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22: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業建筑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經濟收入水平持續上升,工業企業的規劃發展也更加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國工業建筑設計方案,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工業建筑設計的要求,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質量是建筑的命根,質量上的缺陷是建筑設計的最大缺陷。設計階段是工業建筑項目的初始環節,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對工程建設的質量有決定性影響。傳統的工業建筑設計,僅限于常規的生產需求,多數只是為了向企業提供生產空間,并沒有考慮設計方案存在的質量問題。如在設計廠房建筑時,對占地面積、空間改造、建筑性能等問題沒有充分考慮,造成建筑設計方案與實際生產要求不相符,設計方案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這也要求建筑行業朝著“環保節能”方向發展,以促進整個工業產業鏈的優化改造。在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建筑物設計改造中出現了多種“污染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設計人員沒有充分考慮綠色建筑的要求,建筑防污處理不夠理想。以電力建筑物為例,變電站建筑施工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方案設計不合理,就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或者出現在森林區域肆意開發等問題。從工業建筑項目投資的角度考慮,無論是中小型還是大型工業建筑,都需要投入巨額的成本資金。建筑設計關系到成本耗資的數額,如果設計人員的成本控制意識不強,對項目規劃需消耗的費用缺乏全盤考慮,那么就可能導致資金的浪費。如工程設計師對工業建筑材料的分配不合理,導致材料采購成本增多;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則會造成了工程的返工返修現象,增加了項目建造成本。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主要內容
鑒于傳統工業建筑設計的缺陷和不足,新時期工業建筑設計應以“綠色環保”為宗旨,從環保、節能、除污、低耗等方面詳細分析,設計出更加科學的建筑方案,建造出更加優越的工業建筑物。“保護環境,避免污染”,這是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思想,對綠色工業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根據工業建筑設計標準,設計人員必須要結合前期勘測得到的數據信息,制定“環保型”建筑方案。工程設計師可以從材料、結構、外觀等方面全面提升工業建筑的綠色效果,嚴格防范有害建筑的形成。能耗問題是限制工業建筑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大的能量消耗,對工業生產活動造成了較大的阻礙。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對建筑節能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節能系統,工業廠房建筑盡量采用外墻保溫系統、內墻保溫系統等結構,避免熱能過度耗損帶來的不便。二是節能材料,廣泛采購新型節能材料,提高工業建筑的綜合性能。除了對工業建筑的結構進行改良設計,還需配備高性能的除污系統,以此來改善工業建筑的使用性能。“除污”是綠色建筑設計思想的新內容,要求為工業建筑提供多功能的操控系統。通常應在建筑物內部安裝自動化除污系統,利用除塵器、除煙器等裝置維持建筑物內空氣的正常流通,防止各種污染現象的發生。熱能耗損過大是影響工業建筑內部環境的一大因素,由于傳統建筑設計條件有限,對熱能消耗問題未能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新時期綠色建筑設計應堅持“低耗”原則,對建筑內、外部的熱能消耗加以控制。比較常見的低耗設計是采用“保溫系統”,在冬、夏兩個季節協調熱能供應,營造良好的工業生產環境。
工業建筑設計融入綠色理念的表現
目前,國內建筑行業總體實現了綠色改革,綠色建筑成為了建筑市場發展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工業建筑設計體現了“環保、節能、綠色”的新理念。在綠色理念指導下,設計單位對工業建筑物的建造工藝進行了優化改進,以保證后期施工符合綠色建筑物的要求。常見的改造方式是簡化工藝,在保證建筑設計質量的前提下,對原始工藝精簡調整,以適應節能降耗的建筑設計要求。建筑行業新型材料的出現,大量綠色材料的普及和運用,為實現建筑節能創造了條件。首先,改造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是工業建筑的基本要素,設計人員對混合料進行了綠化改造。如智能混凝土,具有性能強、材質優、成本低等優點。其次,更新工業建筑裝飾材料。如內外墻體材料、地面材料、頂棚材料等,均采用了新型的綠色環保材料。除污系統是基于自動化控制平臺的新系統,設計人員常根據工業企業的生產情況,結合存在的污染問題,配備專業的除污控制系統。針對空氣污染,可在廠房適當位置安裝排煙系統,及時把有害氣體輸送到廠房外部,或者完成相應的空氣凈化處理。此外,工業污水也是綠色建筑設計需考慮的問題,多數企業已經在工業廠房內配置了給排水系統,避免了污水聚積產生的污染。從現有的工業建筑來看,建筑物的主要結構可分為“單層、多層”兩種形式。每一種形式的建筑物都得到了全面優化,整體結構形式在不斷改造升級。就多層建筑而言,設計人員注重結構空間的利用,適當降低每個層面之間的高度,減少建筑能耗,降低結構承載。同時,在工業建筑結構交接處設置加固構件,增強了建筑物抗震、抗病害的能力。
建筑綠色設計方案的管理
1.1先進性—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1.2實用性—與項目產品方案相適應,達到發揮其資源優勢、降低原材料和能耗、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
1.3可靠性—采用先進和成熟的技術,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對生產設備進行全球采購;
1.4經濟性—各工藝技術方案要體現投資小、成本低、利潤高的效果;
1.5適應性—根據市場要求,靈活生產多種產品,不斷擴大產品規格,型號和種類;
1.6安全性—技術方案的選擇,要為生產工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及安全的防護措施;
1.7環保性—使用無污染或盡量減少污染的工藝。
二、工藝設計方案比較
目前PC預制構件生產工藝形式為固定模位及循環流水傳送形式。兩種工藝形式對設備、人員等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
2.1固定模位工藝
(1)工藝特點、優點:1)工藝通用性強,適合多種不同的混凝土構件生產;2)不受作業時間限制,適合工序復雜、工序作業時間長的混凝土構件生產;3)工藝設備簡單,投資小;(2)工藝特點、缺點:1)構件分散養護,保溫設施簡單,能耗高;2)臺座分散布置占地面積大;3)機械化程度低,用人比較多,勞動效率低;4)由于作業分散,作業環境整潔不好保證。5)生產成本高。
2.2循環流水生產線工藝
(1)工藝特點、優點:1)可以實現集中養護,節約能源,降低能耗;2)機械化程度高,可實現程序控制;3)工序銜接緊湊,用人較少,可提高生產效率;4)可以實現專業化作業,提高勞動效率;5)產品生產成本低。(2)工藝特點缺點:1)受工序作業時間限制,需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工序作業內容;2)一次性投資大。
2.3兩種工藝方案的對比分析
通過兩種生產工藝的對比可知,循環流水線生產工藝可以集中蒸氧,節能降耗,工序設計緊湊,工藝布局科學合理安全性強,生產效率高、勞動生產率高,機械化程度高,可以根據市場對不同構件的需求比例,靈活安排生產;符合工藝選型原則。
2.4生產線選型的通用性
說明循環流水線可生產的產品種類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鋼底模的尺寸規格(9000mm×4000mm),二是蒸養窯的層高限制(層間空隙450mm),由以上兩個因素可以確定產品的種類為長、寬、高不大于9000mm×4000mm×450mm的板類及梁、柱構件。根據主要產品的說明,此循環流水線適用于所有現有及待開發的板類構件。比如,未來市場潛力比較大的公用建筑裝飾外掛板,一般寬度不超過6米,本生產線完全適用。
三、設備簡介
生產線按照平臺清理、畫線、裝邊模、噴油、擺渡、布料、振搗、表面整平、養護、磨平、養護、脫模的生產工序,采用自動為主。手動為輔的控制方式進行操作。采用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標準化等技術綜合集成,來實現建筑工業化PC部品的自動化生產。以單線為例生產線的產能、占地面積及必要條件(見表2)。以雙線為例生產線的產能、占地面積及必要條件(見表3)。配套設備:1、加熱設備:蒸氣鍋爐。2、混凝士攪拌站。
21世紀高等教育的戰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新技術應用”。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同時要求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實現上述要求和目標,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由于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都從事建設、管理和設計工作,需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畢業設計是一個重要過程,要求把所學課程做到融會貫通,是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前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在學校完成的最后一項大作業。建筑工程專業學生通過畢業設計應能將所學力學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起來,能夠讀懂施工圖紙,能夠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工程師的基本素養。因而畢業設計教學過程比較重要。怎樣才能保證并逐步提高畢業生畢業設計質量是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1-7]。筆者針對貴州大學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現狀,介紹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一、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難易程度不一
畢業設計題目類型多,如多層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設計,小高層酒店設計,設計高層商住樓,輕鋼和重型鋼結構廠房設計,施工組織設計與預算、工程量清單計價與施工組織設計等。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對框架結構較熟悉,對其他結構較陌生,造成選題時出現部分指導老師名下學生較多,而概預算指導老師名下學生不足的情況發生。在高層商住樓設計過程中,為使計算結果滿足相關規范指標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調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圖的繪制比框架結構教學樓設計工作量大,時間非常緊張,基本沒有手算內容。畢業設計時,涉及到的軟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概念設計不清楚、對相關規范不熟悉,因此對電算結果判斷與把握不準,往往計算結果出現問題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決問題。畢業設計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概念設計引導,畢業設計不能僅僅只依靠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重視理論培養。要加深學生對結構設計的理解,通過PKPM軟件計算與手算一榀框架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對誤差的原因分析。畢業設計過程中,有些指導老師要求手動計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導老師又不作要求,導致難易程度不一樣。
(二)指導老師輔導時間不足
大多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同時還承擔有其他的教學任務、行政職務、科研任務、設計任務、施工管理等,隨著近年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逐年增多,貴州大學受到編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導致指導老師嚴重短缺,每個指導老師要指導12名畢業生,工作量較大,一般指導老師每周輔導兩次,每次2個小時,但個別指導老師每周只輔導一次,短短一個小時,無法保證輔導質量。大多學生已經習慣填鴨式教學,畢業設計輔導過程中,指導老師不主動講解,學生因為本身知識面窄,不向指導老師提問,不能形成良性溝通,導致有效輔導時間減少。
(三)畢業設計學術價值不足
畢業設計選題以工程設計類題目為主,只有少數學生選擇施工組織設計或預算。最受歡迎的題目為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等框架結構設計。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就業單位集中在施工單位,少數去設計院、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極少數考研、考公務員,基于此,畢業設計對于大多去施工單位的學生有較大指導作用;但對于繼續讀研究生的學生而言,可設計有科研意義的畢業設計題目讓其參與,從而對其今后研究生學習起到鋪墊作用;對于去設計院工作的畢業生,可設計比較實用的框支剪力墻結構進行設計,以便工作后能獨擋一面。
(四)畢業設計內容單一
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分為兩部分:建筑設計和結構設計,其中,建筑設計2周,結構設計11周。建筑設計時間較短,學生一般從網上下載完整的建筑圖,造成部分學生的建筑圖完全相同,導致后面已經進入結構設計部分時還在修改建筑圖,遲遲定不下來,建議可由指導老師提供建筑圖,以避免學生在建筑圖上浪費時間和金錢。結構設計是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關鍵,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大多去施工單位,因而施工組織設計和概預算對學生到施工單位工作也有較大的實際意義,甚至有些建筑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概預算相關工作,應把施工組織設計和概預算納入到畢業設計過程中來。
二、畢業設計改革對策
(一)建立畢業設計標準化題庫
學院建立標準化的畢業設計標準化題庫,控制題目的難易程度一致。由各個指導老師根據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參與到的實際工程項目的有關數據,整理出相應類型的畢業設計題目,把設計題目和相應的建筑方案建檔進入畢業設計題庫。在被選入畢業設計題庫前,組織教研室老師對設計題目和建筑方案進行討論,以便控制題目的難易程度基本一致。在畢業設計開始前,學生可從題庫從選擇相應題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現指導老師名下學生不均的現象。
(二)指導老師小組化
畢業設計可實行分小組和指導老師負責制,即要求2個老師組成一個畢業設計指導小組,原則上該小組題目相同,每小組由20~24名學生組成。設計過程中,每個指導老師單獨輔導兩次,比不分組前輔導時間增加1倍,可提高輔導的時間和效率。小組中的兩名指導老師應及時溝通,并互為評閱人,及時解決畢業設計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保證畢業設計的順利進行。
(三)畢業設計內容規范化
建筑工程專業結構設計為畢業設計的重點,建筑設計一般只有2個星期的時間。結構設計時間長,要進行細化和標準化,如把結構設計分為電算部分(結構計算、結構施工圖繪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礎設計、地梁設計、梁板柱設計、樓梯設計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規定應統一,不能出現有的計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計算一個連續梁,出現難易程度不一致現象。做到盡管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不同,但最終設計成果基本相同。
(四)畢業設計評價科學化
畢業設計的評價應由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設計成果評價、評閱老師對圖紙完成情況及計算書評價、畢業答辯評價三部分組成,每部分比例分別為0.4、0.2、0.4,應提高指導老師在評分中的分量。而實際執行過程中,評閱和答辯往往一起進行,且答辯時指導老師也在答辯委員會成員當中,造成畢業設計評價不規范。指導老師結合日常考勤和設計成果給分;評閱老師評分時可按建筑20%,結構80%的標準制定評分細則;畢業答辯根據自我介紹、圖紙情況、計算書、回答問題、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儀表等制定評分細則。在答辯問題上,也要控制難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畢業設計二次答辯
為了使學生做畢業設計時不能太過松懈,在畢業設計的動員大會上要求,每個組畢業答辯時,排名最后一個學生必須參加二次答辯,二次答辯委員會由學院安排,答辯更加嚴格,答辯不及格不能獲得畢業證書。此項規定能促進學生努力完成畢業設計,規范畢業設計過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參加二次答辯。
(六)畢業設計公開答辯
為鼓勵優秀畢業生做好畢業設計,對于每小組設計過程中表現最突出、答辯表述清晰、回答問題正確的畢業生,學院組織公開答辯推選出學校優秀畢業設計和學院優秀畢業設計,并可考慮頒發證書和適當的物質獎勵以此來激勵畢業生做好畢業設計。進行畢業設計公開答辯時,應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大三馬上進入大四即將要做畢業設計的學生。
三、結語
畢業設計是學生在學校的最后一門綜合性課程的學習,通過畢業設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原理和方法,無論今后從事設計還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畢業設計指導方法改革和實踐意義重大,只有學生勤于學習、指導老師準備充分、計劃合理、管理科學、輔導時間充足才能真正提高畢業設計質量,使畢業生學習到真本領,踏入工作崗位后能給貴州大學添光添彩。
作者:盧亞琴 李莉 魏艷輝 王勤征 單位:貴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沈良峰.關于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3,(1):46-47.
[2]舒贛平,盧瑞華,吳京,等.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3]萬澤青.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山西教育,2007,33(30):227-228.
[4]張先進,金康寧.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1997,(1):38-39.
2煤炭工業礦井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改進措施
煤炭工業中的建筑結構設計必須體現安全性,因而其設計要求較一般的建筑設計高出很多,同時由于以往建筑設計對功能、安全等指標的過于注重,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考慮,使得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以實現更高的發展要求。
2.1明確建筑結構設計指標,建立標準模型
煤炭工業建筑設計的成型由各項具有重要作用的指標數據決定,這也是在設計中的重要參考依據,對設計方案的最終完成有著重大影響[3]。建筑設計的各項參數包括目標參數、控制參數等的設定都要結合煤礦的實際情況,將波動幅度小的參數選擇出來,作為指標形成參照標準,能夠在設計中更加精準地得出與目標參數相符的數據。在設計中,建筑材料以及結構構件尺寸、面積等指標需要在建設前設定出來,對各項參數前處理。相似的函數應當設計多組,以便在比較中找出最優化的方案。通過函數分析煤炭工業建筑結構的性質,為工程建設最大限度地節省了時間、材料等。同時,建筑結構的穩定安全性與使用年限等的硬性規定,設計要權衡約束條件,結合力學等科學確定架構的剛性、結構形變限度等,確保符合規定標準。當設計各項重要指標都確定之后,以此為參考建立標準模型,使結構設計更加直觀化,有助于煤炭工業建筑的最終建設。
2.2綜合計算數據,選擇最佳設計方案
煤炭工業的建筑結構設計除了龐雜的數據確定外,還設計多項計算程序的運行,這也是改進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4]。由于煤炭工業建筑要求高,變量復雜,多種設計條件在其中需要綜合考慮,因而對其進行數據的計算,以實現建筑建構的精確化。在計算當中,結合實際需要,采取不同方法對數據進行演算,轉化約束條件,節省時間,恰當的計算方式能夠推動程序的最優化,使其用途更加齊全,運行更加高效,多個小程序的有機組合,形成程序的綜合化,使結構設計更有保障。通過程序的運算,結合計算結果,在模型的矯正下,根據現實要求,選擇煤炭工業建筑結構設計最佳的方案。通過對這個方案進行可行性的評估以及安全性等的結合,進行具體實施建設。同時,在以往建設中對煤礦建筑美觀因素考慮不足的具體情況下,將外觀等參數置入計算當中,在方案中加以體現,從而提高結構設計的人性化。
2.3綜合分析計算結果,保證結構設計質量
由于在結構設計中參數的復雜性,導致計算結果也多樣化,主要的設計人員要將計算結論加以統計,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各個設計方案優劣的比對,形成科學的認識[5]。在此基礎上,從多個角度抓住方案細節,分析異同點,避免因疏忽而遺漏了關鍵點,致使出現結構設計的漏洞。煤炭工業的建筑建設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動用大量的資源,因此,設計上必須精益求精,在考慮節省成本的同時,對建設技術也要相應地加以改進。通過對數據計算結果的綜合分析,設計方案的比對,消除了建設中的各項弊端,使結構設計更加趨于科學性,從而保證了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為設計的優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引言:管線暗敷設隨著現代電子產業的發展和大規模智能化建筑的興起,建筑電氣設計中所涉及的各類管線將越來越多,對防雷、防電磁脈沖等保護措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作為設備設計中的一部分,建筑電氣設計與其他專業特別是與結構專業之間的協調、配合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基于這一點,將分幾個方面對電氣設計、施工中與結構相關的若干問題加以討論。
1 利用建筑中的結構鋼筋進行防雷與接地
在《建筑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設計時,應優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結構鋼筋或鋼結構等自然金屬,作為防雷裝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證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顧經濟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屬導體是防雷設計中的重要問題。
1.1屋面結構與接閃器。現代建筑藝術除了追求立面上豐富多彩的線條外,對建筑物頂部造型也力求變化。由于新穎的薄殼、雙曲面網架等大量運用,屋面已經不能再簡單的分為平屋面和坡屋面,這給防雷設計帶來一定難度。在設計中除了應按《建筑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中附錄二要求的在屋頂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擊處設置避雷帶外,直接將屋面結構鋼筋作為避雷網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慮,屋面結構一般采用現澆混凝土板,其鋼筋由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組成,配筋較密,連接點較多,并且板鋼筋均與梁鋼筋綁扎連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樓、樓梯間等也均通過鋼筋混凝土柱或構造柱與下層結構相連。因此,當利用建筑本身的鋼筋作為接閃器時,在結構鋼筋連接的關鍵部位如柱內鋼筋與梁鋼筋綁扎點處進行焊接,即可滿足形成電氣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條條文說明中指出的:“在雷電流流過的路徑上,有一些并聯的綁扎點時,就會是安全的”。該條文說明同時指出:“利用屋頂鋼筋作為接閃器其前提是允許屋頂遭雷擊時混凝土會有一些碎片脫開及一小塊防水,保溫層破壞”。這對屋面結構損害不大,不會影響到建筑物安全。
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屬物如金屬架、廣告牌、旗桿、太陽能熱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礙燈等,除了其尺寸應符合GB50057-94第4.4.1條及4.1.2條規定外,由于上述金屬物通常通過膨脹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礎上,故需通過可靠的電氣連接使其形成電氣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屬物,按GB50057-94第3.3.2條規定應安裝接閃器并與屋面防雷裝置連接。
1.2利用混凝土柱、墻主筋作為防雷引下線。不同結構形式的各類建筑中均設有一定數量的鋼筋混凝土柱,如在砌體結構中設置的構造柱,在混凝土結構中設置的框架柱、剪力墻等,柱中鋼筋直徑按《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第7.3.2條規定磚混結構中構造柱縱向鋼筋最小為4?準12,在框架結構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紋鋼筋均可滿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條要求。柱中鋼筋的連接形式通常采用綁扎連接、焊接和機械連接,按照《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92)規定,避雷引下線的連接為搭接焊接,搭接長度為圓鋼直徑的6倍,因此,不允許用螺紋鋼代替圓鋼作搭接鋼筋。另外,作為引下線的主鋼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對頭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閃光對焊和電渣壓力焊,均屬于對頭碰焊),應在碰焊處按規范補焊搭接圓鋼。
1.3利用基礎地梁作為接地裝置。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為無筋擴展基礎、擴展基礎、柱下條形基礎、筏形、箱形基礎、樁基礎以及復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條、第3.3.5條、第3.4.3條、第4.4.3條規定,接地裝置應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條還規定:防直擊雷的人工接地體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應小于3m,當小于3m時水平接地體局部埋深不應小于1m或采取絕緣保護措施。建筑物基礎埋深通常由基礎自身高度、地面下預埋管線高度及防凍防腐蝕深度等因素決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圖1所示的砌體結構中,墻下條形基礎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礎圈梁通常設置于標高-0.060處,以代替防潮層,因此不能作為接地裝置。而柱下條形基礎及筏形、箱形基礎在基礎底面設有肋梁,柱下獨立基礎及各種類型的樁基礎均設有基礎拉梁或承臺梁,以上都可滿足作為基礎接地體裝置的要求。
2 電氣管線的預埋與結構布置
電氣管線的敷設方式分明敷和暗敷兩種。明敷是將管線安裝于墻壁、頂棚的表面,對結構影響不大,而暗敷則完全不同。暗敷中,電氣管線的預埋是建筑安裝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電氣預埋管線的特點是根數多,平面布置復雜,特別是在墻體中的垂直預埋管線和在樓板中的水平預埋管線由于削弱了結構構件截面,對結構構成一定影響,下面將從幾個方面加以討論。
2.1垂直預埋管線在結構墻體中的敷設。當垂直預埋管線埋設于在鋼筋混凝土柱或者鋼筋混凝土剪力墻中時,敷設方法相對簡單,僅需將線路套管改為鋼管,并與結構鋼筋綁扎固定,防止在澆筑振搗混凝土時偏位。由于電氣管線直徑較小,對混凝土墻、柱影響不大,可根據需要靈活布置。但是,當管線垂直埋設于砌體墻體中時,埋設方式相對復雜,這也是電氣安裝工程與土建工程矛盾較多的地方。結構墻體的形式主要有砌體結構中的承重墻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非承重填充墻,下面就這兩種情況分開討論。
(1)在砌體結構承重墻上的埋設。砌體結構包括磚砌體、混凝土砌塊砌體、石砌體等。首先,在砌體結構中不允許開設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預埋管線通常埋設于每層圈梁中。埋入墻體的垂直預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墻體上剔槽敷設,但是這種做法會對結構墻體造成損傷,特別是當并列埋設的管線較多時,對整個墻段的承載能力都有影響。按《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條“不應在截面長邊小于500mm的承重墻體、獨立柱內埋設管線;不宜在墻體中穿行暗線或預留、開鑿溝槽,無法避免時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驗算墻體的承載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磚墻時留下120深凹口,寬度可按并列管線數量采用一磚或半磚,待管線預埋后采用C20細石混凝土填實。
當采用空心磚或混凝土空心砌塊時,也有一種方法是利用砌體中的孔洞埋設管線,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條注“對受力較小或未灌孔的砌塊砌體,允許在墻體的豎向孔洞中設置管線”。但實際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磚孔徑約20mm,DM1型多孔磚孔徑約18mm,都較小,而且砌塊較重,組砌時要求灰縫錯開,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當墻體為半磚墻時,按照規范,在半磚墻內不準暗敷管線,如不可避免,則采用局部加設混凝土構造柱的形式,將管線埋設于柱內。
(2)在混凝土結構填充墻上的預埋。混凝土結構中的填充墻僅承擔墻體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氣混凝土砌塊、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塊等,此類材料的特點是強度低,自重輕,即使發生破壞對主體結構也無影響。因此,在填充墻上的預埋僅僅需要考慮抗裂、隔聲等因素,在填充墻上開槽不宜超過墻體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預埋管線在結構樓板中的埋設。結構上樓蓋主要有預制裝配式樓蓋、現澆混凝土樓蓋以及無梁樓蓋、肋形板樓蓋、疊合板樓蓋等,由于前兩種形式較為常見,這里僅針預制裝配式和現澆混凝土樓蓋兩種形式加以討論。
(1)水平預埋管在預制裝配式樓蓋中的埋設。預制裝配式樓蓋包括預制雙向預應力大樓板和預制預應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雖然按板的受力鋼筋種類分有冷拔低碳鋼絲、冷軋帶肋鋼筋等區別,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鋼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預制板樓蓋中布置管線需要預先向結構專業了解預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線沿預制板中圓孔或板縫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圓孔中布置管線時,引出鑿孔要避開板受力主筋位置。當管線沿板縫布置時,由于通常板縫寬度為20~30mm,預埋管線會導致灌縫難以密實,可與結構專業商量采取40~50mm板縫,在板縫中附加一根?準12鋼筋加以解決。
(2)水平預埋管線在現澆混凝土樓蓋中的埋設。隨著混凝土材料變化和施工技術的進步,現澆混凝土樓蓋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藝逐步簡化,運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電氣管線在現澆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較為靈活,但應注意不宜將管線在現澆板內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時按《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電氣部分第5.1.9條中指出:敷設在鋼筋混凝土現澆樓板內的電線管最大外徑不宜超過板厚的1/3。這是由于現澆板的板厚一般為80~150mm,管線對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較大,而且通長的管線會在混凝土板內造成薄弱帶,處理不慎就會引起混凝土板開裂,或留下工程隱患。
全國解放以來,我國工業建筑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建筑無論是在量還是在質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出現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
1.1.1新興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
高新技術在向生產力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更多的工業建筑類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斷涌現,諸如高新技術產業區、科技園、軟件園、創業園等。這些新興的工業園區都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除了生產建筑之外,還有完善的辦公、娛樂、科研等多種功能的輔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設計了優美的廠區環境,把生產、工作與生活設施綜合起來,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體現了企業精神和城市現代風貌。
1.1.2工業建筑的廠房設計向大跨度和“彈性”大空間發展
為了滿足企業改建、擴建的生產需要,工業建筑的廠房設計向大跨度和“彈性”大空間發展,廠房內部空間環境引入人性化的設計,保護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產效率。
1.1.3工業建筑結構類型趨向多樣化
大開間、大跨度的柱網形式,型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預應力結構、空間網架結構、輕型鋼結構、桁架結構、懸索結構、空間膜結構等結構體系以及壓型鋼板墻體和屋面體系等廣泛應用于工業建筑。
1.1.4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視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藝落后而廢棄的工業建筑其建造質量仍能滿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因時代變遷而出現的眾多舊工業建筑,重視對其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為我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老工業基地的一些工廠企業通過調整生產結構、挖潛改造,重新煥發青春,如長春一汽大眾新廠。舊城中的老廠有的易地重建,有的舊貌換新顏,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場坊的改造,將已廢棄的工業遺產盤活,現已改造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時尚之都。
1.2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
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現代工業生產的模式也在發生變革,已從早期以加工業為主,轉型為以電子信息工業、化學、生物、金屬機械工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即從勞動密集型轉型為技術密集型。在全球范圍內可持續性發展觀念和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都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建筑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在當今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3]:生態、節能、省地、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人類工程學的應用以及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的趨勢;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趨勢;文化性趨勢。
2.3我國工業建筑與國外的差距
與過去相比,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建筑在觀念方面、體制方面、技術方面和教育方面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4]。這里固然有各專業工業設計院在“以工藝為主”的思想指導下,建筑師們普遍認為工業建筑僅僅在工藝流程之外依附結構“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對工業建筑創作缺乏熱情等原因,但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教育界對工業建筑教育的忽視卻更值得我們深思。
2我國高等院校中的工業建筑教育
工業建筑設計水平就是建筑師技術水平的體現,而建筑師的技術水平與學校教育、在職培訓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嚴重忽視工業建筑教育的問題。因此,如何盡快全面提高我國工業建筑的整體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解決我國高等院校的工業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2.1我國高校建筑院系工業建筑教育的現狀
2.1.1課程開設方面
國內大多數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視或完全忽視了工業建筑的教育。據統計,在我國設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過60所,但在這些院校的建筑學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業建筑設計原理的講授和相關的課程設計。根據調查,只有重慶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中南大學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開設了工業建筑設計原理這門課程。長期以來,高校建筑教育對工業建筑的忽視造成了優秀工業建筑設計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我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水平的提高,導致我國工業建筑創作思想領域一直處于比較低沉的局面。
2.1.2教學師資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備工業建筑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師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實踐經驗,現有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工業建筑教學的需求。
2.1.3教輔教材方面
與工業建筑相關的教材嚴重匱乏,現有的教材內容舊,技術落后,所講述的創作思想遠遠滯后于當代建筑理論的發展,已不能滿足當前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課程的教學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紹國內外優秀的工業建筑作品,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業建筑中的應用等相關的參考書籍寥寥無幾。
2.2加強工業建筑類型特色教育,培養寬口徑設計人才的建議與對策
2.2.1加強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
建筑教育的教學計劃及大綱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拓寬專業,增加社會適應性,構建以學科為基礎,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為途徑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訓練,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建筑設計人才。
2.2.2重視工業建筑教育,加強學生對工業建筑的全面認識
通過建筑歷史、設計原理、材料構造、工程實踐等環節,讓學生了解工業建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對工業建筑設計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科技新知識解決工業建筑的整體性、綜合性、靈活性等問題,加強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綜合性知識的學習,處理好工業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間的相互關系,進而訓練其發展思維,鼓勵其獨創性,以彌補傳統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2.3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思想
工業建筑能耗在社會總能耗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無論舊工業的改造還是新工業的開發,工業建筑始終與城市規劃、環保、節能、地理環境、經濟、文化、人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來實施,使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可通過在建筑設計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可持續建筑理論教育,鼓勵學生關注環境,探索高舒適、低能耗建筑設計,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生態、藝術、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理念。
2.2.4重視工業建筑生產和生活區域的環境設計
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思想,重視工業建筑生產和生活區域的環境設計。隨著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生產工藝、管理高度科學化及人們經濟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產條件、勞動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工業建筑設計中,也應更多地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設計上表現為注重營造室內外環境。
2.2.5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學科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采取“請進來帶出去”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校開設工業建筑設計課程時,聘請設計院具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結構工程師、暖通設備工程師來學校給學生講授各學科與工業建筑相關的知識,并結合設計院現有的工業建筑項目給學生布置課程設計題目,讓學生“真題真做”;學校與設計部門聯合建立實習基地,畢業設計時將學生分派到設計院去,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工業建筑設計的相關原理,加深對工業建筑相關規范的理解和執行,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在設計中的跨學科交流和協作能力。
2.2.6建筑教育是終身的教育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能隨時吸取新的創作思想,運用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整合專業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才能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取得創新和發展。
3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工業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得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工業建筑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回顧我國工業建筑發展的歷史,我們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認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在設計理論、技術、教育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吳良鏞先生在《北京》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來建筑事業的開拓、創造以及建筑學術的發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發展與新一代建筑師的成長”[5]。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國工業建筑創作的整體水平,應對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挑戰,在此,我們建議高校建筑院系重視和加強工業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師、建筑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工程界有經驗的工程師,都來參與我國高校建筑院系的工業建筑教育事業,共同開創我國工業建筑設計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摘要:闡述了我國工業建筑的現狀以及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指出了我國工業建筑設計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結合我國高校開展工業建筑教育的現狀,分析了產生差距的原因,呼吁重視工業建筑的教育,并對我國高校工業建筑教育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信息時代;工業建筑;建筑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崇新.變身、平臺、再生-圖說1933老場坊改造過程[J].工業建筑,2008,38(10):4-7.
[2]費麟.中國工業建筑面臨新世紀挑戰[J].新建筑,2004,(03):4-10.
關先生的這一段話,既深刻剖析了現在我國建筑設計問題的歷史社會根源,更肯定了黃星元的建筑成就在我國當代建筑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作為他的同學和好友,我深深地為他自豪和驕傲!
黃星元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工作。他長期從事工業建筑設計。工藝決定建筑,建筑跟著工藝走,人們往往認為在這里建筑難以發揮。但是他沉下心來.長期艱苦不懈探索,創作了一批優秀的工業建筑設計.比如陜西彩色顯像管總裝廠。大連華錄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等,在國內國際獲得好評。在工業建筑設計實踐的基礎上.他努力上升到理論,發表了有關論文如:《談工業建筑創作》、《工業建筑創作構思》、《工業建筑表現什么》、《步入信息時代的工業建筑》等。可以說.他在我國工業建筑設計的實踐和理論方面.做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黃星元在民用建筑設計領域也大有建樹,成果豐碩。我直接看到的就不少,比如海南廣場建筑群.很有地方特色。三亞的山海天大酒店,我在那里住過兩次。其功能的完美.使用的方便.和自然山海的融合.都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他主持的北京中關村普天大廈設計,反映了他的現代建筑新成果。
由于他的突出成就,2000年國家建設部授予黃星元全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黃星元同志是一位樸實而寧靜的、樂觀的、具有平常心態的建筑人,在他成就斐然。成為大師后.依然如此。今天,市場經濟發展,物欲橫流,在建筑界,不少建筑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往往急于成名和致富,求實之風不足.浮躁之風盛行.這是我國建筑水平不能適應發展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種情況下.反映黃星元同志成就和經歷的專著問世,無疑對我國建筑界是迎面吹來的一股清涼之風!
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環境污染和地價上漲等多方面原因,位于市中心的大量傳統企業逐漸遷至郊區,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些郊區的工廠再次成為城市局部的中心區。由于這些廠房見證了城市文明的發展,因此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任意將其進行拆除或改造,必然會對“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將其進行合理地改造再利用,延續城市的工業文脈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經驗和理論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既有舊工業建筑改造已經成為建筑改造的熱點,按照其改造后使用功能分類有創意產業園類、博物館類、公園類、辦公室類、住宅類等,其中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的數量最多,占到總體建筑改造比例的42.5%。因此,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創意園主要以發展創意文化事業為主,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產業。由于其創意的特殊性需要一種無拘無束的大空間,這就與舊工業廠房的原始結構空間不謀而合。繼北京798創意園成功改造后,掀起了國內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類改造的新熱潮。但在現有的創意產業園改造中存在著對舊工業建筑破壞嚴重、整個創意園區缺乏活力、創意產業園區改造手法同質化的現象,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引入共生思想來解決上述問題。
1.共生思想的基本內容
共生思想最初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間通過各種方式共生、共存緊密結合在一起,后來逐漸由黑川紀章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共生思想極力反對現代主義機械論過于注重科學和技術,而忽略了文化、材料、宗教、藝術等感性因素,極力主張一種有生命力的建筑。共生思想注重強調建筑與異質文化相融合,設計出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共生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共生、內部與外部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以及異質文化的共生。
2.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
(1)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是指建筑在改造或者轉換中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并且在改造轉換中存在著可以改造的“契合要素”。即舊工業建筑創意園類的轉換中存在“契合”要素,這就是改造的重點。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包括了所有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元素,即找出對立雙方可相互轉換的要素,這些因素主要包含建筑自身要素和建筑技術兩個方面。建筑自身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的內外部空間、建筑的結構、建筑的立面、建筑形態等。如在北京798創意園的改造過程中,建筑外部墻面的標語雖然已經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創意園的改造中卻仍能表現出當年獨特的歷史記憶,這兩者存在著可以轉換的中間領域。這些存在的可以轉換的契合要素,就是我們在轉換中實現共生的必要條件。(2)創意產業園的圣域圣域論主要強調的是“文化自尊心”,它主要提倡的是一種對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尊重,每個國家、民族、人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圣域,并且都應該得到尊重,就像“米”對于日本人來說應該得到尊重,而對于美國人來說它只是糧食。在舊工業建筑的保護中,有重要歷史記憶或者價值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日本人對米的態度一樣,應該對其進行最大可能的保護或保留,就是應該值得尊重的圣域。因為它不僅滿足簡單的使用功能,而且能對心靈進行慰藉和回饋。但是相較于歷史和文化性比較弱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黑川先生所提到的美國的“米”,這種建筑就不是我們改造中所注重的圣域,在改造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其實際應用價值,最大可能地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使用潛力。如上海市國際時尚中心的改造設計中,由于原工廠車間的建筑容積率過大,不能滿足于當代創意園區的發展需求,設計師首先根據《上海市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將具有較大歷史價值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更新保護,使整個廠區獲得了歷史的回饋,拆除了在中心廣場的幾個歷史價值較弱的舊工業廠房來適應新的功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紡織廠區的歷史風貌和記憶。(3)創意產業園中的“道”的復權東西方的城市規劃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西方城市的規劃是以廣場為主,著重建造一種高大的廣場形象,而東方城市的規劃中則著重去強調一種“道”的文化。街道是存在于密閉和開敞空間之間的中間領域,即黑川先生在建筑設計中所提到的“利休灰”。共生思想倡導一種流動的、共存的、有生命力的街道空間。在舊工業建筑改造過程中的“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創意產業園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城市和外部環境的“道”;二是指創意產業園內部規劃過程中建筑與環境的“道”。這就要求在舊工業建筑的改造過程中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內部環境規劃角度、建筑底層業態布局、建筑內外部空間共生等幾個方面去考慮,來營造一種富有活力的“道”空間,通過“道”空間來統一協調產業園內各部分,達到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內部外部共生和建筑與人的共生,延續舊工業建筑的歷史記憶并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價值。就如在北京798創意產業園(圖1)改造中,在內部建筑和環境的處理上注重了“道”的空間,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共生,在改造中藝術家注重了底層空間的開放,并且還引入了咖啡和西點等小型休閑空間。室外的參與性休閑空間和大量的藝術性雕塑,大大豐富了先前冰冷的街道,是一種近人的空間尺度設計。而與之相對應的大連市15庫(圖2)改造項目中就存在著“道”空間缺失的問題,在建筑與內部環境的處理上采用了簡單的幾個“片”式的金屬構件,毫無“道“空間親近感,建筑的整個外部空間顯得冰冷,毫無生命力。
3.共生模式的建立
基于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并且結合改造實際,將從三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改造的共生模式,然后由“共生模式”指導具體的改造實踐(圖3)。共生思想中的圣域主要是指建筑改造中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即舊工業建筑的場所精神,需要構建出舊工業建筑保護評價體系,對舊工業建筑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進行評估,確定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實現建筑與歷史的共生,并通過實例進行驗證分析。共生思想中“道的復權”主要是強調一種“道”的建筑,即“道”是建筑中處于封閉和開放中的一種灰空間。這種空間能夠促進人與人的交流,道主要引申為兩個方面即規劃角度的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和創意園內部環境兩個方面,運用共生的思想分別處理好“城市的道”和“創意園內部的道”,實現建筑與人與城市關系的共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主要是針對現代建筑中“二元論”的觀點,對立的雙方中存在著這些共通領域即舊工業建筑轉化中的主要契合因素。將中間領域引申為兩個方面,即建筑自身的共生與建筑與技術的共生,建筑自身的共生分別從建筑空間、建筑結構、建筑立面等因素,建筑與技術共生主要是從舊工業建筑建筑生態技術方面進行論述。
4.結語
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相較于拆除新建有其特殊性,因此現代建筑設計理論并不能夠完全指導設計。通過對共生思想進行解讀并延伸到具體改造設計的各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產業園類共生模式。用共生思想去協調建筑改造中新與舊、異質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可以進一步完善舊工業建筑的相關設計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韋恩•奧圖,唐•洛干.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第一版.王勁方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94,
[2]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第一版.覃力譯.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1引言
據統計,我國國內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資額中,工業建筑就占50%以上。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的快速發展,生產產品的微型化、潔凈化、自動化,工業建筑的功能和組合方式也日漸發生了變化,以前必須要分開的生產工藝現代工業可以在一個生產流水上快捷的完成,這就為工業建筑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但是國內目前企業研發建筑設計并沒有專業的標準、規范當做準繩,當下很多建筑的土建設計落后于研發行為以及工藝要求。本文通過對新興“企業生產研發樓”這種建筑形式特點的了解與調研,以實際項目―西安東方信遠有限公司生產研發樓設計過程為基礎,通過解決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為我國中小型企業生產研發樓的建筑設計方法提供參考。
2生產研發樓功能的復合性
西安東方信遠有限公司生產研發樓建設基地位于西安市涇渭工業園區。南北長102米,基地三面都是工業用地,僅南面涇高南路為城市干道。建筑一層為生產空間,二層至四層為研發、實驗、辦公和產品測試,展示等空間。
2.1功能復合性導致的重點問題分析
生產研發樓是在現代工業發展模式下產生的新興綜合性建筑。信遠公司生產研發樓是集合于生產、研發、實驗、辦公、展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怎樣在一座建筑內合理的解決生產空間與其他空間的組合問題,各個功能空間怎樣布置又不會導致各類流線的交叉,是此類方案設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信遠公司企業產業結構的轉型,業務的擴展以及研發、引進新型技術和生產設備,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技術的更新、研發與實驗行為模式的產生,這就要求生產研發樓的生產空間必然要適應新的生產設備,要具備一定的空間靈活性。同時它又與傳統的生產空間不同,必須要考慮與上層研發辦公空間的結合,若按傳統的生產空間高度設計必然會導致空間上的極大浪費,所以怎樣合理滿足空間使用又結構合理,經濟節約,也是此類設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2.2 各功能空間的布置方式
2.2.1生產空間的布置方式
信遠公司生產研發樓一層的生產車間主要是進行鈦合金的冷加工,由于鈦合金的特性是較為纖細且長,因此其加工設備對空間的要求很長,但在高度上無要求,所以大跨度等結構并不需要。另外生產車間的規模并不是很大,又要與上層研發辦公、實驗空間結合,考慮到未來信遠公司的產業發展和生產研發樓規模的擴展,我們最終決定生產車間的結構形式選用常見的框架結構。
柱距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功能的適用性和經濟性來考慮,因為其生產設備的尺寸在1500*300~1800*500之間,經過與結構專業的溝通,最經濟的柱距一般在7.5m~8.0m之間,考慮到項目中設備的尺寸及空間的經濟、實用性,我們將柱距設置為8.0m,每個柱距內可以放置三臺設備并可以保證人員的通行距離,同時又滿足了柱距選擇的經濟實用要求。
2.2.2實驗空間與研發空間的布置方式
此項目中雖然實驗部分只占總面積的17%,但是由于它空間的特殊性,要與其他空間整合,所以我們在考慮完生產車間的空間尺度,就要考慮實驗部分的空間尺度。實驗室的空間尺度一般包括實驗室的進深、開間、層高和走廊寬度。實驗室的開間主要取決于實驗人員的活動空間以及實驗設備的合理布置所需要必須尺寸。一般實驗室的交通量較小,走廊不宜過寬,否則,走廊邊會堆放實驗用品等雜物,反而影響環境質量。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規范,我們最終認為信遠公司生產研發樓的走道寬度至少為2.0m,考慮到實驗設備的搬動,再加之實驗室與研發辦公空間的組合布置,我們將走廊寬度定為2.2m。
研發室是供給研究人員書寫研究報告、論文,閱讀相關資料的房間。實驗室與研發室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三種:內含型、毗鄰型、分離型。內含型的組合形式對研發空間的采光不利,另外經過與甲方的溝通,生產研發樓的實驗空間主要用于現有電動車零配件的實驗研發和新產品(鈦合金)的實驗研發,由于其實驗空間的大小要求不同,所以我們決定實驗室與研發室采用毗鄰型和分離型兩種平面組合形式。
中小型生產研發樓最主要特征由于企業規模、資金實力、資源配置等的限制,需要把多種功能依據“研發―實驗―測試―生產”的順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棟獨立的建筑綜合體。而這種復合的功能性導致我們在進行每個功能空間的布置時,都必須要考慮它對其他功能空間的影響,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布置方式。
3.生產研發樓建筑的規模與效率
近年來,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迅猛,工業園區內的企業生產研發或者辦公樓無論其規模或投資均較西方建筑規模更大,因為西方同等級別的人口數和城市面積與中國相比都較為有限,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工業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撐產業,正在迅速的發展中。盡管如此,這也不能成為我國工業建筑不合理擴張的借口,事實上,我國目前許多工業園區內工業建筑的占地面積、廣場尺度、總建筑面積都遠超合理水平。建筑在建設時期企業對建筑規模和形象都有很高要求,往往都不考慮經濟成本和后期的使用效率。造成建成后建筑面積浪費,人均使用面積過大,人與人距離的拉大甚至隔離,阻礙人與人的交流,不利于形成團隊精神,甚至會影響企業組織運轉的效率。整個建筑內部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建筑資源的巨大浪費。
因此在信遠公司生產研發樓項目設計中我們會把建筑效率與規模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去考量,無論在功能和造型上,在滿足企業的基本需求和可持續發展下,嚴格控制建筑的規模,避免建筑空間和資源的浪費,提高建筑自身的效率性。4.小結
本文通過對當下生產研發樓的現狀進行概述與分析,以實際項目為基礎闡述了中小型企業生產研發樓建筑內部各主要功能的布置方式與原則,同時對生產研發樓的建筑規模與效率進行了重點說明。希望能為今后中小型工業企業生產研發樓的建筑功能布置及規模控制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建筑行業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果,對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隨著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的出現,人們對清潔,節能,生態,環保的建筑有著更多的青睞,而新有機建筑就是一種可以滿足人們這種需要的建筑結構,通過遵循自然建筑與周邊相關事物的內在自然規律,使得建筑設計更加生態發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低碳節能環保的社會經濟需要,在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加強對新有機建筑設計的分析探討,具有深遠意義。
二、有機建筑設計概述
1.有機建筑的概念
有機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現代建筑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是美國建筑師F•L•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于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筑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
2.手法主義與結構突破
波浪的曲線、不規則扇形、階梯狀平面,作為其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有機形式語言,在他的設計中重復出現。阿爾托在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通過內部空間的塑造,給使用者帶來真實的空間感受,空間體驗變成一系列的發現,從而達到了空間的連續性、整體性。蘆原信義認為阿爾托是“用加法創造空間”,即先確定內部,再向外建立次序,雖然對外部空間會有一些損失,但是內部功能及空間理想狀態能得到充分研究,所以每個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滿關懷。賴特則借助于建筑結構的可塑性和連續性去實現空間的整體性。用面或邊界代替承重墻是賴特“搗毀方盒子”理念的全部內容,他引出了懸臂粱的概念,這使角柱喪失支撐功能,角落被打開,盒子隨之消失,樓板和屋頂在空中伸展開來。而他的有機一開始便意味著把混凝土懸臂設計成自然、樹狀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構思從裝飾引申到整個結構。
三、新有機建筑的特征及其手法運作
隨著人類價值觀念的轉化,有機建筑試圖重新詮釋“建筑—環境—人”的關系,從人與自然的宏觀高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考慮建筑問題。在建筑界,新有機建筑受到不同學派的啟迪,以現代建筑偏情一支的理念為基礎,發展中的有機建筑作為一種“活著”的傳統,秉承繼承與發展并行的思想與方法以及共生與互動的原則,隨著意識與技術的變革不斷的修正、拓展和深化,并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實踐中,表現為一種多元綜合、交叉與互補的趨勢。
1. 混沌有機的同一整體:“人—建筑—環境”系統的建構
新有機建筑將“人—建筑—環境”視為有機系統的同一整體,并有意識地促成三者之間的互動與同構。
(一) 共生與重構
在與環境關系的處理上,有機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從適應性的有機融合轉向更為主動的共生,甚至對環境進行重構。建筑與環境在自然與社會層面上的有機結合,作為所在環境內在自然結構秩序以及歷史文脈的再現與延續,反映自然與人文形態的秩序性與復雜性;建筑生成后進一步與所在環境相互作用,與環境形成多重的動態有機關聯與提升。
(二)建筑介入環境的方式
有機建筑以動態、謙遜的方式介入自然,嵌入、隱埋、隆起、融合、扭曲、翻轉、皺折、切割多元化的手法隨機應用或交揉構成,形成豐富的大地景觀系統。其中與基地構架的契合是一項重要內容。
2.建筑形態與空間的多層次建構
(一)分形幾何的轉換應用:基于整體的尺度層級體系建構
從生態系統的觀念來看,建筑自身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整體,并存在一系列的子系統,如結構構架系統、表皮系統、空間系統、設備系統等,每一個系統都有不同的尺度層級。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分形幾何,將分維、尺度層級與自相似性等特性引入到設計領域,為表現復雜的結構、動態與韻律提供了靈感和尺度。比如,土層的隔熱保溫、保濕性能營造了展館內的穩定氣候布蘭塞爾住宅“V”字形的體態兩端與草地相連,中部緩緩凸起,使用空間被巧妙地埋于地下,屋面鋪上植被融入環境橫濱國際客運碼頭通過扭曲、褶皺和升降形成連續的表皮與空間,并隱喻“山谷、丘陵、緩坡、洞穴”。
(二)連續空間的建構
當代新興的拓撲學為有機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拓撲界面的流動性和粘連性消解了傳統建筑學中墻體、地面和屋面之間的界限,使建筑空間融為一體。
烏什達一梵德雷建筑,以連續、豐富、整體且形態自由的空間隱喻靈活柔軟的內臟,建筑將傳統意義上模塊化的地板、墻壁和天棚等建筑語匯以一種粘性的流動感表現出來,住宅內部與外部空間形成流動與互動,空間與活動的安排仿佛一個戲劇性的事件
(三)人性化的場所建構
除了建筑形態與空間,當代有機建筑還特別注重場所的建構,關注人造空間與自然空間的交互,注重多重事件的發生與體驗,并盡量避諱傳統建筑語言的片斷性,追求深層次開放的有機空間體系。有機建筑追求自然意趣、奇異空間以及戲劇性故事情節的營造,從注重視覺的空間構成到注重感覺(聽、觸、嗅)的場所營造,還有對歷史記憶的關注等,當代有機建筑完成了從空間到場所的革命性飛躍。
3.建筑“機能”的生態模擬:能動、動態與主動
進化中的生命有機體,在資源消耗上往往最為節約,而且具有自我調整能力。有機建筑旨在像有機體一樣適應環境、優化自身機能,實現高效、低能耗與有機更新。新有機建筑關注建筑與氣候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與互動過程。勞倫·亨德爾森(Lawrence Henderson)發展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適應觀,認為有機體與環境存在雙向互動和協調的整體關系,強調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并產生關聯與影響,各個有機體為適應這些影響而產生變化。
有機建筑把萬物變化的生動過程與靜態形式結合起來,形式追隨“能量”的過程,服從(而非抵觸)自然界中各種活躍的力量并由此而生成特定的形態。這種“能量”,包含著自然結構的力量、風力、熱流和水流、地能、電場與磁場,以及人體具有的微妙能量,如精神、意識等。這些能量的有機整合與互動,可以形成適宜的人居環境。
四、結束語 自然萬物是進行新有機建筑設計的靈感源泉,這是有機建筑崇尚自然,遵循自然內在規律的特性所賦予的。在有機建筑設計過程中,任何有生命的機體,他們的內在結構和外部形態都會對有機建筑設計有著深遠的啟迪和影響,因此,在進行新有機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本著尊重自然規律,遵守一切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得建筑整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使得建筑整體能夠和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都能夠有機的和諧共生,這種設計思想,不僅僅有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對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總之,這是新時期一種值得推廣的建筑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世芬 馮路 新有機建筑設計觀念與方法研究 [期刊論文] 《建筑學報》 ISTIC PKU -2008年9期
[2]君鈞,室內設計中的生態主義——未來的室內設計[會議論文] 2003 - 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學會2003"歐神諾"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交流會亞洲室內設計聯合會
[3]楊瑞,莫金漢,張寅平,蜂窩光催化反應器實用設計方法及其應用[會議論文] 2004 - 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4年學術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