博弈的均衡點,必然無法達到穩定。實際上只有在學生不貸款,銀行不放款的時候,即達到失信的納什均衡,這樣一來大學生助學貸款制度將毫無意義可言,如果這項制度取消了,最后損失最大的還是大學生。然而,經濟博弈理論告訴我們,在非價格因素和博弈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個體理選擇的結果,往往是非理性的。上述例子說明,由于雙方的理,導致了誠信的缺失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2.2誠信與失信的重復博弈分析
重復博弈是一種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結構的博弈可以重復多次,甚至無限次。當博弈只進行一次時,每個參與人都只關心一次性的獲益;如果博弈是重復多次的,參與人可能會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從而選擇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復博弈的次數會影響博弈均衡的結果。在上述的分析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雙方所進行的是一次性的簡單博弈,即大家所說的“一錘子買賣”。學生和銀行雙方都無法根據這一次的博弈結果再組織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選擇,基于此,博弈雙方都只關心一次性的效益。但從動態博弈的過程來看,如果這種博弈是重復的、持續進行的,那么博弈的結果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誠信策略的納什均衡就會成為雙方博弈的必然結果。因為在動態博弈中,參與博弈的主體過去的行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詢到的,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過這階段博弈的選擇,來回應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階段博弈中的失信行為。在誠信的動態博弈中,如果銀行在上一次助學貸款的博弈選擇中因采取放款的誠信策略,而大學生選擇拖欠還款甚至不還款使銀行利益收到損失,那么在本次的博弈過程中,銀行必然會選擇失信的策略來“報復”失信的大學生,比如將他(她)列為銀行系統征信的黑名單,那么他(她)將面臨銀行以后所有的“報復”。在這里,銀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稱為“以牙還牙”策略。基于此,為了更加長期、穩定獲取各自的效用,博弈雙方都會理性選擇自己的行為,雙方都會選擇誠信,于是必然會出現誠信納什均衡的博弈結果,由此可見,要想使誠信成為博弈雙方的主動選擇,其關鍵是要把一次性的簡單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從而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3以重復博弈促進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探索
3.1增加博弈雙方信息的對稱性,將一次性的簡單博弈有效轉化為重復博弈。
現實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理性人的機會主義、利己主義等行為,因此博弈雙方在博弈過程中出現失信的現象是在所難免的。在一次性的簡單博弈中,由于博弈雙方都無法根據這一次的博弈結果再進行一次博弈或再做一次選擇,因此,博弈雙方都只關心一次性的效用,那么選擇失信策略是理性人的最佳選擇。要想克服這種困境,必須將一次性的簡單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而將一次性的簡單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的主要思路是要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認知,深刻認識重復博弈與誠信之間的關系。誠信是大學生應有的基本道德素養,但現實是接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大學生對誠信內涵的認知還是很模糊,很多人認為誠信已過時,加之受社會多元化思想的沖擊,直接導致其誠信缺失行為的出現。其實主體間誠信關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選擇、磨合、認同的過程,誠信是雙方博弈的試金石,誠信關系的確立是雙邊的、動態的,任何一方的失信都可能導致誠信關系的中斷。所以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中,必定要將一次性的簡單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不能只顧眼前失信利益而忽視長期誠信利益。
3.2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暢通大學生誠信信息獲取的渠道。
大學生誠信檔案是一種寫實的記錄,主要用于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情況進行真實描述,同時這種誠信的描述會起到一種客觀評定的作用;同時大學生誠信檔案也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這種教育會及時發現問題,正視問題,糾正問題,對失信行為有一定的鞭策作用。學校應該將大學生的誠信檔案納入常態化管理,及時公布誠信檔案,特別是面向社會公開,暢通社會獲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檔案信息,如果誠信檔案不公開,大學生誠信檔案信息不能及時獲知,這對于失信之人不能起到監督的作用,誠信之人不能起到標桿作用,“囚徒困境”的一次性簡單博弈失信策略必然再抬頭,那么制定大學生誠信檔案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大學生誠信信息應當及時公開,特別是要面向就業部門公開,并將考試作弊、學術不端、拖欠貸款等誠信缺失行為直接與就業聯系起來,對有失信行為的學生暫緩或不予推薦就業,增加失信的一次性博弈成本,讓失信之人無處遁形。3.3加大對誠信缺失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對失信行為處罰的可信性。在多元價值取向下,誠信如果被僅僅當成一種道德規范,很難要求所有人都遵守。在誠信的動態博弈中,若誠信收益與處罰機制不對稱時,雙方在博弈時基于個人利益必定會選擇失信。在經濟社會發達的當下,一個可信的處罰威脅是減少誠信缺失最有力的武器,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誠信缺失的行為,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對大學生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還不夠,因此,高校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方面應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比如針對考試作弊,給予取消考試成績、記過、甚至取消學位等處分,讓大學生意識到失信行為所付出的的巨大代價,并且這種代價要大于通過不誠信行為所獲得的一次性博弈的收益。當成本大于收益時,博弈雙方基于理性的角度,必定會選擇誠信。
目前,高校貧困生的審核主要依賴于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但這些材料的真實性欠缺。在開具貧困證明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未經調查分析,直接根據申請人的要求填寫家庭收入、蓋章,導致部分虛假貧困生有機可趁,或是部分貧困生夸大貧困程度,在后期的班級評議中,這部分虛假貧困生隱瞞家庭人口和收入,欺瞞同學和老師,加入高校貧困生庫,取得參評獎助學金的資格。
1.2考試舞弊
一般貧困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資助,會刻苦學習,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以獲得更高的綜合測評排名,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部分貧困生陷入了追求考試高分的怪圈,在考試過程中,采用作弊的不光彩手段,他們一般信奉“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寧愿沒人格不能不及格”的錯誤理念,甚至將自己的作弊動機歸結為“別人作弊,我不作弊吃虧”。
1.3拖欠學雜費、助學貸款
國家對高校貧困生提供助學貸款,是為了緩解高校貧困生在教育資金問題上的壓力,從而讓莘莘學子都能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在當前情況下依然存在部分貧困生在助學貸款的使用和還貸方面的失信現象。這小部分貧困生為了表現家庭貧困,故意拖欠學費,以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關心;甚至有學生用學費來購買高檔日用品、消費品,以及用獎助學金來繳納學雜費。助學貸款到期不還,貸款不能清零、違約率降不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個別同學因家庭或個人原因,確無償還能力,但有能力償還的畢業生拒接電話、推脫,是嚴重缺乏誠信和責任感的表現。提高貧困大學生道德素質,加強自律意識有利于貧困生的誠信教育,做到誠信貸款,誠信還款。
1.4資金使用不誠信,感恩意識缺乏
設立獎助學金的目的本是為激勵學生,幫助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問題和生活問題。但是,部分學生拿到資助金后卻是想到了與人攀比,購買高檔電子產品、服飾和請客吃飯等,甚至向父母隱瞞獲得資助的事實。感恩意識缺乏主要體現在獲資助的學生把獲得獎助學金當成自己的“特權”,甚至向老師“要”獎助學金,卻不參加任何志愿活動,不為社會、學校做任何貢獻,也在無形中弱化了獎助學金本該起到的激勵作用。
2培養貧困生誠信的具體措施
2.1加強誠信教育,樹立全員育人意識
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全員育人的工程,誠信教育作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應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老師團隊的重視。輔導員老師應充分了解貧困學生在心理情況,家庭情況,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給予這類學生幫助,更多地關心和照顧他們,同時將誠信教育滲透入這一過程中,向貧困學生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和失信的代價,從而不斷提高貧困學生的誠信意識。當然,輔導員老師在進行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教育形式多樣化等問題,從而提高誠信教育工作的效率。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要關注貧困生的家庭、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善于結合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潮和時代特點,令高校、學生家長、社會愛心人士三位一體,實行全員育人,共同開展誠信教育工作。
2.2進一步完善誠信監督和大學生誠信評定體系
對于高校助學貸款,如今存在很大的誠信問題:學生畢業后沒有意識到按時還款的重要性,誠信度不高,導致高校老師追蹤還款工作困難。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助學貸款是學生跨入社會的第一筆信用記錄,學生在助學貸款上的誠實守信,不僅僅對于其個人信用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還對于整個國家信用體系的建設有著強大的促進作用。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諸如逃課,作弊,弄虛作假等失信問題,應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不斷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誠信監督體系,建立大學生日常行為操評系統,收錄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考勤、違紀、歷年所獲資助,參加志愿活動等信息,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創造一定公眾輿論的線上線下環境,形成強效的監督合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和誠信。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弘揚誠實守信,另一方面可以讓失信者承擔很大的風險與成本,從而促進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
2.3獎懲分明,營造誠信的校園文化氛圍
對于學校的獎勵和懲罰,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其重要性。在當前情況下,大多數的學生對于誠信的重要性是有自身的認識的,但是某些失信懲罰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一些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失信的嚴重后果,其中有些人甚至產生了失信會帶來好處的錯誤觀點。所以,要重視后期跟蹤管理,積極深化思想教育性,做好相應的跟蹤管理工作,使受資助的學生認識到合理利用助學金的重要性。對于獲得資助的貧困生,應充分利用獎助所帶來的正面影響,讓學生樹立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感恩意識。對于未獲資助的貧困生,更要引導其認識資助審核過程的公平性,讓他們調整好自身心態,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適當給優秀的學生合理的獎勵,給失信或者違反秩序規定的學生相應的懲罰。
二、團結
圓形為團,解不開為結,故用力量將繩索打結成圓形即為團結。此為名詞,但在實際使用中,團結則為名詞動用,引申為使之聚合。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即目標、力量、結合三者具,方為團結。學校為了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需要用一種力量將培養者與被培養者結合起來。在學校這一團體中,有老師無學生,有學生無老師,都不成其為學校;更進一步,有領導無群眾,有群眾無領導,亦不成其為學校。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故只有團結起來,將這種力量凝聚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完成和實現我們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與社會協調發展,發揚團隊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出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廣大師生員工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廣益,緊緊圍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高質量人才的根本任務,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同心同德,攜手并進,共同進步。在現代社會中,由于職業分工的明細化,個人也越來越走向專業而缺乏綜合性,因此,必須加強協作。只有依靠團隊,團結起來,才能更好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實現集體的理想。
三、自強不息
《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為陽為天為剛,故曰:天行健。自強不息即為自己努力向上,不懈怠。人生于世,必努力,必向上,方為君子。君子者,德行高尚之人之稱謂也。荀子以為,人有智,能仁義法智,可以為善,可以為君子。故其《勸學》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又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亦為自強不息之另一解。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就在于有自強不息之精神,是故,自強不息,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無論古人、今人,皆倡導“自強不息”,強調人生于社會,不論環境如何,必須時時努力,不可松懈,即強調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潛能。我校每年舉行“誠信板報宣傳”,使我校師生以“自強不息”作為精神支柱,奮發圖強。
二、換位思考,體會誠信意義
很多思想品德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時,習慣于用說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誠信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效果卻不理想。比如有一名思想品德教師為了讓學生重視誠信,他就給學生講《狼來了》的故事,教師希望學生聽完以后能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可是學生卻說“這孩子真傻,要騙人怎么能用這么笨的方法呢?一個方法用三次也太瞧不起人的智商了吧,若要人們相信他,那就應該把戲扮得更真一點啊”。學生的反應讓教師瞠目結舌,不知道如何把后面的教學開展下去。教師要理解到學生不在乎誠信問題,是因為學生自己沒有切身體驗到誠信缺失帶來的危害。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就要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自己感受到不被人信任的滋味。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玩一個“面殺”的游戲。即教師將學生八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八人中,七人為平民,一人為殺手,每一輪學生都要向教師交一次票。平民要在紙上寫要投票給誰,殺手則要在票指指名殺死誰。被殺手殺死的人出局不得再參與游戲,得最高票者不管是誰也要出局。如果此時只剩下一個平民和一個殺手,則判殺手勝,游戲結束。反之如果殺手得高票被殺死,則游戲結束。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信任,因為每個人都在說謊,自己每一輪都惶恐不安,不知下一輪死的會不會是自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每個人都不講誠信,都在說謊的時候,整個社會會變成怎樣?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到如果要想自己被人信任,且能信任別人,就要從自己做起開始講誠信。初中思想政治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生才能夠了解到遵守誠信的意義。
監考工作的基本職能是管理職能,因為整個監考過程都是在考場進行,監考教師要確保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完成考試內容。同時,監考工作也是為了監督同學們更好地遵守紀律,督促他們在考試過程中一心一意地完成考試。因此,監考老師要對考試全過程進行管理和監控,防止各種突發事件發生,特別是考試作弊對考試過程的影響。
2.教育職能。
教育職能也是高校監考制度的另一個基本職能。在進行考試的時候,教師考前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臨考時監考老師宣講考試規定,使學生認識到考試的嚴肅性。同時教師也會對考試的細節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認識到考試的意義和重要性。只有平時踏實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意識到考試作弊是可恥的,教育學生講誠信,樹立自尊、自強意識,不斷地深化考試的教育職能,讓他們靠自己的實力取得優異成績。
3.服務職能。
監考的最終意義是為考試和考生服務,由于監考的對象是學生,要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順利完成考試。另外,監考老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有序的考試環境,只有為他們營造了好的考試環境,才能夠讓他們安心考試,為學生解決考試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突發性事件。
二、監考工作現狀分析
1.監考人員心理負擔重、壓力大。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各種考試以及學期課程考試任務越來越重,目前由于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依然存在,對考試作弊學校處理嚴肅,給予留校察看一年,并取消學士學位資格,監考教師怕影響學生的前途,因此,在監考過程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愿意抓作弊學生,給學生釀成作弊動機。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加上監考人員的心理負擔過重,這雙重原因使得監考問題越來越嚴重。
2.安排監考人員難度大。
監考人員難安排是監考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個別教師認為他們的任務是備課、上課、搞科研,上好每節課才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監考與他們關系不大,又加之監考枯燥、時間又長、報酬低,稍不注意遲到了就會紅頭文件全校通報,甚至三年內不能評職稱,因此,有些教師不太愿意承擔監考任務。而監考工作主要是一些收入相對較低的教學管理人員、輔導員和實驗員。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監考安排帶來了困難,同時也降低了監考質量,對于考場秩序的維護是很不利的。
3.個別監考人員責任意識談薄。
在監考過程中,有些監考人員對監考工作抱應付的態度,認為監考就是那么回事、無聊,所以在監考時不是玩手機,就是聊天或干與考試無關的事情,對學生交流、違規行為不予制止,只希望時間過快一點,對監考把關不嚴,沒有真正發揮監考人員的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到考試的意義和價值,認為考試只是一種形式化的東西,因而對考試監考工作不夠重視,這會讓一些學生在考場上肆無忌憚地抄襲,或者對答案等,誠信問題遭受嚴重拷問。監考人員的責任意識淡薄對于學校的監考管理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不利于學生誠信教育的實踐。
三、大學生作弊的原因
1.學生自身素質差,誠信缺失。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加上學生的壓力比較大,功利心相對較強,少數學生錄取的學校和專業不理想,因此學習積極性不高。另外,另一些學生經歷過激烈的高考之后,進入大學突然松懈下來,不適應“自主學習”的管理模式,逐漸產生厭學情緒,而學校評獎學金、入黨、三好學生等都得成績排名,因此,有些學生只有鋌而走險在考試時作弊。總而言之,大學生作弊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大學屢見不鮮。
2.就業壓力的影響。
就業壓力大是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是社會公認的難題,大多數單位擇人時首先看成績。如果成績不好,補考、重修課程多,給單位第一印象差,應聘時肯定會受到影響。這就導致很多的學生由于想找一個滿意的工作,不得不通過作弊的方式來獲得高分。
3.管理制度不完善,監考不嚴。
高校的考試監考制度不完善,監考不嚴也是導致大學生作弊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放松了對于考試的關注,甚至疏于對于考試作弊現象的懲處,這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有很大的阻礙作用。甚至在很多的考試過程中,即使教師發現了作弊現象,也會由于“人情”放學生一馬,這就在無形之中放松了對于學生的要求,也縱容了他們,很可能讓他們在以后的考試中還出現作弊的行為。
四、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杜絕大學生作弊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所必須要具備的優秀品質,誠信無欺,講求信用,構成為人處事的根本道德標準,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誠信不僅僅屬于道德范疇,同時還處于法律范疇。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杜絕作弊現象,對于他們人格的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引導學生誠信考試。
作為高校的考試監考來說,必須要通過不斷完善和探索教學制度改革,加強教學過程考核,提高過程考核所占總評成績的比重。深化考試改革,首先從考試本身的考核方式說起,強化素質教育改革,不能僅憑最后的閉卷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因為考核方式是多方面的,如上課出勤、平時作業、課堂回答問題、實驗操作技能等方面來考核。傳統的閉卷考試,給學生作弊營造條件。因此,改革考試方式,讓教師開拓進取,探索以實驗操作技能、論文等靈活的考試形式,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素質,有效引導學生以誠信的態度應對考試。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提升上去,才能夠從根本上抓住考試的本質意義。
2.嚴格執行管理制度。
在高校考試監考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管理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高校要對考試制度進行完善和改革,力求既滿足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同時還要實現考試的意義。對考試中發現的作弊行為,發現作弊應按規定嚴肅處理,制止歪風邪氣,當然,要防范考試作弊,除了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外,也要進行思想教育,不斷強化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走出考試作弊的心理誤區,將考試看成學習的必然結果和考察方式,而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否則,如果對考試沒有樹立正確的態度,就不能讓學生各方面得到鍛煉,無法達到考試應有的效果。所以從本質上講,嚴格執行管理考試制度,對學生各方面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考試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考試觀,認清考試的重要意義。考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檢查學生這一階段以來的學習效果,以便于更好地催促他們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考試既是對教學公平的衡量,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驗,更是對學生誠信品質的考驗,對教師和學校更有重要的督促和評價作用,要教育學生端正考風,樹立正確的考試觀,遵守考紀,認真復習,誠實應考,考出真實的成績和水平。很多學生之所以選擇作弊,其實就是由于他們沒有正確認識到考試的意義和目的,因此教師要學會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疏導和教育,向他們解釋,考試是什么?為什么要考試?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來糾正他們錯誤的認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考試觀,以更加成熟的姿態進行考試。
4.加強誠信教育。
誠實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魅力的體現,是衡量品行的道德標準之一,不管是何種考試作弊行為,都是考生不誠實的表現。特別是對于高校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人生觀確立的時期,必須要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否則,他們可能會將自己的不良習氣帶到以后的生活中去,對以后的工作、人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學校應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并將誠信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杜絕考試作弊做起,共同創造誠信校園。總而言之,誠信作為一種優良的品質,應該得到應有的發揚,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誠信教育應該落實到學習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考試中,學生必須要通過誠信來進行自我約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當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堪憂,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經常發生,大學生道德素質不斷受到社會質疑。幾乎所有高校都設有《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基礎》課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難以保證。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學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考試誠信問題;多所高校表示困難學生獲得助學貸款并順利畢業后存在拖欠還款等不誠信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社會中的不誠信風氣
社會中的不良風氣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困境的宏觀環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滿足著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各種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錯誤思想,這種錯誤思想造就了市場混亂,制假造假、違法經營行為時有出現。近年來相繼發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饅頭”、“地溝油”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這些事件表明整個社會的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這些丑陋的現象對國家,對社會,對全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客觀上也助長了個別大學生唯利是圖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給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2.誠信教育脫離實際
誠信教育脫離實際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困境的本質原因。道德教育有三個來源,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顯性的,具有直接性和顯著性,但當前的學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現實性,道德目標設置過高,與社會現實存在巨大差距,脫離生活的誠信教育使學生不能從內心形成道德認同,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學生從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錢教育,但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會接觸到一些錯誤的世界觀和道德觀,使之感到困惑、焦慮和彷徨。同時,教育者的教育與教育者本身行為的矛盾也會導致這種沖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師和家長常常在生活中出現不誠信行為,這種不誠信行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學生從小建立的道德觀如巨廈崩潰。
3.制度性監督機制缺失
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社會監管的不足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國,誠信道德是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種封閉的生產關系、人員流動很少的社會條件下形成起來的,在這種歷史大環境下,誠信問題不會成為突出普遍的社會性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人際關系開始變得緊密、廣泛、復雜、頻繁,在這種變化的環境和關系里,傳統的約定俗成對人的行為約束是有限的,當維系誠信的傳統手段漸漸失去了效力,而社會尚未建立或健全與市場經濟所匹配的各項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誠信缺失現象便會出現在各個領域中。大學生誠信教育終究是從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約束機制,人們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誠實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維護,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生。
(二)國外大學生誠信教育經驗借鑒
在美國,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是純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種規范教育,誠信教育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教育,而越發關注生活中的各種誠信行為,對學術研究、考試、還貸等具體行為規定了具體細致的標準,使學校的總體要求能夠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在日本人看來,道德行為可以直接地歸結為“誠”的行為。日本學校的道德教育不單純依靠道德課進行,而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使道德思想滲透于學校的各項活動中。梅原猛就曾提出應該進行心靈的教育、獨立尊重的人格培養,把不撒謊作為最起碼的道德原點。在瑞士,誠信作為現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規定,誠信是社會活動的重要原則。在德國,國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監管體系,每個公民擁有一套信用信息檔案庫,用以記錄個人信用行為,個人信息檔案庫伴隨公民一生,使得誠信教育脫離了宣傳感化的空洞,成為一種實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從上可以看出,國外大學生誠信教育十分重視生活實踐,其德育生活化為我國誠信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一是重視滲透。重視通過隱性教育、學校環境、宗教活動來滲透誠信教育,注意在學校各科教學中滲透誠信內容,通過環境滲透使學生在誠信環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內化為學生品質;在專業教育中進行誠信滲透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誠信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滲透教育體現了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整個學校和全體員工共同的責任,滲透是一種自然融入的過程,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二是重視志愿者服務。培養服務意識是德育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且對于學生提高誠信意識意義重大。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加強對社會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讓同學們了解人與人相處中誠信的重要性,了解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這樣就為更好地開展德育提供一個大環境。三是調動各種社會力量,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在美國的學校內,隨處可見校訓、校旗、歷任校長的照片等等。同時學校經常帶領學生參觀與誠信教育相關的紀念堂、圖書館、博物館,以正面的社會和歷史環境教育學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誠信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誠信教育的目標貼近生活
誠信教育的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二是使學生掌握誠信行為規范,三是使誠信德性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一是增強誠信意識。誠信意識是主體通過自覺、主動地參與誠信道德實踐活動,經過一系列的內化而逐步形成的,這種意識從根本上說,來自于社會生活實踐。因此,在大學生誠信教育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并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自省與反思,增強自身誠信意識。二是掌握誠信規范。誠信規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以誠信為行為標準的規則范式。個體的行為規范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因此,大學生誠信規范的培養應當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完成,脫離社會生活的誠信規范是一座空中樓閣,毫無現實意義可言。三是養成誠信習慣。誠信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誠信行為后養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誠信習慣行為已經脫離了意志的約束和限制,表現為一種不經意的自然行為,實際上誠信習慣是一種行為慣性,這種行為慣性依靠大量誠信行為累積而成。這些誠信行為只能來自于社會生活實踐。當代大學生崇尚務實,目標越貼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也容易達到所期望的狀態和水平。因此,誠信教育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我與社會等關系,選擇能為普通學生接受,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目標。道德目標既要體現崇高性、超然性,又要體現可行性、現實性;既關注國家利益,又考慮人的現實生活需求,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二)誠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實踐
誠信教育需要理論指導,但更需要實踐體悟。一方面,“誠信教育課需要思想理論指導”,這要求我們在高校課程教學中加強誠信道德理論指導,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或職業生涯指導課中應當將誠信教育作為專題教育內容。這些專門的理論課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誠信道德的基本內涵和意義,將誠信作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礎,使誠信道德內化為行為習慣,堅持將誠實守信作為為人處事的首要原則。學校在開展誠信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運用談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強調學生主動、積極、互動地學習,使學生將誠信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用心體悟誠信在生活實踐中的意義。另一方面,誠信教育需要生活實踐。一是要將校園作為重要實踐課堂。學校應當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廣泛地開展主題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主題活動是大學生實現誠信道德品質實踐外化的重要場所。主題社會活動形式可以是誠信承諾書、誠信榜樣宣傳、誠信征文活動、與誠信相關的黨團日活動、誠信事跡展覽等。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文化資源和傳播優勢,在校內營造良好的誠信道德氛圍。二是要將社會作為重要的實踐課堂。學校要組織大學生廣泛地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進行參觀學習和調查研究,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誠信的內涵,真正做到從實踐中提高誠信覺悟。
(三)誠信教育的環境形成系統
一是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成為實踐誠信的表率。教師作為教育者,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擔負著為人師表的榜樣作用。要想使大學生誠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師首先要做到誠信為人,起到誠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者,在大學生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輔導員的行為時刻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輔導員的行為舉止和教育導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其次,專業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專業課教師的行為是否誠信對學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真正做到“德藝雙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對大學生道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實誠信教育的基礎。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過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學誠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則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就會基礎不牢,難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處在人生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誠信道德養成的重要階段。對未成年人誠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將未成年人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利用各類資源、環境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三是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高校應當將大學生誠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進行,建立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大學生誠信檔案的記錄內容應包含學習行為誠信、經濟行為誠信、生活行為誠信、擇業行為誠信等,這些行為評價應當與大學生素質測評及獎學金評比、研究生推薦、學生干部選拔、入黨考察及各類評優工作掛鉤。誠信檔案建設是一種重要的制度教育,通過建立目標、設定方案、制度內化、評價教育等方法進行教育,不斷地提醒著學生在學習、生活、擇業等各方面堅持誠信做人。
2人際交往不誠信
以誠相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只有真誠待人,對彼此保有一種誠信的動機和態度,才能得到相互信任,人際關系才能得以發展和加深,使得人際關系得到發展和鞏固。但是不少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各種失信的行為。
3學業、求職造假
學生以學習為主,但是部分高校大學生并不專注學習科學知識,有的沉溺于網絡游戲,有的盲目于愛情,沒有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并且缺少學習興趣,或者學習的文化知識不能很好應用。由于平時缺少知識的積累導致考試不能順利通過,于是開始有僥幸心理寄希望于作弊、打小抄上。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甚至購買作弊工具。導致原來那些學習努力的同學產生不平衡心理,進一步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嚴重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整體水平,缺乏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這就進一步影響了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4經濟誠信缺失嚴重
當今大學生惡意拖欠助學貸款成為受人關注的焦點問題,他們或是不按合同還款或是不按時還利息,更有甚者畢業后拒絕還貸,很多同學惡意拖欠學費,這些誠信缺失行為嚴重影響了高校大學生的形象及聲譽。大學生經濟缺失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隨處可見,有的不只局限在道德層面,甚至觸犯到法律,,對人民、社會以及國家構成威脅、造成損失。
5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5.1建立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檔案
為規范和制約高校學生的不誠信現象,引領大學生自覺誠信,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是我國目前高校應展開的一項迫切任務。誠信檔案的建立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這樣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誠信理念,推動國家助學貸款項目的發展,更有利于國家社會信用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為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提供助力。
5.2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監督體制
為了孕育健康和諧的誠信環境,有力地促使高校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誠信行為,高校不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還要制定科學的監督機制。應有效發揮學生主體的監督和輿論作用,加強信用行為的管理和教育,對失信者的行為通過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及時曝光,對守信用者給予鼓勵,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青年學子引起對誠信教育的重視,并主動信守承諾,同時也能引起整個社會對高校大學生誠信問題的關注。
5.3構建大學生誠信自律示范機制
誠信教育機制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學生誠信缺失重要原因怕受到家長的斥責,因為害怕所以選擇撒謊。有的甚至遭到父母的打罵,這樣反而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身心更是受到損害,使得誠信問題也出現裂口。因此,建議家長與學生多溝通交流,達到誠信教育的效果。
5.4建立大學生誠信危機制度
誠信危機制度是大學生經濟誠信體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學生誠信危機制度可以保證高校誠信教育的順利推進。各層次相關部門制定獎懲相結合的誠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避免單一的懲罰制度不合理。還需把握獎懲的力度,避免標準過低或過高失去合理性或者帶來負面影響。高校還應完善大學生就業誠信體制,就業誠信制度能夠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提高大學生就業意識的有效措施。
第二,誠信教育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甚至是缺失。雖說誠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會生活的基本修養,但是在社會不良風氣日益向高校滲透的今天,大學生誠信缺失是社會影響的間接結果,但卻又是高校誠信教育迷茫的具體表現。
第三,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滲透。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傳播導致大學生信念動搖,立場不堅定。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一種集群化影響。
2高校誠信教育困境的解決辦法
第一,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同步發展,簡言之就是既要使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在思想上認識誠信教育,了解誠信的本質意義,又要讓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切實做到誠信。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同時誠信,不偏廢。思想誠信和行為誠信共同發展,相互影響,達到互補目的。最終使得誠信能深入人心,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鑒于當前誠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會道德約束的層面上,集中在喊口號的階段,針對當前高校誠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論研究不夠的局面,為了充分發揮誠信教育的社會功能,使誠信成為大學生日后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就應該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誠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誠信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提高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強誠信教育的實施力度。切實使高校誠信教育在橫向和縱向功能上都有延續。
第三,積極關注社會不良風氣對校園的影響。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誠信向校園的滲透,最大限度的擴大校園誠信對外環境的積極影響。擴充高校環境對誠信教育的內涵解釋維度。
第四,擴充誠信教育的范圍,優化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確立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強調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確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學業誠信、資助誠信、就業誠信等誠信教育活動成為誠信教育的支撐手段。不斷夯實、擴大誠信教育成果,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第五,分類引導、層次化教育、個別針對是高校誠信教育的工作方針,根據大學生的年級特點、家庭背景、個性特征等存在的差異,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可以接受或應當接受的誠信教育內容。繼續深入優化誠信教育的積極作用,擴大誠信教育的接受范圍。
第六,堅持對不誠信行為的零容忍。把誠信教育擴展到上課、作業、實驗、實踐等大學生學習生涯中。做好高校誠信教育的引導工作,堅持適宜的高校誠信教育原則:不容忍不誠信,鼓勵誠信。努力使誠信成為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第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網絡等新媒體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幫助大學生把握正確價值取向,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檔案詳細記錄大學生的誠信軌跡。將新媒體平臺作為誠信教育的前沿陣地。
他們普遍對誠信品質有正確的認識,能夠認識到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學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但中職學校學生誠信道德狀況的發展態勢不甚樂觀,誠信缺失的狀況十分令人擔憂。雖然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誠實守信對于人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行為實施過程中,就另當別論了。情況往往是學生一方面對誠信高談闊論,一方面卻做出種種不誠信的行為。長此以往,必將不利于中職學校良好誠信校園氛圍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二)誠信認知與誠信行為分離,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在中職學校中,學生普遍認識到做人應該誠實、正直、守信、履約,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也基本知曉,但是在實際行動時卻是另外一種境況。比如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中職學生經常會出現抄襲作業、考試作弊、遲到、早退、上課睡覺等一些違反中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的現象。面對老師的批評,大部分學生表面上態度都特別的誠懇,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諾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轉身,學生似乎就會忘記自己對老師做出的承諾,學生還是按照原來的壞習慣辦事,明知故犯,而且屢教不改。
(三)誠信評價標準因人而異,標準不一
大多數中職學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其實具有特別明確的是非觀念,能夠清晰地辨別出美與丑、好與壞、誠信與不誠信的區別。只是在自身實際的行為過程中,在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對他人誠信的評價,往往會表現出標準不一的現象,對誠信的評價往往因人而異。當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親人出現不誠信的行為時,一般會比較寬容,而如果關系普通的朋友出現不誠信的行為時,則會比較反感。與此同時,對自己的誠信的標準一般都會比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為衡量是否誠信的尺度
中職學生有時會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學校收費的名義,向家長索要錢物,實際上主要是用于個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網、玩樂等。另外,中職學生中經常會出現以一些頭痛、感冒、小毛小病為理由來騙取老師批假等行為,以此來逃學。此外,在日常行規方面,有些學生對自己違反紀律的行為,不能勇于承認,有的甚至于編造謊言,企圖蒙騙老師,從而蒙混過關。可見,學生在為了滿足自身某種特殊利益時,誠信意識十分薄弱,甚至達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通過上述種種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職學校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特別令人擔憂。在現實的中職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中職學生加強誠信教育已經達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理應引起我們充分的重視。
二、“議”:中職學生誠信教育意義
(一)誠信是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之需
我國古代就把誠信作為一項重要的道德準則,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我國,古人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基本的為人準則,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誠實、穩重、講信譽。古人尚且能夠如此,在今天,中職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該講究誠信。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為我們當代的中職學生繼承并發揚光大。因此,加強對中職學生的誠信教育任務十分重大,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具有特別的意義。
(二)誠信是中職學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中考的失敗導致他們特別容易產生自卑感,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這種自卑的心態不僅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也影響了中職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中職學生要融入社會,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自身的自信。誠信正是要求中職學生能正確地面對自己,實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貶低,從而達到一個對自我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誠信是中職學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誠信是形成良好班風學風的保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班級班風、學風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覺遵守日常行為規范的程度。正是因為個別學生的表里不一,破壞規則,缺少腳踏實地的作風,大大影響了班級整體的學習風貌,帶壞了班級的風氣。而誠信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誠老實,講信用,有信譽。在具體的學生行為中表現為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它要求學生實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誠實做人、敢于擔當、勇于承認自身錯誤。試想,如果每位學生都能夠自覺地遵守道德行為規范,信守諾言,那么,良好的班風、學風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在班級形成。由此可見,誠信是形成良好班風、學風的重要保障,要大力發揮誠信促進良好班風、學風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誠信是中職學生道德修養的基礎和根本
誠信是德,沒有誠信則是無德的表現。眾所周知,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需要一個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并具有嚴格的自律精神。堅持誠信,信守諾言,可以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境界,同時也是一個人進行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一個具有誠信品質的人,他會發自內心地真心向善,同時,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也能夠自覺地實施良好的誠信行為,做到知行統一。因此,誠信是中職學生道德修養的基礎和根本所在。
三、“尋”:中職學生誠信教育途徑
誠信是金,品質純正而彌足珍貴,值得我們珍藏在心靈的最深處;誠信是樹,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長成挺拔繁茂的參天喬木。那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通過德育課教學來加強學生誠信品質的培育呢?筆者認為,這就需要我們找到具體的誠信教育途徑,從而為更好地實施誠信教育指點迷津,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誠信教育道路。
(一)創設誠信課堂環境,營造誠信氛圍
創設誠信環境是學校實施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實施誠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為德育課教師,我們要善于創設誠信課堂環境,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比如,就課堂紀律的遵守、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中職學校教師可以從誠信的角度與學生約法三章,對自覺遵守課堂紀律、自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表里如一的同學,經常加以表揚,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誠信教育輿論環境。此外,對課堂教學中,違反紀律、上課睡覺等不誠信的行為進行道德意義上的鞭韃和輿論層面上的譴責,使學生認識到誠信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并逐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去。同時,德育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從第一堂課開始,教師與學生就應該約法三章,把誠實、守信、正直、友善等優良道德品質列為測評的主要參考因素,確定誠信程度各級測評體系指標,對每一項內容制定出不同級別的標準。在每個學期結束之后,通過學生自評、同學評議、老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給每位同學確定最終的誠信等級。
(二)挖掘課內教學資源,內化誠信認知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貴在知行統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礎,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在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對于中職學校學生誠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樣如此。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現有的德育教材,發揮德育教材在培育學生誠信品質中的作用。中職學校德育課是一門科學,它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價值目標。德育課的鮮活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學科知識的正確性、科學性、規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學科價值目標的時代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我們看來,德育課并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而是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凸顯其鮮明的德育功能。而誠信道德教育對學生思想觀念的滲透,既體現了德育課的德育功能,又體現了其教學內容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學科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德育課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強化誠信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從而內化學生對誠信的認知。比如,以《經濟政治與社會》第一單元為例,誠信道德教育內容的切入點可以這樣來挖掘:首先,依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換需要實行等價交換,利用這一點可以加強學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為,培養學生誠信經營的品質,反對欺詐行為。其次,依據貨幣的本質,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實事求是,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再次,依據社會主義個人收入的分配原則,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培養學生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觀念。
(三)設計主題實踐活動,實現知行統一
誠信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精神修養。它是在學生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因此,要培養中職學校學生的誠信品質,需要我們為中職學校學生創設誠信實踐的舞臺,以這個誠信實踐的舞臺為平臺來重點培育學生的誠信意識。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尋找自我誠信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從而使得學生形成自覺的誠信行為。比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課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所學知識點,加強與班級、團支部活動的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設計誠信主題活動,如“誠信志愿者活動”、“誠信考試”、“誠信承諾宣誓”、“爭做誠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題活動。這一系列的誠信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行統一,在現實的生活中自覺的踐行誠實守信的重要品質。眾所周知,在中職學校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學生不誠信的行為比比皆是,如果僅僅依靠單一的口號宣傳,僅僅通過教師的說教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德育課教學中,我們必須讓中職學生親自參與到誠信道德教育主題活動中來,讓中職學生在參與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感受與體悟誠信品質的真正內涵。在開展實際的誠信教育時,要因人而異,教育者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捕捉教育時機,并以豐富的實例開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并能自覺應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去。
(四)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凸顯德育功能
美國課程理論學家斯塔弗爾比姆說過:“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品德評價本質上是一種把握品德現象的價值判斷活動,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評價必須與教育目標相結合。中職德育課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當我們把誠信作為教育目標確立以后,他就必須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然后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因此,考核評價應聯系學生的平時表現,而不僅僅是一次考試結果。因此,中職德育課應改變以往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既注重知識的結果性評價,更應重視日常的行為表現,重視過程性評價。此外,還要堅持認知評價與行為評價的結合。具體來說,在通過德育課對學生的誠信做出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對學生道德品質的一個中肯的評價。所謂重視結果性評價,就是在學期末的時候,對學生的德育成績給出一個最終的分數,通過期末成績考核學生的德育表現;所謂過程性評價就是對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表現給予不同的評價,對于積極的行為要通過加分的形式適當地給予鼓勵,對于一些違反誠信的行為則通過減分的方式做出懲罰。此外,在德育課教學中,還應該堅持認知評價與行為評價的結合。認知評價即指在具體的德育課教學評價中,對于一些理論性的知識進行考核,從而考察學生對于一些誠信道德品質的認識水平。而行為評價是指在具體的德育課實施過程中,要對于學生表現出的行為做出一個評價,此時考察的重點變成了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通過對日常行為的觀察與認證,給予學生一個中肯的德育評價。
2.傳統培養模式問題剖析
(1)課程面廣而不精。交通工程專業涉及面廣,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多。交通工程專業以往課程設置囊括力學、土力學、水利學、工程材料、結構設計原理、橋梁工程等大量交叉學科課程,使得學生學業繁重,實踐環節少。這樣的培養模式適合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而對于應用型交通工程專業學生來說,更多的是應該從當前社會對交通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出發,對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改革創新。
(2)實習實訓環節少。交通工程專業與社會結合緊密,實踐性強,只有培養方案中有足夠多的實踐環節,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但從現有的專業培養方案來看,實踐環節安排不足,在總計劃190.5個學分中,只有43個學分是實踐課程,而真正涉及交通工程專業性的實踐環節僅有35個學分,占專業總學分的18.37%。這樣的實踐環節比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宗旨嚴重偏離。
(3)與社會需求脫節。目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依托母體學校的優勢學科,及在寧兄弟院校和大型企業的部分優質資源創辦,但是其培養方案均是母體學校培養方案的嫁接繁殖。東南大學是一所綜合研究性大學,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而成賢學院則是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傳授培養為主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經過對已畢業學生的跟蹤調查得知,其中38%的學生反饋,現有培養方案與社會對交通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這表明目前交通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欠缺社會適應性。
二、新形勢下交通工程職業化人才需求特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各地方均開展了落實國家和省教育規劃綱要的工作,其中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改革意見。應對改革浪潮,本科院校應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科學定位,尋求特色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交通行業有三個主要特點:近幾年內國家仍將大規模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人才缺口很大;國家越來越重視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中國交通行業處于大發展、深變革時期,新技術、新事物將不斷涌現,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分析出新形勢下交通工程人才需求的特性:服務地方性、技能應用性、特色創新性。
1.服務地方性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大部分生源均來自江蘇本地,學生畢業更愿意選擇在長三角地區擇業。因此,人才培養應該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就業為導向,主動融入地方產業布局和社會發展,著力體現地方特色,增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努力提高該專業服務地方、行業的能力,成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2.技能應用通人才培養應注重緊密跟蹤地方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需求,優化學科的課程體系設置,形成與時俱進的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的培養方案,為地方、行業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務和人才支持。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交通工程施工監理、質量檢測、概預算、城市軌道交通等生產一線輸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
3.特色創新性成賢學院應堅持與母體學校的錯位發展、差異發展,揚長避短,走應用型特色發展之路。根據學校發展實際和地方交通產業特點,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應加強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培養特色型、創新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上形成特色和優勢。所培養的交通人才應是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同時具有發展后勁的創新型人才。
三、新形勢下交通工程專業職業化教育轉型舉措
1.培養理念的轉變改變傳統的寬口徑培養理念,在本科教學中引入職業化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產學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邀請交通行業企業專家骨干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改革,促進專業與職業、專業群與產業鏈緊密對接,形成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企業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建設多元的實習實訓基地,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新時期人才培養應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為導向,增強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和協調度。建立由行業專家廣泛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使專業建設緊貼行業發展需求。建立項目引導人才培養機制,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有機結合,將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關環節按照工程化訓練的要求進行構建,以來自工程實際的項目要求為基礎,使學生全程參與項目設計,通過項目培養應用型人才。
2.課程體系的改革重新修訂培養方案,重新制訂專業教學計劃,總學分由原來的190.5學分壓縮為184個學分,其中包括:18門通識基礎課,共72.5個學分;10門專業基礎課,共30.5個學分;11門專業主干課,共33個學分;5門專業方向課,共11個學分;同時設置15門集中實踐環節,共37個學分。構建囊括通識教育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集中實踐環節的完整課程體系,培養學生“交通運輸系統分析與規劃,交通設計,交通工程設施設計、施工與管理,交通系統智能化控制與管理”四大核心能力,從而搭建起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具體做法如下:一是降低計算機學分,由學習C程序設計改為VB程序設計,因為交通工程專業對計算機編程的要求不高;二是增加實踐環節,注重知識結構的綜合性,培養學生各項技能,包括交通調查、數據分析與挖掘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等,滿足社會對交通人才的需求;三是降低力學及結構設計的學習深度,應用型本科人才畢業后去設計院做設計的較少,對力學和結構設計的要求不高;四是增設公路工程概預算與施工組織、交通工程檢測與評價、公路工程檢測與評價等實用課程;五是減少道路系統分析與交通規劃課程,增設城市道路交通設計、城市公共交通運營管理等課時。
3.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目前,盡管交通工程專業已有10多個實習基地,但均是參觀基地,真正意義上的實訓基地還沒有形成規模,今后應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第一,繼續加強與現有實習基地的聯系溝通,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通過開放式實習、集中參觀實習、集中生產實習等形式,加強對實習基地的使用。第二,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目前南京市有10多家交通工程及交通咨詢設計單位,今后交通學校要與這些企業合作,形成實訓基地,將綜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環節安排在企業進行,讓50%學生的畢業設計環節可以在實訓基地進行,使學生在高年級就完成由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轉型。第三,培養模式靈活多變,適應城市建設新時期的人才需求。近幾年長三角地區地鐵建設迅猛,人才需求旺盛,交通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與實習實訓環節應加強與地鐵的接軌,打開地鐵實訓大門。尤其是與南京、蘇州、無錫地鐵以及安徽和浙江地鐵單位達成協議,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交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