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影像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音準不僅僅靠歌唱的耳朵,更收到呼吸的影響。沒有足夠呼吸的支撐,稍不注意,音準就會出現跑偏。如同水面上的小船。如果水面不穩,那么小船也會東倒西歪。所以說呼吸不穩,音準也會跟著不穩。
(二)呼吸影響聲音的音色
好聽的音色最能吸引聽眾的注意。沒有良好的呼吸的支撐。使得音色過于白,過于暗,都是不好聽的。在呼吸的包圍中,發出通透的,既明亮又柔和的音色是非常吸引人的。
(三)呼吸影響聲音的音域
“混聲”的發聲是當今公認的一種科學的發聲方式。它通過呼吸的作用,配合聲帶振動,產生一種明亮,又柔美放松的聲音。使得低音區,中音區,高音區獲得聲音上的統一。解決了普遍存在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的問題。要想活得良好的“混聲”,實現音域的擴展,呼吸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四)呼吸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我們演唱歌曲是為了抒感。情感變化需要呼吸的變化來做支撐。情感的變化是通過聲音的強和弱,長和短等對比實現的。要想靈活的控制聲音的變化,必須有足夠的良好的呼吸作為基礎。凡是能夠唱到觀眾內心深處的歌聲,一定有良好的呼吸作為支撐。
二、如何培養自己的呼吸
既然呼吸對于聲樂藝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呼吸,當然是指“呼”與“吸”這兩個狀態。吸氣時,肩膀,胸部放松,使氣息垂直吸入肺的底部。橫隔膜下降擋氣,兩肋拉開,氣息一定要吸得深。氣“沉于底”,聲“灌于頂”。這個道理就像拍皮球一樣,要想使皮球彈得高,一定要用力往下拍。氣息也同樣如此。呼氣時,要控制氣息一點一點呼出去。切忌把氣一下吐出來,導致漏氣。要想找到正確的呼吸的狀態,可以作用以下幾種方法作為借鑒。第一種體會打哈欠時的狀態。打哈欠時喉嚨是打開的,是正確的發聲的狀態。第二種,平躺在地板上,把幾本書放在靠肋骨的腹部上。吸氣時,把書推起,呼氣時,用書的重量把氣息壓出。通過這個練習,很容易領會呼吸的作用。第三種,慢呼慢吸的練習。慢吸,同時數五下。保持住氣息,同時數十下。慢呼,同時數五下。多次循環,逐漸增加保持氣息的時間長度。第四種,快呼快吸的練習。設想一件令你驚喜的事,來幫助你學習快速的吸氣,快速的吐氣。也可以稱為“蛤蟆氣”,可以體會和鍛煉膈肌的彈性。通過慢吸慢呼和快吸快呼的練習,可體會和鍛煉膈肌的控制力。第五種,打嘟嚕練習。用氣息推動雙唇發出“嘟嘟”的聲音,這種練習容易體會到呼吸對抗所產生的支持點的感覺。找到這種感覺后,可配合著做一些音階的練習。
20世紀下半葉以來,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宇航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1998年1月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隨后同志提出了“數字中國”概念,此時全球信息技術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數字化技術的深刻變革,這場以信息的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革命將對世界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其它領域產生重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無疑也對文學藝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面對數字化及網絡技術全球化的沖擊,現當代國際上許多著名的美學家、藝術學家,甚至許多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也都在思考文學藝術與現代科技的關系問題。數字技術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滲透到文學藝術領域的各個角落。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論述。
一、數字技術對創作題材的影響
數字技術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包羅萬象的素材資源,直接影響和豐富了文學藝術的表現內容,擴展了文學藝術的表現范圍。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日趨增強,從而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視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全世界的資源全部共享,目前,Internet己成為世界上資料最多、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資料庫。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坐在微機前,都可以從Internet分布在世界各地計算機上浩如煙海的文件中找到所需文件資料和素材,或者至少對你提供這種文件的相關信息。Internet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圍內服務于社會。文藝創作者能夠在浩瀚的素材資源中獲得大量的間接經驗和審美感受,有利于激發文藝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從而對其自身的創作起到了積極的啟發與推動作用。
二、數字技術對創作思維和創作觀念的影響
隨著數字新技術和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正快步進入現代技術文明的新時期,網絡虛擬空間的引入,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交錯,引起人類社會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革新,人類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交往方式和節奏都在改變,文學藝術的思維深度也不得不進一步拓寬和立體化、多樣化。
文學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文學藝術作為時代的影子,在時刻關注著世界的一切變化。《技術帝國》一書的作者特意發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我們所面臨的21世紀將越來越受制于世界的數字化。”社會各個行業也都在積極迎接數字化的變革和洗禮,文學藝術更是毫不例外。英國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和宗教都同屬于幻想的領域,情感的領域,科學則屬于現實實證的領域,理智的領域。而今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理論的推廣與應用,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聯姻,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緊密結合于文學藝術的創作思維當中。
現實與虛擬的碰撞,極大的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認知形式,同時也使人們產生了新的審美取向。在審美感受中,美和新是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種美好的藝術方法一旦停止發展陷于重復,就會在讀者和觀眾心理中引起疲倦,文學藝術家只有緊跟數字技術化時代的步伐,不斷變異和更新自身的創作思維和觀念,才能保持最大的審美價值。
三、數字技術對創作方法的影響
“數字”或“數字化”揭示了計算機工具的本質,是指直接利用計算機技術來完成的工作,其著眼點在于工具本身。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文學藝術的創作表現提供了新的方便快捷的技術手段。相對于傳統文學藝術作品創作它在編輯、表現、傳播、存儲、復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形成了科技美與文學藝術美的融合,它使得許多思維想象變為視覺審美呈現,沖擊人的視覺神經。
通過數字技術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編輯、展示、研究各類文學藝術信息,數字技術介入了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文學藝術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來創造文學藝術形式的整個過程。傳統的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閱讀鑒賞的方式是線性的由點到線到面,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則使許多想象中的畫面具有直觀性、整體性和多元性。然而數字技術的創作方法引入到文學藝術的創作當中直接沖擊文字的表現功能。
四、數字技術對創作形態的影響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文學藝術的創作形態產生了質的影響和改變。數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學藝術的表現提供了新的物質手段和技術手段,使文學藝術作品更富有表現力,也促使了新的職業人群和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種類的產生。例如:網絡文化、自由撰稿人和數字藝術專業。
數字科學技術在文學藝術創作形態中的介入,促使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向視覺藝術形態的轉變,同時促進了數字藝術的發展。數字藝術是一種以技術為主導表現的藝術,是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并以技術為核心的新藝術,廣義的理解就是藝術的數字化。狹義的數字藝術,是指以數字科技的發展和全新的傳媒技術為基礎,把人類理性思維和藝術感覺巧妙融合一體的藝術。數字藝術作品必須在實現過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數字技術手段。
通過數字媒介,數字化后期合成技術使得許多幻想畫面呈現視覺上的可能,數字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使藝術的各種成分,如:聲、光、色、畫、鏡頭、語言文字交融成一體,從而給人一種審美的共通感。這種審美的共通感是我們單純在書面語言的文學作品中無法獲得的。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許多傳統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經過數字化技術的加工也正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又呈現在人們眼前。如:《西游記》、《紅樓夢》、數字電影京劇《對花槍》、《指環王》等。
五、數字技術對傳播手段的影響
數字傳播媒體的應用及普及,便捷的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編輯、復制、展示和運輸,使得文學藝術的傳播手段由靜態轉為動態、由單一轉為多元,由二維轉為多維,它創造了新的審美活動形式,為文學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時空。
數字技術對文學藝術傳播手段的影響,最重要的表現在于文學藝術的電子媒介化傾向。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藝術作品的表現、傳播和體驗都能在技術上很容易地融合在一起。傳統的紙質媒介、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傳播媒體,即:數字傳播媒體。數字傳播媒體技術介入了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成為文學藝術的一部分,同時也大大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與廣度,創造了新的審美活動形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殘奧會的開幕式的呈現即是文學藝術數字化傳播的典范,為人們呈現了一場文化藝術的視覺盛宴。
但是,數字傳播媒體技術對傳統信息傳媒形成強烈沖擊。《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認為,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從事與信息相關事業的人,如果不及時進化到數字化時代,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在美國,“如何才能拯救報紙?”已成為當下美國報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當然,數字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同時數字化本身也是一柄雙刃劍,對文學藝術也產生了某些消極的影響,如:數字技術的復制性和仿真性與文學藝術獨創性的矛盾、數字世界的全球化與藝術的民族本土化的矛盾、技術理性與審美情感教育的矛盾,及文學藝術的商品化傾向、對某些傳統文學藝術表現形式的毀滅性的改變等等,同樣也值得我們深思。而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文學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認識和運用數字科學技術,去防止數字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人文精神缺失、審美趣味庸俗化與心理疾患蔓延等負面影響;用好數字科技這柄劍,讓文學藝術真正地發揮它的審美教育作用,讓世人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達到精神的愉悅與審美的滿足,讓人類的發展再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楊建民:《藝術感覺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張佐邦:《文藝心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朱 狄:《美學?藝術?靈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談到圖像與繪畫,他們一開始就有斬不斷的關系,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就是德國畫家蓋達爾1830年發明的,當時叫做“蓋達爾”寫生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圖像藝術創作無論是在技術方法、媒介材料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已大大的拓展和進步了。早期圖像藝術更多是指“圖”的意義,現在則更多是指“像”的意義。現代攝影技術出現以后,圖像藝術與繪畫藝術更是相互作用和滲透,傳統的繪畫藝術面臨著來自圖像藝術的挑戰,同時也為繪畫藝術在創作方式和創作觀念上帶來了新的變化。照相寫實繪畫的出現就是明顯的例子。
一、圖像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相互關系
圖像藝術和傳統繪畫藝術在表現意圖、創作方式(過程)和最后的展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現代的純繪畫藝術創作者,在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獲得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慰籍,對于“作品”是否可以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圖之內。作品與觀眾只是簡單的、很感性的交流,其語言涵義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這也是純繪畫的特殊之處和迷人之處。而圖像語言工作者的表現意圖大都是根據一定的文字概念,著重在于把文字內容確切地表達,與大多數觀眾進行溝通并使其理解是他們的主要目標,最常見的如影視作品,廣告招貼,元不體現這一創作意圖:在制作過程當中,繪畫藝術創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規范,他們可以主觀地按自己的需求去發揮,即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為情感表達的導引(例如構圖和肌理)。相反地,圖像藝術的制作從開始就要述說目標,選擇并決定適當表現手法。(照相寫實繪畫在制作上類似于圖像作品的生產,因此畫面的情緒化特征沒有了,作者的情感無法強烈的灌注于作品當中,“照相寫實主義”作為“主義”產生了)。繪畫創作則是由畫家(人)來操作畫筆完成作品,這樣畫家的主觀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每一個制作階段當中了。而圖像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是由制作者來操控機械(攝影機、攝像機、后期暗房機械等)來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機械性。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動占主導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來引導或操控觀眾的感性。這便是當代藝術重“觀念”而輕“繪制”的來源所在。
二、圖像在觀念、技術、物質及形式方面推動了寫實繪畫的發展
近20多年來的中國具象作品,幾乎都用照片這種二手視覺經驗作為藝術表達的主要手段,寫生僅僅是一部分畫家保留的創作手段。中國照相寫實主義出現了冷軍、石沖等重要畫家,在當代繪畫領域,很多藝術家正在借用影像藝術的觀念、形式進行創作,有的畫家就是因為受到圖像藝術的影響,才使作品帶上了時代的印記,例如油畫家鐘飆的作品。
公眾對圖書館員大多留有刻板的印象,所謂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者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由部分推至全體的認識[2]。人們認為圖書館員大多古板、嚴肅、保守甚至冷漠,整體綜合素質不高,他們主要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社會地位不高,工作待遇較低,對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圖書館員形象基本已經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女性圖書館員,似乎全世界的圖書館員都是這樣的行頭:middle-aged,withglassesandherhairinabun;wearsconservativebusinesssuits;oftenshushesthereaderswhomadeanoise.即:中年,戴眼鏡,頭發向后梳成一個抓髻,穿著保守的工作服,經常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安靜,總體上給人一種古板的四眼老太(oldladyfoureyes)的感覺[3]。在影片《哈利波特》中,IrmaPince是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圖書館員,她終日表情嚴肅,沒有一絲笑意,總是用非常嚴厲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不讓學生碰她自己喜愛的圖書。在《黑俠》中,由李連杰扮演的徐夕在暴露身份前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圖書館員。他經常呆坐在圖書館里看書,從來不參與任何娛樂活動,同事要和他打麻將,他拿出300元就當自己輸了。
1.2圖書館員內在素質
在人們印象中,圖書館員的服務模式大多都是“看門守攤式”,他們素質不高,只會從事借書、還書、上架、打掃衛生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當讀者查閱資料遇到問題時,圖書館員也不會起到任何有效的幫助作用。在電視劇《牽手》中,主人公小雪終日穿著藍色大褂,百無聊賴地做著簡單、重復的工作。上班的時候,她經常走神,從未把圖書館員這一神圣職業作為自己的事業,她對工作沒有任何責任感。外界對圖書館員職業形象和職業特點的認識有些模糊,還有些誤區,造成了圖書館員對這個職業產生自卑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的社會地位,阻礙了圖書館的發展進程,加深了圖書館和用戶之間的矛盾。事實上圖書館員并非外界所理解的形象,相反,很多名人都做過圖書館員。1918年在北大圖書館任圖書管理員;沈從文1925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任圖書管理員;冼星海1926年在北京大學任圖書管理員;曾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華羅庚兼任過清華大學數學系資料室圖書管理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原為保定某部圖書管理員。如何轉變公眾對圖書館員由來已久的刻板印象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對影視作品角色的分析,重塑圖書館員形象
2.1圖書館員擁有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
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信息資源、文化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由于需求者的文化程度、從事職業和專業領域的不同,產生的需求層次也不盡相同,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圖書館要積極轉變服務理念、改變服務方式,滿足不同用戶的信息資源需求,從過去的被動提供服務轉向主動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增值服務。圖書館員不再只是文獻資源的保管者,而是信息咨詢員,擁有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備的豐富的知識、技術等綜合能力優勢,將形成的信息產品推薦給用戶,為用戶提供更深層次的信息資源服務。在影片《木乃伊》中主人公Evelyn是一位典型的信息處理專家,在去往埃及金字塔的途中,她把自己擁有的這種能力完全展現給觀眾,她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勇氣最終阻止了木乃伊不可戰勝的預言。Evelyn有一句話讓所有圖書館員感覺到振奮,“我或許不是探險者,不是冒險者,不是財富的探求者,也不是殺手,但是我為能成為一名圖書館管理員而驕傲”。影片對Evelyn角色細節的描寫體現出來就是圖書館員對信息資源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準確地將復雜的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分析和加工,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有用的信息資源推送給用戶,為用戶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務。
2.2圖書館員是優秀的信息導航者
信息媒體的多樣化和分散化,近程、遠程信息網絡的廣泛使用,電子出版物的劇增,信息生產的廣泛化和無序化,網絡資源的急劇膨脹和復雜化,把用戶帶入一個無所適從的信息海洋[2],這就造成了用戶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的時間沒有縮短反而延長的現象。因此,圖書館員要成為數字時代中信息的管理者、傳播者和信息檢索利用的導航者,為用戶提供快捷的服務。同時還要加強對用戶的信息技能培訓,引導用戶利用技術設備迅速準確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在《水銀蒸發令》中,BruceWillis所扮演的探員阿特·杰弗里為了追查給他發郵件的神秘人,來到圖書館中尋求館員的幫助,這位館員利用數據庫有關資源迅速找到神秘人的地址,為其盡快破案提供了巨大幫助。
2.3圖書館員是復合型人才
在數字化時代,用戶對館員整體素質的要求更為嚴格。一名合格的館員要具備扎實的圖書情報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網絡搜索以及檢索各種數據庫等技能,能夠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并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把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提供給用戶。與此同時,隨著交叉學科不斷出現,用戶的需求也逐漸呈現綜合性的特點,要解決某一問題,往往需要幾門學科的知識。圖書館員不但要具備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掌握其他專業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以迎接不斷變化發展的信息資源的挑戰。好萊塢影片《圖書館員》三部曲就是以圖書館員探險為主要題材,講述了主人公Carsen保護命運之矛、尋找所羅門王的寶藏以及阻止吸血鬼王子利用圣杯作惡的陰謀。圖書館員Carsen是一個擁有22個學位的高才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利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在短時間內學會一種又一種古老文字,推算出一個又一個藏寶地點。他在與敵人斗爭的過程中,用智慧和勇氣,捍衛了圖書館的尊嚴,保護了人類的財富。在影片中,Carsen就是一個復合型人才,他具備多學科專業知識,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極高。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當代社會對合格館員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3圖書館員改變自身形象的實踐活動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在網上開辦了圖書館商城,出售圖書和與圖書相關的裝飾品等,這些飾品可以由館員自己設計,把他們的創新想法融入設計中,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圖書館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通過推出商品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圖書館的印記,使公眾對圖書館不再陌生,縮小人們與圖書館的距離。《鼓山十九號》是由高雄市立圖書館拍攝的影片,它講述了圖書館員的日常工作情況,把一些不為人知的工作細節展現給大家,將圖書館員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觀眾,讓公眾更加了解圖書館員的實際工作,減少對圖書館員的誤解。在當今時代,網絡和傳媒的力量不可忽視。館員可以把館內舉辦活動以及工作的情況拍攝成微電影在網上或者大屏幕上放映,也可以將圖書館員形象制作成海報在公眾集中的地方進行張貼宣傳,向公眾展示新時代圖書館員多元化的形象。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學說,人的需要存在先后和高低順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已經逐步滿足了自己對物質的需求,那么對更高層次的精深需求也就成為追求的目標。所以,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不能僅停留在介紹產品的功用和質量方面信息的快捷獲取,更多的應該是給受眾帶來精神愉悅和審美認同。要獲得這樣的審美享受和情感上的滿足,就需要不斷的增加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畢竟,任何民族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特定的感情,其設計活動以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定能引起受眾的共鳴。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厚的思想內涵,書法在其生成與發展過程中,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書法藝術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而漢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相對于其他文字來說,其可塑性較強。同時,因漢字本身是中華名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中國書法在其生成之時便沉淀著歷史文化的印記。其次,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給書法家以啟迪與滋養,使得大量的藝術形象能在無形中融入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再次,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帶給書法藝術的是空前巨大的影響。它對書法思想、書法精神、書法審美以及書法創作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沒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哲學、美學精神,便沒有特有的中國書法精神;沒有對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哲學、美學的理解,對書法精神的理解也將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書法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哲學以及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燦爛的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特色藝術。筆者認為,設計也是一種文化創造,其目的也是要傳播中國文化,而中國書法恰好能將民族文化精神給予合理的詮釋。因此,書法藝術理應成為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至關重要的元素。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運用書法字體,與圖形相結合,彼此交相輝映,為視覺傳達設計平添一種藝術的靈氣與文化的意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青少年對書法的把握與書寫顯然沒有網絡那般有吸引力,這顯然是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因此,將書法與視覺傳達設計相結合,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書法藝術的存在空間。同時,若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網絡、商品包裝、書籍等到處都能見到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書法,則為不懂得書法藝術欣賞的青少年提供書法欣賞的環境,使其能從設計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進而漸漸領略書法藝術的真諦而喜歡上書法。當然,設計者在將書法藝術與平面設計相結合時,需打破常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利用計算機等現代科技進行調整布局、變換色彩等設計,達到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
書法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新運用
近幾年來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對于書法藝術的運用日漸增多,這也暗示著書法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廣泛前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無論是包裝、裝飾、標志、書籍、招貼、展示、廣告、影視節目、動畫以及舞臺背景等設計中,都有借鑒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大大拓寬了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
那么如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創新運用書法藝術?首先,設計從業人員的設計觀念要與時俱進,自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的學習。只有當設計者領悟了書法藝術,運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將書法藝術的富有個性和充滿生命活力的線條與視覺傳達設計結合,從而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次,設計者對不同書體的書寫特征要有清楚認識,通過對設計對象的特征。如隸書,筆劃蠶頭燕尾,通過筆墨的肥瘦方圓,或伸,或屈,使文字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行書則行飛自如,瀟灑飄逸,筆未落,意先存,氣勢蘊蓄。
因此,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者要對書法藝術進行深加工處理,找尋更貼切的符合受眾視覺審美習慣的表現形式來傳達設計作品的信息,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以下是兩種具體的書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1.替構
這里說的替構,是指將書法字形分解開,并將其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物象代替,借以構成新的形象,并賦予這種經替換后的整體形態以新的含義。如圖4,是余秉楠先生設計的招貼《家》,將“家”字最后一捺借寶島臺灣的地形輪廓替代,寓意中國海峽兩岸是一家,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傳達出極強的民族情感,深化了主題思想。
2.符號化結構設計
中國的漢字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象形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有其獨特的造型之美。那若將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中的抽象元素(如各種筆畫)通過簡化來創新運用,設計作品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東方文化韻味。比如在書體的運用上,篆書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古樸感,其圖形的抽象趣味在近代的圖案表現上已經被藝術化。在當代設計中,尤其是國內視覺傳達設計中,多把篆書應用于賀年卡、請帖、徽章圖案等設計。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會徽將書法藝術巧妙的運用到標志設計中。
合唱藝術是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一種集體娛樂活動,通過歌唱這種形式能增進彼此間的交流。現在我國的合唱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無論是群眾合唱活動還是學校合唱活動,對不同人群都有積極的作用。合唱作品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音色、真摯的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的情感得以愉悅地享受,還可以陶冶情操,塑造樂觀的情緒,培養積極的心態。另一方面,在合唱活動中,演唱的曲目和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內涵,歌唱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鼓舞大家對美好生活進行追求,不僅能夠在情感上產生一定的共鳴,還能引導人民群眾充滿希望的面對生活。
另外,合唱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群眾共同參與的活動,大家為了共同完成作品,需要互相協調、合作,共同鼓勵和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恰恰也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使人與人之間更加信任。同時,它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實踐平臺,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還緩解了內心壓力。由此看來,合唱藝術可以加深人的情感體驗,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康的心理。
有利于國民音樂素質的普及
合唱活動是群體活動,它的形式決定了參與人數的多寡。一般的合唱活動少則數人,多則上百人。現在的合唱活動人數一般都在30-50人左右。對于合唱藝術來說,對參與者的音樂專業水平要求不是特別苛刻,對個人的音樂素質能力要求也比較寬松。所以合唱藝術更能吸引普通大眾的參與,它對每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敞開了大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傳統的娛樂活動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更多人希望自己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能夠享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氛圍。合唱藝術能夠吸引大眾的參與,它的優勢在于形式簡單。對于參與者來說,只要對歌唱有一定的興趣,能夠有簡單的識譜能力就可以參與其中。合唱活動所要求的經濟投入較少,非職業合唱團體也有能力補辦活動,這部分人中尤其以中老年人合唱團體、大學合唱團體最為顯著。這樣一來,人們的踴躍參與,無形中促進了國民音樂素質的提高,從而也為我國國民音樂素質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合唱活動的日益紅火,使得音樂教育得以廣泛的傳播。尤其是今天,無論是省市地區、還是街道社區都有合唱團體活動的蹤跡。從全國范圍來看,合唱團的人數是驚人的。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參與合唱活動,為我國并不發達的國民音樂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提升了合唱團員個人的音樂素養,也提高了大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對個人的音樂修養有深刻的意義。如果再深化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層面,任何形式都沒有合唱活動這種形式能夠鼓舞人心,尤其是近些年的唱紅歌活動,為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音樂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有利于加強集體主義觀念
合唱藝術最重視集體共同的利益,實現共同的目標。它是門集體的藝術,榮耀屬于集體。合唱活動是培養團隊集體觀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每個合唱隊員不僅要明確自己所在聲部的任務,還要兼顧到與其他聲部成員之間互相合作;既要把握好自己聲部的藝術處理,又要以整體的藝術作品為大局。合唱藝術追求的是音色、力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和諧統一,隊員之間避免個人過分追求自我,而將作品的整體藝術表現要求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而且每個合唱隊員,都是團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自己的聲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唱活動使人們更注重集體利益,加強集體觀念和意識。
合唱活動啟發和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夠從中感受到集體創造價值所帶來的榮譽感,從而能夠改變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意識。長期的參加合唱活動,不僅可以強化集體意識,還可以無形中培養協作精神。顯然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集體觀念、協作精神是非常關鍵的,它可以使人民群眾更加團結,更具有凝聚力。
有利于思想和意志的統一
合唱的“合”字,其本質在于整體的和諧統一,合唱以群體為單位,所以在歌唱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團隊聲音的和諧統一。只有每個成員注重團體的共性、思想統一,才能達到音色的高度和諧。另外,合唱需要與伴奏合作,達到音色飽滿、速度適中、情感充沛以及表情豐富等方面的高度一致,達到默契的配合。在實際的合唱活動中,達到以上幾個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難度,對合唱團員的意志力有極大的挑戰,因此只有思想與意志力的和諧統一,群眾的力量凝結在一起,才能完整的詮釋音樂作品。
眾所周知,成功的合唱作品需要參與者進行不斷的配合,長期的、重復的曲目練習,對每個合唱隊員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每個參與者要以大局為重,具有集體意識。所以在合唱活動中,演唱者的個性要無條件服從共性,每個人和每個聲部都要以合唱隊伍為核心,以合唱指揮為指導方向,為團隊的共同目標和方向奮斗。另外,聲部、音樂、隊員之間只有相互聯系、緊密而互補、相互配合和協調,才能達到藝術與情感的和諧統一。長久下來,每個合唱隊伍成員之間的默契度加深,養成了從整體大局出發的觀念,加強了團結合作的意識,這種觀念和意識在合唱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樣,在我們國家共建和諧社會的歷程中,依然需要思想和意識的高度一致和統一,這樣才能指引人們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進取。
有利于幸福感的產生
2儒道文化對前山水畫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
我國的前山水畫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自然風光,通過畫者對山水以及人物的處理,也可以看出畫者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觀念。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主張無為而治,主張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其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老子在分析中國山水時,主張天人合一的山水觀念,其認為人們在“無為”的狀態下,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莊子是老子的學生,其對老子的道家思想進行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莊子認為“天”與“人”具有對立性,認為自然與人為是對立的概念,人只有拋棄功名利祿,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從“偽”中解脫出來,才能真正的去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所以,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具有灑脫的意境,這也是道家思想對山水畫觀念的影響。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對當時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較大影響,儒家與道家文化是影響中國藝術風格的基石,這些哲學家對人們的意識形態以及審美觀念有著深深的影響,而且改變了很多畫家的山水觀念。孔子主張“人和”的理念,其創造的學說主要是以“仁”為核心,而且約束著當時社會對美學的觀念。“人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一直在尋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平衡。孔子對關于山水的理論有著獨到的見解,其影響著當時社會的審美思想,其主張將人與山水的道德以及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闡述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的關系。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人們對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增添了崇敬以及欣賞之情,為人們不斷開發自然提供了信心與力量。老子、莊子、孔子都不是繪畫方面的學者,但是其對當時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較大影響,而且還創造出了較多有價值的觀念以及理論,其創造的儒道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美學藝術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孔子是我國重要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學家,其建立了最早的藝術審美標準,而且加入了“善”與“美”的元素,其對后期中國美學藝術的內容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儒道文化的影響下,山水畫藝術風格必須在體現“美”的前提下,發揮出“善”的道德規范性,這也是孔子建立的社會審美標準。他的美學標準,藝術在“據于德,依于仁”的人性境界中樹立并開創“善”“美”,對治理國家起到了教化作用。他的思想觀點歷來深受統治階級的尊崇和歡迎。他的主要觀點完全能使有藝術修養的藝術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其創造的藝術在各個統治階級中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也在各個時代演繹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并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一儒家思想已在中國歷代人民的思想形態中根深蒂固。對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和對山水“善”“美”的認識及崇敬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山對于孔子來說寬厚仁慈、穩重、包羅萬象,巍峨屹立;水更是具有“和善”、“秀美”、動靜相和、母儀之德。孔子將山水人格化,形成中國文化的人格定義,對山水這個藝術符號似乎存有“父親”的偉大和“母親”的美與善,這種人格精神的導向是后人認識山水、描述山水、繪畫山水、寄情山水的重要形成元素。山水不僅是讓人“樂”的對象,而且還具備了“樂”的屬性,使人格的傾向和人生的終極目標相結合,從山水中領悟到人生之“道”。從“中和之美”到“樂山”、“樂水”,都是教育人們解脫世俗煩惱,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找尋到保持人固有的“仁慈”、“善良”的本性。隨著人們對“天人合一”、“樂”、“游”思想境界的追溯,后人“好山水愛遠游”這種闡述自然成風,從而藝術家的“臥游”、“神游”、“心游”這種優雅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促進了山水畫的成型,加快了藝術家和理論家的出現,儒道學說成為人對山水、對人生的一種精神寄托和心境的一種供奉。
從古代山水畫中不難看出當時漢代時期人們已合理處置山川、河流、人物、通道、樹木之間的關系,懂得了以小見大、前后有序的中國畫透視技巧。以便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為行軍打仗提供有力的幫助,滿足統治者及社會的需要,也印證了《山海經》中所說“圖”。地圖的出現早在商周時代就有專管天下地圖的官,秦朝更有“荊軻刺秦王”中“圖窮匕首見”的典故流傳。在這些秦漢時期的文獻及出土的器物中發現的這些地圖,足以證明山水畫的起源是這些早期應用于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理性繪畫,生活中他們簡單的用繪畫的方式描繪了自然山川的形貌物象資料,也可以說這是中國山水畫形成的條件之一。當今童書業老師也在《中國美術史札記》中提出這一觀點,他例舉了張衡的《地形圖》、楊修的《兩京圖》、戴勃的《九州名山圖》等,都是“山水畫起源的條件之一”這一觀點的證據。
中國五千年積聚下來的文化,是歷史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有無處不在的廣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脈相承的傳承性,潛移默化的影響性,是我們走向現代化所憑借的精神支柱。可以說傳統文化已經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對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傳統藝術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創作和發展也離不開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
一、中國傳統藝術概述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并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無論是宮廷美術還是民間美術,無論是文人畫還是宗教畫,經過歷代的畫家、藝人、工匠的創作實踐,積累了大量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無論是逸筆草草的國畫筆墨還是板刻結圓的裝飾圖案;無論是造型夸張的民間剪紙還是色彩強烈的木版年畫,這一切無不為現代設計藝術提供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圖形語言。中國傳統藝術是東方文化的一處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題材廣泛、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樣,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
二、中國平面設計的發展
在我國,平面設計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時“矛與盾”的口頭廣告——“韓非子”中所描述的“懸幟甚高”中的“望子”;兩宋時期伴隨著印刷雕版而產生的“傳單”等.都可以看作是平面設計的雛形,是我國廣告歷史久遠的例證。但是,平面設計真正成為一種專業性活動并發揮其巨大作用卻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平面設計藝術可以說是引進的。西方設計發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國。真正意義的設計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商業融合,強化了中國設計師的競爭意識,參與國際平面設計競爭和交流已經是家常便飯,中國設計師在國際設計大賽中獲獎也是十分頻繁的事情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多元化的國際并存已經融人中國設計師的作品中,這是中國平面設計事業成熟的表現。然而,正是這種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國現代設計中充滿了受西方影響的視覺語言,在“國際設計風格”潮流之后,開創多元化的設計潮流,已成為新一代設計師們所面臨的課題。這種發揮是在對傳統文化表現方式的理解基礎上。傳統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現代設計更富有時代的特色。
三、中國傳統藝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從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無論是從我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達到兩漢文化的高峰,還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發展.只有敢于繼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
1.我國傳統藝術對招貼廣告的影響
招貼廣告是現代平面設計中比較大眾化的一種體裁,用來完成一定的宣傳鼓動任務,或是為報導、廣告、勸喻、教育等目的服務,它要求一目了然,簡潔明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招貼廣告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甚至背景,把各個不同的比例.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活動組合在一起,并經常運用象征手法,啟發人們的聯想。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載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簡練夸張,要以強烈鮮明的色彩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事物,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的美學觀,能夠為設計者提供大量的營養。而西方傳統藝術,基于幾何學空間觀念,從模擬生活現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創作思想。中國藝術家則是有選擇,有重點,以“不似之似”、“脫形寫神”為藝術追求的勝境。我們從來不曾用如實的描寫、逼真的再現要求過中國傳統藝術,沒有人指責某些山水畫不符合焦點透視的原則,也沒有人批評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為我們對自已的傳統藝術有一個固定的觀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價值。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神兼備,講究概括與內涵,齊白石“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個不斷概括、不斷深入的過程,最終敢于舍棄蝦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主要特征,使母蝦的形象更為完美、更為生動。齊白石提出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說法和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說法是相通的。再看我們的一些招貼畫.就“似與不似”的觀點來考察。就形象的簡明與富于概括這一點來衡量。很多形象顯然不是生活的簡單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顯然與素材有很大的差別.由復雜到單純,由繁雜到簡潔,這種特點正符合了招貼廣告的要求。觀眾欣賞畫,主要不是欣賞藝術家畫的是什么,而是主要欣賞通過什么藝術手法來表現。欣賞的著眼點在于筆墨、章法、氣韻、意境,正如同觀眾欣賞傳統京劇,主要是欣賞演員的技藝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國傳統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不少規范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于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淀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
香港設計師靳埭強在平面設計界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他曾獲得過300多個設計類的獎項。其中很多是國際平面設計界一流的大獎。他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他的許多作品都無一例外地體現著這種思想,在其招貼設計《自在》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機理效果.現代又不失傳統。在國際“水”主題招貼藝術展中.“水一生命一文化”招貼圖形作品,將極其強烈的民族裝飾風格化的圖形形象作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進行了豐富而適當的虛化處理,整個畫面以黑白極色加以藝術表現.形成了形與色的對立與協調、沖突與融合的視覺效果.構筑了一幅在中國特定大文化場景下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平面圖形設計作品。招貼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貼圖形形象設計,也充分顯示了這種文化藝術的精神特征.縈繞著極其強烈的現代主義設計的精神光環。
我們從靳埭強的設計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強烈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氣息,這也正是他藝術設計成功之所在。如果說.靳埭強的成功,還有什么捷徑的話,那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到現代設計中去,使設計更具有文化氣息,更具有民族特色,以此強化設計的感染力度。
關鍵詞:民間文化 動漫 原創
動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文化大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誕生之時起就參與和推動著文化歷史的發展進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態系統的制約。在文化大系統中的民間文化,是立足于民眾的生產生活,以一種通俗活潑的形式創造出來的用以娛樂民眾的文化形態,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活在民眾之中并身為民眾一員的作家、動漫家、讀者、觀眾的“文化心理結構”,對動漫創作與動漫欣賞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動漫的顯著特征是創意性,而文化積淀是創意的源泉。動漫創作必須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元素進行改造和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有機結合,才能激發人們對本民族本區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實現走產業化道路同人文堅守之間的相融相生,并在動漫形象的塑造、動漫產品的研發、動漫品牌的樹立、動漫企業的崛起中展示出中華文化的魅力,使動漫產業走上生生不息的創新之路。
一、民間文化傳統決定動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從美學角度來看,民間傳統文化涵養了原創動漫的美學品質:在審美風格上,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審美價值上,是寓教于樂、注重寫意、質樸陽剛、內斂含蓄的中和之美與樸素之美;在藝術思維上,追求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諧統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韻”和“會意性”。這一切都構成了中國原創動漫的基本美學氣質,《大鬧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風格以古雅和神奇致勝,追求的是靈動飄逸、超凡脫俗的奇幻風格,引入了臉譜藝術、民間彩塑、戲曲表演、壁畫年畫等設計元素和色彩配比,并從先秦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營養;在場景設計上借鑒了民間藝術造型元素并發揮想象創造力,虛實結合,簡練而變化有致,鮮明地突出了神話中的幻境,藝術風貌凸現出民間藝術極強的寫意性和裝飾性。這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哲學觀、宇宙觀、審美觀,并將人民性和民間性表現得浪漫而神奇,民間文化與動漫形式自然交融,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境界。
其次,民間藝術凸現出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價值,是中國人觀念體系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動漫創作應從中國人愛國愛民的民本精神,自強自立的開拓精神,懲惡揚善、反抗、見義勇為的道德精神,善良質樸、勤勞智慧、誠實謙虛的傳統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納萃、提煉濃縮出作品的精神內核,一脈相承地展現民眾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采取主動的姿態吸收傳統文化并與世界現代文明和諧相融,形成全人類普遍的文化價值追求。如《葫蘆兄弟》講述七只神奇的葫蘆,七個本領超群的兄弟為救親人前赴后繼,同法力無邊的妖精進行了一場場扣人心弦的較量,宣揚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一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其中老翁與穿山甲代表了正義與奉獻;綠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惡的智慧”和“陰毒的力量”;葫蘆種子則是上天為了克制惡的力量而賜予人類的寶物,用七種顏色分別代表人類的七種品性:勇敢無畏、溫柔寬容、剛強堅毅、平和慈善、嫉惡如仇、活潑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個生動的寓言寓示受眾:優點可能同時也是缺點,長處有可能轉化成為短處;放縱單方面特定的優勢或夸大個體的力量,勢必會導致整體的失衡與失敗;唯有“七子連心”的融合、凝聚與團結,才能最終戰勝陰險、黑暗、誘惑和背叛。而結尾那充滿生機的美麗的七色峰,象征了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諧的人文追求。《葫蘆兄弟》成功地將傳統表現手法與動漫審美特征、民間意象與現代內蘊、鮮明的民族價值觀與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為一體,成為國內原創動漫中的經典。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