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9: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二研究性學習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們召開了多次課題組會議,對在高二年級文科班中再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實驗工作進行可行性論證,經過論證,我們認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高二年級文科班的學生素質較好。近幾年來,我校文科高考成績年年再創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類學生英才濟濟,匯聚一堂,高二年級文科班的學生素質較好為全校所公認。2、高考改革的趨勢。2000年廣東省高考(3+X+1)文理綜合試題第十九題(上海市中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題)是典型的研究性學習的考題;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題(老山漢墓走出西域美女題)亦屬研究性學習的考題,這兩題的出臺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學習的考題在高考中開始出現,緊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級文科班歷史教學的任務。3、高二年級文科班的歷史課是我們課題組成員楊柳、周雪紅老師任教,這對于研究工作的進行較為便利。4、班主任支持。這幾個班的班主任都較為支持,使得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實驗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二、對學生進行組織動員工作
考慮到高二年級沒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時,我們只能利用歷史課及一些班會課時間進行動員。首先,請教科所蘇敏老師作專題報告(2002年1月),向同學們介紹了國際國內研究性學習的最新動態,以及柳州市幾所中學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情況,使同學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請周梅莉老師進行具體的指導,使同學們明確研究性學習不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夠鍛煉大家的學習、工作能力,是高中階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鍛煉機會。最后,楊柳、周雪紅老師利用本班歷史課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學習的具體任務。考慮到高二年級沒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時,這一任務只能利用寒假時間進行,所以,我們把研究性學習的任務以寒假作業(作業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在放假前將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工作做好,放假時進行研究,開學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將寒假作業布置下去后,我們著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工作——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們組織學生組成課題組,規定1——5人一組,在自愿的基礎上選舉產生組長,由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以及與指導老師的聯絡等,并負責將研究課題和本組成員名單交給老師。小組成員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體現全體成員分工與合作的統一。其次,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證進度和質量,我們要求學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內容包括課題的名稱,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方法和時間進程,小組成員的分工,預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現形式等,并規定了研究方案交給老師的時間。最后,進行開題論證工作,研究方案交上來后,我們組織了開題評審會,對每個組的“課題研究方案”進行開題評審(開題評審會記錄另存)。為此,我們制訂了詳細的評分細則,內容有課題組所選(擬)課題的意義、課題組所選(擬)課題的可行性、課題組所選(擬)課題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當程度、課題組對所選(擬)課題的設想的合理程度、課題組成員陳述課題及回答問題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等幾項,依據這一評分細則對學生的課題進行了評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議學生保留,不合格的課題要重新準備后再通過開題評審,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該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
在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過開題論證之后,我們開始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這一階段,由于沒有課時,我們要求學生用寒假時間自主進行研究,我們教師著手進行指導工作。我們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我們首先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分工合作,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配合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們給學生講解了進行資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過媒體搜集資料。我們指導學生通過媒體搜集資料,如互聯網、圖書館、音像制品、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都是較好的搜集資料的媒體。2、實地考察。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由同學們親自到現場勘察,采集相關素材,并提出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帶照相機、攝像機進行攝影攝像,并將資料輸入計算機。由于沒有課時,只能在假期進行這一工作,所以我們提出必須要在家長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問題。3、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到相關部門(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館等單位)搜集相關資料。其實,搜集資料的途徑很多,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除上面的途徑外,還可借助父母的關系,找到調查對象進行座談;借助社會關系,訪問不同層面的調查對象等等。在搜集到相關資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圖像等)的保存,有條件的同學最好將資料輸入計算機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結束了,同學們帶著原始資料回到了校園,我們首先指導他們進行資料的整理工作。同學們搜集到的資料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文字資料,還有數據資料、圖片資料、音像資料、軟件資料等。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搜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學們有的寫出了研究論文,有的寫出了調查報告,有的整理出頗有分量的研究筆記,還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軟件等,取得成果共記42項(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覽表附后)。我們指導他們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將所得成果輸入電腦制作成PowerPoint課件, 我們選取了一部分優秀成果,在2002年6月進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黃明旻、張超、楊秋慧、胡賓等同學展示了他們制作的課件,對此,我們還進行了現場攝影、攝像(相片、錄像帶另存),這次展示,取得了圓滿成功。
隨著新課改中“加快推行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地理研究性學習應運而生。地理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一定的態度和價值觀,應用地理知識、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發現與地理有關的問題,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究過程和方式。地理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精神,讓學生回歸生活,探究生活,形成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體系。
我們從已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直屬重點中學(包括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重慶八中、育才中學和南開中學)和非直屬高中(包括田家炳中學、朝陽中學和重慶第三十七中學)中抽取高中生共800人發放問卷,回收435份,其中有效問卷320份,對有效問卷進行研究。此外,對這幾所學校的6位地理老師或學生進行了訪談。
論文研究目的是通過重慶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現狀的調查及研究分析,了解重慶市高中生對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滿意度情況,最終對重慶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重慶市高中更好地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也為全國范圍內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更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1喜憂參半的現狀:整體滿意,差異明顯
1.1學生對目前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現狀總體較為滿意
總體滿意度平均值為71.55%,說明所調查學校對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總體情況表示滿意①。滿意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學生對個人收獲的滿意度,其值為77.74%。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最低,值為57.72%,表示滿意度一般。將各板塊滿意度平均值從高到低排列:個人收獲>家長>小組>教師>評價>課題>時間安排>社會>學校(表1)。
1.2 直屬學校學生的滿意度高于非直屬學校
重慶市直屬高中學校的平均滿意度為73.81%,而非直屬學校的滿意度平均為73.45%。由此可見,直屬學校在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中相對具有微弱優勢,非直屬學校通過改善實施策略可以和直屬學校不分上下(圖1)。
1.3 高一年級學生的滿意度高于高二、高三年級
高一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3.78%大于高二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0.67%大于高三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0.02%。高一年級學生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其他年紀,可見高一年級學生對與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及收獲較高;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滿意度降低,這一現象直接關乎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時間策略(圖2)。
1.4男生與女生對于不同方面的滿意度不同
男女生總體的滿意度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方面有所不同,這一點需要引起重視,可根據不同性別特征采取不同的改進措施(圖3)。
1.5 隊長的滿意度高于普通小組成員
成員滿意度平均值71.22%小于隊長滿意度平均值73.29%,由此可見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承擔更多的責任會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表2)。
2錯綜復雜的原因:因素多樣,程度各異
根據調查,學生對不同方面滿意度差距較大的原因如下:
2.1 對于各板塊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2.1.1個人收獲及家長態度
參加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合作學習、人際交往、調查研究、信息篩選、文字整理等方面的收獲存在差異,則滿意度差異較大。只要學生提出參與地理研究性學習,多數家長都會在時間和資金上給與充分支持。但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告訴家長,使得這部分學生對家長的態度不明確,則談不上滿意與否。
2.1.2小組
學生在課題研究中遇到困難時,多傾向于自己解決或求助于指導教師。高一學生傾向于小組討論解決,高二學生傾向于小組成員分工查找資料,高三學生傾向于找相關的老師幫忙(除指導老師)。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投入精力的不同,因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同,則滿意度存在差異。
2.1.3教師及評價
同學對指導老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滿意度很高,大部分指導教師在評價時注重過程與結果并重。但學校或領導比較重視課題成果,以便對其后續研究進行持續引導。由于不同學生看重的方面不同則滿意度存在差異。
2.1.4課題選擇及時間安排
課題選擇的方式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初定一個課題,經老師指點后,最終確定課題。所以學生在選擇課題時自較大,教師指導不夠,造成學生滿意度的差異。此外,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時間集中在高一,課時為每周1節課,而學生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段多集中于寒暑假和上學期周末。因為學生對此的重視程度不同,所以存在滿意度的差異。
2.1.5社會及學校
在調查過程中,社會人士的不配合是學生較難攻克的一個障礙。實施課題的資金來源由學校全額支付的極少,學生的積極性不強。學校方面所做出的各種努力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完全肯定,學生認為學校關于資金支持力度沒有達到學生預期的水平,這是所調查的各個內容中最不滿意的一個方面。
2.2 直屬學校與非直屬學校學生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直屬中學開設地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時間大多數是在高一第1學期,非直屬中學幾乎都不開設課程。第二,直屬中學的學生更喜歡選擇“社會熱點、焦點”、“自然環境”等貼近生活的題目。第三,直屬學校的硬件設施更為完善。第四,直屬學校的老師參與度更高,尤其是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會和學生一起解決,而不僅是小組成員自己查找資料。第五,直屬學校對于課題成果的處理方式多是評出等級,給予獎勵,也支持優秀課題深入研究和推薦去參加比賽、投稿、申請專利等。
2.3不同年級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開設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學校,課程開設時間集中在高一,極少數在高二,高三幾乎不開課。高一學生寒暑假相對高二、高三來說更輕松,有較充足的時間來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第二,雖然三個年級的家長都支持學生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但是高三面臨高考的壓力更大、實施的時間不足使得家長的支持力度下降。第三,高一學生更關注課題成果評價與自我期望的差異和學校關于課題成果的處理方式,高三學生更關注自我收獲。
2.4男女生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女生傾向于選擇生活、時事、人文地理等更容易接觸到的方面的內容;與女生相比,男生興趣廣泛,在選題上傾向各異,但對于自然環境方面的研究男生明顯高于女生。第二,男生更愿意挑戰自我,因而對于知識面的拓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習地理興趣的提高和意志力等品格的培養的滿意度都高于女生。第三,女生更需要來自家長、老師、社會人士的精神支持。
2.5隊長滿意度更高的原因
隊長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負責小組分工,自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與指導老師的接觸和交流更為頻繁,參與程度也更為深入,體驗到更多的樂趣和更大的收獲及成就感。
3相對合理的策略:提高認識 注重差異 加大投入
3.1提高學校、教師、學生的認識
3.1.1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是前提
地理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快樂有趣的、可以增進友誼和充實生活的,并且小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團隊凝聚力。使學生有歸屬感。此外不算學分、不強制性參與、全憑愛好參與等有助于減小學生壓力。
3.1.2豐富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基礎
不管是正負面看法中還是理想的地理研究性學習中都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重視和要求。學生普遍認為地理研究性學習好的一面在于“擴充知識面、增長視野、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增加地理知識、有助于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式的正確理解”,因此地理研究性的學習需要老師和學生積累更多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知識基礎才會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
3.1.3合理的時間安排是關鍵
地理研究性學習可以調劑生活、豐富假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迫于高考的壓力則時間緊,怎樣安排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時間才能使得學生既不會耽誤學習又有較充足的時間完成地理研究性學習是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3.1.4綜合能力全面提升是目的
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要求學生要進行團隊合作,這有助于增強合作組織能力、提高學習應用能力、提高交流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此外還可以了解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
3.1.5規范完善的評價體系是標準
健全的評價體系不光是對結果的重視,而應該結合老師、家長、學校、同伴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過程評價。所有地理老師對所有小組進行認真的評價,評價包括:小組綜合素質(知識拓展情況、交流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意志力等)、小組成果報告等。選出優秀的小組、確定名次后,學校頒發獎狀和一定的獎勵品。特別優秀的小組繼續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參加比賽或投稿或申請專利等。
3.2 注重年級、性別、興趣差異的影響
針對不同的年級、性別和興趣差異,在安排上應該區分對待,建議如下:
3.2.1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
地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查找資料、地理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步驟、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何寫總結、注意事項等。開設時間:高一的第1學期和第2學期。開設的課時:每學期10個課時,安排在學期期末(接近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時間)。實施時間:高一的寒、暑假(建議實施兩次)。高二、高三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參與地理研究性學習。
3.2.2課題內容及選擇
課題分為自然地理(地、氣、水、土、生等)、人文地理(人口、城市、產業、交通等)和科學地理(“3S”技術、宇宙探索等),每個方面都分配相應的指導老師,學生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和學生協商后,最終確定課題。
3.2.3小組合作
根據學生選擇的課題,將選擇課題相同的學生分為一組。組內人數在6至10人之間。小組內選出一名隊長、一名副隊長,共同負責監督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進度。需注意分工合作以及性別搭配等問題。
3.3加大資金、設備的投入
經費方面由學校和學生共同承擔費用。建議學校規定給每個組統一報銷一定金額,若超出限定金額,則超出部分由小組成員共同承擔。此外,學校應加大投入,向學生提供豐富全面的與課題相關的圖書、資料、基礎設備等。重視并規范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確立評價標準和獎勵措施。
參考文獻:
[1]夏志芳主編.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8
我把人才分為四個級別,即市縣級人才、省級人才、國家級人才、世界級人才。市縣級人才:如果一個人在全市范圍內最先解決了某個問題,那么他(她)就是市縣級人才。依此類推,得到省級人才、國家級人才、世界級人才的評價方法。
用這個方法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評價他人,對于促進人才的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
如何培養世界頂尖級的人才呢?這個問題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時間終于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有錯;不要迷信老師,因為老師有錯;不要迷信書本,因為書本有錯”。2000年9月起,對“培養師生創造知識的能力的研究”,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所輔導的學生王錳的《何處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數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發表。所輔導的學生李靈超的《在計算器上發現的規律》一文在《數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發表。這兩篇論文在2005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分別獲省三等獎和一等獎;2007年所輔導學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省二等獎。
學校制定了《大慶27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活動計劃》、《課程管理制度》,使課程能夠順利地實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我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綜合綜合活動課程。08年9月1日起,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了這一課程。09年9月1日起,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級開設了這一課程。初一、初二年級只開設了研究性學習中的課題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校教研室召開了全校教師參加的會議。會上,我傳達了省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培訓會的內容。介紹了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大意義、內容、方法。
每學年上學期期中試后,給高一每位學生的家長寄封信,說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大意義、內容、方法。信上有校長的簽字并蓋有學校的公章。請家長看后在回執中簽字。讓家長對這一課程有所了解,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家長們表示支持。
因為這些學生在上高中前都沒有接觸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程,所以,我校把課程目標定為通過參加課題研究了解做課題研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活動每周一課時。每學年第一節課上,我向學生們介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內容和開設的方法。舉例說明培養世界頂尖級人才的方法,“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有錯;還要迷信老師,因為老師有錯;還要迷信書本,因為書本有錯”。第二節課中介紹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義、內容和方法、做課題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活動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我校只搞課題研究。一個學年中完成一個課題的研究。向學生宣布課程實施計劃。
做課題研究的過程是:分組――確定課題――聘請導師――申報課題――制定計劃――實施研究――結題交流――評價。9月,學生自由分組,1~8人一組,推薦或自薦組長。對在一個月內還沒有分到組的學生,我就用抽簽的方式給這些學生分組,也用抽簽的方式確認組長,使每個學生都能分到組。10月,分組后,每個小組確定一個課題。課題是學生從古今中外的社會領域、自然領域、學生生活中任選的一個問題做為課題;學生自主聘請課題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可以是校內、外的專家、學者或者老師。填寫課題申報表交校總課題組審批。11月,接到項目通知書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制定研究計劃。12月1日起,學生按計劃自主實施研究。第二年3月,學生自主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等。4月,交流。以班為單位開論文答辯會。學生當眾宣讀自己小組的研究論文后,回答聽眾的提問。5月~6月,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小組評價、老師評價。評價采用等級制評價法。分為A、B、C、D四個等級。A表示優秀,B表示良好,C表示合格,D表示不合格。在實施過程中,每一任務提前或推遲幾天完成都是可以的,但一定是要真實的,發現弄虛作假的要求學生重做。
高一年級做一個課題,滿分得5個學分;高二年級做一個課題,滿分得10個學分。
嚴格進行課題的管理,教務處對每個課題組的研究過程資料都存檔備案。
07~08學年里,高一年級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由學生自由分組,共分了20個課題組,每組研究一個課題。08~0年里,高一、高二年級,共有45個課題。2009~2010學年里,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級,共有90個課題。
社會實踐部分。學校對高一年級的新生在開學前用一周的時間進行軍訓得到2個學分,學生參加校內的社會實踐活動累計時間滿25小時的得2個學分,參加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滿25小時的得2個學分,共6個學分。
社區服務部分。學生在學校或家庭所在社區參加社區服務活動累計50小時的得2個學分。
學生填寫“社會實踐活動表”、“社區服務活動表”交班主任考核評定成績后,交教務處備案。
三年來的教學實踐說明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可以常態化實施的。
甘校長經常過問課程的開設情況。在繁忙的工作中他還親自到班級聽課,耐心地指導,受益非淺。
學生、家長、學校的領導、教師對開設這一課程的重大意義、內容、方法都比較了解,統一了認識。
不使學生的利益受到損害。例如,學校在進行月考時占用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時。課時占就占了,也不要求補上。考試前的幾天里研究性學習課就讓給學生自習。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游、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鰳范例概述在表格的圖形化信息加工的研究性學習中,可以使用多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整個研究l生學習過程。現以某個小組的X高中學生的睡眠與學習關系的研究》活動概述。
1.課題的研究目標
技術目標:主要讓學生通過使用電子表格收集資料、分析數據,最后綜合得出結果。本次研究的核.技術是使用表格圖形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主題目標:了解中學生的睡眠現狀
與學習時間的矛盾,研究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益。
2.課題的研究過程
(1)提出問題,確定課題。課堂上睡閏守安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眼惺松,提問時鴉雀無聲,自習時伏案入夢,這成為某些學生課堂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現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有的學生認為要學習好,就得犧牲睡眠時間,這有道理嗎?
(2)訂并實施研究計劃。首先,根據本次研究的課題,確定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即合作伙伴;制訂分工合作的計劃安排。注意需要民選產生各小組的負責人。然后,根據對課題的分解,制訂相應的研究步驟和研究方法。其中,采用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方式收集的數據需要在課外完成。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上完成數據處理與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并參加跟其他小組的辯論或交流展示。
(3)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根據調查數據,針對課題研究計劃中的問題進行分類處理。例如,首先,將高一、高二、高三學生的睡眠數據分類輸入Excel表,并進行相關的公式設置、匯總排序等運算(建議使用光電閱卷等電子化設備快速輸入數據)。然后,根據數據類別進行圖表分析。假如各年級均調查1千余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各1000張,那么,數據分析模型圖示如下。
模型1:睡眠時間。
發現問題:哪些學生睡眠不足?
技術運用:使用圖表功能,將電子表格的選中數據制作成柱狀圖,用以對數據進行直觀對比(見圖1)。
發現問題:根據高三學生入眠速度分布情況,發現入眠差異。
技術運用:使用圖表功能,將電子表格的選中數據制作成餅圖,用以對系統內的各項數據所占比例進行直觀描述(見圖2)。
發現問題:睡姿情況對比,尋找睡姿影響。
技術運用:同模型2(見圖3)。
模型4:睡前活動。
發現問題:分析睡前活動情況,尋找睡眠不足原因。
技術運用:同上(見圖4)。
發現問題:根據自我評估,發現出現睡眠問題的時間規律。
技術運用:使用圖表功能,將電子表格的選中數據制作成折線圖,按時間軸表現數據的變化趨勢(見圖5)。
(4)結論與建議。通過對調查數據
進行研究,發現高三學生的睡眠質量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晚上學習時間過長,另外一些個體受到愛好安排不當、思想壓力、不良睡姿等因素影響也易造成睡眠質量不高,甚至失眠。且睡眠不足者的人數高三高于高一、高二。結合搜索引擎技術,查閱睡眠相關的衛生知識,并向學校衛生室、心理室、教科室等專家咨詢,提出諸如規律作息、定時運動、合理膳食、改良臥具與睡姿、減輕思想壓力等建議,供各年級學生選擇應用。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確認,那么,“研究性學習”就不能像其他課程那樣,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以學生記憶知識、提高認知為目標,也無法用傳統的教學目標去衡量它的全部價值。有人說過:終身受益的東西從來是看不見的,是學生內在的情感、態度和人格。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思維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須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給學生乃至教師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然也留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改進計劃
建議教師站在致力于改變學生的一生的角度展開,即為學生的一生服務,這對專任指導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也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根據我們學校的一些具體情況,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具體實施的措施。
1.課前精心設計。為了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加強了學習與交流。在備課時,以教材為線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設計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知識傳承方面,重視的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質。從學生方面看,開展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認知能力,對探究學習持積極態度。教師務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設計適宜探究的教學環境。
2.課中積極調控。在多變的課堂情境中,積極“創思”,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體驗,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一個充滿自由、活潑、興奮、關懷、支持而不具有威脅的課堂情境,營造主體參與、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地調控,注意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3.課后及時反思。課后及時反思,及時總結課中得失,注重教學反饋。這樣才能不斷完善并最終成功地開展探究性教學。高一這段時間的教學,通過反思發現,教師對問題不要做過多申明,不要輕易告訴學生做什么、不做什么,進行表揚、評價、拒絕的時機和程度也要掌握好,對學生的觀點和行為不能潑冷水,否則,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以上是對研究性學習課堂的開展和實施辦法。另外,引入了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突破時空界限的網絡為教師聯合提供了可能與手段。教師們可借助互聯網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商討疑難問題,自發形成研究團體,共享經驗,不僅能更好地促進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也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網絡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而且網絡還為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
二、在課題研究中實施教改計劃
研究性學習的288個課時應如何合理分配給各學科?它的評定和打分的對象是誰,如何評定和打分更科學合理?這都是當前高中科任教師在實施研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自身的特點,讓我們分析一下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整體規劃與學科分解策略。
一、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要求全國各省、市高中從2002年9月1日起使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可以主動地獲取、靈活地應用知識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進行確定專題的研究。它也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了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實施的計劃中說明了研究性學習必須達到288個課時。
作為以一門以課題或項目研究為載體的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它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它的內容是在生活中如何去發現、提出、解決問題。
二、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困惑
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困惑有以下幾點。
(一)288個課時應如何合理分配給各學科
一些學校花了很大的精力只注重對外的大力宣傳和展示教學成果,卻忽略了學生參與的全體性不夠,因為一般只是少數年級或少數學生參與。目前,數、理、化、英、生、政、史、地、音、體、美、信息技術等科目是高中生要接觸到的,可一般的學校研究活動時間、地點、內容都沒有落實到科任教師和學科教學的課時和計劃中。所以,288個課時應如何合理地分配給各個學科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語文這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起碼需要30個研究性學習課時。
(二)研究性學習的評定和打分的對象是誰
研究性學習學分在新課程設置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高中畢業生必須在三年的選修中至少拿到6個學分,要達到116個必修學分。作為必修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學分就高達15分,而語文、數學、英語那些學科只占用了剩下的10分。指南倡導,教師、學生、家長、企業、社區都可以成為評價者。
(三)研究性學習如何評定和打分更合理
15個學分實際上真正落實在語文學科上有多少分,怎樣分配才有教學特色呢?對此,我們必須解決以下的問題。例如,對于高考生而言,作為必修課的研究性學習應該在什么時間結束?相對于學生而言,在三年的高中學習階段,具體參加與研究幾個課題的數量為多少?一個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應該研究幾個語文課題?
(四)高考試卷如何體現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評定
在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家長和學生以及普遍高中為了追求升學率和高考成績,都不注重學生平時的動手以及綜合能力,造成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不好現象。我建議將研究性學習的成績、鑒定以及成果列入高考考生檔案和附件中,這樣利于課程更進一步的實施開展。
三、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策略
(一)整體規劃與學科分解策略
為了全面落實師生實施研究性學習,相關的教育部門做好必要的組織建設和統籌協調工作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抓好新生的入學工作,做好相應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三年規劃。關于研究性學習學分的量化可以如下: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每門學科各1.5分,剩下的1.5分由各科任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加分。
(二)專題類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對象與實施步驟和策略
高一年級:一般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核心,屬于知識探究類型,可以在學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為促進學生獲得學習經驗以至圍繞模塊學習形成學習報告,教師可做進一步的指導,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高二年級:只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準學術研究類型,可以在學科延伸中落實研究內容。
真正為學生減壓,教師就得適當地對新課程教材進行大膽的整合和刪減,宏觀把握教材內容,具體合理地安排課外和課內的學習內容。
高三年級:只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核心的創新研究類型,可以在學科延伸中落實研究內容。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可研究的事物無處不在。教師可以讓學生做方案,并深入開展活動。在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客觀調查和比較問題,效率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只要健全我國的教育體制、評價機制、改革教材編寫等,高中語文專題類研究性學習會更進一步地得到全面實施和開展。
近年來我們學校多次舉行“研究性課題”的討論和實施方案,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級各學科都確定了研究性課題,學生都踴躍參與到這一行動中。本人就此談談生物“研究性課題”的實施和一些想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選修本中有“調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等10個課題。新大綱要求“教師要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著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尤其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和“這些課題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課題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完成”。由于學校基礎條件較差,又是剛開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個課題的研究活動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我校在開展“研究性課題”教學中,要求教師制訂幾個課題以供學生選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題大多只有一個課題名稱,而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時間不能得到充分保證。為此在研究性課題――“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教學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細化、確定研究題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課題,涉及面較廣,應首先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聯系當時、當地的實際條件,引導學生盡量地細化題目,選擇確定一個較小的適合自己的子課題具體進行研究。例如,“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可引導學生先將其細化為“萘乙酸(NAA)對蘋果(梨、楊、柳等)插條生根的影響”等若干個子課題,然后再指導學生結合具體實際(材料的選取、器材的準備、藥品的配制、時間場地、方式方法等)選定具體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點。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協調學生活動的全面性,即有盡量多的研究方向、盡量多的子課題。
二、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
題目確定后,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是否有一個科學、詳細的實施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題目,即所確定的較小范圍的有具體方向的研究課題;目的,即通過活動要明確的問題,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論依據,包括實驗原理、假設、預期結果等;材料,包括時間、范圍、內容、場地、儀器、藥品等;方法、步驟,指采用的具體方法,活動的具體步驟,研究的主要方面,記錄的主要素材(現象、數據)等等;結果結論,根據對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斷而形成的科學、系統、確切、理性的結果結論。
下面是一個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實驗設計案例:
實驗題目:2,4-D對花芽分化的影響。
實驗原理:2,4-D對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設),能延遲的開花時間(預期結果)。
目的要求:學會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學會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鞏固理論知識。
實驗器材:盆栽(5組,每組2盆~3盆)、2,4-D母液、小噴霧器、移液管、燒杯等。
實驗步驟:
a.配制濃度分別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選取5組盆栽(每組2盆~3盆)編號,放置在光照、通風、水分、溫度等條件適宜的相同環境下管理。
c.分別用配制好的4種不同濃度的2,4-D溶液噴灑編號1組~4組的植株(第5組作為對照組)
d.實驗記錄:定期觀察、測量、記錄的發育情況。
e.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可靠性(出現誤差的原因);繪出濃度與時間的函數圖表;分析2,4-D濃度與花芽分化時間的關系,得出相應的結論,寫出實驗報告。
思考題:用2,4-D處理植株對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響。
注意,在指導學生制訂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應提醒學生:科學性,即嚴密的理論依據,嚴格的操作過程、步驟;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實際,簡單可行,效果明顯;創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點,有創新意識。
三、總結、交流研究成果
本階段是整個活動過程的高峰和重點,也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可分兩步走:一是歸類整理,即把每位學生或小組的活動成果、報告按一定的順序整理、歸類。二是總結交流,對本次活動中有創新意識的、方法科學、可行性強的、預期效果顯著的、環節齊全、步驟嚴格等代表性的題目,單獨整理撰寫出詳細的研究報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會、答辯會、報告會等各種方式在全體同學中交流,也借此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是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歸宿的活動課程。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看,它具有如下優點:
1.研究性學習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的三位一體
參加任何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都需要綜合各學科的知識,運用和發展多種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合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體驗中,給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方法對頭,才有可能順利完成任務。從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處理和分析,從調查研究到研究報告的撰寫,從設計實驗到實驗實施和實驗結果的分析,都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和方法,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中,逐步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臺階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形成,還能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難、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發展。
四、在“研究性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1.認識不到位
在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下,社會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都以學生學習的結果――考試分數作為主要依據。這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2.時間得不到保證
研究性學習從課題的選擇,到調查研究、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總結交流,周期較長。而現行的教學內容偏多,教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課業負擔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即使實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無終。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機會少,以致于學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五、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計劃中的必修內容,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它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合力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是教育無限發展的空間。從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出發,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做好組織和具體的指導工作。
2.掌握方法為研究性學習鋪路架橋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之前,要進行方法論的指導,降低操作的難度。教師可就處理信息的方法、實驗設計程序、如何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的格式等,開設專題講座,增強可操作性。
3.理順關系,使研究性學發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評價者,是配角。學生是策劃者、操作者、自我評價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喚創新。其次,協調好主、客觀因素。
4.總結經驗,讓研究性學習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學習實施后,師生要及時總結。總結是評價的基礎,總結是為了開拓未來。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后,總結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并轉化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將成為學生今后學習中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研究性學習從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重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將深刻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傳統方式的學習,是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受體和容器;而研究性學習重在“研究”,它要求學生一改以往“被動”的學習處境,“主動”地去尋求知識,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知識。
1. 研究性學習是開放的、多元的、貼近生活和實踐的探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傳統知識教育的一種機械延伸,它不同于課外興趣活動或競賽輔導,它的學習對象不是課本的知識體系,而是原有知識向社會生活的一種輻射,是在文理交叉地帶產生的一種關懷精神,它的研究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
2.研究性學習是點燃學生頭腦中的智慧火把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習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圍繞著問題的提煉與解決,學生產生了思維與思維的碰撞,這樣流進學生大腦的決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求智的激情和創造的企盼。在我們的理想中,課堂不是機床,不應把學生沖壓成某種質地的零件;課堂不是流水線,不應把學生組裝成整齊劃一的產品。課堂應充溢研究的氛圍,成為充滿創新精神的樂園。
3.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沒有課桌、講臺和圍墻的學習
在提出研究課題之前,學生不可能端坐于教室閉門造車,他需要跑工廠、農村、機關、圖書館,他需要調查,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需要在現象中甄別真偽,需要與人交往、磋商。開題之后,他就更不可能用“苦思冥想”、“深思熟慮”的方法來謀求結論,而必須要廣泛調查、取證、分析、歸納、綜合,這樣的學習是傳統教育不可想象的。
4.研究性學習是能力與知識重組的學習
在傳統的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學的思維中,常常把知識與能力分割或對立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二者的相輔相成關系,忽視了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強調知識的重組和利用,在新舊知識的交叉運用中產生了許多原先從未意料到的新鮮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原有知識的增值部分,獲取它彌足珍貴,因為它并不是誕生在老師或書本那里,而是真正從學生自己心里涌出來的。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要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列入課表,每周開設3課時。作為江蘇省省級重點高中,我校于2000年9月,就在高一、高二年級正式啟動了“研究性學習”。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
1.課本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必需”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嶄新的課程,這是一門開放的、多元的、走向社會的課程,但它并不排斥對其他各門課程的先行學習。相反,只有先學習課本,明確了某門課程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步驟等,在此基礎上再去創造性地進行自己的研究,才不至于盲目行動,才能手中有法,心中有數,學中有智,從而有條不紊地學好這門課程。
2.課題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課題的制定是提出問題的重要一步,它關系到后續研究能否順利達成。課題的提出本身就是經驗和知識融合的結果,是學生知識和智慧的結晶。在選擇課題時,首先要考慮課題的可行性,其次要考慮課題的創造性,再次要確立課題的時效性。
3.開題報告的好壞決定著“研究”的成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開題報告是整個研究的計劃書,要使研究有步驟地進行,必須擬訂好計劃書,盡量把研究的內容、形式、時間等預先考慮好、安排好,一個課題必須有一個開題報告。 4.實施過程是“研究”的中心環節
與接受式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和合作者,學生則由單純接受教師傳授間接知識轉變成了自主學習,主動研究,大量獲取直接經驗的主體。因此,它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多渠道、多形式。如爭取家長和社會的理解、關心和支持,為學生外出考察、獲取信息創設有利條件。二是要教育學生有韌性,不畏艱難。三是每次主題活動都要做好活動記錄,及時記下活動情況與自我評價。四是要分工明確,任務具體,做到人人有責,人人盡責。
三、研究性學習必須走出的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 “花瓶點綴”應景式
研究性學習已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課內容。但“應試教育”這只無形的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操縱著許多學校的辦學方向,以至于許多學校不敢大張旗鼓地進行與素質教育相配套的課程改革,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研究性學習,而是“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一些學校對上級有關部門進行的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檢查采取“花瓶點綴”式的應付,只做表面文章;或只是為了迎合潮流,追求“轟動效應”,集中精力做出一兩個“精品”去“應景”,這與《“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中明確指出的“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精神背道而馳。
誤區之二:“全面開花”齊上式
高中各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認識水平等各有其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計劃應對各年級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在課題選擇、課題實施、課題評價及學習目標上應體現相應的差異性,而不能“全面開花”。另外,在課題研究實施之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保證開題,實施、評價等各項工作扎實、有序地進行。研究性學習不追求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而追求實施過程和效果的扎扎實實。
誤區之三: “喧賓奪主”替代式
研究性學習的引入對教師主要是教育教學觀念和思想的改變、教育教學方式的革新;對學生來講,是學習方式的變革。但是,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學科教學受課程標準、教材、課時、考綱等的約束,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在現有條件下,學科課堂教學仍應是以傳授型和一般意義上的啟發、討論式為主,不宜經常興師動眾,以大型的專題研究活動代替常規的教學形式。
正在學校探索如何使學生能更加深入社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的時候,教育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計劃傳達到了學校,師生們無不為之振奮。研究性課程的提出,為我們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認識到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但以前的做法層次較淺,認識較模糊,學生實踐的內容較盲目,成果還不是很顯著。所以,學校領導對新一輪課程計劃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十分重視,并采取了積極措施落實教育部的要求。首先,組織教師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有關的資料,聘請華東師范大學王健研究員來校講座,澄清了我們許多的模糊認識,使我們意識到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教育要求的必修課,它的意義和作用是深遠的。其次,讓幾個骨干教師帶頭引路,梁立冬、于向東兩位老師在高一年級中率先開始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探索。他們共同組織學生對“水的世界”開展研究,同學們熱情高漲,分組就水的家族、水的污染與凈化、海水淡化、海洋開發與利用、節約用水的方法、二十一世紀海洋城市構想、流體力學與造船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研究,撰寫了精彩的研究報告,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軟件展示出來,得到專家領導、教師及同學們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在寒假作業中針對高一年級布置了研究性學習任務。這次研究的范圍更廣,涉及的領域更多,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歷史政治、數學文學等與課本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戲曲文藝、環境保護、航空航天、宇宙探索、中國入世等與課堂學習關系不大的方面,同學們的熱情仍然不減。學生還利用假期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前一段的探索有了成果,我們搞好研究性學習的信心更足了。結合已取得的經驗,學校又做了以下工作:
一、開足課時,在高一開了三門研究性學習課程。
二、編寫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
三、組織教師認真落實研究性學習計劃,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涉及到的教師年終要撰寫一份相關論文。
四、把高一年級學生分成116個研究小組,自己在校內外聘請指導教師,期末每個學生都要交一份研究報告,由指導教師評定等級記入檔案。
五、在高二年級校內單科結業的科目中實行研究性學習,并且與學分制結合起來。
六、建立評價機制,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訓練,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為學生進一步適應研究性學習打好了基礎。因此,我校提倡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
三年來我校不斷總結經驗,更新方法,在各門學科中大膽嘗試研究性學習的策略:“選問題″“引方法”“弱評價”。
一、選問題
選問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課前教師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一方面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對其中某個或某些知識點質疑并提出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詢或與他人討論來解決,也可以由學生將這些問題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研究解決。但更多的是學生們在課堂上提出需要研究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是沒有選擇地都讓學生去研究,而是有所取舍,其標準一是是否緊扣或符合學科的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有別于一般的常識講座或知識競賽,它必須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否則就不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二是是否具有“趣味性”,有趣味才能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將趣味性挖掘出來以點燃學生研究的熱情,使學生盡快進入好奇、渴盼的情境和急不可耐探究新知的狀態。如果學生對研究的問題興趣不大,那么就不可能收到研究的預期效果。另外,所選擇的問題一般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比學生己有的知識適當深一點、難一點,以促使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
二、引方法
引方法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引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性的講解,還要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提供方法、引導研究。教師應把握好三個重點環節:
第一、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分析方法。學生在討論中往往會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方法對問題進行論證。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較和歸納,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提醒學生不要用孤立、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全面地認識事物,等等。學生只有初步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辯證法,才能夠正確地、科學地分析問題。
第二、突出學生研究過程的參與性。全員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在學生分組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不同類型的學生搭配在一起,便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這樣,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在交流中也能逐步獲得自信、體驗成功。
第三、教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合作、吸納和寬容。學生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時必然會產生碰撞、沖突,甚至激烈的爭吵。教師要引導學生平等發表意見。學會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寬容,學會吸納別人的不同意見,來補充、完善自己的看法,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共同分享成果等等。
三、弱評價
具體來說,這種評價標準是彈性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和運用程度;學生探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全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生對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注程度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
最后是解決問題,即著力培養學生對未知探索的興趣、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課堂教學結束,不代表研究性學習的結束,為了把課堂學習內容延伸,教師還要布置有彈性、能引發思考的作業。歸納起來體現為“四性”:一是層次性,即思考題不是簡單地重復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討論過的問題,而是比其深一步的問題,或是課堂討論中尚未解決的帶有典型意義的問題。二是開放性,即學生對布置的思考題,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如查書籍、網上閱覽、請教他人等)、各種形式(如寫成文字、制作多媒體課件、講演、個別交流等)完成。三是實踐性,布置的問題盡可能通過學生動手或參加社會實踐來解決。四是創新性,鼓勵學生提其他同學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老師所留問題以外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在我們國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他的良性發展要靠廣大教師群策群力,我們學校有決心在這個領域中做出成績,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