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10: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一數學考試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課標背景下,學生數學學習必須講究方法。教學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特別是初一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知識內容淺,并多以教師教為主,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法簡單。
進入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文字發展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學生認知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加之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厭學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二階段學生明顯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一學生學習數學存在問題
(一)初一學生數學焦慮的調查。
在第一學期教學工作中,我觀察到一部分學生害怕記數學公式,對證明題嚴格的推理過程感到頭疼;常常在做題時咬筆尖,在草稿紙上胡寫亂畫,或呈抓耳撓腮狀;對數學考試更是感到恐懼。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這一部分學生存在數學焦慮。
為了解中學生數學焦慮的情況,我在所任教的中學選取初一年級的兩個班作了一次有關數學焦慮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調查學生對負性評價焦慮、數學知識焦慮、數學課堂焦慮、數學作業焦慮、數學考試焦慮、生活情景焦慮。
調查結果得出數據分析方法如下:對問卷中每道題的5個答案依次附上1、2、3、4、5分,然后將各題所得的分數加起來,對總分進行標準化,最后得出的值就作為數學焦慮的程度值。將這組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得出不同程度數學焦慮的界定范圍,它們依次是:2.9以上屬于高度數學焦慮;2.02~2.9屬于中度數學焦慮;2.02以下統稱為低度數學焦慮。最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部分中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數學焦慮,并且高度數學焦慮者占有37.5%的比例。
對數學學習有高度焦慮感的學生因為有很強的學習動機,迫切希望在短時期內提高學習成績,常常過高估計數學材料的困難,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于是他們總是處在“備戰”狀態,精神過于緊張,對學習產生較多的負面影響。例如一個參加考試的學生如果處于高度焦慮狀態,就可能會將試題看錯或作錯誤解釋,也許還會忘記重要內容,這樣答出的試卷就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實水平。
(二)對過度數學焦慮的認識有以下幾種觀點。
1.過度數學焦慮是一種疾病,是由數學而產生的一種恐懼情緒。
2.過度數學焦慮是某些人遇到數學問題時所產生的驚慌失措、無助感、思維混亂等不良反應。
3.過度數學焦慮是對數學情境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焦慮體驗。
4.數學焦慮是由數學問題和情景而引起的病態恐懼癥,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的恐懼感,急躁感等不良的情緒反應。
對數學學習低度焦慮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不夠興奮,對數學成績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
數學學習焦慮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它對學生的數學成績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有數學學習焦慮的學生上課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敷衍了事,不思進取等情況,應該徹底消除。
二、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方法與策略
根據學生學習的焦慮度、學習存在的問題和學習數學的環節等方面,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進行分層次、分步驟指導。
(一)把握起始階段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提升教師素質。
新課標下要求教師個人素質越來越高。既要有領導者的組織指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學生欣賞佩服的魅力,只有學生配合你,信任你,喜歡你,教師才能輕松駕御課堂,做到應付自如,高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2.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展開與折疊”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制作,同學們積極的認真畫、剪、疊,又互相驗證:畫的時候要注意邊與邊之間的關系。再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難為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一年級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側重消除學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的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向往著教師,向往著本學科。
3.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初一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初一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4.注重直觀教學,誘法激趣。
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于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征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么這樣的直線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征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任課老師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局限性,不能監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系,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指導。
1.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初一學生卻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等。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先粗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干,然后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后細細的讀,即根據每章節后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再次帶著研究者的態度去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并歸納要點,把書讀“懂”,并形成知識網絡,完善認識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三種讀法,形成習慣之后,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了。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方法的指導。
聽課是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初一年級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專注、專心聽講,激活其原認識結構,并使學生的信息接受與教師的信息輸出協調一致,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其次,要培養學生會聽,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后的小結,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作為教師,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
(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
(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
(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5)聽好課后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
(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
(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
(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
(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
(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告訴學生:只要掌握好了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3.思考方法的指導。
數學學習是初一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或“順應”,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于這種“同化”或“順應”的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于以下幾點:
(1)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會思考。
(2)從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究底的思考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
(3)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善思。
(4)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還有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于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4.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
完成作業是對一天學習情況的檢驗。然而,初一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
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后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后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
(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
(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5.數學寫法的指導。
數學解題書寫的方法很重要。而初一年級新生在解題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等問題。比如在學習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時,下列這些錯誤學生很容易犯,(-3)2=-32,(2×3)2=2×32,(3\\4)2=32\\4等等。還有在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8-8×(3\\2)2=0×9\\4=1,這主要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在教學中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易犯的錯誤。比如①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還要注意數學符號中數學演算的前提條件;②要將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③要訓練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更好的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這樣經過多形式、多層次去強化訓練,讓學生過好分析關、書寫關,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6.記憶方法的指導。
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才能記得牢,記得準。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克服遺忘,用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這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初中新生由于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比如①理解記憶法,因為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準,記得牢,所以必須“先懂后記”。②簡化記憶法,簡化記憶方法分兩類,一類是把文字“濃縮”之后記憶,另一類是用字母符號表達抽象記憶。③形象記憶法,內容形象、直觀、記憶就深刻、難忘,把知識形象化能幫助記憶。④對比記憶法,“有對比才有鑒別”把相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清異同,增強記憶效果。⑤口訣記憶法,將數學知識編成“順口溜”,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遺忘。⑥系統記憶法,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整體上掌握知識,可用關系圖來幫助記憶。此外,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各種記憶方法。
7.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善于總結才能提高。教師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還可以采用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當然,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以便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方向發展。
總之,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做一個合格的新課程的實施者。對初一年級新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必須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協調開展,持之以恒。要理論聯系實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農村初中數學后進生的原因
農村初中后進生的形成是家庭、學校及特殊的生活環境共同形成的,后進生制約著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后進生的轉化是擺在每個農村初中教師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感覺后進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思維能力滯后。農村初中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許多家長外出務工,很少對子女的數學學習作出科學的規劃和督促指導,一些農村學生進入初中后,知識內容發生了變化,但思維能力跟不上,造成數學學習十分被動。
2、后進生“死讀書”和“不看書”。“死讀書”型的學生可謂用功,他們什么都記,甚至書上的例題也記,這類學生初一數學成績還可以,進入初二就不靈了;“不看書”型的學生,平時除了聽課,做作業外,不注意看書,上課聽多少是多少,需記住的知識沒記住。
3、對學好數學信心不足。少數后進生為了不受老師批評,在做數學作業時習慣于參考別人的答案,甚至出現長期抄襲。而數學考試成績的連續滯后,又使他們常常處于被孤立、被歧視的地位,久而久之,慢慢養成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二、分類教學在數學后進生的轉化方法
1、確定多層次的學習目標。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老師總是對整個班級的學生制定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學習目標,比如學習一個單元,總是要求大家都要能完成相應的測試。這在教學條件相對優越、家庭輔導較多的城市學校完成目標不難,但對于農村數學后進生來說,達到這一標準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筆者在農村初中教學中總結到,給不同學生制定多層次的學習目標,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性的重要舉措,更是激發后進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關鍵方法。比如,在運用方程去解應用題的教學中,對于優等生提出一些相對復雜、過程轉換較多的試題;對于中等生提出一般性的題目,而對于后進生則提出最簡單的題目。按這三個分類方法提出不同的試題標準后,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分別獨立完成。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課堂教學的互動環節,要多問一些后進生便于理解的知識點,時刻注意他們的反應,當他們出現疑惑的表情時,要主動在相應的知識點停下來多問多講。這種確定多層次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確定多層次的學習重點。農村初中后進生一般都有強烈的學習愿望,但對學習重點、難點不能靈活掌握,有的學生總是徘徊在每一單元的第一部分,有的對一個知識點反復看反復想,糾結在一個無關重要的細枝末節上,往往使學習本末倒置。有的教師總是認為,對于一節數學內容來說,重點應該是一致的,不應該有個體差異。這種認識恰恰是忽視了農村初中后進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和規律。筆者在教學中總結到,有的學生記憶能力較好,對于公式、定理、定義一看就能記住,但記住不能于理解 ,這部分學生往往理解力相對滯后一些;有的學生運算能力很強,只要有數字就有濃厚的興趣,但全面貫通能力不強,前后知識點不能連貫;有的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強,講多少次的東西接受不了,一用圖形比劃立即迎刃而解。所以對同樣的學習內容,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重點,能很快達到掌握知識要點的功效。
一、數學學習如何找對方法?1、數學學習的2個層面
對于做數學題,我覺得,要從兩個層面來分析和解決。
(1)數學思維能力
這取決于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對題目類型的見識,以及主動性的探究。思維能力強的標識有二:一是喜歡鉆研難題;二是對于碰到的難題能比較快的想出解法。
這部分是需要“創造性”的。不好“培養”,也就是傳說中的天賦的部分。但其實就學校學習的內容而言,范圍畢竟有限,只要見得足夠多,也是能解決的。不是非拼“天賦”不可。
小學時就上數學思維班的孩子,一般這方面都會比較強。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說是數學技能)
做一道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設及到很多的細節,一個細節的錯誤,會導致全盤的錯誤。對人而言,出錯是不可避免的概率問題。要發展一套嚴謹的、工程化的解題過程,把審題(對已知和未知條件的充分分析)、計算、作圖所有這些操作都盡量的標準化、規范化、最優化,才能避免低級錯誤。
這部分需要人能夠做到像機器一樣,精確、嚴格。
由于這部分工作相對刻板,而且更依賴于習慣養成,很多孩子沒有學到。
一般好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師好到一點一點地去規范和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一般最多也就是糾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為),畢竟這太個性化,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氣和心和”帖子中說初一數學老師規范她家孩子數學操作的描寫,我很羨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師(來自老師方面的要求比家長說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這一點上做得很不好。表現就是:簡單題錯誤比較多,“粗心”。(當然,心理緊張因素也會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說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會更加看重第一個層面,覺得這代表“聰明”;而輕視第二個層面,覺得這只是低層次的勞動,“不是我不會,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實遠非如此,如果沒有熟練到成為習慣,到做題時,根本就沒機會去想)
這兩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隨著課程難度的提高,題目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這兩個層面的相互牽制就越強。實際解題時,需要“工程能力”步步為營的推進,也需要“思維能力”突破關鍵點。
就當前應試而言,顯然把簡單題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進解題過程更有效。
2、數學考試的2個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數學的填空題和選擇題,很奇怪。問他為何不做“壓軸題”?他解釋說,“最后一題的最后一問分不多,又費力,還不如先把填空題和選擇題練熟一點。”當時覺得他的這個想法有問題,但問題在哪卻有點模糊,于是忍著沒和他爭論,且讓他先練著再說。
昨天就這個問題請教了孩子的數學老師。老師支持我的意見,認為基礎題有作業就夠了,自己練,還是應該重點練壓軸題,這是有“畏難情緒”。“畏難情緒”這個詞讓我覺得“豁然開朗”,前天寫周末日志的時候,就特別的寫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業都是按照化學-物理-語文-數學的順序來寫的,當時就感到這個順序表現了某種問題,但并沒有歸納成型,現在看來,就是老師說的這個“畏難情緒”了。
仔細考慮后,我覺得這里實際上存在兩個層面的策略:
(1)考試策略。
就考試而言,每一分的代價是不一樣的,總體而言,試卷上基礎題占分比例高,所需代價小;難題占分比例低,所需代價大。
前幾次周測,就是太想滿分,想為最后一題多留點時間,導致前面的基礎題做得比較毛糙,最后難題得分了,簡單題卻到處起火。
所以考試的時候,做到“基礎題不失分”比“挑戰難題”更重要。具體來說,就是要有放棄難題的勇氣,“不慌不忙”的把基礎題做到位。
(2)練習策略
從練習的角度而言,心理學認為在“鄰近區”進行挑戰性的練習,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就數學而言,在基礎題部分進行練習,實際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應該要做自己感覺稍微有點難,但經過努力又能解決的題,才能起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對我家孩子而言,壓軸題就正好是這樣的題。
所以平時練習需要重點練習“難題”,逐步的把“難題”變成自己的“簡單題”,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孩子的觀點,是模糊了“考試策略”和“練習策略”,因此是不合適的。有了老師的意見加持,和上面比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談了談,很順利的說服了他。準備以后每天做1、2道壓軸題。
二、至于文科,思維導圖如何幫助記憶?以前在論壇中討論,受到一位家長意見的觸動,“歷史的學習,我不看你的計劃,讓孩子合上書本,能寫出什么?”,就開始跟孩子一塊進行了一項“大工程”。
為了做到“合上書本,能寫出東西”來,我能想到的辦法也就是盡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個思維導圖軟件,跟孩子把歷史課本從頭到尾的過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個單元,每個單元耗時大約1小時。開始時比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好。3個單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覺,5個單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覺。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課本,看這句話的意圖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維導圖上。整理過程中,發現孩子存在下述主要問題:
1、分不清重點。
有些很無關痛癢的舉例論證的例子,孩子把它當做了重要的“史實”;而有些很重要的觀點性的表述,孩子卻忽視了。
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很多意義什么的,背的很溜——當然這也是需要的——但是卻沒有跟相應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
3、看書、背書和做題有點脫節。
整理完后,又根據孩子的課堂筆記,把老師講課的邏輯結構整合進去。從筆記看,老師補充了不少答題很重要的標準說法,對于材料的詳略處理跟我們自己整的也有較大差異,老師的重點更突出。整個整理累計花了約10個小時。
雖然類似的大綱在孩子的教輔書、習題冊上都有,但是自己從原始文本整理出來,效果還是不一樣的。
這樣的一個整理,我覺得非常有用處。對于孩子應該如何閱讀課本,如何把課本和老師的講課相結合等都非常有用。應該是能提高孩子的看書、聽課效率的。可惜做得有點晚,現在的課程節湊已經無法繼續整理另外幾冊了,等體育和實驗考完,不知道會不會能找到時間。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暫時擱置了,還沒有按這個方式進行記憶和復述練習。可見的收獲是,孩子開始用這種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識了。有點遺憾沒有早點教他這樣做。在此也感謝那位家長的提醒(雖然當時并非針對我)。
三、思維能力對于孩子的成長究竟有多重要?前幾天在論壇中的一個其他家長寫的帖子,有家長善意的提出了批評,認為孩子在課業上投入的時間過度了,恐怕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會毀了孩子的”。
因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況很相似,無論是成績還是學習狀態。看到那位的家長的批評,后來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時間少得多的情況下成績更好,不禁讓我思考了很久。
其實班里存在個別特別優秀的孩子,遙遙領先;另外存在相當多的孩子,他們雖然努力不比最優秀的孩子差,但卻只是在二線沉浮。這后面應該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從那位家長的后續評論“歷史的學習,我不看你的計劃,讓孩子合上書本,能寫出什么?英語試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時間去總結了,你的所謂的錯題有沒知識點是一樣的,是知識面不夠、詞匯量不足還是重復性、習慣性錯誤?
學習必須要刷題,但每份卷子我們學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這些方面作為家長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還專門教過他思維導圖的畫法。對于試卷分析、作業錯題分析,也經常在孩子做過之后,我再幫他做一遍,幫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這方面的能力總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