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9: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一歷史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個好的提問,能夠要學生充分運用其才智、勤于練習,學生的領悟能力才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開發”;愛因斯坦也說過:“相比解決一個問題,提出問題更為重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想要激活高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主要是兩方面的努力: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發問。在歷史教學當中,我充分考慮到了學生自主思考、探討能力,提出了相關具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此外,根據新課程歷史的相關要求,讓學生深入研究教材,針對教材中的難點、知識點以及學生自身的認知與思維特點,設計出能夠環環相扣的教學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聯想,逐步的發現歷史的本質意義,再根據自己的看法,掌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例如:在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時,在課外,學生肯定對秦始皇這一位偉人有了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兵馬俑還是長城,所以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也有同學提問到:“老師,秦始皇這樣的殘暴,雖然有功,但是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呢?”在課文中,主要是強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但是我還是決定讓學生自行討論,并且組織了一次辯論:
正方的:
1、前230年的先滅弱韓: “先取韓以恐他國”。
2、前228年的離間滅趙:郭開誣李牧,趙括代廉頗。
3、前225年的水灌滅魏: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 。
4、前223年的王翦滅楚:秦王知錯能改,姜是老的辣。
5、前222年的北滅燕國:荊軻刺秦,無功不返。
6、前221年的完勝滅齊:孤掌難鳴,一敗涂地。
反方的:
1、秦始皇所做的焚書坑儒,滅殺天下才子。
2、修筑長城,累死人民無數。
3、賦稅過重。
4、嚴厲的刑法。
學生思維活躍、紛紛發表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方的:展示出秦始皇的雄才偉略;反方的:突顯出秦始皇的殘暴不仁。這時候,我將學生引入到秦朝中央集權的制度討論中來,有了辯論的興趣激發,很多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為他帶來了極大的威信。雖然他的統治是殘暴的,但是秦始皇的偉業,自然有很多人去維護他。”學生將的是精彩、大膽,作為老師,我也給予了學生及時的肯定。在這一個提問、討論、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是個性的張揚、得到的是視野的開闊,也能在不斷的自主中,挖掘歷史的本質。
二、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情感教育
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歷史教材中不可能設計到所有的教材相關的史料。所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將教材作為參照的基礎,選擇具有趣味性、能活躍學生思維以及啟迪學生只能的材料,真正的讓教學內容生動、形象,讓教學充滿情感的味道。
例如:在說道《》時,為了在課堂中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之初,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這一歌曲。這一首充滿離愁別恨的歌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聆聽悲壯而激昂的音樂的同時,達到一種情感上的震撼,進而對中的家破人亡的苦難產生同情,擔憂祖國的命運,對日本侵略的憤怒,將學生帶入到發生的事件中去。(如,九一八事件、等等。)在日本那妄圖滅掉中國,將其淪為自己的殖民地的思想中,中國人民為了自身的幸福、民族的獨立,開展了激烈的。這樣的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民族責任感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等。
三、歷史意識的落腳點—評析能力
二、高職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1.高職學生個人禮儀的缺失。現在,高職學生的主體是“90后”,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一代家庭教育的特點是家長過度的保護和溺愛,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個人意識的膨脹,個人主義盛行,這就帶來了禮儀意識生長根基的缺失。以個人意識為轉移,以個人感受為標準,忽視他人的意志和感受,瓦解了禮儀規范中尊重他人,禮讓他人的根本。于是,校園中不合時宜的穿戴,實習崗位上不符合規范的言行舉止屢見不鮮。雖然因為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的不同,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禮儀素質的呈現,但是“90后”高職學生整體個人禮儀的缺失已是不可忽視問題。2.高職學生團體禮儀的缺失。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社交需要也是一種本能,高職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對團體社交有一種天然的需求。但是由于個人禮儀意識的缺失,在團體交往中很難自然理解團體禮儀的要求和自覺遵循團體禮儀規范。例如,由于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誠信、侵犯隱私等,而在宿舍、班級中人際關系的緊張,造成團體禮儀的缺失。進而呈現,對集體的漠不關心,集體觀念淡漠,缺乏集體榮譽感,班集體組織松散等群體性團體禮儀缺失。3.高職學生社會禮儀的缺失。人是社會的人不會是真空的人,任何人都不能擺脫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然而社會環境的生存更需要基本的禮儀素質——公共道德素質。遵守社會公德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表現,但高職學生公共道德的缺失也頗為讓人擔憂。例如在校園亂扔垃圾、破壞公物,在教室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上課時隨意走動、進出教室等現象,在高職院校中隨處可見,究其原因還是把社會公德放在了個人利益之下,造成了公共道德禮儀的嚴重缺失。[2]當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就難以避免的出現不遵守職場禮儀,不尊重領導同事,甚至違反工作紀律,破壞企業形象的現象了。
2.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
(1)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學科關聯
在高中教育體系中,縱觀所有學科的內容及性質,地理學科是環境教育的關系最為密切,關聯度與內容重合率最高,二者的研究對象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并且都是以人與環境為主線,以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需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因此地理學科教學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陣地最合適不過。首先,高中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課程性質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同樣是從環境問題的空間差異和聯系來揭示他們的空間運動變化規律,然后加以闡述和解決,二者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兼而有之的綜合性學科;其次,高中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學科發展具有共向性特點,二者都強調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觀;再次,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教學內容之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地理學科的環境真實現狀促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環境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提供給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環境意識,在未來可持續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
(2)高中地理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的發展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標是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素質教育體系下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課程改革必定是面向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其中就包括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導向意圖,確立了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其次,進行環境教育是地理學科教學改革深入的體現;再次,素質教育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助于環境道德觀的形成;第四,新課改之后的開放式地理教學有利于環境教育內容的滲透;最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教學內容有利于環境教育的實施。
3.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滲透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的調整和運用,通常來說,語言形式、直觀形式、實際訓練形式是最主要的三種模式。語言形式是指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語言活動的溝通來獲得環境知識的教學方法,比如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法等;直觀形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實物的直觀展示或演示,以及教學性的參觀等形式讓學生獲得直觀性的認知,比如演示法、野外觀察法、參觀法等;實際訓練形式是指通過指導性或引導性的實際接觸性訓練來鍛煉學生形成技能、習慣或能力的方法,比如實驗法、練習法、實習作業法等。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模擬法、快速聯想法、材料閱讀法、圖表分析法等課聯合運用。
(2)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高考帶來的壓力導致他們課外活動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更應該抓住有限的課外活動機會,滲透環境教育。通常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有環保宣傳活動(比如主題宣傳活動、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實踐活動等)、環境競賽活動、環境保護小組的社會活動等。在高中地理教學的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需要考慮到教學目的與目標、學生特點、學校與周邊提供的物質條件等因素。此外,課外活動還需遵循個性原則、自主原則、時代原則與安全性原則。
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之后應用于生活當中以解決實際問題,這正體現了學習遷移理論的精髓。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教師也要廣泛使用學習遷移理論來拓寬學生知識面,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總體而言,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習遷移理論可指導教學的有效性。掌握學習遷移理論的實際運用規律不但可幫助教師合理、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保持教學過程的嚴謹性,而且還可幫助教師將所積累的教學經驗遷移至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上,以提高教學效果的實效性,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習更多知識,并幫助學生快速消化所學知識。
(2)學習遷移理論可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模式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導,其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論,同時也對教學活動起指導作用,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將學習遷移理論應用于教學模式當中就可將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一體化的知識網,使學生能夠進行綜合性地利用所學知識。
(3)學習遷移理論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心理學認為,遷移可將所學知識、經驗或技能等進行概括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同時也是使能力、品德及態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以解決實際問題,而這正需要將所學的知識通過遷移的方式并加以改造,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才能真正用于處理實際問題。
二、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將學習遷移理論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學習遷移理論的實際效果,為此,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存在一定內在聯系,使兩種教學內容具有合理、科學的邏輯關系。其次,要合理安排兩個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第三,要將具有遷移價值的知識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通過遷移知識以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如在學《暮色中的炊煙》時,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俄羅斯老太太在中國的悲劇命運,但為何題目是“暮色中的炊煙”,此時教師就可引入《祝福》一文,文中祥林嫂也是有著悲劇命運的女人,且文章開頭、文中及結尾都提到祝福,因此,文章標題為“祝福”。由此學生就會發現《暮色中的炊煙》一文在開頭及結尾都有重點描述暮色中的炊煙,由此也就能理解標題的深層含義。
(2)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以真正實現“舉一反三”。學習遷移理論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兩種學習之間必然存在相同點或是相似點,亦或是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只有掌握了這種內在聯系,學生才能在第一時間將兩者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講《人生三境》時,教師可為學生介紹《飄》和《平凡世界》,這兩本書都是關于思索人生意義的,與《人生三境》有著同樣的主題,由《人生三境》就可幫助學生更易于理解《飄》和《平凡世界》。
中圖分類號:G641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學代表梁漱溟指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孝悌實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謝幼偉同樣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孝為主,以孝為根本的文化”。[2]可見,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狹義的孝是贍養父母,廣義的孝指奉獻社會,它既是一種敬本心理,又是一種管理手段,它將禮法的外在約束與仁義的內在自覺相統一,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服務[3]。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和職業觀,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精髓的弘揚與運用。
一、孝文化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貫徹與落實
中國傳統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學生理論課教材內容的來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貫徹與落實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標得以體現,并達到預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踐行孝文化,樹立高職大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講授孝文化知識,如引用儒家經典來增強課堂的文化厚度;同時,也要突破理論層面踐行孝文化,抓住各類教育的契機。例如:在天氣突然變冷的情況下,教師對同學們說:“請掏出手機,給父母們發條短信,也許就短短的四個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讓父母溫暖一個寒冬”。這樣,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在特定的情境下,讓學生感受到學做人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意義。學生樹立這一正確的理念后,會運用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學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循環,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培育道德素養。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后的活動與作業來促使學生踐行孝文化。如讓學生結合團、班會,舉辦公益活動,在活動體驗中使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孝文化,培養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中國傳統孝文化,這些歷經歷史沉淀的魁寶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愛國專題時,講愛國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愛祖國的燦爛文化,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一個五分鐘的小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國傳統孝文化,受“生則養”的思想熏陶,高職大學生敬養父母的意識會進一步增強,形成對父母的責任感,從而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其次,責任感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和本質規定,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會得以進一步的培養,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職大學生在對責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職責,會做到樂業、勤業與精業。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貫徹孝文化,培育高職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近幾年的招聘會有個普遍現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業青睞,高職生吃苦耐勞“香”過本科生。可見,在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貫徹孝文化,以培育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才能提高職業競爭力。孝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根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自是它的應有之意,是人們處理各種困難的總原則,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樹立不過分挑剔的就業觀;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職大學生披荊斬棘,勇于開拓,促使他們縮短就業崗位的適應期;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勵高職大學生奮發向上、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地建立輝煌的職業功績。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承孝文化,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使高職大學生踐行對家、對社會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華為對民族、國家行大孝,即愛國精神。首先,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疏《詩經·大雅·生民》序時說:“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稱焉。”[4]愛國思想是親親感情的連鎖效應,愛國主義是孝意識的演延結果。[5]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就是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如在講《形勢與政策》專題“從抗震、奧運看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時,就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例舉“七夕”在中國靜寂,在韓國熱鬧;韓國欲將“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韓國被西方學者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按照傳統到文廟祭祀孔子;韓國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推動他們創造“漢江奇跡”,促使韓國民眾1997年發起獻金運動,使韓國最早度過金融危機等等,提出:誰來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其次,孝的擴展,將親親之愛延伸到非親親的領域,轉化為為社會盡責,是“大公”的原始動力。高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就是要落實到實際學習、工作中去,練就一技之長,拓展綜合素質,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而貢獻。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非空洞說理,而是實在的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孝文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作用應沿用情感教學法
發揮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精髓,增強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法,要深刻而生動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課程理論內化為學生素質,情感教學法的運用非常關鍵。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的體驗,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強他們內在的動力,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
1.以情動情,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話里分辨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我們曾做過調查,學生最討厭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論卻在講臺上夸夸其談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自己對傳統孝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并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激勵方法表露真情實感,以感染學生;同時,激發學生(尤其對孝文化比較了解與感興趣的學生)間積極情感的相互感染,擴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師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緒氛圍,又反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產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所以,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于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我們可運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傳統孝文化構建成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畫面,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遣臨行前的交待和《竇娥冤》中竇娥對婆婆的深情等變成小品或flas,給學生視覺、聽覺以全新的刺激。這一切連同教師的神態、語言、情感及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形成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
3.以行促情,激發學生的行為自覺。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學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理論認識轉化為個人的行為需要。我們可以結合學院的社團活動,開展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集體活動,如推廣一耽學堂晨讀四書,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鳴,激發思想政治理論指引下的自覺行為。
總之,孝文化要發揮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必須對學生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過程。孝文化的落實與教育的開展,要多注重內容、傳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學布置的寒假作業就是回家給父母下跪,媒體就此評論說,要求學生用一定的行動來體現對父母的孝,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諸如磕頭之類的禮節,難免有“形式主義”之嫌。長輩最缺少什么,就給他們什么,這才叫孝道。或許是家庭的保障,或許是情感的交流,或許是一聲問候,或許是一封家書。要引導大學生推行正確的孝行為,樹立他們正確的孝觀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才,無論對父母、學校、社會來說,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羅義俊.理性與生命——代新儒學文萃[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詩經·大雅·生民,十三經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J].廣西社會科學,2002,(4).
目前, 我國已加入《華盛頓協議》, 本科工程教育認證體系日益完善。高職層面的工程教育規模較大, 卻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 還沒有加入針對“工程技術專家”認證的《悉尼協議》。近年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一帶一路”等產業發展戰略的提出, 需要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的國際流動能力。《悉尼協議》是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國際互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高職院校參與此項認證已成為必然趨勢。成果導向教育是《悉尼協議》認證的關鍵核心理念, 它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時研究發現, 目前困擾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學風, 而高職院校的學風問題必須從理念與制度上著手解決。所以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健全學風建設制度, 構建新的學風建設模式極具現實意義。
1 高職院校的學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學風是學生“知、情、意、行”等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 是一種學習的習慣與狀態。優良的學風有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目的和動機, 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 學風建設工作是學校的基本任務。隨著“中國制造2025”口號的提出, 高職院校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及人民的重視, 培養出高水平的高職人才成為復興我國制造業的重中之重, 而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是決定其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從整體上看, 我國高職院校的學風情況并不理想,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生源基礎較差
在高校擴招及部分院校實施單獨招生之后, 高職院校的整體生源層次不高, 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學習能力差會使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 面對較難課程 (如高數、英語、力學等) 時學生望而卻步;沒有好的學習習慣, 讓部分學生把不認真學習當成很平常、沒什么大不了且一向如此的事情;而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 則讓某些學生過分沉溺于網絡游戲、影視小說及戀愛中不能自拔, 這些問題都在無形中破壞了學風。
1.2 學風建設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高職學生自律性不強, 僅靠學校及教師的感召與學生的自覺, 難以達到優良學風的建設效果。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學風建設的整體思路、模式、途徑和措施等, 必須依靠相關學風制度來約束。只有通過制度建設, 才能更好地解決學風建設問題, 讓學生明白高職院校并不是隨便就能達到學業目標的, 可以“寬進”, 但必須“嚴出”。
1.3 學生缺乏專業及職業的自信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對學習缺乏自信, 由此而產生自暴自棄心理, 使學生畏懼甚至是厭煩學習。與本科院校相比, 專業水平及未來的職業發展也讓高職學生缺乏足夠的信心。高職學生沒有意識到自身職業的重要性及發展潛力, 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迷茫等情緒。
2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對于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意義
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簡稱OBE, 亦稱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 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1], 已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目前, 我國高職院校正努力申請通過國際工程專業教育認證體系之一的《悉尼協議》認證, 采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職院校學風建設, 具有現實意義。
經調研發現, 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業水平上差異較大, 其中學業優異的學生多出自校級、二級分院班級內的學生干部;而在普通學生中普通存在“混證”, 學業出彩渴望不足的現象。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讓每個學生都成功出彩, 擴大成功機會, 激起學生成功渴望。成果導向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強調能力本位, 緊緊圍繞學生能力的提升設定教學目標與過程, 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能力提升的喜悅, 都享有學業出彩的機會。學風建設主要體現在學校宏觀學習風氣的提升上面, 通過以成果導向理念進行的學風建設, 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學習風氣, 讓學風建設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通過能力的逐步提升, 可樹立起學生的專業自信及職業自信。另外, 成果導向注重評價機制的建立, 其特有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有助于對學風建設制度層面的補充與完善。
3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開展學風建設的具體措施
成果導向教育范例的內涵在于期待所有學生成為真正且成功的學習者, 把培育優良學風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題, 堅持以學生為本, 以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導為切入點, 以規范管理和嚴格控制為著力點, 從制度導向、行為約束、過程控制、效果評價等關鍵環節入手, 齊抓共管、標本兼治, 促進學生行為養成, 建立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3.1 健全學風建設規章制度
學院以“讓學生愛上學習, 提升學生核心能力”為學風建設總體目標, 以學風建設為龍頭, 以增強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育人意識為基礎, 以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為核心, 以大學生涯設計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抓手, 以班級建設和公寓管理為重點, 以制度建設為保障, 著力構建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由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學業過程表現, 所以黑龍江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嚴格把控學生的課堂表現。為此特設立《黑龍江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課堂管理規定》, 對學生在上課時睡覺、玩手機、吃零食等各項違反課堂管理規定的行為給予相應處罰。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要求有詳細的考評標準, 故制訂《黑龍江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學業表現評定辦法》, 評定學生總體學業表現, 并建立學業預警機制, 通過對學生考勤、成績、學籍異動、紀律處分和畢業審核全程監控, 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競賽獲獎和文體活動等方面進行量化計分, 全面評價學生的在校表現。評價結果將與學生評獎評優及推薦實習就業單位掛鉤。通過學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讓學習在學生的心中占領制高點。
3.2 構建齊抓共管的學風建設工作格局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 即從教師“怎么教”變成了學生“怎么學”, 所以需要加大力度改變學生的“學法”。同時學院領導、任課教師及輔導員也需要改變傳統工作思路, 加強責任意識, 在堅持以原有的學生“四率”管理為主要抓手的同時, 加強聯合深入課堂、寢室開展學風檢查的力度, 重點檢查遲到、早退、晚歸和曠課等情況。成立學風督導組, 分管學生工作、教學工作領導為學院學風建設第一責任人;輔導員為直接責任人, 負責學生日常學風建設, 保證學風建設責任落到實處。實訓教學團隊主抓學生技能大賽工作, 在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基礎上, 優選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技能大賽。建立起“校、省、國”三級專業技能大賽籌備體系, 以此增加學生的專業競爭意識, 促使學生不斷挖掘自身潛能, 同時了解行業前沿技術與工藝, 開拓職業視野。
4 取得的成效
通過以上學風建設措施, 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 學生上課的到課率、自習出勤率、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均有提高。主要表現在:1) 考試違紀率逐年下降。2015年學生考試違紀率低于0.05%, 違紀人數同比2013年減少50%。2) 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升。近兩年學生專升本報名人數逐年增加, 專升本的升學率同比2015年增加26%;英語二級半、四級與計算機等級通過率同比2013年提高20.60%。3) 實行學業預警, 有效地降低了補考率和延修率。2015年同比2013年, 在校生預警比例減少1.80%, 畢業年級補考人數減少0.13%, 降級學生人數減少0.31%。4) 學生創意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優良的學風激發出了學生身上無窮的創造潛能, 并在各級大賽中大放異彩。如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李一鳴憑借智能家居項目獲得全省首屆“互聯網+”創業大賽一等獎。同時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發起了一系列課外創意制作活動, 其中“變形金剛焊接機器人”等代表作品均在省級大賽中獲一等獎。
5 結論
教育目的要適應人和社會兩個方面的變化,使教育更好地為人和社會的發展服務。奈勒認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須是靈活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應當易于接受經常的修正。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應當根據所有有關的事實和價值觀用科學的方法來決定,而不是僅僅根據理性用思辨的方法來決定。”這一觀點得到教育界的肯定。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我國高校在以往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日益顯現:學生被動參與體育,個性發展受到抑制,課外體育形同虛設,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嚴重短缺,體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為宗旨,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具有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學、更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為高校瑜伽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體現人本主義思想的需要
人本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重視人的“主體性”,人本主義認為,教學的基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各種潛能的充分發展,滿足人的多層次的心理需要,從而造就一代人格更為健全、發展更為均衡的人。同時,人本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在一定心理空間內個體行為的改變過程,是一種意義學習,這里所謂的心理空間就是指個人的經驗世界。意義學習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個體的經驗。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順應了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充分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都是對人本主義思想的體現。
2.貫徹終身體育思想的需要
目前,中國學校體育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設法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使之養成持之以恒的健身習慣。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課內外二合一體育教學模式強調使學生受到系統的體育、健康、娛樂和生活的教育,并讓其掌握會健身、會休息、會玩樂的技能,培養和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意識,為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作好準備。
3.優化課程結構的需要
我國教育大辭典認為“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的各學科和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課程不僅是正規的課堂教學的內容,還應包括學生課外學習的內容,應當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內容有機統一起來。上述課程的闡釋為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構建
1.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概述
教學過程的核心是創設一種環境,學生在這個環境里通過相互影響,學會如何學習。在概念體系理論中,亨特強調了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即環境允許人們在各個階段有效地活動,以便于取得下一階段的成長。亨特還明確地闡明了不適是成長的先兆,為了刺激發展,我們應該有意的使學習者和環境不相適應。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為其提供“課內教學—課外訓練—校外實踐”三種教學環境。即通過課外高校瑜伽訓練強化課內高校瑜伽教學,通過校外實踐對課外高校瑜伽訓練的效果進行檢驗,然后把在校外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到課堂里。讓學生在不適中快速成長。具體見下圖。
(1)課內教學模式
①教學目標
課內教學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高校瑜伽的基本技能和技術,另外,要了解并能熟練的處理一些常見的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在技能方面,學生在課內需掌握高校瑜伽動作要領。在進行專項技術練習時要達到60%以上的成功率,動作的準確率要達到85%以上。
②實施過程
課堂教學部分共有五個階段的活動組成:導向、講解、組織練習、指導練習和獨立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出課程目標,明確學生的學習任務。然后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對新概念或技能進行講解,并做示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強化正確動作,并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練習時間,對所學技能進行進一步的強化鞏固。教師在學生完成練習之后,對學生練習結果的精確度是否保持穩定進行評估,為需要的同學提供反饋。確保學生的進步。
③實施條件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現有一個室內瑜伽場地,硬件設施完備。圖書館內有關高校瑜伽技能學習、高校瑜伽欣賞、高校瑜伽運動的發展史等圖書和雜志有三十余種,可供學生業余時間翻閱學習。另外瑜伽課的老師為副教授,擁有豐富的教學和比賽經驗。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④教學評價
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素質的差異,為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保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評價過程中我們會運用到激勵性評價。對后進生,中等生做自身縱向比較,設立后潛能生進步表,中等生提高表,優秀生榮譽表,使每一個同學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這一部分的分數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和進步程度直接打分,占總分數的5%。另外,我們會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的努力程度、學生的出勤情況,結合絕對評價的部分內容,進行綜合評價。
(2)課外教學模式
①教學目標
通過團體活動,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用科學的方法去改善與人交往和與社會交往的能力。另外,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技能的準確程度達到90%以上,更種動作技能的發球成功率要達到80%以上,準確掌握作為高校瑜伽裁判的基本能力。為進行校外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
②實施過程
在課外教學階段,我們通過學生建立的高校瑜伽協會這個小型社會團體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在進入院瑜伽社團以后,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在小組內安排一幫一互助學習隊,然后給各小組設定目標。為了使小組獲得好的成績,學生必須盡快的適應并且進行合作學習,如:有些同學反手技術較好;有些同學擅長高壓;有些同學理論知識掌握全面,但實踐不行。小組要通過對各人的長處進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進步。在這一教學階段,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技能指導,并起到一定的組織管理作用。
③實施條件
學生通過申請成立了院瑜伽社團,社團的招收對象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全體學生,學生自愿參加。協會里設有會長、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等職務。瑜伽課的老師會利用課外時間輪流義務對學生的技術進行指導。
④教學評價
在課外社團體育教學評價中,教師除了定期進行系統的測試,還要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進行觀察,了解并記錄學生認知發展的情況。日常觀察,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總結性評價,還是進行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種手段。在課外訓練中,體育教師只有認真地做好日常觀察工作,才能比較真實的把握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學生的認知變化情況,為真正地做好相對評價提供前提條件。
(3)校外教學模式
①教學目標
在校外實踐階段,我們要充分利用周圍的環境來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更加積極地融入社會,使學生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另外,學生通過校外實踐能夠更好的進行自我整合,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校外實踐環節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的需求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自己學會有效地做出與自己有關的教育決定,逐漸培養起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實施過程
校外實踐階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安排學生在健身場所做健身指導、教練員或者陪練員。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問題需及時的和教師老師進行溝通,尋求幫助。這一階段對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時候做一個紀律嚴明的老師,什么時候是指導員,什么時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這對于教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③實施條件
為了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溫州市區,具有高校瑜伽場地的溫州大學,以及醫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學院等共7個高校瑜伽健身區,另外瑜伽館有21個。安排學生在課外、雙休日或節假日長期做健身指導或瑜伽陪練和教練。另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在健身場所競聘自己喜歡的或擅長的工作,發展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④教學評價
在校外實踐階段運用外部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原則。外部評價包括學生所在實習單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因此,我們通過要求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書寫個人學習小結等方式,來發展學生的獨立性及自我教育等這些現代社會要求學生具備的重要品質。
2.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運行及評價
(1)課內外二合一模式的運行
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提出給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學習環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進入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狀態。
首先,二合一教學模式的教學周期設為一個學期。一個學期安排學生進行課內學習和每周兩次的課外訓練。技術是根本,學生必須在準確牢固的掌握了高校瑜伽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有效地發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保證學生完成課堂任務的前提下,安排其進行校外實習。實習階段遇到的技能問題可以回歸課堂,重新進行學習。具體的課程安排流程:一學期——(課內學習和課外訓練)——一學期——一學期——(校外實踐、課內學習、課外訓練)。
其次,就是教學環境的變化,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了有利于學生進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條件,使學校的高校瑜伽場地設施及溫州市含有瑜伽場地的健身區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課內二合一教學模式的評價
課內化二合一教學模式的評價應充分體現考評制度對學生參與運動的引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考試方式上運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試內容上就是期末技術考試+平時表現+業余鍛煉+實習單位評價+體育知識相結合;考核的方法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另外,提出以下設想:只要學生參加課內教學的出勤率達到90%,業余鍛煉的出勤率達到規定次數,就可以獲得60分基礎分。
三、小結
課內外二合一教學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的技術、身心、交往能力得到全面發展。這不僅能為社會培養專業的高校瑜伽健身指導,而且還能培養出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專門人才,為我國大眾體育、養生健身、休閑娛樂等相關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目前在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每一個教學模式都有一定的適應范圍,“高校瑜伽課內外二合一”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各高校在實施過程中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林小平.28天瑜伽養生計劃.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28-31
一、加強教師責任意識,開展“三生教育”活動
根據校行政的相關要求,認真進行加強師德師風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要求教師強化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特別是通過學習《云南省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增強青少年體質的規定》的通知及《切實減輕中小學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法》等文件精神,樹立減負不減質的理念,抓好課堂教學基本環節,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提高認識,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樂于奉獻,增強教師的事業心,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其次,認真組織學習《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教師領會和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掌握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學習后,本組于2009年3月26日開展了一次野外生存能力的實踐活動,使全組教師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都得到了一次體驗和鍛煉,加強了對“三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二、認真進行質量分析,積累教學經驗
根據學校教科處的要求,認真對上學期期末考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教師們從歷史、地理試題的題型、題量、難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從學生學情方面、教師教學方面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從主觀、客觀方面尋找各自在教學及復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虛心向成績好的教師請教和學習,為自己今后的教學,特別是今后的各類考試及備考提供借鑒,并制定出今后改進的措施。
三、認真抓好各項教學常規的檢查督促工作
按學校教科處的要求,組織本組教師于每星期的星期一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本學期共備課17次),每次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都實行簽到制,每次備課都有活動主題,由本組教師集體參與和交流說課等等。
另外,長期堅持每個月月底對全組教師的各項教學常規檢查。主要包括按期檢查老師的的教案完成情況,聽課記錄情況,作業布置及批改情況,以及其他各項教研要求,并及時上交學校教科處驗收,本組教師都能按時、規范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四、積極進行高考及會考研討
搞好高考史地復習備考和高一年級史地會考工作是本學期本組教研工作的重點。首先根據本屆高三學生的實際,特別是根據兩次云南省統測及云南師大附中的模擬題測試的成績,進行認真分析,依據考綱及各級研討會的相關信息,調整高考復習備考的戰略,并由組內有經驗的史地老師進行交流指導,制定出比較實際的備考復習計劃,注重抓好高考后期專題復習及模擬測試的各項工作,為提高史地高考的成績獻計獻策。
其次,認真進行高一會考復習研討,學進度,盡早完成教學內容,以云南省高中會考考試說明為依托,認真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并讓學生熟悉會考題型,進行測試和訓練,而且向學生印發了高中會考復習材料,經過詳細復習后對學生進行會考模擬訓練,把近幾年的會考題進行測試并認真分析和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會考備考工作。
五、認真組織高一年級史地知識競賽
為了增強高一學生的會考知識,搞好會考復習工作,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本組與高一年級組團結協作,相互配合,于2009年6月3日進行了高一史地知識競賽活動。本次競賽共有6支代表隊參賽,經過廣大師生和參賽選手的共同努力,以級校教務處、教科處的大力支持,評出了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同學們在活動中積極踴躍參與,氣氛熱烈,達到了競賽的目的。
根據今年市教研室工作會議精神,以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觀念為主線,結合高考“3+1+1”模式,重點抓好學校教研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狠抓重點,常查環節,努力完成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
二、具體工作安排
本學期工作的重點是加大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歷史教學及教研質量;加強高考研究,重視信息交流,不斷提高我校歷史學科高考水平;配合學校三星級高中評審,做好各方面工作。
1、制定落實教研活動計劃
明確學期工作重點,集中精力抓好高中歷史教學,特別是高高三的歷史教學,針對學校制定的高三教學目標,配合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注重課堂即時效率,同時落實細節:
①、完善備課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特別是對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②、結合學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時測試工作,高三兩周一次常規考試,認真、及時批改,重點同學要面批;分析、總結,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點,查漏補缺。
③、認真完成聽課計劃,能夠每周聽一節課。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每學期不少于20節。
2、加強備課組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利用集體備課,豐富課堂教學,是本學期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工作。對高三的復習,認真組織備課,分解教學過程,從細節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精選資料,精選試題。認真做好提前備好一周課,由教研組長簽字才能進課堂的工作。
3、抓好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本學期將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結合學校青藍工程,以高考改革為契機,著重提高課堂即時效率。在活動中,將根據教研組實際情況,采取開設研究課與隨堂聽課等形式,從“嚴、精、活、實、高”五方面來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堂堂有收獲,節節見成效。
①、開設高三歷史復習研討課。從能力角度出發,將基礎知識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著重培養運用生產力標準、實事求是、宏觀與微觀、人類文明演進四個理論尺度。
②、在高一的歷史課中認真抓好素質教育,結合高考改革形勢,在抓基礎知識同時以培養綜合能力為主。
③、三月份的學校教師課展示活動中,將集中教研組智慧,認真組織,充分展示學校課題研究成果。
4、展開課題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針對學校提出的總課題,教研組將展開對“歷史教學結構的優化與素質化教育”子課題的深層次研究。在實際教學中將對“問題式教學”進一步進行探討,同時落實細節,明確各人分工,分階段按計劃實施。在過程將對階段性研究進行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研究并解決,適當調整研究計劃。學期中或結束時,針對課題研究進行經驗交流總結。在這一學期中,準備將“問題式教學”模式基本定型,嚴格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進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項工作。
5、、落實月考制度,做好成績分析
作為階段教學檢測的一種方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成效。在成績分析時一定要細,明察秋毫。
①、認真出好每一份試卷。備課組集體研究,精選試題,突出重點,難易適度。
②、認真批改、認真分析、認真評講,做好成績統計。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完善課堂教學。
③、密切注意差生、優生的流向。通過測試發現差生,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導。
[DOI]10.13939/ki.zgsc.2017.10.261
1 引 言
隨著國家對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日趨重視,并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通過專業知識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在各個不同專業開設醫學英語應用文這門學科,對于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規范的醫學文書處理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當中,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促進和諧的醫患關系。然而在本校實際的醫學英語應用文教學當中,受到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時間以及傳統的以詞匯和語法為主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的語類意識淡薄,對語篇結構的把握能力有限,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水平還有待提高。以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基礎的語類教學法,在教學當中強調語篇分析,旨在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的文章的語篇結構,并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等應用文寫作當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哈桑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基礎,結合本校的教學實際,探索在該理論指導下的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醫學應用文的寫作能力。
2 語類結構潛勢理論和語類教學法
首先,哈桑在1985年提出了“語類結構潛勢理論”。根據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語言是意義的來源并用來表達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Halliday & Hasan,1985)。語類的概念來自“genre”這個詞,哈桑(1977∶229)在對語類結構潛勢概念的描述中指出,genre 是Z篇的類型(type of discourse)。哈桑認為,語類潛勢是某個語類中所有語篇產生的源泉,其中包括語義的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和重復成分。在對語篇結構的分析當中,她提出“語類是由結構的必要成分定義的”(Halliday & Hasan,1985:62)。更確切地說,語篇的語類是由必要成分及其順序決定的。語類結構潛勢是指同一語類中語篇結構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說,同一語類的語篇結構都是對這個語類結構潛勢進行選擇的結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語言是一種用來表達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的意義源泉(resource),語言具有三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Halliday,1994;Thompson,1996∶28)。每一個語篇都是為了實現某一交際目的,不同的語類體現了不同的交際目的,隨之而來的是不同的語義成分、語篇結構以及不同的語言特征。哈桑的語類潛勢理論對于英語寫作,尤其是英語應用文寫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此理論指導下,隨之出現了以語類為基礎的語類教學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這種教學法通過對語類的分析,讓學生認識不同語類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篇結構,特別是在ESP和 EAP的寫作教學中取得了成功。不僅如此,以語類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澳大利亞、美國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得到大力的推廣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Susan,1998)。國內也有許多學者(秦秀白,2000 ; 張德祿,2002; 方琰,方艷華,2002)也對此類教學法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廣泛的研究。因此,此類教學法能夠改變傳統的以單詞講解、語法結構分析為主的寫作教學模式,從語篇入手,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同語類文章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提高學生的語類意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撰寫各類不同類型的醫學英語應用文。
3 高職高專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現狀分析
3.1 學生英語寫作基礎薄弱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高考招生錄取中的第四、第五批次,大多數入學時分數較低,英語基礎普遍較差,有些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有排斥心理。在英語學習當中存在著詞匯匱乏、語法知識薄弱等問題,并在文章中出現大量的病句。更重要的是,學生缺乏語類意識(genre awareness),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語類的文章在語篇結構、主要內容及語言特征上的不同要求,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不知道應該寫些什么。
3.2 醫學應用文寫作在整個教學任務中所占比例不足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為三年制學習,但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通常只有兩年,剩余時間在校外實習,課程設置中專業課較多,且有大量的實驗課。英語作為基礎課所占比重比較低,課程時間僅為一年,并沒有專門開設醫學應用文寫作課程。就本校情況而言,教師僅僅在公共英語教學當中將一部分課時運用于教授醫學應用文寫作,約為12個課時。教學時間上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醫學應用文寫作的學習。
3.3 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方面,在高職高專英語寫作教學當中,大多數課堂都屬于大班教學,由于學生人數較多,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模式,以教師對范文的講解和分析為主,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寫作實踐,并通過老師的反饋和與同學之間的討論進行總結和反思,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就教學方法而言,多采取成品教學法(product approach),以技法的講授和成品為主導(劉寬平,2003),注重對詞匯、句型、語法知識點和銜接手段的講解;多強調語言知識,缺乏對于特定語類文章的篇章結構、主要內容和語言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導致學生缺乏語類意識,寫作目的不明確,不能正確把握語篇的必要語義成分,文章結構布局混亂,存在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的現象。
4 語類結構潛勢理論指導下的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
一方面,針對我校在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筆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采取以語類潛勢結構為基礎的語類教學法,全面培養學生的語類意識,讓學生掌握各種的醫學應用文不同的交際目的,理解其語類結構潛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創造出符合特定語類慣例的醫學英語應用文。另一方面,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當中融入大量的小組討論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能力。下面以藥品說明書為例,闡述教學實施步驟。
4.1 小組分組
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四到六人一組,每組指定一名組長。在寫作過程當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討論,交流意見和想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2 導入情景,布置任務
將某種常用藥品的基本信息介紹給學生,要求學生按小組自己收集關于這類藥品的資料,為寫作做好相應的準備。
4.3 初稿寫作
要求學生根據相關的信息,在十五分鐘之內隨堂寫一份藥品說明書。教師不做任何的指導,不提供范文,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設計進行寫作,各小組成員首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成員之間就語篇的結構、必要的成分及詞匯的使用進行討論,交換意見,寫出初稿。并對初稿進行保留,以便與修正稿進行比較。
4.4 初稿演示,課堂討論
邀請每個小組把各自完成的初稿朗誦給全班同學聽。同時,師生共同對藥品說明書的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寫作者與接受者的關系、必要成分和表達方式進行討論,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討論:藥品說明書的目的是什么,交際雙方存在怎樣的關系,藥品說明書屬于什么語式,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可選的,各種信息應該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表達,你覺得你的初稿當中存在哪些問題。
4.5 范文評析
通過對初稿的分析和討論后,教師給出范文,并對范文和初稿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就藥品說明書的寫作目的、結構、必要成分、組織方式和語言表達進行分析,重點指出藥品名稱、作用、適應癥、禁忌癥、注意事項、副作用、劑量和用法、失效期、出廠日期等為藥品f明書的必要成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藥品說明書的結構潛勢。
4.6 自我修正,歸納總結
學生對比自己的初稿和范文之間的差距,并在課堂上規定的時間內對初稿進行修改,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并歸納出藥品說明文的語篇結構、必要成分和語類特征,以便下次寫作時參考。
4.7 課外練習,當面評閱
寫作課后,布置學生獨立完成另一相關藥品的藥品說明書的寫作。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批改并附上詳細的評語,明確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并對其中具有典型性的習作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反饋。
5 結 論
本文以語類潛勢理論為指導,結合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教學實際,探討了以語類為基礎的教學法在高職高專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當中的實際應用,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語類意識和醫學英語應用文寫作能力。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學設計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將在以后的研究和實踐當中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蔡慧萍.我國高校英語寫作教材的現狀調查、分析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29-31.
[2]方琰,方艷華.以語類為基礎的應用類英語寫作教學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33-36.
[3]劉寬平.提高中國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