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6: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成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此階段的薪酬管理工作大多數由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或創始人來執行。他們也決定著企業中所有員工的薪酬標準。該階段薪資的確定缺乏有效的標準。在進入企業成長期后,這樣的薪資確定方法通常無法有效激起員工的工作熱情。
2.員工訴求與企業大幅增長的成本間存在矛盾。
企業進入到成長期后,經營規模得到快速擴張。此時,企業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才可以不斷滿足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強烈。在企業日益蒸蒸日上的發展背景下,老員工開始期望可以與公司一起分享成長的收益。如果員工訴求與成本壓力間的矛盾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就會導致人才流失,員工隊伍的不穩定。
3.人才競爭也是企業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的競爭過程中,薪酬競爭首當其沖。經過了成長期后,企業中業務與能力較突出的員工通常會成為競爭對手之間爭奪的對象。企業不僅要注重組建核心員工隊伍,還應注重這只隊伍的培養與維系。公平性薪酬的管理將會為企業達成這一目的。
二、公平性的理論框架
企業的員工在感知薪酬管理時主要涉及四個維度,即信息公平、程序公平、結果公平以及交往公平。只有在這四個維度上同時感知到了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他們才會認為受到了公平對待,進而激發工作的積極性。信息公平是指管理人員為企業的員工提供的各種薪酬信息以及對于薪酬的管理與解釋的過程和結果。程序公平是指企業的員工對于薪酬管理的公平性的有關評價。企業的員工要根據管理人員與員工之間的雙向溝通、薪酬制度的公開性、員工投訴與上訴的各種程序以及由員工參與的薪酬設計與管理工作等方面來評估企業的薪酬管理程序的公平性。結果公平是指企業的員工對于薪酬分配的結果是否公平的相關評價。員工的這些評價由員工對自己付出的勞動、所期望的回報是否得到滿足以及自己所得與他人所得相對比等等而決定。交往公平是指在薪酬管理的過程中,企業員工所感知到的與管理人員之間互動態度的公平性。
三、以公平性理論為基礎的薪酬管理設計原則
1.要以維系核心員工為重點。
要想做好薪酬管理的相關工作,就要權衡好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要承受的人工成本壓力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平衡。企業要在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基礎上,使薪酬標準跟隨市場的總體水平,重點維系核心員工,達到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的目的。
2.以崗位評價為基礎來確定崗位價值。
合理的績效評估制度與較清晰的崗位職責,是企業能夠實現程序公平的基礎。企業在進入成長期后,工作分工逐漸明確,不同的崗位所創造出的價值差異開始顯現。公平性薪酬管理要求員工的收益要與其工作績效相掛鉤,也要與崗位的能效相匹配。這一原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意戰略性價值。要從員工所負責的工作本身所具備的綜合性、全局性以及長遠性出發來考慮問題。第二,注重風險性價值,不同職位的承擔者在實際工作中所面臨具體風險的大小不同,員工在工作中若出現失誤,這類失誤所帶來的后果越嚴重,企業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第三,注意可代替性價值。就是企業所提供的職位本身是否對特定的技能以及某方面的勝任要素有一定的要求,企業需要考慮到如果這一職位的承擔者出現了缺位的情況,是否有其他人可以取代,企業的全局工作是否會因為缺位受到一定的影響。第四,注意管理幅度的價值。在這一方面,企業需要考慮的是那些被評估的崗位中直接領導的下屬的數量的多少。
3.要強調信息公平
。薪酬管理的信息公平原則要求企業要向員工提供薪酬的相關信息并對結果進行解釋。首先,企業在設計薪酬制度以及設計考核制度的初級階段中,要充分地傾聽、吸收員工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使員工在制度設計中的參與度得到提高。其次,對于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及標準的設計,企業需要與員工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使員工能夠對必要的信息進行充分的了解。最后,企業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及考核結果在確定后要向員工進行準確無誤的傳達。
4.要強調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原則要求企業的管理者能夠秉著誠意的心態,注重與員工之間的溝通與互動。管理者要向員工充分的傳達薪酬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相關信息,來表達管理者誠懇、重視的態度。同時,管理者還要重視員工的各種訴求。在員工對一些問題心存疑慮的時候,管理者要向員工進行細致、耐心的解釋。
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日常教學中,對學困生的心理轉化要以“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為支點,以積極的態度,賞識的眼光看待他們。讓他們寫出自己最不愿做的事情,并告知他們最不愿做的事情是因為他們不想做,他們不自信是因為不想改變現狀,總是在找一個可以讓自己逃避現實的理由,麻痹自己,放縱自己,不敢面對自己,不想讓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在連續的刺激下,學生逐步的可以正視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積極的開始展現自己。在課堂上也表現出多提問,多交流,在課堂45分鐘內多“照顧”學困生。學困生的“閃光點”是多方面的,也是微弱的,所以要細心捕捉,一經發現,及時表達贊賞,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讓學生自己搭建知識體系———合作學習
開展合作學習首先要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可將6人分為一小組,小組內學生成績有差異,至少有一位英語成績優秀,每組同學的座位安排在一起,有助于課堂活動,不同小組之間的學習成績大體相同,以利于各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每個學習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為小組長,負責全組的學習活動。
上課時便開始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起初,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老師可在一側耐心等待,或如蜻蜓點水般的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便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匯報,在小組匯報時會發現一些問題:學習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了“多余人”,或玩耍,或走神,或靜聽……熱鬧非凡,亂作一團!真可謂是“熱鬧”掩蓋下的少數人學習,多數人休閑。課后應積極回顧反思,在這樣的課堂上,小組合作處于一種缺乏調控與指導的放任的狀態,合作學習成了一種包裝。學生普遍存在:一是不聽,自我為中心。二是似聽非聽,受無意注意支配。三是機械收聽,對別人的意見不思考、不理解,更難以提出自己的意見。
針對這些情況,要查找一些關于合作學習的方法,了解自己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1.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2.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導。
實踐中要及時調整方法,例如,在游戲中讓學生感悟聽的重要。比如做“傳話”游戲,讓學生在笑聲中感受聽的重要;刻意提醒要求學生盡量用點頭等肢體語言和簡單的聲音回應,加強學生聽的外在行為的指導;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別人講了什么,自己是贊成、反對、還是補充,依據是什么,注重他們聽的內在習慣的養成;盡力對學生的發言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學生在鼓勵和期待中成長。
2,焦躁不安。教師成長一般有四個階段。即起(入行階段)、承(表現階段)、轉(中年職業階段)、合(交棒階段)。青年教師的焦躁不安的情緒主要表露于“起”與“承”這兩個階段,常常表現為急躁冒進,急功近利,貪大求全。常常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實際的專業發展目標。面對重重困難,顯現出一種無所適從的焦慮心態。
3,盲動、冒險。由于青年教師焦躁不安,情緒取智,使得行動常常帶有盲目性,行動之前沒有必要的計劃籌措,只要出人頭地,對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這種病態心理也是當前教師隊伍年青人違紀違法事件增多的一個主觀原因。
(二)青年教師產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師在接受師范教育或崗前培訓中缺乏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對教師職業起、承、轉、合的起碼認識,進而動機淺顯,目標不高,熱情不足,行動不利。這是造成青年教師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教師職業正成為職業壓力來源多、壓力強度大的職業。根據朱從書、申繼亮教授研究表明:當代中小學教師面臨工作量大的壓力,管理學生的壓力,考試的壓力,進修科研和評定職稱的壓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壓力,再如學生安全問題、家長認識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師浮躁心理的職業方面的因素。
3,由于教師在工作壓力重壓下,以及對教師角色認知有錯位。青年教師在成長中無法對職業角色進行正確定位,故而產生了職業倦怠,出現自我貶損、人格異化、效能降低等現象,進一步激化與深化了青年教師的浮躁心理,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4,職業高原期,是每個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由于青年教師抑或個人原因、家庭和社會因素、組織原因,造成了職業高原期。如果從教師管理角度,沒有一套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科學評價機制,加上學校沒有成為學習型學校,那么青年教師就容易受職業高原期影響而加劇浮躁心理的發生、發展,甚至會動搖青年教師的職業信念,這是造成青年教師浮躁心理的管理性方面的因素。
5,社會上“三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風氣還未真正形成。教師職業目前仍然是一個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職業。加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實得不盡如人意,法律法規方面對教師及其工作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大,不夠全,加上社會上執法難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學校與學校發展的不均衡等,致使滿腔熱情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在心理上出現失落,出現不安心教學,跳槽,行為怪異,師生沖突,與學校領導關系緊張,職業角色沖突,甚至離經叛道干一些與教師身份不相符的事情。這是青年教師浮躁心理形成的社會性方面的因素。
6,青年教師自身在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從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過程中沒有處理好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滿,視野的不開闊。自身在思想道德、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方面修養的欠缺,加上社會上由來已久的浮躁風氣,使一些青年教師形成了從眾心理,這是造成青年教師浮躁心理的自我性方面的因素。
(三)青年教師產生浮躁心理的對策
青年教師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努力,但同樣需要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為其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具體做法如下:
1,設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業務進修。通過“三溝通”、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學歷,通過辦研究生班、骨干教師培訓班、組織專題講座、聘請外地名師傳藝等形式充實教師的知識,規范教師繼續教育,努力使教師在教育思想上由“考試型向育人型”轉變,知識能力上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教學方法上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繼續教育增強教師的職業信心,從而克服浮躁心理。2,引路子。即給教師確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及時向其指出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如教學方法的成型分時間要求,教學藝術的形成定階段目標,教學風格的發展提參考方向等。教師根據自己確立目標。剛上講臺的新教師應重點攻略教材教法,通過鉆研,明確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的內在聯系與網絡結構。同時進修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工作5年以上的教師,在熟悉了教材教法以后,重點應閱讀教學藝術的書籍,努力提高教學藝術水平,盡早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通過確立目標,以目標管理的理念和教育訓練來增強教師的職業技能,從而克服浮躁心理。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幾年已達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正在快速增長。因心理障礙而引發的打架、自殺、他殺等犯罪事件不斷出現。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一、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一)諸多矛盾排解不開。今天的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遠離社會,缺乏自立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是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學生個人的自我期望值過高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觸及個人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甚至難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軌收費增加給學生帶來一定經濟壓力;取消畢業分配制,學生擔心自己的前程會被一些不公平現象毀掉等給學生心理造成壓力。還有,學生在心理不成熟與生理成熟之間的矛盾,情緒不穩定,自制力不強等也會造成心理障礙。大學生談戀愛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因失戀給大學生造成的心理障礙是很多的。因此有許多人都提出:“大學生性道德應該補課,他們不知道與異性接觸到什么程度合適,有時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
(二)心理壓力大。一些大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單獨面對問題的時候,思想壓力大,一籌莫展。幾年來,有許多優秀的學生考入名牌大學,只因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感覺生活茫然而輟學或跳樓。去年,清華大學一名學生跳樓自殺,原因只是對于高中時代的名列前茅到現在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班級后幾名難以忍受。
(三)就業問題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近年來,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就大城市而言,前幾年,大專學歷可以進來,現在,研究生可以進來,本科學歷就很難了。一些熱門專業辦班過多導致人員過剩,加之全國大多機關、企業機構調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崗職工,無疑給就業造成更大困難。另外,學生就業過程中一些人為因素導致“公章不如老鄉”等現象,給大學生就業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
(四)身體健康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貧困而身患疾病的學生,因無錢治病而對疾病失去信心。覺得前途沒有希望,又給家里增加負擔,心理壓力增大而導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現。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辦法
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素質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來,而克服大學生心理障礙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支點。我想主要突出一個“全”字,即“全員參與、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為大學生就業建立起一種真企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給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之學有所用。
(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低劣的教師是很難帶出高素質的學生的。其次,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應普及心理學、教育學、美學教育,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學方法要體現多樣性、啟發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要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向實用型人才轉化。最終培養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經常的心理咨詢活動并定期做心理檢查。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跟蹤調查,配合家長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和競技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磨練學生意志,陶冶學生情操,同時,通過活動也使學生培養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界定與測量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是指采用新技術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高新技術企業群體,或者是圍繞高新技術而生成的新興的企業群體,其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是一種根本性創新。國內外文獻研究創新較早,但將原始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結合起來分析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文獻很少,缺乏系統的研究。
我國的高新技術范圍共11項,涉及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新材料及應用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新技術、海洋工程技術、核應用技術及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在高新技術產業中要確定哪些是屬于原創性的,有一定難度。筆者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相關學者的研究主要認為有四大主要衡量指標: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和成長性指標管理論文,并且占有的權重應分別是0.3、0.3、0.2和0.2.
其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是指產業內企業擁有的專利、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不含商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主要是最近3年內科技成果轉化的年平均數;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包括:(1)制定了研究開發項目立項報告;(2)建立了研發投入核算體系;(3)開展了產學研合作的研發活動;(4)設有研發機構并具備相應的設施和設備;(5)建立了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獎勵制度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成長性指標主要有總資產增長率和銷售增長率,具體計算方法如下:總資產增長率=1/2(第二年總資產額÷第一年總資產額+第三年總資產額÷第二年總資產額)-1;銷售增長率=1/2(第二年銷售額÷第一年銷售額+第三年銷售額÷第二年銷售額)-1。經過上述篩選,本文選擇了醫藥、航空航天、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5個行業的樣本。
2 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影響因素模型
對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演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本文認為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主要受創新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的影響,據此將主導性高技術產業成長的評價模型表示如下:
Y=LαKβ
其中Y表示產業成長,L表示創新的人力資本投入,K表示投入的創新資本,α和β表示人力投入和資本投入對產業成長的影響。
對上式兩邊先取對數后求導,得出:
(dy/dt)/Y=α(dL/dt)/L+β(dK/dt)/K
α——人力投入的影響系數;
β——創新資本投入的影響系數;
三、原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1.數據來源及處理
實證分析的一項前提性基礎工作就是數據的分析與整理。根據中國現有統計資料的情況,在己經公開出版的文獻資料中,幾乎沒有完整的適合我們要求的數據資料。因此,現有的統計資料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數據只有通過適當的數據處理的方式才能獲得。本文所取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科技部網站。
(二)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描述性統計數據
原創性高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保持持續增長趨勢,1995年一2009年高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均基本處于上升趨勢管理論文,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提升說明產業附加值、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不斷成長,見下表1。
表 1 原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單位:億元)
年份
行業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醫藥
61.53
170.26
469.36
569.92
712.69
948.91
1248.32
航空航天
59.01
81.33
337.35
305.04
379.13
472.98
272.17
通信設備制造
350.18
1630.81
3852.04
4173.48
6013.02
6759.08
8232.77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
36.64
537.00
2070.09
2963.11
2814.74
4227.74
2253.12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
31.00
64.42
185.82
237.31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生心理影響研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當今世界處于激烈競爭的時代,所謂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教育領域肩負著為21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實踐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標。而心理素質作為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和關鍵一環,其重要性隨著西方思想滲透、傳播媒介增多等社會因素的變化日趨凸顯。高校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課堂,更應該積極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創造條件,保障其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繼而走向社會為國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呢?在有關學者的研究以及許多高校的實踐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這些研究和實踐大多側重于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后的應對和處理,尤其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個案的處理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了文化環境對整個群體心理的優化。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表現為“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的理論認為,人類心理是社會文化中的在,是與社會文化相互創生的過程,文化對于心理行為方式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心理學研究也應該是社會、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對于心理行為意義的理解必須以社會文化為參照的語境。那么,我們在研究大學生心理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了校園文化的作用,甚至因為校園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其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更為顯著。如果能夠正確分析這種影響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這種影響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必將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介于此,本文選取了這樣一個題目,希望通過對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理論依據、作用機制及具體表現的分析,找到對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益的東西。
1.2研究意義
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出相應的對策,對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理論上,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于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理念,但將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成長相聯結的系統研究幾乎沒有。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往往在具體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與應對,忽視了大學生心理的成長與發展,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的研究起步較晚,至今仍處于理論綜述階段,在此基礎上形成心理學分支還存在著爭論和對立的地方,所以針對大學生校園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見。但是,作為社會先進文化代表的大學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心理成長顯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作用不可忽視。本文在綜合有關“心理學文化轉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鎖定大學生這一特殊文化群體,從文化的角度審視大學生理的產生、發展、變化,深入探討了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理論依據和實現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在實踐中,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點放在了問題出現后的引導和處理上,即便對校園文化建設有所關注,也往往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缺少針對性和系統性。但介于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他們在面對心理問題、處理心理問題上的態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這種“事后處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園文化則能借助其方式隱蔽、作用持久的優勢,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深遠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3文獻綜述
1.3.1國內
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的關注。但在眾多的研究中,往往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表現論述較多,而對于如何才一能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相對薄弱,主要集中在個體的自我調適、心理咨詢與引導上。例如,魏莉莉發表于《當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研究》,介紹了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問題即社會適應、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識問題,并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力圖從課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詢和體育運動這四個方面促進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些論述,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原因的分析較為成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熟,但涉及到應對往往更側重于針對具體心理問題的調適與咨詢、引導等,忽視了非病態的學生心理亦需要成長,需要完善。另外,隨著“校園文化熱”的興起,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校園文化,提出通過建設校園文化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但相關的研究往往是點到為止,對于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制以及具體的、可操作的應對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陳啟文發表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防治對策》,在第四條防治對策中提出“應著重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尤其要凈化網絡文化,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諧的環境”,但為什么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具體如何優化都沒有論述。李琳發表于《滁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試論校園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闡述了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之后,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勵、調適功能,并提出從優化校園環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發揮學生社團的主體作用、注重個別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五個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論述雖進了一步,但仍不夠系統,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持。
1.3.2國外
在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心理學尤其是技術心理學已經非常成熟,有關的研究與實踐往往更注重技術性的處理方法,以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為主要手段來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例如,美國在1940年前后就開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現在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都設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詢類機構,并配有專職人員。’由于國外特別是西方對待心理問題遠不像國內那么諱莫如深,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針對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國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質文化層面的作用,如校園選址、整體布局、建筑風格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例如,19世紀末,美國著名建筑師歐姆斯特(F.L.Olmsted)主持的伯克利校園的規劃,主張學校應靠近城市,其環境應是自然的、公園式的,認為這種優美的環境能夠陶冶和培養學生文明的習慣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國東南麻省大學的校園入口被特意設計成聚合性較強的圍合空間,周圍建筑底層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廣場的灰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交往空間。國外這種校園文化建設的偏重,多少與技術心理學在西方國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個性發展有關,對于我國大學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轉貼于 1.4研究思路及創新點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及文獻綜述,并對校園文化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這里校園文化指的是課堂教學以外的校園文化現象,涵蓋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第二部分,介紹了“心理學文化轉向”的有關理論,分析了大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特性,找到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的契合點。接下來,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層次,深入探討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并提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本文的重點在分析研究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獻搜集法,查閱國內外學者關于心理學文化轉向、校園文化、大學生心理等的相關理論,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多可資參考和借鑒的東西。
1.4.2創新點
本文的創新之處體現為兩點:第一,以“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為理論背景,將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聯系起來,分析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機制、功能體現及特點;第二,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等三個層次,分析研究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
1.5概念說明
1.5.1校園文化的界定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應當是在“校園”出現時就存在了的,但“校園文化”一詞在中國大陸的提出卻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討與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校園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實,不同研究者對校園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沒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個問題的結果。本文認為,首先校園文化是一種社會亞文化,必然具備作為文化組成要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包括校園主體所處的校園環境、校園的規劃布局、校園主體的消費傾向等;制度文化涵蓋校園主體應當遵從的各種管理、獎懲等的準則;精神文化主要體現為學校的精神、學風、師德教風、人際關系等。三要素之間并不是徑渭分明的,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園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兩者及校園主體的行為表現出來,但歸根結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體現人的思想和精神創造。其次,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特殊載體或背景的文化,這一點決定了校園文化與其他種類社會亞文化的不同,師生員工特別是學生構成了校園文化的主體,內容涵蓋上述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據此,本文對校園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內容以外,師生員工在校園這個特殊環境中進行物質和精神創造的總和。
1.5.2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
隨著高校擴招,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數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齡段、簡單的社會生活經驗、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呈現出復雜的狀態。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心理實施積極正面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成長表現出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認識。
1、特殊年齡段體現出的特點
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一23歲,雖然在生理上已經步入成人行列,但單純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心理上還未真正成熟起來。
首先,大學生智力水平進一步發展,但缺乏相應的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經歷過高考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智力發展通常比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問題。而大學期間,由于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多,大學生的智力水平更是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獵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別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對缺乏,也讓部分大學生在面對一些新鮮事物時,表現出認知結構和思維的片面、膚淺及單純,對真偽、好壞的識別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時候即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然執迷于錯誤的做法,無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但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或消極情緒中。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大學生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經驗的豐富和個體需要的增長,開始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關注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圖從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中把握自己、認識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生活閱歷的有限、社會實踐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學生自我意識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體驗方面表現為過強的自尊心和過強的自卑感;在自我認知方面表現為過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絕。過強的自尊心和過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往往表現為自我為中心,排斥他人的幫助、建議等。過強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絕則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極情緒中,自我放棄。
一、研究目標
(一)認識性目標
1.培養農村初中生仁愛品質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學生仁愛品質的養成需要仁愛動力系統的良性循環。
(二)實效性目標
1.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仁愛品質和能力。
2.有效構建了學生的仁愛動力系統。
二、研究內容
(一)進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愛能力的研究。
(二)開展構建學生仁愛動力系統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隨機分層抽樣法、整群抽樣法、圖表法、文獻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動
我校把該課題工作列為學校的特色工作,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開展了培養學生仁愛品質的大量活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課題前期準備階段的主要活動有組建課題團隊、制度建設。課題成功立項后,研究措施和活動按普及―實踐―提煉的指導思路劃分,主要有三大類。即學習提升、實踐提煉和總結梳理。具體介紹如下:
(一)課題主研團隊建設。
(二)制度建設。
(三)學習提升。
近兩年來,為了提升課題主研成員和參研人員的心理援助專業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論水平,同時也為了提升大眾對心理援助的常態接納度。學校多次以“請進來,走出去”和購買專業書籍的方式進行師資培訓。
1.市教科所呂安所長、彭曉明主任蒞臨學校調研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2.聘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李萍教授對全校師生、家長作關于學習效能和家長效能的心理講座。
3.課題組購買書籍供全體老師傳閱。
4.課題負責人、執筆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訓、考察,返回后在課題推進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四)實踐提煉
本課題屬于應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構建仁愛動力系統,培養學生的仁愛品質。為此,課題組開展了豐富的以心理援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1.優化學生社會支持系統。
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成員主要為同學、教職員工和家長。在本課題中,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成員也是學生的仁愛動力系統成員。學生接受仁愛,擁有仁愛能力后自然會傳遞仁愛,傳遞仁愛的積極體驗形成積極情緒條件反射后,自然會回報仁愛。介于此,課題組全面推進了擬發的提升仁愛能力的措施:主題講座、宣傳欄宣傳、 “心理暗示語”、“自制心靈雞湯”、“心理游戲”等。
2.提煉后策略的試點推廣。
課題擬發的措施經過實踐檢驗,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證明,為了擴大課題的輻射范圍,更廣泛地優化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課題組試點推進了實踐提煉后的課題策略:QQ群設“今日分享”欄目、舉辦以“普及、推廣心理援助策略”為主題的講座。
3.建立援助網絡,提升仁愛的意識。
課題研發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為了讓縣域內的學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長,我縣教學研究室于2016年3月設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崗位,于縣域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我縣的心育網絡詮釋為心育互聯網和心育師生網。
(五)總結梳理
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都是開放的。我們對部分擬發策略進行了必要的修正。課題組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后,形成了3本課題校刊,參加了十多次項目申報和成果展評活動。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認識性成果。
1.培養農村初中生仁愛品質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學生仁愛品質的養成需要仁愛動力系統的良性循環。
(二)操作性成果。
自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針對我校實際情況,從提高學生的仁愛能力和構建仁愛動力系統兩個方面入手,開展了扎實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愛實踐活動,形成了具體的分項實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針對的群體是未出現心理問題的正常學生;助人的策略針對的群體是經歷了重大負性事件的心理問題易感型學生和已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心理學專業援助的學生群體;自助助人的策略針對的群體是所有的學生。課題研發的三類策略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融合。自助產生的仁愛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助人,助人獲得的仁愛幸福感讓學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條件性積極情緒反射讓學生付出與獲得的仁愛能量得到了守恒,讓學生仁愛品質的動力系統得到了良性的循環。下面就本課題研發策略作具體闡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價值:農村初中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間的互助意識。這些特殊性導致了,農村初中生對支持系統中同W的依賴雖高,但卻沒能得到需要的幫助,因此提升學生的自助意識和能力就尤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實施以來,學生通過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潛能得到開發,仁愛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體分類如下:
(1)提升心理素質,增強仁愛能力。
①培養學生正面解讀消極事件的能力和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權力和能力。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做情緒的主人,課題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導學生做正面解讀。
②編輯課題組校刊《心靈港灣》、《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優化心靈談話法。優化學生心靈的目的是為了構建學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學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愛了會寬容,寬容了會感恩,感恩了會奮進,奮進了又會更好地仁愛……在仁愛的循環里,仁愛、寬容、感恩、奮進四種積極心理品質是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
(2)潛能開發。
①舉辦心靈港灣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論建構是:阿德勒團輔;中科院劉善循教授的6S超級學習策略;社科院許金聲教授的全人心理學理論;遼寧金洪源的元認識理論。三年多來,課題組在校內對學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題有“提升逆商AQ”、“元認知學習法”、“優化親子關系”、“遇見未知的自己”、“發散思維訓練”等。團輔后,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仁愛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構建心靈花園。此策略的主要研發理論: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劉善循學習理論(高效學習狀態: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頭腦寧靜而清醒)。研發此策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身心疲倦時,有退避的心靈空間。
③積極心理暗示。我校運用積極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樣。學校的笑臉墻是圖片暗示;班級文化欄“心靈港灣”中的心理暗示語是自我語言暗示;班級文化牌中的班級口號是集體語言暗示;班主任寄語是他人語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該策略存在的價值:農村縣城、鄉鎮缺少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就是縣級醫院也很少有由專職醫生坐診的心理咨詢科,農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學專業幫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遠,諸有不便;社會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所收咨詢費用高,一般農村家庭較難接受,導致陷入心理問題的學生諱疾忌醫,不能及時得到心理學的專業幫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愛、接受愛、傳遞愛、回報愛的循環有力地增強了學生的仁愛能量。助人策略具體如下:
(1)關注心理問題易感群體,助其恢復身心狀態。
①運用心理測評專業軟件篩查、預防。定期對學生進行常規性的心理狀態測評,可以及時準確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力量。
②房樹人測試。房樹人測試能透過被試的房樹人作品投射出個人的心理狀態,可以作為測試學生心理狀態的普查篩選工具。被試只需用鉛筆在一張A4紙上任意畫一幅包括房子、樹、人物在內的畫就可以了。
③舉辦以調適考試狀態、管理情緒等為主題的講座。課題組常規提供的主題講座有《中考,我來了》、《快樂地做情緒的主人》、《正面解讀,快樂成長》、《實現心中的夢想》等。
④編導演心理劇。心理劇通過特殊的戲劇形式宣泄情緒、消除內心壓力和自卑感,增強學生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
(2)專業心理學干預,助其體驗被助的幸福。
①篩查報送。心理問題像身理疾病一樣,發現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預,篩查報送主要是由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完成的。
②預后支持。在學生接受心理干預后的心理成長過程中,同學需要為學生提供輕松的成長環境。
③心理咨詢室提供個案咨詢。三年多來,來訪學生發給咨詢室老師的感恩短信達幾百條。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價值。農村初中生中,絕大部分人沒看過一本心理類書籍,超過一半的學生在家里沒有用利用網絡查資料的條件,他們的上網率平均達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實施以恚各類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運用類心理學知識、心靈成長故事、成長中的心靈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糧。精神食糧的補給使學生的仁愛品質和仁愛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體分類如下:
(1)校園廣播站設心靈成長故事欄目。該措施的研發理論為,寬容、仁愛、感恩、奮進是人類精神的庇佑所。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核心力量是愛!感受到愛的人會真正去愛,愛了會有寬容,愛了會有感恩,愛了會有奮進。愛會傳遞,恨會感染,充滿愛的心靈,恨無處藏身;充滿恨的心靈,愛無處藏身。
(2)學生自制心靈雞湯。心靈雞湯筆記本是學生用以記錄能給自己心靈滋養的正能量信息的筆記本。
(3)心靈的港灣。設計該文化欄目的目的有:一是讓同學們在暗示語的幫助下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完善自己;二是讓同學們擁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靈,擁有發現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靈的港灣很好地體現了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學生行為習慣得到很好的改善。
學校實施培養學生仁愛品質的策略以來,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德育處違規違紀的學生人數逐年降低。
(二)各級各類獎項。
1. 2015年李琴老師獨著論文《考試焦慮學生的心理咨詢個案報告》獲本課題總課題組征文賽一等獎。
2. 李琴、黃光兵合著論文《培養農村初中生仁愛品質的策略》獲總課題組征文賽一等獎。
3. 李琴老師獲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和國家級總課題組頒發的“課題研究先進工作者”稱號。
4. 邱凱霞老師獨著論文《農村中學師生仁愛關系與英語課堂教育效果》獲總課題組征文賽一等獎。
5. 陳四新老師獨著論文《德育工作中仁愛品質的培養》獲總課題組征文賽二等獎。
6. 羅雪梅老師獨著論文《讓仁愛之光照耀語文課堂》獲總課題組征文賽二等獎。
7. 黃輝老師獨著論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愛教育》獲總課題組征文賽二等獎。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積極心理學引領 課題策略實施―優化學生心靈的心理咨詢個案報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9. 2016年心育課題《對農村初中生實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課題階段成果榮獲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課題研究階段成果二等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彌補了省級課題研究中關于優化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薄弱環節)
(三)各級部門、單位肯定。
2015年團縣委部署課題組承擔仁愛類講座:《正面解讀,快樂成長》、《關注孩子,傳遞愛心》。
2015年我校心育課題組為公安局設計心理咨詢室并在需要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2015年我縣迎教育均衡發展的國檢時,丹棱縣教育局領導讓本課題執筆主研參加座談會并向教育部領導介紹我校的課題工作。
2015年丹棱縣教育體育局微信公眾號以《丹棱二中國家級子課題“農村初中生仁愛品質培養的策略研究”獲獎》為頌夥⒉嘉倚?翁獾難芯啃Ч。
2016年課題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材料《秉承積極心理學理念,提升學生精神核心素養》被選送參加眉山市教育局組織的素質教育座談會。
2016年我校的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課題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論文《心系全體 關注個體》被縣委宣傳部作為德育典型案例報送至眉山市委組織部評獎。2016年縣教研室設心理教研員崗位,課題執筆主研李琴老師為我縣兼職心理教研員。2016年團縣委部署課題組撰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文章《實施心理指導策略 ,提升積極心理品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工作介紹及總結。
2016年課題執筆主研李琴老師被丹棱縣婦聯選派至眉山參加 “幸福使者,母親課堂”骨干講師培訓班的培訓。主辦單位是市婦聯和市教育體育局。
2016年縣精神文明辦、縣教育體育局決定把全縣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導中心功能室完備,設備齊全,建設方案的資金預算為45萬,全部由政府出資。
七、參考文獻
《愛的五種語言》 (美)(Dr?Gary Chapman)蓋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譯;出版社 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60年。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文件印發單位 教育部;頒布時間 2012年。
《積極心理學》(愛爾蘭)Alan Carr著,丁丹等譯;出版社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3年09月。
【1】萬.美國中小學校園欺侮現象之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14.
【2】張海燕,劉麗.學校欺侮行為干預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5).
【3】張文新,紀林芹.關注學校中的欺負問題[J].教育科學研究,2005,(1).
【4】徐本華,李新旺.關于兒童欺負行為研究的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2,(24).
從經濟學角度看,離婚與結婚本質都是一種經濟均衡。
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Becker首次把經濟學方法引入對婚姻行為的分析,貝克爾認為,結婚的目的在于想從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人們選擇結婚或離婚,不僅取決于收入因素,還取決于生理、物質和心理等方面的總收益與總成本的比較。
婚姻所產生的生理收益主要是獲得性滿足。康德認為,婚姻的意義在于“合法使用對方的性器官”。研究表明,性是僅次于提供的生理。婚姻使長期化、穩定化,性生活安全化。特別在艾滋病威脅人類的今天,穩定健康的對誰都有好處。在性滿足方面,婚姻使男女雙方實現了消費與被消費的有機統一。
婚姻所產生的物質收益主要是:一是生產的分工效益。具有不同專業化優勢的男女,通過婚姻形式可以使雙方的收益達到最大,婚姻是一個互補雙贏的方案。二是生產的規模效益。通過男女互補,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規模經濟,獲取規模經濟效益。三是消費的規模效益。在家庭耐用消費品方面,婚姻的這種規模效益表現得更為明顯。住房和家具,一人生活用一套,兩人一起生活也是用一套。四是孩子所產生的物質收益。孩子也可為家庭創造收入,來自孩子的收益主要是一種未來收益。
婚姻所產生的心理收益主要是給人以心理寄托和安全感。一是婚姻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躲避生產和生活風險的有效形式。婚姻是一種風險削減機制。婚后,夫婦之間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抵抗各種不利的人生變故。二是婚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感情交流的平臺。夫妻間良好的日常交流,可緩解社會造成的壓力。三是孩子帶來的精神快樂。孩子既能為大人帶來直接的精神愉悅;同時,大人也得到了對生命延續的寄托感;四是美好婚姻所帶給人的社會形象收益。
婚姻的成本也包括三個方面:生理成本、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
生理成本主要是在性方面的付出。從婚姻的角度看,性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權利是一種收益,而義務則是一種成本。
物質方面的成本主要有:一是找對象時期的物質投入。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婚姻也是一種風險投資。為了減少由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損失,在婚姻關系確定前,人們總是要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對方的信息。這種了解過程就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二是在婚姻期間為維持婚姻所需要的物質投入。一個人在結婚后,為了維持婚姻的美滿,仍需要對另一方不斷進行一些物質方面的投入。三是由孩子帶來的物質損失。孩子從出生到培養成人,這中間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當然,如果結婚雙方傾向于“丁克”,則此項投入可不在考慮之列。
心理方面的成本主要有:一是找對象時期的感情投入。在找對象時,有時一方不得不忍受另一方有意或無意的感情傷害。二是婚姻期間的心理成本。結婚后,雙方的選擇自由將會減少。錢鐘書有個很好的比喻,婚姻是“圍城”,站在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這“圍城”就是一種對自由選擇的限制。另外,一方將有可能時常遭受到另一方的心理傷害。如男人需忍受女人的嘮叨,女人需忍受男人的粗魯等等。三是由孩子帶來的心理損失。孩子是婚姻的果實。孩子既能為大人帶來快樂,也會招致許多煩惱。
在現實中,一個人是結婚,或者是離婚,取決于上述總收益與總成本的比較。當上述結婚的總收益大于總成本時,理性的人就會選擇結婚;當總收益小于總成本時,就會選擇不結婚。科技論文。從前曾普遍流傳一句話:有錢沒錢,找個老婆過年。這里反映的就是一個人娶老婆過年,不僅僅是有沒有錢的問題,還有其它一些需要考慮的因素在里面,這里就取決于生理、物質、心理等方面的總收益與總成本的比較,而不僅僅取決于錢的有無和多少。科技論文。
對社會而言,離婚會產生雙重作用,這里既會產生一些社會經濟收益,也會產生一些社會經濟成本。
離婚產生的社會經濟收益主要有:一是可以催生一些服務產業。科技論文。如婚姻介紹所、婚姻咨詢公司等業務量就會增加。二是對消費需求有一定刺激,如住房、家電、家具等方面的需求會有一些增加。三是對社會生產方式會產生一些反作用。婚姻結構與社會經濟結構是一對互動的范疇。一方面,社會經濟結構要求與其相適應的婚姻家庭結構。而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則對家庭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婚姻家庭結構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產方式也有一定反作用。隨著社會離婚人數的增加,社會的產業結構和企業的生產行為也會有一些調整和變化,如圍繞婚姻的服務產業比重就有可能增加等。四是離婚減少了一些社會成員的心理苦悶,從而增加了一些社會成員的精神收益。
離婚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許多成本,主要有:一是離婚會影響個人情緒,進而可影響工作效率。二是離婚過程需要時間,這對社會發展也是一種浪費。三是離婚對子女成長和發展會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四是離婚會增加社會秩序的建設成本,如有可能引致倫理道德方面的變遷,而這種變遷往往需要社會支付一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成本。五是離婚本身需要支付相當高的經濟成本,如訴訟費等,這對社會而言,也是一種資源損失。六是離婚雖然能減少一些人的心理苦悶,但也會增加另一些人的心理苦悶,這種苦悶就是一種精神損失。
近年來,我國社會上出現一個新說法:由于離婚率的上升,萌發并帶動了“離婚經濟”,如離婚調查、離婚咨詢、離婚訴訟等。對此筆者認為,對“離婚經濟”我們應正確看待,婚姻問題與社會經濟問題是密切相關的,“離婚經濟”的背后是社會經濟問題。
在青少年成長中,教師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這是因為教師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與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無論對教師或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教師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擔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教師不僅通過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動影響學生,而且作為家庭、社會的人的角色影響學生。
一切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都要通過教師的心理“折射”起作用。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1,1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心理健康的教師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知識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樂觀、向上、平和、穩定、健康的心態,能夠很好地設計使學生健康發展的良好心理環境。一方面,教師可以自我設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心理所遇到的矛盾和沖突設計人工心理環境,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駕馭學生,指導學生解決沖突,可以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
1,2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協調師生關系。心理健康的教師往往能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寬松的學習氣氛,能接納學生的行為,尊重學生的人格,樂于幫助學生。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能促使學生生理、心理、行為全面協調地健康發展,能在寬松的氣氛中使悲觀的學生變得快樂,受挫折的學生建立信心,懶散的學生交得勤奮,內向的學生變得活潑,固執的學生變得靈活,從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2,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諸多方面的,一是工作特性形成的壓力,二是教育改革產生的壓力,三是崗位競爭、學校管理引發的壓力,四是個人因素。
總之,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因在因素,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考慮從內外這兩個方面做起。
3,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學校如何有效地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呢,我們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學校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并申報了《提高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課題,從2002年起全面起動研究工作。兩年來,我校課題組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3,1注重學習,提高能力。(1)課題組要求組員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做到自助和助人。學校多次安排課題組的老師外出參加學習和培訓,在校內定期集中學習。平時還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理論知識。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使課題組成員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工作當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能夠幫助其他老師解決心理問題。(2)課題組成員通過上網等收集資料,辦“心靈之約”小報,把收集到的資料發給老師們,讓他們通過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能始終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工作中去。(3)撰寫論文,在總結和反思中得到感悟。兩年來,老師們撰寫心理教育論文達五十多篇。
3,2以心交心,傾注真情。課題組成員在平時工作中多關注老師們的心態,發現老師有心理問題,就尋找良機,通過語言的溝通,行動的支持,及時幫助他調適心態,以愉快的心情及飽滿的精神投入工作中。
3,3優化環境,營造樂園。學校領導充分認識到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學校的工作和日常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努力創設寬松環境,為教師著想,幫他們分憂,盡可能調動積極的情緒。‘把關心和幫助送到了老師們的心中。因此,學校教師之間關系融洽,做什么事情總能齊心協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2006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禪城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2006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