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11: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學社會主義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是實用主義真理觀:為信仰服務。對一個命題的判斷通常有真假兩種結果,實用主義學者的評判標準不再是“符合論“”融貫論”或是“多余論”等,而是一種某種意義上的一致。這就意味著只需要談話諸方在他們共同的信念下認為某一個理論或某一類思想可以達成一致就可以了。在那之后,實用主義被擱置了很久。但最近,甚至是在更早的時候,它又被恢復了它在美國的地位。其實,這是可想而知的。實用主義這次的回歸不僅保持著經典實用主義的傳統,還帶來了新的內容。實用主義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可以使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這就不難解釋它的生命力。新實用主義的思想主要是以羅蒂為主的后哲學思想。他的思想把許多學科都包容了進來,尤其是文學、政治和道德倫理。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學科有了可以冠以“科學”的合法地位。在很多時候,羅蒂認為文學、政治或是倫理道德比傳統社會科學學科還值得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實用主義,不僅在美國站穩了腳跟,而且在美國的外交手段中,我們可以不斷地看到他們的實用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一種功利的、利己的,同時還是開拓的、探索的。二是實用主義研究方向:以人為本。實用主義的魅力是當你使用這種方法論時候,你會感到很輕松,很有效。它的研究永遠是一種向上的力量,這應該與它的理論淵源有關。在實用主義哲學中我們永遠都抹不掉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子。這樣的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或是其他物種都遵循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原則,所以我們的研究就會越來越復雜同時也是向上的。在實用主義的思想中,我們同時還能清晰地看到以人為基礎,尤其以人的興趣和情感為出發點的唯意志論的影子。尼采的非理性主義在實用主義中可以找到。
實用主義很注重的是研究某一問題的興趣,以興趣為出發點,便可以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達到有效的目的。同樣來自于唯意志論的觀點,即對人本身的考慮很重視。這點達成共識:“人類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進行思考的生物。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的時候,那些把自然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部分理論原則便不能使用。”因為,研究人類不能僅僅通過對某一個社會背景下的他們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推而廣之。我們需要在特定的時期、背景、文化中判斷他們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所表達的觀點,而理解這些語言的重點便是語言的環境。因此,對于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來說,實用主義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個方法會讓我們在了解我們自己和周圍環境的同時,變得開心、有趣和更有上進心。實用主義方法論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三是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實際且多元。實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學派,他們沒有明確的界限,只是有些觀點屬于實用主義的范疇,尤其體現在對社會科學研究中。許多哲學學派一直以來都信奉自然科學研究框架下的社會科學研究。因為他們認為“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都應該模仿自然科學。其實他們贊同了價值中立原則,認為歷史學家或社會科學家應該不帶有個人感情和價值導向來研究社會現象。”
但無論是實用主義學家皮爾士的科學主義、還是詹姆斯的意識流、還是杜威的工具論都充分地證明了社會科學的研究無法做到價值中立或完全客觀。因為,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行為、人類的生活習慣或是他們的信仰,都沒有辦法擺脫掉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能夠影響他們的信仰。而生活環境和信仰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種觀點在某種社會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另一種背景下則是無解的。比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男孩子在路上看到一個吸引他的女孩子,通常會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看著她的眼睛微笑。而對方也會為自己被關注而感到驕傲。如果換個場景,結果就會大相徑庭。假如剛才的行為我們在美國的黑人區做一次,估計那個男孩子就難逃一劫。因為在那里的社會背景下認為盯著不認識的陌生女孩子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是一種輕微的犯行為。因此,我們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到一種通用的社會行為準則。
在使用實用主義的方法論研究社會科學中,有兩位學者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個人是庫恩,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為實用主義這個不能體現嚴格意義上的理論的理論提供了成為科學理論的基礎條件。因為庫恩對那些“反常”的理論提供了自我修正的條件。我們的社會科學理論在不斷地“前進”,但如果僅僅因為他們不符合某種嚴格的邏輯框架就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權利,顯然是不公平的。只有當他們的理論內核真正的“壞掉了”,我們才可以宣判這些理論的不可存在性。而在這里,我們認為的內核不能再使用的標準是:實用主義的理論無法讓我們的問題變得更加容易解決。就像各大學派一直在爭執的主觀與客觀的區別。第二個人是羅蒂,他的種族中心主義為我們研究社會科學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方法。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這樣的現象在社會實際中比比皆是,還有很多奇怪的、我們無法理解的、可能與某種有關的現象。當我們面對這樣一群與我們生活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差很遠的人并與之交往時,又該怎么辦?羅蒂的辦法是以自己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為出發點,與對方溝通。我認為,這個辦法可能不是最快的溝通方式,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我們的信仰和觀念不一定要強加于對方,只需要找到可以達成共識的信仰和觀點即可。找到共同點會對我們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行為和語言有幫助。
這樣的理論和實踐框架更有理由讓我們相信實用主義在研究社會科學的問題上并不在意理論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而是否能有效地成為行動的向導、是否能有效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是否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實用主義學家們不在意社會本身是什么樣的、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否是居住在這里的人類想要的,如果不是就聽從內心的呼喚,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改造。他們信奉的是這樣的信仰,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有很多時候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想象力無限而知識有限。”按照實用主義的思想這句話是真的,因為他們還信奉另外一句話,就像皮爾士所說的:“每一個真值的句子都是為某一種信仰服務的。”而在這里,人類的興趣就是他們的想象力的向導,他們在這樣的想象力的條件下探索社會科學,就像經典實用主義哲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實用主義哲學剖析社會科學是需要我們以人類需求為本,以興趣為出發點,以效率為落腳點。在這個問題上羅蒂———新實用主義的代表,延續了實用主義探索社會科學的精神,在新時期展現出他與前輩和同時期社會科學研究的哲學家不同的新特點。
二、新實用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為社會科學哲學發展
20世紀中后期,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似乎越來越不能很好地處理實際問題。一種繼承并發揚經典實用主義的新實用主義油然而生。新實用主義繼承了經典實用主義的主要精神,即以人類需求為出發點、以興趣為研究起點、以信仰為真理的判斷標準、以效果為檢驗理論的最終標準。在我們可以找到的參考文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實用主義有它特有的理論觀點。而新實用主義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羅蒂。羅蒂的實用主義思想與經典實用主義思想的聯系和區別是清晰可見的,尤其他提出的后現代哲學思想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他的后現代哲學思想不僅顛覆了我們對哲學基礎地位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論給了我們新的視野。所以我們選擇對他的觀點進行說明和解釋,后現代哲學的思想可以基本代表新實用主義的理論特點。后現代哲學思想主要強調語言哲學的重要性。他不太重視經驗對哲學的重要影響,而是注重我們的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像他自己贊同哈貝馬斯那樣:“交談理性代替了主體核心理性”。交談、互動的研究方式,不僅表現出對杜威和詹姆斯的思想的繼承,同時也看到羅蒂把研究重點放到了溝通的語言中來。羅蒂的后現代哲學思想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是個人主義與整體論的完美結合。研究社會科學哲學的學者對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問題并不陌生。尤其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還是整體主義的問題上多少都有分歧。社會學家涂爾干堅決支持方法論整體論。堅持整體論的哲學家必然會忽視個體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而很多經典實用主義哲學家都偏向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非常注重個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忽視整體的作用。但對于社會科學研究,我們需要找到的是社會背景下的社會規律或是較為普遍的特征。但鑒于社會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我們在此討論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或是整體論就十分不妥。羅蒂在他的后現代哲學中認為:“把個人的自我創造和社會的團結同等對待,是同等有效的。”[5](P47)在這里我們可以說他把這個問題的界限弱化了,也可以說他把個人主義的研究方法和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分別做了限制性的解釋,即社會的發展是由個人做的,但個人的才能和價值需要有社會的發展來體現,在不同范圍討論不同的內容。
二是實用主義真理觀的進一步發展。在上文我們已經對實用主義真理觀有所討論。對于一個句子的真值的判斷通常以是否符合某種信念作為標準。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會帶來不同的信念,雖說這個會隨著該地區的人類的不斷認識的變化而變化,但信念還是有較強的穩定性。信念來自于我們對一個事物的習慣性認識或習慣。這種習慣性的行為有時候會帶來一定的惰性,習慣于這樣認識和行為的人不再會為更先進的發展而勞煩。羅蒂在這里指出了他的有所改進的真理觀:真理便是可以指導我們成功的與世界打交道的那些句子所支持的信仰。“成功的”為我們的信仰提出了檢驗性的標準。較以往來說是不同的,按照他的思想我們需要與世界打交道,每個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人類是另一處人類需要打交道的對象。打交道時雖然要以自己的信念為出發點,但只有那些可以與對方達成共識的信念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是大哲學的概念。實用主義在研究社會科學時候都很清楚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心理學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但其實這些學科都有較為嚴密的邏輯、嚴謹的思想和他們獨有的名詞及屬性。他們同樣是由被系統化了的、抽象化了的概念和定義組成。比如《社會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心理學原理》這類的書籍,它們包含了作為這一學科共同的、普遍的、較為一致的內容。因此,這些學科知識內容與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們同樣來自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它們的研究對象相對穩定。相比較而言文化、藝術、倫理和政治中人的主觀意識參與的較多,對于文化、藝術、倫理和政治的研究理論性更為弱,但地域性和社會背景的限制會更多,這樣的研究更加符合實用主義的精神。當然,羅蒂并不局限于對哲學認識論的擴充,還有對方法論的豐富。他更加欣賞用文學批判的方法來與世界和不同的人類打交道。他認為:“實用主義的復興超過了哲學的界限,還涉及文學的批判、社會政治問題而較少地關注自然科學。”這個思想與羅蒂反基礎主義的思想,在逐步瓦解哲學的基礎地位,從而更加突出人類情感和交流的重要性,最終側重于文化及政治的研究。
四是以語言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羅蒂所強烈支持的交流方式和溝通手段都是為了了解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人類生活,從而可以有效地解決發生在那里的社會矛盾,最終促使社會進步、生活幸福。因此,語言在他的研究中是關鍵性的研究對象。這個特點也是新實用主義與經典實用主義標志性的區別。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經典實用主義與新實用主義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最重要的是經驗;后者最重要的是語言。”這與他的反本質主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羅蒂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實際與應該的區別、本質與現象的區別,最終找到實際和本質,而是忽略此問題,找到對話中我們要表達的意思是否是我們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意思。
如果想了解對方語言中的真正含義,就要了解表達人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對于研究人員而言便是要了解這其中的差異,為我們的語言環境提供這種差異。找到了差異就找到了沖突,找到了沖突就找到了矛盾。當我們解決矛盾之時就是我們達到共識之日。這樣我們即可順理成章地找到對話中的共同點,進行有效的溝通。不難看出,羅蒂的后哲學文化思想其實就是用文化的思想來豐富哲學的內涵。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一定會在保持中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豐富并蓬勃發展。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承載著歷史使命比其他哲學學派對社會科學哲學的使命要豐富、多樣并且有效。因為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基調就是為解決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實際問題的。他的檢驗標準并不是理論的嚴謹性和思維的邏輯性,而是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可以采用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用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它是一種工具書,更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它會為我們帶來陽光般的色彩。
三、未來實用主義中的社會科學哲學:為社會科學哲學升華保障
基于對經典的和新的實用主義社會科學特征及其哲學思想的概括總結,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實用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其研究和發展趨勢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實用主義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內容極為豐富。實用主義本來就是一個包含范圍十分廣泛的方法論,用它來研究社會科學不難想到它的范圍會擴大。這里不僅僅體現在研究內容的擴大,還有研究方法的擴大。從研究的學科內容上來說,經典實用主義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局限在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方面。但新實用主義的社會研究已經拓展到文學、倫理學、政治學等方面。可以說在以后的研究中還有可能拓展到其他領域。只要社會中存在行為和思想的地方,都會是實用主義方法論下所要研究的社會科學學科。以后的發展趨勢勢必會向著更加注重人的情緒、欲望、夢想等人類特有的方向發展。這與所談的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夢”就是實現民族復興、增強民族自信的夢,這個夢是現實的,是可以實現的,推而廣之,世界的“夢”也會實現的,關鍵要立足于“人”。在對這些學科的觀點上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并行觀點。這些觀點可能是相互交織并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因為這是由社會科學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可能會認定某種理論是正確的,因為它的確為我們的社會問題帶來解決方案;但我們很難說哪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為那些在其他一些社會背景下無法解決問題的理論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它存在,就有生存的權利。”從研究學科的方法論上來說,實用主義的理論淵源非常豐富,這就不難看出它的方法論是開放性的。用實用主義研究社會科學的哲學家們都兼有另外的“身份”,因此,其他的研究方法也為實用主義研究社會科學注入了活力。不僅如此。同樣是由于社會學科的特殊性,筆者不難看到研究各個學科的學者們同樣具有研究他們那個學科領域的方法:比如,教育學方法論、法學方法論、經濟學方法論。自然科學也有這一特點,但是社會學科在這個問題上體現得幾乎是淋漓盡致。
第二“,對話模式”的社會科學哲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是靈活的、豐富的并且是包容性極強的哲學,所研究得出的理論也是開放的。一種“對話模式”的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方法來源于詹姆斯意識流原理,發展于杜威的生物體間的互動理論,在羅蒂這里演變成為較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學批判”模式。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什么樣的載體,最終都呈現出一種“行為———反饋”的模式。與其說是一種對話,不如說是一種思想的碰撞,來自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下的思想碰撞。這種碰撞是明顯的、最直接的交流。有了最直接的碰撞,才能有最深刻的解決方式,解決后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會達成最有效的共識。這種共識是有益于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當然,這樣的對話不僅僅體現一種思想的碰撞,還顯示出語言對我們研究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方式,我們要通過語言研究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但同樣也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對于語言的研究還會有較大的困難。在蘇格拉底時期,我們認為“:如果語詞能夠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們就得到完善的語言,然而世界語言卻總是由約定來加以補充。”
洛克對詞語的認識給了我們新的啟示,他認為“:一個詞語的意義不是要表達這個事物本身,而是要表達說話人的觀念”。這樣的描述對我們是有利的,因為對話交流的意義本身就在于要有效溝通,達到基本共識,在有限的范圍內找到社會的基本規律和內在本質。而洛克這樣的解釋與新實用主義的“詞語的意義僅限于對話范圍內”的觀點是一致的。很顯然,這樣的研究方法將會成為我們今后研究社會科學的主要指導思想。“科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秘的詞語。很多非專業人士感覺它離人類生活和日常活動很遠,因為,當我們一提到“科學”一詞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難懂、生澀的專業名詞,嚴謹的理論思維和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那些只有為數極少的人才有天賦碰觸到的神秘領域。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按照實用主義的思路分析,首先,很少有人對那些領域感興趣;其次,那些領域的專有名詞當下記得,因為不常用所以隨后就忘記;再次,能夠有嚴謹的邏輯一定不與繁雜的生活打交道。但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便不再讓“科學”神秘,他們會使得“科學”親民化。
“科學”知識本應該為人類生活服務,很多人認為“在大部分的時間里,科學家們通常會把精力放在理論的爭辯中,至于可行性的問題,他們考慮的略微少。”實用主義則不同。他們并不對“現象是否反映本質”的問題爭論、也不為“當一個人說話時候牽動了多少塊肌肉”這樣的問題而煩憂。當他們研究孩子的教育應該著手于他們感興趣話題的時候,就奠定了這樣的基礎:要想使孩子們做出卓有成效的事情,興趣是起點,當他們找到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時,他們自然會為成功找到最有效的路徑,而這個路徑就是“對話”,對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方法論理念把“科學”帶到了生活中,而隨著實用主義方法論在研究社會科學的道路上廣泛運用“,科學”就會俯下身子與他的“子民”親密接觸。綜上所述,實用主義方法論下的社會科學哲學是一個十分有活力的分支學科。它不僅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工具”,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為我們的思想提供養分,讓我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盡可能多地拓展視野。
四、實用主義社會科學哲學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再也不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有聲戰爭,而是以市場和國民生活水平為主的無聲無息、無硝煙的戰爭。在這個戰爭中所有的國家都在奮力保衛自己的經濟領地并以此為依托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掠奪。這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就算沒有戰火,也要知道戰爭其實已經悄然開始。這個現實讓我們明白,在處理與別國之間關系時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我國的經濟基礎,對他國的實力有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生活在本國的百姓對經濟的發展體會最深。因為,經濟的發展會給國民帶來快樂。怎樣能夠使國民生活得快樂,同樣也是實用主義解決社會問題的課題。在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也需要“對話”,但首先我們要站在同一個對話的平臺上。那么,平臺的高低取決于我們的經濟實力。具體而言,涉及到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兩個方面。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那只“看不見的手”對市場自身發展既有約束又有自由,也就是宏觀調控怎樣才能做到不對市場自行發展進行過多干預。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民幸福和快樂。
一、本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命題的基本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確處理基本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構建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論構架體系。
2.實踐上,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當中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3.學科建設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屬于理論二級學科范疇,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有助于豐富理論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從而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內外關于本問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研究既需要梳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關于意識形態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國外學者不僅始終關注意識形態問題,而且也十分關注意識形態的教育問題,主要集中于德育課程理論和德育課程實踐的研究上。對如何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贊?巴里的《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等,基本觀點認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灌輸,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而黨的十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也隨之繁榮起來。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如韓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等等。論文方面數以萬計,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周中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韓振峰的《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等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質和內容、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等。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如周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方法、對策以及路徑方面的研究。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關系研究
做這方面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還比較少,其中釗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辯證統一的。[1]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薛明珠、陳樹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一文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難點進行了深入地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難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學方法陳舊、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評價困難。并提出了具體惡實施途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拓展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行多元化評價方法。[2]
陳延斌、周 斌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圍的弱化;實用主義增強與理想信念弱化交織;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顯現出兩重性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與環節,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于實現有效融入具有極大的意義。
(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胡綠葉、何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條路徑選擇:以提升教師素質櫧鸕悖展開理論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為主線,精選教學內;以大學生認知律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以校內外教學資液為載體,拓展教學途徑。邵 銀 、余 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分別從四門思政課特點出發,提出了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問題:“基礎”課重在幫助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結構,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資源;“原理”課教學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南;“綱要”課教學側重于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概論”課教學重在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提高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和選擇能力。陳宗章在《社 會 主 義 核 心 價 值 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設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規范化路徑,即合理規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依據,使之成為總體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評估機制;生活化路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體現生活內容,在生活敘事中展開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新常態;社會化路徑,即搭建社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展開廣泛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加強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等。王占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幾條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手段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體系,從環境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基本范疇、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鮮有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及局限進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徑和策略等方法論上”的研究,體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傾向,而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維度和文化維度問題缺乏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條件研究不足,對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缺乏足夠的重視。
4、技術性路徑研究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研究狀態,缺乏可操作性的創新。
5、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的思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問題是當代世界最為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由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是當代主流經濟學面臨的一個嶄新問題(Grosfeld,1990)。盡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是一門比較成熟的關于市場運行和資源配置的學說,但從總體上來說,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并沒有一套現成的“過渡”理論或“轉軌”理論用來指導經濟體制國家改革的重大實踐。這意味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而且這個實踐本身就是對理論的重大發展和貢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呢?按照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就是整個社會的共產(共同占有和共同生產)、整個社會的自由聯合勞動、商品生產和競爭的消除、階級的消滅等等。顯然,這樣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形式是不能結合的。但是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論文庫)產主義而言的。而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由發達資本主義脫胎的科學社會主義(共(論文庫)產主義)是兩種不同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正是基于當代實踐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最高形態共(論文庫)產主義。就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而言,我們的基本定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我國現階段社會性質的根本定位。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做了科學的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確切地說,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一些學者在討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中,總是把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形態的特征同市場經濟的要求聯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僅僅歸結為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會主義,較低生產力水平意義上的按勞分配實際上必然導致平均分配。這樣來理解社會主義實質上降低了社會主義的標準,模糊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所說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種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種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著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多元的產權關系、包含著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存在的條件。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多元產權主體的存在提供了市場經濟生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
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藕合有其客觀依據和歷史必然性。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得以共同存在的一個前提。從歷史上看,商品經濟的生成確實是同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并沒有演化為以市場為中心在社會范圍的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這說明市場經濟的存在是以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為前提的,而分工越發達,單個私人資本容納社會生產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會分工與社會生產力這一矛盾的解決,一是通過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度,實現生產資料占有、使用的社會化,二是通過生產要素組織方式的變革實現財產占有與運作的社會化來解決的。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看,我們選擇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國家則是通過選擇了股份公司等企業組織形式來解決這一矛盾的。但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消除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因財產一定形式的社會化運作而使其經濟體制演變為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筆者認為把市場經濟區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不科學的。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聯系的或調節的對象是生產要素或財產的組織單位——企業,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場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樣的生產要素或財產組織形式使企業既能適應財產社會化運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和經營的經濟主體。歷史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法人產權獨立于所有權,所有權與法人產權分離與制衡機制的創立,曾使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適應社會化生產要求,在社會范圍內組織生產。社會主義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對公有制財產組織方式的創新和所有制社會結構的調整,為市場經濟的運行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與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的相藕合,也與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經濟低效率直接相關。本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是以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前提的,全部社會生產都要有組織地進行,社會對全部勞動和資源都要有計劃地配置和調節,商品也就隨之自動消失了。從理論上來說,計劃經濟同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共(論文庫)產主義是相同的。從計劃經濟的現實來看,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實踐中的計劃經濟,共同特點都是排斥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其運行機制是通過國家的統一計劃和行政手段來調節,計劃經濟運行的基礎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質是支配與強制,即國家對社會經濟實行全面壟斷和政(論文庫)府的超經濟強制,因而是一種“統制經濟”、“命令經濟”,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單純理解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有三個最為基本的特征: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這與計劃經濟的基礎和本質是根本對立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借以產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礎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改良出市場經濟。事實上無論是理論意義上的計劃經濟還是實踐意義上的“統制經濟”都是同市場經濟相根本對立的。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那么就意味著不進行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種模煳認識是非常有害的。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真正的計劃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的歷史任務完成之后才會出現,而“統制經濟”實際上是超越客觀實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制度選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還有著一種與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相適應的世界性背景和意義。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沒有國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場經濟的這種屬性必然要求打破國家或地域的限制,從而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和經營,跨國公司的出現正是市場經濟這種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因此,世界經濟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無疑使中國經濟隔離于世界市場的“經濟魯賓遜”式的設計最終歸于夢想。世界需要中國,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側面,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面一樣,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主體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企業,而不是政(論文庫)府。因此,我國高度集中體制下的傳統的經濟模式中,政(論文庫)府作為一個超級的“經濟托拉斯”來與國外企業發生經濟利益關系和競爭,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導致經濟的X非效率。因此中國建立與世界上市場經濟國家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相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便有了理論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據。我們把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置于國際大背景的坐標之中,就會看到市場經濟體制也是我們在市場經濟的總體氛圍的條件下的現實選擇。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可以說,中國加入WTO的實質是同市場經濟制度接軌。
二、市場化及其標準
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市場化改革就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和價值取向。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不少學者也對改革的市場化進程和改革的績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于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基本判斷,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由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這就提出了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即市場化及其判斷標準問題。
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場化;二是市場化有無標準;三是市場化的研究方法問題。
市場化是一個與市場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范疇。國內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市場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認為,市場化是指資源配置方式由政(論文庫)府行政配置向市場調節的轉化,具體說,就是“取消或放松國家對商品生產要素供求數量及價格的管制”。而較早系統研究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市場化進程是市場機制在一個經濟中對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對市場機制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增強的演變過程。市場機制包括供求、競爭、價格、風險、利益機制等,是市場化理論含義的延伸[3]。把市場經濟看做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的過程這個定義非常符合新古典經濟學的正統規范,但是忽略了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人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見物不見人。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自從19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馬歇爾等分析供給與需求以來,資源配置問題就成為經濟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經濟學沒有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供給和需求背后恰恰是人作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因此現代經濟學把市場過程更多地理解為市場主體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另外把市場化單純理解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會偏離市場化的本質。已如前述,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把市場經濟理解為市場機制調節配置資源的過程,是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個完全競爭和市場化已經完成的經濟中,在私有財產和經濟自由已成為既定前提的條件下,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自然就是由市場配置資源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市場經濟才被稱為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制度或經濟形式。經濟市場化就其本質來說,首先是經濟主體的經濟自由權利的確立、實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過程。經濟自由權既包括個人的財產所有權,也包括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化的實質就是經濟自由化。市場主體在明確的產權關系和平等互利的條件下,自主從事交易活動,交易雙方不僅能夠從中獲得利,而且還能夠創造合作剩余,這樣就使原來我們認為并不增加社會財富的交易活動具有了生產性,市場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也因此凸現出來。
第二個問題,關于市場化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問題,專家學者們也是有不同的觀點。多數研究者認為市場化進程有絕對的標準。這種觀點最有代表性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要判斷和評價體制改革是否達到目標,就必須對測度市場化程度的標準作出界定,盡管這是一個難以統一的復雜問題,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不可能作出統一的結論。所以,他認為,應以100%作為完全的市場化的標準,以0%作為完全計劃化的標準。其理由是由于各個市場經濟國家中政(論文庫)府干預經濟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個國家對不同領域的干預、在不同時期的干預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來界定完全的市場化(盡管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達到100%),而以某一個市場發達國家的市場化程度作為對比的基礎或參照系,那么,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失去統一的標準,同一個國家的不同領域或不同時期的比較也會發生困難。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市場化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意義[8]。持這種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計算或測度市場化程度的絕對值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也不能從絕對值的意義上去理解市場化程度。說一個國家的市場化達到一個百分數,會給人一個錯覺,好像世界上存在一個100%市場化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并不存在;即使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調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化的內涵也相應改變,所以,不存在一個靜態不變的市場經濟標準。因此,對市場化進程的絕對評價是無意義的,而只能進行不同地區之間進程快慢的相對比較,即以名次之類的順序尺度進行衡量。
筆者認為,市場化不僅在性質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場化的過程在本質上可以看做是經濟自由化的過程,而且在標準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說市場化的含義是雙重的,既包含過程,也是指一定的標準,嚴格來說它是指市場經濟發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從過程的角度來看,假設一個國家的市場化水平是從5%向10%過渡,我們就不能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是市場化了。這就意味著市場化不能單純是指過程而言的。其次對于標準來說,它是從靜態的角度對市場化的程度的一個限定,即規定了市場化的最低標準,比如說5%就不能說是市場化了。至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經濟交易越來越突破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范圍而在全球范圍組織經濟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只能進行相對比較等觀點,并不能說明市場化本身是不能測定的,而只是說明市場化的測度的研究方法問題。
關于市場化程度的判斷標準,一般認為,市場化程度在15%以下可稱為非市場經濟或墳墓經濟,市場化程度在80%以上可稱為成熟或標準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60%—70%之間可稱為準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40%—50%可稱為轉軌中經濟,市場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稱之為接近準市場經濟或轉軌中經濟。國內學者對我國目前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尚有一些不同的判斷,主要是有高、中、低三種估計,高位估計是65%,中位估計是55%—60%,低位估計是60%[7]。正是基于我國市場化程度已經基本達到或已經接近60%的判斷,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新世紀5—10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時期。我認為關于我國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基本上是比較準確的,國外的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據世界遺產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利用50多個經濟指標對世界150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化程度的評價結果,中國市場化程度大致相當于美國的50%,考慮到可存在的人為的偏差,中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估計至多達到美國的60%—65%,處于這樣的水平,我們可以認為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對于十五期間,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卻有相當的難度。從西方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英國、美國和日本來看,英國大體上用了250年使英國成為標準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用了100年左右的時間成為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封建制度幾千年,計劃經濟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一場深刻的長期的社會革命,對此,我們還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如生產要素市場化問題、市民社會的建構問題等等,對此我們應當有科學的判斷和充分的思想準備。
市場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斷,需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國內學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主要有:江曉薇、宋紅旭[5]提出的測算指標是:(1)企業自主度:包括企業的14項自,即生產經營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進口權、投資決策權、稅后利潤分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并權、勞動用工權、人事管理權、工資資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拒絕攤派權;(2)市場國內開放度:包括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物資流通、商業流通、價格調節、投資管理;(3)市場對外開放度:包括進口依存序、非關稅壁壘,直接投資實際額;(4)宏觀調控度:包括稅收負擔、政(論文庫)府補貼、貿易管理、社會消費、信貸管理;國家計委課題組[6]是從商品市場(包括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的市場化和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入手進行測算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實際上就是國家已經放開、主要由市場進行調節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場的比重。顧海兵[7]則是從要素市場化方面進行研究。他提出的測度指標包括:(1)勞動力市場化,包括農村勞動力市場、城鎮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的戶口管理體制及城鎮、城鄉的戶口封閉體制;(2)資金市場化,包括資金市場的主體結構、資金結構、利率結構;(3)生產市場化,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產三產業;(4)價格市場化,包括重要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和公用事業價格、房地產價格、醫療價格。陳宗勝[3]認為,對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的測度,最好按經濟體制自身的構成,即企業、政(論文庫)府、市場三方面展開分析。徐明華[8]則從8個方面進行了測算,這8個方面包括:(1)所有制結構:包括工業總產值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非公有制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等5項具體指標;(2)政(論文庫)府職能轉變和政(論文庫)府效率:包括GDP與政(論文庫)府消費之比、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等6項具體指標;(3)投資的市場化:包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公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基建投資中非國家預算內資金的比重等3項指標;(4)商品市場發育:包括出口總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商品銷售額與工農業產值之比等3項指標;(5)要素市場發育:包括合同制職工占全部職工的比重、每萬人職業介紹機構數等5項指標;(6)對外開放:包括外貿依存度和人均實際利用外資2項指標;(7)經濟活動頻度:包括每萬人商業網點數、每萬人工業企業單位數等3項指標;(8)人的觀念:包括每萬人個體戶數、每萬人私營企業投資者數等4項指標。筆者認為,運用不同的指標體系來探索研究市場化的程度判斷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實上每個指標體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運用不同指標體系判斷市場化程度的差異,而是對市場化進程的基本趨勢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借鑒美國遺產基金會的研究方法,該基金會的經濟學家首先把經濟自由化定義為“對于政(論文庫)府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們對經濟自由化指數的測量也是針對政(論文庫)府對于經濟所施加的束縛程度進行考察,因此這種考察的具體對象主要是政(論文庫)府的相關政策。這種考察是對影響經濟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產出”方進行考察;該機構共設置50項變量或指標,采用分值測度的方法進行“打分”和評估。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考察制度因素對經濟自由化的影響及影響程度。當然影響一個和地區的市場化程度的差異還有人口素質、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慮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盛洪.市場化的條件、限度和形式[J].經濟研究,1992,(11)。
[2]張燦,謝思全,董利.中國勞動力市場化進程測度[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
[3]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陳文通.如何正確理解以公有制為主體[N].北京日報,2002-04-19。
[5]江曉薇,宋紅旭.中國市場經濟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判斷[J].宏觀經濟管理,1996,(2)。
[7]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最新估計與預測[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華.經濟市場化進程:方法討論與若干地區比較研究[J].中(論文庫)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5)。
⑦姜衛平.新加坡構建核心價值觀的啟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7).
⑧
參考文獻:
[1]俞步松.核心價值觀與精神家園:當代中國的中華文化尋根[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黃進.論核心價值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趙果.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機制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上官酒瑞.核心價值觀:新加坡與中國的比較[J].學術論壇,2008(9).
[5]南宏宇.核心價值觀在東西方文化中的比較及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第十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11).
[6]賈仕林.美、日、韓三國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4(10).
[7]包霄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比較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5(1).
三、 考試:經審查符合條件的考生發給準考證。2015年3月12日-13日報到,3月14日-3月15日考試,3月16日同等學力加試。加試科目包括政治理論(人文社科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理工類:自然辯證法)及兩門本專業碩士主干課程(具體考試科目與所在學院聯系)。
四、報名者應于2014年12月3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向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寫好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登記表中的"單位意見"一欄必須由考生人事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填寫明確意見,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應屆碩士畢業生由所在學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填寫意見;
2、兩位與所報考學科相關的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的推薦信;
3、碩士學位課程學習成績單;
4、最后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必須在入學前補交)或證明書。參加考試報到時需出示證書原件;
5、政審表;
6、往屆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學歷認證報告,應屆碩士生應提供學籍在線驗證報告。
五、考生于2014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陸河北省2014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名網站輸入個人基本信息(hebeea.edu.cn)。不輸入信息者報名無效。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019-03
引言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設立于1991年,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項目基金。開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來,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整體學術水平的提高。目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設有社會學、馬列?科社學、政治學等23個學科類型,基本形成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文庫等七個立項資助類別。在國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學科(以下簡稱“馬列?科社”)得到了蓬勃發展。本文通過對1994―2015年馬列?科社學科國家基金立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了解本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統計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全部數據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公布的1994―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馬列?科社學科的立項數據。在數據處理中,本研究基于2008個有效樣本,首先將所有數據匯總,統計到Excel表格,然后對馬列?科社學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時間、立項類型、區域分布、研究機構、科研人員、項目主持人、預期成果等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意在揭示我國馬列?科社學科發展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二、立項情況統計分析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所涉及以下特征,即項目數量、項目類型、項目地域分布、項目主持人、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和項目成果類型七個立項情況,本文也將從這些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一)項目數量統計
經統計,1994―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馬列?科社學科共計資助立項2008項,從表1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1994―2015年馬列?科社學科立項總數基本上保持增長的趨勢,但是在1995、1997、2000、2003年四個年份呈現減少的趨勢,而且個別年份差距較大,1995年僅資助13項,2012年開始大幅增加,增加幅度達到48項。
通過深入地分析數據,說明從1994年到2015年,本學科項目數量上基本保持穩定的增長,表明學者、大眾對馬列?科社學科的學習、研究、分析人數越來越多,也就突出地體現著對馬列?科社學科的研究視角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進行深入地探索。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馬列?科社學科立項數所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比例總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在1994―1995年、1998―1999年、2004年、2007―2009年、2012年、2014―2015年呈現增長的趨勢,從中分析立項數目在減少的過程中1999年達到最高6.46%,2003年最低達到3.27%,其余年份基本上比較穩定,變化幅度不大。
(二)項目類型分析
馬列?科社學科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包括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重大項目、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文庫七種類型,至今為止,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只有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蘇聯解體的二十周年祭》這一項目,另外由于一些項目未標明項目類型,所以這兩項未統計在內。
根據表1,我國馬列?科社學科的立項項目主要為一般項目,其次為青年項目、西部項目、重點項目。馬列?科社中一般項目共立項1146項,占本學科立項總數的57.04%,是馬列?科社學科的主體立項項目。青年項目占本學科立項總數的19.86%,從1995年最少的2項增加到2014年最多的48項,增福為46,增速快于立項項目總數的增速,這也客觀的說明國家大力重視和支持青年力量的培養,這也為今后國家社科項目立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之后的西部項目設立于2004年,立項數占到項目總數的14.09%,立項數量超過了重點項目的立項數量,表明了這與國家政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為了大力扶持和支援西部發展,因此從2003年開始進行西部計劃。另外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立項數所占比例相對低,其中重點項目占到項目總數的6.87%,重大項目占到項目總數的0.89%,因為國家對這兩大項目審核要求高、程序多。后期資助項目和成果文庫兩大項目均開設于2010年,所占項目總數的比重分別是0.89%、0.34%,這兩大項目最終的成果形式是專著,對專業性要求較高,因此立項數量較少。從這一統計表中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國馬列?科社學科的人才相對缺乏,研究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的力量相對薄弱。
(三)立項項目地域分布分析
表2統計的是國家社科基金馬列?科社學科項目立項地區的分布情況,此表借以考察本學科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表2首先體現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數據研究的全面性,本表統計的是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國家社科基金馬列?社科學科的立項數目以及占總項目數的百分比。此外,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地區呈現集中性的特征,居首位的是北京,立項數目為326項,占總數的16.24%,從這一數據可以得出,北京在馬列?科社這一學科的研究上處于領先的地位,北京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方面是全國的核心地區,同時,北京的科研院所、高校、軍隊以及中央機關的機構的數量和水平是支持本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湖北、江蘇、河南、湖南、山東、陜西的立項數在80項以上,是項目貢獻的重要地區。然而,項目數較少的幾個地區分別是、海南、青海、寧夏、內蒙古和山西,這六個地區共立項73項,占總項目數的3.64%,不難發現這些地區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科研能力相對薄弱。
(四)項目主持人所屬單位系統分析
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主要隸屬于以下五大系統,分別是高校、黨校、社科院、機關、軍隊體系,通過表3統計可以發現,在馬列?科社學科的研究領域中,我國各省市的高校科研人才云集,高校科研人員是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強,是研究重要課題的主力軍;同時,在黨校系統中,馬列?科社學科的立項項目也起著重大的作用,這與馬列?科社學科的學科性質有關,我國大力倡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思想意識層面弘揚主旋律,奠定主基調;相對來說,術業有專攻,軍隊系統的立項數目較少。
(五)項目數較多的研究機構及科研人員分析
表4統計的是1994―2015年馬列?科社學科立項總數在10項以上,包括10項的研究機構的信息,此表從微觀上可以系統地把握出本學科在國家基金立項上的具體系統的集中性,有助于國家在資金,政策方面給予科研院所集中支持。
首先,從本表列出的數據中,共有36個機構立項數目超過10項,共立項674項,主要是高校、黨校和社科院。立項數目具有明顯的隸屬系統集中性,立項數目最多的是中央黨校,為74項,占到總數的11%,是本學科研究的強力軍,這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關,另外,其他黨校共立項188項,占到總數的27.89%;排名第二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立項42項,占到總數的6.23%,中國社科院在馬列?科社學科的研究中無論是專業性還是深度性方面一直是佼佼者;從本表中看到我國的大多高校也是項目產出的主要貢獻者,共有26所高等院校立項434項,占到總數的64.39%。同時,本表反映出明顯的地域集中性,這與表2統計的信息相一致,立項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北兩個省市,表明這兩個地區的研究實力整體較強。
其次,高校立項分布又呈現明顯的階梯性,第一梯隊為:華中師范大學立項34項、中國人民大學立項32項、山東大學立項27項、東北師范大學立項24項、武漢大學立項22項,共立項139項;第二梯隊為:南開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湖北大學立項18項、復旦大學立項17項,南京師范大學立項16項、蘇州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立項15項,共立項150項;第三梯隊為: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共立項14項、北京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湘潭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立項13項、河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立項12項、南京大學立項11項、河海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立項10項,共立項145項。高校主要體現出明顯的專業性,主要是集中在全國各省份的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的學院、政治學院,表明了這些馬列?科社學科專業強校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中占有明顯優勢。
通過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有的高校、軍隊、黨校、黨政機關以及其他機構的項目主持人信息進行統計,發現馬列?科社學科研究人員的立項數主要在2項以下,3項的科研人員有15名,4項以上主要集中在7位研究者,這些科研人員是本學科領域的核心領軍人物,對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中立項數目最多的是華中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的聶運麟共立項5項,其中有兩項為重點項目,客觀上反映了華中師范大學在本學科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緊隨其后的六位學者平均立項為4項,主要以一般項目居多,不難發現,他們大多研究的時間跨度較大,周期較長,而且研究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以山東大學的王韻興學者為例,主要研究理論的實際運用,他所研究的四項項目中,有一項青年項目、一項重點項目,因此,也在本學科的研究深度和高度上有著突出的體現。
(六)項目成果預期分析
在項目申報、立項的程序中立項項目的預期成果形式是項目定性的重要影響因素,是選擇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式的起點,在某些方面,預期成果的選擇是項目研究成果成敗的關鍵。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預期成果形式多樣主要以專著、研究報告、論文集為主,還有譯注、工具書、光盤等形式,但是因具體學科的性質會有一定的形式成果。在馬列?科社學科中,主要以專著、研究報告、研報、論文集單一項的形式立項,共680項,占到總數的97%,以專著+、論文集+等兩種形式立項的共21項,占到總數的3%。
在這些成果中,專著立項占到總數的80.31%,當然這與不同的項目類型的要求有關。同時,馬列?科社學科的專業性質決定著成果的形式,本學科主要研究基礎理論及其在某些領域及角度的理論運用,適合科研人員進行高、深程度的探索。另外,由于本學科的特殊性,沒有譯注、工具書、光盤等成果形式,因此,今后可以在成果形式上進行多樣化創新,不斷推進項目的深入探究。
三、小結
(一)研究現狀概況
本文主要以馬列?科社學科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和形式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學的基本方法,對我國1994―2015年間的馬列?科社學科立項項目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夠基本上把握本學科發展的脈絡和趨勢。在22年間本學科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立項總數為2008項,項目類型多樣主要以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為主,青年科研力量已經成為本學科研究的中堅力量,反映出國家對新力量的重視與培養,項目的地域分布以及項目負責人的所屬單位、系統分布呈現集中性,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科教文事業發展快的省市高校,項目的預期成果形式多樣,有專著、研究報告、譯著等,并且西部地區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較快的發展,新疆、貴州等地的學科建設水平取得了提高。
(二)研究思路大致相似亟待新角度
馬列?科社學科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項目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主要是集中在立項項目的總數、立項類型、立項地域分布、項目主持人所屬單位系統分布、立項研究機構及其研究人員分布、項目主持人和項目預期成果這八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整體的研究思路基本相似。在最終的研究結果中則體現出立項項目存在地域、單位,所屬系統等方面的不均衡現象、集中性現象,進一步推導出本學科研究建設的熱點地區以及薄弱地區,面對不均衡現象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如項目負責人單位集中在發達地區,因而提出要對相對薄弱地區如云南、等地進行政策傾斜,這樣的研究思路是理論的一般延伸,這也會造成對同一立項數據的重復研究,這需要科研人員以及學者進行研究思路的新創造。
(三)加快形成學科研究的集聚效應
馬列?科社學科具有自身發展的特色,理論性、專業性強,因此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不難發現,本學科應發展特色研究領域,加快形成學科研究的聚集效應,帶領整個學科的向前發展。在表2、3、4信息統計的基礎上,可以得出,通過進行不同單位機構、不同地域的聯合,以高等院校、社科院為研究的主陣地,以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為主要的帶頭地區,進行優勢互補,拓寬本學科研究的視角和深度。另外,科研人員可以借助跨學科的理論視野,不斷深化相關理論內涵,整合本學科的領軍人才和資源,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途徑等方面進行突破,為我國國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領域提供前瞻指導。
參考文獻:
[1] 徐俊,風笑天.近十年來中國社會學研究進展――基于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統計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4(9)
[2] 張永汀.國家社科基金視角下我國政治學科研究狀況分析――基于1993-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據的量化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3(3)
[3] 黃華偉.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科學社會主義學科發展狀況[J].科學學研究,2011(10)
[4] 覃正愛,趙亮,余倩.國家社科基金推動馬列?科社學科蓬勃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9.11
[5] 鮑振東.落實“兩個鞏固”推進社科工作[N].遼寧日報,2013.11.19
[6] 姜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統計分析――以社會學為例[J].西南名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醫學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誠信缺失的原因
醫學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數為三年,第1年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考試獲取學分;第2-3年進入課題組進行科學研究、撰寫論文、畢業答辯。因此,盡快完成學業、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學位證書成為研究生階段的三大愿望。然而,這三大愿望合力的結果導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須得出創新性成果。當研究生經過數月的課題研究得不出肯定結果,不能在相應期刊雜志上,或僅得出一些陰性結果或重復性結果,不能達到創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文憑,應付導師和學校的檢驗,加之自身素質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研究生便鋌而走險,通過捏造實驗數據或隨心所欲地篡改數據、編造學術論文。可見,涉足科學研究后,過大的壓力會導致科學研究后期科研誠信的缺失、學術腐敗的出現。學術規范教育不全導致科研誠信缺失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研究生課程中僅僅開設科學社會主義、自然辯證法、等理論知識,并未開設如在科研中如何誠實做學問、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勞動成果等學術道德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也沒有系統地設置對學生進行科研誠信、學術規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讀期間接觸最多、聯系最為密切、影響最大的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受生師比例的影響,導師常忙于自己的教學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務,對有關科學精神、學術誠信等問題僅僅給予強調或提示,沒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學術規范教育不全亦會導致科學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誠信缺失。
應對醫學研究生科學研究過程中科研誠信缺失的有效途徑
加強科研道德素質教育,營造誠信氛圍研究生階段的素質教育不應局限于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質教育、誠信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教育內容,貫徹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切實強化科研道德意識、誠信意識。從研究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等細節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質、誠信素質落實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準和自控能力,杜絕他們在科研、學習過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學術失范行為。將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貫穿研究生科學實驗、科研活動、論文寫作等各個環節,與日常管理相互滲透,確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連續性;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科研道德,運用身邊典型事例引導研究生,營造講科研道德為榮、不講科研道德為恥的誠信氛圍。制定切合實際的畢業考評體系,緩解科研壓力研究生畢業考評不以發表文章數量為依據,采用根據不同研究領域,制定研究生學術的要求。如研究生畢業后不是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則不必要做發表學術論文數量的硬性規定。另外,醫學研究多數是以動物實驗為基礎,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多數是要進行造模、干預、處理等步驟,研究周期較長,倘若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確有困難的,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不要強行要求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篇數。但是,為了謹防放寬要求后的鉆空子行為,還可以制訂其他的補充實施細則。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畢業之前提供詳實的研究數據和在學期間的研究報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夠在后人的介入下繼續進行;也可以從研究課題的整體出發,由課題組成員共同發表影響因子較高的論文,而不是由單個研究生發表個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過制定合乎實際的畢業考評體系來緩解科研壓力,使醫學研究生樹立勇于對自己的研究結論負責、誠實守信的科研誠信理念。合理設置科研誠信課程,發揮導師作用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中開設學術規范課程,使學生明確哪些行為是學界倡導、允許的,哪些行為是為學界禁止,是違反學術研究、學術評審、學術獎勵基本要求的越軌行為,樹立起良好的學術道德底線;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規范課程,舉辦有關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規范的講座,讓研究生掌握專業領域的基本寫作、引文和注釋規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學術規范常識,了解哪些行為是學術不端與失范行為。充分利用導師與研究生接觸和交流最廣泛、最頻繁的優勢,以科研為契機,開展每周與研究生科研談話一次活動,了解研究生的課題進展、科研思路以及學習生活情況;用導師自己的治學態度、道德修養、敬業精神等為研究生學習的榜樣[5];要求導師從研究生書寫開題報告、到論文中期檢查、論文交流、論文盲審、直至論文答辯全過程對研究生的誠信意識進行指導,培養研究生在科研中學會治學和做人。
作者:宋峰 鄭茂 郜亮 華芮 張原媛 周海峰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3)-12-0036-01
隨著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社會對文化發展這種軟實力的提升空前的重視,無論是是從執政黨的領導權還是從社會基本制度的精神支柱來說,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地位都是不可置疑的。哲學所特有的對自身的反思和對外部世界的批判,是哲學批判性的兩大特質,它們既是哲學發展創新的動力,也是應對當前哲學所面臨挑戰的有效方法,更是符合當代社會對意識形態的需求。
一、哲學的批判性精神
批判,即是破舊立新,以新物質代替舊的物質,是實踐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哲學就是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人與人類現實世界的關系作出評價。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舊的現存世界持批判的態度,在對現實世界的批判中確立作為高于現實世界形態的理想,再通過不斷的實踐把理想轉變為新的現實。即不斷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現實世界,辯證法意義上的批判并不是一般消極的否定,而是通過實踐來體現其意義。批判性哲學的魅力所在。馬克思與以往的哲學家不同,他所關注的不僅是哲學的批判,而且是對整個觀念領域的批判,不僅是觀念領域的批判,而且是現實領域的批判",是"對社會各個實踐領域全面總體性批判"。批判是改變舊事物和發展新事物的動力,徹底的批判精神則是哲學革命性和科學性的具體表現,也是馬克思哲學久存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批判性的本質體現
1、批判性使馬克思哲學具有自我超越性
的批判性,主要體現在對不合理的理論及其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尤其是對那些歪曲現實的資產階級理論及意識形態,是區別其與其他哲學派別的鮮明依據。因此,只有通過自我批判,克服自身的缺陷,不斷變革自身,才能更好地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哲學的形成與發展中始終貫穿了自我批判精神,也正是通過自我批判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從而與時俱進,永葆自身的理論青春與歷史魅力。
2、在現實的批判中實現哲學的旨趣
在哲學中,實踐唯物主義的精髓就在于實踐的批判,它的哲學旨趣就在于把現實的批判訴諸實踐,它是在批判一個舊世界中發現了一個新世界。對人類社會所采取的辯證否定觀點,決定了它對"現代性"的批判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建設性。
三、哲學批判性的現實意義
作為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哲學,具有強大、恒久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超越狹隘階級利益與思想意識而獲得的徹底批判性。尤其是在我國當今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哲學來指導,同時其批判性的內在要求需要我們要積極地在理論和實踐中開展雙重批判與雙重建構,切實地將理論用于實踐。理論的批判就是通過人的實踐而實現的祛除意識形態之蔽的過程,就是在我國現代化實踐進程中,要理論、科學地批判傳統的關于人的發展、關于社會主義的以及哲學的使命的錯誤觀念和認識,實現哲學理論自身的超越與發展。
是一個“封閉系統”,像基督教思想一樣,會自發地排斥與之相異的觀點。首先,如果我們提出不利于理論的某個論據,者總能在其內部尋求某種方式,來消除這種不利影響。其次,如果我們提出不利于理論的批判,者往往根據理論本身來分析批判者的動機,以此回應批判。因此,者可以聲稱,那些不承認真理的人,可能正是那些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獲利的人,他們被他們持有的“虛假意識”所蒙蔽。
既然這樣,理性地、客觀地對進行批判性討論,就像本文嘗試做的事情,是否還有可能?既然是一個“封閉系統”,那么批判者如何攻擊相信者,相信者如何說服批判者?在這種無奈下,懷疑主義、犬儒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態度就十分吸引人:根據這些思想,沒有一種理論或者意識形態能夠比其他對立的理論或意識形態,獲得更合乎理性的論證。比如德國“懷疑主義大師”尼采,他總是時刻準備著攻擊你所提出的理論,指明你所謂的“真理”背后隱藏的、未被你本人注意到的意識形態、信仰或是心理訴求。如果是這樣,似乎我們所做的所有關于的辯論,似乎都是無謂的、“立于此而不見彼”的偏見。那么,本文的意圖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沒有好的結果。
這種絕望也許太早了。首先,并不是一種確立無疑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人們不太可能以一種封閉的思想方式去捍衛它。再者,即便被許多人當作一種封閉的體系加以堅持,某種程度上的理性評價仍然是可能的。當我們面對某個的言論的時候,我們總能把其情緒成分和理智成分區分開我們不應當過多地關注說話者的人格和社會背景以搞清說話者的動機,而真正應當關注的是說話者所講述事情的真偽。我在這里,可能以十分高尚的動機說了一大堆錯誤的言論;同樣地,某人可能懷揣著十分狹隘的動機,卻說出了大部分正確的真理。可見,鑒別并且評價對立的觀點,必須運用理性去分析。批判不可能因為對批判者的厭惡而被駁倒;有趣的是,最惱人的批判者恰恰是那些正確的人。
結束語:事實上,批判功能和辯護功能是密不可分的,關鍵在為誰批判為誰辯護。當我們弘揚革命傳統、努力認同還在實踐中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時,無疑是對現在一些流行時尚的勇敢批判。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種科學的超越資產階級狹隘眼界的實踐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虛無",亦非束縛于一己私利中的"務實"。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從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現存不難,聽任自發性的擺布認同現實更不難,難的是真正地超越現存和現實。唯物主義和理想主義、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機統一,是實踐觀的精髓,也是馬克思所開辟的、唯一能夠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偉大的開創性事業的每一步都需要開創性的工作,我們應當為此而努力。
IE在19世紀末起源于美國,并在歐洲、日本等國家得到迅速應用和發展。到了二戰期間,美國多數大學的工學院都已經相繼成立了正系,并開始招收IE碩士生,到1990年美國已有150所大學的工學院設有IE系,其中92所可以招收碩士生。1992年國家教育部批準西安交通大學和天津大學首批設立IE專業,1993年正式招收IE專業本科生,目前,我國已有150多所高校設立了IE專業。1999年國家教委批準設立IE工程碩士點。
2.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特點
IE最初主要應用在機械制造、電氣工程、材料工程等領域,隨著現代管理發展,IE的應用范圍已擴大到服務行業、公用事業甚至政府部門。工業工程強調“系統觀念”和“工程意識”重視研究對象的“統籌規劃、整體優化和綜合原理”。目前現代工業工程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因工程、生產及制造系統工程、現代經營工程、工業系統分析方法與技術等。
IE專業碩士研究生都是具有四年以上實踐經驗的企業及事業單位的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經過了一定的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訓練,積累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獨立工作能力較強。但是,由于他們本科畢業已多年,外語水平不高,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較弱,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和陳舊,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另外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大多是作企事業單位的骨干或重要領導者,他們是帶著工程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而來的,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工程碩士學習方式是“進校不離崗”,集中在每周六和周日集中授課,保證了工程碩士在不耽誤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學習專業知識。
3.創新工業工程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
3.1 工業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的總體目標
工程碩士的培養應該按照“積極發展、規范管理”的指導思想,認真分析和把握工業工程碩士培養的特點,努力提高工業工程碩士培養質量。工業工程領域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系統的掌握某一門工程專業知識和工業工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懂得現代工程經濟和現代工程管理理論,掌握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先進技術和手段,并能綜合應用這些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3.2 創新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在體現新時期社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正專業工程碩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科學研究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突出創新能力;重視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加強管工結合,因材施教,靈活教學,注意IE領域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知識的傳授。
(1)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
工業工程碩士是工程領域里的一種專業學位,它側重于工程應用。課程設置強調較寬的學科覆蓋面,因此必須對工程碩士生加強基礎理論和拓寬專業知識,建立起一個合乎工業工程工程碩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培養方案。管理領域的工業工程課程設置主要包括:①學位課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自然辯證法、外語、運籌學、計算機軟件基礎、工程經濟學、戰略管理、工業工程理論與實務、先進制造技術。②選修課。現代生產與管理、人因工程、質量系統工程與管理、新產品開發學、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價值工程等與工程結合的工程領域或相關的技術課程。學位課學分19分,累計學分33分。
(2)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應用遠程教育和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憑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突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這種新的教學手段可以適應工業工程碩士生不能像全日制學生那樣集中時間學習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業余時間和工作的空閑時間里進行自修,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如電子郵件等給學生布置作業和答疑等。
(3)抓好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關
①論文選題與開題。工程碩士論文研究題目一般直接來源于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實際,工程背景明確、應用性強。論文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體現作者綜合運用工業工程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查通過后,由學校組織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小組論證,通過者方可進入論文階段。②論文指導。工程碩士的指導采用雙導師制,有校內具有工程實際經驗的導師與企事業單位內經單位推薦的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兼職導師聯合指導,保證工程碩士論文的質量。③論文答辯。論文經過導師審查通過,且工程碩士生完成了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并成績合格,才可以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工程碩士生學位論文應有3位專家評閱,其中一位為校外專家評閱,另外兩位為校內專家。答辯委員會由5位專家組成,并聘請校外工程領域具有高級職稱專家作為答辯委員會主席。
從2006年秋季新生入學開始,全國普通高校正式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其中“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馬原”)這門課程是對原先的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程的整合。整合后的課程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把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把握,從而加深對的理解,于教于學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課程改革。但是,一方面,由于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受到了比較成功的教育,對的基本原理可謂熟諳于心。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化和普及化極為成功,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們看問題的方式,并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常識。這就給承擔“馬原”課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在原先比較成功的教育的基礎上,在大學的“馬原”課教育中,使這門課對學生依然具有生動性和新鮮感。
對于這個挑戰,筆者認為回到原著,回到產生的歷史語境中尋找答案,不失為一個有益的選擇。
一、原著及其歷史語境是“馬原”課教學的源頭活水
經典著作似乎永遠都有一種神秘的魔力,不論什么時候翻開的經典著作,都像一推開窗戶,馬上就會刮進一股強勁的風來似的。時隔多年,者們的思想還是活的,是流動的。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對西方傳統思想和傳統哲學的巨大變革,在馬克思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再現是如何進行變革的。在的原著中,我們會首先感受到無論是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還是真理的概念,都對傳統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知識的概念進行了改造,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以知識概念為例,之前知識被康德定義為普遍必然性的判斷,普遍性就指的是對任何人都為真,必然性指的是不受時間約束,永遠為真。這種知識觀顯然跟傳統的形而上學密不可分。啟始于柏拉圖的西方形而上學認為在變動不居的現實世界之上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理念世界。只有這個世界才配得上知識的稱呼,現實世界不可能有知識,只能有意見。在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中,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經過各種各樣的改頭換面出現在基督教的天堂中,康德的物自體世界中,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中。相應地,那種普遍必然性、遠離塵世的知識觀也延續了下來。以實踐為首要和基本觀點的認識論與這種認識論可謂是針鋒相對。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表明知識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知識,真理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理,知識不可能是普遍必然性的判斷。真理與謬誤可以相互轉換,真理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現實世界在變,真理必須跟著實際走,永恒真理只是一個幻相。我相信,的變革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得到準確的傳達,就一定會使學生耳目一新。
第二,原著是爭辯性的著作。是在與傳統思想進行激烈爭辯的過程中產生的,上至古希臘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下至馬克思同時代的哲學家,如施蒂納、費爾巴哈,馬克思批駁過的哲學家可謂數不勝數。可以這樣說,基本上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的放矢的產物,都是先有破才有立。因此,如果能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遵循產生每一條原理的過程進行教學,如讓學生先了解馬克思所批駁的點,再讓學生知道馬克思是怎樣進行反駁的。由于在教學中還原了當年的思想交鋒,所以一定可以為課堂增色不少。
當我們說到經典著作的變革性和爭辯性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引入了產生的歷史語境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在批判傳統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上產生的。西方形而上學源遠流長,上至柏拉圖,中間有基督教傳統,下至康德、黑格爾,可謂是大家輩出,異彩紛呈。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講到的基本原理的時候,如果能夠聯系起西方哲學史,把基本原理誕生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就必然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的理解。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句話,老人說出來與年輕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其原因無非就是老人是在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后來說這句話的。中的很多基本原理,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比如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好像沒有任何文化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人也弄得明白。但這樣一句話其實在西方文化的豐厚的土壤中產生的,如果我們能簡要地通過哲學史讓學生了解到這句話是如何產生的,也許就可以把其中意味深長、意義深遠的東西傳達一二給他們。因此,在講授一些基本原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和思想閱歷,那么他們對于肯定就會有更上一層樓的理解。
實際上,注重思想的歷史語境早已被學界公認為進行思想和哲學研究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常常史論并提,說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哲學就是哲學史,無非就是對思想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背景的高度重視。在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學生才開始接觸,知識面不夠寬,理解能力也不高,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理解每一條原理,并能夠運用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目的。大學教育則不同,在大學,學生的求知欲強,要求更高,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史論結合,傳達出每一條原理之后深厚的文化、思想背景,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綜上所述,無論是原著還是產生的歷史語境,對于教學來說都是豐富的思想資源,不斷的源頭活水。為了方便論述,現在筆者把這種回歸原著,回到歷史語境,在教學中注重思想的來龍去脈的教學方式稱為回溯歷史教學法。
二、回溯歷史教學法是對“馬原”課教師的新要求
回溯歷史教學法要求對的基本原理的來龍去脈有深刻的把握,必然會對承擔這么課的教師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馬原課”教師不但要讀,而且要熟讀,讀透。此外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這在當前編寫的教材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在回到原著的過程中,要深刻地把握好這種有機的聯系,這有利于在教學中把作為一個整體傳達給學生。對整體的把握還有助于加深教師和學生對的理解。
(二)有一定西方哲學史和相關思想文化知識。由于很多“馬原”課教師不是哲學專業出身的,沒有得到過較好的哲學訓練,要了解西方哲學史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西方哲學家一直以來僅有兩位,一位是黑格爾,另一位就是馬克思。但實際上,馬克思乃是哲學博士出身,對西方哲學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的比較,這篇論文體現出了馬克思很深的古典文化修養和哲學素養,馬克思實際上也把這種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和哲學素養帶進了其他著作中。因此,如果缺少西方哲學的訓練,在回溯歷史教學法中,任課教師就只能迎難而上,補西方哲學史的課。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苛刻的要求,當前的哲學研究者越來越關注馬克思與整個西方哲學傳統的緊密聯系,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這種歷史性聯系最好能夠被體現出來。此外,西方哲學的產生、發展離不開它的思想文化北背景,“馬原”教師對此也應該有所了解。
(三)能對原著和相關的西方哲學和思想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原著與西方思想文化固然為“馬原課”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但由于大學生的西方思想文化修養還不夠高,知識面還不夠廣。如果我們不能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就會讓學生云里霧里。對此,筆者目前正在積極的探索之中,希望能盡快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一些成功的經驗,讓筆者對回溯歷史教學法充滿了信心。例如講到矛盾的時候,為了說明矛盾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普遍性原理,筆者借鑒了茂名學院唐少蓮副教授的教學經驗,引入了悖論的概念,講授了引發西方數學史上三次危機的畢達哥拉斯悖論、貝克萊悖論、羅素悖論,并舉了幾個通俗有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從而告訴學生:當我們想逃避矛盾,遠離矛盾的時候,我們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悖論之中,這從反面說明了逃避矛盾是不可能的,相當于用數學中的反證法來證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命題。
總而言之,回溯歷史教學法在“馬原”課的運用中,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訓練他們的哲學思維,同時也能產生間距化和陌生化的效果,增強該課程的生動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