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8: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動畫專業考察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緣起
陜西省境內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東西綿亙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雖屢遭劫難,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舊時的風貌。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多次的勘察、試掘、發掘和保護等工作,積累了一批有價值的科學資料。就目前陜西省帝陵遺址的保存現狀來看,人們只能通過對遺址上遺存物,遙想歷史的輝煌,不能直觀地了解到古時陵區建成時的基本規制、規模以及建筑群等。“項目型課程”是影視動畫系課程組(知識型課程、技術型課程、課題型課程、項目型課程)中的一類,它利用影視動畫各專業與社會聯系緊、活動廣、層面深、委托多等特點,結合教學規律與學生專業進展,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學術價值與教學意義的項目,帶入課程教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課程內容。能促進學生以具體的實踐項目為目標,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本課程項目就是盡最大可能將帝陵――傳統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實踐的方式進行當代的藝術呈現,并實現部分虛擬再現。培養學生關心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的綜合能力。本項目也是美術院校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項目。
(二)工作目標
本項目型課程以唐帝王陵遺址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數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調查的手段,拍攝并整理地上所有遺存物的影像資料,以藝術創作的心態,去深入遺址及周邊的現場,利用學生專業能力,在規定任務范圍內完成具有創造水平的藝術性訓練。使項目融于課程,教學帶動研究,成果支撐項目。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調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導對傳統文化深切關注,并以此培養其藝術創作的創新意識。
本次考察對象主要是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的蒲城、富平、三原、涇陽、禮泉、乾縣六縣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別是獻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則天大帝)、定陵(中宗)、橋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肅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豐陵(順宗)、景陵(憲宗)、光陵(穆宗)、莊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貞陵(宣宗)、簡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項目按照“策劃―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開, 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遺址,深入地調研遺址及周邊的生活生產。結合專家意見,合理設置適于項目需求的教學方案和研究重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工作任務并展開教學。同時,強調學習過程就是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工作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復錘煉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四)項目研究與實踐活動
項目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專家張建林多次前往陵區,認真研究陵區現狀,尤其對近年來乾陵、崇陵、建陵遺址區的考古現場進行探訪,布置了工作計劃與目標。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個考察時間段,影視專業、攝影專業的2007、2008、2009級6個班,以及動畫專業2008、2009級4個班,對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六縣的唐帝陵,進行了14次深入考察,從歷史地理、人文地理兩方面,對現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遺址、地貌等進行了詳盡的、專業性的拍攝與繪制,并細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據不同專業的班級與年級,按照整體的工作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安排,對考察對象進行大量的學術準備。每個專業班級按照對象任務進行分工,成立一個個行動小組,對整體項目中完成的任務各有側重。
攝影專業3個班,按照分工分為六批次,對唐帝陵進行地毯式的考察。對陵墓遺址周邊的村落的人文與生產生活進行詳細的調研,拍攝近2000G、萬余幅照片。影視專業3個班,分為四批次,對乾陵、崇陵、橋陵與建陵的地面遺存進行拍攝,為紀錄片制作與動畫模擬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攝500G800余分鐘的素材。動畫專業4個班,分四批次對乾陵、崇陵、橋陵進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寫生。相關成果在教學匯報展和2012屆的畢業創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視專業有兩組學生選擇將唐陵作為其創作的題材,本項目組與系里也將給予學術與技術支持。
開展田野調研和影像實踐的思路,是以“地理”與“圖像”為兩大構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歷史、人文為主,“圖像”部分是學生根據田野調研而創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為歷史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部分。
1.歷史地理完成的內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體概況、形制、布局、風水、地形特征等,分類比較了“因山為陵”與“覆土為陵”的陵園分布結構,繪制考察線路。同時,對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進行單獨繪制,對現有遺存物按照現布局順列進行圖像呈現,并選擇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開動畫虛擬展示,并以青山綠水作為動畫美術的基本風格,還原陵區的地面建筑。
(2)石刻藝術。圖文并茂地對田野采集的圖像資料進行歸納,繪制南門石刻總圖以及部分北門、東門、西門等石刻,對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進行位置復原和特點展現,尤其對石刻遺存現狀較好、藝術水準高的乾陵、橋陵、崇陵、泰陵、貞陵做重點分析。匯總比較了石獅、翼馬、鴕鳥、翁仲、華表、仗馬等,結合現場測量和考古數據,通過其特征、佩飾、體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變化。尤其石刻的體量,從初唐到盛唐,逐漸變大變壯,手法更加豐富,中唐之后,體量逐漸縮小,工藝也變得粗糙起來,數量也逐漸變少,這種變化清晰地對應著唐代的國勢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與經濟”為主題,對遺址周邊鄉村進行調研,完成大量的調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產、家庭構成的情況,以及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調查表,采編了現場訪談等影像資料,并完成一批拍攝筆記。
(1)“人”的主題。涵蓋遺址留守者、遺址保護者、遺址闖入者等;
(2)“經濟”的主題。涵蓋唐陵周邊生態環境與經濟狀況,包括唐陵周邊傳統農業發展現狀、遺址區周邊破壞性的工業,尤其是豐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場,有些已經侵入到大遺址保護區的內部,的山體、被切斷的山梁,現場使人觸目驚心,對陵區原有自然山體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毀壞。同時,還調研了唐陵附近新農村建設,主要考察了袁家村,這是一座以“農家樂”和新民俗生產結合,以旅游來支撐產業發展的鄉村建設模式。
第二大部分――“圖像”,主要是學生考察期間創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級攝影專業拍攝的《家庭》系列,以家庭為單元,關注周邊村落的人員流失與固守的現狀,每位學生都創作了一批作品。我們舉辦的教學匯報《“地理與圖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蓋了影視、圖片、動畫3個專業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與圖像”兩個大框架,通過圖文展板、攝影作品和錄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實踐的成果。藝術影像作品與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個既有扎實學術基礎,又有創造力、對傳統的再認知的場域。展覽由項目組規劃,由學生擔當執行工作,這鍛煉了他們的組織、策劃和執行能力。
通過田野考察,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其去質疑、調查、分析、研究、總結,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既有共同目標又兼顧個性眼光的發現、解決問題過程,使教學和研究相互促進。在本階段的研究和實踐中,還注重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將前期采集的信息進行集成,著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數據庫,樹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圖像呈現的實例,為今后的深入研究與創作奠定基礎。
二、對項目實踐的思考
本次項目實踐,不僅留存了2009至2011年這個歷史階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調查與影像資料,而且積累了一批攝影、影視、動畫等專業的一手教學文件(大綱、講義、計劃)、教學筆記、考察報告等,對于今后開展此類課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期間,邀請了考古專家張建林舉辦《唐代帝王陵考古》講座,多媒體藝術家趙小濤舉辦《解讀動畫電影〈迷霧〉》《〈薩迦〉動畫電影的制作》等講座,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術視野與藝術想象。以帝王陵為重點的傳統文化考察課程,已經作為影視動畫系本科教學環節的必修課程進入到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得以完善。學生通過參與項目,對本地域以漢唐文化傳統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精粹有了深刻的認識,引入跨學科的多媒體手段,通過數字化的藝術表現來呈現當代、遙想并復原歷史,使得學生建立一種與歷史對話并進行藝術再創作的文化意識,為今后自身的發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經驗,并且提高了他們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能力。通過田野考察,引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與保護、傳統與當代、遺址地保護與區域發展、工業與新農村、留守老人與兒童等社會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重視,考察過程成為富有個性、飽含人文關懷的過程。學生獨立的精神,不斷被激發出的創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藝術作品。由普通的課堂技術訓練,轉為在現實社會中進行磨礪的過程,這對于數字藝術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對于課程改革的啟發
本研究選擇重大歷史文化為課題,探索教學實踐與重大文化課題的結合,以重大的社會、文化主題為教學實踐,對推進本地區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發揮新興專業的優勢,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社會意義與傳承文化責任的項目進入教學,具有獨創的教學價值,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陜西省作為有著深厚歷史傳統的地區,天然地具備了藝術創作的優勢。學院“借古開今”的院訓,將“輝煌的周秦漢唐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學院的“四大傳統”之首,本次選題立項,就是引導此方面的創新,樹立了利用傳統資源開展藝術再創作的文化意識。藝術創造,往往是創新的文化意識與傳統對話的過程。影視動畫等新興專業,從個人的創造意識出發,立足當下、關注歷史。王林曾說,“在轉換傳統中創造傳統,在超越時代中揭示時代。”
項目型課程是學院近年來教學改革一個新的生發點,也是影視動畫系的課程改革重點。充分發揮影視動畫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輻射作用,形成項目融入課程、教學帶動研究、成果支撐項目的良性循環的局面,拓展專業美術學院教學改革的新路子。這也是踐行影視動畫系“創新為先、貫通內外、浸透人文”教學理念的一次積極嘗試,同時,實踐意味強、主張創造力的教學環節,強調學習過程就是發現、解決問題過程,發現、解決問題過程就是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工作過程就是學習過程的學習態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鍛煉,也為學院的課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對唐陵田野調研后的反思
通過兩年持續的調研,我們也不斷呼吁對以唐陵遺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遺跡進行切實關注。唐陵遺址作為陜西文化遺產的代表,經過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遺址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只有旅游開發才能促進保護與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橋陵有較為完整的保護區,其他多數還處于開放式的狀態。傳統農業及其依賴的鄉土社會不可挽回地凋敝著,破壞性工業蠶食著大片遺址保護區,造成陵區地貌的重大變化,不計后果地毀壞生態環境,犧牲的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應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項目建立了一種持續對遺址的監控機制,留存每個時間段的歷史影像,我們堅信,予以關注就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在文化藝術創作中,我們也深深認識到,那些“對傳統的創新”等口號,任重道遠。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給人以無限的溫暖,永遠成為藝術創新的源泉,而且,傳統應在藝術家個人切膚的記憶中才能被激活,在轉換傳統中創造傳統。
現在一些學校對班級分了層次后,普通班的學生自暴自棄的、厭學的居多,很多學生就像是被父母逼迫坐在教室里熬日子,于是就憑興趣學習,對哪門課程有興趣就多翻一翻,喜歡哪個老師,上課就多學一點,因此很多學生等于就學一兩門課程,大多數課程考試成績是一塌糊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就成了學生能否學好你這門課程的關鍵。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包括道德、思想、業務及工作素質,還有業余愛好特長素質,以你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
1.作為教師,必須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密切注視教育發展的新動向,認真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把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且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
2.作為教師,要不斷深入學習專業書籍,鉆研業務,增加知識面,多做高考題,了解高考動向。學生最喜歡的是知識淵博、一問問題就能解答得清清楚楚的教師。
3.作為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國內外教育心理學、學生心理學,了解學生心理;培養業余愛好特長,多接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不但喜歡你的課,還喜歡你這個老師,衷心地愛戴你。
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貼近學生生活
地理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圖、表多,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內容又需要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力,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這些內容,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直觀的演示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抽象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內容;現代教學手段還可以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現代教育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象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于學生面前。再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
改變過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開展“研究型”教學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為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整節課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四、到野外觀察,使地理課堂多樣化
一、河北省動漫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1.河北省動漫產業的發展概況
河北省動漫產業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2007、2008年石家莊和保定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后,動漫產業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蓬勃勢頭。動漫產業年產值、年制作能力、從業人數、動漫企業數量及規模等均有明顯提高。據統計,2009年,全省動漫企業218家,動漫制作技術和水平已經達到了國內一流,并接近世界水平;全省設置動漫及其相關專業的大中專院校51所,為本省及杭州、上海等地培養出一大批動漫人才。目前,河北省的動漫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省委、省政府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動漫產業的機遇,積極扶持動漫產業。在2011年出臺的《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把動漫游戲業列入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此外,業界和學界與港、澳、臺、日、韓等地多次展開研討和交流,為河北省的動漫企業走出國門創造了條件。通過政策扶持、園區孵化、項目帶動、展會交流、品牌創新等有效舉措,河北省的動漫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建設之路。
2.河北省動漫產業的發展優勢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區,盡管動漫產業發展水平與京、津存在不小差距,但區位優勢和成本優勢顯著。首先,河北省可以依托京、津的人才、技術、資金等市場要素,發展動漫產業。其次,其相對低廉的經營成本、可以吸引動漫企業進駐,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
河北省是一個文化大省,文化資源豐富。無論歷史悠久的燕趙文化還是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經過策劃和創意,完全可以活化為文化資本。《趙云和咔噠盒子》《趙州橋》等幾部產生了一定影響的動畫片,就是取材于本土傳統文化;以動漫作品演繹的西柏坡精神,在彰顯地方特色外,對于發展紅色旅游產業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可謂一石三鳥。
河北省的動漫消費人群數量可觀。截至201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約為7千萬人,其中0~14歲兒童1千多萬,15-64歲人口約為5千萬人。此外,河北省動漫院校在校生1,6000人左右、加上分散于其它院校的動漫愛好者,河北省動漫產業潛在的消費人群應該不低于4千萬人。其中,兒童、青少年和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屬于核心人群,其他為延伸人群。
總之,河北省必須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明確思路,科學謀劃,走差異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做大做強動漫產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轉化。
二、河北省動漫產業存在的問題
河北省作為動慢產業的后起之秀,在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融資困難、高端復合型人才稀缺、營銷策劃乏力、產業鏈不健全等普遍性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分析制約因素時,關鍵要從本省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路徑著眼,尋繹期間出現的弊病。
1.動漫文化培育機制不健全
動漫文化是動漫產業發展的基礎。動漫文化可以培養動漫消費意識和消費人群,有了消費需求才能推動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另外,濃厚的動漫文化氛圍,可以孕育出大批的愛好者、激發靈感和創意,創作出優秀的動漫作品和設計。總之,沒有動漫文化的源頭活水,動漫產業發展的長河勢必枯竭。究其實質,動慢不僅是一項產業,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因為長期以重工業為支柱產業,河北省文化產業基礎薄弱。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群眾文化活動方式單一、參與度有限;70、80后追逐時尚文化的欲望不夠強烈,文化消費水平低靡。本已缺失動漫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在動漫產業移植本土且有初步發展后,卻不見有建立動漫文化培育機制的動作。
2.發展規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產業發展規劃是基于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析和科學論證,制定出的關于產業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發展措施的綱領性文件。擬定產業發展規劃既要具備全局視野,又要關注微小細節。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才能實事求是,便于操作。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發展動漫產業時急功近利、盲目跟風,跳過摸底排查中的大量功課,在缺少關鍵指標、數據的情況下草率從事,致使發展規劃不但流于形式,而且遺害無窮。河北省就多多少少地存在這種情況。
河北省動漫產業現在基本上是重復發達省份前幾年的做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導致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和自相殘殺。所以,發展動漫產業一定要明確思路,以競爭優勢,創產業特色。
3.動漫產業園區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借鑒國外和省外發展城市文化產業集群和園區的經驗,河北省把動漫產業園區看作培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間重點開發了:亞洲影像IT文化觀光都市、保定動漫產業園(新一代動漫產業園)、河北出版集團文化創意園區、石家莊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園區、石家莊動漫產業園(東方美院園區)、唐山國際動漫谷、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影視動漫等七大項目。這些項目投資規模巨大,少則10多億元,多則幾十億。對于這些能否成功運作,來自于河北省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的考察報告已經表示了“擔憂和疑慮”。從這些項目的創意策劃上看,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首先,園區產業布局偏重戰略規劃,關注地區發展條件不足。政府以過度規劃的方式調控文化經濟活動及其空間布局,忽視市場環境、企業、地區經濟條件等因素,園區即使有戰略定位也難以促成集群形成。其次,園區內產業結構松散,未能充分發揮集聚的經濟效應。綜觀園區的產業規劃,不少園區提出引進相關企業,企圖打造多層次的產業鏈,但園區內不少企業事實上都是各自為政,并不構成綿密的關聯貿易。所以,集聚效應不明顯。再次,園區向地產項目傾斜,支持產業整體發展的措施卻嫌不足。
三、河北省動漫產業的發展對策
1.建構培育動漫文化的長效機制,拉動社會動漫欣賞和消費需求
建構培育動漫文化的長效機制已經成為省內業界、學界有識之士的共識。但是,培育動漫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需要專門的組織和機構運作,需要建立制度性、持續性和有效性的體制。現在,河北省基本上具備了這些條件。首先,全省動漫文化管理、教育、傳播機構齊全,它們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傳播動漫知識,對受眾實施教育。其次,河北省2006年成立了石家莊動漫協會,新近又組建了文廣新局。我們可以考慮由其中一家單位牽頭,協調和籌劃上述管理、教育、傳播部門的活動,形成聯動機制,普及推廣動漫文化,培育市場環境,增強動漫產業的發展后勁。
2.明確定位,形成區域特色
政府在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政策法規制定、重大戰略規劃這些關乎宏觀調控的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組織多方力量共同解決。省委、省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要善于把握時機,通過科學、嚴密地論證確立動漫產業發展思路,克服當前的盲目傾向。首先,政府應對本省動漫產業的發展予以準確定位,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其次,還要制定出詳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嚴格執行和落實。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企業競爭優勢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是“低成本競爭優勢”;高層次是“產品差異性競爭優勢”。經過4、5年的探索,到2011年,河北省動漫產業的整體布局基本形成,區域優勢和競爭優勢漸露端倪,動慢教育和培訓、衍生產品交易和渠道經營平臺、動慢會展等從動漫產業的鏈條上脫穎而出。所以,牢牢抓住競爭優勢,做大做強動慢教育和培訓、衍生產品交易和渠道經營平臺、動慢會展項目,打造河北省動漫產業的品牌,才能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在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3.圍繞集聚效應,建設和經營管理動漫產業園區
文化產業的集聚效應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收益,可以對區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重構價值。但是,正如波特所言:“國家環境形成的產業集群同時具有正反兩面效果。應用得當,它會成為經濟升級的動力,產業集群也會擴大和加深,應用不當的效果則剛好相反”。因此,政府應該確定動漫產業集聚的現實機會,發掘和凸顯本省動漫產業的積聚和成長能力。
打破預設發展綱要的習慣做法,首先考察動漫產業園區的可發展條件,針對動漫產業的市場狀況、市場結構和市場潛力,分析相關數據,制定產業和商業運營方案,采取謹慎態度審批設園的立項申請,使各種措施有利于評審公共資源的合理運用,減少錯誤配置投資的風險。
另外,園區應制定清晰的落戶條件,并區分不同性質和狀況的企業制定若干扶持政策。把優化產業結構和具輻射效能的核心企業,具備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以及急需扶持的小企業和個體企業納入園區。并根據它們不同發展階段提供相應支持。定期就園區整體效益和企業效益進行評估,借此評估園區產業布局的實效。
總之,動漫文化產業園區應該是一種孵化器,在區內提供有利于開發創意、有利于創新的技術和商業環境。同時,落戶園區的企業經過發展后能夠產生輻射效益和溢出效益,對全省動漫產業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在高等學校開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研究活動”資助課題成果。
參考文獻:
[1]祁述裕主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何坦野.解讀杭州動漫文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3]馮文、孫立軍編.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4]譚玲、殷俊編著.動漫產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5][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參加了天津市教委組織的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赴加拿大的進修學習。經過這次出國進修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見識,拓寬了思維面,使我對西方國家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特點有了進一步了解,對中西方職業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體驗。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特殊技能的勞動者或企業短缺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技能和進修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先進理念,為我們進行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指導和啟示。
二、加拿大職業培訓的教學特點
在加拿大以進行英語語言強化培訓和計算機專業職業培訓為主要內容,培訓課程教學方法特點突出。
1.英語語言培訓的教學特點
(1)教學形式新穎,采用圓桌分組的教學形式,教師隨時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易于師生互動,同時也便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合作,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教師利用啟發的形式讓學生盡量地多提出問題和個人見解,然后與學生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實用。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培訓內容,教學內容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參觀用語、基本對話交流等,信息量適度,易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英語的基本會話。
(3)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教師有獨到之處。教師利用做游戲方法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很容易掌握所學的知識;另外教師采用的教具簡單而實用,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參與度很高。例如,在英語語言培訓課程上,上午學習日常生活用語,下午就到有關的相關的地方去進行實踐學習。
(4)進行英語培訓的過程中沒有固定教材,每天學習一個知識模塊,教師會發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料,這些教學資料是教師精心為培訓專門設計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更新,最后用活頁夾加到一起,累加成冊形成英語培訓教材。
2.計算機職業培訓的教學特點
(1)課堂采用案例教學,教學實例接近生活和實際工作需要
案例教學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實踐,改變傳統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變成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加拿大學院的教師根據我們學員學習的特點進行案例教學,所采用教學案例很實用,接近我們的生活和實際工作,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素材。
(2)課堂作業采用大作業的項目形式
教師為了提高我們學習的創新能力,以大作業形式讓我們完成他們所提出基本訓練要求,學員做好大作業后,要在課堂上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勇于探索的積極性。
(3)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為我們進行專業培訓的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很強的職業技能,例如,網絡安全教師,曾任教前公司的網絡管理部門經理,有極為豐富的網絡安全管理經驗,另外他所展示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打破了傳統的PowePoint課件模式,以三維動畫的形式講解網絡傳輸的原理,把講解枯燥的原理知識變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展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教師在HBI學院任教時,自己設計開發網站,做專業攝影師,另外他還是一位冰球教練,同時也是冰球隊的經紀管理人。數字技術教師是一位專業的音樂制作人,有豐富的數字音樂制作經驗。他們在講授課程的同時,也向我們傳授了豐富的職業經驗,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轉貼于
三、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
在進修期間,還對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進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職業教育主要是中學后的職業教育,其教育類型有:授予文憑和證書的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職)教育;非學歷的職業培訓和預備性訓練;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形式多樣: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專科、四年制本科(與大學聯辦)和一年制研究生專業證書班等。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是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參與意識,老師講課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學生自學和思考。老師有時會選擇一個project(項目),讓學生自學后提交書面報告或根據項目內容完成相關內容操作,這樣學生就會到圖書館查閱大量的文件和資料,提交書面報告;或者自己通過自學后完成項目操作任務提交操作成果,否則只能得到0分的成績。另外,在許多教學場合,教室與操作車間連在一起,學生在教室中自學,遇到實際問題可以隨時到操作車間進行練習,并有教師進行現場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商量對策、分頭準備,最后在班上宣講和表演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
加拿大職業教育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能。在安大略省賓頓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還推行一項名為Co-op的實踐教育項目,其教學實踐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Co-op,全稱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育項目。高中學生11年級或12年級(相當于我國的高二、高三年級),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完成學校部分的學習任務,并通過用人單位面試,學生進入公司工作,用人單位也非常歡迎這些學生到公司工作,在這段工作期間學生定期向學校匯報工作情況,負責這個項目的教師也要隨時跟蹤學生以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調整學生的工作、學習進度,工作一段時間后,學生要回到學校接著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循環直到高中畢業,學生不但熟練地掌握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很強的職業技能,豐富的職業經驗。為進一步地學習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現行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多以通過講授、練習、實驗等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在機械零件設計中,確定零件的幾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本知識,并受到幾何量測量技術的基礎綜合訓練。由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內容抽象、單調,在應用上又有較大的靈活性,牽涉的問題多,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程度十分有限,教學過程也顯得困難,且只能使學生了解基本原則與方法。要達到學生完全的理解、接受的程度,并能在實際操作中熟練應用,為生產實際服務,還需要我們在架構課程體系上下工夫,并不斷的學習、交流和探討。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架構科學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切實明確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具備機械加工高素質操作者所必需的機械零件的幾何精度及極限與配合的基本知識、幾何量測量的基本理論、檢測產品的基本技能,為此我們的教學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在機械零件設計中掌握如何確定零件的幾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精度,接受大量的幾何測量技術的綜合訓練,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在機械制造中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基本技能。使學生通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這門課的學習達到掌握極限與配合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定; 掌握技術測量的基本知識;了解常用測量器具的種類、應用范圍和檢測方法;了解與本課程有關的技術政策和法規;具有與本課程有關的識圖、標注、執行國家標準、使用技術資料的能力;具有正確選用現場計量器具檢測產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質量的初步能力;具有運用電腦獲取、處理和表達與本課程有關的技術信息的初步能力。初步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創新精神的學習目的。
2 理清“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由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涉及的問題較多,在教學內容上需要“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等課程知識的配套,因此,應當注重和鞏固相關學科知識,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和鞏固,使學生對機械原理和設計初步具備結構分析、運動分析、受力分析以及強度與剛度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機械產品的精度分析,從而合理地確定公差與配合,保證生產出的產品能滿足使用性能要求。
如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介紹尺寸公差標注在圖樣上,能夠使圖樣更具有表達能力,便于制造和檢驗;而圖樣標注又必須與使用要求、加工及測量要求等相聯系。但是,學生在學習機械制圖時對這些知識是無法完全掌握的,然而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中也因為只有具備一定工藝知識以后,才能正確選擇公差,所以學生在學習時必須充分掌握相關知識,在各教學環節中得到多次領悟和應用的機會,在進一步提高學生標注尺寸能力的同時,逐步鞏固和強化,才能熟練掌握和應用該技能,為實際操作提供幫助。
3 在教學大綱基礎上豐富相關內容,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大綱分為緒論、孔軸的公差與配合、技術測量基礎、形狀與位置的公差及檢測等十幾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如果僅采用教條的教與學的方法,只能讓學生感到是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和枯燥的理論知識,為了讓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體系設計上,應當結合不斷發展的工藝技術實際,添加相關“有血有肉”的內容,通過典型案例、具體故事、實際操作等,深入淺出的將每一個概念、知識點感性化、形象化,使學生用到某個概念或知識點時就想起某個案例、故事,就能夠完整的掌握教授時所學知識。在課程體系中應該增加更多的實踐內容,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和自治教學工具,利用一切看的見摸的著的東西分析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將理性的東西感性化,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進行2~3次社會實踐,到工廠、生產現場、計量室參觀機械零件的加工及檢測,收集資料,調查生產實際問題,并寫出考察報告;開設綜合實踐課程,選擇具有各種典型的表面(如:圓柱面、錐面、鍵槽、螺紋、齒輪等) 和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要求的零件作為檢測對象。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行確定檢測方案,選擇計量器具,繪制檢測記錄表格,獨立進行操作并作出檢測報告,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力。
4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取多形式的教學方式
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信息化、智能化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也逐漸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發揮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體系更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應用多媒體等技術教授本課程,以達到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的教學目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動畫為一體,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材中的一些零件圖形上的尺寸變化,孔與軸配合性質的分析等,這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化靜為動,更能夠使學生清楚的觀察圖形的變化過程,從直觀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迅速地理解知識點。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獲取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寓教與樂為一體,既豐富學習內容又能提高大家的學習樂趣,切實掌握所學知識。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引用更多的實際知識,包括操作現場、勞動成果、誤差后果以及學生的常見誤區等典型案例,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和工作生活中不斷積累,將各類資料綜合分解利用,制作出更為適合所教授學生的優質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包含地理教學論、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課堂教學技能等課程,是地理教師教育職前培養的重要專業課程,為師范生更好地從師任教和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但因課時有限和課堂教學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地理教育系列課程的深入研討和開放學習。地理“教研平臺”的構建可突破時空限制,為拓展學生視野,延伸課堂學習,深入研討地理教育問題提供必要的指導和便利的條件。
2.對于關注中學地理教改具有現實意義
地理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中學地理一線教師立足教學,思考教改,深化教研,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探索實踐,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地理師范生對于新課程的推進和中學地理教學改革關注不多、了解甚少,難以把握中學地理教學的實際問題和現狀。地理“教研平臺”的構建注重大學學習與中學實際的結合,為地理師范生了解教學、教改、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重要的參考,是師范生關注中學教學改革動態的“窗口”。
3.對于地理師范生專業成長具有促進意義
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必須經歷師范生、新教師、有經驗教師、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實踐教育家的發展過程,不僅要勝任地理課堂教學,也要積極進行地理教改,堅持地理教育教學研究,才有利于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地理“教研平臺”的構建強化地理教師教育培養,為展示地理教師風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重要的陣地。
二、地理“教研平臺”構建的主要內容
地理“教研平臺”圍繞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的教與學,針對地理師范生的學習實際,結合網絡信息技術的特征,以理論窗口、信息薈萃、行動研究三個模塊為基礎,下設觀點集萃、教研動態、研究成果等九個欄目。
1.理論窗口模塊
“理論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學研究的新視點、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現當前地理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前沿理論,包括專著摘言、觀點集萃、名人訪談等欄目。“專著摘言”來源于地理教育專家、學者以及中學地理教學名師、教研員等所編教育專著中的理論思想、創新成果的摘取擷英。例如,“課堂教學行為評價的新思想”、“地理教學論研究的新成果”等,為指導師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論基礎的學習提供幫助。“觀點集萃”呈現廣大理論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線地理教師等對地理教育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不同見解。例如,“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關系”、“新課程背景下‘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等,為引導師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點問題、熱點話題提供支撐。“名人訪談”簡介地理教育大師大家、中學地理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的教育經歷、成長歷程、教學經驗等。例如,“風采猶存樹常青——訪地理教育學專家褚亞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樹聲先生地理教學實踐與思考”等,為激勵師范生更好地進步和成長提供榜樣的力量。
2.信息薈萃模塊
“信息薈萃”主要提供地理教學研究的新信息、新資料、新動態,及時反映地理教育探索的現實狀況和教研信息,包括報刊摘編、教研動態、相關鏈接等欄目。“報刊摘編”剪輯地理教師教育類、中學地理教學類等報刊的名篇佳作或經典文章,通過收錄整理匯編成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教研資料。例如,“關于如何進行地理高效教學”、“怎樣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等,便于師范生廣泛獲取報刊雜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動態”采集大學、中學及學術機構有關地理教研活動的學術交流或講座報告,通過加工處理集合成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教研情報。例如,“全國、省、市級地理教學學術研討會”、“全國、省、市級中學地理教學觀摩比賽”等,利于師范生及時把握地理教研動態。“相關鏈接”鏈接高師院校、中等學校、各類學術機構有關地理教育教學的網站,通過比較篩選提取出有效、適用的網絡信息。例如,“高等院校、中學的地理教學精品課程”、“地理學科網”、“中國地理課程網”等,益于師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網絡資源。
3.行動研究模塊
“行動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師生參與教學研究的新體驗、新感受、新風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學改革經驗和教研成果,包括動手實踐、參與體驗、研究成果等欄目。“動手實踐”反映地理師范生及教師參與地理教育相關活動的動手操作和實踐經歷。例如,“地理師范生講課交流、野外實習、社會實踐的生動畫面”、“地理教師優質課大賽、課件制作評比的活動場景”等,帶動師范生更好地進行地理教學實踐。“參與體驗”反映地理師生參與教研活動的所思所想和收獲體會。例如,“與國培班地理骨干教師互動交流——感受中學地理教師的風采”、“走進中學地理課堂——體驗中學地理教學的魅力”等,促進地理師范生由學生角色向教師角色的成功轉換。“研究成果”展現地理師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學的創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們從這里起航——地理實結匯報、‘三下鄉’活動推廣”、“問題是創新之母——地理創新團隊科研獲獎、地理興趣小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師范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臺”構建的注意事項
1.主題選擇注意結合學生實際
地理“教研平臺”主要結合師范生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的深化學習、促進地理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構建,因此,分析師范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師范生的現實狀況,掌握師范生的思想動態,特別是明確師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問題,對于“教研平臺”的主題確定、專題選擇很有必要。
2.信息篩選注重便捷有效
1.現代社會的技術化
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和標志。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科學與技術就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社會,甚至改變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科學發展最終以技術的形式得以實現并改變著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培養能夠適應社會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技術教育。國外從杜威的做中學開始,到現在很多國家將基本的機械、電工、木工、家政和信息技術知識列入高中課程。這些課程通常由專業科目教師來擔任教學。但同時,各個國家都普遍強調不同學科之間、技術和社會之間的整合。
2.現代社會的信息化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并且仍在不斷發展著社會的信息化。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支撐技術。世界發展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的不斷交換變化為基礎。信息化使人類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獲得并傳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將提供給人類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進全球各國人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對話,增進相互理解,有利于人類的共同繁榮。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一個以信息為標志的新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同。信息化不是關于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化這個新階段里,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經濟、軍事、商業,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
3.現代社會技術化與信息化的結合
有人將管理、技術與信息列為現代工商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傳統的工業發展到今天,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快速反應,提高工業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是各個企業爭先恐后必爭的制高點。技術與信息已經無法分割,技術化與信息化相結合是現代工商業的特征。在日新月異的技術化與信息化時代中,遵循舊有的模式已被時代所遺棄,因為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即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歷史。尤其是在邁入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的21世紀,以勞動力為主導的傳統發展模式正被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所取代。為了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就需要至少跟上社會的發展,甚至要有超前的策略,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足夠的信心面對復雜變化的現代社會。在當今的工程技術領域,幾乎沒有人再用繪圖木板來繪制工程圖了,取而代之的是AutoCAD、Pro-E、UG等方便交流和修改的信息化軟件。
二、AutoCAD軟件介紹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國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產的自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用于二維繪圖、詳細繪制、設計文檔和基本三維設計。現已經成為國際上廣為流行的繪圖工具。*.dwg文件格式成為二維繪圖事實上的標準格式。
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戶界面,通過交互菜單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進行各種操作。它的多文檔設計環境,讓非計算機專業人員也能很快地學會使用。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種應用和開發技巧,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高版本的AutoCAD軟件(2006年后推出)更加強化了網絡協同設計和三維設計。AutoCAD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可以在各種操作系統支持的微型計算機和工作站上運行,并支持分辨率由320×200到2048×1024的各種圖形顯示設備40多種,以及數字儀和鼠標器30多種,繪圖儀和打印機數十種,這就為AutoCAD的普及創造了條件。現在最新的版本為:AutoCAD 2011,如圖1所示。如今,AutoCAD軟件已經廣泛應用于機械、建筑、電子、紡織、園林、裝飾與設計等各個領域,如圖2所示。
三、基于AutoCAD的通用技術教學案例設計
1.教學案例的來源及意義
在高中開展通用技術的教育,不僅包含技術素養及技術在社會中應用情況的認知,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本身的訓練。但是現在的通用技術教材實用性較差,重點論述了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很多理論性很強的內容,幾乎脫離技術課實踐教學的需要。不少通用技術教師也缺乏專業素養,很多是從物理學科等轉過來的非專業教師,對于技術的把握比較困難。也有的教師把握了技術方面,但是對于當前技術信息化的水平不夠了解。該教學案例將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向同學們展示當前企業真正應用的技術和信息交流情況。真正實現通用技術課的實踐性,達到提高學生適應技術社會能力的目標。該案例具有普適性,只要具有多媒體教學條件,即可進行教學。
2.教學案例設計
(1)學習者分析
通用技術課一般都在高中一年級或二年級開設,這個時期的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于向成年過渡的階段,處在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可以接受較為專業的內容。另一方面,高中學生都把學習重點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受到時間和精力方面,以及條件的限制,不會對通用技術課程投入過多,因此也不必要求學生了解更多專業性的內容。了解AutoCAD軟件的最基本的使用,了解AutoCAD軟件在行業中的應用狀況以及使用AutoCAD可以做哪些事情即可。
(2)課程目標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課程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理解物體投影的三視圖;能讀懂基本幾何體和簡單零件的三視圖;能夠對AutoCAD的工程圖環境進行設置,具備利用AutoCAD軟件繪制簡單二維平面圖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物體三視圖到利用AutoCAD制圖的學習,了解工程技術的應用,感受技術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傳統制圖到AutoCAD軟件的學習,感受技術化與信息化相結合對社會產生的巨大作用,能夠正確評價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培養創新精神和熱愛技術勇于實踐的精神。
(3)教學重點
①使學生理解物體投影的三視圖及其相互關系。
②讓學生掌握AutoCAD軟件的常用命令,能夠利用該軟件繪制簡單二維圖形。
(4)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準確快速理解物體投影的三視圖及其相互關系是教學中的難點。
(5)教學用具
多媒體電腦,投影儀,基本幾何體模型,簡單零件模型。如果能夠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學生每人一臺電腦,教學效果會更好。
(6) 課時安排
2課時:講授。
2課時:上機練習與作業設計,教師可根據情況選擇是否安排。
(7)教學過程
第1課時:
①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向同學們介紹當前工程領域正在進行的信息化革命。
②向學生展示典型的工程作品的照片,如上海東方明珠大廈、長江大橋、工程機械、火箭衛星等圖片。引導學生考慮這些工程是怎樣完成的。
③再展示AutoCAD軟件繪制的典型工程圖紙。介紹其應用。
④引導學生探究如何繪制工程圖,根據什么原理。引出三視圖的概念,明確視圖之間的關系及在工程上的應用。
⑤引導學生徒手完成幾個基本幾何體的三視圖。評價與指導學生的完成情況。
第2課時:
①展示用AutoCAD繪制的典型的機械零件圖。
②向同學們講授AutoCAD的基本命令和操作。
③向同學們演示如何利用AutoCAD軟件繪制簡單二維圖形。
④向同學們演示繪制簡單二維機械零件工程圖的過程。
⑤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同學們利用AutoCAD繪制簡單二維圖形,并進行指導。
(8)擴展練習與評價
依據學生掌握的不同情況,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列出如下3種擴展練習供學生和教師選擇。同學們完成后,可以選出優秀作品或作業向學生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到工廠進行參觀考察,并提交考察報告。
①請學生寫一份幾百字的報告,談談利用AutoCAD可以做什么。
②請同學選擇一件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用AutoCAD完成其三視圖。(沒有電腦的同學可以徒手完成三視圖)
③請同學設計一件小作品,并利用AutoCAD軟件繪制出機械工程圖。
(9)參考資料網站
Autodesk中國主頁:省略
Autodesk學生設計聯盟網站:students.省略,從該網站可獲得用于教育教學用的免費軟件。
(10)備選2課時安排
如果課時和上機條件允許,可以安排學生2課時的上機實踐,教師進行指導。
五、結束語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基于技術與實踐的比較靈活的課程,新課程標準里面也列舉了一些選修模塊,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開展特定模塊。通用技術課程由于實踐性、技術性比較強,也常常需要特定的工具設備和軟件,所以其開展情況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技術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以及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廣,相信在將來各種實用性的技術教育會在高中得到發展。同時,我們的學校和教師,應該從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出一些校本課程,比如剪紙藝術、木板畫、模型制作等等。有條件的學校,再結合高新技術,可以開發出諸如將工業設計與3Dmax軟件相結合、將視頻短片制作與Premiere、Maya相結合、動畫制作與Flash相結合的更加符合社會實際的課程。將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技術的熱愛。相信在教育專家、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不斷努力下,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將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07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必須承認,我國目前在生命科學學生教育方面,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與國外學生的教育國家化發展模式和效果還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以國外生命科學學生的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經驗為參考,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對于提升我國生命科學學生的教育水平和層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世界科學前沿最活躍的學科,是代表科學發展方向的學科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主導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人類正在進入生物學時代,生物學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解決醫藥領域問題、科技制造業、綠色能源以及農業和環境保護等很多重大方面。而美國白宮也在2012年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未來美國政府在生物經濟方面的戰略性使命。在這一新形勢下,把培養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作為生命科學學生培養的目標,并在構建生命科學學科學生的國際化培養的新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將變得異常重要。有很多學者發表關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論文,如喬敏等的《學習哈佛經驗建立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的實踐》、袁力的《中美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及啟示》、于歆杰的《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教學考察報告(二)――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篇》、蔣景華《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創新人才特色做法的分析研究》等,但關于國外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章很少,只檢索到肖尊安的《淺析國外大學生物科學人才的培養》和夏薇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清華大學生物學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等。近年來我國的高等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已加快了改革和調整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改革試點已經考試啟動,其總目標是: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改革試點(簡稱改革試點),兩個中心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統一實施和管理,并為實現該目標制定了明確的改革措施。吉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已經紛紛開始進行生命科學學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的改革。而分子生物學做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發展異常迅猛,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為探索國際化培養模式的試點非常必要。因此,我們在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以中英雙語教學課程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探索生命科學本科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模式。
一、改革的目標及具體改革內容
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國際化實踐為試點,為進行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現代生命科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提供參考。
1.教學理念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發展異常迅猛。這就要求分子生物課程的教學理念也要符合其發展特點。在教學理念上破除陳舊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鼓勵教師從自己的學術科研實踐出發,把前沿的學科發展動態同教材內容相結合,拓寬專業教育范圍,把培養國際型實用人才做為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發展非常深入和迅速,這就要求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設置的最重要的標準必須是強調教材內容的先進性,這樣才能保證所傳授的內容不落伍。改變之前所用傳統分子生物學的中文教材,通過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科學出版社,J.D.,沃森等編著,楊煥明等譯),以及自制的以該教材英文版為參考的全英文PPT課件,使教學的內容始終保持與學科的前沿發展契合(圖1)。同時在每學期的教學中都根據學科發展的現狀,合理并及時運用該教材編撰者在冷泉港實驗室隨時更新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教學動畫及其他教學材料(圖2),以及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相關課程的教學輔助參考資料,這樣做到隨時進行知識更新,以跟進教材更新和修訂周期中的學科發展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理論和教學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從具體的實驗數據得來,而學術和實驗能力是分子生物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教學實踐中理論部分利用研究式、討論式(如第三四五章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重要性的討論,為分子生物學相關化學基礎知識,由討論課形式完成)、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將某些相關的理論形成過程分析出來,并就形成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知識點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精神。另外,開展多彩多樣的課外活動,包括小型研究課題、實驗技術訓練和知識拓展講座等。同時,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鼓勵學生參與任課教師的學術科研實踐,以實現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目標。
4.考核標準改革:改變原考試只重視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的做法,分子生物學考試改革改為出勤率、平時學術小論文報告、課堂討論及發表并結合期末卷面成績的做法,監督和培養學生平時夯實學習基礎知識的好習慣,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具體實施方案
1.建立國際化的教學隊伍與科學、公正的評價制度:引進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分子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承擔部分教學任務,通過開展廣泛的討論與監督,評價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成果。
2.寓教于研,建立國際化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以遼寧大學本科生導師制度為依托,吸引優秀的本科學生參與到任課教師的學術實踐中。通過課題中子課題任務的承擔和參與,強化其對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理解,提高其興趣。
3.制定國際化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指導方案。構建國際化的本科生培養方案,將為提高研究生的國際競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借鑒國外高水平生命科學學科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方案。
4.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承擔分子生物學及相關課程如基因工程、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細胞信號轉導等專業的任課教師絕大多數都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學經歷,并且與國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些教師資源,利用遼寧大學的“暑假小學期”制度,定期邀請國內外分子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及學者來院講學及交流,為學生開設各種形式的前沿講座和報告。這些措施使學生能夠與外籍專家近距離的交流和學習,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到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感受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領略國際一流學者的風度和學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他們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渴望增加了助力。
通過以上改革,學生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學習的興趣顯著提升,課堂出勤率顯著增加,學習成績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時,通過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學習的引導,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相關學科如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以及其他生命科學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提振生命科學本科學生的學習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得到了拓展,用英語討論分子生物學學術研究熱點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對國際學術環境有了較為整體的了解,而這些也使得本院本科生在聯系國際知名大學繼續求學深造的過程中競爭力大大提高,并且陸續獲得了美國和日本等國際知名大學的錄取。通過以上實踐,希望我們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對生命科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所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36-02
繼續教育學院的前身為成人教育學院,是各大學里設置的專門從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訓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二級教學單位。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成人教育有其群體特殊性,交流中發現,好多學員對目前的教學體系提出了抱怨:想學的沒學到,不想學的或者沒有應用價值的常規概念卻一直在重復。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員受眾面廣。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及考核形式對教學效果和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點
土木工程材料對于不同的專業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兩部分:理論教學著重于使學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質、專業術語和基本概念;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試驗讓學生學會材料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驗方案設計,為學生從事材料檢測及新材料研發工作奠定基礎。實驗部分與理論知識相互呼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二、改進土木工程材料教學的措施
(一)精選教學內容
以建筑方向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內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墻體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和絕熱、吸聲材料等。如果每個章節都有所涉及,講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個學時。但繼續教育學院的課程安排通常僅為30個學時,甚至更少。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想面面俱到顯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獲知,任課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時通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講授范圍比較寬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講授內容較淺顯,有的章節僅停留在相關概念的認識上;另一種是壓縮講授范圍,通常只講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課相對深入。兩種做法各有優劣,前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后者能夠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基于學員群體實際情況,個人認為后者更具實際意義。如前所述,繼續教育學員為成人群體,都是基于職稱或專業技術需要等原因來校接受再教育。想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獲取職稱的占絕大部分(90%以上)。該部分人群本就抱著混學位的思想來上課的,想通過課程授課讓其專業領域開拓視野基本上等于癡人說夢。如果將授課范圍壓縮,授課中能夠引入該群體工作中所面臨的常見問題展開,無疑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較高的教學評價。以2014年某班級為例,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共有17人。開學之初,調查發現17位學員中有11人在土建行業一線從事專業工作,其余6人與土木專業根本不相干。了解學員情況后根據土建專業11人的專業背景,在教學中將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列為教學重點,累計占用26學時(其中24學時為教材理論知識講授,2學時用于講授施工方案的撰寫),其余章節占4學時,制訂教學計劃。教學中根據本人現場經驗及學員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還原,極大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熱情。相比據學員背景劃分教學重點,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項根本措施。教師應積極著手教材建設,根據專業方向合理選擇統編教材和自編教材,跟蹤最新工程技術、施工工藝及材料發展趨勢,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還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簡明適用[4]。針對繼續教育學員這一特殊群體,本人認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材改革還應做到實用至上,教材中應大量引入工程實例。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應用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大多數教師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那些內容多、課時短的課程,多媒體教學更是備受青睞。多媒體教學確實有許多優點:運用動畫使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聲圖并茂,可提高學生注意力;尤其針對一些較泛、較雜的學科,可以鏈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也是同樣顯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動,課件“統治”了課堂,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件上,使師生難以進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師備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教師因此消極備課,認為講課就是對著課件念,反正不會出現“掛在黑板上”的現象。這無疑將從根本上降低教學效果。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教學手段為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因為它既克服了板書教學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體信息量過大、學生不能及時跟進課程進度的缺點[5]。然而實踐表明,采用這些教學技巧應對繼續教育人員還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只關注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和與其工作的相關性,除采用上述教學手段之外學員更傾向于將部分授課內容搬至現場或者實驗室,即他們對現場教學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上課之前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工作情況,制訂教學計劃時針對性地將部分課時設置成實驗課時或現場教學。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比如,混凝土章節可取3—4學時根據學員情況可聯系拌合站或施工現場或實驗室進行試配,根據材料學原理解決試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工作性測試與評價,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辦法
同多數課程一樣,目前該課程考核仍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歷來備受詬病。并不是學生覺得題目太難,而是因為以名詞解釋、填空、選擇、簡答、問答為主要題型的試卷閉卷考核方式,與被考核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幾乎毫無關系。比如:設定情景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是本課程常考的重點,計算中如果某個環節出錯或者某個公式沒有記清楚,將直接影響計算結果,從而大幅影響考試成績。但實際工程當中,配合比設計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在規范指導下進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記憶的問題。只要結構服役環境、強度及耐久性設計指標明確根本不會出現考試中無法進行的情況。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詞解釋”的時候又有多少呢?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習效能的唯一標準。結課考查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應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我們應該注重實用,注重實踐。為此,該門課程可以采用開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業的形式進行———查閱資料進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組織設計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北京國家美術館鋼筋銹蝕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結合美術館所處環境特點及鋼筋銹蝕產生的原因從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點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兩側護欄順筋開裂的原因及預防,則要從高速公路的服役環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離子對鋼筋侵蝕破壞的原理等著重分析凍融循環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等等。這些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或者與他人討論完成。這樣既能理論聯系實際又做到了提高學生查閱資料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其日后獨立解決工程問題奠定基礎。同時,這種考核方式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現場問題的積累。
(四)端正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良好的教學態度是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學員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課堂紀律有時難以把握。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堅定立場,堅持原則。同時,授課中應摒棄說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樣既有利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學效果,又能提高教師的威望和學校的口碑。
三、結語
繼續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繼續教育教學水平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土木工程材料作為大土木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繼續教育中受眾面廣。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劃分授課班級、制定教學大綱、加強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尤其做到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實驗教學)相結合,加強學員實際操作能力;第三,采用開放式考核辦法,提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專家進行技術交流等手段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任課教師應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為繼續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淼,黃艷.新時期下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4,(3).
[2]中國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團訪美考察報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艷,張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地理學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涵蓋了與人類關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與人類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如何選擇正確途徑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地理教學的經驗,以課堂教學作為突破口,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根本
課堂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場所,也是引導學生發展智力的場所。課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現代教育思想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聯現狀,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情景或問題,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有機結合。因此,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僅為傳授地理知識而講,而應把地理知識與學生周圍相關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講,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學之有用、所需,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做好教學準備是獲得課堂最佳效果的關鍵
地理備課要做到備內容、備材料、備教具、備學生、備方法等,而其中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備學生、備方法。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現代教學的要求,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了解學生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
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環境,為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做好準備;其次要備學生現有的地理基礎知識,知己知彼方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
2.科學教學方法的運用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1)激發學生上地理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階段學生對地理課大多沒什么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感覺到地理知識淺顯的可以從書本上了解了,稍微難點的以過于抽象、空洞、難以理解,沒有把地理知識與我們的衣食住行聯系起來,覺得學習意義不大,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地理教師應該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把地理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刺激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
另外,還可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愿意聽你的課,這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中學生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他們往往會因為喜歡一個教師而去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科目,課堂上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教師詼諧的語言、優雅的教態、淵博的專業知識、高尚的職業素養、某些特長等等,這些都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包括道德、思想、業務及工作素質,還有業余愛好特長素養等。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
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單色調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世界,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枯燥的負擔,而使課堂缺少生機活力。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的運用,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它們通過網絡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這都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課堂上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學習變成了學生的自主活動。開展“啟發引導式”教學是把課堂還于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備課時將整節課的內容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找出答案。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解決。教師再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本課題的知識點。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4)地理課堂多樣化
課堂教學不拘于教室,可以讓課堂知識傳授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應用中學習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發展。以往地理課堂教學只重視書本知識,不重視實踐能力,理論脫離實際。素質教育提倡在實際中運用。重視和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而言,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到野外觀察是學習地理所必須的,也是搞好地理課堂教學所必須的,有時候教室以外是我們最好的課堂。例如,講到陸地地形時,我就組織學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種類和特征;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就組織學生到廢品回收站和垃圾處理站參觀,然后要求學生回校寫考察報告。讓學生走出校門,有利于學生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