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22: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子信息導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所謂檔案電子化,就是以檔案資料紙質或機讀形式的為主要物質對象,用微機對檔案文獻進行收集、篩選和不同層次的加工,使之轉化成為微機軟件形式的二次文獻信息供人們利用的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1、電子文件不再是直觀的紙質文件,它需要借助現代辦公設備才能閱讀利用;1.2、電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計算機等現代辦公設備迅速地處理和傳遞;
1.3、電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時間和距離的影響;
1.4、電子文件的保存條件和環境要求與紙質檔案不同,它對保存場地的面積要求不高,而對環境的溫濕度、防磁性等條件的要求很高。
2、電子化的現狀
2.1、檔案軟件沒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
2.2、檔案信息系統和網絡建設形式各行其是,層次不一,規范性、開發性、服務性、共享性較差,不能適應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要求。
2.3、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2.4、檔案的技術標準、組織工作程序標準未從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特點和發展考慮,越來越多的歸檔“文件資料”是磁盤、光盤,現行的檔案整理、分類方法、著錄標準及有關規定已不能完全適應。
2.5、檔案信息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實現檔案電子化,首先要有現代化的人,管理人員要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先進技術水平,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的計算機操作。
3、電子化對檔案工作的影響
3.1、傳統的檔案工作以紙質文件材料為工作對象,而應用計算機后,電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擬稿者直接寫在磁盤上,并在磁盤上進行修改,一經形成后,馬上存貯到辦公信息數據中,由檔案人員、技術人員所共享。這就使得文件與檔案之間不再有明顯的界限。
3.2、電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將產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信息和數據可以根據需要不斷地修改和補充,因此很難劃定固定的保管期限。此外,由于電子文件信息載體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檢索和對外利用等方面也與紙質文件有許多不同之處。
4、檔案信息電子化的發展趨勢
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事物的出現,使檔案的生成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諸如文件的起草、簽發、催辦、歸檔等運作過程在計算機和通訊線路中進行,這樣檔案的前身必須以機讀文件為主要形態,那么檔案也自然以機讀形式存在,這些檔案的利用方式與紙質載體檔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異。這種變化預示著檔案工作者將面對更多的機讀形式以磁盤為載體的檔案。廣大信息檢索者關心的是信息的內容,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不同的機讀形式的檔案中,把這些檔案信息綜合系統地提供出來是檔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失時機地提供有價值的檔案信息,必須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使得機讀形式的檔案信息具有系統性、真實性、有價值性,用戶才能獲得更為完善的服務。由此看來,檔案信息電子化是檔案利用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5、檔案信息電子化的益處
5.1、可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微機的潛能,提高利用率。
5.2、縮短二次文獻信息的加工時間,提高檔案信息的時效性。
5.3、檔案信息電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產出,可改變信息加工工作受經費限制的局面。
5.4、檔案信息電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貝,將拷貝成果送到領導及各個部門,就擴大了社會影響,拓寬了服務范圍,檔案部門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5、檔案信息電子化,可使檔案信息順利地與最新技術接軌。
二、電子辦公到項目信息化管理
工程項目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進度、質量、合同、風險、圖紙文檔等諸多方面的工作,它具有較高的挑戰性,需要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做好事前分析,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以動態的眼光來預測分析工程實際情況;還需要重點對成本、進度、質量進行管理與控制。
信息化管理指借助于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及時準確的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數據信息,以便對外界的變化及時準確的做出反應,其本質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信息化的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作為一種新的工具,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提高信息溝通和數據采集的效率,可以把大量繁雜的信息進行有序的組織。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任何對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夸大和低估都會為公司的發展帶來風險。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的分析信息化管理的特點
2、工程項目管理的難點
2.1、溝通:從一般意義上講,管理人員對工程項目管理最關心的是項目的成本、效益、進度、質量和合同,其實質就是信息的溝通問題。由于工程項目管理涉及的部門眾多,傳統的溝通方法如開會、發文等方式,信息的傳遞效率很低,應該講大部分的問題,首先出現在溝通方面。
2.2、數據:工程項目的有關進度、成本、質量和合同等的數據量大、繁雜,能夠掌握動態數據,有一定的困難。另外工程項目的圖紙、竣工資料等量大且一般以紙介質形式保存,查找和保存起來也非常困難。
2.3、不確定因素:由于工程項目管理中的不確定因素非常多,這些不確定因素嚴重的影響了成本、進度等因素,造成了計劃跟不上變化的情況,使管理難度加大。3、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1、業務化:計算機只是個工具,要讓它發揮作用,就必須與具體的業務整合,同時也必須與管理的模式緊密結合。
3.2、電子化:信息化管理要求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文件和圖紙要用相應的軟件生成,紙質資料必須通過掃描等手段進行電子化,這樣計算機才能幫助大家進行管理。
3.3、網絡化:信息化管理必須借助于網絡化環境才能實現,通過網絡才能實現方便的溝通信息、共享數據,由計算機硬件設備搭建的網絡工作平臺是信息化管理軟件運行的載體。
3.4、規范化:規范化不僅僅指工作流程的規范化,對輸入系統的信息也要規范化,計算機無法處理凌亂的數據。
4、項目信息化管理建設的主要因素
4.1、管理模式:項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是企業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計算機技術。項目的管理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質量、進度、合同、物資材料等,對于這些信息的快速處理需要項目各部門的協作,打破原來的部門堡壘。
4.2、對項目信息化管理的認識:由于信息技術是十分專業的領域,發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術層出不窮往往難以把握。不同部門只是站在各自部門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項目信息化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部門之間有大量的數據和信息需要交換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據業務的需求,提出整體的框架,在整體的框架之下解決各部門的具體需求。如達不成對整體框架的共識,部門之間就會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就很難推進。
4.3、人員素質:工程項目管理是以人為本的,員工的觀念和素質,直接影響項目管理的模式,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經過對員工的培訓,員工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起來就很困難,對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難以適應。信息是為管理、為人的科學判斷和分析服務的,信息化系統的生存基礎是對知識的共享和重復使用。如:如何將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數據重復使用到招投標中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要避免以往檔案中大量信息無法利用和經驗隨有關人員的離去而帶走的現象。
5、主要意義
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實施是公司信息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它可以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大量項目管理的基礎信息,這些基礎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幾類:
5.1、成本信息:主要是各種成本統計與分析數據。
5.2、合同信息:主要是各類合同,包括分包合同、變更;
5.3、技術信息:主要是各種施工工法、先進工藝使用記錄等。
5.4、安全信息:主要是安全培訓、事故記錄等;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2-0200-02
電子工程基礎作為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隸屬于學科導論范疇。主要是通過學科發展歷史、現狀、前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就業前景。通過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及前沿技術講座,傳授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習興趣,為學生日后成為合格畢業生并走向社會成為祖國的棟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教學目的
我校的學科導論課程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本著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教授學習方法的原則,我們用心開展了電子工程基礎的教學工作。大一新生入學后,面臨著從緊張備戰的高中生活到輕松愉快的大學生活之間的關鍵過渡,能否做好這個過渡將會影響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甚至涉及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身份,需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適應大學里的學習。而電子工程基礎作為一門引導性的基礎課程,在此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傳授專業基礎知識。據調查了解,大多數的大學新生在步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對于自己所選報的專業都是知之甚少。電子工程基礎作為電子信息類學科導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向本專業的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讓學生知道這個專業有什么、大家可以學什么、將來能夠做什么以及大家應該怎樣學。
2.培養學生專業興趣。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興趣是認知事物和探究知識的心理傾向,是求知的先導。興趣能夠激發學習的動力,引領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馳騁遨游。專業興趣能夠帶動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形成專業創新能力。尤其在電子信息這樣涉及科技最前沿的專業,更需要學習上的積極主動及研究上的自主創新。電子工程基礎為大家提供專業基礎知識和前沿技術講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好奇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3.指導轉變學習方法。從高中階段家長老師嚴格監管的狀態到象牙塔般的大學校園里自由快樂的生活,大學新生的學習狀態自然由緊張步入輕松,相應的學習方法就需要從被動到主動的改變。主動、獨立、自主成為優秀大學生的代名詞。在大學期間,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電子工程基礎作為引導性基礎課程,為教師指引學生、改變學習方法、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應用平臺。
二、教學方法
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出于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專業興趣、指導轉變學習方法以及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一套與傳統教學方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不同的教學方案。該方案采用“以課下自由學習,課堂教學為輔”的模式,分為兩大主要模塊。其中第一模塊以教師為主導,主要是向學生講授本課程涉及到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前沿技術課題,闡述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以及就業前景,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引起專業興趣與思考。第二模塊則是以學生為主導,主要是由學生通過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在自由組合的學習小組內討論確定最感興趣的課題,并圍繞課題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最終以PPT形式向同學和老師宣講。為了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每個小組的宣講都由老師和同學提問與評分。最終的考核成績由平時課堂表現、PPT宣講評分以及期末小論文按照一定比例組成。
三、教學效果
在實施上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擔心是否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第二模塊的教學,對于剛剛邁入大學校門,幾乎沒有一點專業知識的大一新生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為此,在學期期末,我們設計了問卷調查,考察了同學們對課程教授內容以及本專業的了解程度,搜集了大家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意見和建議。結果發現,盡管前期專業基礎知識的講授所占課時并不多,但教學內容涵蓋了學科發展歷史、現狀和前景的方方面面,對于學生后期確定課題、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和制作PPT并進行宣講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表1列出了同學們的部分宣講題目。
表1中的題目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情。實際上,第二模塊的教學,特別是宣講題目的確定、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及PPT制作宣講過程,使同學們對所感興趣的問題加深了了解,鍛煉了同學們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提高了同學們的文字組織能力和演講水平。通過導論課程的教學和實踐,我們發現只要教師教給了他們正確的方法、明確了具體的任務,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大多數學生都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多數學生對課程持滿意甚至非常滿意的態度,并建議這種教學模式繼續下去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這次教學方案的實施效果總體上是比較好的,但仍舊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面向大一新生所教授的課程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在課堂上介紹的內容以當前的先進技術為重點,這樣容易造成“理論囊括專業”的印象,對此,有很多學生建議在課程中加入動手實踐操作的環節。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雖然我們盡最大努力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課業介紹,但是鑒于教師的身份,我們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因此,有不少學生建議在課程中加入學長的親身經驗講解,以便為大學階段以后的學習生活做出更切合實際的規劃。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和建議,我們將會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慎重考慮,完善教學方案,并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參考文獻:
[1]萬方杰,孫紅勝,胡君杰.“電子線路”導論[J].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2年論文集,2012.
[2]任艷.《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研究[J].大陸橋視野(下半月),2011,(2).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1
我國高等學校材料專業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沿襲前蘇聯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對這門專業課程進行改革,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專業培養目標達成共識后,該校調整了專業課程體系、增設多門專業課。其中《電子信息材料》(48學時)為其中之一。電子信息材料不僅應用于航空航天等國防尖端領域,還廣泛用于民用工業和日常生活。作為材料學科與產業中一只蓬勃的生力軍,電子信息材料在當今信息和知識的年代已成為世界諸多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點[1-2]。因此增設這門專業課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讓學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學的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增加興趣, 熱愛專業, 為以后的學習和就業奠定基礎[3]。
1 目前電子信息材料課程存在的問題
國內院校《電子信息材料》課程歷來多是為材料專業學生而開設,已形成適合其專業特點的、較完備的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研究方面業已取得許多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電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內容多,涉及面廣。(2)內容更新快。(3)實踐性強等特點,許多院校只把其作為選修課,課程內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識的作用,學生學后并無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學校在課程教學上存在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沒有實驗課等這些不利于《電子信息材料》課程發展的弊端。
2 電子信息材料教學改革的內容
結合本校材料專業特點,并考慮天津市電子材料行業的工業特色,研究適用于材料專業的《電子信息材料》課程內容體系,希望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體設計教學內容
結合材料學院專業課程設置的具體特點,對國內外參考教材及課程體系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 并廣泛收集材料科學領域的參考文獻及最新信息,選用合適的教材制定出新的《電子信息材料》教學內容,力爭在教學內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據材料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材料專業課程設置的現實需求, 堅持簡化理論、增加應用、拓寬知識面、更新內容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到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 在內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同時充分考慮到本課程與其它相關課程之間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優化。兼顧各種電子材料共性與個性的結合, 實現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和滲透。在課程內容上,我們將對材料科學的五要素模型進行討論, 試圖在材料的組成、制備、結構、性能與應用之間建立一個整體和全貌的關系;對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制造工藝與方法等內容進行深入講解, 力求彰顯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體品種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鮮明的個性, 所以在材料的應用、材料的比較與選擇等內容中又比較兼顧個性, 以利于學生在學習具體材料的基礎上, 能做到舉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處。
2.2 更新教學手段
材料科學博大精深、變化無窮, 神奇而又充滿魅力。電子信息材料這門課只是其中一個分支。為此在授課過程中切實做到動之以情, 導之以趣, 制作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在講授中把傳統的導電材料、電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導材料、激光材料, 異軍突起的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等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另外,可以購置相關的電子音像資料,使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材料的制備及應用的一些情況。
2.3 改善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教學建設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向同學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思考和討論。同時注意啟發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一些章節講完之后還要提出后續和推廣問題,為學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間。通過這些方法,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2)實物教學。《電子信息材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性如何體現,也是使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的關鍵之一。我們采用把科研、生產中的典型材料帶到講臺上,如:導電材料中的導電銀漿、半導體材料中的單晶硅片、介電材料中的鈦酸鋇電容器、光電材料中的熒光粉、敏感電子材料中的壓電器件等。讓學生觀看實物,并參觀實驗室觀看某些實驗的制備過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論通過實物展現出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撰寫小論文。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更新材料領域的知識外,在課外還要求學生自己查閱國內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文獻資料,了解有關材料的發展情況,并寫出學習論文。這樣不僅拓寬知識面,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還培養他們從多方面攝取知識營養的習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參與科研。介紹本專業教師正在從事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研項目,如,半導體發光方面、鐵電材料方面、鐵磁體方面等。鼓勵有興趣的學生成立科研小組,參與到教師的課題研究中,撰寫科研論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很快驗證和應用。
2.4 加強實驗教學
電子信息材料課程是和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應該合理安排實驗教學和實習教學。這對于學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結語
《電子信息材料》是一門簡化理論、側重介紹材料特點及應用的專業課,其先修課程是在材料學專業中理論性較強的《材料科學基礎》和《材料性能學》,因此如何將一些復雜的理論應用在課程中并與材料的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將是本課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據專業要求開設實驗課并采用實物教學是本項目的又一特色,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宗旨。這要求教師有較寬的知識面和一定的電子材料的專業背景。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師在教學中實現學習、教學、實踐、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上課時能游刃有余,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會增加
興趣。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132-02
一、導言
通過推進專業合作與加強學術交流的方式來加快我國電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成為了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共識。英語作為出國留學、國際學術會議、跨國行業合作、互聯網交互等學習交流活動中的核心語言,其在開拓專業視野、增強交流能力、創新技術理念、傳播研究成果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電子類專業英語從語言表現來講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獨立性。為此,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開設專業英語課程。課程目的是為了實現新型技術人才需要的電子信息專業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英語理解以及思考和表達能力[1]。課程主體內容包括介紹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英語術語及表述,科技英語文體的正式表達,專業英文文獻閱讀和翻譯,培養學生將自身專業觀點或研究成果用外文形式準確表達,能夠與國際同行流利無障礙地進行專業相關交流。
二、課程模式
經過多年的課程實踐,目前已經形成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電信基礎導論為載體,通過雙語講授達到專業英語教學的目的。這種模式重在建立良好的電信英語詞匯與應用基礎,以及培養通過英語思考專業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模式主要講授科技英語語法現象和文體結構,同時結合電信專業文獻開展文獻檢索、閱讀、翻譯和寫作。這種模式重在培養學生通過英文文獻獲取和表達信息的能力,滿足后續的畢業設計和高等級科研需要[2]。
三、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展,一些專業英語傳統教學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因此,迫切需要對這門課程進行相應的課程改革,促進教學理念、內容、模式上的新陳代謝,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新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一)課程定位不夠清晰
專業英語是一門典型的“混血”課程。普通英語+電子信息+文獻讀寫的結構使得多個知識領域在此交叉。專業英語課時少,一般為32課時制。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平衡好這些組成的占比,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既能讓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詞匯基礎,又能賦予實踐應用的能力和方法,同時形成完善的課程教學理論,一直是一個難點。
(二)學生基礎欠缺和學習興趣不夠
專業英語歸根結底是一門通過英語表述專業知識的課程,因此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較高要求。這給部分英語基礎不佳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障礙。此外,專業英語在課程排序中較為靠后,一般設置在大三年級下學期,與大學英語結課時間存在半年的間隔,因此需要學生做好英語的溫習工作[3]。
(三)師資建設尚有不足
與許多專業課不同,專業英語的教學困難不僅存在于學生一方,也存在于教師之中。專業英語教學任務基本上由電子信息專業授課教師承擔,這些教師的主業是本專業的學術科研,絕大部分教師脫離日常英語的使用環境。科技文章的行文、科技文獻的常用風格、構詞法則、常用句型、科技語與普通英語的對比差異等都給教師的教W活動帶來了挑戰,專業閱讀課教師囿于缺乏專業外語教師所具備的語言教學功底和能力,授課效果時常不盡如人意。
(四)教學方法的不足
受限于專業英語的教學思路,課堂上普遍存在詞匯+語法+文章翻譯的模式,講課主要以教師為核心部署講授任務,風格多為“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同時在記憶環節,教師忽略了思考和實踐過程[4]。部分資料內容陳舊,風格老套,時代感不強,這些都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不利于對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對策與辦法
(一)明確課程意義,調動學習主動性
要主動引導聽課受眾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意義,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首堂課,教師要開宗明義,講清楚這門課的意義所在、價值所在。介紹要圍繞學生關心的和需要的方面進行。在當前條件下,充分地獲取和閱讀國外相關方向文獻專利等學術資料是確保研究站在一個高起點的必要條件。同時畢業設計中的英文摘要和專業論文翻譯是必選題目,與學生能否順利通過答辯密切相關。對于考研的學生,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需要通過閱讀和掌握大量國外知名大學、企業及研究機構的文獻來拓展自身的學術視野,從而創新思路,破解難題。準備就業的學生,良好的專業英語是提高自己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砝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實用性角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主體,必須遵循以學生為核心,以基礎為前提,以能力為目標的原則,切實提高課程的系統性、時效性和實用性。
(二)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應用能力培養
詞匯永遠是外國語學習不能回避的第一道坎。電子信息專業英語的詞匯具有詞匯總量大、構詞復雜、派生復合詞多、生活用詞轉意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密貼合專業特點,遵循電子信息技術各部分邏輯關聯為脈絡,以構詞規律法則為主線,通過對常見詞根、前綴后綴的學習掌握,主動使用聯想記憶、形象記憶、擴展記憶等方法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所學的詞匯。翻譯和閱讀是確保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掌握外文專業信息的核心。專業英語的翻譯選材應摘取原版教材的內容,特別應該注意摘取原文應以一個專業對象或事件的完整講解說明為單位,確保學生在完整的英語語義環境下獲得專業問題的表述思路和結構方式。電子信息英語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邏輯性,長句從句使用較多。對此,教師應該啟發、引導學生對長句進行分析處理,原則是先理出句子的層次,找出句子的謂語動詞及獨立修飾結構,再劃出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通過將長句分為幾個較短的簡單句,來加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在翻譯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雙向思維,既了解科技文章常見術語和結構對應的中文含義,同時還要及時歸納記憶這些知識點,為文獻寫作作好語言儲備,真正實現文本材料價值的最大化挖掘利用。閱讀環節應側重實踐應用,閱讀材料應選取由路透文森、Elsevier等權威學術搜索引擎收錄的論文,原版教材片段以及進口儀器設備的英文說明書等原汁原味的外文資料來源。閱讀中要側重對學生文章結構、行文標準和寫作規范的意識培養。
(三)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課堂面貌和傳統教學理論與觀念。虛擬世界能夠提供新穎的教學功能,加強教學雙方的信息溝通能力,拉近心理距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拓展了課堂形態。互聯網對文字、圖像、視頻等信息資源的強大集聚匯總作用為師生提供了廣闊的資料平臺。專業英語教學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從網絡世界中獲取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強大的信息匯總能力,將相關電子課件、課堂錄像、專業英語語料素材、教學難點討論、國外高水平公開課、相關視頻和述評等多方面內容掛在專業英語虛擬課題上,提供理論前沿及專業英語知識,給學有余力或者感興趣的學生實現自主式學習提供一個載體。這種交流和溝通,延伸了課堂教學,彌補了傳統課堂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形成“網絡即課堂”的教學觀念。
教師依據講授的內容和教學目標等要素,利用網絡教學提供的“交互式”教學功能,在課后與學生展開深度討論。這種討論可能是即興的、頭腦風暴式的,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靈感,調動其參與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深度。同時,一些優秀的成果和發現還可以作為經驗保留傳承下來。例如,教師針對電子信息新動態、新理念、新技術,結合基本原理,拋出相應的討論問題,學生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展開討論。因為討論內容是開放的,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學術研討氛圍和習慣。這樣一種氣氛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而且對塑造學生虛懷若谷、謙虛嚴謹的學術素養也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裴素萍,王東云.“電氣信息類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2):195-198.
社會的發展與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促進了復合型工程技術本科院校的誕生與前進。在社會對人才需求種類不同的背景下,在復合型工程技術本科學校同傳統本科學校的交叉前行間,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養方向定在:造就具備較好技術基礎理論、兼具實踐技能,為產、管、建最前戰線做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未來教育改革戰略。總理強調:加速推進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其策略之一是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打通中職、專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前進管道,促成一些普通本科學校轉軌至應用技術類學校,而普通本科學校數量龐大,問題繁雜,參差不齊,決定了分流轉型改革是必然的,且地方高等學校是轉軌的重點分子,“轉型方向就是現代職業教育,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轉型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填補這個缺口”。地方院校順應社會形勢,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其不二的選擇。現階段高等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造成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明顯錯位,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現輸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人才脫節現象。復合類工程技術本科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樣的人才?它與其他教育有什么區別?它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如何定位?它的課程體系、育人程序如何滿足其人才培育目的?怎樣評議其教育的好壞?地方性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該如何布局呢?
一、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當前電子信息類工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著重培養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基礎、系統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能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的專門性技術技能人才,應在課程建設體系方面實施變革。(1)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課程建設方面應重點建設電子信息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通過基礎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學校根據學期課程安排,在相應的學期選修方向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教學安排,增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注重“雙師型”教師的教學任務安排。學校要強化實踐實驗課程教學,彰顯“重能力、能創新”的培養理念,增加實習實訓和集中實踐的課時比例和學分比例。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重點學生的培養團隊合作與創新意識,學校可結合創新設計競賽組織,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熱情。筆者所在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先后邀請了校友、省內外相關兄弟學校、用人單位等人通過座談,征求人才培育計劃的修訂稿,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育計劃前后共修訂6次之多。2015年10月31日,學校利用在本校承辦《湖南省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會學術年會》的機會,請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等相關兄弟院校把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新增、刪除。教學內容調整:《智能電子系統設計》課程名改為《電子綜合設計》(主要講解經典硬件電路設計與制作)和《智能電子系統軟件設計》(主要講解針對電子系統的程序設計與編寫)兩門課程,課時由純理論64課時改為理論32+24課時、實驗32+16課時。理由: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實踐能力。新增課程:《電磁場與電磁波》《信息論》。原因:教育部要求的專業核心課程。智能機器人方向增加了《PLC原理與應用》《機器人學》,刪除《數字圖像處理》和《電子測量技術》課程。理由:根據專業調研和已畢業學生反饋的就業市場需求。
2.注重電子信息類行業需求,密切結合地方經濟建設
學校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校企合作項目,密切聯系地方經濟建設,注重將課程教學和實踐實訓環節移步至企業一線,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和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為適應社會企事業單位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學校從一開始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方面予以考慮,設定相應的課程與學分。相關措施還包括邀請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論證,尤其是根據當前企事業單位生產、服務的需要,學校結合生產一線技術與流程建構、技術技能體系的具體要求,將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內課程設置進入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前發展的前沿與技術革新,結合學生的興趣與發展方向,選修行業內課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管理改革的策略設計
筆者所在學校堅持國家需求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的教育理念,結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建立有地方、行業、用人單位參與的專業綜合改革指導委員會制度,樹立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的“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觀,重點進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等內容的改革。學校打造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產教一體化機制,與培養人的育人模式相和諧,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校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行把學生作軸心的合作型、啟發型、參與型教學,一步一步推廣學生主動選課的空間。學校以企業技術創新課題當作人才培育的首要平臺,以行業企業的當務急需成為畢業論文選題的源泉,廣泛推進案例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學校全面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推行教改,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聯合開發在線開放課程。學校憑借專業管理建設試驗點的改革,促進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辦學特點愈加有特色,期望在國內外同類學校里噴發推介力與榜樣力。具體如下:(1)學校成立“校企用”專業綜合改革委員會,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育、評價過程,將社會人才需求跟蹤和畢業生質量跟蹤常態化、制度化。(2)全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探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掌握專業核心課程群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線”的“三元”互動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學校與行業聯合培養,教學、生產、科研三方面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深化學校與行業合作進行學生工程實踐鍛煉,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學生工程能力培養,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以此形成“三化”相連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比例大于30%。(3)大力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學校強化師生雙向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研究習慣,開設多種形式的討論課。學校利用已有的數字化校園平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學校積極開展學校與行業共建的“多維課堂”。學校整合課程內容、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融合,討論課總學時達120學時以上,形成一種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
2.采用培養與引進并舉、專職與兼職并存、教學與科研并立的方式
改革教師配置,調整教師聘任機制與評議方法,踴躍調進行業一致認可的專業能才,聘用企業出色的專技人才、高管才俊與高技才俊當專業發展的領路人、專兼職教師筆者所在學校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建設,發揮其在學科專業建設中的方向引領作用,努力建成一支符合“三并”原則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專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和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師比例達到60%以上。學校聘任9~10人以上的企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本專業兼職教師,每年為學生開設工程實踐類型課程,專心打造在省內學校具備些許號召力的教育團體,培育1至2個在省內電子信息工程范疇擁有較高認可度的學科領路人,3至4個取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研核心人。
3.夯實制度設計,不斷完善校、院、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
與質量監控體系,不斷規范日常教學管理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筆者所在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對學生負責”的工作理念,構建“學校督導檢查、教務處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心日常檢查、學院教學檢查(教務秘書、學生輔導員)的日常檢查、學生信息員的檢查、隨機教學檢查和教學專項檢查”六位一體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4.通過政府引導與經費支持、校企實驗班、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驗班等方式,重點建設一批能有效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平臺與基地筆者所在學校對專業實驗室進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優化實驗室資源配置;抓好校內電子信息工程綜合實訓平臺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由企業主導、教師參與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創建一種“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開放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一批一流的校企人才培養平臺和實踐教學基地。
5.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國際行業認證考試、學生就業拓展到
國際市場、引進海外名師授課、引進國際學術前沿課程和教材,實現教育國際化。學校努力建設并形成一種對接國標、國際專業認證的地方高校國際化專業建設范例。
6.對接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建立協同職業培養機制,強化職業綜合素養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臨轉型期,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方向的變革無疑是促進產業間流轉與產業內升級的一大策略。地方本科院校應突出“地方性”特點,根據其地方性特質,密切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雙贏”機制。
三、筆者所在學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實踐
(1)確定培養目標,構建“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學校應充分考慮國家與地方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充分考慮學校辦學條件與特色。學校應該走訪行業內相關企事業單位,了解社會對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的實際需求,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對本科生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基本要求,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的,以學生為本,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以原來專業設計為根基,按照新時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要求,構建“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4112”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質量和就業水平。在大學教育的前4個學期,學校進行素質教育和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第5個學期分專業方向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第6個學期開始與企業展開深度合作,第7、8個學期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項目實訓。其中最后1學期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可以作為企業項目實訓的延伸。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實施“考證結合”的“雙證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按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做到“兩個滲透”。
2.采用培養與引進并舉、專職與兼職并存、教學與科研并立的方式,建成一支“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1)加強師資隊伍培養筆者所在學校對青年教師實施“助教—導師”制度,在教研能力等方面加大培養和訓練力度,使他們盡快成熟,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支持教師攻讀學位,參加學術會議、國內訪學、外單位進修等,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完善師資隊伍學歷、職稱等梯隊結構的基礎上,筆者所在學校充分考慮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與學科團隊建設,與學校人事部門協調,引進數量充足的、高質量、高層次師資隊伍。(3)實行教學人才隊伍的校校合作與校企合作學校對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或實踐性強的課程,在找不到本校合適的教師的情況下,開展校校合作與校企合作,特別是核心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盡量做到有合作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
3.打造用“多維課堂”,豐富教學模式
筆者所在學校踴躍探究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類才俊的培育模式,建設實習、生產、論壇、合作、模擬等多彩別致、規模豐富、分合協調的“多維課堂”,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1)學術前沿的論壇課堂針對電子信息的熱點問題,《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課的一種創新形式是專題講壇,由學校教師同行業兼職教師所采取的探討式教育方略,和學子一起探究專業熱點問題。(2)真題亦真作的生產課堂“畢業式實習”課需要學校與企業的生產課題相聯系。學校要把學生帶進企業的生產基地,開展“參與型”教學模式,深入生產一線,與企業工程師一起探究現實疑問。(3)由專家評議的模擬教室“課程設計”課常使用“真題而假作”,使用“集體式評議”教模式。學校教師、行業兼職教師或專家團體對學生開展模擬評議。(4)攜手努力,協同創新《電子全面設計》課與生產目標“真題亦真作”的結合,采取“合作型”教育模式。人人參與,公共材料共用。教師與學生依據多重而全面的評議完結一個優秀預案以成就生產碩果,齊心協力成就初評預案或者正規成品,團結一致成就一套合適而簡便的設計成品并參與答疑辨析。
4.強化實踐,突出應用,創建“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
筆者所在學校通過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驗班等方式,創建一種“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打造一流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踐教育系統,充分提升學生的創造技能與工程踐能。學校建設校外高質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以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作為實習與實訓內容,建設省級產學研基地,以學生學習、科研、生產的全過程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應用、創新能力。
5.創新教學管理,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構建一套全過程、立體化的“多位一體”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
(1)教學計劃的安排要與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近年來,電子信息工程行業快速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領域新技術層出不窮,該專業本科教育出現學科內容膨脹快、課程門數增長快、總課時反彈快的“三快”現象,這不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所以,教學管理改革需要修改教學計劃,整合課程內容,削減課堂教學學時,以與“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相適應。(2)提高對教育進程的管制工作學校采用“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在課堂之外的開放性學習環節大大增加,因此教管尤為重要。學校加強教管工作,有利于學校盡快找到教學的不足之處,且馬上予以修正,能規避教學的偏差。學校依據多種途徑掌握教育情勢,收集各方建言,以此推動教育工作的創新,促進教育工作取得實際成效。(3)對教育質量監控系統的改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教育質量監控系統首要改善的是對教師教育的調查與考核策略。因為,校外教學環節增多,如果教師不認真組織教學,許多實踐環節會流于形式,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成為一句空話。(4)建立一種符合專業特點的評價考核機制傳統的卷面考試形式已與“4112”新人才培養模式不相稱,學校需要改變單一的“一考定乾坤”和“分數定高低”的現象。根據專業特點,學校采用“ETSR”(即考試、測試、仿真和答辯)和專業認證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和實踐環節進行評測。根據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的獲獎成績,給予其一定的學分。筆者所在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綜合改革實踐證明,該培養機制是行得通的,能解決課程建設系統改革的問題,提升人才培育的質量,有利于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在電子設計比賽上贏得優異成績。學校依據采取“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學生,提升了他們的踐履能力與創新水平,促進了學校同企業的彼此認識,加強了實習基地建設,便于產學研一條龍式的實施運行,推進了雙方在產學研諸多內容上的綜合協作。該路徑有不足之處,如某些課程在具體實施時如何取舍、課時設置的量、先后怎樣設置等。它們需要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斷改善,使該路徑日益合理、科學。
參考文獻:
[1]祝秋香,肖衛初,張學軍,等.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認證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08
[2]郭慧,賀杰.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29
2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研究內容
2.1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的概念是1999年美國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把所有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現在普遍認為物聯網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對象實現互聯互通,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特征的網絡。從物聯網的定義可以看出要實現物聯網需要具有感知、通信與計算能力的智能信息傳感設備等實現全面感知,借助現有的互聯網和電信網來進行數據的可靠傳輸,以及數據的智能處理,進而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務。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可以根據信息生成、傳輸、處理和應用劃分為4個層次:感知識別層、網絡層、管理服務層和綜合應用層。其中感知層是物聯網信息的來源,包括各種類型的傳感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智能手機、智能家電以及智能測控設備等;網絡層實現數據的傳輸,包括有線和無線網絡的接人層、會聚層和核心交換層;管理服務層實現數據存儲、處理的和智能決策服務等,包括中間件、數據存儲與處理、數據挖掘與智能決策等;綜合應用層實現不同行業的綜合應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環保、智能醫療等。物聯網4層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2.2 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研究內容
由物聯網的4層體系結構圖可以看出:感知層是物聯網應用的基礎,位于物聯網應用的最底層,也是物聯網區別于傳統互聯網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層主要涉及RFID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和控制技術、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等主要關鍵技術。物聯網的應用層與具體的應用領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需要根據具體的應用來設計。物聯網網絡層的數據傳輸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管理服務層涉及的數據存儲、云計算、數據挖掘等各種支撐技術都是物聯網應用和研究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技術和內容。
由于物聯網的研究內容比較寬泛而且涉及多學科的交叉,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現有學科基礎、專業設置以及研究內容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培養方案方面會存在的一定的差異。由物聯網的4層體系結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物聯網工程專業設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電子技術和嵌入式技術基礎較好的高校可以側重于感知層設計和應用,計算機技術基礎較好的高校可以側重于物聯網應用層和信息服務層,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基礎較好的高校可以側重于網絡層和管理服務層,還有各相關交叉專業設置較為全面、研究基礎較好的高校則可以在物聯網的各層都平衡發展。具體設置什么樣研究方向和培養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基礎和特點以及高校的行業背景,設置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培養方案和側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煤炭行業背景和醫學特色的理工類高校,目前設有相關的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技術與儀器、網絡信息安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具有較好的相關專業建設基礎,尤其是面向煤礦自動化和信息化應用領域有著較強的優勢。因此,基于學校的行業背景和專業基礎現狀,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側重點是物聯網的感知層設計和應用,兼顧管理服務層的相關技術研究,如中間件等。重點應用領域是礦山物聯網以及智能移動醫療,結合現有的網絡信息安全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制定符合學校實際和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的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
3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3.1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在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根據物聯網專業的研究內容和市場需求定位,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是:具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網絡技術、傳感技術、射頻識別技術、嵌入式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物聯網中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物聯網的通信架構、網絡協議和標準、無線傳感器、電子標簽射頻識別、信息安全等產品及系統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產品開發、技術管理與設備維護等工 作。
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掌握必需的傳感器、電子、通信、單片機、RFID技術等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基本物聯網節點、網關、網絡協議棧,有線和無線網絡技術原理,無線自組織組網、有線和無線網絡拓撲以及網絡安全技術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熟練并系統地掌握物聯網應用系統集成、物聯網硬件與軟件設計、互聯網應用等,具有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物聯網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工程設計、設備制造、網絡運營和技術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等能力;掌握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物聯網業務的開發、測試、推廣等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應用信息網絡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試驗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熟悉礦山物聯網的架構、應用環境和關鍵技術,并能夠進行系統設計和開發;熟悉物聯網在智能醫療領域的應用技術,并在現有醫院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移動醫療的智能終端、醫療傳感設備、中間件、數據存儲、應用系統的設計和開發等。此外,還應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其他行業和應用領域。
3.2 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設置
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是綜合多學科的新興專業,在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還不夠成熟和穩定,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實際教學情況,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課程的設置。目前,物聯網專業課程設置基本上在現有較成熟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基礎上,增加與物聯網相關的核心課程,但側重點是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結合學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物聯網專業課程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模塊:(1)公共基礎模塊;(2)專業必修課程模塊:(3)專業核心課程模塊;(4)專業任選課程模塊;(5)跨學科課程模塊;(6)實踐課程模塊;(7)素質拓展模塊。各模塊包含的主要課程如表1所示。
在課程的設置上既考慮了物聯網專業的核心研究內容和專業特色,同時考慮到物聯網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還沒有專門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點,目前基本上都是作為計算機或相關學科的一個研究方向,而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課實現國家統一命題,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要能夠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實現無縫對接,使得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夠輕松實現進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這樣的一種現狀,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在必修課程模塊和核心課程模塊中分別開設了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等相關的課程,同時開設了物聯網導論、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原理與應用,能夠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和考研深造的需要。為了突出物聯網專業知識,在專業任選課程模塊中開設了大量與物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聯網和計算機相關和當前最為熱門的課程,充分體現了該專業方向的知識面寬、技術先進等特點。跨學科課程模塊的設置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煤礦行業的生產背景和主要技術裝備,為以后從事煤礦物聯網和數字礦山建設打下基礎。實踐課程模塊的設置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教學環節,是達到學以致用的主要途徑,是整個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內容。素質拓展模塊通過組織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4 人才培養和教學資源建設
4.1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
高等學校的使命是培養人才,高校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優勢以及綜合其他因素來確定人才的培養模式。因此,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能夠全面反映高校對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時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學是行業特色鮮明、理工類為主的綜合型大學,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結合煤炭行業特色,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善創新”的創新型人才和高級專門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構建多元化、多目標的培養模式,同時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鮮明、層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在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借助現有相關專業的培養模式和經驗,并結合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點,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學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目前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及其他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方案制定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其核心培養方式是采取的3+X培養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時間在學校進行相關基礎課和理論課的學習,至少1年時間采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通過將企業納入到人才培養主體地位,可以進行訂單式培養,大大增強學生對企業需求的了解和實踐動手能力。真正體現“卓越計劃”的3個特點,即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物聯網工程專業主要是培養工程類的專門型應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一方面是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加強物聯網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核心課程內容的教學,另一方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尤其是引入相關企業的參與。目前,我校已與安徽徽斯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由參與的公司提供相關課程的教學和實踐環節的平臺,并且公司有優先挑選優秀畢業生的權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學與附屬醫院安徽淮南東方醫院集團也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和制訂數字移動醫療系統方案。移動數字醫療系統的實施可為學校物聯網專業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參與設計和開發的機會,同時也會為學生的培養提供很好的實習場所和平臺。另外,安徽理工大學與兩淮煤礦企業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有著很好的合作基礎,雙方都在積極準備聯合培養礦山物聯網建設人才,進行校企深度合作,為拓展學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和就業機會。此外,學校還與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相關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如上海、深圳、無錫、蕪湖等,為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前提供深入企業實習機會,為進一步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經在學校的一些專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較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
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除了有定位準確的培養目標和合適的培養模式之外,還需要有配套的軟硬件教學資源的支撐,教學資源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一個專業辦學水平的高低往往與該專業的師資、實驗室、教材、實習場所等建設水平有關。對于物聯網專業這樣一門新興專業,面臨的專業教學問題更為嚴重和急迫。學校在物聯網專業建設過程中,相應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來保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
(1)物聯網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是所有教學資源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沒有好的師資很難想象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因此,學校和學院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培養,培養的方式主要是從學院中挑選出一部分對物聯網感興趣而且嵌入式技術以及軟件開發能力過硬的教師組建成物聯網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通過申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請物聯網相關課題展開物聯網理論和應用研究,目前已有2項物聯網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物聯網應用課題,多項企業物聯網應用橫向課題,通過科研課題工作的深入展開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師對物聯網理論的理解和實踐應用水平,對推動物聯網專業的教學水平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學院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部分教師到北京、無錫、長沙等地參加“全國高校物聯網專業教學和研討”“高級物聯網開發工程師物”等教學和專業技術的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物聯網教學水平和專業技能,然后再通過校內的研討和講座帶動更多教師物聯網專業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設也是辦好專業必不可少的環節。由于物聯網專業是新建專業,雖然已經出版了一些不錯的物聯網方面的圖書,但適合作為本科教學的好教材還是鳳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術類或普及類。因此,在教材的建設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們根據開設的課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現狀,挑選出相對較好的基本教材和參考書,通過大家閱讀討論,然后根據制定的教學計劃,來確定講授的內容和學生需要自學的內容,并整理教學講義和課件,為后續教材建設做好準備。通過這一環節,充分提高了對教學內容細節的掌握和理解,也對物聯網技術掌握得更為全面。
(3)實驗室建設是實踐教學環節的有力保障。為了能夠滿足物聯網實驗教學的需求,學院對物聯網實驗室建設投入了大量的建設經費,實驗室采購了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頻識別實驗教學系統,并向安徽福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訂制了無線傳感網絡教學系實驗系統。在物聯網實驗建設過程中,物聯網專業教學團隊全程參與整個實驗室建設過程,對系統的安裝、調試、運行都進行全面掌握;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并邀請物聯網實驗系統開發的T程技術人員給教師做專門的技術培訓和講座,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通過師資、教材和實驗竄3個環節的建設,目前學校已經具有較高水平的物聯網專業教學團隊和完善的教學配套資源,完全能夠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和計劃來進行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當然,任何一個新的專業的開設,都需要一定時間的建設和完善,在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探索和完善,并借鑒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及時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結語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資源建設,是所有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在辦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而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水平教學資源建設是辦好物聯網專業的前提,因此,各個高校應根據各自不同的辦學基礎和行業特點,著眼于市場需求和自身的辦學優勢,在體現物聯網工程專業共同特點的基礎上,要突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行業特色,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更能滿足市場需求和具有更寬的就業面。
參考文獻:
[1]吳功宜,吳英.物聯網工程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1-5.
[2]劉云浩.物聯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6.
[中圖分類號]G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5-0098-01
欄目是綜合性少兒期刊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好欄目是綜合性少兒期刊的形象標志、個性展示,體現著綜合性少兒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欄目創新是綜合性少兒期刊生存發展的應有之義。
“中國優秀少兒報刊金獎”期刊《廣東第二課堂》自創辦以來,一直重視欄目建設特別是心理輔導欄目的編輯工作,長期以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信箱”為學習的榜樣,并與時俱進地提出“承上啟下,開拓創新,貼近讀者,以心換心”等一系列辦欄韜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作為欄目的責任編輯,現以2009年度《廣東第二課堂》(小學生閱讀)心理輔導欄目《紙條飛呀飛》的策劃、編輯、反饋為例,就綜合性少兒期刊心理輔導欄目的編輯創新,略表一枝。
一、以正確的編輯理念為指導,注重欄目效益的最優化
作為宣傳媒介,綜合性少兒期刊要反映少年兒童的成長動態,傳播素質教育的最新成果,向廣大讀者輸出科學、優美、適宜的信息,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具有應用和參考價值的成長經驗。
綜合性少兒期刊在正確的辦刊宗旨基礎上,按照既定的報道規劃,指導作者按照選題撰寫文稿,對讀者起著引領作用。此外,綜合性少兒期刊在滿足讀者那些符合辦刊宗旨需求的同時,還要對讀者施加影響,從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對新知識、新事物、新文章產生持續的需求,從而為讀者提供新的服務。
《廣東第二課堂》是廣東省教育廳創辦的綜合性少兒刊物,始終以正確的導向性為編輯方針,以嚴謹的科學性為編輯思想,以有益的實用性為編輯內容,以有機的和諧性為編輯布局,以充分的趣味性為編輯風格。尤其是在心理輔導欄目《紙條飛呀飛》的編輯方面,更是體現了民主、開放的追求,實現了欄目效益的最優化。
二、以讀者來信為依托,注重欄目的策劃與編輯
《廣東第二課堂》發行面廣,收到的讀者來信(包括電子信息)比較多,小學生反映心理困惑、渴求得到疏導的來信數量僅次于作文投稿。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在社會轉型期,心理問題低齡化趨勢明顯,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與茁壯成長。作為少年兒童的良師益友,綜合性少兒期刊沒有理由無視讀者的心理困惑,而有義務為身陷心理糾結的少年兒童提供專業、適宜的援助與服務,心理輔導欄目在援助與服務過程中當仁不讓。《廣東第二課堂》也是這樣。
我們編輯認真對待每一封讀者來信(包括電子郵件、QQ留言、手機短信、電話等),雖不說件件有回復,但是也做到了每封來信都編號歸檔,時時有所掛念,期期載文疏導。以讀者來信為依托,及時掌握當下小學生的心理動態,貼近他們的心房,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化解著他們的心結,盡可能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從“心”出發,為廣大讀者服務。
我們注重欄目內容的策劃與編輯。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博士、天津大學心理研究所詹啟生所長、“心海”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俞和軍老師、上海市身殘志堅的中學教師丁銘等人,擔任“心理醫生”,為讀者解答心理疑難。他們專業、親切、實用的輔導,情同“親善大使”,使小讀者如沐春風,受益匪淺。
我們還注重欄目形式的變化與完善。不做單一的“讀者來信回音壁”,而是把心理學新聞、故事、討論、對話、圖片、測試等各種文本,適宜地呈現給讀者,使欄目活而不亂,五彩繽紛。
三、以專業輔導為己任,注重欄目的效用與反饋
心理輔導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為了打造精品欄目,本欄責任編輯閱讀了大量的心理咨詢書籍,并參加了有關考試獲得了相應的證書。此外,本欄責任編輯還建立了相關的QQ群,團結了一批熱心作者與讀者,保證了稿源,也能在網絡環境下及時收集讀者意見。還開通了中國移動短信“飛信”業務,利用現代通訊技術,讓欄目與讀者、作者保持“親密接觸”,使刊物效用最大化。
綜論
(1)從自主設計型實驗教學談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 王冰 王世儀 張成鴻 周萬春 黃敏 劉佳
實驗技術
(4)履帶式雙人休閑運動車的研制 張印 李小昱 王為 向德虎 冀牧野
(8)6-甲基尿嘧啶的綠色合成 耿靜漪 姜文清 賈定先
(11)fe/cu-edta絡合電極電勢的影響因素及探索 王新紅 戴兢陶
(14)自噬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初探 金岳心子 高超 李婷
(17)基于fpga的立體停車場控制程序設計 韓延義 尹睿涵 徐帥 李岳
(21)帶式輸送機從動軸的疲勞分析 周立彬 陳煥國
(24)換熱器性能參數實驗臺自動測試系統的改進 王亞輝 田瑞 馮志誠 王召陽
(27)基于gsm技術的溫度報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周曦國 陶薇薇
實驗研究
(30)小麥幼苗微管結合蛋白map65s體外對微管聚合影響的研究 馬愛珍 韓榕
(34)幾種生物質活性炭處理有機實驗室廢水的研究 屈軍艷 胡成 殷明義
(38)試管比色法檢測淀粉酶值實驗教學中的問題探討 楊萍萍 徐瑞雪 劉美 崔言順
(41)bifeo3及其摻雜體系薄膜的結構及性能研究 呂平 宋濤 張曰理 閆寧
(45)茶葉渣負載羥基氧化鐵的制備、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黃秋香 張慶樂 李娜 李敏 葛海燕
無
(49)參考文獻 無
實驗研究
(50)絮凝固液分離技術處理廢棄泥漿試驗研究 楊春英 白晨光 馬慶松
無
(53)如何寫科技論文的“結果與討論” 無
實驗教學
(54)基于matlab的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探索 陳宏
(58)面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高分子物理實驗教改與實踐 李景慶 鄭俊萍 崔振鐸 原續波 沈永濤 王瑋 馮奕鈺
(62)強化實驗教學管理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措施 段祖安
(65)基于cdio模式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李珍香 李全福
(69)儀器分析實驗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于專妮 王強
(71)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開放性實驗教學在生物專業的實踐 洪軍 胡建業 王福梅
(74)“公能”素質教育與電子信息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 高藝 孫桂玲 李曉晨
(77)地方理工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于洪飛 龔紅梅
(80)地球物理專業數字信號處理實驗教學的探索 鄭晶 彭蘇萍 朱國維
何登科
(83)計算機導論實驗教學的探索與改進 陳武
(86)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的液壓傳動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韓克鎮 劉軍營 王勇 劉同義 許同樂
(89)測試技術實驗教學的特色創新實踐 袁慶丹 劉軍 唐東煒
(92)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計算機硬件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王曉迪 孫建國 武俊鵬 張國印
(95)獸醫外科手術學實驗教學改革 王華 周孝瓊
(98)虛擬實驗在醫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劉慧中 周金娥 李月琴 蔡玉興 金玉杰 方敏
計算機應用
(101)高校校園網網絡系統安全隱患防范對策探討 姜貴平 時鑫 秦羽豐 孫海龍
(104)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聯想教學法研究 陳美芳 毛淑娟
(108)使用excel軟件求取反應級數的快速方法 葛華才 朱明麗
(111)基于校園網的統一威脅管理研究與應用 孫恒
(115)結合多媒體技術的實驗教學改革 王良成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18)開放與共享實驗室教學模式的構建 王玉法 梅蘭蘭
無
(121)高校本科實驗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標準介紹 無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22)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廠供電實驗室建設 劉燕 魯明麗 秦維勇
(125)基于局域網的金屬材料熱處理虛擬實驗室構建 包俊成 王志奇 畢大森 高新樹
無
(128)如何寫科技論文的“實驗方法” 無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29)高校實驗室開放與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彭儒武 徐海花
(133)大類專業招生制下的實驗室構建 嚴家斌
(137)淺談經管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 王永會
(140)電氣控制實驗室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 趙亞范
(143)獨立學院建立經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思考 熊小芬
實習與實訓
(146)以基礎化學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綠色化意識與技能 林曉輝 董建 陳震 葛燕青 姜洪麗 曹曉群
(150)研究型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衣華鵬 張鵬宴
(153)構建安全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 楊永良 李增華 侯世松 左樹勛
(156)基于知識網絡的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平臺的共建與共享 郭廣航
(159)基于協同模式的中藥資源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方法 畢建杰 祝麗香 張明忠 霍學慧 葉寶興 孫印石
(162)船用柴油機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歐大生 陳萍 王悅民 張劍平
&
nbsp; (166)面向實踐的“微機原理及應用”教學探索 劉迎澍 金文 陳曦 張慧群
(169)探析獨立學院手工會計實務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必要性 李淑芳
(173)案例教學法在智能儀器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陳穎 林育茲
儀器、設備、技術
(176)離心泵綜合演示裝置的研制 曹亞鵬 袁中凱 任少鋒 杜恪聽
(179)水源熱泵機組性能測試實驗臺設計方案探討 崔四齊 楊曉明
(184)硅mems陀螺教學實驗平臺搭建 郭占社 曹樂 王顯波 韓景軒
實驗物資購、供、管
(187)高校可共用資源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 武向俠 落巨福 王惟遠 白垅 梁宏 張月琪
無
(189)加強教學基礎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 無
研討與交流
(190)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取材途徑 劉清波 黃紅梅 陳智勇 覃靜萍 趙燕 黃麗華
(193)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實習的改革 何榮華 王一鵬
(196)談物理化學實驗的有效數字問題 任聚杰 郭子成
(199)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實驗中的錯誤 馮俊榮
(202)物理實驗與基礎力學實驗承繼和銜接問題探索與實踐 王潤永 杜寧 王琳 張敬東
無
(206)如何寫論文摘要 無
研討與交流
(207)頒獲 無
綜論
(1)從自主設計型實驗教學談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 王冰 王世儀 張成鴻 周萬春 黃敏 劉佳
實驗技術
(4)履帶式雙人休閑運動車的研制 張印 李小昱 王為 向德虎 冀牧野
(8)6-甲基尿嘧啶的綠色合成 耿靜漪 姜文清 賈定先
(11)fe/cu-edta絡合電極電勢的影響因素及探索 王新紅 戴兢陶
(14)自噬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初探 金岳心子 高超 李婷
(17)基于fpga的立體停車場控制程序設計 韓延義 尹睿涵 徐帥 李岳
(21)帶式輸送機從動軸的疲勞分析 周立彬 陳煥國
(24)換熱器性能參數實驗臺自動測試系統的改進 王亞輝 田瑞 馮志誠 王召陽
(27)基于gsm技術的溫度報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周曦國 陶薇薇
實驗研究
(30)小麥幼苗微管結合蛋白map65s體外對微管聚合影響的研究 馬愛珍 韓榕
(34)幾種生物質活性炭處理有機實驗室廢水的研究 屈軍艷 胡成 殷明義
(38)試管比色法檢測淀粉酶值實驗教學中的問題探討 楊萍萍 徐瑞雪 劉美 崔言順
(41)bifeo3及其摻雜體系薄膜的結構及性能研究 呂平 宋濤 張曰理 閆寧
(45)茶葉渣負載羥基氧化鐵的制備、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黃秋香 張慶樂 李娜 李敏 葛海燕
無
(49)參考文獻 無
實驗研究
(50)絮凝固液分離技術處理廢棄泥漿試驗研究 楊春英 白晨光 馬慶松
無
(53)如何寫科技論文的“結果與討論” 無
實驗教學
(54)基于matlab的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探索 陳宏
(58)面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高分子物理實驗教改與實踐 李景慶 鄭俊萍 崔振鐸 原續波 沈永濤 王瑋 馮奕鈺
(62)強化實驗教學管理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措施 段祖安
(65)基于cdio模式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李珍香 李全福
(69)儀器分析實驗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于專妮 王強
(71)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開放性實驗教學在生物專業的實踐 洪軍 胡建業 王福梅
(74)“公能”素質教育與電子信息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 高藝 孫桂玲 李曉晨
(77)地方理工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于洪飛 龔紅梅
(80)地球物理專業數字信號處理實驗教學的探索 鄭晶 彭蘇萍 朱國維
何登科
(83)計算機導論實驗教學的探索與改進 陳武
(86)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的液壓傳動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韓克鎮 劉軍營 王勇 劉同義 許同樂
(89)測試技術實驗教學的特色創新實踐 袁慶丹 劉軍 唐東煒
(92)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計算機硬件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王曉迪 孫建國 武俊鵬 張國印
(95)獸醫外科手術學實驗教學改革 王華 周孝瓊
(98)虛擬實驗在醫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劉慧中 周金娥 李月琴 蔡玉興 金玉杰 方敏
計算機應用
(101)高校校園網網絡系統安全隱患防范對策探討 姜貴平 時鑫 秦羽豐 孫海龍
(104)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聯想教學法研究 陳美芳 毛淑娟
(108)使用excel軟件求取反應級數的快速方法 葛華才 朱明麗
(111)基于校園網的統一威脅管理研究與應用 孫恒
(115)結合多媒體技術的實驗教學改革 王良成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18)開放與共享實驗室教學模式的構建 王玉法 梅蘭蘭
無
(121)高校本科實驗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標準介紹 無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22)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廠供電實驗室建設 劉燕 魯明麗 秦維勇
(125)基于局域網的金屬材料熱處理虛擬實驗室構建 包俊成 王志奇 畢大森 高新樹
無
(128)如何寫科技論文的“實驗方法” 無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129)高校實驗室開放與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彭儒武 徐海花
(133)大類專業招生制下的實驗室構建 嚴家斌
(137)淺談經管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 王永會
(140)電氣控制實驗室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 趙亞范
(143)獨立學院建立經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思考 熊小芬
實習與實訓
(146)以基礎化學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綠色化意識與技能 林曉輝 董建 陳震 葛燕青 姜洪麗 曹曉群
(150)研究型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衣華鵬 張鵬宴
(153)構建安全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 楊永良 李增華 侯世松 左樹勛
(156)基于知識網絡的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平臺的共建與共享 郭廣航
(159)基于協同模式的中藥資源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方法 畢建杰 祝麗香 張明忠 霍學慧 葉寶興 孫印石
(162)船用柴油機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歐大生 陳萍 王悅民 張劍平
&
nbsp; (166)面向實踐的“微機原理及應用”教學探索 劉迎澍 金文 陳曦 張慧群
(169)探析獨立學院手工會計實務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必要性 李淑芳
(173)案例教學法在智能儀器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陳穎 林育茲
儀器、設備、技術
(176)離心泵綜合演示裝置的研制 曹亞鵬 袁中凱 任少鋒 杜恪聽
(179)水源熱泵機組性能測試實驗臺設計方案探討 崔四齊 楊曉明
(184)硅mems陀螺教學實驗平臺搭建 郭占社 曹樂 王顯波 韓景軒
實驗物資購、供、管
(187)高校可共用資源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 武向俠 落巨福 王惟遠 白垅 梁宏 張月琪
無
(189)加強教學基礎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 無
研討與交流
(190)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取材途徑 劉清波 黃紅梅 陳智勇 覃靜萍 趙燕 黃麗華
(193)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實習的改革 何榮華 王一鵬
(196)談物理化學實驗的有效數字問題 任聚杰 郭子成
(199)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實驗中的錯誤 馮俊榮
(202)物理實驗與基礎力學實驗承繼和銜接問題探索與實踐 王潤永 杜寧 王琳 張敬東
無
(206)如何寫論文摘要 無
研討與交流
(207)頒獲 無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的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無論我們的生活還是學習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運用電子信息化,當然對于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和教學中,教育信息化無論對于授課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在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視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教育信息化不僅僅使得教課老師能夠隨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思想觀念,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途徑更加廣泛,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學習。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對于中小學的師生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那么我們需要將教育信息化對于中小學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積極作用分開進行講解。
(一)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授課老師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學校或者授課老師能夠知道全國各地的優秀學校或者教師都在進行什么形式的教學或者有什么特別成功的案例,教師通過瀏覽這些信息提出一些適合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課老師備課過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個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豐富和增添了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在局限于學校所提供的課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幫助,學校老師在進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澀難懂的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運用計算機進行聲音、圖像表達出這些原理或者知識的形成過程,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知識可以通過圖像形象的表達出來。很多時候老師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圖表或者是某個現象的形成過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圖表或者現象具體的寫到黑板上的話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上網搜索相關的圖表和現象形成過程的圖或者視頻將他們下載下來放入自己的講義中,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將老師的備課時間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對于任課老師的教學內容也充實了很多,在授課老師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也節省了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課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授課老師就可以將在備課的過程中節省的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制定中小學在每個學習期間的學習進程和學科內容的恰當安排,為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課老師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夠將前后講解的知識點或者內容很好的聯系起來。中小學生所學的每個學科中每個單元或者章節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有些時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識點或者內容,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那么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能夠憑借記憶或者翻閱以前的筆記來聯系這兩個知識點,這樣就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進行中小學課程的教授,那么我們的任課老師在講到有關聯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將以前的課件調出來讓同學們復習,這樣才能既省時又省力的就將相聯系的知識點連接起來了。
(二)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1.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育信息化對于學生的幫助很大的,因為以前傳統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生在實際課堂上聽取教師進行知識的講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學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實際課堂上學習,他們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網上課堂或者將老師的課件拷貝到自己電腦上進行聽講。學生將老師的課件拷貝下來之后能夠隨時聽講,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反復看課件,并且不用與老師必須面對面的才能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僅方便了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也節省了任課老師的時間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調動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中小學校推廣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過程中使得一些枯燥無味的知識變為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或者是直觀形象的圖表,讓中小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僅僅可以讓知識變得更加形象,還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增添一些視頻或者聲音片段,這樣中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集中精神去聽課,多種感官系統一起作用,能夠讓學生感覺到一種真實的感覺,這樣就能讓學生將學習的東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記憶。所以對于這種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對其給予極大的重視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夠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將圖、表、聲音、視頻等等各種感覺的信息融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僅可以形象生動的解釋相關的知識點,還可以讓中小學生充分利用各個感覺器官去感受學習,從而將這些內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課堂學習增強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對于相應的學科學習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學生和授課老師之間的互動或者交流
現代的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觀念認為,在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學習能力為中心,而不是以授課老師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內容為中心,并且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學習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以后的學習中,老師授課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讓中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所以中小學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行過程中需要積極的、主動的參與老師的教育教學中去,在接受老師講解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學或者小學中老師講課過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這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課老師講解知識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實行能夠給待遇中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一些幫助和機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著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從而對中小學的教學也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教育信息化給予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挑戰
(一)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需要讓中小學校改變自己的教學條件和相應的教育環境
中小學校要想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進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和一些多媒體技術。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的教學老師和學生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電子設備并且這些設備的價格比較昂貴,這就導致了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學校不能夠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即使電子設備的購買費用解決之后,那么以后對于設備的維修費用、保養費用等等各種費用的花銷也是很大的,可能對于城市化的學校這些費用是可以承擔的,但是對于一些農村的學校或者經濟條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區,這些費用對于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在進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操作這些電子設備的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我國的很多中學老師對于計算機操作能力比較差,更缺乏對新型計算機教學系統和教學軟件的學習,甚至有些小學老師連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都不能夠完成,這種現象就嚴重阻礙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學中的順利實行。
(二)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學成功應用不僅僅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積極配合,也對中小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標準。在中小學進行教育信息化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求任課老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對電子設備的操作能力,但是對于中小學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實行也需要他們在一定程度對信息技術或者計算機網絡有所了解和掌握。因為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講解為主,如果學生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對老師講解的內容有異議的話,不能夠及時地反映給老師,而是需要在課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機會和老師進行溝通。這就要求中學生能夠自己獨立、熟練的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能夠熟練的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互動;至于小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與任課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但是由于現在我們的教育水平和學生的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學生對于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有著很多問題,所以要想能夠在中小學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時代,所以我們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較好的信息技術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學中的實行能夠增強中小學生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為以后使用電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海茹.教育信息化給教師角色帶來隱形危機[J].蘭州:電化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