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于“感性”的含義,據《現代漢語詞典》,“感性”一詞是“指屬于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該詞來自日本語,是明治時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紹歐洲哲學時所造的一系列用語之一,如“哲學”“主觀”“客觀”“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兩個外來詞被翻譯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個心理學用語,原意為感覺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鑒賞力,西周將此譯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個哲學用語,原意為官感,感性;實體,現實感,感性事物;,性感。天野貞祐在1921年翻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將此譯為“感性”。新村出編《広辭苑》對“感性”一詞解釋為:感覺能力;直觀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類身體的感覺而產生的情感沖動和欲求。
近年來,“感性”一詞在日本出現的頻率極高,其內涵包含著多層意義,它既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靜態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獲得的某種印象;動態的“感性”是指人的認識心理活動,是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對未知的、多義的、不明確的信息從直覺到判斷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這種“感性”能力尤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換信息的能力,即從復雜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將自己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準確傳遞給他人的能力。如“從民眾的感性出發撰寫廣告語”、“按年輕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義具有了更為積極的理解,由此可見,感性能力已成為信息化時展的一種能力。
二、感性工學的誕生
感性工學是感性與工學相結合的技術,主要通過分析人的感性來設計產品,依據人的喜好來制造產品,它屬于工學的一個新分支。
“感性工學”的英文表述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語“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譯。如上所述,感性一詞在日文中的內涵豐富,其含義具有積極的理解,與Sensibilty有了較多的差異,在英文中沒有與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語言。由于文化和語言的不同,各國對感性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學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以及技術標準和規范還在不斷地完善之中,各國對其命名亦會有多樣的可能,但其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不會有根本的區別,在國際交流中日本學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為一個特定的用語,感性工學的感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時代、時尚、潮流和個體、個性時時發生變化,似乎難于把握,更難量化。但作為基本的感知過程通過現代技術則是完全可以測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規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將感性分析導入工學研究領域的是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的研究人員。1970年,以在住宅設計中開始全面考慮居住者的情緒和欲求為開端,研究如何將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設計中具體化為工學技術,這一新技術最初被稱為“情緒工學”。當時工學部34歲的副教授長町三生參與了這一研究,之后,他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察覺到了日本的產業模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那種為滿足消費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產的方式正在逐漸消退,他敏銳地感到了一個表現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感性的時代”即將到來。經過近20年的研究,從1989年開始,他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感性工學的論文和著作,成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學研究專家。
長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戶,1958年廣島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1963年獲廣島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隨后進入工學部研究人間工學和安全工學。曾獲得過美國人類工程學學會“優秀外國人獎”和國際安全人類工效學學會“安全人類工效學獎”。1970年開始研究感性工學,1995年任廣島大學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長町三生撰寫了《汽車的感性工學》(汽車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學與新產品開發》(日本經營工學會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學及其方法》(經營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論文;著作有《感性工學》(1989,海文堂出版)、《快適科學》(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學——感性工學的基礎和應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設計在線.中國
首先將感性工學實用化,生產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從汽車產業開始的,當時日產、馬自達、三菱將感性工學引入汽車的開發研究中,一改過去“高級”、“豪華”的設計定位,轉為“方便”、“簡捷”、“快樂”使用的設計定位。其中,日產汽車分析消費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為研發中心;三菱汽車特別重視感性化的駕駛臺的設計;位于廣島的馬自達汽車則開發出具有個性化的車內裝飾,將過去狹窄的車內空間,在不改變物理性的前提下,設計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寬敞感和舒適感,從而獲得了成功,據研究者介紹,“感性工學”這一名稱的確定,來自馬自達株式會社山本建一社長的建議。而正式確立“感性工學”名稱,則是在1988年第十屆國際人機工學會議上。
二十世紀90年代,日本的產業界全面導入感性工學技術和理念,住宅、服裝、汽車、家電產品、體育用品、女性護理用品、勞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裝飾品等領域都將感性工學技術應用于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其中,纖維產業的應用與學術研究超過了汽車產業,處于領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開始研究感性工學發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財力支持學術界展開調研。1995年,日本學術會議舉行首屆“感性工學研討會”,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學學會”成立。
在歐洲,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人類工效學研究室是歐洲較早研究感性工學的機構,德國的波爾舍汽車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亞特汽車公司都熱衷于感性工學的應用研究;在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也運用感性工學技術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轎車;在亞洲,日本的鄰國韓國,一直在關注感性工學的發展,韓國政府決定在二十一世紀在產業界全面導入“感性工學技術”,現代汽車和三星電子已有了相當深入的感性工學的研究。
我國近年來也有關于感性工學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發表了相關論文和中日合作的相關研討,臺灣省的成功大學、云林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和交通大學也正在進行為期4年的感性工學應用于產品開發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圍內,感性工學研究方興未艾,在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感性工學的教育
作為一門誕生在大學中的“感性和工學相結合的技術”,是在什么時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開教學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學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學科”的申請,二年后,“感性工學”被列入文部省學科分類目錄,廣島大學、筑波大學和千葉大學都是較早將感性工學列為教學內容的學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學學科,作為一門學科系統地實施教學則是在1995年,該年4月,日本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感性工學學科,該學科聚集了工學、理學、醫學、文學和藝術學等專門領域的專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工學博士)為首確立了“知曉心靈意圖、掌握心形信息、創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學研究、教育理念。設立了感覺分子生理學、感性信息學、感性造形學三大講座課程,建立起感性工學學科的基本結構,由此開始了感性工學的專門教育。
筆者曾在1997年于蘇州大學材料工程學院,聽過來訪的日本信州大學清水義雄教授關于“感性工學學科的構成”的演講,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編的《感性工學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書。該書是根據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感性工學學科編寫的教材匯編而成,全書13章。從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第一章、感性與感性工學;第二章、感性的哲學;第三章、計測感性;第四章、感覺與感性;第五章、腦的構筑與感覺情報處理;第六章、感性與心理學;第七章、感性與傳達;第八章、感性與制品;第九章、感性與媒介;第十章、工業設計與感性;第十一章、時尚與感性;第十二章、藝術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學中的感性.
“感性工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為使“感性工學”這一新學科讓普通市民了解,獲得相關知識,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決定將《感性工學への招待》一書的內容制作成通俗的廣播節目形式,作為公開講座將全書十三章分為十三講,從1996年8月開始,通過信越、山梨等廣播電臺向普通民眾播放,由此開始了感性工學的普及教育。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除了信州大學建立了相關的教育機構組織,許多工科院校也設置了相關課程,特別是有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和一些藝術設計院校也在課程教學中安排了相關課目,如日本筑波大學、千葉大學、東北工業大學、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東京工藝大學、九洲藝術工科大學等學校和我國臺灣省的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云林科技大學等學校。那么,其課程教學如何展開?筆者手頭有一份臺灣交通大學的感性工學教學大綱,從中可窺見一些具體的教學過程,下面是臺灣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生感性工學研究課程大綱:設計在線.中國
(一)、課程目的:
感性工學是一種關于“心理感受”與“實體對象”關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僅能幫助設計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對于設計元素的掌握與運用,也有指針性的作用。因此本課程對于此類問題上的解決及方法除了說明外也例舉相關應用實例以助了解。
(二)、課程內容:
1、課程介紹:感性工學概論;2、感性工學的基礎概念;3、感性與設計;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實體產品的解析;8、實體產品的解析(數量化一類分析);9、關聯模式的建構;10、關聯模式的建構(復回歸分析);11、感性應用系統的建構;12、研究論文研讀Ⅰ;13、研究論文研讀Ⅱ;14、專案進度報告;15、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手機;16、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吸塵器;17、感性工學在產品開發的運用——門面裝飾;18、期末專案展現與報告。
(三)、課業要求:
學生在課程中必須完成,包括數個作業練習以及執行一個完整的研究項目
(四)、考試和評分標準:
出席狀況5%;上課的參與15%;平時作業與報告40%;期末項目報告40%
四、感性工學的構成
從信州大學清水義雄確立的感性工學研究、教育理念及這一學科的基本結構,可以大體了解感性工學的構成情況。以下為清水義雄所畫的學科結構圖:
按圖表所述,感性工學的學科結構及基本的研究領域為:
1、感覺分子生理學。
主要研究人類感性的源頭,腦的構造和機能。從人腦的構筑、機能分布、神經細胞和神經傳達、腦的感覺處理,到視覺與感性、聽覺與感性、嗅覺與感性、觸覺與感性等方面的聯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過感性的計測檢驗,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和實驗手段,對人類的感性進行評估。
評估的方法有二種:一是檢測法,是對人的感覺器官作檢測,對照受測者的感受變量和“辨別閾”、“剌激閾”的細微變化,作生理與心理的快適性評估;二是SD法,是利用語言表述官感,然后對之進行統計評估的方法,該方法可獲得受驗者的感受量曲線。
2、感性信息學。
主要對人類感性心理的各種復雜多樣的信息作系統處理,包括收集和處理輸入數據,以計算機為基礎建立人類感性信息處理系統,對數據進行分類、排序、變換、運算和分析,將其轉換為決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輸出的完整機制,然后進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間的轉譯,再以適當的形式傳輸、,提供給設計者和制造者。
另按長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種:
(1)順向性感性工學:感性信息——信息處理系統——設計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學:感性診斷——信息處理系統——設計提案
(3)雙向混成系統:將順向性與逆向性兩種感性工學信息處理轉譯系統整合,形成一個可雙向轉譯的混成系統。
3、感性創造工學。
主要是為達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產品而作設計和制造方面的研究。從簡便、快適、無公害、個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與形態、感性與材料、感性與色彩、感性與工藝、感性與設計方法、感性與制造學之間的關系。
其中,針對特定產品的使用目的,分別對以不同感性為主的應用工具進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運算性與推廣性的評估,以實驗設計方式滿足產品的感性化訴求。
由此可見,感性工學的研究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領域廣泛,是多學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體基礎上的個別要素的分解,對具體的一個個感性要素作出判斷和處理,從曖昧的、不確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現中尋求、歸納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過計算機技術使之構成清晰的可操作的東西,在產品設計制造中應用實施。五、未來的設計:感性化設計
過去的產品是設計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場,通過預測市場商品的流行趨勢,落實定位目的和設計意圖,從材料、技術、設備、性能、成本和流通經費等方面,考慮實施生產的可能性,由此來策劃設計方案,這是生產者利益優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學技術制造的感性產品是設計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場,考慮上述各因素,并從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環境、廢棄處理等方面入手,以產品使用者的意識、個性、審美、多樣、快樂、舒適為重點,以綜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過去狹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這是生活者利益優先的方式。
感性化設計是未來設計的方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設計。
未來的設計是符合使用者個性生活方式的設計,感性化設計針對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從生理、心理、物理三個方面建立起新的設計模式:對使用產品時人的肌肉活動、皮膚溫度變化、冷、熱、出汗以及疲勞等現象作客觀的生理反映測定;由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語言、表情、瞳孔變化、腦波變動等現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測定;對材料的剛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熱傳導等材料學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評估。由此統合一起,按新的設計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識,在各種設計、各類產品中表現使用者的個性,符合其獨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與生產者對話的設計方式
為滿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現欲望和創造個性,讓使用者參與設計,將自己的欲求通過對話的方式傳遞到生產者,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對話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與售貨員、使用者與送貨人、使用者與設計師、使用者與制造商之間傳遞、對話,最終按使用者的意圖達成一致。在當前的設計活動中,認識到與個人對話式的設計生產方式的企業還很少,感性設計提倡這樣的設計方式,這也是未來設計的方式。
3、作為設計活動基礎的信息及產品信息標準化
互聯網、可視電話、數碼電視等行為方式越來越發達,人們的信息溝通十分便利,這些基本設施將成為設計活動的重要基礎,有利于互動的對話式設計活動的展開。但由于國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異,加上產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必需建立產品信息的標準化,通過信息標準化的建立才能使各類信息有效地、準確地傳遞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標準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難,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4、感性化設計創造生活
感性設計合乎人的個性,開展全方位對話型的設計方式,將促進人的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從普通的購買產品到參與產品的設計,逐步改變著產品的面貌,使產品中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從而創造出人類新的生活。設計在線.中國
參考文獻:
[1][日]長町三生.感性工學[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長町三生.感性工學のおはなし[M].東京:日本規格協會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編.感性工學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東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國際設計管理論壇專家論文集[C].2002.
[5]李硯祖.設計新理念:感性工學[J].新美術,2003,(4):20-25.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是由計算機和化學化工等多個專業交叉融合而成的新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化學化工領域問題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利用現代技術去解決本專業問題的綜合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常用化學化工專業軟件的運用,還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獲取化學化工信息的檢索能力等。
(2)課程的實踐性特點。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與其它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實踐性非常強。除了規定的上機練習實踐教學外,在計算機命令和執行的演示,化學化工軟件程序說明和運行的示范,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檢索等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反復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所以采用傳統的單純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課程的前沿性特點。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是運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化學化工領域中問題的一門新課,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科技領域中又是更新換代最快的一個學科,再加上化學化工行業本身飛速發展的特點,勢必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求相關知識前沿,及時注入最新的科技成果才能確保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不斷拓展《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程的教學內容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所涉及的范圍異常廣泛,所應用到的計算機軟件也相當繁雜,而目前各個高校并沒有一套較權威的專門教材。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我們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動態的設計與管理。
(1)電子講義取代紙質課本。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在化學化工上的應用也日新月異。因此,為了開拓學生視野,把計算機技術在化學化工應用的新信息、新知識和新動向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以反映當前該學科領域的新理論和新動態,我們結合實際編寫了本課程教學的電子講義,取代了傳統的紙質課本,不僅方便了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而且博眾家之長,有效避免了一書獨大的局限性。
(2)師生共同設計學習內容。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設計和安排教學的具體內容,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們結合《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的課程特點,由主講教師公布教學大綱和重點,廣泛征求往屆學生和應屆學生意見,采取了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共同完成學習內容設計的方法,受到了學生廣泛好評。
3積極推進《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程的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賴于教學手段改進和教學方法創新。在《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采取了多種形式和方法進行了教學改革與探索: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我們采用了2/3理論和1/3實踐的模塊教學形式。理論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與課堂上的教學相比,學生對于實踐教學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通過上機練習實踐教學不僅能鞏固和融會貫通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現代技術與傳統模式相結合。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的理論教學模塊中,我們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模式并用的課堂教學方法。對于涉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內容,我們多采用多媒體演示的形式進行教學,而對于化學化工知識方面的內容,我們又運用了一些傳統的板書和實物模型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現代技術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3)自主探究與課外輔導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現代大學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主體性是需要通過教育實踐來培育、弘揚、規范和定型的。為此,我們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在課后,教師要布置相應的課外練習作業,并輔導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4)大輔導與小專業相結合。
《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是化學化工所有專業學生的選修科目,選修的學生人數較多,但專業方向不同。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基礎知識大輔導,模擬實踐與具體小專業方向相結合的方式,做到了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
(5)師生面對面與網上互動相結合。
在《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教學中,我們不僅在課堂上面對面輔導學生學習,課下還通過QQ群、電子郵箱、微信群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交流與互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拓展了傳統教學的內容和空間。
4優化創新《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程的考核方式
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是對其學習成果的一個總結,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課程考核方式對促進學生學習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優化考核方式,使教師由課程成績評定的仲裁者轉化為課程學習的鼓勵者。因此,優化考核方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優質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在《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課的考核中,我們改變了一張卷子定成績的傳統方式,開展了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多種形式并舉的考核方式探索。為提高學生對上課、作業、上機操作等各個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也為了能科學合理的評定課程成績,達到全面客觀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目的,該課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時考核、上機操作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的成績分為平時成績、上機操作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20%,上機操作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考勤、課堂互動表現和平時作業等;上機操作成績包括預習報告、上機操作報告和師生互動信息反饋等;期末考試成績由理論卷面成績和上機實踐成績兩個部分組成。通過考核方式的優化,一方面促使教師做到多策并舉、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重視學習結果的目的。
2綠色化學化工產品的發展研究
即使人們都十分清楚綠色化工化學的優點與好處,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很少有人對其高度重視,所以綠色化學化工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有著諸多的問題,例如社會關注程度不夠、發展模式單一、人才匱乏等。現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將綠色化工化學進行全面推廣與宣傳,從根本上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生產方式
雖然綠色化學化工產業已經興起多年,但在全社會范圍內,它還未能被深刻的認知與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良性發展。因此,我們要從全社會范圍內,通過各大平面媒體和網絡、電視、廣播對綠色化學化工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對綠色化學化工有深刻的認知與了解。
2.2在學科教育上加大投入與合作,力求創新
綠色化學化工的發展不僅僅是依靠微觀的分子水平的化學,還要依賴宏觀的大規模的化工技術,因此,要在一定層次上促進兩者的結合與協作。國家應加大對綠色化學化工的資金投入,建立與綠色化學化工有關的國家實驗室以及教學基地,作為發展綠色化學化工的創新性平臺,設置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并持續不斷地為實驗室和教學基地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2.3重視人才培養
在我國,綠色化學化工屬于新興產業,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建立起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了長遠發展儲備人才力量。具體來說,高校應該開設有關綠色化學化工的相關學科課程,供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學習。化學化工產業應該制定嚴格的培訓體系,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從而保障這一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探索
1)課程目標課程的理念與目標決定了課程的方向,改革課程的中心目標旨在推動網絡媒體下的海報設計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培養適應電商時展需要的設計從業者。嘗試以交叉課程內容的整合教學內容,情境化、項目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設計觀念,并掌握相應的技能素養。
2)課程內容信息時代下的海報設計課程既需要各種相關軟件課程的支持;也需要網頁設計、新媒體設計等學科知識的支撐。這需要對課程知識體系進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應用較多的新媒體設計內容,適度地刪減現今使用較少的知識內容。同時改變原有的理論—實踐的單一教學方式,嘗試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方式,將大模塊的教學內容分解由各個小單元解決,強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理論與技能知識,加強知識的吸收。
3)課程實施
a.綜合性和多導師制長久以來藝術設計的各個科目教師獨立完成自己的課程教學,學生也很自然的獨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識內容,這造成學生的學科知識呈現碎片化的趨勢。這也是造成學生學到的知識在實際工作崗位時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綜合性的課程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但是對于以往由單個教師掌控的課堂來說是很難實現的,教學的改革必須結合課堂實施方式的革新。基于這樣的教學目的筆者嘗試在教學中以大課堂、寬視野的原則,以項目化、實驗性的教學內容配合多導師的形式進行教學。大課程與寬視野指的是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單一的海報設計課程知識,嘗試將各個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入教學。以期改變過去獨立課程造成的知識碎片化傾向,使高職學生更好的貫通所學知識層。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請相關電商企業中的一線資深設計師進入課堂,同時將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師引入課堂,形成多導師的教學形式。這個過程中嘗試了請畢業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績的師兄師姐回課堂講課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樣教學環境下的他們對自己所學知識技能的優點與劣勢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針對性更有帶動性。
b.實驗性與實用性結合同時運用實際課題與虛擬課題相結合的項目教學法進行情景式教學。聯系實際的課題設計并不意味著一味的強調商業化設計。作為新興的媒體形式,不論是行業本身還是從事教學的教師和學習角色的學生對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這使得新的海報設計課程會融入更多探索性、實驗性的因素。本課程的實驗性涵蓋著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層的實驗性指的是教學過程一方面應該嚴格按照設計企業的流程來進行,前期的市場調研對相關信息的積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題,通過合適的創作方式,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進行創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輸出規范進行符合業界要求的設計。另一方面則強調設計中的藝術性,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審美能力和自己獨特的設計觀點。擺脫商業化帶來的流水線設計風格。設計的特質注定只有同時具有富個人色彩與實用性兩部分特點才能夠培養一流的設計從業者。具有實驗性的設計擺脫了僵化的約定成俗的商業設計模式,而更傾向于藝術創作,這樣的方式會使學生的作業初看起來缺少一些實用性,但是卻更有生氣。這可以培養學生活躍而有生機的設計思維意識,這是學生應該在專業學習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許多的設計理論知識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過時,只有設計思維方式是相對穩定的,好的思維方式可以指導學生在畢業后不斷學習,迅速適應設計工作的需要。
c.情景化與項目化課程采用理論教學配合模擬一線設計項目實際操作的形式進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業的方式,以個人設計與團隊調研、策劃、實施相結合的形式,以模擬投標或網上實際項目競標項目進行。一方面讓學生初步體驗了設計的實際操作,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從實踐中學到知識,又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另一方面增加了課程中的不確定性,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課堂變得更加有樂趣,強調快樂地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
d.課程置換在設計課堂中的應用一段時間以來,課程置換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改革中研究的課題,它解決了將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學校通過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其工作相應的學分的實際操作問題。在海報設計課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改革中筆者嘗試在教學中承認學生在此期間的實際設計項目,并通過考核計入成績。在具體操作中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實際設計項目,并計入該課程成績。設計項目的來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設計單位或網絡設計交易平臺(如八戒網等威客網站)提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自由選擇,并按工作量情況由個人或小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況給予相應的分值。
三課程評價
課程的評價形式對于課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有著很大的導向作用。筆者認為在工學結合下的海報設計課程評價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級制和社會效益評價結合的形式進行。在現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們對于分值評測的依賴程度,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被單一的分值所表示,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數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數據表示了。從表面上看這些數據是這么的精確,當我們看到數據時就會下意識的假設這些數字能客觀的表現學生的全面情況。但實際上不論這些數字看起來有多么精確,在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評價方式會讓藝術設計課程這類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為主,以個體創造為主要形式的沒有標準答案的特質的課程的評價出現困難。所以模糊式的等級評分制反而在藝術設計課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時將學生在實際設計項目中的作品作為總成績的一部分計入評價中,特別是對被采用的設計進行適當的分值獎勵以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實踐。以比較綜合的打分方式給學生較為全面、合理的評價。
2服裝設計中運用感性工學的目的
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服裝設計是以個人想象和意志為主,具有難以捉摸的特點,其實服裝設計也要遵守固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服裝設計的目的就是“以人為本”,滿足個體對服裝的要求。在服裝設計領域使用感性工學理念,是為了讓設計有針對性、更加合理、更加完美。將服裝設計和感性工學結合在一起,就是為了在設計服裝中更能體現出顧客的意象和感受。以前設計服裝也在功能和形式上重視顧客的需要,但這些需求是建立在設計師需求和理解基礎上的。現在服裝設計師對顧客心理的、細微的、不易察覺的反應均予以重視。服裝設計添加感性化因素是根據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從物理、心理、生理等方面構建起設計模式:根據人的表情、語言、觸覺和視覺等心理反應而制定;根據服裝穿著人的皮膚冷熱變化、肌肉活動以及疲勞等心理反應進行客觀測定;對服裝面料手感、光反射、表面凸凹以及質地等材料學特征來評估人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將上述結合起來,創造新的設計模式,將穿著者的個性體現出來,并滿足人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3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實施要素
服裝設計是具有交叉性、綜合性的應用學科,也是科技與文化的統一體。在服裝設計中引入感性工學,具有以下幾個要素。
3.1按照心理學和人機學的評估來把握客戶對于服裝的感受
服裝是為人服務的,人是有情感、有心理需求的,而性格、年齡、文化、性別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例如男女之間在情感上具有一定區別;個性不同,情感類型也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對服裝的需求也不同等等。服裝本身雖然沒有情感,但是穿著的人有情感,所以設計者就要運用不同設計理念為服裝添加感性色彩,用感性服裝來滿足消費者情感方面的需求。
3.2服裝設計特征要根據顧客感性來進行定位
服裝設計中滿足現代人心理和生理需要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在設計服裝時,服裝感性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所以獲得感性體系的感覺量以及物理量是比較困難的。顧客感性需求和個人職業、教養、生活習慣、性格以及他的經濟、文化、性別、年齡、民族和生活區域等方面有重要聯系,并隨著潮流的變化而改變。服裝設計師要按照顧客需要對服裝特征進行定義,并及時對設計進行調整,來滿足客戶需要。
3.3將顧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譯成為服裝設計要素并運用在服裝設計上
現代人購買服裝不再以“經久耐用、質量可靠”為消費方向,服裝企業也不能再以“高檔”和“廉價”來打開銷路。現在的消費時代,人們購買服裝時更多地采用非理性、隨機的購買形式,服裝具有的誘導性能夠激發顧客購買的欲望。這就要求服裝設計師要將顧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譯成為設計元素,來引起顧客的共鳴和遐想,進而購買服裝。
4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研究領域
4.1運用服裝造型將感性設計體現出來
造型是服裝主體構架,是體現設計風格的基礎。服裝造型能夠體現出服裝的性質和材質。時裝品牌范思哲運用斜體的不對稱領型展現出結構設計的無限魅力,給人帶來華麗、性感的獨特審美。不同服裝造型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受,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心理暗示對服裝做出選擇。所以關于服裝結構設計,顧客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設計師就能夠進行服裝造型,運用這種方式,能夠快速地了解客戶心理,進而設計出符合要求的服裝。
4.2對色彩所具有的感性因子予以把握
服裝色彩能給人以深刻印象,其價值是運用設計方式和心理感受表現出來的。當不同波長的色光刺激視覺器官,視干細胞和視錐細胞就會將信息傳入大腦,經過以往經驗和個人思維產生聯系,進而獲得結論。在對色彩的認知而引起個體生理反應的同時,引發意識和情感等心理反應。色彩具有的感性因子和人對色彩的認識以及意志、情緒有關系,也與個體社會心理和處于的社會環境有關。每個人的心理品質不同,對色彩也會表現出不同情感,就算服裝色彩相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會不同。例如紅色能讓人出現熱情、積極的情緒,但是也會給人危險、野蠻和卑俗的暗示。因此服裝設計在選擇色彩時,要考慮到色彩重量感、空間感和冷暖感帶來的心理效應。另外色彩的明暗度、純度和色相都具有各自的感性因子。
4.3運用服裝材料對感性設計進行把握
在設計中運用恰當的面料能夠體現出服裝的個性,使用特殊的質感和細節處理,發揮材料的可塑性,進而展示服裝的本質美和個性精神。面料的手感、光反射、凸凹感和質地會給人的心理和生理帶來不一樣感覺。服裝材質能夠分為兩個類型,其一是視覺和表面分離而出現的視覺型質感;其二是因為觸摸而出現的觸覺型質感。觸覺型材質可以分為絨面、凸面、糙面和光面四種類型。絨面絨毛聳立,給人豐滿穩定的感覺;凸面凸凹不平,有如雕塑給人明暗交錯的立體感;糙面蓬松粗糙,給人粗獷樸實的感覺;光面順滑柔軟,給人精致優雅的感覺。面料質感不同,產生不同心理感受。因為視覺和觸覺具有分離性,其心理特征和質感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印花絲綢表面光滑,在視覺上卻給人粗糙感。服裝設計師要運用面料在視覺和觸覺上的感覺探尋制約、影響服裝設計的感性因素,進而設計出感性強的服裝。
4.4將感性設計運用到服裝工藝特征中
工藝特征是運用服裝所具有的外在形態表現出服裝內在品質,展現出服裝的精湛工藝和優良品質。在設計時要處理好剪裁、縫合、歸撥、車縫和燙整等程序,對服裝的感知精度予以把握。不同的處理工藝會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就線跡而言,單排線和雙排線區別就很明顯,單排線比較柔和而雙排線比較堅固。線跡的疏密也具有相同效果,線跡疏則感覺粗狂、活潑,線跡密則感覺精致、細膩。所以進行服裝設計時要運用不同工藝提高服裝理性色彩,滿足顧客感性需求。
二、情感教育如何應用
作為一名技工學校班主任,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僅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愛護,信任學生,了解他們的情感世界,化解他們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同時對學生的各種積極情感不能只留在內心,而應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外化為一種現實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要滲透真摯情感,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賞識學生,關愛學生
面對技工學校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作為班主任,更需要對學生傾注無私的愛,像母親賞識自己的孩子一樣去賞識學生。班主任如果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學生在無私的師愛和賞識中,才能回報教師,才能產生對學習的熱愛與信心,對生活的熱愛與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你怎樣愛孩子。”班主任對學生傾注無私的、發自內心的愛,把師愛植根于對學生高度負責,嚴格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尊重、信賴、關心、賞識之中。這里所指的關愛學生,不僅關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要關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僅關愛行為習慣好的學生,更要關愛行為差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待學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學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各種工具和學生進行溝通,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親其師,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愛為支撐,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取學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生總會被感化。
2.尊重、理解、寬容學生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尊重是愛的具體表現,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師生之間存有一種互相懷有好感,互相尊重友愛的氣氛。尊重學生,愛學生,不是姑息遷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愛,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理解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種心理換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技工學校的學生盡管會有不良的嗜好,會穿奇裝異服,會通過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在他們已有的不良習慣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們小學、初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的習慣一時難以徹底改掉,對待他們,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學生的差異,寬容學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當然,寬容不等于縱容,班主任要通過平時的觀察,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把改正不良習慣滲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對有進步的同學大加贊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習慣,這不符合正常規律,我們要做的是能讓他們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較,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們有了正確的方向,也會慢慢步入正軌。
3.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為人師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的言行、舉止、文明修養、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學識是否淵博,品德是否高尚,習慣是否良好,對學生心理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更應該不斷加強自己文化素質修養,不斷的學習新理論、新知識,開闊自身的視野,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班主任不僅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具有高尚師德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同時還應具有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全面提升。
1.班主任的賞識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證。每個學生各有優點和缺點,班主任賞識學生身上的優點,能讓學生覺得班主任信任自己,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心情,從而有戰勝困難的決心、有追求成功的自信心,更樂意接受班主任管理,也更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2.班主任的賞識能使后進生轉化,使學生優勢互補由于賞識教育是不怕失敗的教育,敢于放手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得到磨煉,給予其經驗、鼓勵,使其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使后進生轉化。同時學生的個性有差異,學生的優點也不相同,班主任對學生優點的賞識會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由于技校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他們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逐漸形成優勢互補。
二、技工學校班級管理中實施賞識教育的方法
如何實施賞識教育是技工學校班主任和學生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實施賞識教育的過程離不開信任、尊重、理解及激勵、包容、提醒。
1.班主任要和學生家長密切配合,共同實施賞識教育,使后進生順利轉化目前進入技工學校的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高,在一個班級中后進生占了較大比重。后進生大多數在學習、紀律和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都表現不佳,隨時都會影響班級的班風與學風建設,班主任必須時刻關注這部分學生,盡早使他們優化,才能使班級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身為班主任,應積極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勢。堅持與家長(特別是后進生家長)溝通,互相交流后進生的校內外學習生活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班主任和家長同時對后進生實施賞識教育,效果會更加明顯。2005級藥劑四班王同學,入學時經常有遲到、早退,曠課,有時甚至夜不歸宿,科任老師也經常反映她上課睡覺,不做作業,是個學習、紀律和行為習慣都成問題的后進生。筆者通過多次和該同學進行交流,并注意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到她初二時曾在區里組織的作文競賽中獲二等獎,并且她本人在繪畫方面也有特長。于是及時召開班委會議,商量讓她加入到班級宣傳隊伍,具體負責黑板報審稿和繪畫,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對工作特別重視,也很負責任,在以后的幾個學期,班級的黑板報工作都由她全權負責,她本人也因為在班級工作中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各方面的缺點都慢慢改正了,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學生,而且每個學期都被評為宣傳積極分子。利用她的特長作為對她進行賞識教育的切入點,并且讓她覺得教師對她的賞識是自發中產生的,同時在此基礎上營造出一個你真行,你真棒的環境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她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面轉化。
2.對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良好的學生實施賞識教育,使其各方面更加優秀在技工學校中,品學兼優的學生真是鳳毛麟角,他們當中多數是學生干部,以及學習、表現和工作積極向上的同學,他們也需班主任、教師和家長的賞識。2009級藥劑三班的紀律委員,開始對違反紀律的同學欠缺大膽管理的勇氣。他發現班中的不良行為能通過不同的形式及時向班主任反映,具有很強的正義感,這就是他的優點(閃光點),于是在班會上多次表揚他工作認真負責。從此之后,他能對班級中違紀的同學及時進行勸阻,并當面交流,講明道理,從而使全班紀律逐步好轉,贏得班主任和同學的一致好評。
3.對在校表現中等的同學加強賞識教育,使他們向優秀的學生看齊在技工學校中,大多數班級中等生也占有較大分量,他們平時成績和表現一般,很容易成為班級中被遺忘的群體。如果中等生長期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很容易轉化為后進生。因而要加強對他們的管理,班主任應做有心人,勿忘賞識這部分學生,多和他們交流,多讓他們參與班級活動和管理,對他們在活動中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在心里感覺到班主任很重視他們。用賞識教育關注這股“中流”砥柱,能使他們向更優秀的學生看齊,對優秀班級的創建定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技工學校班級管理過程中實施賞識教育應注意的技巧
1.對個別智力方面確實太“后進”的同學進行賞識教育技巧擔任技校班主任的過程中,發現有極個別學生無論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幾乎無動于衷。對這部分所謂智力方面確實太“后進”的同學進行賞識教育的時候,注意切忌不要急躁粗暴、急于求成,而應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和寬容的心態,付出更多的關愛,時刻不忘尋找其閃光點,進而賞識,最終會收到賞識教育的應有效果。
2.對個性明顯,軟硬不受的學生的賞識教育技巧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也會遇到個別同學比較粗暴,軟硬不受。班主任此時此刻更應保持冷靜,有時甚至要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走到學生中間,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他們,相信賞識教育能使頑固的后進生優化。
四、實施賞識教育的兩點思考
1.過分夸大賞識教育的功能有的班主任認為采取賞識教育就能解決班級中的一切問題,以至于班級中不管出現什么情況,都一味地采用賞識教育,一旦效果不理想,便會失去信心。其實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是相對的,要因人、因時而異,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班級管理工作得心應手。
2.認為賞識教育中不要批評在實施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更好地與批評相結合,針對有些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以及經常出現的錯誤,作為班主任就應給學生及時指出,有的時候還要提出批評,同時要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并從心理上接受,從中體會到班主任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賞識源于發自內心地對學生的鐘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這樣才能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喜悅。
二、旅游和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分析評價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界,通常認為“工學結合”的模式有三種,一是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校企互動、訂單培養等);三是“校中廠”模式。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們現在看到的旅游和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采取前兩種模式。
1“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模式效果評價目前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的操作方式主要有兩種:
(1)工讀輪換制,即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上課,一半去企業勞動或接受實際培訓,按學期或學季輪換(或者按照學期整體實施學習+實習+學習的方式);這也是大多數院校采用的實踐教學模式。
(2)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即學生在企業進行全日制勞動,利用工余時間進行學習,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把學習和勞動的內容聯系起來。這種方式在西方有些國家比較流行,例如德國有的職業技術院校就是這種模式。對于旅游和酒店管理專業來說,這種模式客觀上讓學生在酒店或旅行社接觸了生產一線的具體勞動,對行業的整體運行環境有了大致的了解,隨著旅游行業特別是酒店業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客觀上學生能夠獲得部分生產經營經驗。但是由于旅行社以及酒店質量參差不齊,作為企業的角度追求利潤最大化,除了缺乏人手的現實狀況的因素外,能夠大量節約成本也是酒店或旅行社愿意接受大批實習生的關鍵。所以這種模式操作不當、監管不當的后果就是使得部分實習學生淪為廉價勞動力,有的中專學生在酒店的每月頂崗實習工資甚至只有六七百元,近些年新聞媒體對部分學校和企業的廉價使用學生的報道屢見報端。
2“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評價“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聯合辦學、訂單培養、招企引資等模式,是一種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聯合辦學即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使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訂單培養模式即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相連,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學生教育,學校開設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招企引資模式即建立生產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式培養模式,也就是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可以在校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些模式客觀上促進了學校和企業的利益優化,吸取了學校模式和企業模式的優點,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以及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是一種學生實踐課程的有益探索,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聯合辦學、訂單培養、招企引資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結果往往是將學生培養成“熟練工人”,學生在實習工廠中較少能夠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動進行生產活動,更難以接觸到經營層面的內容。而訂單培養學校較為被動,培養多少人,什么時候培養,完全根據企業需要,學校喪失了一定的主動權。
三、旅游和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對策建議
1優化工學交替
1)針對旅游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供不應求的這一現實狀況,學校應首先自律,提升對學生實踐教育的認識觀念,其次,提升師德教育,加強監管,出臺相應規范性政策,制約企業和指導教師,避免廉價勞力的出現。
2)優選企業合作單位,例如要求酒店專業實習酒店必須是四星級以上,加強實習單位的篩選及審批,實行院系雙重審批制度,避免“撿進籃子就是菜”的思想,確保實習單位質量。
3)針對工學交替、階段式實踐教學方式可能使學生出現“放鴨子”的現象,在保證教師的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學校和企業要做到權責對等,嚴格企業導師及學校導師雙導師制度,細化到人,嚴格責任。
4)做好教學評估工作,實習期結束,對學生、教師、企業三方進行座談,了解并解決實習中的問題,對合作企業做到優中選優,對不符合教育規律及學校教學規律的企業應終止合作。
2優化校企合作辦學
1)學校應掌握訂單班主動權。訂單培養班級可以采取部分訂單培養的方式,但是班級整體教學要符合教育規律,企業必須兼顧學校的教學規律。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強調(摘錄):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踐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
2.用人單位需求的轉變
目前中國正處于轉型期,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企業更青睞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既可以節約企業人力成本,又可以適應工作崗位的多樣化要求,包括應聘者的實踐能力、溝通技巧、協調能力等。傳統的單憑學歷選拔人才的標準在經濟發展繁榮、科技日新月異、企業成長完善的當下日漸被淘汰。尤其是電子行業,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擁有豐富實踐經驗,通過培訓上崗可以獨當一面的專業人才。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自身具備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工作實際需求有較大的差距。他們缺少實際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往往在長時間的試用期之后才能勉強達到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這無形之中就增加了企業運營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因此企業更渴求到崗就能上手的技術性人才。
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工學結合”從宏觀的管理層面講,指職業教育在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等多方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對傳統的專業、課程建設及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校和企業兩個場所有機結合,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微觀的學習層面講,指為了順利進入職業生涯和更好地發展,在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的統籌安排下,職業院校學生把學校中理論知識學習和到企業頂崗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職業院校的重視,主要歸功于它切合實際的理念,那就是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有這樣幾點優勢。
1.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加深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
2.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從而對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他們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通過與工人、與社會的接觸,體會到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加深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
4.為學生提供通過參加實際工作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提高自己環境適應能力的機會。學生親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類信息,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自我判斷能力,變得更成熟。
5.有助于學生就業的自主選擇,使他們有優先被雇主錄取的機會,提高就業率。
三、應用電子“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施
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逐步形成在不同階段實行不同“工學結合”實踐教學的模式。
1.入學階段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新生剛入學時,對未來充滿好奇和向往,積極性高,但是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就業方向了解不多,學習目的性不強。這一階段應重點加深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對未來就業環境、就業方向的認識,培養專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應用電子技術教研室在開學第一周,重點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讓他們了解專業的內涵、發展趨勢及就業方向。同時帶領同學們參觀昆山緯創、昆山唯安有限公司、昆山日月光電子廠等校外實訓基地。組織召開主題班會,請高年級同學現身說法,談他們專業認識,學習方法,就業觀等心得體會。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2.基礎理論課程階段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應用電子專業的基礎理論課,主要有電工、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要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就必須從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入手,方法是改學科型教學為應用型教學,以應用貫穿整個專業基礎課程,堅持“必需、夠用”的原則,簡化繁難的理論。例如在元器件識別的理論教學中,應用型教學方法是簡化的講解元器件的基本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實物的觀察與測量,從直觀的感性認識到實驗的形象理解。實踐證明,采用應用為主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元器件有較清晰的理解,為后繼課程的應用教學打下基礎。
3.專業課程階段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專業課階段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以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教學中的技能點單項實訓和項目綜合設計,另一種是提升綜合能力的校外階段性實習。項目綜合設計以小產品的設計為主,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從應用的層面推進專業課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單片機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組裝機器人,理解單片機技術,并依據具體環境,要求設計小型的電動車,提高學生系統設計的實際能力。
4.頂崗實習階段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校外頂崗實習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把在校學到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通過頂崗實習,全方位地了解職業,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達到就業的零適應期,使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盡快成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
廣東嶺南現代技工學校從市場需要出發,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探索藝術設計特色專業建設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養良好職業習慣的藝術專業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五個項目,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學校模擬企業文化,推行5s管理,將企業文化融人到校園文化中來,把企業精神融入到學生思想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靈活性和特殊性,實訓場容易臟亂,如畫室地板粘著顏料、膠袋、廢紙片等,畫架擺放凌亂無序。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點,把5S管理作為教學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實訓室懸掛《實訓室管理規定》,制訂《實訓管理細則》,督促學生按照作業指導書要求嚴格執行五分鐘5s活動的所有內容,即單元課程結束后把畫室打掃干凈,地面無積水,把作業臺、畫架、畫板、椅子整理歸類,并存放在畫室四周,作業上墻貼整齊,供師生點評,觀摩交流。同時,注重學生職業態度、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將學生的品德發展、潛能開發與美的意識養成,以及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機結合起來。
二、深化教學改革,凸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色
(一)專業設置貼近市場需求
一是組織教師深入市場調查研究,緊緊圍繞就業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如近年動漫人才需求處于嚴重緊缺狀態,學校針對人才市場需求增設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并在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中增添Flash、3D動畫制作課程,突出本專業的職業核心技能,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業和行業專家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幫助學校制訂更加貼近市場的人才培養計劃。以“實踐”和“應用”為主線構建課程,規劃教學內容,培育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畢業生信息反饋機制。堅持做好“人才需求調查報告”、“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及“用人單位意見的調查”等工作,檢驗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是否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學內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強,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二)圍繞職業能力培養改革課程內容
適當壓縮基礎課,加快從繪畫基礎到設計基礎的轉化進程。在素描、色彩等專業基礎課中,改革教學內容,加大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內容的比例,加快學生設計能力的形成。實訓項目,把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使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符合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
針對電腦制作員需求量大的情況,加強電腦設計課程群的建設,涵蓋藝術設計中最通用、最實用的設計軟件系列,并根據市場崗位需求特點,確立本專業的職業核心技能——電腦設計能力。圍繞職業核心能力的形成,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讓軟件教學與專業技能課緊密結合。調整教學計劃中各類課程安排的順序,把考證課程作為精品課程進行開發,在保證考證通過率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軟件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實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
推行“雙證書”制度,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指定專人負責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的高水平專業競賽,與合作企業聯合舉辦專業設計大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重點加強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實現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向學習工場模式,突出“基礎訓練扎實、電腦設計運用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融“教、學、做”為一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市場知識與行業活動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時間和動手機會。實施“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建設優質核心課程,探討生產性實訓方式,重構教學、管理及評價體系。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本著“合理互惠、合作雙贏”的基本原則,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的基本途徑尋找合作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企業行業設施、技術、師資,共建專業實訓基地,讓企業行業以辦學者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全過程,實現辦學經費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優勢互補、利益均沾、合作共贏的目的。
(五)制訂切實可行的實習實訓實施方案
一年級貼近市場、接近市場、了解和熟悉市場;二年級走進市場,到企業現場教學;三年級融入市場,到企業上崗實習突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把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稃的始終。
(六)組建素質良好、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邀請用人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校講座,聘請企業總裁及有經驗的設計師或有成就的畢業生擔任客率講師;組織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學習和開展專業技術服務,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