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7: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信息化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存在問題
(一)投入不足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基層工作經費少,信息工作所必需的設備老化、設施落后,不能滿足農業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要求。2002年,舞陽縣和源匯區曾先后開通了信息網站,但由于工作經費緊張,網站維護等費用未能及時上繳,造成信息網站被關閉,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二)缺乏人才目前,漯河市農業信息化具體工作人員由于沒有接受過專業性學習及培訓,思路不開闊,視野受局限,對“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3S”等現代信息技術了解掌握不夠,對農業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應用一知半解,缺乏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的農業信息化系統網絡管理、網站開發、信息采編的復合型人才,不利于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穩步推進。(三)機構不健全除市里外,雖然各縣區、鄉鎮都設有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但有些沒有做到專人專管,沒有專門機構,信息員大多都是兼職,且隊伍不穩定,信息員流動性大,工作上往往是顧此失彼,投入精力少,工作不到位,往往造成不是信息過時,就是信息失真,影響了作用的發揮。(四)農民意識淡薄信息對農民的服務主要是通過電腦、電話、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進行,但由于受自身素質和觀念的影響,有些農民認為農業信息與自己無關,對信息尤其是網絡信息持懷疑態度,沒有意識到網絡信息的作用,信息消費觀念不強,缺乏對信息的敏感和應用能力,致使信息服務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這種現象制約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我縣配套縣級農業信息服務硬件設施,重點達到“六個一”標準:一套管理服務制度、一臺多功能打印機和一臺電腦,一套組織網絡,一條電話專線以及一名專職人員。此外,防靜電地板等硬件設施也增設了。
1.2及時做好專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突出時效、質量、創新三大特點,每年撰寫有價值的典型調查材料10余篇,內容主要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農產品、農資市場監測、科技、工作情況、政策信息等,此外,縣農委每年編發《柳林農業信息》60多期,及時上報到省、市農委。
1.3狠抓鄉鎮服務站建設
2011年根據國家金農工程項目建設及2012年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方案,按照全縣15個鄉鎮農業產業發展特點,重新選址統一規劃建立農技推廣農業信息服務站,目前服務站正處于進一步完善之中。
1.4培育農業信息員隊伍
目前,全縣已有信息員64名,其中龍頭企業4名、鄉鎮15名、縣農委20名、種養大戶20名、行政村5名,為使他們的業務素質提高,已初步形成四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并組織農業信息員培訓。
1.5鋪設為農信息服務渠道
按照省農業廳要求,積極注冊“晉農•天天12316”短信服務平臺縣級管理員1名、鄉鎮管理員15名、村級會員1287名,為農民提供農業政策、科技、產銷、農情等服務。
2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投入不足
縣、鄉資金投入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明顯不足,尤其是鄉鎮村級基層點基礎硬件設施嚴重短缺。大多數鄉鎮、村雖然掛有農協、科技學校或閱覽室的牌子,但大多數都不能提供有效服務,形同虛設,同時農戶居住分散影響通信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性,現代化設備入戶還受到了農民收入水平的限制。
2.2農業信息渠道不寬
在內容上指導農民生產、幫助農民銷售等有價值的信息不多,基本上都是宣傳為領導服務和本地農業的信息較多,從而導致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和農業龍頭企業等聯系不夠,因此,渠道還應擴寬些。
2.3農業信息化人才匱乏
我縣總人口3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2萬人,占82%。但經過調查,發現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經過計算機網絡培訓的農民還不到15%。因此,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可以將農產品信息準確、及時的提供給農產品經銷商,但目前由于投入經費少,不夠重視農業信息網絡人才,加上培訓機制的不完善,導致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相當缺乏。
3未來柳林縣農業信息化發展措施
3.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把農業信息化建設納入農村基礎建設投資范疇,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農業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盡快建成相對完整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加快柳林縣農業信息化建設。
3.2加強隊伍建設
在全縣范圍內選拔培養農業信息專業人才,統一組織鄉鎮、村級業務人員舉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培訓。利用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培訓,培養農業農村信息人才,對他們進行信息收集、傳播方法和農業科技、計算機網絡應用基本常識和經營管理知識等重點培訓。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是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對信息員進行培訓至關重要。農民信息員應從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以及農業龍頭企業中選拔有經營頭腦、事業心強、樂于為民辦事和掌握一定農業技術的能人中挑選,努力建設一支業務精、素質好、且有開拓精神的農業信息員隊伍。
3.3加強各種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
要進一步拓寬信息采集渠道,整合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各類網站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農技推廣等服務體系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特別是柳林農業信息網站農民、農村、農業的各類信息;進一步探索利用“晉農•天天12316”等現代化信息平臺進行信息,辦好農業信息刊物,對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與應用進行有序管理,以提高農業信息的實用性。
1高校服務農業信息化建設所具有的優勢
1.1高校先進的技術、設備為服務農業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化,高校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設備方面加大了經濟投入,特別是“211”工程的實施,更進一步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促進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其它服務設施的優勢,也為農業信息化服務奠定了基礎[4]。比如:高校的各種服務設施日臻完善,設備的先進、網絡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檢索的快捷方便、現代技術的充分運用,可以為農業用戶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1.2高校科技人才隊伍為服務農業信息化建設貯備了人才資源高校面向農村服務必須依靠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更需要一批業務素質高、專業化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來進行技術服務與指導。多年來,各高校非常重視教師科技素質的培養。隨著計算機知識普及培訓工作的展開,計算機專家和網絡工程師在高校也大有人在,為高校實現網絡信息服務儲備了豐富的人才資源[5]。
2高校服務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2.1發揮高校教育職能,開展農業信息科技人才培訓農民是農業信息的主要利用者,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關鍵。高校應發揮教育職能作用,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服務。一方面,高校應與地方農牧部門聯手,利用互聯網進行相關技術培訓,以數據庫信息和圖文信息為利用對象,通過發送電子郵件、聯機檢索、光盤遠程檢索等方式,進行農業信息相關知識的傳授。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貼吧等,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種農業建設活動,組織相關人員下鄉活動,真正參與到農業建設當中,學習農業知識,為將來的工作服務。同時,應增加相應的培訓內容,提高相應人員的農業實用技術,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與運用。高校還應進一步注重將農業知識講座與實際操作能力結合起來,建立一支將農村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隊伍。2.2發揮高校科技人才優勢,與政府聯合搭建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與政府聯合建立農業信息網絡平臺,提業指導、商情分析、科技推廣、成果展示、農民培訓等綜合服務,以信息化網絡平臺為基礎,搭建跨校、跨地區的資源、信息整合與共享平臺,構建高校全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信息化體系:一是建立農業專家咨詢服務平臺。通過在線咨詢、電子郵件、電話、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7]。二是建立農業信息傳遞平臺。與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系,將農產品的市場行情、價格走向、品種等方面的分析、評估和預測等信息,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各農業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動延伸服務平臺。將每年舉辦的社科普及周活動向農村延伸、擴展,重點在農民中普及信息知識、信息技術,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懂得利用信息資源,掌握網絡操作技術。總之,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優勢,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樹立社會化服務的全新理念,從“無農不穩”的大局出發,支持農業信息化建設,結合本地域的環境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為促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跨上一個新臺階貢獻力量。
作者:楊麗君 趙瑩 單位:唐山市土壤肥料站 河北聯合大學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044-02
黑龍江是一個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隨著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黑龍江省實施了以農業信息化促進傳統農業改造、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業信息化戰略,把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措施,組織重點推進。
目前,黑龍江省全面開通了涵蓋省農委、東北農大、農科院、畜牧局、供銷社8個省級局域網,13個市(地)、108個縣(市、區)局域網和1000多個鄉鎮信息終端的四級農業信息網絡,并采取微機、機頂盒、信息機等各種有效方式,實現了全省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開通寬帶接入,網絡及信息服務覆蓋面超過94%,實現了近千家農業部門的互聯互通,網絡規模和技術水平均居全國第一位。為了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黑龍江省正在積極探索農業信息化新模式。作為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總體規劃項目,由東北農業大學國際農業信息與產業研究所創建的“農業專家咨詢系統”,自建立以來開展了大量服務于農業信息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業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農業信息化的快車道:“農業專家咨詢系統”
“農業專家咨詢系統”借鑒了國際農業信息化和發達國家農業專家系統的先進經驗,堅持高校科研成果和農業需求緊密結合,立足三農、服務用戶以及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結合的原則,主要以“農業專家在線”網站的形式面向三農進行信息咨詢服務,其發展目標是構建農業高校與政府職能部門、科研單位、農業基層生產單位及農民信息交流的平臺。
1.建立了個性化、綜合性的“農業專家在線”網站服務平臺,為農民、專業戶、涉農企業、基層農業組織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利用東北農業大學的教學科研成果及專家教授的資源優勢,以該網站為主要平臺與載體,通過在線與非在線的方式,將專家咨詢、多媒體傳送、語音電話咨詢、手機短信等系統結合起來,提供針對一個農戶、一個問題的咨詢服務。
2. 收集整理國內外農業科技信息,積累編輯專家咨詢的科技信息,構建了門類齊全的農業綜合信息數據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農業科技信息的傳遞。同時編輯《農業信息簡報》,為領導及專家提供服務。
3.開發電話語音咨詢系統,擴大用戶群,解決低端用戶的咨詢與信息落地問題。由于我國農業人口生產水平較低,鄉村網絡建設相對滯后,因此,“農業專家咨詢系統”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電話語音咨詢系統,并與“168語音電話”、“小靈通短信”、“電話Q吧”合作,使廣大用戶利用手頭的通訊工具盡可能多地得到農業專家的指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
4.聯合研制或整合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通過資源共享和平臺共建實現農業信息傳播和信息化服務效能的最大化。將知識表示、自動知識獲取、推理策略、優化模擬、作物產量預測等功能在“農業專家在線”網站上展示及有效利用。同時利用流媒體視頻點播、多媒體科教光盤開展遠程教育培訓。
5.與地方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合作,擴大服務范圍,形成立體的、綜合的服務三農的信息系統。如“農業專家在線”與地方電視臺合作,開展“三電一機”(電視、電腦、電話、手機)活動,開辦了農業“信息直通車”欄目,除了提供網上信息外,還請相關專家錄制答疑節目片斷,成為解決“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成功范例。
“農業專家咨詢系統”建立運行七年來,經過不斷改造建設,形成了在線與非在線網上答疑咨詢個性化服務的特色。網站日登陸量與日瀏覽次數逐年上升,截至2009年11月末,網站日登陸量1.1萬人次,日訪問量18.1萬次,各類咨詢信息7.7萬多條,專家回答各類用戶問題數千個;用戶遍及省內、省外及國外的十余個國家或地區。該系統以其立體的、綜合的咨詢服務,已成為“黑龍江農業信息網”框架內的一個運行最好、最受關注、最受農民喜歡的節點,網站的建立與運行正在得到國內外網絡用戶的廣泛關注和利用。
二、“農業專家咨詢系統”未來發展的思考
“農業專家咨詢系統”以其特殊的功能,在十余個學科領域內為三農服務,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信息服務方式,為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成為“黑龍江農業信息網”中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個性化服務全面周到的節點。 但是“農業專家咨詢系統”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應該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再下一些功夫,在“三電合一”等方面探討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1.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規劃發展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農業專家咨詢系統”的建設與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必須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用戶對信息化的切實需求,并在不斷把握信息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對“農業專家咨詢系統”未來的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除了要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第一線、涉農企業及農業用戶的實際需求,還要加強理論探討、業務交流,經常請專家指導和規劃,提高“農業專家咨詢系統”設計方案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使其在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整合各方資源,擴大對外合作
“農業專家咨詢系統”屬于高技術領域,資源投入十分龐大。如果不善于整合各方面資源,是難以獲得較快發展的。從“農業專家在線”廣泛的信息咨詢服務功能及發展來看,僅依靠東北農業大學自身的專家力量是不夠的,應將省內甚至國內其他的農業科研技術部門的專家吸收到“農業專家咨詢系統”來,共同做好農業信息咨詢服務工作。這樣既可解決現有專家人數不足、學科門類不全的問題,又可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農業專家咨詢系統”還應該與其他各地區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加強合作,為他們提供信息源及科技支撐,通過他們的網絡與渠道,將農業科技和信息咨詢服務傳送到農民手中;以現有的“三電一機”合作模式為范例,向其他地區推廣,努力提高“三電合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對建設新農村的信息服務支持能力,盡快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3.加強遠程教育,強化信息員培訓
黑龍江省農業信息體系的建設工作,除了要加快網絡延伸、加快數據庫系統開發,拓展信息渠道、擴大農網信息覆蓋面,還要抓好信息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東北農業大學有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業專家在線”有著豐富的農業專家資源,可以通過長期培養、短期培訓和遠程教育等多種途徑,為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培養高質量人才。尤其是短期培訓和遠程教育,最適合農村信息化和新型農民隊伍的建設。
短期培訓可以請農業專家到農村開展繼續教育,通過本地培訓培養“落地人才”。同時,也可以開展形勢多樣的科教興農活動,通過專家講座、技術示范等形式為農民解決具體的農業信息和技術方面的難題。 遠程教育主要通過網絡或熱線電話進行在線教育、在線咨詢等,可以彌補短期培訓后的疑難問題解決。遠程教育可以在學校與農村之間架起一個橋梁,使學校的信息資源、知識資源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于三農和農村信息化。
在下一步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中,黑龍江省將圍繞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信息技術在涉農領域的應用,加快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農業專家咨詢系統”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并將在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解決當前農村信息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民踏上農村信息高速公路等農業信息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世洪.農業信息技術與農村信息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丁海燕.農業信息化及其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3,(6).
[3] 劉清娟.農業信息化對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7,(26).
[4] 王偉,等.加強黑龍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7,(8).
2存在問題
2.1投入不足
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基層工作經費少,信息工作所必需的設備老化、設施落后、設備更新慢,不能滿足農業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要求。
2.2人才缺乏
目前,潛江市雖然加快了農業信息化人才建設步伐,但是農業技術人員、信息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全市農技人員有46.8%在40歲以上,53.2%在30~40歲,并且均為1997年以前畢業的大、中專生。由于沒有建立基層農技人員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農技人員接受專業的中長期培訓機會少,缺乏新知識、新技術,無法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人才激勵制度的缺陷、人員管理的缺陷,導致真在有才能的工作人員不能安心扎根于農村基層[1]。
2.3信息滯后
根據《阿里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3)》中的數據顯示,從整體上來看,到2013年阿里平臺上的涉農網店數量持續增長。阿里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39.40萬個。其中淘寶網(含天貓)賣家為37.79萬個,相較2012年的26.06萬個,有了45%的增幅[2]。潛江市雖然已經建設了若干與農業相關的網站,但是真正能夠產品信息的網站少之又少,農產品供求交易系統和農產品追溯系統更是嚴重缺乏,還沒有網站可以直接接受訂單進行農產品的網上交易和查詢農產品產地、種植過程等相關信息。
3對策及建議
3.1加大投入資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基礎設施
目前,國家加大了對“三農”問題的政策,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加快了。當前的農業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有力提升的保障。同時,進行財力資源整合,共享設施效果,變分散投入為集中投入[3]。
3.2加大農業人才培養力度
加大對農民創業培訓、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民合作社領頭人;加大對農民信息員和科技示范戶的培養力度;引進合適的農業信息化人才,建設一支熟悉業務、責任心強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隊伍,除了專家,還要有適合的農村信息化服務人才。加大培養服務于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
3.3加大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力度
潛江市農產品市場目前貨好卻難銷的矛盾。主要問題在物流,很多農產品具有季節性、不易儲存的特點,在保鮮、運輸等處理上較為困難,這使得新鮮的農產品不能新鮮的到顧客手中。怎樣突破農業電子商務瓶頸,為農業生產加工、農產品流通企業、員工和農產品消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解決產后信息化的難題?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導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示范體系,完善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信用服務和安全認證系統建設,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現代冷鏈物流等支撐體系建設,營造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二是要疏通渠道,著力探索全流程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及應用,以完成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整個電子商務過程,有效解決農產品供求難題;三是著力解決農業科技、信息入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和市場的對接,推動“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促進中國供銷(潛江)農商大市場建設。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裝備現代農業,實現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話“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國31個省級農業部門、80%的地級和40%的縣級農業部門都建立了局域網,覆蓋省、地、縣、鄉的農業信息網絡群已初具規模,80%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擁有計算機并實現聯網,農業網站群逐步建立。建起了一批農業綜合數據庫和各類應用系統,數據庫、多媒體、人工智能、系統模擬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業宏觀決策、資源區劃、遺傳育種、災害預警、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應用。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統和相對規范的信息采集、報送制度。啟動了“金農”工程和“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等重點工程,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2.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信息采集渠道不規范,采集方法欠科學,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程度低,重復建設與浪費現象普遍;農民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正常的產業信息需求不足;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夠;信息工作隊伍服務能力不能滿足需要,難以及時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等等。總之,與新農村建設對農業信息工作的總體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
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盡快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
1.健全農業信息化規劃、協調機制。各地政府部門應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將其納入長期發展規劃,加大資金和人力投入。要設立農業信息化領導部門,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研究和制定具有較強統籌性、前瞻性、滲透性的農業信息化建設中長期總體規劃以及階段目標,加快制定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政策法規等信息采集、處理標準和信息服務規范,構建農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強化信息化建設協調機制,因地制宜地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制定公共標準、搭建公共平臺,確保業務銜接,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2.構建農業信息化綜合推進機制。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理論創新。各地相關部門要發掘、總結和提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績和經驗,多參與學術交流,選派業務骨干到先進地區進修、深造或訪問學習。要注意跟蹤國際農業信息化發展動態,把握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豐富和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理論,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
加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和法律建設。制定信息機構管理、信息資金投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人才培養教育與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強信息產權、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場等方面法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信息化在人、財、物等基本條件和管理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農業信息化參與各方的權益,減少信息活動的侵權、犯罪行為和各種糾紛,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開發。政府要以實施重點工程和示范工程為契機,加快農業信息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盡快建成相對完整的多點少層開放式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網絡體系建設堅持布局合理、統一管理、相互協調、結構優化。建立健全并不斷更新各類專業數據庫,加強農業應用系統開發。統一農業信息化數據采集和加工標準,拓寬采集渠道,優化采集手段,提高采集水平,“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建立健全和執行信息制度,加強信息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資源效益。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宣傳和交流。組織新聞媒體宣傳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效,營造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良好社會氛圍。發展各種農業信息傳播形式,總結典型經驗,積極開展信息工作交流。根據本地實際通過網絡、電話、短信息等多種形式進行農業信息的傳遞,擴大農業信息的覆蓋面,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進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和農民增收。
3.完善農業信息化投入保障機制。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以及民間投資積極性,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國家應從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財政支農資金中適當安排份額,專項用于農業信息化建設,各地政府提供配套資金。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各種渠道吸引外資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建設資金要適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對服務效果好的建設項目給與支持。
4.確立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機制。在大中專院校加強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以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加強對現有農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培訓,制定實施“農村教師、農村干部、中小學生和農民工”信息技能培訓計劃,并在現有專業人員中培養和選拔一批學術帶頭人,吸引國外農業信息科技人才,充實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
5.強化農業信息化評價激勵機制。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體系,確定難易適度且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目標,應用動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合理組織農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的中期評估、竣工驗收和運行后評估等動態評價,吸收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評估,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能否提供運行經費和安排后續信息化建設項目的主要依據,對完成情況較好項目實施獎勵。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農業科學研究信息化、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進一步提高*國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農民家庭電話、彩電、計算機普及率,廣播、電視、互聯網農村人口覆蓋率居全國前列;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建立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農村政策、農業氣象等主要農業數據庫;信息網絡建設實現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級平臺為龍頭,市、縣網絡為骨干,貫通鄉鎮、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信息網絡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與完善,初步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農村信息員隊伍,總結推廣了“招遠蠶莊”等多個農村信息服務成功模式;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得到一定應用。但是,同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工作機制不夠健全、人才缺乏、信息資源分散、信息進村入戶難、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不能適應*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各地、各部門一定要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采取措施,下大氣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實施“金農工程”,突出農業生產信息化、農產品流通信息化、農村管理信息化和農村社會服務信息化四個重點,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全面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二)工作目標。到“*”末,基本構建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撐體系。建成較為完備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通信服務“村村通”向深層次推進,基本實現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精準農業、虛擬農業、農業專家系統、農情監測和速報、自動化控制等主要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更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對于農業增加值的貢獻率有較大提高;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電子商務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全省65%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基本實現農村管理信息化。
三、工作重點
(一)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積極探索發展高效農業新路子。依托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研究與試驗,力爭使*省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引導信息技術企業開發、生產適應農業需求的電子產品和應用軟件,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建設好*、*、*、*4個省級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園區。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廣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PS)和計算機自動控制、模擬等技術,逐步實現精準選種、精準播種、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田間管理和精準收獲等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合理使用各種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節約型農業和生態農業,推動*省農業的現代化、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大力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以龍大集團、諸城外貿、金鑼集團、凱銀集團等省內45家國家級重點龍頭農業企業為示范,推動信息技術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的廣泛應用,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加快*省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步伐。
(二)推進農產品流通信息化,促進市場繁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設立電子信息屏。以國家和省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區為依托,建設省級農產品交易平臺等農業電子商務系統。鼓勵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建設,扶持建設“壽光蔬菜網”、“*蘋果網”、“繡川梨園網”等一批縣域經濟特色網站,拓寬銷售渠道,形成品牌效應,促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搞好農產品現代物流,推進信息技術在農產品運輸、銷售環節的應用,實現供需對接,積極推動訂單農業。圍繞糧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糧食收儲、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糧食行業的管理質量,保障糧食運行安全,增強糧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三)推進農村管理信息化,提高農村科學決策水平。開展農村管理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研制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村經濟管理系統、稅費征收管理系統等農村管理應用軟件,組織開發具有*省特色的農村管理信息系統等。采集、整理農村財務、土地、水資源、勞動力等基礎信息,建設完善農村信息數據庫,加快涉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盡快建成省級農村管理信息系統數據處理中心、縣(市、區)級農村管理信息系統數據處理分中心和鄉(鎮)數據處理站,逐步實現省、縣(市、區)、鄉(鎮)、村間的數據傳輸和信息共享,促進農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
(四)推進農村社會服務信息化,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功能完備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標,采用互聯網、廣播、電視、信息接收機、電話、無線傳呼機、信息欄、明白紙等多種形式,確保信息進村入戶。加快推進農村社會公共領域信息化建設,普及信息技術在農村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治安等公共事業中的應用,重點建設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系統、農村疫情監測防治和衛生信息報告系統、醫藥食品檢疫防疫信息系統、農村勞動力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信息系統、農村遠程教育系統等,盡快啟動農村公共事件應急處理信息系統。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宣傳和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宣傳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信息化的良好氛圍。貫徹《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意見》(魯辦發〔20*〕25號),落實有關優惠政策。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制定“*”發展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優惠政策,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1引言
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顯現。廣西雖然在政策扶持下取得不錯成果,但水平依然較低,對于民族集聚的區域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與重點扶持對象。農業現代化是使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農業管理手段,其內容與技術是動態變化、與時俱進的,農業信息化技術是跟上這種變化的關鍵。《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推進農業信息化、現代化落實應用于各個行業領域。進入21世紀,信息化是時展的趨勢,農業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因此,探討廣西農業信息化發展特征與趨勢,分析其動力機制、制約因素與造成水平差距的原因,明確適合其發展的途徑與實施策略,尋求更加科學的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國內外關于農業信息化已有不少研究,理論成果有信息技術論(許愛萍,2004)、系統工程論、農業經濟論及信息資源論(王洋,劉堯等,2010)等。現更偏向于量化測算的方法來明確信息化水平(CaoJ,2015),主要是劃分和構建不同評價指標體系(黃婷婷,2008),運用波拉特法、IUP模型(MugwisiT,2015)、信息化指數模型(MatousP,PratiwiA,2015)及三因子多參數指數模型等方法測算農業信息化水平(LiuC,2012),進而做進一步分析。農業信息化目前仍沒有統一、集中地表述,但普遍認為必須依靠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劉利永,2015;袁曉慶,2015等),有效的開發與利用服務農業發展,最終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與綜合競爭力為目標(韓海彬,2015),同時保障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可持續(梅方權,2001),實現先進管理模式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多元豐富(邢嬌陽,2015)。本文認為農業信息化是動態的過程,其內涵需要不斷創新豐富,通過以廣西為例簡要分析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和產生差距的原因,探討其發展趨勢,提出今后實施路徑的可行性策略。
2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特征
2.1總體概況
截至2015年底,廣西實現了100%的行政村通電話;寬帶覆蓋率小城鎮達到91.8%,行政村達到47%;廣播電視中心和省級電視臺的無線覆蓋工程已經完全完成,其中,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7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31%;各市縣鄉鎮行政村91.1%實現有線廣播電視光纜網。農業信息化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及網絡等媒體,向全方位擴展。自2011年起,廣播和電臺針對農業人口和農資企業推出諸多“三農”節目。
2.2信息技術與農業加速融合發展
廣西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強化了頂層設計與應用示范,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逐步應用于農業生產各領域,并得到農業企業和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認可。以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農業信息化試點,大力發展具有延伸農業產鏈條功能的加工和服務業,不斷探索具有廣西特色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諸如農業信息類網站實時報道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模式,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農業—農村—農民”熱線平臺以及一系列移動APP的應用,通過農業信息交流和移動新聞的方式實現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于土地流轉和確權、農業園區管理、環境智能監測、生產自動調控調度等需求的系統和平臺逐步建立,提升了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
2.3農業信息化產品多元
廣西糖料蔗、南菜北運、特色水果及桑蠶繭等農林產品產量保持全國前列。為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廣西針對性的開發了多元的農業信息化產品,如農牧信息化管理平臺和農資安全監管平臺,大幅提升了農業產品的管理效率;農村土地經營權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土地承包流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綜合性智慧農業環境監測與控制平臺以精細動態方式管理農業生產,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3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3.1信息技術利用能力有待加強
廣西氣候條件和農業資源雖優越,但因經濟和教育相對落后,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對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有限,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業技術的傳播以及信息化平臺在特色優勢農產品富集區的布局。另外,因民族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落后,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增收困難,導致村內多數青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婦女成為農業主要勞動力。即便獲取了有用的信息,風險意識較低、容易跟隨大眾趨勢、持懷疑態度等問題也影響著利用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
3.2信息化整合力度有待加強
雖然廣西推進農業信息化取得不錯成績,但相對于國內發達地區以及美國、日本、歐洲差距甚遠(MatousP,PratiwiA,2015)。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投資大、收益慢、需要社會、企業和政府積極配合的長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導和整合。當前廣西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規劃設計不完善、結構設置不健全、資金分散、技術人員流動量大及人才短缺等現象,存在眾多信息不通、重復建設等問題。此外,各類企業參與度不高,進一步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推進。
3.3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而廣西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進程中注重農村網絡和通訊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采集、篩選以及數據庫等建設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方案,導致農業信息資源的采集效率低下,信息資源的挖掘深度不足、重復率高、有效性低等問題凸顯。
4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策略
4.1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認知程度
農業信息化推廣的過程,是傳統小農觀念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種植技術與農業管理的觀念融合發展的過程,只有當新事物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才能廣泛應用。政府應采取主動的方式推進農業信息化,通過培育試點、樹立典型案例的方式,以點帶面,讓農民真正看到實效,變被動式推廣為主動式運用。同時,鼓勵有想法有條件的農戶嘗試新技術,給予技術支持,幫助其增收,轉變周邊農民的認知觀念,使他們積極配合信息化建設工作,推動農業信息化進程。
4.2建立信息技術標準體系,推進統一應用平臺建設
推進廣西農業數據信息中心建設,完善信息技術標準體系,搭建“農業云”管理平臺,建設農業大數據庫。加快統一的農業應用管理平臺建設,完善農業生產指揮調度平臺功能,加強農業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實現系統互聯互通、信息統一報送和數據資源共享。推進土地信息平臺、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平臺及農業電子商務等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網站、APP、微博和微信平臺,不斷加強信息、共享和公開。
2農業信息員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涪陵通過農村信息員專項培訓、陽光工程培訓以及“金農工程”等項目培訓農村信息員近1600人次,為全區各行政村平均培訓農民信息員約4.2人次,通過培訓,增強了農民收集、利用和相關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全區農業信息化服務的軟件水平。
3存在問題
3.1農業信息化基礎薄弱
近幾年來,盡管全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建設范圍主要限制在部分有條件的鄉鎮、村(居)開展農業信息化區鄉村三級示范建設。因此全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并未遍及整個農村基層面,更未達到全覆蓋。同時,由于全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占整個農業投入比例較小,以及偏重于城鎮化信息建設的投資,造成了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截止2011年底,全區農村固定電話家庭普及率僅40.7部/百戶,盡管全區接通寬帶鄉鎮的比例為96.5%,接通寬帶的行政村的比例為80.5%,但電腦普及率僅為12.7臺/百戶。農民獲取信息還是主要局限于像廣播、電視、報紙等這樣的低層次媒介上。因此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導致了農業信息技術無法有效傳播,信息服務質量較低,為城鄉統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3.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動力不足
盡管涪陵區農業產業化有了長足發展,但全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以分散經營的農戶為主,即使農民是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由于其對市場信息微乎其微的影響而失去提供和獲取信息的動力,往往被動地接受各種市場信息,影響了全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3.3農業信息資源利用率低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逐步發展,全區農業信息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絕大部分信息掌握在區鄉兩級政府部門手中,且分布在不同的行業、部門的網站和各類系統中。從而導致了資源系統間缺乏共享機制,重復建設、浪費現象嚴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3.4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信息專門人才匱乏
全區目前已培訓各類農民信息員1600人次,但這些農民信息員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達不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同時由于涪陵區長期以來對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投入相對較少,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遠落后于社會需求,特別是高層次農業信息人才匱乏,農業信息化人力資源缺乏、投入不足,成為制約全區農業信息建設的主要因素。
4涪陵區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4.1政府主導,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
由于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具有明顯公益性的性質,因此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各類相關機構、企業參與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政府還要充分發揮其管理和協調作用,加強農業信息化規劃與信息標準化建設,強化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監管,提升信息資源的運用效率,杜絕信息誤導事件的發生。
4.2整合現有資源,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涪陵區存在多部門、多行業都在開展農業信息化建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現象,應當成立區級農業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對全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同時整合現有農業信息服務資源,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目前該區移動電話普及率達96部/百人,因此利用手機終端來實現農業信息快速有效地傳遞,是提高農業信息綜合利用的途徑,尤其是將農產品生產管理、質量安全、市場交易信息作為重要平臺加以打造。
1 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1 信息服務資源供給不足
(1)面向農民的欄目,媒體依然較少,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形成以吉林農網、吉林12316熱線、12582短信平臺為主的“三駕馬車”形勢,但是著眼全省來看,以上三平臺的普及地區仍集中在吉林省農村的部分經濟發達地區。以上三個平臺受到網絡寬帶建設是否完備,運營商宣傳是否到位的制約,導致部分山區不能完全覆蓋。且吉林省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集中在延邊自治州等地,該地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受語言因素制約,需要當地電視臺及移動網絡運營商進行本地化的信息資源支持。
(2)政府的主動宣傳力度不夠,一方面,傳統手段的宣傳力度不夠,本文調研期間農民普遍反映很少有政府組織的科技宣傳隊下鄉宣傳農村信息化建設,沒有一人的科技信息是由政府方面的科技組織主動上門宣傳而獲得的。同時農村信息站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完全發揮,有問題的時候農民更習慣于問“熟人”“能人”“明白人”甚至是涉農企業銷售部門及客戶服務部門,廣大農村信息服務站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
另一方面,新興媒體宣傳手段受到資金投入方面的制約。一方面、農村現代信息化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這些特點使得部分官員對現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熱情不足。另一方面,吉林省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受到總的財政投入的制約,吉林省的信息化投入遠遠落后于黑龍江,遼寧等東北農業大省,即使是沿海地區的廣東省也遠遠不如。這些都在制約著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
(3)政府需要高技術素質的基層人才,本文調研過程中,農民反映在信息整合、方面缺乏實用性。由于目前農村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普遍在外學習、工作,農村留守人員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一輩農民,即使電腦和網絡通到了村里,依然找不出人會用,且部分農村基層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設的熱情,平時只負責通知相關信息宣傳活動,收取費用,其他的一概不管。另一個現象是縣級、鄉級政府中缺乏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且了解農村現狀的專業性人才,往往脫離實際,如隔靴搔癢,造成信息與現實脫節的狀況。
1.2 農村信息終端處于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弱勢地位
(1)農民缺乏信息化熱情,農民信息化熱情缺失體現為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的大量先期投入和農民微薄的收入之間的矛盾。調研過程中一農婦曾表示因為服務資費的原因家里至今未安裝電話和寬帶,更不要說電腦,數字電視。縣城近郊農村都是這種情況,那么山區農村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網吧現階段仍然只有少數地區普及到村,大多數地區仍需要農民到鎮上才有網吧,無形中提高了信息普及的成本和難度。
(2)農村信息化建設受到小農意識的制約,小農意識限制著農村信息化建設。本文調研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農業信息往往不會得到共享,農業信息下發到村之后,再進行調研發現部分農戶并未得到相關信息。當問起一個得到信息的農戶時,發現農民往往得到信息后人為的停止信息擴散,因為其擔心信息擴散開來會影響自家農產品的銷路,用農戶的話來說就是“有錢自己賺”,這使得本來就少的信息服務更加支離破碎。
1.3 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
(1)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現狀研究,“應用是信息化的出發點和歸宿”,(信息產業部副部長)。我省農村經濟要借助信息化的東風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重點放在信息的實際應用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數字和硬件設施配備的考察。
涉農信息網絡發展迅速年輕的互連網與古老的農業連接起來,對農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績背后存在不足近年來涉農信息網絡的迅速成熟和發展體現了全社會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把目光投向“三農”,這是應該欣喜的事情,但我們也應看到成績背后的不足。
(2)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原因分析,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快,信息平臺反映速度慢。有關農資、農產品等信息要求時效性強,比如產品供銷,大多農產品是需要保鮮及時供應,如果錯過了最佳時機,農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興嘆。特別是網絡信息,其更替速度應該是最快的,但我們總能在相關的網站看到屬于“昨日黃花”的內容,乍一看來,信息豐富,但真正能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農網站的更新、維護不容忽視。
其次是基層對于信息媒介的宣傳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信息媒介沒有發揮實際作用。研究人員在農村走訪時看到,我省基層農村的科技點、村級圖書閱覽室有不少關于農技、養殖、致富等方面的圖書,但很多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塵土說明了它們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圖書、期刊一上架就關門大吉,只等領導檢查時才開門迎客,原本應該切實服務農民的東西成了擺設,造成了信息資源極大浪費,也影響國家有關“三農”政策的落實。
最后,部分農民信息需求的主觀積極性不足。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幫助農民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也是讓信息成為刺激、保持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2 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方案研究
盡管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越來越顯示出助力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整體上仍處于發展初期,不僅地域分布極不平衡,而且其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目前,農村網民,農村網商在全國網民。全國網商中的比例過低,僅為12%和10%,不容樂觀。固然這是由我國目前城鄉二元化的現實造成的,但是這也是對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挑戰和機遇。這就更需要各類主體長期努力,共同推進,其中,尤其需要政府繼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政策。
2.1 充分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
繼續大力縮小城鄉差距,改善各類農村基礎設施,將農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優先的地位除道路交通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需繼續加大力度外,要特別重視物流配送、商流組織“軟”的方面,積極探索通過有效的商務模式、組織模式創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農民需求分散性帶來的困難;大力發展農村草根物流,解決“最后/最初一公里”問題。目前各地“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而作為接受新事物主力的年輕人很多都進城務工,使得農村與城市數字鴻溝有拉大的跡象,值得警惕。
2.2 構建“一體兩翼”信息服務模式
解決問題需要多方努力數字和硬件設施當然也能反映當前信息化建設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構建一個真正能為農民接受的信息服務模式,才能逐步提高現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實用度。農業信息化包括計算機運用,信息存儲和處理技術,通訊、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等,要在農村實現信息化,觀念更新不可或缺,培養和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使農民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環境。
總結已有的農業信息化供給模式和服務資源,并對調查到的信息服務模式進行優化重構,提出建設“一體兩翼”的信息服務模式,“一體”是指“平臺+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農戶”的信息模式,“兩翼”則是指“協會+農戶”和“企業+基地+農戶”的信息服務模式。一體是主線,是主體,重在公益服務,是政府抓的重點;兩翼是補充,是豐富,重在市場服務,是社會力量作用的途徑。圍繞“一體兩翼”信息服務模式的建設,結合吉林省實際,進一步提出了今后吉林省應圍繞“省級抓平臺、縣(市)級抓培訓、鄉鎮抓服務”的工作思路,以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點為重點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以完善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提高農民信息獲取能力為目標,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農民組織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
重點圍繞“弱勢的農村居民、弱勢的農村中小企業和薄弱的農村基層組織”三大服務主體需求,以農村民生、產業、政策及呼叫應訴服務等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開發應用為重點,強化平臺內容建設;以寬帶為多業務主要承載平臺,IPV6、3G、TD-LTE、NGB、WiFi等技術為支撐,以無線網鏈入有線網的融合為主要方式,探索實施了寬帶到村,NGB-W無線入戶模式和無線數字電視入戶模式兩種“三網融合”模式。
還要通過政府引導,并結合農村情況,運用培訓、演練的方式增強農民對信息化的認識。信息產業部門要抓緊制定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法規條例,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組織協調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信息企業應繼續跟蹤、研究世界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結合當地情況,在加快建設新一代高速寬帶信息傳輸網的同時,加強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村信息化的成功實現,農民、政府和通信企業一個都不能少。要通過務實而非務虛的方式使信息化成為促進農村繁榮,解決“三農”題的有力杠桿。
2.3 大力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