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銀行干部考察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局領導帶領下,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進一步疏通融資渠道,提高融資擔保能力,擴大擔保額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2011年共為26家企業從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提供了擔保,擔保金額2.98億元,有力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二、采取多項措施,認真做好擔保工作。
今年,公司為了降低擔保風險,積極采取措施,做好擔保管理工作。一是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在推薦擔保企業過程中,要求全體干部職工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確保在整個推薦過程中,優中選優,不出任何問題。二是搞好與各部門的配合,努力做好貸后管理工作。通過與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充分運用中小企業信用預警機制,建立企業預警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對中小企業各項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決定是否對企業發出預警和預警等級,并按季對擔保貸款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寫出考察報告。三是強化措施,做好反擔保工作隨著公司擔保業務的增多,做好反擔保工作,防范風險也成了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公司提供擔保的同時,要求被擔保貸款企業提供一家規模相當的企業提供反擔保,并簽訂反擔保合同。
三、認真搞好自查和規范整改工作。
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全省融資性擔保公司規范整頓工作的通知》,對公司近年來的業務開展情況逐項逐條認真進行自查,對查出的問題徹底進行了整改。一是完善了公司各項規章制度,二是制定了詳細的業務操作規程。三對有風險的企業加大監督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催收。
四、加入省再擔保體系。
今年,根據局領導的安排,與省再擔保集團公司進行了強強聯合,積極創造條件,加入了省再擔保體系。進一步擴大擔保業務,增強了擔保實力,以便更好地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搞好服務。
2012年工作要點:
2012年,公司將按照局黨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全市
政工作的中心任務,突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擔保業務,規范完善擔保程序,進一步加強保后貸款資金管理。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在當前融資難的情況下,明年要在今年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融資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支持我市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要加大對科技含量高,對我市經濟支柱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確保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赴某地調研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考察報告
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是省廳近年來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為了解各地這兩項工作的進展情況,最近,省廳單成繁副廳長率有關處室赴**、**、**三市進行了工作調研。調研期間,省廳先后聽取了**等三市的工作匯報,參觀考察了**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市中小企業局、遼寧**電磁線有限公司、**市炬豐食品有限公司、**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富祥曲軸有限公司、**佟二堡皮裝市場、**七星集團造船項目、**希瑞集團、**泰達金屬科技有限公司、**茂華木業有限公司。從調研結果看,**等三市服務體系架構初步構建,相關工作陸續展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形式多樣,新上項目不斷增加,成效開始逐步顯現。
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幾年來**等三市做了大量工作,各市積極爭取有關方面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建設、信息平臺建設等軟硬件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創業輔導、教育培訓、融資擔保、投訴咨詢、信息服務等各項業務陸續展開。**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擁有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服務大樓,設有創業輔導基地、投訴中心等機構,工作人員30多人。目前,全市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各種服務機構約500家,人員2000人左右。**市融資擔保體系初具雛形,他們通過“兩臺一組”模式為17戶中小企業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3545萬元,與市人民銀行合作,批準和承諾貸款2.9億元,引導9家信用擔保機構為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14620萬元。**市信息平臺建設速度快,網上信息交流活躍,利用率高。僅5-9月就點擊12萬次。**市從信息平臺、創業輔導、基地建設、融資擔保、維權投訴、人員培訓等幾個方面全面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成立了**市經緯中小企業信息服務中心和**縣中小企業信息服務中心,經緯信息服務中心為六個縣區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建設開通了網站,目前正在免費為百戶中小企業建設網站。創業輔導基地建設工作進展順利,現已建成工廠化養殖創業孵化基地、服裝加工業創業孵化基地、石材加工業創業孵化基地、商業零售業創業孵化基地、旅游服務業創業孵化基地等五個創業孵化基地。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又有新進展,今年新批準成立**金鼎擔保有限公司、**縣中小企業擔保有限公司和楊杖子金益創業擔保有限公司3個2000萬元以上擔保公司。全市今年共為企業擔保32筆業務,擔保資金總額4260萬元,比上年增加一倍。
(====年=月==日)
為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視野、學習先進經驗,按照黨工委、管委會統一要求和部署,=月==日至==日,由黨工委副書記鄭玉霞、管委會副主任梁作芹帶隊一行=人,赴某省浦東新區、蘇州工業園、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地圍繞政府效能、行政審批、園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學習和考察。同時,拜訪了中國華源集團某省總部、新加坡駐某省總領事館,與寧波市外經貿局建立了初步聯系,為下一步招商引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將學習考察情況以及招商情況報告如下:
一、三地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地留給我們的最深印象是經濟發展富有生機和活力。====年浦東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億元。蘇州工業園====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完成財政收入==.=億元;實現進出口==.=億美元。昆山====年全市gdp完成===.==億元,財政收入==.==億元,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二)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浦東自====年開發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了==.=%的年均增長速度,占全市的比重由不足=/==躍升到=/=;工業總產值從====年的===億元開始,到====年達====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年的=.==億元增加到====年的==億元。蘇州工業園設立==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保持著年均==%左右的增幅,====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財政收入增長==.=%;實現進出口增長==.=%。
(三)經濟外向度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膨脹,====年浦東新區全年合同利用外資==.==億美元,增長==.=%。蘇州工業園外向型經濟占==%左右,世界===強企業中有==家落戶蘇州工業園。====年新增合同外資==.=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同口徑分別增長==%和==%,累計合同利用外資===.=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億美元。昆山目前有來自==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項目====多個,合同外資超過===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億美元,其資項目占到==%左右,成為祖國大陸臺商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世界===強企業中有==家在昆山投資。
二、招商活動情況
(一)拜訪了中國華源集團某省總部。=月==日下午,考察隊員沖破集團與我們無業務聯系等阻力,成功拜訪了中國華源集團某省總部。總裁助理徐國雄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目前公司在海內外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家及華源股份、華源發展、華源制藥、某省醫藥等=家上市公司,基本形成了醫藥、紡織和流通的產業體系和國際化的經營格局,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和紡織集團。考察隊員詳細介紹了日照及開發區的環境、區位、政策等,尤其是大力推介了在日照經濟開發區發展紡織行業的比較優勢。徐國雄非常感興趣,表示一定要抽時間單獨來日照實地考察,并進一步探討合作、投資事宜。
(二)與新加坡駐某省總領事館領事商務部、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建立了合作關系。=月==日下午,考察隊員拜訪了新加坡駐某省總領事館商務領事許振義先生。許振義領事是新加坡在中國華東地區的商務負責人,深為考察隊員的誠心和敬業精神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多引導、多介紹,讓新加坡企業更多的了解開發區、了解日照,鼓勵他們到日照經濟開發區投資興業。
(三)與寧波市外經貿局建立了初步聯系。在此次考察學習及招商活動中,計劃到寧波拜訪當地一些著名的服裝紡織民營企業,但是由于影響而被迫暫時取消。但考察隊員經過各種途徑與寧波市外經貿局建立了聯系,這為我們下一步招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幾點感受和建議
三地之所以發展快,關鍵在于他們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創新意識濃厚,各地都十分注重在各方面的創新。在短短幾天的考察中,我們初步了解了三地政府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高效能的管理模式以及靈活的運作機制,體驗了他們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和精益求精的負責精神。為此,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選派部分干部到先進經濟園區工作一段時間,以學得真經。通過參觀浦東新區投資項目管理辦公室高效能的政府管理機構和快捷的行政審批程序,我們深感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僅靠一次短時間的考察很難領會其實質性的內容。建議管委選派部分干部到先進經濟園區邊工作邊學習,如浦東新區、蘇州工業園等,時間為=—=個月,身臨其境、耳濡目染,以達到學習、提高、推廣的目的。(=)邀請一批先進地區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我區講課。=月==日,考察隊員在昆山經濟開發區考察時,開發區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承圯接待了我們,黃承圯主任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研究員,見證了昆山經濟開發區起步、發展、壯大的歷程,對開發區如何擺脫束縛、創新發展等都有著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其開放的思想,淵博的經濟理論知識,對開發區的定位及市區的關系協調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分析,給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議邀請這樣一批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我區講課,不只我區的工作人員要聽,更要邀請我市市直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來聽。一方面,增強我區全體人員的壓力感、緊迫感、責任感。另一方面讓市直職能部門認識到開發區是全市的開發區,進而支持、幫助開發區加快發展。總之,我們認為,解放思想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是領導干部,而且包括全體機關工作人員,包括社會各個階層,都要通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全區堅決破除傳統落后的思維模式,在全市打破狹隘的局部利益思想觀念,增強整體意識,進一步激起敢闖敢冒、敢想敢干的精神,走出一條加快開發區發展的新路子。
一、迅速組建、高效運轉
XX年年12月2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公司有限公司;2010年7月2日,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國資委宣布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僅用一個月時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集團公司開業和運營的全部準備工作;7月28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荔園山莊舉行授牌儀式,宣告集團公司正式成立;8月7日集團公司正式進駐辦公樓辦公。集團公司的迅速組建,為各項工作的及時開展提供了保障。
在集團公司組建一開始,領導班子就明確了“開好頭、起好步、定好位、融好資”的工作思路和“干成事、不出事”的工作目標以及“更高、更嚴、更好”的工作要求,成為集團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行為準則。有效地指導了的各項工作,也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集團公司一成立就根據打造高端的投融資企業的定位,設置了精簡高效的職能部門,選配了年齡適中、德才兼備、業務精通、作風過硬、事業心強,有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業務骨干,形成高素質團隊,并依照各自職能迅速、有序、高效地開展工作。抓緊管理制度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為集團公司各項工作的迅速開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二、理清思路、科學發展
為完成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的各項任務,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明確了公司使命、發展遠景、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工作目標。
一是明確指導思想,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核心優勢,投資建設重點交通項目和資源開發項目,力爭把集團公司打造成為國內及東盟一流的政府投資控股公司,圓滿完成自治區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交通建設任務。
二是明確公司使命,即以實施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戰略決策為己任,加快廣西交通建設,促進廣西經濟發展,為實現廣西 “兩新”目標做貢獻。
三是明確公司發展遠景:服務廣西,走向東盟。
四是明確公司發展目標:打造成廣西一流,東盟影響力最大,具有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文化和品牌的企業。
五是明確公司發展戰略:集團公司主要從事投融資和重點項目建設運營。發揮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引導、集聚社會資本,進行基礎性、戰略性行業投資;通過上市、股權投資、管理和交易,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六是明確公司戰略方針:
1.產業發展:依托集團公司的核心優勢,以產業間的內在聯系為基礎,形成以高速公路為核心的交通基礎設施業務、高速公路衍生業務、房地產業務、金融業務、交通類科技開發業務、現代物流業務、資源開發業務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推進集團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2.資本運營:通過資本運營,盤活資產存量,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轉化,提高資產流動性,提升融資效率,做大資產總量,為政府基礎性項目提供資金,發揮國有資本對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的導向作用,實現集團公司價值最大化和資本保值增值。
三、迎難而上、創造一流
作為剛剛組建不到一年的集團公司,在實際運轉中遇到前期工作和項目建設任務重,籌措資金難;資產移交進展緩慢,嚴重影響了融資工作等困難。集團公司不等不靠,以奮發有為的姿態,迎難而上,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打造四個“一流”:
打造一流業績:實現半年開工4條高速公路;完成了30億元短期融資券發行招標工作;與12家銀行簽訂意向額度為1213.5億元戰略合作協議;完成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建設投資25.64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44億元,其中通行費收入11.80億元,利潤7584.23萬元。
打造一流企業理念:追求高效業績,努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不斷培育“干放心活、辦放心事、做放心人”的企業道德觀。培育以“管理上精雕細刻、生產上精耕細作、技術上精益求精、經營上精打細算”為內容的精細理念。倡導以“文明建設、文明經營、文明環境、文明生活”為內容的文明理念。不斷培育員工的文明競爭意識,促進企業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樹立以“科學嚴謹、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爭創一流”的創新理念。
打造一流團隊:用“熱忱工作,追求卓越”、“主動積極,勇擔責任”、“公司利益至上”、“平等和諧,和睦共事”、“設定目標,全力以赴”、“注重形象,注意細節,維護(公司)聲譽”六個準則鍛造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樹立團隊意識,樹立團隊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團隊的榮辱就是自己的榮辱的觀念,親密團結,協作到位,共創佳績。
打造一流企業文化:用企業共同愿景統領員工行為,構建企業核心價值觀,為集團公司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泉。以“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為集中點,潛移默化地把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奮斗目標,融為廣大員工的創業思想和行為準則,使員工自覺遵循,形成了“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和“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的發展觀,企業文化理念與個人價值、企業共同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融合,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1】
四、理順關系、形成合力
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各項管理和經營工作。遵循《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和要求,相繼成立了廣西高速公路投資有限公司、廣西交通實業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直屬各高速公路管理機構改制工作正緊鑼密鼓的展開。
二是積極與中央有關部委、自治區有關單位溝通,爭取支持和幫助;提出了延長5年收費期限等6條政策建議,得到了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向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和交通廳匯報工作,爭取擴大內需投資的支持;初步建立了集團公司與各有關單位的良好關系。
三是積極推進資產、人員移交工作。2010年9月24日集團公司與自治區交通廳簽訂了資產人員移交協議和債務交接協議后,及時組成交接工作組,就資產、人員、業務的分割問題達成了共識并簽訂了協議;還就債務劃轉問題與自治區交通廳進行反復溝通,并協同交通廳、與各家銀行多次協商,力爭以最快的時間完成債務移交工作。
四是積極開展調研溝通活動。集團領導分組專程走訪兄弟省份相關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聽取國家、相關省政府和部門對企業政策及資金的扶持政策措施,研討工程建設模式、項目管理經驗,籌融資、新拓展業務等方面,并形成參考價值極高的考察報告,對集團公司今后發展和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自治區爭取國家給予廣西的相關扶持政策提供了參考。
五、成果顯著、迭起
(一)積極貫徹落實自治區掀起交通建設新以及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部署,行動迅速,措施得當,成為廣西經濟建設的“引擎”。
集團公司成立伊始,就明確了以完成自治區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交通建設任務為己任。積極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掀起交通建設新等重大戰略部署,積極落實自治區迅速貫徹落實中央增加投資、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勇當拉動內需的排頭兵,使高速公路建設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問題的強勁“引擎”。去年相繼開工了4個高速公路項目,總投資達231億元,總里程約476公里,覆蓋廣西7個地級市10個縣(市),掀起了一個個,拉動鋼材消費25萬噸、水泥消費260萬噸,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0萬個,間接就業崗位47萬個。在短短4個月時間,高速公路開工建設的項目數量、投資金額和覆蓋范圍,均創廣西高速公路建設的紀錄。這些項目里程長,投資大,影響大,社會效益大,向社會展示了集團公司的執行力和戰斗力,社會效果顯著。
(二)努力打造交通投融資平臺,融資籌資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是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搭建廣西交通建設投融資平臺。10月20日,集團公司順利完成了中短融債券發行競爭性招標,創下了廣西第一次采取邀請招標方式確定中短融債券承銷商和廣西第一大中短融債券發行數額的兩個廣西第一;積極開展信托計劃融資,與多個公司達成融資的初步意向;還積極參加多個國家、項目或投資推介會,為今后投融資合作及開發東盟市場奠定基礎。
二是積極加強與金融單位溝通合作,取得初步成效。11月19日,集團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等12家駐桂銀行簽訂1213.5億元人民幣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當時廣西一次性簽定金額最大、合作銀行數量最多的的銀企合作,為廣西的銀企合作樹立了典范;此外,集團公司已通過8家銀行的授信評級,獲得了一年期信用流動資金貸款13億元,三年期信用流動資金貸款10億元,截止2010年12月底,已到位固定資產貸款6億元、流動資金貸款1億元,還取得了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2.2億元;已落實六寨至河池和河池至宜州2條高速公路的項目貸款57億元;取得玉林至鐵山港和欽州至崇左2條高速公路的項目意向貸款91億元。
一、赴美培訓學習的主要內容
1、美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
2、美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
3、美國商業銀行企業信貸業務的經營與管理;
4、美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5、美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產品分析;
6、美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總行對下屬行的控制;
7、電子技術在美國商業銀行業務中的應用;
8、美國商業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
9、美國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管理。
二、美國商業銀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
1、重視經營環境的研究,注意把自身的經營管理活動與經營環境相結合,融入到當地的經濟環境中去。
(1)注意與市場競爭環境相結合。在美國,財務公司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最主要競爭對手,而共同基金則是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最主要競爭對手。(2)注意與監管環境相結合。(3)注意與技術環境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善自身的經營與管理。在美國,由于金融機構、金融工具的多樣性以及競爭的充分性,商業銀行的整體市場地位正在逐步下降。
2、重視市場定位與奮斗目標的確定。
美國商業銀行不管大小,從開業的那天起,就已明確自己的經營理想(vision)、經營使命(mission)和企業核心價值觀(core value),從而注意企業文化的塑造、培育與傳播。市場定位與奮斗目標的明確,有利于全行朝著統一的目標前進,全行員工也有了統一的行動指針。
3、重視業務的不斷創新。
美國商業銀行業務種類和金融工具(含貨幣市場工具、資本市場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繁多。根據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是美國商業銀行的一大特點。目前,美國商業銀行開展得比較多的新業務品種有:租賃型業務、客賬購理業務、貸款買賣證券化業務、鎖箱收賬業務等。事實上,推動美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原動力主要有三種:(1)COST,即成本;(2)CUSTOMER,即客戶需求;(3)CONVENIENCE,即方便性。另外還有一個C,就是COMPUTER(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和劑,先進的信息技術是美國商業銀行業務增長與效益增長的基石。在美國,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的比率為65%。證券化意味著貸款賣掉,貸款賣掉使原來的融資性業務變成收費性業務。
4、重視風險管理。
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銷售(信貸員)與信貸質量管理(信貸分析員、信貸檢查員、次級貸款管理員)是嚴格分開的。從以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商業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1)對所有貸款的質量進行詳細的劃分,一般分為12級;(2)現代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大量應用;(3)十分注意利率風險管理,把利率風險管理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來抓;(4)年度信貸檢查一般采取外援法(即信貸檢查外包),聘請咨詢公司中經驗豐富的人員(往往是已退休的信貸員)進行檢查,以提高信貸檢查的客觀性,同時也可節約雇傭專職檢查人員的成本開支。
5、重視貸款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在美國,每一家銀行的信貸政策都是一大本,寫得非常透徹,規定得很細致,并且注意適時調整,每年審核、修訂一次。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十分注意行業授信總額的控制和各級風險貸款比重的控制,如“911”導致航空業整體嚴重下滑,房地產業貸款過分集中等問題。
6、重視效率比和成本控制。
效率比=(非利息支出-無形資產攤銷)/(凈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由于利息支出隨市場變化而變化,因此無法控制;而非利息支出則有辦法控制。在美國,各家銀行競爭到最后,產品差不多,服務差不多,差距只在成本和效率比上。目前,美國各家銀行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降低成本,控制非利息支出的比重。
7、重視客戶需求的變化,進行營銷理論創新。
美國商業銀行十分重視客戶需求的變化,銀行的營銷理論也相應地發展創新。20世紀50-80年代營銷理論的基本原則為4P,即產品(好產品)、價格(合理價格)、場所(適合的營銷地點)、促銷(特色營銷措施);90年代營銷理論的基本原則為4C,即客戶需求、滿足客戶需求的成本、購買的方便性、交流與溝通。
8、重視客戶關系管理(CRM)。
傳統以產品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和現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是有很大差別的。現代的客戶關系管理十分重視不同渠道客戶信息的整合和客戶信息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挖掘客戶信息的潛在價值,做到不移動客戶,只在組織內部移動客戶信息,讓客戶信息在組織內部得到共享。
三、對我行造就一流現代商業銀行的幾點建議
1、明確我行市場定位與經營理想、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
此次美國之行,給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美國商業銀行的辦事理念與方法。永遠不變的東西是永遠變化的,商業銀行的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要緊跟形勢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美國商業銀行永遠不會對客戶說不,它會想方設法去幫助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客戶而存在。我行到底是往綜合化方向發展,還是往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這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回答和在全行必須明確的問題。我們必須不斷修正業務發展方向和發展軌跡,否則就會走彎路、產生不必要的損失。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會左右企業的行為準則與企業文化。因此,我行樹立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也十分重要。
2、大力發展中介型、收費型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整體市場地位下降是歷史的必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占全部金融資產的72%,而美國這一數字在1860年就只有71.4%,預計20年后中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地位會下降50%,甚至不用20年。傳統存貸利差收窄也是大勢所趨,因此擴大不占資金、無風險的中介型、收費型業務必須提到全行的議事日程上來,應日益重視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品種創新,不斷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只有這樣,一家銀行才能永續經營、不斷發展。
3、處理好業務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
商業銀行不能做現有法律法規的“奴隸”,金融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怎樣合理地規避現有法律法規。企業成功的兩大法寶:一是降低成本,二是不斷推出新產品。我行應該推出一兩個在未來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如信用卡、私人理財等。
4、控制費用,加強成本管理,提高效率比。
嚴格控制我行非利息支出的過快增長,對各分行非利息支出進行更加嚴格審核;出臺各項業務處理的單位平均成本標準,以供各分行控制各項費用支出進行參考;重新設計我行獨特的內部成本利潤考核機制和客戶經理的成本利潤考核機制,實行內部計價核算辦法。
5、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行科技立行戰略。
美國商業銀行非常有意識、非常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銀行內部的運作效率,改善銀行的服務質量,其信息技術支出是僅次于人員工資的第二大項支出。同時開展技術外包,專注核心業務,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本行市場核心競爭力。
6、積極探討到美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可行性以及途徑。
走出去發展也是我行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由于美國中小銀行眾多,通過跨國購并美國中小銀行進入美國金融市場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我行可以組織專門調研小組對此事進行前期調研。
四、對我行個人業務發展的思考與政策建議
(一)我行個人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個人業務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個人業務戰略定位也不明確。
當前我行在將個人業務作為整體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作為公司、同業業務的必要補充,是要持續投入以便全面參與未來的市場競爭還是限制投入任其自然發展等等重大問題上,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導致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分行對個人業務發展不重視的問題。個人業務的發展規律與同業、公司業務有著本質的不同,只有在客戶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業務總量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顯現出穩定的效益。因此是否發展個人業務,存在一個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目前我行個人業務核心競爭力還未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個人業務在我行業務發展中的戰略定位不明確,沒有從改善全行業務結構和逐步實現全行經營重心調整的高度上來謀劃和推進個人業務的發展。
2、保障個人業務快速發展的組織機構尚不健全,管理人員配備嚴重不足。
目前我行保障個人業務發展的決策、管理和科技支持崗位設置不夠完善,職能與職責劃分不夠明確。現在只有深圳、福州、上海、北京、重慶、廈門6個分行設立了個人業務部。組織機構上的欠缺弱化了全行個人業務的管理與發展功能,直接影響了個人業務的運作效率和發展速度。同時我行個人業務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許多分行個人業務管理人員配備嚴重不足,且沒有專門的個人業務營銷隊伍,制約了個人業務發展。
3、現行業務發展考核機制,難以對分行發展個人業務形成有效的激勵。
現階段,我行業務綜合考核的核心主要是利潤和存款。在2002年千分制的綜合考評體系中,個人業務僅占70分。在這種政策導向和考核機制的驅動下,各地分行的業務發展投入和資源分配必然以對公業務為重點,將個人業務置于從屬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到我行個人業務的發展。
4、科技支持不足,個人業務發展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我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個人業務科技保障機制,缺乏有影響力的核心產品,高端客戶群體規模較小,管理資源和人才儲備也不足,許多重要的業務指標在同業中處于落后地位,發展個人業務任重而道遠。
(二)以下幾個主要因素決定了我行不得不發展個人業務
市場因素:個人業務60%的市場份額與容量決定了我們必須而且應盡快搶占這一市場,我們不可能老是在40%的市場份額中打拼;中產階層或富裕階層的加速形成,也為個人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美好前景。
監管因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管理規定即將出臺,必將從利益機制上促動商業銀行大力發展收費性的個人業務;混業經營、利率市場化、外匯管制放寬三大因素也將為個人業務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技術因素: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點有限的中小銀行發展個人業務、甚至超過大銀行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中小銀行發展個人業務,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提供的無形服務網絡,打通自助服務設備、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客戶服務中心、網上銀行等服務通道或渠道,為個人目標客戶群提供快捷、便利和優質的服務。
本行因素:本行在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有形服務網點布局已比較完善,為我行個人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有利條件;本行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業務發展重點,存在業務結構不斷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個人業務將成為本行業務結構動態調整中必須日益重視和加強的業務門類。
(三)我行個人業務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總體發展思路
按照總行黨委“一個定位、三個戰略、兩個結合”的戰略方針,根據內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我們認為現階段我行應將個人業務定位為全行業務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持續投入,以中高端客戶群為服務對象,創新核心產品,塑造核心競爭能力,在今后五年左右逐步將個人業務培育成我行的主導業務門類之一。個人業務的這一戰略定位,體現了從行情出發和動態發展的原則。個人業務具有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的特點。從我行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個人業務定位為全行業務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使其成為加強點,保持合理投入,采取積極進取的發展策略,實現同業、公司、個人業務的協調發展,提高我行綜合競爭力。
今后幾年全行個人業務發展要繼續堅持“以銀行卡業務發展為主線,以營銷與和創新兩個動力,以業務聯動、差異化服務、分類指導為基本策略”的指導思想,在具體運作上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堅持走產品品牌帶動、批發化運作的發展道路。
個人業務具有客戶分散、需求多元化、對關系營銷依賴程度低的特點,其業務發展規律、市場營銷方式與公司、同業業務有著根本的區別。現階段國內各家銀行提供的個人金融產品與服務同質性很強,從自身行情出發,我行也不可能采取拼網點、拼人員、拼投入的粗放型市場競爭模式,因此下大力塑造我行個人金融核心產品品牌,提升其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已成為我行在個人金融同業競爭中把握主動的關鍵。只有在市場上形成了個人金融核心產品品牌,我行才能通過“無形服務延伸”培育廣泛而忠誠的個人客戶群體。而且實施品牌帶動的個人業務發展策略,也是境內外銀行普遍的成功經驗。為此,今后三年全行要一步組合包裝現有個人金融產品,以強有力、立體化的市場宣傳貫穿于營銷工作的整個過程,按照總行黨委的要求,全力打造興業卡、銀證通等核心產品品牌,加快優勢產品的推廣營銷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潛力,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要進一步加強個人業務營銷隊伍和營銷體系建設,推動營銷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將個人金融產品品牌塑造與日常營銷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要進一步強化個人業務的營銷管理,針對目標客戶策劃和組織統一、有效的特色營銷攻勢,使個人金融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和本行形象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帶動個人業務全面發展。
我行作為中等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發展要實現大的突破,必須實施業務聯動發展策略,突出以批發性為主的業務拓展模式。為此,我們必須緊密依托全行的主導業務和核心客戶,推動個人業務與公司、同業業務聯動,通過交叉營銷,與核心客戶建立緊密型的利益紐帶,獲取綜合效益;必須推進個人資產、負債、中間業務聯動,進行個人業務產品的捆綁式銷售,為個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個人金融服務;必須實行本外幣業務聯動,通過多方位的產品鏈接構筑我行的服務優勢;同時還必須實行全行上下總分支行聯動,有效推進行際間合作,形成內部合力,發揮整體優勢。
2、堅持走以中高端客戶群為中心、實行差異化服務的發展道路。
按照金融界公認的客戶價值“二八”法則和境外銀行的成熟運作經驗,要提高個人業務的經營效益,必須首先細分個人客戶市場,分析高端個人客戶的個人金融需求,提升對高端個人客戶的服務能力,不斷培育和擴大高端個人客戶群體。我行作為中等商業銀行,在個人業務發展上更要走集約化的發展路子,明確客戶定位,有針對性地開展客戶拓展與維護工作。當前,我行個人業務的重點客戶定位在具有良好個人信譽和一定文化層次的中高收入階層。現階段,主要依托同業、公司業務拓展高端個人客戶,重點發展電力、電信等具有相對壟斷性質的行業和IT、媒體等快速發展行業以及律師、廣告策劃等熱門行業的從業人員、國家行政事業單位中高層行政人員以及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個體工商戶。
要將市場細分不斷推向深化,使之貫穿于個人業務發展的全過程,并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今后三年我行要有計劃地推進個人理財中心的試點與推廣,整合與創新個人理財產品,打造全新的營銷渠道;導入客戶關系管理,根據個人客戶對本行的價值貢獻,出臺不同的服務標準,針對高端個人客戶提供綜合化、增值性、個性化服務,增強對高端個人客戶的吸引力。
3、堅持走分類指導、重點(區域與業務)突破的發展道路。
從當前各分行的實際情況來看,個人業務全面啟動時機尚不成熟,為此今后三年必須根據我行整體發展戰略、各分行的經營規模、區域經濟特點、個人業務發展潛力、財務資源與管理基礎等因素,對各分行劃分類別,在目標管理、市場營銷、產品創新、業務與客戶定位、資源傾斜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同時根據各分行的具體情況,明確業務拓展的重點領域,采取靈活的營銷策略,形成各分行的經營特色和工作亮點。對于總行確定的重點分行,要在政策導向、資源配置、業務創新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其優先發展、以點帶面。今后三年我行個人業務的重點分行,可以選擇公司和同業業務已達到一定規模、個人金融資源豐富、個人業務管理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分行,通過局部突破,帶動全行個人業務的整體發展。
今后三年在產品定位上,要以銀行卡業務為主導,在繼續強化儲蓄卡市場滲透力的基礎上,加快信用卡項目運作,塑造興業儲蓄卡、信用卡“雙卡理財”的市場形象。同時堅持產品選擇的收益取向,重點開拓有利息收入、有收費收入的個人業務。為此,在推動銀行卡業務發展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以汽車、住房貸款以及多種類短期貸款為主的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繼續拓展銀證通、保險、代銷基金及其他有收益的業務,探索性地發展個人理財業務,逐步培育銀行卡、個人消費信貸、個人理財三大支柱業務產品體系。同時圍繞核心產品,加大業務創新與市場營銷力度,爭取在局部領域形成業務特色和規模效益。
4、堅持走依托現代信息科技、打通無形服務網絡的發展道路。
個人業務要實現大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應用與支持。今后三年我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推動個人金融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科技含量。要增強對市場客戶需求、特別是高價值客戶需求變化的敏感性、洞察力和預見性,并強化科技對個人業務創新的支撐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爭取在特色產品和局部業務領域確立我行的優勢地位。
要按照總行黨委的要求,積極推進無形服務渠道擴張,逐步打通個人業務的電話銀行(呼叫中心)、網上銀行和自助服務終端三大服務渠道,將虛擬服務網絡改造成個人金融產品營銷和服務中心。結合整體銀行系統建設,今后三年我行還應當考慮構建個人業務的三大技術平臺:一是個人負債業務平臺,對傳統本外幣儲蓄、借記卡、代收代付等業務進行整合;二是個人投資理財業務平臺,包括銀證通、銀保通、銀基通、銀期通、銀債通、銀匯通、銀金通等;三是個人信貸業務平臺,包括質押貸款、按揭貸款等,并構建單獨的信用卡業務系統。同時要建設個人業務數據倉庫以及個人客戶經理績效考核與個人客戶綜合效益評價兩大分析系統。通過提高個人金融產品創新、營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我行個人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一、美國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1、小企業劃分標準和行業分布。在美國,通常很少使用中型企業的概念美國人所稱的小企業即類似于我國的中小企業。按照美國聯邦政府2000年5月15日最新、10月1日正式生效的《小企業規模標準》,美國的小企業是根據不同的行業,按照雇員人數、企業資本金和企業規模來劃分的。一般行業,雇員在500人以下或企業資本金在500萬美元以下的為小企業;特殊行業,如石油加工、航空貨運、海洋貨運等,雇員人數不超過1500人,資本金不超過2750萬美元的為小企業。美國小企業的行業分布共分類,1151項。大約1/3的小企業從事不生產直接產品的服務業,其余2/3的小企業分布在農業、漁業、林業、采礦、建筑、加工制造、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小企業的行業分布是動態的。80年代以前,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業、農業、建筑業、商業及服務業;進入80年代以后,小企業逐步從一般的加工制造業退出;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將進入高新技術產業。
2、小企業的組織形式。美國小企業的組織形式是根據企業資本金的構成、股東的權益及股東對債務所承擔的責任以及在繳納稅收方面的區別等來劃分的,大體上分為個人企業、一般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大類。這五類企業中,除了個人企業和一般合伙企業要負無限責任外,其余三種類型的企業對企業債務只負有限責任。小企業主大多選擇個人企業和合伙企業的組織形式,很大程度上出于對稅收方式的考慮。如果該類行業中,以公司名義繳納所得稅優于繳納個人所得稅,就選擇企業法人式的組織形式;若是相反,就選擇個人或合伙制的企業組織形式,以便減少稅收負擔。
3、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2000年度報告,目前全美共有小企業2520萬家,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近十年來,小企業發展迅速,從1990年至今,小企業數增加了26%,僅在2000年度,新成立的小企業就達88萬家,創下了歷史新高。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發揮著四大重要作用:一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小企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全部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達50%以上,產品銷售占總銷售額的47%以上,全美97%的出口商是小企業,商品出口占1/3以上。二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小企業雇主占全部雇主的99%,雇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近60%,2000年度,小企業共提供了5630萬個就業崗位,從1992年以來,小企業創造了22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三是促進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開創新興產業。據調查,全美5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小企業實現的,在高新技術領域,小企業就業人數達38%,小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2倍,美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中,以品種計,70%以上是由小企業提供的。近十年來,以計算機、網絡、信息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其中大部分是由小企業創新的。四是為大企業協作配套,填補空缺。在美國,由于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幾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有成千上萬個小企業為其配套,全美500家大公司共有250多萬家小企業為其協作配套、提供零部件。
二、美國小企業服務體系現狀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但政府在扶持小企業發展中并不是無所作為的。經過長期的發展,美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一起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小企業服務體系,為小企業的創辦、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一) 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務機構
1、統一、高效的聯邦小企業管理局(SBA)
1940年和1941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相繼設立了小企業特別委員會,專門研究小企業發展問題。1953年國會通過了《小企業法》,根據此法,聯邦政府建立了獨立的直屬機構--小企業管理局(SBA)。SBA是美國小企業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小企業"開辦、發展、成功"。其主要職能:一是作為小企業的喉舌,反映小企業的要求,就小企業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向聯邦政府提出建議,為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二是協調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和民間機構(如商業銀行、非盈利組織)為小企業發展提供資源;三是為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SBA在全美設有十個大區分支機構,70個地區辦公室,以及向下延伸到縣、市和社區的1000多個辦事處。SBA這些下屬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審批由SBA提供擔保的銀行貸款,幫助企業獲得信貸資金,幫助小企業獲得政府采購合同和科技開發項目,同時,協調其他社會機構,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咨詢和人才培訓服務。
2、官民合作的小企業發展中心(SBDC)
小企業發展中心是為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咨詢、融資、培訓等全方位服務的非營利機構。該機構由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教育團體共同合作組建。小企業發展中心最早創辦于1977年,當時全美只嘗試成立了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從1980年開始,聯邦政府將小企業發展中心列為一項永久性計劃。目前,全美共有58個小企業發展中心,下屬還有遍布全美的1400多個分中心。
小企業發展中心一般設在大學、社區職業技術學院、商會和經濟社團組織內。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只是契約關系。前者對后者的性質、職責、權利、義務以及運作程序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凡具備條件的單位,都可向小企業管理局申請成立小企業發展中心,經審查批準后,聯邦政府提供50%的經費,其余50%由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機構(如大學、商業團體)提供。目前,小企業發展中心從私人機構得到的資助都超過50%。小企業發展中心通常從專業協會以及法律、金融、商業機構招聘一些專業人員,為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包括:金融財務、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工程技術、項目可行性分析、產品出口,以及幫助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和政府采購合同,幫助小企業參與聯邦政府的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和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同時,小企業發展中心還和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一起,為小企業提供員工培訓以及其他服務。近10年來,小企業發展中心平均每年為6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業務指導和各種幫助。
3、其他各種社會服務機構
上述小企業管理局和小企業發展中心是兩個最重要的服務機構。除此以外,美國政府還組織、協調、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有效的服務。
(1)退休經理服務團(SCORE)
SCORE是由SBA資助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組織,成立于1964年,全美共有389個地方分支機構,12400個成員,這些成員大多是退休的企業家和公司高層主管,也有一些現任的經理和專家,他們按地區就近開展活動,由SBA提供車馬費,以"義工"的形式,自愿為小企業免費提供各種管理咨詢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開辦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SCORE每年約為30萬個小企業提供幫助。
(2)小企業信息中心(SBIC)
SBIC也是由SBA和州、地方政府以及商業機構聯合開辦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小企業提供幫助,提供各種資料、信息、數據、參考出版物。目前,全美共有70個地區小企業信息中心,下屬有600多個服務網點,2000年共有12.8萬個小企業得到SBIC的服務。
(3)小企業制造技術中心(MTC)
為了支持小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幫助小企業獲得現代制造和生產技術及信息,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與各州及地方政府合作,在全美建立了100個制造技術中心。制造技術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按地區建立和管理,任務是廣泛吸引各種技術來源,轉移制造技術,為聯邦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社會非營利機構和需要制造技術的小企業建立技術轉移的橋梁,為小企業提供技術幫助。制造技術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項目工程技術,協助選擇、安裝軟件和設備,為企業提供現場診斷分析,幫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等等。制造技術中心的經費來自三部分;一部分由聯邦政府通過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撥給,2000年為1.5億美元;一部分由社會非營利機構贊助;其余的由地方政府及有關商業機構贊助。
上述多層次、全方位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運作高效的服務網絡體系,SBA作為聯邦政府的職能部門、處于整個服務體系的中樞環節,它通過全美1400多個小企業發展分中心,12400個退休經理服務團成員,600多個小企業信息服務網點,還有19個全美出口輔助中心(EAC)、60個婦女企業中心(WBC),為全美2500多萬家小企業提供服務。由于這些機構遍布全美、服務周到、信息充分,大大提高了小企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促進了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競爭能力的提升,保證了美國政府扶持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從而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小企業的蓬勃發展。
(二) 完善,周到的全方位服務
1、金融服務
和中國一樣,美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也是資金短缺。按照正常的條件,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美國政府把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作為扶持小企業發展的重點,并通過國會制定法律(《小企業法》、《小企業投資法》),授權小企
業管理局(SBA)具體組織實施多種計劃,協調全美8966家私人商業借款部門,為小企業提供資金信貸幫助。
SBA幫助小企業獲得資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為企業貸款提供差額擔保
根據法律規定,SBA作為擔保機構,通過全國十大地區分支機構,核準有關銀行的"小企業貸款部"取得"小企業優先貸款(PLP)"承貸資格(由于政府擔保的貸款安全、可靠,通常銀行都努力爭取此項業務),然后,SBA通過實施法律規定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擔保7(a)計劃"和"企業固定資產貸款擔保504計劃",為小企業貸款進行擔保。最高擔保比例為80%,最高貸款額度為125萬美元。通常的做法是由小企業向指定的銀行提出貸款申請,并提供企業自有資產(房地產和有價證券等)的抵押、質押,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記錄進行審查,如初步同意貸款,則將申請表和企業信用記錄送給SBA,SBA如同意對企業資產抵押不足部分進行擔保,出具擔保文件,則銀行給予貸款。SBA則根據擔保額度和期限通過銀行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擔保費用。通常一年以下的貸款,收取貸款擔保部分0.25%的費用。一年以上的貸款則根據期限和數額而定,起點是2%。由于上述擔保計劃是法律規定實施的,所以SBA的擔保資金由聯邦財政支付。2000年財政年度"7(a)計劃"共為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3%;"504計劃",共提供擔保貸款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1%。在上述聯邦政府所定的貸款擔保額度基礎之上,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都對"7(a)計劃"和"504計劃"增加了各自擔保貸款額度。如加州就把貸款額度標準提高到300萬美元。
(2)實施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SDIC)
"SBIC"是一項專為小企業提供風險資金和企業開辦資金的投資計劃。該計劃是根據《小企業投資法》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小企業投資公司是私人擁有,由SBA批準發照,接受SBA監管并由SBA提供部分資助的私人投資公司。成立小企業投資公司必須符合兩條標準:①私人資金至少500萬美元以上;②要有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專家、風險投資專家。為了促進小企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大力鼓勵民間建立小企業投資公司,并給予種種優惠,如稅收減免、提供低于市場利率的資金、為小企業投資公司發行債券提供擔保等等。小企業投資公司使用自己的資金加上聯邦政府所提供的優惠利率資金,以股本投資加提供管理服務的方式,對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新辦企業進行投資,并從分享高科技小企業的成功中獲得高額回報。目前全美共有395個小企業投資公司(僅加州就有63家),2000年共為小企業提供資金56億美元,比上年的42億增長33%。自"SBIC"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已為小企業提供資金300多億美元。這些資金對高科技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INTEL、蘋果公司、耐克公司、美國在線、聯邦快遞等數百家世界知名企業,在其開辦初期都得到過小企業投資公司的支持。
(3)其他各種貸款擔保計劃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貸款計劃以外,SBA以及各州和地方政府還與銀行合作,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用途,實施了名目繁多、考慮周祥的數十種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如簡易貸款速遞、出口貸款快車、社區貸款快車、救災貸款、技術援助貸款、婦女企業貸款、退伍軍人企業貸款等等。實施上述計劃總的目的是千方百計為小企業提供更充分的金融服務,幫助小企業更快更容易獲得資金。有關如何獲得上述貸款的詳盡資料,在任何一個小企業服務機構、社區經濟發展部門以及金融機構都可輕易地獲得。辦理貸款的時間,最快的36個小時即可辦妥。
2、技術服務
美國政府對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是通過實施兩個重要計劃,以及創辦小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形式來實現的。
(1)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
"SBIR"計劃是美國政府根據國會1982年通過的《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永久性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該計劃的主要目的:一是鼓勵小企業發揮技術潛能,促進小企業技術創新;二是把聯邦機構的研究開發活動和小企業創新結合起來;三是鼓勵、資助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四是促進聯邦機構的R&D成果商品化,在商品化中增加私人部門的成分。"SBIR"計劃的參與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有關機構和小企業。
根據《小企業創新開發法令》規定,聯邦政府機構中年度研究開發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農業部、商業部、國防部、能源部、教育部、交通部、衛生部、環保署、太空總署、國家科學基金會以及原子能委員會等11個部門(這11個部門的R&D經費占整個聯邦R&D經費的98%),必須依法參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每年必須從研究開發經費中撥出一定的比例(1982年是1.25%,1993年提高到1.5%,1997年增加到2.5%,1999年增加到3%),支持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開發活動。
申請參與"SBIR"計劃的小企業必須具備4個條件:一是美國人開辦并獨立經營的企業;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工商企業;三是創新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要研究者為企業雇員;四是公司規模在500人以下。
"SBIR"計劃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每年由11個聯邦部門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一批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小企業則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出研究開發其中相關項目的申請方案。聯邦部門根據小企業的資格、項目創新水平以及創新開發成果未來的市場潛力,對小企業進行資助。獲得資助的小企業然后開始實行三個階段的計劃。第一階段為起動階段。主要是對項目進行技術價值及市場潛力的可行性研究,在此階段,每個項目可獲得最高10萬美元的資助,時間限定6個月。第二階段為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只有通過第一階段的項目才可獲得第二階段的資助,每個項目資助最高可達75萬美元。第三階段為創新開發成果的商品化階段,主要是將第二階段的成果從實驗室轉入批量生產并推向市場。在此階段,政府部門不再給小企業以資助,主要靠市場來投入資金。由于"SBIR"計劃的研究開發主體是企業,所以在第三階段成果轉化比較容易,商品化率也非常高,通常都在50%以上。自從1982年開始實行"SBIR"計劃以來,全美11個聯邦機構共為約50000個小企業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的研究開發經費。近幾年來,每年資助經費都在10億美元以上,僅99年就資助了5000多個項目,資助額近12億美元。硅谷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惠于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及官方和民間社會服務體系的扶持。
(2)小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計劃(STTR)
"STTR"計劃也是美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計劃,從1994年開始實行,其目的是推動公私部門、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和小企業合資合作開發科技成果。由于美國許多大學和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有強大的科技研究人才和設備,但常常局限于理論而非實際應用。而小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新和創業者的沃土,但苦于沒有能力承擔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的風險和龐大的支出。所以"STTR"計劃把兩者優勢結合起來,促進技術和產品從實驗室轉移到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
參與"STTR"計劃的對象主要是聯邦政府的國防部、能源部、衛生部、太空總署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5個部門、以及非營利性的研究機構和符合條件的小企業。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包括大學、民間研究機構以及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開發中心。
"STTR"計劃的實施和"SBIR"計劃基本相同,也分為三個階段。主要的區別在于:"STTR"計劃的資助對象主要是和小企業合作的研究機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資助金額為10萬美元,時間延長為一年,主要是為了保證充分論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現實可能性;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資助金額為50萬美元。從1995年以來,"STTR"計劃每年資助金額都在1億美元左右,其中40%以上的項目都實現了商品化。
(3)企業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
近年來,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涌現,新企業大量產生,尤其是科技型小企業正在成為新經濟的亮點。與之相伴,一種新的服務形式--企業孵化器就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
根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私人性質的非營利性組織,總部設在俄亥俄州)的定義:企業孵化器是一種設計用來培育新辦企業,為新辦企業在創辦初期的生存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的工具,其目的是把技術、專利、個人才能、資金、管理運作和各種服務結合在一起,催化、扶持、促進企業的創辦和發展壯大。
A、企業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以下幾組數據,可以大致說明美國企業孵化器近年來發展的現狀和作用;
--1980年全美僅有12個聯邦機構創辦的企業孵化器;1999年各種不同主體創辦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孵化器超過900個;
--近兩年來,營利性的"企業孵化器"正以每周新成立4個的速度在增加。[我們培訓所在的加州理工大學POMONA分校也正在和美國太空部署(NASA)、空氣推進實驗室(JPL)以及道爾頓飛行研究中心(Dryden)合作建設一個占地395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器]
--企業孵化器不僅僅局限于孵化高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包括一般性的企業。其中:40%的孵化器是專業型的,即專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服務;30%是混合型的,可以接受不同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一般技術企業;其余30%是為服務性企業如進出口貿易企業服務的。
--孵化器的孵化能力通常在20-80個企業之間,每個孵化器平均正在孵化企業約為30個。一個企業從開辦到從孵化器畢業,平均孵化時間是2-3年。
--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87%能夠在今后5年內繼續生存發展,而沒有經過孵化的企業通常在3年內有60%左右會失敗。
--由孵化器服務的企業每投入1100美元就可創造一個新就業機會,而在孵化器外新辦的企業需要投入1萬美元才能創造一個就業機會。1980年以來,孵化器畢業的企業已創造近60萬個就業機會。
--孵化期內的新辦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年銷售額為240萬美元,明顯高于沒有經過孵化服務的新辦小企業。
B、企業孵化器通常提供以下各種服務:
為新辦企業提供辦公室和生產、試驗場地;協助辦理各種手續;協助籌融資、引薦風險資金;提供可以共用的生產、測試設備和INTERNET網絡;共享會議室和秘書服務;法律和財務;管理咨詢;技術支持;產品、市場信息;幫助建立銷售網絡以及組織產品展銷、促銷活動;幫助進行員工培訓等等。總之,凡是經營企業所必需的各種服務,孵化器都能提供。這樣就使即使只有一、二個人的企業也具有一個健全的企業所具備的各種功能。
C、企業孵化器的投資來源及政府所提供的優惠:
由于孵化器能夠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幫助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社會機構也非常感興趣。通常孵化器由聯邦機構、地方政府、大學及研究機構,社會非營利組織以及私人公司共同投資創辦,并按企業化運作管理。政府給予的優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投資,但不求回報;二是在一定期限內(一般10-15年)將地產稅的增值部分返還給投資的企業。由于政府優惠政策的吸引,再加上孵化器一般都和新開發的工業區結合在一起,畢業企業都會就近在工業區內購置廠房、發展壯大(據統計,84%的畢業企業都在附近發展),私人企業如果把投資孵化器和開發房地產結合起來也能獲取一定的利潤,所以私人投資積極性也比較高。目前,全美75%的企業孵化器是非營利性的,25%是營利性的。
3、創業輔導和信息咨詢服務
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小企業服務機構都有為小企業提供創業輔導和信息咨詢服務的職能。所有服務機構通過編印宣傳資料、定期出版刊物以及建立網站等方式,為小企業服務。任何人想創辦一家新企業,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都可隨時向小企業服務機構請求幫助。SBDC為幫助有意創建企業或經營現有企業有種種困難的業主,聘請了法律、金融、稅務、貿易、管理、技術等專業協會以及退休經理服務團的有關專家,對小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包括如何建立企業、如何制定企業發展計劃,如何經營管理企業,以及如何參與行業競爭、國際貿易和風險投資等。小企業還可通過電腦、電話信息系統免費查詢各種問題,免費查閱SBA數據庫中心有關市場、技術、商務等方面的信息資料。SBA還免費向小企業提供商務部定期出版的有關國內外市場信息的刊物,免費提供有關創新研究計劃、科技成果轉移計劃以及企業產權交易方面的信息。
美國是電腦最發達的國家,網上信息咨詢服務是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大特色。SBA的小企業網站是全美利用率最高最成功的一個網站,全美評比獲得第一,平均每周有1050萬人次點擊。在網站上幾乎可以獲得任何你所想要的有關小企業創辦、發展方面的資料。創辦、經營小企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SBA幾乎全部都已整理成規范化的答案,供用戶隨時查詢。
4、產品促銷和市場拓展服務
為了扶持小企業發展,促進小企業產品銷售,SBA及其服務機構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種措施:
(1)政府采購合同
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需采購商品和勞務約2000億美元。根據《小企業法》規定,聯邦機構執行采購時,應專門考慮小企業,稱為"小企業單列"。法律明確要求將10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有能力承擔的合同,盡量給予小企業;50萬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標者,必須在二級合同給小企業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項目。為了幫助小企業更多地獲得政府采購合同,SBA成立了政府采購辦公室,其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為小企業提供參與聯邦采購的機會。SBA采購辦公室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每年和所有的聯邦機構談判,簽訂理解備忘錄,確定給小企業的采購比例。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每年小企業獲得的政府采購合同,占聯邦政府采購總額的23%,2000年度約為460億美元。二是聯絡聯邦機構的2235個采購中心,監督審查評估這些部門執行采購的情況。三是通過各地的小企業服務機構,幫助參與采購投標的小企業,為他們出具資格證明和提供合同擔保,幫助小企業獲得合同。
(2)為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牽線搭橋
SBA及其服務機構為了幫助小企業,每年都主動與大公司大企業聯系,簽訂合作伙伴協議,為小企業承攬協作配套業務。如1999年,SBA和通用服務管理局簽訂合同,今后10年每年提供10億美元的天然氣利用業務給小企業;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簽訂合同,向小企業訂購協作配套產品70億美元等等。
(3)小企業產品出口服務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此次學習考察活動主題明確,主要學習考察兄弟縣市在城市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通過聽、問、看等方式先后聽取了城市建設經驗介紹,實地察看了城市建設現場,既有理性認識又有親身感受。縣國土面積3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轄15個鄉鎮、181個行政村。近年來,通過實施迎賓大道、公園、公園、出口路改造等項目建設,城市面貌快速改觀。縣國土面積1641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總人口31.5萬人。近年來,通過創新征地模式,主打了新區和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城市品位迅速提升。縣國土面積2878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60個行政村,人口75萬。近年來,通過破解資金、用地、招工等難題,將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和“主推手”,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市國土面積172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總人口82萬。近年來,通過主動融入特大城市建設,激活民營經濟,形成了家具、礦產品、成衣、食品等縣域經濟主導產業,被稱為“的溫州”。他們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在很多方面能夠服水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簽。
二、主要體會與感受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兄弟縣市強勁的發展態勢、濃厚的建設氛圍和大膽創新的實干精神。他們科學務實的城市規劃理念、靈活高效的征地拆遷模式和令人矚目的城市建設業績,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主要感受有五點:
(一)規劃起點高。如縣20__年通過大力開展“城市規劃編制年”活動,實施了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規劃編制工作,是城市規劃經費投入最大的一年,是專項規劃編制項目最多的一年,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項目最多、編制面積最大的一年,修編完成了《縣城市總體規劃(20__-2030)》;編制了《縣近期建設規劃(20__-2015)》和客家圍屋文化旅游城、龍翔片區、新都片區、金華片區及深商產業園、浙商產業園等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全年新增控規面積23.4平方公里;市積極策應與大“同城化”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晰的城市發展定位,堅持規劃先行,在加強與大相銜接的基礎上,突出抓好贛南大道入城節點、大廣高速出入口和南出入口節點等城市節點設計,把城市節點作為城市的“展廳”、“門面”和“會客廳”。
(二)征拆模式新。把補償當作“了斷”,把安置限于安居,這是目前許多地方開發建設、征拆補償較為普遍的作法。征地拆遷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一次補償、錢地兩清,開發建設主體總是把利益的天平傾向自己一方,把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安置,作為利益的對立面來看待,很少考慮失地農民的后路,這種利益上的本位主義,使征拆對象和失地農民既傷利更傷心,造成用地方和供地方的情緒對立,導致征拆工作成為“天下第一難”。如何有效化解征拆難題?縣以迎賓大道項目為試點,改革傳統的拆遷安置方式,全面推行產權調換房安置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做到“四個一”:
1、樹立了一個好理念。一是拆遷讓群眾說了算。改變以往拆遷由政府說了算的做法,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充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走訪群眾、問卷調查、會議座談等形式,就項目規劃建設、房屋征收補償標準等重大問題,反復征求群眾意見,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補償安置問題,專門召開聽證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拆遷戶代表的意見建議最終確定征收補償方案。二是利益讓群眾最大化。在拆遷補償標準和安置政策的制定上,找準政府與群眾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在確保群眾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讓群眾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受益。三是服務讓群眾最滿意。改變以往拆遷工作,政府既當指揮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職能轉向服務員的角色,通過與拆遷戶交朋友,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到以誠動遷、以情拆遷。
2、制定了一個好政策。一是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在制定征收補償方案時,改變以往政府與拆遷戶相互爭利的做法,既考慮到群眾的利益,又結合本地市場行情,在多次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置方式、返購價格和市場均價。二是適當出臺優惠政策。實行拆遷店面同等面積安置店面,對在限定時間內簽訂拆遷協議的,除按相關文件規定進行補償外,按其合法有效建筑面積的25%增加獎勵安置面積,產權調換房兩年內自愿 轉讓的,可直接辦理到受讓人名下等。三是公平公正執行政策。針對以往拆遷工作中存在“早簽吃虧、晚簽得利”現象,建立了“五公示一監督”新模式,即對政策依據、補償標準、安置方式、獎勵措施等進行公示,成立專項監督審計小組,有效確保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消除了群眾對拆遷的疑慮。
3、組建了一支好隊伍。一是黨政領導勇于擔當。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部分人大、政協副職任副總指揮的項目指揮部,把整個拆遷戰線分成若干個責任段,分別由指揮部副總指揮分段負責,并成立綜合協調、規劃編制、征地拆遷和工程協調等若干個工作組,負責協調解決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抽調人員集中攻堅。從27個責任單位抽調了84名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拆遷工作經驗的干部充實到拆遷一線,所有抽調人員與原單位脫鉤,統一接受指揮部辦公室管理,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簽到,一邊倒開展工作。三是責任單位包干負責。對所有拆遷戶分別落實包干縣領導、包干單位和相關鄉鎮,由包干單位與指揮部簽訂《征地拆遷包干責任狀》,實行“六包”,即包政策宣傳、包安全穩定、包協議簽訂、包棄房、包拆除、包后續工作。
4、建立了一套好機制。一是建立定期例會制。每周三、周五定期召開指揮部副總指揮、工作組組長、辦公室成員單位參加的專題調度會,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建立定期通報制。每天對各單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匯總,每周按完成工作任務量,對各責任單位進行排名,并將排名情況,以手機信息的方式通報給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單位主要負責人。三是建立考核獎懲制。出臺了《縣在急難險重工作一線鍛煉考察選拔干部暫行辦法》,對拆遷任務完成好的單位給予通報表彰,對表現優秀的干部給予優先提拔重用。同時,對未完成任務且排名后3名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四是建立倒計時推進制。對各項工作限定完成時限,制定倒計時時間表,明確目標、量化任務和落實責任,實行倒計時推進。五是建立以拆違促拆遷制。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對金塘返遷安置區77戶違章建房戶進行了,徹底扭轉了拆遷拆違工作的被動局面,促進了拆遷工作的開展。六是建立一戶一策制。由包干責任單位負責,對全部拆遷戶建立工作臺賬,全面摸清拆遷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社會關系、主要訴求,采取“一戶一策”的辦法,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三)項目投入大。如市近兩年共安排各類建設項目100個,投資總額達380億元,其中城建項目66個,計劃投資22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16億元。在保障房方面,完成了3600套公租房、1252套經濟適用房和800套廉租房、400戶棚戶區改造建設任務。在民生項目方面,建成了文化藝術中心、百家和諧城等工程。在園區市場建設方面,加快推進了1000畝泓泰家具市場和5000畝家具產業園建設,規劃和啟動了占地500畝的燈飾照明市場、占地3000畝的龍華循環經濟產業基地(一期)、占地5000畝的鏡壩節能照明產業基地(一期);縣在縣城南部主打新區建設,新區規劃總面積3795畝,基礎設施計劃總投資達4億多元。并以一條長3.8公里、占地1207.5畝的渥江生態景觀帶為依托,規劃建設了高品質景觀綠化植物園。同時,在縣城新區投資建設了占地面積95.5畝、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3.4億元的國內一流文化藝術中心,成為該縣集休閑、娛樂、文化、體育、商貿和行政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高品位城市公共服務綜合區。
(四)融資渠道活。如市為破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20__年組建了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將收儲土地和其他國有資產打包作公司資本金,以項目為依托向銀行融資投入城市建設,實現融資、投資、資產管理和資本的市場化運作,為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提供可持續的來源。同時,還積極經營城市無形資產,采取BT、BOT、TOT和PPP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目前相關模式已成功運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縣在采取BT模式運作新區開發中,要求項目投資方在項目建設中,首先建設好新區的綠化景觀及部分基礎施設,前期投入資金待新區開發用地拍賣后支付,有效地解決了政府投入資金緊缺的難題。
(五)推進機制實。如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成立重大項目推進辦,并下發了《縣2013年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意見》。堅持一周一督查。各項目責任鄉(鎮)、單位及時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困難、問題,并于每月初將情況報縣推進辦。堅持半月一小結。每半個月縣分管領導召開階段小結會,總結項目推進情況。堅持一月一推進。原則上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召集縣推進指揮部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一季一調度。由縣委常委會每季度對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情況進行分析通報,重大問題不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專報,并將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堅持一年一考核。每年組織一次項目建設考核工作,并進行全縣排名。年內組織一次全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巡回觀摩,在年底前組織一次“看特色、看變化”活動。實行一項目一檔案。逐個建立重大項目臺帳,確保項目情況的真 實度;市為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專門出臺了《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從部門職責、項目確定、開工準備、項目實施、工程驗收、資金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和管理。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兄弟縣市城市建設的實踐證明,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我縣的城市建設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的做美城市,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掀起上項目、興產業、促發展的,切實加大重大項目推進力度,有力促進全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提速、提效。
(一)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要在加強與瑞金都市區規劃融入與對接的基礎上,高起點展開規劃編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加快“東進南擴”戰略,走組團式、片區化的路子,打造月亮灣新區、城南、城北等城市綜合體,快速拉開城市框架,合理優化城市結構,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待市人民政府批復后盡快實施好縣城第四輪總體規劃,并在第四輪總體規劃的指引下,盡快完成各項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經歷了與美國、英國相似的歷程,但是它的每個階段的發展以及對其經濟、生活、社會、政治的影響有所區別。Sherman和Bohlander概括出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1940(福利和管理):在這個時期的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穩定,此外其農業、制造業產品中的一部分穩定地輸往英國和歐洲。雖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部分影響,但是社會基本上穩定:失業率保持低水平、工會組織較活躍,主要起到協調勞動者工資和工作環境的作用。人事管理的職能局限于管理范疇(例如薪酬記錄、員工福利等)。直到1927年,Martin在悉尼大學建立了澳大利亞工業心理學學會,才推動了澳大利亞的行為科學和工業心理學的思潮。第二階段1940~1970中期(福利、管理、人員配置和培訓):第二階段的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特點是開始運用專門人才和專業方式來處理人事管理。由于二戰導致了勞動力的稀缺,特別是關鍵工業例如軍需品供給行業和食物制造行業的勞動力匱乏,除此之外現有勞動力的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戰后經濟的發展。所以,二戰后的經濟發展依賴于對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其中,政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澳大利亞政府在戰后經濟中通過政府職能部門Postmaster-General來吸引和保留員工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澳大利亞結合自身特點,從50年代開始,建立起一批有著人事管理培訓標準的商業學校以推進人事管理改革的步伐。除此之外,科學管理、管理統計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員工和管理的測評與發展的方法:如工作效率測量、管理計劃和心理測和員工動機理論等。許多澳洲企業都開始啟用專家來開展招聘、培訓和福利活動,而一線經理不再承擔這些職能工作。第三階段1970~1990后期:澳大利亞企業逐步實現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澳大利亞的企業開始認識到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在面對一個歐美競爭力不斷加強和亞洲市場不斷崛起的復雜的經濟環境時,如何保持持續的發展成為他們注的熱點。“人力資源管理”在這個時期被企業逐漸認識、接納。人力資源管理視員工為企業的資產,除招募甄選、分派、工資發放、檔案保管等比較瑣細的具體工作之外,逐漸涉及績效評估、獎酬制度的設計與管理、員工培訓、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與組織,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澳大利亞的企業從企業管理時間、管理模式、組織架構、員工關系上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為了進一步加大對海外人才、本土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澳大利亞建立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人才激勵機制,全面提升至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層次。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人性化的福利機制。例如,Westpac銀行為企業員工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生活咨詢服務、免費午餐、福利醫療、人壽保險、低息貸款等。另外,職工享受的假期有法律規定的公共假(一年除法定假期外允許有20~40天)、病假(一年兩周全薪假、兩周半薪假)、獎勵假。(2)形式多樣的獎勵機制。
為留住高層次人才,澳大利亞各企業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均設有各種各樣的獎勵政策。如悉尼科技大學設有組織忠誠獎,獎勵金額最高可達年工資的25%。以悉尼科技大學一名副教授為例,其工資水平一般為年薪10萬澳元,加上組織忠誠獎全年最高可達12.5萬澳元[2]。因為這樣的獎勵機制,講師的年收入有時會超過教授。(3)澳大利亞政府重視發展繼續教育機制。在澳大利亞,多方面的終身教育觀念正得到全面和廣泛的接受,在企業、機關和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及社區教育領域中,這種發展趨勢十分明顯。例如,澳大利亞大部分企業都會給自己的員工提供繼續教育,培訓時間的長短有企業自主確定,最長可達三個月之久。1997年,該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的投入達40億澳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8%;1998年,澳大利亞有150多萬人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占澳大利亞15~64歲人口的12%以上[2],這種特色鮮明的教育不但為該國各階層人士所接受,而且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奠定了良好人才智力保障。(4)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晉升機制。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都建有自己的人才評估機構,對本企業員工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分類,以便為企業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據、為員工職業進步的提供發展空間。
二、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啟示隨著企業成功的關鍵從規模、組織能力和技術積累向思想、個人能力、新技術和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能力轉變,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也有必要進行變革。中國企業必須開始注重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結合,剛性制度與柔性文化的糅合,個人競爭與團隊精神的統一。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其提升到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戰略地位。澳大利亞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演進變化過程,對于正處在從傳統人事管理階段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階段轉變的中國企業來說,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首先,中國企業需要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發展可以看出從最初的福利管理到現在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形成,是完全符合澳大利亞本土的宏觀經濟發展、文化和企業發展需要的,其形成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一套不可復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當今中國人力資源管理中應關注的重點。超級秘書網
建國后,我國的企業人事管理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經驗到科學、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過程,其具體模式為:1978年前的計劃型管理模式、1978年后的過渡型模式到現在的構建現代型的管理模式。雖然在現階段,招聘模式和激勵機制都有了不斷的進步,但是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其獨特的、有效的管理機制。這就要求各行業、各企業在發展初期,對企業的行業特點,成長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規劃,從而在戰略高度上形成一套與外部環境(宏觀經濟環境、轉型時期的勞動市場特點、中國雇傭制度)和內部環境(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相符合的人力資源發展模式。針對我國企業的現狀,應特別強調績效考核是報酬分配及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實現培訓考核與工資分配掛鉤,注重將人力資源的開發從招聘、錄用開始貫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過程。其次,發揮政府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導向作用。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資源,人才是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載體。人、知識、經濟三位一體,互相包融,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為此,各國都不得不把經濟持續增長的著眼點放在了人力資源的爭奪上。在競爭人才的時代,政府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澳大利亞政府在吸引、留住和培養人才上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鼓勵和推廣終身教育制度,普及合適各層次人才發展的培訓系統。此外,澳大利亞政府也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培訓的有效開展:如《培訓保障法》規定,年銷售收入22.6萬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13萬元)以上的企業(雇主),應將其預算總額的1.5%用于員工培訓。
近年來,澳各大企業積極培訓適應信息化及海外經營的高級管理者和技術人員,以期在國際競爭中取勝。他們在國際化經營中認識到培訓和開發作為較低成本的投資,可迅速提高企業人力資本的質量,對于企業的成功和競爭力的增強至關重要。我國政府在持續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中,政府職能的轉變十分關鍵—由以前的行政干預向市場監督和服務轉變,建設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指導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除了推動平等競爭和建立相關的培訓機制外,還要提供各種優惠辦法,積極參與各國人才的競爭,從而做到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第三,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合作,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發達國家的企業界已經被提升到了戰略地位。我國企業只有更加重視人資源管理,更加有效地吸納、留住和使用人才,才能更好地應對國內競爭日趨國際化的挑戰。我國應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注重加強政府、企業、學校的溝通,并借鑒西方發達人力發展模式,形成一個有效溝通,不斷促進發展的大環境。綜上所述,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競爭,為了使中國企業更好地發展,更好地參與競爭,我們需要借鑒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Nankervis,AlanR.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processes.5thed.SouthbankVictoria:Thomson.2005
[2]江蘇省國際化人才管理培訓考察報告2006
[3]Lubit,R.Thekeysto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tacitknowledgeandknowledgemanagement,OrganizationalDynamics,29(3),164-178.2001
[4]PeterF.Drucker.ThePracticeofManagement[M].NewYork:Harper&Brothers,1954
1954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PeterDruker在其《管理的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認為人是具有企業其它資產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資源。隨著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的到來,知識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相對于其他要素來說其收益更為顯著。這樣就刺激投資轉向知識領域。知識經濟的興起,引起全球企業管理的一次創新性革命,這也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向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發展。Bartlett和Ghoshal指出:“隨著企業投入到越來越激烈的知識和人才競爭的戰爭中,隨著具有專業型知識、高素質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被視為稀缺戰略資源,企業人力資源專家成為組織企業戰略統籌、計劃、發展和傳遞的關鍵因素[1]。”當今社會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向來極為重視,但由于文化的差異、歷史的原因以及國情的不同,西方國家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操作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取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經歷了與美國、英國相似的歷程,但是它的每個階段的發展以及對其經濟、生活、社會、政治的影響有所區別。Sherman和Bohlander概括出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1940(福利和管理):在這個時期的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穩定,此外其農業、制造業產品中的一部分穩定地輸往英國和歐洲。雖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部分影響,但是社會基本上穩定:失業率保持低水平、工會組織較活躍,主要起到協調勞動者工資和工作環境的作用。人事管理的職能局限于管理范疇(例如薪酬記錄、員工福利等)。直到1927年,Martin在悉尼大學建立了澳大利亞工業心理學學會,才推動了澳大利亞的行為科學和工業心理學的思潮。第二階段1940~1970中期(福利、管理、人員配置和培訓):第二階段的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特點是開始運用專門人才和專業方式來處理人事管理。由于二戰導致了勞動力的稀缺,特別是關鍵工業例如軍需品供給行業和食物制造行業的勞動力匱乏,除此之外現有勞動力的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戰后經濟的發展。所以,二戰后的經濟發展依賴于對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其中,政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澳大利亞政府在戰后經濟中通過政府職能部門Postmaster-General來吸引和保留員工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澳大利亞結合自身特點,從50年代開始,建立起一批有著人事管理培訓標準的商業學校以推進人事管理改革的步伐。除此之外,科學管理、管理統計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員工和管理的測評與發展的方法:如工作效率測量、管理計劃和心理測和員工動機理論等。許多澳洲企業都開始啟用專家來開展招聘、培訓和福利活動,而一線經理不再承擔這些職能工作。第三階段1970~1990后期:澳大利亞企業逐步實現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澳大利亞的企業開始認識到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在面對一個歐美競爭力不斷加強和亞洲市場不斷崛起的復雜的經濟環境時,如何保持持續的發展成為他們注的熱點。“人力資源管理”在這個時期被企業逐漸認識、接納。人力資源管理視員工為企業的資產,除招募甄選、分派、工資發放、檔案保管等比較瑣細的具體工作之外,逐漸涉及績效評估、獎酬制度的設計與管理、員工培訓、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與組織,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澳大利亞的企業從企業管理時間、管理模式、組織架構、員工關系上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為了進一步加大對海外人才、本土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澳大利亞建立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人才激勵機制,全面提升至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層次。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人性化的福利機制。例如,Westpac銀行為企業員工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生活咨詢服務、免費午餐、福利醫療、人壽保險、低息貸款等。另外,職工享受的假期有法律規定的公共假(一年除法定假期外允許有20~40天)、病假(一年兩周全薪假、兩周半薪假)、獎勵假。
(2)形式多樣的獎勵機制。
為留住高層次人才,澳大利亞各企業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均設有各種各樣的獎勵政策。如悉尼科技大學設有組織忠誠獎,獎勵金額最高可達年工資的25%。以悉尼科技大學一名副教授為例,其工資水平一般為年薪10萬澳元,加上組織忠誠獎全年最高可達12.5萬澳元[2]。因為這樣的獎勵機制,講師的年收入有時會超過教授。
(3)澳大利亞政府重視發展繼續教育機制。在澳大利亞,多方面的終身教育觀念正得到全面和廣泛的接受,在企業、機關和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及社區教育領域中,這種發展趨勢十分明顯。例如,澳大利亞大部分企業都會給自己的員工提供繼續教育,培訓時間的長短有企業自主確定,最長可達三個月之久。1997年,該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的投入達40億澳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8%;1998年,澳大利亞有150多萬人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占澳大利亞15~64歲人口的12%以上[2],這種特色鮮明的教育不但為該國各階層人士所接受,而且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奠定了良好人才智力保障。
(4)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晉升機制。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都建有自己的人才評估機構,對本企業員工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分類,以便為企業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據、為員工職業進步的提供發展空間。
二、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啟示隨著企業成功的關鍵從規模、組織能力和技術積累向思想、個人能力、新技術和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能力轉變,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也有必要進行變革
中國企業必須開始注重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結合,剛性制度與柔性文化的糅合,個人競爭與團隊精神的統一。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其提升到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戰略地位。澳大利亞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演進變化過程,對于正處在從傳統人事管理階段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階段轉變的中國企業來說,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首先,中國企業需要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澳大利亞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發展可以看出從最初的福利管理到現在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形成,是完全符合澳大利亞本土的宏觀經濟發展、文化和企業發展需要的,其形成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一套不可復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當今中國人力資源管理中應關注的重點。
建國后,我國的企業人事管理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經驗到科學、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過程,其具體模式為:1978年前的計劃型管理模式、1978年后的過渡型模式到現在的構建現代型的管理模式。雖然在現階段,招聘模式和激勵機制都有了不斷的進步,但是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其獨特的、有效的管理機制。這就要求各行業、各企業在發展初期,對企業的行業特點,成長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規劃,從而在戰略高度上形成一套與外部環境(宏觀經濟環境、轉型時期的勞動市場特點、中國雇傭制度)和內部環境(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相符合的人力資源發展模式。針對我國企業的現狀,應特別強調績效考核是報酬分配及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實現培訓考核與工資分配掛鉤,注重將人力資源的開發從招聘、錄用開始貫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過程。其次,發揮政府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導向作用。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資源,人才是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載體。人、知識、經濟三位一體,互相包融,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為此,各國都不得不把經濟持續增長的著眼點放在了人力資源的爭奪上。在競爭人才的時代,政府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澳大利亞政府在吸引、留住和培養人才上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鼓勵和推廣終身教育制度,普及合適各層次人才發展的培訓系統。此外,澳大利亞政府也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培訓的有效開展:如《培訓保障法》規定,年銷售收入22.6萬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13萬元)以上的企業(雇主),應將其預算總額的1.5%用于員工培訓。超級秘書網
近年來,澳各大企業積極培訓適應信息化及海外經營的高級管理者和技術人員,以期在國際競爭中取勝。他們在國際化經營中認識到培訓和開發作為較低成本的投資,可迅速提高企業人力資本的質量,對于企業的成功和競爭力的增強至關重要。我國政府在持續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中,政府職能的轉變十分關鍵—由以前的行政干預向市場監督和服務轉變,建設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指導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除了推動平等競爭和建立相關的培訓機制外,還要提供各種優惠辦法,積極參與各國人才的競爭,從而做到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第三,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合作,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發達國家的企業界已經被提升到了戰略地位。我國企業只有更加重視人資源管理,更加有效地吸納、留住和使用人才,才能更好地應對國內競爭日趨國際化的挑戰。我國應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注重加強政府、企業、學校的溝通,并借鑒西方發達人力發展模式,形成一個有效溝通,不斷促進發展的大環境。綜上所述,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競爭,為了使中國企業更好地發展,更好地參與競爭,我們需要借鑒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Nankervis,AlanR.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processes.5thed.SouthbankVictoria:Thomson.2005
[2]江蘇省國際化人才管理培訓考察報告2006
[3]Lubit,R.Thekeysto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tacitknowledgeandknowledgemanagement,OrganizationalDynamics,29(3),164-178.2001
第一階段:1986—1992年,為試點階段。1986年,民政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在江蘇沙洲縣召開了“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會議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成為首批試點地區。
第二階段:1992年—1998年,為推廣階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農村養老辦公室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確定了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原則,決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公布實施。此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各地推廣開來,參保人數不斷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萬農民投保。
第三階段:1998年以后進入衰退階段。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民政部門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這個階段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出現了參保人數下降、基金運行難度加大等困難,一些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甚至陷入停頓狀態。官方對這項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動搖。1999年7月,國務院指出目前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
從以上幾個發展階段來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論上,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和批評。9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直是人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時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在目前這一政策面臨轉折時,對這些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能使我們全面地總結這項工作的經驗教訓,為今后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工作提供參考。本文在大量查閱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來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發現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有文獻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宏觀必要性基本上沒有異議。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對保障老年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都有積極意義。另外,它還有助于減輕農民“養兒防老”的思想,從而有利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認為,中國西部農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礙在于社會保障體系殘缺不全,農民養老難以落實。
更多的研究從微觀經濟個體的養老需求與供給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由于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壯年農民流向城市,老年農民社會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來農村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儲蓄和農民自身的養老能力都難以擔負起老年農民的生活保障。
盡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呢?一些文獻對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約束性進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國資金有限,而城市又處于經濟改革的中心,在資金的競爭性使用中具有優勢;而且福利國家的困境對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國家不敢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入太多,因此現階段我國尚無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國范圍內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區的社區保障作為替代。楊翠迎、張暉等人分析了我國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的經濟可行性,認為目前建立全國范圍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不可行的,只有東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備開展這項工作的條件,“。從世界經驗來看,馬利敏認為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及大比例的農村人口決定了現在不宜把農業家庭人口納入帳戶養老保險體系。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諸多問題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這些問題中,有的是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執行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前者主要包括: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乏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資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這樣,由于大多數集體無力或不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補助,絕大多數普通農民得不到任何補貼,在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或鼓勵性儲蓄,也正因為這一點導致了不可能強制要求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但如果要使這項工作開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強制性的行政命令,這又違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自愿性原則。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制度設計時就使其執行陷入了兩難境地。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制度上的不穩定性。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頒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這些辦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對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險金的籌集、運用以及養老金的發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門,甚至是某些長官的意愿執行的,不是農民與政府的一種持久性契約,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實際上,我國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態度也時常發生動搖,導致了本來就心存疑慮的農民更加不愿投保。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結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難。《基本方案》規定,“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主要以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實現保值增值。”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缺乏投資人才,有關部門一般都采取存入銀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來,銀行利率不斷下調,再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要保值已經相當困難,更不用說增值。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現已出現參保的人越多,國家賠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使資金能夠平衡運行,國家原先承諾的養老保險帳戶的利率只好下調,造成投保人實際收益明顯低于按過去高利率計算出的養老金,使人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蓋爾·約翰遜指出,由于中國1993—1997年的投資收益率為負,對于從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數量保金的個人來說,他們積累的基金實際價值低于他們支付出的保費(D.蓋爾·約翰遜1999)。
4)保障水平過低。《基本方案》規定,農民交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個檔次繳費。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數地區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檔次。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如果農民在繳費10年后開始領取養老金,每月可以領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領取9.9元(王國軍2000),這點錢對農民養老來說,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難以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夠規范與完善。1998年以前全國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收集、保管、運營和發放全是由民政部門一家負責,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而一地的民政部門又直接受制于當地的政府。因此當政府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或有什么建設項目缺少資金時,有時就會要求動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對這樣的要求,民政部門往往難以拒絕。因此各地擠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給今后的發放工作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2)機構管理費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的經費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來支取。但是按規定提取的管理費難以滿足開展業務的需要。有的市(縣)提取的管理費連給職工發工資也不夠,加上會議費、宣傳費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的管理費都已明確規定不從保險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0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卻仍然要靠這一渠道來解決工作經費。
3)干部群眾在享受集體補貼方面差距過大。《基本方案》規定:“同一投保單位,投保對象平等享受集體補助。”但在全國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執行過程中,同一個行政村的干部和群眾卻不平等享受集體補助。參加投保的絕大多數村和鄉鎮是補干部,不補群眾;少數村都補的,也是干部補得多,群眾補得少。群眾一般一年僅補助3-5元,而干部補助少則幾百元,多則數千元,上萬元(彭希哲等1996)。這樣大的差距加劇了原本就存在的農村社會不公平,強化了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抵觸情緒。
4)多種形式的保險并存,形成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吳云高1998)。在蘇南地區,由于農村養老保險開展得較早,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養老保險形式:有民政部門組織實施的,有鄉鎮合作經濟組織辦理的,有社會保障局辦理的,等等。它們各自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導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資金更加分散,缺乏規模效應。在其他地區,由民政部門組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也產生競爭,雖然競爭本身可以給投保農民帶來實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當干預,商業保險往往受到排擠,打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盡管存在著以上這些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不失為一種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解決農村老年經濟保障的重要方式。應當在現有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而不應全盤否定其積極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對這一制度持否定態度。有人認為,“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不平衡”(田凱2000);有人認為,“當前試點中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是一個能夠擔負起農村跨世紀社會養老責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來取而代之”(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認為,這項舉措“存在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王國軍2000)。
三、農村社會化養老的區域研究
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國農村養老仍主要依賴于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范圍還十分有限。在眾多的相關研究中,有相當部分的文獻研究不同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情況。文獻表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行存在著相當大的區域差異。王海江對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發現農民所在省份對其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顯著的解釋性(王海江,1998)。薛興利等的調查也表明集體經濟越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越高、村領導越強的鄉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行情況越好(薛興利等1998)。從全國來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情況是東部沿海地區顯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區,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區已達到較高的覆蓋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推行這一政策十分困難。
但幾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其對老年農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反,他們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發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會化養老。
1.蘇南模式。蘇南農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種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為基礎,社區保障為核心,商業性保險為補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農村也基本上屬于這種類型。這種社區保障是社區范圍內統籌的制度,社區成員一般都享有類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業的那個企業的經營狀況的直接影響。它在資金上主要依賴于社區公共資金的投入,而社區公共資金又主要來源于鄉鎮企業的盈利。蘇南是我國鄉鎮企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因此集體有能力對社區成員的養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門組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這里也有較高的覆蓋面,但在資金籌集上,蘇南模式有其獨特之處:一是集體補助所占比例較高;二是基金籌集標準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個等級,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適應當地的生活水平,確實保障老年農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區的實際操作中,個人年繳費標準分為3檔:240元、180元和120元。企業繳費則按企業不同性質區分不同的繳費標準。農村“三資”企業,按上月農方職工工資總額的25.5%繳費;農村私營企業按上年度計稅工資標準的25.5%繳費;農村個體工商戶,戶主按上年度計稅工資標準的10%,為本人和農民幫工繳費。
2.山東模式。整個山東省的農村養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為主,但它是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幾個試點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投保絕對人數最多的省區。在資金籌集方面,該地區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規定來實行,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納保險基金的約15%。而且其中的絕大部分補助給村干部、鄉鎮企業職工等“特殊職業”的人口。山東省農民的投保標準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來的養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廣東模式。確切地說,這也是一種社區保障模式。它通過股份合作制鄉鎮企業中的年齡股和集體股來實現對農村老年人口的經濟保障“”。所謂年齡股就是個人所擁有的股份數額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因此老人總能擁有較多的股份。集體股是屬集體經濟組織或企業所有者所有,集體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執行中出現的上述問題,許多文獻都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村養老保障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應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農民缺乏投保熱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針對目前集體補助比重過小,國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狀況,均提出應適當提高集體補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福利性”,才能調動起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2.應當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定性。國家關于農村養老保險的方針政策變化無常,不利于這項工作的開展。全國各地在這方面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業務、財務及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這都導致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穩定性。而通過立法是達到穩定政策的最好途徑。
3.應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支付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投資本身就是一門相當復雜的學問,我國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國風險較小、回報較高的投資渠道很少,但是許多文獻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資制,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以提高積累資金的增值率。②由于農村養老保險以縣為覆蓋范圍,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縣級保障部門,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資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規定,不能保證適當增值率的投資主體,要在一定期限內放棄投資權,將養老保險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繳,由省級部門負責保值增值并承擔責任。省級部門不能實現保值增值的,可以將基金交由全國有關機構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這種辦法,效果比較好。
另外,王國軍主張完全放棄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另起爐灶,建立“從城鄉‘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補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鄉有機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農業勞動者通過稅收的方式,向全國統一社會養老保障機構交納社會養老保障稅,社會養老保障稅率應按各地農民的收入水平、物價指數和人口預期壽命而分別制定;在補充保險中,如果農民受雇于人,超過一段時間后,雇主和雇工必須按雇工工資的法定比率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交納社會補充保障費;在附加保障中,農民可以參加商業保險或個人儲蓄的方式獲得保障(劉書鶴等1998)。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盡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經進行了10多年,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研究文獻,但由于為農民這類非雇傭的獨立勞動者建立社會保障本身就是一個難題,而且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實力還不夠發達,農村的社會生產力總體而言還比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因此到目前為止,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仍然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其中比較關鍵的是以下幾個: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籌資方式
許多研究者都提出應當在農村養老基金籌集時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這個“力度”應當有多大比較合適,即既能充分調動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政府又能承擔得起?在這個問題上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如何?對于這些問題,都缺乏明確的定量分析,甚至連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沒有,這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學的指導,難以落實。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機構設置
按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管理和發放應當遵循三權分立的原則。但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門獨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也是一家說了算。權利缺乏監督是基金安全難以保障的關鍵,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機構設置應當進行改革。但怎樣改,怎樣體現權利的監督與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獻中研究得較少的問題。
3.城鄉養老保險的銜接問題
我國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兩者不存在可換算的基礎,根本無法銜接。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將會加快,有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流向城市,兩種不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將成為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因此,王國軍提出了“‘三維’的城鄉有機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嘗試,但其中有一些關鍵問題仍無法解決。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國家是否給予補貼?如果給,給多少比較合適?如果不給,較富裕的農民是否會感覺“吃虧”而不愿參加?因此關于這個方案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
參考文獻:
[1]劉貴平。現行農村養老保險方案的優勢與不足[J].人口與經濟,1998,(2):15—28.
[2]張仕平等。建國以來農村老年保障的歷史沿革、特點及成因[J].人口學刊,2000,(5):35—39.
[3]D·蓋爾·約翰遜。中國老年人的社會保障[J].中國人口科學,1999,(5):1—10.
[4]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課題組。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J].人民論壇,2000,(6):8—10.
[5]剛凱。當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0,(6):28—31.
[6]何承金等。中國西部農村人口控制與社會養老保障研究[J].小國人口科學,1997,(1):14—24.
[7]梁鴻。農村老年人自給自理能力研究[J].人口與經濟,1999,(4):21—25.
[8]梁鴻。試論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及其特殊性[J].復旦學報社科版,1999,(5):26—31.
[9]張暉等。我國農村應建立不同層次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J].人口學刊,1997,(6):50—52.
[10]馬利敏。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請緩行[J].探索與爭鳴,1999,(7):11—12.
[11]黃曉平。讓農民兄弟老有所養——江蘇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情況調查[J].中國財政,1998,(8):16-17.
[12]王國軍。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與改革思路[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1);120—127.
[13]吳云高。蘇州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情況的調查[J].上海農村經濟,1998,(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