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2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科學學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課程改革已經好多年了,課堂教學大多數仍停留在傳統模式狀態,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統治者,設計了一大筐問題連珠炮式的發問,獨攬問的權力,而且力求問題的生成性和有效性,忽略了當時學生想的是什么,有什么問題要提問,即使給學生提問也是“收”得緊、“放”得少,即使想放,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長此以往泯沒了學生提問的主動性,致以懶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最終有損創新能力,給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帶來折扣。課堂中以主動提出問題進行學習比通過老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更有效,因為主動提問實際上就是對學習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的過程,當學生發現并提出一個高質量問題時,必然伴隨著分析、比較、歸納、演繹推理等思維活動。提出問題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第一個環節,可以說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新課程標準強調“科學課程改革應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學》中生命科學領域作為課堂教學素材就如何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淺論一番。
一、利用學生熟悉情景激發主動提問
美國教育家布魯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熟悉的情景,能夠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激發了提問動機。學生會自發地產生“為什么”、“其中蘊涵什么問題”、“怎樣設法解決”、“有沒有新的問題” 等一連串的問題。如: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看到蘋果落地, 這就是發生在身邊熟悉的事。提出了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上的問題,經過努力終于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教學中,利用班上有好多患近視同學。進入了熟悉的學習情景:近視眼同學說說當不佩戴近視眼鏡看遠物體的情況,然后圖片展示患近視眼及遠視眼所看到的物體和正常人看到的物體進行比較。學生栽入了問題情境,這個情境過程要經歷不協調――探思――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協調”是學生生理與心理上的認知矛盾沖突并萌發主動提出問題的靈感。如:我看到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佩戴怎么樣眼鏡可以矯正?這跟凸透鏡成像相似之處在哪里?如此近視下去以后會怎樣?……現代教學研究表明:課堂主動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通過探究學習詮釋了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也為學生自己上了一堂富有意義的生理健康知識課。
二、駕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給方法引導主動提問
當學生提出了問題以為自己成功了而不知所提問題的質量,也不知提問題的方法。而問題的質量與方法是主動提問的關鍵。課堂中教師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課堂教學目標駕馭學生所提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評價和引導。問題的評價主要看提問題時是否調動已有知識、經驗的廣度和深度,好的問題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具有探究性、科學性。通過師生共同評析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提的問題存在哪些問題并教給提問的基本方法與技巧。也正如法國羅曼•羅蘭所說的:“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別人走路”。經過一番引路與訓導高質量的問題就主動地接踵而來。
1.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具探究性時要引導。在學習《走向成熟》時,學生既然提一些五花八門的問題如有些人進入青春期為什么不具有青春期的表現? 男性與女性進入青春期為什么會不一樣?還有的問, 人為什么會成熟?……引導學生發現哪個問題可以用生活常識與經驗就能解決而不需要進行探究解決的(如膚淺問題“人為什么會成熟”),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時首先要琢磨問題的質量與深度并且具有待于大家思考、探索空間的,要體會“難啃的骨頭才有嚼頭”的道理而再次提問。
2.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具科學性時要引導。在《觀察蝸牛》實驗中由于學生的錯誤操作引起提出問題如:探究蝸牛有無聽覺時碰觸了放蝸牛的玻璃片結果蝸牛有反應了。我的蝸牛為什么與其他的不同它是有聽覺的?一同學提問。引來了全班同學詫異的眼光,覺得問的蹊蹺。當時教師要駕馭學生的問題并拋給學生討論,自我發現是否具有科學性。其實該現象是該同學不小心碰觸玻璃片時由于蝸牛具有觸覺引起,在實驗現象中敢于質疑我們要提倡與表揚。但是,為了學習的科學性與真實性要引導學生在正確規范的實驗操作下進行科學思考與質疑。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課堂內聯系課外實踐不斷地發現問題科學性地主動提出。
三、以自我解決了問題品嘗成功的快樂促進主動提問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如: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探究種子的呼吸作用實驗必須在課前完成。所以實驗過程與現象不能在課內直觀展示,課堂上教師只能做到的是驗證呼吸作用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可見要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有關學習目標只能啟迪學生積極提問,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植物沒有呼吸系統怎么會呼吸?植物白天和夜晚都會呼吸嗎?孤枝敗葉能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人一樣嗎?等一系列的問題啟發誘導性形成概念、實驗分析和應用,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學生圍繞問題不懈地探索、學會求助、學會自我解決。此時教師應走在學生學習的后面,要成為一位顧問、一位欣賞者、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而不是直接拿出答案的人。經過學生互相討論最后達成自我解決問題共識:只要有活細胞的植物在任何時候任何部位都能進行呼吸作用等學習結論并得到肯定。這時學生品嘗了主動提問的甜頭和成功自我解決了問題的快樂,在共享快樂中促進了樂于主動提出問題的意愿,體會了學習樂趣,真正把學習當做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艱苦的負擔。致使學生質疑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新的提高,變學生“我要學”為“我愛學”提高了認知效率,真正做到了師生共同“減負”。
當前學習方式轉變以“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為改革核心。課堂中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體現了以人為本、主動探索與思維開放的精神,逐步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浙教版教材的有些標題已經是以問題形式呈現如八下《生物是怎樣呼吸的》等。我們有理由改變教學觀念,認真領悟《課標》理念,以標題為問題形式呈現為契機繼續反思,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成為愛問會問的創新型人才,讓課改后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煥然一新。
參考文獻:
[1]《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
2.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做好培優扶困工作的劑
數學教學工作是一種多層次、多因素的比較復雜的工作。雖然它與相鄰學科的教學工作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數學教學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規律和理論體系。因此,開學初,我根據所教兩個班級的學生數學成績及思想表現情況,精心選擇確定好培優扶困的對象,并制定出具體的培優扶困計劃和措施。
我積極主動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我十分注重與學生交朋友,深入細致地了解和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洞察學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變化及波動情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困惑,抑制了學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觀念;讓他們從內心中感覺到老師一直像自己的親生父母在一樣關心和愛護著他們,從而從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按照學校的要求去做,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認真學好各門文化科學知識,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經常利用課外時間與他們談心,關愛他們的身心健康、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想盡一切辦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有進步就對他們進行表揚、鼓勵和鞭策,盡可能地讓他們在集體活動(如班會、義務勞動、校運會等等)中大顯身手,充分表現自己,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和潛能,讓他們在同學之間找回屬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時我深入細致地了解每一個學困生、做好學情分析,對學困的不同原因,采取多樣的轉化策略,協助他們共同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再根據具體情況幫助他們把比較差的功課補上去,并認真做好課后的思想溝通及跟蹤輔導工作;鼓勵他們鼓起勇氣,笑著面對人生,找準人生的目標,實踐表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于做好培優扶困工作起著劑和催化劑的作用。
習熱情和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勇氣和力量。
3.將培優扶困滲透于課外輔導及作業批改之中
1.淡薄的結課意識教師對結課重要性方面意識比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作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形成自我固定的見解和思維,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方式,而這些固定教學方式中,教師并沒有將結課視為十分重要的環節,意識比較淡薄.另外還有些教師由于自身教學能力有限,不能對教學進行及時的中介和歸納,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融入新的數學知識.還有數學教師認為所教授的數學內容太過于簡單,不屑于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總結.
2.單一化的結課方式教師的結課方式單一化,單一化的結課方式會使得學生對老師結課失去興趣,這就無法起到結課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高.場景1由于本節課內容比較緊促,很順利完成了公式推導,例題講解和練習鞏固.師:同學們,下邊總結一下我們所學的內容.首先,請大家掌握公式(a+b)2=a2+2ab+b2,并且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其次,對于所學公式達到靈活運用,能夠利用公式進行運算;第三,需要明白公式中a和b在實際運算中代表的可能是一個數字或者是一個代數式整體.掌握三點,這節課大家就算是學得很好了.師:下邊布置作業……教室里安安靜靜,學生大都面無表情地忙碌著翻看著書上的課后作業,或者扭頭看看教室里鐘表等待下課;或者有幾個調皮的學生在做著小動作,大家都不會關心老師在結課時所說的內容.針對這種結課方式,老師不去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不懂得通過學習,實驗以及討論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深化,只有老師在不停的講解,這樣僅僅是教師代勞的枯燥小結.
二、如何解決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結課問題
1.教師是授課引導者在數學課堂中數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需要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改變自我傳統固有的教學思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總結和深思,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出適合自我和學生的結課方式,不斷挖掘實踐知識,使得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場景2在講完“不等式組的解法”一節后,把不等式組的解集在數軸上的取值規律編織成為口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為空集.
2.轉變思想觀念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到結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認真對待結課,這是每個優秀的教師需要具有的教學態度.越是臨近課程結束,學生的注意力就更加容易被教師所吸引,所以,這就說明了,一個好的結課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以及發人深思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好的結課環節,會激發學生對下次數學課程的期盼和興趣.場景3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在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結課時,需要提出問題,問題可以是這樣的“同學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小學時候就學過乘法分配律,如果給你一個單項式和一個多項式相乘,應該如何進行運算呢?”從而埋下伏筆,使學生在急切期待中研究演示實驗,積極預習,為上好下節課“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多項式和多項式相乘”做好鋪墊.
3.建立良好教學機制然后,在結課環節,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師教學機制,教師的課堂發揮程度與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有著緊密的聯系,有時候會嚴重地使得教師受到影響甚至受到束縛,與此同時,不利于教師對課堂的設計和思考.
4.多樣的結課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嘗試不同結課方式,而在初中教學過程中,采用總結歸納法、問題回顧法、設置懸念等方法,這些都是比較優秀的結課方式,值得教師采納實施.
三、常用結課方法
總結歸納法是目前課堂最常用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在課程結束前,使用簡練的語言對課堂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串講并加以總結,從而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思路.設置懸念法主要是在結課時教師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的問題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實踐活動法需要教師進行事先的精心設計,挑選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有意義的活動,使得學生學會用理論解決實踐問題,在實踐中總結理論,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而且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
研究表明,制約課堂氣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構建良好課堂氣氛的各種要素,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才有可能整合為良好的課堂氣氛,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課堂氣氛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學心態。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準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準備工作,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
其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臺,就要純凈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反之,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必然會感到一種心理壓力,教師教學也不能得心應手,課堂氣氛勢必沉悶、呆板。
3、發揮教學的藝術魅力。數學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正確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數學教學藝術的獨特魅力,將數學知識的科學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藝術的形式訴諸于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
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話,抽象的材料具體化,靈活調控課堂教學節奏與進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時而出現疑問,時而得到啟迪,時而產生頓悟,時而獲得成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有激情、有歡樂的起伏跌宕的情感變化過程。
二、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心態。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
為此,教師應注意:把微笑帶進課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愛的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欲。把成功帶給學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種種誘因或手段,成就動機則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種,它應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
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并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于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解題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一種樂于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2、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情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學習行為的環境,而數學情境則是指在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據其教學的目標、內容等創設一個運用與其相適應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氛圍,由此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其中。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夠提供與之相關的信息來解決數學問題,同時促使學生們能夠靈活的運用想象、類比等方法來對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時候需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啟發性。所創設的問題只有具有啟發性才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認識,進而促使學生們產生一系列相關的聯想。第二,針對性。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時候需要與教學的內容相結合,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來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問題。第三,連續性。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時候,相關問題之間需要具有承上啟下的關聯性作用,進而才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數學知識。第四,趣味性。創設問題情境時必須增添一些趣味性,由此才能夠吸引、引導學生更好的探究相關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
2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2.1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以現有的認知發展為基礎,進而進行知識的延伸與發展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學生原有的認知層面出發,所引入的知識才能夠順應原有的認知水平,才能夠促使學生們自覺、自主的進行學習與發展。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相關的學習能力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與了解,進而從這一層面出發,尋求更多的信息資料,以此來激活初中生們原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們進行知識的新舊對比,逐漸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使用類比的方式進行分式基本屬性的歸納與整理。通過對全等三角形進行識別,從而歸納出分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對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等等進行深入的研究來尋找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等。通過創設這些問題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的來引導學生們學習新知識,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點,促使學生們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2.2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科目本就是一門聯系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學科。因此,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來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相關內容,使得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豐富化。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進而帶給學生們一種親切感,提升學生們的數學思考思維,激發學生們的數學創新與創造的能力。例如,在進行“線段大小比較”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們常見的公交車身高線來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在每一輛公共汽車的上車口的車廂內部都會標有1.1m以及1.4m的紅線,在小朋友上車時只要腳跟靠墻站立,就能夠知道是否需要買票或者是購買半價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們提出免票、半價票以及全票的購買依據及方法是什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逐步的引出線段大小比較的教學內容。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更加能夠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理,進而促使初中生們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2.3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創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數學建模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起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并逐漸的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因此,通過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來進行數學模型的建立,能夠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們進行全面性的觀察,培養初中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初中生更好的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初中數學中類似于建筑、測量等一類的工程型應用問題,在解答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應用與之相關多的圖形特性,通過對基本的三角形、圓形等幾何知識來進行知識的遷移、轉變等,以此來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的建立其與之相關的幾何圖形來從中尋求相關的解題思路,進而更好、更便捷的解決數學問題,尋求相關答案。
2.4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究來創設問題情境
對于初中生來說,所學習的相關數學知識應該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趣味性以及挑戰性,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進行不斷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相關的問題情境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制定,由此來促使學生們能夠自覺、自主的去進行分析與探究,引導學生更好的對事物進行觀察、實驗、驗證、分析、推理、交流等等。通過學生們的自主探究來培養學生們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及對問題的探究精神,幫助初中生們更好的學習與發展。例如:在學習“有理數乘方”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折紙的情境來探究乘方的相關知識。學生們通過折疊不同大小的紙可以得出再折到第七次的時候就很難再進行折疊,而后教師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理。之后,教師再通過引導學生們進行相關的計算就能夠得出隨著紙張折疊次數的增加,其厚度呈現出一種等比級數的增加,而紙張的面積也是隨之得到減小。通過應用這種問題情境的創建模式,不僅能夠促使初中生更好的學習相關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技能,同時這種探究式的問題情境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初中生們的自主性以及分析、探究的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們更好的學習與發展,全面性的提升了初中生的數學綜合素質與能力。
3結語
問題是人們進行思考的源泉與動力,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有認識到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才能夠在教學設計、情境設置的過程中融入相關問題,并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出發,制定出合理的問題情境,進而激發初中生們的學習、探究能力,引導學生依據教師的設計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樹立起數學思維,更加自覺、自主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們的數學成績。
作者:孟憲輝 單位: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十中學
參考文獻
[1]李紅梅.中職數學教學如何創設問題情境[J].教育,2011(4):28-30.
[2]顧志林.淺談初中數學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9).
一、情趣教學的基本內涵
情趣教學主要指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喚起和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蘊含的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給予尊重、愛護和引導,使學習成為學生富有情趣的活動。情趣教學中的“情”,主要指師生之間的情感和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教師將愛傾注在學生身上,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自覺地愛戴教師,喜歡教師,以及延至他所教的課程。情趣教學中的“趣”主要指趣味,教師通過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悅耳動聽的音樂,令人開心的游戲,體現才思敏捷的競賽,富有深奧哲理的諺語,活潑輕松的舞蹈,使人身臨其境的多媒體,逗人開懷的小品等。從情趣教學的內涵可以看出,其實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要求教師用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情感。
二、初中情趣英語教學的實施
1.從“情”出發,優化課堂教學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俗語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從其學”。情感是融洽師生關系的紐帶。教師對學生的愛,對他們個性的尊重,對他們的信任與鼓勵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地、自覺地參與英語學習的各種活動,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因此,這就要求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盡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溝通師生情感,時時用愛心去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2)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此,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精神要保滿,表情要輕松,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談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流利,板書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同時,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完成教學前的熱身運動。一堂課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和發展,也要有一個好的結尾。根據情況,教師下課前可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懸念,留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放一遍課文錄音,讓學生小結一下課堂主要內容,唱一首歌曲等。總之,始終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2.從“趣”出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學科一旦產生濃厚的興趣,隨之就會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就會自覺地去學習。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1)用英語組織教學,激發興趣。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課內課外都完全置身于一個英語語言環境中,不論從視覺上或是從聽覺上接觸到的都是英語,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長此以往,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
(2)創設情景,引發興趣。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利用周圍環境,創設逼真的情景,使學生置身于英語語境之中,進行交際,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初級階段的語言訓練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學習它們的名稱,描繪它們的形狀、顏色、性質、用途等,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例如,教師扮演服務員,學生扮演顧客,顧客要喝飲料時說:“CouldIhavesomebottlesofmilk(pears)?”,服務員就拿出該件商品回答:“OK”,然后問:“Howmanywouldyoulike?”,顧客答“Two”,服務員就拿出顧客想要的東西說:“Hereyouare”,顧客說:“Thankyou”。
實踐證明,表演的過程就是鞏固操練句型的過程。這樣表演了數遍之后,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新的句型。然后運用情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語言學習,使學生產生興趣。
(3)開展游戲,增強興趣。中學生天生好動,喜愛游戲活動。如果能將英語學習融入游戲之中,學生就會樂意學,教師也會喜歡教,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例如,在上課前,播放“小象要回家”的歌曲,伴隨著歌曲的旋律,學生搖擺身體,邊搖邊唱:Tenlittleelephantsstandinaline!Tenlittletrunkswaving!Hello,hello,hello1,Oh!Timetogo!再如,在HideandSeek的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藏書者(A)、找書者(B)和裁判員(C)。A問:Whereisthebook?B答:Itisinthebag!如果正確,C就回答Yes,否則回答No。在后者情形,就要罰找書者唱一首歌。
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經常舉辦英語角、英語專欄,同時有意識地從報紙雜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語、謎語、笑話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改編,然后讓他們舉行故事會、游戲、對話比賽等節目。讓他們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感到其樂無窮,而且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4)靈活運用教法,保持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面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不斷地探索,不斷的追求,恰當使用各種教法。
例如教單詞,我們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們指著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再重復一下,football足球的音形意就會深深的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以后看到足球,就會脫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漢語翻譯作中介;教詞匯也教句子,開始可進行聽力比賽,看誰最先說出所聽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進而進行單詞組句比賽等等,都可提高學生興趣,比老師一遍一遍地講,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效果好得多。再如,教課文,可根據不同的體裁和內容在不同階段上,可采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變人稱、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和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這樣多種教法靈活配合使用,就會把死教材活用,學生學得興趣濃,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
實踐證明,初中英語情趣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教學模式。英語新課標更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2.豐富歷史教學手段,增強課堂趣味性。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要善于與當前的科技手段結合起來,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服務,讓學生可以擺脫傳統的單調的教學模式,增強初中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活動教學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比如說在講解關于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相關的視屏,比如說比較著名的,,通過這些視頻,讓學生積極地想要了解的經過,這就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開展知識競賽,教師提問關于的知識,看哪些同學可以又快速又準確的回答上來,這種類似的競爭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歷史成績。
3.創設新穎的問題,提高學生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將心思都放置在歷史知識的聽講中。教師在歷史知識的提問時,不能夠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問題進行提問,要善于根據教材的基本知識,創設新穎的問題,能夠很好地啟發學生,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這樣的問題創設,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服務。比如說教師在講授清朝末年簽訂的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時,有《》《》《》《》以及其他各種條約,這些條約包含著很多方面的內容,學生在掌握起來非常困難,很多知識容易混亂。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比如說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哪個條約的簽訂,激起了臺灣人們的反抗,為什么?這時候學生就要進行思考,哪個條約的簽訂,關乎臺灣人民的利益,然后通過回憶各個條約的內容,知道答案是《》。這樣的提問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歷史水平。
二、采用互動式音樂教學
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增加互動的方式來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例如,采用游戲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到音樂教學中,與同學、老師共同欣賞音樂。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會更加的投入,更加敢于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見解。
三、注意課堂教學的超越性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主渠道,有的人還提出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但教師課前課后的工作并未按規定的深入,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就學生而言課堂確實是主陣地,主渠道,但教師的工作的真正重點應該放在課外,對此分析就不難理解,教師對教學知識的分析,學生原有的認識經驗與水平的論斷及教學活動設計,是一項細致而富于創造性的工作,需要大量分析、調研。這樣主動地在該環節上讓學生當主角,自己導演,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充分運用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下,養成良好的分析、研究問題的興趣形成富于個性的特質。因此,注重課堂教學的超越性,也是注重課堂教學的前提。
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增加情感投入
人類的情感有調節、感染、遷移等多種功能。現在的音樂教學中強調通過熏陶感染成形,潛移默化以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無論是唱歌教學還是欣賞教學,都離不開一個“情”字,離不開情感功能的運用。課堂教學只是“授業”只是信息上的交流,而沒有“傳道”沒有師生之間及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注重發揮情感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完成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使命。六、注重拓展自身教學能力
(一)轉換角色,彰顯學生個性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教材為工具,對學生進行傳授式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教學方法會大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而課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這樣,學生才能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擴展自身知識的儲備
隨著課改的深入不僅對學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樣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知課本內容,還要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素養。這樣,才能更靈活的處理教材,擴展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新知識不斷膨脹,人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去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學習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學習方法,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物理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總之,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希望達到培養學習方法的目的,進而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適當地指引學生,而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最后才由教師幫助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想,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學科、物理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二、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順應了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于1999年3月正式組建了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組。工作組經過專題研究、綜合研究、起草標準和修改初稿四個階段,歷時近一年時間,研制形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義教標準》)。《義教標準》的內容包括背景、基本理念、總體目標及分學段目標和課程實施建議,較好地體現了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從初中數學的學科地位來分析,第一,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有數學素養的社會成員。是否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是具有數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標準,具有數學素養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綜合比較,善于概括判斷、推理論證、歸納總結,這些科學思維方法必須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訓練中加以培養。第二,在初中課程中,數學是一門主要課程。它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思想、方法和語言,是一門工具學科;同時,其他課程也為初中數學課程提供應用的問題和實驗的條件。初中數學課程的宗旨是向學生傳授在日常生活、生產、服務和進一步學習中能夠長遠起作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稱“雙基”),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實驗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樹立數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的意識。
三、對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三點要求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徹底還給學生。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盡力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簡單地說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自主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圍繞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去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師生平等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將授課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幾個容知識性、趣味性、挑戰性于一體的問題,使學生在探究、歸納中發現規律,主動獲取新知,切實改變“滿堂灌”和“模仿例題,反復訓練”的傳統教學手段。所謂師生平等互動,就是要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間,讓數學教學真正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二)定位教師的教學職能,完成教師的角色塑造。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做為新型教師,教師是配角,學生是主角。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造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其次,教師要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學習品質更加高尚。最后,教師還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現代信息社會里,課程資源較為豐富,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安排的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教師應當有課程重組的意識和能力,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力量,應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好一切可用資料,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