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裝備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作為教育媒體應用于教學,它的核心和首要任務在正確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探索和建構新型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裝備與傳統教育技術裝備相對而言,是指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以前也稱作‘電化教學’。也就是說它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體系。是實現現代教育媒體的物質基礎。其設備構成主要是:計算機(是指廣泛意義上的計算機包括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課件、電視、廣播、投影、錄音、幻燈、等。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充分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在當前,應用于教育中的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等。
1、計算機技術既是其他應用技術的基礎,也是我們探討教育技術能力的前提。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計算機技術,教育技術能力就無從談起。計算機技術分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大類。硬件技術主要是指硬件的設計、制造和裝配技術(包括硬件的基本原理、構成、組裝、以及各部件的性能、作用等方面的知識)。軟件技術主要是指軟件的設計、制作和應用技術。教師對計算機技術的了解和掌握體現了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技術能力。對硬件一般只需掌握基本原理、構造和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即可。對軟件則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僅對軟件的設計原理、結構、功能及作用有所了解,還要熟悉軟件的類型,掌握軟件的制作方法和應用技巧等。也就是說,一名具有教育技術能力的教師不僅會使用軟件,而且還會制作軟件,分析和評價軟件。
2、媒體技術媒體技術的概念更寬泛些,計算機技術只是媒體技術的一種(當然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種)。媒體技術也可分為“媒體硬件技術”和“媒體軟件技術”兩類,它和計算機的“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類似。所謂“媒體硬件技術”是指,對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錄象機、電影機、電視機、計算機以及各種膠片、光盤、磁帶、磁盤等光電、磁電存儲轉換設備的基本原理、性能、構造和使用特點的技術性了解。“媒體軟件技術”是指那些能用來設計、制作、生成和演示教學信息的技術。如視音頻編輯技術、攝影攝像技術、平面造型技術、多媒體軟件制作和應用技術等。
3、網絡技術主要是指網絡應用技術,包括對網絡的一般性了解,如:網絡的基本構成、主要特點、常用功能及網絡的使用技巧等。作為教師,起碼應該知道怎樣上網、使用瀏覽器、檢索資料、上傳下載信息、發E-mail等。對個別能力較強的教師而言,可以學習使用網絡軟件制作工具制作網絡版的多媒體課件或建立自己的教學網頁。當然,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中更多的則是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現成軟件或工具來達到教學目的。
4、信息技術即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數字化技術。它的主要特點是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網絡化使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較少限制、人際合作容易實現;智能化使計算機能夠做到自動識別和傳遞教學信息、促進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發展;多媒體化則使人能夠充分利用多種感覺器官來接收處理信息,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對廣大教師而言,重要的不是了解信息是如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而是信息的利用。不但要掌握檢索、識別、選取信息的要領,還要學會分析、評價、重組信息的方法。
5、整合技術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整合并不是指技術之間固有的那種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自在關系,而是指技術之間、技術與學科或教學內容之間的優勢互補的人為關系。整合技術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技術之間的整合。即,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因教學上的需要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其二,技術與學科或教學內容的整合。技術整合不是技術堆砌,而是根據具體教學需求有選擇地使用不同的技術組合來發揮技術本身最大的優勢。這種整合的意義更大,它可以創造出優異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理性認知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教育媒體教育技術裝備,都是代表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并且在教育領域發揮其歷史作用。以辨證唯物論的觀點看問題,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矛盾,在應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處理解決好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與其他有關方面的幾個問題:
1、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裝備與傳統教育技術裝備之間的關系: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特別是計算機是一種優秀的教學媒體,它在教學上的廣泛使用,使學校大力開展素質教育成為可能,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推動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教學中,計算機已經表現出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一些傳統的教學媒體,但在使用中不要過分強調計算機媒體的作用,計算機可以代替傳統的教學媒體,不等于傳統的教學媒體的在教學中就不再有它的使用價值和存在的必要。計算機應用于教學領域也應該是目前教學媒體的一個補充和發展。
數控技術是用數字信息對機械運動和工作過程進行控制的技術,數控裝備是以數控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傳統制造產業和新興制造業的滲透形成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即所謂的數字化裝備,其技術范圍覆蓋很多領域:(1)機械制造技術;(2)信息處理、加工、傳輸技術;(3)自動控制技術;(4)伺服驅動技術;(5)傳感器技術;(6)軟件技術等。
1數控技術的發展趨勢
數控技術的應用不但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制造業成為工業化的象征,而且隨著數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他對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行業(IT、汽車、輕工、醫療等)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行業所需裝備的數字化已是現展的大趨勢。從目前世界上數控技術及其裝備發展的趨勢來看,其主要研究熱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及裝備的新趨勢
效率、質量是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可極大地提高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為此日本先端技術研究會將其列為5大現代制造技術之一,國際生產工程學會(CIRP)將其確定為21世紀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轎車工業領域,年產30萬輛的生產節拍是40秒/輛,而且多品種加工是轎車裝備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業領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為薄壁和薄筋,剛度很差,材料為鋁或鋁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況下,才能對這些筋、壁進行加工。近來采用大型整體鋁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來制造機翼、機身等大型零件來替代多個零件通過眾多的鉚釘、螺釘和其他聯結方式拼裝,使構件的強度、剛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這些都對加工裝備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從EMO2001展會情況來看,高速加工中心進給速度可達80m/min,甚至更高,空運行速度可達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許多汽車廠,包括我國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已經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組成的生產線部分替代組合機床。美國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機床進給速度最大達60m/min,快速為100m/min,加速度達2g,主軸轉速已達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飛機零件,只用30min,而同樣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銑床加工需3h,在普通銑床加工需8h;德國DMG公司的雙主軸車床的主軸速度及加速度分別達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來,普通級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級加工中心則從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開始進入納米級(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國外數控裝置的MTBF值已達6000h以上,伺服系統的MTBF值達到30000h以上,表現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為了實現高速、高精加工,與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電主軸、直線電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
1.25軸聯動加工和復合加工機床快速發展
采用5軸聯動對三維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幾何形狀進行切削,不僅光潔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認為,1臺5軸聯動機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臺3軸聯動機床,特別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銑刀進行高速銑削淬硬鋼零件時,5軸聯動加工可比3軸聯動加工發揮更高的效益。但過去因5軸聯動數控系統、主機結構復雜等原因,其價格要比3軸聯動數控機床高出數倍,加之編程技術難度較大,制約了5軸聯動機床的發展。
當前由于電主軸的出現,使得實現5軸聯動加工的復合主軸頭結構大為簡化,其制造難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數控系統的價格差距縮小。因此促進了復合主軸頭類型5軸聯動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含5面加工機床)的發展。
在EMO2001展會上,新日本工機的5面加工機床采用復合主軸頭,可實現4個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軸加工可在同一臺機床上實現,還可實現傾斜面和倒錐孔的加工。德國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裝夾下5面加工和5軸聯動加工,可由CNC系統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間接控制。
1.3智能化、開放式、網絡化成為當代數控系統發展的主要趨勢
21世紀的數控裝備將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統,智能化的內容包括在數控系統中的各個方面: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過程的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為提高驅動性能及使用連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饋控制、電機參數的自適應運算、自動識別負載自動選定模型、自整定等;簡化編程、簡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動編程、智能化的人機界面等;還有智能診斷、智能監控方面的內容、方便系統的診斷及維修等。
為解決傳統的數控系統封閉性和數控應用軟件的產業化生產存在的問題。目前許多國家對開放式數控系統進行研究,如美國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歐共體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國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數控系統開放化已經成為數控系統的未來之路。所謂開放式數控系統就是數控系統的開發可以在統一的運行平臺上,面向機床廠家和最終用戶,通過改變、增加或剪裁結構對象(數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將用戶的特殊應用和技術訣竅集成到控制系統中,快速實現不同品種、不同檔次的開放式數控系統,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名牌產品。目前開放式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規范、通信規范、配置規范、運行平臺、數控系統功能庫以及數控系統功能軟件開發工具等是當前研究的核心。
網絡化數控裝備是近兩年國際著名機床博覽會的一個新亮點。數控裝備的網絡化將極大地滿足生產線、制造系統、制造企業對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實現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企業、全球制造的基礎單元。國內外一些著名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制造公司都在近兩年推出了相關的新概念和樣機,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產控制中心,簡稱CPC);日本大隈(Okuma)機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術廣場,簡稱IT廣場);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開放制造環境,簡稱OME)等,反映了數控機床加工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1.4重視新技術標準、規范的建立
1.4.1關于數控系統設計開發規范
如前所述,開放式數控系統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適應性、擴展性,美國、歐共體和日本等國紛紛實施戰略發展計劃,并進行開放式體系結構數控系統規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個最大的經濟體在短期內進行了幾乎相同的科學計劃和規范的制定,預示了數控技術的一個新的變革時期的來臨。我國在2000年也開始進行中國的ONC數控系統的規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1.4.2關于數控標準
數控標準是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一種趨勢。數控技術誕生后的50年間的信息交換都是基于ISO6983標準,即采用G,M代碼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質特征是面向加工過程,顯然,他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數控技術高速發展的需要。為此,國際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種新的CNC系統標準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種不依賴于具體系統的中性機制,能夠描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統一數據模型,從而實現整個制造過程,乃至各個工業領域產品信息的標準化。
STEP-NC的出現可能是數控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對于數控技術的發展乃至整個制造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STEP-NC提出一種嶄新的制造理念,傳統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單個計算機上。而在新標準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聯網上,這正是數控技術開放式、網絡化發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數控系統還可大大減少加工圖紙(約75%)、加工程序編制時間(約35%)和加工時間(約50%)。
目前,歐美國家非常重視STEP-NC的研究,歐洲發起了STEP-NC的IMS計劃(1999.1.1~2001.12.31)。參加這項計劃的有來自歐洲和日本的20個CAD/CAM/CAPP/CNC用戶、廠商和學術機構。美國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數據交換軟件的開發者,他已經開發了用作數控機床加工信息交換的超級模型(SuperModel),其目標是用統一的規范描述所有加工過程。目前這種新的數據交換格式已經在配備了SIEMENS、FIDIA以及歐洲OSACA-NC數控系統的原型樣機上進行了驗證。
2對我國數控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基本估計
我國數控技術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1979年,即封閉式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和我國的基礎條件的限制,數控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第二階段是在國家的“六五”、“七五”期間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國產化體系階段。在此階段,由于改革開放和國家的重視,以及研究開發環境和國際環境的改善,我國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在產品的國產化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第三階段是在國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間,即實施產業化的研究,進入市場競爭階段。在此階段,我國國產數控裝備的產業化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在“九五”末期,國產數控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配國產數控系統(普及型)也達到了10%。
縱觀我國數控技術近50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經過4個5年計劃的攻關,總體來看取得了以下成績。
a.奠定了數控技術發展的基礎,基本掌握了現代數控技術。我國現在已基本掌握了從數控系統、伺服驅動、數控主機、專機及其配套件的基礎技術,其中大部分技術已具備進行商品化開發的基礎,部分技術已商品化、產業化。
b.初步形成了數控產業基地。在攻關成果和部分技術商品化的基礎上,建立了諸如華中數控、航天數控等具有批量生產能力的數控系統生產廠。蘭州電機廠、華中數控等一批伺服系統和伺服電機生產廠以及北京第一機床廠、濟南第一機床廠等若干數控主機生產廠。這些生產廠基本形成了我國的數控產業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數控研究、開發、管理人才的基本隊伍。
雖然在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高端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尤其是在產業化方面的技術水平現狀與我國的現實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從縱向看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橫向比(與國外對比)不僅技術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發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數控裝備的技術水平差距有擴大趨勢。從國際上來看,對我國數控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估計大致如下。
a.技術水平上,與國外先進水平大約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術方面則更大。
b.產業化水平上,市場占有率低,品種覆蓋率小,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功能部件專業化生產水平及成套能力較低;外觀質量相對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國產數控系統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用戶信心不足。
c.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上,對競爭前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工程化能力較弱;數控技術應用領域拓展力度不強;相關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滯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a.認識方面。對國產數控產業進程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認識不足;對市場的不規范、國外的封鎖加扼殺、體制等困難估計不足;對我國數控技術應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夠。
b.體系方面。從技術的角度關注數控產業化問題的時候多,從系統的、產業鏈的角度綜合考慮數控產業化問題的時候少;沒有建立完整的高質量的配套體系、完善的培訓、服務網絡等支撐體系。
c.機制方面。不良機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約了技術及技術路線創新、產品創新,且制約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往往規劃理想,實施困難。
d.技術方面。企業在技術方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的工程化能力不強。機床標準落后,水平較低,數控系統新標準研究不夠。
3對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化發展的戰略思考
3.1戰略考慮
我國是制造大國,在世界產業轉移中要盡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轉移,即要掌握先進制造核心技術,否則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國制造業將進一步“空芯”。我們以資源、環境、市場為代價,交換得到的可能僅僅是世界新經濟格局中的國際“加工中心”和“組裝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術的制造中心的地位,這樣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進程。
我們應站在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數控技術和產業問題,首先從社會安全看,因為制造業是我國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制造業發展不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還可緩解我國就業的壓力,保障社會的穩定;其次從國防安全看,西方發達國家把高精尖數控產品都列為國家的戰略物質,對我國實現禁運和限制,“東芝事件”和“考克斯報告”就是最好的例證。
3.2發展策略
從我國基本國情的角度出發,以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我國制造裝備業綜合競爭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為目標,用系統的方法,選擇能夠主導21世紀初期我國制造裝備業發展升級的關鍵技術以及支持產業化發展的支撐技術、配套技術作為研究開發的內容,實現制造裝備業的跨躍式發展。
強調市場需求為導向,即以數控終端產品為主,以整機(如量大面廣的數控車床、銑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數控機床、典型數字化機械、重點行業關鍵設備等)帶動數控產業的發展。重點解決數控系統和相關功能部件(數字化伺服系統與電機、高速電主軸系統和新型裝備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產規模問題。沒有規模就不會有高可靠性的產品;沒有規模就不會有價格低廉而富有競爭力的產品;當然,沒有規模中國的數控裝備最終難以有出頭之日。
在高精尖裝備研發方面,要強調產、學、研以及最終用戶的緊密結合,以“做得出、用得上、賣得掉”為目標,按國家意志實施攻關,以解決國家之急需。
在競爭前數控技術方面,強調創新,強調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我國數控產業、裝備制造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CIMT2001巡禮[J].世界制造技術與裝備市場,2001(3):18-20.
2系統功能設計
本設計方案系統功能按用戶權限,在Web瀏覽器可分成3種功能:一是普通用戶(可以不登陸)可以實現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查詢功能,查詢生產廠家信息,氣象裝備目錄信息,氣象裝備用戶信息,氣象裝備許可證頒發記錄檔案;二是注冊用戶可實現基本氣象技術裝備許信息查詢功能外,還可以進行可證申請和辦理進度查詢;三是系統管理用戶進行數據錄入、修改和變更,確保系統信息準確可靠,實現對各種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信息錄入、修改、變更知識庫的管理。系統功能按知識庫和系統管理設計,可分為知識庫管理管理、知識庫查詢和許可系統管理3個功能模塊。系統模塊設計包括:創建信息錄入模塊、信息統計模塊、評估分析模塊、到期自動提示模塊和信息存儲管理模塊;設計許可證管理信息表;設計特定名稱自動索引功能,特定名稱索引不少于10種以上;設計許可證信息的快速查詢和統計分析功能模塊;設計裝備許可證相關材料的打印功能模塊。依據上述系統的功能設計方案,系統功能模塊主要分為以下3個專題。
(1)創建氣象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評估的知識庫。主要從氣象裝備性能、業務運行率、觀測數據質量、廠家的生產能力、市場占有率、售后服務、維修能力、技術升級情況等多方面對以往許可證評估管理的技術文檔統一收集,集中管理,長期保存,歸檔整理,形成一套適用于現階段使用許可證評估業務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對現有使用許可證評估管理的業務需求進行分類深入研究,實現各類技術文檔的無紙化歸類管理,電子信息化管理。
(2)創建氣象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信息檢索系統。支持強大、靈活的信息檢索功能,可以自定義信息檢索、組合條件信息檢索、快速定位查詢檢索及模糊查詢檢索,以圖表產品的形式顯示查詢統計、分析評估的結果。
(3)創建自動判定許可證有效期的關鍵算法,設置首頁自動提醒功能。形成各類氣象裝備使用許可證評估的知識庫,集中展現和反映各設備廠家的整體研究實力和水平,供技術人員共享,提高自身水平;創建自動錄入、查詢、統計和分析評估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監督透明度;實現許可證有效期自動判定算法和提醒,提高裝備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系統數據庫表設計
3.1數據庫表需求分析
我國氣象技術裝備主要包括地面常規氣象觀測儀器,高空探測設備及其探空器材,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儀,土壤水分觀測儀,氣象衛星,大氣成分觀測儀等等。所有這些氣象裝備均有確定的名稱、規格、型號,氣象裝備生產廠家也相對固定,氣象裝備的建設標準、業務使用規定和考評方法都有標準規范,因此可以將這些信息歸類到相應的字典表里面。系統主要實現對所有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申請、審核、發證、續期申請、終止的全程跟蹤管理,必須將每次申請材料和審核批準文檔詳細記錄在許可證信息表,形成每一種氣象技術裝備的詳細行蹤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都有使用期,本系統數據庫還需要設定氣象技術裝備續期申請數據信息表。
3.2氣象技術裝備數據庫表的組成
(1)氣象技術裝備字典表:用于記錄所有氣象技術裝備的詳細信息,包括裝備設計功能信息和簡捷業務說明等,可按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分類;也可以按遙測、遙感和接觸分類。
(2)生產廠家信息表:記錄氣象技術裝備生產廠家的詳細信息。
(3)氣象技術裝備用戶表:登記所有用戶的信息。
(4)全國業務臺站站點表:記錄氣象技術裝備業務使用站點信息。
(5)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行蹤表:記錄每一個種氣象技術裝備申請、審核、批準、終止詳細文檔信息。
(6)氣象技術裝備表:記錄該裝備身份信息(含名稱、型號、儀器號碼等)、生產情況,銷售情況、業務運行數量、儀器性能狀況、業務質量情況、故障記錄、檢定情況、裝備評估。
4系統實現
本文設計的系統開發語言環境基于當前主流的Microsoft公司的可視化編程VisualStudio2010開發環境和面向對象,運行于.NETFramework之上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VB或C#。系統軟件開發使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可視化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采用中間件技術、數據倉庫技術、數據圖表等成熟的軟件開發通用技術,進行功能模塊編程,最后系統編譯聯調,實現氣象許可證評估信息的自動化錄入,按需進行檢索、查詢、統計、分析、打印等功能。本文在對全國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基礎上,利用SQLServer2000數據庫和XML格式表建立裝備許可證信息管理系統的服務器端核心數據庫,管理裝備許可證所有數據信息和裝備一般屬性信息(包括廠家、名稱、型號、定型材料、應用評估等數據),以Web為平臺在網絡上所有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信息及一般屬性信息,從而實現全國氣象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息管理的網絡化共享服務。
5結束語
本管理系統設計與原有的氣象技術裝備許可證信息管理相比,有以下5個方面的改進:
(1)實現各類技術文檔的無紙化歸類管理,電子信息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了自動化管理水平;
(2)系統中各類氣象裝備使用許可證評估的知識庫,集中展現和反映各設備廠家的整體研究實力和水平,供技術人員共享,可大幅度提高自身技術人員技術水平;
(3)使用電子化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氣象裝備質量監督透明度,規范化管理使用許可證評估業務,提高業務水平;
2研究設計
2.1理論基礎
計劃行為理論(TPB)是在理理論(TRA)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在TRA的基礎上引入知覺行為控制這一概念。根據TPB,行為受到行為意愿和控制因素的影響,其中控制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如能力、情感等)和外在因素(如狀態、環境等);而行為意愿又受到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這三個因素的影響;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又受到個人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個裝備制造企業是由投資者、管理者、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生產人員等不同個體所組成的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它具有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并在溝通交流中獲取信息、積累知識、不斷改變自身行為方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企業在溝通交流、獲取知識信息和適應環境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整體行為模式,這種整體行為模式不能從個體行為推測出來,但可以用相關的人、群體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或變化程度來表示。低碳情境下的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是企業創新主體如研發人員基于環境分析而做出的各種技術創新活動的總和。因此,用計劃行為理論研究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基本遵循計劃行為理論,技術創新意愿是指在低碳情境下個體愿意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動機和愿望強度,行為態度是指創新主體對企業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所持的正面或負面評價的程度,主觀規范是指創新主體所感知的政府規范、社會環境和組織內部環境等影響力,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創新主體感知的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難易程度。
2.2研究假設
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擬對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研究,構念出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得出以下假設。
2.2.1技術創新意愿與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行為意愿是態度到行為的連接橋梁,它是行為主體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態度、準則、可控性和動機的主觀表達,反映行為主體為從事某項行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決定行為是否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創新意愿是用來衡量企業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觀因素,反映了個體對引進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和改進生產流程等技術創新行為的接受程度,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越強,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態度就越積極,就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點、新事物,技術創新活動就會越多,更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提出假設:H1:技術創新意愿對技術創新行為存在正向影響。
2.2.2技術創新態度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Bandura的觀點,態度是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行為的中介變量,具有較高的主觀性和可變性;行為主體和外界環境是態度的直接影響變量,揭示了態度產生的原因,因此,用行為主體(如企業家)和外界環境因素(如市場競爭狀況和企業間合作情況)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態度的變量。企業家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最高決策者,其認知風格會直接影響其對技術創新的態度,進而影響企業對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愿望程度。適度的競爭壓力和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是企業對技術創新產生正面評價的動因。因此,本文用企業家認知因素以及合作和競爭因素來衡量技術創新態度。Philip認為個人因素特點是決定企業家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例如具有高學歷和自信心的企業家會更愿意采取技術創新行為。JintongTang等指出企業家的敏銳程度、成功欲望和風險偏好等認知因素的不同會導致企業家具有不同的技術創新意愿。Pia等認為一些認知變量如企業家對新技術的敏銳程度、對挫折失敗的畏懼程度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企業技術創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Brust等的研究表明,企業家價值觀、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質對企業低碳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有重要影響作用。另外,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可以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意愿的形成,企業通過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獲得企業內部欠缺的、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補充作用的信息、知識等資源,促進知識轉移合作效應和新技術、新產品的產生。Li等指出競爭的不斷加劇會導致企業現有技術或者產品無法在將來為企業帶來收益,從而產生創新壓力,這種壓力的累積會使企業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和保持競爭優勢,進而轉化成創新的愿望。Maria等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企業間的適度競爭和合作關系對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提出以下假設:H2:技術創新態度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2a:企業家認知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b:合作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c:競爭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3主觀規范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Ajzen和Madden的觀點,主觀規范是個體對來自他人的“社會壓力”的認知。針對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其社會壓力主要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個體(如政府)對技術創新行為的約束和企業內部執行技術創新行為的原則(如組織文化)。本文用政府低碳約束和組織文化來衡量主觀規范。在低碳情境下,政府制定的關于低碳的政策目標和法律法規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會產生重要的影響。Porter等指出環境規制能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Lanjouw等運用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面板數據分析了環境管制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結果顯示環境管制的加強使企業產生強烈的內部驅動力,即創新意愿,從而刺激創新。許士春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在環境規制下會更加傾向于尋求創新機會,提升創新能力。組織文化同樣會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Robert指出組織文化的信念和規范對技術創新起到多方面的支撐作用,從而產生積極的創新愿望。Tesluk等認為共享的價值觀、信念和組織成員的預期行為等組織文化的基本要素對形成技術創新意愿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鄭海濤等認為創新型文化會加強企業中的創新個體(如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的認同感,形成創新意識,不斷調整自我行為,增強各技術創新部門的凝聚力,促進進行長期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愿景的形成,最終產生一股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提出以下假設:H3:主觀規范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3a:政府低碳約束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3b:組織文化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4知覺行為控制與技術創新意愿、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知覺行為控制通過影響行為意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行為。它是個體對促進或阻礙所從事行為因素的感知,由控制信念和感知強度共同決定。控制信念是個體對其所具有的能力、資源等因素的感知,感知強度是個體感知這些因素對行為的影響程度。由此可見,裝備制造企業即使有技術創新的意愿,但若缺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有關能力,則創新也只停留在動機階段,同樣會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良好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成功技術創新的基礎。本文用“技術創新能力”來度量知覺行為控制。Gerard等通過對61家生產企業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創新意愿就越強,能夠支撐其在低碳情境下進行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效果越顯著。Ernst等對美國的鋼鐵生產企業進行了考察,發現為清潔生產而采用新技術的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都較大,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3實證分析
3.1問卷設計與修訂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獲取本文的數據。經過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和問卷反饋等階段對問卷的內容、準確性等進行了多次修改,形成預測試問卷。在進行正式研究前,先取少量被試(n=50)對預測試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進一步驗證變量設計的有效性和消除問項的歧義,檢驗合格后進行正式調研。使用Cronbach’sα系數對預測試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預測試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小樣本的預測試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后,刪除沒有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的指標,最終精簡為39個指標測度,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3.2問卷發放與回收
選取裝備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通過以下四種途徑來發放調查問卷:訪問EMBA和MBA學員;走訪調研企業;參加企業中高層行業會議;發送電子郵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16份,剔除無效問卷(企業所在行業不屬于裝備制造行業、數據缺失過多等問卷)29份,共獲取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問卷率為71.75%。
3.3實證方法選擇
本文所建立的研究模型中,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意愿、企業家認知因素、合作因素、競爭因素、政府低碳約束、組織文化、投入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等多個變量均屬于無法直接觀測的變量,通過調查問卷來間接測度這些變量會產生一定誤差;另外,上述變量還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如投入能力可以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同時也可能通過技術創新意愿間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結構方程模型能夠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并且允許自變量和因變量具有測量誤差,具有測量模型更有彈性的特點,因此,可以有效解決本文中的測量誤差以及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AMOS16.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建模,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其他的數據統計分析。
2工程技術裝備標準現狀
經過各標準化組織的不懈努力,有關的裝備標準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使用中仍舊存在不少問題。裝備生命周期包括設計、生產、采購、使用、維護保養、修理、報廢等環節(階段),用戶參與的大多是采購、使用、維護保養、修理和報廢等環節,本文立足于用戶的角度提出問題,因此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和解決方案也是應對以上各環節。
2.1標準管理過于分散
無論是國家標準(石油部分)、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企業標準、ISO標準、API標準等都涉及工程技術裝備且都自成體系,以至于盡管標準數量眾多,使用起來卻很不方便,沒有一種標準體系是為石油工程技術裝備量身打造。雖然國內對國外先進標準采標力度較大,但仍有欠缺。標準的分散,意味著哪些是重點使用標準,主次不清;標準是否存在遺漏,沒有渠道或方法獲取;標準的新舊程度不易跟蹤,標準的宣貫存在困難;個性需求也得不到滿足。以石油鉆修井裝備標準為例,常用的標準大約有144份。既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也有ISO和API標準,還有一部分企業標準和規范。由于現行標準繁多,且沒有重點推薦的使用標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裝備管理部門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標準對設備進行管理,生產單位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執行標準,另外工作現場選擇時也可能僅選擇易于達到、且盡可能對自己有利的標準執行,使得管理部門與生產單位之間的執行標準不盡統一,或者不同的生產單位對同一標準的理解存在差距,不僅影響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也增加了使用風險。另外,一套鉆修井裝備的執行標準種類繁多,大大限制了裝備的標準化、集成化、規模化,增加了裝備制造的不確定性,既影響了大規模制造,也不利于交易者和使用者的方便高效,給標準化管理增加了難度。
2.2標準有較多缺失
在使用標準時,發現有很多標準沒有。比如連續油管作業機的使用和維護保養標準,連續管作業機作為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產品,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對設備平時維護保養要求較高,否則容易出現問題,嚴重影響連續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因標準的缺失給管理帶來的問題,在生產中也得到充分體現。生產中,沒有標準約束的部分,往往都是按照經驗從事,隱患不斷;或者人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標準使用。
2.3標準過于陳舊或內容不完善
石油行業的很多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需要,在不停的重組或調整,人員也在不斷地變動,這也包括承擔標準制修訂的企業。再者就是相關企業在標準制修訂方面投放的資金不足,也降低了標準制修訂的熱情,導致一些標準已經跟不上發展趨勢或內容不完善。比如有關石油鉆井用液壓系統的標準中,缺少鉆井專用液壓站及執行機構標準,作為鉆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有所體現;標準《SY/T5211-2009壓裂成套設備》涵蓋的內容較多,但標準的更新速度卻明顯不足,比如柱塞沖程未包含10英寸系列、柱塞直徑未包含3.75英寸系列等;標準《SY/T5190-2007石油綜合錄井儀技術條件》中,由于信號在低端無法實現,指標單位應當要修改,另外如記錄儀都已經取消了,標準里還有相關內容。有關標準制修訂的情況,各標委會主要通過分標委上報的制修訂申請采取行動,部分標委會沒有人員和精力定期去審定已經到期的標準,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制修訂的滯后。
2.4標準內容存在交叉的情況
標準內容的交叉一定程度上為標準的選擇帶來了困難,尤其是同種設備但名稱不一致的情況下,若可操作,建議此類標準都進行合并。比如關于鉆井液固相控制系統的《SY/T6871-2012石油鉆井液固相控制設備安裝、使用、維護和保養》和《SY/T6223-2013鉆井液凈化設備配套、安裝、使用和維護》兩個標準,重復的內容較多,而且個別描述不一致,建議兩者可以合并或修改統一。
2.5制造商主導了裝備標準的制修訂
通過之前的標準梳理過程可知,現有標準主要集中在生產、使用、維護保養和安全等方面,其中又以生產標準的數量最大。生產階段標準的制修訂基本上以生產商為主,這些標準大多成為了采購依據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掌握標準制修訂的主導權可以回避自己制造能力的劣勢,不僅限制了用戶的話語權,而且為用戶提出自己的需求制造了障礙。另外有關一些裝備報廢的規定也存在一些爭議。比如鉆井起升大繩的報廢問題,制造商與使用單位之間的觀念就相悖。
2.6標準宣貫的力度不夠和執行不理想
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制修訂的歸口單位眾多,標準信息方式也相對單一;再者由于宣貫的力度不夠,若生產企業不主動去跟蹤標準的動態,很難及時掌握信息,執行的力度更談不上。在隨機調查的若干物探公司、鉆探公司、測井公司、錄井公司、井下作業公司中,基層技術人員很多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設備還有標準或者只知道主要的幾個。若生產企業無法獲知最新的標準信息,或標準宣貫不及時,就不利于企業的管理,甚至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比如報廢等標準不健全,需要時才發現沒有參考依據(目前很多裝備是按照資產報廢條理進行報廢),使得大量存在隱患的裝備持續帶傷作業。甚至有些生產企業有意不去使用新標準。當然除了以上幾個方面,也發現很多標準名稱與標準內容存在差異的現象。以上的這些問題都限制了標準和標準體系的良性發展,削弱了標準促進企業管理、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作用。為了應對以上問題,必須要有一套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3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建設
3.1標準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通過討論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需求和存在的問題,發現兩者的擬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石油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首先,無論是國內各標準體系還是API和ISO等國際國外標準體系,都未對外公布體系表的結構圖、統計表和明細表,以至于現在查詢標準都是通過經驗檢索標準目錄,再查看其內容,才能確定需要的標準。更甚者,國內標準編號是流水號,相關聯標準之間的編號沒有任何關聯,尋找同類標準變得更加費事費力,無法通過某一產品就可以很便捷的找到生產和使用中的標準合集。若在企業層級建立了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就可以跨國內外各標準化組織,整理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行業需要的最適宜的裝備標準。其次,在標準體系設計時可以通過一種形式方便的查詢出主要裝備缺失的標準,并將其補充完整。同時,可以通過每年的年會或其他方式分專業審查體系內的標準是否處于最新狀態,相比原本工藝和裝備混在一起審查,更有專注性。由于廣泛的人員參與,同時對標準也起到了一定的宣貫作用。并且,標準體系不僅包含現有、應有和預計制定標準的記錄,而且還包含標準制定、修訂規劃和計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充實。實踐證明,標準體系的建設和良性運轉可以解決前面敘述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針對工程技術裝備專門建立標準體系。
3.2識別石油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建設范圍
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主要為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提供工程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的生產行業,是能源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從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設的一系列復雜而有序的技術服務活動,廣義上還包括石油裝備和器材的制造業務。本體系所涉及標準的范圍僅限于石油工程技術裝備領域,具體為鉆探裝備、鉆修井裝備、測井裝備、錄井裝備、井下作業裝備及通用件,將裝備劃分為物探技術專業、鉆井技術專業、測井技術專業、錄井技術專業和井下作業技術專業共五個專業進行管理。由于裝備的生產、采購和使用多在國內,標準的收集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為主,結合實際情況采用部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4關于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的若干建議
(1)由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參與。中石油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的工程技術服務隊伍,擁有國內一半以上的鉆機、近70%的市場和人員;中石化的工程技術服務隊伍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公司也是國內涵蓋油氣勘探開發全產業鏈的規模最大、業務鏈最為完整的法人實體;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近海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一體化油田技術服務供應商。由三家公司共同牽頭建設的標準體系才更具有適用性和普遍性。
(2)管理辦公室每年或定期組織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對標準使用情況進行審查,擬訂標準制修訂計劃。管理辦公室承擔標準體系日常的管理工作,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無論是否作為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的一部分,管理辦公室都應當保證將該體系按照成熟的標準化組織模式運行,負責編制和實施工程技術裝備標準化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定期的溝通,可以及時了解標準的實施情況,以及新標準立項編制與實施情況。為了使標準能夠在行業中發揮作用,應組織三大石油公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共同審定、編寫標準,使標準符合生產的實際需要。
(3)與相關標準化組織和機構進行交流和協作,了解標準動態信息,協調標準制修訂事宜。各標準化組織作為標準制修訂和管理的主體機構,管理辦公室領導的各技術專業組配合其工作,對于審定后需要修訂的標準與相關標準化組織協商解決,需要制定的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制訂。
(4)應建立標準專家庫,并注重專家的培訓。專家是確保標準編寫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保證最優秀的專家能夠參與到標準的制修訂中,專家庫的建立可以解決專家選擇問題,培養又是壯大專家隊伍、提供更多選擇的有力保障。
(5)加強頂層設計與回訪制度,確保標準與使用者緊密結合,使可操作性強。標準的制定不僅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提高經濟效益、利于產品通用互換及配套等,還應當聯系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標準前,需要充分征求用戶單位、使用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仔細審定后。
(6)通過組織標準宣貫活動、技術交流、推廣普及、監督抽查等活動加強標準的宣貫和執行力度。標準的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有法不依的,有規則不執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客觀來說,一方面是由于標準的宣貫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才是存在主觀故意的行為。通過宣貫、技術交流、推廣和監督抽差等手段,盡可能的消除這兩類問題。通過以上的建議,依附于成型的石油工程技術標準體系,認真梳理分布在不同標準體系內的物探、鉆井、測井、錄井和井下作業裝備等的石油工程技術裝備標準,建立有針對性的分類措施,解決目前標準太多、難于選擇的問題。通過對國內外石油工程技術裝備標準的發展趨勢的研究,及時發現石油工程技術裝備領域內缺失的標準,進行制修訂,形成從裝備的采購、使用、維護至報廢的一套完善的標準體系,形成石油工程技術裝備標準體系的結構圖、統計表、明細表,建立方便、完善、可持續發展的有生命的標準體系,達到完善自我改進、自我提升、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機制的目的。
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因此,lnternet網巨大的信息量,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以及它們所共同具備的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為創建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術上的支持。
在我國,對于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說,實現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并非適合于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點:接受學習不同于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也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雙主”教學模式強調對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主”教學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有助于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
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見,合作學習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先導
簡單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行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素質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教育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當前,知識經濟的大潮洶涌而來,新的世紀強烈地呼喚創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圍內(尤其在教育部門內部)普及素質教育觀念,使素質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質教育要求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中的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為社會所淘汰。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情境創設”協商會話”、“信息資源提供”。因此,lnternet網巨大的信息量,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以及它們所共同具備的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為創建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術上的支持。
在我國,對于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說,實現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并非適合于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點:接受學習不同于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也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的揉合與優勢互補,它基本保留“傳遞一接受”的教學過程,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雙主”教學模式強調對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主”教學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有助于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無論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還是“雙主”教學模式,都有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到底應采用哪種形式,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在實踐中做”、“應用”)培養。因而教學中要增加實際練習、自由操作、社會實踐等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的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學和學習工具,把粉筆加黑板的教學變成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而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正在發生改變,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已逐漸成為一種基本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須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
1.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工具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講臺,借助于多媒體工具和平臺,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個維度展開。不僅教師的授課、指導、輔助要通過各類媒體進行,而且學生的學習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類媒體來實現。另外,各類計算機網絡還構成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遞信息的工具,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反饋都要在此基礎上進行。
2.招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資源
素質教育重視知識與能力,不再片面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這種基于“學”的環境系統中,必然要選擇與應用大量的教與學的資源。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磁帶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件、校園網等,而且,Internet網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學資源庫。
3.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環境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構造各種教學環境,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基于Internet網的遠程學習系統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于現實的學習情境,把抽象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
數控技術是用數字信息對機械運動和工作過程進行控制的技術,數控裝備是以數控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傳統制造產業和新興制造業的滲透形成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即所謂的數字化裝備,其技術范圍覆蓋很多領域:(1)機械制造技術;(2)信息處理、加工、傳輸技術;(3)自動控制技術;(4)伺服驅動技術;(5)傳感器技術;(6)軟件技術等。1數控技術的發展趨勢數控技術的應用不但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制造業成為工業化的象征,而且隨著數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他對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行業(IT、汽車、輕工、醫療等)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行業所需裝備的數字化已是現展的大趨勢。從目前世界上數控技術及其裝備發展的趨勢來看,其主要研究熱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4]。1.1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及裝備的新趨勢
效率、質量是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可極大地提高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為此日本先端技術研究會將其列為5大現代制造技術之一,國際生產工程學會(CIRP)將其確定為21世紀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轎車工業領域,年產30萬輛的生產節拍是40秒/輛,而且多品種加工是轎車裝備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業領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為薄壁和薄筋,剛度很差,材料為鋁或鋁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況下,才能對這些筋、壁進行加工。近來采用大型整體鋁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來制造機翼、機身等大型零件來替代多個零件通過眾多的鉚釘、螺釘和其他聯結方式拼裝,使構件的強度、剛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這些都對加工裝備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從EMO2001展會情況來看,高速加工中心進給速度可達80m/min,甚至更高,空運行速度可達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許多汽車廠,包括我國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已經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組成的生產線部分替代組合機床。美國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機床進給速度最大達60m/min,快速為100m/min,加速度達2g,主軸轉速已達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飛機零件,只用30min,而同樣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銑床加工需3h,在普通銑床加工需8h;德國DMG公司的雙主軸車床的主軸速度及加速度分別達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來,普通級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級加工中心則從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開始進入納米級(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國外數控裝置的MTBF值已達6000h以上,伺服系統的MTBF值達到30000h以上,表現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為了實現高速、高精加工,與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電主軸、直線電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
1.25軸聯動加工和復合加工機床快速發展
采用5軸聯動對三維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幾何形狀進行切削,不僅光潔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認為,1臺5軸聯動機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臺3軸聯動機床,特別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銑刀進行高速銑削淬硬鋼零件時,5軸聯動加工可比3軸聯動加工發揮更高的效益。但過去因5軸聯動數控系統、主機結構復雜等原因,其價格要比3軸聯動數控機床高出數倍,加之編程技術難度較大,制約了5軸聯動機床的發展。
當前由于電主軸的出現,使得實現5軸聯動加工的復合主軸頭結構大為簡化,其制造難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數控系統的價格差距縮小。因此促進了復合主軸頭類型5軸聯動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含5面加工機床)的發展。
在EMO2001展會上,新日本工機的5面加工機床采用復合主軸頭,可實現4個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軸加工可在同一臺機床上實現,還可實現傾斜面和倒錐孔的加工。德國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裝夾下5面加工和5軸聯動加工,可由CNC系統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間接控制。1.3智能化、開放式、網絡化成為當代數控系統發展的主要趨勢
21世紀的數控裝備將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統,智能化的內容包括在數控系統中的各個方面: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過程的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為提高驅動性能及使用連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饋控制、電機參數的自適應運算、自動識別負載自動選定模型、自整定等;簡化編程、簡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動編程、智能化的人機界面等;還有智能診斷、智能監控方面的內容、方便系統的診斷及維修等。
為解決傳統的數控系統封閉性和數控應用軟件的產業化生產存在的問題。目前許多國家對開放式數控系統進行研究,如美國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歐共體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國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數控系統開放化已經成為數控系統的未來之路。所謂開放式數控系統就是數控系統的開發可以在統一的運行平臺上,面向機床廠家和最終用戶,通過改變、增加或剪裁結構對象(數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將用戶的特殊應用和技術訣竅集成到控制系統中,快速實現不同品種、不同檔次的開放式數控系統,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名牌產品。目前開放式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規范、通信規范、配置規范、運行平臺、數控系統功能庫以及數控系統功能軟件開發工具等是當前研究的核心。
網絡化數控裝備是近兩年國際著名機床博覽會的一個新亮點。數控裝備的網絡化將極大地滿足生產線、制造系統、制造企業對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實現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企業、全球制造的基礎單元。國內外一些著名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制造公司都在近兩年推出了相關的新概念和樣機,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產控制中心,簡稱CPC);日本大隈(Okuma)機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術廣場,簡稱IT廣場);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開放制造環境,簡稱OME)等,反映了數控機床加工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1.4重視新技術標準、規范的建立1.4.1關于數控系統設計開發規范
如前所述,開放式數控系統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適應性、擴展性,美國、歐共體和日本等國紛紛實施戰略發展計劃,并進行開放式體系結構數控系統規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個最大的經濟體在短期內進行了幾乎相同的科學計劃和規范的制定,預示了數控技術的一個新的變革時期的來臨。我國在2000年也開始進行中國的ONC數控系統的規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1.4.2關于數控標準
數控標準是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一種趨勢。數控技術誕生后的50年間的信息交換都是基于ISO6983標準,即采用G,M代碼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質特征是面向加工過程,顯然,他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數控技術高速發展的需要。為此,國際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種新的CNC系統標準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種不依賴于具體系統的中性機制,能夠描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統一數據模型,從而實現整個制造過程,乃至各個工業領域產品信息的標準化。
STEP-NC的出現可能是數控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對于數控技術的發展乃至整個制造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STEP-NC提出一種嶄新的制造理念,傳統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單個計算機上。而在新標準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聯網上,這正是數控技術開放式、網絡化發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數控系統還可大大減少加工圖紙(約75%)、加工程序編制時間(約35%)和加工時間(約50%)。
目前,歐美國家非常重視STEP-NC的研究,歐洲發起了STEP-NC的IMS計劃(1999.1.1~2001.12.31)。參加這項計劃的有來自歐洲和日本的20個CAD/CAM/CAPP/CNC用戶、廠商和學術機構。美國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數據交換軟件的開發者,他已經開發了用作數控機床加工信息交換的超級模型(SuperModel),其目標是用統一的規范描述所有加工過程。目前這種新的數據交換格式已經在配備了SIEMENS、FIDIA以及歐洲OSACA-NC數控系統的原型樣機上進行了驗證。2對我國數控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基本估計我國數控技術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1979年,即封閉式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和我國的基礎條件的限制,數控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第二階段是在國家的“六五”、“七五”期間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國產化體系階段。在此階段,由于改革開放和國家的重視,以及研究開發環境和國際環境的改善,我國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在產品的國產化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第三階段是在國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間,即實施產業化的研究,進入市場競爭階段。在此階段,我國國產數控裝備的產業化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在“九五”末期,國產數控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配國產數控系統(普及型)也達到了10%。
縱觀我國數控技術近50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經過4個5年計劃的攻關,總體來看取得了以下成績。
a.奠定了數控技術發展的基礎,基本掌握了現代數控技術。我國現在已基本掌握了從數控系統、伺服驅動、數控主機、專機及其配套件的基礎技術,其中大部分技術已具備進行商品化開發的基礎,部分技術已商品化、產業化。
b.初步形成了數控產業基地。在攻關成果和部分技術商品化的基礎上,建立了諸如華中數控、航天數控等具有批量生產能力的數控系統生產廠。蘭州電機廠、華中數控等一批伺服系統和伺服電機生產廠以及北京第一機床廠、濟南第一機床廠等若干數控主機生產廠。這些生產廠基本形成了我國的數控產業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數控研究、開發、管理人才的基本隊伍。
雖然在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高端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尤其是在產業化方面的技術水平現狀與我國的現實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從縱向看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橫向比(與國外對比)不僅技術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發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數控裝備的技術水平差距有擴大趨勢。從國際上來看,對我國數控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估計大致如下。
a.技術水平上,與國外先進水平大約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術方面則更大。
b.產業化水平上,市場占有率低,品種覆蓋率小,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功能部件專業化生產水平及成套能力較低;外觀質量相對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國產數控系統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用戶信心不足。
c.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上,對競爭前數控技術的研究開發、工程化能力較弱;數控技術應用領域拓展力度不強;相關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滯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a.認識方面。對國產數控產業進程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認識不足;對市場的不規范、國外的封鎖加扼殺、體制等困難估計不足;對我國數控技術應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夠。
b.體系方面。從技術的角度關注數控產業化問題的時候多,從系統的、產業鏈的角度綜合考慮數控產業化問題的時候少;沒有建立完整的高質量的配套體系、完善的培訓、服務網絡等支撐體系。
c.機制方面。不良機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約了技術及技術路線創新、產品創新,且制約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往往規劃理想,實施困難。
d.技術方面。企業在技術方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的工程化能力不強。機床標準落后,水平較低,數控系統新標準研究不夠。
3對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化發展的戰略思考3.1戰略考慮
我國是制造大國,在世界產業轉移中要盡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轉移,即要掌握先進制造核心技術,否則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國制造業將進一步“空芯”。我們以資源、環境、市場為代價,交換得到的可能僅僅是世界新經濟格局中的國際“加工中心”和“組裝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術的制造中心的地位,這樣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進程。
我們應站在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數控技術和產業問題,首先從社會安全看,因為制造業是我國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制造業發展不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還可緩解我國就業的壓力,保障社會的穩定;其次從國防安全看,西方發達國家把高精尖數控產品都列為國家的戰略物質,對我國實現禁運和限制,“東芝事件”和“考克斯報告”就是最好的例證。3.2發展策略
從我國基本國情的角度出發,以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我國制造裝備業綜合競爭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為目標,用系統的方法,選擇能夠主導21世紀初期我國制造裝備業發展升級的關鍵技術以及支持產業化發展的支撐技術、配套技術作為研究開發的內容,實現制造裝備業的跨躍式發展
強調市場需求為導向,即以數控終端產品為主,以整機(如量大面廣的數控車床、銑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數控機床、典型數字化機械、重點行業關鍵設備等)帶動數控產業的發展。重點解決數控系統和相關功能部件(數字化伺服系統與電機、高速電主軸系統和新型裝備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產規模問題。沒有規模就不會有高可靠性的產品;沒有規模就不會有價格低廉而富有競爭力的產品;當然,沒有規模中國的數控裝備最終難以有出頭之日。
在高精尖裝備研發方面,要強調產、學、研以及最終用戶的緊密結合,以“做得出、用得上、賣得掉”為目標,按國家意志實施攻關,以解決國家之急需。
在競爭前數控技術方面,強調創新,強調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我國數控產業、裝備制造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CIMT2001巡禮[J].世界制造技術與裝備市場,2001(3):18-20.
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大的概念,涉及到的學科和專業較多,包括工業、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類設備、給排水、電氣、采暖、通風 消防、通信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安裝。雖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強。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綜合辦公大樓,總建筑面積為13萬m2,地上建筑為35層,地下2層為人防物資庫,地下1層為書庫,其它作為辦公用房。
本項目機電安裝工程主要有:電氣工程、給排水工程、 通風空調工程。電氣工程主要包括:變配電,由本地區經東邊室外引來兩路10KV電源在入地下二層變配電室,負責本工程全部負荷。高壓系統采用二段母線分段進行互為備用、手動聯絡的運行方式,高壓開關柜斷路器采用直流操作,繼電保護采用過負荷和短路保護,采用定時限的保護方式。低壓系統設四臺2500KVA干式變壓器,采用單母線分段運行方式。照明,大廈各層均有照明配電箱,且均為非標,照明按系統劃分為正常照明和非正常照明分別由獨立的配電箱控制,事故照明采用雙電原叉頭。插座支路由照明配電箱分支路供電,采用單相三線制,并設漏電開關保護,要求安裝高度低于2.4米的燈具增加一根PE保護接地線。大廈所有與消防有關的電纜均采用NH-YJV耐火電纜,其它由低壓柜引出的電纜均采用ZR-YJV阻燃電纜。防雷接地系統,大廈為一類防雷建筑,在最高尖端處設置一套法國依麗達防雷裝置。本工程保護接地與防雷接地共用接地極,接地電阻不大于l歐姆。
2 機電設備安裝中常見技術問題分析
2.1 裝配不緊密的問題
機電設備安裝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裝配,而裝配的基礎工作大多是通過螺栓和螺母的聯接來實現。而這種聯接需要把握其度,如果聯接過于緊密,缺乏必要的緩沖,久而久之容易產生疲勞現象,使得裝配工作前功盡棄,甚至會引發安全事故;如果聯接過松,會導致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的振動,甚至會因頻率相同而發生系統共振,輕則會產生極大的噪音,重則會導致結合部斷裂,引發生產事故。
2.2 產生噪聲振動的問題
近年來,各級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噪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由于各類機電設備涉及的品種多、樣式多、層次多種多樣,而且多數是以“動”為主要特征的,這就極容易產生振動,產生噪聲噪音污染,嚴重的會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噪聲與振動的主要發源地還應當是設備機房,因為在設備機房中集中安裝有各類機電設備,比如:安裝有冷凍機組、加壓水泵、空調循環水泵、空氣處理機組、各類風機、冷卻塔、變壓器、暖通和給排水等動力機電設備。這些設備運行時都需要很大的動力,同時,這些設備在運行中會因為旋轉的慣性力和偏心不平衡產生的擾力,而引起設備部件產生強迫性振動,并通過設備底座、管道、線路等與建筑物的連接部分產生振動和噪聲,并以固體聲和空氣聲波的形式向周圍空間輻射噪聲進行傳播,從而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2.3電氣方面問題
機電設備電氣特征十分明顯,安裝時必須要認真研究設備電氣要求,否則,如果沒有充分考慮電氣要求,而盲目進行安裝,可能會因為安裝過程不科學,不符合標準要求,可能會使機電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
(1)開關接觸問題;像隔離開關動、靜觸頭的接觸壓力與接觸面積不夠或操作不當,可能導致接觸面的電熱氧化,使接觸電阻增大,灼傷、燒蝕觸頭,造成事故。
(2)斷路器裝配問題。有的斷路器弧觸指及觸頭裝配不正確,插入行程、接觸壓力、同期性、分合閘速度達不到要求,將使觸頭過熱、熄弧時間延長,導致絕緣介質分解,壓力驟增,引發斷路器爆炸事故。
(3)電流互感器的安裝問題。電流互感器應裝在開關柜底板上面,應有可靠的支架固定。但有些施工單位將零序電流互感器安裝在開關柜底板下面的支架上,更有甚者將零序電流互感器捆綁在電纜上,這違背了開關柜全封閉原則,既不安全,也不防塵,更不防小動物,留下很多隱患。電纜終端頭穿過外附零序電流互感器后,電纜金屬屏蔽接地線與外附零序電流互感器的相對位置不正確。在檢查中發現有些電纜接地線該穿零序電流互感器時未穿,一些不該穿零序電流互感器的反倒穿了,造成事故過電壓保護器不能正確動作。
(4)變壓器方面問題。變壓器短路故障主要指變壓器出口短路,以及內部引線或繞組間對地短路、及相與相之間發生的短路而導致的故障。變壓器正常運行中由于受出口短路故障的影響,遭受損壞的情況較為嚴重。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一些地區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變壓器遭受短路故障電流沖擊直接導致損壞的事故,約占全部事故的50%以上,與前幾年統計相比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這類故障的案例很多,特別是變壓器低壓出口短路時形成的故障一般要更換繞組,嚴重時可能要更換全部繞組,從而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和損失。
3 改善機電設備安裝技術的措施
3.1 施工與安裝方面的措施
(1)在施工方面。機電設施安裝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與配合,減少安裝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科學組織施工,嚴把施工關和材料進場關,組織設計和設備、設施選擇是經有關科技人員共同研究商定的,通過技術計算和驗算,既有其使用價值,又可保證良好的經濟效益,不要隨便更改選用設備,否則會影響基礎工作的進展。每一項機電設備安裝工作順序都有其科學性。要科學制定安裝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每一個環節,周密進行論證分析,嚴格按照標準要求組織施工,使每一種設備都能夠按照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要求進行安裝,進一步提高安裝效率,增強安全性,提高運行質量。
(2)在安裝方面。對大型安裝工程,由于設備多,安裝環節多,因此對每一項安裝都必須有總體布置,做到統一安排,施工隊中必須有一個統一指揮的機電隊長對各項工作進行協調處理,集思廣益,多征求職工的工作意見。作為管理人員對各項安裝要科學進行設計,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合理調配人員和設備,提高安裝效率。安裝過程要區分主次,一個工程具備開工條件,首先得有電源,其次要有動力源,有提升裝備,要想達到短期開工之目的,安裝工作必須有主有次,分輕重緩急。只有對安裝變電所、壓風機,井架、提升絞車工作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安裝工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每種設備的安裝,都有一定的作業方式和工作順序,不能急于求成,工序顛倒。
3.2 檢修保養方面的措施
啟動設備正常工作和電動機啟動設備技術狀態的好壞,對電動機的正常啟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燒毀的電動機,其原因大都是啟動設備工作不正常造成的。如啟動設備出現缺相啟動,接觸器觸頭拉弧、打火等。而啟動設備的維護主要是清潔、緊固。 如接觸器觸點不清潔會使接觸電阻增大,引起發熱燒毀觸點,造成缺相而燒毀電動機;接觸器吸合線圈的鐵芯銹蝕和塵積,會使線圈吸合不嚴,并發生強烈噪聲,增大線圈電流,燒毀線圈而引發故障。因此,電氣控制柜應設在干燥、通風和便于操作的位置,并定期除塵。經常檢查接觸器觸點、線圈鐵芯、各接線螺絲等是否可靠,機械部位動作是否靈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
3.3通電調試方面的措施
通電調試是機電安裝工程實體安裝完畢后,應當認真組織好的一個關鍵環節之一,必須清潔場地經過仔細的檢查和準備后進入機電設備調試階段。要按照先單臺后系統、先手動后自動、先近處后遠方、先空載后負載、先點動后聯動的原則,對安裝完畢的機電設備做好通電調試。時刻緊繃安全弦,確保人員人身安全和設備運行的絕對安全,堅決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所有配電屏、柜和設備的送電必須嚴格按規程操作。通過嚴格的的通電調試,檢驗機電設備安裝的質量和水平,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和整改,提高安裝效率。
4 結束語
中圖分類號: TU85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機電設備安裝是其中的一個重點項目,機電設備的安裝要更加的科學和合理,就必須從科學安裝的角度出發,切實明確安裝的重要性,并控制安裝質量。
一建筑機電設備安裝施工中常見問題分析
1、螺栓聯接問題
螺栓、螺母聯接是機電設備最基本裝配,其用于電氣工程傳導電流的螺栓、螺母聯接,安裝時需考慮設備的機械效應,更要注意其電熱效應。
① 螺栓、螺母聯接時,壓接不緊、聯接過松都會使部件間的裝配松動,增大接觸電阻,造成通電時發熱、接觸面氧化、電阻增大的惡性循環,甚至在嚴重過熱時,會燒熔聯接處,引發接地短路、斷開等事故;對于那些一次設備和母線,其聯接線的并溝線夾、設備線夾、T型線夾和接線相等也都可能受其影響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事故。
② 螺栓、螺母聯接過緊,容易使長期在機械力和電磁力作用下的螺栓產生金屬疲勞,出現剪切或螺牙滑絲。
2、電氣設備問題
① 隔離開關安裝時操作不當或動、靜觸頭接觸壓力與接觸面積不夠,會導致接觸面電熱氧化,增大接觸電阻,灼傷、燒蝕觸頭,引起事故。
② 斷路器弧觸指與觸頭的裝配不正確,接觸壓力、插入行程、分合閘速度及同期性達不到要求時,將使觸頭過熱、延長熄弧時間,導致絕緣介質分解、壓力驟增,甚至引發斷路器爆炸事故。
③ 安裝檢修不慎,會使電流互感器的一次繞組開路,產生高強的過電壓,對設備安全和人身造成威脅。
④ 在裝配有載調壓裝置的調節裝置機構時的裝配錯誤,裝配時不慎掉入的雜物卡住機構等問題,也將引發不同程度的事故。
⑤ 主變壓器的主變吊芯及高壓管等安裝時,不慎掉入如螺帽與鑰匙之類的雜物、器身及套管內排水不徹底、密封裝置安裝錯誤或在安裝中損壞等,都會降低主變壓器絕緣強度,導致局部絕緣被擊穿或破壞,造成惡性事故。
3、超電流問題
① 泵內有異物、泵內軸承損壞、泵的轉子與殼體相摩擦等會引起超電流。
② 電機的功率偏小、過載電流整定偏小、線路電阻偏高及電源缺相等也會引發超電流。
③ 工藝操作中密度大、粘度高、需求量高等現象,使所送介質超過泵設計能力,導致超電流。
4、振動的問題
① 泵的問題,多見泵內軸承間隙大、轉子不平衡、轉子和定子相摩擦、轉子與殼體同心度差等。其工藝操作參數與泵的額定參數偏離太多,就會引起泵的運行不平穩。
② 電機的問題,常見為轉子不平衡、軸承間隙大、轉子和定子氣隙不均勻等。
二建筑機電設備安裝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框架
建筑機電安裝項目的質量管理必須有一個健全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有必要成立以項目經理為主,生產副經理、項目總工程師、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工長和各分包負責人構成的質量控制管理組織機構,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質量控制除嚴格執行國家、行業有關規程、規范及施工各相關方管理文件外,施工現場應建立質量控制方面的管理體系制度,對施工過程各個工序的質量關鍵點進行控制。
質量控制活動從設備采購開始,涉及到安裝準備、設備安裝、運行調試,竣工驗收各個階段,最終以滿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為目標,主要控制內容應包括體系文件、標準規范、系統平臺、支撐技術、人員控制,即可定義為質量控制活動的“四個環節、五個層面”,如圖。
三建筑機電設備安裝施工中常見問題的應對措施
1、關于安裝建設時期要關注的原則理念
① 結合不一樣的規定選取對應的裝置
經由科研工作者的技術探索,選取優秀的裝置,確保安裝活動順暢開展。
② 預定計劃實施,總體布置,安裝主次分明
科學、合理的計劃機電設備的安裝順序,確保設備安裝的連續性。施工前,對變電所、壓風機等主要設備進行總體布置,以保證安裝工作順利。同時,在安裝井架、提升絞車等設備時,按照主次分明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安裝,以保證施工的工程質量。
③ 結合設計規定開展安裝工作
該項安裝要切實依照設計規定開展,以降低安裝活動時的損耗。
④ 保證建設者的綜合素養優秀
安裝項目的工作者要具有非常優秀的專業理論,在建設之前,應對其開展崗前培訓活動,使其了解有關的安裝內容以及建設規定,進而達到保質量、保安全的目的。
2、安裝建設時期的品質管控活動
① 設置合乎建設的規定的綜合化建設流程
建設活動的順暢開展,離不開綜合化的布局,在投入建設階段要始終遵循先難后易、先大后小、先高后低的步驟。
② 建設前期的品質管控活動
在建設之前,要針對項目開展好前期的準備活動。比如要明確設計內容,熟悉所有的文件資料,而且要對有關的機械進行檢查。最后要明確相關的活動規定,并開展好技術交底活動。
③ 建設時期的品質管控
安裝的時候要切實遵循圖紙和相關技術規定。如果發現圖紙中存在問題,要及時進行修整,堅持執行“三檢”制,重要的安裝部位要有旁站監督;編制合理的質量控制程序,最后完成施工的相關記錄。
④ 通電調試剛出廠的設備和已用過的設備
安裝完成后,都要盡早的進行通電調試的操作。此外,新增、自制、改造的機械設備在使用之前需要進行調試。同時,在施工現場還要進行空負荷和負荷測試,確保其各項功能都能夠達到有關的技術要求。
④ 關于驗收
當項目完成之后,要對其開展綜合化的自評活動,保證項目沒有問題之后通知監理機構,由其開展預驗活動。
四針對性的質量監控措施
配電裝置構成電氣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現了問題,設備將無法正常工作,供電的可靠性下降,整個工程會失去安全重心。由此,對配電裝置從設備進貨再到安裝調試,都應嚴格按圖紙進行施工并做規范性驗收。配電設備都較先進,其生產廠家通常規模可觀,具有電業部的認可的產品使用許可證,通常不會出現技術性的問題。
電纜是用于傳送電能的主要載體,如果電纜的質量存在問題,則會釀成火災等惡性事故。大多數情況下,電纜主要沿橋架、豎井及、溝道進行鋪設。電纜密度大、數量多、型號規格也比較繁雜,如果不仔細分類歸納,嚴格審查,就容易造成施工混亂,導致運行中的電纜溫度過高,電信號相互干擾。建筑機電的安裝是一種工藝性與技術性都比較強的工作,如果想做好整個建筑機電安裝工作,主要是要抓住施工階段安裝設備的技術條件與安裝工藝的具體技術要求。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要嚴格把關,凡是遇到與規范及設計文件中不相符的情況或施工的過程中做了現場修改的內容,都要記錄在案,為最后再進行系統整體的調試和開通,并建立技術管理檔案和數據。
配電箱的種類型號頗多,而工作原理又比較復雜,不同專業都有各自的運用特點,比較容易受到干擾,這一現狀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設計修改通知單,變電箱內的設備與回路修改過多等問題。若施工單位訂貨過程中僅考慮到藍圖設計而忽略了其他的修改之處,在安裝過程中單純的對號入座,不進行嚴謹的技術審核,則很難滿足部分專業性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建筑機電安裝技術文件是工程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根本依據。這些文件包括了弱電系統的產品說明書、施工圖紙、相關的技術標準、設計說明、各子系統的調試大綱、驗收規范、弱電集成系統的功能要求、驗收標準等信息,需要系統而科學的管理。
電梯的供電電源線必須單獨進行敷設,同時還要保護接地系統的狀態良好。電線槽、電線管、箱、盒的連接處跨接地線時,要緊密牢固,同時避免遺漏。電梯隨行電纜在敷設過程中,長度要保證電梯轎箱處于極限位置時仍然不拖地、不受力。電梯機房內的配電及控制柜、屏、盤的安裝布局要合理,擺正橫豎端正。配電箱、配電盤以及設備配線的鏈接要保證牢固、包扎緊密、接觸良好、絕緣可靠、標志清楚。
閉路電視系統調試工作具體包括接地電阻測量、電源檢測、電動云臺、線路檢查、門禁系統、攝像機、監視器、控制器等進行單體的系統測試與調試。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機電安裝工作是其中不可小視的組成部分。為了避免在機電安裝中出現不必要的問題,施工過程需要嚴格按照安裝的流程和步驟進行作業,以此為提高安裝質量的依據,進而為整體建設工程做好保障。
1 模糊綜合評估法概述
模糊綜合評估是借助模糊數學的一些概念,對實際的綜合評估問題提供一些評估的方法。具體地說,模糊綜合評估就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從多個因素對被評估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估的一種方法。免費論文,保障能力。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
模糊綜合評估作為模糊數學的一種具體應用方法。它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先按每個因素單獨評估;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綜合評估。免費論文,保障能力。其優點是:數學模型簡單,容易掌握,對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問題評估效果比較好,是別的數學分支和模型難以代替的方法。免費論文,保障能力。模糊綜合評估方法的特點在于,評估逐對進行,對被評對象有唯一的評估值,不受被評估對象所處對象集合的影響。免費論文,保障能力。這種模型應用廣泛,在系統評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對于簡單的評估問題模糊綜合評估法主要步驟如下。
(1)建立指標集,即評估指標體系的最底層指標。
(2)確定指標相對于目標的權重。
(3)建立評語級。
(4)進行單指標評估
(5)模糊綜合評估數學模型
在得到指標權重向量和單指標模糊評估結果后,就可以得到如下的模糊綜合評估:
式中:表示權重向量;表示指標隸屬度值矩陣;表示綜合評估結果。
2 裝備保障能力模糊綜合評估
2.1 建立評估指標體系
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2.2 確定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權重
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的權重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