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21: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兒童心理護理培訓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09-01
小兒護理的特點是護理項目和護理時間都比成人護理要多。尤其是嬰兒柔弱、嬌嫩,更加需要精心護理。由于小兒喜動,好奇心強,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確保他們的安全。兒科門診中,靜脈輸液技術十分常用,但是對于剛剛接觸臨床工作的低年資護士,小兒靜脈穿刺往往成功率低,現總結筆者在臨床兒科門診護理工作中總結的操作經驗和相關技術的改進方法。
1穿刺失敗原因分析
1.1主觀原因。
1.1.1護士自身技術經驗不足。臨床護理研究觀察[1]顯示,行小兒頭皮靜脈輸液時低年資兒科護士與高年資兒科護士相比,其成功穿刺率較低。這一事實證明穿刺失敗首要的主觀原因在于低年資護士的經驗不足,護理技術操作技能有待進一步培訓提高。嬰幼兒的靜脈輸液中最常用的是頭皮靜脈穿刺。但是小兒血管細小,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在選擇入針位置和角度時要格外注意。一次穿刺失敗后往往影響下一次穿刺位置的定位。所以在未選好穿刺位置時一定不能盲目下針,要看清血管后,做到心中有數,再沿觀察到的靜脈走向平行緩緩刺入。其中進針的速度和角度要格外小心,速度太快容易出現還未觀察到回血就已經刺穿血管,角度太大也容易出現穿刺失敗。在每一次穿刺過程中要細心體會小兒靜脈穿刺與成人靜脈穿刺的不同點。
1.1.2操作前準備工作不充分。行穿刺術之前應了解患兒病情、年齡、意識狀態、對輸液的認識程度、心理狀態,觀察好要穿刺的部位及皮膚血管狀況;根據患兒的年齡做好解釋工作;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有部分工作經驗不足的護士,不善于與患兒交流,使其產生恐懼和逆反心理,對穿刺的順利進行非常不利。所以對于已經進入學齡期的兒童,進行適當的交流引導,可以有助于緩解其恐懼心態,配合穿刺使穿刺容易進行。
1.1.3護士心理素質低。現代社會中,獨生子女日漸增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愛護是可以理解的。有些臨床護士第一次穿刺失敗后失去了患兒家屬的信任。患兒家屬拒絕其再行二次穿刺,甚至惡言相對。此時心理素質較差的護士往往承受不了這樣的挫折,再進行二次穿刺時越發慌亂,不能冷靜思考處理,導致接二連三的穿刺失敗。這也是在臨床工作中由于護士自身因素,未能處理好醫護關系而導致的不良結果。
1.2客觀原因。
1.2.1患兒營養不良或肥胖。有些患兒由于營養不良,皮下脂肪少,皮膚肌肉松弛,靜脈易滑動不易刺入。相反有些患兒過于肥胖,脂肪層厚,臨床護士往往根本觀察不到淺部靜脈,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觸摸感覺到靜脈的位置,然后進針,有經驗者可以感覺到刺入靜脈時的突破感。
1.2.2助手配合不當。對嬰幼兒進行穿刺的時候,助手應全身束縛患兒,以輔助操作者順利進行穿刺。若助手配合不當,未能穩定患兒注射部位,也常常導致穿刺失敗。有時可能剛剛成功穿刺,還未用膠帶固定好針頭和輸液皮管就被患兒掙脫。
2護理對策
2.1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對于剛剛接觸兒科護理的低年資護士,在遇到操作困難的情況下應積極向有豐富經驗前輩請教學習,認真觀察技巧嫻熟的護士如何解決各式各樣的業務問題,不斷全面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2.2加強心理護理。應該根據不同年齡的兒童心理特點和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2]。
對于嬰幼兒期的患兒,首次接觸時應先與其父母進行交談,使其慢慢熟悉護理人員,消除陌生心理。用患兒可以理解的語言做好操作前的解釋說明。對于處于學齡期的患兒應主動建立友善的關系,減輕焦慮和孤獨感。簡單明了地向患兒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以滿足其求知欲和知情權,爭取其主動配合并注意常常鼓勵患兒樹立信心,戰勝病魔。
在解除患兒精神負擔的同時,也要解除家長的精神負擔,有些家長對于子女的疾病過分憂慮,這樣不僅引起患兒精神緊張,甚至產生對抗心理,應避免注意。
2.3提高護士的心理素質。護士本身的心理素質是否良好也對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有著明顯的影響[3]。護士應秉承熱愛護理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愛護小兒,以及為小兒健康服務的奉獻精神從事自己的臨床工作。具有健康的心理,樂觀、開朗、穩定的情緒,寬容豁達的胸懷。有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與小兒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冷靜思考,積極處理,這樣才不會在遇到困難時亂了陣腳。如果穿刺失敗,面對患兒家屬的質疑,也應該積極與患兒家屬溝通,耐心地解釋來緩解患兒家屬的不安情緒。
2.4創建良好的環境。適當的環境刺激,如彩色圖案、卡通動物、玩具氣球,都能使患兒得到感官刺激和情緒愉悅,對其身心發育十分重要。在門診輸液室中可以開辟一個獨立的兒童輸液室,并對其進行適當的裝飾。這樣也有助于患兒更快地熟悉周圍環境和有關人員,減輕陌生和恐懼感。
3總結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健康觀的變化,護理的理念也在不斷推進,護理的工作范圍的拓展使其功能日益突出。新技術、新儀器的臨床運用促使護理醫學朝著更細微、精確、高效的方向發展。兒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護理治療都有其獨有的特殊性,因而對任職于臨床一線崗位上的護士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兒科護士在實踐中要學會細心觀察、仔細操作、不斷學習與總結,在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將其他學科的廣博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靈活運用于自己的工作當中。如對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文學、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涉獵能夠更有助于與患兒的溝通,提高親和力,力爭將兒童教養與健康護理的宗旨更好地貫穿于護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兒科護患糾紛的常見原因
1.1護士方面的原因
1.1.1 護士工作壓力大兒科病人多,床位周轉快,患兒所需服務項目多,患兒病情變化快,需勤觀察、勤處理、勤記錄;且患兒多為獨生子女,家長過分緊張,護士還需耐心解釋,大量的工作導致護士值班時精力高度集中,心理壓力尤重,如超過承受能力極易發生護患糾紛。
1.1.2 一些社會偏見易致護士心理失衡目前,社會對護士的認識仍然存在偏見。多數人缺乏對護士職業的了解和尊重,認為護士的職責只是打針發藥,是侍候人的工作,當患兒疾病治愈或好轉時,護士的成績常常被忽略;由于市場經濟的原因,個別醫院不注重護士應有的福利待遇,不注重給護士減壓。這些因素易導致護士情緒低落和心理失衡,容易將不滿發泄于患兒及家屬,由此引發護患糾紛。
1.1.3 護士服務態度差個別護士服務意識欠佳,工作責任性差,粗心大意,引起患兒家屬反感,是引發護患糾紛的主要原因。
1.1.4 護士“三基”水平有待提高兒科護理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護理工作難度大,兒科護士既要求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應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尤其應懂得兒童心理學。如小兒靜脈穿刺是工作中的難點,若不能“一針見血”,或對家屬所提出的與疾病相關的問題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等,極易引發護患糾紛。
1.1.5 醫藥費用的問題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家長對某些項目的合理收費不理解,得不到滿意的解釋,就容易發生矛盾沖突。
1.1.6 護理差錯、事故由于護士違反診療護理常規,忽視三查七對,責任心不強,出現醫療過失造成患兒人身損害,甚至導致患兒死亡,引起護患糾紛,這種情況雖少見,但在每個醫院都可能發生。
1.2患兒方面的原因
1.2.1 患兒家屬缺乏醫療常識患兒入院后,隨著病情的發展或藥物副作用的產生,會出現一些原來沒有的不適癥狀,家屬因缺乏醫療常識,將正常的診療或藥物副作用歸咎于護士操作不當或醫生用藥不當。
1.2.2 靜脈穿刺易使患兒產生強烈的反抗行為,家長焦慮、心疼患兒,要求“一針見血”。
1.2.3 患兒家屬不配合診療或不遵守規章制度臨床工作中,許多患兒家屬重醫囑輕護囑,對護士交待的一些注意事項不予理會,在休息、飲食、睡眠方面隨心所欲,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發生意外。如腎炎患兒本應臥床休息,應給予低鹽或低鈉食物,而家屬心疼患兒,任其自由,結果影響治療效果。卻一味追究護士在管理和治療上的責任,導致護患糾紛。
1.2.4 患方由于經濟原因,不愿接受某些治療、護理方案,如拒做各種檢查,以至延誤診斷和治療,從而引發護患糾紛。
1.2.5 患兒家屬對治療護理期望值過高家長總是希望藥到病除,而對于有些病情特殊的患兒,以現在的醫學技術水平,醫護人員盡最大努力也只能達到一定程度,家屬卻不能充分理解。
2防范措施
2.1更新觀念,提高服務質量
改進服務態度、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做到“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在工作中嚴格規范護理人員行為,從根本上改善服務態度。
2.2深化管理體制,合理安排護理人員
面對兒科護理巨大的工作量,為兒科病房增加護士編制,平時多了解護士的思想動態,關心護士的生活。
2.3加強“三基”訓練,提高兒科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
豐富的理論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重要條件,是防范護患糾紛的重要因素。護士必須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我院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培養兒科護理人才,通過提高護理水平,保證好的護理質量,以便減少因技術問題引起的護患糾紛。
2.4提高道德修養,強化服務觀念
護士在實施醫療護理過程中,提供溫馨服務,即親切文明的語言、溫文爾雅的表情會給病人帶來親切感、信任感,這一切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同時護士還應樹立廉潔服務的觀念,用正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抵制不正之風,加強道德修養,在病員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
2.5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嚴防差錯事故
醫院應經常開展醫療衛生法制宣傳教育,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要求廣大護士增強法制意識,尊重患兒的生命權、健康權和監護人的自以及患方的知情權。在護理過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謹慎從事技術操作,遵守“三查七對”原則,嚴防護患差錯、事故的發生。
兒科護理;護理干預
作者單位:450000鄭州市婦幼保健院
兒科護理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護士的技術操作水平、責任心、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要求開展以滿足患兒的身心、社會、文化等各種需要為目的優質護理。現將我科開展的護理干預技巧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干預對象均為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門診或住院的患兒68例,其中嬰兒期(< 1周歲)20例,幼兒期(1~3歲)18例,學齡前期(3~6歲)27例。護理時在嚴格執行兒科護理常規的同時,對患兒家屬和患兒運用正確有效的護理干預和心理支持。
2 家屬和患兒的心理狀態
2.1 家屬的心理狀態
2.1.1 陌生緊張感 患兒突然發病,家屬被迫到醫院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對醫護人員不熟悉, 對疾病本身的認識不足,感到非常緊張, 同時對醫院因為患兒病情所進行的各種醫療檢查和治療護理操作了解甚少,更增添了緊張不適的感覺,引起家屬的焦慮和緊張,經常表現為見到醫生或護士反復不斷地詢問病情,他們迫切需要了解孩子患了什么病、發病原因、如何治療、效果怎樣、預后如何、怎樣防治等相關知識[1]。
2.1.2 焦慮恐懼感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一旦生病都會引起家屬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家屬會擔心孩子的病情的輕重、痊愈的時間、痊愈后是否留后遺癥。部分患兒病發突然,病情嚴重且變化迅速,家屬毫無心理準備,難免感到恐懼。
2.1.3 懷疑和不信任 家屬大多缺乏醫學知識,多認為住院后應該藥到病除,當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愿望時,常產生抱怨心理,對醫生的診療水平產生懷疑。常表現為醫護措施不能很好配合;或對護士要求過高,同時對醫護人員產生不信任感。
2.1.4 自責補償心理 孩子患病時,負責照顧孩子的人家屬會產生自責心理甚至罪惡感,認為是自己照顧不周又擔心其他家人責備自己,有的家屬還會相互指責,惟恐孩子在治療護理中再受傷害和委屈,恨不能代其受苦,對孩子百依百順。
2.2 患兒的心理狀態
2.2.1 恐慌不安和害怕感 患兒進入一個陌生的壞境中,常常一入院就會感到恐慌不安,出現哭鬧、拒食等現象。患兒大多數對疼痛都非常敏感,加之平時常有“不聽話就打針”、“打針很痛”等的言語暗示,造成患兒一見到穿白大衣的醫護人員就產生恐懼害怕感。
2.2.2 反抗心理 反抗是兒童的天性,部分患兒會出現大哭大鬧,吵著要回家,對抗治療,用一種消極、不愉快情緒對治療護理表示抗議。
3 干預措施
3.1 營造良好的環境 營造一個適合兒童心理的環境,可在護士站里擺放玩具,病房墻上掛上孩子們喜愛的卡通圖像。病房可采用暖色調,床上用具可選擇帶小熊、鴨子等可愛圖案的布類來代替傳統的白色布類,必要時可播放兒童音樂。消除患兒的恐懼感,給家屬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3.2 倡導人性化服務 護士熱情 、耐心 、細致地為家屬介紹醫院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服務及相關規定,盡快幫助家屬熟悉就醫環境,消除對環境陌生引起的焦慮。通過講解病因,治療和護理措施,使家屬對疾病有所了解,增強家屬對孩子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巡治,以實際行動使家屬安心,消除家屬因對疾病和預后不了解引起的焦慮恐懼感;護理人員要主動與家屬溝通,認真解釋治療方案的科學性,使家屬正確面對疾病,消除家屬的懷疑和不信任感。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講故事、唱歌 、撫摸 、交談、交朋友等,分散小兒的注意力,增加小兒的信任,減少患兒的恐懼心理和反抗行為。
3.3 強化護理技術培訓 嫻熟的護理技術是取得患兒及家屬信任和配合的關鍵。護士必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動作輕柔、嫻熟、準確、快捷、規范。在靜脈穿刺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技術,用和藹、同情、正確的語言引導家屬緩解緊張情緒的同時,施以穩、準、輕、快的穿刺操作過程,努力做到一針見血,對家屬內疚、憐愛心理起到撫慰作用,取得家屬及患兒的極大信任和寬慰,同時消除了患兒的恐懼心理,減輕患兒痛苦,增強了患兒戰勝疾病的信心。
根據孕產期保健規范的要求,我們在二樓每月開展一次計劃免疫課堂,每周開展1-2次孕產期基礎課程;每月九樓一次大型授課,每周一、二、三、四開展孕期拉瑪澤分娩課堂,隨著二孩政策放開,高危孕婦數量增加,每月一次的瘢痕子宮健康教育課堂。
由于全區加強了高危兒的統一管理,兒保業務量在2018年有了大幅度增加,健康教育和行為訓練也隨之增加,引進了高年資的兒科兒童保健醫師駱紅梅,每周1-5上午和下午均開展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訓練課。
我們的課堂內容通俗易懂,將孕婦最想知道的和最應獲得的知識以及自我護理技巧及時告訴孕婦。孕媽媽及家屬們通過學習,收獲豐富,及時學到了實用的技能和知識,為自身及寶寶的安全、健康做好了儲備。
2018年,我院免費孕婦學校小課堂開展共70次,周末大課11次,家長學校160次,瑜伽課150次,共計391次,聽課的孕婦人數約4755人。健康知識的知曉率為67.4%,自然分娩知識知曉率為98.6%,滿意度調查為98.1%。
1情況介紹
我療養區,主要擔負一般性康復療養和優秀基層軍官健康療養任務。
2做法
2.1先進的護理服務理念是提升服務品質的基礎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只有更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意識,
并不斷增強全體護理人員相應的認同感,才能為療養員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服務。一是進一步教育、引導護理人員牢記療養院的服務宗旨是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高效的療養保健服務[1]。圍繞如何為療養員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保健、康復等一體化服務,療區護理骨干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集中教育和培育,并到兄弟療養院參觀學習。二是在療區開展了“護理人員應具備哪些職業素養”大討論;進一步強化“把每一名療養員當作尊貴的客人”的服務意識,特別是通過開展“假如我是一名療養員”討論,引導護理人員“進入療養員角色”,從中體會服務和被服務的親身感受,讓護理人員深度體驗被服務者現實或潛在的需求。三是組織護理人員吸納“細節決定成敗”等新觀點,將細節服務運用于護理實踐,大力倡導“用心,就能想到,就能做到”等理念。隨著護理團隊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療區的護理服務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
2.2將滿意服務升華為感動服務我們通過與療養員座談和派員走訪基層部隊等形式,深入了解基層軍官的生活、工作及家庭情況,體驗他們工作與生活的艱辛,使護士們把尊重和愛心充分體現到為基層軍官服務上。針對優秀基層軍官前來療養多以家庭為單位的實際,我們盡力為他們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除正常的療養設施外,還特別購置了幼兒學步車、微波爐、電吹風、電熨斗、小藥箱等兒童及家庭生活用品。每當療養員入院,都送上一封親切的慰問信,讓療養員倍感溫暖。療區曾收治了一名軍官,其三歲的兒子患有自閉癥,我們特請大連市中心醫院的專家為其會診;為保證不間斷治療,我們在其出院后多次進行電話回訪,及時給予護理指導,最終使患兒痊愈。為把護理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我們錄制了3張與部隊健康相關的DVD盤,贈送給每一位療養軍官,引導他們樹立大健康觀,并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為了方便療養員的療養生活,從清晨為療養員排隊送診,到雨天為療養員取晾曬衣物;從治療護理到心理疏導,療養員沒想到的,我們想到了,療養員想到的,我們做到了。
2.3強化療養院流程控制,實行人性化護理我們堅持通過控制療養流程中的重點環節實現護理質量控制。療區除接受上級機關和質量控制機構的檢查外,還單獨成立了療區二級質控小組,制定出詳細的考核標準,實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每季度將檢查結果進行排序,在護士長例會上通報,進行評析,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年終給予總結和獎勵。在流程管理過程中采用計劃、執行、檢查、處理(PDCA)全面質量管理程序循環法,不斷改進不合理的流程。如:護理原工作流程要求護士在固定的時間完成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測試,實施中,經常與療養員的休息產生沖突。我們及時調整了工作流程,將“四測”時間改“固定”為“適時”,使得護理服務更加人性化。
2.4建立學習型機制,實現持續質量改進一是鼓勵護理人員參加各種正規成人教育。療區分別制定了近期和中長期的繼續教育規劃。每年有計劃地選送護理人員脫產學習或到治療醫院進修。針對基層軍官攜愛人、子女療養的實際,療區在經費和時間上提供了保障,專門培養了兒科和婦科的專科護士。目前,療區護理人員本科學歷已達到56%。二是積極把握上級部門提供的各種學習機會,走出去,請進來,實現了多種形式的院內外培訓。三是利用“軍隊遠程教育信息網”提供的護理新信息,舉行讀書會、小講座、業務查房、“三基”考試、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措施,使護理人員的知識得到了及時填充。四是軍隊體制編制調整后,護理人員多為近兩年招聘的文員護士,我們通過組織學習“軍隊護理的先進事跡”,舉辦“護士素質的培養”、“慎獨”、“護患溝通技巧”等教育和講座,促進了護理人員素質的提高,為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注重心理護理,在細節上不斷進取我們特別重視心理護理,幫助他們緩解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使其以健康、輕松的心理面對工作和生活。一是團體心理疏導與個體心理疏導相結合。我們發現大多數基層軍官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產生的心理困惑具有共性。為此,我們在療養員中開展了“相互認識”、“走向信任之旅”、“經驗分享歷程”等形式的團體心理疏導。通過傾訴,宣泄了消極情緒;通過傾聽、類比等得到了安慰;通過經驗分享,大家交換解決問題的方法,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而對于偶發的心理困擾,則采用“一對一”的個體心理疏導,對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則尋求心理專科醫生的幫助。二是家屬的情緒調控與軍官的心理護理相結合。基層軍官家庭的主要負擔都壓在其家屬身上,為此,基層軍官常感到愧疚。而家庭又是基層軍官最密切的單元,家屬的情緒直接影響軍官的心理。因而,我們通過“贊美妻子”、“一個軍禮”、“軍嫂座談”等形式,積極做好家屬的情緒調控,使其以平和的心態給基層軍官以安慰和支持。三是兒童的身心愉悅與家庭的輕松氛圍相結合。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兒童的身心健康直接關系家庭的幸福。療養期間,我們為基層軍官的孩子開設了兒童樂園,少兒特長班,使基層軍官的孩子得到妥善的照顧。還增加了兒童用藥的注意事項、嬰幼兒的喂養、兒童心理成長的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家庭的和諧。
3結果
護理質量的高低,應由被服務者作出評價,療養員滿意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讓我們信心倍增。2007年,接待優秀基層軍官的療養科被評為“學雷鋒學蘇寧學習成才”標兵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護士長被評為大連市模范護士。
4討論
將“以療養員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貫穿于護理工作全程,把“以療養員需求為起點,以療養員滿意為目標”作為服務宗旨,堅持療養員滿意是衡量服務優劣的唯一標準,才能為療養員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服務。我們力求做到使療養員感知的服務等于或大于預期的服務,提供超出療養員期望值的服務,從而提高他們對療養生活的滿意度。實踐證明,必須不斷更新理念,在護理服務上以療養員的需求為導向,著力滿足療養員多層次的需求,在療養員對療養服務的特殊需求方面進行認真剖析,從中找出服務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摸準療養員的脈搏和需求,進而提供周到、細致的優質服務,才能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854―02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保健日益受到重視,獨生子女的增加,兒童醫療問題也日趨嚴重。在兒科護理中以人為本的宗旨就是人性化服務,倡導的是一種在安靜溫馨的環境中,以患兒為中心的環境中就診的一個氛圍,這樣使患兒有一種像是在家的感覺,對于他們的恢復身心健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也就是說是一種對患兒和家長的正常需求給于滿足的護理理念。本院2012年開始在護理中推廣人性化服務,護理滿意度有了進一步地提高,護理服務受到了兒童和家長的一致好評。自從開展人性化服務的兩年間(2012―2013年)兒科門意度增長了7%,下面將我院的做法與體會報告如下。
1 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方法
1.1 增強患兒的治療信心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良好的第一印象 由于兒童在患病時的反應也不一樣,這是不同階段的心理發育不一,所導致的一個原因,因此患兒出現喜怒哀樂的無常反應是最為常見。兒童的恐懼來自于醫院的環境、醫務人員、醫療設備等因素。所以兒科應以自然風光和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為主題裝飾,并播放一些兒童喜歡的動畫片,從而幫助患兒克服對醫院的恐懼;護士和兒童來玩游戲,在互動游戲是可以主動和兒童交談讓他們很快適應醫療環境,但是一定要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在和家長交談中要意嚴謹語言行為,來保持和諧關系。護士應以熱情、飽滿的精神面貌,清晰、悅耳、親切的談吐,美觀合體的著裝,端莊樸實的舉止,給患兒和家長得體的稱呼,易接受的親切感來對待兒童的家長。為此我們醫務人員要做到尊重患兒和家長的各項權利;微笑服務、微笑接待;問好、問病情、問需要;愛心、熱心、細心、耐心。這就是我們提倡的一尊重、二微笑、三問、四心。門診護士必須進行禮儀培訓,并且遵守行為規范標準。護理人員要遵守的職業道德,尊重病人的權利。
1.2 正確引導患兒對新環境的適應 由于兒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患兒的注意力轉變很快并且喜怒無常表情很容易體現和表露這是他們的單純所致的因此,他們也不會隱瞞病情有什么就會馬上表露,患兒父母很擔心和緊張,到醫院看病時一般大多會把病情說得很嚴重夸大事實,這些都對兒科護士的護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根據患兒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和家長的心理特征來溝通,正確引導患兒對新環境的適應,為下一步治療做好鋪墊。
1.3加強人性化服務 1、文明熱情的言語行為。我們的言語要體現文明熱情,還要注意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什么樣的場合做什么樣的事情。 2、富有感情,滿懷熱情的心態。護士應當以病人為中心,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對病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就像親人陪伴在身邊一樣。 3、注意說話的場合。我們的言行舉止要隨著患兒的病情而變化。分清輕重緩急,護士要適當嚴肅,積極的安慰患兒和家長,并積極配合醫師的診療。如果患兒病情較輕,可以面帶微笑,多和家長聊聊,語速可以放慢。 4、注意和病人交談的語言技巧。護士要做到有耐心,能夠傾聽別人的話,要有禮貌,有時候還可以用一些小故事促進溝通,緩解焦慮和不適感。第一,從講故事可以轉移患兒的注意力,第二,患兒可以從小故事中找到無窮的樂趣,產生對護士的信賴感。 (四)健康教育的開展 我們把健康宣傳欄設置在兒科各科的大廳,并且把幾十種圖文并茂的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宣傳冊,設計好印刷以后由門診巡視護士在候診區主動地去宣傳。這樣就可以拉近護士與患兒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候診區的氣氛也輕松了。護士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康復指導。有一些對自己不了解的醫療問題和病情就要問醫生不能自己決定,這樣可以避免與醫生解釋不一樣的矛盾發生[3]。護士的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使得護士和患兒及家長的距離拉近了,也使患兒和家長就診時感到有一種親切感,就像和朋友一樣的關系,患兒和家長也會更加配合醫師的診療和檢查。
2 改變服務意識和理念 護士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病人著想。服務病人的工作要積極主動,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善于發現,善于總結解決問題的對策。在工作中改變服務的意識和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在患兒家長容易出現的環節上做好引導,主動介紹就醫流程,主動指引檢查方位,避免走錯路,耽誤時間,主動對檢查治療有疑問的家長做好解釋和咨詢工作。在工作中換位思考,當患兒家長發脾氣、不理解等情況發生時,及時給予傾聽、引導,使患兒及家長帶著滿意而歸。
3 人性化服務的體會 我們社會在不斷發展,百姓的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對兒童的健康保護意識也有了進步,整個社會對兒童醫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兒童醫院的護理工作。因此我們要從工作中的細節方面做起,做到急患兒和家長所急、想患兒和家長所想。人性化服務是醫院的生命,醫院必須以患兒為中心。人性化的提高需要護理人員不斷地學習和充實專業知識,才能不斷地提高業務技術水平,我們通過人性化的推廣來穩定患兒和家長的情緒,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化服務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斷地改進和學習人性化服務,以誠信和優質服務在病人的心目中樹立起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 胡佩誠,吳任鋼,蘇英,等。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19-220,225。
特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各特教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運行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有鑒于此我校總結了多年的教育管理經驗構建了“三四三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的新路。
1 以“四育人”為導向,實現全方位育人。
1.1 管理育人
1.1.1 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建設。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科室分工負責、全校教職工全員參與、校內黨政工青團協調聯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
1.1.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機制。
編制符合特殊兒童發展特征及體現校本特色的心理家健康調查量表,定期進行普測,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篩選出有心理問題的“疑似”特殊兒童,應對其重點關注并提供相應的輔導服務。
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精神醫學專家、特殊教育專家來校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對全校教師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特殊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
1.2 教書育人
心理健康課、思品課思政課、晨會、班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學校要求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通過研究學科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聯系,認真挖掘學科本身的教育性,遵循學科本身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3 服務育人
現代生理學家提倡的“積極的休息”指的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因此學校生活管理教師和后勤服務人員要提高服務質量,規范學生的生活行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休息時間,學習生活要有節奏,做到勞逸結合。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讓學生始終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態度。
1.4 環境育人
校園內書寫相關標語、口號、警示,設立讀報欄,宣傳和普及心里健康知識。學校重視校園綠化、硬化、美化,為學生購置各種玩具和體育設施,把學校建成學生的樂園。讓學生生活在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中,樂不思家,并受到美的熏陶。
2 以培養“四心”教師為核心,發揮育人功能。
對教師進行愛心、耐心、知心、信心“四心”教育,是特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要求。殘疾兒童的點滴進步都需要教師付出艱辛和努力,工作事無巨細。針對殘疾兒童思維的特殊性教師只有掌握他們的認知規律了解他們的情感世界,用真摯的愛去感染他們,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 以培養“四自”新人為目標,深化思想教育。
我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黃希庭先生認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外部客觀環境是基礎,內在動力是關鍵。這種內在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
3.1 堅強的意志。學校要求每位教師都要抓住各種教育機會,利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殘疾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典型事跡,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精神。
3.2 積極進取的心態。教師培養學生有理想有進取心的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經過各種考驗,遇到挫折時,不灰心喪氣,善于總結經驗,振奮精神,激發勇氣。
3.3 充分的自信心。學生的自信心是推動健康心理品質形成的不竭動力。針對殘疾兒童孤獨自卑的個性,教師要給他們創造實現自我的機會,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賞識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
4 以“三個”基地為載體,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深入社會、服務社會,最終適應社會的有效形式。
4.1 手拉手互助基地
學校以“手拉手、心連心,同做祖國好少年”為主題,在承德市翠橋學校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基地。兩校之間通過定期開展各種活動,使健殘學生增進了友誼、同受教育、共同進步。
4.2 獻愛心共建基地
以“關愛、成長、奉獻”為主題,在醫學院護理系建立“獻愛心共建基地”。兩校學生結成一對一的對子,開展定期的雙向交流。我校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有效途徑,宣傳大學生志愿者為殘疾學生獻愛心做奉獻的義舉,通過捐贈儀式、答謝回訪等形式讓殘疾學生感受到健全人的支持與關懷,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
【關鍵詞 】 兒科護理;風險;安全管理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兒科護理因具有患兒年齡小、自主意識差、疾病可變性大,發病急、變化快、易反復、工作遇見性難,護理操作瑣碎、臨時處置多、以及家屬陪伴數多等工作特殊性,決定了兒科護理是一種高風險工作。為使兒科護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強安全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編制護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規范化安全管理平臺 科室定期召開全體護士會議,對兒科護理過程進行分析、總結,識別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制定常見急癥搶救流程、工作環節流程、應急預案流程、服務規范用語以及科室護理質量控制標準等,形成護理服務活動的工作規程、管理準則和質量標準,使大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隨意性,并以文件為準不斷對護理安全質量進行評價,使護理人員行為有規范,工作有標準,評價有依據。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組,確保安全管理的落實 為根本上落實安全管理,除護士長嚴按標準統一進行質量管理外,科室還設立了安全管理小組,全面負責護士長外出及夜間的各項護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負責夜間的質量監控,要求嚴格按管理文件、質量控制標準進行督導。建立護理工作缺陷登記本,護士對本班所發現的護理缺陷、隱患,如急救、治療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補充、完善;服務態度方面與病人發生爭執、糾紛等;護理質量方面配錯藥、打錯針,嚴重的漏針、輸液反應、過敏反應等進行記錄,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對護理缺陷登記本所反應出來的問題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著重風險評估,加強重點監控 (1) 對兒科護理人員的環節監控:對新入及有思想情緒的護士加強管理,做到重點交待,重點跟班,切實做好護理安全管理工作,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隱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環節監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兒、藍光照射患兒、輸液患兒及有發生醫療糾紛潛在危險的病人重點督促檢查和監控。(3)時間環節監控:節假日,雙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勞時間,交接班時均加強監督和管理。(4)護理操作環節的監控:輸液、注射、各種過敏試驗、醫囑的轉抄核對、執行、錄入等。雖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發生問題,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作為護理管理中監控的重點之重點。(5)定期進行護理安全隱患檢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自身和科室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發生的原因,吸取教訓,提出防范改進措施,對同樣問題反復出現的個人,追究相關責任,杜絕嚴重差錯事故的發生。
1.4 規范護理工作程序,加大質控力度 (1)強化質量監督機制:護士長對護士的違法行為及時糾正處理,針對護理安全的薄弱環節,完善質量考核標準。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質控小組每周監控,院質控小組每月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糾正,提出改進措施,使護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規范化。(2)嚴格查對制度,正確及時執行醫囑。一般不執行口頭醫囑,搶救危重病患者時,醫生下口頭醫囑,護士必須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并做好記錄。在診療過程中,若患者執意拒絕,應做好解釋,無效時及時向醫生匯報,并請患者或家屬簽字為證。(3)加強學習,重視理論與技術培訓。兒科護士必須精通護理基礎理論和兒科專業知識,護士長要引導護士不斷更新知識、學習相關學科,如兒童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知識,針對兒科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詳細的護理人員培訓計劃,并建立兒科護士培訓手冊,詳細記錄培訓內容及階段考核結果。定期以小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競賽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練賽等,定期考試考核,加強“三基”訓練,要求精通本專業的理論和技術操作,熟練搶救器具的應用,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鎮定自若,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1.5 加強搶救物品保養 科室對搶救物品和儀器合理擺放,定點、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點交接、記錄,隨用隨補,并消毒保養。指定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護士負責系統管理,每周消毒、保養、調試1次,護士長隨時抽查,發現問題及時送檢,并詳細記錄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損耗,確保急救過程的使用安全。
1.6 確保護理文書質量 護理文書牽涉到患者法律問題、醫保、賠償等各種問題,也是醫療糾紛的第一手資料。要及時、準確地記錄從患者所有搶救措施、醫囑執行情況、采取的護理措施及詳細病情發展過程,禁止出現遺漏、涂改現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過實施安全管理,護理糾紛發生頻次減少,護理缺陷發生頻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護士轉變了理念,形成了一種學業務、比技能的良好氛圍,使護士護理技能得到鍛煉。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護患關系更加融洽,增強了護理隊伍的凝聚力。
3.討論
安全管理是當前醫院服務質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醫院質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標防范護理差錯和事故,確保護理安全已成為現代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作為兒科護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視護理安全管理,采取積極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護理風險的發生,將風險降到最低,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根本上提高兒科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護理管理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護理安全管理應重點把握的幾個關鍵性問題.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4,24(1):41.
[3] 張穎,高秀芬,史忠嵐.急診護理的風險管理。中國使用護理雜志,2006,1(1):5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0例, 女10例, 年齡3~81歲,平均(33.85±20.26)歲。傷員中軀體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發骨折2例),臟器損傷2例,其他2例。住院時間最短12d,最長73d。
1.2 傷員入院早期反應類型 由于傷員的特殊性,全社會高度關注,慰問者絡繹不絕。因此,我們選擇傷員入院第3天環境相對安靜的情況下對傷員進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評估,根據傷員的自述、結合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見表1。
1.3 傷員住院后期心理反應 在傷員出院前1周再次進行問卷,根據傷員自述,篩選出傷員最關心的問題見表2。
表1 傷員入院早期心理反應類型(略)
表2 傷員入院后期心理反應(略)
1.4 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小組由11名護士組成,組長負責制。其中副高職稱4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4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3人,按兩人1組分為5組。每組配四川籍大學生志愿者1人。傷員到達之前,小組成員接受心理干預相關知識培訓,相互傳達和反饋信息,探討干預方案和措施。達成每天有記錄、每周有總結,懸而未決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溝通的共識。研究證實[4]小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醫護患關系,提高療效和患者應對能力,促進患者社會功能恢復。
1.4.2 解決語言溝通問題:考慮到傷員來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語言交流的困難等因素,醫院聯系大學院校的四川籍學生加入小組,同時小組成員積極學習四川話。解除了大家語言溝通障礙的顧慮。
1.4.3 提供安全舒適環境:醫院專門設立以溫馨和放松為主題的愛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張貼圖片并寫上鼓勵和祝福的話語;休息間懸掛醫護人員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親手折疊的千紙鶴;每個病床均配備電話機,以便傷員隨時與家人朋友取得聯系;適當限制外界人員的探視和新聞媒體的采訪,保證傷員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給每個傷員準備全套日常用品,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和口味準備飯菜, 關注傷員的生活所需,對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盡量給與滿足;做好基礎護理,協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傷員翻身、擦背、洗頭、進食等。
1.4.5 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和支持:①對焦慮不安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內心的焦慮、恐懼,對沉默不語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觸摸的方式與傷員建立信任和親密關系;對不能聯系到家人的傷員,通過醫院或媒體等渠道聯系家人以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②對喪親后情緒克制、回避的傷員,提供安全、安靜的環境,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哀傷和對親人的哀思;對于內疚自責明顯的傷員進行認知調整,讓其意識到這是自然的災難并不是個人的過錯;③對抑郁較為嚴重的傷員要隨時關注情緒變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險物品,如水果刀、繩子等,加強陪護,同時請精神科會診,對情緒易激惹的傷員根據醫囑使用鎮靜藥物。④對有憤怒情緒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和發泄,并尊重和理解傷員,做好溝通交流,必要時請心理專家共同解決。對傷員呼叫或提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應,防止傷員有被忽略的感覺。⑤對疲倦、失眠、噩夢、暈眩、心神不寧的傷員,提供安靜環境,給予心理撫慰,安排家屬陪伴,適當使用抗焦慮和鎮靜安眠類藥物。⑥對入院后期傷員心理反應,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災害的信息、抗震救災的進展情況,他們得到最權威、最及時、最準確的信息,心理確定感增強,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針對傷員關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時而有效的救治,是否會留有某些后遺癥,而這些后遺癥(如截肢)是否會影響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組成員把軀體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傷員,使傷員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數,積極配合。⑦關注兒童傷員的心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相對于成人來說,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 有可能在將來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6]。我們將4個學齡兒童和1個學齡前兒童安排在一個病室,鼓勵他們多接觸,利用年輕人更易于接近兒童的特點,選派小組年輕的成員負責他們的心理撫慰任務、年輕護士負責他們的日常護理工作,并根據傷情的恢復情況帶領他們參加活動,如游園、看電影等,傷員住院期間恰逢“兒童節”,我們經醫院領導和主管醫師同意,在病區為他們舉辦主題為“手拉手,讓我們一起過‘六一’”活動,無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們的臉上。
1.4.6 傷員家屬心理支持:傷員家屬除了遭受強烈地震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外,還飽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哀,同時還要照顧傷員,以及自身面對的環境、事物變化產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幫助。我院為家屬提供舒適的陪伴條件,不需要陪伴的傷員,醫院安排居住賓館,專人負責家屬管理。同時,請心理專家為家屬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家屬運用有關知識較好地配合醫療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療工作。
1.4.7 加強社會支持:安全良好的就醫環境,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志愿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對地震傷員的關心和愛護、陪伴和支持都會給傷員帶來力量和希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話語,讓傷員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事件,也是全社會的災難性事件,同時也讓傷員們感到他們并非是孤軍作戰,他們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作為堅強后盾,提高了傷員應對疾病和災難的信心,增加了應對應激的能力,軀體和心理狀態得到了良好的恢復。
2 效果
2.1 小組的工作得到傷員的認可 我們通過觀察、詢問等了解患者的反映,傷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 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是恰當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僅反映在傷員情緒的穩定,還表現在他們對小組成員的極大信任。通過小組成員的努力,在傷員住院1周后,傷員既能主動交流,積極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如我們收治的某體育學校的大三學生,左腿腓骨開放性骨折。對于他來講,學體育的腿不能動了,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剛入院時,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悲觀、失落、麻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不信任他人、與人疏遠。我們通過與主管醫生溝通,把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他,使他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當他知道他的傷痊愈后對他的學習工作不存在任何影響時,大家體會到他開朗的性格,他不僅談他的學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還談到他以后找什么樣的女朋友。所有傷員在離院前要求小組成員必須當面道別;還有一個14歲的小傷員把心里話寫成信交給我們成員,在信中他稱我們“媽媽”,讓我們深受感動,激發出極大的成就感。
2.2 小組的工作得到病區醫護人員的好評 病區醫護人員感受最深的是傷員由剛入院的悲觀、憤怒、沮喪、失落、麻木、害怕、緊張、焦慮及煩躁,極端的不配合到主動了解病情、病區傷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治療護理依從性得到較大提高,為診治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傷員的痊愈起到積極作用。
2.3 小組工作得到主管部門領導認可 救治四川災區傷員不僅是一項醫療任務,更重要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它體現的是黨的凝聚力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所以,傷員的救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點差錯”是最起碼的要求。在2個多月的救治過程中,沒有1例傷員因心理問題延誤治療,也沒有1例傷員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全部傷員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陰影,出院前情緒穩定,態度樂觀,對生活表現出敢于面對未來、重建家園的信心。我們的工作也得到院領導的表揚。
3 討論
3.1 建立接納、信任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心理干預的基礎 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2天下午,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沒有急于詢問傷員有什么心理問題,而是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傷員的生活情況,為他們讀報、打水、協助進餐、購買他們喜歡的雜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狀況評估是心理干預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傷員的心理狀況就無法進行干預工作。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三天對全體傷員進行全面心理評估,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將問題總結歸納,制定出干預計劃,逐項去完成。
3.3 心理干預要有計劃、系統地進行 我們在傷員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驟,第一步保證傷員休息,鑒于剛入院傷員路途顛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時應以保證他們休息為主;我們主要通過閱讀病歷來了解傷員的傷情和家庭情況。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評估,傷員入院第2天,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與他們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第三步分組進行干預。每2人1組,每組負責4個傷員,頻率為第1~2周為1次/d,第3~4周為1次/2d,第5~6周為每周2次,第7~8周為每周1次。了解傷員所需,密切觀察傷員情緒和精神狀態,對特別需要關注的傷員,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支持,樹立信心,使傷員度過心理危機,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3.4 護理人員要做好心理護理的自身準備 對傷員應激反應或危機的心理干預護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如果心理干預人員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不但難以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而且會給傷員造成“二次創傷”。 我們小組成員中3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其他8人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何觀察傷員心理應激、創傷心理救護、正確對待病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并且與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知名醫院精神科專家建立業務關系,取得技術支持和幫助。
災后心理重建的路還很長,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康復的力量和建設性的潛能。傷員出院時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讓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對我們醫務人員培養綜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驗。無論到災區前線還是在后方救治傷員,都顯示出白衣天使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在未來的路上,也許還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驗,愿我們的經驗對同仁應對類似事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董惠娟,李小軍,杜滿慶,等.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問題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1):153158.
[2] Goenjian AK, Walling D, Steinberg AM,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 Am J Psychiatry,2005,162:23022308.
[3] 趙國秋. 心理危機干預技術[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547.
[4] 王志英,翁永震,張大光.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醫護小組工作制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0):725728.
1.1資料選擇
選擇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在全院5個兒科內科病房所發生的89例護患糾紛案例。具體數據分類見表1。
1.2方法
及時與事件雙方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調查分析糾紛發生的誘因或矛盾升級的原因,明確糾紛產生的主要責任人。
根據所收集所有的糾紛產生的常見、高發原因與護理管理者與護理人員進行座談,有針對性的制定對策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硬件和軟件各個方面的改善。
按照制定的防范對策與措施在兒內科病房有針對的實施,觀察1年內糾紛下降比率。
2護患糾紛常見原因
2.1護理人員方面
2.1.1 因服務態度引起的糾紛
雖然現在醫院越來越看重服務,但仍有些護士對患兒及家屬態度生硬,缺乏耐心,溝通太少;或對患兒或家屬在診療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和要求不理睬;在家屬有所怨言時不能很好克制自己情緒,從而使矛盾激化。2.1.2 因技術問題引起的糾紛
兒童因多種原因靜脈穿刺有一定的難度,有時會不太順利,這對于兒科護士來說,是常見的,而對患兒家屬來說,則認為是技術問題, 家屬由于心疼患兒易產生糾紛。
護士技術不熟練、護士技術操作水平低,或操作不當且不合程序,都會使家屬對護士的業務能力起疑,而無法與護士進行融洽的配合,甚至產生不滿。
2.1.3 責任心不強,護理工作不及時導致護理糾紛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缺乏高度的責任感,如觀察病情不仔細,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致使患者或家屬不滿。或未能嚴格執行護理工作制度,憑經驗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生差錯事故,給病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發生護患糾紛。
2.1.4與病人溝通的能力差
住院期間,家屬和護士在接觸中容易產生種種心理矛盾,家長的心理素質、文化背景、受教育教育程度和經濟狀況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護患關系。患兒和家長需要的不僅是藥物治療,更需要溝通和理解。
2.2患兒家長方面
2.2.1家屬對治療的擇優心理
患兒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往往會希望挑選工作經驗豐富、護理操作技術熟練的護士來實施。
2.2.2病人對醫療護理服務全過程認識不足
不少家屬把自己看做醫療服務的消費者,十分注重保護自己的權益,而對醫務人員的付出卻漠然視之。 2.2.3病人對護理人員信任不足
個別患兒病情無明顯好轉,家屬有時會對護理人員產生懷疑心理,懷疑藥品是否有問題,給藥時劑量是否足量。護理人員如解釋不到位,缺乏耐心就會引發糾紛。
2.2.4患者自身定位失誤,素質欠缺
病人求醫心切,要求護士盡善盡美,達不到要求時出現不滿。有的病人認為自己身份特殊,對護士的要求有時超出了護理范圍,如果護士自控力稍差,很容易引起糾紛。
2.2.5個別現象
由于目前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受媒體對醫療糾紛不負責任的炒作[1],此外社會上部分人不尊重護士工作,及易產生不滿意和挑剔引發糾紛。
2.3其它方面 2.3.1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護理人員編制不到位,長期超負荷工作,造成各項治療、護理不及時,引起病人的不滿而引發糾紛。
2.3.2環境因素
醫院現有的服務設施和條件不能滿足和方便病人,如擁擠嘈雜的環境,病兒的哭吵聲等都對患兒及家長的心情產生影響,有些家長情緒把持不好,見到護士略有疏忽時就很容易把氣撒在護士頭上。
2.3.3經濟壓力過大
醫療費用的迅速增長,給家長帶來壓力和不滿,有的家長往往在出院付賬時,尋找種種借口,刁難護理人員,引發糾紛。
3根據原因及兒內科患兒特點有針對的制定出護患糾紛防范措施
3. 1建立良好的環境
首先建立一個適合兒童心理的環境,病房里掛一些適合兒童的宣傳畫和兒童喜愛的畫片、動物玩具、小人書等,以調節醫院冷峻的氣氛。
3. 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第一印象與首因效應告訴我們[2],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基礎。患兒入院時首先要向家屬介紹醫院的環境、條件,使用文明語言。護士應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地介紹疾病的病因,治療措施及藥物的作用、注意事項等,讓家屬自覺來配合我們的工作。還有對患兒的住院費用增加透明度,實行每日費用清單,使家屬心理有個底,不至于一發催款單就來火。3.3加強護理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
病人可以從一個護士的技術能力,推測該醫院整體護理質量的水平,一旦出現不滿意,靜脈穿刺一次不成功也會成為導致護患關系緊張的導火線[3]。因此經常組織護士開展業務技術培訓,定期抽考護理操作一次,每年組織護理專業技能比賽,要求護士在操作中做到技術嫻熟,動作輕柔,爭取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賴。
3.4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
護理規章制度是護理老前輩用血的教訓總結制定而成的。我們廣大護理人員一定要認真執行,避免差錯事故發生。
3. 5加強與病人溝通的能力
良好的語言藝術是搞好護患關系的基礎,因此,組織護士進行現代護士角色教育,使護士掌握現代護理服務的運作方式與技巧,豐富社會學、心理學知識,培養口才能力。使全體護士認識到善于與病人溝通交流能很好地解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要求,拉近護患距離,減少護理糾紛[4]。
3.6強化服務意識
護理服務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病人滿意,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病人不僅希望從護士那里得到技術服務和照護,還希望得到尊重和愛護,獲得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為此,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主動為患兒和家長提供優質服務,減少護患沖突。 3.7妥善解決已經發生的矛盾
護患矛盾發生時,一定不能回避,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盡量為病人解決問題,多解釋、多做自我批評,確實解決不了的矛盾可請上級領導處理,一定不能使矛盾激化、擴大。
4觀察
4.1效果判斷
通過以上具體措施的實施,觀察2006年6月-2007年5月全院小兒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血液內科、呼吸免疫科及腎臟內科5個內科病房護患糾紛發生的比率。
4.2結果
4.2.1通過一系列有效防范措施的實行,護理人員方面
①法律意識、安全意識有了明顯提高;②優質服務意識顯著加強,由原來的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③職業責任感和慎讀精神明顯增強;④年輕護理人員的理論操作水平顯著提高;⑤護理人員應對突發緊急事件應急能力加強;⑥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能力顯著提高;⑦護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和積極性得到提高。
4.2.2患兒及家屬方面
①患者及其家屬被服務被尊重感明顯得到提升;②對護理人員信任度明顯加強;③特別是患兒的家屬感覺患兒的被重視程度顯著提高;④能積極的配合各種護理操作的實施;⑤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持續上升。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有效的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率,2006-2007一年時間我院兒內科病房護患糾紛僅發生2例,所有醫療糾紛30例,僅占醫療糾紛比例的6%,而2004-2006護患糾紛89例,三年所有醫療糾紛179例,發生率占醫療糾紛的49%,比率降低43%。結合其他科室的特點完善部分內容可在全院各個系統開展,尤其是臨床高風險科室,如:急診室、ICU、新生兒科,可全面降低我院臨床科室護患糾紛發生率,全面提升醫院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樹立醫院優質服務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張穎.護士長在醫療護理糾紛中的定位思考.護士進修雜志.2003,11(18):11.
[2]解穎、曹毓華.第一印象與首因效應在護患溝通中的作用.護理學雜志,1997,12(3):168.
[3]陳曉明、王麗華. 倫理教育對改善護患關系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