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投融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世界經濟的發展前提下,財務管理的方法和理論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步,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較為復雜的情況下看,財務管理只是適用于以往的企業發展情況,因此找出一個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必須要從企業現實管理出發,以企業投融資戰略方法為指導,對企業財務關聯理論和方法進行全面完善。在我國已經有很多學者開始對企業管理戰略進行分析。
(一)企業財務管理分析
上世紀我國企業管理學家,首次提出將財務管理理論擴展到財務戰略方面,要讓財務管理和企業戰略相互結合。學者對財務戰略的定義大體為,為了保證企業資金有效運行流動和實現企業戰略,提高企業財務競爭優勢,要在保證企業全面發展的情況下對企業資金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規劃,以保證企業發展戰略可以正常運行。在企業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中和企業最為密切且效果最為明顯的便是投融資戰略。
(二)投融資戰略分析
通過上述說明我們不難發現和企業總體戰略最為密切的便是資金的籌集與投放,所以說財務戰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資戰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我國對投融資戰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下,企業財務管理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為當時的企業多數的資金都是靠國家政府撥款,所以企業很少對企業財務進行管理,所以說企業在投融資戰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到因為之前對企業投融資戰略分析存在一定滯后性,因此我國企業投融資戰略分析存在一定滯后性。
二、企業投融資戰略類型分析
企業戰略一般包括四種類型即:企業戰略一體化、企業加強型戰略、企業多元經營戰略和企業防御型戰略這四種。企業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投融資戰略,它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資戰略可以還分為三種類型。
(一)擴張性投融資戰略
擴張性投融資戰略主要是實現企業資產迅速擴展為目的的,它的開展要在企業一體化戰略的前提下開展下去,在投融資戰略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其正常運行必須要將多數的資金進行留存,而對于在企業擴展存在的資金短缺的情況必須要及時的對資金進行籌集。在籌集過程中不是采用企業股權籌集而是采取負債的方式。
(二)穩定性投融資戰略
穩定性投融資戰略的實施可以實現企業績效不斷提高和資金規模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擴展的性質。在實施穩定性投融資戰略的時候,一般會對企業現有的資金進行優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業資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個過程中,一般是將企業利潤的累積作為企業穩定擴展的重要基礎資金來源。“適度資金負債、中度的經濟收益、適度分配”等特征是穩定性投融資戰略實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資戰略
防御型投融資戰略是防止財務出現危機和保證投融資戰略實施的重要方法,實行防御型投融資戰略主要目的是減少財務危機發生幾率,防御型投融資戰略一般將減少現金利用作為防御型的主要任務。可以采取削減的方式和盤活存量資金的方式,來節約企業成本,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從而增加企業市場競爭能力,這個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點為“低負債、低收益和高利潤分配”。不論是那種方案的實施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那就是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投融資方案。
三、企業投融資戰略主要管理內容分析
因為現代企業在經濟發展上常常會出現企業財務管理漏洞,尤其是企業投融資戰略方面,所以說企業投融資戰略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人們從資金投放和籌集方面對企業投融資進行分析,并且還對融資的目的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資規模、投資方向以及投資結構等方面研究。并且還對投資效果進行研究,發現投資效果會影響企業目標實現。如果不能按照規定時間和規模對所有的資金進行規劃必定會影響投資目標的實現。
(一)企業投資戰略分析
企業戰略主要是從企業戰略的投資方向以及投資規模進行分析的,并且還有符合資源優化戰略目標要求,企業投資戰略是企業管理的重點內容,它對企業的有限資源和資金分配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企業戰略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方向和企業規模設定等方面,還有就是企業對外擴大投資等。企業投資戰略還包括對新產品的開發。總之企業投資展覽會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業融資戰略分析
在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中投融資戰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企業融資不僅是企業戰略和投資戰略實施的前提條件,并且籌集的資金還對企業的經營成本產生影響,從而波及到企業競爭實力。企業融資戰略要根據企業內外部財務環境現狀和企業發展趨勢,對企業資金籌集整體目標和整體結構進行籌劃,以達到提高企業提高企業長期競爭實力的目的。具體資金籌集實施計劃不是企業融資戰略,因為企業融資戰略是時刻企業發展環境不斷變動的,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業融資戰略還可以降低企業的總資產投資成本。投資戰略的實施必須要在保證企業融資效益和企業整體融資的方法基礎上,來完成的。
(三)投融資戰略管理程序分析
在內外需求下降疊加的影響下,2014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延續了小幅度的下行態勢,但是我國港口運輸生產依舊保持著小幅度的增長,上半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速達到了5.2%。根據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來看,“十二五”期間進出口總額目標年均增長為10%。預計2015年達到4.8萬億美元。這樣的大環境給我國港口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要想拓展企業規模、尋求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就需要不斷完善投融資體系,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鏈條、找準發展方向。
一、國外港口企業投融資模式
(一)以政府投資為主的融資方式。該種融資方式主要以德國為代表,政府將港口所有資產視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港口資產歸國家所有。港口的規劃、撥款以及建設等均由政府操作,只有港口企業的租用碼頭泊位、場地以及港口內的各種地面設施是由私人投資建設的。這種投融資模式可以保障國家港口企業發展資金鏈條的穩定性以及較強的競爭力。但是,由于政府介入過多,導致港口企業的發展缺乏活力。
(二)以政府補貼為主的融資方式。該種融資方式主要以日本為代表,政府只為港口的建設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通常情況下,港口企業的發展以及港口項目的建設等都是由政府、船公司以及碼頭公社等多方共同參與的。日本政府根據某一具體港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因素,通過不同的方式以及程度予以補貼。比如,通過財政補貼、無息貸款以及直接投資、出臺政策鼓勵港口企業發行公債等方式。
(三)以發行債券為主的融資方式。該融資方式的主要代表是美國,這也與美國較為活躍的金融市場有關。在這種融資模式下,美國政府只負責港口界線以外的港道建設、維修,并對大部分貨物按照一定的規則征收相關稅費。通過鼓勵港口企業發行公司債券來籌得資金,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則用于企業的自身發展、港口的建設以及相關福利事業,不需要再向政府繳納相關稅費等。
(四)以私人投資為主的融資方式。該種融資方式主要以英國為代表,由港務局自行籌集資金推動港口行業的發展,政府并不參與港口設施的建設、維護等。比如,港口的業務收入、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獲取、發行股票債券、私募股權等等。可以看出,私人投資為主的融資方式下,港口企業的發展較為自由和活躍。但是,其資金鏈條的穩定性以及發展方向的正確性等這些問題是不能夠保證的,仍需要政府的宏觀引導。
二、采多元化投融資策略,走穩健性發展之路
結合上文所述的國外港口投融資模式來看,我國的港口投融資模式實際上經歷了從政府投資為主到政府補貼為主,再到港口企業承租為主的模式。在當下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港口企業要積極采納國外港口企業投融資模式的先進經驗,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為企業的發展尋求穩定的資金鏈條,注入活力。
(一)多方位合作,尋找投資方向。從經濟角度來講,港口行業作為一個系統,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每個港口企業都想尋求更好的發展,資源優勢的利用與資源劣勢的互補則是他們自我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策略。因此,港口企業可以借鑒英國港口行業投融資模式,尋找多方位的合作伙伴,拓展市場空間。
(二)多方位融資,打造穩定資金鏈條。融資方式的多元化一直都是我國港口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關注的問題,也是制約我國港口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我國“地主港”模式下,港口企業更加需要借鑒美國、日本以及英國港口企業的融資方式,打造穩定的資金鏈條。
從我國目前港口企業所處的經濟體制以及金融環境來看,相對于股權融資而言,債券融資可以具有較大的選擇權,在優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債券融資相對于其他融資方式來說成本較低,港口企業可以借鑒美國的債券融資方式,通過調整債券融資的結構和期限,分散企業的債務風險,提高企業融資結構的彈性。如若港口企業能夠很好的應用權益融資吸納權益資本,那么則能夠更好的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并且股本返還與股息支出的壓力會較小。如果港口企業能夠像上文所述,吸引到擁有特定資源的戰略管理者,那么企業還可以在管理、市場、政府關系以及技術等方面獲得很多隱形的資源。銀行貸款、債券融資以及股權融資往往是港口企業較為常用的幾種融資方式。實際上,諸如固定資產租賃、信托融資、私募股權融資以及海外市場融資等這些方式也是可以適當予以應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化的融資方式中,港口企業需要從經濟學以及財務管理角度來把握企業的融資結構,以最優的融資結構為企業創造最優的資金鏈條,不斷加強企業抵御融資風險的能力。
三、完善投融資管理思路,創造良好投融資環境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港口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屬于公共產品,因此港口企業的投融資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結合我國目前“地主港”式的投融資模式,政府應當盡可能的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為港口企業創造更好的投融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比如,通過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免除協議期內部分項目的所得稅等)降低港口企業的投融資成本;給予一定的行政權利,確保港口企業不受不相關機關的干涉;鼓勵大型港口企業與中小型港口企業之間的合作,打破港口經營條塊分割帶來的經營不便等。
(二)做好投融資前期調查。結合實務經驗來看,港口企業的投融資效率雖然有所增高,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上的問題,很多港口企業忽視了投融資活動的前期調查,影響著企業投融資活動的效率效果。因此,港口企業要做好投資前期的信息調查,如同“建高樓要打好地基”一樣。以某港口企業為例,該港口企業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投融資的前期信息調查。一是對國家政策、經濟金融、行業狀況等大環境信息進行調查;二是對港口地理位置、港口體制、項目性質、成本規模、腹地范圍、港口發展水平等客觀環境進行調查;三是對企業資本結構、擔保模式、融資渠道等進行具體分析。四是針對具體的投融資項目進行取材(如要與某個港口企業合作,就需要了解對方的相關財務信息、政府關系、市場地位等等)。通過這四個層次的信息調查,可以對即將開展或者正在進行的投融資活動有一個整體的分析,降低企業投融資風險。
(三)區別對待,正確選擇投融資方式。就港口企業的實際情況而言,其項目往往分為公益性項目(防波堤、臨港道路、水上安全監督等)經營性基礎項目(棧橋、客運站等)以及經營性一般項目(倉庫、船艙、水上過泊平臺)三類。針對這些不同的項目建設,港口企業應當選擇不同的投融資方式,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資金之間的供求平衡關系,而且能夠降低港口企業的還貸壓力等等。以經營性基礎項目為例,最好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補助為主,不足的部分再選擇合理的融資方式進行資金籌集。在選擇投融資方式的同時,也要利用各種經濟模式著重考慮投融資成本,盡可能的提高投融資活動的效率。
一、引言
企業是一個以追求價值最大化為基本目標的經濟組織,制約企業做大做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資金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企業要獲得最大的價值,就是要把有限的資金運用到對企業實現價值最為有利的投資項目中去,并且選擇成本最低的融資渠道。因此,投融資問題成為企業不得不認真考慮的方面:其一,企業必須按照自己的能力進行投融資決策,量力而行。其二,由于企業投資收益必須能夠補償融資帶來的債務,所以企業的融資決策必須建立在投資決策的基礎上。本文將對近年關于投融資關系問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作為今后深入研究和指導企業投融資行為的參考。
二、企業投融資概念的界定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投資按時間可劃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按投資方式可以分為實務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
融資是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來源。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情況,現金流狀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和投資決策,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并比較各種融資渠道的優劣。繼而得出使企業效益達到最大的融資途徑,以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公司籌集資金的動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進行。按時間可將融資劃分為長期融資和短期融資。企業長期資本融資的方式主要有兩類,包括長期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三、融資約束與企業投資
由于企業的投資行為受到融入資金的影響,融資約束條件下企業如何投資,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并且產生了不同的觀點。這是由于對于融資約束的界定方法,樣本的約束程度、指標的定義等的不同,其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資金的敏感性、融資約束、投融資的關系方面,產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學者在融資約束對企業投資的影響方面的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即由于融資約束的存在,企業的投資行為受到限制,印象了企業的投資效率。李延喜、連玉君、程建等(2007)以權衡理論為基礎,研究融資約束條件下的公司投資行為。李延喜對滬深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證明了資本支出受到融資約束的影響,影響企業使用資金的效率。
同時,學者也考慮多種影響兩者關系的因素,對受不同因素影響下的兩者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鄭江淮(2001)在研究中考慮了公司實際控制主體的因素,對滬深股市不同實際控制主體的上市公司的投融資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國家控股的比重與受融資約束程度成正比例關系,這是因為國家控股比重高的公司,投資行為更具有行政性,外部債權方所要求的回報更大,融資約束更高。何青、王沖(2005)在研究中引入競爭性因素,對面臨不同競爭壓力的公司的融資約束程度進行分析,研究表明,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直接影響公司的借貸能力,外界對于競爭壓力大的公司呈謹慎態度,進而使公司難以獲得更多的資金,融資約束大。全林、姜秀珍(2004)對上市公司以公司規模作為區分研究,研究認為小公司更容易受到現金流量的限制,受到的融資約束更大,投資行為更缺乏效率。
同時,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也是影響投融資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不對稱的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融資行為,不對稱水平越高,公司受到的融資約束就越大,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也就越高。
龔光明從宏觀經濟角度對2004年-2011年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國家執行的貨幣政策也是影響公司投融資行為的重要因素。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公司獲取資金和進行投資的能力,貨幣政策對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呈正相關關系,同時,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程度越大,受貨幣政策的影響越大。
四、負債融資與投資的關系
理論是研究負債與投資關系的理論基礎。一方面,負債增加會減輕股東的成本,降低股東風險;另一方面,負債增加也會導致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矛盾加劇,影響公司的決策行為。由于債權人和股東矛盾的存在,學者試圖尋找一個最優的資本結構,盡可能平衡雙發矛盾,以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實證方面主要圍繞負債融資對企業投資支出行為和規模展開,同時,由于債務融資可能會導致投資過度、投資不足、抑制過度投資等結果,現有的研究并不是孤立地研究其可能導致的單一結果,而是在考慮了多重影響因素后的綜合性研究。
國內學者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國的國情,對雙方關系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產生一系列的理論成果。姜建軍對滬深23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1999年-2003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負債融資與企業投資的關系,通過實證證實了雙方的負相關關系,但這種關系僅存在與投資機會不足的企業中。羅琦和張標(2013)研究也發現債務融資導致高成長機會公司的股東與債權人沖突,而減少了低成長公司的管理者與股東沖突,因而債務融資對公司價值影響是雙向的,并取決于投資機會的多少。童盼和陸正飛(2005)對負債融資的作用進行研究,研究認為,負債融資可以有效限制管理者的投資行為,進而使管理者更加理性的投資,降低過度投資。
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一些學者在考慮了國有股權比例的基礎上,對負債融資與投資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李勝楠對滬深股市上市公司為樣本,區分不同的股權結構,對2000年-2005年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國有股權比例越高,越不容易受到融資約束的影響,也不會影響公司的投資效率。這是因為,公司能力有國家作為特殊保障,更不容易受到外界融資約束的影響。
馬娜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創業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該類公司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容易進行過度投資,進而使公司的資金需求加劇,外部融資額增量,負債比率提高。而負債比率的提高,又因為成本問題對企業投資行為進行控制,促進公司投資效率的提高。即過度投資于負債融資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五、股權融資與企業投資
投資和融資是公司進行資本運作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公司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兩個部分,這就決定了公司不能割裂兩者的關系,應該在公司資金決策中綜合考慮兩者對公司經營產生的影響。
股權融資在資金使用和資本成本方面比債務融資更具有優勢,因此上市公司在進行融資時更傾向于股權融資。這就導致上市公司的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出現非效率的投資決策行為。袁國良(1999)的研究就很好證明這一說法,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股權融資比債務融資擁有更多的優勢,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通過股權融資來獲得資金支持,這樣就無限擴大了公司獲取資金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潘敏和金巖(2003)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研究企業的投融資行為,研究認為由于新舊股東對于公司的信息所能獲得的能力不同,新股東更多的受到限制,在投資時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不同股東的目標差異也就越大,更容易促進企業不必要的投融資行為,導致企業投融資效率低下。戴璐(2008)的研究基于經濟轉型的特殊背景,經濟轉型的制度背景導致企業在進行融資時不用過多的考慮企業的償債壓力,能夠最大限度地從外界獲得資金,而對其的監管相對缺乏。這樣,上市公司在進行投融資時更多地考慮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視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償還壓力,導致企業進行瘋狂的投融資行為。雖然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司的擴張需求和增加了股東財富,但同樣也損害了廣大債權人、中小股東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學者對于公司投融資行為的研究趨于得到統一的結論,即企業進行更多的投融資行為不僅沒有提高企業的資金的使用效率,相反卻限制了企業投資行為。
對于投融資關系的研究,本文分別從融資約束、債務融資、股權融資對企業投資的角度去梳理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由此看出,國外的研究成果相對比較全面,既有完善的理論研究,又有相應的實證研究進行證實,而我國開展投融資研究成果較晚,并且主要是建立在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進行的實證研究,其理論研究突破型不大。并且我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融資對投資的單方向影響之上,投資對融資的影響研究較少。這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角度。
參考文獻:
[1]李延喜,鄭春艷,包世澤,王陽.權衡理論與優序融資理論的解釋力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07,01:108-113.
[2]連玉君,程建.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融資約束還是成本[J].財經研究,2007,02:37-46.
[3]何青,王沖.現金流、融資約束與企業投資行為――基于制造行業細分競爭市場的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8,06:16-26+36.
[4]戴璐.股權再融資后的“雙高”現象研究:超額短期借款融資的視角[J].經濟科學,2008,03:85-96.
[5]鄭江淮.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了嗎?――對1996-2000年信貸約束政策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1,08:53-60.
[6]何金耿,丁加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1,09:44-47.
[7]全林,姜秀珍,陳俊芳.不同公司規模下現金流量對投資決策影響的實證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4,03:355-358.
[8]李勝楠,牛建波.負債融資、公司治理與企業價值最大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5:99-103.
[9]屈文洲,謝雅璐,葉玉妹.信息不對稱、融資約束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基于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1,06:105-117.
[10]龔光明,孟澌.貨幣政策調整、融資約束與公司投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1:95-104.
[11]羅琦,張標.成長機會、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基于面板平滑轉換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3,09:113-120.
[12]油曉峰.我國上市公司負債融資與過度投資治理[J].財貿經濟,2006,10:23-25.
[13]杜麗虹,朱武祥.證券發行管制與噪聲交易者的生存與繁榮[J].南開經濟研究,2006,04:126-137.
大部分企業看好未來經濟走勢
從調查結果來看,近75%的企業認為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13.4%的企業認為經濟危機是個挑戰,可見國內企業面對經濟危機大部分還是保持著較為理性的態度。
一方面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給我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產業轉移、生產要素流動加快等,又使國內企業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同時政府的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以及擴大內需等政策的實施,使得企業更多地是在危機中尋找機會以及抓住機遇迅速崛起。
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未來一年經濟走勢的預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華東地區的企業相對樂觀,選擇機遇的企業數量遠遠超過選擇挑戰的企業。而西北、西南地區的企業則顯得較為悲觀,選擇挑戰的企業數量是選擇機遇的企業數量的四倍。可見華東地區的企業在面對危機時心態積極,西部地區企業則略顯悲觀,華南華中華北地區企業則趨勢不明。
除了具備地域特征外,調查結果顯示,對未來的經濟預期行業差別也很大。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內企業普遍傾向悲觀,信息技術業、交通運輸倉儲業、社會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等則相反,大部分企業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究其原因,經濟危機帶來的通貨膨脹使煤炭、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揚,降低了中下游企業的利潤,所以對于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行業來說普遍對未來預期偏悲觀。相反,信息技術產業、交通運輸倉儲業、社會服務業和房地產業都屬于人力資本密集行業,且在國家產業振興計劃的范疇內,因此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自然對前景比較看好。
當被問及經濟危機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么,近76%的企業選擇了市場因素。看來經濟危機帶來的外部環境的惡化,市場的不確定性,永遠是懸在企業家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另外,危機之下企業紛紛采取措施控制成本。此次調查發現,在具體的控制成本的措施中,選擇縮減日常開支的公司占比最高(30.6%),縮減采購成本緊隨其后,再然后依次是縮減固定資產投資、縮減銷售與營銷投入、延緩擴張步伐。
縮減日常開支是最為直接和最具執行性的控制成本的手段之一,因而成為企業的首選。而后面三種方式都是企業萬不得已時才會采用的手段:固定資產投資是公司產品成本較大的一部分,但縮減它意味著一系列產品線的閑置和棄用,不便實施;人力成本的縮減意味著裁員計劃,在經濟危機中拋棄員工實為下策;至于銷售與營銷成本的縮減,則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銷路。對于減少新產品的推出、減少研發投入以及出售部門及部分業務這三種方式,選擇的企業就更少了,這顯示出部分企業盡管在經濟危機中深受影響,但并沒有放棄對未來的投入,而是選擇在經濟危機中蓄勢。
半數企業已制定投資計劃
此次調研中,50%的企業表示今后一段時期會有新的投資計劃。通過對這些企業所在行業進行的統計,我們發現投資意向較明朗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和社會服務業,而建筑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制造業等則投資意向較少。這與前文所述的各行業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情況是一致的。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緊密相關的一些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小,對未來的發展預期也較為樂觀,因此投資相對比較主動;而嚴重依賴于資源類產品供應的產業在這方面則略顯消極。
金融危機中,日常消耗品的需求是剛性的,老百姓不可能因為危機的到來而明顯減少日常開支,相應行業受到的沖擊也就相對較小,會仍然按既定計劃推行投資。而對于資源依賴型行業,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是致命的,減少投資緩解現金流的壓力是其主要考慮的問題。
對于投資方式的選擇,絕大部分企業選取的是最穩妥的國內同行業投資,其次是國內跨行業投資,至于去海外投資,選擇的企業都很少。
由此可見,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大部分公司還是將穩健放在首位,在保證這一點的前提之下進行一些主營業務的拓展,并盡量規避跨行業投資帶來的風險。對于去海外抄底這種極具鼓動性的觀點大部分公司還是持保留意見。少數企業僅有的出國投資計劃主要是迫于原有合同或計劃的執行。當然除了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對大陸市場堅定的長期的看好也是企業并沒有海外投資計劃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不同地域的企業進行投資所考慮的因素也不盡相同。對于西南、西北地區的企業來說,政策環境和治安因素是他們考慮的重點。這可能跟地域文化以及當地人的思想觀念有關。
在此次調查的被看好行業中,排在第一的是節能環保業,其次是基礎建設、金融服務和生物科技業。近兩年由于國家大力倡導和扶持節能環保業,導致很多企業都十分看好該行業。除此之外新能源也是一個經常被大家提及的行業。實際上,無論是節能環保、生物科技還是新能源,本身都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進入門檻較高,但是企業目前都普遍看好,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是與政府的產業扶持政策及媒體宣傳有關。
在適合投資的城市當中,上海和北京的被選率最高,而亞太地區的其他幾大城市并沒有當選。可見國內企業選擇投資城市時比較謹慎,沒有特別考慮海外投資,同時也說明國內市場對企業的吸引力正在加大。在適合做運營總部的城市當中,上海和北京同樣高票當選,深圳和香港緊隨其后。對于企業選擇總部的考慮因素,大部分企業選擇的是市場需求大,其次是上下游產業鏈完整,再依次是政策優勢、基礎設施、人才優勢等。這再一次印證我們的判斷,市場需求以及市場成熟度是企業考慮問題的基礎。
向金融機構借貸,國內企業融資首選
從本次調研數據來看,有融資需求的公司剛好占到一半。這些企業大部分分布在農林牧漁、交通運輸倉儲、房地產、建筑、金融保險等行業,而計算機軟件開發與咨詢業、信息技術業和傳播與文化產業等需融資企業的比例較小。這同行業特點直接相關。交通運輸、地產、金融保險業等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對資金需求大,而計算機軟件開發與咨詢業、信息技術業和傳播與文化產業則屬人力密集型行業,對資金的要求不高,在資金鏈出現問題時甚至可以通過裁員來緩解,因此融資的需求并不明顯。同時我們發現上市公司中選擇要融資的比例是53.13%,超過50%,而非上市公司只有38.36%,還不到總數的一半,充分說明上市公司再融資需求明顯高于非上市公司。
融資用途方面,企業選擇最多的是“規模擴張和結構優化”,占有效樣本的55.22%。這說明大部分企業的市場預期還是較為樂觀,欲借經濟危機的契機洗牌,做大做強自身業務。
同時對比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可以發現前者更重視研發,非上市公司相對來說更重視市場。
融資方式上,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向金融機構借款都是主流選擇,占比分別是43.91%和38.24%。可見,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大部分企業選擇的還是最為傳統的融資方式。一方面由于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的出臺,企業通過金融機構借款相對容易,但同時也是國內企業融資渠道單一所致,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此外,融資趨勢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華中、西南和東北對融資的需求較大,華東地區則較少。說明在中部崛起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刺激之下作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華中、西南和東北地區對資金的需求比較旺盛。
投資臺灣,亟待突破政策瓶頸
對于大陸投資者而言,臺灣始終是一片陌生而又充滿新鮮感的地區。隨著上臺后兩岸關系的改善,大陸企業投資臺灣的難度有所降低。而隨著近期大陸政府推出的八項惠臺新舉措,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構建,兩岸的經濟合作更是呈現出政府主導的繁榮。不過從此次調查的企業來看,企業向臺灣投資的熱情還有待助力。在調查的408家企業中,只有29家企業明確表示愿意到臺灣投資,僅占有效訪問量的7.8%,有343家企業表示一定時期內不會到臺灣投資, 占有效訪問量的92.2%。
對于投資臺灣的方式,從調查數據來看普遍偏保守。60%以上的企業選擇與當地企業合作,僅有5%的企業選擇了獨資。對于切入一個陌生的市場,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無疑比較保險。合作方可以有效地幫助投資方充分熟悉臺灣市場,盡可能幫助其降低投資風險并盡快融入當地市場。另外,還可以借鑒當地企業的管理經驗和營銷優勢,使大陸企業更加穩妥扎實的經營。
對于投資臺灣選擇切入的行業,從調查數據來看,并沒有顯著特點,基本涵蓋了各行各業,百貨批發零售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只有17.39%。另外,對于熱門的臺灣旅游業,在本次調查中卻未出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本次調查的樣本總體基本來自于A股上市公司,其中制造業占到了半數以上,并沒有過多涉及到餐飲旅游業,所以對于該行業的樣本量有一定欠缺。另外,目前到臺灣經營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政治風險,展開旅游所需的各種成本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投資該行業的意向。
此外,調查還發現,對于那些有意向去臺灣投資的企業,將近80%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是開拓市場,可見單純從市場角度來看,臺灣對于大陸企業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其次的考慮因素有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和當地高素質的人才。可見,臺灣的軟硬件基礎實力還是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3-082-03
普惠金融在當代意義上是能夠承擔成本,以有效和全面的形式為社會各階層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理財方式。中國的普惠金融最早來源于個人資本,并經過小額貸款、中小微型金融和綜合金融等三個發展模式。普惠金融概念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融資服務僅限于優勢領域、企業或群體,未能全面普及,尤其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經濟效益不明顯,許多中小企業的投資基金,都被排除在傳統金融市場之外,很難獲得正規的金融服務。一方面是由于直接融資門檻較高,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債券發行機制不完善,中小企業發展后期很難通過資本市場外源性融資獲得資金,另外商業銀行更愿意為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服務,從而緊縮中小企業的信貸,由此也難通過間接融資獲得貸款,所以近年來中小企I出現了融資難的現象。經濟新常態下普惠金融則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本文基于中小企業的投融資現狀和存在的優劣勢,詳細闡述了如何建設科學化的普惠金融體制,為金融資本向弱勢區域、弱勢行業、弱勢中小企業等范疇分配進行引導,對解決中小企業的“錢困”等諸多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中小企業投融資現狀及成因分析
在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生產價值約占GDP60%左右,征稅大約占全國稅額的50%之上,為求職者供給了超過75%的城市就業機會。但同時中小企業投資決策缺乏創新,重復投資多造成了許多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投資結構不合理,企業資本運營能力差,造成投資行為短期化,中小企業的銷售利潤率逐年下降,經營風險逐步增加。因此,盡管中小企業貸款占企業貸款比例的總數在提升,但中小企業融資仍然是遠遠不夠的,融資途徑難成為限制和影響中小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出現中小企業融資難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許多銀行的商業模式仍然停留在為大企業客戶的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價值取向、產品體系和風險管理作為審視中小企業的檢驗標準。另一方面財政資金金額少且門檻高,許多中小企業難以獲得其支持,而且信用擔保體系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外部環境因素,制約了銀行服務于中小企業等金融業務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了進一步發展普惠金融體制,多渠道發揮金融創新方式,完善金融市場和提倡產品多樣化等政策,以適應中小企業多方面的融資需要,從而使中小企業與其他優勢群體同等享受融資服務。
二、我國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的影響因素及目標分析
普惠金融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宏觀經濟、接觸便利、金融監管等三大類,宏觀經濟,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產出貢獻率,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效益好,通常會吸引大量的金融資本進入企業,金融系統就會排斥程度低、普惠性金融指數處于較高的水平;接觸便利主要體現在交通、通信建設基礎設施可以提高供給和需求雙方之間聯系的便利性,降低金融機構在偏遠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及偏遠地區的中小企業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從而促進普惠金融指數提高;政府對金融的監管,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體現,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政府強化金融體系監管會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投給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因此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普及范圍。
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應致力于實現以下三個目標:非排他性、均衡性和可持續性發展。金融供給包含全面的金融供給模式,鼓勵和提倡金融多樣化和金融模式創新,尤其是將非主流金融渠道融入到主流金融體系。就金融需求而言,要使主流金融體系外的薄弱領域得到同等優惠待遇,包括弱勢產業和企業等,實現金融體系的非排斥,使越來越多的地區、行業、企業平等享受金融服務;普惠金融體系的宗旨是調整金融資源配置,實現各資源要素之間的有效協調,從而使各類金融機構或金融需求者的相關利益得到兼顧,努力在利益分配上實現雙贏、公平分配,確保所有類型的中小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活力,擴大金融業務服務的范疇,從而使金融體系內各個部分協調發展;普惠金融體系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在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長期目標時應該考慮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提高各金融企業的盈利點,同時考慮到為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多樣化服務,形成多層面、風險小和結構穩定的金融體系,確保普惠金融體系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傳統融資模式的弊端和普惠金融解決融資難的優勢
傳統融資模式的弊端大致有以下三點:一是難以適應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融資方式主要以內源融資為主要融資形式。過分依靠內部融資方式妨礙了中小企業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二是直接融資的條件苛刻,渠道單一。直接融資以在股票市場融資、債券和私募股權融資形式為主,主要是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標準和要求制定的較高,很多中小企業因達不到要求而被排除在外。三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間接融資,獲得信貸支持有限。中小企業資信差,并且缺乏抵押品和第三方保證,因此信貸資金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缺口大。四是民間融資活躍,但風險大,成本高。民間融資的主體多為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業等。中小企業通過私人資本融資,利率較高,貸款風險相對較大。
普惠金融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普惠金融借助高科技和互聯網交易平臺,有效降低了經營成本。互聯網交易確保了獲取和有效處理交易雙方信息的能力,可隨時掌握雙方客戶的交易信息,及時提高了投資效率,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利用互聯網金融,減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構建普惠金融體系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環節是如何逐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等級體系,使被傳統金融所忽視的弱勢中小企業,能夠及時、便捷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三是參與門檻低,覆蓋面廣。眾籌、網貸等新興融資模式,實現了均衡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問題,擴大傳統金融服務的界限,使金融服務更為大眾化。四是運行效率高。普惠金融通過網貸平臺提供小額貸款資金更快,并且以更開放、包容的形式調整發展模式,提供各類貸款,更好地滿足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五是采用了靈活多樣的產品形式。中小企業可以通過P2P網貸平臺,選擇融資金額、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滿足投資需要,同時可以借助股權眾籌集中公共資金,獲得融資,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四、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中小企業普惠金融服務的品種匱乏
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產品更加豐富,但普惠金融服務產品還比較單一,主要以小額貸款為主,而且高風險操作,無法滿足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也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廣與發展。
(二)金融服務覆蓋不均衡、存在結構性排斥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結構性排斥普遍存在,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突出,資源在各金融要素之間配置不均衡,弱勢中小企業得不到同等的金融服務權益。金融服務覆蓋不均衡,呈現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大客戶和小客戶二元結構的特點。小額信貸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拓展力度不夠。
(三)民間借貸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我國普惠性金融全面建設滯后,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憑借民間融資獲得資金,高利貸的存在實質上影響了現代信用的正常發展,產生不良貨幣驅逐良幣效應。民間借貸對普惠金融驅逐,實質上是一種選擇性排斥,原因在于金融服務缺失和舊觀念的影響。
(四)金融服務的可用性受限
受空間和機會排斥的相互作用,限制了包容性金融服務的可用性。近年來,金融機構不斷加強業務發展,可選擇的金融服務的渠道有所增加,但中小企I金融服務的普惠程度低,供應渠道仍然不足,借貸產品結構單一、貸款利率高,價格存在排斥,導致借貸實際發生率不高。
五、中小企業投融資問題難點破解及融資路徑選擇
(一)中小企業投融資問題難點破解微觀和宏觀層面著力點
1.企業自身層面。第一,完善企業內部管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是加強企業管理,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完善財務公開制度,規范、透明、如實地反映財務狀況,減少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同時,促使中小企業加強技術革新,提升企業科研水平,降低生產成本、以名優品牌的影響力帶動銷售,擴大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盈利指數。第二,創新組織形式,提高融資能力。中小企業應根據行業、區域特點,創新組織模式,采用中小企業聯盟形式,將某一地區的中小企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規模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企業聯盟能夠有效利用集群融資,在中小企業信用提升的基礎上,降低信息不一致產生的金融風險,由企業集群融資的方式可以加強企業融資能力。第三,拓寬融資渠道。企業可以采用融資租賃、典當融資、網絡融資等多種形式靈活的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這些融資方式具有審批流程簡單,對客戶的信用要求低、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對稱性等優點,消除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歧視,并促進中小企業經濟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
2.政府宏觀調控層面。第一,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優化投融資環境,使政策真正得到落實,確保中小企業優惠貸款、貼息貸款相關政策貸款得到實際履行,同時強化對民間融資的監管,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民間資本合法合規。第二,完善直接融資體制,創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通過資本市場部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快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積極推進建立新四板。采用多樣化交易方式,開通網上交易,逐步優化新四板。第三,促進金融創新,建立中小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強化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發展,拓展融資服務,并且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使其經營管理符合市場規則,真正實現商業化運作。第四,加強投融資管理,積極引導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財政援助和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逐步減少中小企業投資條件限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援助,利用財政資源,引導企業進行資本調節,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推動中小企業逐步實現良性發展。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中小企業所得稅稅率,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和技術開發投資項目科研經費的實施,并注意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等。鼓勵中小企業按照國家支持的行業領域進行適當投資,并且實行區別化稅率。通過稅收等財政政策引領中小企業投資導向,提升中小企業效益,進而優化國家的產業結構,促使經濟實體平穩有序發展。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路徑選擇
1.改善現有的金融體系,拓寬金融體系邊界,對當前的信貸、利率、財政等政策以及相關制度做出相應調整,一是政策上給予扶持,免去中小企業貸款營業稅、降低所得稅,減免的稅收用來抵消中小企業無法償還的貸款資金;根據市場波動情況調整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減少中小企業財務壞賬造成的貸款風險,增加貸款收益;優化信貸政策,保證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予以傾斜。二是監管和金融機構給予信貸寬松,監管機構在銀行信貸監管中,應鼓勵增加中小企業貸款投資額,其投資額不包括在監測中的總規模或比例內。三是確保金融監管實行差異化,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寬限度,適當提升不良貸款率,同時只對小范圍內的企業管理人員實行問責制。四是拓寬產品組合,鼓勵商業銀行金融革新,推出更符合中小企業所需的貸款種類,按照中小企業在不同領域、范疇及經濟發展周期的實際需要,設計出信貸產品。
2.基于普惠金融理念創建中小企業多元化融資體制。一是組建形成全國性的場外交易市場模式。創建多元化資本市場,為不符合上市融資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保證拓寬其直接融資渠道。要加快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步伐,特別是要引入全國統一金融監管辦法。二是建立具有包容性、全新的微金融服務和管理模式。通過技術革新和營銷創新,放寬融資條件和標準,使融資服務普及到更多的中小企業。為微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制定出符合中小微型金融機構發展模式的法律規范,引進新型金融機構,建立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利用信用放貸,在盈利方式和風險管控上,以利率作為防控風險的主要原則,在批貸審核程序方面,以信貸員對客戶信用等級評分作為是否貸款的主導依據。
六、結論及政策性建議
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應該由政府到機構主導,再到市場主導的路徑,使二元金融結構逐漸被淘汰,并最后與傳統金融體系相結合。
(一)建立健全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增加金融資源的供給,使之惠及至中小型弱勢企業
一是探索普惠金融機構的新業務模式。貸款企業、資金互助社等大量新組建的地方金融機構定位偏離金融監管部門的最初決策,當務之急是探索建立創新的商業模式,以適用于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需要,以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積極培育發展普惠金融機構適應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式。二是以地方金融品牌為引領,使普惠金融服務真正成為一種產業。普惠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地特點,發揮功能特色,打造本土品牌,基于對當地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按照中小企業技術革新的金融需求特點,建立中小企業“主題分行”,以高度“聚焦”的專業化服務,逐漸消除信息壁壘。從客戶的實際需要進行差異化經營,實行產品多元化,為不同的客戶群體提供滿足其實際需求的金融服務,以高質量的品牌優勢,應對日益激烈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三是增添一些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當前應在我國僅有三家政策性銀行的基礎上,適當增添一些全國或地方創新型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分工合作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專業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并且建立風險投資等政策性機構,為有實際融資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等。四是建立正式的非政府合作金融機構。民間金融將非正規金融渠道的資金轉化為金融資本,有效解決了民間資本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由民間組織自行建立的合作金融機構,通過相互協助和合作業務,能有效管控金融風險,相關監管部門可以聯合實施有針對性地監管,對填補當前國內尚缺的三元供給結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按照我國中小型企業對普惠金融體系的實際需求,有重點、分層次地創新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
一是拓展處于弱勢中小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有必要在弱勢領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以促進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只有中小企業實際效益明顯提高,將更多的要素資源融入于普惠金融體系,推動普惠金融體系可持續發展,對普惠金融體系金融資源的配置、糾正不同金融系統目標偏差才能達到預期目標。二是加強中小企業的橫向聯系,推動中小型企業的建設步伐。我國區域經濟呈現發展不平衡的特征,弱勢中小企業應學習借鑒優勢地區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模式,創新性地推動自身發展。通過免除行業和地方保護主義壁壘,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建設進度得以實現。三是創新普惠金融體系,扶持實力薄弱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整合提高弱質產業的產出率,因此要充分利用政府推出的融資方案,開展投資、技術和產業整合,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重點培育產業發展所需的金融交易所和中小金融機構等融資網絡。四是滿足中小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目前,中小企業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壓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融資模式與企業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中小企業發展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所以應以靈活、豐富多樣的融資方式,貼近中小企業的實際金融需求,以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征相匹配。
(三)積極搭建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管理平臺,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優化普惠金融體系內外部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涌向普惠金融體系,將普惠金融體系的風險率降到最低,使普惠金融在一定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體制包括社會信用和風險環境等,在信用系統整體環境構建中,要加快改善我國企業征信平臺建設,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小企業風險評定體系。在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中,要實施聯合金融風險防控制度,保持金融穩定,充分發揮金融仲裁院的調節作用。二是創新普惠金融體系,提升普惠金融評估機構的評估功能。創造符合普惠金融特征的評價機制,使弱勢中小企業具有金融話語權。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圍繞評估要求,探索符合市場規范化要求的信用評級機制。三是優化金融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流的融資服務。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提升經營管理科學化水平,同時重視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對中小企業貸款項目擇優批貸,給予效益好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確保銀行資金少出現壞賬呆賬。根據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和資金流動的主要特征,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惠及中小企業的投融資需求。四是培養普惠金融專業人才。建立普惠金融人才培養體系,為普惠金融體系“量身定做”特殊的金融人才,組織建立實踐教學平臺,依托高校的師資力量實施金融專業人才的能力提升計劃,以優化金融業務人員的知識結構。
(四)制定我國普惠金融、投融資體系相關制度,為深化普惠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堅實保障
一是加強普惠金融體系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根據審慎監管原則,加強銀監會等監管機構的監督,使金融風險降到最低。二是預防與控制歧視性政策。明確地方金融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能和服務范圍,構建合理化的監控指標體系,量化監督對弱勢中小企業限制的各種歧視現象。三是組建中小企業專業投融資服務團隊,提供一對一的投融資服務,全方位援助中小企業改革發展。對中小企業投資決策、管理等方面給予扶持,改進社會化投融資服務一體化制度,減少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等誤區。同時,國家鼓勵社會各界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激勵各類投資和金融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投融資等一條龍服務,逐步完善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體系。四是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一安全保障機制,調動廣大儲戶存款的主動性,拓寬為中小企業服務普惠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有效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五是限制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擴張。地方政府應致力于消除地方保護壁壘,建立各地方金融系統機構之間實現融資和跨區域經營等方面的相互機制,促進金融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同時,建立限制地方金融機構擴張、合并等相關制度。
綜上所述,要優化和完善普惠金融市場體系,最重要的是加大對普惠金融體系的資源要素投入比例,減少有效資源向傳統金融部門流動,同時加強對重點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弱勢產業的發展,強化中小企業投融資的科學化管理,另外要著力于投融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中小企業投融資投入方面的供給,同步擴充金融機構存貸款數量,減少宏觀金融政策等措施的{整頻率,逐步完善金融服務、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管理等狀況,以促進普惠金融為經濟實體服務,共同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科學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婧.金融排除視角下我國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邢樂成,王延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基于普惠金融的視角[J].理論學刊,2013(8)
一、交通投資企業投融資模式再改革的必要性
(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深化改革投融資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受國家公共財力不足影響而落后的公路交通設施,為破解瓶頸,我國推出收費公路政策,率先在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創新,引入社會資金打破行業壟斷,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投融資機制,使公路交通得到超常規的發展,無論是公路通車里程,還是公路等級規模、公路承擔的客貨運量乃至公路建設的科技含量與運營管理水平等,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事業都跨入世界前列,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但由于公路交通投資規模宏大,建設資金需求巨大,國家公共財力仍難以獨力承受,為此國家推出了建設兩個路網體系的發展戰略:一是免費的普通公路網體系,由國家公共財力承擔投資建設,體現公共產品的公益性,提高普遍服務水平;二是收費的高速公路網體系,引入境內外投資者承擔投資建設與運營管理,體現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性,提高服務效率。可以說現階段我國公路交通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高速公路建設也進入了后建設年代。從過去主要解決交通瓶頸問題,保路“通”,到現階段及以后,主要解決便捷、舒暢、低成本通行、優質服務,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公路建設本身也發生根本變化:高速公路從全面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從以主干線建設為主轉到以建設聯絡線與加密度為主。建設與管養任務也發生根本變化:將由過去“搞建設為主”過渡為“建設與管養并重”再轉到“管養為主”。線路、位置經過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與自然條件也發生根本變化:新線路大多分布在高山峻嶺或江河灘涂等區域,經過的很多是欠發達地區。從老路低成本高流量轉到新路高成本低流量,新老路網出現經濟不平衡。更要指出的是今后需要建造的高速公路重點是經濟效益差的斷頭路、聯接線及中西部地區的路網,建造目的主要考慮的是社會效益,體現更多的是公益性、國防安全、民生需求,而非經濟性;建成后相當一段時期內車流量偏少是普遍現象。同時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征遷費用標準大幅提高、互通與樞紐密度增加,且受地理條件影響,橋梁隧道所占比重提高,導致建造成本大幅提高。由于收費標準仍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水平,收費期限又不能延長,使得項目預期效益差,現金流難以覆蓋項目投資,交通投資企業投融資陷入困境;不僅民間資本不愿也不敢涉足,并且以收取通行費的特許經營權作質押來獲得銀行貸款的傳統融資模式也已難以為繼。問題倒逼改革,需對我國交通投資企業的現有投融資體制機制進行再改革創新,通過深化改革解決當前投融資難題。
(二)公路交通基本屬性與國家公共財力不足,決定了要深化改革投融資模式
公路交通作為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具有公共性,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滿足公眾需求,即使引入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建設,也不能取代政府的主導地位,仍然要依法加強政府對高速公路發展政策、發展規模、發展機制的管理,嚴格管理高速公路經營權的轉讓行為,嚴格審批高速公路收費期限與收費標準,嚴格界定政府還貸公路與經營性收費公路,督促與監管高速公路經營管理者在運營中更好地體現與履行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因此政府這只“有形手”不能缺失,要積極發揮作用;并且要通過“有形手”營造良好的市場、政策、法治環境,讓市場這只“無形手”更好地發揮作用。
首先要營造競爭環境。高速公路交通既有公共性更有自然壟斷性,即在一定區域內沒有替代性,是唯一的,不具備充分競爭條件。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做好綜合交通規劃,使水運、陸運、空運之間,公路、鐵路之間,高速路與普通路之間,既合理規劃、科學配置,又能有序適度競爭、優質高效服務。最終通過市場這只“無形手”達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目標。其次要引入競爭機制,對于投資業主、建設施工單位、運營管理單位、運營維養單位等等這些微觀事項不需政府直接承擔,應由市場決定,即通過競爭(如招投標)選擇社會投資者、建設者、管理者。政府只需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與消費者權益。再次要能吸引競爭者。因此,根據“收回投資并有合理回報”的原則,依照實際投資成本與級差效益要求確定收費標準與期限,創造一定的盈利空間,吸引投資者涉足高速公路投資建設。同時根據公共資源的公益性要求,通過實施收費期限與收費標準的管制,對其投資收益率實行動態管理,并可引入社會監督;既保證投資者有利可圖,又不可能像一般商業資本那樣,追求高回報低投入。
二、交通投資企業投融資模式再改革應采取的措施
(一)以合理回報為核心,深化特許經營權審批改革
現行高速公路“特許經營權”,是以成本為基礎,核心是收費標準與收費期限的賦予。但由于回收期長不確定性因素多,交通量預測誤差在所難免,難以一次性做到科學合理。例如上世紀90年代及本世紀初建造的高速公路,成本相對低;同時當年審批收費期限時交通量少,其線路經過的大多是經濟較發達的城鎮,交通量增長幅度遠超預期,該批高速公路的收費期限相對長(大多在25年以上),目前大多扭虧為盈,有的且處于高盈利狀態。對近年來建造及今后待建造的高速公路而言,仍采用原辦法就不合理,因為收費標準受制于“民意”不能提價,收費期限又取決于“法規”規定期限以內,而建造成本則增長了好幾倍,其結果是項目現金流不能覆蓋,預期效益差。因此,深化高速公路特許經營權批準機制改革,就是要取消收費標準與收費期限一定終身做法,實行動態管理、事前確定、定期調整,糾正誤差;并以成本為基礎、合理回報為核心,體現低費率長期限原則。同時可以借此以第三方名義進行監督,并向公眾公示收費與使用情況、投資收益率水平。促進交通投資企業規范管理、陽光操作、控制營運成本、杜絕超期收費現象,使投資收益率處于合理水平。
(二)發揮高速公路規模效應
高速公路投資額大,實行低收費長期限政策,回收期延長,盈利能力降低,同時高速公路形成網絡化,均需要發揮規模效應。一是可充分利用若干個高速公路項目投入產出周期的時間差,這樣利于平衡現金流。高速公路除建設期需要資金凈投入外,運營前期現金流也是入不敷出,仍需要項目外現金來支撐,一般在中期項目現金流才能自身平衡,后期現金流溢余可用于支撐其他項目。這在客觀上要求交通投資企業規模要大,在建設時序上應合理規劃統籌安排,避免同時集中建設若干條高速公路,盡量錯開投建,以充分利用各項目投入產出周期來平衡現金流。二是可充分利用各項目效益的時間差與空間差,這利于平衡盈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大、回收期長,即使是盈利項目也會前虧后盈,在時間上不匹配;況且各項目客觀上存在著經濟效益好與差的空間差;只有規模大的企業,在多個項目之間統籌安排才可平衡效益。例如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建造的高速公路,經濟效益較好,現又處于產出期;而新建及今后要建造的高速公路則處于投入期,并由于收費標準與建造成本難以匹配,將處于長期虧損狀態,若將兩者相抵就有利于平衡盈虧。因此通過統籌安排發揮規模效應,把效益好與差的項目相互捆綁將可破解盈虧不均衡困局。三是規模化經營后,就可發揮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的優勢,提高運營效益。通過對通行費征收、道路及設施養護、綠化維護、服務區經營、事故施救等方面實施專業化經營與集約化管理,來提高管理效率與降低運營成本費用,達到增收節支效果。四是鼓勵資產重組,允許混合經濟,做大做強交通投資企業,形成規模化經營,才能實現統一管理體制并發揮優勢。當年推出“收費公路”政策,在吸引社會資金的同時也導致投資主體多元化,帶來管理主體多元化,形成以區域為主的管理體制,造成條塊分割現狀,難以實現統一管理,不利于發揮高速公路網的規模效應,不利于新老路盈虧的統籌平衡與交通流量的調控,容易發生資金挪用、營運費用高、逾期收費等不良現象。高速公路進入后建設年代,將由投建為主過渡為管養為主,為消除投資主體多元化帶來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不順;解決高速公路網建成后,新老線路特別是同一路網并行線路的差異矛盾;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交通投資企業資產重組,混合經濟,綜合經營,做大做強,創造條件實現統一管理體制,推行路網統籌平衡、捆綁收費政策(可先在同一省域內實行統籌平衡、捆綁收費、統借統還政策,即使老路收費到期,也可延長收費期限,其通行費收入用于補償新路投資或老路的改擴建,從而盡可能使新路提前結束收費或提高老路的通行能力)。
(三)培育綜合經營與擴大盈利空間
一是引入低成本資金。高速公路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引入低成本資金更為重要。隨著我國就業人口增加及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與保障水平提高,社會保險資金與住房公積金規模將越來越大,如何保值增值是其重要任務。該類資金具有利率相對低的特點,要尋找投資規模大、期限相對長、項目風險小、現金流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而高速公路項目就具備對接條件。通過國家制度設計,引入社會保險資金與住房公積金、安排政策性貸款、發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實行借款利率優惠政策等等,降低經營性高速公路資金成本。二是擴大經營范圍。除高速公路沿線廣告經營權外,應嘗試將非收費普通公路沿線的廣告資源等也作為投資收益內容,給予投資者一定期限的經營權,為達到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也可將非收費的普通公路沿線加油站資源給予適當安排。引進境外服務區經營理念,允許投資者挖掘與擴大服務區經營范圍。三是給予周邊土地開發權,以物業反哺公路交通。即引入“城市軌道交通開發沿線商業”的投資模式,在項目立項時即同城鎮發展統籌規劃,論證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路網環線內、經濟較發達鄉鎮的互通口,建設大型商業綜合體、開辦專業市場、物流中心等,劃出一定規模地塊由公路投資者開發。
(四)政府政策扶持
如果高速公路項目預期效益差,可以通過政策設計,給予稅收優惠、政府補貼、讓利等方式,包裝成效益好的項目,然后以BOT方式招商引資,運營后仍達不到招商引資所預期或承諾的條件(包括收費標準、收費期限、交通流量、投資收益率等),政府應有兜底措施:或給予周邊開發土地以彌補投資損失;或與企業同擔風險共享利益,即項目運營后盈虧超過一定幅度時由政府分享收益或分擔虧損。需要指出的是:引入低成本資金,包括社保資金、住房公積金、商業保險金等,需要國家在制度上突破現有規定,重新設計安排,允許或鼓勵這類資金直接投放到高速公路項目。發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或建立專項基金,也需國家層面做出部署安排。
為體現低費率長期限原則,根據現有投資成本,要收回投資并有合理回報,再結合減輕社會負擔要求,必然突破現行相關公路 “法規”的收費期限規定;百年公路資產讓一代人承擔所有成本不合理也不公平,因此也需要國家對現行相關公路“法規”做出修改。
(10)十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共話金融改革 無
(15)十的春風溫暖 無
本刊關注
(22)做好融資規劃 為企業插上騰飛翅膀 無
(24)中小企業融資的綜合規劃 唐道銀
(26)企業融資規劃的策略選擇 唐道銀
(28)電子商務大趨勢下的冷思考變與不變——第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國際采購新趨勢與中小企業應對策略論壇” 李明其
(30)共聚人脈 共享商機 共謀未來——第七屆中國鋼鐵流通促進大會暨首屆中國國際鋼鐵流通博覽會在武漢隆重舉辦 候燕 尹娜娜
銀企風采
(32)廣富誠:做“幸福廣東”的踐行者 無
(34)老國企揚起新的風帆 廣東省花城企業公司側寫 無
(36)以視覺沖擊力傳達品牌感染力——廣州柏司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兼設計總監黃子科談室內設計的審美 符崇道
權威聲音
(38)加快體制改革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發展是硬道理 楊偉民
(40)銀行培訓:素質為先,技能是關鍵 專訪本刊專家、廣東銀監局巡視員孟建波 唐道銀
(42)村鎮銀行:新的、弱小的、值得期待的——中國村鎮銀行生存與發展專題報道(三) 無
金融實務
(52)珠三角上市中小企業研究分析報告 鄭德? 王健超
(54)新規前ipo融資宜早規劃謀實干 張金喜
招商引資
(56)溫哥華海島投資移民好去處——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島海濱旅游休閑度假區投資概況 于娜 方舒明 郭冰峰(翻譯)
(60)共享專業與技術攜手國際工程團隊修建綠色地球村 于娜 方舒明 郭冰峰(翻譯)
行業分析
(74)珠三角經濟之移動支付 何晨
(76)用智慧和真情打造人格魅力——記武漢大貴誠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經營培訓專家楊明國 胡亞雷
盛世財富俱樂部
(78)舌尖上的癌癥與健康 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科主任張海波漫談癌癥與預防 符崇道 吳忠華 吳克強
(80)保險的核心是提供風險保額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傳明談保險意義和功能 符崇道
資訊服務
(82)融資寶典全國銀行中小企業融資產品總攬(13) 于娜
(85)談判技巧與實踐指引 無
(85)展會資訊 無
(86)商務部、國資委、中小企業投融資雜志社聯合舉辦行業信用企業推薦活動 無
(87)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小企業投融資雜志社聯合舉辦“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公示活動 無
(88)首屆中國國際養生保健節在穗舉行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成立 無
&
nbsp; (89)廣東省皮具箱包流通協會啟動珠三角聯席會議 符崇道
(90)營造高鐵愛心驛站廣州南站愛心專區正式啟動 蘇雁影
(90)第三屆中國(廣東)-東盟戰略合作論壇暨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區推薦會在穗召開 方舒明 于娜
(91)革命老區紅安百億元打造中部輕紡服裝城 侯燕
(91)第四屆友邦保險高端財富論壇廣州站開講 符崇道
(92)廣東銀行業召開培訓工作會議 融資規劃師培訓引業內關注 無
(93)建立開放式辦學體系,推進辦學模式改革 廣東省外貿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 岑潔珊
(94)文搏四海,法行天下——中山大學首屆博研沙龍在番禺舉行 唐道銀 苗俊峰
(96)清遠舉辦第五屆中小企業服務周 無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191-01
供水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在改善民生、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作為供水產業的微觀主體―供水企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鑒于供水企業具有自然壟斷性,加之資金門檻較高、資金回報率較低以及需求彈性較低等特征,傳統的投融資機制并不適應供水企業的發展,改革供水企業投融資機制勢在必行。
一、概述
一般而言,供水作為一個行業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供水行業專指輸水環節,即通過自來水管道進行水的輸送環節。而廣義的供水行業則是從制水開始,以回收水為重點一整套水循環系統,即包括制水、供水、用水、排水、水處理和回收等環節。由于我國供水行業管網尚未完全分離,所以供水行業一般是廣義上的供水行業。供水企業便是從事供水行業的企業實體。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經營形式的自然壟斷性、資金密集型、投資回報率較低。
一直以來,我國將供水產業作為公益性事業來發展,政府在供水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主導的角色。首先,投融資方面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負責,政府作為唯一的投資主體,承擔水循環鏈條中各個環節的成本費用;再者,政府制定了有關供水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同時實際承擔著供水企業的事務管理,在行業內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這種現象隨著供水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而有所緩解,政府在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在該領域的主導角色不斷弱化,這主要體現在政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水業投資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供水產業基礎建設所需的資金缺口,活躍的民間資本力量顯著推動了供水產業的發展,大批符合現代公司制度的供水企業不斷涌現。可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城市水務工程的建設、運營與維護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到行政管理體制的影響,供水企業在投融資效率上尚存在不足,與該行業相適應的金融工具十分匱乏,加之各種投資資本缺乏協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供水企業的發展壯大。
二、有關完善供水企業投融資體制的思考
一般而言,供水企業投融資體制包括投資和融資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投資是以特定項目為對象、直接與新建項目或更新改造項目有關的投資行為;而融資則是指與投資活動相匹配的資金籌措行為,涉及到供水企業不同性質的資本金在企業資本中所占的比例等。至于投資與融資之間的關系,投資決定了融資,項目投資者背景、財務狀況,投資項目的預期經濟效益和風險水平等情況,決定了融資的結構、條件等。同時融資又制約著投資,如果沒有順利的融資相結合,投資者有再好的設想,也無法實施項目的投資活動。在我國,水利行業實現市場化后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不同的融資渠道對應著不同的資本性質,如何實現各種不同性質投資資本的有效協同事關投融資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完善供水企業投融資體制的重要方面。筆者認為,完善供水企業投融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確供水企業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
按照現階段我國在供水企業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城市供水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確政府和供水企業各自的權責,切實保障作為供水企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按照公平、有序競爭的原則營造一個和諧的市場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區分供水行業的經營性領域和公益性領域,確定不同的投融資管理體制。具體而言,對于城市防洪、城市供排水管網和水源保護等公益性工程,政府應承擔起建設、運行、維護以及更新改造的責任,要建立穩定的財政投資渠道和市場化的運營模式,確保有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費中用于公益性供水項目的資金使用效率,還要研究在水利建設基金等方面支持公益性水務工程建設的政策措施。而對于城市供水等經營性項目,資金來源應市場化,主要通過非財政渠道籌集,走市場開發、社會投資、企業管理、產業發展的道路。
(二)進一步規范供水企業投融資的監管協調機制
供水企業在市場化的背景下存在著多方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消費者、社區等,供水企業投融資情況影響著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相關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加強監管和相關協調工作,明確界定各方的權利、責任與義務,以此提高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效率。需要明確的是,各種不同性質的投資資本出于不同的目的進入供水企業的各個項目,對于這些資本供水企業應當監管,在使用過程中應當明確資金提供方的責任,并與資金提供方進行充分協調,避免其中途撤出資金而對供水企業投資項目造成的損害。此外,還應當加強城市供水管理的立法,使城市供水市場實現依法監管。
(三)構建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改善供水企業的投融資環境
鑒于供水企業所在行業的特殊性質,政府應當在改善供水企業投融資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政策、財政政策等調控政策擴大供水企業的利潤空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向供水企業投資,降低供水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促進供水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對于資本性質不同的供水企業,應當公平對待,鼓勵各類性質的供水企業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有序競爭,為廣大民眾提供更為優質的供水服務。
(四)引入項目投融資方式,提高投融資效率
鑒于供水企業投資具有數額大、時間跨度長等特點,采用項目投融資的理念開展可以有效提高其投融資的效率和效果。在項目投資過程中,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單一項目子公司、非限制子公司、公司、公司型合作結構、合伙制和有限合伙制結構、信托基金結構、非公司型合資結構等多種形式進行;而在項目融資過程中,可以通過投資者直接融資、單一項目公司融資、生產貸款、杠桿租賃、BOT融資方式、ABS融資方式等多種方式開展,當然也可以通過以上幾種方式的組合在籌得資金。
綜上,供水企業投融資是供水企業開展日常活動的基礎,也是供水產業市場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只有建立健全的投融資機制,才能確保供水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才能使得供水企業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6-0302-01
引言
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活躍力量,也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以及改善人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企業宏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給企業的投融資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所以為了企業能夠正確識別和評估企業融資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滿足企業投融資的現實需要,企業就要加強對融資過程中風險的控制。
1 企業投融資風險的含義
1.1 投融資風險的概念
企業的投融資是指一個企業經營運行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有兩種不一樣的投融資形式,實現企業實力的不斷壯大,使企業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企業投融資風險是指企業的投資人對投融資的結果無法預測,在投融資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造成企業的實際收益與企業預期的收益存在差距,甚至是更嚴重的本金損失的風險。企業投融資風險也是一種因為收益的不確定性而必須承擔的風險。
1.2 企業投融資風險的內容
因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因為市場經濟的迅速增長,給企業的資產架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要將資產架構與企業的經營有效的結合起來,也就致使了企業的投融資在企業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就是通過企業的投融資交易來完成,目的是為了有效保障企業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企業投融資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企業資產架構與投融資發生了改變,以及企業自身的融資與償還之間發生了矛盾沖突。因為企業的投融資是投資的一種形式,所以企業的投融資包括融資風險。
2 企業融資風險形成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企業融資風險形成的原因首先要從企業的外部環境來探討。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國家的體制、國家的融資技術以及行業本身的特點等。首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趨于完善,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市場也不斷繁榮,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融資,融資的額度以及融資的方式都會擴大,因此企業融資的風險也會增加;其次,雖然說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有的企業還是被局限在原有體制的基礎上,而沒有跟上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因此在融資的過程中容易形成風險;再者,雖然說我國科技在家經濟的發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融資技術還是存在許多缺陷。而融資技術的研發人才也是極其缺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會降低,融資技術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形成企業的融資風險;最后,由于企業本身的特點是以盈利為目的,而那些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會被淘汰,如果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不能夠滿足企業的需要,就會引發更多的風險。
2.2 內部原因
除了以上所講的外部原因之外,導致企業融資風險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的內部因素。而企業融資風險形成的內部原因包括融資決策失誤、企業債務負擔過重、企業財務控制力弱、企業融資結構不當等。首先,企業在融資之前,沒有對融資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且,企業融資的方法缺乏科學和合理性,這就導致企業發行失敗。不僅是企業證券的價格使投資者望而卻步,還與企業發行時機不當和選擇的承銷商信用度低有關;其次,企業在追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大規模,從而使資金短缺。為了使資金流通起來,不少企業通過負債的方式來彌補資金的空缺,長期下來,就會使企業資金負債壓力過重而不能承受,導致企業融資風險發生;再者,企業財務控制力弱會影響企業資產的安全。
3 企業投融資風險控制
3.1 加強控制投融資風險的意識
實現投融資風險的有效控制對于企業投融資過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強風險控制的意識,從完善企業投融資方案,結合實際情況對交易執行和財務管理給予合適的調整,逐步改善財務管理等工作上的欠缺點做起,維護財務收益,做到有效地規避投融資風險。
3.2 了解投融資參與者的信息,并評估它投融資的價值
企業在投融資這項活動進行之前,需要了解投融資參與者的企業相關的信息,讓雙方的信息能夠對稱,較高質量的信息可以加強企業之間雙方的了解,也可以提升企業投融資過程中的成本切實性。企業在簽約投融資的協議之前,企業的投融資一方要對企業籌備資金的能力進行盡職的調查,并且通過調查,對其有個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整合企業的經營戰略,經營的理念和人力、財務管理方面的資料,還要結合企業實際的發展思考企業投融資現實的商業價值,可以采用企業投融資現實的商業價值,分析企業具體的資產質量,同時避免企業表面的價值大于投融資的價值這種現象。對企業投融資的表外事項進行分析看其有什么影響,盡可能地確保企業進行投融資的過程中的價值可靠。例如,企業進行投融資過程中也存在著隱形成本,企業的一些擔保融資或者是一些賬款低壓,經過對企業整體展開較為全面的研究,可以實現企業投融資過程中風險的控制。
3.3 調整企業進行投融資過程中的戰略和動機
為了將企業進行投融資以后,能夠得到最多的利益,企業需要對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市場的經濟發展兩個方面進行探究,還要根據企業外部的相關發展,對企業自身結構產業進行合理的調整,盡可能的將企業的競爭優勢發揮出來,補充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的不足,進一步確定企業進行投融資的動機。企業進行投融資的過程中,要結合企業進行投融資過程中的動機,以及結合企業產業的內部結構進行合適的調整,進一步對企業的投融資方案進行調整,然后再以明確的企業投融資動機和相關的策略,企業進行投融資過程中風險進行良好的控制。
4 結語
融資風險不僅會影響企業資金的周轉,而且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但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融資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加強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全面風險管理,需要提高企業對風險的預見性以及工作人員對財務工作的精細化程度。
參考文獻:
一、引言
高新技術企業在經濟領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已經成為技術創新領域的“領頭羊”。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起步比較晚,尤其是投融資困難日益成為制約高科技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我國高科技企業投融資現狀
近年來,由于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規模有縮小的趨勢,相當多的企業出現了財政拮據,個別企業甚至資本鏈中斷,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我國高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尚處于初始階段,從現有的情況看,我國每年的國家級科技創新成果有3萬多項,由于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80%的科技成果只能局限在實驗室里不能轉化,經過規劃決策投入生產的高科技項目僅占50%,投產后取得盈利的更低到只占10%-15%,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部分中等發達國家30%-40%的水平,而最終經過生產經營形成規模的不足5%,中國高科技產業產值及其附加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8%左右,這個比例同國際平均水平比也是相當低的。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逐步加強了對高新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投入,但由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眾多,發展不均衡,經營管理方式良莠不齊,往往使得政府無所適從,無法形成對高新技術產業扶持的統一專業模式,致使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一直在較低的水平徘徊。面對這種困局,高科技企業如何克服目前的投融資困難,促進企業大發展是很嚴峻的一個問題。
三、我國高科技企業投融資困難原因分析
因為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也是高風險的行業,多數商業銀行、信貸機構對高新技術企業巨大的前期投入望而卻步,高風險性也使得企業融資面對很大的阻力。高科技企業的主導人主要是擁有專利權或者持有特種技術的科研型人才,這些人對商業經營并不十分精通,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空間受到很大的局限,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經營僅僅依靠自有資金,導致投融資的渠道相對單一。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融資風險問題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存在技術和市場風險
從風險類型上來說,高新技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主要面對的首先是技術風險。當前,科學成果從發現到技術創新再從技術創新到生產應用的周期驚人地提速,高新技術成果完成后,因為沒有受到生產和市場的的檢驗,所以企業擬采用新技術運用于生產的安全與效率存在不確定性,技術應用過程中能否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高新技術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存在較高的技術風險。
高新技術存在著高前瞻性、高替代性和高競爭性,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運作環節中,由于上述特性而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收益與損失的不確定性。高新技術應用到生產經營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過程,高新技術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都是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而市場經濟下市場的供求又是瞬息萬變的,高新技術產品獨有的效用和功能得到消費者購買認同也需要一個過程,導致其資金籌措難度加大。
(二)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渠道狹窄
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渠道少,嚴重依賴企業自身積累公積金、私人借貸和銀行貸款,在企業初創的種子期,由于企業沒有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銀行又不予重視,資金的需求量不大,資金來源只能投入自有資金、或向親戚朋友私人借貸資金,這兩種形式融資量不大,方式陳舊。銀行貸款雖然能投入大量資金,但是銀行貸款利率高、程序復雜、手續繁瑣、擔保要求嚴格,貸款門檻高造成企業負擔重。高新技術企業進入成熟期,產品在市場上占有較大的份額,企業總體已經形成相當規模,公司的品牌價值得到市場確認,投融資結構相對比較合理。但是由于高新科技企業自身的的性質和特點的限制,負債率仍然較高,可抵押的資產并不多,投融資難問題依然嚴重。如果不及時調整投融資結構和加強資本良性運作,整個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將面臨嚴重的危機。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高科技企業是綜合了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風險密集型為一體的新型經濟體,因此,針對企業投資投資量大,風險高的特點,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融資采取政府參與的模式會明顯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鑒于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各國政府都千方百計從各方面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創造條件。雖然對高新科技企業的支持在我國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但由于我國高新科技企業起步晚,加上高新技術開發研制周期較長、研究失敗的風險較大,政府還沒有形成一個承擔這個機制的制度,沒有建立起大型專項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基金,也沒有專門發展支持高科技產業政策,法規,政府的支持基本上停留在宣傳和指導基礎層面上。政府建立的信用擔保制度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完善,還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也沒有為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方便的融資渠道。
四、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風險管控對策
(一)加強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防范措施
風險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防范控制風險的有效措施。高新技術開發是探索性很強的工作,企業決策者要充分把握技術和市場兩條線,運用經濟管理學知識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和生產銷售各個過程中不同因素對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在創新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如風險指數分析法等相關專業知識定量分析、預測、歸納總結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可控制因素如信息、技術、資金、人員等加強測評、監控、管理與檢查,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不可控制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也要做好應對的準備工作。進行細致的市場研究,對用戶需求做好全面的理解,使企業研究生產瞄準和滿足這些需求。針對不同的風險因素或風險環節采取作出正確的、精準的決策,這樣企業承擔的風險也就相對減少,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就會相得益彰,企業投融資工作就會水到渠成,企業發展就會更上一層樓。
(二)建立資本市場體系為主體的投融資體系
因為資本市場存在著多層次性,這樣就給不同規模和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一般情況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規模和資金條件達到一定程度卻無法進入更高一級的資本市場時,低一層次的資本市場就會為它們提供良好的融資渠道,同時,低一層次的資本市場還能起到類比,推薦的作用,能把經營管理好,銷售業績突出的企業推薦到更高層次的資本市場。因此,多層次的市場結構不僅能滿足不同規模企業的資金需求,而且能保證企業的質量要求,為企業的穩定,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多層次資本市場還可以滿足高新技術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所需要的的資金規模、資金類型都會各異,這就更加要求資本市場的多層次性,以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再次,政府的支持配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主要體現在對中小型企業稅收優惠、協調商業銀行低息、貼息貸款等;對于投資量巨大,風險超高的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如航空航天企業,政府應采取直接投資方式予以扶持。
(三)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基金
在政府預算中建立高科技企業發展基金。為了避免資本盲目投資,主要是支持有前景、有市場競爭潛力的高科技企業作為初創基金。由于高新技術企業在種子階段主要任務是是產品研發,需要資金用于科研,因此這段時間的企業資金需求相對較大。因為處于業務發展的早期階段,沒有固定資產抵押,無形資產的比例相對較大,而無形資產是不能作為抵押物用來貸款的,這就很難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融資貸款,所以高新技術企業種子階段主要是內部積累投資和利用政府資金發展資金解決資金缺口,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全面發展。
(四)加強政府有關法規及政策的執行力度
首先,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大力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直接融資新市場,逐步降低新興市場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門檻,簡化上市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政府應重建社會信用體系,努力執行《合同法》和《破產法》等法律法規,加強企業還貸能力,也提高企業的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明晰貸款機制,在重組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嚴格保護高新科技企業,消除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用壁壘,防范和化解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五)通過互聯網破解高新科技企業投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