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統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學生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即學生在學習統計課程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或前學科概念。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統計學概念的系統。學生的前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影響統計學學習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還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
2、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當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組織、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學生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雖然知識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但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正如統計的特點具有社會性)。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對某種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統計專家等展開充分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因此,課堂上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二、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教”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和導向作用。教師應當發揮“導向”的作用和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發現者。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并用科學的原理和原則,給予正確的引導與指引。
3、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介者。教師是學生與教育方針及知識的橋梁。教師既要把最新的知識和分析方法提供給學生,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隨著教學活動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師,或在學生。分開來看,“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能動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合起來看,在教學活動這一不斷發展、循環往復的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可以實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
“基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合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按照“學與導和諧發展”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照“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誘導試學——引導探學——開導活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從現實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開始。讓學生一開始進入學習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統計就在自己身邊,體驗到學習統計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習統計的興趣,萌發積極主動探索統計理論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師要通過對課堂的組織,讓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學習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對統計學知識的探索,學生才能學有所長。(2)探索問題,增強學生主角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課堂教學方式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操作的教學現象。學生要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轉換,對新經驗和舊經驗進行綜合概括,解釋有關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設計有思考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研究探索,教師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通過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發現學生有價值的建設性建議及方法措施,及時制止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計算分析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偏差,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以往統計學教學中,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學生能否記住計算公式、方法、意義、應用條件,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完成所設問題的正確計算。而“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該更加關注學生能否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學生在靈活應用統計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興趣,變抽象的科學法則、科學方法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參與學習統計的快樂,享受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愉悅。
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統計學教法探討
1、設計課堂教學新模式
統計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統計學基本理論和定量分析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評價。統計學課程內容基本分為三個模塊兩個層次。第一模塊:研究統計學的一般問題,屬于基礎理論。第二模塊:推斷統計的理論與方法,相關與回歸分析,屬于一般的統計方法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第三模塊:時間序列分析與預測,統計指數與因素分析,統計綜合評價,屬于社會經濟統計方法的特有問題,側重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兩個層
反映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因而首先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優勢,探索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做到:(1)合理處理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學習內容的實用意義。(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3)采用啟發式、精講多練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構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設計課內課外相融共生的大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在書本之外查閱圖書、報刊、雜志、網絡等資料,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吸取精華,為我所用,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通過課內設計的實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實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調查方案的編制、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表統計圖的制作、綜合指標分析、統計案例分析等內容。統計實訓的課內教學采用精講、示范、多練、答疑的方式;課外教學采用學生自行分散復習和有組織分組制表、制圖、社會調查、整理計算分析等方式。
3、實行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大統計
“點”是指讓學生根據某一知識點完成作業、實習。“線”是指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讓學生把若干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實訓。“體”是指讓學生能就學科體系及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入、全面、綜合的分析與應用。在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設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從高度整體把握統計的思路和統計分析、評價思想。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建構性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教學中應根據統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學家,教學中可以適當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影響學生的心智,塑造學生的靈魂,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善于設疑,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充滿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統計持久的濃厚的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對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信心,不斷地在自我實現中超越自我。
5、設置情境,在交互中實現教學目標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也不單純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木訥課堂。課堂中的社會性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互,二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師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統計教學要從過去主要關注“人機交互”到關注“人際交互”;從只關注學生與教師、教學信息的交互到關注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校外專家、實踐工作者的交互;從關注個別化學習到同時關注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社會性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交互中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6、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1、學生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即學生在學習統計課程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或前學科概念。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統計學概念的系統。學生的前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影響統計學學習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還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
2、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當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組織、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學生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雖然知識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但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正如統計的特點具有社會性)。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對某種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統計專家等展開充分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因此,課堂上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二、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教”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和導向作用。教師應當發揮“導向”的作用和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發現者。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并用科學的原理和原則,給予正確的引導與指引。
3、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介者。教師是學生與教育方針及知識的橋梁。教師既要把最新的知識和分析方法提供給學生,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隨著教學活動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師,或在學生。分開來看,“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能動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合起來看,在教學活動這一不斷發展、循環往復的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可以實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
“基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合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按照“學與導和諧發展”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照“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誘導試學——引導探學——開導活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從現實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開始。讓學生一開始進入學習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統計就在自己身邊,體驗到學習統計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習統計的興趣,萌發積極主動探索統計理論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師要通過對課堂的組織,讓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學習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對統計學知識的探索,學生才能學有所長。
(2)探索問題,增強學生主角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課堂教學方式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操作的教學現象。學生要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轉換,對新經驗和舊經驗進行綜合概括,解釋有關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設計有思考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研究探索,教師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通過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發現學生有價值的建設性建議及方法措施,及時制止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計算分析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偏差,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以往統計學教學中,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學生能否記住計算公式、方法、意義、應用條件,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完成所設問題的正確計算。而“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該更加關注學生能否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學生在靈活應用統計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興趣,變抽象的科學法則、科學方法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參與學習統計的快樂,享受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愉悅。
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統計學教法探討
1、設計課堂教學新模式
統計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統計學基本理論和定量分析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評價。統計學課程內容基本分為三個模塊兩個層次。第一模塊:研究統計學的一般問題,屬于基礎理論。第二模塊:推斷統計的理論與方法,相關與回歸分析,屬于一般的統計方法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第三模塊:時間序列分析與預測,統計指數與因素分析,統計綜合評價,屬于社會經濟統計方法的特有問題,側重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兩個層次即理論部分和計算分析部分,兩部分知識比為30:70。反映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因而首先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優勢,探索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做到:(1)合理處理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學習內容的實用意義。(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3)采用啟發式、精講多練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構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設計課內課外相融共生的大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在書本之外查閱圖書、報刊、雜志、網絡等資料,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吸取精華,為我所用,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通過課內設計的實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實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調查方案的編制、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表統計圖的制作、綜合指標分析、統計案例分析等內容。統計實訓的課內教學采用精講、示范、多練、答疑的方式;課外教學采用學生自行分散復習和有組織分組制表、制圖、社會調查、整理計算分析等方式。
3、實行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大統計
“點”是指讓學生根據某一知識點完成作業、實習。“線”是指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讓學生把若干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實訓。“體”是指讓學生能就學科體系及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入、全面、綜合的分析與應用。在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設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從高度整體把握統計的思路和統計分析、評價思想。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建構性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教學中應根據統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學家,教學中可以適當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影響學生的心智,塑造學生的靈魂,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善于設疑,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充滿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統計持久的濃厚的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對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信心,不斷地在自我實現中超越自我。
5、設置情境,在交互中實現教學目標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也不單純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木訥課堂。課堂中的社會性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互,二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師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統計教學要從過去主要關注“人機交互”到關注“人際交互”;從只關注學生與教師、教學信息的交互到關注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校外專家、實踐工作者的交互;從關注個別化學習到同時關注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社會性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交互中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6、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是診斷性學習和反思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自我約束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在教學中,應該根據理論和實訓教學的不同特點、不同教學內容的具體組織方式,不斷的反饋,使學生自己及時評價。同時,在學生成績考試評定中,應采取了靈活的考試方式,有筆試、有口試,也有設計方案和調查報告,筆試內容也應著重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評價。
1.2相關性分析在健康教育資源評價中,常常以專職人員數、專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和公共衛生專業作為人力資源評分的依據。根據2013年全省17市及山東省的上述指標,利用SPSS19.0對4個指標進行相關分析。見表4,表5。表5給出了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相關檢驗t統計量對應的P值。相關系數右上角有兩個星號表示相關系數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從表中可以看出,專職人員、專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66以上,對應的P值都接近0,表示了4個指標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1.3聚類分析為了更深入掌握山東省各市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的狀況,利用2013年山東省健康教育人力資源評分的主要指標,即健康教育專職人員數、專科以上學歷人數、中級以上職稱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使用SPSS19.0對全省17市進行聚類分析。由于要利用多個指標分析各市之間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差異,考慮用逐步聚類分析來研究各市之間的分類。圖1為分層聚類的樹形圖,以躺倒的樹的形式展現了聚類分析中每一次類合并的情況。SPSS自動將各類間的距離映射在0~25之間,并將聚類過程近似地表示在圖上。
2討論
2.1健康教育財政經費的投入是保障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健康教育是預防疾病最好的“社會疫苗”[3],作為新醫改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能夠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我國健康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法國國家健康教育中心有員工120人,每年的經費1.2億歐元[4]。根據2012年度報表調查結果顯示,我們國家各級健康教育機構包括財政經費、項目經費和企業經費僅3.45億元人民,差距較為明顯。全國地市級財政經費為7,600萬元,平均21.53萬元。經過單樣本t檢驗,山東省地市級財政經費與全國無明顯差異。按照2013年度山東省各市人力資源的情況,運用SPSS19.0軟件作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健康教育專職人員、專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均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從人力資源上講,專職人員、專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之間相關是合理的,具有現實意義。
引言
隨著國家創新形式的發展,統計創新工作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統計創新包括統計實踐創新和統計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統計教育的創新是統計創新的基礎,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下面我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來探討目前統計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統計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相似,也需要走與其它學科相聯系的發展道路。
1.1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的趨勢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統計方法基本是從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得來的,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同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另外,從學科體系上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統計方法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統計學的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產生了社會統計學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社會統計學不僅僅屬于統計學,同時也屬于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因此,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通曉相關的實質性學科的課程知識,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信息數據也越來越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信息過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問題出現了,同時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導致信息難以統一處理。于是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了。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所以,對于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所以統計教育的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2.1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則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的內容。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將統計方法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三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2.2構建以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才能展現統計學的生命力。
2.3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會要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再者,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當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2.4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影響著教學的內容。語言、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是不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單一化人才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作為提供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信息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國內與國外、政府與公眾、學者與官員越來越廣泛關注。統計是對某一現象或事物的有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計算、分析的工作過程。統計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搜集、整理、分析并提供關于社會經濟現象及某些特定事物發展規律的工作。它的過程就是搜集資料—整理加工—統計分析,也就是從定性認識(統計設計)到定量認識(統計調查和統計整理),再從定量認識到定性認識(統計分析),是一個從質到量,再從量到質的過程。因此怎樣提高統計分析的質量和如何保證統計數據質量便成了做好統計工作的關鍵。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統計是在統計學原理指導下的比較典型的統計工作,這關系到學校工作能否正常運轉和學校能否更好發展。學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的基本任務是: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對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分析和預測,提供信息咨詢、實行統計監督,分析院校各項事業的發展趨勢,為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及各類政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信息和依據。
二、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統計數據數出“多頭”
就當前的高職教育信息統計而言,統計報表中除了學校綜合統計報表之外,各職能部門也有各類相應的報表,如實驗室信息、人事、財務、基建統計等各種報表。這些報表的數據之間既有著差別性,又有著必然的聯系,這些數據也是一個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不同方面的反應。但是,由于很多學校都沒有對這些統計數據進行統一的監管,使得各個職能部門的數據沒有統一的口徑和指標,統計上報的數據也出現了數出多門和數據不一致等情況。比如我們就對學校的在校生數量進行調查,教務處和學生處因為調查方法和統計口徑不同,給出的數據也不相同;還有固定資產、教學儀器的統計,資產處與實訓中心的數據又不相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工作的正常進行。有時學校的上級管理部門因為不同的調查目的,也存在著多頭布置統計報表和統計指標不一致的現象,甚至有些相同統計指標的統計口徑也有不同之處。這就使得統計工作歸口管理很難落到實處,而且經常出現一些重復調查和交叉統計的現象。
(二)統計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主動性不強
現在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是,多數統計工作人員對統計工作的意識不到位,只把統計工作停留在基礎層面上,覺得我只要按照要求完成好上級或領導布置的統計報表,就算是做好本職工作了,沒有認識到主動參與學校發展建設決策和管理,為學校的發展決策提供有利的統計信息分析也是他們的職責。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來自學校統計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統計專業業務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專業的統計知識培訓學習,不具備較強的統計專業技能。就目前高職院校的綜合統計工作人員來說,大多在校(院)辦設一名專職的統計人員,而且很多學校都沒有專職統計工作人員,統計工作大多時候都是由校辦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員來兼任,并在其它各相關職能部門內設兼職統計工作人員,來負責本部門的統計業務工作。在這些專、兼職統計工作人員中大多數都不是統計專業的畢業生,對統計工作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并且很多統計人員長期得不到有關統計知識和統計技能的學習和培訓,與上級或其它統計部門聯系較少,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工作指導,很難了解各類統計改革與創新發展的要求,致使統計工作只能停留在填寫報表的基礎階段。
(三)統計數據的搜集使用信息化不高,失真現象嚴重
統計數據在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有一些職能部門認為這些統計工作并非日常性的工作,也非他們的本職工作,而是額外附加的工作,所以對統計數據的搜集填報工作不予重視,經常會出現統計數據的遲報、漏報,甚至有時候存在不愿填報等情況。對統計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無法配合統計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甚至沒有對搜集的數據進行仔細認真的核實,影響了一些統計工作的有序進行,以及統計數據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真實性。還有些情況是在統計數據的搜集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關職能部門,在這些數據搜集和填報時,經常會出現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工作上不愿配合,這就加大了統計數據的搜集和填報難度,數據的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失真現象嚴重。由于現在統計軟件大多為單機版,所以統計數據和統計信息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信息共享性也比較差,經常使得一些比較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和數據,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利于統計信息的開發利用。
三、提升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統計工作的主要策略
(一)穩定統計工作隊伍,加強業務培訓
對于統計工作來說,它是一項連續性很強的專業性工作,因此隊伍的穩定性也顯得非常重要。近幾年來,統計報表與統計調查難度越來越高,很多高校又經常性的變換統計工作人員,統計人員業務剛熟悉就被調換了崗位,新來的人員還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業務培訓,對統計工作業務還不熟悉,有時統計口徑把握不準,填報報表都很難,質量就更得不到保證,致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下降。針對統計工作中的這些問題,首先是穩定統計工作隊伍,在院辦或信息中心設立專職綜合統計人員,全面負責學校的綜合信息統計工作;其它各相關職能部門均配備兼職統計工作人員,形成統計人員網絡,真正做好統計工作,把統計工作日常化,把好統計數據質量關。其次是加強統計業務知識的培訓,通過對專、兼職統計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崗前和在崗業務教育培訓,來增強其業務素質,如采用送出去學習和請專家來講座等方式,讓統計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和掌握各項統計指標的內涵,提高統計人員政治和業務素質,做到依法準確完成基礎數據的上報工作。
(二)建立統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統計工作制度,規范統計工作流程,實行統計工作歸口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制度。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和規范統計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設立全校統計工作的業務主管部門,一般都是由綜合統計人員所在部門兼管,對各職能部門的統計工作擔負起協調指導和監管作用。建立健全系統規范的統計工作制度和統計工作流程,各職能部門嚴格按照統計上報工作流程,對每組上報數據的進行層層把關,除統計人員要進行核實外,各部門的負責人也要對數據進行認真的核實簽字,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確保統計上報數據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為防止出現錯報、漏報和瞞報等現象,必須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監管,增強監督管理意識。完善統計職能部門的自律、監督機制,建立一套責、權、利相協調的管理機制,完善各職能統計部門的自律與監督管理制度,嚴格約束和監管統計工作。對統計工作中的違法違規問題,一經發現要進行層層追糾,并且嚴肅查辦,把好統計信息的質量關。同時,積極在全校做好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學習,如《統計法》、《教育統計工作暫行規定》等,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統計制度,提高全校教職工對統計工作的認識。
1.資金投入情況
通過對各農村中小學校長的訪談得知,從2010年到2012年三年時間里,大部分教育部門和學校能夠逐年增加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投入資金30萬元以下的占18%,投入資金達31—40萬元的占26%,投入資金達41—60萬元的占20%,有36%的教育部門和學校信息化建設投入的經費已達到100萬元以上。這說明農村中小學信息化軟硬件建設的重視程度在逐年增加。
2.農村中小學信息化硬件設施情況
調查結果發現,農村中小學生占有計算機數比例較之2005年我國平均82名中小學才能擁有一臺計算機有明顯提高,調查樣本中小學有近1/3的學校的學生數與計算機數之比為5:1以下,只有33.5%左右的學校是10:1以下。由于過去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和管理技術,眾多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設備大多成為應付檢查的工具,置而不用現象十分普遍。目前這種現象已經有很大改觀。有一半的學校一周多媒體教學時間在20小時以上。已經有60%的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并且初步得到了應用。
3.計算機師資水平
信息化涉及的軟硬件應用、指導和維護需要專業人才。因此,專職計算機教師是農村中小學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關鍵。從調查情況看,有83.9%的學校都具有專職計算機教師,且有一半以下學校有專職教師3—5人。除了一小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不會應用計算機外,85%以上的教師都能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辦公和教學。這說明教師的計算機水平較前幾年有了顯著提高,但在計算機教學應用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如有40%左右的會應用計算機的教師并不能熟練制作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師的計算機培訓是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大部分中小學每年定期分批次組織進行教師信息化技術培訓。本次調查發現,調查樣本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教師參加了培訓。但是,大部分教師接受的培訓項目并不全面。存在重技術培訓,輕理論培訓的現象。這也是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
4.課件制作和引用、資源建設情況
目前,農村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且70%的學校都制定了比較詳細的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規劃,并積極進行教學實踐。大部分學校的教師都能應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其中,主要學科語文、數學、外語等制作的課件數量在12—50個之間,非主要學科的課件數量則很少,能夠應用網絡課件和學科資源庫的課件更寥寥無幾。這進一步說明多數農村學校和教師缺乏網絡資源利用意識,對于學科資源庫的建設不夠重視。
(二)教師方面
1.教師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情況
調查樣本中,67%的教師擁有電腦并連接到互聯網。有89.5%和85.8%教師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各種信息的采集、歸納和應用網上教育資源,調查樣本中完全不懂的有86人,點總數的19.2%。而專職計算機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熟練程度還僅限于一般軟硬件技能;能獨立完成程序編制的不足2%。
2.對信息化教育技術的認識態度及應用
調查發現,86%的農村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持支持態度,并且表現出愿意參加各類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培訓活動,渴望學習到更多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有14%的年齡偏大的教師不支持也不反對,但不愿意參加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在關于多媒體的教學效果問卷中,認為使用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技術與手段的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占28%,有13%的教師認為沒有效果或效果不很顯著,有59%的教師認為效果較為可以或比較一般。81%的教師認為使用現代化、信息化的多媒體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而選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這一項的教師較少,占19%。說明大部分教師教學指導思想對信息化教學認識不足,沒有將信息化教學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聯系起來。
3.信息技術與各科教學的整合應用
調查統計發現,多數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僅僅停留在簡單的PPT課件制件上,在實施信息技術與各科教學整合中,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如在選用與教學相關的軟件與網絡資源問題調查中,很多教師并不善于應用網絡資源,也不善于將自己的資源通過網絡分享給他人應用。
(三)學生方面
農村信息化教學的效果是本次調查的一個重點。本次調查主要從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考察。問卷結果顯示:41.8%的初二學生已經初步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檢索,并能熟練應用光盤、U盤儲存、檢索相關信息;64.7%的高二學生能熟練運用網絡檢索和文獻檢索。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沒掌握任何一種信息檢索方式。調查發現,48%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屬中等偏下水平。如有些學生雖然能熟練運用QQ聊天,卻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一些操作并不熟悉。62%的高二學生雖然能簡單地應用Word辦公軟件,但僅僅停留在最簡單的基礎應用,深入應用的能力較差。總之,受限于農村中小學特殊的地理環境,農村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較城區中小學差距明顯。只有少數學生能將計算機及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對信息檢索、選擇能力、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二、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不足
信息技術硬件建設是信息化教學的前提,硬件設備的配置會受學校經濟條件、領導重視程度的影響。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學校計算機數量較少,而且機器硬件配置非常低,有的甚至是20世紀淘汰的機器還在使用,根本無法滿足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已擁有的軟件,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需要。多數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庫和互聯局域網剛剛建設,在教育教學資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方面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
(二)信息素養亟待提升
當前信息化教學建設有了初步的成就,許多教師已經轉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入課堂。這些轉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此次調查也發現,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網絡知識普遍較低,一些年歲較大的教師不會使用計算機。而一些中、青年教師雖然有很熟練的信息技能,卻缺乏深入應用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應用網絡知識獲取更為科學的教學技能或教學材料。第二,目前多媒體教學中普遍存在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手段問題,這個問題在農村中小學也一樣存在,有些老師一上課就是一個PPT反映到底,缺乏和學生交流和互動。第三,大部分教師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維護維修技能,電腦不能啟動、音響沒有聲音等一些簡單故障他們都不能解決。
(三)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庫有待建設和完善
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樣本中雖然80%的學生能基本完成信息化的簡單教學任務,也擁有數量不少的自制PPT教學課件,但這些課件水平大都質量不高,且受制于硬件和軟件的制約,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有的學校雖然微機室已經接入互聯網,但由于教師不善使用網絡資源,網絡上的一些優秀課件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四)信息能力有待增強
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農村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仍處于中低等水平,信息搜集能力有待增強。特別是在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和技術進行資料收集和加工整理方面的能力更需要提高。
三、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策
(一)拓寬籌資渠道,加大硬件建設
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一定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大硬軟件建設。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全靠政府投資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不現實。因此,農村中小學要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動員全社會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鼓勵社會知名人士、知名企業向教育投資。
(二)加大教師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培訓力度
農村中小學目前信息化教學較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教師信息化技能和意識滯后于教學要求。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一方面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知識培訓,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鍛煉,去提高信息素養,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三)強化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要把資源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應加強農村信息化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信息化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是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強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引進工具型、平臺型、資源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學軟件,充實豐富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組織廣大教師、軟件技術人員研制開發適合學科、年級的必修課的教育教學軟件。同時,要整合教育資源,把分布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有用資源整合成為公共資源部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鑒于數學問題提出在數學課程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關于數學問題提出的相關研究.例如,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水平的調查研究表明,中國中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還有待于提高[6~7].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關系的調查研究,揭示了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8~10].數學問題提出能力評價的研究認為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可以從提出數學問題的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3個方面進行評價[11~21].但是,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評價,從數學問題的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3個方面是不全面的,既然數學問題的復雜程度也代表了一個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高低,因此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的復雜性也應是其數學問題提出能力高低的一個評價方面.同時,對于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空白.學者Philippou和Nicolaou對于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啟示[22].他們調查了塞浦路斯五年級和六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觀念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塞浦路斯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觀念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是該研究僅僅調查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觀念與數學問題提出能力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學生其他的問題提出觀念.例如,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的認識,對數學問題提出的興趣,以及對數學問題提出的教學形式的認識.同時,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是否能夠被有效測量,將直接影響研究者深入探索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的關系.因此,該研究將首先界定數學問題提出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概念,并構建了一套數學問題提出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該研究調查了沈陽市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的情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數學問題提出是指,新數學問題的提出和已有數學問題的重新闡釋,它可以發生于數學問題解決之前、之中和之后[2].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的過程中經歷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轉換,信息的編輯,信息的選擇4種心理過程[23].信息的理解發生在學生根據一些數學表達式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之中;信息的轉換發生在學生根據一些數學圖片和表格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信息的編輯發生在沒有限制條件下,學生根據一些數學信息、數學故事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學生根據某一個答案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觀念是個體所持有的主觀認識和理論,它包含所有個體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卻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的認識[24].在觀念概念的基礎上,研究者認為數學問題提出的觀念是指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興趣,以及數學問題提出學習過程中的信心等的主觀認識與態度.
三、研究方法
1.樣本
調查了沈陽新民市69個五年級小學生和朝陽北票市48個五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情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測試前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梯形的面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另外,由于參與調查的學生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存在少數的數學問題提出的情境,所以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有一定的了解.
2.測試過程
為了避免部分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仍然不清楚,測試前,研究者先講解一個數學問題提出的例題:“服裝店中,一件上衣的價格是60元,一雙鞋的價格是82元,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如果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存在困難,調查者可以給出一個例子:一件上衣和一雙鞋一共多少元?之后引導學生根據該情境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例題講解之后,研究者強調這次測試不是一次真正的考試,其目的是了解他們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水平,因此考試的時候不要緊張.在測試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題意等不是很理解,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示.數學問題提出測試結束后實施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測試,兩個測試一共用時約50分鐘.
3.測試工具
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包括6個算術領域的問題提出測試題(測試題2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的運算類型加以限制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過程中對信息理解的能力).從問題提出情境的表征方式來看,有圖片、答案、算式、語言描述和表格等.例如,編寫兩個應用題,使其計算方法(列式)都為1.6×8.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包括20個五點李克特觀念問題,涉及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數學問題提出學習過程中的信心,以及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興趣等.這20個觀念問題從設計方式上分為10個正向問題和10個反向問題.例如,“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為反向問題;“我認為能夠從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到很多”為正向問題.
4.評價標準
數學問題提出測試從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和復雜性4個維度評價.流暢性指提出正確數學問題的個數【評價一個數學問題是否為正確的數學問題,首先,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滿足題意的要求.其次,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為一個可解的數學問題(一個數學問題不可解是指這個數學問題的數學信息不充分或者和已知條件相矛盾).最后,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符合生活實際】.對于某一個測試題,學生提出一個正確的數學問題,則得1分,否則得0分.變通性指學生根據某一個問題提出情境提出的兩個數學問題的類型的變化程度,如果兩個數學問題都錯誤,或者其中一個錯誤,或者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且屬于同一個類型,都得0分,如果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且不屬于同一個類型,則得1分.數學問題的類型根據該數學問題的總的語義類型來確定.加減法的語義類型分為變化、合并和比較3種類型,乘除法的語義類型分為等量組的聚集、倍數、矩形和組合[25].例如,“小明帶了100元,買了2條圍巾和1雙手套,剩多少元?”和“買2副手套和1條圍巾共多少元?”,前一個數學問題的語義類型為變化,后一個數學問題的語義類型為合并,所以該生測試題1的變通性維度得1分.新穎性是指學生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比較有新意,具體的評價方法是如果提出的某一類正確的數學問題的個數占所有提出的正確數學問題的個數的百分比小于10%,那么這類數學問題就被評價為新穎性的數學問題.該維度中,數學問題類型的劃分方法與變通性維度中數學問題類型的劃分方法相同.學生提出一個新穎性的數學問題,則得1分,非新穎性的數學問題或者不正確的數學問題為0分.復雜性是指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數學問題所包含的語義類型的個數.某一個測試題中,學生提出的兩個數學問題中至少有一個數學問題包含兩種語義類型,則得1分,至少有一個包含3種及以上語義類型的數學問題,則得2分,其余為0分(兩個問題中至少一個問題錯誤或者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但是每個問題僅僅包含一個語義結構).例如,一個學生提出兩個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個動物?”和“草地上有5只母雞和8頭牛,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條腿?”,第二個數學問題包括合并和等量組的聚集兩種語義結構,該生復雜性維度得1分.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4個維度的分數重復累計,流暢性和創新性維度的總分各是12分,變通性維度總分是6分,復雜性維度總分是10分(測試題2要求學生根據指定的算式編寫數學問題,因此,評價學生根據該問題情境提出的數學問題的復雜性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的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40分.
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中,反向問題反向記分.例如,對于問題“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選項“非常不同意”記5分,選項“不同意”記4分,選項“不知道”記3分,選項“同意”記2分,選項“非常同意”記1分.正向問題正向計分,例如,對于問題“我能夠正確地評價提出的某一個數學問題是否正確”,選項“非常不同意”記1分,選項“不同意”記2分,選項“不知道”記3分,選項“同意”記4分,選項“非常同意”記5分.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的最低分為20分,最高分為100分.
四、研究結果
1.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結果
從測試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提出正確的數學問題,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的4個維度得分率情況分別為,流暢性:87.5%,變通性:45.7%,創新性:12.3%,復雜性:20.3%.可見,在問題提出的流暢性維度上,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的分數還是較高的.但是,也不乏一些學生提出不符合要求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測試題2中,根據問題的要求,學生需要提出應用題,而有的學生卻提出文字表述題,如:“8個1.6的和是多少?”在測試題4中,根據問題的要求,學生需要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決(可以包含加法或減法)的應用題,而有的學生卻提出:“小明存250元,小麗存300元,小明比小麗少多少?”在測試題5中,學生需要根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提出問題,但有的學生卻提出:“第四天,他用23根火柴搭了幾個正方形?”顯然這個數學問題不符合題中隱含的規律;在測試題6中,有的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只母雞一天下10個蛋,那么5只母雞一個月30天下多少個蛋?”可見提出的數學問題不符合生活實際.與數學問題提出的流暢性維度相比,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創新性和復雜性維度上的表現不容樂觀.學生傾向于提出和課本類似的、練習中常見的、簡單的數學問題.例如,對于測試題1,類似于“買2雙鞋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錢?”的合并問題為36%;類似于“2副手套花多少錢?”的等量組聚集問題為26%.
2.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結果
從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來看,部分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觀念不容樂觀.例如,對于觀念問題4“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中,有38%的學生選擇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學好數學問題提出缺乏一定的信心.對于問題19“我愿意提出和課本上類似的數學問題”,高達62%的學生選擇了同意或非常同意,這可能是學生數學問題提出的創新性較差的一個原因.但是,學生很喜歡數學問題提出的活動.例如,對于觀念問題15“如果數學課堂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數學問題提出活動,那么數學課堂就會變得更加有趣”,90%的學生選擇了同意或者非常同意.
3.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的關系
皮爾遜相關分析表明,首先,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0.21,P=0.02);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創新性與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0.27,P=0.00).其次,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4個評價維度,創新性分別和變通性(=0.29,P=0.00)和復雜性(=0.40,P=0.00)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研究中只計算了數學問題提出的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之間的相關性,而沒有把正確性包含在內,因為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3個維度是以正確性為基礎的,即,只有正確的數學問題才能評價其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最后,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觀念能夠從很大程度上預測他們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R=0.21,F=5.47,p=0.02).
五、討論
通過該研究,可以得出,學生傾向于提出一些常規性的、熟悉的數學問題,而不擅長提出創新性、復雜性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教師把培養問題提出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落實在各學段的課堂教學之中.
首先,教師不僅要提供豐富多彩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欲望,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同時也要教給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一些方法,在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給予一些幫助.例如,在學生提不出數學問題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一些例子,在學生總是提出類似的數學問題的時候,提供學生從另外的角度提問的例子,鼓勵學生對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評價與反思.此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提高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于各類考試對數學教學的影響作用,即在考試中增加一些數學問題提出的測試題.當然,在考試中,增加什么形式的數學問題提出的測試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遠程開放教育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所建立的具有雙向交互功能的教學平臺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普及化階段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環節中,畢業論文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中的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各個院校的校園網絡的日益完善,各遠程教育院校已廣泛采用遠程教育平臺開展課程教學,但采用網絡平臺進行畢業論文指導環節的目前來看還比較少,基本還是采用傳統面授的指導模式。為了提高該教學環節的工作效率,打破傳統的面對面畢業論文指導模式,本文設計了一種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經過實踐,該系統可以為學生、教師、班主任和管理員提供一個交互平臺,規范了教師、班主任及管理人員在論文指導過程中的管理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學生、班主任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1 系統分析
本系統是根據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簡稱電大)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的實際,涵蓋了學生的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全過程,實現了學生分組、論文選題、畢業論文相關文檔的提交與管理以及成績統計與管理等功能。
1.1 系統需求分析
該系統是針對地市級電大畢業論文管理的現狀,堅持“以服務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解決論文輔導具體業務的網絡化與自動化,達到利用該平臺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提交、指導、評價與查詢等具體業務的自動化管理目的,為支持電大師生網上非實時畢業論文輔導教學活動提供了互動平臺。該系統主要針對地市級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生,因此用戶群主要定位有四種,分別是系統管理人員、班主任、學生和指導老師。系統管理人員主要是完成系統數據維護、各類用戶權限的分配、系統安全維護等。班主任主要是負責學生分組、督促與查看學生論文進度情況、統計班級論文完成情況和溝通聯系學生等。學生主要是根據時間節點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論文初稿的提交、查看指導老師的評語、修改論文、提交終稿等。指導老師主要是布置畢業論文選題、審核選題、跟蹤查看學生論文、寫出修改意見與評語、給出論文成績等。由于針對的是四種不同類型、不同權限的用戶,因此該系統必須具備友好的用戶界面、簡單的操作流程和專業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使系統的所有使用人員經過簡單的業務培訓就能很好地得到應用。
1.2 業務流程分析
地市級電大畢業論文工作的一般業務流程是:教學管理部門(教研室)畢業論文指導任務;畢業班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情況進行分組并分配指導老師;指導老師與班主任組織學生開會并畢業論文選題范圍;學生進行選題;指導老師查看選題并同意撰寫初稿并提交給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審核,這樣反復幾次后,最終定稿,并給出初評成績。教學管理部門負責整個流程的監管。鑒予此,本系統的主要工作業務流程如圖1所示。
1.3 總體功能分析
設計開發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目的是利用計算機網絡解決師生論文輔導存在時空矛盾的關鍵問題,同時還可以利用計算機強大的管理統計功能對論文進行有效管理,從而提高師生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在實際工作的調研過程中發現,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主要涉及學生管理、論文選題、論文提交、論文評價、論文查詢與統計等幾個方面。根據這幾方面數據管理上的需求,把系統分以下幾個模塊:系統用戶管理、學生分組管理、選題管理、論文文章管理、成績管理。系統總體功能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
系統用戶管理:用戶分為管理人員、班主任、教師和學生。每個用戶根據自己的角色擁有不同的權限。例如管理人員和班主任可以查看每個指導老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進度。指導老師只能查看自己所指導學生的進度和相關信息等。該功能模塊就是實現對各種不同權限用戶的管理,如輸入與修改用戶基本信息等。
學生分組管理:這個功能主要是針對班主任的。班主任根據教務部門的要求按照學生人數和指導老師的數量進行學生分組,指定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之所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定指導老師,是為了便于教學部門監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論文指導工作。
選題管理:該功能模塊是實現畢業論文題目的與查看、選題查詢、學生選題、更改選題、審核選題等功能。畢業論文題目可以由指導老師進行并限定選題人數,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命題由指導老師審核。經審核后畢業論文題目進入指導老師的選題庫,該指導老師所帶的學生都可以查看并進行選題。當學生選題人數超過畢業論文限定選題人數時,就要求指導老師要進行篩選,并指定學生進行重新選題。
論文文章管理:本系統采用上傳與下載的文章管理方式來實施論文指導過程。具體實施方式是學生上傳文章給指導老師,指導老師查看并下載文章,然后指導老師線下評閱文章并在文章中標注修改意見,然后把標注有修改意見的文章上傳給指導老師,重復該過程直至論文定稿。
成績管理:該模塊主要是實現教師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評分、并錄入或修改學生成績,按照指導學生的論文進行指導小結的錄入等。
輔助交流管理:該模塊主要是實現指導老師信息的、學生提問、老師答疑、師生互動討論等功能。
2 系統主要模塊實現
本系統是基于ASP三層架構進行開發的,前端開發工具采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開發工具采用,整體開發環境為ASP+IIS6.0+Access2003。操作系統是Windows server 2003,服務器采用其內置Web服務器IIS6.0。系統客戶端通過IIS6.0與ASP應用程序進行聯接。底層數據庫系統開發采用Access2003,因為Access2003與Windows操作系統系統及ASP環境之間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2.1 用戶管理模塊實現
本系統涉及到多個用戶,每個用戶擁有不同的權限,管理員用戶具有最高權限,包括所有設置、創建編輯所有用戶權限。不同權限用戶登錄系統后產生的界面不同,因此系統的訪問控制機制非常重要。本系統的訪問控制機制是:給每張表每個模塊賦予一個ID,并根據用戶權限把ID寫入用戶數據信息表字段中,當用戶登錄系統時,先讀取用戶數據信息表,然后根據數據表中的字段里所包含的ID號來顯示相應的用戶管理界面。
2.2 選題管理模塊實現
選題管理模塊主要包括我的選題列表、添加選題、批量導入選題、選題確認修改、導出我的選題和所有選題構成。我的選題列表主要列舉出可供選題的題目和相關選題細節,并供學生進行選題;添加選題主要是實現教師或學生添加論文題目,教師可以批量導入或導出選題信息,而學生只能添加一個自己的選題并選擇所添加的選題。添加選題界面如圖3所示。
2.3 文章管理模塊實現
文章管理模塊主要包括文章上傳與文章下載功能。文章上傳功能可以實現將文章上傳給指定某個用戶,如圖4所示。例如,當指導老師點擊文章上傳按鈕時,會顯示該指導老師所指導的所有學生,然后可以選擇某位學生,把文章上傳給該學生。文章下載功能可以實現定位下載功能,例如點擊文章下載,會顯示所有該指導老師所指導學生上傳的文章,點擊某篇文章就可以下載該文章。
2.4 成績管理模塊實現
成績管理模塊主要有錄入初評成績、錄入評審成績、指導小結和查詢導出功能。錄入初評成績是指導老師根據指導論文的質量給學生錄入定稿成績;錄入評審成績是指定的評審老師對學生論文評定成績進行評審,并錄入評審成績。指導小結是供指導老師填寫小組的指導小結;查詢導出是實現查詢或導出所選學期、所選班級的全部指導論文。
3 結束語
遠程教育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是為了解決電大學生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遇到的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時空矛盾嚴重等問題,而采用ASP+IIS6.0+Access2003等技術設計開發的一個非常實用的管理系統。通過學校近幾年的使用,該系統能夠實現多班級選題管理的具體化、直觀化、規范化,指導論文的網絡化、合理化和公開化,很好地促進了學生與指導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極大地提高了畢業論文指導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瑩.遠程開放教育輟學研究:結論與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3):79-87.
[2]毛林,田林,謝汶.基于Internet的網上論文輔導系統設計與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11):58-61.
[3]覃發兵,葛玉輝.基于Java Web組件技術的畢業設計管理系統[J].計算機應用,2010,30(1):321-323.
[4]徐遠棋,曾海.網上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13,29(10):42-44.
[5]陳永強,謝維成,李茜.ASP數據庫開發經典實例精解[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6]曾小平,吳暾華.本科畢業設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微型機與應用,2011,30(18):83-85.
作者簡介
熊子東(1984-),男,廣東省梅州市人。碩士學位。現為梅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教技科科員。
張志方(1967-),男,廣東省梅州市人。碩士學位。現為梅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教技科主任。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
1.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
1.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傳統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知識,其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學生味同嚼蠟,學生只是被動地吸收知識,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進取缺乏新意。高等教育擴招后,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核心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只是簡單的知識“單向”傳遞,而是師生之間思想、心得、智慧的“雙向”交流,教師和學生都承擔了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2.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給學生多做一些教學案例,教學案例與教科書上的例題不同,例題的作用是單一的、有限的,通過例題只是掌握和熟練所學的統計方法及計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讓學生了解了分析問題的思路,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應用什么理論和方法,需要什么數據,怎樣解讀計算結果,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它要求統計教師不僅要融會貫通統計理論和方法,而且要對案例中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有熟練的把握。在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教師起引導作用,針對不同的統計教學案例,教師只有事先親自采用各種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析,才能對學生使用哪些統計方法和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和分析提出建議,并對學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結果作出比較透明的比較和評價。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3.1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3.2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3.2.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
3.2.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
3.2.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居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借助生活學習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詞,小學生用自己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到位。這就需要教師從生活經驗中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來闡述,以便學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建立文件夾”時,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建立文件夾,而且一個個黃色的小圖標都很相似,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電腦的硬盤容量特別大,就像我們的校園,功能不一的文件夾就像各個“年級”一樣,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園里年齡不一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年級和班級。文件夾就類。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給每個文件夾起相應的名字,這個名字可以由你來起,根據文件夾內的文件類別可以隨便命名,然后點擊,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經過這一番比喻,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師要隨時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與信息技術類似的事例就可以拿來類比,便于小學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教師要教給學生簡單基本的應用技術。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幫助我們查找資料,積累知識,還可以編輯文檔、繪制圖畫、播放視頻音樂等。教師要給學生設置帶有驅動性的任務,促使學生運用教師所教的信息技術,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的強大功能。
二、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改變了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學生了解世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培養探索能力,訓練思維靈活性。學習信息技術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攝取、分析、整合、處理、應用等綜合能力。學生不僅要學習運用基本的信息技能進行讀、寫、算、制作,還應該保持對信息技術博大精深的好奇與探索,主動思考質疑,并可以運用已學的信息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學生的探索欲望要與其已經具備的知識相匹配,不能好高騖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發問,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這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七課“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按照步驟教給學生,先選定文字,然后到“編輯”里去找相應的選項,在粘貼的位置上點左鍵即可;或者是在選定的文字上右鍵單擊一次即可出現帶有相應功能的對話框,左鍵單擊即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練習,一會有同學舉手發言:我發現復制、剪切、粘貼的時候,可以不用鼠標操作,直接用鍵盤上的兩個鍵就可以完成,復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貼用Ctrl+V。我對他的這一發現給予高度贊揚,表揚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其他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很快發現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換”,思維的靈活性可見一斑。
2.綜合技能運用,訓練思維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體現的是思維過程中的速度表現。信息技術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主要途徑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新問題,實現自我突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是比較高的,尤其是現在網絡技術的滲透,更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的有趣。像四年級上冊的“畫規則圖形”“畫不規則圖形”“圖形的復制、旋轉”,對于喜歡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意思的小學生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學習完這幾課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個“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相結合的圖片,訓練對畫圖軟件的應用。通過學生圖畫的創作,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的敏捷程度。
3.先學后教模式,訓練思維創新性。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帶有觸類旁通的特點,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創新性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先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根據教材講解,自己動手操作,如果能夠成功完成任務,就算是達到思維創新的第一步。學生在“先學”的時候,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有目的地質疑,這樣便可以在學習的時候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先學”的過程正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如四年級上冊學習了“海龜作圖”以后,下面的幾課都是用“海龜作圖”工具進行畫圖。像“海龜畫旗幟”“海龜畫糧倉”“海龜畫多邊形”“海龜畫‘田’字圖”“海龜畫車輪”“海龜畫彩色圖形”等,學生都可以根據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下一課的“先學”,很多同學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學習和創新。
三、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