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11: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并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于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后再次回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后,可能與我是師范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后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獲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占全村兒童的12%,由于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范,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于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于地里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干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愿意和老師談談心里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于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周歲后,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采訪一陳姓村民時我了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于干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監護人、學校的聯系。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辟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系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據調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兒童200余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布,約占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如表1所示
調查題目
比例
說明
父母外出打工時,由(外)祖父母照料學習、生活
35%
其他的兒童由親戚照顧或者自己住
希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歲左右更加明顯
學校、社會對自己十分關心
78%
父母在電話中教授孩子為人處世道理
11%
關心學習狀況
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學校有伙伴
55%
因為是留守兒童,交友會受到影響
害怕與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
50%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還普遍面臨看病就醫、農業生產投入、人情往來等經濟壓力,同時子女外出務工還導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人情往來等責任,加重了經濟負擔。
但70歲以上高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們在吃飯、穿衣、入廁、上床、洗澡、走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兩位老人同時得病,或一位老人獨居更為困難。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上門探視、打電話問安等形式,他們渴求的探視頻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們渴求向配偶、子女或親友傾訴煩惱。
(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狀況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燥、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通過對該鎮秦家學區走訪調查發現: 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一詞,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數學者認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兒童不能算是留守兒童。但是,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承擔的責任各不相同,無論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會出現問題。為此,本文把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農村的,不能跟隨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輩、親戚、老師、朋友等)代為監護的6~16周歲正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
一、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
選取居住在壩區、半山區、山區等共計12所中小學作為調查點,共發放1500份問卷,回收1300份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024份。樣本的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監護比例為4570%,父母單方監護比例為4688%;在父母單方監護中,母親單方監護的比例為3633%,父親單方監護的比例為1055%,親戚監護的比例為742%。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人數較多,在父母單方監護中,以母親在家監護為主,大多數家庭都是父親外出打工。
2調查內容
編制針對老師、針對學生及針對成人的三套調查問卷,對宣威市的老師、留守兒童以及社會上的知識分子進行抽樣調查的方式展開問卷調查。收回調查問卷后,對各項調查指標數據整理,并運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二、宣威市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
(一)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務工父母的打工狀況。對于留守兒童來講,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的,所以本文主要從父母與兒童的聯系時間間隔、聯系方式、談話的內容等方面來了解在外務工父母對于留守兒童進行的遠程家庭教育,這些基本情況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了解這些信息可以對家庭教育問題分析提供有效數據。
1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時間頻率
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時間間隔1~3天的占1328%,聯系時間間隔為4~7天的占3242%,半個月左右聯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較高,一個月左右聯系的占1211%,有少數的外出父母要一個月以上才聯系,所占比例為430%,也有極少數的家長從來都不聯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為391%。總體,大多數外出打工的父母會7天至半個月左右聯系孩子一次(詳見表1)。
2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方式
從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與留守兒童主要的聯系方式為電話,高達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為156%。很少有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方式用寫信和其他方式。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無法與自己的子女進行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時,電話是他們對留守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電話只能通過聲音進行交流,無法進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現今處于高科技飛速發展的階段,本可以通過網絡(例如QQ、微信等視頻)來彌補電話聯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條件等原因,農村能使用電腦和網絡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隔代老人監護,他們用手機只限于接聽和撥打電話,因此家庭的遠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實處。
3父母與孩子的聯系內容
從表3可以看出,家長和孩子溝通的第一內容是孩子的學習情況,占4180%,第二是聽監護人或老師的話,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最關心,而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飲食、健康等)不太關心,每次談話都是談學習問題和要聽老師的話,長時間下來,孩子會對父母的談話有抵觸心理,甚至適得其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正常發展。由于父母在溝通過程中忽視對孩子安全問題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時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當前遇到的問題。
4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學業期待
從表4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父母希望留守兒童的文化程度達到大學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達到高中,占2149%。現代中國大學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數農村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期望普遍比較高,只有少數的父母期待較低。
5兒童在家的學習輔導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在家沒人對留守兒童進行功課輔導的比例最高,為6250%,媽媽輔導功課所占比例為1875%,爸爸輔導功課所占比例為078%,其他監護人輔導留守兒童功課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媽媽輔導功課要高于爸爸對孩子的功課輔導,在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輔導功課的任務轉移到了現有的監護人身上,但是輔導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現狀
對于學齡兒童來講,學校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給兒童傳授文化知識,還包括對所有兒童全面素質的培養,因此,從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和評價也能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狀況。
1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
從表6可以看出,老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兒童會偶爾被老師找去談心,有4297%的留守兒童要犯錯誤的時候才會被老師找去談心。
表7顯示,5625%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很關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有時關心自己。老師從來沒有與留守兒童談過心或者認為老師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數據表明,老師很少會主動了解留守兒童的狀況,對留守兒童并不關注,只有犯錯誤的時候才會受到老師的關心或關注。
2老師對留守兒童的評價
“教師問卷調查”顯示(詳見表8),6129%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成績普遍較差,并且留守兒童違反校紀的相對較多,9677%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多,6874%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中問題學生較多,839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無法保證。646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零花錢比非留守兒童多,同時,有655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關注。總之,留守兒童總體上問題較多,老師對留守兒童的評價比較偏向于消極的一面。
(三)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基本心理現狀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很長的時間是需要在他人的保護下進行的。正處于發育期的兒童,他們不僅生活上需要依賴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賴于父母和他人。本論文從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時的反應與和同齡群體的關系來查看留守兒童最基礎的心理狀況。
1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狀況
從表9可以看出,喜歡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為274%,有898%的留守兒童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生活。無所謂和誰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占859%。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的占7891%,數據說明留守兒童非常希望爸爸媽媽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對母親更加依戀與信任。
2遇到挫折時的反應
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當留守兒童有困難時沒法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按理他們應該向老師求助。可表10顯示,當留守兒童有困難時,向同學求助的比例最高,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為1953%,有的留守兒童誰也不說,占到1524%;向老師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與老師之間存在很大的代溝,教師需要提高相應的溝通技巧。
3和同輩的關系狀況
從表11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很好,占5000%,與同學之間關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兒童與同學關系一般。由此可見,留守兒童與同學能夠很好地在一起相處,還比較信任同學。
三、討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歷史性問題,它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交織在一起。這些問題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包括個體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及戶籍制度對外出打工農民的束縛,使得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上學,然而留在原戶籍地的孩子,由于當地政府對這部分孩子重視不夠,他們沒有將外出打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議事日程,既沒有設立專項資金,也沒有指定專門負責人協調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相互溝通,齊抓共管的機制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從而使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和管理處于真空狀態。自2006年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以來,農村基礎教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這只針對孩子本人以及其戶口都在農村的兒童,如果農村兒童一旦離開原戶籍所在地,他本應該享受的教育經費并不會跟隨他的離開而轉移。宣威市的現狀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由于沒有當地戶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財政支出里面,就不會有教育經費的相關補貼,學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這些兒童,因此,義務教育經費需求與財政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缺口,義務教育的質量難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監護人監護不力,監護人本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及監護人觀念落后。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隔代監護占很高的比例,監護人大多數又是孩子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數的知識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學習沒法輔導,對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溝通。他們大多數對孩子都存在溺愛傾向,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應有的引導和監管。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一、調查目的:通過本次調查,了解懷柔山區小學留守兒童現狀,發現他們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分析問題產生原因,提出解決問題建議。引起更多人關注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改善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二、調查對象:懷柔區山區小學留守兒童
三、調查方法:問卷法
四、調查時間:2016年11月
五、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的“留守兒童” 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本人留在戶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調查對象選取懷柔山區兩所小學(懷柔區渤海鎮中心小學及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中心小學)1-6年級的留守兒童。調查主要從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學習等方面設計了問卷,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7份。其中渤海小學82份,長哨營小學25份。
(二)問題及分析
1..親子情感嚴重缺失
小學留守兒童年齡在7―12歲,正是其性格、情感、習慣等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父母的關心愛護,完整良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在此次{查中,我們發現有51.4%的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務工,有40.2%的父母在外務工時間在3年以上,有的孩子在出生幾個月后就與父母分離。父母都外出務工,父親或母親單方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是不完整的,原本由父母兩個人來共同承擔的家庭責任現在只能由其中一方承擔,這勢必會加重父親或者母親的負擔,從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親子教育嚴重缺失。
調查結果顯示99%的留守兒童經常想念父母,86%的孩子不愿意父母長期外出,即使外出務工也要常常回家。希望每天都和父母聯系的占到78.5%。但現實卻是10%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近10%的孩子甚至有一年以上時間沒有見到父母,41%的父母一周以上的時間和孩子聯系一次,有23.4%的父母與孩子聯系溝通的間隔時間更長。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心理上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心靈深處時常產生孤獨感,心情容易失落。調查中發現由于父母在外、老人關注有限,留守兒童普遍缺少細致照顧,有44%的留守兒童有被同學、鄰居欺負的情況,孩子們往往缺少安全感,因此留守兒童易產生自卑焦慮情緒。
2..隔代撫養弊端突出
調查結果顯示41%的留守兒童和祖輩一起生活,在隔代撫養的情況下,老人作為監護人,比起父母單方撫養來說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還是有差距。同時,這些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84.5%的祖輩監護人文化程度處于初中以下,老人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他們認為飲食上豐富美味,要求上盡量滿足,不讓孩子受老師和同學的氣就是自己對孫輩們最好的教育。實際中我們也不能對這些山區農村留守老人有更高的要求,對于這些老人而言,只要孩子能吃飽喝足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往往沒有能力顧及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和學習情況。因此留守兒童在祖輩們生活中的溺愛,教育上的空缺下,獨立性,意志力,情緒調節能力等方面反而不如其他同齡人。
3..學習動力明顯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有66.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處于中等以下,然而,有70%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感到比較滿意,尤其是有不少評定自己成績處于班級差等水平的孩子反而對學習狀況感到滿意。57%的留守兒童在家里沒有人能夠進行全面的學習輔導,73.%的兒童希望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由于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長而久之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缺乏,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六、建議
(一)家長要努力營造溫暖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應該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起到自身的作用。留守兒童主要問題最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作用。能在本地打工的最好留在本地工作。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父母平時加強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在生活和學習上給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關注,鼓勵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學校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和學習輔導
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建立留守兒童學習指導制度。建立留守兒童學習小組,以班級為單位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任課教師,加強留守兒童的學習指導。除了關注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還應該多關注他們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課堂上,老師要多鼓勵留守兒童勇于回答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建立心理咨詢室,并開設相關的心理課程。心理教師聯合班主任定期開展留守兒童小組團體輔導活動,讓留守兒童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他們打開“心結”。教師平日要多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讓留守兒童深切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
(三)社會力量相整合發揮合力作用
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村委會可以聯合起來,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活動,以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開設一些有關心理健康、自我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課程,豐富留守兒童的各方面知識。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6]沈紅梅,吳荇.長三角地區農村圖書館建設的歷史經驗及發展啟示[J].圖書館建設,2008,(9):18.
[7]王堅方等.新農村建設:農民工信息能力弱勢分析[A].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層圖書館現狀堪憂[N].光明日報,2005-12-24.
[9]陳錫文.國家打算花多少錢建設新農村[EB/OL].[2006
此次是三生公司2015年來平安共建行動的第四站,本次活動得到了人民公安報社、四川省公安廳、成都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多位嘉賓出席了活動。
在四川省成都市茶店子小學,孩子們跟著公安民警和三生志愿者們一邊念著安全教育口訣,一邊比劃著動作,享受著在兒童節前夕收到的這一份特殊的禮物――“三生愛心安全盒子”。
“三生愛心安全盒子”是一套有益實用的安全教育工具,是三生公司結合長期開展兒童公益的實踐探索,聯合多位兒童教育專家共同開發的,目的是想通過游戲幫助孩子們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安全盒子”除了掛圖、卡片、漫畫,還有互動游戲使用的各種小道具和小玩具。
在活動中,“警察叔叔”進行了詳細的案例分析,告誡孩子們要意識到潛伏在身邊的危險因素,遇到危險要保持冷靜、機智應對,學會向周圍的大人尋求幫助。而且,借助“三生愛心安全盒子”里的道具,為學生們講解安全知識,幽默風趣的教學讓孩子們快速地認識了生活中的安全標識。現場還進行了提問互動環節,孩子們爭先舉手提問,現場氛圍踴躍,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安全健康教育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命水球”、“安全通道”、“安全標識知識競答”等這些小游戲當中,孩子們在學與玩的過程中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技能,同時也增添了學習的樂趣,這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訓方法。
持續關愛
一、非社會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間大規模人口流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那些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被稱為“農村留守兒童”。
從留守兒童的行為發展來看,主要有三種表現:親社會行為、行為和非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兒童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為社會所提倡并且是兒童應該發展的行為;行為則是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為社會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兒童應該避免或矯正的行為。這兩種行為都是比較外顯的、容易被意識到的、具有明晰的社會化特征。作為社會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非社會表現應當引起重視,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必要。
在對非社會的類型分析上看,可以分為如下兩種:一是內向性的非社會。這種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而且具有明顯極端性的自我封閉特征,它的發生或發展不受環境場所左右,兒童在行為過程中表現極端執著,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自始至終一氣呵成,而且不追隨他人或接受他人影響。有這種行為的兒童通常是:對與人交往冷漠、討厭,不喜歡與他人共事,也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和悲傷;情緒拘謹且有隱蔽性,往往拘泥于小節,甚至會對一些小事刻骨銘心;經受不起失敗挫折,過分苛求、自責、煩惱并滋生自卑感以至過低地評價自己。這是一種保守并封閉自我的行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會。這種行為以回避或疏離某種特定的行為環境為特征,兒童從感受到威脅的特定場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離,以進行自我防衛的行為。主要有兩種具體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當兒童遭遇到自認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對付的事情,會從該環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兒童逃學或逃離群體活動的行為等;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行為,集中表現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環境或自己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行為怯懦,而環境對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夠駕馭環境時又會過分地表現或行為放任。
兒童發展中的非社會過去沒有引起重視,是因為人們通常把它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氣質,或者與人的性格特征聯系在一起。非社會的一般特征也不會象行為那樣產生明顯行為偏差,構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認為,非社會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構成問題或行為障礙,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非社會會自然消失。
但是,隨著大量農民工向城市轉移,農村滯留了大量兒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請專家和有關部門同志召開座談會,其間談到留守兒童的數量,“有關統計表明,全國流動人口現已超過1.3億,16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已近1000萬人”。《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親情:來自“中國打工第一鎮”的調查報告》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有7000多萬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報》頭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縣實施“留守孩”關愛工程》中提到有1.3億因父母外出務工而留守農村的少年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的非社會盡管不一定直接構成問題或行為障礙,但是,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其非社會的存在也意味著潛在問題和危機的存在。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對留守兒童的非社會引起足夠重視。
二、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個性發展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攻擊型的性格特征。動則吵鬧打架,情緒自控力差,好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類是畏縮型的性格特征。表現為情緒冷漠,畏懼、抑郁、自卑、優柔寡斷、害怕與人交往等個,甚至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如搶劫、偷盜、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偏內向,不太愛說話,朋友圈也相當狹窄;有的自尊心相當強,極敏感,容易出現極端、過激行為;有的情感脆弱,經常為一點小事哭泣等。農村留守兒童的這些非社會與其家庭環境、情感缺失、隔代監護等因素有關。
(一)遠離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產生個性、心理異常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由于與父母時間和空間上的情感交流斷層,缺少父母關注和呵護,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我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大多不愿離開自己的父母,只因無奈才留在老家。他們認為“親戚沒有父母好”或者“親戚一點都不好”,兩者相加的人數超過64.4%。他們遇到問題時有半數兒童悶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決。從這看來,孩子遠離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現非社會問題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監護易造成留守兒童“驕”、“嬌”情緒
留守兒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輩親人身邊,是隔代監護。由于隔代人和被監護人之間存在血緣、親緣關系,使得監護者在監護和施教時,較多地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對其進行管束與引導。祖輩在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即使明知不對,大多也是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導致孩子“驕”“嬌”二氣嚴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縱的性格特點。過度溺愛,會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產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同時,過分保護,會遏制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
(三)寄宿在非血緣關系家庭的留守兒童的非社會
一小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在親戚、朋友家。盡管親朋好友對孩子也非常關心,但是他們似乎處于兩難的情境,不知道是管嚴好還是管松好,其結果往往是順其自然或者嚴寬不適。他們更多是從物質上給予關照,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較少關注。這種“物質+放任”的管教方式極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為,或者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膽小怕事、孤僻等過分內向的性格特征。據調查,多數兒童覺得親戚對自己約束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問題的對策
沈輝香、戚務念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迫切需要父母的關心》文中談到,一項歷時5年的跟蹤調查表明,有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的農村兒童比例高達19.8%,遠高于城市兒童8%。這其中,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因此,父母不在身邊,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種不安全感。如果學業成績不佳,更會產生強烈自卑感,不愿主動與人交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強親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親子交流是非常關鍵的,盡管外出打工是為了子女,但也不要長時間隔斷親子交流,父母對子女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服務
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現的非社會問題,學校要高度重視并承擔起部分責任。而較好的辦法是加強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中心、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請心理專家來校講學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指導,增強“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發現問題,及早解決。不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盡量減少非社會的發生。
(三)建立農村社區監護機制
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越來越多,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經常缺位的家庭結構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的監護責任主要落在隔代人、親朋和學校身上。隔代人監護存在著難以消除的弊端,親朋的監護責任似乎承擔有限,學校也只擔負了孩子在校期間的責任,而孩子在社會上的時間又很多,如雙休日、節假日加起來的時間目前已經超過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監護機制非常迫切。婦聯、工會、村委會和派出所,共同構建農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監護體系,必將對留守子女的成長產生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1、續梅.1000萬“留守兒童”期待關愛――教育部召開座談會就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請專家建言獻策[N].中國教育報,2004-06-05.
2、羅國芬.從1000萬到1.3億: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5).
4、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5、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我們知道,留守兒童現象主要出現在農村,由于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使得農村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從而形成了老一輩帶小一輩的現象。可是老一輩與小一輩之間的年齡代購比較大,使得留守兒童的學習并沒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這就要求學校老師給予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一、留守兒童學困原因
(一)師資力量不夠,學生發展受限
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限制,使得農村師資資源較為匱乏,老師有時候一個人要顧著幾個班,這就導致老師沒辦法顧及到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要知道,每個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工作任務的繁重,使得老師很難全面照顧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
(二)學生求知欲強烈,但是學習資源有限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留守兒童獲取知識、滿足好奇心的平臺更多的是在學校,但是學校的學習資源有限,使得學生的學習需求沒辦法得到滿足。學習資源有限主要表現在學生閱讀書籍數量比較少,學校設備落后,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狹窄。
(三)學生消息效率不高
留守兒童出現學困的很大原因在于他們在課后遇到問題沒有可以詢問的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自己的爺爺奶奶,而老一輩的知識能力是比較低的,要想讓老人教留守兒童知識是有很大難度的,這就使得留守兒童沒辦法將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掉,久而久之,不懂的問題越積越多,最終使得留守兒童遭遇學習困境。
二、留守兒童學困問題的對策分析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場地,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習的條件,使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擺脫學困的困境,為兒童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一)相互監督機制的建立
前面提到,因為學校師資力量不夠,使得老師很難“分身”,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建立相互監督機制,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監督學習來減輕老師的負擔,同時也能提高教學的效率。舉個例子,老師在教《春曉》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兩兩之間進行相互背誦,然后雙方默寫《春曉》這首詩,并相互檢查是否有錯別字。通過這種相互監督學習的機制,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學習,老師也能更好地管理班級。在進行兩兩分配的時候,老師可以將基礎好的和基礎差的學生分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從而促使學生擺脫了學困的困擾,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農村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
我們知道,留守兒童擁有的課外書籍很少,有的孩子甚至一本也沒有。雖然社會對農村教育給予的幫助很多,但是老師也可以利用農村自身的條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可以開拓視野,獲取更多的知識。也可以將農村的現實生活和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習環境中更好地學習。舉個例子,老師在教《要下雨了》這篇文章時,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野外探索,在要下雨的天氣下,學生們研究大自然的各種變化,然后記錄下來,再跟課文進行對比,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描述和認識,讓學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課文,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分了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深入體驗自然的魅力,從而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
(三)分層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水平
由于留守兒童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本來就有限,加上回到家中沒有合適的長輩進行指導學習,使得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再將學生分層好的學生進行交叉分配,使得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一組,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互補,從而幫助學困生擺脫學習落后的狀況。舉個例子,老師在教《寓言兩則》中的《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時,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組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對故事進行演繹,為了能夠更好地演繹出故事的精髓,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會互補,基礎好的學生會指導基礎差的學生,從而保證使得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而基礎好的學生又可以在不斷訓練中鞏固。可以說,這種團隊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學生之間的友誼加深了,而且從小就養成了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意識,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過在分層的之前,老師務必要做好基礎差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進步得更快,使得分層工作能夠順利進展下去。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針對留守兒童學困的情況,老師務必要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根據農村的教學情況,最大程度地為留守兒童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采取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來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從而保證農村教學的有效性。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農村學校在為留守兒童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外,也需要社會更多的幫助,從而真正地讓留學兒童擺脫學困的問題,促進其身心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飛,王卉子,向熊波,王昕,鄭紅云,張丹陽,張雯. 關于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及解決措施的探討――以陜西省寶雞市彪角鎮為例[J]. 綠色科技.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