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9: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市道路綠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2-0210-01
1 前言
城市的整體建設是一項基礎的公共活動,其是集建筑、社會科學、生物等于一體的綜合項目工程,其服務的對象是社會全體成員。城市道路是一個城市的構成骨架,是城市景觀面貌的直觀體現。綠化對于城市的美化作用.就猶如音樂譜上跳動的音符.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面貌和環境質量。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城市環境的破壞卻越來越嚴重。人們渴望擁有一個清新、干凈、舒適的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城市道路的綠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而道路綠化設計和施工都存在一定問題的。
2 中小城市道路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道路綠地斷面布置形式單一,道路綠地率低,道路綠地斷面布置形式單調,綠地斷面布置形式為一板兩帶式的道路達60.7%,約有85.7%的道路綠地率達不到《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中對綠地率的規定,而老城區綠地率更低,甚至為零。
2.2 運用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簡單。配置形式單一尤其是行道樹樹種應用種類更少,主要集中在國槐和懸鈴木、垂柳等幾種,植物群落穩定性弱,生態效益差。表現在行道樹一般都是單排種植,隔離帶內以金葉女貞、紅葉小檗、小(水)蠟或圓(刺)柏等修剪構成的組團形式居多,道路植物配置的觀賞性不強,景觀效果也不突出。
2.3 季相景觀不豐富植物是園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它的四季變化既是其對氣候的一種特殊反應表現,又是城市園林景觀中人們感受最為直接的景致,也是唯一能使人們感受到生命變化的風景。“春花、夏蔭、秋色、冬綠”是對園林植物配置的總體景觀效果要求。城市在道路綠化存在的情況是:春季觀花喬、灌木較少,秋季觀葉樹種較少,且彩葉樹種少,沒有觀賞特性,沒法顯得城市生機和活力。
2.4 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表現不足許多
中小城市通過園林植物配置表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方面做得很不夠。如牡丹在某種意義上是菏澤的象征,但在菏澤道路綠化和街頭綠地中應用較少,不能形成地方文化特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3 道路綠化施工的幾個問題
3.1 道路綠化施工應由具備資質的建設隊伍施工
道路綠化施工由具備資質的建設隊伍施工,這些隊伍技術力量雄厚,施工設備齊全,專業化水平較高,這樣的隊伍又能夠遵守道路綠化招投標相關制度施工質量標準和規范及相應的監理制度,使道路綠化的施工質量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3.2 道路綠化施工前的場地清理
道路綠化在施工前往往綠地內遺留大量的建筑垃圾、堿性灰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或者回填土為地層深處的死板土。這就需要施工前測定土壤的理化性能,對土壤的理化性能,如酸堿性、有機質及土壤硬度等進行詳細測定,以利于改良土壤,有利于綠化植物的成活和生長。增施有機肥、摻砂摻粘;清除綠帶內的建筑垃圾;對涂層的死板土采用客土的方法;對土壤酸性的,可采用大水澆灌或在土壤摻人一定比例的石灰予以解決。
3.3 解決好行道樹的營養面積和透氣鋪裝問題
城市道路兩側由于埋設有多種市政管線,因此給道路綠化尤其是行道樹留的營養面積都較小。按照園林樹木營養面積學說“樹木的垂直投影面積是樹木根系分布區,即營養面積”中年樹木根系分布略大于此,老樹則不及此面積。解決好這些矛盾,地面鋪裝應采用透氣、滲水材質的鋪裝材料、嵌草鋪裝材料或增大樹池的面積。為避免行人踐踏,如樹池略低于路面,可建設略高于路面的池墻,池墻可用鑄鐵欄桿,簡潔美觀大方。
3.4 解決好苗木定向培育和新品種引種馴化問題
道路綠化施工中往往需求苗木數量、苗木規格偏大、品種較多。因此可供道路綠化的品種、規格均不足。一條路的苗木往往因為買不到苗木而設計更改。即使有同一品種,也需不同規格、不同苗圃才能湊齊,由于苗木培養方法不同,生長勢、顏色、分枝點等也不同,影響整個道路的施工質量和景觀效果。解決好上述問題,就是按照城市道路綠化的需要調集科研人員搞好定向育苗,有計劃地開發新品種,培養多品種大規格的苗木;并使用新方法搞好苗木儲存,保證反季節施工,作到四季植樹。同時做好新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使新品種適應城市道路綠化的新環境,做到品種多樣化。
3.5確保道路綠化工程建設資金到位按城市規劃的標準,道路中綠化用地通常達30% 以上,而綠化建設資金就大多數城市而言,往往占整條道路建設資金的5%~10%,投入規模顯然較少因此確保道路綠化建設資金到位是有效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
4 中小城市道路綠化發展對策
4.1 增加植物種類
豐富季相景觀增加適用于行道樹的植物種類,避免道路景觀雷同;增加觀花喬、灌木植物種類和觀色葉植物種類,營造豐富的季相景觀效果;重視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的應用,利用其形態、花期各異的特點,增加景觀效果,提高綠化覆蓋率;對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種類加大應用范圍,協調植物的應用比例。
4.2 加強喬木、灌木、草本花卉的應有研究
豐富園林植物,完善城市道路綠地多層次、穩定的生態植物群落景觀城市道路綠地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行道樹種植中多用單一樹種,問題相當嚴重,應努力開發城市道路綠化樹種,豐富植物多樣性及道路景觀。應加強城市道路綠地灌木層建設,完善喬灌草等多層次結合的植物生態群落,以增加道路綠地的葉面積系數,發揮較大的生態效益,改善道路環境。
4.3 加強垂直綠化、景觀立體綠化、拆墻透綠等綠化延伸城市道路綠化空間,豐富道路整體綠化景觀效果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道路交通繁忙,可供道路綠化的空間有限。努力挖掘道路綠化形式,提高綠量,豐富道路綠化景觀,成為道路綠地景觀發展的挑戰。垂直綠化、立體綠化、拆墻透綠延伸了道路綠化空間,將平面綠化發展為立體綠化,將專用綠化、公園綠化等各類綠化景觀通過拆墻透綠,融人道路綠地景觀中,豐富了道路綠化景觀的形式及整體效果。拆墻透綠,使單位專用綠地和道路綠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可豐富道路綠化景觀,開闊行人視野,減少圍墻的壓迫感,使整體外部環境的改善,加大了生態群落的生長范圍,使群落的物種更加豐富和健全。
4.4 重視鄉土植物的應用
鄉土植物資源是進行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礎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證。對于鄉土植物資源,應該積極開發,合理利用,避免因所謂的檔次不高而拋棄不用,造成植物資源的浪費。引入外來植物,必須經過科學地調查和分析,避免帶來生物入侵的問題或是盲目追求所謂名貴樹種,而超過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1 引言
城市道路綠化工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包括設計、施工和養護。工程強調進度與質量,強調實效,實用與美觀,強調后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所以說,城市道路綠化施工影響深遠,它不僅僅是有美化道路的作用,還有著更為深遠,更為廣泛的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 2 道路綠化施工要點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頒布,為城市道路綠化工程施工與驗收提供了詳細具體的標準。因此城市道路綠化施工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點。2.1做好施工前準備工作 在掌握設計意圖的基礎上,依據設計圖紙對現場進行核對,編制施工計劃書,認真做好場地平整、定點放線、給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會加快施工進度。特別要注意的是城市道路綠化施工時,首先要弄清楚綠化施工范圍內的地下各種管線及管網的走向和位置,給后續的施工奠定基礎。 2.2 按設計圖紙施工 城市道路綠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設計要求藝術地種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設法使植物盡早發揮綠化美化的作用。如不嚴格按圖施工,將會歪曲整個設計意念,影響綠化美化效果。施工人員對設計意圖的掌握、與設計單位的密切聯系、嚴格按圖施工,是保證綠化工程的質量的基本前提。但還是要注意有關道路兩側行道樹樹種的選擇上的問題,盡量選用當地鄉土樹種,利于成活,減少工程造價;選用樹形長勢不會影響交通視線的樹種,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綠化施工上尤為重要。例如河北省某市區的街道綠化行道樹就有選擇樹冠長勢為傘形的樹種,致使此路段的交通受到嚴重影響,雖然起到了綠化美觀的效果,但卻忽略了社會效益等其他因素。
2.3加強施工組織設計的應用 根據對施工現場進行調查,確定編制施工組織計劃。落實施工進度的實施,并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對進度計劃進行適當調整,保證工程進度計劃的實施,控制好施工工期。對施工組織機構要明確工程各個部門及管理人員的職責, 以及各工程組的所屬關系及負責人。人員安排要根據施工進度計劃,按時間順序安排。依靠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能夠有效的提高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及工程造價。實現企業和社會的雙贏。 2.4 專業施工技術要點
城市道路綠化的施工技術要點主要包括樹木栽植過程中的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樹木修剪等工作。2.4.1灌溉新栽的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要優先灌水,長期定植的樹木可后灌。夏季是樹木生長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陽光直射、天氣炎熱的中午做好不要澆水,中午時葉面灌水也不好。灌溉時要作到適量,根據樹木生長的習性,因樹、因地、因時制宜地合理灌溉,保證樹木隨時都有足夠的水分供應。樹木定植以后,一般一周之內需連續灌水3~5次,直至澆透為止。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來水、經化驗可用井水、河水等其他水源。2.4.2施肥 樹木成活進入正常生長狀況后,可以追加淡薄的肥料,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則。施肥工作應在松土除草后進行。對于比較貧瘠的土質,在進行樹木栽植前應該進行土壤的改良,加施有機肥或無機復合肥,以利于樹木的生長。 2.4.3病蟲害的防治 其方法主要有藥物毒殺和生物防治2種,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要掌握病蟲的發生規律,利用綜合防治,抓住有利時機用最少的人工和藥物取得最佳效果。對于城市道路綠化,其病蟲害的防治又與其他綠化工程有著不一樣的性質,城市道路綠化病蟲害防治的戰線較長,且面臨著周邊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所以要根據其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的方法。 2.4.4修剪
對于城市道路綠化工程的樹木修剪工作來講,因受道路交通等原因的影響,其修剪工作更應該要及美觀與安全統籌兼顧。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進行各種樹木造型的修剪工作。盡量展現各種樹木美觀的效果,提升城市道路的觀感效應。就道路綠化工程為例,要保證樹木種植的成活率,達到預想的綠化效果。為保證移栽樹木的水分平衡,必須在樹木起挖、運輸、種植過程中減少根系受傷、減少樹冠失水,對樹冠進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時用浸濕的草繩繚繞樹干,采取適當的遮蔭等養護措施。
①城市道路綠化是指在道路兩旁及其分隔帶內栽植樹木、花草、護路林等。城市道路綠化對城市的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體現在城市道路綠化與交通安全性。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夠有效地引導車流與人流的集散,為交通運輸的安全流暢起到輔作用,也會較好地豐富城市道路立面,緩解駕駛司機的視疲勞,優美的自然景觀還能夠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②城市道路綠化能夠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城市衛生狀況。城市道路長期受到汽車尾氣、煙塵以及噪音污染,道路綠化中的花草樹木可以吸附滯塵,吸收有毒有害氣體,還能有效減少噪音對道路行人及周圍居民的影響。城市道路綠化也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做出貢獻,植物葉面通過蒸騰作用調節和降低氣溫,當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0%,氣溫改善明顯;如果達到50%,可以基本消除夏季酷暑現象。③通過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建設良好的綠地結構,可以營造生態性與藝術性兼備的植物群落,貢獻優美的綠地空間。景觀效果優良的城市道路綠化,不僅自身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常常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互動,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與性格。
2 城市道路綠化養護常見問題與管理意見――以天津市為例
天津市多退海之地,又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客觀環境使得這座城市的鹽漬化土壤較多,鹽堿土壤、土質退化和土壤污染是目前天津城市綠化建設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然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天津需要廣泛的土地開發和利用,與之配套的城市生態建設也對土壤提出了較高要求,不良的土壤條件對綠植的生長發育造成阻礙,也限制天津城市綠化的發展。天津城市道路綠化除了需要解決自身環境影響外,還需要結合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措施保證綠化效益的最大化。在實際建設管理過程中,其城市道路綠化栽培養護方面存在較多值得注意的問題。
除了在設計施工時因缺少對環境和植物生長的科學理解造成的植物配置不當外,道路綠化養護方面,存在盲目引用外來種,缺少措施保護致使植物死亡現象;水肥管理不當,土壤板結、貧瘠,樹木生長不良;修剪強度過大,樹木生長瘦弱,喪失隱蔽功能;缺少與交通部門的協調,樹木修剪不當,遮擋交通標識;灌木的修剪間隔過長,灌木叢美觀性較差,且對司機的視線造成影響;缺少日常護理措施,殺蟲、防寒保護不及時、不到位等。由于城市道路綠地位置的特殊性,相關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是綠化養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基于天津的土壤條件和發展現實水平,應積極展開對鹽堿良、水鹽動態調控方法的研究,或使用土壤改良劑,保證城市綠化土壤的質量達標;鄉土樹種的缺乏對天津綠化樹種選擇造成一定阻礙,相關設計人員也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避免因設計失誤造成的資源浪費和養護困難,綠化設計要與現有養護水平相一致,注重適地適樹,盡量選擇易于成活,生長健壯,病蟲害少的植物種類。
一、前言
城市道路綠化是北京園林綠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能夠分割汽車與汽車、自行車、行人,能防止眩光,誘導視線,和起到遮蔭等多種功能,通過多年來幾代園林工作者的辛勤勞動,目前北京市的城市道路綠化的整體景觀效果已經凸現出來,例如北京的二三環,以及四五環已成為幾條綠色的項鏈,裝點著北京。但是,大面積的城市道路綠化給養護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養護管理好現有的城市道路景觀環境,任重而道遠,與城市道路綠化工程施工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由于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和道路綠化環境的特殊性,通過本人多年的實踐,對城市道路的養護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方法。
二、城市道路綠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道路綠化環境的特殊性:
城市道路綠化苗木的種植環境主要是中央分割帶和行道樹,其特點是:土質堅硬、雜質多、土壤污染嚴重、種植面積相對較小等特點;行道樹的種植成排成行,樹種較為單一,易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易發生病蟲害。
(二)城市道路綠化作業環境的安全問題:
由于城市道路綠化管理作業的場所主要是中央分割帶和路基兩側的綠化帶,作業人員的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三)融雪劑對城市道路綠化的影響問題:
每年冬季的融雪劑是造成行道樹大量死亡的一大殺手。通過對融雪劑對行道樹影響的調查,每年至少幾千株植物失去生命。例如長安街沿線、西外大街、二三環等部分路段中心隔離帶和分車帶綠籬,每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枝、死亡現象。特別是今年四月道路兩側樹池危害嚴重,造成大量的多年生大樹出現干枯的現象,綠籬明顯出現干枝、死亡。每年都進行大量的補植,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國家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并造成土質的惡化。
(四)城市道路綠化養護管理存在的其他問題。
近幾年北京的綠化養護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整體的綠化養護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過分強調短期效果,不重視生長規律,往往是苗圃搬家式的種植。
2.過分強調當時景觀效果,不考慮苗木成活率及生長,片面注重大量采用山苗、大規格苗木和全樹冠的大樹移植。
3.養護管理沿襲老的養護管理方法,創新不夠。
二、城市道路綠化樹木養護的措施
(一)冬季養護管理
冬季,在北京地區,特別是在道路兩邊一般的地形開闊,空氣對流,加上高速行駛的車輛帶動風速,引起樹木的劇烈搖擺,容易導致樹木根系受到損傷,并加快了樹木水分的損耗,降低樹木御寒防凍、防寒的能力。在冬季可以采用以下的防凍保溫措施:
第一、纏樹干的措施:例如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道樹對法桐落葉喬木冬季防寒處理用所料布纏裹樹干,把樹干包嚴,再用草繩纏上,即保濕又防寒,再用地膜把樹根部保溫防寒,使次年的法桐成活率達到99%。
第二、搭風障的措施:例如雪松等樹種在北京越冬困難,特別是春季風大使雪松適應能力降低,可以采用搭風障減弱風速,保證樹木的安全越冬。
第四、建保溫棚:對于當年栽植的大葉黃楊,小葉黃楊和鋪地龍柏等苗木,面積較大時,采用一般的防寒措施不太理想,可以根據面積大小,用木條和無紡布搭建保溫棚的方法,即可使苗木安全過冬。對于疏植的大葉黃楊、紅楓等苗木可用無紡布包裹的方法進行防寒。
第五、對根頸培土,蓋地膜:在綠帶內的河南檜、玉蘭等苗木,灌完凍水后在樹木整個樹坑內覆蓋地膜,然后根頸培土20—30cm的土堆。利用細土將四周培實。這樣既能防止凍傷植株根系,同時又能減少水分蒸發。
第六、覆土封壟:對當年新栽植月季,在灌完凍水后覆蓋30—40cm的土堆,一般不做修剪,過早的修剪會導致“燒條”現象,一般待來年開春后再進行修剪,。
第七、樹干涂白防凍:這是行道樹冬季防寒、防病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新植落葉喬木,涂白時間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涂白的配比度為:水:生石灰:硫磺粉:鹽=40:10:1:0.5。高度一般1.2m。同一路段區域高度一致,可以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
(二)春季養護管理
第一、在春季苗木管理,防寒材料不可突然式過早拆除,要采用逐漸過渡的辦法,防止苗木的不適應。保溫棚拆除根據天氣,一般北京的防風障拆除時間在4月初、清明過后。為了以免使樹體遭受風害,提前在保溫棚東南側打孔放風,待樹木適應后在全部拆除。
第二、澆水、施肥:春季管理以增加地溫,適時澆足春水和增施有機肥為主。通過樹木的澆水、施肥,能使樹木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還利于生根。實際中,行道樹施肥可采用棒肥,是在樹池四周用釘子打孔,埋入棒肥,可起到追肥的作用。
(三)夏季養護管理
第一、夏季的養護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同時道路中心隔離帶和綠化帶中色塊的造型修剪,一般結合一年兩次的養護大檢查及五一、十一來進行修剪整理。
第二、夏季的養護主要以病蟲害的防治為主,由于行道樹受小氣候多樣性、人口密集的影響,病蟲害的發生時間不齊,不易防止。同時防治過程中還得考慮對人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植物天敵的保護。近幾年來,一直在推廣使用生物防治,如:采用新性引誘劑防治葉柄小蛾、蘇云金桿菌防止天蛾,滅幼尿防止尺蠖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秋季養護管理
秋季的養護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澆凍水和施肥。
合理的凍水即能保證植物的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護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風的冬季,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來年萌芽。澆冬水要根據天氣變化不可過早澆灌,導致新芽徒長。在十月份減少澆水的次數,增加抗旱性。最后一遍凍水澆到結冰封凍為最佳。
同時,秋季合理進行施肥,有利于促進植物的生長和樹木的木質化,同樣有利于植物的安全越冬和來年的生長,這就要選擇好施肥的時間、種類和施肥量。
三、城市道路綠化草坪養護的措施
冷季型草坪,春季要澆好返青水,并加強施肥,并梳理枯草,把腐爛的草用絲扒梳理干凈,并打孔后施復合肥。然后澆水,刺激草坪的新根萌發和增加肥力。增強抵抗病害的能力,才能安全越夏。
夏季根據要求10—15天修剪草坪一次,修剪后要及時噴藥,或灌根25%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可控制病害的發生。在七月份天氣濕熱時,對草坪的生長不利,也是草坪休眠期,養護最困難的時期,應按及時清除枯草層,因為枯草層往往存在大量的病原物,是新病害的病源來源,同時原來的枯草層減弱了通透性及早清處。另外在高溫、悶熱、連陰雨期間要每周或放晴就開始噴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白菌清等農藥,交替使用可防止褐斑病、腐霉菌枯萎病、和鐮刀菌的枯萎病。
秋季雨水變少后天氣變涼一般病害減輕,草坪銹病發生嚴重。例如可以采用1000—1500倍的粉銹寧進行防治有很好的效果,但要與速保利、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
四、城市道路綠化色帶養護的措施
綠籬是萌芽力和成枝力強,耐修剪的樹種,密集成帶狀栽植,具有分隔的功能和優美的造型。如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紅葉小檗、檜柏蘺、小葉黃楊是常用的綠籬造型樹種。
近兩年隨著彩葉植物的增加,使用彩葉樹種組成的色塊,如:紫葉矮櫻、迎春、連翹、棣棠等,都是大環境綠化常用運用的樹種。但在修剪上有著不同的修剪方法。道路中央分隔帶修剪,以能擋住人的視線1—1.2m高為宜,要修剪的橫平豎直,整齊美觀。為使綠籬生長茂盛,由于植物的生長高度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式。
五、城市道路綠化中應注意的其他問題
(一)安全問題
在道路綠化養護作業中,應在200米分別設置防護標志,并設專人疏導車輛,設置車輛閃光器。提示車輛在上下橋施工時,要在上橋的底部開始提前設置,防止司機進入盲區。
養護作業人員要佩戴反光背心,在自行車與機動車分道帶上,如躍過馬路澆水,要把澆水管順直,以免摔傷行人和自行車。
近幾年噴灌的快速發展,中央隔離帶,水車澆水將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滴灌、微噴來取代。既節約水又保證了車輛的安全。
行道樹的修剪易同行人和車輛發生矛盾。要設置警戒線,碼放安全隔離桶。
(二)行道樹的修剪問題
行道樹主要以美化市容,改善城區的小氣候、夏季降低溫度、滯沉、遮蔭為主要功能。
行道樹修剪需擴大樹冠,優美了樹形,調整紙條的伸展方向,調節營養物質的合理分配,抑制徒長等為目的,同時也是老樹復壯,增加了保溫遮蔭的效果,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增加通風透光主要手段之一。
行道樹的主要修剪時間一般在冬季。冬季修剪的方法主要有:截、疏、除蘗。行道樹修剪是要設有專人維護現場,防止大枝砸傷行人和過往車輛。高壓線附近作業要注意安全,必要時要請供電部門配合。行道樹國槐既有典型的:三叉、六股、十二枝的冠型。分布均勻,夾角的枝條作主枝,其余分期剝芽、或疏枝。冬季對主枝留40—80cm。剪口芽留在側面,經三到五年反復修剪即可形成杯壯樹冠。如國槐大樹對樹木的內膛枝和過密的枝進行疏剪,達到通風透光,防止病蟲害調整整個樹形,并能階梯式。保留上樹枝,方便修剪作業,也使樹形美觀。
在日常的養護生產中,樹木與高壓線的距離、和路口的交通設施的配合直接關系到行人和車輛的安全。每年的春季都將配合供電、交通、通訊進行安全排查。對高壓線15米范圍內的高大樹木進行修剪,同時得對妨礙司機視線的交通標志信號燈位置的樹木進行修剪。修剪過程中要保證安全信號清楚顯現,保護行人和車輛的安全。
(三)融雪劑問題
對于融雪劑的危害,特別是油松、側柏等均怕鹽水的侵害。不得不進行被鹽水侵蝕后的土壤改良和換土。把鹽水侵蝕后的土壤去掉30cm,更換土壤。切不可圖省事亂澆水、補苗。不可用灌水稀釋土壤鹽堿性的方法取代換土。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是指城市道路綠地范圍內的喬木、灌木、草本及地被等綠化植物和綠地范圍內的噴泉、座椅、花壇、亭廊等小品組成的以視覺為主的景觀,兼顧游憩功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凱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到構成人們對城市印象的心理因素有如下五個方面:路、邊界、區域、結點、標志。其中道路在許多人印象中占統治地位,因為人們對城市的了解,城市印象的形成都需要在道路上完成。因而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成為一個城市彰顯其個性魅力及地域特色的重要地段。據《漢書》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海濱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原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我國自周秦時期就沿道路種植行道樹,行道樹樹冠又可覆蓋于路面之上,其在城市綠化覆蓋總面積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時常與給水、排水、供熱、供氣和電信等城市基礎設施用地混合配置,可以改善道路衛生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美化道路景觀,還具有交通安全的功能,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廊坊市地處北緯38°28′至40°15′,東經116°7′至117°14′之間,位于華北平原中東部。全市地貌比較平緩單調,以平原為主,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風沙,秋季秋高氣爽,冷熱適宜。廊坊境域北起燕山南麓丘陵地區,南抵黑龍港流域。北部與北京為鄰;西部與保定市的涿州、雄縣、高碑店接壤;南部與滄州市的任丘、河間、青縣相連;東部與天津市的武清、寶坻、薊縣交界,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發展經濟的獨特區位優勢。既得近海開放之利,更占接受京津輻射之先,具有形成北方市場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的趨向。占盡交通優勢的廊坊,在道路景觀建設中可以帶狀為主,在發揮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形成多功能復合結構的綠色網絡,突破平面“線”形的局限,構架具有空間意義的“綠色走廊”。
一、廊坊市道路景觀建設現狀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元素在道路上的排列具有方向性,人們沿著不同的交通路線活動,可以得到不同的景觀序列,沿道路展開的“綠色走廊”將城市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在河北省城市建設三年大變樣工作順利開展的大背景下,給城市的人們帶來繁榮發展的機會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隨著城市規模和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廊坊市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存在一些不合時代要求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城市的形象和環境,而且還關系到投資環境的建設。
1.道路綠地預留不夠
由于城市道路規劃與城市道路綠地建設脫節,如新華路,道路規劃并沒有考慮足夠的道路綠化用地,路段分車帶僅僅靠欄桿進行分隔,更有甚者如建設路,這不僅使街道景觀殘缺不全,形態不整,而且也增加了行車安全風險,而綠化分車帶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降低損失。
2.城市道路綠化種類過于單調
廊坊市很多路段如愛民西道,采用的喬木為懸鈴木,灌木為小葉黃楊,種類單一,導致道路景觀效果差,季節性景觀變化考慮不足,植物景觀設計缺乏藝術構思。
3.城市道路綠地缺乏整體性
廊坊市道路綠化沒有依據城市定位和城市歷史風貌來開展,導致整體風格不統一,城市特點不突出,個性特征不明顯,形象性差,反映不出時代氣息。
4.道路綠地景觀缺乏地域特征
就廊坊市目前的道路綠地景觀狀況,其設計在盲目的模仿,如光明西道,缺乏設計師自己的獨立審美意識和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致使城市的地域性模糊,這不利于維系城市文脈的傳承,不能夠反映和記載城市的發展變化歷程。
二、廊坊市道路綠地景觀的設計理念
基于實地調查,對廊坊市道路景觀現狀做了一個較為客觀的分析評價,總結其道路綠化的缺點和不足,進一步探討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理念。
1.符合人的外部空間行為習性的設計理念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公眾,公眾的外部空間行為習性決定了城市道路綠化的形式。首先是人的視覺特性。人對道路綠地空間的感知是由視覺特性決定的,其行進速度影響了對道路空間的感知。一般人在道路上活動時采用的都是俯視,這樣比較容易而自然地進行觀察,行進速度較低者,對道路綠化景觀空間中景物的下面部分印象較清晰,對其上面部分印象較淺;在駕駛中行進速度較高的情況下,行車不緊張時駕駛員才會觀察與交通無關的景物,對景物以整體印象為主,而且景觀細節部分往往被忽略。其次由道路形式決定的線形觀賞,將人局限于對“綠色廊道”的序列觀賞,冗長的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既要避免給行人帶來單調感,增加其多樣性的變化,豐富景觀層次,又要強調整體性設計,為駕駛者留下一個完整的城市道路綠網印象。這就要協調好道路綠地景觀要素與城市道路其他景觀要素(如臨街建筑、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等)之間的關系,保證同一條道路的綠地景觀具有完整性,不同道路的綠地景觀既有共性又有區別。如同一條道路的綠地景觀設計可采用統一的基調樹種、圖案紋樣、配置手法等,而在細部設計、色彩的運用上可以適當的變化,避免景觀的單調。就城市的整個道路系統網絡來說,可以依道路的等級、性質、在景觀中的作用來確定道路綠地的寬度和總體布局,這樣就能使不同道路具有相同的歷史文化,相同的行為習慣,相同的城市肌理,這樣的共性可提升城市的整體性形象,加強自身的個性特征。
2.特色性設計理念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要素中最能體現地方特色的就是植物,選擇可以表征當地特色和當地地域特征的植物作為城市的市樹和市花,在道路綠化時作為基調樹種廣泛種植,為避免道路景觀單調,一個城市的基調樹種應以某幾種鄉土樹種為主,還要區別于相鄰城市的基調樹種。另外配置一些觀賞價值高的、環境效益好的樹種,豐富道路綠地植物種類。
3.可持續性設計理念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堅持可持續設計可以使道路綠地景觀處于穩定的發展狀態,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不必要浪費,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可持續設計需要進行分期實施,在建設初期須將速生樹和慢長樹結合起來栽植。速生樹可以滿足近期景觀效果,而慢長樹維持道路綠地長期的景觀效果。
三、結語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設計理念需要結合時代主題,隨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與此同時還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設計的過程中融入城市的歷史文化,結合城市的自然風貌和城市的發展定位,營造體現城市特色的道路綠地景觀。在建設過程中分階段有效地控制道路景觀的實施,充分反映設計的意圖,使道路綠地景觀形成更加系統、開放,更加人性化并符合時展的潮流,進而提高城市城市道路綠地的景觀品質。
參考文獻:
[1] 呂正華.街道環境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
社,2000.
[2] (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城市綠化是栽種植物以改善城市環境的活動。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根據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特點和演替規律,使植物群落成為為綠化的基本單元,在城市中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城市綠化的效益在于它能創造綜合效益,首先,城市綠化對城市生態環境產生的效益體現在:因綠地面積增加產生的降溫增濕、改善氣候條件,凈化空氣污染物,創造舒適的小氣候環境等作用。其次城市綠化能產生社會效益,體現在:城市綠化不僅能增加城市空間綠地面積,還能對城市產生較強的美化作用,體現賞心悅目的美學功能。
二、城市綠化中常見問題
1、綠化規劃設計問題
在從事城市綠化工程施工時,經常會遇到綠化規劃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這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首先房地產商在開發樓盤時,往往重視建筑總平、建筑單體以及住宅樣式的設計。這是因為建筑規劃需要經歷較為嚴格規范的審批程序,而對于樓盤中的景觀綠化規劃不需要嚴格的審批,因此往往不被重視。由于景觀綠化的規劃不要審批,開發商在規劃時往往憑自己的主觀意念,權力常凌駕于設計師之上,主觀臆斷,對設計師設計的作品改來改去,有時甚至面目全非,這種“下指導棋”式的設計常常讓設計師倍感無奈。另一方面,景觀設計師的專長是設計,著重于對樹種的整體形象如樹冠、高矮、大小、氣味、葉態及季相變化效果的認知。掌握樹種的生態習性、適應性則非設計師專業知識范疇。這種專業上的差異往往造成設計師的設計方案和地方生境存在一定的誤差,使得一些樹種不能適應當地生境的要求。由此可見,純粹由設計師設計的綠化規劃方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綠化規劃監管體系。一個規劃設計在進入實施之前必須經過規劃設計屬地專業團隊的審核,如同建筑規劃一樣,由專業團隊對規劃設計進行分析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之達到當地生境的要求。監管措施得當有力,人們對景觀綠化規劃設計的重視程度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相應也會對從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于城市綠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2、綠化樹種的選擇問題
植物元素是城市綠化中最基本的要素,而植物對生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有著不同的生態習性。園林設計師不是萬能的,他們在從事設計時對植物元素的采用多數是建立在對植物外在的認識上,而對該植物的生態習性并不了解。因此設計師常身臨其境,現場勘察。盡管如此,仍然不能避免在樹種的選擇上出錯。如南種北移問題,氣溫是決定因素。北種南移又有濕熱問題。2008年的低溫天氣使福州多數桃花心木受凍嚴重,而桃花心木在石獅并未受凍。落葉樹銀杏、楓香在南方生長欠佳,甚至不能正常轉色,使得季相變化不明顯而達不到預期效果等等,這些都是設計人員無法預計到的。
3、苗木規格問題
大規格苗木的景觀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作為主景樹,大規格苗木往往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主景樹一般都要求樹形優美,高大、樹冠完整,如桂花、香樟、小葉榕、廣玉蘭、白蘭花等。這些樹種適應性廣,樹形優美,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在生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采用是必要的。在標志建筑周圍、入口等景觀要地也需要配置一些大規格苗木。但是,苗木規格也不是越大越好,更不能泛濫。除了成本高外,胸徑20 cm以上的苗木一般都不是苗圃地培育的,而是從野外挖掘的。苗木工作者先從拆遷、征地、老廠房等綠地中購得原栽大樹,然后將其移至苗圃,經培育成活后進入市場。由于利潤空間大,一段時間曾經盜采盜挖成風,如桂花、香樟、廣玉蘭、小葉榕、羅漢松、紫薇等,盜采盜挖相當嚴重,這些大樹在移植過程中由于措施不當實際上成活率并不高,這對于古樹名木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挖掘嚴重的地區實際上對當地生態環境還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慎用大樹實際上也是對大樹資源的一種保護。此外,大樹的采用也有較大的風險,其管護水平要求很高,又有“假活”現象,管護不好就會容易死亡,造成巨大損失。應該摒棄那種盲目求“大”、以“大”為“檔次”的綠化行為。
三、城市綠化設計的原則
1、適地適樹,優先選擇鄉土植物
適地適樹是選擇綠化樹種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道路綠化規劃中應該遵循的首要原則。某些城市在綠化建設上“不差錢”,忽視本土的氣候特點和地下環境條件,片面追求名貴樹種,其結果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綠化效果,還造就一批失敗的道路綠化景觀。必須看到,城市綠化系統有其多樣和復雜性,植物本身有異質性、地域性、適應性,鄉土樹種是長期自然演化的結果,對本土的適應性、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生命力都經過實踐的考驗。同時,鄉土樹種苗源多且獲取容易,成本較為低廉,具備地方特色,大面積推廣和種植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2、突出特色,形式布局、植物配置個性化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綠化要盡可能的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同時,在縱橫交錯的城市骨架里,又要設法不同于其他道路,突出道路本身的形象和個性。因此,在概念上,應該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深入了解并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筑物、設施、色彩、歷史文化等既有景觀,從而在設計上突出道路自身的特色,避免其成為片段的堆砌和拼湊。在具體的處理手法上,如以喬、灌、草搭配,立體種植,營造自然森林景觀;落葉與常青樹種搭配,建設優美的道路綠化帶;花季不同的植株搭配,使之達到四季景色不斷又各有特色。一言以蔽之,既要多采用自然的配置形式,又要勇于打破傳統,力求多變、清晰、明快,提升道路識別度,打造道路特色。
3、共同呼吸,注重綠化景觀與周邊環境互相和諧
城市道路綠化既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大地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道路綠化設計要服從該地區的綠化總體規劃和總體城市規劃,與周邊環境和諧共存。形象地說,一個良好的道路綠化系統,是可以和周邊環境“共同呼吸”、可以賦予道路周邊環境以靈性的。周邊環境也同樣作用于道路綠化系統,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城市道路綠化應與道路環境相協調,與路域外的環境相協調,應有機的融入周邊環境之中,符合區域、城市、地塊之間應有的景觀連續性和整體性,成為城市渾然天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統一規劃,合理安排附屬設施空間
城市道路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要承載多項市政公用設施,如道路照明、交通設施、地上桿線、地下管線等。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一些道路綠化建成多年后,需要破土進行地下管線的鋪設;一些道路建成之后,發現道路兩側的綠化隔離帶寬度不夠,綠化用地不足,無法達到綠化效果、形成景觀。以上現象至今在我們的城市仍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道路規劃時缺乏總體規劃設計意識。因此,綠化建設必須與其他道路附屬建設同時進行,做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城市道路的綠化和其他附屬設施,應該齊頭并進,相互協調,不可偏廢。同時,在綠化規劃設計時,也需要有一定前瞻性眼光,對于綠化檔次和品位,應該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把握,避免日后重復建設。
結論
道路綠化是城市設計中重要的一環,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現代都市對于道路的要求早已不僅僅只限于承擔交通功能,道路還是城市景觀的載體和組成部分。優美的城市環境、怡人的道路綠化,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舒適的生理要求,既代表著一個城市直觀的風貌形象,也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因此,城市道路綠化的設計是生態意義和景觀意義的雙重設計,唯有充分遵循生態環境自身規律,充分考量人、車、路、環境和諧統一,才能創造出親切、舒適、具有生命活力的綠化
我國現屬于快速發展中國家,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是,生態問題,卻是困擾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話題。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融化,珍稀動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面臨滅絕,城市空氣PM2.5的重度污染,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從最基本的方面去看待,從最根本的問題上解決。
城市化的加快,綠地的大面積開發,不合格的工廠廢棄排放,以及現在日漸普及的汽車尾氣排放,都是加速地球環境污染的根源所在。而在這些發展速度過快的城市中,沿海城市的問題更加嚴重。污水廢水的排放,直接流入海洋,水是萬物生長之根本,水資源遭到破壞,我相信地球最后一滴水必定是我們自己的眼淚。我生活在南部沿海城市,對于海邊濕潤的氣候有一定的感受。那么,沿海城市在發展的同時,要如何才能讓城市園林綠化跟上自然的需求呢?
首先,對于城市道路而言,綠化美化彩化是必不可少的,在苗木的選擇上,也是一大挑戰。沿海城市風大,空氣中水分含量高,且靠近海邊的風帶有一定的鹽分,其次,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沿著海岸線形成的大面積的沿海灘涂,長期以來,許多地方的沿海灘涂都被人們所忽視,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植樹和苗木載種,是開發利用沿海太土的有效途徑。
在沿海灘涂種植苗木的最基本條件是苗木的耐鹽堿性,能夠在沿海咸濕環境中生存下去的樹種有刺槐,紫穗槐,白蠟樹,大王椰,木麻黃等。種植這些樹,尤其是具有根瘤菌的樹種以后,林地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這些樹成林砍伐以后種植水杉,杉木和竹子,都可以成功,對空氣質量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也增加了沿海道路的美觀性。
對于城市道路綠化帶的要求,相對而言不那么苛刻,只需要選擇耐風耐高溫耐雨水的苗木種植即可。對于現代化的城市道路,綠化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城市的發展速度,人民素質,城市風貌,都與這個城市的景觀設計息息相關。特別是高速路的進出口,大多數都是8車道為主,那么如此寬闊的道路,綠化帶就是這個城市的招牌。在苗木選擇在,高層苗木以大喬木為主,作為遠觀的主體植物群,大喬木樹高根厚,對于鞏固土壤有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以防風固沙。中層植物群以紅葉石楠、夏娟等。底層植物群,以色彩鮮艷和生長力強為主,常見的有矮牽牛,白晶菊,紅背桂等。而道路中間綠化帶,則以宮粉夾竹桃和紅花木和福建茶為主,這樣既可以美化了道路綠化帶,同時也促進了空氣質量的提升。
對于高層建筑群來說,綠地面積并不能被完全利用,所以,以現在的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而言,可以采取一種最環保的綠化方式:屋頂綠化。現在大多數商城和樓盤的樓頂,其實都是可以利用的大面積的綠化用地。當然,這對于綠化灌溉的要求也很高。屋頂綠化,是解決目前城市綠化率最有效的途徑。可以改善熱島效應,降低頂層溫度,進而減低耗電量。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素,綠化用的泥土、隔濾層可以使用建筑廢料,物盡其用。同時還可以隔音,調節雨水流量等優點。當然,這對于屋頂的防水系統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簡單的在屋頂鋪一層草皮就完事的。要防止滲水;防止根部生長到建筑物;確保植物能承受風力;植物的品種能否適應長期暴曬的環境和城市的濕潤氣候;以及后期的打理、灌溉、排水等問題。
屋頂綠化相對于城市道路綠化,不受地形的限制,不受人流量和車流量的限制,也不受道路變化的限制,是最有效快捷的提高城市綠化的途徑,但是其技術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一片居民區采取了屋頂綠化,那完成植物鋪種之后,需要專業的人來對植物進行維護,這就涉及到一個人工費用的問題,是由物業來負責,還是由專人負責,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屋頂綠化有利有弊,防范措施沒有做好,那就會變得百害而無一利。
Abstract:The author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ity road landscape by the re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ity road landscape,and optimized the theory of Road Landscape. This thesis elaborated the concept,function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city road landscape by analyzing the study of city road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 To realize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resented the principle of human design and practical design in designing the city landscape,using some theories in the Landscape Studies,which will be reference for the city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words:city;roads landscape;Humanity Design
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人們逐漸關心路邊造景等一系列美學。在美國道路景觀美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道路景觀進行美學評價。歐美地區對道路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對生物物種的生態影響,及道路對景觀格局和過程的強烈改變。上世紀90年代,道路對于生態系統的破壞與劃割使得道路附近的植被遭到不同程度損害;之后美國一些學者將道路轉到了與網格劃分的及其它領域。2002年,Forman等人出版專著《道路生態學:科學與解答》,詳細論述了道路學的形成基礎與發展過程。
國內道路景觀的理念初期發展較為迅速和全面,且不斷有論文對道路景觀進行評定。進入21世紀后,中國道路學研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研究內容由單一的物種影響,逐步與景觀學中的格局分析相結合。張鐿鋰通過研究公路對沿線景觀格局的影響,表明道路導致沿線景觀破碎化程度及景觀多樣性加劇。部分學者通過各種評價體系對道路景觀進行了評價。
1?城市道路景觀的概念與功能
1.1?城市道路景觀的概念
城市道路景觀是當今世界上的熱點問題,道路作為一種基礎性設施,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隨著景觀學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道路景觀學。既研究道路、道路網絡空間結構和功能時空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機理,進行道路景觀評價及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和保護道路景觀中的各種要素,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并具有生態、文化及美學價值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1.2?城市道路綠化的功能及應用
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文明,但是過快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不小的資源浪費。人為因素越來越影響到地球的平衡,各種惡劣的環境現象出現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表現,是貫通城市的血脈。人們為了減輕城市熱島效應而修建花壇,栽植樹木,起到了區域性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城市道路景觀的生態效應也逐步顯現出來。《城市意象》一書中指出道路作為第一構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導性,其它環境要素都要沿著道路布置并與之相聯系。它們之間又有一定的空間屬性:當公共場所與商業區的換乘,居民小區與辦公區的混合式搭配等體現了多種配置的功能和利用是一種滲透式。從物質與精神構成上來看,道路既是城市的“血管”又是城市印象的因素(圖1)。街道不僅是人們生活與人文精神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是見證城市的變遷與歷史文化構成,是城市靈魂的表現。如上海浦東的世紀大道、南京東路步行街等(圖2)。因此,道路建設反應了城市文化藝術內涵,街道與整體的完美平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一種可行之道。
2?城市道路景觀的人性化設計
2.1?遵循植被成片的特點
道路景觀植物主要以群植和片植為主,通過豐富多樣的植物,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植物景觀。以白蠟、欒樹為基調樹種,不同景段選用不同的常綠喬木作為骨干樹種,并配以適當比例的落葉喬木、開花色葉小喬木、灌木及植被,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各種類型植物根據不同的景觀主題分布于道路兩側綠化帶中,以純林如紫玉蘭、櫻花、紅葉李、紫薇等,和混交林、闊葉針葉混交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等方式組合搭配。
2.2?以單元為設計單位
道路綠化設計時要精心選配植物和有節律的序列栽植,在統一中求變化。樹種與樹種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如樹形、色彩等),引起統一感,但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這樣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體現自然生態風格。
2.3?采用塊狀的設計方法
植物配置切忌過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糾纏于細節。空間上采用多層次種植、平面簡潔有序、線條流暢、色調明快并富于節奏感,強調整體性和導向性,注重道路景觀的整體效果,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序列。運用重復的方法在總體風格基本統一的前提下,各路段又自成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4?綠化與城市人文特點相結合
在綠帶設計中,結合所城市人文特點,做一些相關主題的人文綠化景觀設計,把自然綠色主線與人文文化主線緊密結合,將人文融入自然之中。如結合綠帶設計人文長廊、小型文化廣場或設置一些能反應當地城市人文、歷史特征的藝術小作品等,來增加城市道路綠地系統的藝術性和景觀性。城市道路空間是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市民在此空間內活動,形成一個城市獨特的人文環境,也反映出一個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精神面貌、文化修養和道德水準。
2.5?城市行車道的植樹形式
2.5.1?樹帶式
在道路規劃設計時,在道路兩側,位于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人行道或混合道路外側設置帶狀綠地,種植行道樹。較為寬闊的主干道有時也在分車綠帶中種植行道樹,以進一步增加景觀空間綠量和環境生態效益。帶狀綠地寬度因用地條件及附近建筑環境不同可寬可窄,但一般不小于1.5m寬,至少可以種植一列喬木行道樹(圖3)。
2.5.2?樹池式
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圖4)。單棵樹的種植可以以正方形和圓形修筑,一般池高20cm以上,避免行人踐踏。假如樹池略低于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墻,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池墻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做成,設計應簡單大方。
圖4?樹池式(百度圖庫)
2.6?人性化設計的理念
2.6.1?安全、衛生、健康
安全是指道路景觀綠地設施、游憩方式等不會對人和車構成潛在的傷害及危險。設計者要認真考慮各種設施的安全性、人車關系等因素,在設計中消除安全隱患。衛生原則要求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綠地維護衛生狀況的難易程度,設置足夠的衛生設施,使道路綠地能夠始終保持整潔的外貌。在設計中要考慮到植物的搭配對人體健康是否有益才能使區域景觀內呈現有效的設計和體現園林藝術內涵。
2.6.2?發揮城市道路的生態效益,體現地方特色
與自然共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人們通過營造城市道路景觀抵御人與自然的分離。道路景觀不僅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區域生態環境,更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做出貢獻,發揮出顯著的生態效益。
現代城市硬質景觀風貌的趨同,客觀上要求道路景觀來反映地方特色,展示城市個性。所謂有地方特色,道路景觀具有當地獨特的文化內容或地方形式。源于本地的藝術構思和藝術手法造就道路景觀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和風格,如在道路綠地中體現城市歷史,表達某種地方精神,采用某種地方藝術符號等(圖5)。
2.6.3?體現藝術效果與簡約搭配
人行道景觀設計要滿足人們的視覺審美功能,也不能過于強調幾何圖案的繁瑣和色彩的金碧輝煌等。這樣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產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使景觀枯燥乏味沒有任何靈動宜人之處,也產生不了藝術效果。簡約也提倡個性化的藝術設計,它強調設計中對景觀的內涵與本質的高度提煉,但不是脫離實際,也不是照搬和模仿。簡約的設計是一種個性張揚且無偏差的設計,大塊范圍的處理能提高美感和舒適度。所以簡約是一種低能耗的高效視覺引導。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道路景觀綠地,也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圖6),一種現代社會的層次感的提升。形式上的美感,更能體現現代生活內容和生活情趣,讓人們在感受美景的同時也能體驗到一定的文化、藝術、歷史甚至哲理,達到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
2.6.4?空氣凈化與降低輻射傷害
據某園林科研所進行的城市空氣粉塵量測定結果為良好,樹木和草坪的減塵率為 30.8%~52.7%,16.0%~39.3%,這證明了植物景觀帶對空氣具有良好的降塵效果。同時,許多植物自身能分泌出殺菌素,對很多病原菌有良好的殺滅及抑制作用。同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對局部地帶空氣含氧量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夠改善區域內的大氣環境和光照,給人和動物提供一定量的氧供應和調節紫外線。因此,植物對于道路景觀環境氧氣濃度的調節是有積極作用的。
3?小結
城市道路景觀學在我國是一門較新的領域,由于起步晚研究重點不突出,再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的造成這門學科發展滯后。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成果我國的道路景觀設計難免會出現一些庸俗的現象,這就需要豐富的人才資源和熟練的專業水平。當時代的腳步邁入21世紀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加上人們重視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使得這門學科重新得到重視與發展。從道路的發展到景觀,再到人性化的景觀布局與設計,使得這門學科以較快的速度得到大力發展。由于城市道路景觀存在各種缺失,學科發展與相關研究工作滯后,因此,我國城市道路景觀的現狀仍然有一個探索與思考的過程。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要體現低碳環保,與城市園林景觀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融為一體,降低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生態環境達到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章家恩,徐琪.道路的生態學影響及其生態建設[J].生態學雜志,1995,14(6):74~77.
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由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組成,在設計中必須合理解決行人與車輛、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矛盾。通常是利用側石或者綠化帶把人行道和車行道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以分隔行人和車輛,保證交通安全。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交通組織應否分隔還是混行,則應根據道路和交通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而定;不同的交通組織,它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在橫斷面上的布置型式也相應不同。
根據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的不同布置型式,城市道路橫斷面的布置有以下四種基本型式:
1.1“一塊板”斷面
把所有的車輛都組織在同一個車行道上混合行駛,車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在劃有快(機動車)、慢(非機動車)兩種車道線的街道,機動車在快車道上行駛,非機動車在慢車道上行駛,在不影響交通安全的情況下,它們的車道允許相互臨時調劑使用,即允許車輛臨時超越分道線;在快、慢車道不分的街道上,機動車在中間行駛,非機動車靠右側行駛。在特殊情況下,也可把一塊板的車行道專供某種車輛行駛。
1.2“兩塊板”斷面
利用分隔帶(或分隔墩)把一塊板型式的車行道一分為二,分向行駛,在交通組織上起分流渠化作用。在兩條對向行駛的車行道上,可劃分快、慢車分道線分流行駛;也可不劃分道線,快、慢車混合行駛。
1.3“三塊板”斷面
用分隔帶(或分隔墩)把車行道分隔為三塊,中間的為雙向行駛的機動車車道,兩側的均為單向行駛(彼此方向相反)的非機動車車道。
1.4“四塊板”斷面
在三塊板斷面型式的基礎上,再用分隔帶把中間的機動車車行道分隔為二,分向行駛。
2、布置型式的比較
(1)交通安全。三塊板和四塊板比一塊板、兩塊板都要安全。這是由于三塊板和四塊板解決了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相互干擾(易產生交通事故)的主要矛盾,同時分隔帶還起了行人過街的安全島作用。(2)行車速度。一塊板和兩塊板型式,由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合行駛,互相干擾,車速較低;三塊板和四塊板因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流行駛,互不干擾,車速一般較高。(3)照明。三塊板比一塊板容易布置,能較好的處理綠化與照明的矛盾,照度均勻,可提高夜間行車速度,并減少因照明不良而引起的交通事故。(4)綠化遮蔭。三塊板上布置多排綠化帶,遮蔭效果好,在夏季對行人和各種行駛車輛均感到涼爽舒適,同時有利于黑色路面防曬、防泛油。(5)減少噪音。三塊板的機動車道在中間,由于綠化帶的隔離作用,噪音對行人和沿街居民的干擾較小。(6)造價。一塊板占地最小,投資省。三塊板和四塊板占地最大,但有利于地下管線的敷設,非機動車道亦可采用較薄的路面。主要適用于主干道上。
3、各種布置型式的適用條件
通過以上的分析比較,可見四種橫斷面型式都各有優缺點和適用條件,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作技術經濟分析,因地制宜采用。
(1)一塊板適用于建筑紅線較窄(一般在40m以下),總體交通量小,非機動車不多的情況。在用地困難拆遷量較大地段以及出入口較多的商業性街道上可考慮采用,但由于安全性能不高,目前這種型式在大城市使用較少;(2)兩塊板適用于城市次干道(機動車輛多、非機動車輛少),利用行車道中間的乙型護欄或者交通標線分割對向車流,減少對向車輛相互之間的干擾,保障交通安全,尤其對夜間行車較為有利;兩塊板型式對綠化、照明、管線敷設均較有利;(3)三塊板和四塊板適用于道路紅線較寬(一般在40m以上)、機動車交通量大(≥四條機動車道)、車速高、非機動車多的主要干道,這種形式不僅能夠分割對向的機動車道,保證行車安全,而且能夠將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通過邊側綠化帶或者樹池隔離,以便有利于自行車和行人的安全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目前在城市主干道上使用較為廣泛;(4)四塊板從組織渠化交通、保證行車安全和提高車速的角度來講,是最為理想的,但由于這種型式占地很寬,故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建筑密集、道路狹窄的市區,是無法實施的。它主要用于城市快速路上。
4、各橫斷組成部分的設計
基于對通行能力行車安全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客觀要求,道路橫斷的各個組成部分需要慎重確定。
4.1 機動車道寬度
機動車道的寬度包括機動車車身寬度及兩側橫向安全距離(側向擺動距離)。遵循國家現行城市道路設計規范的制定思路,然后參考國外規范,結合國內城市的實際調查數據,考慮車道寬與車速的關系,為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達到最大,考慮影響通行能力、安全等其它因素后,道路上行駛車輛理想的車速為40km/h左右。當計算車速為50-80km/h時,考慮設置50cm的路緣帶后,最內側車道、中間車道、外側車道的寬度皆取3.75m。當計算車速為40km/h或更低時,以40km/h作為常規目標車速,車道的寬度可考慮取3.5m,兩側路緣帶的寬度可取25cm。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路段受制于道路寬度的影響,交叉口進口車道寬度,小型車可采用3.0m,混入普通車和鉸接車的車道與左右轉車道可采用3.5m,最小可取3.25m。
4.2 自行車道寬度
根據歷年來深圳市主要道路的非機動車流量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城市機動車道的拓寬和道路路網的完善,市民出行方式正在改變,道路上的非機動車流量在逐年減少,1992~1996年,主干道的非機動車流量平均降低13%,1996~2000年,主干道的非機動車流量降低31%。而且隨著大運量的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建設與發展,自行車的流量還有進一步的下降趨勢(是否放在結尾)后再趨于平緩。目前非機動車流量最大不超過2300輛/h(一般道路流量保持在700輛/h,因此無論按照理論還是實際觀測的通行能力取值,單向規劃兩條條自行車道就可滿足客觀需要,并將其設置在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兩側分隔帶的位置,寬度在2.5米左右,與車行道擺放在不同高度,且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實踐證實效果良好。
4.3 中央分隔帶的寬度
分隔帶的作用主要是分隔對向或同向車流,同時也是道路景觀與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帶通常有四種形式,即雙黃線、欄桿、分隔墩和綠化帶。綠化帶式的中央分隔帶的作用很多:可以減少對向行車的危險性;可以供路段上的行人過街設置安全島;可以為交叉口進口道增加左轉車輛專用道及行人安全島;可以在中央分隔帶上設置路燈及標志牌,為車行道提供更良好的照明及指示;可提供掉頭等。根據規范,雙向超過四條機動車道時,考慮到行人過街安全、道路景觀及路口拓寬的要求,尤其是為了保證劇增的對向機動車行駛交通安全,城市道路應設中央分隔帶,規范的分隔帶一般最小寬度要求2米,行人過街安全島的最小寬度為1.8米,由于使用過街安全島的不僅有行人,還有自行車,故確定的最小安全寬度即中央綠化分隔帶的最小寬度為自行車的車身長―2米。考慮到交叉口進口道時必須增加車道數,可利用中央綠化分隔帶增加左轉車道,故其寬度也可設置為5米或8米:5米為一條車道加上安全島,8米為2條車道加安全島,8米還可以基本保證路段車輛調頭的安全需要。這個數據與美國的研究數據基本吻合,同時考慮了城市的具體情況,具體采用哪一個值可根據道路綠化分隔帶的總寬度及道路交通的實際需要確定。
中央分隔帶上的綠化特點及要求:植物應以灌木或花卉為主,一般不得種植喬木,配置應形式簡潔,形狀整齊,排列一致;綠化應阻擋對向行駛車輛的眩光,在距相鄰機動車道路面高度0.6~1.5米范圍內,配置植物的樹冠應常年枝葉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4.4 兩側分隔帶的寬度
兩側分隔帶一般分隔路側帶與機動車道,建議一般寬度采用3.0米,這樣既可以保證向內拓寬布置港灣式公交站時,不致于對沿線的路側帶(人行道)造成很大影響,也可以為道路遠期拓寬機動車道預留位置,保證綠化帶和自行車道、行人道的整齊、美觀。
4.5 公交車停靠
針對公交車的數量劇增與公交優先政策的進一步確立,公交車專用停靠道與港灣式停靠站對于道路交通影響越來越重要。深圳市不少主要道路上公交車線路很多,各線路車輛同時到達的幾率相當大,往往同時出現多達10輛左右的公交車一起停靠,這時極容易對后面的車輛及相鄰車道造成影響。針對港灣式停靠站亦無法解決的這一難題,在紅線較寬的道路路段上,可以考慮在車道外側增加一條車道,作為公交車停靠專用道,一方面可以保證停靠車輛與其它公交車之間不相干擾,另一方面,在標志性道路上使用這種車道還可以保證綠化帶及其他設施帶的完整性,此外,需搭載乘客的出租車也可以使用這一車道,不致影響內側車輛的正常通行。公交車專用停靠道的寬度以目前道路上使用最普遍的公交車的車身寬度為標準確定,考慮停靠時的安全要求,一般用2.5~3m。一般路段還是應該采用港灣式停靠站,具體設計參考規范規定,但停靠長度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5、城市道路橫斷綜合布置原則
結合道路橫斷面各個組成部分的闡述,其綜合布置應考慮以下各方面:
(1)行人與機動車互相分離,機動化與非機動化車輛分離,加強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車的速度,減少三者之間的互相干擾。道路使用主體中,機動車、行人雙優先;橫過馬路時,自行車與行人優先級相同。(2)增加道路綠化率,合理布置綠化帶,以人為本,使行人與騎(自行)車人直接感受道路景觀,提高行人的舒適度。綠化帶的樹種選擇,一般中間綠化帶不宜種植喬木,應以灌木為主,應保證行車視距;兩側綠化帶可考慮喬木與灌木相結合的綠化布置。道路綠化率應滿足《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要求。(3)保證沿路管線的布設,根據發展需要確定管線走廊的合理寬度,方便管線維修,減小管線改造對機動車的影響,減少對行人、非機動車的影響,降低管線維護成本。(4)應與沿線自然條件和建筑物相互配合協調布置;對城市的天然水如海、河、湖泊應充分利用,設計成風景優美的海濱或湖濱道路;沿線大型建筑物的高度與路寬應有適當的比例,使之協調美觀。(5)基于TDM要求,考慮蓬勃發展的小汽車工業,在保證小汽車行駛的同時,提倡公交優先,設置公交專用道及港灣式車站。(6)標志性道路的橫斷面除公交優先之外,為保證沿線各種設施帶的整齊劃一,考慮設置公交專用停車帶,減少對機動車及路側帶的干擾和破壞。(7)中間分隔帶的設置一般應滿足自行車過馬路最小安全等待寬度,在主次干道上要考慮路口進口道左轉拓寬需要,在部分主干道或標志性道路上要考慮車輛中間調頭需要。(8)應考慮近、遠期結合,城市道路設計中應注意節省工程費用,節省城市用地,各組成部分的布置既要緊湊,又要留有余地。
根據上述的綜合原則,理想道路(主干道)橫斷面模式如下圖:
6、實施與管理
總而言之,道路橫斷面的規劃,應根據道路交通的特點及發展變化趨勢,考慮影響其組成部分的各種因素,制定適應不同道路等級、不同道路性質的規范性可選圖則,通過規劃管理部門的評審后立法,形成地方性的規劃法規,保證道路橫斷面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形成一條龍式的連續程序,結束混亂不堪的惡性循環,使道路上減少交通擁擠、提高運作效率,加強環境保護,美化道路景觀,改善市民生活空間,保障行人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美]美國各州公路與運輸工作者協會著.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西安公路學院、西安公路研究所譯.公路與城市道路幾何設計,陜西,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圖分類號:U41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12)02-0040-09
無論按景觀生態學者將城市景觀空間分為“塊狀一廊帶一基質”還是將城市意象分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性建筑物”,道路景觀對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意義。一座城市的靈魂——歷史文脈、價值追求、城市個性都會反映在這座城市的景觀形態中。由于人們進入城市通常是從道路切入的,所以城市道路景觀形態對城市形象就顯得更為重要。當我們提出城市道路景觀需要強化文化自覺時:這個“文化”首先指的就是先進文化、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城市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以及生態文化;這個“自覺”則是指要以這些文化來作為我們的城市道路建設的指導思想,并將這抽象的精神文化轉化為可視的、具化的道路空間形態,融入城市街道景觀中。因此,如果承認中華民族有優良的民族文化,每個城市所處的地域有它特有的地域文化,那么中國的每座城市的道路就理應有它的景觀特點,而非“千街一面”、“萬路同景”。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城市道路在景觀建設中追求的應是不同城市不同街區道路景觀的“異”,而非“同”。
一、古今中外道路建設中的文化價值取向
古今中外,凡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文明體,均可以從其道路的景觀形態中去發現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內涵。
1.古代道路景觀中的精神文化
(1)中國古代文化在道路景觀中的表現
中國古代文化在道路景觀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在御道、官道(驛道)和神道上。
御道古人認為人有尊卑貴賤之分,皇帝是天子,位處萬人之上。這種思想反映在建筑空間上就是“高為尊、低為卑,中為尊、側為卑”,表現在道路建設上就是皇帝通行的御道必定位處道路的中央。如東漢的都城洛陽的御街、宋代東京開封的御街都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這種王尊民卑的道路空間形態。
秦代馳道也是如此。據載,秦馳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所謂“三丈而樹”是指處于五十步馳道中央的三丈路面,“惟皇帝得行”,“諸候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所以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反映在道路景觀上就是:代表國家形象的御道在空間形態上分為三:中央部分高于兩側,道中是皇帝的行道,道側是百姓走的。
驛道反映在驛道上的道路景觀主要有牌坊和亭。通過牌坊形成的道路景觀,表達當時社會所弘揚的思想價值與倫理道德,能產生極大的文化氛圍營建效果。而亭則是古人為表達情感和休憩在道路兩側建的建筑空間景觀,是道路的一種附屬物,而非僅是園林建筑。
牌坊。在道路中央樹起標榜“仁義禮智信”等價值取向的牌坊,就是道路景觀對古代倫理價值的自覺宣揚。安徽歙縣棠樾村的自東北向西南巍然排列、氣勢非凡的七座牌坊群景觀,分別宣傳揚的是“智、孝、節、善、慈”等古代中國的主流價值文化;福建詔安南詔七座石牌坊群,分別弘揚的是“廉、忠、壽、善、智”等道德價值。這些牌坊都成為古代中國道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宣揚的思想文化無不體現著那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亭。亭也是古代中國道路重要景觀。它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古代中國人分、離、送、別時的一種禮節行為表達。古代中國道路上的這種建筑,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其他國家的道路空間景觀。對道路兩旁建立的這種特殊建筑專門投入資金和勞動力,說明了古代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情。亭分長亭和短亭——其設置為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古代文獻中對亭的解讀很多,如“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亭,留也”,“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均與道路上的分別、停留有關。李白有“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有:“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等等。
神道神道也是君本政治在道路上的體現。最初神道是為帝王和有著卓越功勛的武將的陵墓興建的,后專為帝王陵墓興建。神道的華表、翁仲、翼馬等均是中國君主政治文化在道路景觀上的表現。目前留有遺跡的神道有許多:唐乾陵神道,宋陵(鞏義)神道,明十三陵神道,清東陵神道等,都表現了不同時代的禮制文化與藝術特點。
(2)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在道路景觀上的表現
古希臘道路 古希臘重要的道路都是連系神廟和廣場通道。從政治文化來講,古希臘的城市空間形態主要由城市廣場、神廟和城市道路來表達。“廣場體現了古希臘文化的城市民主精神”,“衛城是當時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動場所”。因此,神廟和城市廣場周邊道路四通八達且寬敞、美麗。而這種寬闊、美麗的城市道路是由古希臘政治文化所反映的。
古羅馬大道景觀
古羅馬的凱旋門斗獸場反映的是古羅馬的尚武文化。熱衷于武力征服和感官享受的羅馬人在思想價值取向上一是崇尚武力,二是追求享受。前者導致它為了征服其他民族,修了8萬多公里適合于戰車行駛和騎兵運行的羅馬軍用大道,使古羅馬城區遍布適合羅馬軍團通行的城市帶形空間——軍用大道,以及數以百計的凱旋門;后者導致它修建了許多洗浴場和規模宏大的斗獸場。
為了炫耀武功,羅馬帝國還修建了眾多的凱旋門矗立于道路中央,如提圖斯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等,這些紀功碑式建筑遍布環地中海區域羅馬帝國的版圖內,成了古羅馬大道上的重要景觀。
2.近現代國外城市道路建設中的文化價值取向
進人近現代以來,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通過道路景觀的打造來展示國家與城市的精神文化并無變化。
華盛頓林蔭道——景觀形態蘊含著美國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價值。以空間形態來表達政治內涵是華盛頓城市空間最大特點之一。經過160多年的完善與建設,今天的華盛頓林蔭道已由當初的“L”形發展成了“十”字形,其景觀形態融入了更豐富的意識形態內涵:華盛頓林蔭道的核心景觀是華盛頓紀念碑,它的東面是國會山,西面是林肯紀念堂,北面是白宮,南面是杰弗遜紀念堂。這種景觀形態,至少表達了四種景觀文化內涵:一是用城市帶形景觀語言告訴人們,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居中心地域的是華盛頓紀念碑,華盛頓主持制定的美國憲法確立了美國政體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而林肯和杰弗遜紀念堂,則體現了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精神,這些都是美國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二是美國是一個承襲西方文化的國家——華盛頓紀念碑造型為方尖碑,方尖碑源于埃及,它模擬太陽金色的光芒而創作,是古埃及太陽神“拉”的化身,今天,從圣彼德大教堂到圣母百花大教堂,從協和廣場到萬神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莫斯科,凡西方文化覆蓋之地都矗立著代表著宗教意義、文化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方尖碑,方尖碑已成為西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華盛頓紀念碑高達169米,座落在從國會山到林肯紀念堂的東西中軸線上,是世界最高的方尖碑,也是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建筑,這隱喻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推崇的政治文化價值的“崇高”。三是道路景觀的意識形態性,除上述景觀內涵意識形態外,靠華盛頓林蔭道周邊分別有以“自由墻”形式展示的二戰紀念碑,有以“Freedom is notfree”題詞的韓戰紀念碑和碑體呈V形、好像“地球被戰爭砍了一刀”的越戰紀念碑,這些都表現出具有美國特色的、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四是道路的生態文化性,華盛頓林蔭道從它開始規劃建設那天起,其設計者A.J.Dawning就確立了它的周邊綠化植物是采納“在華盛頓地區氣候條件下適宜生長的所有樹種的集合”,因此華盛頓林蔭道沒有更多昂貴的非本地樹種,它的綠化是仿自然的生態景觀綠化。
香榭麗舍大街——法蘭西民族性格的帶形空間展示。香榭麗舍大街(下稱“香街”)取自希臘神話“神話中的仙景”之意,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街”。香街位于盧浮宮前的協和廣場、凱旋門和大凱旋門的東西中軸線上,橫貫巴黎8區,寬約70米,全長約1800米。其人氣、名氣、財氣和文化之氣在全球很難找到能與其比肩的。香街集歷史文脈、時尚文化、人文底蘊于一體。從歷史文脈來講,它出身“貴族”——由凡爾塞宮的風景設計師Le Notre于17世紀中葉設計,三百多年來,從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到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上演了無數影響法蘭西、歐洲乃至世界的人間悲喜劇!香榭麗舍一側,大宮和小宮留下了法國曾經有過的榮華富貴;從時尚文化來講,香街引領世界最時尚的消費品牌文化,從LouisVuitton到Starbueks,從Pierre Cardin到Versace,從Mercedes-Benz到Citroen,從PATHE到MGM,從Maxim’s到Fouquet’s,從Lido到Planet Hollywood……所有世界著名的品牌一應群聚香街;從人文底蘊來說,從大仲馬到小仲馬,從巴爾扎克到司湯達,享譽全球的世界級大文豪的文學名著中,我們都能看到對香街雍榮、高雅、富貴、繁華的描寫……
如果說法國人的“浪漫”可以在充滿風情的塞納河兩岸的絢麗景觀上體現,那么,香街的景觀則體現了法國人的“傲慢”——香街是法蘭西民族性格和法國文化的空間景觀展示。
世紀大道——上海開放精神的體現。如果外灘那些萬國建筑的建筑立面及沿街欄桿、燈飾、躺椅等附屬設施的西化風格,代表的是舊上海殖民地文化的道路景觀的話,那么,浦東世紀大道就是今天上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所展示的道路景觀。這條由法國Sommer ist—De Fance設計的“東方香榭麗舍大道”的景觀路,西起東方明珠,東至浦東新區行政文化中心,全長約5.5公里,寬100米。世紀大道最突出的特點是:“對100米寬的道路采用了非對稱的橫斷剖面設計,延伸寬達30米的步行林蔭道,通過以‘時間’為主題的雕塑展示及紀念性標志物營造壯觀的場面……”世紀大道在景觀表現上通過“東方之光”、“世紀辰光”、“五行”等雕塑來充分展示道路景觀中的中國文化元素。但由于存在交通、景觀與人之間處理的諸多方面問題,也遭到來自多方面的批評:“中西文化及設計思想上存在沖突”、“城市肌理遭到破壞”、“步行林蔭道設計生硬”等。還有學者專門將法國的香街與世紀大道進行了從汽車交通、軌道交通、步行交通、景觀等多方面的比較,結果,“東方香街”各方面都遠遜色于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這正說明了道路景觀的美需要歷史沉淀和人文精神支撐,而對國家、地域文化的了解,并非西方一流景觀設計所就一定能完全勝任的。
但直接采用招標的方式來吸引國際一流景觀公司對中國的道路景觀進行設計,如沒有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說世紀大道是改革開放精神的體現是恰如其實的。
二、城市道路景觀建設需要強化文化自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經典的、享譽世界的城市景觀道路,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有歷史文脈,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二是有精神文化內涵,如華盛頓林蔭道;三是能反映一定歷史時代政治倫理和文化,如古代中國的御道、神道,當今的世紀大道;四是具有生態意義的道路,如華盛頓林蔭道。這四方面的特點都可以濃縮為今天我們統稱的“文化”。今天,在全國各地正大規模開展城市道路景觀建設時,要想真正建設出經典的城市道路景觀,提升城市形象,創造出生活與精神宜居的城市,就必須自覺地將文化內涵融入城市道路的景觀建設之中。換言之,就是要把城市的經典道路景觀當作文化工程來做,要自覺地將國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精神文化作為道路景觀建設的指導思想。
1.城市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源于建設思想上缺乏文化自覺
強調城市道路建設中的文化自覺,并不是要不分古、今、中、外地重拾過去幾千年來世界各國道路景觀的原貌,也不是一概否定西方發達國家道路景觀建設的優良成果,而是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摒棄幾千年來人類歷史上在城市道路建設中的“君本”、“尚武”精神和“物本”的價值取向,克服一百多年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城市美化運動”中的“美本”價值取向——片面強調華而不實的“美”的弊端,用以人為本的精神指導城市建設——以適宜人的居住、有益人的成長、反映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等,作為根本出發點來進行我們的城市道路景觀建設。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設與整治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例如:
在道路帶狀走勢上,更多注重的是所謂點、線、面的規范、整潔,強化的是能給人以流暢韻律的道路視覺景觀美,而較少考慮這種外在形式美應蘊含的人文內涵;
在道路整治上注重的是“令人煥然一新”的視覺沖擊景觀,而對城市道路景觀應給市民帶來的熟悉感、親和力和親近感方面表現乏力;
在道路綠化方面特別注重的是“四季有花”,著眼于花團錦簇等視覺景觀效果,而通過道路綠化品種的選擇表達特有的人文精神、價值追求較少,通過綠化品種的選擇來降低污染、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達到相應的生態效果也研究不夠;
在“道路質量提升”上,常常表現為不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片面以提高道路造價、檔次來盡顯豪華,而忽略了研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道路景觀品質;
所有這些“不僅未能彰顯城市精神、凝聚城市人氣、強化城市文化資本、提升城市影響力,反而因為崇洋導致新的‘喪魂失魄’,甚至成為笑柄”。
我們認為,上述一切道路景觀品質存在的這些問題,均與城市建設中的文化自覺欠佳相關。而強化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的文化自覺,是克服上述現象的思想基礎。遵循文化自覺的道路景觀建設,應確立四大基本原則。
2.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中的文化自覺四原則
道路景觀建設強調的文化自覺,是民族自身的文化,是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是有地域特點的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她與科學技術是相反相成的,科技在質和量上,其標準強調的是與國際接軌,而景觀文化則反其道而行之,她追求的是道路景觀形態的“異”,避免“千城一面”、“萬街同景”。
(1)重視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的原則
文化自覺首先需要文化自信。面對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處于“劣勢”國家的文化如果不建立應有的文化自信,就可能失去“文化的自我”,甚至以“西方文化的認同來界定中國文化的認同”。一個在文化上自輕自賤的民族,不僅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敬,同時也得不到“洋”和“外”的民族與國家的尊敬,更違背了《聯合國》“充分尊重人民文化”的精神。因此,城市建設的文化自覺的前提,首先是建立文化自信,并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上,確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確立,繞不開文化傳統的把握,而對傳統的真正忠誠并不在于單純的保持傳統,而是在于維護傳統的連續性。就道路景觀而言,首先需要尊重傳統優良文化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習慣。因此,文化自覺就需要從審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觀審美心理與審美習慣中,去區分中西審美心理與習慣的異同,并把握現代性與傳統性的內在聯系,逐漸建立起一套從理論到實踐、從精神內涵到表現形式的中國道路景觀體系,并最終實現以中國城市道路空間景觀形態的特征來表現中國特色的城市景觀。
(2)強化地域文化特點的原則
經濟的全球化不能代替文化的多元化與地域化。站在全人類文明的高度來看,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和這個民族所處地域的文化都不僅僅只屬于這個民族本身,同時也應屬于全人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民族并沒有資格來否定他自身的文化和他所處之地的地域的文化。相反,他倒有責任弘揚、提升他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以此來繁榮世界文化。而道路景觀上確立強化地域文化原則,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所在地道路景觀中,可以產生三方面的積極效果:
一是凸顯地域景觀特色,增強城市的個性品質。這就可以杜絕或減少當前城市化進程中被人們所不齒、甚至遭人唾棄的“萬街同貌”弊端。
二是可以增強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本地市民對街道的景觀形態有一種親切感、歸屬感,使南來北往的旅游客人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街道景觀的新奇感,體察到祖國的文化多樣性,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更表現了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可以實現由道路景觀建設向文化建設甚至社會建設升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是可使道路路域生態環境優化。不同的地域經過自然生態的選擇,往往都會形成最適宜于這個地域生長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往往又被當地人所推崇并人格化,形成具有地域意義的“市樹”、“市花”、“市鳥”之類的動植物,把這些具有本地生態特色的動植物作為道路綠化的主要植物、街道小品的表現物,既在景觀上體現了特色,又對生態環境建設有積極意義。
(3)時代精神原則
人是時代的產物,人不能超越時代正如人的身體不能超越他的皮膚。作為人所創造的物質產品當然也不能不帶有他所生長的那個時代的印記。正如丹納所說:文化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與周圍的風俗”。所謂“好”與“差”不在于是不是有那個時代印記,而在于這個印記是否真實地、準確地把握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今日中國最強勁的時代精神就是改革開放精神。改革,就要摒棄過去的不利發展的東西;開放,就會受到來自強勢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的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不可能不受到發達國家的影響,受影響的不僅是規劃、設計人員,而且市民的審美與興趣偏好也是如此。開放時代的城市道路建設,不可能像閉關鎖國時的城市道路建設那樣我行我素,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影響下,它至少要考慮四大因素:一是當前世界城市道路建設發展的大趨勢,二是城市市民的審美趨向,三是國際社會對城市道路建設的評價,四是城市的經濟實力。
從世界城市道路建設的大趨勢來說,生態道路的建設是不可回避的;從城市市民的審美趨向來說,城市道路景觀品質的多元化是必須考慮的——市民的審美偏好和宜居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城市道路的品質也應是多元化的;從國際社會對城市的評價來說,城市道路的技術標準必須與國際社會“求同”,而它的景觀品質則應“求異”;從城市的經濟發展來看,只有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道路景觀,才是普遍受到人們認同和接受的美的道路景觀,正如穿金戴銀并不等于美一樣,城市道路也不是越豪華越美。
(4)生態文明原則
營建與生態城市相一致的生態道路應是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的重要原則。只有與生態文明相一致的道路綠化景觀才是適合人居住的道路景觀環境;只有采用可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和道路噪聲的材料鋪裝的城市道路,才是有益人的健康、適宜人居住的城市道路;只有在城市道路中,反映出與城市所在地地域生態環境相吻合的城市道路,才能使市民對道路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精神上的歸屬感,才會是人性化的城市的道路;只有那種能在道路景觀中找到與周邊地域環境相協調的道路色彩、建筑立面、綠化景觀的道路,才是具有城市地域個性品質的城市道路。
三、文化自覺視閾下的城市道路景觀建設路徑
1.思想層面:確立“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景觀文化建設理念
人的情感、追求與需求是豐富多彩的,市民對城市景觀的需求也應是豐富多彩的。作為城市景觀構成部分的城市道路的景觀特點也應是多元品質的,而不能統一為一個模式。
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景觀建設思想可以從許多方面解決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并使城市道路景觀多元而豐富多彩。可以從以下五個路徑來展開建設。
(1)建設有益于人身體健康的城市道路。這種道路景觀的建設,著重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街道建筑的科學排列,來實現街道的空氣流通,創建一個宜居的環境;通過提高城市道路綠化的生態效益——調節氣候、降低噪聲、凈化空氣、減少污染來實現城市道路生態質量的提升。
(2)建設讓市民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的城市道路景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因此,城市道路就應該有讓市民熟悉的景觀元素品質。這就需要城市道路注重道路周邊環境的歷史文脈與人文風俗,并將這些元素融入城市道路景觀中——從建筑立面、車站、路燈、護欄到果皮箱、休憩椅、路樁,從指示牌、人行道鋪裝材料的質地、形狀到道路綠化植物的種類選擇及雕塑與小品的形式與內涵。如果城市道路都建設改造得“煥然一新”,仿佛一夜之間“從天而降”,完全變得陌生了,這樣的路顯然不會讓市民感到親切、有歸屬感。
(3)建設具有多元品質的城市道路景觀。市民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城市道路理應有多元的品質和多樣的道路景觀。如開放帶來的異域文化,使部分市民喜歡帶有洋味的道路景觀,作為開放的城市,是可以適當滿足這種景觀需求的;也有在現代化進程中反而增加了對舊街懷念的市民,因此,仿古的、有民國風味的城市街道也應在城市中留有自身的地位;更有許多市民喜歡徜徉于林蔭夾道的城市街道,這當然也應得到滿足;至于那些希望享受熙熙攘攘的城市繁華的市民,獲取文化消費的市民,大享朵頤口福的市民,當然也應一一得到滿足,等等。
(4)建設城市精神文化價值取向最具特色的的城市道路景觀。最具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觀,不僅僅只有城市地形地貌、植物花卉,同時也應有城市千百年來形成的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取向。如,上海是開放之城,南昌是英雄城,井岡山市有星火燎原革命傳統,重慶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曲阜是孔子之鄉……,這些城市如果都能將她們的精神文化通過道路景觀打造出來,其道路景觀形態就會各具特色,產生經典性。
(5)建設能夠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的道路景觀。誠如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論所揭示的,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城市滿足人們的需求也是有層次的。將這種需求放在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上來看,建設能夠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的道路景觀的道路才是滿足城市市民最高心理需求的道路景觀,才是使市民對所在城市產生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從城市的歷史文脈、市民的風俗習慣、行為文化等多方面來研究,才能做到準確把握。
2.生態層面:以道路生態學理論推動城市道路建設與綠化
通過路域生態學的理論指導,城市道路的生態可以得到優化。
“道路生態學”從提出至今也就不到十年的時間。最先創建道路生態學的是被稱為“道路生態學之父”的哈佛大學教授Richard T.T.For-man博士。2001年,Forman教授聯合總計十四名交通工程學家和生態學家,綜合研究了兩年多,于2003年出版了《道路生態學——科學與解決方案》(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s)一書,由此開創了道路生態學先河。近些年,我國的公路綠化、環保景觀設計、新理念指導下的公路設計均是我國路域生態學相關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展。然而,國外路域生態學所包含的內容、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經驗總結等等的研究深度、發展速度卻處于領先地位。因此,開展路域生態學相關研究,對提高我國城市道路生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道路生態學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以路域生態學中的第一部分內容來改善道路生態,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交通工具、改變出行方式(設立自行車綠道、多乘坐地鐵、輕軌等)來減少碳排放量;從第二、三、四部分內容來研究,我們可以在道路綠化中,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通過不同植物的組合和植物種類、濕地系統的建設,來達到降低城市污染,優化人和動物的生存環境,為宜居城市提供優質的生存空間。
3.學術層面:建立道路景觀批評學
十多年前,鄭時齡教授針對我國建筑大發展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建筑批評學,并出版了專著《建筑批評學》,推動了我國的建筑學的發展與繁榮。雖然道路也屬建筑,但道路景觀的線形空間性、動視性、序列性、因動態而形成的景觀文化、景觀藝術、景觀生態展示性特征等,是與鄭院士提出的固態的建筑形態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建筑批評學不能夠涵蓋道路景觀批評學。正如建筑批評學推動了建筑本身的發展和建筑質量的提升一樣,建立道路景觀批評學當然也會推動道路景觀質量的提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道路工程呈現出大規模的擴張。以高速公路為例,至2011年,國內高速公路已達到8.5萬公里,今年必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城市道路規模也處于世界前列。交通部規劃,“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里程要達到11萬公里,將大大超過美國,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必將進一步推動城市道路大規模發展。規模龐大的路網,催促了道路景觀建設,從城市到鄉村,到處都在做道路景觀,其投資規模、工程數量之大,難以統計。但如此巨大的規模,卻并未產生像建筑批評學那樣的一門道路景觀批評學。這導致我國的道路景觀建設良莠不齊。即使像上海世紀大道那樣由國際一流景觀設計公司設計的、高標準的景觀大道也問題多多,其他景觀道路存在的問題可想而知。一條景觀道出來,人們看到的往往只是電視、網絡和報紙上的大量溢美之詞,很難看到從學術角度對其進行優劣的評價,這種看不到問題的片面褒揚,長此以往,必然帶來更多的景觀工程隱患。道路景觀批評學的建立,可以對道路景觀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研究、描述、分析、闡釋、比較、評價、論證、判斷和批判,并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客觀地、科學地、藝術地和全面地對道路景觀及其設計者——道路景觀設計師的價值和品質作出評價,從而為道路景觀建設的科學評論提供理論支持,并通過這種正常的批評,推動道路景觀建設的科學化,促進道路景觀建設質量的提高。
4.制度層面:建立道路景觀評價組織和管理體系,營建城市道路景觀建設氛圍
在制度層面建立合理的、各方參與的景觀道路的評價組織,對于推動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營建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的氛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在這方面,國內外都有值得借鑒和發揚的經驗。
(1)評價組織。國內外均有值得借鑒的經驗。以美國為例,其國家風景道體系的形成,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風景公路的確立步驟必須有:受風景公路影響的“權利人、當地居民委員會、環保組織和對申請立項感興趣的其他相關利害人應盡早參與進來”。國內近來也出現了道路景觀評價組織,如重慶在“海選”最美街道的過程中,就由地方政府協調組織了鑒街團,對“最美街道”挑刺,并提出完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