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9: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實踐評價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高校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1.主體的自我評價。主體的自我評價主要是指大學生主體的自我評價,即對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前后自身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專業素養、意念精神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進行客觀的評價,挖掘優點、找出不足,以實現自我的提升和進步。2.外界對主體的評價。外界對主體的評價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評價、家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評價、實習單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等三個方面。3.主體對外界的評價。主體對外界的評價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之后對于校方和實踐單位的評價,從自身的實踐感受和心得出發,對高校和企事業單位關于開展社會實踐方面的問題進行綜合評價,不斷提升教師、高校、實踐單位的實踐工作開展的效率和價值。
二、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評價要素和評價方法
(一)評價要素1.社會實踐過程監測階段。社會實踐過程監測主要是高校和實踐單位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思想意識、實踐風險預防能力、目標矯正能力等的動態監測和管理過程。因此,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評價體系要注重實踐過程監測這個評價要素,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考察。2.社會實踐活動總結階段。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促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等進行實踐后的總結與經驗交流,完成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歸納,有益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不斷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因此,在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方面,務必要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影響。除此之外,校方在學生社會實踐成果的評價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表彰優秀的實踐成果,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評價方法1.實踐開始與實踐結束評價相結合。在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評價方面,要采取實踐準備階段、實踐過程階段與實踐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考查與評估。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評價方法的客觀性。2.靜態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靜態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實踐報告、實踐單位為學生出具的實踐評語以及學生在實踐活動完成后的心得體會等,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評價和考察,了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要收獲和成長。動態評價主要是指校方和實踐單位對于學生在校期間和實踐單位的具體行為表現,針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表現,修正有關學生的評分或結論,記錄學生成長和進步的點滴,綜合評價學生的實踐成果。3.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主要是指在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等發生的變化進行評價。定量評價主要是指在實踐過程中,針對大學生在實踐單位或地點的實際表現、言行舉止、工作效率等進行量化評價,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實踐成果進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應的考核標準,正視學生的能力與水平的提升。兩者結合分別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刻的評價和考察。
作者簡介:鄭慶秋(1979—),男,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團委,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簡介:金陵科技學院2012年度學生工作專項課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體系建設研究——基于金陵科技學院視角》(JIT-XSGL-201204)、《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IT-XSGL-201207)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核心環節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高校共青團組織通過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知識結構和提高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實習的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的評價機制,對社會實踐進行科學分析、考核、評價,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影響著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良性發展。因此,高校社會實踐管理部門應制定更為全面、公正的評價方法,在評價過程中做到量化與評比相結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制定怎樣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呢?這實質上是評估學生實踐能力高低標準的本體論問題。對此,學者們進行了諸多理論探討。有學者勾勒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思想、實踐內容、實施途徑和成效評價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學者從影響社會實踐效果的因素出發,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有學者認為從前饋控制、過程控制、反饋控制及正確處理和利用考核結果四個方面來貫穿整個社會實踐的考核過程。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以期能夠對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提高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運用比較分析法和訪談法,在相關文獻分析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擬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影響因素,制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的影響因素重要度》調查問卷。
(二)第二階段,進行問卷調查法,請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學生三類人對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的每個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打分,統計分析得出每個因素的重要度打分平均值。
(三)第三階段,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因素的權重,從而建立遞階層次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
三、研究結果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影響因素的確定
通過文獻閱讀及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近三年社會實踐資料的查閱,就應用型人才的特色和社會實踐主要形式進行信息收集,制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見表1。
評價體系依據社會實踐的開展規律,從前期準備、中期活動、后期總結等方面分別設立了三個階段的評價指標,分階段的評價指標沿著社會實踐活動的行程安排,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二)構造判斷矩陣,計算不同調研對象得出指標權重
本研究首先統計問卷調查的數據,計算其平均值,得到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和學生對于各個影響因素重要性的意見;然后根據得分情況進行兩兩因素之間的比較,運用層次分析法,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指標權重。
帶隊教師、學生關于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各指標的權重確定方法與教育專家相似,此處省略,不再重復敘述。
(2) 由不同調查對象得出的指標權重匯總及層次總排序,我們把上面得到的各指標權重進行匯總,得到如下表格: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計算步驟,表中的總排序是由第一層的指標權重分別乘以其下層的各個分指標權重得來的。
那么該運算結果是否準確、科學?可以運用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分別進行驗證,計算其一致性比率,公式為:
四、分析討論
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大學生社會實踐,既能夠保證所確立的標準能反映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又能體現出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由于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分為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和學生三類群體,他們的身份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在考慮問題時所關注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于同一個影響因素,各類調查對象的意見有時比較一致,有時又大相徑庭。因此,為了科學的得出評價體系的最后結果,本研究參考了各方面文獻和資料,在綜合考慮了各類調查對象意見和背景的基礎上,確定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在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比重。
(一)各類調查對象意見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三類調查對象都認為后期實踐總結應該在社會實踐評價體系中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前期實踐準備,最后是中期實踐活動。實踐總結最能反映出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但其成效與前期準備和中期活動密不可分,是兩者的最終體現。
前期實踐準備,教育專家認為指導教師參與情況最為重要,帶隊老師和學生認為與實踐基地(單位)聯系情況最為重要;中期實踐活動,教育專家認為與實踐基地(單位)配合情況最為重要,帶隊老師認為與專業技能結合程度最為重要,學生認為活動報道情況最為重要;后期實踐總結,教育專家和學生都認為服務地方發展情況最為重要,而帶隊老師認為實踐報告的科學性最為重要。
(二)各類調查對象背景分析
教育專家是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進行研究的,他們對教育和應用型本科相關的理論和熱點問題深入淺出地進行探討。帶隊教師是親身參與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指導中,對大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收獲、活動開展的優缺點等有著深切的體會與認識。學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策劃者,對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更加清晰,對活動的效果有著切身的感受,其對于評價體系的意見更多地是從實踐活動過程中體驗得出的。
在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三類調查對象的意見代表三類群體的意見,都具有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專家沒有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對于活動中的具體情況不夠了解;帶隊教師和學生作為參與者,更多的從自身或實踐團隊當時的具體情況考慮,陷于繁瑣事務之中,難以從長遠、全面的角度看待整個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因而在評價意見具有片面性。
綜合考慮以上情況,并參閱相關資料,本研究設計了一個評價體系加權方案,即教育專家的意見權重占50%,帶隊教師的意見權重占30%,學生的意見權重占20%。結合表3,通過教育專家意見總排序×50%+帶隊教師意見總排序×30%+學生意見總排序×20%的計算,得到最終的評價體系指標權重,見表4:
由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一級指標中,后期實踐總結所占的比重最高,對社會實踐評價的影響最大。在二級指標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會實踐服務地方發展的情況,排在第二位的是社會實踐報告的科學性,排在第三位的是與實踐基地(單位)聯系情況,這幾項是對整個社會實踐評價影響最大的二級指標。
五、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涵蓋了實踐基地(單位)、學校、學生等多方面評價,因此必須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層面提高認識,制定相關制度和保障,從而完備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有效平臺。
參考文獻:
[1]佘雙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高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研究[D].廈門大學,2009.
[4]洪學銀,李亞娟,李善艷.應用型本科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0(08).
1.2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然選擇。開展社會實踐的目的,從總體上講,就是通過實踐提高大學生相應的能力、素質,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對社會實踐進行評價,規范社會實踐,提升活動實效,推動其科學發展,從而就能更好地保障社會實踐目標的實現,最終使廣大學生從中受益。運用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進行價值判斷,可以使學生通過評價不斷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促進其思想、行為等方面的進步,推動其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發展。評價能促使學生更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要求去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鍛煉自己,教育自己,有助于他們鞏固所學,增強其動手、溝通和創新等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可以說,社會實踐評價作用的充分發揮,能較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
2系統把握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內在因素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社會實踐是受實踐目標、主體、客體、條件、實施、考核評價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多要素構成的結構整體,也是一個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較全面把握各影響因素,深入揭示社會實踐實效性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有效開展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2.1實踐目標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前提。大學生社會實踐目標是對社會實踐所必須達到的規格、要求和質量的規定,是通過實踐過程對實踐者個人、學校、社會等方面所發生的預期變化。目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的起點、核心和歸宿,是調節、評估實踐活動的依據,也是實踐者努力的方向。它規定著實踐活動的方向和內容,制約著社會實踐的途徑和方法。目標設定的科學與否是決定實踐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前提。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形式,這些社會實踐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價值追求,有著各自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因此,在確定社會實踐目標時,必須做到有針對性、明確具體、切實可行。要結合具體實踐活動特點、學生實際和形勢發展需要,要有衡量是否達到的具體標準,以及目標實現的具體要求和約束條件,實踐者經過努力在預定時間內能夠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實踐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創造良好前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充分保障。
2.2實踐主體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體主要是指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和指導教師。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學生是教育對象,是客體;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學生又是主體,實踐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學生去實施。因此,學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而學生的生活環境、社會經歷不同,身心發展水平、個性心理特征有差異,學生的所學、興趣愛好、思想品質、能力素養等方面也各有特點,所有這些差異性不同程度地會反映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會影響到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自主實踐、自覺鍛煉和自我教育,會影響著社會實踐的開展及其效果。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中起著組織、指導、監督、評價等作用,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指導教師影響著學生對實踐活動主題選擇、計劃制定和活動實施。特別是教師對實踐活動的全程指導與督查,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實踐活動開展的方向和實效。因此,指導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能力素養,也必然關系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否有效開展。
2.3運行系統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核心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系統主要是指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相互關聯的若干環節。一般而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方案的制定、活動實施以及效果評估與反饋等環節。首先是制定實踐方案。實踐方案通常包括實踐目標、實踐內容、實踐方式方法、實踐步驟或程序、實踐活動的預期成果等。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實施的,方案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活動目標的實現和實踐活動的成效。因此,社會實踐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最優化。其次是方案的實施。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中心環節,是實踐者按照實踐方案,利用實踐條件,開展實踐活動,完成實踐任務,實現預期實踐目標的階段。這是一個實踐方案由預期變為現實的過程,是各種實踐要素對實踐對象真正發揮作用或產生影響的過程。實踐活動實施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實踐活動的效果。第三是效果評價與反饋環節。這是社會實踐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科學的評價不僅可以對社會實踐過程及其結果作出價值判斷,而且通過發揮其多種功能,直接推動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另外,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也非常重要。通過反饋,讓學生和組織者明確具體實踐活動中的成績、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以及整改的意見與建議,為以后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奠定基礎。
2.4保障條件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取得預期效果,離不開必要的保障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高校提供的制度、組織、時間、經費、基地等方面的保障,以及實踐單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就高校而言,制度保障是根本。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的規范化、長效化、科學化都依賴于制度建設,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其次是組織保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學校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要組建一支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全面全程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是時間和經費保障。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的時間要安排合理恰當,特別是要處理好與其他日常教學的關系。開展實踐活動還需要一些費用。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也會影響到實踐活動的開展。第四是基地保障。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對于保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相對穩定性、規范性和長期性乃至實效性,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五是實踐單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如果依托具體的實踐單位來開展,那么該單位需要提供開展這些實踐活動所必需的時間、場地、實施、指導人員等多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對于特定實踐活動有效開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學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指標體系
在系統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影響要素,并遵循一般評價與分類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構建起相對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根本依托。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確立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指標。
3.1注重準備環節。開展社會實踐必然要做好準備工作。準備環節可以從以下三個指標來評價。第一,實踐活動選擇。該指標可以從活動的公益度、貼近專業程度和復雜程度等觀測點來考核。活動公益度是考察所選實踐活動是否具有公益性質及其程度。要鼓勵學生選擇公益性鮮明的實踐活動,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貼近專業程度主要是指所選實踐活動一般應貼近學生所學專業。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揮所長,鞏固所學,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復雜程度主要考察學生所選實踐活動的難易程度。第二,實踐方案的制定。實踐方案是指圍繞實踐活動主題,為實現預期的實踐目標所設計的整個實踐活動計劃。它是實踐活動開展的藍本和依據。該指標可以從方案完整性、方案可行性兩個觀測點來評價。方案完整性主要是指學生所設計的實踐方案各要素相對齊全和詳實。方案可行性主要考察學生設計的實踐方案的合理性及其程度。第三,實踐條件的準備。該指標可以從人員組成及分工、時間安排、經費籌集、實踐對象或單位確定、指導教師確定及必要的實踐培訓等觀測點來評價。人員組成及分工主要考察團隊實踐中,團隊成員在人數及結構上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分工是否明確。其它方面主要是考察實踐所用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必要的經費是否有著落,指導教師、實踐活動的對象或單位是否確定,以及在開展活動之前有沒有接受必要的包括安全教育在內的實踐培訓等。條件準備越充分,以后實施就會越順利。
3.2著眼實施過程。大學生社會實踐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實施。社會實踐的實效性主要就是通過學生的具體實施來取得和展現的。實施環節可以從以下兩個指標來評價。第一,實踐方案執行情況。對實施環節的評價,首先要對實踐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整體上的考核評估。該指標可以從方案執行的全面性和規范性、條件利用情況等觀測點進行考核。前者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實施過程中是否相對嚴格執行實踐方案。后者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實施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學校、社會等各方面提供的條件和資源,較好地完成實踐任務的情況。第二,實踐態度和能力。在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社會實踐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該指標可以從學生的實踐態度和實踐能力兩個觀測點來評價。實踐態度主要考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是否具有誠信、團結、敬業和奉獻等品質和精神。作為一名實踐者,首先要誠實守信,應自覺承擔起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應承擔的責任,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應完成的任務。另外還要有團結協作、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態度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決心,影響著學生的精力投入與努力程度,進而影響實踐活動的效果。實踐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溝通、動手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溝通能力是指學生與隊員、指導教師,以及其他人員的交流和交往等能力。動手能力主要是指學生按照實踐活動本身的規程和要求,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勞動、調查、服務、研發、條件利用和總結等多種能力。創新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是否具有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在遇到問題、挫折后創造性地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素質和能力。
3.3突出實踐成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最終都會產生一定的實踐成果。實踐成果可以從預期目標實現情況和物化實踐成果等指標來評價。第一,預期目標實現情況。評價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評價該活動的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該指標可以從對學生個人、學校、社會產生的意義,以及主要事跡或貢獻兩個觀測點來評價。前者主要考察學生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對自己、學校、社會等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良好作用。后者則是考察學生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所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評價學生的主要事跡或貢獻,就能對實踐活動效果作出較客觀的認定。第二,物化的實踐成果。該指標可以從物化的主成果和其他物化成果等觀測點來評價。前者主要是指社會實踐結束時,學生需要撰寫并提交的實踐總結報告。對于社會調查而言,是調查報告;對科技發明來說,則是發明作品。實踐主成果的完成,要堅持求實性、創新性、規范性、有用性等原則,確保其質量。后者主要包括“隊員實踐日記、感悟”、“指導教師鑒定”、“實踐單位證明、鑒定”、“媒體報導情況”、“有關活動照片”等五個方面。這些材料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現出社會實踐的效果。因此,這些方面也是社會實踐成果評價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根據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從起草方案到形成成果的各階段特點,將暑期實踐工作分為實踐前可行性評價、實踐中效果評價、實踐后教育成果評價三個階段進行分析。(如圖1)
圖1 暑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
(一)實踐前可行性評價
1.指導教師評價
項目立項前的評價主要由指導教師、系部(學生組織)、院級團委三級評選構成。在這一階段,學生設計并邀請指導教師進行指導。根據訪談得知指導教師主要從實踐主題意義、實踐方案可行性兩個方面對可能性進行評價。涉及暑期社會實踐主題意義、實踐方案可行性。
2.院系兩級團委(學生組織)評價
指導老師評價后即進入系部、學生組織初選和院級答辯兩層篩選。系級、院級兩級組織答辯篩選和指導教師一樣關注暑期實踐主題及方案可行性之外,還關注團隊組織情況、安全教育情況、是否能夠建設實踐基地等內容。涉及:團隊組織情況、安全教育情況、實踐基地的交流情況。
(二)實踐中效果評價
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走出校園與實踐單位接觸,新聞媒體也會對一些優秀的項目團隊進行報道評價,同時學生及指導教師會針對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及時進行原方案評價及修改,因此實踐效果評價包括實踐單位評價、新聞媒體評價、指導教師及學生自我評價三個方面。
1.實踐單位評價
實踐單位接收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愿意為學生提供了解社會的場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實踐團隊能夠對企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因此實踐單位比較看重以下表現:(1)創新能力。(2)解決問題能力。(3)溝通能力。
2.媒體評價
當團隊實踐活動較有創新性或者取得階段成果時,新聞媒體會對其進行相應報道,因此能夠獲得高級別媒體的關注也是評價一個團隊是否成功的指標。
3.指導教師及團隊成員評價
在進入實踐場所后,團隊會遇到各種突況,在此情況下團隊成員會根據方案設計及成員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評判實踐活動是否能夠繼續進行。個別團隊在此階段選擇放棄,大部分團隊經過自我評價后及方案調整后,實踐活動繼續進行,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實踐學習經驗。
(三)實踐教育成果評價
實踐結束后學院會組織結題答辯和調研報告評審以衡量實踐教育成果并對優秀團隊進行表彰。
1.實踐報告評價
實踐總結和答辯反映了學生活動的開展情況及獲得的成果,是學生對實踐成果的歸納、整理。實踐報告評選比較重視“隊員實踐日記、感悟”、“有關活動照片”。
2.答辯情況評價
在答辯過程中比較重視研究的嚴謹性及答辯的流暢性,在答辯進行后,學院將對實踐團隊進行表彰,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獲得全國、省級、校級獎勵的學生,除獲得相應的必修學分外,課準許獲得相應的素質拓展選修學分,例如:
(1)獲得國家級先進個人的記4學分,獲得省級先進個人的記2學分,獲得院級先進個人的記1學分。
(2)團隊獲得國家級表彰組織者記3個學分,參與者記1學分;省級表彰組織者記2學分,參與者記0.5學分;團隊獲得地級表彰組織者記1學分,參與者記0.2學分;團隊獲得學校表彰組織者記0.5學分,參與者記0.1學分。
(3)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或被國家級媒體報道或公開發表的記4學分,獲得省級獎勵或被省級媒體公開報道的記2學分,獲得地市級獎勵或被地市級媒體公開發表或報道的記1學分。
三、志愿者服務評價體系研究
志愿者服務相比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更加看重公益性,缺少活動后的總結評比,因此本研究將志愿服務總結為實踐前可行性評價和實踐后效果評價。(如圖2)
圖2 志愿者服務評價體系
(一)志愿服務前可行性評價
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出志愿服務方案并邀請指導教師進行指導。指導教師會從實踐活動意義及方案可行性兩方面對活動進行評價。
(二)志愿服務效果評價
在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學生走出校園為社會服務,被服務單位及新聞媒體會對志愿服務進行評價。與暑期實踐活動相比,志愿服務教育更看重社會影響力及服務價值,團隊成員在活動后會進行主動評價總結,尋找奉獻的成就感及滿足感。評價涉及:服務對象評價、媒體評價、指導教師及團隊成員評價。
四、挑戰杯及科技創新項目評價體系研究
挑戰杯及科技創新項目評價體系與暑期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相比,往往是學生形成了論文、專利、挑戰杯競賽方案后進入評價體系,缺失實踐活動前的可行性評價。評價分為作品形成后的創新性評價及成果評價兩個階段。(如圖3)
圖3 挑戰杯及科技創新項目評價體系
(一)創新性評價
挑戰杯及科技創新型項目在作品形成后進入評價過程,主要由指導教師、系部學生組織、學院等三級機構進行評價。三級評價關注的重點都是創新性和實用性,是否市場上已經存在類似產品,能否轉化成為實用性的產品。
(二)成果評價階段
在產品成型后將進行專利申報、或參加省賽、國賽等更高級別比賽等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學院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一旦形成成果,學院將根據成果評價指標進行相應獎勵。
構建我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是在總結以往大學生社會活動的經驗和不足基礎上,從更新教育觀念入手,綜合考慮高校教學管理系統的各要素,運用管理學知識建立的,并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
1.以住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突出問題
分析以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突出問題有:1)老師和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意義認識不夠深刻,把社會實踐僅當作豐富大學生暑期生活的活動,學生大多是被動應付。2)學生、老師、學校(學院、班級)、實踐地單位之間的配合協調不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較為混亂。3)實踐活動內容單調。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導和監督,學生主要通過暑期返鄉的機會,憑著學校的介紹信到當地政府抄寫一些統計數據,然后寫出調查報告來完成社會實踐。4)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質量監控系統。學校僅憑實踐單位證明和學生的體會來給學生打分,大有評價失真的可能。5)學生社會實踐效果不好,特別是學生返鄉分散實踐效果較差。6)學生長才干與做貢獻脫節。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主要以調查為主,忽視了為社會服務,即使強調服務,也不知道群眾需求什么或服務水平根本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2.社會實踐課教學模式的結構與運行機制
根據社會實踐課的基本特征,通過對以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做法的辨析和揚棄,經深入研究,我校構建了由“方案設計――指導閱讀――集中培訓――實踐活動――考核評價――總結反饋”六個環節組成的教學模式。
方案設計是各學生班在學院團委和班主任的指導下,組織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和文化特長,自行設計暑期社會實踐方案,要求對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內容方法、計劃安排、目標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策劃。校團委則結合地方實際需要,以項目化運作方式,按照“按需設項,據項組團”的原則推出若干組團項目,在全校范圍內公開招標,各學生組織或臨時學生組合可根據項目進行方案策劃和投標,經公平、公正、公開評審,中標者獲得項目實施權和經費支持。
指導閱讀就是利用學生從完成方案設計到實施方案這段較長的時間,組織學生在專業老師、學生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指導下進行廣泛的閱讀和相關資料的收集,盡量使學生快速掌握參加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在遇到困難和困惑時,能坦然面對、泰然處之。在這方面,專業老師主要偏向于學生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術學習的指導,而學生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則偏向于組織動員和學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質、安全意識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訓就是由學校安排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對學生隊員進行強化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專業技能、調查研究方法、論文寫作、開展實踐活動的技巧等。培訓方式有公開授課和專門輔導兩種。公開授課主要是講解參加社會實踐的常識和技巧,所有團隊隊員均需參加培訓;專門輔導則是在專業技能培訓中,針對某一經濟作物,組織學生技術骨干進行培訓,重點進行實用技術的強化培訓。此環節主要是針對重點組隊的實踐隊員設計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學生放暑假后的幾天。
實踐活動就是以分散實踐和組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開展理論宣講、科技文化下鄉、社會調查、勞動鍛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分散實踐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學生政治輔導員的指導下,組織暑期返鄉的學生單獨或以相近縣(市)、地區為單位,組成實踐小組,深入家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集中組隊實踐方式是指校團委以項目化運作方式公開招標組織的重點團隊,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到貧困地區和農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考核評價就是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效果進行有效控制的環節。由學生自我評價、實踐單位評價、指導老師評價和學校評價組成。首先由學生本人和實踐單位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計劃實施、工作態度、活動成效、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評價;其次是由指導老師對學生的自評進行審查后,結合實踐單位評價和學生的心得體會進行評價;最后由各學院根據指導老師的評價和完成論文(調查報告)的質量評定成績。參加重點組隊的學生,還要在指導老師評價前進行隊員間互評。
總結反饋是為增強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和擴大活動影響而設計的環節。主要內容有表彰先進、編印專輯、主題班會、成績反饋等。其中表彰先進是學校根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集體和個人表現情況,評選一批先進團隊、優秀指導老師、學生積極分子、優秀論文(調查報告);編印專輯的內容主要側重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感受、收獲;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或學生政治輔導員的指導下,以“實踐回來話收獲”為主題,開展討論活動。
這種教學模式的六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有機統一,使大學生按“了解、學習、提高、實踐、思考”的過程參加實踐活動,符合由初級到高級的梯次發展規律;同時,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可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戰勝困難,迎接挑戰的內在動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還綜合考慮了學校及有關部門、教師、學生、實踐地單位等主體,實現了學生自愿參加與學校要求、學生服務和社會需求、組隊實踐與分散實踐、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做貢獻”與“長才干”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學校、社會共同教育與學生自我成才“三位一體”的育人思想。為了便于此教學模式的應用實施,我校制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內容方法、計劃安排、考核評價、評優評獎五部分組成。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課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該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方案的應用已七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校、教師、學生及實踐地單位都較為滿意。
1.整合了多方資源,促進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社會實踐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參加的人數多,地點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把社會實踐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體現了學校領導的重視;讓校團委等部門和各學院共同實施,整合了有關職能部門和各學院的資源;學生實踐活動前的方案設計、指導閱讀、集中培訓有班主任、學生政治輔導員、專業教師、校內外專家等廣泛參與;對返鄉參加分散實踐活動的學生進行遠程指導,既保證了實踐的效果,又能減輕學校經費投入的壓力。
2.極大調動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
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可增加他們對該門課程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而自己實施方案還可增強他們勇于解決困難的決心;重點組團實行項目化運作,鼓勵專業互補,學生自由組團,自主申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有效的評價和效果控制機制,營造了良好的爭先創優氛圍。這些措施激發了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有效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增強了實踐效果
針對農業生產技術問題,實踐前指導大學生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和對他們進行強化培訓,提高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為農民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問題,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由于實踐前思想引導到位,學生能真正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情,增強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內涵的理解,并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協調、溝通、團隊合作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實現了“做貢獻”與“長才干”的結合。
4.對大學生進行了深刻的專業思想教育
在指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時,強調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學生實踐的過程就是他們了解本專業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過程,是他們感受農業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強學農信心的過程,是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的過程,是學生檢閱自己專業水平,增強鉆研專業知識緊迫感的過程。因此,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構成,各部分內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要求,又各有側重。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課題研究類活動;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等設計類活動。
(二)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依托社區開展的公益性義務服務。
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志愿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精神和情操。
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活動;參加法規宣傳、環保知識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教育活動;參加社區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敬老助殘等幫扶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經歷與體驗。
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實踐操作等基本能力;學會交流、分享,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活動,班(團隊)主題教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內活動;參觀各類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專項調查,進行社區環境考察等考察活動;軍訓,學工,學農,學商,勤工儉學等體驗活動。
二、認真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嚴格按照規定開足學時,開好課程。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進行整合與規劃,開發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時要求。研究性學習共270學時,每周3學時。學生在三年期間至少完成3個專題研究。學校可采用彈性學時管理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與某學科教學或專題教育結合進行。學校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記錄、研究成果等情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予以認定。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究學習相結合等三種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小組成員應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準備階段。本階段在師生共同參與下,一般可以通過講座、網站、板報、訪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如何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必要的物質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等。
(2)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開展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記錄實踐過程。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學生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總結表達階段。學生要對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獲取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除通過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形式呈現外,也可采用召開辯論會、答辯會、研討會,以及出展板、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應通過口頭宣講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
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既可由學校、年級、教學班統一安排,也可根據學校要求由學生自主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進行。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交流反思三個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分析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社會生活常識教育、活動記錄方法培訓等。活動實施階段主要包括開展活動、記錄活動事項、總結活動經驗等。交流反思階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活動心得、進行活動評價等。
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一)學分認定原則
學分認定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環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中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學時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學分認定辦法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在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每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項目)、每參加一次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都應將有關情況及時記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見附件)。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動進行評價。學校要對學生三年中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合格的,才能獲得規定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號)的有關要求執行。
(三)學分認定條件
學生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達到規定學時要求,完成至少3個專題(項目)研究,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15學分。學生熱心參與社區服務,三年內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在10個工作日以上,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2學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必須達到1周,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6學分。三年內,凡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條件的,總計可獲得23學分。
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的領導,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提供政策、師資、經費、設備設施和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普通高中學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整體規劃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結構,協調并督促所屬學校根據需要逐步配齊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學校要立足實際,整合現有教師資源,逐步建設一支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師隊伍。要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評定辦法及標準。大力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確有特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專職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納社區、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新晨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各地要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爭取社會支持等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職業學校、大專院校、企業、社區、農村、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條件。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15-02
高等院校是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要場所,高度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完善管理評價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高等院校的現行教學過程中,如下原因造成了大學生深入基層及生產第一線、理論聯系實踐效果不佳的現狀。
(1)有些高校對社會實踐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明確,沒有從思想上真正引起高度重視,導致在領導的具體工作部署中,沒有給予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應有的支持、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充分發揮和目標實現。
(2)社會實踐教學沒有得到社會的理解和配合,某些企事業單位、學校、政府機關等負責人以影響效益質量、影響正常工作等為借口拒絕接收大學生進行以專業對口的實踐教學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廣大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
(3)出于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學生生活津貼和差旅費等經費來源、安全和生活安排、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等因素考慮,對大學生針對性的參觀調研、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一定阻力,而且直接削弱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
(4)社會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完善,制度不夠嚴格,獎懲制度不夠健全。占用一定時間會影響理論課的教學進度,這也影響了師生對社會實踐教學的投入。
2 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措施和途徑
重視培養并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走向社會、從學業走向就業和創業過渡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因此,進一步推進高校大學生實踐教育課的改革和建設是很現實的問題。
2.1 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管理協調機構
高校應根據實際教學課的總體要求建立以學校黨委統一領導、校長負責的社會實踐委員會、社會實踐管理處和院(系)指導辦公室,由一名副校長和副院長(系主任)直接分管此項工作,由專門管理機構統一協調管理。把加強和改進社會實踐工作作為學校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擺上議程,將社會實踐教學融入學校辦學理念、教學和管理,納入高校教育軌道,列入教學計劃。并與學校、院(系)的相關部門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加強宏觀指導,結合學校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確定實踐教學對學生培養所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技能素質目標,整體統籌規劃大學生社會實踐,具體部署和落實實踐教學計劃和安排,切實把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1]。
2.2 加強社會合作,建立長效的實踐教學基地
高校應根據實踐教學課的目標要求,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確實能發揮實踐教學功能的,條件好的、技術力量雄厚的一些科研單位、事業單位、大中型名優企業、政府機關、社區、農村鄉鎮、學校、醫院等,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協調下,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簽訂協議、建立長期有效、多功能、多類型、穩定的實踐基地。由省、市、自治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并掛牌,作為高校大學生各種技能實踐的第二課堂。學校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進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必要地參觀、學習調研、短期對口實習和畢業前的綜合實習等。選擇素質高、業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的教師、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員。聘任實習單位負責人、工程技術員來擔任實踐教育的專業導師,指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引領大學生通過與科技工作者、專業技術人員及行政工作人員的相互交流虛心學習、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相互探究、動手、動腦真正把所學習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廣泛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和工作經驗[2]。
3 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教學管理、考核評價體系
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充分調動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課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校內實驗及實踐課的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實踐課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3]。
(1)學校應制定相關的社會實踐條例及管理制度,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投入保障制度,設立社會實踐專項基金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由校長領導下的學生實踐管理處負責實施,院(系)等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從而使社會實踐活動常態化、規范化、有序化。
(2)形成可操作的考核評價體系,由學院(系)制定符合實際,對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及學生有激勵作用的社會實踐課量化考核評分標準和細則。并根據德、能、勤、績等方面設計量化考核打分表。由院(系)社會實踐指導辦公室負責實施。體現考核評價的客觀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由社會實踐辦公室負責,成立由院(系)領導,教研室、學辦、團委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學生干部代表、學生代表參加的社會實踐考評領導小組。由考核領導小組根據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表現、學習態度、實踐能力、工作業績、論文調查報告、實踐成果等和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業務指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分別對他們嚴格按照量化考核標準和細則進行量化打分考核、評定成績。由學生寫出實結、指導教師寫出實踐評語、實踐單位負責人做出綜合表現鑒定,指導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寫出工作總結,一并上報社會實踐指導辦公室。有該室根據考核成績、評語、鑒定和教師、管理人員的工作總結,按照一定的比例客觀地評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4)把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最終考核結果記入學生實踐檔案,以此作為學生評定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入黨選干、推薦工作的重要條件。
(5)把指導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考核結果及工作業績、業務能力、科研成果與崗位聘任、績效工資評定、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優等掛鉤起來,充分調動教師、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6)建立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獎勵、激勵機制,學校和院(系)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制訂具有激勵機制的表彰獎勵辦法,定期召開社會實踐教學總結表彰大會,對階段性的社會實踐教學工作,做出全面系統的總結。同時,在對社會實踐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班級、團體以及考核成績優秀、取得一定成果的教職工和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大學生,學校、院(系)做出通報表彰獎勵決定,給予表彰獎勵,頒發證書和獎金。以此鼓勵教職工、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增強責任心。
總之,高等院校要樹立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正確處理好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辨證關系,不斷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實踐育人的潛能,提高社會實踐育人效果,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一)內部原因是輔導員自身
1、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影響輔導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身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擔者,輔導員只重視校內教育,忽視校外教育。從學習理論來看,學得和習得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不僅校內學得重要,校外習得對于大學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內教育不是大學生成長的全部,因為將來他們都要走向社會去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多利用假期進行,大多數輔導員不愿放棄休息時間去指導和參與學生社會實踐。即便是參與了,也是帶著學生看風景,敷衍了事,走過場。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的意義,輔導員認識不到位,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指導作用不明顯,基本靠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實施,輔導員忽視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輔導員的個體素質欠缺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質”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實踐中增長的修養”,即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應具備的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涉及校內外的綜合性活動,可以檢驗輔導員“雙重身份”的角色內涵,是輔導員個體素質的整體反映。輔導員個體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通識素質、專業素質、創新素質等,都能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得到體現。由于輔導員的學緣結構不同,個體差異性很明顯,加上從事本職崗位的時間不同,不是每一位輔導員的素質都適合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這樣就為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帶來了困難,某些方面素質的不足導致輔導員經常處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進和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畏難情緒引發了避讓行為,輔導員消極地應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淡化了自身的角色價值。
3、職業倦怠是輔導員落實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軟肋職業倦怠是每一個行業都存在的問題,輔導員也不例外。大學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協作,輔導員崗位設置的本意就是要解決千頭萬緒不協作的問題。理想不等于現實,輔導員的疲態往往會從自身認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顯現出來,大學生社會實踐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職業價值感、希望、職業無意義、崗位消極特征和社會支持是構成輔導員角色壓力的重要影響因子,角色壓力進而導致輔導員的職業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異、身份界限模糊與崗位重要性等問題,是輔導員不容回避的現實,制約著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學生、高校和社會等方面
1、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獲取相應學分,不理會輔導員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是由輔導員布置給大學生,由于輔導員疏于指導,很多學生只想獲取社會實踐學分,無視輔導員的存在,擔心有指導監管的情況下,需要實地工作,因而社會實踐走過場現象明顯。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看重,大學生逐步認識到學習之后總要就業,因而開始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視與自身就業相關的實習,輕視參與觀察、社會調查、深度訪談等基礎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廣度。很多學生以實結代替調查報告,有些學生喜歡“百度”和“谷歌”,抄襲拼湊,敷衍搪塞。不少大學生寧愿做兼職賺錢或者報名資格證書考試輔導,也不愿花費精力認真從事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
2、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資助較少,學分獲取容易,影響輔導員工作積極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一般由高校團委組織領導,協調各教學單位與教務、科研、宣傳等部門,通過團總支與學生會落實。由于實踐教學體系牽涉面廣,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對于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投入少,經費短缺,只把社會實踐當做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很少組織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資助立項的數目較少,學分認證過程缺乏支撐材料。大學生社會實踐以分散返鄉調查實踐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組織幾支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用很少時間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時極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缺乏專業性指導和嚴格的保障機制,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一種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的活動。
3、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接納程度有限
社會是輔導員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場域。布迪厄把場域定義為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的網絡與構型,這是針對關于人的本質的概括。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在馬克思那里,研究主題不是只作為單一實體的社會,而是從“關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會。輔導員在社會實踐指導中的缺位,是因為迷信學校教育的絕對性,沒有注意到社會這個富有關系性的場域。社會各行業本身不太喜歡生手,害怕大學生影響他們的常規秩序,接納程度十分有限。大學生若是沒有人協調和溝通,進入社會實踐的具體場域時,只能做圍觀者。
二、作用發揮:輔導員角色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職能發揮
(一)輔導員引領大學生成為專門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目標
輔導員是崗位決定了職責,其工作性質是被賦權的結果。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勞動是為滿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務的,社會實踐是生產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體現著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能促使輔導員在指導工作中主動改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識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在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實踐活動時,受到已有思想意識的影響,認識的客觀性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人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歷史,而這種人類活動體現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觀能動性。輔導員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主動工作、協同工作、獨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國大眾化推進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個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將理論聯系實際,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擔當;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感染大眾,對廣大人民群眾宣講,實現對現實生活實踐的直接影響乃至引導。
(二)社會作為活動場域拓展了培養空間,輔導員起協調作用
社會是檢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場所,輔導員抓住時機,對大學生進行人生教育和行為管理,在參與性觀察中覺知工作的成效與缺憾,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時間的向度來看,保證對大學生的教育常態化,在寒暑假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工作,總體上是利多弊少。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自覺,輔導員要從更為寬廣的場域做起。經歷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實踐,形成情境性認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實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長知識才干。輔導員可以將社會實踐視作為大學生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在實踐共同體中,新手和初學者往往最初從事邊緣性的活動,在觀察熟練從業者,并在他們的引導下參與活動,逐漸發展知識與技能,達到對社會文化實踐的充分參與。輔導員就是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示范給大學生,促進他們學會在關系中成長。
(三)實踐是創新的培養途徑,輔導員起推動作用
輔導員要做好推手,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實踐能力的獲得,是大學生將來參與實踐的保證。學習實質上是一個文化適應與獲得特定的實踐共同體成員身份的過程。大學生要從學校走向就業崗位,先從邊緣性參與開始,然后是充分參與。政策指導和實踐需求的有機結合,促使輔導員要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號文件明確要求輔導員要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工作中,輔導員主要進行的是情境學習指導,包括個別化學習指導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兩種方式,推動團隊建設和大學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工作機制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高校的實際運作中往往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常由學校團委組織實施,團委下達任務后,很少安排教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全程參與和實地指導,而是將任務下放到學院以及系部。專任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重,無暇對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因此,具體指導自然落在輔導員身上。輔導員由于上述多種原因,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化嚴重。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其角色可定位為5個方面:
(一)組織策劃者
輔導員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排頭兵。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策劃、實施與評估,均離不開輔導員的有效指導。輔導員先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無論是暑期“三下鄉”,還是“四進社區”,或者見習實習,要教育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鍛煉自我,更好地融入社會,為職業發展和社會擔當奠定基礎。申報社會實踐項目、確定團隊人員、分組、安排時間和地點、協調聯絡實踐場域,都可以作為輔導員組織策劃的內容。對于從事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來說,有了輔導員的組織策劃,社會實踐活動變得更有目的、有意義,更具有導向性,其成效更為突出。
(二)指導參與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輔導員的指導和參與。輔導員的“導”體現在正確的輿論方向上,要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防止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輔導員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來,身體力行,輔導員的參與既可以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動力與信心,又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修養,促進個體成長,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社會實踐可以彌補當前“兩課”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欠佳的弱點,輔導員應重視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踐證明,有輔導員參與指導的社會實踐,多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中國大學生在線輔導員博客專欄中,廈門大學的一位輔導員對“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的總結是:“達到了團干得鍛煉、地方得實惠、學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家長師生的高度評價。”可見,全身心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輔導員帶領社會實踐團隊,必定取得優秀的成果。如果輔導員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那么大學生社會實踐便會朝著服務性、專業化、長效化的方向發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多是在校外進行的,他們的安全是輔導員的責任。輔導員對于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突發事件要有預案,在活動之前,要告誡學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盜防騙,學會分辨真偽,學會與基層群眾交流,避免誤會和口角,防止誤入傳銷組織。輔導員往往帶200名左右的學生,而社會實踐雖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學生都參加,即使分組分隊,輔導員也只能參與其中一組的活動,其他的團隊,可以采取學生負責,與學校簽訂安全協議、自愿參與的方式,避免輔導員承擔過多的安全責任,而無心投入社會實踐活動中來。輔導員可以采取聯絡各社會實踐小組長或者核心成員的方式,通過他們了解自己的團隊,動態掌握各組信息,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大學生的安全。
(四)總結評價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應當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對于學生好的提議和做法應當支持和鼓勵,對于不妥的做法應及時制止和改正。社會實際有可能是“雙刃劍”,在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產生積極作用時,還要正視社會實踐中各種消極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社會實踐范圍廣泛、社會生活復雜和人員多樣,大學生除了接觸到大量鮮活的先進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種可歌可泣的事跡以外,還會觸及陰暗面,可能會與有著各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人打交道。市場經濟的負效應有可能污染大學生健康的心靈。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拒腐防變的工作,注意各種思想苗頭的出現,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免疫力。實踐活動結束后,應當及時總結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結論,肯定成績,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激濁揚清。
1 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的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實行項目化運作,可以對現有高校社會實踐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行系統管理,可以有效解決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新模式,實施社會實踐的項目化運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將學校現有的項目資源、優秀師資、活動經費和設備統一集中到實踐活動中來,使學校在服務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它是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與企業合作項目,以市場為杠桿、協調推進活動的方式,通過洽談、簽訂合同等形式確定活動項目和利益分配,這種方式既達到雙向受益、互利互惠的目的,又推動社會實踐和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提高社會實踐的效益,凸顯社會實踐服務地方經濟的特色。其次,通過項目的形式將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容易提升社會實踐活動整體質量,容易出亮點和實效,方便學校對外宣傳,能積累和培養穩定的社會聲譽;第三,項目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是以團隊的形式出現的,這使得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還能培養團隊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第四,社會實踐項目化意味著其必然有項目目標,有經費使用的管理辦法,這為活動結束后的考核與宣傳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學院面向各系團學組織和廣大學生提出社會實踐項目規劃,如“挑戰杯”創業計劃作品競賽,學校與各社會實踐團隊簽訂社會實踐目責任書,這種方式既能使經費、實踐基地等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又能宏觀調控與有效引導社會實踐團隊項目的開展。
2 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的運行模式
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是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基礎工程,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橋梁,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的保證。我校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示范性建設要求,本著“合作共建、多元受益”的原則,一方面,基地不僅為高職大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也為他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很多學生在基地實踐時被用人單位看中,畢業后直接到基地去工作的;另一方面,基地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利用基地的便利條件,能幫助地方或單位解決許多技術難題。社會實踐活動與振興地方經濟結合起來,根據社會需求和企業的意愿,因地制宜與社會實踐基地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體現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高職特色。隨著我校的社會實踐基地不斷地增加,我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筆者以為結合社會實踐基地,推行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是校企合作雙贏的好模式。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可由“醞釀項目選題,靈活組織團隊,指導閱讀文獻,自主設計方案,前期技術培訓,實施實踐活動,撰寫實踐報告,考核評價宣傳”八個環節組成。
2.1 醞釀項目選題
選題的制定是項目化運作的保證,也是每年社會實踐活動的特色和亮點所在。學校每年會根據當年的熱點問題以及學校黨政的工作重心,提出當年的社會實踐主題,針對大的主題,各二級學院再進行細化,提出與主題相符的項目選題,這主要是一些社會考察調研類的活動,對于一些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選題,一是可以由學院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自行確定,二是可以由專業教師根據所進行的科研項目確定有關選題,三是可以由當年備戰“挑戰杯”等學術科技競賽的學生,根據自己備戰的實際進度,確定相關選題。
2.2 靈活組織團隊
團隊的組織是社會實踐項目成功開展的保證,成員的專業素養、知識技能的掌握、是否有責任心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部分。作為二級學院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還要考慮到:1.團隊中是否有原籍在實踐活動所在地的學生,對當地情況的了解有利于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2.一定的男女搭配比例,男女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往往會產生一些互補效應;3.參與學生的專業構成,這對一些需要多專業和多學科背景學生聯合開展的項目特別重要;4.一定程度的“老帶新”,即團隊成員中必須有低年級的學生,這能為以后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期開展培養更多的骨干力量。
2.3 指導閱讀文獻
確定所開展的社會實踐項目后,組織學生在技術指導教師 、學生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指導下進行廣泛的閱讀和相關資料的收集,盡量使學生快速熟悉參加實踐活動的有關知識,確保在面對自主設計方案和其他環節時,能夠做到有主題、有創新、有步驟和有考慮。技術指導教師主要偏向于學生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術學習的指導閱讀,而學生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則偏向于組織動員和學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質、安全意識等方面的指導閱讀。
2.4 自主設計方案
方案是社會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也是后期考核的依據之一,合理、科學的方案能指導項目團隊順利取得預期成果。實際上,有許多社會實踐團隊不重視方案的制定,大致確定了活動主題和團隊成員后就倉促開展,活動隨意性較大,能開展到什么地步就什么地步,無總體目標,團隊成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無壓力也無動力,很難取得較好的實踐成果。造成這一原因一是因為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課余時間不多,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落實實踐活動的具體細節;二是因為學生的社會經驗有限,對很多問題認識不足,方案設計過程中“紙上談兵”的成分較多。因此,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學院的輔導員和專業老師應適當介入,幫助對一些細節進行把關,同時,方案的設計也應適當詳細,要多把一些細節的東西考慮進去,特別是項目預期成果的部分要反復斟酌。目標定高了容易打擊團隊成員的積極性,目標定低了不容易出成果。
因此各學院在校團委醞釀的社會實踐項目選題內,根據各院條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和文化特長,自行設計暑期社會實踐方案,對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內容方法、計劃安排、目標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策劃。學校和學院重點資助思路新穎、目標明確、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可靠的項目。
2.5 前期技術培訓
很多團隊成立以后,就以為下面等待他們的只剩將計劃變為現實了,往往忽略了前期的準備工作,而前期的培訓演練恰恰是決定一個社會實踐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進行科技服務的團隊是不是對服務對象的情況充分了解,各種儀器是否都會用,成員所具備的相關知識是否夠用;進行社會調研的是否已對開展活動的當地情況了解,調研準備用何種方式,問卷是否已經準備好,這些問題都應在前期加以充分準備。由學院安排實踐經驗豐富的實驗教學中心的教師對學生隊員進行強化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專業測試技能、調查研究方法、開展實踐活動的技巧等。培訓方式有公開授課和專門輔導兩種。專門輔導是只針對專業測試技能培訓,如現場監測和現場采樣技術等。組織學生技術骨干進行的專門輔導,在進行實用技術強化培訓的同時,并做好現場監測儀器的校驗和準備工作。時間一般安排在學生放暑假后的幾天,現場活動開展之前。
2.6 實施實踐活動
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 、深入基層 、深入實際開展實踐活動 。要注重組織實施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確保社會實踐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開展 。注重學生對過程的參與重要性認識,對需要現場監測的要素,一定要規范使用便攜的儀器設備,實施實踐活動最主要的是對活動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建立一定的反饋和應急機制,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例會制度。成員每天活動結束以后對當天的活動進行一個總結,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進的,工作當中還遇到哪些困難;2.服務對象的反饋。在實踐過程中注重收集服務對象的反饋是改進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可以采取讓服務對象填寫反饋表的方式,也可以在服務過程中詢問對方的感受,還可以在服務結束后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等形式進行回訪;3.編寫簡報。編寫簡報在這里并非只是做簡單的對外宣傳,還主要是向學院和學校老師和領導做階段性的工作總結,以取得上級的支持和有效指導,同時,編寫簡報也是對一個階段實踐活動的總結。實施實踐活動最主要的是要將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遇到困難能群策群力,集體解決。
2.7 撰寫實踐報告
當調查情況和監測數據被提供后,應對其進行整理和處理 。對數據中的異常值必須慎重對待,不應摻雜任何個人和主觀因素。在對調查情況和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結論,最后寫出完整的實踐報告。鼓勵學生結合學科專業,從自身所長與興趣出發,在探索、研究 、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實踐報告的撰寫時對整個實踐活動的總結,也是成果內容的體現,項目化的實踐團隊,首先應由團隊共同完成一份高質量的團隊實踐報告,這份報告應是團隊每個成員實踐成果的匯集,也是整個團隊總體實踐成果的整合升華。除此以外,應鼓勵學生結合學科專業,從自身所長與興趣出發,在探索、研究、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獨立撰寫個人的實踐報告。
2.8 考核評價宣傳
由學生自我評價 、指導老師評價 、學校評價和社會新聞媒體評價組成 。首先由學生對自己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 、計劃實施 、工作態度 、活動成效 、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評價;再由指導老師對學生的自評進行審查后,結合指導過程和學生的心得體會進行評價;最后由學院根據指導老師的評價和完成論文(調查報告)的質量評定成績 。此外,加強宣傳報道,在第一時間將社會實踐項目的活動情況通過多種渠道傳遞給學院 、學校及當地的各新聞媒體,為宣傳報道提供內容豐富的活動信息。同時也可獲得社會新聞媒體對實踐活動的評價。實驗教學中心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最重要資源之一,能提供組織、指導和保障等方面的條件 。包括聘請中心的實驗教師直接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的組織和技術指導;提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現場測定的便攜儀器、設備;集中培訓實踐活動中的采樣和實驗數據監測技術;以及開放實驗教學中心相關的功能實驗室供社會實踐活動使用等。社會實踐結束以后,對項目完成情況應進行一定的考核。筆者認為,雖然在項目申報時每個項目都有預期成果和目標,但考核時最應關注的應是學生的實際收獲。很多高校在社會實踐的考核中將新聞媒體報道的數量、簡報編寫的刊數、服務對象的人數等放在首位,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則放在次要的位置,這容易助長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重形式、走過場的習氣。有些項目團隊把時間、經費和精力都放在邀請媒體、布置場地、編寫對外宣傳稿件上,活動的啟動儀式搞得轟轟烈烈,采訪的媒體來了好幾家,但后續的活動草草收場,違背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考核的主體應是大學生,專家教師、學校領導的考核注重的是實踐活動項目開展的效果以及實際意義,學生之間考核注重的是在開展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實際收獲,從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效果的角度來看,學生之間的考核顯然更有意義。作為二級學院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考核應與成果交流及對外宣傳并舉,可以采用現場答辯會和成果報告會的形式,也可以通過舉辦社會實踐成果展的形式讓學生先期了解社會實踐的成果再參與實踐考核。這樣一方面保證了社會實踐考核的公正公平公開,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為后續的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3 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的要求和啟示
3.2 必須科學合理化組建團隊
項目化運作社會實踐,首要的是實踐團隊的組建。學校提出了“合理組隊,科學建團”的指導思想。合理組隊,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實踐項目和內容的需要,突出學生主體團隊構成的合理性,選拔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品學兼優的跨學科和專業的大學生構成實踐隊伍,保證了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層次的平衡;科學建團,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的作用,由專業教師作為項目指導者,對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專業上的指導,幫助解決技術難題,由輔導員作為項目管理者,對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確保項目的實施和順利完成 。
3.2 必須把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相結合
社會實踐是學生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因此,在開展社會實踐項目化過程中,必須注重項目的選擇 、內容的設立,使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進一步結合,既考慮到項目的需求,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使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內在推動力,成為學生施展專業知識的有效平臺,成為服務社會需求的重要載體,確保實踐活動本身的生命力之所在。
3.3 必須建立完善保障機制
各種保障機制是確保社會實踐項目開展并完成的重要條件。學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成立了領導小組,加強對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并以制度的形式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學分要求、獎勵辦法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設立了專項經費,并鼓勵通過吸收社會贊助和實踐活動創收等途徑確保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資金;從地方建設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了一批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提供了實踐平臺,保證了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制定了安全預案,編印了安全指南,為學生購買保險,確保了學生安全和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3.4 必須加強成果的宣傳 、總結和推廣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不僅要做好立項和實施工作,更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的總結宣傳和實踐成果的推廣應用。通過總結,可以積累經驗,總結出科學可行的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為經常性的實踐打好基礎,更好地指導后續實踐;通過宣傳,可以互通信息,互相交流,促進高校內外相互學習借鑒,也能通過宣傳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通過對實踐成果推廣和應用,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在項目化模式下的社會實踐活動現狀,培育和運用不同特色和典型,不斷探索社會實踐工作新方法、新手段,不斷完善、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體制、內容和方式,使社會實踐活動成為鍛煉同學、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 王紅. 關于如何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引向深入的幾點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996,(01).
[2] 朱文濤 , 鮑榮清. 他們在社會實踐中[J]. 社會 , 1991, (03).
[3] 韓洪濤. 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 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1996,(01).
[4] 王慶軍. 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芻議[J].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1990, (01).
[5] 馮巍. 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向[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 1988, (01).
[6] 孫平.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J].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05,(03).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科技、國防、勞動、法制、環保、歷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學生關心社會和科技進步、關心地球和生存環境,獲得直接感受和問題解決的經驗;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形成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和勤于實踐、勇于探索、精誠合作的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完善學生人格,最終指向于學習者個性健全發展。
2、社會實踐的內容
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其內容包括:
軍訓:這是一個必修項目,主要進行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和紀律的養成教育。
校內實踐活動:主要進行日常生活技能競賽活動、校園規劃和校園環境整治活動。
校外實踐活動:參觀、訪問和調查活動。可以以郊游或遠足的形式,觀賞當地田園風光、錦繡山河、人文景觀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參觀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區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環保、國情民情調查等;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驗證性的調查,或結合研究性學習進行探究性的調查。
社會生產勞動和社區建設活動:指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商業性活動、社會公益勞動(例如義務植樹等)等,還可以參加社區的政策調研、政策宣傳甚至于政策制訂,參與企業策劃等。
科技性實踐活動:如進行某項科技設計或制作,參與社區生產、生活設施的設計或改造等。
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確定是學校提供與學生自主選擇的結合。學校為學生提供兩個、三個或多個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創造性地選題和開展實踐活動。
3、課程管理組織形式
2.工作小組
組長:
成員:
社會實踐課程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領導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專家小組的指導下實施,在學校德育處、教科室、教務處和總務處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處負責社會實踐課程的規劃,教導處、總務處等積極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和機會。德育處要為學生的活動提供安全保障。年級組負責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班主任對全班的社會實踐活動負責,指導老師對所分管的社會實踐小組負責。
班級成立學術委員會,實施對班級社會實踐活動的自主管理。
社會實踐活動一般以由三、五個學生經自由組合形成的小組為單位開展,每小組推舉小組長一名,根據活動項目聘請指導老師1—2名,提倡根據活動項目的需要聘請校外人士充當指導老師。
學生到校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要有完整的活動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長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長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長要在活動方案上簽字表明自己的態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長對該活動方案提出詳細、具體的活動建議,以確保活動能安全、順利在進行。指導教師也要就活動的開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軍訓作為特殊的實踐活動項目,要嚴格按照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安排實施。
4、課程配置與時間安排
軍訓是全體學生的必修項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學期開學之初,共一周時間,完成者得2個學分;學校設置一個“社會實踐周”,根據實際需要安排一次主題活動,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學期,完成者得2個學分;
其他2個學分由學生根據個人的主客觀條件和興趣愛好,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或假期時間自主安排活動得到,可集中安排進行某一主題活動,時間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項活動,時間累計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進行的活動要盡可能多樣化,以獲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獲。這2個學分的認定時間為高二第二學期末。
5、活動實施的過程
5•1活動前教育。學校在活動前都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安全、法制、禮儀教育。教育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教育學生必須遵守法制,遵守實踐地和社區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禮貌待人,體現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5•2內容選擇與活動規劃。除軍訓項目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從生活世界出發,從熟悉和關注的社會實際中選取活動主題和內容,并形成社會實踐小組,聘請指導老師,聯系好將要前去實踐的地點或單位,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并在小組活動計劃的基礎上制訂個人活動計劃。將小組活動計劃和個人活動計劃報告班主任和指導教師并征得他們的同意。
5•3活動實施。學生必須按計劃進行活動,接受實踐地負責人領導,班主任和指導老師要隨時關注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組長要協調好小組成員及各方面的關系,各成員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協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要記錄活動過程和活動心得。
5•4總結交流。活動結束后,小組完成社會實踐的報告,個人寫出活動小結及活動過程中的體會、感受等,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組織小組間的交流。學校每學年安排一次社會實踐的總結交流,形式由班級自定,可以是主題班會、班級網頁、墻報展覽等。
5•5評價考核。小組和個人提供相應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導老師()進行初步的學分認定,然后由學校綜合實踐課程專家小組進行學分確認,教導處完成學分登記。
6、課程評價與學分認定
6•1、評價原則
貫徹三結合評價原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
6•2、評價內容
(1)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課時量和態度;
(2)活動的選擇與活動設計評價;
(3)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認識社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和人際交往、協作、適應環境等能力的發展情況;
(4)活動的成果和社會效益評價;
(5)活動過程中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的體現情況。
6•3評價方法
實施檔案袋評價。學生建立個人社會實踐活動檔案袋,里面應裝有能反映小組和個人活動過程的種種記錄和其他證明材料,并提供核實方法或途徑(如實踐單位的地址和電話,相關人員的姓名和聯系電話等)。在進行考評價時,活動小組和學生個人提供如下考評依據:
軍訓評價。軍訓評價由出勤情況、學習或訓練態度、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考核情況、個人軍訓日記或小結等方面構成。
附軍訓評價表
項目項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備注
出勤情況20%項目考核得分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學習或訓練態度15%
軍事知識考核25%
軍事技能考核25%
軍訓日記或小結15%
最后得分
主題活動評價。詳細的小組活動方案和個人活動計劃,小組社會實踐報告與個人活動小結,活動記錄與活動證明,主題活動的成果,相關單位的評價和學友的評價材料。
附主題活動評價表
項目分值得分備注
出勤情況20累計各項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實踐活動態度30
活動選擇與活動設計40
活動體驗和心志發展40
活動成果和社會效益30
活動創新性和實踐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組合活動評價。相關的證明材料,如各項活動的單位證明、各項活動的計劃,各項活動的過程記錄與小結等。
分散組合活動評價表
活動名稱活動用時活動態度活動收獲活動得分備注
綜合得分累計得分÷活動項目數
()
6•4評價程序
學生個人或小組整理參評材料——小組交流及互評——班級交流及互評——導師(或班主任)進行初評、學分認定和等級認定——學校綜合實踐專家小組進行最終的定性評價,學分認定和等級認定。得分90分以上的為A等,75分——89分為B等,60分——74分為C等,60分以下為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