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媒介素養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小組討論、教師講授與多媒體演示。在多媒體教室中,將學生分為3人一組,每個學生都有連接網絡的電腦,小組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自行通過討論和查找資料進行綜合學習,達到教學目標。
二、教學準備
1、接入互聯網的網絡機房;
2、相關影音素材
①電影《非常人販3》(涉及到主人公:弗蘭克•馬丁);
②電影《警察故事1、2》(涉及到主人公:成龍);
③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耳光聲的配音素材。
3、體驗影視動作所需材料:木板制作搭制的板凳模型,保護手套、長柄舊雨傘。
4、實時轉播系統(攝像機或攝像頭、多媒體電腦、投影儀、連接線、拍板等)。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引入主題;
2、觀賞影視片段;
3、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4、小組討論、利用網絡進行綜合性學習;
5、小組總結發言;
6、影視表演體驗;
7、教師多媒體講解、點評。教師通過對小組的點評,結合電腦特技知識和影視蒙太奇知識以及生理學知識,再次深入講解影片表達的信息與現實的區別,提升學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
四、教學活動案例
1、教學導入教師:同學們喜歡哪些類型的影片啊?學生:喜歡動畫片、動作片、戰爭片、言情片、警匪片教師:想沒想過為什么喜歡看這樣的片子呢?學生:因為打斗很激烈很過癮;因為男主角很帥;因為很感人;因為他們的演技很好(根據學生的回答所做的總結)教師:有些同學啊,喜歡把影視中的情節搬到現實中來,要知道影視中的情形跟現實中的情形是不是一樣的?(講述2009年6月26日騰訊陜西大秦網轉載《陜西日報》“一個陜西少年犯的懺悔”的案例)學生:不一樣教師:那在平時觀看影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學生:沒想過,只是看了好看。(注:也有的同學能說一兩個,但都不是有意識地去批判地看)教師:那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一部精彩的動作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找茬”,看看哪些地方跟現實有較大差別,當然還要小組討論利用你面前的網絡查找資料證明你找的“茬”有說服力。
2、觀賞影片了解劇情,重點觀看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中的片段
3、依教師據媒介素養的五個核心問題,在觀看影像片段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
(1)理論依據:根據核心問題“媒介信息是由一些特有的語言規則構建起來的”提出理論問題:
①這些影像好看嗎?
②在觀看的時候是什么吸引了我?
③我看到、聽到了什么?它給了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④與自己的現實經驗相對比,有哪些不同之處?提示學生思考與驗證:
①弗蘭克•馬丁能沖破汽車的玻璃跳入車中嗎?
②電影中的英雄中槍了還能持續戰斗是真的嗎?
③電影中打耳光是真的嗎?
④成龍將人打翻在移動的電梯上,演員能不受傷嗎?
(2)根據核心問題“媒介信息中包涵了價值和觀點”可以提出問題:
①電影中描繪了人物怎么樣的行為及其結果?
②影片中省略了哪些信息和情節?如果是在現實中,還會發生哪些事情?提示學生思考與驗證:
①現實中成龍一個人能打贏那么多人嗎?
②一把木柄雨傘能支撐成龍的體重嗎?
(3)根據核心問題“同樣的媒介信息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相同的效果”,可以提示學生思考:在小組的討論中,聽聽別人對這段影像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與自己對這段影像引發的感想有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4)根據核心問題“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構建起來的和大部分媒介信息是為了獲得利益和權力構建起來的”可以提示學生思考:拍攝者為什么要采取各種所謂的“造假”的方式來拍攝電影?
3、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思考”進行小組討論,依靠網絡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提供搜索的關鍵詞“人中槍”、“打碎汽車玻璃”、“人失血”、“電影中打耳光”、“人體致命部位”等。
4、小組討論結果,教師對提出問題的分析。并進行實驗表演。實驗一:讓力氣大的男同學帶著保護手套試試看能否將一個實驗用的簡易板凳打斷;實驗二:運用杠桿的原理將一把木柄傘折斷;實驗三:開啟實時轉播系統,拍攝學生打耳光的實驗并配音。
5、通過觀看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講解電影的拍攝,結合電腦特技知識和影視蒙太奇知識以及生理學知識,深入講解影片表達的信息與現實的區別,提升學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結束課程。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部分。專業教育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新聞、電影、廣告等專業,將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目標來納入教學計劃,通過系統學習來培養他們掌握有效的媒介素養技能,通過實踐和訓練他們媒介素質創新的能力。而通識教育部分,就是利用相關網絡傳播的師資,開設概論類課程,設立公共選修課以及開設相關實踐課程和講座,因此不管是專業還是通識教育,學習的內容也是尤為重要,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內容:如媒介的基本知識和用途、媒介的類型和特征、媒體的運作體制和規范、媒介信息的制作過程和傳播技巧等。同時也要讓大學生了解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道德規范和政策法規,使學生認識媒介對受眾的操控能力,避免利用媒介傳播不良的信息、侵犯知識產權以及學術剽竊等行為,培養大學生利用媒介發展自我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加強媒介道德教育,為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供思想保障
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上凝聚正能量,全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高校應該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增加“網風”和“網德”教育,培養大學生自覺樹立媒介自律意識,培養自身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逐步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以生為本,有針對性地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媒介素養學習,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服務以及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響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從而把正確合理利用媒介變為學生自覺的行動。
(三)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溝通,為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提供社會環境保障
媒介素養教育在當前紛雜的新媒體時代也逐漸被人們重視,尤其是當前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就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需要社會齊心協力,共同參與。積極動員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打造與社會相適應的媒介素養教育。其中家庭是基礎,學校是主陣地而社會則是作為二者的補充和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保駕護航。同時,作為具有社會責任的高校應與家長、社區等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聯合,建立健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社會參與機制,構建新媒體時代中各種媒介與大學生良性互動的網絡平臺,促進大學生媒介自律以及媒介素養的雙向提高。
(四)加強大學生自我實踐能力,為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提供有效載體
作為在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在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中應該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投身到各類社會實踐中,在參與媒體實踐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媒體,同時合理的利用媒介,要學會選擇性的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大學生應當把新媒體和大眾傳媒作為其獲取信息、認識當今社會以及豐富知識的重要工具。同時面對魚目混珠和紛雜的網絡信息,要仔細的思考,認真審視,而不能光憑主觀臆斷被動的接收信息。高校應該應該多為大學生提供創造實踐的機會,幫助大學生建構起全新的媒介素養的知識結構,參與媒介產品的整個生產和運作過程,切身體驗媒介機構的全面的運作流程,從而使大學生們能更加形象地了解當前的媒介如報刊、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的區別,學會正確利用媒介獲取各種來源的信息,主動加強訓練,提高媒介使用技能。主動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我實踐,實現能靈活操作媒介設備,較好的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技能。
二、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
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是指醫學生在網絡媒介環境下,在了解網絡知識特點的基礎上,面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正確使用網絡和利用網絡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選擇、理解、質疑能力、評估以及思辨、生產和創造等各方面的反應能力。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可歸納為網絡媒介認知素養、甄別素養、安全素養、法律道德素養、自我約束素養和發展創新素養等。網絡媒介不僅有著全球性、海量性、即時性、互動性、便捷性等優勢,同時也有著草根性、自發性和匿名性等特殊性,常常會導致網絡媒介廣泛傳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因此,經常在網絡上充斥著無聊、庸俗甚至是負面的信息。醫學生在大學階段正處于開始獨立學習生活的初期,他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過網絡,而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的浩瀚的信息容量能夠擴大醫學生的知識面,能獲取對學習生活、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它的虛擬性又會導致部分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的學生沉迷其中,嚴重影響學業甚至荒廢了學業。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有著專業課程多、學習任務重、臨床實踐多、課余時間少、實習醫院分散等特點,網絡就成為了醫學生思想活動教育宣傳的重要陣地。但是,醫學生對網絡的認知、判斷和辨別能力尚不成熟,在校園內的生活使得其社會經驗不足,面對廣泛的信息,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網絡媒介素養,就可能難以獲取到對自身有益的信息,可能會因為網絡上的錯誤或不真實的信息而產生不理性的觀點,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一時的認識模糊、情感淡漠等道德缺失現象,進而影響到醫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影響到醫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思想道德修養、職業道德素質、醫德醫風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醫學院校的高校資源,指導醫學生正確理解使用網絡媒介信息,提升醫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通過多方面途徑開展好醫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提高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強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1、營造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氛圍
高校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主陣地,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面對醫學生在使用網絡媒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培養出合格的能肩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務工作者,必須認真對待,從思想觀念上加強重視,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當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的、長期的教育教學任務,加強對在高校中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使全體師生認識到其緊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強網絡媒介素養的培養力度。此外,在醫學院校開展醫學生網路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與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一樣,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系統的教育模式,促進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廣泛提升。
2、構建系統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體系
高校教育具有對象針對性強、穩定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在高校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有著教學規范和效果良好的優勢,因而,在醫學院校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時,需注重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緊密結合,構建系統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體系,使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切實有效地在校園內開展,并且能充分地走進學生的課堂,被學生普遍接受。開展這項教育,應由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與主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負責,組織研究制定相關章程,組成專業的教師團隊,確定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教學的內容,設定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努力開展好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3、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教育,必須要重視相關師資隊伍的建設。在醫學院校,由于網絡相關專業課程的缺乏的局限性,我們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輔導員團隊,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學校里對網絡媒介有一定研究的師資力量,或是聘請在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方面有專長的人員,成立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教研室,進行專門的教育教學工作。此外,通過開設專題講座,與專業院校合作培訓班等方式加強醫學院校該方面的師資培訓,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養和網絡媒介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
4、開設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目前在醫學生還處于校園學習階段的時候,開設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是提升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最好的方式,不僅可從根本上加強醫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識,而且能保證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得到穩定的貫徹。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與學校其他課程設置的各方面相協調。可以根據學校自身情況來設定課程的教學模式,可開設成一門獨立的課程,也可以把其內容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或計算機課程中,可以開設成選修課,也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特殊情況而開設成必修課。此外,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案例討論、面對面交流等形式來強化醫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
5、專業人士宣傳網絡媒介知識
在高校即使有系統全面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醫學生在接受網絡媒介信息時,如果有傳媒界的專業人士的正確引導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生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傳媒工作者是專門研究現代傳媒發展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通過宣傳、講座和示范等方式,把自己在實踐中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大學生。因此,醫學院校可邀請傳媒界的編輯、記者、主持人等到校園內開展各種報告講座,讓學生們能清楚地了解各類網絡信息是如何制作、如何傳播,幫助高校學生深入理解網絡信息的特點,加強對網絡媒介的感性認識,同時把網絡媒介素養相關知識滲透在報告講座的方面,使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1網絡依賴性過高,懶于動手動腦和獨立思考
調查顯示,當代以90后為主的女大學生不但人人會使用網絡,且更傾向于手提電腦、智能手機等隨身性較強的新興媒體工具。根據筆者的調查統計,在325名被調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網絡超過2小時的有223人,每天使用4小時以上的有101人,更有高達273人表示偶爾會在上課時偷偷玩一下手機游戲或上QQ聊天,或者到微博、微信上去刷朋友圈和看評論,其中,經常保持這種狀態的女生為31。8%。如果哪天忘記帶手機了,竟有高達82。6%的女生會覺得不自在,總感覺缺少了什么,其中有27。2%的女生會回寢室取手機,她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因為網絡具有信息量龐大、便捷、交互性強等特點,使得學生不愿再去花費時間記憶相關知識,除了閉卷考試外,平時寫作業、查資料、甚至完成畢業論文等,都習慣于去網絡上查找所需的相關內容,而不愿費時費腦地獨立完成,這也不難理解老師們經常會為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考查論文有大量抄襲甚至雷同的現象而大為惱火了。
1.2網絡自控能力不強,網絡消費行為缺乏理智
男大學生多傾向于玩網絡游戲、看大片,而女大學生多癡迷于網上購物和看一些熱播的電視娛樂、交友等節目。調查顯示,有86%的女生表示曾在宿舍和室友一起看過像《爸爸去哪兒》等親子真人秀節目和《非誠勿擾》、《百里挑一》等相親交友類電視節目,其娛樂性和新潮感是吸引女大學生眼球的主要因素。而有過網絡購物經歷的女生更是高達99。4%,購物的品種依次為服裝、化妝品、鞋子、飾品、背包、零食、書籍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多達42。4%的女生已出現對網絡購物的癡迷心態,每天打開電腦,就不自覺地想去淘寶、天貓上看看有什么值得淘的東西。網購商品的經濟實惠、時尚潮流和方便快捷已使部分女生的網絡消費缺乏理智,也耗費了她們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1.3網絡信息安全意識較弱,易輕信他人和網絡傳聞
雖然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但他們的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并不強,與男生相比,女生更易于輕信網絡不良虛假信息,在網上結交陌生朋友寄托情感。在調查中,有62。5%的女生表示不太了解網絡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識,而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在網上泄露自己個人信息的女生只有21。4%。當同意陌生人加你為網友時,有63。8%的女生竟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個人信息的泄露行為。對于明星婚變、偶像失蹤等網絡傳聞,也有39。6%的女生表示剛開始聽到時會相信,還曾為此傷感過。女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生活、情感、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有著更多的困難和障礙,學校和社會關注度高,也極易成為不法分子下手的對象。
1.4網絡對女大學生的異化作用較為明顯,異化現象比較突出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自媒體的普及,使用者對其依賴程度越強,越容易被不自覺地控制,從而出現身體、心理、行為及價值觀的異化現象。事實上,過度的網絡依賴已導致部分女大學生出現了譬如心理障礙、疏離現實人際交往、缺少主動思考意識、理想淡漠、價值觀模糊、學業荒廢等種種問題,這無疑會對其未來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調查顯示,有近70%的女生表示經常會出現因上網過久而導致的頸椎疼痛現象,58。4%的女生表示上網已使其對周圍同學和其他事物的關注度下降,63。6%的女生表示網絡給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帶來了改變,還有24。5%的女生已經出現不愿意在真實生活中結識朋友,而情愿選擇到網絡上交友的現象。這些網絡異化現象的出現表明,女大學生應對迅速發展的網絡社會的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加強女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2.女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對策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深入發展,對公民個體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力量的重要成員,網絡媒介素養也是其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在校女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2.1學校應開設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據了解,現在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列入正規教育體系之中,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習得基本上靠的是自學自悟,這已遠遠跟不上自媒體時代互聯網發展的步伐。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已沒有了中小學時期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大學生們有更多的業余時間到網絡中暢游,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交友娛樂、了解社會,網絡媒介素養已成為信息時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列入正規教育課程,將其列為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對于非專業的大學生可以開設選修課,以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2.2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基礎,在學生管理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增添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內容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提高不僅要依靠傳授,更要重在實踐,特別是女大學生本身在實踐及動手能力方面就遜于男生,學校有關部門更應該多創設條件和平臺,充分利用并積極改善現有的資源和條件,發揮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及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學校可利用以面向學生為主的校園廣播、電視、校報、網絡等媒介對學生進行宣傳和培訓,讓女大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諸如校園電臺、校報記者編輯、校園網絡維護等媒體工作,使其在親身服務的志愿活動中得到網絡媒介素養的熏陶和提高。
2.3針對女大學生特點,經常舉辦網絡自律及網絡安全知識講座
女大學生在校期間,雖然生理已經發展成熟,但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不完全成熟階段,主要表現在思想比較單純,對社會不良影響免疫力較低,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對他人依賴性較強,抗挫折能力差等,特別是對于既五彩斑斕又暗流涌動的網絡世界,缺少應有的辨別和安全防范意識。媒體頻頻曝光的女大學生失聯和遇害事件,絕大多數是由于其安全防范意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差、輕信網友及社會不良信息所致。基于女大學生的這些特點,高校相關部門,如學生處、團委、各院系及安全保衛部門,應定期舉辦專門針對女大學生的網絡自律及網絡安全知識講座,幫助花季女孩安全、順利、健康地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226-0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會,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性的閱讀技能越來越重要。所以,當前語文教學應體現時代的要求,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提高學生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學校中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硬件的大量投入,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學生運用現代信息工具進行語文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利用計算機這種自主學習語言的高級認知工具,既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資源,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人機交互的訓練機會,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達到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
盡管現代信息技術工具有其獨到的優勢,但教材、報紙、圖書等紙質媒體,在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媒體所不可替代的,它們有無輻射、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小、便于攜帶閱讀等優點。還有,學校圖書館書量大、報刊雜志種類多,閱讀環境舒適,更適宜學生的學習。
二、提高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電視及投影、錄音、錄像等現代信息媒體,打破時空限制,極大地豐富了教學信息,調動了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因此,語文教學應根據現代社會傳播工具手段多樣化、現代化的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保證學生占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充分利用教材、圖書、報刊的同時,還應利用電腦、網絡等媒介,開掘各種語文學習環境,通過多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快、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如學習《中國的漢字》專題時,首先,教師利用幻燈片制作的課件導入新課,課件中有各種形體的漢字,古典抒情的背景音樂,同學們一下子就被祖國語言文字形體的優美及各種書法藝術形式所吸引,很快就產生了研究它的欲望。接著,師生結合課文共同確立了“祖國文字演變歷史及書法流派”的研究專題。教師提出:如何根據我們的研究專題有效地獲取相關資料呢?經過討論得出查詢的途徑有:利用校園主題教學網絡和搜狐等相關網站,閱讀、檢索、下載相關資料,也可從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最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討論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條件去獲取相關信息。
此外,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社會、生活,語文教學不要重視組織和引導學生會觀察各種事物、自然和社會,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經常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從生活中捕捉各種生動具體的信息,使他們逐漸形成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養成自覺收集信息的習慣。
三、提高學生關于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時代,每都要和大量的信息打交道。面對無際的信息海洋,常會使人蒙頭轉向,不知所措。在大量有用、無用、有害、虛假、甚至過時的信息面前,信息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它包括檢索、篩選、鑒別、使用、表達和輸出信息,要對已取得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只有有價值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后方可提煉成知識和智慧。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和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學會對信息的思考,能簡潔明了地表述自己所獲取的信息。如回復電子郵件時,最好是開頭第一句就給出自己的主要觀點或結論,這樣表達信息不僅醒目,而且簡明扼要。要教育學生不得在網上隨意抄襲他們作品,養成對他人知識的尊重。另外,教師要求學生在上網瀏覽時,在利用其所有積極方面的同時,要教給學生批判的眼光和評價的意識,要引導學生根據信息內容來判斷現有的信息資源是否有用。要給學生足夠的資源條件和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提高學生處理信息能力方面,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仍應繼承和發展。如課文預習環節,要求學生對不理解的詞 ,要借助工具書獲取信息。閱讀中對文章的內容、詞句的疑問、理解、體會,可在書中加批注、或寫讀書筆記。對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遇到的問題,要訓練學習能用準確、簡潔的口頭和書面語言傳遞信息。
媒介素養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教育,公民能辨別媒介傳播內容,監察和改善傳媒,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教育實踐,媒介素養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多數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與母語課程整合,既推進了母語課程的改革,也實現了媒介素養教育本身的目標,收到了雙贏的效果。但在國內,將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做法還不多,語文教學中即使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因子,教學重心也主要落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參照西方國家及臺灣地區的理論與實踐,筆者首先對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階段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華東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課程觀應該是生成的、整合的、實踐的課程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門學科已不再是完全給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動態的和可再創造的;它也不是單一的、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強調跨文化的交流;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包含: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和實際的社會聯系起來,書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緊密結合,由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加豐富的生活和社會。
事實上,如果要使學生具備在現實生活及將來生活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的能力,這些正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彌補傳統語文教育在學生現實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整合能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著力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彰顯語文課程的實用性。
(二)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內涵的應有之義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這也成為語文課程組成部分。
媒介素養表現在語文課程中,是指以積極、批判、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傾向于從如下6個維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形式語文基本能力、口頭語言、聆聽能力、說話能力、書面語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視像語言、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換而言之,一個具有現代語文素養的人,不僅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還要會看,會制作。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主陣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
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選擇課題、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雖在學科框架內開展,但它常常超越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引出問題并生發開去,讓學生從知識世界(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進而在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自由徜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主題、探究、表達”為單位組織課程編制模式,媒體素養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些理念、教學方法不謀而合。媒體素養教育以媒體議題為切入點,教師培養學生對媒體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學的思考策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主動的省思和認知,尊重學生的個別經驗與闡釋,在平等的論證過程中,澄清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科關聯的角度設計媒介議題,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多個專題的媒介素養教育。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國外幾十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1.基本理念:質疑與批判。媒介素養教育強調,要在媒介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能夠區分各種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對其進行最基本的詢問。隨著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同時向公眾報道國際事件的趨勢日盛,人們需要知道如何查證信息,如何核實信息來源,并比較和對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從中發現偏見或政治控制的痕跡。對任何媒介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
(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
(4)別人與我對于這條信息的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樣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將這一理念置于語文課程中,我們將會重新審視現有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體裁作品的教學,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標題、導語、主體、結語”等知識的灌輸上,而是要讓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質疑這“構建的真實”。學生用新聞強調“用事實說話”,是否就意味著它是純客觀的?新聞中,事實與作者的觀點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不同主題類別的新聞,是否對應著一些特別的“讀法”?同一事實,往往有不同的報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原因何在?新聞的價值和輿論導向體現在哪些方面,又通過哪些策略實現呢?此外,如何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報刊中快速、準確地提取與處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讓學生自己來一則新聞,其目標受眾是哪類人,又將提取哪些事實,運用何種結構形態,表達什么觀點,達到什么目的?
2.教學方法(1)近距離分析。所謂近距離分析就是組織學生在反復多次閱讀一個媒介文本(印刷或視聽)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種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師生共享“閱讀”過程的公開化。近距離分析能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媒介體驗面前停下來,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樣被建構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來近距離分析,但商業信息如新聞報道、廣告、照片、電影鏡頭等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簡短,有強有力的語言和圖片、音樂和聲音進行了合適包裝。
比如圍繞“廣告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研究主題,我們可以從“視角”切入,讓學生近距離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這則電視廣告,讓學生意識到廣告圖像是通過鏡頭設置的一個特定的視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在通過“鏡頭”觀看。然后再將畫面逐一分割,重新觀看這個影像敘事,以試著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在畫面的逐一解構中,讓學生明白:在一個圖像(或影像)的再現過程中,包括了:角色觀看,中介者(攝影機)觀看,觀眾觀看。觀眾的觀看是透過中介者進行的。中介者提供觀眾觀看的視點(距離,角度)。視點決定了觀看者的權力,欲望,認同。視點影響了我們對意義的想象和建構。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運用電影、電視、網絡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編寫報紙雜志、制作影片、電視節目或網頁、多媒體課件、錄制廣播等來敘述、表達、溝通信息、思想和觀點。比如讓學生嘗試影評創作并發送至個人博客;讓學生根據時報上的新聞題材創作政治漫畫;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受眾類型創作廣告詞。也可以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媒介產品修改、調換或加上諷刺和批判的解說詞。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畢業論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廣泛的重視,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比較早且有計劃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多是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首開《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同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幾年,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一些高校也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中國傳媒火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出版了兒本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和教材,如張開的《媒介素養概論》,蔡幗芬等主編的《媒介素養》,陳先元的《大眾傳媒素養論》,邱沛篁等主編的《媒介素質教育論集》等。同時一些新聞傳播期刊和網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討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章,高校碩、博研究生中也出現了有關專業論文,這都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4年10月,以“信息社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傳媒人學召開;2006年6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還有大量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個案研究出現,如調查發現,上海火學生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較低等方面存在著媒介素養的缺陷等。
總之,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各種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1.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
最初,以李維斯為首的英國學者是出于對大眾傳媒文化的強烈批評,才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直至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歐美國家更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備的基本素質,并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在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手機短信、校園DV等新媒體的接觸與使用率越來越高。可以說,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新興媒體的主要接觸和使用者。然而,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定型的時期,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某些誤導,甚至是誘導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會影響到其價值、行為判斷的偏頗。2003年3月哈爾濱某大學生創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學自習室》在高校中幾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學生形象卻令人擔憂;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學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為《41》的行為藝術: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此行為藝術在社會各界也是褒貶不一現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個性化,這些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等系列媒介認知教育,可能會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
2.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組以中國人民大學為背景的女生“露腿學士照”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則表示,大學生的自由開放思想不應該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大四女生,自稱為自居易后代,被網友稱之為“國學辣妹”,其針對孔子的大膽言行在網上引發熱情“辣評”一片。在大眾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諸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火眾媒體逐漸轉向手機短信、網絡、DV 等新興媒體。然而,從諸多的傳媒事件中我們感覺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缺失,特別是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影響的傳媒認知能力的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的開放性吸引了整個青年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他們可以利用手機、視頻、QQ空間、博客等傳播著自己的個性人生,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可能會對社會起著負面影響,對青年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媒介認知起著消極作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研究理論的提升,也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論文和專題討論也越來越多,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不再是紙上談兵。大學生群體容易為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所吸引,對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課程體系如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告學等學科體系均已成熟,加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課程的支撐,它們能為善于探索求知的學生群體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堅實專業知識基礎。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
正確認識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概況,碩士論文有助于我們在學校甚至是在社會各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有多種途徑與方法,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關鍵問題還是在于以下三點:
1.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列: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人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給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豐富利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2.學生參與傳媒實踐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世界對于大學生是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
上,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給大學生創造參加傳媒實踐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網上體驗著信息時代的傳播樂趣,但也因為意識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他們可能沉迷于傳奇、魔獸等游戲的虛擬世界,他們可能熱衷于FLASH、DV的制作來展現自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他們可能醉心于論壇(BBS)、QQ空間、博客的制作與維護,但是“銅須門”事件、“國學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網上“憤青”“網絡暴民”卻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必須要用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教育大學生,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有更多的自我約束,有更多的責任意識,不至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對學校、社會有負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現代媒介技術發展消極作川的影響,從而達到正確的認識媒介、理解媒介、運用媒介,提高傳媒實踐能力為自己認識社會、發展個人綜合能力服務。
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一、論文種類和作用
從論文的內容形式來看,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否定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某些舊觀點,提出新見解。例如,指出應試教育的缺點;提倡素質教育,論述它的優點及重要意義。又如,批評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機械訓練等不足之處,倡導啟發式教學,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例如,關于比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三,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經過自己悉心研究、觀察和實踐,有所發現和創造,陳述新見解。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分析學生在掌握幾何概念過程中產生思維障礙的原因,探討排除思維障礙的方法,提出改進幾何教學的建議。
論文的應用很廣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文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論文往往影響人們的思想,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文化基礎。
第二,論文是以文字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經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綜合、理論論證等,得出一個結論或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便解決一個實際或理論問題。而這些必須要以文字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來,讓讀者評判、借鑒或運用之解決問題。
第三,論文是測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論文的水平能反應作者的知識理論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論文是培養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徑。論文的寫作過程是作者學習、研究的過程,也是能力得到鍛煉、提高的途徑。
二、選擇論文的課題
(一)選擇課題(簡稱選題)的含義
從教育科研所探討的問題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課題。
第一類是基礎理論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什么是教育的問
題。如:“教育應當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類是應用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怎樣教育的問題。如:“教學什么樣的內容”、“選用什么樣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這兩類研究課題都非常重要,并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但是,作為小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我們一般應當把自己研究的重點放在應用性研究的課題上。
從課題選擇本身的含義來看有兩種。
第一種是廣義的含義。研究課題的選擇,即選擇、確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選擇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課題,還是選擇應用性方面的課題。
第二種是狹義的含義。在自己的研究范圍內,確定論文的中心論題。也就是在小學教育、教學的范圍內,確定研究什么問題。我們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種含義。
(二)選題的最佳考慮
現實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論文研究的課題。有些問題的指向非常廣泛,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精力。對于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限于自身的素養和客觀的研究條件,并無能力來承擔。有的又太過具體,缺乏普遍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兼顧各種條件,發現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問題。
課題選擇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符合時展的要求,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選題要著眼于社會效能和價值,要研究能解決教育實踐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作者應密切關注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現狀和動向。面向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研究的重點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科研人員應重點研究如何改革現行的數學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建立面向21世紀的素質教育的數學課程、教材、教學體系。對于教研人員和廣大的教師來說,一般應從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側重研究數學教學的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2、選擇自己有濃厚研究興趣的題目。
對研究課題有濃厚的興趣,會表現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觀能動性。興趣會產生熱情,使人克服困難,集中精力去研究。
3、選擇能夠發揮自己業務特長的題目。
研究者應從個人的條件、能力出發來選擇和確立論題。有些題目值得寫,但自己能否寫好卻是另一回事。在選題時,自己要考慮一下,你對本專業領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選擇哪個論題。
4、選擇自己占有資料較為充分的的題目。
從外因方面來說,資料是研究的基礎,要充分掌握在題目限定范圍內的材料,盡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鮮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選擇自己已占有較為充分資料的論題,會使工作的難度降低一些。
(三)選擇課題的失當
選擇課題的恰當與否,常常關系到整個研究的成功與否。在廣大教研人員和教師的來稿中,常常會碰到一些論文由于選題的失當而無法發表。選題的失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選題過大。
題目過大,是普通作者在選題時常常出現的問題。例如,題目“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的定義、構成、作用、測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探討。這樣的課題往往是一種研究方向,而對于一般的個體作者來說,把它當作為一個具體論題是不合適的。2、選題過難。
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分析
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鑒賞多種媒介信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提升媒介素養的教育則為媒介素養教育,簡稱為媒介教育。①其基本內涵包括幫助人們獲得新聞傳播知識,提升對媒介傳播規律和特質的認知,洞悉媒介運作和傳播過程,調整對媒介信息的被動接受和盲從意識,最為重要的是提高公眾的推理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媒介教育的目標是調適人與媒介的關系,促進人們在與媒介接觸過程中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從梳理相關文獻內容可以看出,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泛化”幾乎迷失了明確的學術研究對象和價值。譬如,在某些高校,把媒介教育與傳媒教育混為一談。事實上,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批判性地理解和應用媒介,而傳媒教育則是培養傳媒從業人員,盡管傳媒從業人員同時也是傳媒使用者,然而,兩種教育的目標有著根本性差異。
個體的媒介素養是可以測量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媒介素養指數概念的由來之一;由來之二,各地不少研究者常常開展當地特定群體如大學生或中學生的媒介素養調查,甚至許多碩士學位論文專門研究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問題。由于此類調查沒有提出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其問卷設計、調查方法、數據處理方式均有巨大差異,基本上屬于媒介接觸行為調查,也無法進行深層和綜合意義上的比較,只能進行單項目的簡單橫向比較,無法進行針對調查對象更深層次的縱向比較,從而開展普遍意義上的公眾媒介素養測量與研究,致使研究層次和結論層級普遍偏低。假若有媒介素養指數這一概念的統領,就可以將此類研究推進一大步。
類似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層面的借鑒,譬如,我國每兩年一次的大規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科學素養(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素養)顯然是人們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媒介素養作為其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自然也是可以測量的。
那么,如何定義媒介素養指數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入“基本媒介素養”概念,進行明確定義和測量,通過科學的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確立基本媒介素養指標體系,設定某個值為基準水平值,把100人中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值的個體數量定義為“指數”,如某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指數為0.08,即表示該校每100名在校生中,有8名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的個體,這樣,無論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等多維度的比較研究,均具有可比性價值和意義。
媒介素養指標體系的建立
確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并設立科學的測量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媒介素養指數的基礎。若從上述基本概念定義展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呢?
關于媒介素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一是媒介教育的重點群體為未成年人,這個群體更易受到媒體不良傳播的影響;二是媒介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媒介接觸度,即與媒介具有一定頻次和時間的接觸和互動;2.媒介知識量,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要具有基本的媒介常識和基本概念;3.媒介理解力,要能夠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賞析媒介藝術作品。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具備相應的獨立判斷、思考和決策能力;4.媒介應用力,能夠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獲取相應的媒介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利用媒介對社會有建設性價值的信息或作品。(見上頁表1)
媒介素養水平即為上述4項指標的綜合結果。與媒介的接觸是提升媒介素養的基本條件,媒介素養水平并不完全取決于與媒介的接觸度,盡管媒介知識量可能與媒介接觸度呈正相關關系,但是,人們的媒介理解力和應用力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是包括媒介接觸在內的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在具體應用過程中,4項指標可有不同的權重,在指數研究過程中,要進行加權處理。
把上述4項指標作為一級指標,用以設定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對于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可以采取專家問卷或訪談方式進行,即對數加權法。在某一區域選取若干新聞傳播學和教育學專家,對指標按照其重要程度和作用大小進行打分,認為最重要的指標給4分,第二重要的給3分,第三重要的給2分,最不重要的指標給1分,最后統計每個指標共得了多少分,按每個指標的總得分來確定權重,將各個指標的總分進行歸一化處理即可得出權重系數。對于二級指標權重的分配,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進行。
為此,筆者進行了試驗性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省內4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聊城大學、濰坊職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及部分研究生,除了山東師范大學隨機抽取了40個樣本外,其余均為20個樣本。
樣本沒有區分年級和專業,共收到有效樣本答卷100份。經簡單統計分析,學生們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分配如表2所示,并且各校樣本的答案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表2說明,在校大學生對媒介理解力是最為看重的,其次是有關媒介的知識,再次是媒介接觸度。據筆者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資源嚴重依賴網絡媒體,遠遠超過利用圖書資料的情況。為此,他們把媒介應用力放在了最后一位,即對利用媒介表達自己、參與社會活動并不是特別看重。是不是山東省或我國所有大學生態度是一致的?其他群體又會是怎樣的表現?這有待進行規模性科學抽樣調研。
以上述調查方式和結論為基礎,筆者將進行二級指標問卷的設計與試驗性調查,確立二級指標權重,再展開對特定人群的抽樣調查,最終為媒介素養指數的確立奠定基礎。
建立媒介素養指數的意義
國內媒介教育的基礎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突出表現在基本概念不統一,基本理論體系框架遠未清晰,如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等還沒有形成共識。研究者們用“媒介”、“媒體”、“傳媒”、“信息”、“網絡”、“新媒體”等中心詞分別與“素養”、“素質”、“教育”排列組合出數十個概念,各自對概念闡述的重點亦不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差異,并逐漸形成自說自話、自我封閉的態勢,國際交流更是出現了障礙和不對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媒介素養理論研究和媒介教育實踐的深入開展。
筆者認為,通過抓住媒介素養指數研究這條線,可以很好地統領相關的研究方向和路徑。
1.便于明晰和確立媒介素養研究的學術范疇。通過建立公眾基本媒介素養指數,進行廣泛的意見調查和實踐探索,逐漸確立一套相關的概念體系,并對這些概念的基本內涵和外延加以明確界定,這是促進媒介教育這門學科邁向成熟不可逾越的階段。
2.便于研制媒介教育的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社會群體,如中小學生、大學生、務工人員等易受媒介影響群體等,研究制定相關的媒介素養標準和對應的媒介教育目標,促進相關課程或教材的編制以及師資力量的培訓。事實上,在這方面,國內已有許多研究者在努力并已有成果在推廣。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東北師范大學媒介素養課程中心、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等機構,已成為研究和實施媒介教育的重要力量。
3.便于測量目標群體媒介素養自然水平以及媒介教育實施后的效果。
4.便于開展媒介素養的比較研究。顯然,社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其媒介素養是不斷提升的。因此,媒介素養只有在多重比較中才有意義和價值。換言之,媒介素養的比較價值遠大于絕對價值。
有了媒介素養指數作為“衡量”的尺度,一方面,可以開展不同群體、不同區域、指標偏向等諸多方面的比較研究。分析差異性,針對差異性研發相應的課程、制訂相應的媒介教育方式,必然比盲目地實施效果要好;另一方面,盡管媒介素養發端于西方國家,由于社會制度、價值觀、媒介文化、教育制度等諸多差異性的存在,中西方對媒介素養會有不同的理解,對實施媒介教育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依賴于媒介素養指數具有一定的可比較性,可以為國際交流奠定對話的基礎。
“語”和“文”應該包含由語言文字構成的各種作品,文學作品自然應該包含其內。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小學生中的絕大多數學習語文是為了滿際的需要,會寫記敘文、應用文、說明文、議論文就可以了。這種意見當然也有道理,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單純一些,目標清楚一些,不要搞得太龐雜。如果按照這樣的設計,把語文課程的內容限定在語言、文字及實用文的閱讀和寫作的范圍之內,為了滿足文學教育的需要,我們有必要另設一門文學課程。文學不是奢侈品,文學對于人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本人的觀點是,語文主要是指語言文學更為貼切,它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主要以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范文,從文體上向非文學性的文章作適當擴展,從內涵上可向文化方面延伸。這樣為語文定位,是符合國內外重視文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趨勢的。
2.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
在我們看來,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兩個部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文學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運,體驗痛苦與幸福,并引起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文學。文學課應該以本國文學為主體,兼顧外國文學,老師應該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中外文學作品,使學生愛好文學作品,并對中外文學有足夠的估價和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從作品中的人物和環境的描寫以及他們的生活和斗爭中受到影響,養成高尚的人格。語言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懂得語言的規律,能正確地掌握和運用這個規律,正確地說,正確地寫。通過語言教學,使學生熱愛自己祖國的語言,為祖國語言的完美而奮斗。
3.語言、文學宜分科
1956―1958年間,我國曾短暫實行過語文教育的分科教學。當時之所以進行分科教學,源于對實踐中語文教育質量差的探討。雖然分科教學的嘗試由于種種原因失敗了,但這種分科教學的思想在今天看來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首先,當前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是專為語言教育設計的。當前我國語文教學組織的基本方法是單元教學法。單元教學法的最大特點,在于實現了教學的階段性和有序性,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較適宜的方法,最適合有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結構、知識積累和技能要求由淺到深、有明確的既定量化目標體系的學科教學,語言教學正是如此。而中學文學教育并不完全適合單元教學法。文學教育的目標如提高文學藝術鑒賞力、培養人文精神等只能是定性的目標,不可能有如語言教學那樣可以從詞匯語法等方面量化的目標體系。單元教學法強調的標準化、統一化、高效率,非常適宜于語言教學。但文學教育更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個體性,更強調學生的領悟和教師的引導,其主要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文學素養――更進一步,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不可能要求通過教學立竿見影地達到什么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用單元教學法是不太合適的。退一步說,即使語文學科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非常完美而有效的,但由于語文教育以語言教學為基礎為重心的基本要求,使得語文教育的內容、方法等仍然不可能完全適合文學教育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中學文學教育要與語言教育保持各自相對的獨立性。
其次,“新的語言觀使文學教育不能簡單地依附于語言教育來進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傳統的文學研究都是從修辭、表達、技巧、手段的意義上來理解語言和文學的關系,認為語言對文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它的傳達作用上,語言是文學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意識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隨著20世紀語言學的發展,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評估語言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語言一經產生以后,對后來的個體而言就具有先進性,個體在使用語言之前必須學習語言。但語言并不是簡單的詞匯堆積,也不是無意義的符號和對事物的指稱代碼,語言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沉淀,是前人經驗和心理的儲蓄。人們學習和接受語言的過程,其實是學習一種文化并被其同化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認識,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的影響。語言成為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的中介,人類關于實在的知識往往是在語言文化的參與下形成的。因此決不能把語言視為一種工具,語言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會影響人對世界的認識。
現代文學理論超出了語言“工具論”的范疇,把語言放在“文學本體”范疇來研究,關注語言在文學本體構成中的作用,強調語言并不是在傳達思想感情的階段才出場,而是從一開始就制約著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約著他對形象的孕育和塑造。所以,現代文學理論把澄清語言問題作為討論文學的存在、發展、性質和特點必不可少的前提。新的語言觀使得文學理論研究對于文學與語言的關系的認識極大地深入。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詩學、敘事學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術語、觀念和理論,如“陌生化”理論、新形式論、復義、反諷、語境、“文學是非指稱的偽陳述”、“詩歌是系統地對語法規則的背離”等等。這些都從一定的側面揭示了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從語言傳達的角度來看,言意矛盾貫穿整個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活動的始終。作家的創作既是在使用語言,又是在不斷地與語言的束縛和遮蔽對抗,在這種對抗中會創造出新的語言,或是以藝術的手法對日常的語言進行加工,產生出全新的效果。語言教育是讓受教育者接受既定的詞匯、語法規則和語言習慣,學會運用他們來表達和交流。而文學的一個根本的要求是在既定的詞匯、語法規則和語言習慣上突破他們的束縛和遮蔽。
此外,語言研究雖然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事實上文學研究的范圍遠不止如此,如精神分析批評、文化批評等與語言已經往往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或者只是將對語言的分析作為一種手段,而研究的核心與焦點并不在于此。而且在當前的文學理論研究中,語言研究雖然重要,但絕非處于最重要的地位上。即使對文學語言進行研究,也極少單純地進行語言形式的研究,大多滲透、穿插、承載豐富的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
二、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內涵探析
對于中小學文學教育內涵的理解有許多種,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有必要對此加以分析。
1.認為文學教育就是語文審美教育
張永昊、周均平在《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一書中認為語文審美教育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主要通過文學教育來進行,忽視了文學教育,也就基本上否定了語文審美教育。這是把文學教育作為語文審美教育的主體來認識的。這種把文學教育和語文審美教育結合研究的思路無疑是富有啟發性的,但由于首先缺乏對文學教育內涵的科學界定,從而也就使這種研究缺少了應有的深度,有時甚至會模糊二者的關系。張、周二人在《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中也從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手段、范圍和性質等方面辨析了它和文學教育的區別,認為語文審美教育比文學教育實施手段更豐富,除了借助文學形象,還可通過非文學形象進行,實施范圍除了文學外,還包括語言、文章領域,在性質上文學教育具有純審美性,語文審美教育則難完全超越實用性等等,應該說這種辨析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二者相關但不相等的關系。但正如上文所言,由于沒有一個科學的文學教育內涵界定作參照,使這一切辨析仍有些霧里看花的味道,比如文學教育具有純審美性之說,就值得商榷。從語文教育的大系統說,文學教育的基本功能特點是整合性,對各種知識的整合,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整合,對文化素養和人格建構和諧發展的整合等。
2.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