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8: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西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遺傳性因素
有關家譜調查發現POF發病率在女性親屬中,有家族史的達100%,而散發性的僅為1%;由特定基因序列單元大量重復構成,長度在人類高度遺傳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關,且多出現POF,說明POF具有較高的家族遺傳傾向。
兩條結構正常的X染色體對維持卵泡正常的儲備至關重要,X染色體上的任何缺失都會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發現,POF是一種由常染色體傳遞或X連鎖顯性限制性遺傳病,常伴有染色體重組、移位或單體性改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間的移位[3],以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數量和結構異常等。由于X染色體上各區段載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組的部位不同決定著產生不同的癥狀,如X染色體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現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導致嚴重的卵巢功能紊亂,病人多表現為POF[4]。
Marozzi等[5]提出導致POF的特定基因區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間,它們對卵巢發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義。Schlessinger等[6]研究發現,POF患者X常染色體第3位點上一轉錄因子FOXL2的缺失,可導致單倍體缺失而引起卵泡數量的減少。
線粒體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細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隨年齡增加,線粒體DNA缺失率逐漸上升,絕經婦女則高達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響線粒體呼吸鏈上主要酶的轉錄、合成,使胞內能量產生障礙,影響卵泡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終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發現一種X連鎖基因FMR1與特發性POF有關,但其分子機能還不清楚[7]。此外,維持卵巢始基卵泡數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變異及其基因產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數量減少;調節女性生育力和性細胞發育的候選基因DAZ-LI突變,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變抑制素(INH)結構和功能異常均可導致POF的發生。
2免疫性因素
據有關免疫學研究報道,部分POF患者存在有多種自身免疫性抗體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Falsetti等[8]發現生育后期發生POF的婦女體內存在一種以上自身免疫抗體者占45%。Ishizuka等[9]認為抗核抗體與POF有著明顯的關聯。Falorni等[10]發現兼有Addison病的POF患者血清中類固醇細胞自身免疫標記物、17a-羥化酶自身抗體或細胞色素P450側鏈斷裂酶自身抗體大多陽性。
研究發現在POF早期,產生自身抗體的B細胞(CD+5CD+19)增加,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D+8CD+57)減少,且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ACAB的IgM產生活躍,據此提出卵巢的自身免疫缺陷是導致部分POF發生的病因[11]。王文軍等[12]在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時發現,POF及自然絕經者體內細胞免疫、補體水平相似:CD+8、CD+16T淋巴細胞數明顯升高,CD+4/CD+8比值明顯降低;補體C4顯著高于健康育齡婦女。表明POF患者的免疫調節、免疫應答均處于衰老狀態。而體內存有自身免疫抗體的婦女,也有與此相似的現象,并且組織學觀察發現其卵巢明顯縮小,卵泡數量亦減少。
有研究發現POF患者的原始卵泡、初級卵泡和生長卵泡的周圍有淋巴細胞和白細胞浸潤;在成熟卵泡中有漿細胞、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浸潤。這些免疫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損害卵泡,加速卵泡的閉鎖。此外,卵巢間質中的淋巴細胞可產生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利于循環中的淋巴細胞和白細胞更多地聚集在卵巢,加重對卵巢的損害[3]。王一峰等[13]研究發現,POF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2水平降低,干擾素γ、抗卵巢抗體水平明顯升高,反映細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POF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臨床研究發現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的患者,常同時患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的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其他如Addison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的紅斑狼瘡、重癥肌無力、突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抗胰島素性糖尿病等,此外,先天性胸腺萎縮亦可有POF之表現。
可見,患者卵巢的T細胞亞群改變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以及針對卵巢抗原的循環自身抗體出現,均提示POF與免疫有關。
3酶學缺陷
半乳糖磷酸鹽尿苷轉移酶缺乏,使血清半乳糖升高,直接損害卵母細胞,其代謝產物對卵巢實質的損害及含有半乳糖的促性腺激素分子活性的改變也可致卵母細胞過早衰竭。卵巢17α-羥化酶缺陷而不能合成雌激素,使FSH反饋性升高,可引起POF的發生。其它卵巢酶,如17,20碳鏈裂解酶、類固醇激素脫氫酶以及還原酶的缺陷,也可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POF。
4促性腺激素及其受體
促性腺激素FSH,LH及其受體的傳導缺陷,人促性腺激素受體FSHR的純合子突變或雜合子突變,均可引起POF的發生。家族性POF和FraX攜帶者中呈現較低的雌激素受體基因(TA)n復制率,影響雌激素受體多型性表達,可引起卵巢功能衰竭[14]。
5卵泡性因素
卵泡儲備少或閉鎖速度快,均可使卵巢功能提前衰竭。
6影響卵巢的危險性因素
6.1感染、疾病與環境因素感染引起的POF主要見于雙側性輸卵管卵巢膿腫引起的卵巢組織破壞。在兒童期或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可致卵巢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造成POF的發生。風疹、麻疹病毒感染以及嚴重的結核性、淋菌性或其它化膿性盆腔炎等亦可破壞卵巢組織,造成卵巢功能的減退。
有資料報道,吸煙女性發生POF危險性較不吸煙女性為增加;海洛因依賴對青春期吸毒女性生殖系統有明顯損害,其卵巢功能可能出現早衰;大量使用殺蟲劑可損傷生殖細胞。許多環境毒素也危害著人類的生殖功能,如來源于橡膠制品、難燃物、殺蟲劑、塑料制品、抗氧化劑代謝后的4-乙烯環己烯可引起卵巢功能的衰竭[15];塑料燃燒氧化后產生的多環芳香族烴,能夠激活芳香族烴受體而驅動的Bax轉錄,是導致卵巢功能衰竭的一個重要途徑[16]。
6.2醫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免疫抑制治療、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等。研究發現40歲之前切除一側或部分卵巢組織后,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使FSH升高、骨質疏松及更年期癥狀出現的機會增加。也有報道輸卵管結扎術使卵巢血供受損,導致類似卵巢去勢現象而發生POF[17]。傳統的全子宮或次全子宮切除術,由于手術扎斷子宮動脈和主韌帶及子宮骶骨韌帶,影響了卵巢正常的血液循環,可導致卵巢萎縮及功能衰退的發生[18]。子宮動脈栓塞治療時,發生的非目標性的卵巢動脈栓塞,也可導致POF的發生。
人流術或藥流不全行清宮術,使子宮內膜受到損傷,對卵巢激素不能產生正常的反應;加之術時患者恐懼、緊張情緒,影響及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內分泌調節,抑制了卵巢的卵泡生長和排卵功能,并使子宮內膜不能正常的生長或內膜各個部位顯示分泌反應不均的狀況出現,致使一些婦女發生卵巢功能紊亂,最終可出現POF的征象[19]。
化療藥物可使卵巢發生包膜增厚、間質纖維化、原始卵泡停止發育的組織學變化,其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與患者的年齡、藥物的種類及用藥劑量、方法和時間等有關。化療藥物中環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百消安、氮芥等烷化劑損害生殖細胞,導致POF的危險性最高,且隨著劑量增加危險性也增大。此外,阿霉素、長春新堿等以及長時間服用抗類風濕藥物如雷公藤,對卵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害。
長時間或大劑量的放射線可使卵巢發生卵泡喪失,間質纖維化和玻璃樣變,血管硬化和門細胞潴留等病理變化,導致POF的發生。其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與患者的年齡及接受的劑量、放療也有關。有關資料顯示,腹部及盆腔照射大于800rads可引起POF;2000~3000rads大多發生永久性卵巢功能衰竭;而小于150rads則無明顯影響。
6.3心理因素絕經前生活中發生重大事件可導致提早絕經。由于強烈的情緒刺激而導致POF的患者,推測可能與潛在卵巢功能較差有關[20]。
POF在中醫古籍中并無記載,根據其在臨床多有閉經、不孕的表現,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血隔”“血枯”“閉經”“不孕癥”等范疇,對其病因病機認識如下:①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未盛,沖任氣血不充而漸至衰竭。②七情內傷,肝郁氣滯血瘀,沖任阻滯,氣血暗耗;或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沖任衰少而致閉經。③大病久病耗傷陰液,或房勞、多產、墮胎、小產等耗竭精血,沖任早衰。④經期、產后外感六邪氣,與血相搏,瘀阻沖任,而致經閉。⑤物理、化學因素等導致本病發生[21]。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明確指出腎氣的盛衰主宰著天癸的至與竭、沖任二脈的盛衰以及月經的行與止。《醫學正傳》亦云:“經水全賴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干涸。”因此中醫學認為腎虛是本病發生的病理機制所在,由于腎虛,沖任虛衰,血海空虛,無血以下,即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脾虛、肝郁、氣血失調等也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機理。
由于該病的病機錯綜復雜,且相互轉化,因而醫家對POF的病因病機認識多有不同。如:溫鴻雁等[22]認為POF除與腎有密切關系外,還與心肝等臟腑關系密切,其病機主要為腎陽虧虛、肝腎陰虛、氣虛血瘀、肝郁氣滯等。戴德英等[23]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腎虛為根本,兼有肝郁或瘀證,病機有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腎虛肝郁、心腎不交,均可導致沖任早衰。朱玲等[24]認為其病機特點是以腎虛為主導,血虛為基礎的腎虛血虧血瘀,虛實夾雜。且本虛為多,標實為少。而六時毒,浸胞脈,擾亂沖任;或情志郁結,氣血暗耗,沖任失調,亦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王錫貞等[25]提出POF的主要病機是腎虛、沖任衰少。常兼有脾氣虛弱、脾濕蘊遏、肝陰虛、肝郁、郁火、肝陽上亢、肝脾失調、氣滯血瘀、心火上炎、水火不濟等兼證。同時,藥理研究顯示補腎類的中藥能提高垂體對下丘腦的反應,改善內分泌調節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環境,促卵泡發育成熟;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對于防治POF引起的閉經,以及伴隨出現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印證了POF發生與腎虛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GoswamiD,ConwayG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Update,2005,11(4):391.
[2]史櫻,劉玉蘭,阮祥燕.卵巢早衰[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982.
[3]謝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4):193.
[4]伊麗奇,斯日古楞.卵巢早衰[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5,37(10):923.
[5]MarozziA,ManfrediniE,TibilettiMG,etal.MoleculadefinitionofXqcommondeletedregioninpatientsaffectedbyPOF[J].HumGenet,2000;107:304.
[6]SchlessingerD,HerreraL,CrisponinL,eta1.GenesandtranslocationsinvolvedinPOF[J].AmJMedGenet,2002,111(3):328.
[7]MurrayA.PrematureovarianfailureandtheFMRIgene[J].SeminReprodMed,2000,18(1):59.
[8]FalsettiL,ScalchiS,VillaniMT,etal.Prematureovarianfailure[J].Gynecolendocrinol,1999,13:189.
[9]IshizukaB,KudoY,AmeniyaA,etal.Antinuclearantibodiesinpatients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1999,14(1):70.
[10]ChemyshovVP,RadyshTV,GuraIV,etal.Immunedisordersinwomenwithprematueovarianfailureininitialperiod[J].AmJpeprodImmunol,2001,46(3):220.
[11]AlbertoF,StefanoL,PaolaC,eta1.Sten]idcellautuantibodiesarepreferenti-allyexpressedinwomen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whohaveadrenalautoimmunity[J].FertilSteril,2002,78(2):270.
[12]王文軍,鄺健全.卵巢早衰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補體的關系[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8,19(1):54.
[13]王一峰,歐汝強,楊寧,等.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透明帶抗體和腫瘤壞死因子-α、γ-干擾素及白細胞介素-2的分析[J].生殖醫學雜志,2002,11(1):7.
[14]王偉.卵巢早衰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2):136.
[15]HoyerPB,DevinePJ,HuX,etal.Ovariantoxicityof4vinylcyclohexenediepoxide:amenchanisticmodel[J].ToxicolPatho1,2001,29(l):91.
[16]MatikainenT,PerezGI,JurisicovaA,etal.AromatichydrocarbonreceptordrivenBaxgeneexpressionisrequiredforprematureovarianfailurecausedbybiohazai-dousenvironmentalchemicals[J].NatGenet,2001,28(4):355.
[17]俞琳.高促性腺激素閉經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1999,18(4):220.
[18]陳榮能,王賢芳,王浩.子宮體中心切除術應用探討[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6):62.
[19]侯秀環,楊鑒冰.人流術后卵巢功能紊亂的中西醫治療探討[J].陜西中醫學院學,2001,24(4):19.
[20]馬良坤,林守清.卵巢早衰與卵巢不敏感綜合征[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4):198.
[21]夏天,韓冰.卵巢早衰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8):707.
[22]溫鴻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醫研究近況[J].中醫藥研究,2001,17(6):49.
1.1目前各西醫院校一般都存在著課時少、內容多、教學難度大的問題,這幾乎成了中醫學教學的瓶頸。現行的《中醫學》教材包含了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及中醫內、外、婦、兒等多門學科,幾乎是中醫專業課的濃縮版,這些課程中醫專業的學生至少要學700多學時,而在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學時僅為51,其教學內容之多,任務之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1.2中醫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也就是西醫各門基礎理論課程之后,和西醫的內、外學科同時進行,這時的學生已具有較系統的西醫理論知識,習慣于用人體解剖和生理、生化的知識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很容易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對中醫學產生抵觸心理,難以理解幾乎是完全不同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中醫理論;并且西醫課程多,分量重,使得學生必須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從而擠占了中醫課學習時間。
1.3再有就是教師和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西醫院校學生學習中醫學用處不大,因此教師存在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多采用全部為理論內容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學生而言,雖然一部分學生認為中醫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上效果不錯,特別是一些西醫療效不好而中醫療效卓著的疾病,或者在養生保健方面值得提倡,意識到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因而對中醫學有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中醫學缺乏認同感,上述各方面原因導致中醫學教學質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2、中醫學的教學意義
2.1通過對一些綜合醫院的門診藥房的了解,我們發現當前門診使用中成藥的概率,西醫各科并不低于中醫科,也就是說西醫臨床各級醫生正在廣泛地使用著中成藥,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中成藥治療疾病可以彌補西藥的一些不足,成為西藥的很好補充,中西藥配合使用能夠大大提高臨床療效。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由于一些西醫大夫中醫知識不足,不能很好地對臨床病癥進行準確的辨證論治,這就難免有給病人用錯藥的時候,基于上述原因,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這門課程讓未來的西醫專業人員在學習西醫知識的同時,也兼學一定的中醫知識是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使然,因而必須重視西醫院校中醫學的教學,為他們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準確使用中醫藥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2.2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還是科學研究的需要。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醫學科研領域,有許多西醫大夫正在從事中西醫結合的科研工作,而西醫工作者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懂得中醫,因此,西醫院校開設中醫教學也是科研工作的需要,為今后有志于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的學生提供一個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發展的平臺。
3、中醫學的教學方法
3.1首先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育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一種學習,只有感興趣了才能學好。通過認真備課,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包括安排授課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制作多媒體課件,對課堂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使用的語言、肢體動作等環節都進行仔細琢磨,尤其是第一堂課非常關鍵,在緒論部分通過介紹一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實例,告訴學生學習中醫學的重要意義;通過介紹中醫與西醫的差異、各自的優勢,中醫在國外的發展狀況,未來醫學的發展趨勢,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臨床進行授課。任課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博覽群書,提高理論水平,而且要加強臨床實踐,努力做到對中西醫知識融會貫通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樣講起課來才會使課堂內容充實,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3.2積極開展教學手段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努力提高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質量,通過動畫、視頻、音頻、影像等多種媒體手段將臨床上一些典型病例的診治經過播放出來,把望聞問切四診融于一典型病例之中,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更近距離的接觸中醫臨床,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彌補他們沒有臨床見習的缺憾,同時亦能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開展網絡教學,在學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充實、完善中醫學網絡課程,豐富網絡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答疑、布置作業與網絡指導學習、網絡測試等,做好網絡輔助教學工作,充分保障學生的課外學習,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陶冶情志,培蓄人文素養
醫學雖屬自然科學,但其研究的對象是鮮活的生命,因而比之于物理、化學等純自然學科,它與人的關系更密切,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撐。而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課程主要是生理、病理、解剖等學科,這使得醫學生所見多是疾病的苦痛和死亡的威脅。太多的苦痛會磨滅一個人的意志,見慣了死亡則有可能使人變得冷酷麻木。這既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更容易使其喪失對病人的同情。古代大醫多受儒家思想的浸潤,他們對于人的尊嚴與使命、人的權利與責任、人的理想與品格、對生命的理解與敬畏等重大問題,多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明代大醫龔廷賢嚴厲譴責那些因病人的貴賤貧富而不能平等相待的醫生,指出“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為我厚薄哉”。清代名醫費伯雄提出:“我欲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反思醫患關系,發人深省。通過文本與人本的解讀,教師可挖掘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因素,引導醫學生領悟其中深沉的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豐富其情感體悟,從而使學生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今后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病痛和死亡,而不是只用生物的眼光去審視病人的“病”,卻忘了他們是鮮活的“人”。除了情感的陶冶,從文化傳承角度看,中醫典章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所記載的如對古代天文、地理、避諱、禮儀制度等的介紹,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集體記憶,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從文學角度看,中醫典章的語言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文體語系,不僅孕大含深,而且氣韻生動,多種美感紛呈,不乏孕育情致美、典雅美、辯證美、韻律美于其中。西醫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典章,在陶冶情志,豐富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古代文章的語言特色,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1在疾病的診斷方面
中醫診斷講究“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即為“四診”。醫者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變化為望診[1]。如望面色以了解臟腑氣血盛衰及邪氣所在。《四診抉微》中說“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正是此理。憑聽覺和嗅覺以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為聞診[1]。中醫認為各種聲音和氣味都是在臟腑生理和病理活動中產生的,因而能反映臟腑生理和病理變化。仔細詢問病人或陪診者以了解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現在癥狀及與疾病相關的情況為問診[1]。明代張景岳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景岳全書?十問篇》中對問診的內容及其辯證意義作了詳細的闡述。切按病人脈搏和按撫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為切診[1]。如通過診察脈象,可判斷疾病的病位、推斷疾病的預后;通過按診則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變情況。將四診所搜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總結,得出疾病產生的本質為“合參”。《醫門棒喝?四診合參與脈癥從舍論》中有云“望、聞、問、切,名曰四診,醫家之規矩準繩也。……蓋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無,以辨病邪之輕重進退也。聞者,聞聲音之怯壯、語言之倫次,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問者,問得病之由、痛苦之處,以辨內傷外感、臟腑經絡,尤為緊要也。切者,切脈之浮、沉、遲、數、有力、無力,以辨虛實陰陽,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兇也”。
西醫在診斷上推崇“一元論”。即將患者的癥狀結合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所獲得的資料聯系起來,盡量用一種疾病或病因來解釋所觀察到的臨床現象[2]。“癥狀”指患病時病人主觀感到的異常或不適。如:發熱、疼痛、咳嗽、咯痰等。“體格檢查”指醫生運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簡單的檢查工具(聽診器、叩診錘)進行檢查以發現疾病的一種手段。又包括“視、觸、叩、聽、嗅”。其中,“視診”是指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2]。如用于觀察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面容與表情、、步態等,也用于局部體診的觀察,如皮膚、黏膜、毛發、五官、頭顱、四肢、肌肉、骨骼關節外形等。“觸診”是通過手的感覺進行判斷的一種診法[2]。如可用于判斷患者的體溫、濕度、有無震顫、摩擦感、壓痛以及包塊等。“叩診”是指用手指叩擊身體表面某一部位來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狀態、有無病變和病變程度的一種檢查方法[2]。例如通過叩擊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變情況,若叩診呈過清音常提示肺氣腫樣改變。“聽診”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聽診器來推測臟器狀態的一種檢查方法[2]。“嗅診”是醫師以嗅覺來判斷發自病人的異常氣味與疾病的關系的一種檢查方法[2]。另外,隨著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當代西醫實驗診斷的檢查范圍更加廣泛,檢驗數據亦愈加準確。
由上可知,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據兩種不同的理論來指導的,在診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也大有不同。但是我們也清楚的看到,其實這兩種思維方式并非完全產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中醫與西醫也有相互融合之處。如:中醫的望診與西醫的視診都是依靠醫者用眼睛去觀察患者的情況進而對病情進行判斷;中醫的“聞診”涵蓋了西醫的嗅診和聽診的內容;而西醫的觸診、叩診又與中醫的“切診”有著相互交融的地方;西醫的“癥狀檢查”有很大部分是通過詢問患者病情得出的,這也與中醫四診當中的“問診”有相同之處。因此,筆者認為,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過程當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說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認又各自具備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中醫在診斷上著重于“查外揣內”,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內在臟腑與外在皮膚毛竅等是相聯系的,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可以通過機體的外在表現反應出來,因而以“四診”作為診斷疾病的方法。西醫則傾向于用直觀的方式來對疾病進行診斷,除了通過檢體診斷外,西醫還通過實驗室診斷來反映內在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改變。但也正因如此,中醫與西醫在診斷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醫著重整體故而忽略了對局部的生理病理認識,而西醫從組織細胞的層面上入手了解機體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導臨床診斷,但在對人體的整體認識上則稍遜一籌。故我們在臨床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可將這兩種思維結合起來,這樣可提高診斷疾病的準確性。如用西醫的診斷技術進行對疾病的診斷,另一方面則可同時運用中醫的診斷思維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診斷。從而就為進一步進行治療提供了全面的臨床資料,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治療方法。
2在疾病的治療方面
中醫治療疾病注重“辨證施治”、“治病求本”。即將“四診”收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證型,再用中醫理論指導處方與用藥。比如同是感冒(西醫指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可分為風寒與風熱,那么這兩種感冒的治療方法則有所不同。前者治當辛溫解表,后者則為辛涼解表。方藥分別予荊防達表湯、銀翹散治療[3]。此在中醫被稱為“同病異治”。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機作用下,亦可表現為相同的證型。治療上則可予相同的治法。如歸脾湯既可治療不寐(西醫病為失眠),也可用于治療郁證(西醫稱為抑郁癥)。中醫認為,雖然此為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為兩者的發病機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種治療原則和方法處理。雖為兩病,但證機均屬心脾兩虛,故均予歸脾湯主之。除了根據疾病的根本病機,針對證型進行治療而外,中醫治病還根據“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來指導臨床用藥。再者,中醫在用藥的同時還注重配合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西醫在對疾病的治療上多為“對癥治療”,著重于辨病,并針對病因來指導臨床治療。如上呼吸道感染,臨床上可表現為發熱、頭痛、噴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腫痛等癥狀,查體可有體溫相對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等,實驗室檢查可出現血象改變等現象。西醫認為,上感發病是因為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故在治療上,一方面對癥處理,予解熱鎮痛藥進行治療,同時還針對病因予抗病毒藥及抗菌藥物治療[4]。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疾病產生原因的進一步認識,西醫逐漸開始重視以預防為主來防治疾病。如堅持合理、規律的體育運動,平衡膳食等在對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對糖尿病、高血壓的防治當中飲食和生活習慣已成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之一。另外對傳染病進行有效的隔離也是一種重要的防治手段。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加之西醫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進一步促進了西醫外科手術的發展,使外科手術的適應證、手術范圍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擴展。
筆者認為,中醫和西醫在治療上的“結合”可看做是有選擇性的運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疾病,中醫與西醫并用,以其中某一個為主,另一個為輔。從這種理解可以分為兩種“結合”。首先,針對不同的疾病來講,西醫在治療上的優勢體現于對危重病、急性病及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疾病上。如病人出現呼吸、循環衰竭的情況,此時應運用西醫的急救處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擴充血容量,給予呼吸興奮劑、升壓藥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心肺復蘇術或氣管切開插管等治療[4]。此時若用中醫辨證予湯藥治之雖然有效但顯效較慢,但可予中藥注射劑如參附、生脈等配合西醫治療。再如外傷的病人,西醫的清創縫合技術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復和保護創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斂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藥治療以提高療效。中醫在治療上的優勢在于對慢性疾病及疑難雜病的治療上。如腫瘤的病人雖然在有手術指征的情況下應予西醫手術治療,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醫往往采用姑息治療,予對癥、營養支持等處理,此時則可用中醫的思維方法進行整體治療,盡可能改善患者的飲食、睡眠,調整機體的功能,從而起到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命的作用。而在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予中藥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疑難雜證方面,如患者僅僅表現為背心發涼等癥狀,則不適合用西醫的某個疾病來解釋,而中醫主要著眼于對整體機能的調理,在治療這類疾病當中則占有優勢。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現失眠、煩躁等癥,也可選擇中醫治療,以恢復機體的動態平衡。其次,中西醫的“結合”可以是針對某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來進行治療方法上的選擇。例如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的治療,急性發作期可選擇“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予西藥脫水、降顱內高壓、控制血壓、營養神經等治療為主,同時配合中藥辨證治療。當急性期過后,患者已逐漸脫離危險,此時需進行功能鍛煉,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但臨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肌力。在這個階段就可以運用中醫的針灸和推拿等方法促進肌力的恢復。當肌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練習行走的時候就可以用西醫的康復鍛煉方法給予恢復治療。后遺癥階段,尤其應該注意對患者血壓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發生。西藥在控制血壓方面雖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臨床上患者血壓的高低與自身的癥狀有時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藥降壓的同時配合中藥改善患者的自覺癥狀是很好的選擇。目前許多臨床報道也已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療效優于單純用中醫或西醫治療。
3結論
中醫與西醫并非是矛盾的,兩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結合,而結合點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有選擇的結合并運用,則可起到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42,46,60
2現代西醫發展概況探究
現代西醫即近代和現代醫學,是區別于中國傳統舊醫而產生的新式醫學。在現代西醫的疾病診斷與治療中,醫生首先通過視診,觸診和聽診,嗅診等方式,或利用聽診器,體溫表和叩診錘等工具進行對病人的病情進行系統全面的檢測,再以診斷結果為基礎,借助先進醫療設備和實驗室治療,以實現對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療。從發展歷史角度進行分析,西醫的發展要追溯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多名醫學家的研究與探索為其賦予了實驗醫學的又一醫學內涵,而這也為西醫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醫學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西醫科學研究中實驗的逐漸興起,高精度、多功能的醫學實驗儀器應運而生,這把人們的對西醫的認知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認知水平。發展至今,現代西醫的診斷治療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對醫藥企業的投資數量也在日漸增加,而這都有力促進了現代西醫與科學研究間的交融并進,也為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的創收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現代西醫治療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醫院的規劃建設逐漸形成了監視儀器記錄病人生理指標,計算機存儲和檢索病案記錄,人工智能技術和專家系統開展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后的綜合治療機制,這都是西醫發展為我國醫學研究應用帶來的重大貢獻。
3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結合探究
3.1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結合的橋梁作用分析
我國中醫內科學的開展是以承接中醫和現代西醫臨床治療為導向的,而由于中醫內科學自身被囊括在中醫醫學治療的范疇內,所以其與現代西醫的結合便顯得尤為重要。分析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的關系可知,中醫內科學起著中醫基礎和西醫臨床銜接的橋梁作用,這也是中醫基礎病理融入西醫臨床實踐的有效保障。在中醫內科學的橋梁作用下,中醫科學中的病因病機,辯證規律等都能夠與現代西醫治療中患者的臨床表現,病癥特點進行有機結合,使得醫護人員和醫學研究者得以從理論和臨床實踐中進一步開展更為深入的醫學探究,進而提高我國的中西醫學診療技術水平。
3.2現代西醫治療中中醫內科學重要任務探析
隨著現代醫學領域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結合發展的推進,中醫內科學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現代醫學教育的開展更是對中醫內科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醫學教育開展的背景下,現代西醫治療和中醫內科學的結合與發展中,中醫內科學所承擔的首要任務即臨床實踐研究與教學開展。為更加有力的促進中醫內科學和現代西醫的結合發展,中醫內科學所負責的任務要求醫學工作者要注重對自身基礎臨床實踐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夠進一步完善現代醫學教育,使得現代西醫的臨床醫學開展不僅能夠穩定順利的進行,還能夠整體提升我國的現代西醫教育水平,為今后我國的醫學研究與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在現代西醫和中醫內科學的結合發展中,中醫內科學的臨床研究與教師開展任務可以在鞏固中醫內科學橋梁作用的基礎上實現現代西醫診療技術的突破性發展,這對于我國醫學領域科研創新精神的培育與形成也是有至關重要的培養意義的。
3.3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結合的有效途徑探究
為實現中醫內科學和現代西醫的有機結合,要首先注重對我國中醫內科理論的進一步強化。作為中醫醫療開展的主干,中醫內科理論在醫學研究和治療中的強化不僅能夠突出我國醫學發展中“中西結合”的發展特點,還能夠有效保持我國中醫醫學的發展特色,使我國的醫學研究與發展能夠在穩固的醫學基礎上得以有效實實施。其次,現代西醫與中醫內科學的結合還要注重對臨床醫學的實踐與探究。隨著我國醫學研究的深入開展,醫學中的實踐認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所以兩類型醫學的融合中臨床實踐對醫學基礎鞏固和醫療技能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此外,臨床醫學研究的開展也為我國的醫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醫學教育也逐漸成為了中醫內科學與現代西醫結合發展的主流趨勢。
1.2調查方法經過查閱文獻、咨詢專家,預調查反復修訂后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對針灸的認知與興趣、針灸發展建議、針灸教學看法。正式調查于2011年2月下旬開始,3月上旬結束,采用分層抽樣,對各專業學生按一定比例隨機發放調查問卷。
1.3質量控制調查員在調查前進行統一培訓,包括相關知識和一致性訓練。調查當日檢查完成的調查表,審核人驗收問卷。能夠完全按照填表要求進行填寫的并通過審核的調查表成為統計對象。
1.4統計學分析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對針灸課程的興趣采用賦分計算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及多組等級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認知程度有301名(57.2%)略知一點針灸知識,243名(46.2%)對針灸不了解,了解針灸的主要途徑是閱讀課外文獻和電視網絡等媒介;193名(36.7%)認為穴位具有特異性,161名(30.6%)認為部分穴位有特異性,145名(27.6%)回答不清楚;有273名(51.9%)認為針灸治療時取穴≤4個會更容易讓患者接受,只有44名(8.4%)認為取穴>5個是比較合理的;有398名(75.6%)認為針灸醫學很有發展前景,只有10名(1.9%)認為針灸沒有發展前景。
2.2影響針灸發展因素導致國內針灸發展滯后原因,329名(62.5%)認為是教育模式和臨床實踐都使用古論,缺乏教育和臨床創新,348名(66.1%)認為是缺少年輕的針灸人才,有419名(79.7%)認為政府應加大對針灸的教學、臨床和科研的投資力度,以提升針灸在大眾中的影響力。
2.3針灸教學的看法絕大部分學生(97.0%)有興趣學習針灸知識,404名(76.8%)認為針灸教材應該是以現代科學和臨床研究為基礎的簡而精教材,而90名(17.1%)認為可以用古論為基礎的傳統教材,84名(16.0%)認為應開設針灸必修課,417名(79.3%)認為是選修課,其中專業選修、二類通識課和個性選修三類中,選專業選修的人數最多(37.2%)。
2.4興趣程度各年級對針灸課程的興趣采用賦分方法計算:非常有興趣4分,有點興趣3分,不了解但愿學習2分,不感興趣1分。經多組等級非參數秩和檢驗分析,各年級對針灸課程的興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55,P<0.05)。進一步經方差分析進行兩兩比較,一、三年級學生均與二年級對針灸課程興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多組等級非參數秩和檢驗,各專業對針灸課程興趣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醫針灸方法簡便、不良反應小、費用低廉,且有廣泛的疾病譜,但迄今針灸沒能在臨床廣泛使用,其臨床優勢沒能充分體現出來。結合本調查來重點討論在西醫院校開設針灸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絕大多數西醫學生希望學習針灸本次調查顯示,97%的西醫學生有興趣學習針灸。這與國外的調查相一致。據巴西的圣保羅醫科大學一項調查,有98%的學生認為針灸課程是好的或者非常好,85%的學生認為以后會用到針灸課上所學到的知識。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85%以上的醫學生認為傳統醫學知識對于一個醫學專業學生和將來的衛生工作者很重要,幾乎所有醫學生要求掌握足夠的建議患者如何使用傳統醫藥的能力;所有傳統治療中,針灸是學生最愿意學習的內容之一。但是,國內的現狀是西醫院校無專門的針灸課程,《中醫學》課時也較少,其中針灸內容僅幾個課時,西醫學生普遍對針灸不了解。66.1%的西醫學生認為導致國內針灸發展滯后的原因是缺乏年輕的針灸人才。所以,在西醫院校大力推廣針灸教學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2針灸授課形式可為專業選修在“你希望開設什么形式的針灸課”這一問題中,16%的學生希望是必修課,79.3%的學生希望是選修課,其中選擇專業選修的人數最多(37.3%)。由此看來,針灸課程設置可以先安排選修課,條件成熟時再改為必修課。其中二年級的學習熱情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種專業之間對學習針灸的熱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3在西醫院校推廣現代模式的針灸較為合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76.8%)認為新的針灸教材應該是以現代科學和臨床研究為基礎的“簡而精”教材,說明西醫學生希望學習的是現代模式的針灸。目前,針灸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的傳統模式;另一種是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及針灸效應的四大規律為理論核心的現代模式。傳統的中醫針灸理論目前尚不能被西醫廣泛認同,針灸配方繁多復雜,學生不易掌握,學習枯燥乏味。60%以上的學生認為針灸教育和臨床使用古論是導致針灸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針灸的科學性,并精選教學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簡針灸配方的優點在于:①可充分地體現針灸治療的特效性與優勢;②大大增加針灸治療的可重復性,使之更容易推廣;③針灸知識變得不再抽象,針灸學習的難度將大幅下降。總之,西醫院校應使用“傳統理論為輔,科學依據為主”的現代模式針灸教材,以使西醫學生更容易接受針灸并產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
3.4選擇一種適合西醫院校的針灸教育,促進中西醫之間的交流本次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西醫學生對針灸不了解。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西醫之間缺乏有效交流,中醫對西醫的有效滲透遠遠不足。有學者呼吁,應在整個醫療界大力宣傳針灸的特色和優勢,并提倡讓針灸療法走進各個科室。中醫需各醫學學科廣泛參與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有必要建立新方式讓西醫了解并參與中醫,而教育是一種最基本且行之有效手段。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對孕婦危害較大的常見病之一,使流產率和早產率升高,多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細菌引起,但該病單純用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著。筆者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對門診部分孕婦上感病例進行治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0例上感孕婦,妊娠6~38周之間不等,其中6~12周48例,12~28周38例,28~38周34例,病程最短8h,最長72h。
1.2臨床表現孕婦均有發熱,體溫在37.6℃~39.8℃之間,并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癥狀。體格檢查:精神一般,稍有氣促,咽部充血、潮紅,部分有扁桃體腫大和淺表淋巴結腫大,聽診有呼吸音粗,心率稍快,有苔黃、脈數征象,但無腹痛等其他癥狀。
1.3治療方法首先對有上感癥狀的孕婦詳細檢查,并做血常規檢查。根據綜合分析診斷后決定給予口服或靜脈給藥。中醫對上感以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的原則來治療,120例中有60例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風寒型上感用辛溫解表藥加減,風熱型用辛涼解表藥加減,每日1劑,每日2次,水煎服。都在1~3天內收到滿意的效果。對體溫在38.5℃以上,且病狀較明顯的上感孕婦,并有白細胞升高者,給予青霉素600~800萬單位,每日1次,靜點(靜點青霉素前須做皮試),并加用雙黃連針劑600mg/(kg·d),并密切觀察靜點中孕婦有無不良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囑孕婦多注意休息,多飲開水,并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清淡食品等綜合治療方法。對發熱的孕婦給用對胎兒及孕婦損害小的退熱藥,并口服維C銀翹片。同時注意胎兒狀況。另60例采用非中西醫結合治療如青霉素類抗生素等西藥對癥治療。
2結果
2.1結果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者顯效52例,其中18例用中藥方劑,用藥1天后體溫下降,流涕、咳嗽、咽痛不適癥狀大減,用藥2~3天后痊愈。32例體溫在38.5℃以上,上呼吸道癥狀重的靜滴青霉素加雙黃連針劑,用藥1天后體溫下降,咽痛、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明顯減輕,用藥3~5天后痊愈。單純西醫抗生素及西藥對癥治療者,顯效28例,有8例用藥2天后體溫下降,臨床癥狀減輕,用藥4~5天后痊愈,有效24例,用藥4天后體溫下降癥狀減輕,用藥1周后痊愈。見表1。表1兩組治療結果
2.2追蹤觀察對60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孕婦分別在孕20周、28周、32周、38周時給予B超檢查,對出生的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嬰兒進行體檢及神經系統檢查,無1例畸形及異常情況發生。
3討論[1~3]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多數由病毒引起,而病毒感染對孕早期(孕12周以前)的胎兒危害最大,因為病毒感染易造成胎兒的器官發育異常和畸形,尤其是胎兒腦部發育異常的幾率最高,而且在治療過程中,用藥又要格外慎重,因此采用無毒無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使孕婦和胎兒受損害較小的好方法。
中醫認為,感冒是由外邪侵入機體后,機體與外邪相爭的過程,由于孕婦處于一個特殊階段,因此我們采用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西藥方面選用了青霉素這種孕期A級藥品,發揮了中西醫相結合的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優勢,使孕婦的免疫力增強,身體抵抗力也增加,以快速清除孕婦體內病毒及細菌的感染,達到了治療的目的。
通過追蹤觀察,未發現有胎兒畸形及異常情況發生,從而證明以上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療效好、治愈率高、對胎兒損害最小的好方法,同時又保護了胎兒在宮內正常生長發育,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治療孕婦上感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試用。
【參考文獻】
再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為例,目前臨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為主進行治療,此類藥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點,有時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或不良后果,導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療;當激素減量時還會復發,存在激素依賴或激素抵抗等諸多棘手問題。中醫藥在減毒增效和調節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如能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激素使用的階段、劑量及反應的不同規律,加以中醫辨證用藥,以降低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幫助順利撤減激素,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于此類西醫已有明確治療效果,但仍存在較大局限的疾病,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中西合璧、揚長避短,才有望在難治性腎病的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研究,學術創新是亮點,臨床療效是關鍵,機制探討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現學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之新局面,我個人認為改進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視臨床資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醫院腎科門診業務都十分繁忙,許多醫院腎科年門診量達8萬~10萬人次。大量的臨床病例是我國腎病醫生研究腎病特別優越的條件,也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及時將這些病例的原始資料詳細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隨訪工作?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遠期療效,以及它對疾病的預后影響也拿不出確鑿的依據。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從科研病人和疑難病例做起,建立電子病歷,設計切實可行的數據庫,希望我們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千萬不能忽視了臨床資料的收集和保存。
2尋找合理的研究切入點
如何發揮中西醫各自特色,形成有機結合以期達到最大的整合優勢?以下列舉幾個不同特點的中西醫結合類型加以說明。
2.1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如對痛風性腎病的治療,中醫藥在改善腎功能方面療效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壓等方面就沒有西藥快。因此,在對痛風性腎病治療時常用中藥改善腎功能,西藥碳酸氫鈉、別嘌呤醇或痛風利仙來降尿酸。我科以益腎活血瀉濁湯(生黃芪、紅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黃等)治療48例痛風性腎病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結果顯示,治療后顯效28例,有效14例,穩定4例,無效2例,顯效率58.33%,總有效率達87.5%。
2.2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如重癥IgA腎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積極治療很可能在短期內就發展到腎功能減退,而且進展十分迅速。在治療這類病例時,凡見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筆者常在中醫治療的同時配合小劑量(30mg)激素加驍悉(0.75g/次,2次/d)。經觀察,大多數患者腎功能能穩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臨床觀察發現單純西藥治療方案易導致合并感染,如帶狀皰疹,甚至重癥肺炎。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聯合免疫抑制劑可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醫結合各有側重例如,狼瘡性腎炎在急性活動期,當以西藥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配以中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可以減少激素副作用,對細胞毒性藥物的肝損傷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藥來保護;如處于穩定期,則以中藥調理為主以改善癥狀,調節免疫紊亂,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蛋白尿,可起到較好作用。
2.4對于臨床出現的新問題,從新的角度發掘中西醫結合優勢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轉運而引起超濾衰竭是影響腹膜透析療效的常見難題。江蘇省中醫院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旨在觀察含黃芪腹透液對高腹膜轉運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濾功能的影響[1]。該研究觀察了治療組(含黃芪腹透液)與對照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在治療前后透析超濾量、腹膜溶質轉運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變化。觀察發現治療組治療后第1個透析周期超濾量和24h總超濾量明顯增加,治療觀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減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趨勢,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對溶質的轉運,總有效率76.5%,優于對照組(P<0.05)。從而得出結論:腹透液中加入黃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濾量,對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腹膜的超濾功能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3中西醫結合療效也要經過循證醫學的檢驗
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要沉下心來。任何一項循證醫學研究結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適應證范圍)、具體用藥的選擇和有限的觀察期限。根據腎病的特點,其療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療在短期看不出療效,但延長療程,療效就顯示出來了。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以半年至一年為1個療程較妥。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IgA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中心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收集了1016例IgA腎病患者的人口學、中醫證候學及實驗室檢查資料,探索IgA腎病中醫證候的分布規律[2],為中西醫結合診治本病的規范化提供了依據。
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資助了慢性腎臟病及膜性腎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腎臟病中醫臨床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試圖建立被國內外醫學界普遍認可的慢性腎臟病中醫辨證標準和療效評價體系,優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最高水平的治療方案;“中醫綜合方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試圖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明確以中醫藥為主治療膜性腎病的規范化綜合治療方案,從而確立中醫藥在難治性腎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這些研究項目的完成,必將使中西醫結合腎病的臨床研究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潛力,也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此領域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學科是一個開放性、多態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同樣任重而道遠,我們這代人完成不了,還要由下一代人繼續下去。
摘要:本文對目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臨床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了分析與討論,并對不同類型的腎臟疾病提出了針對性研究策略。重點強調了改進和完善研究方法是學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臨床研究;腎病;中西醫結合療法
【參考文獻】
1ShengMX,SunW,JiangY,etal.EffectsofAstragalusonperitonealdialysisultrafiltrationfailureinhypertransportCAPDpatients.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8(4):205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1痛風病診斷經驗
1.1臨床癥狀與鑒別
痛風初起最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突發紅腫疼痛,具有以下特點:典型部位疼痛,多累及第1跖趾關節、手指和膝關節,其他關節也有發生,但多為單關節;夜間突發或加重,疼痛多在1天內達高峰,部分患者能自行緩解;多發年齡一般為40~50歲,老年人也是重要的患病人群;男性多發,女性少見,大多與絕經期有關;口服秋水仙堿有明顯止痛效果;疼痛具游走性特征,部位多變,有時伴發熱;寒、濕、冷、勞累、外傷、飲酒、飲食、情緒是重要誘因。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痛風關節炎的診斷是美國風濕病協會1977年提出的9條擬診標準。關節癥狀是痛風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需與類風濕關節炎、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病、外傷性關節病及假性痛風病等鑒別。痛風病的分期不同,癥狀多變,常累及腎臟,出現腰痛、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夜尿多等,往往與其他腎臟病并存。在無尿酸結晶的確切診斷時,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腎病,如高血壓腎病、腎小管疾病、腎炎、高血脂腎損傷等,考慮高尿酸血癥腎損傷。痛風結石患者發作時有明顯的腎區劇烈疼痛、血尿、尿痛等,確診需檢出尿酸鹽結晶,并與其他腎臟病和尿路結石鑒別。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往往不具有內科病主癥,現代醫學對血尿酸高于500μmol/L,主張予以藥物干預,尋找高尿酸血癥的病因及相關因素,中醫辨證治療。有較長痛風史患者多伴有痛風石沉積,而緩解期無癥狀。
1.2病史
痛風性關節炎具有急性發作后數天內自行緩解,間隔數月甚至數年再發的特點,易被漏診。藥物致血尿酸升高、痛風發作,屬繼發性痛風病范疇,最常見是噻嗪類利尿藥,作為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長期服用易導致痛風發作。此外,阿司匹林對血尿酸的影響,有認為低劑量升高血尿酸,而高劑量則降低,循證醫學的證據尚未有定論[1]。較常見繼發因素還有癌癥放化療、血液病、其他原因導致腎功能損傷引起血尿酸升高。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系多基因遺傳病,可能與高血壓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并發,其機理與胰島素抵抗有關[2]。家族史有助于診斷,受涼、勞累、飲食、手術等,均能誘發關節炎。
1.3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痛風確診需實驗室檢查:血尿酸超過正常值,男:339~417μmol/L,女:256~357μmol/L;尿常規,pH降低,常在6.0以下,或有紅、白細胞;24h尿檢查:尿量減少,尿酸減少或正常,也可增多,有尿酸鹽或尿酸結晶為診斷標準;腎功能檢查:血肌酐、尿素氮異常有助于痛風腎病診斷,正常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數的計算,可早期發現并確診痛風腎損害,進行早期干預;同時排查繼發性痛風,加強原發病的治療;X線攝片檢查,輕者有組織水腫和關節腔積液,關節改變不明顯,重者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和骨質的穿鑿樣變,是與其他關節炎的鑒別要點;排查相關內科疾病,常規血壓、血脂、血糖、血鈣、CRP(C反應蛋白)、RF(類風濕因子)的檢查也十分重要。
2治療經驗
2.1生活調理
痛風病患者不宜飲酒,尤其在發作期;飲食低嘌呤,忌吃動物內臟、海產品、火鍋湯、毛豆,少食豆制品,蔬菜類除菠菜、韭菜、芹菜、菜花、蘑菇等,一般均可食用;牛奶、雞蛋等可作為攝取蛋白食物,研究認為[1],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少量蛋白質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根本上解決代謝綜合征;增加每天攝水量,保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急性期冷敷可緩解疼痛,絕對休息有助于緩解癥狀,循證醫學已證實了這兩點[1];減少心理應激,保持平和心態,痛風發病的年輕化與社會壓力有關[3];緩解期適當運動,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指數。
2.2西醫治療
基本治療原則是針對癥狀和高血尿酸。用藥宜從低劑量、循序漸進,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急性期不用降尿酸藥物,以防誘發和加重關節癥狀。①非甾體類抗炎藥:急性關節炎發作主要用芬必得、扶他林等,本著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用量少的原則;②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特效藥,緩解疼痛療效確切,但副作用大,有報道緩解期和慢性期小劑量使用可預防痛風發作[4];③別嘌醇:減少血尿酸合成,用于非急性期,從低劑量、低頻次使用,如無副作用,逐漸加量,維持血尿酸在較低水平,減少痛風發作和促進痛風石縮小或消除,血尿酸水平穩定維持3月后逐漸減量;腎功能異常者相應減量,注意監測肝腎功能,每月1次;④苯溴馬隆:增加尿酸排泄,對低排泄型痛風患者可與別嘌醇合用,有痛風結石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⑤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減少尿酸結晶沉積,尿pH值保持在6.2~6.8之間,適用于各期患者,也可用堿性合劑;⑥對血糖、血脂、血壓等異常者要針對性治療,避免使用減少尿酸排泄的藥物;⑦消除痛風誘發因素,繼發性痛風者,積極治療原發病;⑧聯合應用抗痛風藥[5],如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別嘌醇與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與秋水仙堿等,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小劑量聯合用藥,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少。
2.3導師經驗
導師曹克光教授認為,本病發病特征為濕熱內生,郁久成毒,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發病,積漸日久,或與外邪相合,終致淤結,閉阻經絡而致骨節劇痛,兼夾凝痰變生結節,久之潰流脂濁,痰瘀膠固,以致僵腫畸形;濕熱下注,煎熬津液,可見石淋、尿血;瘀阻腎絡,可見腰痛、水腫、虛勞等。韋緒性[6]提出痛風濕熱蘊壅、瘀血阻絡的主要病機,目前濕熱和血瘀在腎臟疾病病機的重要性也已確立。痛風不同階段病機不同: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多為濕熱痹阻證;間歇期多表現為脾虛濕困證;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痰濕瘀阻;痛風長期不愈發展至后期,約1/3患者合并腎臟損害,此期可分肝腎陰虛和脾腎氣虛,日久則陰虛及氣,氣陰兩虛較多見。①急性期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采用痛風合劑(萆薢、土茯苓、山慈姑)治療,緩解疼痛療效顯著,可替代非甾體類抗炎藥用于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血淤加雞血藤、當歸等;風盛加威靈仙、防己、秦皮;熱重加黃連、牡丹皮;氣滯加陳皮、枳殼等。痛風合劑有明確的降尿酸作用,可緩解痛風性關節炎癥狀,防止復發,并能增加尿酸泄分數,抑制患者血清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7]。②慢性尿酸鹽腎病屬中醫學水腫、腰痛、淋證、關格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采用痛風合劑合四物湯治療,適加扶助正氣之品;如并發關節炎按急性期治療;緩解期及慢性期邪氣已祛,以調理脾腎為主,脾腎陽虛用濟生腎氣丸加巴戟天、羊藿、菟絲子等,肝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女貞子、旱蓮草等,脾虛濕重者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③尿酸性腎結石屬中醫學淋證、尿濁、尿血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用痛風合劑加海金沙、車前子等,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選用青皮、金錢草等,堿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減少尿酸在腎小管內的聚集和結石發生。④針對降尿酸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出現血細胞減少時,宜選用雞血藤、黃芪、當歸、大棗等益氣養血、扶助正氣;肝功能指數升高,酌情停用西藥,單用中藥治療,以痛風合劑合四逆散清利濕熱、養血疏肝柔肝。治療痛風病雖有相對成熟的治療方法,但應以中醫理論指導為原則,靈活組方用藥,因人而異、不拘泥于教條,與西醫提倡的痛風病個體化治療的觀點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姜林娣,PeterTugwell.痛風和高尿酸血癥處理中的循證醫學觀點[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2):120.
[2]李宏超,伍滬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臨床內科雜志,2005,22(12):797.
[3]趙圣川.痛風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2:8.
[4]曾學軍,鄭文潔.由病例分析看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治[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6,5(4):246.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攝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5%的肝損害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A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關注。國外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達84%,又主要以AFL為主,且患ALD的20%~30%可發展為肝硬化,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國,AFL的發病率已與居民飲酒率的上升呈現正相關。據2006-01-10公布的我國首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之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報告》,我國居民現在飲酒率為21%,與1991年同比增長了17.3%,而臨床所見AFL約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對人體危害極大,我們采用中西、西醫治療,并分析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4±11)歲。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項診斷指標中的3項以上:①肥胖,肝區不適或脹滿、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聲、光點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輕微異常或異常;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檢診斷為脂肪肝。
171例脂肪肝病人,兩對半檢查,乙肝病人19例,乙肝病毒攜帶者23人,占脂肪肝病人的31%。
1.2方法171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92例,對照組79例。治療組采用疏肝健脾法,基本的方劑組成為:姜半夏12g,黨參、白術、郁金、生麥芽各15g,白芍、香附、茵陳蒿各25g,丹參、決明子各20g,澤瀉、生山楂各30g,水煎服,1劑/d,連服1個月,隨癥加減。如脾胃積熱,痰濁偏盛可選加黃連、黃芩、藿香、佩蘭、蒼術、瓜蔞之類;如肝郁氣滯、血脈淤阻、淤滯癥狀偏重,可選加川芎、三棱、莪術、王不留行、木香、青皮、厚樸、枳殼之類,酌減澤瀉、姜半夏、茵陳蒿的用量或不用,1劑/d,煎汁300ml,分兩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
對照組,口服肌苷片,0.4g/次,維生素C0.3g/次,每日各服3次,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標準兩組病人服藥兩個療程,根據常見病的療效評定標準,采用B超復查,肝病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者為痊愈;B超復查有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為有效;B超復查無改變者為無效。實驗室檢查兩組治療前后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4統計方法χ2方檢驗,t檢驗。t檢驗以±s表示。
2結果
2.1兩組療效結果比較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脂肪肝患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療前后的變化結果見表2。
表2兩組脂肪肝患者治療前后3項指標變化(略)
與治療前后比較,(1)P<0.05,(2)P<0.01,(3)P<0.05;與對照組比較,(1)(2)(3)P<0.01
3討論
肝臟與脂質代謝密切相關,它可使脂質消化,吸收氧化,轉化以及分泌過程保持動態平衡。脂肪肝是因脂肪在肝組織貯積過多所致。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日漸增高。有關資料表明[4],20世紀60年代以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僅為3%左右,病因多為營養不良。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其發病率已達10%左右,病因為營養過剩。據報道,約有25%肥胖型脂肪肝病人會合并肝纖維化,部分發展為肝硬化[5],因此尋找治療脂肪肝有效的方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醫認為脂肪肝是由于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酒食內傷,而滋生痰濁、痰濕阻滯,使氣機郁滯,血脈淤阻,致氣、血、痰、濁互相搏結,聚滯為積,肝郁氣滯,肝失疏泄而致脅肋發脹,抑郁煩悶。而肝病傳脾,脾失健運,氣血不足可致身倦乏力,腹脹便溏等癥,從而患者臨床上表現為身倦乏力、脅肋發脹,腹脹便溏,舌質淡、舌暗、苔白膩等,我們根據中醫對脂肪肝發病機制的認識,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疏肝健脾法,一方面使肝臟對脂質的消化、吸收、轉運以及分泌保持了動態平衡,從而使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指標趨于正常,從根源上對脂肪肝進行了治療;另一方面,通過疏肝以后達到了健脾的目的。
再從我們的疏肝健脾的中藥配方來看,其中黨參對肝臟的損傷有保護作用,特別對脂肪肝伴乙肝的患者,有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丹參、決明子配伍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作用[6];澤瀉能干擾外源性總膽固醇(TC)的吸收,又能影響內源性TC代謝。丹參有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脾回縮和變軟;大黃和決明子有干擾脂質合成和抑制TC沉積的作用。
以上選用澤瀉、草決明、山楂、柴胡、葛根、郁金、茵陳,因為這些藥物既是常用藥,又是我國歷代醫藥家反復闡明而具有消酒積、舒肝郁、化淤利濕的良好作用[7]。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柴胡降甘油三酯作用明顯,并能抗肝纖維化;葛根能明顯降低血脂與血糖,并能抑制過氧化脂質升高。
山楂能顯著降血脂、助消化;草決明既能降脂又有保肝作用;澤瀉能促進肝內脂肪消退;茵陳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血脂濃度;郁金具抗凝血活性,抗肝中毒以及抗致突變作用。選用這些藥物組方,它們相互作用與協同,增加肝細胞處理脂質能力,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酸,增加膽固醇在膽汁中排泄[8]。能直接清除活性氧,對抗脂質過氧化;抑制一氧化氮的產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謝過程中優先抑制5''''-脂氧合酶,抑制白三烯的產生;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調節免疫功能;抗肝纖維化[9]。降低血脂,減少脂肪在肝臟的沉積,因而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并能通過抑制肝內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C、白介素4、白介素2以及誘導型一氧化氮(iNOS)的表達和核因子(NF)JB活化,并增加抑制免疫分化及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IL-10的合成,從而抑制刀豆A(ConA)誘導T細胞介導的肝損害[10]。這些作用機制與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機相吻合[11],因而能獲得良好療效。
我們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患者的結果表明,總有效率95.65%,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三項指標絕大部分恢復正常。其療效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三項指標,治療組和對照組比有極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疏肝健脾法治療酒精性脂肪肝有比較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建高,朱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7.
[2]厲有名,陳衛星,虞朝輝,等.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學調查慨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11):649.
[3]施軍平,鄔菊英,潘紅英,等.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漿ET、TNF-a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3):26.
[4]王海,賈柳萍,陳其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與肝組織病理改變相關性的實驗研究[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26(3):211.
[5]RatziuV,GiralP,CharlotteF,etal.Liverfibrosisinoverweightpatients.Gastroenterology[J].2000,118:1117.
[6]趙云志.中草藥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酒精性脂肪肝120例療效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10(3):191.
[7]蔡敏,楊永和,羅凌介.脂肪肝中醫臨床辨證論治[J].中國熱帶醫學2006,6(5):853.
[8]NaveauS,RaynardB,RatziuV,etal.Biomarkersforthepredictionofliverfibrosisinpatientswithchronicalcoholicliverdisease.ClinGastroenterol[J].Hepatol.2005,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