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20:59: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描寫雪的散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天氣就像一張多變的臉,早上還是陽光明媚,萬里無云,可轉眼間下起了雨。一開始,外面飄來了一片:烏云大軍“,后來天空中劃過了一道閃電,好像把天空劃破了一道口子,讓里面的雨水都出了活動了。閃電、雷聲、雨水交匯成了一首”雨天交響曲“,我以為這只是雷陣雨便沒把它放在眼里,和同學們玩了起來,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05-02
一、初見雪――是“愛”還是“冷漠”
魯迅的《雪》寫于1925年1月18日,是魯迅散文詩中的名篇,較《野草》中的其他文章而言,它顯得較為亮色和輕盈,少了一些頹廢和黑暗。翻閱魯迅的這本散文詩集《野草》,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起伏比較大,書中文章的總體色調是黑色。長期以來,由于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對于《野草》的研究基本都沿襲了社會學解讀的窠臼,他們的研究觀點一般包括魯迅的戰斗精神,對魯迅所描寫的雪刻板的映射出一個戰斗者的形象。《雪》是一個獨特的僅屬于魯迅的文本,是魯迅散文詩中的名篇。而作者是否真的只是為了描寫一個戰斗者呢,抑或是為了表達一種什么心態?
首先分析《雪》的寫作背景:1925年1月1日, 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魯迅于深夜思維交集,寫下了《希望》,這時候的他被縈繞在“失望”與“希望”的矛盾之中。18天后,魯迅寫下了這篇充滿了美和超脫自我精神的散文詩《雪》。
理解《雪》的深層意蘊,必須從文本中找尋作者的自身的痕跡。《雪》結構清晰,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這三個部分的描寫魯迅所給予的篇幅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分析第一部分: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
這里第一個疑問:為何對于暖國的雨,作者就一筆帶過,而將絕大部分的篇幅留給下面的兩部分;其次第二個疑問:魯迅想描寫的是雪,為何不直接寫暖國的雪轉而從暖國的雨開頭。這是文章第一段的頭兩句,同時也是文本中關于暖國的雨的唯一論述,通讀全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暖國的雨或雪是存在一定的不屑態度。文中用了“單調”、“不幸”來間接的稱述了自己的觀點,同時寫暖國的雨正是為了和末尾雪化成雨形成對照,這里作者也隱隱的將暖國的雨和雪做了對比,作者對雪花的描述是“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這一系列的形容詞,相比之下雨的特征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無力的、柔弱的、單調的、不受人重視的特征。魯迅在這里對暖國的雨使用的是不屑的態度,而不是肯定或者否定,相比這兩者,不屑更是能突出作者的態度,因為那雪無足輕重,這比否定更加的具有藝術效果。所以對于暖國的雨,是“愛”是“冷漠”經緯分明。
二、又見雪――是“快樂”還是“孤獨”
與論述暖國的雨文字的稀少相反,魯迅濃墨重彩地對江南的雪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在這部分中,主要描寫了美麗的雪景和小孩“塑雪羅漢”的趣事: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魯迅對于江南雪景的描寫遠不同于對暖春的雪,顯然此時作者的心情明快了許多。“滋潤美艷之至”、“青春的消息”體現作者心底隱約的喜悅與開朗,“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這些豐富的色彩描寫透露出作者細膩觀察的心思,結合對蝴蝶、蜜蜂的釋解,讓整篇文章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接下來對兒童堆羅漢的描寫也生動了描繪了一個美好、平靜、快樂的場景。在此時作者筆鋒一轉,“但他終于肚子坐著了”。前面的描寫都很流暢,為何在這里作者使用了轉折的語氣。“但”、“終于”是在向我們強調著什么嗎?當獨自一人坐在雪堆里,任憑晴天、寒夜的不斷侵蝕,雪羅漢是孤獨的,被動的,而最后的結果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他被孩子們創造出來,最后卻孤單一人,而終有一天,他也會在氣候的回暖中消失在雪的世界里。這里存在著一個隱喻,我們不妨聯想《野草》當時的寫作背景:當時適時“五四”退潮,魯迅在后來的《〈自選集〉自序》中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線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當時的魯迅的心情就如同那被拋棄的孤單的雪羅漢,迷失了方向和希望。他被創造出來卻因各種外界的原因被不斷的分裂,“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也隱隱的象我們流露什么都不是的現象。這里作者的心情又開始變的低沉和憂郁。
三、朔方的雪――是“沉寂”還是“飛升”
第三部分朔方的雪花。作者的心情又經歷了一次波動,“但是”一詞的使用表明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目標,燃燒起了希望: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的特別是:永遠如粉、如沙、不粘連,這區別于江南的雪,同時它在晴天、旋風下蓬勃的奮飛,充滿生機和活力,是一種激烈的跳動的美。這里的雪已經與江南雪被動有明顯的不同,朔方的雪主動的迎接挑戰,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改變。從作者的字里行間可以感覺到前面描寫的筆法是松弛的、愜意、散漫的,到了這里,筆觸頓時變的富有張力,行文中感覺出作者慣有的斗志。雪花在陽光下,如同保藏火焰的大霧、旋轉升騰,彌漫太空最終化為雨的精魂。在雪與陽光、旋風的斗爭中,作者似乎也達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
黑格爾曾說:“一般的生命辯證過程,即出生、成長、死亡以及從死亡中再生,向真正的象征形式提供了適合的內容;因為在一切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領域里,都有一些現象以這種辯證過程為它們的存在的基礎,因而可以用來闡明暗示這種意義,因為在這兩方面(現象和意義)之間實際上常有一種是在的關聯。”在他看來,死亡-再生的過程的超越性是對自我的一種積極的揚棄,是超脫自我的普遍現象。雪的產生、消融和變成雨的降落,無疑也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揚棄和升華。在魯迅的筆下,雪的升華似乎也帶動著作者此刻心態的一種自我超脫。
孤獨的雪在激烈的戰斗中,成為死掉的雪,化成了雨水,但成了雨的精魂,變的更加的強大。這讓我想起了“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故事,而在“失望”與“絕望”中徘徊的魯迅,文章中兩次“但”的轉折也似乎向我們宣告著他已在“黑暗”的迷宮中找到了希望的“出口”――朔方的雪。
參考文獻:
一、抓住特征寫景:吹盡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雪景寫得晶瑩娟秀,絢麗多姿,“滋潤美艷”四字準確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質。但是,朔方的雪花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它既沒有江南雪的滋潤美艷,更無奇花異草相伴,但獨立不羈、昂然向上。這兩種美水融,構成一曲和諧的雪的二重奏,更顯示出魯迅散文詩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對比襯情寫景: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的作品中經常構成這樣的對比:故鄉與異地、童年與中年、過去與現在等。對比是一種運用廣泛、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手法,它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在藝術創作中的具體運用。《雪》的又一寫景特色即對比。
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進行對比,作者的感情也逐漸由平靜變為熱烈。在文中,兩幅雪景圖營造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是記憶中的故鄉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艷,后者冰冷;前者粘連,后者如粉如沙,“絕不粘連”;前者著筆在“積雪”,后者著筆在“飛雪”;前者蘊含著春溫,后者抗擊著嚴寒;前者會逐漸消逝,后者卻“蓬勃奮飛”……而這一切對比都落腳在前者的明艷春色、情緒低回及后者的凜然難犯、頑強奮斗的精神上。
三、講究層次寫景: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繪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各種鮮艷的花朵,在雪的映襯下顯得分外艷麗。先生還寫了“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寫花草、蜜蜂,都是為了寫出那在嚴冬里“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兒童戲雪的近景,“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羅漢”的特寫——“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這一段描寫如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一連串分鏡頭具體、細致地表現了雪羅漢消融的過程,暗示平和優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經不起外力打擊,不可過于眷念。在這里,作者以實寫虛,化景物為情思,從想象到現實,層層推進,筆觸隨情感而游走,愉悅的情緒因雪羅漢的慢慢消逝漸轉深沉,這樣,形成了意境的層次,使畫面格外鮮明動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羅漢在內容與結構上是聯接朔雪之景的橋梁,繼而立刻進入對朔雪的描寫,讀者不僅不感覺突兀,反因作者筆鋒陡轉,已感到壓抑的情緒重新振奮起來,擁有了強烈的共鳴。
四、妙用修辭寫景:濃妝淡抹總相宜
寫江南的雪,晶瑩娟秀,絢麗多姿。或形容,或比喻;或寫色彩,或狀形態,或暗示香氣;或寫靜態,或寫動態;或實寫,或虛寫……總之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這是運用工筆手法所致。在寫朔方的雪時,采用寫意手法,運用粗線條集中勾畫“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的特點和“蓬勃奮飛”“旋轉升騰”的動態。這樣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文章以描寫為主,幾乎沒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隱含在字里行間。
總之,這首散文詩在寫景的手法運用上給了讀者很多啟示,從工筆與寫意相比、相稱到相諧,成就了散文詩的情景交融之美。
冰心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女星作家,在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她一直緊跟歷史腳步,用知識女女性的角度記錄這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她一共堅持創作75年,無論是在詩歌、小說還是散文上,冰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尤其是她的散文,處處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濃厚的家庭倫理觀念讓冰心的散文中迸發出愛的光輝
在冰心的散文中,自始至終要表達的就是“愛”,她主張愛自己的母親、愛護兒童,還要熱愛大自然,在她的眼中,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互愛”來解決的。之所以冰心有這種大愛的思想,正是由于她孩童時期生活在一個非常和諧的家庭中,而作家的民族記憶、少年記憶與民族記憶都是他們創作的源泉,特別是童年記憶,這會影響一個作家的一生。正是由于冰心生長在一個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造就出了她高雅的氣質。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冰心,在行動與思想中都有著善良的品質,在成人后形成了“愛的哲學”,在她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有直接描述政治變換的篇章,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家庭,闡述家庭倫理觀念與道德。例如,在描寫自己的母親時,她寫到:
“母親,你是大海,我只是剎那間濺躍的浪花,雖暫時在最低的空間上,幻出種種的閃光,而在最短的時間中,即又飛進母親的懷里,我摯愛恩慈的母親”。
這種家庭倫路思想貫穿在冰心一生的創作中,在她的散文《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山中雜技》、《往事?二》、《南歸》、《空巢》中都可以看到她對傳統中華民族家庭倫理精神的傳承,這是值得我們拉發揚光大的。
二、典雅的中華文化讓冰心的散文富含詩學的氣質
冰心有很深的古代文學造詣,她長期受到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將其滲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讓她的散文充滿詩學的氣質。同時,冰心非常擅長利用詩句來點化文章,一些極為平常的詩句經過她的加工又重新綻放出光芒。在《寄小讀者?通訊十六》中,她這樣描述到:
“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風雪之后,萬株樹上,都結上一層冰殼。下樓微步雪林中,曲折行來,偶然回顧,一身自冰玉叢中穿過小樓一角,隱隱看見我的簾幕,雖然一般的高處不勝寒,而此瓊樓玉宇,竟在人間,而非天上”。這一段是冰心描述的自己居住的小樓,在描寫時,她借助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句意與語序上做了變動,實現了抒情敘事和語境描寫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優美、典雅的語言風格。
冰心的這種語言受到了很多讀者的歡迎,連先生都予以了高度的贊揚,她的散文有著音樂美和形式美,善于應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提升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這給她的散文賦予了更好的表現力。
三、時代的進步為冰心的散文賦予堅韌的生命力
在時代的進步下,冰心也在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境界與品位,文學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冰心的散文善于描述感人肺腑的片段,有著鮮明的美文特征,這與作者的人生閱歷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她的童年溫馨,求學生涯順意,工作環境平和,人際關系友好,家庭生活幸福,都給她留下了很好的回憶。冰心在她的回憶散文中描寫出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寬廣胸懷,表達出傳統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
冰心雖然沒有像巴金那樣,強調社會責任,以反思的態度和含而不露的銳氣,立足人生書寫,但她自覺地緊密聯系社會現實,把愛心貼緊大眾人生,目光依舊關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樣是通過自我感情的變動來折射社會現實問題,敢于寫出帶辣味的燙手文章。愈近晚年,冰心的寫作愈發收放自如。冰心以更大的誠意與智慧來表達心中所思所想,以逾越人生蒼桑的睿智與慈愛來展示她的心靈,表達她對時世的喜悅與憤慨。她在新時期的一些短篇散文中有一點文化祭的味道,這不僅是《我的童年》一類文章中引用了好些對聯詩文,她對早年的回憶,更讓人體會到五四精神的返照,充滿了雅正之氣。且冰心特有的深情,在這一時期,更化作奇妙的想象。
四、結語
在現當代文學史中,冰心是一位有著獨特藝術風格、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清麗、思想純潔,隨處可見意境美。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在她的散文語言中顯露出她獨特的美學追求,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這不論是對當代的散文創作還是散文理論的豐富,都是一種珍貴的可資借鑒的財富。
參考文獻:
[1]丁曉卿.論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識”:一步一步走向真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9)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類號】G633.33
會分析散文表現手法是鑒賞、評價、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現手法,就是教會學生分析文章在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藝術手段,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什么好處等。閱讀過程中,透徹地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一、細節描寫
【手法特征】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優秀的細節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效果。
【解題技巧】從細節描寫中來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對文章主題的作用,烘托環境氣氛、把握對情節發展、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作用等。
【示例】請簡要賞析劃線句的表達效果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技巧運用】按照這個流程,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依葫蘆畫瓢的去捕鳥了,隱約的也透出出捕鳥少年的心情。因為沒有深刻的記憶是不會寫出如此細膩的捕鳥全過程的。
【答案要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這些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中寫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的喜愛、留戀.
二、聯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聯想就是有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聯想與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語言更生動,更有內涵,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添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劃線的文字可以刪去嗎?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技巧運用】春天天的繁花“閉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見秋天的果實,這是明顯的想象,可從這個累累的果實推測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點】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實,“閉了眼”“仿佛”告訴讀者,這是想象,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這花香中。
三、對比 襯托
【手法特征】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有密切關聯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襯托。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解題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時,寫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從對比、襯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時,先要指出對比、襯托的對象(是襯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對比點,最后,還要指出對比、襯托的目的,即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文中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對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高爾基《海燕》
【技巧運用】從他們與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截然不同的表現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襯。
【答案要點】以海鷗、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英勇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比喻 擬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寫事物(或人)闡述事理時,用與之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擬人,根據想象,把事物當作人物來寫,賦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題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緊緊把握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闡述事物的道理,還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擬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過程中的動詞,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擬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簡要分析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技巧運用】①雪后的矮松頭頂的白雪,被比作白花,頂著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護婦相似,靜止的雪、樹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給人以溫暖。②傍晚時分,被夕陽暖調的陽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陽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現出雪后小山的可愛,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也流露無遺。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選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選自老舍《濟南的冬天》)
借鑒點
寫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種。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寫純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寫人工的景物,還可以描寫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將這些景物的風采魅力提煉出來,以實現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這樣的名家名篇有許多,如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魯迅的《雪》,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還有我們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等。這些散文寫景亦寫情,是我們模仿、學習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為范本,學習他們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調動各種感官觀察景物,描寫立體的畫面。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有質地。它不僅看得見,還是聽得著、聞得到、嘗得出、觸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們觀察大自然就要調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調動我們的心理感受,整體把握大自然的特點。在寫作時,將我們觀察到的景物如實描繪出來,描繪出一幅立體的畫面,這樣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朱自清《春》中寫春花就是調動了各種感官來寫的。先從視覺的角度寫了花的種類:樹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寫了花的形、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寫了花的色彩“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從味覺的角度寫了“花里帶著甜味兒”。還從聽覺的角度寫了“蜜蜂嗡嗡地鬧著”。讓我們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僅看到花的形、色、態,還聞到了花的香,聽到了蜜蜂“嗡嗡”“鬧”的聲音。
技巧二: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描寫景物。
觀察景物、描寫景物離不開想象和聯想,運用想象和聯想將所描寫的景物與人們熟悉的、特點突出的其他事物聯系起來,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寫景物的特點。想象和聯想還是多種修辭方法的基礎,沒有想象和聯想,就沒有多種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等都是以想象與聯想為基礎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句,就由春天萬物萌發聯想到了人剛剛睡醒時興高采烈的狀態,用擬人的方法將大自然中萬物萌發的特點突出出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通過想象和聯想,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各種野花在陽光下閃亮,在微風中微微顫動的狀態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中將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著“帶水紋”的“花衣”的羞澀的小姑娘,既生動,又形象。“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將“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將“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將“垂柳”想象成有愛美之心的人,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大自然寫活了。
技巧三:觀察景物要有順序,描寫景物也要安排好順序。
劉亮程可以被稱為鄉土型作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圍繞著一個名叫“黃沙梁”的村子。“黃沙梁”之對于劉亮程猶如“馬孔多小鎮”之對于馬爾克斯、“高密東北鄉”之對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劉亮程的血沃之地與文學王國。如果把視野拓展開來,故鄉,早已不僅僅是地圖上所能標識出來的那塊地理區域,在文學中它成為了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文化符號。劉亮程的文章對自己的故鄉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解讀,一陣風,一場雪,一道沙梁,一堵墻及其他零碎破爛的東西,都承載了作者本人內心最為動人的幽情。原因無它,只因為它們曾和作者及作者的親人或祖輩一起生活過,它們或許充當過生活的道具,也或許充當過生活的障礙物,但是無疑它們又是作者生活的見證者。莫言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有遠離故鄉,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故鄉。”劉亮程筆下對故鄉的描寫的確有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正如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對故鄉的描寫采取了一種“讓描寫對象不太靠近‘鏡頭’又不遠離‘鏡頭’的筆法,這一筆法頗類似于風景照的攝影方式”。
可以說劉亮程所有的作品都保持著一種淡淡的鄉土氣息,如果說劉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園組詩,那《寒風吹徹》就是其中一首質樸醇厚的冬季詩篇。
一
《寒風吹徹》一文,為我們營造了一種非常凄涼的氛圍,每個讀者都可以體會到寒風給我們帶來的寒冷。不管寒風為我們帶來了漫無天際的黃沙,還是為我們帶來了漫天飄揚的大雪,我們都不必恐懼。因為,我們與這陣寒風保持著一段適當的距離,我們只看到作者一個人身處寒風與黑夜之中,但是作者將這些看得都很平淡。
“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與技巧,不是知識的炫耀與賣弄,也不是冷冰的推理性推理和演繹。”(陳劍暉《詩性散文》)《寒風吹徹》一文最大的技巧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到這些普通的文字之中。
“雪”、“寒風”、“爐火”、“柴火”這些都是北方鄉村所能見到的極為普通的事物,這些普通的意象交替出現,作者通過一步步渲染烘托,把凄涼的氛圍營造出來。“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見雪。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頂和柴垛上,落在掃干凈的院子里,落在遠遠近近的路上。”“柴火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的。”作者用一個農民的思維,向我們展示了這么多農村極為普通的意象,對“雪”與“爐火”這兩個事物所采用的白描手法用得很到位。這兩處描寫雖處于文中的不同位置,表面看起來并無多大聯系,但是深入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二者其實構成了較為強烈的對比。“爐火”給人們帶來溫暖,但是“脊背依舊涼嗖嗖的”,這就突出了這個冬天的十足寒冷;屋外漫天飛雪的場景,讓“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這種活動更加溫馨動人,讓人在寒冷的環境中不自覺地心向往之,讓讀者在凄涼的氛圍中感受到一種充滿生活氣息的動人溫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這篇散文中運用得較為普遍。“我把怕凍的東西一一搬進屋子,糊好窗戶,掛上去年冬天的棉門簾,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墻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在這里作者含蓄地寫出了寒風與我似曾相識的關系,作者流露出了對寒風這一苦難意象所特有的依戀情懷。“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現在全部地對付我”“我掖著羊皮大衣,一動不動趴在牛車里,不敢大聲吆喝牛,免得讓更多的寒冷發現我”這兩處描寫,作者賦予寒風以人性,在對寒風的描述中透露出了一絲恐懼。這些文字都是作者所特有的文學言語,這些“文學言語中蘊含了作家豐富的知覺、情感、想象等心理體驗”,充分顯示了文學言語所特有的心理蘊涵性。
在本文中,作者敘述了三個主要事情——“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凍壞”、“流浪老人被凍死在村子里”、“姑媽之死”。前兩件敘事,作者采用了間接轉述人物對話,在凄涼的環境描寫及緩慢的敘事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凄涼。在第三件敘事中,“我”與姑媽的對話仍然間接轉述,作者把“我”與母親的對話直接展示出來,這看似無意的寫作方式似乎是在向讀者暗示一種“活在當下”的哲學命題,讓人對生命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寒風”這一事物在文章中早已不僅僅是指現實自然中的寒風了,它寄托了作者對生活艱辛、人際關系冷漠的感慨,它象征人間的衰老與苦難。在“寒風”中,許多人在慢慢變老,無家可歸,走向流浪,最終走向滅亡。
“許多平淡、縮寫、甚至刻板的題材,經過節奏的征服,都可以變為真正的詩”。(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寒風吹徹》一文所具有的物象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者就在文章中將這些物象排列組合,并不時穿自己的感悟與體驗。文章中隨處可見一些小短句,這就使文章的張力變大,節奏放緩,文章的詩意也就從字里行間顯現出來。
在形式上,這篇文章帶有很明顯的詩歌形式,注重節奏。一方面,緩慢的節奏在某種程度上節制了作者的感情,限制了作者強烈感情的抒發;另一方面,這種節奏又使作者的感情被抒發得悠遠綿長,如一杯陳年老酒,甘醇悠長。這種效果,與鄉土文學質樸淳厚的風格是一致的,在詩人的筆下,也只有這樣的寒風,才會亙古悠長、耐人尋味。
二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自然界的許多力量都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人毀滅;人同時又是偉大的,因為人有思想,可以反思自己的生命及這個世界。
人類對整個自然是缺乏全面深刻認識的,所以,人生乃至這個世界注定要有許多翻不過去的大山,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順應大自然的生長消亡、生老病死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永恒的,終究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地停留在屬于自己的那個冬天。
人的一生,是一個長途跋涉的過程,這里有歡樂與痛苦,也有執著與失望。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卑微的,人永遠也不可能完全認識自然。作者在14歲時的那個冬天去沙漠拉柴火,寒冷把他的一條腿凍壞了。這條腿的疼痛,是作者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痛,“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鉆——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無邊的寒風,讓作者的肉體陷入到痛苦之中。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會對自然永遠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人是一種不懂得珍惜的動物,只有經歷過苦難與打擊,才會感受到平凡生活的動人之處,所以作者才會在光線暗淡的小屋里,在大雪漫天的時候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去回憶一些遙遠的人和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在路途的終點而在于過程中的點滴瑣事,不管是快樂還是苦難,它們都讓生命一次次得到提升,這種境界從生活中來,又絕對超脫于世俗生活。
議論性散文的開頭,既要富有文采,突出語言的文學性特點,又要快速入題,明確中心,彰顯文章的理性色彩。因此,開篇應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用描敘的表達方式,點明題旨。
如,優秀作文《這也是一種力量》開篇寫道:“微笑,恰如那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新月,皎潔明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重力量……”
作者以優美的排比句開頭,引出主題,比喻新穎形象、生動貼切,語言優雅,音韻和諧,形象豐富,激發讀者的無窮想象。
又如,優秀作文《站在文學的門口》的開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我站在文學的門口,窺見那門內流轉的,是墨筆生香,勾勒出清風明月的韻致;梧桐細雨,西窗紅燭,我站在文學的門口,窺見那門內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搖動的濃愁與長情。”
作者用典雅的語言,古典的意象,將思緒縱情揮灑,引人入勝。
再如,優秀作文《和諧的統一》 的開頭:“去黃山旅游,總會對那怪峰孤松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 ,大呼壯麗 ――那孤松,曲曲折折, 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 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作者以記敘描寫開頭,由描寫黃山怪峰孤松個體不美,但整體相融自然引出“和諧的統一”這個觀點,將哲理融于敘寫,自然而發。
二、主體議論――觀點融入“片狀”描敘
議論性散文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但要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還需要把自己的觀點蘊涵進以形象思維為內核的“片狀結構”敘述中,讓讀者通過具體的充滿情感的描寫和意象,感悟作者的觀點或理念。
如,優秀作文《踮起腳尖》 中的片段:
看,美麗的大自然,柳絮搖曳,燕子北歸;艷陽高照,蟬鳴蟲唱;麥浪吐金,丹桂飄香;雪花紛飛,寒梅傲雪。在這獨具韻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打開窗,看看屋外,推開門,來到田野,踮 起腳尖,伸開雙臂,閉上眼睛,傾聽風聲,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讓人神清氣爽。
瞧,那小女孩,正踮起腳尖,手里拿著十元錢,往募捐箱里塞,臉上的表情是那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腳踮得老高,手里死死攥住提袋,生怕母親搶了去:“媽媽我比你還高,我能提這個!”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親踮起腳尖,為兒子翻正衣領……
第一段自然景物的描寫,語言優美精致,具有很強的畫面感;第二段人物的描寫,形象生動,感情真摯。兩段描寫看似隨意,實則將“踮起腳尖,人生更精彩”這一主題蘊含其中,讓讀者深受感染。
再如, 艾青的 《養花人的夢》 中的片段: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個夢:當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時候, 看見許多花走進了院子, 好像全世界的花都來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淚睫地看著他。他驚訝地站起來 ,環視著所有的花。最先說話的是牡丹,她說:“以我的自尊,決不愿成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眾姐妹們邀我同來 ,我就來了。”接著說話的是睡蓮,她說:“我在林邊的水池里醒來的時候,聽見眾姐妹叫嚷著穿過林子,我也跟著來了。”牽牛彎著纖弱的身子,張著嘴說:“難道我們長得不美嗎?”石榴激動得紅著臉說:“冷淡里面就含有輕蔑。”白蘭說:“要能體會性格的美。”仙人掌說:“只愛溫順的人,本身是軟弱的;而我們卻具有倔強的靈魂。”迎春說:“我帶來了信念。”蘭花說:“我看重友誼。”所有的花都說了自己的話,最后一致地說:“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文章用展現夢境的手法,以花語代人言,巧妙自然地將觀點與敘述融為一體。
三、結尾議論――情理交融意蘊悠長
議論性散文的結尾應保持語言的文學色彩,但一定要落到實處,將理與情、虛與實緊密結合,使文章既真誠而自然,同時又具有意味深長、余音繞梁的效果。
如,優秀作文《站在文學的門口》 的結尾:“站在文學的門口,終究只是欣賞文學別樣的乾坤。我知道,終將有一日,我會走進文學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筆勾勒出生命別樣的風貌。”
課文將四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編入同一個單元,意向明確:或感受多嬌江山,熱愛美麗祖國;或品味優美的語言,賞析語言的神異魅力;或運用美的語言,描繪身邊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與作者對話
四篇課文分別描繪了四季之景。寫春天,著重通過描繪五幅春景圖,既有抒寫春天蓬勃生機、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勵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內在美。寫夏天,著重通過描寫麥浪、顏色、夏收三幅圖景,既抒寫夏天緊張、熱烈、急促、蓬勃生長的自然美,也表現人們惜時、勤勞、追逐未盡之希望的內在美;寫冬天,著重通過描寫四幅山水圖景,緊扣“溫晴”的特點,既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美好風光的喜愛、贊美、感激之情,也表現出作者樂觀進取的內在美。寫秋天,著重抓住三峽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涼的特點,同時引用漁歌,從側面表現了當時漁民的悲慘生活。
三、走進本文――和文本對話
看著優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閱讀?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蘊?
1.從寫法角度賞析
(1)講究煉詞造句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一段圍繞一個“妙”字,突出一個“小”字。“溫晴”的特點,決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寫時分別用山上松樹的“矮”、雪花的“頂”,用山尖白雪的“鑲”,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間,山腰光色的變化來一一照應和體現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獨運,可見一斑。
(2)活用表現手法
寫景狀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較多,本單元運用突出的有以下幾種:
①對比襯托,主題突出。“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通過歷代文人對春、秋的態度與作者對夏的態度對比,從側面襯托了作者對夏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突出了主題。
②虛實結合,妙趣橫生。“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作者實寫桃樹、杏樹、梨樹的多、艷、甜的特點,虛寫了眼前樹上的果實,一種喜愛、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辭手法
①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豐富,富有生命力,生動形象地表現景物的特點,在寫景散文中運用最廣泛、最突出。“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有暗喻,有明喻,將夏景的美,作者的喜愛和贊美巧妙地融合起來,真可謂妙筆生花,妙不可言。
②運用排比,增強語言氣勢,突出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用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在內容上強調春回大地、萬物生機勃勃的情態;結構上為下文具體描繪春景圖作了鋪墊,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到來的喜愛和激動之情。
2.從內容角度賞析
(1)從含義角度賞析
從詞句的引申義、比喻義角度賞析:“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達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滿希望的特點,但寫在文章接近結尾處,還由景及人地啟迪所有人:時光匆匆,即使時間充足,也要抓緊春光,努力奮發。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長地向讀者娓娓道來。
(2)從作用角度賞析
有的詞句在段落中間,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結構上的作用。如:
①總領全文(總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總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情態,也為下文具體描繪五幅春景圖作鋪墊――創設了廣闊的背景。
②承上啟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總結上文濟南有陽光從而“溫晴”特點,又引起下文具體描寫濟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樣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升華主題)。結尾首先從顏色上照應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其次更進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價值之大。主題得到了深化和升華。
3.從感情角度賞析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578-01
朱自清在中國現代散文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他創作的"美文"奠定了散文大師的地位,其行文如詩,辭藻平實而飽含真情,描寫清淡而韻味悠長,敘述隨意而其文意卻絲絲入扣,行文流暢且極具內涵。清麗雋永的詩意美是構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之一。
1.慎密精巧的構思
慎密精巧的構思是作品散發詩意的一個特征。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他的散文,結構精巧,布局合理,善于從敘述中將讀者緩緩帶入作者設計好的意境,行文慎密而嚴謹,精煉而流暢,活潑而巧妙。
散文《背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間的生活感受,以"背影"為線索,選取的材料均匯于"背影"這一焦點上。背影,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身潦倒的印記,濃縮了父子之間難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愛子的象征。
父親的背影是兒子經常見到的,但作者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車站送別兒子時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留下的那個背影。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了。文章四次寫"背影":開頭設疑--點出背影,造成懸念,使濃重的感情氣憤籠罩全文;中間敘事--望父買橘,刻畫背影,令人感動;父子分手--惜別背影,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結尾思念一一讀父來信,浮現背影,照應開頭。這樣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組織,表達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標題,使文章一氣呵成。
朱自清高超的藝術構思還體現在"設眼有致"。許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確定全文基調的關鍵語句,通常我們稱之為"文眼"。因而,透過文眼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確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實情感。
散文《春》就有這樣的特色:朱自清將文眼"一年之計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無斧鑿之痕,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巧妙地安排花草、樹木與人們的行為來顯示春天的氣息。首先,他以生物從睡醒之后來描寫活潑可愛的情景,依次由小草從土里鉆出來變成嫩嫩的、綠綠的,田野里、園子里可以看到人們在活躍的踢球、賽跑、捉迷藏的景象;接著,由各季樹木的開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鬧著;又從輕風里看到小鳥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和流水、短笛之聲相應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再接著,由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靜和平的夜;最后,他以天上的風箏多,地上的人們漸漸活躍而領悟到"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文眼的實際內涵。作者用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壯的青年,除了給大地活潑的印象之外,還帶來了振奮和希望,因為春天充滿了希望。
結構的嚴謹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設眼,有致成為作品引人入境時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這些手段和技巧,才使得讀者于平實的語言中走進作者的心靈空間,讓人深思,回味無窮。
2.畫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一種可堪入畫的藝術特色,意境刻畫情景交融。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無論是一處勝跡,還是一幅景色,都描寫得逼真如畫,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兼有詩情與畫意,文筆細膩,但不是濃妝艷抹;構圖簡潔,但樸素中顯出典雅。
在《春》里,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以盼春、迎春、頌春的歡快激情作為內在線索,描寫春天的畫面。如對花的描寫,"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用畫家的眼睛,既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描繪盛開的野花。在《匆匆》里,為了描畫時間飛逝的流,把太陽的移動擬人化。"早上,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步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作者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淡淡的畫面。在《綠》中,他筆下的景色都在躍躍飛動,千姿百態,引人入勝。梅雨瀑從巖石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扯"和"鑲"描繪瀑布流處山澗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仿佛是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那"厚積著的綠","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托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對"綠"的刻畫形象逼真,把那奇異的綠色寫得可以追尋,可以擁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饋贈,寫出"綠"的生動畫面。在《荷塘月色》中,寫"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的裙",荷葉中"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瀉在花葉上, "楊柳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寫樹縫里漏出的一兩點燈光,"是渴睡人的眼"。通過這些生動形象地描述,畫出了一幅清幽靜謐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畫得出神入化。在《南京》、《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文中類似的描畫比比皆是,將繽紛艷麗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態融為一體,真稱得上是妙手丹青。
3.靈活多變的技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