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地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教具制作模塊
地理教具是校內地理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能夠為地理教學提供地理知識和學習情境的器材都是地理教具的組成部分。教具制作模塊依據地理教學專有教具分類設置平面教具、立體教具和可操作儀器3大板塊。其中平面教具包括教學掛圖和紙質地理圖片等。立體教具包括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等。可操作儀器如氣象觀測儀器、手持GPS等。在該模塊中,每一板塊下設置教具名稱、教具演示、設計用途、制作材料、制作過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模擬教具制作、反思水平檢測、資源與案例庫共10個專題,教師可選擇輸入關鍵字進行搜索找到相關的其它資源,如輸入“時間變化演示模型”時,會出現與該模型相關的教具演示、設計用途、制作材料、制作過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也可自己選擇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進行在線模擬教具制作,還可以自我檢測在教具制作方面的反思水平。
三、熱點追蹤模塊
地理學的研究區域是人類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這樣的研究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熱點追蹤模塊下設考點追蹤、時事追蹤、知識更新追蹤3個板塊。考點追蹤指最新的高考地理大綱涉及的考點,時事追蹤指與地理學及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熱點問題,知識更新追蹤指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或社會的發展,部分知識點的認識出現了新的觀點或內涵,也存在原有教科書的某些知識重新建立新認知的可能。每一板塊下設置知識點介紹、知識點分析、試題庫、模擬命題、反思水平檢測、資源與案例庫6個專題。在該模塊中,教師既可學習交流知識點,檢測在熱點追蹤方面的反思水平,舉一反三,也可以自己嘗試模擬命題。其中模擬命題下設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和綜合4個部分。
四、天文觀測模塊
在實際高中地理教學中除選修1“宇宙與地球”外,天文科普知識的涉及較少,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明確提出重視地理觀測等實踐活動。天文觀測模塊下設置天文知識、天體觀測、情境模擬、在線預測、反思水平檢測、資源與案例庫6個板塊。其中,天文知識板塊中下分天球坐標知識、天體起源與宇宙探索歷程3個專題;天體起源板塊中下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銀河系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5個專題;天體觀測板塊中下分太陽、行星、月球、流星體、彗星觀測有5個專題;情境模擬和在線預測板塊中下設日月食、四季星空、潮汐、其它4個專題。在該模塊中,教師既可相互探討天文知識,還可以在線進行模擬觀測并模擬出觀測到的可能情境,同時還可對感興趣的天文現象如日月食等進行時間推算與預測,并檢測自己在天文觀測方面的反思水平。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開發策略
課堂上所選取和利用的案例應該是和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具備直接聯系,并具備實際的代表性,具備說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撐點,這種包含著事物本質的元素能夠讓地理知識變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學案例通過對實際案例包括,個例,群例的描述,結合以地理科學為基本研究理論的方法,顯像管內容變得實體化,讓相應的問題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滲透。其次以學生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配合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以相對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從案例中發現知識。所以,在學生根據教學案例得出相應的地理知識基礎上,作出歸納和總結。例如海嘯,可以向學生展示印尼海嘯的相關情報,和訊息以及新聞報道,讓學生從相關的已有訊息中總結出已知的知識,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表述和訊息,講述海嘯的破壞,破壞范圍,再讓學生發現新的問題(海嘯以什么樣的發生速度,為什么沿海地區的居住人群沒有及時的做出相應措施,海嘯的持續時間,還小的征兆,當地政府對于海嘯的相應預防工作是什么樣的,海嘯帶來的附帶性的自然災害是怎么樣的,每年地球上會發生多少次海嘯,海嘯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回答,或者根據其他學生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質疑或者肯定,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再調動課堂,讓學生一起總結出,與海嘯相關的地理自然科學知識(海嘯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發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發或者地面上火山爆發、海底發生滑坡現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通常會在地震高發帶形成海嘯,并對沿海的設施及居民帶來危害。海嘯的速度高達700~800千米/小時,幾個小時內就能波及整個大洋,海嘯的波浪長度長達數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損失幾千公里持續幾小時,本身在海內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區,就會由于岸邊的阻力作用,導致海嘯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達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數分鐘就會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內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劇烈的,能夠將沿海地區的堤壩摧毀,沿海地區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嘯鋪平。海浪的形成,大體主要是因為海底的地殼發生了變形或堆積交錯。據可靠統計,全球發生海嘯的高發地區多是因為深處地震帶的原因,也就是說,地震因為海底的地殼形變可以較高幾率的帶來海嘯,比較具有規模,并且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打擊的海嘯,大約有270次左右,每年都會有6次左右大規模的海嘯災難,海嘯多發生在環太平洋海域,日本作為一個地震高發島群,日本相關海域發生海嘯的總數占環太平洋區域發生的海嘯總數的半數以上)。教師要從全部的信息網絡中搜尋到具備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書本內容直接相關的訊息,未必非要局限與地理自然科學里,也可以從財經,政治,生物,歷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開發新的訊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案例素材。
3.教學案例開發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學類文化知識這種最接近于人類追求真理的動機意識類知識,其實是最有研究和探討價值的知識,應該是作為常識了解熟知的東西。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標示著人類思想進步與否的參考依據,實際上錯過了這些知識文化的普及,或者說是以錯誤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識變得讓人抵觸實在是當代人類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是類似于改變現有狀況的革新動作,也希望在現有的教學體系當中,能夠體現出相應的價值,帶動當代教育的發展與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本質實際上是借助對一件具體的地理實際情景,讓學生能夠對該情景作出觀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夠對自己目前所知道的東西所質疑,或者與他人進行探討,這是一種開放思維式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真正接收到教師所傳達的訊息。所以結合以上表述的教學理念將知識傳授,并讓學生學會探索,并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分享自己的探索發現,與他人交流,獲得新的內容,通過質疑,得到相應的參考依據,變為新的知識。
二、要求學生手腦并用
培養其思維以及動手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地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生掌握地圖知識的程度同時也影響、決定其整體地理知識水平。而且在歷年高考中,識圖能力通常是地理學科考查的重點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應重視地圖教學,重視提高學生識圖能力以及對各類地圖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學生簡單看圖,能明確地指出圖中各類標識所代表的意義,然后著眼于學生識圖能力給出未標明的地圖,要求學生對其中各類圖標所代表的意義予以判斷;最后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畫圖能力,選擇不同地圖要求學生臨摹地圖,掌握基本畫圖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做到手腦并用,一改以往單純做識圖題的練習模式,而通過對繪制一幅完整地圖來全面掌握所需相關知識以及教材知識點。學生在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于地圖中所蘊藏的各類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中,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時的極地俯視以及側視圖,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地球公轉與自傳動畫,同時要求學生對照個人畫圖進行學習。教材知識點講述完畢后,筆者選擇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繪圖作業,并通過投影儀向其他同學展示,然后組織學生評估,分析其中的優點,同時也指出其中的錯誤。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們從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徑學習了本章節知識點,真正做到了手腦并用,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更加深刻。
作為地理教師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考試制度和地理教學安排是這樣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階段只學習兩年(初一、初二),這樣的課程安排就容易讓學生丟失中學時期學習的地理知識;等學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學課程中所有學生都會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文理分科,作為理科生的學生,一周僅有一節地理課,與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則要系統的學習三年地理知識,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結束后,報考專業時,文科生不能填報地理這門學科,因為地理屬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課程少之又少。這些安排和考試制度嚴重地影響了地理的正常教學,當然這也可以反映出我國現有的考試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社會各界對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在初中還有高中的教學課程中,地理并沒有被擺在一個很關鍵的位置上,得不到學生、老師的足夠重視,在大學教育中受重視程度更低。老師教授少、家長不重視、學生們不愿學等現象都對地理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從而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很冷清。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地理這門學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教學的長遠發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新課伊始、力求新穎
為了上好每一節地理課,在講新課的開始,教師就應該以活潑的話語,富有深意的問題,有趣的實驗,耐人尋味的案例,或者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實物、模型等,由此進入到課程的講解,可以有效的將學生帶入到課程之中并且對于知識的學習更加渴望。例如,在講到“洋流”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歷史上一個戰爭的例子進行課堂開頭的鋪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閉了發動機的德國的潛水艇,順利地通過了由英軍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暢通無阻,成功的避開了英軍的炮彈,不但如此還在背后給英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當學生思考完之后,教師再揭曉答案,告訴學生其實是洋流幫了德國潛艇的這一大忙。這樣一段有趣且真實存在的開場白必定能引起學生上地理課的興趣,能將許多思維還處在游離狀態的學生迅速地拉回到課堂中來。從而,為繼續講解其他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學生才會自發的、主動的投入到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從教多年,我發現興趣就像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它能充分的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優秀的表面狀態。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根據教材能容并且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豐富的、有趣的、生動的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學習情境中的問題要有知識性和挑戰性。比如,在講“熱力環流”這一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小實驗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還有水,緊接著使用熒光燈直射它們,再用溫度計測量水和沙子的溫度,并且讓學生們觀察實驗現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溫度,再放上一根香,試驗完成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實驗,讓學生們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來小組討論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課程趣味
高中地理學習中,老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正面的展示,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效果也十分明顯。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觀的手段進行地理教學。在進行實例展示、圖片、影像、模型、實驗、實地觀察等傳統直觀教學的手段的同時,還要聯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轉變成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使學生們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教學的新鮮及趣味性,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發,地震”的動畫過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有效的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感受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全過程。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在學習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為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變課堂主宰者為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對于某些對照地圖指認地形、交通線等內容,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獨自完成,或者結合某些地理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此外,為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地理問題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鋒和暖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冷鋒與暖鋒對天氣的影響展開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升了課堂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
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教學同樣缺少不了有效的課堂提問。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誘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教授有關“海水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如果學生無法解答,教師可提醒學生結合南亞季風來考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課堂效率。此外,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就會無從入手,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講解有關“地球”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如果直接提問地球的普通性,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完整。這時,教師完全可以適當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通過提問行星公轉方向、軌道形狀、軌道傾角等來引導學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實踐表明,這種“分解式”的課堂提問,打開了學生思想的閘門,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助力。
四、課堂中融入生活實際
眾多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夠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又該如何做。如此一來,就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紛紛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在課下把相關問題寫成文章提交給了相關部門。可見,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可以拓寬地理內容,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民主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條件。眾多實踐表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實現心靈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放下身段,與學生做朋友,通過親切的交談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這對于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的觀點存在一些錯誤之處,教師也不能對學生進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學生認為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應該辯證地去看……對于學生的各種想法,教師都要給予客觀評價和正確引導,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信任和喜愛教師,并由喜歡這位教師升華為喜歡其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教學效率必將得到有效提升。
二、“慢”是為了避免“返工”
應該“慢”在生成處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過:“對教育來說,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時間,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時間。”也就是效果和時間用量使用過程最優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輪復習課上,有關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點教學,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讀圖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種地形等高線圖讓學生識讀,記住主要特征,但學生只是表面上記住了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這些知識點解題的時候卻不懂用,甚至把這些特征混淆起來了,課后經常有大量的學生再追問相關問題而迫使教師不得不再“返工”復習。筆者曾在2009年帶的那屆高三學生在該知識點復習課上花了整整一節課來引導學生利用德化當地瓷廠制作瓷器剩下廢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現的山體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兩座山體的正中間穿入燒烤用的長竹簽,用彩筆在山體上畫出多條等高線,再用小刀沿等高線切割,教師把切割下來的模塊底部放在黑板上畫出等高線(在這過程要注意竹簽穿過的孔位要對準),畫好后的等高線圖再與恢復后的山體模型(用后各模塊再按順序放好)對比著觀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線圖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這個過程費了不少時間,但事實證明那堂“慢”課學過后,絕大部分同學能熟練利用等高線圖解題而不必再“返工”浪費時間了,在地理原理生成處適當的“慢”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師生的時間,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為了“更快”
應該“慢”在重難點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部佐藤學教授學說過,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高一級知識的獲取,需要在低一級知識的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我們要舍得花時間下慢工夫。例如“地球運動”這一知識模塊,歷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這是高中地理復習的重點,同時又是最大的難點。往往教師復習該模塊知識點時,學生都聽得懂,但到他們做題時,他們又說不懂了。通過詢問調查,他們該部分不懂解題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讀圖,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圖中的信息用于解題了。筆者今年在復習該部分知識模塊時就在圖的繪制、轉換、變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讓學生會看圖并會畫簡單的側視圖及俯視圖,在此基礎上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地球儀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經緯網會產生哪些較常見變形圖并把變形圖再轉而繪制為學生所熟悉的側視圖或俯視圖等,最后才進行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這一難點的學習。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15)班按正常進度按教材順序復習,(16)班在“地球運動”這一重難點處“慢”下腳步,調整復習進度和內容,結果在講評練習時,(15)班的學生對圖形尤其是變形圖很多看不懂,講評進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學生經過了之前的“慢”步學“圖”,很多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不用講評了,教學進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我國于二十世紀將活動引入到實際教學中,所謂活動教學指的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慢慢發展學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較為豐富的活動,其中社會實踐活動與動手動眼活動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讓學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質的構造,還要帶領學生一起去參觀當地污染性企業。在動手動眼的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安排一定的任務,并且讓學生自己動手、動眼完成該任務,學生自己完成任務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對地理的興趣會變得越來越濃厚。
2.案例分析
所謂案例教學指的是教師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案例,選擇的案例必須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現狀,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選擇好案例之后,教師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開始討論、研究與交流,最后得出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案例應用于教學充分體現高中地理學科的應用性特點,更可以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知識遷移及學以致用的能力。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通過學習地理,可以真正學習到有益于他們生活、有益于他們終身發展的知識。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與當地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在《濕地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一節內容中,編制教材者將“洞庭湖的濕地”作為本節內容的案例。教材編制者將本地的生活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作為教材的案例,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案例,也讓學生覺得地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
3.雙語教學
當前,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方便國與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英語這門語言成為全球通用的語言。《地理新課程》中指出地理課堂也要開展雙語教學,確保學生從中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在地理這門學科中有很多專業詞匯,當學生掌握了這些專業詞匯的英語表達方式,這就會減少學生日后參與國際交流的障礙。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雙語教學這部分與人地關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僅有文字,還配有相關的圖片,這樣的教材是非常生動的。
二、“新”內容教學方略
1.活動教學的組織
在實際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按照教學目標來將重點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務并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給學生,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講解《城市與環境》這部分內容前,教師可安排學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動時間到學校所在的地區去實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鎮)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圖書館或網絡上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區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資料。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此十分感興趣,他們積極參與、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達自我思想,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學習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學中合理運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師均非常重視案例教學,學生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參與度很高。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比如:在講解德國魯爾工業區治理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共同討論老工業區治理的方法,還可以聯系我國東北工業區要求學生思考東北重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雙語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教學中適度使用雙語教學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激發學生潛能,加深對記憶內容的鞏固,更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英語提出一個上節課所學過的問題,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力,又引導學生鞏固了地理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選擇幾名英語發音標準的學生來朗讀教材中的內容,并且讓其他學生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以此來將雙語教學落實到位。對高中地理學科研究的四大主題可以用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來表達即“PRED”,要求學生猜想哪四大問題。
二、調查樣本體系及指標選擇
按照學生對資源內容需求和資源設計需求,及其對應的資源和資源設計的常態形式,設計了調查指標。問卷調查要能夠反映不同年級、性別等學生的評價意愿。按照樣本分層抽樣、交叉控制配額等原則,考慮樣本誤差和成本,每個校區為40數量樣本,并對調查員也進行相關的培訓和具體的要求。
三、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1.學生對資源呈現格式需求程度調研
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數字化資源呈現格式需求存在差異性。大多數學生認為課件、音視頻是數字化資源的主體,其中高一年級學生認為文本資源和課件資源是主要部分,分別占到25%、28%,因為高一年級是學生進入高中的起始階段,數字化學案是高中教學的主體,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課件資源具有顯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高二年級教師側重于文本和音視頻資源,因為高二年級是學生學習最不穩的階段,重視音視頻資源,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市級高中學生側重于圖表和文本資源,占到64%,因為社會對市級高中學生的考試升學期望值比較高。從表中還看出,游戲資源已成為學生需求資源的一部分,說明對學生情趣資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數字化資源呈現的常態形式調研
學生認為數字化資源呈現的主要常態形式是鞏固練習,占到35%,應試教育仍是數字化媒體應用的關鍵;PPT課件比例占到24%,課件比例23.4%相當,表明多媒體課件有助于學生的交互式學習,課件是學生自學學習的重要資源;音頻、視頻雖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學生對此數據不太滿意,因為學生認為音視頻教學可以激發自己學習興趣。作為學科重要價值的圖表資源占24%,而學生對圖表的需求僅占17%,反映了學生對圖表認識不足,說明作為學科符號的地圖尚未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3.學生對數字化資源設計需求調研
學生對實驗探究型資源設計和交互型資源設計關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實驗型資源和交互型資源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學習特點,易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游戲探究型資源占到16%,學生喜歡游戲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娛樂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與現實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夠引發挑戰和好奇心。批判實踐型和個性表達型分別占到13%和11%,說明學生注重自身個性的張揚和思考力、觀察力、表現力的表達,這些隱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創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表達。
4.數字化資源設計的常態調研
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設計型比值都比較高,共占到53%,說明教師注重數字化資源的預設。但同時對敘述展示型關注度占到20%,說明教師主導主體雙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變。探究推理型的試題占到12%,說明不少教師已經認識到探究型學習設計對于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力、想象力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比例還比較低,表明教師缺乏對探究型資源的設計能力。
四、調研結論與建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依靠資源建構知識的過程,課程資源開發正成為學校的課程教學改革中心、課程設施資源中心、問題探索研究中心、天賦特長體驗中心、拔尖人才培養中心。因此,基于資源開發的教與學,探索出方法服從內容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深入改革與師生發展。數字化資源是信息化時代學習的重要方式,而數字化資源開發與設計直接影響到數字化學習的質量。因此,按需開發與資源定制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最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1.按“需”推送———針對學生需求精準開發多樣化資源
調研數據發現,當前數字化地理教學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缺乏有效組織,過多的數字化資源造成過多的選擇,超出學生查閱和選擇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對數字化地理資源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進行整合與歸類。
(1)突出數字化文本資源的開發———高中學生
數字化文本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網絡上運行的多媒體文字材料。數字化文本資源有學案、鞏固案、學習輔導素材等,學生便于鞏固和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學生都很關注精品性的電子文本。
(2)注重數字化游戲資源的開發———高一年級
高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游戲資源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游戲式學習使學生在利用地理課件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等,游戲只是一種手段。這種模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所學知識。
(3)加強音視頻資源的開發———高二年級
高二年級學生既沒有高考的壓力,也沒有高一時的新鮮感,上課時會出現走神、開小差現象。影像多媒體能實時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掌控發展狀態;聲音色彩等因素能讓學習者感覺身臨其境,建立共享經驗,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受到刺激,學習效果提高。
(4)精選地理圖表資源的開發———高三年級
地理圖表資源體現了學科特色,不僅是地理環境的鏡子,還是發現地理問題的窗口,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的杠桿。對高三年級學生要重視圖表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做到識圖、繪圖、畫圖,通過圖說、圖釋、圖文互換、圖表互換,追求心中有圖的創新境界,培養觀察與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2.因“材”訂制———針對學科特點強化數字化資源設計
現有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注重學科特點,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有內在邏輯關聯的數字化資源設計,并圍繞“資源支架、學習支架、思維支架、問題支架”對教學進行了邏輯化設計。探討地理課程資源開發促進有效教學的教育意義和教學意義,堅持由課程資源的集散地轉向課堂資源交互研究,是資源開發的根本選擇;在模式建構中,重點是模式建構和策略應用,因為這兩點最富有有效教學的內涵,最能體現主體的生命力量,促進主體生命超越。
(1)數字化實驗探究型資源設計
數字化探究型實驗教學是學科專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相結合,虛擬仿真與真實體驗相結合,基本技能規范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有效地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觀性和聯系性,不能在真實世界中借助多種資源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在數字化實驗室里解決一系列科學探究問題,主要模式有猜想-假設-驗證。
(2)數字化游戲探究型資源設計
通過游戲資源在各個學習環節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自主練習支架創設的關鍵是游戲支架設計,核心是圖文轉化的設計,對圖文轉換試題的設計是否準確可以評價學生對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解決問題的水平,主要有游戲規則、角色扮演、游戲任務等模式。
(3)數字化操作交互型資源設計
數字化交互式微視頻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數字化學習資源,使學生可無限次的反復觀看并操作視頻學習知識,提高了學生對此類知識的學習興趣,主要有反復操練與練習、咨詢、指導等基本模式。
1.評價指標的地理學科特點不明顯,評估指標大同小異。
多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指標選取較為籠統,沒有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設定,有的甚至可以適用于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2.評估指標較詳細,評價要素較多。
指標體系一般分為兩級,各項指標的權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視地理教師活動的評價。
我國中小學教師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師的教”等同于“學生的學”。所以,課堂評價首當其沖的是教師的教的評價———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之類。具體表現為,評價標準中所列的各項內容基本集中在教師方面,體現出對教的強調和重視。
4.指標的直接可觀測性不強。
我國多數的課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論演繹方式,從好課應達到的標準出發,對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逐級分解,但最低一級的指標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觀察的指標,容易導致不同的評課者對同一堂課的評價結論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課程目標要求及評價建議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未來公民在學科教學中的總體素質要求,明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教學過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中指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其激勵與發展功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本著“生本化”的指導思想,結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評價建議,筆者構建了一個全新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本體系密切聯系地理學科特點,側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構建該指標體系旨在通過評價改進課堂教學,以達到新課標的總體目標要求。
1.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是保證準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關于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國內一些學者研究的比較透徹,值得借鑒,其主要觀點為:普適性原則,明確性原則,簡要性原則,直接可測性原則,整體完備性原則,地理學科性原則。除此之外,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的指標體系的構建中還應包括“生本化”原則,即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評價教師教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2.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參照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依據中學教育教學相關理論,以及教育相關政策要求,并聽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筆者采用理論推演法和目標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學評價指標(含評價要點)。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為教師、學生、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活動又可以分別歸入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范疇,因此本評價指標體系將一級指標確定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兩項。教師行為包含三項二級指標,分別為教師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基本功作為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是課堂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評價必備的要素,因為教學內容的正確、科學是一堂好課最關鍵的前提;教學過程主要針對的是教師方面的行為,從評價要點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區別于傳統的評價表,本評價表沒有將教學方法作為評價指標單獨列出,對其的評價主要反映在教師行為中。學生行為是重點評價的內容,其二級評價指標包括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和反饋狀態三項。興趣狀態主要反映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狀態是決定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思維狀態反映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狀態,反映的是學生是否真正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學生的反饋狀態即為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所發生的改變,反映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是評價的重點。評價要點制定的依據是新課改的“三維目標”。
3.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
采用AHP決策分析法,分別計算出各級指標及評價要點的權重。但為了簡潔和計算方便,各評價要點權重取近似值。經過一致性檢驗,各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4.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判方法教師或專家在使用本課堂教學評價表時,評價要點權重僅供打分時參照,只對每項二級指標進行綜合打分,滿分為100分,將各項二級指標得分分別乘以各自權重相加得出一級指標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級指標得分并相加,即為該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綜合打分。如某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反饋狀態的打分分別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則這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將每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取平均值即為本堂課的綜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學習效果無法在課堂上即時體現出來,或者有的指標不易在課堂上直接觀察,比如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采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二)問題的提出。高中地理復習課,內容多且繁雜,復習時間緊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系統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有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和鞏固教師在課堂講述的地理知識,是高中地理老師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而思維導圖的出現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良藥”,成為高中地理復習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思維導圖,也稱腦圖。它是由著名的英國學習方法研究專家托尼•博贊提出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思維導圖是利用圖文并茂的方法,遵循著簡單、基本、容易記憶等原則,運用線條、顏色、詞匯、符號等元素對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和表現出來,使得枯燥的地理復習知識點建立起一定的聯系,變成一目了然的、容易記憶的圖畫。由于思維導圖,符合人類大腦的思維習慣,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靈感,因此它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用途很大。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繪制思維導圖
在高中地理復習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直觀地展示每一個章節的知識結構,并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拓展一些典型試題,對剛復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以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掌握高中地理知識,激活學生的有效記憶。
(一)回憶知識點,確立知識的中心詞。首先,教師在復習課開始前,要明確整門課程及各單元的學習目標,準確把握知識體系的框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回憶所學的地理知識,找出本節課或者本章的重點知識,并將其一一列出,這樣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本節課所學習的中心詞。
(二)繪制思維導圖,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點的復習后,學生可以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帶著問題查找相關學習資料,主動找到問題的答案和解決辦法。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分小組討論。一個小組繪制一份共同的完整的思維導圖,形成小組討論的共同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因勢利導,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歸納總結,適時拓展學到的知識。在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后,教師要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分析,找出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的優點和不足。對于優點,要進行表揚和推廣,對于不足也要給予指正和鼓勵。對于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要重點地講解和細致地分析,同時可以插入一些經典的例題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認識更加深化。
三、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的運用
隨著新課改步伐的加快,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思維導圖既可以應用于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的復習活動中,又可以應用于高中地理的習題課中的學習活動中。
(一)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復習中的應用。在高中地理復習中,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將學生當成做題的工具,通過大量的、反復的試題訓練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學生學到的知識零散而不集中,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而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可以利用圖像、數字、顏色等多種視覺元素進行記憶,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知識記憶能力。同時利用思維導圖軟件制作知識網絡圖形,不僅展示了整體的知識體系,而且在每一個細節的知識點有很好的展示和注解,加強了學生對每一個細微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在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的復習課中,學生可以先瀏覽知識框架,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修改,使其進一步完善。這樣,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回憶學過的基礎知識,而是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主動地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提煉和整合,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變枯燥無味的基礎知識學習為生動有趣的課堂基礎知識總結,使學的知識由多變精,更利于學生的記憶。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習題課中的應用。高考試題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生運用在課堂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試卷中更是出現了運用地理基礎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試題。而學生在面對這些比較新穎的試題時往往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分析解決。而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習題中的應用也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高中地理習題講解時,教師面對習題不用先給出答案然后講解,而是讓學生一邊審題一邊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完成繪制后,學生之間進行分組交流,進一步對自己做的導圖進行完善,然后教師對習題進行講解,再進一步對其進行完善和擴充。這樣做使得學生學習學會一道題,就掌握了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