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8: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機制設計理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4.拍賣。拍賣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是提示信息,一是減少成本。非對稱性也是拍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拍賣時,潛在的購買者對出售的財產或權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維克里在兩篇論文中分析了不同類型拍賣的特點。維克里根據治理交易的制度規則,把拍賣分成四種類型:英式拍賣、荷蘭式拍賣、第一價格拍賣和第二價格拍賣(即次高價拍賣)。他著重研究了現在被稱為維克里拍賣的次高價拍賣。在這種拍賣中,物品根據封閉價被拍賣。出價最高者以次高價購買拍賣品。這是一種能引出個人真實意愿的機制實例。如果出價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價格,一個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樣行為的風險,則不得不虧本購買拍賣品。相反,如果一個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價格,他冒著也許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價格購得拍賣品。因此,在此類型拍賣中,真實報價對個人最為有利。這種拍賣具有更高的社會效率。維克里的分析不僅僅對拍賣理論有著重要意義,并且為設計能提供社會激勵的資源分配機制帶來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爾利斯和威廉·維克里共同榮獲了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獎勵他們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理論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下面分別介紹他們的主要理論貢獻。
二.經濟中的非對稱信息以及相關問題
在勞動力市場中,雇主和雇員的信息是非對稱的。雇主無法了解雇員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據雇員的社會平均能力制訂工資標準,導致雇員的“逆向選擇”,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員離職,公司多為低素質雇員,給公司造成一定損失,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會造成“低素質員工驅逐高素質員工”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公司必須選擇某些易于辨別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為顯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個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質人才通過選擇接受教育把自己與低素質人才區分開,但教育成本與能力具有非相關性,低素質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質人才選擇相同的教育水平,從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導致“逆向選擇”。信息甄別成為解決“逆向選擇”的關鍵。這方面的研究和理論在模型上雖有重大進展,但它的實證性有待繼續測定。非對稱信息在產品市場中的表現與勞動力市場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是賣方更清楚成本、質量、價格等內在屬性,但不清楚買方愿意支付的價格、需求、市場的定位等;而買主正好與之相反。存在的隱患也主要是“逆向選擇”,問題的關鍵是信息傳遞。改善這種狀況的途徑,彭斯認為,如果較高質量的賣主能夠尋找到某種途徑向買主傳遞自身產品質量的信息,而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質量產品的賣主低,使劣質產品賣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動機。總之,無論信息質量的優劣,只要高質量產品賣主的信息邊際成本小于低質量產品賣主的信息邊際成本,就可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目前產品的廣告宣傳、商品的退賠、維修等保證,都是信息傳遞的簡單運用。
80年代西方學者把信息非對稱理論運用到金融市場,極大地豐富了金融中介理論和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由于信息的非對稱狀態,就鼓勵了信貸資金向低信用企業流動,抑制信貸資金向高信用企業的流動,即信用質量越差的企業,越可能取得信貸資金。這種不合理的資金分配機制對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具有極不利的影響。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來了嚴重的“道德風險”,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損失,具體表現形式為:違背借款協議,改變資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機易或高風險項目;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對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為什么金融市場中信息非對稱的表現與普通商品、勞動力市場有重大差別呢?因為金融市場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場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場的交易是錢物交易,錢物兩清后,交易雙方基本上沒有后續權利和義務;而金融市場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資金后并不能馬上從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價物質,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來某個日期償還本息的承諾。由于信息的非對稱,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條件下作出承諾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樣,致使出現了嚴重的“道德風險”。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西方著名學者羅斯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研究,他直切問題的核心,即企業的金融結構與市場價值的關系,這就是響譽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張只根據企業負債比來測定企業的市場價值,他的分析方法雖沒有全新的結論,但他的方法是嶄新的,給人一種全新的境界。為了進一步規范金融市場,筆者主張在羅斯分析的基礎上,應完善以下機制:加強對證券持有人的約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員向外輸出錯誤信息的內在機制;嚴懲證券持有人賄賂管理人員,輸出錯誤信息,使自己謀利的非法行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風險”的立法工作。上述機制的完善和規范,都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信息非對稱理論在證券市場運用中所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表現則更為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在證券市場上沒有辦法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為要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基本條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對稱狀態,要改善信息的非對稱狀態,必須花費一定的信息成本進行調查、分析和監督,然而證券市場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車”行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資。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機構大戶操縱市場,銀行違規資金入市,證券機構違規透支,新聞媒介推波助瀾,誤導誤信股民跟風等,都是信息傳遞機制不暢,功能存在障礙的具體表現。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在證券市場的信息傳遞模型中,除非有嚴格的約束條件,否則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業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實現有效的分離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業放棄模仿信譽好的企業的動機,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個有待繼續解決的問題。結合我國的證券市場,其核心是保證信息傳遞暢通、充分、準確,從而逐步趨于完全對稱。具體措施是:實現國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傳遞機制,改善市場結構,減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質量,發揮信息顯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實際上無權選擇,一旦信息質量存在問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將無法挽回。因此規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傳遞機制,降低信息成本,規范會計職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提高其風險度;另一方面加強行業自律,提高其約束自己的行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對稱信息的產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個熱點問題是:中國國有企業由于經營不善,面臨倒閉,在新的政策下,國企拍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使國有企業的拍賣更為有效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拍賣前必須先清楚兩點:一是被拍賣企業的經營現狀;二是評估該企業的資產。拍賣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弄清投標者對被拍賣企業的真實評價。這就需要投標者花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去調查該企業的資產狀況,同時,拍賣者也要盡力弄清投標者對企業的真實評價。在歐洲,許多拍賣者得到的價格都低于投標者對企業的真實評價,因為,常常有這樣的集團,由于他們比別人更了解該企業,掌握了有關該企業的更充分的信息,從而壓低了該企業的價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進行二級密封價格拍賣法,即通過投標者之間的競爭,由出價最高者以次高價格購買,從而激勵投標者說真話。不過,拍賣者有時也會與投標者合謀,從而使拍賣失效,尤其是在拍賣公益企業時。故而,應采取一種更為公開的拍賣方式,讓更多的投標者競爭。比如,英國就把一些公共事業企業賣給法國(如水利系統)和美國(如電信系統)。中國不一定要采取這樣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為公開,拍賣更為公正,這樣,才能使拍賣成功。在經濟轉軌時期,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體人民,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同的企業隸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因此在企業兼并時會常伴隨有“一定的道德風險”問題。這一問題很有意義,其核心是產權問題。兩個歸屬不同政府部門的企業兼并時,兼并合同會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難給出清楚明確的解釋的,因為兩個政府部門有不同的利益目標。這與委托—理論略不同。委托—理論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委托人、一個人的情形,委托人應該為人設計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比如高工資,與工作績效掛鉤的獎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來說,為了控制風險,一個人不允許同時有兩個委托人。在這種情況下,“兼并”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脅,人即經理會更努力地經營企業,使企業的資產不斷增殖。通常情況下,經理并不希望“兼并”發生,除非其經營狀況相當糟。事實上,通過對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對兼并實例的考察,我們認為,“兼并”的作用與效果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屬兩個政府部門的企業之間的“兼并”則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存在兩個委托人,其中一個委托人會控制兼并合同的簽訂,從而弱化另一個委托人的權力。
三.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分析
國有資產是通過層層的關系才到達企業的,而中國國企的委托關系具有無限循環的特性。在委托—鏈條上的當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從理論上講,國有資產屬于全民,工人階級是全民的優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人,而政府又作為委托人委托經理來管理國有企業;經理是國企的人同時他又作為委托人,委托車間主任管理生產經營;車間主任是人同時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進行生產。工人這時成為最低層次的人與最高層次委托人扣成一個環。因此,解決這種委托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規避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趨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會設計一套對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機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必須維護委托人的長遠利益。變“損人利己”為“雙贏”是這套機制的核心所在。當對人付出的努力不能進行完全的檢驗,從而人有可能試圖只付出少于他能夠付出的努力時;當一個只根據行動而不兼顧結果支付報償的契約建立時,潛在的道德風險立即產生。對委托人來說,人行動是不可預測的,委托人的問題是如何根據可觀測到的信息(資產增值率、利潤率、市場占有率、同行業企業家正常利潤等)來獎懲人,以激勵其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我們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選擇的行動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個行動,可以是任何維度的決策變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工作時間或代表固定資產投資和開發研究等。θ是外生變量稱“自然狀態”,a、θ決定一個可觀測的結果π(a、θ),如產出。委托人的問題是設計一個激勵合同S(π),根據觀測的產出π對人進行獎懲。設人努力的負效用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數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數為U=S(π)-C(a)。前面已經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沖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對人提供足夠的激勵,否則,人不會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樣努力工作。委托人的問題就是選擇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數。但這樣做的時候面臨著來自人的兩個約束。第一個約束是參與約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場機會決定),可以表示為S(π)-C(a)≥U。第二個約束是激勵相容約束,在任何激勵合同S(π)下,人總是選擇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過人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實現。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動,a′∈A是人可以選擇的任何行動,那么只有當人從選擇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從選擇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會選擇a,激勵相容約束的數學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這就是解決道德風險的基本簡化模型。當然要得出最優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數學變換,還要考慮a、θ的分布密度,這里從略。
下面討論逆向選擇模型。根據顯示原理,我們只需要考慮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實顯示他所屬類型的契約,并根據聲稱自己具有的屬性來決定按契約支付報償。a為人的內在屬性(不是道德風險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選擇的行動),a′是人聲稱的屬性,W為委托人為人設計的契約,U為人的效用,則防范逆向選擇的模型為:U〔W(a),a〕≥〔W(a′)a〕aa′∈A上述激勵相容約束機制模型從表面看,在企業利潤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較少的份額,其實在這種機制的運作下的委托關系會創造循環的創新支力,會使企業利潤的蛋糕越做越大,國家、政府會得到長期的不斷增長的利潤“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對企業的分配制度進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與企業的業績掛鉤與職工分配基金脫鉤,體現出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結合。尤其是智力要素價值要得到實現,得到蛋糕的份額與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時,企業的激勵相容約束機制也需要一個規范化的市場環境。環境對人的約束是剛性的、使他別無選擇。市場的評價約束著人,公司的經營狀況基本取決于經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產,經理的人力資本價值在市場上就一貶到零,甚至可能從此斷送經理生涯。這種來自人力資本市場的約束是最硬的行為約束。而資本市場對人的約束是來自股東(委托人)的間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慮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業激勵相容約束機制的運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業經理的任用要通過法律程序,另外上級主管部門對企業的督查要法制化。還要建立企業內部職工舉報獎勵制度,這樣才能使國企委托——關系處于良性的循環之中,使這個環緊緊地圍住國有資產,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四.結語
客觀上講,非對稱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設計一種有效的經濟機制,選擇滿足委托人、人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的約束激勵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數,促使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這方面研究理論和現實還有差距,但就約束、激勵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實踐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僅表現為模型。特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激勵理論和實踐呈現出日新月異,而約束的理論和實踐則相對滯后,使激勵機制發生扭曲,甚至有人認為監控就是懲罰。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思維定式,實現激勵約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頗。這方面我們有豐富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今天,我們正在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許多問題有待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如保險業、拍賣業、舊貨市場、棘輪效應、國企改革、稅收、財政、制度變遷以至產權等等。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知識經濟的發展,最能實現帕累托最優。
參考文獻:
1、烏家培.信息經濟學.經濟學動態,1997(8)
2、張維迎.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6.1.
一、引言
貿易救濟是WTO為維護貿易秩序,保證貿易公平制定的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但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不少國家利用制度缺陷,過度使用“貿易救濟”,使之成為貿易保護的有利手段。由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國近幾年遭受“貿易救濟”的狀況更為嚴重,不斷卷入各種“貿易救濟”調查。本文希望利用機制設計理論從宏觀出發對構建一套“貿易救濟”應對機制提出構想。
二、機制設計理論簡介
對機制設計理論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2007年諾貝爾獎的頒發,對該理論的應用研究成為不少專家學者所關注的問題,并且已有不少學者將機制設計理論引入企業管理經營及某些具體經濟制度問題的研究中。
機制設計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設計一套合理的機制使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達到既定目標,該理論中融入了系統學、博弈論等相關方法,使得機制設計更具科學性。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準確及時的信息處理是整個機制正確運行的前提,激勵是機制有效運行的保障,而信息處理和激勵相容正是機制設計理論的核心。整個機制設計過程可以總體概括為:“確定目標―設計機制―機制試運行―反饋評估―校對目標、調整機制”,本文將機制設計理論引入“貿易救濟”問題的研究中,嘗試完成“確定目標”和“設計機制”這兩個關鍵環節。
三、“貿易救濟”應對機制設計目標和原則
1、設計目標
本設計的目標是依據機制設計理論設計一個完整的“貿易救濟”應對機制,使之能夠良好的搜集和處理內外部各種相關信息,有效地對我國所遭受“貿易救濟”調查做出預警,當面臨“貿易救濟”調查時,能夠組織企業和相關部門進行積極應訴,降低“貿易救濟”所帶來的損失。
2、設計原則
將機制設計理論引入“貿易救濟”應對機制的設計中,除了遵循機制設計的原則外,還要符合貿易救濟問題的具體情況,在設計應對機制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的開放性。應對機制所針對的是國際貿易中所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貿易救濟”問題,系統必須保持對外的開放性,能夠實時的獲得外界的一切信息,并針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調整以應對環境變化。
(2)機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應對機制的設計中要保持整體性和系統性,單獨的某些措施和機制不能很好的發揮應對“貿易救濟”的功能,只有整體的機制才能像一部完整的機器持續解決問題,并通過結果做出反饋。
(3)信息的及時準確性。當下是信息時代,信息競爭成為國際貿易中制勝的關鍵。如何從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的外部貿易環境中獲得及時、準確的信息,并對信息做出規整和處理,留下有用信息,剔除無用信息是應對機制發揮效用的重要一環。
(4)機制的可操作性。設計“貿易救濟”應對機制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解決對外貿易中面臨的“貿易救濟”問題,保證應對機制的可操作性應該是應對機制設計的出發點。
(5)機制的可進化性。應對機制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是多變的,一成不變的機制無法滿足和適應環境的要求,更無法解決現實的問題,所以設計的機制必須具有可進化性,能夠根據具體的要求不斷的完善,與現實環境相適應。
四、“貿易救濟”機制設計構想
針對機制設計理論的相關內容、“貿易救濟”問題的具體情況及我們所總結的設計原則,嘗試建立以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為保障,以信息處理為核心的“貿易救濟”應對機制,如下圖1所示。
1、應對機制的構成
從圖中可以看出,所設計的“貿易救濟”應對機制包括以下五大體系。
(1)信息處理系統,是應對機制的“大腦”,包括一個核心信息處理中心和分布在機制各個環節的信息站。信息處理中心是由各方專家、信息處理及技術支持團隊構成,負責總體信息的整理、選擇、處理和分析;各信息站由各個環節中的專業人士和服務人員構成,負責原始信息的搜集和簡單篩選加工及信息傳遞。
(2)預警機制,是應對機制的“眼睛”,由各個行業的專家分析團隊構成。通過分析得到的各種信息對各個行業的外貿狀況進行監控,找到可能引發“貿易救濟”案件的缺口,并在案件發生前對行業做出預警,為企業提供規避建議。
(3)案件的應急解決機制,是應對機制的“免疫系統”,包含案件分析、組織應對、爭端解決和效果評估這四大子系統。當面臨“貿易救濟”調查時通過這幾大部分的整體運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做出評估反饋。
(4)反饋機制,是應對機制的“神經網絡”,將整體機制的各個下級機制之間、各下級機制與信息處理系統之間有效緊密的聯系起來。反饋機制承擔了信息的有效傳導和效果反饋工作,并為整個機制的完善和進化做準備。
(5)運行保障機制,是應對機制的“骨骼”,通過法律、制度及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整個機制的有效運行。
2、運行分析
通過對“貿易救濟”應對機制中各環節的介紹,可以總結出應對機制的運行過程。首先,由各信息站從內外部搜集信息,經過簡單處理后將有效信息及時傳遞給信息處理中心,然后由信息處理中心通過強大的信息分類、處理、整合將有用的信息及時傳遞到機制的各個環節。由預警機制為各個行業在外貿中可能面臨的情況做出分析報告,并進行詳細科學的預測,找到易遭受“貿易救濟”調查的環節,給出預警和應對建議,并將分析得到的結論和經驗分享給案件分析機制。面對已經發生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通過案件分析機制分析案件中所面臨的環境,找到對我方不利和有利的條件。然后根據分析組織行業和企業進行有效的應對,為案件的解決做好充足的資料和人員準備。其次,借助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多回合談判、積極應訴以及其他的具體手段與案件發起方進行周旋,為我方爭取更多利益,減少損失。案件之后要通過效果評估機制對案件解決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分析,總結信息和經驗反饋到信息處理中心,為下一步提高預警機制的能力和更有效的解決事件提供借鑒。
機制運行的過程也是應對機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不斷進化的過程。
3、應對機制運行的制度保障
一個機制有效的運行,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并存在于機制的每個環節。關于“貿易救濟”應對機制運行的制度保障可以分為國家層、行業層和企業層。國家層面的制度主要對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相關問題做出法律、政策方面的規定,并使應對機制能夠得到有效的資源和制度支持。行業層面的保障制度是在國家制度的規定下針對各行業具體情況制定,保證各行業中的企業有效的進行貿易,并且保證應對機制在行業層面的運行。企業層面的制度除了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行以外,促使企業成為應對機制中有效的執行者。各個層面應該依據所設計的“貿易救濟”應對機制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來對各個環節的有效運行進行保障,使得整個機制可以有條不紊的運行。
五、總結
本文所設計的機制僅僅是根據機制設計理論所提出的構想,要真正建立“貿易救濟”應對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對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并在實施過程中對具體環節進行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姜維.“十二五”時期中國貿易救濟應對機制的設計與運行策略[J].中國經貿,2011(06):20~26
中圖分類號:F407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5831(2013)05007306工程實踐表明,建設工程招標機制是否合理,不僅涉及建設工程造價控制,而且關系工程進度和質量目標的實現。在交易視角下,建設工程招標機制與拍賣機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屬經濟機制范疇,需要根據相關條件進行設計,以達到既定目標。由Hurwicz創立,Maskin和Myerson等人發展和完善的機制設計理論,為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論分析框架,使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的設計成為可能。
20世紀后葉,Myerson[1]開創了用機制設計方法研究拍賣機制的先河,其研究成果常被作為研究工程招標機制的經典文獻。沿著Myerson的研究思路,Harris & Raviv[2]以及Riley & Samuelson[3]等人在分析最優拍賣機制的同時,對Myerson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完善和推廣,但他們均未考慮交易費用和技術方面的約束條件,因而其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套用于工程招標機制。李建章[4]采用Myerson開創的方法研究了有交易成本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招標最優機制設計,但其僅考慮了交易費用,而沒有考慮技術方面的約束條件,以及為控制非法圍標行為而設置保留價等問題,故其理論和應用仍有待完善。邢會歌、王卓甫等[5]的研究認為,不同交易成本的工程項目應采用不同的招標機制,其根據工程交易費用的大小及其對工程招標機制設計的影響,提出中國工程招標機制設計思想,即零交易費用的工程招標機制和考慮交易費用的工程招標機制,它們相應分別采用最低價中標機制和綜合評標機制。在文獻[4, 5]的基礎上,王卓甫等[6]將交易成本納入招標方的商務目標,而將工程質量水平和建設工期等要求作為招標的技術約束條件,建立了建設工程招標模型,并提出了該模型下相應的評標機制,但文獻[6]并沒有從機制設計理論的高度出發進行工程招標機制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論支撐和依據,因而模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仍值得商榷。鄭邊江[7]從建設工程招標者的角度,重點分析了工程招標者收益最大化的招標機制設計問題,其借助機制設計理論和博弈論的方法,得出了私人估價模型下最優招標的簡化方法,運用顯示原理分析了一般條件下的最優招標機制設計,為工程招標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但是其并沒有全面考慮工程招標實際目標和約束條件,也沒有提出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的一般性框架。向為民[8]則引入價值工程的分析方法以改進現有招標評標方法,通過功能評價、成本評價及價值評價系數的計算,在一定程度上為擇優評標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隨著組合拍賣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9-10],一些文獻提出了建設工程組合招標機制設計問題[11-12],但是組合招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還有待工程實踐檢驗后得出結論。
綜合分析現有相關文獻可以看出,建設工程招標機制設計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完善,但其中部分研究缺乏理論支撐,有些研究則不符合招標實際,因而須在綜合考慮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需要的前提下,對相關研究做進一步完善,以提高其成果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鑒于此,本文擬針對已有研究的各種不足,借助于機制設計理論,對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做進一步探索,并在研究中試圖更全面地考察建設工程招標的實際目標和約束條件,以期獲得可行、有效的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的一般性框架。
一、建設工程交易特點分析
建設工程交易一般先由工程發包方通過某種招標機制確定工程承包方和交易價格;據此交易雙方簽訂工程交易合同后,工程進入“邊生產、邊交易”的活動。與一般交易相比,建設工程交易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9卷第5期
王卓甫,等基于機制設計理論的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
(1)“先訂貨,后生產”。一般交易通常是“一手交錢,一手易貨”;而建設工程交易是“先訂貨,后生產”,即先通過招標確定工程產品的“生產方”,然后再組織工程產品的生產或實施。事實上,工程招標僅是工程交易的開始,后面還存在復雜的交易過程。
(2)交易過程伴隨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建設工程交易過程通常受眾多因素的影響,且交易過程相對較長,因而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建設工程合同的不完備性,使交易過程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
(3)交易雙方都面臨較大的風險。由于建設工程交易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包括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交易合同的不完備性,以及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等,使交易雙方均面臨較大風險。在合同簽訂前階段,投標人為了中標可能利用自身擁有的信息優勢謊報自己的成本估價,即出現所謂的“逆向選擇”問題,另外,招標中還可能出現非法圍標等行為,由此給業主方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在合同簽訂后階段,發包方面臨著“道德風險”,而承包方則面臨實際成本高于投標價的風險。
(4)發包方對承包方能力要求的特殊性。發包方對承包方的能力要求通常包括對承包方技術、支付基本能力以及信用的要求。針對建設工程交易“先訂貨,后生產”的特點,發包方客觀上有必要對承包方的技術、支付的基本能力以及信用提出要求,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能得到符合合同規定要求的工程產品。其中,技術能力包括完成工程所必需的技術條件、類似工程經驗等方面;支付能力包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基本支付和抗風險的最大支付等方面;信用即承包人履行合同的誠信水平,是一種特殊的履行工程的能力。
(5)存在工程交易控制價問題。工程交易控制價包括最高控制價和最低控制價,其中,最高控制價的提出是為了遏止投標人的圍標行為。圍標在中國雖屬違法行為,但在利益驅動下,圍標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招標人有必要設置一個最高控制價,以遏止不法投標人通過圍標哄抬市場價格。最低控制價的提出是為了控制“低價中標,高價索賠”現象,防止合同簽訂后發包方面臨過高的交易費用,以及相關的工程風險。
二、建設工程招標機制模型構建
(一)模型假設條件
根據建設工程交易的特點,招標人有必要在考慮交易費用和相關風險的前提下對建設工程招標機制進行合理設計。從機制設計的目標來看,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最優機制設計,即機制設計的目標是最大化招標人或發包方的預期收益;二是效率機制設計,即設計者的目標不是某方收益最大化,而是社會的整體效率最優[13-14]。本文從招標人的視角出發設計招標最優機制,其目標可認為是最小化招標人或發包方的總成本。
為便于建立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模型,針對建設工程交易特點,提出下列基本假設:(1)招標人和所有投標人都是風險中性者;(2)各投標人根據自身生產力水平,獨立提出投標報價;(3)招標人對投標人的支付僅是投標人報價的函數;(4)所有投標人的成本估價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其密度函數非負。
(二)模型的建立
在建設工程交易中,一個可行、完善的招標機制除應具有明確的工程造價或總成本目標外,還必須充分考慮工程質量、工期等非價格類目標。事實上,工程造價、質量和工期等目標密切相關,并不獨立。本研究僅討論在工程質量和工期確定的條件下,發包方工程造價或總成本最小所對應的招標最優機制。
假設某建設工程招標,有n個參與競爭的投標人,每個投標人i(i=1,2,…,n)對完成規定范圍內工程內容有一個自己的成本估價vi(稱為投標者的類型),vi為私人信息且vi∈[a,b],其他人不知道其具體取值,只知道所有投標人的成本估價在[a,b]上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F(?),其密度函數f(?)≥0。設所有投標人成本估價支撐的乘積空間為V,則V可表達為n個[a,b]的乘積。
根據機制設計理論中的顯示原理,招標人在招標機制設計中只需考慮激勵相容的直接顯示機制,任何其他投標方式都可以有一個直接顯示機制與之等價,在這些直接機制下,投標人如實報告自己的類型是一個弱占優的均衡投標策略[9,15]。因此,在激勵相容的直接機制下,類型為vi的投標人向招標人報價ri時,其效用最大化的策略就是報告真實估價,即ri=vi。
招標人采用招標方式選擇承包人,其招標機制設計的目標是使自身總成本最小。而招標人的總成本,可分為兩部分來考慮,一部分是招標人對投標人的支付額,另一部分則是雙方交易過程中招標可能面臨的交易費用。設所有投標人提出的報價向量,即所有投標人的類型向量為v=(v1,v2,…,vn)=(vi,v-i),其中v-i=(v1,…,vi-1,vi+1,vn)表示除投標人i外其他投標人所構成的類型向量,招標人據此設計一個直接招標機制(pi(v),ei(v)),其代表一種分配規則,其中pi(v)是配置規則,表示投標人i中標的概率,ei(v)是支付規則,表示招標人對投標人i的規則支付額(此處并未假定不中標者不能獲得收益)。假設招標人與投標人i交易過程中其可能面臨的交易費用為c(θ,ηi),其中,θ表示與工程合同特點相關的參數,對同一合同為常量;ηi表示與投標人i的綜合能力相關的參數,則招標人的(期望)總成本函數可表達為:
U0(p,e)=∫V∑n1i=1[ei(v)+
c(θ,ηi)pi(v)]f(v)dv(1)
建設工程招標可視為一種逆向拍賣,故此處可借鑒Myerson的最優拍賣理論來設計建設工程招標機制。而根據顯示原理,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只需在直接機制中尋找。與拍賣機制類似,招標人設計的直接招標機制要滿足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約束以及數量約束才是可行的,但由于建設工程交易的特點,建設工程招標機制必須滿足承包人的能力、控制價等方面的約束條件。據此,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模型可表達為:Min ((pi (v),ei (v))U0 (p,e) = ∫V ∑n1i = 1[ei (v) + c(θ,ηi )pi (v)]f(v)dv(2)
s.t.Ui(p,e,vi)=∫V-i[ei(v)-vipi(v)]f-i(v)dv-i≥ui,i∈N,vi∈[a,b]11111(3)
Ui(p,e,vi)≥Ui(p,e,vi)∫V-i[ei(v-i,vi)-vipi(v-i,vi)]f-i(v)dv-i≥ui,11111(4)
i∈N,vi∈[a,b],vi∈[a,b]11111
∑n1i=1pi(v)=1,pi(v)≥0,i∈N11111(5)
ηi≥ηr,i∈N11111(6)
rli
式(3)為參與約束,表示投標人i在招標人設計的機制下參與投標得到的期望收益Ui(p,e,vi)不低于其外部機會提供的最大期望收益,即保留收益ui,式中N表示投標人的集合。
式(4)為激勵相容約束,其能保證當其他投標人都真實報告自己的類型時,投標人i真實報告自己的類型比謊報其他的任何類型所獲得的收益都要大,式中vi表示投標人i謊報的類型,Ui(p,e,vi)表示其謊報自己的類型而獲得的收益。
式(5)是數量約束,表示所有投標人中標的概率之和不能超過1。
式(6)為對投標人/潛在承包人的能力約束,表示投標人的技術、支付能力以及信用等方面滿足招標方的總體要求,將這些非價格方面的因素歸結為一個變量η,稱為能力參數,以反映投標人的綜合能力,從而使模型不至于太過復雜。式中ηi表示投標人i的能力參數,ηr表示規定的投標人能力參數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
式(7)為控制價約束,表示投標人的報價必須在招標人設置的最低控制價和最高控制價的范圍內,以控制因投標人非法圍標等產生的哄抬價格行為,以及惡意低價等引起發包方面臨過高交易費用的問題,式中ri表示投標人i的報價,rli和rh分別表示招標人設置的最低控制價(各投標人不同)和最高控制價。
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的目標就是尋求上述模型的最優解,即在滿足式(3)-式(7)等5個約束條件下,式(2)的目標函數達到最小值。
三、建設工程招標機制模型的最優解分析
對式(2)-式(7)的模型,總存在一個可行的招標機制(p,e),使得滿足所有約束條件時招標人的總成本最小化,此時(p,e)即為最優機制。但是,直接用解析方法求解該模型困難很大,有必要根據實際招標程序先作適當簡化。
與拍賣機制模型相比,式(6)和式(7)是建設工程招標機制模型所增加的約束,這兩個約束條件影響因素較多,但它們與式(2)-式(5)聯系并不明顯,相對獨立。因此,可對式(6)和式(7)單獨處理,這并不影響式(2)-式(5)的求解。
對約束條件式(6)和式(7),兩者也相對獨立,討論的先后順序對求解結果也不會有影響,不妨先討論約束條件式(6)的處理。
約束條件式(6)是對投標人能力的限制,那些不滿足式(6)的投標人將被直接淘汰;同樣式(7)是對投標人報價的限制,那些不滿足式(7)的投標人也將被直接剔除。對式(6)和式(7)作上述處理后,招標機制模型得到了簡化,投標人集發生了變化。假設剩余的投標人集合變為N′(N′N),集合N′內的總投標人數為n′,則與原模型相比,簡化模型中招標人對投標人的選擇范圍縮小了,即從N縮小為N′,且簡化模型只剩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約束以及數量約束等三個基本約束條件。這與Myerson的最優拍賣理論中的基準模型相類似,從而為模型的解析提供了基本思路。
消去式(6)和式(7)后,為進一步簡化招標機制模型的優化,引入直接招標機制可行的充分必要條件,即對滿足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約束以及數量約束等三個基本約束條件的直接招標機制的特征作更直觀的闡述。
記Qi(p,vi)=∫V-ipi(v)f-i(v)dv-i,則Qi(p,vi)為給定vi時,投標人i中標的條件概率。
借鑒Myerson等的最優拍賣理論[1,3],以及文獻[4, 9]等的研究成果,可得直接招標機制可行的充分必要條件為:
(a)Qi(p,vi)是非增函數,即:當vi≥vi時,Qi(p,vi)≤Qi(p,vi),i∈N′,
vi∈[a,b],vi∈[a,b];
(b)Ui(p,e,vi)=Ui(p,e,b)+∫bviQi(p,ti)dti,i∈N′,vi∈[a,b]
(c)Ui(p,e,b)≥ui,i∈N′
(d)∑n′1i=1pi(v)=1,pi(v)≥0,i∈N′
上述(a)-(d)是對原模型中約束條件式(3)-式(5)的直觀闡述,即約束條件式(3)-式(5)等價于(a)-(d)。根據顯示原理,招標人的目標就是從具有上述(a)-(d)所描述的特征的直接招標機制中選擇能使自身總成本最小的機制,即最優機制。利用式(3),招標人的總成本式(2)可轉化為:
U0(p,e)=∫V∑n′1i=1[ei(v)+c(θ,qi)(pi(v)]f(v)dv=
∑n′1i=1Ui(p,e,b)+∫V∑n′1i=1[vi+Fi(vi)/fi(vi)+
c(θ,ηi)](pi(v)f(v))dv(8)
根據必要條件(b)有:
Ui(p,e,bi)=Ui(p,e,vi)-∫biviQi(p,ti)dti=
∫V-i[ei(v)-vipi(v)-∫bivipi(v-i,ti)dti]f-i(v)dv-i≥ui
令:ei(v)-vipi(v)-∫bivipi(v-i,ti)dti=0,此時在滿足投標人參與約束的前提條件下,∑n′1i=1Ui(p,e,bi)取到最小值∑n′1i=1ui。
進一步根據式(8),要使招標方的總成本式(1)最小化,需使:
∫V∑n1i=1[vi+Fi(vi)/fi(vi)+c(θ,ηi)] (pi(v)f(v))dv最小,即vi+Fi(vi)/fi(vi)+c(θ,ηi)最小。但在上文模型假設中已約定所有投標人成本估價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即對各投標人i∈N′,有Fi(?)=F(?),fi(?)=f(?),故Fi(vi)/fi(vi)為常量,所以只要vi+c(θ,ηi)達到最小,招標方的總成本就能達到最小。
綜上分析,通過對約束條件的逐步簡化,消去技術及支付約束和控制價約束,即消去式(6)-式(7)之后,投標人由N個減小到N′個,由剩余的式(3)-式(5)三個基本約束條件,經推導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招標最優機制應在N′個投標人中,選擇vi+c(θ,ηi)值最小的投標人作為中標人,以實現招標人總成本最小。換言之,本文所構建的招標機制模型在vi+c(θ,ηi)取到最小值時獲得相應的最優解。令C(p,e)=vi+c(θ,ηi),則招標最優機制(p,e)滿足下式:
C(p*,e*) = Min ((pi (v),ei (v))[vi + c(θ,ηi )](9)
但是,在實際招標中,滿足所有約束條件的投標人數是有限的,并不一定存在滿足式(9)的潛在中標人,因此只需比較所有有效投標人各自對應的C(p,e)值,選擇其中相對較優的投標人作為中標人。
四、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的應用
(一)應用程序
根據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分析,選擇中標人應按下列程序。
(1)用式(6)和式(7)對投標人進行篩選,即用技術及支付約束以及控制價約束對投標人進行篩選,不滿足式(6)和式(7)者被淘汰,滿足式(6)和式(7)者進入下一輪競爭。
(2)在經式(6)和式(7)篩選后的投標人中,用式(9)選擇中標人,并將中標人的報價定為合同價。
(二)相關參數的確定
(1)投標人的能力參數ηi和ηr的確定。ηi反映了投標人技術、支付的基本能力以及信用水平,可采用綜合評價方法確定;ηr是針對建設工程技術復雜程度、工程規模和工程重要程度等特點而確定的標準值;ηr和ηi應相匹配。
(2)最低控制價rli和最高控制價rh。
1)最低控制價rli。rli一般認為是投標人i的成本價,顯然不同投標人有相應不同的最低控制價。參考文獻[6],投標人i的最低控制價rli可用下列兩式分析計算。
rli=r平×1+ki(10)
r平=招標概算價×1-δ(11)
式(10)和式(11)中,ki為浮動幅度,可將投標人的生產率水平與社會平均生產率水平比較而得,當投標人i的成本比社會成本低時取負值;δ為已招標工程的合同價低于招標設計概算價的比率的均值。
2)最高控制價rh。可按下列公式計算[6]:
rh=v0+vmax12(12)
式(12)中,v0為招標人對招標工程的估價;vmax為所有投標人報價的最大值。
(3)投標人i中標時發包人可能面臨的交易費用c(θ,ηi)。根據有限理性學說和交易費用理論,c(θ,ηi)的存在需同時滿足工程合同不完備和承包方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兩個條件。當工程合同完備時c(θ,ηi)0;當承包方不存在機會主義行為時,也有c(θ,ηi)0。可將c(θ,ηi)簡化為:
c(θ,ηi)=c(θ)c(ηi)(13)
式(13)中,c(θ)為與工程合同完備性相關的函數,不同工程函數值不同,同一工程函數值為常數,在0~1之間取值;c(ηi)為與工程合同價,以及投標人i能力和信用相關的函數,可設c(ηi)與招標工程有效報價的均值成比例關系,即c(ηi)=有效報價的均值×ξi,其中,ξi為與投標人/潛在承包人i能力和信用相關的系數,在工程合同等方面的約束下,ξi存在最大值ξmax。如取ξmax=5%,則投標人i的ξi系數可取相對值,并有ξi
五、結論
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為建設工程招標機制設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從招標方的視角,以機制設計理論為指導,站在新的高度對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問題做了進一步探索:構建了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模型,并提出了該模型下招標最優機制實施的可操作性程序。
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本文試圖更客觀、全面地反映建設工程招標的實際目標和約束條件。針對建設工程交易的特點,本文除考慮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約束等基本約束外,新增加了能力約束和報價約束,并將其納入同一個框架模型中,使整個招標機制更為完善,因而模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也將更強。此外,與現有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成果具有更強的理論支撐,為建設工程招標最優機制設計提供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本文所及相關參數的確定方法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MYERSON R B. Optimal auction design[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 Research, 1982(6): 58-73.
[2]HARRIS M, RAVIV A. Alloc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design of auction [J]. Econometric, 1981, 49: 697-705.
[3]RILEY J G, SAMUELSON W F. Optimal a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381-392.
[4]李建章. 交易成本與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標的最優機制設計[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05, 24(5): 119-122.
[5]邢會歌, 王卓甫, 尹紅蓮. 考慮交易費用的工程招標機制設計[J].建筑經濟, 2008(8): 87-89.
[6]王卓甫, 楊高升, 邢會歌. 建設工程招標模型與評標機制設計[J].土木工程學報, 2010, 43(8): 140-145.
[7]鄭邊江. 建設工程最優招標機制的設計[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8, 25(10): 53-56.
[8]向為民. 價值工程(VE) 在工程招標評標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6): 148-150.
[9]殷紅. 多物品拍賣機制設計理論與方法[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9.
[10]黃河, 陳劍. 政府采購組合拍賣機制[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6): 140-143.
[11]李麗. 基于復雜多項目的項目組合招標機制設計研究[J].知識經濟, 2010(10): 106-107.
[12]張怡, 史峰. 建設工程組合招標機制設計模型研究[J].人民長江, 2011, 42(23): 102-106.
一、問題的提出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以來我國的農村貧困人口下降速度明顯增快,2011年到2014年4年間,年均減貧人口規模2388萬人,貧困人口年均減少19.3%,《2014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指出中國的極端人口比例已有大幅下降,從1990年的60%下降到了2010年的12%,農村扶貧成效非常顯著,脫貧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政府為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所作出的努力和付諸的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在貴州調研期間強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確保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意味著要在六年時間內,平均每月減貧100萬,每年減貧1170萬。當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個連片特困地區,成為扶貧工作進程中的一塊“硬骨頭”,加之新階段下扶貧開發形勢變化,扶貧對象多元化,貧困人口分布由片區型分布向邊緣點狀型分布轉變,這使得扶貧工作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因此,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
《2011-2020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首次將14個片區連片特困地區確定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大別山區是規劃中確定的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山區農村致貧因素復雜,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加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般的經濟增長帶動力量減弱,常規的扶貧經驗難以奏效。新形勢下貧困山區的扶貧攻堅和發展需要彌補制度和機制設計上的缺陷。
機制設計探索如何在信息分散與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設計出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與設計者既定目標相一致的機制。當前,政府主導政策推動的縱向扶貧是我國農村扶貧治理的主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機制影響著各項扶貧機制運行的效率。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與調查法的方法,理論聯合實際,以機制設計理論為視角,研究建構符合山區發展模式的復合型扶貧機制,實現機制創新,使精準扶貧效應常態化,促進山區貧困農村的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機制設計理論在扶貧領域中的研究綜述
(一)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沿革
由赫維茨開創,馬斯金、邁爾森進一步完善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于200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微觀經濟學領域中的一個分支。
其思想溯源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大論戰,辯論的焦點集中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否可行。1972年,赫S茨首次提出“激勵相容”的概念。次年,發表《資源分配的機制設計理論》一文,提出有效整合私人信息與激勵問題是該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并構建出一個框架用以分析和比較各種經濟機制,基本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邁爾森的“顯示原理”將該理論發展到應用領域,馬斯金解決了完全信息條件下納什執行的問題,機制設計理論逐漸發展完善起來。該理論目前已進入主流經濟學的核心部分,廣泛的應用于拍賣理論、壟斷定價、最優稅收等諸多領域,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機制設計、分析、比較等提供了理論框架和有益啟示。近年來,在產權殘缺、合謀以及委員會決策的信息獲取等領域內也得到發展。
(二)機制設計理論的內涵
機制設計理論可看做博弈論和社會選擇理論的綜合運用,其研究的主要問題即假定人們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行為,并按社會選擇理論在各種情形下設定相應的社會目標,則機制設計就是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約束條件下,能否及如何設計出一個經濟機制,使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的個人利益與設計者的既定目標一致。即相當于一個可執行的契約,是由機制設計者根據所收集到的分散的信息所選擇的一個最優契約,其他的參與者便按照契約中規定行事,最優即代表著最有效率。
機制設計理論包括兩方面問題。其一顯示原理。顯示原理是在參與者掌握,證明了一個機制的任何均衡結果都能重新表示為一個激勵相容的直接機制,因此委托人只需考慮直接機制。顯示原理的形成降低了機制設計問題研究難度,將其轉化為博弈論可處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縮小了社會選擇問題的篩選范圍。其二激勵相容。是整個機制設計理論的核心概念,一個好的激勵相容機制能夠區分不同的參與者,給擁有不同類型私有信息的參與者提供不同的選擇行動。赫維茨將激勵相容定義為:如果在給定的某個機制的博弈中,參與者的占優策略均衡是如實報告自己的私人信息,則該機制是激勵相容的。
(三)對扶貧的研究
當前在對扶貧的研究中,機制設計理論的運用成為一個新方向,但相關文獻仍較為少見。現有文獻主要是選取當前農村扶貧過程中存在的某一具體問題,以機制設計理論為視角而展開研究。例如:文章《山區農村貧困機理及脫貧機制實證研究》,引用機制設計理論,強調農村交易成本與山區農村貧困之間的邏輯關系,從信息傳遞成本、激勵相容、博弈等的角度對山區農村脫貧機制的設計進行論述。文章《機制設計理論與中國農村扶貧機制改革的路徑安排》,基于機制設計理論中激勵相容、信息效率、資源配置、機制協調等內涵對中國農村扶貧機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文章深入剖析中國農村扶貧機制的基本缺陷,強調機制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減緩農村貧困的內生因素。
現有研究多是借鑒機制設計理論的思想內涵做規范研究,而非注重其中的數學推理過程。
三、霍山縣凡沖村扶貧實踐的分析
(一)凡沖村貧困及扶貧發展現狀
1.凡沖村貧困現狀
安徽省霍山縣凡沖村位于大別山區的腹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主導產業以林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產業落后,基礎設施差。總面積約17.5平方公里,總人口800余戶近3000人,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的貧困戶有165戶,380余人,其中五保戶36戶,低保戶59戶。
致貧因素:主要致貧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自然因素:凡沖村位于大別山區,自然災害頻繁且種類多,地質構造復雜,山高坡陡。受風化侵蝕土壤貧瘠,植物生長環境惡劣,農產品產量低,大部分山場缺乏經濟效益。
②人力因素:青壯年外出為主,缺乏務農積極性,村內老年人口居多;殘疾與患病人口較多,缺乏生產能力,且承擔較重的醫藥費負擔;受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地理條件的制約,長期自我封閉,山區農民思想觀念陳舊且保守,普遍缺乏發展意識,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場觀念淡薄;教育事業發展滯后,大部分村民知識文化水平低,人才缺乏,生產技術水平落后。
③經濟因素:山區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普遍落后。凡沖村村級集體經濟為空白,產業結構單一。農業成為最大的生產部分,主要以林木、竹為主,且農產品缺乏深加工,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二、三產業占比較少,全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為全鎮中下等水平。
④社會因素:受山區復雜的地形地勢影響,交通運輸與信息交流不暢,凡沖村與外界的經濟往來不便,商品交易成本高,資源開發受阻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社會保障體系機制不健全,因病致貧返貧成為常見現象。
2.霍山縣扶貧發展現狀
霍山縣因地制宜推行各項扶貧、惠農和社會保障政策,在扶貧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一系列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典型做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扶貧取得顯著成效
十二五期間,霍山縣深入落實精準扶貧戰略,整合扶貧資源、加大扶貧資金投放力度,改善山區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
①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2011-2014年,四年問,全縣農村貧困人口凈減少1.98萬人。
②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全縣新建及改建擴建鄉村公路里程數近600公里,3.5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4200戶的危房得到改造,2000余戶貧困戶進行了扶貧搬遷。
③山區農民收入水平提高:201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000元,和2011年的6023元相比,年均增幅達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④社會事業不斷發展:醫療、教育、體育、文化等基礎設施得到持續完善,公共服務水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改善。
⑤貧困村經濟實力增強:貧困鄉村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快速,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增強。
(2)著力推進扶貧攻堅,把握扶貧工作重點
①實施“整村推進工程”:2012年,霍山縣開始推行“整村推進”工程,采用“村為單元、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分工實施”的方式,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和行業資金,根據制定的整存推進五年發展規劃,分階段解決““行路難、環境差、建房亂、村民活動難、產業發展難”等仍待解決的問題。五年問,整存推進項目共實施418個,投入項目資金6300萬元。
②推進產業扶貧和行業扶貧:霍山縣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以市鑫導向,相關產業部門給予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依托獨特的地理資源優勢并整合各項扶持資金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五年問,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近2000萬元,整合行業扶貧資金近億元。截至目前,全縣已建立村級扶貧互助協會71個,累積投入資金達2682萬元,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整體發展。
③實施扶貧助學的“雨露計劃”:通過扶貧助學行動幫扶貧困學生、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加強對農民的科技生產能力的培訓,培養其發展意識并強化其市場觀念,力圖有效遏制貧困的代際傳遞。五年共計扶持貧困大學生2000多人,近3000人參與培訓,轉移就業人數2500人。
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易地扶貧搬遷是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優先對一部分居住地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搬遷安置。并對安置區群眾的就業創業進行統籌安排規劃,支持其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3.推進“雙包”扶貧
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完善霍山縣級領導干部聯系鄉鎮和縣直單位定點幫扶制度,扶貧工作隊進駐貧困村。按照注重實效的原則,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充分發揮工作隊在宣傳扶貧開發政策、深入了解貧困戶需求、制定扶貧工作規劃開發方案、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精準對接,精準幫扶,重點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切實維護其利益。
4.推進扶貧工作機制的建立與落實:
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扶貧考核機制、責任落實機制與資金資源使用管理機制。
(二)凡沖村扶貧機制設計存在問題及成因
在精準扶貧理念的基礎上,凡沖村為鞏固提升扶貧工作成效,推動扶貧工作到村到戶,開始嘗試建立各項扶貧機制,并推動其落實。由于扶貧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凡沖村現行的扶貧機制暴露出諸多問題。
1.扶貧開發機制缺乏長效性與精準性
返貧的根本原因在于機制設計上存在短視、粗放的問題。從長效性來說,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目標存在偏差。地方政府較與中央政府達成既定扶貧目標更注重于發展地方經濟與增加財政收入。凡沖村制定大量短期的激勵項目,缺乏能夠具有持久帶動貧困戶增收的發展項目,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為空白,導致發展后勁不足。從精準性來看,扶貧目標瞄準機制精度不足,目標選定存在問題,例如評審機制不科學,缺乏動態監測機制等,導致扶貧進程的低質低效。
2.扶貧工作機制不完善
現有的扶貧工作機制由四部分組成:
扶貧考核機制,考核指標單一,主要依據貧困線、貧困戶收入與消費指標,缺乏綜合評價。存在短視主義,易忽視貧困村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影響長期發展的健康態勢。
幫扶機制實行黨員干部與困難家庭“一對一”結對幫貧扶困的形式。幫扶機制主體單一,工作內容集中于“濟困”方面,缺乏從發展的觀點采取措施幫助貧困戶提高自身的脫貧能力。
幫扶督查制度不完善,幫扶的實際效果缺乏保障,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難以得到及時反饋與整改,先進的經驗難以進行及時總結與推廣。
資金資源使用管理機制。政府行政組織單一,從而在扶貧過程中資金資源的配置、投放及使用的方面都是由各級政府計劃管理。存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且易出現尋租行為,造成對扶貧資金包括專項扶貧資金及地方財政扶貧等使用的整合集聚與監督審計力度較弱,資金的使用效率偏低,資金流向安排不合理。
3.社會參與機制不暢通
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貧困戶的話語權處于不充分的狀態且得不到保障,群眾的參與程度低。這里的話語權主要指,貧困戶對扶貧管理的參與權、對利益分配的監督權以及公平的訴求權這三個方面。實踐證明,這種不暢通的機制使得貧困戶在與扶貧主體的互動中本就存在的信息分散與不對稱的弊端和題凸顯和惡化,增加了實現機制運行所需的信息成本,同時阻礙實現社會利益格局優化的可能,制約主體與對象問的合作,從而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農村貧困。其二以政府的縱向傳遞為主導的機制存在的缺陷,社會力量未能動員起來共同參與扶貧,導致政府扶貧負擔過重同時陷入扶貧資源與動力不足的境地。
4.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長期以來,農民被排除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條件,因而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等損失是農民面臨的一大風險。凡沖村致貧和返貧因素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由于山區農業生產的自然、市場風險的長期存在,農村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呈現廣覆蓋低保障特點,加上保障體系不健全,導致山區農民經濟負擔過重,常出現“病倒一個人,塌下一個家”的現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缺失還影響貧困戶自身的脫貧精力和信心。目前,凡沖村因患病致貧的貧困戶即占總貧困戶數的1/3。最大化社會保障機制的作用成為當前工作的一大核心。
(三)凡沖村機制問題解決路徑
根據機制設計理論的理念思想,一個有效的扶貧機制的設計需要確定一個目標,構建一種博弈形式,使得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與機制設定者所確立的目標相一致。故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立足于動態的發展態勢,針對貧困現狀設立扶貧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后續調整,在已基本搭建起的機制框架內,從建立長效開發項目、完善扶貧工作制度、引導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擴大和提高社會保障的范圍和標準的角度對現有機制進行缺陷彌補。
1.設計產業扶貧開發項目
凡沖村位于大別山區,境內雨量充沛,植被豐富,多山,可耕田地較少,生態系統完備,事宜種植茶葉、石斛、毛竹、中藥材等作物。“霍山黃芽”和“霍山石斛”代表著霍山縣的產業特色同時也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為凡沖村的產業開發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優質經驗。
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可加強引領,幫助凡沖村因地制宜,依據本地資源及地理優勢,開發特色種植產業與鄉村旅游業。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上,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又能夠推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最大程度發揮村內的資源和人力優勢,構建自己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凡沖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此外,對帶動本地就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帶動貧困村戶獲得長期、持久性的集體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完善扶貧工作機制
伴隨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的加快,多層級的、垂直的扶貧工作管理體系效率愈發低下,信息傳遞不暢。以政策主導、政府包攬、縱向傳遞為重要表現的扶貧機制具有嚴重的封閉性,因而在扶貧過程中貧困戶處于被動接受、參與激勵不足的狀態,且社會力量無法參與其中。政府層級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更容易導致道德風險例如尋租腐敗、弄虛作假、資金濫用等行為,阻礙了帕累托最優的實現。因此轉變政府在扶貧過程中的角色和職能,由主體轉向引導者,重新進行職能定位。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對現有機制進行改進:
(1)完善督查考核制度。機制設計理論認為可通過設計一個激勵相容的督查機制,使當事人如實反映真實信息。―個機制的有效運行需要真實無扭曲的信息。嚴格實行扶貧工作責任制,各盡其職,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對包括駐村的黨員干部在內的參與扶貧工作的政府各層級定期實行全方面監督考核,將群眾監督與效能考核相結合,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使行為目標與扶貧最終目標最大限度的貼合。
(2)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機制設計理論指出,任何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需要一定成本,則要設計出信息成本最小化的社會參與機制就需使機制的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同時信息的橫向溝通相對于上下行溝通其傳遞環節少,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通過政府引領搭建社會公共服務平臺,重組扶貧主體,通過競爭機制激勵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工商企業等參與扶貧進程中,并為其提供參與途徑,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保證其主體性與經濟利益。
(3)資金資源的使用管理。各級審計部門應定期嚴格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核查審計。針對當前政府主導資金使用與管理的情況,形成上下級部門相互制約監督的機制,定期向外部公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的方式防止挪用、腐敗等現象的發生,如若發現應立即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并通過建立地方性法規保證機制的有序運行。
(4)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系統構建包含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體系,并加強建設農村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根據本地的經濟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精準確定保障對象,加強對貧困戶的動態管理,科學確定貧困戶的保障水平,密切監測由于物價波動、自然災害等因素引起的貧困戶生活狀態的變化,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并注重培養貧困戶的參保自覺意識,從而真正使機制起到“托底”的作用。
四、霍山縣凡沖村扶貧機制設計的創新
通過創新構建符合當地情、動態發展的扶貧機制體系,真正實現凡沖村的扶貧戰略轉型。
(一)提升扶貧目標瞄準精度,建立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機制
赫維茨提出在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分散下的條件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需要設計出一種激勵相容的機制,即代表參與者的福利狀況并不會因該機制的存在而受到負面影響同時機制仍能在道德風險存在情況下達到原設目標。因此提高識別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評議精準度并加強動態更新,有利于引導各類扶貧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精準管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
由于凡沖村致貧因素種類較為復雜,首先應根據凡沖村獨特的地理與經濟社會因素設立綜合貧困識別指標,形成精準、科學、公正的扶貧目標篩選機制。其次通過編制形成扶貧信息網絡,施行動態監控與調整。
(二)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建立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凡沖村現有基層人員知識結構偏老化,扶貧工作中單純依據上級指示與政策行事,創新性與靈活性不足;貧困村戶眾多且缺乏知識技能,急需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引領。明確激勵的政策目標,樹立和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建立可持續性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經濟型激勵和非經濟性激勵并舉,制度激勵為代表的剛性激勵和組織文化為代表的柔性激勵共進的方式,即使人才在攻堅克難的工作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又使集體的扶貧目標圓滿達成,努力使兩者的既定目標相一致。
(三)創新產業化扶貧融資渠道,引入金融扶貧機制
當前凡沖村農業產業化發展受金融體制的不完善的限制,由于山區貧困農民自我積累的能力有限,生產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匱乏,導致產業化扶貧容易出現農民缺乏配合與積極性的問題。機制設計理論關注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認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市場經濟機制有效運行的理想條件往往不存在,要實現資源配置機制的有效和最優,關鍵是要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金融體制在農村的建立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政策性金融扶貧的引領作用可使貧困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務帶來的便捷,提升其投入集體產業開發建設的積極性與信心。通過金融體制在農村的改革與創新,亦將促進金融扶持特色產業,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產業發展可以有力扶助貧困戶收入的增加,形成一個發展的良性循環。例如。尤努斯在1978年創立的小額信貸模式,該模式的運作機制實現了扶貧工作與制度創新。
在組織資源中,人永遠是唯一能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無論何種組織,如何選好人、用好人、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引導和促使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完成組織任務的中心工作。I時于學校而言,同樣面臨上述問題,也是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由赫維克茲( Leonid Hurwicz)創立、馬斯金(Eric S. Maskin)和梅爾森(Roger B. Myerson)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思路,并因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文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有關知識,從分析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種后果,最后從信號傳遞、競爭上崗、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幾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所謂機制設計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游戲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并且能夠比較和判斷一個機制的優劣性”fzl。在不同的經濟機制下,存在著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勵反應,進而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結果。在經濟學文獻中,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好的經濟機制應同時滿足如下三個要求:它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勵相容。這些要求是評價一個經濟機制優劣和選擇經濟機制的基本判斷標準。具體應用到某一個組織,除了實現特定目標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二、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委托關系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一)信息不對稱
所謂信息不對稱,指的是交易雙方擁有的信息數量和質量不相同。在經濟學中,信息指的是“有關某些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知識”。它可以分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兩大類。其中的公共信息是指“雙方都知道的信息”;私有信息是“一方知道,另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一方知道的多,另一方知道的少的信息”。比如通常所說的“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里的“人”、“面”便是公共信息,這是雙方都知道的;這里的“心”,便是私有信息,各自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簽約前的不講真話和簽約后的不守諾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信息經濟學可以稱之為“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
(二)激勵不相容
所謂激勵相容,是指委托人與人之間利益和目標直接一致。而激勵不相容,指委托人與人的利益和目標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少花錢多辦事,而人則希望多賺錢又不要太辛苦。人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是受利益驅動的,他們傾向于采取自己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行動,而這種行動,又經常不利于委托人目標的實現。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如果不解決委托人和人之間的激勵不相容問題,就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比如雇員會發現減少工作努力程度,同時卻又可獲取全部工資,對于自己是有利的。一個組織,如果有相當比例的雇員處于這種偷懶或者敷衍狀態,那么組織目標的實現,也就是一句空話。
三、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可能導致的后果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講,人們所面臨的是一個信息不完全的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從而極易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這也是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所導致的兩個嚴重后果。
(一)逆向選擇
所謂逆向選擇,是指簽約前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擁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選擇,導致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通俗地說,就是“好的或優秀的沒選著,偏偏選中了差的或劣等的”。比如在人才招聘市場上,雇主與雇員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雇主擁有的信息少,雇員擁有的信息多:每位雇員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雇主并不清楚,只是大體上能估計出雇員的平均能力。這樣,雇主在給雇員工資待遇時,就沒辦法給不同能力的雇員以不同的工資,只會按平均能力來支付工資。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力高于平均能力的雇員,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只值這么多錢,去別的單位,待遇可能會更高些,因而通常會做出跳槽的選擇,以謀求更高的待遇。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人才之所以流失的重要原因。這樣持續下來的結果,流失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較強的人—因為能力強,在別的單位能獲得更高的待遇;剩下來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較差的人—因為能力差,即使去了別的單位,待遇可能差不多,或者更低,還不如干脆留下來算了。
(二)道德風險
所謂道德風險,是指簽約后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擁有信息多的方在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以自己的信息優勢來侵犯擁有信息少的委托方的利益,而委托方又不能觀測到會給自己帶來風險的人的這種行動。
四、機制設計理論應用于教師教學評價的途徑
機制設計理論的中心任務,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條件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激勵人,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產生。為此,首先要將不同能力的人區別開來,避免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其次要根據“能力一崗位”匹配原則,按每個人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水平(能級)將其安排在相應的崗位上,使員工的能力與其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之間建立良性匹配關系;最后要建立科學公正的績效評估制度,根據不同崗位員工的不同貢獻,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實現委托人與人之間的激勵相容。
(一)信號傳遞
解決簽約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信號傳遞,即信息劣勢方采取措施誘使信息優勢方發出私有信息;或者信息優勢方主動向信息劣勢方發出自己的私有信息。以上兩種途徑,都能消除信息非對稱狀況,從而規避逆向選擇的風險。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斯賓塞(Michael Spence)對信號傳遞模型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邁克·斯賓塞的模型里,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有關雇傭能力的不對稱,雇員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沒有辦法區別高生產率與低生產率的人,在競爭均衡時,不論是高能力的人還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資,即我們熟知的吃“大鍋飯”。于是高生產能力的工人得到報酬少于他們的邊際產品,低生產能力的人得到的報酬高于他們的邊際產品。
邁克·斯賓塞證明:在上述情況下,雖有信息不對稱,市場交易中具備信息優勢的應聘者,可以通過教育投資程度來顯示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據這一示意信號,便可以將不同能力的人區別開來。因為一般說來,高能力勞動者,由于素質高,接受能力強,因而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低,通常愿意選擇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低素質勞動者,則反之。這樣,高能力勞動者通過顯、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就向雇主傳遞了關于自己能力的信號,雇主可以根據不同教育水平中所包含的能力差異信息,對各個雇員的能力做出判斷,并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給予不同的待遇。
(二)合同篩選
除了已有的學歷、職稱、科研成果這類信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以外,根據信息甄別理論,不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還可以提供若干個交易合同,供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選擇,后者根據自己的私人信息選擇一個最適合于自己的合同。這樣,不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便可以通過調整合同“篩選”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或者說,誘使擁有私有信息的一方顯示其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信息優勢時,人們并不總是說謊或行騙。只有在這么做可以從中獲利時才‘有撒謊的動機。具體到學校和教師之間,除了根據上面提到的教育信號來識別以外,競爭上崗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能將不同能力的教師區別開來。對于教師而言,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崗位,就如同不同層次的教育一樣。比如同樣的崗位,高素質的教師,干起來可能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低素質的教師,干起來可能會焦頭爛額,很是吃力。還比如不同的崗位,高素質的教師,可能會主動接受難度高、強度大、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因而獲得更高的待遇;而低素質的教師,則往往因為能力有限,通常只會接受難度低、強度小、比較容易完成的工作,并因此獲得較低的報酬。
(三)目標管理
既然組織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設立的,那么無論是信息有效、激勵相容,都是為了更好地促成組織目標的實現,因而都是處于手段層次上的。所以著名’企業戰略專家姜汝祥博士反復強調:“請給我結果”;“要結果,不要理由”;“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原因在于倘若目標未能實現,那么任何原因、理由和借口,都是第二位的,因為相對于過程和手段來說,結果要重要得多。同樣按照目標管理的要求,目標必須是明確、具體、可操作、易檢測的,為此必須對目標進行分解,細分為可操作的子目標。
學校目標可分為總目標、院系目標、科組目標和教師個人目標。在制定目標程序上,學校首先要結合實際,先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的總目標,讓教師看到學校的發展前景,以此激發老師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然后將總目標層層分解到院系、科組和個人,形成子目標,同時確保各個子目標的完成,能充分實現總目標,并使上下各部門對各層次目標取得認識上的一致性,據此確定工作方向、工作內容、工作重點,以及為達到目標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最后根據預定目標的完成情況,也可以將不同素質、不同能力的教師區別開來。
“頂層設計”最初為引進的工程學概念,英文為“Top-down”。它被定義為從最高端向最低端、從一般到特殊展開系統推進的設計方法。其實質是“將系統理念貫穿于該系統內的各子系統之中,每個子系統同樣需要經過提煉的理念并向下一級系統延伸,直到闡明系統的基本要素為止”。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斷豐富和延伸,具有復合性和創新性的人才成為各用人單位爭相尋找的目標。面對新的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要求,傳統的高校就業教育,無論是在教育方法上、內容上都呈現出滯后性,已經無法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因此,用新的視角和方法構建和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意義重大。
一、高校就業指導“頂層設計”的必要性
1、是統一認識,樹立核心理念的需要
每所高校與就業相關的部門都有各式各樣表述繁雜的教育理念,有的相互重疊,有的互不相干,而高校就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卻不得而知。
就目前情況而言,與高校就業工作相關的部門大致可以包括:高校創業就業指導機構、學生工作處、團委、教務處等等,各部門對高校就業教育的理解不盡相同,比如高校創就業指導中心,一般都會以就業政策法規指導作為其主要工作內容,強調政策性和指導性;而學生處一般會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對學生就業進行思想引導,強調示范性;團委作為大學生思想引領的主要負責部門,更多會從創新性和實踐性角度對就業工作進行拓展和延伸;而教務部門往往會從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上,對就業指導的形式進行規范和管理。這樣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就業指導的整體發展缺乏統一理解,沒有核心理念。
2、是明確統一目標、終極目標的需要
學校就業指導相關各部門都有相應的目標,諸如德育目標、教學目標、后勤管理目標、特色目標等等。這些目標經常變換和更改,最終很有可能導致就業指導走向形式主義,成為了考核部門或者某一局部團體工作的組成部分,而考核內容往往只是關注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典型,忽視了絕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和想法。最終導致就業工作的項目五花八門、豐富多彩,而學生或是不知所謂、或是疲于應付、或是盲目跟風,最終虎頭蛇尾只賺了聲吆喝。
3、是系統整合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
高等院校就業指導各部門或多或少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無法形成合力;理念和目標成了一種虛假的擺設;就業教育硬件設計與軟件設計不匹配,各吹各號各唱各調。
由于高校各管理部門職能不同,因此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落腳點都不一樣。于是,對目標的不確定性和客觀環境尤其是各職能部門的垂直領導機關對就業教育相關部分要求的區別性,造成了就業教育往往成為各職能部門工作特色和工作內容的補充,用所謂的亮點工程代替了需要持久投入和科學管理的規劃治理。這樣,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教育看似熱鬧紛繁,其實卻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由此可見,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急需“頂層設計”。
二、實施高校就業指導“頂層設計”的主要困難
1、就業指導相關部門的各自為政
因為部門職責不同,同時相對獨立,使得就業指導的項目分屬不同部門,且相互之間內容相近、功能雷同,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考核就業工作標準的單一性
在很多情況下,考核高校就業工作主要就是參照就業率,用單一的百分比和數字代表就業工作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衡量標準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和片面的。
3、高校本身對承擔就業指導工作職能的抵觸
眾所周知,在國際范圍內,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從根本上是屬于政府職能序列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并不是主要承擔就業壓力的載體,無論是其占有的社會資源,還是就其功能本身,其就業指導教育功能是主要方面,而不是解決就業問題。
三、高校就業指導“頂層設計”的實施路徑
1、“頂層目標”設計的原則
高校就業指導“頂層設計”的關鍵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煉。核心理念不宜多頭表述,它的提煉應當遵循這樣一些基本原則:一是簡明,核心理念的提煉不宜過長,言簡意賅是基本的特質。二是普適,就業指導就是要讓大多數學生從教育的過程中獲取就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政策,同時對未來未知社會自身價值定位進行重新判斷,以及勇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和創新思維,發現未來發展機遇,掌握自身發展進程的綜合能力。所以普適原則實際上是對傳統就業教育理念的提煉和升華。三是蘊藉,即富有內涵。核心理念一旦確定是會在長時間內得到固守和加強的,不允許隨意更改和刪減。因此具有較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就成為其能否傳承的關鍵。四是兼容,即理念可兼容優秀傳統又可彰顯時代精神,可表現民族特質又可接納世界文明。
高校就業指導“頂層目標”(即最高目標)必須與核心理念相一致,體現核心理念的基本意蘊和價值取向,不可游離,更不可背離。要求做到:精練簡明、通俗易懂、指向明晰。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就業教育的核心理念需要得到參與主體的廣泛認同。很多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理念、思路、計劃和措施一般不是在征得廣大師生員工認同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是由學校幾個領導研究形成的。沒有群眾的知曉和認同,再好的發展理念和計劃都難以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和落實,甚至會招致巨大阻力和抗拒。
2、二級系統設計統籌兼顧
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決定并演繹出“頂層設計”的二級系統。二級系統包括兩個基本構架:學校組織系統和學校非組織系統。組織系統包括學校管理、教學工作、德育工作、后勤服務等;非組織系統包括制度和文化。兩個系統一個有形一個無形,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統籌兼顧,共同為核心理念服務。
3、三級系統設計切實可行
學校就業工作“頂層設計”的三級系統即“施工系統”。主體包括參與高校就業工作的學校師生員工、家長、社區成員、指導專家、支持單位等,“施工系統”主力是以教師為主的直接參與者。“施工者”應分別根據二級系統的部門理念和目標,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細案,并付諸實踐。這一層級,目前在高校就業教育過程中,已經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和執行,而且基本都是以項目化的形式開展,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因此,對高校就業工作的頂層設計,主要針對的還是其上層建筑和理念,通過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合理配置高校的就業資源,以期服務于學生成長和高校發展,獲得社會、學校、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然而,基于設計團隊的設計風潮在國際設計行業的發展也不過才二三十年時間,團隊設計的實際運作狀況正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境地。不少世界知名的設計大學已經開始致力于此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培訓,例如英國的一些設計學院多年前就開設了“設計管理”學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03年也招收了中國設計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員。另外一些國際知名企業的設計中心正在實踐中積累寶貴的經驗,例如索尼、東芝等的設計中心,以及像奧美廣告公司這樣的成熟設計團隊都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組織管理體系。
盡管真正完整的設計團隊管理學科依然沒有建立,但團隊設計在世界設計領域的設計行為卻高速發展。從設計實踐中總結出的設計團隊管理經驗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廣泛的交流在使該學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真正的團隊創新設計已經成為設計主流。
二、設計團隊的人員構成因素
設計團隊的組織建設首要面對的是團隊人員的組織構成問題。設計團隊的人員結構一般會根據設計任務的性質不同以及設計團隊的規模和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根據設計任務的不同,同一個設計師在設計不同階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設計團隊內的不同設計師由于各自設計能力的差異,如專業方向的差異、為人處事方式的不同等等,決定了他們各自在設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從來就不曾相同。因此,一個優秀設計團隊的每個設計師必須是根據設計任務的要求來召集的,每個設計師在設計團隊的應用也必須是因才施用,其在設計中所起的作用更應是差別互補的協作關系,這樣整個設計團隊的合力才會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益。
首先,設計團隊的人員結構需要設計領域內不同專業特長的設計人員構成,其核心組織原則就是根據設計任務的性質決定設計團隊的設計人員結構。
B&O是丹麥生產家用音響及通訊設備的公司,其統一的設計風格和鮮明的企業形象成為丹麥設計的經典和象征。然而,公司始終沒有設立自己專門的設計部門,而是根據商業目標的需要,通過精心的設計管理體系將丹麥、英國、美國、法國的多名不同領域的自由設計師匯集組成跨國的設計團隊進行產品的設計。[1]
根據以上要求,我們會發現設計團隊在實際的團隊建設運作時,尋找滿足團隊建設需要的設計人才并不容易。因此,很多團隊管理者本著珍惜人才和儲備人才的初衷,忽略項目是否需要就加以召集使用。結果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要么該設計師無用武之地,要么團隊中出現了重復性人才的共存現象。仔細分析,這并不符合設計團隊控制人力成本的原則,其結果更有可能是造成團隊成員的惡性競爭。因此,管理者在設計團隊的人員召集過程中必須避免重復性人才的引入,應嚴格根據項目需要對設計師進行選擇。
Workinprogress是一家以巴黎和紐約為據點的綜合性設計公司。2001年,Workinprogress公司為法國服裝品牌香奈兒(Chanel)設計新視覺形象和宣傳策略。這次設計任務是對公司設計資源的極大考驗。從對標識的再設計、廣告活動的安排到服裝表演的目錄資料、招待卷的設計印刷都要求把一群各具專長和才能的不同設計領域的設計人才聚集起來,建設一支嶄新的設計團隊。[2]這樣合理的設計資源整合為下面的工作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設計團隊在進行設計時總會遇到很多關于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難題,這些都是設計師無法獨自完成的。因此,在現實的設計團隊組織情況中,設計領域以外的相關專業人員被經常邀請加入設計團隊。
設計不同于純藝術。純藝術可以停留在美術家天馬行空的畫紙上,而設計需要通過材料和工藝制作出來,實現它對于生產和生活的實用目的。這也就決定了設計團隊特別需要在信息、材料、工藝等領域的專業人員的幫助,打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實現其真正的實用價值。通常設計團隊通過材料、工藝等其他專業人員的直接或間接幫助,就能順利地完成某些設計師不能完成卻又無法逾越的關鍵工作,這對于整個設計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在臺灣的少女保健品Heme的新型瓶體開發案中,其設計團隊在設計階段非常順利,新瓶體外形設計提案幾次就通過了,但較復雜的環節出現在開模與內容物測試階段。某些保養品的內容與塑料有沖突,為了表現出設計所追求的質感,對材料的要求必須是該材料。經過雙方兩相權衡的討論,決定在設計上進行微調以適應材料的限制;另外,因為瓶蓋礦晶頭較重,而瓶身是不對稱的曲線造型,整體容器的平衡感就必須經過多次的測試和調整。因此,設計團隊在設計成熟后,必須與材料部門進行密切溝通,對設計所需成分、材料、工藝等的共融性進行了解,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進行交流。[3]
中國奧美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在接受《工業設計》雜志采訪時講道:“一個成熟的設計團隊不僅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實施和執行出來。在創意的執行中遇到困難司空見慣,但由于技術原因無法實現創意卻是件很讓人沮喪的事情。因此,在進行設計團隊的組織時,必須將設計領域以外的專業人才吸納進入團隊。”[4]
三、設計團隊的組織管理因素
設計團隊的組織管理是一門橫跨了設計學、行為組織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知識體系。設計團隊與個人設計師之間最根本的差異就是組織管理的實現方式不同。設計團隊對于組織管理理論的熱切需求是個人設計師難以體會的。
但是,現代設計公司或設計團體對于如何實現設計團隊的有效組織和管理的認識并不成熟。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設計團隊管理體系建立,更多地是依靠過去團隊實際運作經驗或從其他經濟學科移植的組織績效知識的結合。而設計作為一門特殊的行業是與普通的經濟部門相區別的,對他的科學管理必須考慮該行業的特殊性,即在設計團隊的管理過程別需要注意設計師創新的積極性維護。
當然,針對設計團隊的積極性維護,絕不是講自由就可以創造出最好的作品,設計本身就是戴著鐐銬跳舞的產業。比如,在設計過程中,制定一個計劃很快,規劃也不難,但是卻需要很多人用一定的時間去執行,去操作,這是一切團隊工作的根本問題。設計創意并不是天馬行空,毫無疆界,它可以用流程規則來控管和把握。比如交給設計團隊一個案子,期限是五天,在這五天里團隊不單單只做著一個案子,可能會是六七個。因此,設計團隊要同時完成如此多的設計方案就需要規劃,通過科學的管理來分配人力,通過合理的流程來控制時效。這是一個創意型設計團隊的精髓。
事實上,設計團隊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建立一套有效地組織管理系統是非常必要的。而這套系統中最核心的就是流程建設部分。即設計有設計流程,制作有制作流程,所有的工作就是流程的串聯。其中,業務的流程要介入到設計的流程中,設計的流程要導入客戶的流程當中,中間有枝節分開,互相找尋連接點。這樣,設計團隊的組織工作經過一個流程下來,其材料成本、時間成本等都可以立刻顯現。[5]長期這樣做下去,該設計團隊做包裝就會形成包裝的流程,做品牌的就會形成品牌流程。最后,設計團隊可能不僅形成了各種的實用流程,而且能創造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團隊文化也就形成了。
根據《產品設計》雜志的調查,中國的汽車生產商在進行新產品的研發流程中很少能夠完整地進行市場調查和分析,大多數廠商僅僅憑靠想象和熱情就轉入了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中。這樣就導致其設計部門在缺乏可靠市場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了沒有根據的創新設計。通常國際知名品牌的市場調研過程都要經過制定龐大的市場調研計劃,進行繁雜的市場調查和細致的數據分析,最后經過分析數據的嚴格檢驗之后,才可以完全轉入設計部門進行設計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歐洲最大的園藝工具生產商FELCO在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前六年里一直在中國農村市場進行著大規模的市場調查和研究。此前,該公司一直因為調查結果不理想而多次重新開始調查過程,始終沒有進入市場。在他們確信自己已經基本掌握到中國果農的工具需求和消費心理時,該公司的設計部門就專門設計和生產了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該產品在保證其一貫的產品質量下,將成本價格降到了150—200元人民幣,而FELCO在歐洲最便宜的產品也要30歐元(300多人民幣)。FELCO公司的市場總監波吉先生講:“該產品對成本的成功控制是通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實現的,而公司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嚴格的工作流程是關鍵。[6]
經過對以上設計團隊管理經驗的分析,我們認識到不管是設計領域的哪個行業都需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工作流程體系。職業的設計團隊應該向客戶提供從市場調查、設計方案創意、工程結構設計模型制作到設計實施等不同階段的專業化系統設計服務。
四、塑造優秀設計團隊的必要因素
第一,建立設計團隊的多元化交流平臺
現代國際設計潮流正從曾經包豪斯功能主義的機械化造型轉向具有語意化、人性化和本土化的后現代設計新時代。我們思考這些標準的滿足,僅僅有設計師的理性認識能實現么?其實,設計團隊對各種新興科學和技術的融入,廣泛的人文知識和社會學的參與等等其他學科知識的支持更重要。設計團隊在設計過程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專業人員進行交流,構建設計團隊的多元知識體系,形成高效穩定的交流平臺。最終,通過整合資源綜合商業設計推出適合市場多元化要求的產品。
漢斯格雅品牌的設計總監飛利浦•格羅厄(PhilippeGrohe)在2006年米蘭國際家具展接受記者采訪講:“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溝通人員,漢斯哥雅與設計師合作的歷史有35年,我們形成了一種對話式的團隊文化。設計師很有遠見,但他們并不樣樣都懂。他們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龍頭和洗浴設備。所以,我們必須交流。交流的質量決定了最終的產品和結果。”[7]
另外,設計團隊的交流層次是不同的,我們按照交流主體劃分可分為三個層次。即設計團隊內部人員的交流、設計團隊與其他相關領域人員的交流、設計團隊與客戶和消費者的交流。對于其各種交流的必要性就不再多講,因為這已經是設計師基本的共識。我們將重點討論如何建立成功的交流平臺,以實現能夠整合資源和設計交流的目的。
設計團隊的交流平臺的建設根本原則是“合而不同”。具體分析,“合”即基于共同的美學理念、強大的團隊精神、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共同合作的工作方式以及一致的工作目標。“不同”即設計團隊內專業人才各有所長、因材施用。從設計團隊最初的人員召集開始,就要注意根據設計任務的需要對差異化的專業人才的引入。其次,在設計團隊的組織管理過程中非常需要團隊精神的支持。當設計團隊碰到困難時,團隊精神的引導要比某個設計師的個人英雄主義更有成效。
第二,樹立設計團隊的先進設計理念
設計理念的方向是設計團隊進行創新設計的根本指導。設計團隊的任務并不是簡單的只設計出漂亮的產品,或者創造出生產成本很低的產品,事實上兩者都需要兼顧。這就注定了設計團對的創新設計需要很多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協作來實現創新的想法。國際知名設計顧問公司Tangerine的設計理念是:“設計不是藝術,它是一整套銷售產品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我們是產品設計師,但是我們不做設計師產品;我們開展研究,但是我們不是研究者;我們為產品設計審視機遇,但是我們不總在設計產品。”
過去,商業設計團隊的設計理念圍繞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基于有藝術價值的物品創新論;第二種,把設計看成是從工程部門發展起來的一種工業行為。但隨著全球市場品牌大戰的發展,商業設計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運作。FELCO公司的市場總監波吉先生講:“我們需要的不是樣式的不同,而是嶄新的理念。設計團隊不一定非要把設計產品制造出來,但必須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優秀方案”
設計團隊進行創新設計的本質是理念創新,在外形樣式上的所有變化不過是理念的外在表現。B&O音響開發公司的設計師大衛•李維斯和他的設計小組為其音響系統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模式“全一體化系統(allinonesystem)”,它改變了過去黑色無個性的方盒子音響設計風格。不僅當時拯救了瀕臨破產的B&O公司,而且該設計理念被沿用了數十年。公司的設計團隊延續這一理念推出一系列引導世界潮流的新型音響,為B&O公司創造了完美的品牌形象。
第三,設計團隊的設計為客戶服務
雷蒙德•羅維講:“我的看法是,對于單個工業設計師來說,出色的創意設計能力加上適當的公共關系能力,就可以獲得成功,根本就不需要銷售。對于一家設計事務所或一家設計公司來說,只有你的設計水平得到客戶的公認,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設計是連接品牌和消費者的一個關鍵部分。”
設計團隊的基本任務是設計一種產品系列的視覺形象,讓他和品牌相輔相成,通過設計幫助企業建立起品牌資產。設計團隊所進行的任何創新設計必須要和一個公司的所有商業目標相一致,對商業運作產生實質性的貢獻,這是設計團隊創意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基于客戶的設計”并不僅是一個口號。在設計團隊的設計過程中有很多的設計細節需要以它為標準進行設計。
首先,團隊設計受到客戶的時效要求限制。設計團隊的創新設計不是追求唯美的或最具創意的前衛藝術設計,而是嚴格遵守時間限制以及客戶的諸多要求,利用最低成本進行的設計行為。其結果設計出的樣式可能是一般性的,但令客戶滿意的作品。因此,如果設計團隊無法在合理的時效內做成良好品質的創意設計,即無法提供給客戶完整的服務,也就失去了商業實際的意義。
其次,設計團隊的創新設計要處處關注客戶的差異性。客戶并不都是一樣的,最基本的常識就是他們有行業上的差別。比如,對于和身份密切相關的產品如家具、燈具、服裝等的設計,更多關注的是形象因素;而對機械設備等投資類工業產品,技術方面是最重要的,必須加強基礎技術投入和作適當的設計。大量的民生工業用品,最重要的是產品的性價比,通過設計和制造物美價廉的商品滿足大眾需求。因此,設計團隊對于客戶細致的差異化分析和處理在設計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最后,設計團隊的設計風格要遵循客戶的風格需求。在客戶品牌和商關系中,品牌應該是顯性的,設計團隊和創意人員應該是隱性的。奧美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講:“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在創意表現里可見風格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拘一格才算高。創意應該隨客戶的品牌和產品定位而變化,而不是每次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有團隊的風格的話,應該是理念的和文化上的,而不是創意表現上的。”另外,在設計團隊中單個設計師的個人價值是通過融入團隊的整體價值中表現出來的,任何個人的設計風格在團隊的風格下都不被提倡。
第四,設計團隊需要支持設計創新的鼓勵機制。
支持創新的財政支持計劃、支持創新的獎勵制度以及培養學習型團隊的充電機制等等都是設計團隊能夠保持持續創新力和塑造團隊的創新文化所必須的。在那些技術與經濟發達的國家,其工業主管部門均設立了具有國際影響力且經營多年的獎項。這些就是國家希望通過比賽的方式來激勵本國設計行業的發展,建立與國際設計先進思想的交流。例如,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每年頒發美國工業設計獎,現代工業發源地英國設計委員會每年評選英國設計獎,意大利有“金圓規獎”,德國“IF產品設計獎”和“紅點設計獎”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設計賽事,斯坦的諾維亞的國家均有自己國家的“優秀設計獎”。這些設計大國的設計團隊每年都會鼓勵設計師積極參與獎項,每個設計師通過參與比賽互相學習,這已經成為他們積極創新的有益動力。
五、設計團隊在設計行業的發展前景
設計團隊作為新的設計主體,它的成長過程必將面臨諸多的新問題、新現象。設計管理者只有透徹認識到設計團隊的特性,以及聯合社會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協作,設計行業才會更快的發展。無論是設計的哪個領域,基于設計團隊的創新設計將迅速發展,它象征了新的設計時代已經到來,它的發展必將伴隨世界商品經濟新時代的來臨而更加興盛。
后記
設計團隊在商業設計領域的迅速發展也帶給設計理論界很多新的課題。對于他們的分析和解決成為設計理論研究領域每個從業人員都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然而,設計理論界對于設計主體的研究卻依然停留在針對單個設計師的分析階段,不能及時關注當前一些優秀設計團隊在設計實踐中已經積累的寶貴經驗,忽視設計潮流的變動,這對于設計行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注釋:
①:何人可:《B&O設計一段75年的傳奇》,見《設計新潮》[J].2001年第二期第55頁
②:蔡軍:《論工業設計的職業化和產業化》,見《藝術與設計》[J].2004年第六期第13頁
③:王炳南:《越是多媒體時代,傳統設計越有價值》,見《設計新潮》[J].2001年第二期第21頁
④:《我的風格就是創造——現代工業設計之父雷蒙德•羅維》,見《產品設計》[J].2006年第五期第27頁
⑤:Darcy:《設計是調整商業戰略的巧妙手段》,見《產品設計》[J].2006年第五期第20頁
⑥:王炳南:《越是多媒體時代,傳統設計越有價值》,見《藝術與設計》[J].2004年第五期第38頁
⑦:AnnaSanson:《工作進行時——短暫的歷史》,見《產品設計》[J].2006年第五期第30頁
⑧:MateRound“設計要為商業做出切實貢獻”,見《產品設計》[J].2006年第二期第16頁
參考文獻:
1.《藝術與設計》[J].2004年第十期
2.《藝術與設計》[J].2004年第五期
3.《藝術與設計》[J].2005年第六期
4.《設計新潮》[J].2001年第二期
5.《產品設計》[J].2006年第五期
6.《產品設計》[J].2005年第二期
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是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而產生的一個傳統的教學體系,是藝術設計理論的基礎和專業理論的根基,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勢必成為設計教育之舉足輕重的專業。但是由于理論課程傳統、單一話存在于以下很多的問題:
1.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復合學科,即不是純藝術也不是純技術,而是涉及美術學、美學、藝術設計學、建筑學、材料學、工程學、人體工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既需要藝術的設計,又需要技術的手段,兩者缺一不可。
2.我國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起源于工業造型設計專業,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術,偏工科技術型,而藝術院校的室內設計專業起源于室內設計、美術、環藝、工業設計專業,側重于藝術型,而國際先進發達國家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是起源于建筑學專業、注重建筑與室內的整體學科關系、文理交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更為科學、合理。
3.理論與實踐脫節,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專科、本科碩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是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4.職業院校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發展體現在教材老化、內容貧乏、課程設置不合理,實驗實訓設備陳舊與缺乏,教學手段單一,忽視個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和室內設計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對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充實、改革、提高。
一、堅持以專科起步、積極探索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育發展規律,加強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服務企業、多形式多層次的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一)根據理論教學需求,科學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制定和完善教學大綱
室內設計專業理論課程是一個傳統專業,在教學和專業建設上,有很多傳統的格式。因此,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實習實訓等內容上,需要更多的結合專業方向及培養目標,緊緊圍繞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實干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作為制定教學計劃和大綱的宗旨,根據市場要求和高職教育的要求,對有關課程進行調整、整合,對課時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對專業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改革、創新。
(二)根據室內設計行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
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目標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的指導下,以適應中小型裝飾企業的工程技術崗位的需要,按裝飾行業標準和裝飾企業的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國家建設法規和行業標準,掌握建筑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的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學生具備以下水準:1.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有深厚的理論基礎。2.具有相當的實際經驗,能夠進入市場就能獨立的進行設計和相關的施工指導。3.具有相關的營銷能力,能夠很好的和客戶溝通。4.掌握市場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裝修行業的具體動態。
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研教改具體措施
(一)項目牽引,課程以項目為驅動,結合理論課程進行興趣式教學。
針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學生普遍對理論課程沒有興趣和急于學習電腦課程、急于走入社會學習實際操作經驗的特點。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時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進行“住宅室內設計與陳設”課程教學,本門課程是學習住宅室內設計的基礎課程,理論性很強。針對現在學生普遍對理論沒有興趣的情況或不能耐心學習的情況,結合同學們想學習實際的經驗的情況。我們在教學之前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在教授室內空間布局時,我們把東莞某小區的二樓樣板間作為項目,要求同學們合理分割空間,同時去現場量尺、核對設計等等步驟。再返回到課堂,結合理論知識以同學們自己分割的空間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即解決了理論教學任務又滿足同學們走入市場的要求。極大的增加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課程信息反饋機制,由不同的同學擔任每一門課程的信息反饋員
由于室內設計專業屬于階段性授課,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階段性教學時,要分時段分情況的對同學們進行咨詢,同時要求同學以不記名的方式把本階段的學習和老師教授情況反饋給信息反饋員,老師及時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方式。廣納眾言,進行科學分析論證,為教學改革準備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關的教學基地,進行實地教學活動
傳統的室內設計理論教學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這樣教學就變得死板,理論就無法結合實踐,學生就在死記硬背中對課程失去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學院附近建立相關的實習、實訓基地,把傳統的教室教學搬到實訓基地進行。比如:在進行“家具設計與陳設”學習時,我們將設計好的家具通過實訓基地直接分組自己創作,這樣既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實踐經驗,能夠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構造。這種教學方法即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也加深了教學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創新、敬業、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結構合理的的 “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是加強教研組的作用,經常進行老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把老師各自掌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增加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互相學習專業知識,增強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寒暑假期間教師也要走入市場,近距離的接觸市場,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時刻保持在室內設計的最前沿。首先保證老師教授給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落伍不脫離實踐。二是做好教師職業道德的培訓,要求教師們認真做到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將自己的事業與學院發展緊密聯系,形成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氛圍以及凝聚、和諧、協作、互助的良好團隊精神。認真做好專業教師的定位,制訂激勵、約束政策,形成競爭機制,積極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使他們既是合格的教師,又是室內設計相關行業的專家。
三、開闊教學領域,加大室內設計學生學習的范圍,讓同學們看到理論學習的好處和用處
(一)徹底改革傳統的單一教材加講義的教學模式,緊扣培養目標,重點抓每一位教師、每門課程的講義及教案的設計與編寫。積極的鼓勵室內設計理論專業教師把原有的室內設計理論教材結合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進行整合,“自編教材”讓同學們視野更加開闊,讓教學更加的開放。同時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的院級精品課程的設置。
(二)組織參加工作而且工作業績突出的畢業生定期回來,和在校的同學進行交流。讓這些同學和在校的同學講解理論基礎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應用中的作用,讓同學帶同學的方式增強同學們學習理論課程的積極性。
(三)和本地區的室內設計協會保持長期的聯系,建立相關的機構,構建“雙證”教學體系 。
讓同學們了解本專業的一些行業信息以及分類級別信息,配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宣傳組織工作,為學生在畢業前考取相關職業等級證書創造了便利條件。本專業可以考取室內設計師證,讓同學們了解考試的相關內容,如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級別以及資質證書的考試,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
四、工作室式的室內設計專業理論教學方式
(一)打破傳統的系——專業教研室——教師的管理體系,由專業教師牽頭系和學院支持,設置室內設計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場。把室內設計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最直接的結合起來,把同學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由老師指導同學們合作設計一些實際項目,應用到實際的工程。
(二)通過工作室引進相關的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方位多渠道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有相關的實踐經驗,教學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相關的工作室,同時也可以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實習和工作環境。保留理論基礎扎實的同學,鼓勵在校同學學習室內理論課程。同時利用創收所得,根據理論教學業需求完善教學設施,不斷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是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而產生的一個傳統的教學體系,是藝術設計理論的基礎和專業理論的根基,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勢必成為設計教育之舉足輕重的專業。但是由于理論課程傳統、單一話存在于以下很多的問題:
1.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復合學科,即不是純藝術也不是純技術,而是涉及美術學、美學、藝術設計學、建筑學、材料學、工程學、人體工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既需要藝術的設計,又需要技術的手段,兩者缺一不可。
2.我國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起源于工業造型設計專業,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術,偏工科技術型,而藝術院校的室內設計專業起源于室內設計、美術、環藝、工業設計專業,側重于藝術型,而國際先進發達國家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是起源于建筑學專業、注重建筑與室內的整體學科關系、文理交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更為科學、合理。
3.理論與實踐脫節,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專科、本科碩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是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4.職業院校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發展體現在教材老化、內容貧乏、課程設置不合理,實驗實訓設備陳舊與缺乏,教學手段單一,忽視個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和室內設計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對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充實、改革、提高。
一、堅持以專科起步、積極探索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育發展規律,加強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服務企業、多形式多層次的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一)根據理論教學需求,科學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制定和完善教學大綱
室內設計專業理論課程是一個傳統專業,在教學和專業建設上,有很多傳統的格式。因此,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實習實訓等內容上,需要更多的結合專業方向及培養目標,緊緊圍繞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實干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作為制定教學計劃和大綱的宗旨,根據市場要求和高職教育的要求,對有關課程進行調整、整合,對課時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對專業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改革、創新。
(二)根據室內設計行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
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目標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的指導下,以適應中小型裝飾企業的工程技術崗位的需要,按裝飾行業標準和裝飾企業的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國家建設法規和行業標準,掌握建筑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的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學生具備以下水準:1.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有深厚的理論基礎。2.具有相當的實際經驗,能夠進入市場就能獨立的進行設計和相關的施工指導。3.具有相關的營銷能力,能夠很好的和客戶溝通。4.掌握市場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裝修行業的具體動態。
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研教改具體措施
(一)項目牽引,課程以項目為驅動,結合理論課程進行興趣式教學。
針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學生普遍對理論課程沒有興趣和急于學習電腦課程、急于走入社會學習實際操作經驗的特點。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時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進行“住宅室內設計與陳設”課程教學,本門課程是學習住宅室內設計的基礎課程,理論性很強。針對現在學生普遍對理論沒有興趣的情況或不能耐心學習的情況,結合同學們想學習實際的經驗的情況。我們在教學之前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在教授室內空間布局時,我們把東莞某小區的二樓樣板間作為項目,要求同學們合理分割空間,同時去現場量尺、核對設計等等步驟。再返回到課堂,結合理論知識以同學們自己分割的空間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即解決了理論教學任務又滿足同學們走入市場的要求。極大的增加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課程信息反饋機制,由不同的同學擔任每一門課程的信息反饋員
由于室內設計專業屬于階段性授課,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階段性教學時,要分時段分情況的對同學們進行咨詢,同時要求同學以不記名的方式把本階段的學習和老師教授情況反饋給信息反饋員,老師及時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方式。廣納眾言,進行科學分析論證,為教學改革準備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關的教學基地,進行實地教學活動
傳統的室內設計理論教學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這樣教學就變得死板,理論就無法結合實踐,學生就在死記硬背中對課程失去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學院附近建立相關的實習、實訓基地,把傳統的教室教學搬到實訓基地進行。比如:在進行“家具設計與陳設”學習時,我們將設計好的家具通過實訓基地直接分組自己創作,這樣既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實踐經驗,能夠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構造。這種教學方法即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也加深了教學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創新、敬業、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結構合理的的 “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是加強教研組的作用,經常進行老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把老師各自掌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增加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互相學習專業知識,增強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寒暑假期間教師也要走入市場,近距離的接觸市場,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時刻保持在室內設計的最前沿。首先保證老師教授給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落伍不脫離實踐。二是做好教師職業道德的培訓,要求教師們認真做到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將自己的事業與學院發展緊密聯系,形成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氛圍以及凝聚、和諧、協作、互助的良好團隊精神。認真做好專業教師的定位,制訂激勵、約束政策,形成競爭機制,積極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使他們既是合格的教師,又是室內設計相關行業的專家。
三、開闊教學領域,加大室內設計學生學習的范圍,讓同學們看到理論學習的好處和用處
(一)徹底改革傳統的單一教材加講義的教學模式,緊扣培養目標,重點抓每一位教師、每門課程的講義及教案的設計與編寫。積極的鼓勵室內設計理論專業教師把原有的室內設計理論教材結合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進行整合,“自編教材”讓同學們視野更加開闊,讓教學更加的開放。同時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的院級精品課程的設置。
(二)組織參加工作而且工作業績突出的畢業生定期回來,和在校的同學進行交流。讓這些同學和在校的同學講解理論基礎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應用中的作用,讓同學帶同學的方式增強同學們學習理論課程的積極性。
(三)和本地區的室內設計協會保持長期的聯系,建立相關的機構,構建“雙證”教學體系 。
讓同學們了解本專業的一些行業信息以及分類級別信息,配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宣傳組織工作,為學生在畢業前考取相關職業等級證書創造了便利條件。本專業可以考取室內設計師證,讓同學們了解考試的相關內容,如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級別以及資質證書的考試,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
四、工作室式的室內設計專業理論教學方式
(一)打破傳統的系——專業教研室——教師的管理體系,由專業教師牽頭系和學院支持,設置室內設計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場。把室內設計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最直接的結合起來,把同學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由老師指導同學們合作設計一些實際項目,應用到實際的工程。
(二)通過工作室引進相關的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方位多渠道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有相關的實踐經驗,教學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相關的工作室,同時也可以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實習和工作環境。保留理論基礎扎實的同學,鼓勵在校同學學習室內理論課程。同時利用創收所得,根據理論教學業需求完善教學設施,不斷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二、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責任分屬及性質
技術設計是技術設計利益相關者的實踐行為,技術設計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要是技術設計得以產生、技術得以實施和實現的直接動因。技術設計利益相關者是關聯一系列利益需求的群體,它不僅僅是工程師或者技術人員,還包括技術決策者、技術管理者和技術成果的使用者。一般而言,人們往往認為技術設計主要取決于技術成果使用者的利益需求,但事實并非如此。技術使用者的利益需求是技術設計的原初動因,因為技術設計者的設計首先來源于客戶的需要。這里的客戶不僅指個人需要,也包括國家和集體需要,可見,客戶作為一種主體概念,指向是多樣化的。不僅如此,技術設計過程中,也關涉到諸多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如技術設計者為回避風險和責任,在設計過程中采用了簡單性設計或者為了節省時間和貨幣成本而采用避開難點的設計。技術設計決策者和技術管理者有時也會出于經濟的考慮而放棄技術標準的要求。如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失事,技術設計的一個瑕疵是O型密封圈的彈性失效引起的[5]。總工程師已經指出不可以發射的原因,但決策者和管理者置之不理,因為這些人考慮的是他們的利益需要。利益、權利與責任、義務總是對等的,享有特定的利益必然引發相應的責任。考量技術設計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可以清楚地劃分技術設計的責任,即包括技術設計者責任、技術決策者責任、技術管理者責任和技術使用者責任。技術使用者在對技術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用之不當的行為,以及行為引發的相應后果。因此,如果從責任歸屬的角度劃分,對技術責任的擔當理應包括技術成果的使用者責任。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責任是一般技術設計責任在制藥實踐中的具體化。在責任鏈中,納米藥物設計者責任、決策者責任、管理者責任以及使用者責任均內在于利益相關者責任之中。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責任分屬如圖2所示。每一種責任的性質與主體在技術設計過程中的地位相關。設計者責任是首要的責任,因為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者是技術標準的掌握者和操作者。技術設計者最清楚技術設計的安全性、可持續性和社會發展性設計條件是否達到和符合要求。技術設計決策者和技術管理者責任次之,因為他們是技術設計的審核者,當然,審核的標準與技術設計者執行的標準相同,審核的原則是社會效益至上原則。技術使用者責任在責任鏈條中是末位責任,因為技術使用者一般會按照技術設計者、技術決策者和技術管理者通過并提供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和使用。當然,在技術行為中也會有超出說明書限度的失誤導致的問題和后果,這種責任將由技術使用者負責。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責任的分屬形成一個技術責任鏈,每一種主體責任都在責任鏈中居于一定的位次,同時,責任的性質也根據行為準則和基本要求表現各異。這三種責任有時也有交叉,有時也表現出位次的錯位或交替,如技術設計決策者和技術管理者責任在前,亦即技術設計決策者和技術管理者在某個問題上沒有采納技術設計者的建議,但一般呈如表1所示的規律。納米制藥技術設計者責任極其重要,它屬于技術研發責任。技術設計者的設計應堅持科學標準,采用科學方法,實現科學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和設計水平,許多社會和倫理價值的因素是技術設計者必須考量的內容,如福祉、安全、可靠、可持續、公平、正義、平等。技術設計的利益相關者在實踐中堅持價值導向,是確保技術設計合理和有意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