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11: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主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以學生為主。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縮小差距。共同進步。而在學英語課程標準的規定中就對此有著明確的規定,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網絡,磨練學生的意志,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
(2)注重教學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英語教學的方式也在不斷的頸部,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方法,擺脫老舊落后的教學思想,采用積極新穎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可以在有趣的教學氛圍下,積極學習英語知識,展現個性思維。
(3)注重教學過程。學習英語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英語知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要盲目的進行知識的補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教學的內容的安排。
2.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學生對知識的感知能力的體現。學生如果對知識感興趣就會在不需要他人的監督的情況下,自己進行學習,并且進行知識的深刻記憶。很多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依靠學生自己,但是自主學習還是要依靠教師的幫助。自主學習實質還是指一種教育理念,自主學習理念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明確學習的目標以及學習內容。因此就需要教師樹立自主學習理念,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進行英語的學習。
二、現代英語教育理念指導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自主學習是指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之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的學習會比在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學習效率要高。因此就需要教師充分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開發,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知識。
1.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在整個學習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學內容就是幫助學生可以理解英語,將英語知識工具化而不是難題化。因此就需要教師注重英語教學理念的更新以及了英語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在教書與人的同時要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實現師生關系的平等化,以及尊重學生個體的思維。
在過去的中國英語教學中,往往都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處于無知迷茫的狀態,對老師的話是惟命是從。因此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幫助學生去了解英語,去探索英語。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而不是全部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英語的教學是區別與其他科目的教學。英語是門工具學科,學習英語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引入對學生的英語教學中去。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之所以對于教育具有永恒價值,在于它是一個思想體系,影響深遠。情感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心與心的碰撞,其對象和其他教育對象一樣都是人。這樣的一種教育如果缺乏思想的引導,是不能夠為兒童的情感教育提供一個科學方法指導的,更不能解決兒童情感教育的現實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從思想上重視它、理論上完善它。特別是教師要從心理科學或教育科學的角度上去建構情感教育的理論支撐,像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中對道德的要求“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等,都應該為我們建構情感教育理論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二)凈化美化“小范圍環境”
盧梭自然主義思想孕育的環境基礎給我們重要啟發,這里首先強調凈化“小范圍環境”。所謂的“小范圍環境”是對學生發展造成直接影響的環境,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的環境。那些遙遠的事物與學生不容易發生影響的環境可以放緩,由“小范圍環境”的凈化進而波及大范圍的環境。“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環境能通過個體的種種活動,塑造個人行為的智力和情感傾向。教師要盡力排除現存教學環境中的不良現象,清除圍繞在學生身邊的丑陋事物。每一個影響情感教育發展的邪惡東西都要盡力排除,發展壯大優秀的具有正能量的環境,去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廣闊和更加舒適的新環境。
(三)教育過程智情兼備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注重感覺批判理性的觀點,是我們在現實的教學中要智情兼備。注重知識的學習本身沒有錯誤,錯的是過于注重知識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都是以主智教育為主的,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忽視或冷淡了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交流。教育只是作為傳遞知識的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學生更多的是機械的學習接受,很少有情感的交流,沒有了情感的交流,自然而然也就不會有情感的共鳴。因此,要在智情兼備的教學理念下,豐富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既要用知識來促進學生良好情感的培養,也要用情感來豐富知識學習的樂趣。這一過程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只有教師首先具備了積極的情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關注人的價值,注重人文情懷
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關注個人的價值追求,強調人性;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關注人的價值,注重人文情懷。學校教學往往制定嚴格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對學生的發展評價也是量化標準,進行制度化考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設置標準答案,忽視人性化見解,沒有人文情懷。大力宣揚人文情懷,關注人性,可以達到對學生情感的滲透和心靈的感染,從而培養出真正具有生命情懷和情感體驗的人。這尤其要發揮語文學科在人文情懷培養上的重要性,切實把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人文美和情感美。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以學生更多的寬容,更多的人文情懷,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淡;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這就是強調了人文情懷的重要性。
(五)注重情感教育的階段性、和諧性及發展性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提出了方法原則的階段論及歸于自然的和諧教育。其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人,是發展中的人,在情感教育的實施中應尊重兒童成長的階段規律。這就需要發揮家庭、社會和學校的不同作用,在不同階段三者各有核心而彼此又密切配合。家庭是基石,學校是關鍵,社會是磨練。家庭應該是情感教育的科學出發點,兒童一出生接觸的便是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的教育,要讓兒童對父母的愛進一步發展為對全人類的愛。進入學校后,兒童要建立與他人的聯系,兒童的情感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的,因此,學校要更加關注情感教育。進入社會,兒童的情感基本已經成型,但仍然在不斷發展著,這時就需要在社會中進行磨練和檢驗,不斷豐富和充實情感教育的內涵。
(六)探索情感教育的科學方法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提出了方法原則的階段論,但情感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更進一步說是對心靈的呵護,屬于精神層面的問題。而人的情感豐富多彩,人的心靈和精神具有極大的內隱性,他們伴隨著現實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受制于真實的情境,沒有特定的量化指標。這些特點使得對情感教育的實施成效難以進行有效的評價,久而久之,使得人們對情感教育的重視度也越來越低,情感教育的發展也就受到限制。其次,情感教育的研究要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正是在批判現實社會的基礎上提出的。我國的情感教育還很缺乏,像近年來高考過后學生撕書;為了考試升學,取消體育、美術、音樂課程;社會上老人倒地眾人不敢扶;復旦大學投毒案等現象都充分說明了情感教育不到位。因此,探索切實可行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現實的教育情境中迫切而又重要。
二、構建良好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環境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無疑為市場經濟繼續健康、有序的發展保駕護航,大學生自主創業有著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但是,經濟組織的多樣化形成了眾人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因此,通過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轉變社會就業觀念,各級政務機關改善自主創業政策,多方為自主創業開辟融資渠道等等方式方法,去構建良好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環境。
三、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就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職業觀,改變以往傳統的就業觀念,拓寬學生的就業之路。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1.2強烈的學習動機自主學習必須具備內在學習動機,也就是現代遠程教育環境要設法讓學習者自己主動“想學”。現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主學習中,學習動機的成分主要包括內歸因傾向、自我效能感、興趣、價值意識等。自主學習理論引領下的現代遠程教育強調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注意以多種形式展現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建立豐富的學習資源庫,設置清晰的導航系統,能夠引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行自主探索、思考。
1.3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基于自主學習理論的現代遠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特點、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過程和學習計劃。學習者為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從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源,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
2基于自主學習理論的現代遠程教育的構想
2.1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是心理素質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內在的學習動機,其三是具備較好的學習策略。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在教師的幫助下,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進行積極、主動、自覺的計劃、監控、評價、調整的過程。對于遠程教育學習者來說,他們大多沒經過系統的自主學習方法的訓練,在自學過程中往往缺乏嚴密的計劃,學習進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學習重點,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中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可以有效指導學習者如何學習,回答學習者的各種提問,為學習者提供及時幫助等。學習者通過這一體系不但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還可以通過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的教學管理平臺等設施,接受各種教學信息服務。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可以有效增強學習者的交流意識,培養學習者養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發表觀點、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等等。通過這種服務體系的創建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自主學習會更有效。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既是美德的傳承,也是每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一些學生丟棄了父母勤儉節約和艱苦樸素的品德,在學校不比學習成績比消費水平,講闊氣、講排場,超前消費,買高檔電子產品、出入高檔餐廳,荒廢學業,不求進步;有部分學生極少主動關心父母,不能準確記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向父母要錢,對父母的養育缺乏感激之情,還常常拿自己與他人的父母比較,抱怨父母沒本事,不能給自己衣食無憂的生活。
1.2缺乏對老師諄諄教誨的感恩之心
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老師的辛勞付出,正所謂“片言之賜,皆吾師也”。一些學生對待教師缺乏起碼的尊重,如遇見老師,裝作低頭看手機而不打招呼;在老師的答疑解惑之后,不懂得說句“謝謝”;更有甚者,隨意缺課遲到、隨意進出課堂,帶頭違反課堂紀律。
1.3缺乏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無私幫扶的感恩之心
現在的大學生對來自國家、社會和他人的關懷表現得比較冷漠,他們把此類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事后不思回報,甚至不愿提起;在申請獎助學金時,同學之間互不體諒,爭先恐后,有學生認為這是機會,不申請就吃虧了,即使是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在獲得資助后,也認為資助金本來就應該發給他們,何談感恩,有時還會埋怨資助力度太小。有不少貧困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和社會資助的幫扶下,完成了大學學業,但在畢業后,其中一些大學生對國家助學貸款不予償還;一些大學生對學校催繳貸款表示厭煩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業為到本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墊付了所欠學費,然而工作一兩年后,有些學生選擇跳槽,更有甚者,早已忘記企業曾經為自己墊付的學費。
2感恩教育對大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他人而單獨存在。人與人之間存在諸多關系,恩情就是其中的一種。“感恩”是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給予自己幫助的高度認可,并將付出真誠的回報。感恩并非與生俱來,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資助育人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懂得感恩、積極施恩的人一定是明禮誠信的人,時時處處知恩情,他們在實踐中定會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為有責任、敢擔當,受歡迎,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3大學生感恩教育的路徑思考
國家的資助政策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帶來了希望、信心和力量,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求得真知,習得本領。每位學生理應感恩,對于感恩缺失的現象,必須在資助的過程中,加強育人,創造條件,讓恩情永駐。
3.1拓寬教育途徑,夯實大學生道德品質
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旗幟鮮明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在學校道德品質教育層面,要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特別是感恩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并付諸實踐,莫讓這些道德知識書面化,給學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覺。在教師教學層面,高等教育重視知識的灌輸,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相結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資助育人層面,要教育學生領悟道德的重要性。個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社會,優良的道德品質會贏得社會的尊重,體現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可以在大學生中開展模范引領計劃,表彰那些懂禮貌、講文明、有愛心、盡孝道的好學生,宣傳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用情景融入的方式引導受助學生試想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得不到幫助,自身的感受如何?使學生真切感悟情操的境界,做一個有優良道德品質的人。
3.2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大學生責任感
責任是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良好的環境可以塑造人,人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能夠時刻體驗“責任感受”,將內在的責任感外化為責任行為,并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因此,高校就要重視營造“負責”的校園氛圍,依托校園廣播、宣傳欄、教育網站等媒介,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組織各類具有道德責任教育意義的討論會、辯論賽,使責任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并把“負責”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從入校到畢業、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的責任教育體系,將學生置于這一良好的氛圍中,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感。使享受國家資助的學生明白,有責任和義務去珍惜機會,努力學習,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簽訂了合同,就必須誠實守信,按時履約,負責到底。
3.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學生心理品質
在心理學理論來看,品德問題往往與個體心理有關。高校貧困生不僅面臨著物質匱乏的壓力,而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憂患意識是他們共同的標簽,但獨立意識和依附心理、追求上進與自我消沉、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也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從而導致價值觀的扭曲,沉寂于自己的偏執理解,認知不到他人賜予的恩惠,不能也不愿幫助他人,私欲代替了責任。因此,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必須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對心理貧困學生的專項輔導,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認識事物,修德博學、明禮誠信,知恩、感恩、報恩。
3.4開設法律課程,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
法制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高校將一個無知(犯罪)的人送到社會,就是給社會增加一個危險分子。”有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他們疲于專業文化知識的研修,很少接觸法律這一學科。高校應有意識地調整法律教育的內容設置,將專業教育與法律教育有機結合,這樣更有利學生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相關、在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增加學生學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法規、制度的敬畏感,使他們自覺按照要求,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三思而后行的習慣,凡事能從法律的角度去考慮,促進其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學法、懂法、知法的新型大學生。
3.5組織感恩實踐,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
大學生磨練個性、鍛造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會實踐。學校要積極組織和帶領大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始終貫徹“生活即教育”的原則,借助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際,開展“知恥感恩實踐”等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開展黨團支部活動、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研、寒暑假“三下鄉”、專業實習、畢業教育等多種形式的感恩實踐活動,使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將感恩意識轉化為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實際行動。當“知恩圖報”形成風氣時,人的良知將得到彰顯,境界將得到升華,生命將得到完善,整個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二、提高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措施方法
(一)傳統的教學理念必須革新教學理念是整個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是根本性影響影響因素。當前英語教學的實效性不高最終原因還是教學理念的滯后和不科學引起的。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認為,英語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詞匯、語法知識是學習的基礎。因此對這些基礎性的內容給與再大的重視和加強也不為過[2]。因此教學過程中將大量的精力都用砸這些基礎知識的強化過程中。最后使得學生都成為了詞匯達人、語法達人,但是仍然聽不懂、理解不了,也說不出來。為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從基本理念上糾正這種不良傾向,將英語教學的目的和目標放在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上來,進而平衡理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之間的關系,確保英語教學能夠在學生的能力上見到切切實實的效果。
國家獎、助形式的資助,主要是針對有生源地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的大學生。新生入學后,學生需持有民政部門蓋章的貧困證明并填寫家庭經濟困難申請表,獲得貧困認定等級,方可參加與國家資助政策相關的獎助學金申請、評選。事實上,存在著部分非貧困學生,他們通過老鄉、同學等社會關系,獲知國家無償資助的力度,為了騙取資助,使用隱瞞、謊報家庭情況等方式取得學校貧困認定。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在面對貧困資助過程中,認為資助是國家的幫扶不拿白不拿,“比慘、比窮”成為一些學生的常態,理所當然地認為“我貧窮我就必須要獎助學金”。相反,落選的同學往往會產生失落、厭學情緒,甚至會誘發師生、同學間的矛盾。導致個人不誠信的另一個原因是:部分同學單純對國家勵志獎學金榮譽的渴望。國家勵志獎學金除了給予較高金額(每年5000元)獎勵外,還有國家級榮譽證書獎勵,但這些只針對有貧困認定的同學。高校中,不乏一些學習成績好但家庭經濟并不貧困的學生,雖然他們對物質獎勵并不看重,但非常重視類似國家級的榮譽獎勵。于是,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隱瞞自身家庭經濟情況,爭取國家勵志獎學金。
(二)學校缺乏專業的資助管理隊伍,德育教育有待提高
按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強化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規定:各高校要加強學生資助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按1∶2500的比例,先行落實,并配備相應的專職工作人員。各高校陸續成立學校資助管理中心,但人員配備遠遠不足,落實到各學院無專職老師負責,資助工作往往由學院臨時指派輔導員兼任,輔導員工作繁忙時,則層層下派到學生干部進行日常管理。以開學為例:每年9月份是新生開學季,也是學校每年最忙碌的時期之一。開學涉及:學籍注冊、貧困認定、安全教育、軍訓等等一系列的雜事。學院助學金名單每年9月底之前要提交學校審核,公示后,10月底提交國家資助中心。新生助學金評選要先經過貧困認定,公示3—5天后才可以參加助學金評選,助學金評選結果經過3—5天的公示期,方可將最終結果報學校資助中心。在最忙碌的新生開學季,沒有專人配備資助老師的情況下,貧困認定結果及助學金人選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沒有被關注到。另一方面,學校在落實資助政策時,傾向物質層面的幫扶:“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更多地注重國家資助資金的落實和發放,精神層面上的關注、教育較少,導致學生缺乏感恩、誠信、回報社會的意識。
(三)社會缺乏規范機制
高校在落實貧困大學生資助之前會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進行貧困生的等級認定。鄉鎮級以上民政局或街道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是高校在貧困生認定及等級認定的重要依據,但在現有體制下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可信度較低。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很多家庭情況較好的學生,也能在民政部門開具《貧困證明》,究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資助資金主要是國家、地方、高校聯合資助,本地民政部門認定蓋章,無作為對其本部門沒有任何利益的影響,認定錯誤也沒有明確的懲罰措施,隨意性較大。國家權力機關的隨意性、無作為,不僅損害了自身的權威性、公正性,給高校認定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給身心逐漸走向成熟的大學生帶來了負面不誠信的錯誤引導。
二、強化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一)強化學生資助師資隊伍建設
各高校在相繼成立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基礎上,應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加強對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配備和培訓力度。除了學校層面有專門的資助工作人員外,更應強化對學院的資助工作人員的配備。同時應把握好資助的源頭:貧困認定工作。新生開學時,配備專人老師,對新生的貧困等級進行認定,經過同學互評、年級初評、老師核實、學院審核的方式層層把關,建立明確的“退出進入”機制———對家庭情況好轉的學生采用幫扶的“退出”機制、對因家庭變故等原因致貧的采取“進入”機制、對弄虛作假的學生給予懲罰機制,讓誠信、正直等正能量的形象在老師身上得到展現和弘揚,在無形中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建立健全貧困等級認定及獎助學金評選機制
各高校針對貧困大學生建立標準化的貧困等級認定及獎助學金評選機制,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各項考察指標進行量化,并下發至學院,各年級針對各專業學生的生源地、民族、家庭狀況等建立健全符合實際情況的認定、評選機制和辦法,切實執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每一筆資助都發放給真正需要的學生。
(三)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
大學教師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教書育人。資助工作除了幫扶、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物質困難外,更應注重在資助幫扶中的德育教育。學校資助管理中心每年應開展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人物的評選,樹立典型人物;開展征文比賽、圖片展等形式的“感恩、誠信”教育,樹立學生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回報社會的良好道德情操;通過學院層面讓每個年級積極開展“誠信“”感恩“”自強“”勵志”等形式的宣講活動,真正把德育教育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
(四)建立大學生資助誠信檔案
在資助育人的基礎上,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建立大學生資助誠信檔案,并直接納入大學期間獎助學金考評標準。對于那些為了騙取資助,使用隱瞞、謊報家庭情況等方式取得學校貧困認定,獲取資助金的同學,一經核實,取消其參評資格,沒收資助款,并將其欺騙行為計入誠信檔案,并重點給予其品德、誠信、勵志教育。
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的方法
1.了解課文題目,鍛煉學生看到文章題目后,結合題目提出要知道的內容,一般文章題目是整篇文章內容的概括,從文章題目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文章題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綱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文章題目提出問題。
2.文章內容要預習,好奇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確立一個學習目標,從而解決學生盲目閱讀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學習目標,學習效率和質量就會有明顯的提高。
3.讓學生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后提出問題。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提出的問題經常沒有辦法抓住要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給學生一些鼓勵,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從簡單到困難,給學生一個緩慢適應的過程,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課文、感知課文。
4.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模仿著提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示范。提出的問題要有實際意義,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提問。
三、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式探析
1.注重先學后教的教育方式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自主閱讀的教學方式,學生就要有主體意識。改變學生的惰性,在學習中不依賴教師,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先學后教。教師在課程開始前不要對教學內容做過多介紹,讓學生自己閱讀,在閱讀過程體會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獨特的感受,如果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就對課文內容進行介紹,學生就會有先入為主的心理,在教師的介紹下理解課文,缺少學生自己的理解,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活力,在課堂上自主探究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效率,不要過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閱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親身體驗閱讀的過程,有一套屬于自己的閱讀方式。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時間在自主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充分理解閱讀內容。不能只是大致閱讀一遍就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如果對文章內容沒有深刻了解,就沒有辦法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傳達給學生。但是如果對文章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就可以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就會對文章內容有獨特的理解。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想著畢業之后能夠憑著自己的專業技能生存,因此就將所有的經歷都投入到了專業技能的學習上,認為公共的基礎課程其實學不學習都可以,其實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這樣會造成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時候,文化素養不足,語文學習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所以說一定要先學好語文課程,這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其他專業技能的提升,語文教學在今后教學中的優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2)教材毫無特性
在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中,比較顯著的就是語文教材,從使用的情況來看,語文教材和其他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教材的模式都是統一的,這種語文教材在高職院校中其實是沒有任何特色的,而且由于高職院校和普通院校專業的不同,使得語文教材和專業學習的知識出現了脫節的現象,使得語文教材當中的內容沒有了什么真正的價值,再加上高職院校中語文教學的課程大多數都是被設置成了公共基礎課,因此有很多的學生并不會去學習語文課程,這樣也使得學生的專業發展會受到影響。
2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
(1)教學模塊的選擇
大學語文屬于高職院校公共課程中的內容,但是不要小瞧大學語文,它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根據大學語文的功能,按照實用性的特征來選擇相關的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模塊分為人文性模塊和實用性模塊,人文性教學模塊主要體現的是學生對感情的探討和分析,而實用性的教學模塊則是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專業的培養目標作為主要的出發點,全面的創新教學知識,改變語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形象,逐漸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選擇學生接受范圍內的教材
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文化方面的素養都是相對偏低一點,甚至很多學生的語文水平還只是停留在初中語文的水平,這對于專業提高是沒有好處的,如果此時你讓學生去學習文言文、古詩詞,學生會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所以在告知院校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生的興趣來編制出適合語文程度不高的學生學習的語文教材,可以選擇一些篇幅較短的,學生容易看懂的文章,在語文教材當中逐漸的融入榮辱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相關的內容。
(3)改變語文教學的方法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是自身的職業技能,所以說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是以職業為主的,所以說高職院校中的語文教學就要擺脫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素質情況將課堂的教學和社會的生活有效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理解升華為自身人格魅力的進步,這樣才能夠全面的提升高職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質,所以所高職語文教學一定要在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的前提下進行,不斷的改革教學的方法,一次來滿足教學的需求,高職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不斷的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此外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需求,可以采用問題教學的模式來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呢?
一、明確教師的職責。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這樣幾個方面的職責: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評價。
二、開發和提供充分的課程資源。
凡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和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獨特的人和事等等,它們對于密切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密切學生生活與實際的關系,提供學生盡可能優越的成長環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確立新的教學策略。
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在思考“在何種情形下學生學得最好”這個問題時,我發現在以下情況,他們有可能學得最好。
1、當學生對課文有興趣時;2、當學生的身心處于興奮狀態時;3、當學習內容老師能以多種形式呈現時;4當學生遇到對手的挑戰時;5、當學生發現知識與個人生活相關聯時;6、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7當學生被老師鼓舞和信任時;8、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9、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10、當學生對老師充滿熱愛和信任時。
那么,我們如能采用如下策略,將有助于增進教學中的學習效果:
(1)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和要求;
(2)教學方式盡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
(3)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
(4)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5)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
(6)強調理解而非死記課文重點;
(7)經常提示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聯;
(8)帶動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