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型城鎮化試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是各試點地區要“闖”,銳意創新、率先突破,按照試點任務要求,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集中力量、調配資源,盡快在市民化和投融資體制機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現場
二是有關部門要“幫”,積極支持、形成合力,盡快出臺已經明確的支持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協助推動解決試點工作中的問題,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推動試點工作的合力。
三是媒體要“挖”,深入挖掘經驗、積極宣傳引導,多宣傳試點中的新做法、好經驗,多宣傳敢闖敢試、愿為人先的試點精神,形成全民關注新型城鎮化的氛圍。
交流會上,10個試點地區負責人分別就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鎮體制改革和特色鎮建設、智慧城市等五個專題做了經驗介紹。各部門有關負責人解讀了相關政策,并與試點地區負責人和媒體代表進行了交流。
專題1: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安徽省合肥市通過大幅降低落戶門檻、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讓農民工安心“扎根”城鎮;福建省晉江市不斷豐富居住證制度市民化待遇內涵,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外來人口“進得來、融得入、留得住”。
近年來,合肥市緊緊圍繞“新跨越、進十強”的總體要求和“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以新型工業化推動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翻開了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合肥版”,走上了創新轉型升級的科學發展之路,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十二五”以來,合肥市建成區面積由320平方公里擴大到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5萬人增加到395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55.7%,提高到2015年69.1%。
合肥市通過分類放開落戶限制,著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并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來降低遷移落戶門檻、加大保障流動人口權益、創新戶口管理制度、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另外,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來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在推進隨遷子女教育市民化這個問題上,合肥市采取了保障受教育機會公平、保障教育過程公平、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擴大城鎮教育容量等措施;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合肥市則大力推進醫療衛生均等化、推進社保均等化和實施“安居工程”。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之后,合肥市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落戶更加開放。自2013年7月戶籍制度改革施行后,到2015年6月合肥市已辦理落戶人員143908人,同比增長5.3%。二是教育更加公平。實現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零障礙”入學,全面享受同城待遇,做到“一樣就讀、一樣升學、一樣繳費”。三是消費進一步提升。2013年合肥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約為2.53:1,每落戶一名農業轉移人口,約增加消費支出12000元。四是投資進一步擴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帶動巨大的投資需求,合肥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約8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若只考慮10萬人的增量部分,每年將新增80億元的投資需求。
晉江市是制造業相對發達的縣級市,有戶籍人口109萬,吸引集聚的外來人口也有100多萬。這些外來建設者是晉江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讓他們融入晉江、扎根晉江,既是晉江新型城鎮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晉江一直以來努力探索突破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晉江市始終堅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蓋”的基本理念,不斷豐富居住證制度市民化待遇內涵,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住、融得入”。
作為外來人口較多的城市,晉江市首先解決了外來人口的戶籍落戶、戶籍福利問題。通過實行居住證制度、放開人口落戶限制讓外來人口“落戶無門檻,轉入無障礙”。截至目前,累計辦理居住證200多萬張(有效期內110萬張),已辦理外來人口落戶19313人。為了讓外地人口“留得住”,晉江市還全方位解決外來人口的就業、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務等問題,讓外來人口愿意留在晉江安居樂業。在“融得入”的問題上,著重強調以人為本,從情感融入和文化融合入手,在工作、生活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增強“新晉江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晉江市通過先行先試、持續創新,破除了體制機制的束縛,打開了新型城鎮化的新局面。
專題2: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重慶市推進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解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融資問題;湖南省株洲市通過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
近年來,重慶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中的重要引擎作用。2015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5%,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和6.1個百分點。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在改革創新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重慶市堅持規劃引導,強化項目策劃及資源整合力度。結合重慶市“十三五”規劃編制,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項目前期策劃,研究提出“五通、八聯、三保障”三大體系、共十六大專項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儲備方案,規劃項目總投資1.84萬億元。并且依據規劃提出的重大項目,整合資源要素,提出項目建設投融資思路。
另外,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作為突破,來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當前,重慶市正著力推動政府主導的“投”運作模式逐步向創新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轉變,兩年來,圍繞增強主城區綜合交通樞紐運營周轉能力,加強重慶市各區域互聯互通,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等重點領域,兩次集中簽約PPP項目39個,涉及總投資(資產總額)約2600億元。
在基礎設施領域積極推進PPP模式的同時,針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資金需求,重慶市積極探索創新,通過采用設立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多渠道擴大和優化投資等措施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以來,湖南省株洲市圍繞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任務,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重點推進政府性投融資平臺改革重組,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大力推行PPP模式,不斷創新投融資方式和渠道,逐步實現了投融資方式從要素驅動為主向信用驅動為主轉變,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有力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發展。
株洲市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思路,對政府性投融資平臺公司進行了改革重組,以做強主體,引導投資為目標大力推進公司業務重組和推行債務分類管理。與此同時,還加大了財政資金統籌和歸集力度,設立了5.3億元的專項發展基金和6億元的償債基金。在項目策劃、拉動投資方面,株洲市圍繞優勢策劃項目、立足整體開發策劃項目、注重利益導向策劃項目,破解了“項目找資金”的困局,走出了“資金找項目”的新路子。
株洲市通過加強政銀合作、創新金融服務平臺、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戶財產權抵押試點等方式來不斷創新投融資渠道,以此激活投資。在簡政放權、吸引投資方面,株洲市按照“應放盡放,放管結合”的原則,著力抓好加大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力度、推進建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等工作,來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
專題3: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廣東東莞推進“三舊改造”,在操作主體、改造業態、資金來源、利益分配、開發方式等五個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有效促進城市更新;浙江嘉興市姚莊鎮以農村住房轉換城鎮房產、農村宅基地復墾增量為核心,有效激活城鄉實體經濟,拉動城市消費需求。
東莞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制造業城市,開發強度已達43%,僅次于深圳市,超過香港的兩倍。與此同時,土地利用效率較為低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用地瓶頸制約突出,全市60%以上的鎮街沒有超過500畝的可集中建設地塊。因此,從2009年開始,東莞市積極推動“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工作,動員社會各方介入其中,先后投資資金400多億元,完成改造1萬余畝,正在實施改造2.8萬畝,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改善了城鄉環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三舊”改造過程中,東莞市積極引導各類主體參與,減輕城市更新改造帶來的政府財政壓力,也通過多元化的操作主體平衡復雜的利益關系。其中,由于商住項目盈利大、收益快,前期啟動的“三舊”項目超過八成為商住項目,東莞市積極引導改造業態多元化,從注重商住開發到注重產業升級;在資金來源問題上,東莞市則大力動員社會資本介入改造項目;不同的改造項目在收益分配上各不相同,東莞市采取利益分配多元化,即政府在土地價款和稅費分配上大幅讓利;在開發過程中,東莞市采用多元化融合的方式,將城市更新與地下空間開發及軌道交通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過采用多元化發展的措施之后,東莞市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更新改造,大部分項目的容積率至少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在“三舊”改造中積極探索高層工業大廈產權分割轉讓,有助于降低改造成本、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改造而建設的現代化樓房和商業設施徹底地整治了周邊環境,提升了物業價值。另外,拆遷安置與改造補償也增加了村民與村集體的收入。
2008年以來,嘉興市姚莊鎮堅持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戰略,牢牢把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契機,積極開展以農村住房置換城鎮房產、農村宅基地復墾增量為主要內容的農房改造集聚工作,改善農戶居住條件,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推進土地節約集約,深受農戶擁護參與。目前,姚莊鎮先后編制農村土地整治項目5個,累計完成農村土地整治823.4畝,土地開發2081.9畝,姚莊主中心和丁柵、俞匯社區副中心等“1+2”新社區已集聚農戶2200多戶,全鎮集聚率已達40%。
姚莊鎮以農房改造集聚促進城鄉統籌為工作主線,堅持自愿至上,合理把握“政府可承受度、農民可接受度、工作可推進”的原則,找到政策的“平衡點”,又推出了讓各方都可接受的政策,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深受農民歡迎。在其他方面,姚莊鎮堅持同步復墾,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按照“田成方、路成格、林成網、進出水溝渠配套”等要求,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土地復墾,獲得了周轉指標、節約了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平原高耕保地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新路子。在推進過程中,堅持一體發展的原則,來建設城鄉示范片區,姚莊鎮把農房改造集聚工作作為浙江省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建設的主要內容,充分運用超250億元的市場資本,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姚莊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為進城居民創建優質的城市環境。
從姚莊鎮農房改造集聚工作實踐來看,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益,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被外界總結為“姚莊模式”。經驗和成效主要表現在:土地要素節約集約、村級集體經濟有效壯大、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實體經濟有效激活等方面。
專題4:特大鎮體制改革和特色鎮建設
特大鎮體制改革和特色鎮建設方面,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實行縣級單列管理體制、科學賦予縣級管理權限、推行“大部門”制改革等舉措,探索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設市模式;江蘇睢寧縣沙集鎮以發展電商產業為突破口,提高農民創業技能,完善配套,打造“以城促產”特色小鎮。
龍港鎮地處浙江省東南部,位于浙江省水系之一的鰲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建鎮初期,通過戶籍改革、土地有償出讓、發展民營經濟三大改革,建成了農民自費造城的樣板,被譽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經過31年的不斷發展和三次行政區劃調整,由5個小漁村逐步發展成為鰲江流域中心城市。現轄區面積172.0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1萬、常住人口44.3萬、外來人口10多萬。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1億元,同比增長11.1%。
龍港鎮力爭為全國探索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可實行、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設市模式,緊緊圍繞中央11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要求,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頭等大事,全力突破。實行縣級單列管理體制,將龍港定位為縣級單位,賦予縣級職能,并相應賦予縣級行政主體資格,實現縣鎮之間權責關系由不穩定向穩定轉變。在部門之間的管理上,推行“大部門”制改革,優化橫向管理,按照“黨政機構合一”、職能相近部門合并和打破條條對口的原則,建立若干個“大部門”,實行屬地管理。以此,形成了多網合一、并網運行的基層管理體制,創新“一張網”機制,進一步強化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建設,將公共安全網格、綜治網格等進行并網運行,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和社會治理。
下一步,龍港鎮在全力做好試點實施方案和子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報批工作的同時,還將分步抓好改革措施的推進落實、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爭取在2017年6月前建立試點工作評估體系,梳理和總結經驗,形成一套可實行、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設市模式。
2006年以來,睢寧縣沙集鎮搶抓時代機遇,利用信息化的有利條件,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引領大眾創業,激發內生動力,形成了全國有名的“沙集模式”。在強化產業支撐的基礎上,沙集鎮統籌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促進產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產”的方面,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建成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使電商產業規模達到28億元,成為中國淘寶鎮。201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4000元。在“城”的方面,完善城鎮功能,創新成為徐州市重點中心鎮,鎮區建成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7%。
沙集鎮以發展電商產業為突破口,夯實產業支撐,壯大全鎮經濟實力。用“產”為“城”打基礎,實現“以產帶城”,為此,沙集鎮在激發農民創業熱情、優化發展環境、健全行業協會組織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并且,不斷完善各種配套,提升城鎮功能,用“城”為“產”做支撐,實現“以城促產”,沙集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近年來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5億元,開工建設各類項目30項,以此來優化生產條件和完善百姓生活環境。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發展成為中國淘寶鎮,縱觀來看,沙集鎮把電子商務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這種經驗在全國來說可謂是首屈一指。在發展的過程中,沙集鎮牢牢把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完善產業體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基本原則,把大眾創業和公共服務作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以產帶城、以城促產,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專題5: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方面,湖北武漢通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拉動大量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廣州市番禺區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精準、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務體系,形成對公眾記錄一生、服務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態化城市管理方式。
作為國內首個也是世界目前唯一向全球公開招標并制定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城市,武漢市采取“頂層設計、應用落地、需求導向、示范推進”的方法,認真探索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大力推進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應用體系建設和支撐性產業建設,積極引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轉化應用,組織實施了一批涉及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居家養老等領域的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武漢的智慧城市建設采用頂層設計、規劃引領的方式,結合武漢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提出了“113”總體架構。即:確立一個發展目標,建設一套信息基礎設施,構建“應用、產業和運行”三大核心體系。經過近幾年來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武漢具備了較好的網絡基礎設施、感知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和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資源共享程度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武漢市抓住“能為老百姓辦事”和“為老百姓辦成事”這兩個關鍵環節,把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幫助市民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是武漢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特點。在建設過程中除了注重亮點、特點之外,武漢市還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不僅要認真研究新一代信息技術能解決什么問題,還要努力降低成本,實現城市信息化建設項目效益最大化。
通過建設智慧城市,武漢市立足產業,拓展應用,實現以應用促產業,帶動本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并且,還大力推動重點領域尤其是政務領域數據資源開放,采取“邏輯集中、物理分散”的方式,健全政府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間的信息協調共享機制,實現全市信息資源互聯互通。面對當前良好的發展契機,武漢市搶抓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機遇,大力推進實施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選擇符合條件的不同層級市、鎮作為試點。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正式發文將XX市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該市成為25個全國地級市試點之一,同時也是貴州省唯一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地級市試點。依托國家試點戰略部署和自身特色與優勢,XX市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確定了其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總體目標,即以破解投融資機制難題為突破口,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有序啟動城鄉一體化、行政區劃、多規融合等領域改革,著力消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一、城鎮化融資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XX市政府一直依賴政府性融資平臺作為城鎮化建設的融資主體,缺乏通過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有效手段。絕大多數公共服務設施和產品是由政府信用為擔保的融資平臺來籌集資金建設,并由政府主導資金的投入方向。因此,該市城鎮化融資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城鎮化建設投融資主體單一
政府承擔著該市城鎮化建設投資的主要責任和義務,沒有形成投資多元化局面,基礎設施建設過度依賴政府的支持,在管理和運營方面,受到政府的影響大,約束機制弱。
(二)政府財力有限,投入資金嚴重不足
政府可用財力無法滿足需要巨額資金的城鎮化建設,當前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托以地方政府信用擔保成立的投融資平臺公司,在當前中央政府出臺政策規范政府債務管理的背景下,平臺公司融資能力將進一步弱化。
(三)城鎮化建設資金渠道狹窄
該市城鎮化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和銀行,市場機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它市場主體的資金難以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四)城鎮化融資過度依賴土地財政
201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全市地方綜合財力的比重為36.83%、占市本級地方綜合財力的比重為63.84%,土地出讓金已經超過市本級公共財政收入的一半,形成了政府預算外收入的主要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作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具有不可持續性。
二、項目分類及相應的融資模式分析
對XX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進行分類梳理,將主要由政府引導的項目分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城鄉統籌、公共服務”三大板塊。其中,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板塊包括棚改、城市道路、保障房(非棚改)、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投資,城鄉統籌板塊主要為旅游類投資,公共服務板塊包括文化設施、體育場館投資。針對上面提出的城鎮化融資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分別對各類項目的融資模式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融資新模式。
(一)城市重大基礎設施
1.棚戶區改造。XX市棚戶區改造可以通過“三統一”或政府采購模式開展。
采用“三統一”模式支持棚戶區改造,可由某省級投融資主體統籌融資,政府財政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以差額補助協議項下權益質押,還款來源為該市在財政預算中統籌安排的棚戶區改造工程還款資金。(具體操作模式見圖1)
圖1 棚戶區改造項目融資模式
采用政府采購模式支持棚戶區改造,融資主體可為承接政府采購項目的供應商、市場化主體或市場化主體與政府共同出資組建PPP項目公司,其中由市場化主體出資比例高于50%。公司自有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資產和權益以及項目自身資源質押或抵押。還款來源依靠《政府采購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資金及借款人綜合收益。(具體操作模式見圖2)
圖2 政府采購融資模式
2.城市道路。由于城市道路項目本身無收益,宜采用政府采購模式建設,具體操作模式見圖2。融資主體由市場化主體負責建設,項目資本金來源主要為公司自有資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資產和權益以及項目自身資源質押、抵押或第三方提供擔保(籌資方式和信用結構)。還款來源依靠《政府采購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資金及借款人綜合收益。可考慮將無收益的道路建設與有收益的周邊土地綜合開發相結合,減少財政資金出資壓力。
3.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污垃水等市政工程項目是國家推進PPP模式的重點領域之一,由于項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設。融資主體可由市場化主體或市場化主體與政府共同出資組建PPP項目公司,其中由市場化主體出資比例高于50%。項目資本金由項目公司籌集,依托項目項下收費權質押或者母公司擔保等方式構建信用結構,并可通過加強與省再擔保公司合作,由省再擔保公司全額或部分擔保的方式構建信用結構(籌資方式和信用結構),還款來源為水費、排污費等收費和列入財政預算的政府付費及財政補貼。可將該市污垃水項目分類打包,引進社會資本成立對應PPP公司,統一規劃和分步實施。(具體操作模式見圖3)
圖3 水務及污水處理項目PPP融資模式
(二)城鄉統籌
重點支持以旅游為重點的城鄉統籌建設,由于項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設。融資主體由市場化主體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組建PPP項目公司。項目資本金來源為項目公司自有資金;信用結構為商業性開發景區的門票收費權質押、政府批準的其他收費項目的收費權質押及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權益和收益質押等(籌資方式和信用結構)。還款來源一是景區門票收入及景區內住宿、餐飲、交通、娛樂項目等其他經營性收入;二是旅游企業綜合收益;三是各種政府返還或補貼的資金等。(具體操作模式見圖4)
圖4 旅游項目PPP融資模式
(三)公共服務
重點支持以體育、文化和社區服務為重點的城鄉統籌項目建設,由于項目本身有一定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設。融資主體可由市場化主體或市場化主體與政府共同出資組建PPP項目公司,其中由市場化主體出資比例高于50%。項目資本金來源為項目公司自有資金,信用結構為項目項下經營性收費權質押、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權益和收益質押以及資產抵押(籌資方式和信用結構)。還款來源一是學費收入、體育場館運營收入、門票收入以及相關其他經營性收入;二是各種政府返還或補貼的資金等。(具體操作模式見圖5)
圖5 公共服務PPP融資模式
三、其他金融工具運用
(一)資產證券化
可探索該市著名景區收益權、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通過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吸引外部資金,用于償還存量債務、新增項目資本金出資等方面。(具體操作模式見圖6)
圖6 資產證券化融資模式
(二)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
設立新型城鎮化發展基金,既可為社會資金發掘新的投資渠道,也可放大地方政府財政性資金有效緩城鎮化建設資金解緊缺的壓力。基金定位于市場化引導基金,重點投向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關領域土地一級和二級開發、重點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以及以旅游項目為支撐的產城融合重點項目。基金可由政府、有關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成立,與社會資本共同通過PPP方式支持該市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融資租賃
售后回租類融資租賃是盤活存量固定資產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將水務、收費公路、經營物業等資產所有權轉讓給租賃公司,取得相應資金用于新增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建設。可與有關租賃公司合作,將XX市存量固定資產通過售后回租的方式盤活,獲取資金用于城市道路建設等公益性項目建設或融資平臺轉型。(具體操作模式見圖7)
圖7 售后回租融資模式
(四)債券
國家發改委、銀行業協會和證監會相繼出臺有關政策,債券發行逐步由審核制轉變為注冊制或備案制。XX市可抓住機遇,一是與有關證券公司合作,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設計方案,探索支持旅游、排水污水處理以及公共服務等領域的PPP項目公司通過發行項目收益債券、企業債和中期票據等市場化方式融資;二是運用國外市場和資源,探索在國外發行債券,運用國外資金解決公共服務融資渠道不足的問題。
(五)信托
借鑒信托公司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與信托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資金優勢和專業優勢,積極探索政府與有實力的信托公司組建PPP公司的方式,拓展新型城鎮化融資渠道。
四、對XX市投融資政策建議
(一)加緊組織機構建設
例如在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融資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協調發改、財政、住建等部門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項目融資相關事宜。同時抓緊組建XX市PPP中心,負責對接省PPP中心,加強研究國家和省級關于PPP模式的有關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體制機制建設,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項目PPP項目融資工作;建立PPP項目儲備機制和項目庫,制定PPP項目年度和中期開發計劃。
(二)探索新型融資模式,豐富資金來源渠道
一是做好試點項目策劃及在建項目資金保障。在建項目做好梳理和分類,統籌各類資金優先保障項目續建和收尾。已簽融資合同項目,抓緊爭取資金到位,確保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和發揮效益。二是加快推進融資平臺轉型。研究編制融資平臺轉型發展戰略規劃和實施計劃,加快推進完善融資平臺公司轉型發展為PPP項目實施主體或城市發展運營商,對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公益性項目作為PPP項目出資方,推進PPP項目融資。三是積極爭取通過省政府代為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充分發揮試點優勢,盡可能多爭取通過省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的規模,并將債券資金用于存量債務置換。
(三)以存量債務甄別為契機,完善財政風險管理體系
根據《貴州省政府存量債務清理甄別方案》,做好存量債務甄別工作,為下一步存量資產化解和新增項目建設做好基礎工作;采用投資補助、貼息等方式支持新型城鎮化試點重點項目,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研究編制XX市中期財政規劃、分級政府資產負債表,建立償債率、債務率、政府投資項目債務依存度等風險指標,構建債務風險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和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政府債務應急處置機制和還款資金池,彌補政府負債流動性風險管理資金缺口。
參考文獻
[1]陳倫盛.新型城鎮化融資創新的資產證券化視角[J].市場論壇,2015(5):65-67.
[2]胡海峰,陳世金.創新融資模式 化解新型城鎮化融資困境[J].經濟學動態,2014(07):57-69.
[3]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湖北:統貸統還推進棚改試行政府購買服務融資模式[J].城鄉建設,2015(10).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多央娜姆建議支持成都等城市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
多央娜姆委員認為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以破解“三農”問題為突破口,以統籌城鄉的思路推進城鎮化建設,率先在全國將城市和農村作為整體進行一元規劃、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全域成都的統一戶籍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民在市域范圍自由遷徙,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壁壘;推動交通、通信、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整體提升并向農村延伸,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城鄉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成都近年來大力實施“五大興市戰略”,構建了由1個特大中心城市、7個衛星城、6個區域中心城、10個小城市、169個特色鎮、約2800個農村新型社區組成的市域城鎮體系。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53.7%提升至2012年的68.4%。成都的城鎮化建設是在城鄉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推進的,具體做法和發展目標與新型城鎮是基本一致的。這些對成都下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多央娜姆委員說,成都區域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在中西部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全市常住人口1417.9萬人,戶籍人口1173.4萬人,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區常住人口約670萬,正由城鎮化加速期向成熟期過渡。中心城市首位額度過高,缺乏大城市,中小城市發育不足。城市各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差異明顯,明顯是三個層次,中心城區類似沿海地區,城鎮化率達96.7%;近郊區類似中部,城鎮化率為49.8%;遠郊區是典型西部,城鎮化率只有34.3%。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在城市建成區快速擴張的同時,城市拓展區居民入住率低。人口分布不合理,中心城區聚集了超過50%的人口,近遠郊城鎮人口吸納能力明顯不足。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明顯,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水、電、氣等供給緊張,水、大氣等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等。此外,市外轉移人口融入和市民化成本分攤問題、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問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等都具有代表性。
作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近年來吸納了大量市外和省外人口,目前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達245萬人左右。開展試點,可以為建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土地指標與人口流入流出掛鉤的利益及成本分攤機制提供借鑒和經驗。成都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將大力培育和發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吸納人口轉移,而且正在開展中小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可以為改革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提供借鑒和經驗。
此外,還可以在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攤機制、“城市病”治理、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建立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體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為全國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借鑒和經驗。 責編/郝祥平
《方案》顯示,開展此次試點主要有五方面任務。其一是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按照戶籍制度改革要求調整戶口遷移政策,出臺具體可操作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標準,并向社會公布。建立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在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事權,建立健全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分擔機制。
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把地方政府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編制公開透明的城市政府資產負債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
老陳們面臨的問題,同樣困擾著當地官員。與外界慣常批評“只注重土地城鎮化忽視人的城鎮化”相反,在《決策》的調查中,很多地方官員正在千方百計為留住人而努力,因為“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沒有人,城就做不起來。”
但是,人的城鎮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一個人從這兒到那兒,使很多東西發生了變化,需要衣食住行、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基本的生活配套。”一位地方官員告訴《決策》,當下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還有很多瓶頸。
這些瓶頸正是新型城鎮化試點要探索的。今年9月,國務院確定了62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安徽成為僅有的兩個省級試點之一。安徽的試點要破解哪些問題?新型城鎮化之路又在何方?
“主戰場”
“過去,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空間的擴張,強調土地城鎮化,不注重人口的吸納,忽視人的城鎮化,致使城市留有大量沒有轉化身份的農民工。”在安徽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研究員孫自鐸看來,這種城鎮化是不徹底的城鎮化。
2013年,安徽城市化率雖然已達47.86%,但非農業人口占戶籍人口比重僅為22.9%,兩者相差近25個百分點。這表明目前相當一部分人雖然居住在城鎮,但沒有同步享受城鎮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市民化待遇,“人的城鎮化”遠遠落后于“土地城鎮化”。
在城鎮發展中,很多地方通過設置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一味追求城鎮化速度,基本是“攤大餅”式,缺乏產業支撐。
安徽省發改委曾做過相關調查,發現有的地方甚至把城鎮化率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要求工業集中區每年擴大1平方公里。這就導致城鎮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缺乏與之相適用的教育醫療、商業網點、休閑場所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很低,市民化進程緩慢。
“2012年底,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建成區面積1423平方公里,但每平方公里承載的人口僅為3500人,未來規劃中可供開發的面積還有2060平方公里。應當以此為主要載體和突破口,發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聚集人口功能,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安徽省發改委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閃輝認為,開發區作為產業發展與農業轉移人口匯集區,應當是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
2013年6月,安徽省選定32家開發區進行產城一體化試點。
“目前開發區偏重于產業發展,開發面積中產城之比為73,難以支撐城鎮化發展的需要。”閃輝認為,應當著手調整開發區總體規劃,圍繞“人的需求”重新設計園區功能布局,由單一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功能統籌布局轉變。”
根據安徽省住建廳的研究,產城一體化的園區規劃,其產業用地只能占到總用地的40%至50%左右,居住服務用地占總用地的20%至30%左右,道路交通用地占到總用地的15%左右,綠化及其他用地占15%左右,保持這一比例才能保證開發園區良性發展。這意味著園區內將引入更多包括工業服務、生活服務在內的第三產業,并以此吸引人口聚集,撬動城鎮化。
在相關政策支持上,安徽省鼓勵試點園區對周邊相鄰的開發區進行整合;支持試點開發區根據集聚的人口,統籌規劃建設就業、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加快構建開發區產城一體建設融資平臺,鼓勵注入優質資產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實現開發區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試點開發區產業升級,扶持壯大主導產業。
“最根本的是要在體制機制上作出重大調整,通過改革創新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建立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土地、建設、環保、財稅、金融等政策體系,以制度上的突破釋放發展的潛力。”閃輝告訴《決策》。
“錢從哪里來”
“人的城鎮化是進城農民融入城市的過程,實質是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與社會權益。”根據閃輝的測算,安徽地級市農民市民化成本約15萬元人,縣城市民化成本約10萬元人。
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是此次試點的首要任務。
在閃輝看來,應該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合理分擔公共成本,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分擔成本的農民工市民化機制。政府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新型城鎮化不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人的城鎮化,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據測算,未來一個時期,安徽新型城鎮化創造的投資消費需求每年接近4000億元。但錢從哪兒來?
“新型城鎮化需要大量資金做保障,能不能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是決定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的核心問題。”在孫自鐸看來,目前城鎮化建設主要靠土地出讓金,運作方式大部分仍停留在以土地換投資階段,在土地供給收緊、地方政府無地可賣,且拆遷成本不斷高漲情況下,地方政府賣地收益越來越少,土地財政難以為繼。
以往靠政府大量舉債和“土地財政”的老路子走不通,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就成為新型城鎮化試點的當務之急。
2013年3月,安徽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安徽作為開發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個試點省,雙方將在安徽省9市+23縣啟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并在2020年前持續深入推進全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在專家看來,國家對政府融資平臺清理整頓以后,商業銀行關閉了政府融資這扇門,爭取政策性銀行貸款就成為城鎮化融資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一季度,國開行安徽分行累計向新型城鎮化領域發放貸款498億元,占同期人民幣貸款發放額的89.2%。
“對于一些準公益性項目涉及市場運營,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來緩解資金之渴是重中之重。政府可以通過市場化運營,引進社會投資進入準公益性項目建設。如城市供排水、環境衛生、交通等各個領域,解決中短期投資壓力。”孫自鐸認為,應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來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降低準入條件,制定公開、公平、合理的準入制度,確保民營資本公平地參與到城鎮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等各種領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這是一個全新設想,值得我們關注跟進,用好國家政策,爭取更多建設資金,投入到基礎性建設中來。”在閃輝看來,要走金融創新的路子,“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創新手段。”
“兩頭懸著”的地
與“錢”的問題相比,另一個更嚴重的瓶頸是“地”的問題。
一方面城市土地極度緊張、地價奇高,導致農民工無法在城市安家落戶;另一方面他們在農村有寶貴的土地資源卻被閑置,這“兩頭懸著”的問題已成為新型城鎮化試點首要破解的難題。
根據統計,2002―2013年,在大規模農村人口轉移進城的10年間,安徽農村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從每平方公里的4126人下降到2822人,農村人均建設用地卻從242平方米增加到360平方米,大量空置宅基地缺乏流轉或退出機制,導致“空心村”現象加劇。
與之相反的是,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根據安徽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到2020年,安徽全省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988.84萬畝,但到2013年底,建設用地總規模已達2905.35萬畝,指標只剩下83.49萬畝,顯然無法滿足新型城鎮化對土地的需求。
一些鄉鎮由于建設用地年度指標嚴重不足,甚至連居民小區的菜市場、配套商業設施都因為缺少用地指標而無法建設,這顯然與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要求相去甚遠。
這樣的反差并不是安徽獨有。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10%―20%是閑置的,部分地區閑置率甚至高達30%,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城鎮化又面臨土地資源的剛性約束。
在此次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制度,探索超標準宅基地處置辦法。事實上,對于宅基地退出機制,安徽已經進行了探索。
蕪湖市是全國第一個農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城市。1999年,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該市試點,包括農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租賃、作價入股、聯營聯建、抵押等。10多年來,蕪湖試點成效明顯,但一直未能在全省乃至全國推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難以逾越法律“紅線”。
2013年9月,安徽宣城市下轄的寧國市政府出臺《農村宅基地退出辦法》,規定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民,可獲得最高每畝6萬元的補助。但由于補償標準不高,農民主動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較低。而且抵押融資渠道不暢,由于風險因素和處置難度,集體建設用地一般不能抵押,銀行不愿進行抵押融資。
檢驗通州當前的階段性試點成效,對于全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人的城鎮化呈現三大模式
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人的城鎮化。通州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需求出發,本著以點帶面、示范引導、有序推開的原則,重點推進外來常住人口和本區農民市民化,在區級層面制定完善相關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統籌推進的同時,重點選取潞城鎮、臺湖鎮、于家務鄉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作為試點鄉鎮先行先試推進新型城鎮化。
三個鄉鎮因地制宜,試點了三種不同的模式:
潞城鎮是北京建設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承載地,通過棚戶區改造,探索以棚戶區改造為抓手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臺湖鎮是北京城市邊緣集團和二道綠隔地區的重點區域,通過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統籌利用試點,探索農村集體土地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于家務鄉是全國“四化同步”的試點地區,通過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為抓手,探索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具體而言,潞城模式主要依托棚戶區改造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特征是棚戶區改造+重大項目帶動+行政辦公區建設。即通過棚戶區拆遷、轉非,實現轉非農民“帶著資產上樓”、“失地不失業”的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通過引進重大項目和建設行政辦公區,推進新型城鎮化跨越發展。
臺湖模式則突出整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特征是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城鄉結合部整治+棚戶區改造。即臺湖鎮圍繞產業提質增效、社保城鄉統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治為主,結合城鄉結合部整治和重點村棚改,通過拆除低效分散的工業大院用于還耕還綠,將騰退出的集體建設用地集中置換到產業園區;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實現產業用地的減量提質,解決農民社保,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
于家務模式通過以宅基地為主的集體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征是宅基地統籌利用+中心鎮開發+特色村建設。即以農村建設用地的綜合整治為核心,通過遷村并點、企業騰退、指標置換等方式,引導18個遷并村土地向中心區、次中心區和科研創新區三大組團集中;通過就地城鎮化,保留4個特色村;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的統一流轉、統籌開發、規模經營實現農民增收和就地城鎮化。
實現的方式
經過幾年探索,通州已經接近完成國家賦予的試點任務,目標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這主要得益于通州結合棚改建立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借助試點通州編制完成了外來人口梯度賦權積分指標體系。結合棚改的推進,初步確立本地農民就地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經測算農轉非人員安置成本約為70萬元/人。政府、企業或村集體、個人的成本分擔責任為:政府主要承擔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設施建設公共治安費用,以及就業培訓等公共成本支出;企業或村集體承擔“農轉非”人口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承擔就業補助費用等成本;個人承擔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教育、就業技能培訓等資金。
為解決試點的資金來源,通州多渠道融資,建立了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體制。
首先是政銀合作,建立新型城鎮化產業引導基金。通州區新型城鎮化20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已被列入北京市財政局和中國農業銀行共同設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首批項目名單,基金采取股債貸聯動的新型投融資模式,資金參與將結合具體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后續將結合各鄉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等領域可實施PPP模式的項目吸引金融機構和實業資本共同參與。
其次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探索在公共服務領域實施PPP模式。通過制定出臺《通州區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實施意見》,重點在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推廣PPP模式,將PPP項目中政府負擔部分納入財政預算,對PPP項目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查效率。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及社會主體投資風險。目前“碧水再生水廠升級改造工程及配套管網”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線打捆”兩個項目作為實質性探索正在實施,主要采取“企業建廠+政府配網”模式,后續將結合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建立PPP項目庫。
再者是整合政策性資金,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傾斜支持力度。在試點中,通州堅持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將市級轉移支付資金、獎勵資金、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區級資金等各項政策性資金集成整合,用于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治理、用能方式優化、鄉村環境改善等,夯實城鄉一體化基礎。
試點幾年間,通州的體制機制多方面得以改革創新。
從規劃層面看,通州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新型城鎮化及集體建設用地利用規劃。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等部門牽頭開展通州區總規修編及專項規劃編制、專題研究工作,通州區新型城鎮化和集體建設用地利用規劃是17個專項規劃之一,目前已制定工作方案,確定配合部門及技術承擔單位,正在開展數據收集、現狀調研、專家研討等前期工作。
從功能疏解看,通州逐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騰退了大量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工業企業的調整退出,通州研究出臺《通州區產業調整退出工作實施方案》、《通州區工業調整退出工作獎勵暫行辦法》、《通州區調整退出工業企業能耗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等12個文件。截至目前,累計已有549家工業調整退出企業實現停產,其中市級調整退出任務42家工業企業中已有37家實現停產;另有285家工業企業簽訂調整退出承諾書。全區疏解及升級改造市場累計已完成25家,疏解商戶820戶,疏解從業人員2000余人。
從政策集成角度看,通州著重推進了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通州區借助試點,編制完成了《通州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調整退出及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優化利用土地實施意見》、《通州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優化利用土地集體土地資源減量整合辦法》、《北京市通州區確認農村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實施辦法》等土地利用和主體設立相關文件,并多次與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國土委就政策突破問題進行溝通對接。
當代貴州: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都勻是貴州省唯一的縣級綜合試點。都勻為何選擇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先行先試?
吳 丹: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州委州政府明確了“一圈兩翼”的戰略布局。作為黔中經濟區重要的支點城市、貴州南部交通樞紐、黔南“泛都勻”經濟圈的核心,都勻必須進一步發揮在全州體制上的資源優勢、交通上的區位優勢、區域上的地緣優勢、后發上的文化優勢和天然的資源稟賦,竭力走出一條城鄉統籌、效益同顯、成果共享的發展之路。
在確定發展目標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都勻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缺乏大思路、大手筆、大謀劃,在項目引進、規劃布局上氣勢不夠,難以支撐都勻未來發展。二是經濟總量小,產業發展缺乏龍頭帶動,工業化水平不高,實體經濟不多。三是城鎮化程度不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歷史欠賬較多,承載能力弱,城市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四是城鄉居民增加收入的手段不多,就業矛盾仍較突出,扶貧濟困的任務依然艱巨。
針對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都勻需要找到攻堅克難的“突破點”、跨越發展的“新引擎”、激活干勁的“催化劑”。我們認為,有“破”方能“立”,只有抓住城市發展滯后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拓展發展空間、注入創新活力。因此,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都勻市積極申報爭取,決心以試點工作為契機,以新型城鎮化為著力點,破除困境,新立格局。
當代貴州:成為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對都勻的發展有何意義?
吳 丹:成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意味著都勻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上升到國家層面,為我市爭取政策支持、破解發展瓶頸,解決結構性矛盾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給予了先行先試的特別“通行證”,為都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小康質量提供了大量政策、項目和產業支持,可謂是都勻市加快發展、趕超跨越量身定制的“加班車”。
正如剛才所說,城市發展滯后、承載能力弱是都勻跨越發展的主要障礙。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能夠讓城市擴容提質,更重要的是,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會使城市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還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房地產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與此同時,加快城鎮化試點進程,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大都勻”建設步伐。
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破舊立新”,既是我市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推動“一圈兩翼”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
“城鄉統籌”注入動力
當代貴州:建設“大都勻”是黔南州提出的戰略目標。“大都勻”的概念是什么?
吳 丹:從全州的范圍看,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都勻發展,始終強調州府龍頭地位,提出“一江帶兩城,建設大都勻”思路,著力打造“泛都勻經濟圈”,構筑“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
從全國全省看,2012年國發2號文件明確都勻要建設黔中城市群支撐城市。而全省城鎮化戰略明確了都勻建設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萬“雙百”城市的建設目標。
因此,大都勻的“大”體現在城市面積、人口規模、經濟格局、政治定位等方面。從行政區劃來看,“大都勻”的范圍包括都勻市和都勻經濟開發區。以此為中心,州委州政府進一步提出了以城鎮化帶動和千億級磷煤化工經濟帶為主的“泛都勻經濟圈”發展核心區的概念。
當代貴州:“大都勻”也好,“泛都勻經濟圈”也好,“城鎮化帶動”都是其中的關鍵詞。
吳 丹:正因如此,都勻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定位高端、規劃長遠、理念新穎、內涵豐富、舉措多元的特點。在州委州政府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做大城市、做強鄉鎮、做美農村”的發展目標,實施“南北拉動、東西擴張、組團發展”戰略,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步伐,不斷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吸附力。
申報成為新型城鎮化試點以來,我們緊緊圍繞“雙百”城市的目標要求,始終強調規劃先行,以規劃還綠、建設顯山、退房露水的發展理念,整合都勻的山、水、橋、綠等要素,高標準、大氣魄做好城市整體規劃,著重實現六個“確保”:
一是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加快安置房建設,確保安置成區。二是構建內外暢通的交通體系,確保道路成網。三是堅守發展生態底線,加快綠色化發展,確保生態成系。四是以提高消費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壯大城市產業,確保商業成集。五是以力補民生欠賬為重點,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設施成套。六是以示范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建設為重點,確保城鄉統籌發展。
近一年的實踐證明,堅持走符合都勻實際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唱好城鄉協調發展的“二重奏”,為都勻的跨越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山水橋城、國茶之都”的定位愈加清晰,產業布局更加優化,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小城鎮建設卓有成效,鄉村發展提質增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勢頭。
“軟硬兼顧”共繪藍圖
當代貴州:都勻的新型城鎮化,新在哪里?
吳 丹:我認為新在理念和舉措兩個方面。新型城鎮化,關鍵是“人的城鎮化”,是城市、鄉鎮、鄉村統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協調共進的城鎮化,
2015年初,市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的發展方向,走符合都勻實際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思路。貴州省十一屆六次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加快打造山地新型城鎮化的‘貴州版’”,貴州省“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做好都勻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更加堅定了我們信心和方向。
當代貴州:新型城鎮化的理念,需要得到全市干部群眾的認同和實踐,才能更好地推進試點工作。
吳 丹:觀念的更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申報試點之前,有一些干部認為城鎮化就是“讓農民上樓”,而部分市民也對市區棚戶區改造、道路修建、公共服務升級等舉措不太理解。
獲批成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之后,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確的工作思路和規劃目標,“人的城鎮化”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特別是開展黨員“三亮一創”活動以來,各級黨員干部將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特征與工作相結合,同心協力推動都勻的大發展、大變化。
廣大群眾也見證了、體驗了新型城鎮化帶來的種種變化,給予建設工作極大的支持。例如馬鞍山棚戶區建設項目,由于涉及范圍大、人數多、范圍廣,剛開始遇到不少阻力和質疑。如今,南沙洲公園建成開放、大龍大道通車、移民安置項目即將完工,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都說這個項目“在哭聲中開始,在質疑聲中進行,在笑聲中推進”。
當代貴州:黨員干部的認同與踐行,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為都勻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創造了“軟環境”。“軟硬兼顧”方能持續,都勻做了哪些“硬舉措”?
吳 丹: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主動創新。特別是在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掛鉤機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兩個方面大膽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二是強調協調發展,以強化規劃統籌、強化城市建設、強化城市管理、強化城市經營的四個“強化”為統領,以示范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建設為重點,協同推進城鄉發展。
三是堅守生態底線。在城鎮規劃和建設中,我們按照“山頭常綠、碧水常流、空氣常新、土壤常凈”的要求,著力“守好一口缸、凈化一條江、護好一片綠”。
《新理財》:這次試點地區是“62+2”的形式,選擇這些地區做試點的依據是什么?
肖金成:根據我的分析和比較,這些城市(鎮)的特點首先在于,相對來說它們的基礎條件不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否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宅基地確權等工作都難以深入推進。其次,它們在城鎮化方面探索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第三,試點不能都是一個類型,不然會缺少示范意義。最后,還要考慮均衡性,62個城市(鎮)中,每個省都有一到兩個地級市入選。
《新理財》:在全部試點地區中,只有江蘇和安徽兩個省,目前它們的城鎮化水平怎樣,各自有哪些特征?
肖金成:選擇江蘇和安徽兩省作為試點,具有典型意義。江蘇省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是輸入型的。而且城鎮體系比較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比較理想。像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吸納能力比較強,不僅吸納了當地的農業富余勞動力,也吸納了周邊省市的農業富余勞動力;小城鎮發育也比較好,鄉鎮企業相對集中在園區,不像其他地方遍地開花;小城鎮人口也比較多,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雖然江蘇省內的蘇南和蘇北地區發展水平有一定差異,后者發展相對較慢,不過蘇北地區中心城市如連云港、淮安等城市的規模也比較大。總體來說,江蘇省在城鎮化實踐中的基本特點是城鎮體系相對合理,產業集聚在中心城市、縣城和城鎮,同時人口也與之相匹配。
相比較而言,安徽省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中心城市規模都不是很大,產業發育不是很理想,沒能集中太多人口,對區域帶動力不強,吸納的農村勞動力也比較少,常住人口小于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主要靠分母減少,是輸出型的城鎮化。但近年來,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很有成效,中心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在增強,合肥、蕪湖隨著產業的聚集,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也面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總體而言,安徽省的情況也比較典型,具備示范意義。
《新理財》:在接下來的試點過程中,兩省各自需要突破的發展和改革的瓶頸是什么?
肖金成:江蘇省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比較重。未來,在當地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如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如何解決,政治權益、勞動報酬等能否與當地居民均等化,能否在當地落戶成為當地市民,都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其次是土地問題。目前,城市建設用地主要按照戶籍人口來確定。由于江蘇省的常住人口多于戶籍人口,因此建設用地供應滯后于需求。建設用地與常住人口掛鉤的政策能否落實,能否滿足城鎮人口迅速增長帶來的建設用地需求,此外農民轉移到城市和城鎮之后,農村的土地如承包地、宅基地等如何解決,均需要進一步探索。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篩選符合條件的建制鎮上報,以期躋身試點之列。包括湖北、湖南、甘肅等中西部省份,也包括浙江、廣東等早已試點擴權強鎮的沿海發達地區。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城鎮化問題單靠城市改革難以解決,迫切需要尋找新突破口,要改變以往以單純促進發展為目標的做法,集中優勢資源設置試驗區。尤其針對人口10萬以上的建制鎮,開展新型設市模式試點,這也將成為近中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
化解“小馬拉大車”的城鎮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從現階段人口流動方向來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兩端聚集的情況已經比較明顯。
“從數據來看,我國57座人口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了1.66億人,占全國城鎮人口的27%。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與小城鎮,集聚了全部城鎮人口的51%。其中縣級單元聚集了全國新增城鎮人口的54.3%,是城鎮化的重要層級。”
他認為,縣、鎮、新城新區歷史上一直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治理單元,其包含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最小完整系統。其優勢在于可降低城鎮化成本、降低社會改革風險。
據統計,目前全國建制鎮已達到20113個。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目前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建制鎮全國約150個。其中,常住人口為10萬-20萬的建制鎮有140多個,常住人口超過20萬-50萬人以上的建制鎮約有10個。
“鎮改市試點是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未來要把小城鎮或者建制鎮作為實現農業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一個主要陣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介紹。
當行政區劃體制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結構不相配時,一些強鎮各方面已具備城市的體量,但行政體制上仍受控于上級縣政府,不相匹配的財權和事權使得城鎮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
方創琳將這種現象比喻成“小馬拉大車”。他進一步解釋說,當初政府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是按照鎮的建制、規模、基礎設施來進行配套的,而當承載的人口總量超過了小城市、中等城市或者大城市的規模時,就會出現嚴重的超載和超負荷運轉。比如交通、水電供給、基礎設施建設等是按照小城鎮的人口來配備的,而經過幾年的人口流動后,小城鎮的人口規模成倍擴張,但規劃仍沒有變,就會形成低標準承載過多人口,這勢必會帶來交通擁堵,水電供應緊張,教育、醫療資源不夠用等一系列問題。
城市有日益嚴重的“城市病”,方創琳認為城鎮的這種現象是“城鎮病”,他表示,“城鎮病”需借新型城鎮化的契機來化解。“單靠現有建制鎮的行政體制沒法解決‘城鎮病’,因為現在建制鎮沒有財權和行政審批權,只有做事的權利,無法開展工作。要解決‘城鎮病’就必須在行政體制上做出規劃調整。”
建制鎮扮演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小城鎮或者建制鎮是國家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戰場。”方創琳介紹,目前建制鎮對國家城鎮化的貢獻率已經由1990年的50.2%左右降低到2010年的34.4%,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加劇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日益嚴重的“城市病”。要想將人口就地城鎮化,緩解大城市的壓力,那么就要改變建制鎮現有的行政體制,通過鎮改市,建設好小城鎮,才能吸引人口留在鎮中,才能提升建制鎮對城鎮化的貢獻率,同時大城市病、小城鎮病也會得到緩解。也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國家提出了縣改市、鎮改市等方案。
“當前,‘鎮改市’水到渠成。”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文鋒指出,“目前,我們國家有很多‘超級鎮’,城市功能比較完善、產業聚集度較高,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鎮改市’是必然,也適應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的要求。”
浙江和廣東的呼聲最高
根據《通知》,國家希望各地在符合條件的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建制鎮等不同層面選擇試點地區,每個省(區、市)的報送數量原則上控制在4個以內,并于8月31日前統一報送國家發改委。
據報道,目前已有多個省份確定報送名單。甘肅省初步確定涼州區黃羊鎮、隴西縣首陽鎮、甘谷縣磐安鎮3鎮申報試點。湖南省發改委表示,湖南的鎮改市試點工作正在積極有序推進,“待試點獲國家批復后再作公開”。“10萬人口以上的建制鎮,湖北省肯定是有的,但目前此項試點工作幾個部門之間還在討論研究中,不方便透露具體申報的信息。”湖北省發改委體改處人士表示。
同樣表示正在篩選申報的還有河南、安徽,以及浙江、廣東等一直對此呼聲較高的地區。
“中國鎮級人口10萬以上的多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相對而言不太可能像東部地區有那么多的鎮級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說。
初步統計,浙江第一批27個小城市試點鎮,就有12個符合“鎮區人口10萬以上”的要求。而對于全國千強鎮、明星鎮扎堆的廣東來說,數量或更多。所以,對于這次試點,“浙江和廣東的呼聲最高”。
據悉,浙江自2010年啟動全省小城市試點之后,27個試點“中心鎮”已經在財權、事權、人事權以及用地等方面得到了“擴權”。今年初以來,浙江省考慮建立小城市試點鎮用地指標單列制度,爭取國家在浙江率先開展撤鎮設市試點,將條件具備的鎮升格為小城市。
放權的阻力
實際上,強鎮擴權本身并非新提法,“鎮級市”的概念幾年前就見諸報端。
有受訪專家表示,早在20lO年2月,時任溫州市委書記邵占維在強鎮黨委書記座談會上就提出,要“著力解決強鎮責大權小功能弱的突出問題,努力把5個試點強鎮建設成為鎮級市”,這也是鎮級市概念首次見諸媒體。
同年,中央編辦、民政部等6部委下發通知,初步在河北、山西、浙江等13個省選擇25個經濟發達鎮進行改革試點,但這樣的試點并未達到一些地區想象中的“鎮改市”目的,而只是“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而早在1995年,原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就聯合發文,要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所在地的縣(市)政府,在符合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賦予試點小城鎮政府必要權限。該文件甚至允許設立鎮級金庫,建立完整統一的預決算制度。但一位19年來親歷強鎮擴權之路的國家發改委專家批評說,強鎮擴權走了彎路,來回反復。上面一強調,市、縣兩級就高調放權;上面一放松,它們又悄悄收權。
曾在一個試點鎮任職的紹興市副處級官員透露,早在2007年,該市的嵊州市(縣級市)長樂鎮曾設立過地方金庫,即建立獨立核算的一級財政,但因與財稅部門的相關規定不一致,最終被取消掉。2013年下半年,紹興市也曾發文明確,試點鎮的主要領導在任職期間,符合規定的任職資格和條件的,可高配為副縣職級,但在組織部門專項整治高配、超配泛濫現象之后而不了了之。即便是店口鎮這樣擁有6家上市公司的“浙江資本市場第一大鎮”,在多年爭取之下,也始終與財政獨立核算、土地指標單列無緣。
不只是店口鎮。2013年一個鎮就創造了財政總收入18.8億元,超過全國158個縣級市的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也深陷無權之苦。
國家發改委相關專家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建鎮之初,龍港鎮“農民自費建城”向縣政府提出的條件是,獲得與縣里同等的審批權限,最終獲得了極大的自,但1990年前后這些權力基本被收回。1995年國家啟動小城鎮綜合改革,龍港鎮在財政、戶籍管理等七個方面獲得了部分縣級管理權限,但隨著試點到期,2000年前后大多權力又被收回。直到2010年浙江啟動小城市培育試點,部分權力才被三度下放。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解釋說,鎮改市的阻力在于,特大鎮的上級政府很抵觸前者獨立出去。因為鎮委書記到了縣委書記的級別,上級縣就管不著他了;另外,特大鎮對所在縣的財政收入貢獻極大(有的甚至過半),一獨立縣里財源就少了一大塊。
諸暨市發改局體制改革科科長毛晨陽說,涉及財政金融、人事組織的改革,地方是碰不得的,只能靠中央頂層設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郁建興也強調,對小城鎮發展起關鍵作用的財政體制,如果無法在現有法律制度框架下推進,可能需要先修改法律。法外運行的改革將難以避免被終止的命運。
鎮改市,改的不只是名
“鎮改市,不只是名稱變化,更涉及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破題的重要一環。”丁文鋒強調,“最根本的是要讓鎮里居民變成市民。同時,推進管理體制創新,朝智慧城市方向努力,推廣電子政務、完善城市功能,讓產業有一定輻射圈。”
據介紹,下一步試點將重點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創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設市模式、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具體來看,試點重要內容,是探索建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成本分擔包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據了解,政府將承擔義務教育、勞動就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公共成本。企業則應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與此同時,試點地區需制定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具體落戶標準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居住年限掛鉤的具體辦法,主動承擔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試點融資要求,試點地區需把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編制公開透明的城市政府資產負債表,以更好地吸引投資者,拓寬投融資機制,進一步解決城鎮化資金問題。依據城市規劃編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融資規劃,針對不同項目性質,設計差別化融資模式和償債機制。理順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放寬準入、完善監管、制定企業通過PPP等模式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
此外,在農村宅基地方面,試點地區需加快推進農村地籍調查,全面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頒證,將農民房屋納入確權登記頒證范圍。將宅基地和農房納入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體系,并率先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據消息人士透露,試點地區將在農民用房確權的基礎上,探索宅基地上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能及實現形式和途徑。據了解,試點地區將落實宅基地使用權人在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上的權能,在保障集體土地所有權人權益的前提下賦予宅基地使用權人更多權益。與此同時,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制度,探索超標準宅基地處置辦法。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ity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carry out a new town construction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projects to implement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and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the spirit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s the main line, and put forward our futur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verall strategy, target location,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tow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shi development path, mode and realization path, leading the city urbaniz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Huangshi City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這些年,隨著城鄉二元發展缺陷的日益呈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越來越受到我市的重視。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涉及到產業的轉型,新產業的成長,城鄉社會結構全面調整,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環境的支撐和大量相關領域的立法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等諸多方面,必然是長期積累和發展的漸進過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步推進城鎮化是擴大國內需求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我市積極響應中央的要求,開展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題調研,調研課題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省政府有關精神為主線,重點研究如何在城鎮化建設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市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預測全市城鎮化發展趨勢,提出我市未來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總體戰略、目標定位、空間結構、構建有黃石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模式及其實現路徑,引領我市城鎮化科學發展。在專題調研活動中,我市組織調研組先后實地考察了陳貴鎮李河村李泰山灣、鎮福利院;靈鄉鎮談橋村、黃土坡灣、巖峰村陷塘灣和靈成工業園、陽新縣太子鎮新型社區建設、大王鎮新農村建設等。通過分析我市這幾年城鎮化建設狀況,結合這次調研活動的開展情況,我對我市城鎮化建設做出以下分析和建議:
一、我市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回顧我市小城鎮建設的歷史,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l、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建立了四地三級村鎮建設試點體系。現有省級試點鎮3個;試點村2個;市級試點鎮6個,試點村3個;縣級試點鎮15個,試點村5個。對試點單位通過優勝劣汰、年度評比,實行動態管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對全市建制鎮、小集鎮和農村小康居民點進行科學定位、定向、定性、定量的基礎上,一方面,大力發展縣(市)區域經濟,發揮縣城的輻射和拉動作用;另一方面,以積極參與全省“楚天杯”城鎮創建活動為契機,通過政策扶持、改革先行、資金傾斜,大力發展一批基礎條件好、經濟實力強的中心城鎮,示范帶動,整體推動,相互促動,有力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的全面發展。
2、規劃先行,重點指導。始終抓住規劃這個龍頭不放松,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自1995年始,全市掀起丁新一輪規劃修編的。到目前為止,以還地橋、金牛、靈鄉、保安、陳貴、大箕鋪、白沙、河口、富池等為代表的10個中心鎮、口子鎮的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基本完成。四棵、潘橋、小箕鋪、姜橋等40個集鎮和秀山村、三岔路村、豐山村等200個中心村規劃也正在進行中。還地橋鎮1000米水港富有畫意的改造和鎮區綠化體系布局,陳貴鎮、靈鄉鎮的綠化廣場及政府大樓的建設,龍港鎮、金牛鎮的貿易商品市場,金山店鎮的新街大道等建設項目都是科學規劃、嚴格把關凝結而成的精品。
3、因地制宜,體現特色。根據我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確定城鎮的類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1)工礦型。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鄉鎮建設。還地橋素有“煤鐵之都”、“建材之鄉”的美譽,現有冶金建材、煤炭、五金工具、橡膠制品等幾大行業的鎮、村企業500余家,初步形成了長達15公里的省級鄉鎮工業示范小區。富池鎮形成了豐山港下銅礦為主的礦采業,以麻紡石、織染廠、制衣廠為一條龍的輕紡業等支柱產業,被評為“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50強鄉鎮”。(2)農業開發型。主要是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相互依托。如毛鋪鄉加大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建立了雜交水稻、辣椒、黃姜等產業化基地8個,面積達2萬余畝。“金柯辣椒”、豆瓣醬等泡菜系列,成為地方的拳頭產品。(3)商貿型。主要與邊貿和第三產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如金扣、龍港等鎮,各類專業市場規模大、設施齊全,個體工商戶納稅繳費與工業、農業幾乎三分天下。(4)旅游型。陽新王英鄉千島湖,以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旅游人數逐年增收,旅游收入不斷增長,形成了以旅游促開發,以開發促開放的良性互動態勢。(5)綜合型。大冶市、陽新縣人民政府所在鎮,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環境不斷優化,正日漸成為農村城鎮化的龍頭。
4、強化基礎,完善設施。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市村鎮建設共投人資金55169萬元,完成住宅面積“9.8萬平方米,公共建筑8.9萬平方米,生產性建筑5.6萬平方米,新建道路196公里,公共廁所236座,新裝路燈573盞,植樹20萬余棵。龍港、富池、還地橋等一批中心城鎮以城鎮道路建設為重點,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鎮區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