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科實習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畢業實習 畢業論文 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7-0239-03
1引言
工科類專業特點要求實踐性很強,只有大力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并形成一定的專業能力。而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就是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鍛煉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大學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檢驗大學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工科畢業實習與設計是完成大學學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每個學生都應該正確對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當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存在諸多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本文通過作者在教學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刻體會為基礎做一些探討,為提高工科類本科畢業生的質量作出自己的貢獻[3]。
工科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畢業實習可從生產實踐中為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信息,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可以解決生產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兩者結合將有利于提高工科類學生的質量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就每個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實施標準顯得尤為重要[2]。
2當前工科類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走過場現象比較普遍,學生沒有真正地進入畢業實習的角色,沒有達到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效果,很多學生最后也就是寫個報告就算結束了,嚴重地忽視了該環節對學生動手綜合實踐能力的鍛煉效果,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產生很大的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認為馬上就要畢業了,急功近利比較普遍,很多學生直接在外就業了,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形同虛設。二、就業壓力大。學生忙于找工作,參與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時間較少。三、師資因素影響。現在學校人數多,沒有足夠的專業教師從事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很多教師還要從事其他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難以做到精細化管理,以及傳統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導致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四、區域條件的限制。沿海經濟發達,廠家比較多,能為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提供場所,而像內地高校所處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比較低,沒有足夠的廠家,有的廠家也都是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讓學生與所學專業掛上鉤[4]。五、經費的制約。高校院系在制定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實施方案時,規定了很多條條框框,但由于沒有具體經費配套的落實,實施起來困難很大,很多實踐性的畢業設計,由于沒有經費讓學生購買一些元器件等東西,使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產生很大的制約。六、管理制度的制約。當前院系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作了很多硬性規定,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統一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題目,使得學生的選題空間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題目陳舊,學生不感興趣,仍然要硬著頭皮去做等。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前期、中期、后期檢查形式多、實質性內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質量的措施
3.1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
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通過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保證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有效可靠運行,例如傳統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放在最后一個學期進行,學生的理論課上完了,使得很多學生沒有上課的心理準備了,使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管理難度加大,可以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調整到第七學期進行,第八學期再上一些選修課程,這樣管理起來更加有時間,有效性更好。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也要制定教學大綱和進度表,細化內容,進行過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撐力度
學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撐力度,讓教師和學生手中有研究項目以保證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有充分的內容質量保證。目前,各類學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方方面面加強內涵建設以保證人才質量。通過學校“本科教學工程”,投入大量資金,立項一批教研項目和實訓基地。由于內地企業發展規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強,并且技術含量不高,對專業支撐力度不強,學校要花大量資金以教學研究立項形式進行實訓基地建設,一個基地投入20-30萬元,讓專業教師負責實施,和企業聯合建立實訓基地,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促進工科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建設,畢業實習有了具體的科目內容。同時,學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計劃”大力進行建設,大力鼓勵學生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鼓勵教師申報省級“質量工程教學”項目;利用高校“振興計劃”建設工程訓練中心; 利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大力進行實驗室建設;推進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培育計劃;通過學校“年度招標課題”項目等有力地推進了人才質量的提高,通過各專業負責人選聘工作,優秀教研室和優秀實驗室評選活動等等。讓我們的專業建設有聲有色,內涵豐富,必將促進人才質量走上一個新的臺階,改變以往理論教學強,實踐教學弱的局面。
3.3綜合推動各項舉措
學校要綜合推動各項舉措,例如讓企業界人士到校作報告,派遣大量教師進駐企業擔任科技特派員,邀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進院系討論人才培養方案,就企業對專業素質要求的著重點進行說明,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著重進行強化、改進,教師與企業聯合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優秀畢業生創業成功者回校設立獎學金,通過多方舉措的開展,使得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明顯加強,各種教研、科研、參觀交流等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為大學生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提供廣闊的空間,其專業性、質量和深度都得到明顯提高。通過加大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機械創意大賽等國內大賽投入力度[5],鼓勵學生廣泛參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近年來,我校師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了很多大獎,受到了教育廳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我校工科學生的發明專利更是屢見不鮮,有一個在校學生個人發表的論文和專利有十幾項,給全校師生作了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學習能力很強,尤其是實踐能力更強,能把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
3.4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科學、規范化管理
學校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通過各種舉措的實施,為提高人才質量做好準備,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為此,學校實施校院兩級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證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規范有序進行。對于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實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認真實施,做到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前期認真謀劃,做好規劃,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實干,無縫連接,不留死角;后期認真總結,收集資料,做好考核。使得我們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有特色,內容豐富。在具體細節上,我們還需要深入進去,譬如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進行抽查,范圍還要更廣,不僅要從形式上,還要從專業內容上去進行,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過網絡系統進行抽查評閱,使得教師能夠輕松快捷地進行,克服現在這種傳統的模式,提高實施的有效性。
3.5經費的支撐
經費的支撐,要進行專項經費撥付,專款專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確,我覺得這一塊是一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現在模式是沒有明確,很多都停留在意識上,實際中根本沒有做到對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經費保障。這樣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表現出來,各項工作才能切實有效地運行下去[6]。
4總結
作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學院在近13年時間里,乘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勢而上,完成了由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師范教育為主到綜合性、應用性本科教育的兩大轉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6年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取得好的成績,實現了學校中長期發展的第一步戰略目標。2013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并取得好成績;為深化學校內涵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省內同類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性評估,評估專家對我院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正是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學校對工科專業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這些問題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已到了不解決不行的地步,皖西學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學校對學生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對此項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兩級領導班子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已完成了對2013屆畢業生的實習、畢業設計及就業工作總體教學改革的初步試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實踐證明該方案可行。
項目課題組負責人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和長期的教改實踐經驗,具有較強的改革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課題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課題組成員層次結構合理,涉及面較廣,大都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管理經驗,他們參加了工科專業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對我國工科專業的辦學現狀及課程指導委員會的要求比較了解,教學經驗豐富。希望本文的觀點能為高等工科本科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標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藝專業畢業實習現狀與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李國鋒,李云龍,張志剛,等.試論高校畢業實習的教學與改革[J].長沙大學學報,2007.
[3]李文紅.淺談高等學校畢業實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
[4]周建平.大學課程改革的“深度”缺乏與覺醒[J].南京:江蘇高教,09.1:71-73.
1引言
運營調度是公交企業的核心工作,一般分為行車時刻表編制、現場調度和統計分析三個階段。其中,行車時刻表也叫行車計劃,是組織和指導公交企業運營生產全過程的生產作業性計劃,是公交運營調度的基礎。對于行車時刻表優化,國內外許多學者做過相關研究。Scheele[1]提出了基于最小乘客出行時間的公交線路發車頻率優化模型,Koutsopoulos等[2]提出了一個以乘客等待費用、運營成本和擁擠費用最小為目標的非線性規劃模型。孫芙靈[3]探討了不同客流狀態下確定時段配車數和發車頻率的方法,楊兆升[4]提出了一個最大化社會效益的發車頻率優化模型。
研究表明,交叉口延誤占公交整個行程時間的10%~20%,占整個延誤時間的50%[5]。因此,只有降低了交叉口延誤,才能顯著降低公交車輛的行程延誤,真正實現快速公交的快速。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旨在降低公交車輛在交叉路口等待時間的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優化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行車時刻表優化算法。
2快速公交運行描述
快速公交車輛有序地運行在一系列的站臺與路口之間,在每個站臺停車上下乘客,在需要的路口停車等待綠燈。考慮一條典型的快速公交線路(如圖1所示),與傳統公交線路相比,快速公交線路具有如下特征:
1)公交專用道
公交專用道將其他交通與快速公交相隔離,給與了快速公交道路優先權,從而避免了其他交通流對快速公交運營速度的影響。
2)交叉口公交信號優先
快速公交的交叉口一般設置公交專用信號燈,并對快速公交給與信號優先,從而提高快速公交的運營速度。
對線路上的所有站臺和交叉路口分別進行編號,在AB方向,站臺順序為<1>,<2>,……,<M-1>,<M>,在BA方向站臺編號依次為<M+1>,<M+2>,……,<2M-2>,<2M-1>,<2M>。路口順序在AB方向為<1>,<2>,……,<N-1>,<N>,在BA方向依次為<N+1>,<N+2>,……,<2N-2>,<2N-1>,<2N>。定義站臺k和k+1之間的路段為路段k,則在AB方向上路段編號為<1>,<2>,……,<M-1>,在BA方向上路段編號為<M+1>,<M+2>,……,<2M-1>。
同樣地,對行車時刻表中的所有車次按照發車時刻的順序進行編號,假設共有K次行車計劃,則按照發車時刻將行車時刻表中的所有計劃依次編號為<1>,<2>,……,<K>。以上標來表示車次編號,下標表示站臺編號,則第i次公交車到達第k個站臺的時刻可以表示為(如圖2所示):
其中,Tk-1i為第i次車到達k-1站臺的時刻;tsk-1i為第i次車在站臺k-1的停靠時間;trk-1i為第i次車在路段k-1的行駛時間;twk-1i為第i次車通過路段k-1上的交叉口所用的時間。
圖2快速公交車輛運行示意圖
即公交車輛從到達某一站點到到達下一站點的行程時間分為三部分,分別為站點服務乘客的停靠時間,所經路段上的行駛時間和途中通過交叉口的時間。即:
行程時間=站臺停靠作業時間+路段行駛時間+通過交叉口時間。
3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優化模型
模型的目標是使公交車輛在交叉口的等待時間最小,但應同時兼顧乘客的利益和公交公司的收入。因此,選定考慮的因素為車輛在交叉口的等待時間、乘客的候車時間、車輛的滿載率和企業的運營收入。下面首先分別對這四個因素建立數學模型,最終建立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的優化模型。
3.1車輛交叉口等待時間建模
對車輛交叉口等待時間,使用隸屬度函數來表示。假設當公交車輛通過路口不需要等待綠燈,即等待時間為0時,隸屬度為1;當車輛需要在路口停車等待綠燈時,隸屬度隨著車輛在路口等待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使用函數μj(x)來表示第j輛車交叉口等待時間的隸屬度:
式中:x為車輛的交叉口等待時間;qwj為第j次車的交叉口等待時間的期望值;m0為等待時間小于期望值qwj時的車輛交叉口等待時間隸屬度值;Tsj為第j次車通過的所有路口的信號機紅燈時長之和。其中,車輛的交叉口等待時間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kj為第j次車通過的路口數量,wij為第j次車通過第i個路口的等待時間。
3.2乘客候車時間建模
乘客在等待公交車輛時,都希望候車時間越短越好,因此,在模型中應考慮乘客的候車時間。為了計算的方便,采用候車時間小于耐受時間的乘客數與總乘客人數的比例,作為乘客候車時間的度量。
當公交車輛到達站臺時,如果候車人數超過在耐受時間內到達的乘客數,則候車乘客中必定存在候車時間超過耐受時間的乘客,這一部分人數等于該站候車總人數減去在耐受時間內到達的乘客人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uij為第j次車在i站停靠時的候車超過耐受時間的乘客數;pij為第j次車到達i站時的候車人數;tij為第j次車到達i站的時間;L為乘客能夠接受的最大候車時間;λi(t)為i站t時刻的乘客到達率(人/分鐘)。
在給定初始狀態的情況下,可以逐站計算出候車時間超過耐受時間的乘客數,從而得到乘客候車時間的隸屬度計算公式如下,其中mj為第j次車經過的站臺數量:
3.3滿載率建模
滿載率是公交企業制定運營計劃時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滿載率過高,將造成車上過于擁擠,服務質量下降,從而引起乘客不滿;如果滿載率過低,則浪費運力,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使用函數μj(x)來表示第j輛車的滿載率隸屬度:
式中:x為車輛的平均滿載率;lej為第j次車的滿載率指標;其中,車輛平均滿載率x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mj為第j次車經過的站臺數量,lij為第j次車在i站臺上下客后的滿載率。
3.4企業運營收入建模[6]
公交企業在運營滿足客流需求的前提下,總是希望運營成本較小,企業收入較高。假設每發一輛車企業對收入都有一個最低期望值和一個滿意期望值,當實際收入低于最低期望值時,企業收入隸屬度為0;當實際收入大于滿意期望值時,企業收入隸屬度為1。因此,企業運營收入隸屬度使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x為公交車輛客票收入;b1為企業對每一車次客票收入的最低期望值;b2為企業對每一車次客票收入的滿意期望值。其中,客票收入x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Bij為第j次車在站臺i上車的乘客數;ρ為客票價格;mj為第j次車經過的站臺數量。
3.5優化模型
綜上所述,建立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優化模型如下:
其中,Si、Sw、Sc和Sc的意義如上所述,Swe、Sce和See分別為Sw、Sc和Se的最低期望值。
4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優化算法
優化算法建立在優化模型之上,主要輸入數據為:初始發車時刻表、客流數據和交叉口信號機配時信息。算法主要有兩個步驟:搜索尋求最優解和二次掃描消除不可行解。
4.1搜索尋求最優解
搜索尋求最優解是優化算法的核心部分,主要任務是針對初始行車時刻表的每一車次,計算相應的指標Si,如果Si大于等于期望值Sie,則不進行優化;如果Si小于期望值Sie,則在可行域內搜索尋找最優解,即在滿足乘客候車時間、滿載率和企業運營收入指標的條件下,尋求Si的最大值。具體步驟如下:
(1)判斷是否所有車次已經優化完畢,是則轉(5),否則執行(2)。
(2)計算下一次行車計劃的交叉口等待時間指標Si,如果Si大于等于期望值Sie,則轉(1),否則轉(3)。
(3)在發車間隔的可行區間內進行搜索,找到使指標Si值最大且滿足約束條件的最優發車間隔。
(4)修改本次行車計劃,使發車間隔為最優發車間隔,轉(1)。
(5)結束。
在Si小于Sie時,需要在發車間隔的可行區間內進行搜索,以尋找最佳發車間隔,假設發車間隔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min_inter和max_inter,以分鐘為單位;orig_inter為原計劃的發車間隔,orig_si為按原計劃發車時的Si指標值,則搜索方法如下:
optimized_inter=orig_inter
max_si=orig_si
inter=min_inter
while(inter<=max_inter)do
if(inter=orig_inter)then
inter=inter+1
continue
computesi,sw,sc,se
if(si>max_siandsw>=sweandsc>=sceandse>=see)then
optimized_inter=inter
max_si=si
inter=inter+1
settheinteroftheplanasoptimized_inter
4.2二次掃描消除不可行解
在使用上述算法對發車時刻表進行優化后,可能出現發車間隔不合理的車次,即發車間隔小于最小發車間隔min_inter或大于最大發車間隔max_inter,所以在優化后還需要再次對發車時刻表進行檢查,如果存在發車間隔不合理的車次,則應進行調整。
這里采用一種簡單的調整策略,即針對發車時刻表中的每一車次,檢查其發車間隔,如果發車間隔小于min_inter或大于max_inter,則將該次計劃的發車時間調整為其前一車次和后一車次計劃發車時間的中點。實際計算表明,這種調整策略雖然簡單,但是卻能有效地消除發車時刻表中的不可行解。
5計算實例
使用本算法對北京市某快速公交線路的行車時刻表進行了優化分析,下面就該線路的基本情況、采用的評價指標和實驗結果進行說明。
5.1線路基本情況
該線路全長32km,共有站臺17座,交叉路口21個,發車時間為5:00到22:30,單車載額180人,單一票價1元。線路最小發車間隔1分鐘,最大發車間隔5分鐘;低峰滿載率60%,高峰滿載率80%;最小乘客候車時間指標0.8,最小滿載率指標0.6,最小企業運營收入指標0.6,交叉口等待時間指標期望值0.8。
5.2評價指標
對于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優化的評價,本文采用的評價指標為路口平均等待時間、路口無等待通過率和旅行時間。
路口平均等待時間是指BRT車輛在交叉路口等待綠燈相位的平均時間,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Waittimeij是第i次BRT車輛在第j個路口的等待時間,Waittimeave是路口平均等待時間。
路口無等待通過率是BRT車輛路口無等待通過的比例,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owaitrate是總的無等待通過率,Nowaitratei是第i個路口的無等待通過率,Nbusnowaiti是第i個路口無需等待通過的BRT車輛數。
旅行時間是指BRT車輛旅行完整個線路的平均行駛時間。
5.3計算結果
使用本文提出的優化算法對該線路行車時刻表優化前后的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使用本算法進行優化后,路口平均等待時間降低了3.73秒,路口無等待通過率提高了15.40%,旅行時間下降了約2分鐘。
表1行車時刻表優化前后指標對比
路口平均等待時間(秒)路口無等待通過率旅行時間
(分鐘)
優化前優化后優化前優化后優化前優化后
19.3215.590.46050.615480.1178.07
6結語
在充分分析快速公交特點的基礎上,本文建立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優化模型,模型在優化車輛交叉口等待時間的同時,考慮了乘客的利益和公交公司的收益,以乘客候車時間指標和滿載率指標保證公交公司為乘客提供優質的服務,以公司的運營收入指標保證公交公司的利益。模型較為準確地描述了快速公交運營中的各種因素,反映了客觀實際情況。
優化算法以優化模型為基礎,通過搜索尋優和二次掃描消除不可行解兩個步驟實現了對快速公交行車時刻表的優化,通過計算實例的驗證,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車輛在交叉口的等待時間。但是,對于算法在實際運用中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參考文獻
[1]ScheeleS.ASupplyModelforPublicTransitService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1980(14):133-146
[2]KoutsopoulosH.N.,OdoniA.R.,puterSchedulingofPublicTransport2,1985:391-414
[3]孫芙靈.公交調度中發車間隔的確定方法討論[J].西安公路交通科技大學學報,1997,17(2B):44-48
[4]楊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理論與方法.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前言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類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但是人均資源卻存在著較大的不足,這一點對于水資源來說也是如此,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短缺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也就要求我國在今后的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必須要切實保障其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而緩解這種緊張關系,保障人們用水的穩定性,但是因為我國水文水資源的信息量是比較多的,這也就給具體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難,要想實現管理的高效性,必須要重點加強相應的信息共享,通過全方位的信息共享來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為水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1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及其現狀
1.1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簡介
對于我國當前的水文水資源來說,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比較復雜的,不僅僅涉及到了水文以及水資源的相關問題,還包括著各種和水相關的灌溉問題、降雨問題、水土保持問題以及洪澇災害問題,對于這些方面來說,其都包含著大量的信息需要進行管理和保存,并且很多時候為了更好地促進水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還應該切實做好信息共享工作,所謂的信息共享就是把水文水資源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信息資源,采用網絡技術以及信息存儲技術等創建信息共享平臺,進而為具體的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撐,提升其水文水資源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準確性,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水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我國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現狀
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方面起步可以說是比較晚的,至今為止也僅僅三十年左右,經過這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一些具體的信息貢獻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和缺陷,具體來說,當前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在具體的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不足,這一點主要表現在相關水利系統的工作上,很多水利系統雖然都建立了自身的信息共享平臺,也充分運用了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相應的信息貢獻,但是在具體的運用效果上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各個不同的水文水資源管理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對于具體的信息管理方式和儲存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進而影響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甚至會導致其無法進行直接的信息貢獻,這一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我國當前并沒有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機制,其相應的機制并不健全;
(2)其次,對于我國當前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現狀來看,在具體的共享氛圍上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很多的水利系統都不注重這種信息共享工作,沒有充分意識到信息共享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并不會主動地和相關系統單位進行水文水資源信息的共享,最終影響了水文水資源的共享水平,這種信息共享氛圍的問題也是當前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中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問題;
(3)最后,從相應的信息共享技術方面來看,在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共享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是表現在相應的技術手段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信息共享的發展,但是更為重要的技術影響則表現在很多的水利系統不注重相關先進信息共享技術的引入,進而導致其在較大程度上干擾了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
2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的措施
2.1充分運用信息檢測技術
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來說,首先應該保障其相關共享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只有保障了需要共享信息的準確性才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保障其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否則如果信息自身就存在一定問題的話,那么在共享之后必然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基于此,針對需要調查和勘測的水文水資源對象采用專業的信息檢測技術進行相關信息的校準就顯得更為必要,信息檢測技術的應用能夠針對相應的對象進行全面詳細的檢查,并且還能進行簡單的信息加工,在加工之后進行信息的共享就能夠發揮較好的價值。
2.2充分運用水文信息預報技術
在水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管理中,相應的水文信息預報技術也是極為關鍵的一種技術手段,尤其是對于相關自然災害的預防來說具備著較強的價值和意義,比如運用信息檢測技術針對相應的水文水資源對象進行準確的勘察測量之后,得到了一定的水文水資源信息,但是這些水文水資源信息都是現時的,不具備相應的預測作用,而運用水文信息預報技術就能夠有效的針對相應的天氣變化等狀況來合理的預測今后一段時間內水文水資源信息的變化狀況,進而對于是否會出現一定的自然災害進行預警,并通過信息共享的方式把這一結果散播出去,提升其新型共享的實際價值。
2.3充分運用各類開發技術
對于水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還應該重點做好相應的開發技術應用,相應的開發技術使用確實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其水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也是當前我國水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比如對于海水淡化的研究就是一項比較關鍵的水資源開發技術,該技術水平提到提升之后必然會對于我國水位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當然,這些技術手段的研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信息共享,并且充分的信息共享還能夠有助于提升這些開發技術的研究速度。
2.4構建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網站
構建完善的水文水資源信息共享網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舉措,對于這一點來說,相應網站的構建最好是能夠采用HTML+DHTML+ASP技術,并且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相關數據庫技術的應用,基于此可以采用SQLServer來實現,而對于具體的網站系統運行來說,則可以采用HTML+XML+JavaScript技術進行創建。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水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加強相應的信息共享是極為必要的,尤其是對于當前我國水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來說,這種信息貢獻的價值更是極為明顯的,必須要在今后的相關工作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張行南,耿慶齋,逄勇.水質模型與地理信息系統的集成研究[J].水利學報,2004,(1):90-94.
[2]朱星明,張行南,白婧怡,等.水利科學數據共享元數據理論的應用探討[J].水利學報,2005,36(8):946-949.
一、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現狀分析
軟件工程實踐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但目前實踐教學體系與軟件產業需求以及專業培養目標十分不協調,實踐課程教學缺乏理論指導,產學脫節,所學內容大都比較陳舊落后;本學科教師掌握的學科內理論知識較多,實踐操作能力和教學經驗較少,導致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常常是紙上談兵,創新能力欠缺,實踐操作能力差,學科發展后勁不足。
二、優化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
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加強工程實踐教學環節,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培養軟件人才的主要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
1、注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采取多元化教學
在理論教學中,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可采用多媒體課件+Mooc混合模式進行教學,強化課程相關理論,在教學同時進行Mooc制作,通過微信平臺等共享,使學生能夠及時對課程內容復習。同時開展豐富的教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在課堂教學當中,縮減理論教學時長,增加教學實踐,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2、明確軟件工程技術發展方向,大力開展實踐案例教學
研究軟件工程技術發展方向,對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有時候,軟件工程將相關工程中引入管理工程學和系統工程學以促進軟件工程學的發展。軟件工程在技術上有如下基本要求:更好的適應操作環境,豐富的拓展接口,后期維護的方便性;軟件工程又具有軟件開發語言較豐富,軟件開發具有開放性等特點。軟件工程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可視化編程,web應用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軟件測試,圖形圖像制作,多媒體制作等。因此,對軟件開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在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優化過程中,著眼于全球化、模塊化、開放化加大教學優化力度,大力開展軟件工程實踐案例教學。多多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工程化案例,且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應在工程化案例教學中得以體現。在設計軟件工程教學案例時,難度適中,模塊數量不易過多。
軟件工程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體系的著力點。在典型案例的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學會結合企業需求,兼顧多方面因素,使開發的軟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更加適眾,及時對軟件做好調試,更好的提高軟件工作效率;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軟件內留有功能擴展接口等。在實踐案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完成案例分析到職場應用的有效過渡。
3、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構建新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作者:劉靜安艷玲作者單位:大慶華凱石油化工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對整個專業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和優化,增加了“三性”實驗項目的比重。實驗改革重點是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加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比例;整合實驗內容,形成理論驗證、操作訓練、綜合訓練漸進式、層次化的實驗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未來學習者社會的和情緒的能力與技能的發展,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以及在復雜系統中尋求某種途徑的能力,去探求、判斷、組織和創造性地運用有關信息的能力將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等環節突出了“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強調面向工程實際,借助“案例式教學”較強的綜合性和啟發性、明確的目的性以及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努力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終身學習的習慣、人際交往技巧和協作精神以及創新精神。課程設計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一項綜合性、創造性、設計性的大型作業。電力系統分析課程設計時間(潮流計算、短路電流計算)4周。通過課程設計之后,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了數學建模的思路,提高了計算機編程能力和運用軟件仿真能力,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設計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創新手段
以“電力系統分析”的教學為例,該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在整個電氣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對后續專業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專業實踐教學的跟蹤管理機制。對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成績評定方法進行改革,制定多元化的綜合考試方法,主要采取平時跟蹤考核(占20%)、實習日記(20%)、實踐課程報告(占40%)和綜合答辯(占20%)來評定學生成績。以學生應該具備和接受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來構建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而言,培養范圍不僅要有一級學科“電氣工程”的特色,應具備“強、弱電”的知識結構,而且也應當具備較廣的人文、社會等方面的知識,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改善教學效果,在實踐環節中引入了基于PSCAD的仿真實驗平臺,作為理論教學模塊與動態模擬實驗模塊的中間過渡環節,有效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優化課程結構和學生畢業考試體制,建立完善的系統。理論學習、實訓操作的完成質量,作為學生推薦就業的依據,建立健全和改革學生畢業考核制度,也是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增加潮流計算仿真計算環節,將學員從復雜的公式和繁重的計算中解脫出來,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種潮流計算方法,理解其優缺點,還可以通過修改模型參數,直觀再現系統潮流過負荷、電壓越線等狀態,提高學員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際條件難以滿足、系統的安全運行也不允許的大型實驗,也可通過軟件仿真來完成。通過設置具有綜合意義的、前后有機聯系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于實驗課上集中練習、研討,充分利用動模實驗室主機聯網功能,將多個此實驗平機構成一個可變的多機環型電力網絡,進行各種潮流分析實驗,實現電力系統的檢測、控制、監視、保護、調度的自動化等模擬仿真,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電力系統相關理論課程的理解,拓寬專業知識。
公共部門中的工作人員相比較社會中其他組織中的成員更具有公共性、政治性,他們往往行使著公共權力,他們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可以說責任是一種職責,甚至是一種義務。只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才會扮演好社會賦予的角色。在我國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中,公共人事管理者被賦予了一定的行政權力,他們必須利用這些權力去完成人事管理的任務并且要對相應的后果負責,這也體現了權力與責任的相對應性。然而在眾多的管理活動中,人對人進行的管理是最難的,在公共部門中,每項工作的順利完成都需要管理主體與客體的密切配合,團結一致,但是由于他們在這個組織中的角色不同,責任也就有差異。管理主體往往會將權力獨攬,操控大局,憑自己的喜好做決策,僅注重行使權力而忽視了管理客體的作用發揮,并沒有把管理客體在工作中的提升與發展納入到自己的責任體系,而管理客體在層級節制的機構中長期唯命是從,在工作中聽從上級安排,認為工作效果好壞都是管理主體的功勞與責任,所以二者之間的責任意識淡薄,失去了對彼此的責任感。
(二)管理主客體間的心理預期差異
在社會交往中,每一個人都會對自己行為相對方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如果達到了自己的心理預期會很滿足,但如果沒有達到這一期望就會影響雙方日后的交往。在我國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中,這樣的現象更加明顯,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上的官本位意識濃厚,在現在的組織中仍有殘余,管理主體處于組織中的上層往往渴望得到下屬的尊重與擁護,希望下屬服從指揮,為了組織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管理客體也會對組織以及管理主體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最首要的是物質上的保障,并且會將報酬的高低與組織對其工作的認可相聯系。同時管理客體對組織有發展空間的預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上級的認可并在合適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從而得到提升,最終與管理主體形成一種合作關系,而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三)管理主客體間溝通不順暢
對于組織內部來說,平日里進行最多的是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了所謂的上位心理與下位心理,處于領導地位的人因身在高處而具有了一種優越感,而處于被領導地位的成員會有一種自卑感。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這樣,管理客體往往由于懼怕管理主體的地位和權勢而表現失常,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導致溝通失效。同時由于組織內管理層次眾多、組織機構龐大,也會導致管理主體與客體間出現了溝通效率低、溝通信息失真等溝通不順暢的現象。
二、管理主客體關系分裂的成因分析
由于我國傳統封建統治的歷史悠久,“官本位”思想意識一直伴隨著封建社會的演進而發展,即使到了近代時期,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同時消滅了許多封建思想和落后文化,但“官本位”思想意識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歷史文化被遺留下來,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仍存在,是我國當前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一)“官本位”意識的產物
官本位是一種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它是一種以官價值至上、官真理至上、官利益至上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官本位意識是傳統封建官僚制度在觀念意識上的反映,這種思想意識嚴重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在公共部門人事管理的過程中,無論這種意識受到管理主體還是管理客體的推崇,都會影響到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中,受到官本位意識的影響,容易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隸屬關系。
(二)傳統人事管理責任的缺失
管理源于責任,管理的本質就在于在管理實踐中通過責任的履行來實現組織目標,滿足組織中人的發展訴求。所謂人事管理,指對組織中的人、組織中的事及其相互關系的管理。當然在眾多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人是多樣的,具有差異的,并且由于公共人事管理具有法制性和權威性的特征,公共人事管理的基本責任也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傳統人事管理基本責任出現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在管理活動中對組織中的人,尤其是作為管理客體的地位沒有正視。傳統管理模式下,將追求效率作為導向,圍繞效率的提高來進行以事為中心的人事管理。對管理客體工作效果的評價往往依據效率的實現程度,可以說在這種工作中,人單純被物化為提高組織效率的工具,人被視為被動的管理對象,進而推動組織決策的執行和組織資源的充分利用。在這樣的用人思想指導下,公共人事管理的工作僅僅履行其第一方面的基本責任,也就是為組織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將促進人的發展這一重要責任忽視,伴隨著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必然導致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之間關系的分裂。
(三)傳統官僚體制的影響
官僚制理論來源于西方,同時也是最早在西方被廣泛運用的,我國古代的官僚體制雖然歷史悠久,但同西方理性官僚制依然存在著顯著區別。可以說我們國家的官僚體制是在不斷地探索和摸索中進行的,并且要考慮到我們國家的具體國情,所以我國傳統的官僚體制固有的局限性和非理性化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傳統的官僚體制給人事管理帶來了以下幾個問題:(1)公共組織部門之間橫向溝通困難,管理主體與客體間上下級溝通不順暢。(2)規章制度繁多,限制了管理客體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自主性的發揮。(3)組織中的權威往往來源于嚴格的等級制度,組織成員尤其是管理客體參與度較低,組織中民主氛圍薄弱,管理客體的工作缺乏主動性,管理主體容易產生。(4)推崇理性與非人格化容易使組織忽視成員感情,缺乏人情味,管理客體心理需求難以滿足。在傳統官僚體制下,人事管理主客體關系非常冷淡,在當今時期,應該做好改善工作。
論文關鍵詞:主題公園;盈利模式
自從1989年深圳華僑城投資創建的“錦銹中華”景區建成開業,到十多年來陸續建設開業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題公園,都相繼取得成功。大型主題公園在我國開創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園”、江蘇蘇州的“蘇州樂園”、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樂園”、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園藝博覽園”、海南三亞的“南山文化旅游區”、廣西桂林的“樂滿地”等大型主題公園,都已達到較高水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這幾年冰雪節期間創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稱為特定時間段內的大型主題公園,其策劃和經營管理水平也已大體與國際接軌。然而在主題公園蓬勃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產生。伴隨著理論界一場旅游資源能否復制的學術討論,上百個旅游主題公園(包括各種影視城)產生,但是沒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公園,很多以影視城為代表的主題公園已經開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資產閑置,主題公園何去何從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產業發展問題。
主題公園是以經濟盈利為目的,根據選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觀和設施使游客獲得體驗的封閉性景點和景區。根據主題公園所能提供的旅游體驗類型(產品形態)對其進行分類,目前的主題公園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景模擬型,各種影視城類型的主題公園;游樂型,比如蘇州樂園、錦江樂園(華東)、夢幻水城(珠海);觀光型,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深圳)等;主題型,基輔號航空母艦(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艦(深圳)、各種水族館;風情體驗型,各種民族村、民俗村。
一般來說以上幾種主題公園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提供初級體驗(經歷)的機會出讓,比如:出售門票;提供有助于豐富體驗(經歷)的相關服務以及相應的服務體驗本身,比如:提供餐飲,住宿服務;出讓圍繞旅游者(潛在旅游者)的消費能力所帶來的可能的收益機會,比如:旅游區內的招商、景區節慶活動商業贊助;獲取資本投入后在旅游項目所在地溢價收益的其它商業開發,比如景區,旅游目的地的房地產開發;出讓、出售具備知識產權特點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藝品、紀念品等;提供保證旅游景點景區內居民可以市場化的公共服務,比如:供水,供電等。
以上六種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來這一基本事實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區本地居民的消費能力基礎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過游客的到來實現相對的規模經濟。
目前國內的主題公園存在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有很多主題公園幾乎只有門票收益一種盈利方式來架構其盈利模式,主題公園產業勢必衰退。單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種風險,這使得主題公園管理者很難獲得有效的融資成果。因而有必要重新認識主題公園,統籌發展,科學謀劃,摸索主題公園盈利的途徑和步驟。
一、探詢市場化商業運作模式
(一)資源資本化模式
資源資本化模式是主要針對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本身比較豐富的主題公園而設計,利用主題公園資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過資本化的手段展開經營。其資本化的部分包括土地、林產、水資源等。首先明確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國家只轉讓經營開發權,由于主題公園作為旅游資源的外部性,所以其行政管理權規劃權和文物保護權就必須由政府行使。可以在其收入中劃撥一部分固定費用加以維護。而轉讓的開發經營權包括公園管理權、開發權、招商權、門票收益權、經營項目開發與收益權等。旅游經營權本身可以抵押,門票收益權可以向金融機構貸款,而土地使用權可以質押貸款。這樣的形式應有法律形式加以確認。比如森林公園和溫泉公園以及一些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公園,他們的設計都可以從資源資本化模式去經營。
(二)獨特性產品吸引模式
獨特性產品吸引模式是在資源本身不夠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況下,通過注入性的產品打造來設計出游客吸引力。這種模式的運用需要結合四個方面因素加以考慮: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主題公園產品的無替代性或稀缺性;決策者行為。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挖掘本地和吸收外來文化元素,打造獨特性的產品。
(三)價值鏈模式
主題公園的價值鏈包括主體鏈、分支鏈和子鏈三個部分,其中主體鏈包括門票、游樂項目;分支鏈包括餐飲、住宿、旅游紀念品;子鏈包括公園會展、對外招商和其他對外盈利服務。
二、設計全新的游憩方式
目前,我國各種主題公園發展參差不齊,其原因為我國大部分主題園的開發者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門和相關投資機構,他們往往從本地區和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從而導致選題、規劃、選址、運營等各方面的錯位,缺乏相互協調、互動關聯。
主題公園作為一種大眾化的休閑產品,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單一的主題設計、旅游者參與性不強、體驗不足的被動局面。所以,主題公園的規劃設計應該需要專業的旅游規劃、策劃智力機構,為主題公園的發展把好主題脈、規劃策劃出可行的方案、創造出全新的游憩方式、設計合理的商業運作模式,指明發展方向。
在游憩方式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本主義、審美凸顯與獨特吸引力、情境化與體驗化、游樂產品化等四大原則,追求實用可操作、獨特奇異的創意觀念。把主題公園的觀賞、運動、教育、娛樂、休閑等各種功能元素加以通盤考慮,形成主題公園的獨特吸引點。例如,西部某旅游城市的主題公園設計出一項“在這里,給你一個支點,你可以撬動地球”的游樂項目:即是運用科學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結構,設計出一個在杠桿這邊,只要你手指輕輕一動,在杠桿另一邊,碩大的地球就被撬起來的娛樂場景體驗區,不僅讓游客學到了趣味的科學知識、了解了神秘的歷史典故。
三、樹立整合營銷傳播理念
具備了良好的市場運做方式,設計了全新的游憩方式以后,下一步就是主題公園營銷。主題公園的營銷應該樹立“整合營銷傳播”的理念,這一理念發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傳播合作效應”概念,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整合營銷傳播的理念已經受到我國旅游營銷界的大力追捧。它的本質含義是:注重對營銷信息傳播手段的整合以及對傳播效率的評價,而不是傳統營銷理論所注重的營銷的所有環節。
四、加快公園經營管理人才開發
目前,我國公園數量眾多,類型齊全,但主題公園經營管理人才還相當匱乏,而且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旅游運營人才培養體系。所以,對主題公園是運營人才的培養是十分迫切的。
關于我國主題公園的旅游人才開發,主要是三全開發,即全員開發、全程開發、全能開發,就是對全體員工進行平等而有序的開發,進行全員培訓和人力資源的整合。全程開發,主要包括員工全程開發和項目全程開發,根據不同的人力資源情況和項目進展情況,實施不同的開發策略。全能開發,即是從員工的知識技能的橫向開發和員工職業生涯的縱向開發。
五、實現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主題公園的盈利模式:即主題公園通過投入相關經濟要素后獲取經濟收入的方式和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手段的結合,其核心是主題公園獲得現金流入的途徑組合。從對主題公園產品系列的橫向和縱向的挖掘深度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盈利模式(按產品開發深度順序排列):
旅游門票盈利模式:即通過簡單的圈起來收取門票的模式,這是主題公園最基本和最初級的盈利模式。
游憩產品服務盈利模式:即提供有助于豐富體驗(經歷)的游憩服務以及相應的服務體驗來實現盈利的模式,它是主題公園的核心盈利模式。
旅游綜合服務盈利模式:即是在主題公園區,通過旅游者的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外延服務來獲取盈利。
公園商業盈利模式:即通過自身的節慶活動和對外招商以及其他會展、廣告、等其他的一系列對外服務而達到盈利目的的盈利模式的組合,這是主題公園的深度開發盈利模式。
因此,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遇到的實際問題,認真謀劃,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主題公園的盈利,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主題公園業,為我國旅游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貢獻,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程波.主題公園——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N].中國旅游報,2004-06-15.
工商管理類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管理和企業管理方面的綜合知識,接受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的基本訓練,具有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再學習能力,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能力結構而言,這類專業不僅要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掌握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來觀察、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意志堅強的心理素質以及較強的科研、寫作和表達能力,也就是動手、動嘴和動筆的實際操作能力。理論知識的獲得,完全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但對于實際操作能力,就需要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習教學獲得。
一、認識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認識實習是培養應用型工商管理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可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可能面向的就業方向有一個初步了解,讓學生初步建立起專業概念和專業感覺,獲得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性的增強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高校在長期的認識實習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實習地點、經費和效果等因素,從時間、內容及方式等多方面著手進行了系統的改革與實踐,建立了相應的新模式,規范了認識實習工作。
1、建立優質規范的認識實習基地
認識實習的首要問題是實習基地的建立。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不愿接受非畢業生實習是事實,聯系實習基地成為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應該認識到實習基地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學習的態度。一個管理先進的企業會使學生實習時處于興奮狀態,除能學到更多知識外,還能激發其學習的激情,促進其創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業只能更多地讓人悲觀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應該花大力氣選擇先進、就近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認識實習合作單位。如為了保證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得以正常進行,我校與建設銀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團公司、大華進出口公司、紅星美凱龍集團公司、中天鋼鐵集團公司以及常州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區的全國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認識實習伙伴關系,并經過較長時間的運行,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合作模式,確保了每次認識實習的順利進行。
2、完善實習過程安排
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與實綱擬訂實習計劃。實習前一個月,指導教師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商量確定實習時間和內容的安排。實習前一天,召開實習動員會,請學院相關負責人做動員報告,強調實習的作用以及實習安全注意事項。進入實習單位后,首先由單位領導介紹企業情況,并強調企業相應崗位對工商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其次,組織學生聽專業人士講座,指導教師詳細介紹與現場有關的理論知識,并根據實習計劃提出相應的要求,著重介紹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參觀現場,由專業人士和指導教師現場介紹和回答相關問題。通過嚴密地實習教學組織,使學生的認識實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嚴格要求、加強考核
安排好實習流程后,還要制定實習成績評定辦法,對學生的認識實習進行跟蹤評價,客觀地評價學生經過認識實習后所達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現場考核,一般采用現場提問和查看日記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實習態度和知識掌握程度。二是評定實結報告的質量,包括全面系統性、撰寫規范與質量、問題探討以及知識的總結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匯報情況,即對所獲取的知識的掌握與表達能力的鍛煉與培養進行考查。將理論講解與企業實習兩者相結合評出最后的成績。
二、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是應用型工商管理類本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增強勞動觀念、事業心與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過去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高校必須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實行“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
1、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的弊端
所謂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就是由學校指定實習基地,學生完全按計劃集中實習的模式。這種實習模式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學校通常是與實習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簽定實習協議,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門將實習生分配到所屬企業去實習。這實際上是實習單位在執行其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接收實習生的指令,實習單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實習的組織形式上,先由學校落實每個學生的具體實習單位,安排好他們的食宿生活,把學生分成2—3個小組,由老師帶隊集中實習,并由帶隊老師全面負責學生的實習工作。這種實習模式的優點是便于對實習生的統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是學校對實習工作包得太多、統得太死,整個實習過程都由學校負責包攬,學生是被動實習,缺乏主動性。二是由于實習地點過于集中,少數企業要被動地接收大量的實習生,勢必會對實習生采取應付態度,實習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實習難以解決食宿問題,實習費用很大,學校難以承受。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企業的自不斷擴大,主管部門不愿也不能象過去那樣直接下達接收實習生的任務。客觀形勢的變化和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使得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顯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的運用
所謂“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就是由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分散各地實習,而少數確有困難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學校出面落實實習單位的模式。在實踐中經過總結,該實習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學校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制定實習教學大綱,對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內容、目的與要求都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制定實習計劃,按計劃提前兩個月左右時間召開實習動員會,以加強同學們對實習的重視,同時發放實習聯系單(學校公函),學生憑實習聯系單自行聯系落實實習單位。實習開始前一周,學生要交回實習單位蓋章接受的聯系單,指導老師在收到聯系單后,對每一個學生的實習單位詳細信息及時進行審核整理。在學生聯系單位過程中,指導教師和班主任隨時關注聯系情況,對到時間可能找不到單位的同學,指導教師事先進行指導并幫助尋找落實相關實習單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按時到崗實習。實習期間,采用電話檢查和實地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與監控。在實習第一周里,對每一位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電話聯系,了解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到崗情況,及時督促學生到崗實習。在實習期中階段,指導老師對學生較為集中的地區進行實地檢查指導。在實習結束階段,與實習單位進行聯系,查看學生是否仍在實習的同時,對實習單位表示感謝。學生實習返校后,上交實習手冊。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評價與實結的情況,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會和座談會,讓同學們積極發言談經歷、談體會,并經過一定的答辯程序,最終評定實習成績。
3、兩種實習模式的比較
盡管“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但與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相比,其優點也是十分明顯的。第一,聯系實習單位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提高了社會活動能力。第二,個人單獨全面接觸社會的過程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價值觀和人生觀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三,與單位個性化的對接使許多學生為實習單位作出了貢獻,受到實習單位的高度評價。第四,加強了單位與學生的了解,為學生就業的雙向選擇創造了條件。第五,為學生職業定位與畢業論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高校在實施這種自主分散的實習模式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實習單位分布面廣,學生自由度大,難以形成必要的制約力。二是部分學生自我約束力不一致導致實習效果不平衡。三是實習單位的情況對實習效果也有很大影響。四是一些學生對實習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特別是對畢業實習缺乏目標等等。
三、實習教學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1、切實依靠專業指導委員會
高等院校普遍設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借助專業人士豐富的經驗來促進專業的發展。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方案的制定應該從職業技能分析入手,由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并讓其參與實習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實習教學體系更加符合畢業生任職崗位的實際需要。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作用,建議所有專業委員在所在專業兼職授課,以便隨時了解專業情況,保證專業發展不偏離軌道。
2、建立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制度
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來說,應當盡可能地安排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比如辦公室文員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銷售工作等;不能進行實際操作的崗位以學生參觀和咨詢為主;總的實習時間至少應當有一個月。一個學生到一個企業進行認識實習,要了解企業基層的一些情況,僅僅一個崗位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多個崗位的認識來匯總成專業認識,所以時間不能過短。參觀考察的對象應該是多種行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所設置的工作崗位是不相同的。當然,一個學生不可能把每一個行業都涉及到,可事先組織學生根據自身愛好來報名選擇行業、企業或公司,當把所有學生的材料匯集起來,就得到了對各行各業的相關需求信息。然后教師按實習行業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兩個星期之內了解到相關崗位的基本信息及該崗位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最后,學生要寫出本次認識實習的實習報告。比如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到工業企業進行認識實習的學生,需要其在實習報告中完成以下內容。首先,畫出該企業的組織結構圖,包括上至最高層管理機構,下至每一個班組和科室的構成。其次,從結構圖中找出自己能夠從事的崗位,最少四個。詳細了解這些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從事該崗位應該具備的計算機水平、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課程知識,如寫作知識、管理基礎知識、人力資源知識、市場營銷、市場調研、資料分析和會計知識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綜合起來寫一份實習報告。
3、構建校內模擬實習平臺
學校可以嘗試在校內構建工商管理類專業模擬實習平臺,營造企業經營管理情景,依托實驗中心開展實習。通過這種模擬實習的平臺,把企業真正的“搬進”學校,讓學生在實驗中心完成模擬實習,掌握企業運作的規律,熟悉企業運作的流程,體會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提高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可以全面提高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管理水平、信息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當然,這個模擬實習的平臺從業務流程安排、工作崗位設置到企業情景設計,都應當盡可能地貼近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實際,突出模擬實習的高度仿真性。環境的設計應使學生有一種仿佛置身于企業實際環境中的感覺。
4、對學生的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實行一體化指導
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大三時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由學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教師,實行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一體化指導。這種指導方法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指導學生,也便于學生幫助教師收集資料、參與教師的研究工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生可以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有計劃地安排實習時間,明確專題調查的主題,從而使實習目標更為明確、內容更為充實。同時,這樣還可以克服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和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學術研究、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此外,還有利于學生尋找工作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實施21世紀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積極參與社會、加大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手段,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貫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輸送優秀人才的客觀保障。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需要高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斷構建和創新大學生實習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建設行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城市住宅區的不斷增加,使機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隨著工程施工的發展,搶速度、保質量、要效益,三者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這就對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決快速、高效、高質量地對工程進行施工的問題。傳統的人力,簡單機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適應工程施工的要求,對于現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機械化作業。因此,對施工機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選型和配置都顯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
建筑機械施工安全是一門科學,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筑機械在工作或在裝拆、調試、運輸等狀況下,對操作者所產生的傷害及其保護措施。建筑機械安全關系到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企業的財產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建筑機械安全事故發生率雖然近幾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形勢依然嚴峻,存在問題還較多。因此,如何科學實行并加強建筑施工機械的安全管理,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
1.1施工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問題原因分析
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各類建筑機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些安全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體系不健全。
(2)建筑機械技術檔案不完善。
(3)安全監督存在多頭管理。
(4)建筑機械操作人員管理不善。
(5)不能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規范性文件。
(6)機械設備施工現場管理不善。
(7)機械設備施工環境惡劣。
1.2建筑機械安全管理改革對策
1.2.1健全安全規制法律體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規及規章。結合我國安全律體系現狀和存在問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規章。3)實行機械強制報廢制度。
1.2.2安全監督部門權限依法嚴格劃分
依法嚴格劃分部門權限,強化行業監管職責;及時制定執法所需的法律法規,認真清理部門間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規條文。國家設置各部門,都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各部門只有各司其職,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運行。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承擔著對安全生產日常性監督檢查的工作職責,在建筑工程安全監管工作中屬于核心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部門規章交叉必然導致執法行為的混亂,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危害性,對現行的法律法規也要組織人員盡快清理,確保法律、法規的尊嚴和權威性。1.2.3嚴格執行規范、建立現場規章制度
施工現場使用的機械設備必須嚴格執行現行有關標準和規范。并在現場機械管理中應制定有效的現場管理制度:1)施工現場各方主體應配備專職(兼職)機械設備管理人員,負責施工現場機械設備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現場應建立相應的機械設備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安全管理職責、安全技術交底、交接班、維護保養、檢查、資料管理等)。3)主要機械設備實行定機、定人、定崗位責任的三定制度。4)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和施工機具不得帶病運轉。5)施工現場機械設備應做到正確使用和安全運行,嚴禁拼設備和超負荷使用。
1.2.4完善技術檔案
根據建設工程施工進度對不斷進退場的各種類建筑機械進行動態跟蹤、收集整理發生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技術資料,能及時建立起有關建筑機械的安全管理技術檔案。安全管理技術檔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機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狀態,便于各種安全生產檢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是具體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一項有效措施;既滿足了建設工程竣工驗收中施工生產安全管理檔案資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術檔案的原則。
2.施工機械調配的研究
機械化施工是一個具有聯系的機械系統的綜合作業過程和管理體系,其目標是實現整個系統過程和體系最佳經濟和技術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機械化施工,就必須根據各類工程的特點,按照建筑施工內容和要求解決施工機械的合理調配問題。滿足施工工程對施工任務、質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證工程的各項強度指標。提高施工機群的協調性。目的是提高機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機械成本。提高機械的系統性。使機械的性能、生產能力適應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盡量降低設備的投資額。
2.1施工機械的調配方法
施上機械的調配過程大體是:分析問題,確定目標,擬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選擇,方案實施。在進行方案選擇時,通過對影響施上機械調配方案因素的分析,應從以下四方而考慮:機械的施上質量指標;調配方案對施上任務的適應性;調配方案的經濟性與施上機械間的協調性。這此綜合指標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條件下,也有較大差異,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另一方而,各個因素往往相互影響,其相關程度準確判定,也可以認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解決施上機械的調配問題既適合施上機械實際情況,又具有可操作性。
2.2機械配套必須滿足的簡便條件
1)各機械的技術規格必須滿足既定工程的技術標準;2)在工藝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采用重型機械并保證為其安排足夠的工作量;3)機械必須具有良好的性能;4)機械必須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建筑施工機械設備的調配原則
1)機械設備的調配必須與建筑施工組織相一致;2)機械設備的調配必須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機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3)機械設備的配制必須適應建筑工程項目多變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4)機械設備的調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3.結語
現階段的交通規劃設計以及管理工程的課程設計都會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關的體系不合理,實踐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這樣就會很難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提高實踐能力,當然也需要加大對交通規劃設計和管理方向的課程設計體系的改善力度。
(一)課時比較少,實踐時間不夠,課程安排存在問題
交通規劃設計和管理的課程設計的研究時間比較短,有關的安排和設計進行了比較多的變化。最開始主要是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設計有關的課程,現階段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很難再進行設計有關的課程,之后直接就變成在大四上學期開始進行設計,不過會出現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學生在實習的時候不具備充分的實踐能力,由于這個時候所有的課程設計都在一起進行,這樣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開展,并且有關的工作比較復雜,進而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課程設計不具備系統性
現階段交通規劃的課程設計工作主要就是為了更好地使用四階段模型以及宏觀模型,交通設計課程的設計工作主要是為了設計部分路段,當然也是為了設計交叉口這樣的情況,交通管理和對課程設計的把控主要是為了匹配有關的交通設計和信號,跟客運有關的交通系統的課程設計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并且沒有充分對城市的宏觀設計方案進行設計,因此要及時改善現有的教學情況。
(三)課程設計和產學研究聯系不夠
現階段的課程設計的案例大多數根據有關的教師情況來開展,每個案例之間沒有充分的聯系,當然和有關的產學研究的聯系并不密切,對于有關的交通工程的情況沒有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就很難完善現階段的教學案例,進而完成課程設計的目標。
(四)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不足
現階段的課程設計工作沒有一個專業的教學隊伍來進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設計的時候給每個課程增加一個青年教師,現階段的師資不足,還有就是有關的青年教師不具備充足的實踐能力,所以設計的時候就會增加工作的難度。
二、課程體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規劃設計和管理主要就是為了分析有關的交通規律和交通系統里面的人、車、路的關系,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科目,比較重視綜合使用的工程技術。所以,課程設計體系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再有就是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加系統以及更加條理,這樣就會使學生更好地去學習有關的知識,進而跟上課程的進度。
(一)對于課程設計體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據有關的設計工作,來開展相關的專業課程,進而確保這項課程所涉及的知識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過有關的工程設計來整合所有課程的設計工作,進而將其整理成一個總體性較強的課程設計工作,這樣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專業交通規劃以及課程設計方案。
(二)工程實踐教育
對課程設計體系的分析就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程實踐教育,這樣可以培養出更多的人才。課程設計里面的工程實踐性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明確教學實踐的需求,明確教學案例和工程實踐的關系,明確教學團隊的實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