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21: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學核心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的這套初中語文教材,有不少老師認為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并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松,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淺見。
一、“三結合”,即是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
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
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書、板書和《中學生助學叢書》
1、利用工具書:工具書是“自學的好幫手”。教師離不開工具書,何況學生。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在課文“預習提示”里有使用工具書的要求,在課后練習題里也有不少訓練題。要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使用工具書的興趣,同時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利用板書:板書的設計,要做到科學、規范、簡明、美觀,這是教師的共識,但實施卻很難。我在設計板書時,首先精心考慮內容的科學,文字的規范簡明,書寫的美觀。
在突出“訓練重點”的“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教學時,則板書優美詞句以體現“生動”;“有條理”則板書第一段體現時間順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和第二段以農事活動為順序的“耕、種、割、插”四個字。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62
由于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運用到,所以語文在很多學生心目中是學起來比較輕松的一門學科。但是由于初中學生要學習的科目比較繁多,又由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點比較零散,所以,語文也是是很多學生不感興趣的一門學科,在學習上就會不認真對待,這就導致語文學科變得越來越不被學生重視。很多學生在課下都會花費大把的精力來做數學習題,但很少有同學在課下學習語文知識,逐漸導致語文水平日益低迷,所以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創新語文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一、閱讀是語文的靈魂所在
閱讀一直以來都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所在,無論是從應試角度來考慮還是從語文素養角度來考慮,閱讀都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語文素養的良好途徑。從應試角度來考慮,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語文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初中承接了小學與高中的學習,如果說高中語文是提高,小學語文是基礎,那初中的語文學習就是鋪墊,作為轉接的一個階段,語文學習必須受到應有的重視。
現在很多初中學生對待語文學習都是無所謂的態度,因為語文學科中的知識都是學生能夠輕易理解的,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語文課堂走神幾分鐘,之后會發現并不會落下很多知識,學生還可以輕松地跟上,所以,學生對待語文總是有一種云淡風輕的感覺,而數學等其他學科如果在課堂上落下幾分鐘很可能就會拉下一個典型的知識點。所以,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對待語文的態度不夠嚴謹。
關于閱讀,學生還應該在日常除了課本中的課文之外,有意識的去閱讀一些名著和一些簡短的文章,這些簡短的文章用來作為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手段,而閱讀名著,則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初中階段,寫作能力基本上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的,因為平時的教學要求對課外的一些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教師在這一方面對學生的要求不是很嚴格,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去自己提高自身的閱讀寫作能力。
我認為,初中的學生相對于高中來講學業壓力還是比較小的,所以,在初中階段就可以有意識的去閱讀一些課外書籍,從而提高自己的閱歷。從小學開始學生就了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可是真正踐行的學生并不多,在這里,我要說一下閱讀的好處,對語文學科的有利方面。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歷,讓學生的眼界得到開闊,這種能力還可以體現在寫作中,因為初中學生的作文水平還是存在很明顯的差異。另一點就是閱讀可以使學生通過長時間的閱讀,潛移默化的學會作者的寫作風格,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趣事并分享
說起記錄生活樂趣,好像只有語文才能很好地表達,因此學生應努力學習語文知識,不斷擴充自己的見識提高文筆,這對于分享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初中是學生處于青春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應格外注意學生的心理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地學習以及生活態度,而記錄生活中的樂趣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學生可以經常記錄生活中以及周邊同學發生的一些樂趣,將青春時期的樂趣記錄下來,并學會分享。學生們都明白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交換之后,我們都有兩種想法。因此學生要明白分享的樂趣,更要明白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如何簡潔文藝的記錄自己的生活,這種能力是語文學科才能幫助學生的。
所以,學生可以利用閑暇時間,經常性的寫一寫隨筆,記錄生活,提高寫作能力,逐漸培養語文素養。初中階段的學生很少會有堅持寫隨筆的好習慣,雖然這種做法的效果并不明顯,但是只要堅持,就會有很大的提高。這種做法相對于以往的傳統的按部就班地去學習語文,是一中極具創新的學習方法,能夠給語文學習注入創新的種子,不斷地去堅持,使創新的種子不斷發芽,為語文學科的枯燥學習注入活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情,將中華文化不斷提高創新。
三、開放課堂形式,采用開放的學習模式
初中語文學習的內容一般是沒有很大的起伏,大體的內容都是比較穩定的,但由于這種沒有起伏的學習模式,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對語文產生了無味枯燥的印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一定推進,將以往傳統的課堂模式打破,創新課堂形式,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到開放學習中去。以往的課堂大都是教師按部就班的講解課文,學生記錄,這樣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是沒有好處的。
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以往的想法,建立自由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的表達想法。對待一些現代文,以往都是逐段講解,而創新課堂形式后,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文,在課堂上,自發的形成學習交流小組,彼此交流心得,將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表達達到內容以及情感主線進行交流,教師進行統計收集,最后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指點。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且能夠積極地去接受知識,心理學研究也曾指出,主動積極地去接受文化知識比教師逼迫下被動接受的效果要好很多。這種做法相對于以前的課堂模式是一種很大的創新,但教師要注意進度,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行為主義心理學旅游企業管理
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1913年所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特征就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其理論的廣泛應用性。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尚無系統研究。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人的行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見的物理、化學刺激)和無形刺激(內在的如思維、情感、欲望等)后的反應結果。多個刺激的反應表現為人的行為特征改變。
2.強化是行為得以保持的關鍵。強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預期反應出現后,立即給予其獎勵或滿足其需要的行為。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前者是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能增強該反應的現象,后者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從情境中排除時,可增強該反應。
3.觀察學習。人類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取信息,通過自我調節及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和結果,不必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4.相互決定論。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行為、環境、個人內在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培訓中的應用
培訓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員工行為的實際水平擬定培訓將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通過演講、講解、演示等方法,使員工自身行為的變化表現為預期結果。如果員工表現出目標行為,主管可根據強化論及時給予強化,使員工的目標行為得到鞏固。比如導游培訓,可以專門組織導游技能大賽,讓導游通過模擬現場景點講解,展示才能,從而全面了解導游們的素質特點,以便進行針對培訓。獲獎者必然會受到積極的強化。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員工必須面對的難題。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可以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聯想學習和行為塑造原理進行。根據認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舒適的工作環境可以刺激員工產生良好的工作情緒,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員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上,主管和員工個人應明確職業生涯每個階段的具體職業目標,以及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條件和要求。拿酒店業來舉例,酒店不僅應讓員工有充電的機會,并且有持續的充電機會,為每一個有需要的員工建立培訓檔案,與員工一起進行職業規劃,將員工的發展與酒店的發展聯系起來。同時倡導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讓員工感覺到這個酒店的氛圍可以讓他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實自己的經驗。
2.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薪酬發放中的應用。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薪酬是員工行為的重要強化物之一。員工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物質報酬,但物質報酬是員工提高工作生活質量的基礎條件因為員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發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計劃看上去很華麗即注重未來的薪金報酬和獎勵的增長幅度,但與員工實際需要相差太遠不能產生強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與員工績效掛鉤則薪酬底線應該明確獎勵標準和尺度應該科學合理且得到員工認同。例如酒店業,薪酬支付的時間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時間不同,產生激勵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員工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員工年齡的增長,經濟狀況的改變和酒店經營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對年輕的員工必須即時支付,無論是發獎金還是給予休假,給予獎勵或表揚都必須即時。另外當員工情緒低落時,也應該采取即時的薪酬支付,而情緒高漲時則可采取延遲支付,這樣有利于保持員工穩定情緒。
3.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景區規劃上的應用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于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針對旅游業,一個景區如果要吸引游客前來,其環境是否讓游客舒適滿意就成了必要條件。如果游客來到一個景區,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認知、有違于內心預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產生抵觸情緒,且會延續很久。所以景區規劃要做到以人為本,不能盲目開發旅游資源,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給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環境。
4.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反饋上的應用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口頭報告法和測驗法。客觀觀察法,包括借助儀器和不借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語言的情況下,條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頭報告法,人類是一種經常用語言做出反應的動物,人類有時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就是語言。華生承認口頭報告法不是徹底客觀的,而是在當前科技條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權宜之計;測驗法,華生強調指出,考慮到語言方面的障礙,需要重視那些不一定要用語言的行為測驗。旅行社一般都會安排旅游反饋,多數是讓游客填寫旅行社服務質量意見反饋單。而這種方法,即使能反應出一些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及時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對面交談,即口頭報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訪環境,或者旅行中確實碰到一些問題,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筆寫無法看出的問題。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出游的動機、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業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等迫切需要尋求的答案。旅游企業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選擇,期望游客選擇自己的服務產品,從而獲得經濟利益。而心理學正是研究人類心里活動規律的學科。這樣,旅游學與心理學找到了契合點。上述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四點應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必然對旅游企業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實踐與構想新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簡稱英語“人教版”,這套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現已正式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現在就我在試用這套教材期間的一些想法和實踐活動作一個總結。
一、新教材的優點和缺陷
1.新教材具有的優點
(1)新教材的知識點和語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如英語中的時態,在初中部,這套新教材中就重點完成了六大時態,即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進行時,有些時態從一出現后,在以后的教材中就反復出現,并且有些時態要在以后的課本中才正式學,在前一兩個學期就有出現。
(2)新教材注重東西文化的差異。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
(3)新教材的對話與課文情景創設,更加貼近生活。新教材還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片介紹的內容,通過名片的內容可以做多種與職業、地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傳真、電子郵件等內容的有關練習,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經常接觸的情景,真實、實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4)新教材緊扣時展的脈搏,響應黨的號召,擴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強。大致表現在關注西都大開發、注重科學發展、關注社會、關注環境。
(5)新教材趣味性強。新教材的話題新穎,生動有趣,增加了謎語、諺語、詩和幽默短文等內容,貼近時代生活。
2.新教材存在的缺陷
新教材除具有以上優點外,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法錯誤明顯,教材校正不嚴肅。新教材存在明顯的語法知識性錯誤,如:第二冊(上)第53頁,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話“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當陳述句部分出現一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動詞時,附加疑問句部分用肯定形式。
(2)教材容量擴大,要求提高,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體體現在詞匯量,練習與教學活動量,閱讀量等的增加。
(3)新教材課本內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識容量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課文幾乎空洞無物,而有的課文如果要按教學目標則需用上2~3個課時。
二、使用新教材的幾點想法和建議
新教材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筆者認為在組織英語課程新教材教法中,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新教材詞匯的教法
在學習生詞時,應把握好三個尺度:(1)集中學習單元生詞,分散學習目標,逐步消化掌握詞匯。集中學習生活是“張思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單元單詞都集中在一塊,所以我認為在學習新教材時采用集中學習單元詞匯。在集中識詞時,所有同學只需會讀詞匯,僅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拼讀部分詞匯即可。再分課分步驟讓學生在課外去掌握詞匯,教師只須在上每一節課之前檢測一小部分學生在課外記憶的情況,如此類推,在單元知識學完后再進行一遍詞匯集中鞏固,在兩個單元或三個單元完成后再讓學生在課外進行一次鞏固,教師抽查效果,這樣在半期后學期結束時再集中鞏固一兩次,這樣學生掌握詞匯的可達95%以上,只有極個別幾個學生不能完全完成詞匯學習目標(learningaims)。(2)掌握(productive)黑體詞匯,理解(receptive)常規自體詞匯。新教材詞匯量大,全部掌握課本詞匯學生倍感困難,只學黑體詞匯顯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時,制訂的詞匯學習目標是“掌握黑體詞匯,理解常規白體詞匯,有余力的學生了解workbook練習題,或課外讀物中出現的詞匯。”用“四會”分詞匯法來區分目標就是課本單詞表上的黑體詞匯需達四會(聽、說、讀、寫)目標,課本表上的白體詞匯需達到三會(聽、說、讀)目標,其它生詞匯達到二會(讀、說)目標。實踐證明這種新教材的詞匯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識環節編排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學生到了初二,他們對新教材的詞匯都記憶猶新。(3)“詞句文”結合教學,即把詞匯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去學,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學。現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表明,在英語學習中創造學習情景,把詞匯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去學。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學,是促進學習者快速掌握語言的便捷途徑。
2.新教材課文的教法
新教材系統性高,因此提倡整體法教學,即先從課文的整體內容入手,了解課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再逐一學習語法與知識點,我認為在具體教學課文時應注意兩個方面:(1)遵循短文閱讀原則,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組織課文教學。(2)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由于教材存在個別不足之處,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按照自己教學的內容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刪除部分不合適的教學內容。在此列舉一事例。如第二冊(上)Lesson9,我覺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編排順序,先進行對話操練再講形容詞比較級的變化規則會對學生授知識造成感覺障礙,因為對話中出現幾個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如果停下來講語法勢必耽誤了操練對話,如果不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學生又如何理解對話內容。于是,我把這兩個授課內容進行交換。先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規則,再講第一段對話,再進行操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主動訂正語法錯誤,在新教材中出現的明顯的語法錯誤,一定要根據正規的語法教學書在課堂上把它給予糾正。
3.多操作練習,少語法教學,真正做到精講多練
現行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注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養成。反復操練是掌握與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具體體現在。第一,加強基礎認知和基礎技能的培養,把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進一步加強聽寫方面的教學,夯實根基。第二,注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聽說技巧。第三,充分利用電教資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語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4.從新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搞好德育教育
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點較多。內容也較廣泛,我們應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好的灌輸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會動態、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教材中英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國家、關愛家庭、關注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和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藝術管理專業最早是在20世紀西方藝術教育中提煉出來的,這與西方國家政府的藝術政策和管理體制密切相關。自從美國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1966年成立研究生劇團管理專業,創辦了西方國家第一個藝術管理的大學專業后,許多西方的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藝術管理專業,如加拿大的約克大學、英國的倫敦城市大學、南澳大利亞大學等。①目前,美國的藝術管理教育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藝術管理專業教育內容由最初的藝術教育領域發展為與藝術相關的多學科領域教育,如:藝術娛樂、傳媒管理、藝術法律研究、藝術行政等。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相繼有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藝術管理專業,但正處于起步階段,就本學科教育體系的科學性、規范性和系統性而言,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一、藝術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藝術管理既包括藝術行政管理又包括藝術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對藝術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管理。wwW.133229.cOM在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滿足藝術產品創作者的需求,只有達到二者的相對平衡,才會使整個藝術生產過程達到最優化。
1.藝術生產理論決定了藝術管理教育的必然性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認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定的基礎。”②藝術生產過程是藝術勞動者的勞動與藝術生產資料相結合,創作生產藝術產品的主客觀相統一的過程,是藝術生產力與藝術生產關系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過程。在人類的生產勞動中,藝術生產是精神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要遵循最根本的生產規律。
對藝術生產過程進行專業化的管理,是在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藝術理論知識基礎上,遵循經濟規律,按照管理理論對藝術領域的精神產品進行專業化的管理。因此,需要培養藝術理論與經濟管理理論相融合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2.藝術市場的高度專業化要求專業的藝術管理人才
面對競爭激烈的表演藝術市場,專業藝術團體的管理應是將藝術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和機制,不應成為“體制改革”的對象,因為藝術院團虧損大多是經營性的虧損而非體制性的虧損。如能先解決好院團的管理問題,那么體制改革的績效也就充分地體現出來了。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藝術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個組織發展潛力的大小,甚至決定其生死存亡。
目前表演團體的管理人員主要由專業藝術工作者轉行擔任,由于缺乏必要的現代管理知識(特別是營銷方面)的培訓和實踐,院團管理人員缺少必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對管理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管人、管事”層面,對現代管理的戰略意義和基本內容缺乏足夠的重視和了解,無論在對內的財務、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方面,還是對外的市場開拓、公共關系方面,都難以承擔起推動整個院團發展的重任。
無論是表演團體還是演出經營機構,藝術管理人才都是其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二、藝術管理教育的特點
作為我國新興學科的藝術管理專業具有自身的教育特點。在結合藝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的基礎上,將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融合,充分利用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兩個平臺,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藝術管理人才提供最廣闊的發展空間。
1.理性培養與感性培養的統一
藝術是感性意識的融合,管理是理性思維的歸納,若想將二者有機結合,就要運用理性思維去客觀認識感性的藝術及藝術形態,在理性、客觀、規范的管理體系中融入藝術的個性化、專業化、多元化、抽象化的表現形態,這樣才能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附加邏輯的理性規范。藝術管理專業恰是將感性的藝術與理性的管理相交叉,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在共有的知識內容下尋求針對藝術市場的動態、規范、秩序的管理研究體系及教育體系。這就是藝術管理專業所要研究的內容之一。在藝術市場運行中,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管理程序等施之于市場運作的各個環節,使得整個項目進行得專業、合理、有序、規范、系統,這就是藝術管理教育所要完成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
2.管理知識與藝術知識的融合
在我國,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信息管理、經濟管理等專業領域的教育教學逐步與國際接軌,將其最前沿的管理知識帶入了中國的管理教育中。藝術管理專業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管理的理論融入藝術的知識領域里,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更不能張冠李戴、不懂裝懂,以管理領域的資深學術資格充當藝術管理的學科前沿專家。藝術管理學科要有一定的藝術專業鑒賞與研究的理論深度,同時要成為能夠統籌、管理、組織、計劃、領導、控制各種藝術活動的管理人員,這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知識與藝術知識相融合。
3.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平衡
這個學科特殊之一是因為它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特殊之二是因為它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理論知識只是藝術管理專業學習的一個必備基礎,社會實踐的廣泛參與和學生組織與策劃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才是其教育的關鍵所在。實踐教學通常是輔之以課堂學習,但藝術管理專業卻是并駕齊驅、雙管齊下、缺一不可。因此,有可能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堂課就會讓他們去體驗藝術市場,感受那種個性的競爭和形態的多元發展。實踐與課堂教學始終是兩條并行軌道,在藝術管理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斷延伸、不斷拓展。也只有在這種雙軌支撐下前進的學科才能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真正通向國際化的教育平臺。
三、對藝術管理教育體系的架構分析
藝術管理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從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需求出發,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開放的思維、科學的視角,構建藝術管理教育體系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意義重大的任務。筆者以為,藝術管理教育應以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實戰派藝術管理人才為目標,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 構建以藝術類公共基礎課為主體、以管理類經典版專業課程和經濟類經典版專業基礎課程為兩翼的理論教學體系,強化實踐、實戰,著力培養組織協調、營銷策劃和項目管理三大能力。
第一方面是理論教學。在課堂教學這一環節中,應牢牢把握藝術管理專業本身的特性與本質。在這里,可以將藝術管理專業的課堂教學內容分為三大類。
1.藝術類
這是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公共基礎課程。藝術的領域很廣,可以根據不同院校所針對的教學方向而定,如:音樂表演藝術、繪畫藝術、舞蹈藝術、傳媒藝術等。而后在各自領域再開辟新的分支課程,增加史學類研究、鑒賞類評論和美學類認知等。
2.管理類
這是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專業課程,也是所有管理專業的學生所必修的通識類課程,包括:管理學、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企業文化學、戰略管理學、營銷策劃學、項目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
3.經濟類
這是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經濟學原理、文化經濟學、藝術經濟原理、文化籌資學、資本運作、財務會計、統計學等。
這三類學科是一個整體的循環體系,在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基礎上,根據學生各自發展方向的不同再進行散射性的延續。
第二方面是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分為實踐寫作和實踐管理兩方面。實踐寫作包括:項目策劃書、計劃書、可行性報告、調研報告、商務議案、財務報告、融資策劃書、演出合同、協議擬定等方面;實踐管理則包括表演團體調研、演出場館調研、演藝機構調研、演出市場調研等方面。
實踐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其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發揮作用確立的好壞。找到學生研究方向與實踐載體相吻合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容易的,因此,要通過長期的揣摩和歷練,才能探索出符合研究方向且有利于教育教學本身的特色實踐教學模式。
藝術管理專業正在蓬勃發展,在英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藝術管理教育也有其淵遠的發展歷史,植根于整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沃土中。現在,我們國家剛剛種下了稚嫩的種子,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專業的教學滋潤、特色的藝術滋養,這一粒粒種子將會厚積薄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磅礴的發展態勢。
現在,我國藝術管理學科已向國際化看齊,積極探索先進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在專業的學術研究支撐下,培養學生的統籌領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管理能力、語言文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計劃安排能力、甄別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相信在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里,藝術管理專業定會整合資源、構架合理學科布局、建立專業學術梯隊、搭建一流教學平臺,進一步推進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課堂討論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時機的捕捉和確定。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討論,因為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討論要源于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在對學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捕捉一些能產生新思維和新方法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遇到了學生需要交流的問題。討論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開展合作學習才有價值。如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當學生讀到“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時,對文題產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貝多芬怎么被稱為巨人呢?顯然,這個問題是有交流價值的,討論交流效果遠遠好于讓學生單獨回答。
2.遇到了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必要爭論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這時沒有必要急于講解,而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學共同評判,最后統一答案。在多角度、多側面的討論探究中,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認識更清楚、更全面。
3.遇到難度大、較復雜、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是內容具有探索性的問題。當前,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探究與實踐內容,考試內容也越來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具靈活性和開放性。受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社會交際能力的限制,單個學生無法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后面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多具有開放性和跨學科性,它在拓寬學生學習領域的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討論,才能完成。
二、精心設置討論問題
在把握好討論時機的前提下,討論問題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討論題應該能扣住整堂課的教學重點,綱舉目張地貫穿起整節課甚至某個階段的教學,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識和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
在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善于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進行討論,擴大互動的空間。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作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同時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決不是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的。而且它又應該緊扣文本細節,便于學生展開思考。問題解決的起點應該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終點應該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整個討論過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如茨威格《偉大的悲劇》一課,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斯科特一行人遭遇的悲劇性體現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體現他們的偉大?一般來講,學生弄清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基本弄清了文章內容和主旨。
三、討論的組織與調控
討論是合作學習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學習,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間,給予學生必要的合作學習的指導,讓學生把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1.優化合作對象,合理選擇小組長。合作學習中,組建合作小組,選擇合適的小組長,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課堂上,我有時讓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這個小組長一定要由班里的優等生和極負責任的同學擔任,他在合作小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務、監督合作進程、總結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學采用“優、中、差”的方式搭配,讓優等生幫助學困生,與其他小組比高低,優等生之間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進。在分工時,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有具體的任務,以便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2.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饋。傳統教育往往片面強調競爭,經常采用的是常模評價,優等生總是得高分,學困生一直抬不起頭來。為此合作教學一定要特別注意在形成性測驗中、在競爭中把原來的小組打亂,重新組成“測驗組”“競賽組”,根據以往學業表現和測驗成績,優等生與優等生一起分組測驗。學困生與學困生一起分組測驗,優等生組與學困生組的測驗難度也有所不同。各測驗組的每個成員,都與原屬小組團體總分掛鉤,優等生組的第一名與學困生的第一名均可為自己的合作小組贏得相同的分數,這種個人在原有起點上進行合理的競爭、公平的評價,最終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受到激勵,取得更大進步。
3.明確討論程序,合理使用討論方法。根據討論內容和目的的不同,討論法在操作程序上也應有所不同。語文課堂上適用的方法有切塊拼接法和思考討論交流法。
(1)切塊拼接法。對于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分工合作效用,應對學習內容進行切塊分割,將不同學習內容分配給不同的同學,各自討論探究清楚之后,再展開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2)思考討論交流法。這是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討論程序,是促使學生就某一話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而與他人分享的一種合作學習策略。其優點在于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加深學生理解問題、形成過濾信息及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客觀全面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是針對閱讀及討論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簡單明了,極易操作,主要分四個部分。
提出問題:教師面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分析、評估及綜合式的思索。
個人思考:學生在規定的時限內(如一分鐘)獨立地、靜靜地思考問題,并將思考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專業發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師在短時間內感到過度的負荷和角色沖突的不適應,而這種沖突和不適應又使教師產生了過高的職業壓力,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情緒。職業倦怠的教師常常會滿足于現狀。同時,他們會用消極、悲觀和漠不關心的態度和行為對待職業和自身發展。這種不思進取常常會造成教學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一種低個人成就感,無意也無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即使是“偶有為之”,積極性也不高。
二、.知識結構狀態與歷史課程改革要求存在明顯的差距。
長期以來,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其中相對固定的“史實”和“結論”過多,與其它學科知識的有機聯系欠缺。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知識結構具有一種靜態的特質,過于固定化,具有這種知識結構的教師,其歷史專業知識的獲得和更新大都依賴于比較消極的外部給予。一些歷史教師,長期以來就是圍繞著一本教科書教學,教科書以外的內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說對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而在新的歷史課程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師如果簡單依靠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就會出現各種困難和矛盾。
三、.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使得教師無心實施新課改理念。
新課程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要求中學歷史教師迅速走進新課程,改進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這些理念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有益處的。但是,在實踐中不少教師發現:這些理念僅僅是口號而已。因為在課改后,仍有許多學校評價學生的標準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同時,學生的成績也是評價教師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應試教育不改變,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不改變,又怎么實施呢?
二、課改后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途徑
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專業化教師就成為當今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必須建立健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這個過程艱巨而復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和途徑努力。
一、.通過自主學習激勵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就如無米之炊,無源之水。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主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在新課改后,歷史教師必須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識,即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因為教師具備豐富、廣博的知識,不僅能在新課程教學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歷史教師在研究歷史教材和歷史讀物的同時,還要閱讀歷史理論著作,關注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積極與其他歷史教師或歷史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廣博地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從其他優秀教師的交流中體會與汲取。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勤于學習,廣泛涉獵,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旦把這些學習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教師就會從中感受到樂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悅。
二、.通過教學反思促進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反思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歷史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歷史學科中要真正地實施反思性教學,必須養成自覺反思的意識,知曉在教學中反思的內容,并懂得在教學中反思的策略與方法。如:(1)教師采用教學日記的形式,把當日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亮點、疑點、難點、盲點、弱點等中的某一點或幾點,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深入反思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對策及預期可能生成的結果。(2)在同行會診中反思。當教師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績,積累一定的教育教學的經驗之后,往往會出現教學水平的停滯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師犯經驗主義錯誤、不思進取、教育觀念老化,等等。通過同行會診,教師能找到教學水平下滑的現象的主要癥結所在。(3)在學生反饋中反思。通過學生反饋的有效信息,從中獲取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信號;通過反思學生,明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目標任務是否完成,學生是否能夠獲得他們期望的意義。反思性教學拓展了歷史教師的發展空間,讓歷史教師成為研究型學者,從而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三、.通過校本研究帶動歷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作為一門科學,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發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要讓歷史教師了解校本教研的價值所在,幫助他們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識,樹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動發展的自信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圍。歷史教師在教研組中通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集體討論等活動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同伴有效互助,實現經驗共享,使每一位教師都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進步。
校本教研的發展在于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可以把加強校本教研作為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實施多項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而教師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校本資源,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重要教育資源,強化校本教研能夠帶動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通過教育部門、學校支持推動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學歷史教師要實現專業的發展,除了具有強烈的自主發展意識外,各教育部門、學校也必須給予實質性的支持。在中學,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即只重視語數外,對于史地等學科關注得很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門相關政策的偏差。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除了學好語數外,還必須有其他知識的熏陶,其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素養的一個有力途徑。所以作為教育部門,應該努力為中學的歷史教學提供各種保障。
北大法學院搞的這一套“績效考核”,說白了就是老掉牙的“論文數量崇拜”。這種重論文數量輕論文質量、重視數量排名忽視科研實力內在提升,一刀切的以論文數量強行考核教授,卻漠視老師話語權以及實際效果的考評制度,早就屢遭詬病了。但問題在于,就是這樣問題多多的考評制度卻依然大行其道,甚至如果不是傍上“北大法學院”的名頭,更不知道這已經陷入公眾審丑疲勞的論文考評,是否還會引來公眾的關注。
(一)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考核機制的現狀
畢業論文寫作是開放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質,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必要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規范畢業論文的寫作和指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于2002年5月出臺了《關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意見(試行)》。
1.畢業論文基本要求。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范圍,不能用專科畢業論文替代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形式必須為學術性論文,不能用法學案例評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法律工作總結等其它形式。畢業論文正文字數必須在6000字以上。畢業論文選題不能太集中,本科階段課程內容選題要高于總選題的30%,選題要同我國司法實踐相結合。
2.指導教師資格與職責。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必須由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寫作水平高的老師擔任,一般選用中級職稱或是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本科畢業初級職稱的教師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擔任本科論文指導教師。本科畢業工作五年以上的審判員、檢察員、律師也可以被聘為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選題,資料收集、寫作方法的運用、文獻檢索、寫作提綱的擬定、督促學生按寫作計劃完成初稿;論文初稿進行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對論文定稿進行成績初評,書寫評語。
3.論文答辯及成績評定。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員須全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答辯組由3人組成,答辯主持人須具備高級職稱,答辯組由電大教師和外校答辯教師組成。法學本科畢業論文成績的認定除了要看畢業論文的本身質量外,還要看學員現場答辯的情況,通過答辯來檢驗論文是否為學員本人完成。成績分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優秀五個等第。優秀人數不得超過參加答辯總人數的20%。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考核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計劃中學術訓練課程缺失。開放教育法學本科教學計劃中沒有論文寫作課程,課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試形式。學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學術訓練,缺乏論文寫作的能力。學員不知道如何收集資料,不知道如何撰寫研究綜述,不知道論文的布局謀篇。雖然有開設《法律文書》課程,但講授內容為司法機關、公證機關、仲裁機關法律文書的規范和要求,并非學術論文技能的訓練。
2.畢業論文表現形式單一。畢業論文只能寫學術型論文,導致部分學術功底差,但實踐經驗豐富的學員興趣不大。學術型論文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格式,束縛了學員的手腳,難以調動學員的寫作熱情,不能充分發揮學員的經驗優勢。
3.畢業論文答辯過場化。答辯過程中有一部分學員答不出來答辯教師提出的問題,部分學員法學基礎知識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問,但為了能讓畢業率達到一定的比例,答辯主持人往往會放寬答辯要求,一個班級只留下一兩個最差的同學不通過,其他同學即使再差,也送個及格分數。導致整個論文答辯過程不是很嚴謹,學員認為通過太容易,不能夠引起學員的重視,不利于論文寫作質量的提高。
4.存在抄襲和購買論文的現象。開放教育學員因為沒有時間或是因為能力不足無法按時完成畢業論文,但為了畢業,就去網上抄論文或是花錢買論文,助長了不正之風,構成了學術腐敗。
二、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的機遇和挑戰
(一)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過去是同中國政法大學聯辦,在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等環節受聯辦學校的制約。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揭牌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設置本科專業,按教育部規定,首批設置本科專業為19個,這19個專業有獨立發放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資格,其中就包括法學專業。國家開放大學可以自主設定教學計劃,決定畢業論文的形式。可以說國家開放大學的成立為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國家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也需要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
開放教育的教學具有開創性[4],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多元化必將更加適合成人學生,更符合開放大學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能夠公平合理地處理法律糾紛。[5]調查報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學員將法學理論同自己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對學員的職業技能的提高更有幫助,更有利于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變。
(三)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電大系統的法學教師在學歷、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師都有一定差距,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電大系統自身的原因。省級電大以下的法學教師無法兼職從事律師職業,導致這些法學教師無法案件。電大系統組織的法學教師業務培訓數量也不多,省級電大的老師還有機會參加培訓,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很少有機會參加培訓。一所基層電大,法學教師只有一兩個,教研活動很難開展,在教學壓力不大的情況,教學技能很難提高。如果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將促進促使教師知識更新,并提高法學實踐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改革的嘗試
(一)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如果學生的學術功底較好,可以通過撰寫傳統畢業論文來獲得學分。此外,學生還有其他選擇,或是在有國際國內刊號的雜志上,或是提交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還可以選擇模擬審判案卷及審結報告或法律意見書作為畢業論文成果形式。畢業論文的形式確定后,不得隨意更改,確需更改的,須報指導教師同意,并須重新開題答辯。
(二)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實行畢業論文“雙軌制”改革,在法學專業114名大四學生中,推行法庭模擬審判和論文結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現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論文占40%。目前,此項改革尚未全面推開,該校采取自愿選擇方式,在2011屆114名畢業生中,已有22人選擇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學生還按傳統模式寫作畢業論文。[6]
(三)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法學本科生科研立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暑期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優秀研究成果經鑒定程序直接轉化為畢業論文。
(四)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除了學術型畢業論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三種形式。[7]
(五)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2008年年底,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宣布改革舉措:2009年畢業的本科生必須寫案例分析,而且必須是具有爭議、比較新穎、有研究價值的案例。[8]
(六)華僑大學法學院
法學院要求畢業生在實習過程中,復印一個已結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復印卷宗必須完整。根據該卷宗呈現出來的證據材料,對該案件的性質和判定結論進行分析,并撰寫案例評析報告,內容包括:案件的簡介、證據的認定(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實體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認定結論。畢業生在答辯的時候,必須帶上復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備查,期間要求畢業生先介紹該案件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以及事實與法律根據。答辯老師可以根據該案件的具體情況,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對案件處理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自己是如何處理案件以及認定結論的事實與法律根據。答辯老師根據畢業生撰寫的案例評析報告的質量和答辯的表現進行評分。[9]
四、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制度設計
國家開放大學可以嘗試畢業論文改革,既保留傳統畢業論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傳統型畢業論文
論文的選題必須是法學專業范圍,選題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切記題目不能過大,如在題目中出“中國”或是“我國”等字樣,撰寫的論文能夠解決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員論文選題盡量不要重復,最好一人一題。在論文的格式和學術規范上要嚴格要求學員,論文格式必須符合要求,字數不少于6000字。論文的復制比必須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論文理論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論文的寫作著重在于培養一種法律思維能力,重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根據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學生的工作性質和生活閱歷,引導其選擇能將工作經驗、生活積累都運用起來的題目,以充分發揮社會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而避免了理論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劣勢,從而揚長避短,寫出具備電大畢業論文特色的高質量論文。[10]
(二)調研報告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輔導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討論、主題辯論、布置小論文等方式,引導學員將自己的工作實踐同法學專業課程相給合,確定調研主題。教師要對學員的調研活動及調研報告的撰寫進行指導,提高學員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原始材料應真實可信,調研內容應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實證性和時效性,調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能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審視現有法學理論,研究報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調研報告應格式規范,內容明確、資料充實、方法科學、結論可靠,字數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擬審判
模擬審判是一項最綜合、最全面的實踐性環節,通過一個模擬法庭的組織與演練,可使參加的學生熟悉相關的訴訟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種訴訟法律文書的寫作,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善辯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1]。輔導教師帶領學員去法院旁聽,和學員共同確定模擬法庭選用案例,確定模擬法庭開庭計劃,指導學員完成所有訴訟文書的撰寫。模擬審判適用普通一審程序。模擬審判全過程的演示,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是對其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書和判決書的撰寫又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6]。沒有撰寫法律文書的學員可以撰寫審判總結上交。輔導教師根據學員在模擬審判過程中的表現及提交的訴訟文書和總結給學員打分,審判過程中的學員演示表現占總成績的60%,提交的訴訟文書或是總結占總成績的40%。
(四)
鼓勵學員在讀書期間撰寫、,學校對公開的同學依期刊的不同級別給予一定的補助。公開發表的論文選題必須是在法學專業范圍之內,作者所屬單位必須是學員就讀的學校。論文應符合學術規范,沒有學術不端行為。學校對學員上交的發表過的論文進行成績評定時要進行學術不端檢測。論文應當觀點明確、論證充分、方法科學、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發表的論文只要達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開出版且有國際和國內刊號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要達到6000字。在公開出版的論文集或其他公開出版的編著中發表,且字數在6000字以上的學術論文,應具備申請認定的資格。
(五)審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學員或是參加法院實習的學員可以對本人審判或是參與過的案例進行歸納、匯總、分析和總結。要求學員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審結報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對案件的基本經過、案件中證據的采信、法律的運用情況進行詳細的描寫,以不少于4000個字為宜。
題目有三個要點:一是選題要小;二是選題要專業;三是選題要新。
選題太大是很多同學失敗的原因。小到什么地步:本科生,到一個具體條文的立法、司法或執法;碩士生也不要大于三個條文以內的立法、司法與執法。當然,也可以是法律條文中的一個概念。
但無論如何,本科生與碩士生不要來一個制度的設計。在一萬字或五萬字內完成一個制度的設計,一般而言,不可能。網絡法律問題研究、公司資本法律制度研究等,是一本書的題目,太大。題目大了,就避免不了一大二空,就難以實在了。
社會問題與法律問題不是對應的,社會問題不能做論文題目。這就是選題專業的問題。如“人肉搜索”的法律問題研究,這個題目不專業,因為它涉及民商法問題如侵權責任、涉及刑法問題和行政法問題。選這種題目表明,你還沒有確定你想研究什么,你還不知道其中法律問題的復雜性。在法學上,只有具體到部門法上的制度,才有可能成為專業的、詳盡的研討。你應當先將一個社會問題對應于某一個具體部門法制度。
選題最好在新的領域,因為從中容易發現新法律問題與新解決方案。新領域沒有開發過,容易找到空白處,填補空白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了。誠實信用原則等選題,至少問題已經老了,你難以發現新的問題,也難以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容易開發的已經被人開發了。對新手而言,新領域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省力技術。不過,老手不應當太趕熱鬧,東一槍西一炮、專門選熱點問題去寫,是很忌諱的事。老手可能更應當注重傳統領域特別是主流制度的突破。
題目字數不能太多。所有標題都這樣。如果多了,說明你提練得不夠:你還沒能簡明扼要地表達你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二、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是文章的要點、亮點的摘編。
它與中心思想不同,因為可以是亮點與要點。與中心思想相同的是,它能夠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本選題在當今形勢下如何重要、本文將如何論述或論述什么等,不是摘要,只是選題的重要性與研究思路等,別搞錯。
文章的標題相加,往往就是你的摘要。如果不是這樣,要么是你的摘要不摘要,要么是你的標題缺乏連貫性。摘要為文章提供了框架和指導。老手往往是先寫摘要再寫正文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做到了先理順宏觀思維,再展開細節。
關鍵詞是文章討論的關鍵性專業詞匯,包括核心術語、制度與理論。
它往往在文章標題之中,如果不是這樣,那么,要么你的標題不準確,要么你的關鍵詞有錯誤。
關鍵詞一般3-5個,多了說明你的文章太雜。注意,即使是創新很大的文章,也最好只有一個新術語和一個新理論。否則,太新了人家受不了。
三、提綱
其格式和內容一般如下:
一、什么現狀與什么問題
(一)現狀(存在弊端的現狀)
(二)既有的文獻(對策)及其缺陷
(三)本文擬討論的問題與思路
二、分析問題(找出對策失敗的原因并尋求破解)
三、解決思路(正面論證自己的模式或路線)
四、實施方案(立法、執法或適用的具體建議)
對此提綱,有幾點說明:
任何人寫論文,必須要遵守這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日后熟悉了論文寫作的方法,可以對此有所變化,但內在的思路總是這樣的。
反對沒有問題就開始寫作的做法。如今寫教材也不能那樣了。
提綱必須有直觀性,即僅僅從提綱就能知道作者的核心思想、邏輯與寫作進路。如果不能這樣,提綱就失敗了。
提綱必須具體,不要用“現狀與問題”之類的題目,而必須寫出具體的現狀與問題,下面也是這樣。論文的標題必須具有特別性,即不是別人能用的,不能用于其他論文的。有同學喜歡用“國內文獻、國外文獻”之類,這種標題任何論文都能用,是沒有特別性的。
注意,將中外既有研究寫入第一部分的文獻綜述中,不搞專門的比較研究,更不作為一大部分。如果你覺得中外研究太多,在文獻綜述中寫不下,那不是寫不下的問題,而是你所確立的問題不明確,以至于自己都不能把握什么是真正相關的文獻。簡言之,文獻太多,說明選題太大,無法把握核心。里程碑式的文獻是極為有限的!
四、文章第一部分:必須綜述文獻再提出問題
第一部分最前面,可以寫一個選題的緣由。也就是選題的重要性之類。千萬別在這部分說正文的內容,也不將這部分寫得太長(200字以內,最好的50個字左右),也不要在此提出問題。這只是一個引子。
對新手而言,第一部分最好按如下順序寫:現實問題(如銀行存款丟失)、作出的判決書或具體行政行為、相關法律制度(國內外)、關于某一問題的既有觀點綜述(國內外),既有觀點的問題,本文想研究的問題,研究思路。
在以上內容中,要注意的是:
第一,現實問題不等于本文想研究的問題,對策(即文獻)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很簡單,很多現實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至少你無法提出新的觀點。再說,現實問題可以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其它學科去研究,你無意于此。
注意,現實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判決與執法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法律制度的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只有既有解決方案的問題才是你真正的問題。銀行存款丟失不是真正的問題,相應的法律制度有漏洞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判決書的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么?可能人家早已給出了上述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如是!激動地發現了一個問題,可是這個問題已經被人家解決了,而你卻發現自己沒有可以超越他的新方案。
第二,必須有文獻綜述(即國內外既有觀點、立法、適用等的述評),指出其不足,本文的真正問題才能產生,才有自己論文想闡述的問題。否則,無法得到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即使開始了研究,也可能毫無價值。文獻綜述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對現實與法律制度問題的既有解決方案。文獻綜述包括簡述、評與轉三方面。述,介紹其觀點;評價,說出文獻的發展脈絡。述要簡潔準確;評要說出后一個文獻與前一個文獻相比,觀點的進步或退步之處。在評價的后面,要對所有文獻作出總結,即轉。這種轉,往往是肯定其貢獻,指出其不足,轉向自己的想討論的問題。
既有的司法、執法文件等,這是必須綜述的。否則,你只是關注了現實問題,而沒有關注它的解決方面的現狀。
法律制度也是文獻。這是立法現狀與歷史方面的文獻。有人將國外的制度與觀點放在后面的比較法研究之中,這是很多學生的做法,比較之后得出啟發。這樣是不好的。國外的做法也會有問題的,也是需要評述的,它不能直接成為我們的標準。
只有你發現了他人解決方案的問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才能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論文寫作。
文獻綜述是重要的,它可以避免重復勞動和狂妄。蘇力曾經高呼法學論文應當注意尊重前人成果,要作注釋。正是因為這樣,學校往往將文獻綜述作為獨立的附件上交。可是,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無知無畏的做法:根本不作文獻綜述,或者根本不提出問題。這就太可怕了。試想,沒有綜述前人的觀點,你的觀點是什么呢?是前人沒有的觀點,還是重復?只能是傲慢與偏見啊。也有同學作了文獻綜述,但將之放在附件之中,而文章之中沒有,這就無法理解了。還有些同學不作文獻綜述,直接提出問題,就開始寫作,那也太可怕了。更有同學,根本不來文獻綜述和問題,直接像編教材那樣寫作,那就不是論文了。
在上述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你應當指出既有文獻的問題,從中選出一個問題作為本論文的問題。恭喜你,你有了自己真正的問題,你的論文可以開始了。你應當說一下下文的研究思路,讓人明白你是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于此再次強調,任何沒有認真作過上述文獻綜述的人,他的所謂論文不是真正的學術論文。它無法區分于閑聊與酒桌上的議論。
應當說,任何正規的論文應當如上,但是,從高中的論文開始,我們就學會了橫空出世,這確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惡習。我愿意告訴我的朋友、學生和后輩:不要那樣,人應當尊重前人的觀點,這是不自欺欺人的基本功,也是我們作為人生存的標志所在。
此后晚輩要討論任何嚴肅話題,都應當知道,你先說別人有什么樣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有什么好與不好,再談你自己的觀點,你不要將別人的觀點暗暗當作自己的,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否則,去做點別的事情吧。
本科生很難指出文獻的缺陷,也不太可能提出自己的觀點?經常聽到如此說。我不太贊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本能。只是現今的教育不重視這種本能的開發,才導致只會記憶。退一步說,局部性建議總會有吧?這也比橫空出世好一萬倍。
科斯曾經說,那些混亂抄襲之作,最好付之一炬。據說杜牧晚年剛剛生病,就將自己的詩作焚燒了大部分。
五、第二三部分:深入的論證
分析人家觀點缺陷或失誤的原因,特別是其后match理論基礎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解決理論,進行論證。
這就是分析上一部分提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理論(而不是具體方案)。
如果上文提出的問題足夠準確,這兩部分是容易把握的。
具體分析的方法應當找一兩篇好論文來學習。
這兩部分要注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理論三者應當對應,不一定一一對應,但必須對應;要運用各種新的、具體的理論來分析和得出你的解決理論,例如程序獨立性價值理論、刑法謙抑性理論、關系契約理論等,要從既有的法理學或部門法理學理論之中推理出你的理論,而不是簡單的“我覺得”、“我認為”,也不能僅僅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等過于抽象的理論得出你的結論;最好在每一自然段前面或后面給出中心句;自然段之間必須環環相扣,不能有大的跳躍;從幾個方面論證時,這幾個方面的分類要周延,分類本身要有依據(為什么是這三個理由而不是另外的三個或四個?)
六、最后:具體解決方案
根據上文解決問題的理論,給出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司法、執法等上的具體解決方案,寫出方案名稱、內容、特點(與既有方案的比較)、與其它方案的關系(如與現有制度的關系,重新立法還是法律解釋?)、方案的可行性等。這部分要具體。
七、論文的規范性
有注釋且內容規范。作者、作品、所在刊物年期或出版社和時間、譯者、頁碼等。注意查找文獻時一次性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