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營養科護士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0986―02
壓瘡,是指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局部組織潰爛和壞死Cll。壓瘡在醫院的發生率為3%~14%,壓瘡發生率是評價護理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尤其是在神經內科,如急性期大量腦出血,需要嚴格限制翻身,用現有的護理手段難以預防壓瘡的發生,造成難免壓瘡。為科學地實施壓瘡的科學管理,我科于2006年9月開始實施壓瘡管理,制定壓瘡評估表,提高護士的壓瘡預防意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壓瘡的管理流程
對于新入院的患者,由接診護士按照壓瘡評估表,對其進行入院評估,確認是否為壓瘡高危患者(>15分),填表申報,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包括給予定時翻身、氣墊床、局部吹氧,嚴格交接班制度,加強皮膚護理,改善營養,避免壓力與摩擦力,與護理員一起實施壓瘡預警護理,重視患者的整體情況,特別注意患者翻身前后的肢體功能位,24h內上交護士長,護士長核實后,24h內上交護理部,由護理部負責人員下科室核對、指導。住院期間,病情變化,由責任護士負責監控記錄,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填報轉歸情況。
2 壓瘡管理的實施
2.1 壓瘡高危確認
評估項目:①精神狀態:清醒1分,淡漠2分,混亂2分,昏迷4分,②大便情況:能控制1分,偶爾失禁2分,完全失禁但無腹瀉3分,完全失禁伴腹瀉4分,⑧小便情況:能控制或留置尿管1分,偶爾失禁2分,經常失禁3分,完全失禁4分。④皮膚感覺:感覺正常工作1分,感覺異常2分,感覺遲鈍3分,感覺喪失4分,強迫5分。⑤皮膚狀況:彈性好1分,皮膚干燥老化2分,脫水或輕度水腫或高熱多汗3分,中度或重度水腫4分。⑥營養狀況:營養好1分,營養稍差2分。營養差3分,惡病質4分,超重或超輕5分。
2.2 壓瘡高危報告
院前壓瘡情況反饋(包括部位、面積、程度等);患者或家屬意見,并簽名為證;接診護士簽名和時間;護士長簽名和時間;患者出科時轉歸情況記錄:出科時間、類別(出院、死亡、轉科);難免壓瘡情況(發生、未發生);已況(治愈、好轉、未愈、惡化)。一式兩份,一份交護理部,一份留科室。
2.3 壓瘡預防處理
減輕壓力、改變、皮膚護理、指甲護理、床單位護理、加強營養、健康宣教等。
2.4壓瘡病例討論
對于新入院的帶入壓瘡、高危患者和住院期間發生的壓瘡,需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討論,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以書面形式上報護理部,以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和水平。
2.5 壓瘡記錄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兩種類型,是一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1]。IBD病程長,反復發作,需長期服藥,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影響其生活質量的同時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2]。已有研究表明,對疾病相關的用藥、營養、心理、生活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指導干預有利于緩解病情,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2-4]。因此,IBD患者的護理需要臨床醫師、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師、營養師、藥劑師、患者及家屬等的綜合參與。多學科協作護理(multi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團隊成員緊密協作,制定規范化、個體化、連續性的綜合護理方案。該模式有利于護理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5,6]。中國炎癥性腸病診療質控評估體系2018核心指標28條指出[7],IBD患者的診療與護理要求診治中心需要有固定的消化內科、影像科、營養師、專業護士等參與的多學科診療與護理核心團隊。因此,建立IBD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十分重要。本文旨在總結MDT護理模式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應用現狀與各學科的作用,為MDT護理模式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應用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國內外研究現狀1.1 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應用時間較長,研究較多,且范圍廣泛。近年來,國外許多醫療機構對不同專科疾病紛紛開展了MDT協作綜合干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9]。IBD在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一直都是國外熱點研究的疾病,由于IBD可以累及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統,涉及幾乎所有的臨床學科,而且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和變化無常,最終會導致多器官和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使得IBD的診療只有在多學科協作的基礎上,才能夠得到及時、充分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才不至于誤診和誤治[1]。國外MDT協作團隊包括消化內科、病理科、胃腸外科等臨床醫師以及護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藥劑師、患者及家屬。護士作為多學科協作治療方案的參與者、決策者及執行者在IBD的病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MDT協作方式,國外廣泛利用網絡會診,實現臨床醫護間的快速互動和醫患間的溝通交流,使IBD的治療與護理手段更加多元化,提高了IBD的診治水平,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及生命質量。隨著網絡平臺的延伸和擴大,MDT會診體系的運行也更加暢通起來,使更多的學科以新的形式融入進來,比如營養師、心理治療師、藥劑師等,在以消化內科臨床醫師為中心的基礎上,開展MDT討論,制定更為全面、個性化的診治方案[10]。同時,歐美發達國家的IBD診治指南每4年更新1次,對IBD開展MDT協作診治與護理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使不同病程IBD患者得到個性化、全方位的診治與護理。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國際MDT協作診療與護理模式給我國醫療帶來了啟發。我國在多學科協作治療與合作研究的架構等方面剛剛起步,與西方國家有極大差距,國內傳統觀念認為IBD為內科疾病,外科與其他相關科室參與較少,藥物治療雖部分緩解了病情,但也使不少患者的手術時機被延誤,給外科處理帶來了較大困難。國內已有一些綜合醫院陸續開展了IBD的MDT協作診療模式,但尚未形成統一規模。伴隨國內IBD的MDT診療模式的滯后,IBD以護理為主導的MDT協作模式研究更少,尚未引起護理領域的重視。目前,關于IBD的護理研究較分散,研究內容包括用藥依從性、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營養、延續護理等方面的護理[2-4,11-13],說明我國護理人員對IBD患者身心方面都有所關注,但尚未建立護士、臨床醫師、藥師、營養師、藥劑師、心理治療師、患者及家屬聯合的多學科協作護理理念。
2 MDT護理模式中各學科的作用2.1 病區護士
MDT護理模式中病區護士發揮著主導作用,護士除了掌握疾病專業知識、配合醫生完成診療活動外,更承擔著疾病健康教育、個性化心理指導、出院后延續護理的重任。IBD病程冗長,很多患者因疾病反復住院甚至多次手術治療,比較敏感,常面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這時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和干預[14]。尚星辰等[15]對積極心理干預護理在IBD患者中的應用進行系統評價,認為采用積極心理干預能使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改善,且正念水平得到提高。有研究認為,護理人員還可借助“同伴支持”[16]和“榜樣效應”[17],因為同種疾病患者之間相似的心理體驗可促進彼此之間深度交流與學習,榜樣的樹立能為患者帶來希望和動力。出院后的延續護理也至關重要,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及個體需求提供專業支持,如疾病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用藥指導、營養監控等。目前,關于IBD延續護理各項評估量表已比較成熟,如IBD嚴重度評估量表、IBD生存質量問卷、IBD疾病知識問卷、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IBD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等[13,18]。護理人員可根據量表評估提供個性化、全方位延續護理。在延續護理方式上,可采用傳統的家庭訪視或電話隨訪,也可通過建立IBD論壇、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等互聯網方式為患者之間、護患之間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更好地滿足IBD患者對疾病知識、經驗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
2.2 病區醫師
這里的病區醫師不僅包括消化內科醫生,還涉及疾病相關外科,因為IBD雖然以腸道病變為主,但是,可以累積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IBD診療的復雜性遠遠超出消化系統疾病的范疇,其診斷和治療常涉及幾乎所有的臨床科室(包括消化內科、胃腸外科、營養科、影像科、病理科、婦產科、兒科及心理學等多學科)。相關科室醫生與護士需要組建MDT協作診療與護理團隊,根據疾病的特點、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治療計劃,經過多學科會診與討論,依據共同接受的治療原則及臨床指南,從而做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與護理方案。
2.3 心理醫師
IBD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特別是排便次數的增加,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帶來許多困擾,易使患者產生抑郁、焦慮、自卑情緒,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13]。抑郁、應激、焦慮是導致胃腸道慢性炎性病變的誘因之一,患者長期的不良情緒與IBD反復發作常互為因果,應激狀態刺激腸道釋放炎癥細胞因子,造成腸道黏膜受損,引起腸道功能障礙,導致疾病復發、病情加重、治療困難。因此,關注IBD患者的心理狀態十分重要。護士應對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干預,癥狀嚴重者需請心理醫師介入,必要時應予調節神經精神的藥物來改善癥狀。心理醫師通過對患者進行專科的心理指導及治療,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勇敢地面對疾病,真正達到身心治療的效果。
2.4 營養師
炎癥性腸病營養支持治療專家共識(第二版)2018指出[19],營養不良是IBD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并對病情變化產生不良影響。IBD患者在初診時多已伴有營養不良,而病情進展、藥物或手術治療又能進一步加重營養障礙,故營養治療與藥物、手術等同等重要,且貫穿于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護士對IBD患者要常規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狀況評定,在初診時應常規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對篩查出的有營養風險的患者應進行營養狀況評定,營養科醫生確定營養治療方案;患者病情變化可以影響其營養狀況和代謝狀態,合并感染或使用糖皮質激素、饑餓、腸梗阻或腸瘺等均能惡化患者的營養狀況和代謝狀態,因此在治療期間應動態監測患者的營養狀況,并根據監測結果配合營養科醫生調整營養支持治療方案,適時給予干預。在營養科醫生專業指導下進行營養治療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是IBD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已成為MDT護理模式中的重要一員。
2.5 藥劑師
IBD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案有5-氨基水楊酸治療、生物制劑與免疫抑制劑治療等。但由于疾病遷延反復的臨床特點導致疾病控制不理想,須長期堅持用藥,服藥依從性是影響IBD患者療效和疾病復發的重要因素[20,21]。護士須協同藥劑師依據化驗結果做好藥物劑量的調整,根據病情對IBD患者用藥進行實時、科學、動態的監控與指導。
2.6 患者及家屬
患者自身及家屬是MDT護理模式中的關鍵環節,國內外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家庭的支持與疾病的自我管理對于慢性病患者有著積極的意義[22]。同樣,良好的家庭支持與自我管理也能幫助IBD患者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護士可借助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估IBD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并通過多形式健康教育方式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自我用藥管理、飲食管理、情緒管理、生活日常管理、疾病監測等,真正發揮患者自身及其家屬對疾病護理的主體作用[23-26]。
3 小結總之,IBD是終生性慢性疾病,護理難度大,疾病的特殊性使有效的MDT協作護理顯得更為重要。要形成穩定、長期、規范的IBD患者MDT協作護理模式,首先需要進一步認識到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在醫院組建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方案,最終實現減少IBD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護理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惠,李明松.中國炎癥性腸病的挑戰和機遇[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6):569-572,582.
[2] 袁磊,蔣逍達,季夢遙.緩解期炎癥性腸病病人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8,32(18):2826-2830.
[3] 卜凡莉,黃騫,黃迎春,等.炎癥性腸病護理研究結果的可視化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8):533-537.
[4] 劉捷,張秉強,姚海燕,等.炎癥性腸病護理相關文獻計量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9):1796-1798.
[5] 王芳,李艷秀,唐玉平,等.多學科協作模式早期干預對喉癌手術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3):338-341.
[6] 黃靜,梁冠冕,屠奕,等.頭頸腫瘤多學科協作診治模式下護理管理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4):487-490.
[7] 梁笑楠,尹鳳榮,張曉嵐.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潰瘍性結腸炎部分解讀[J].臨床薈萃,2018,33(11):987-990.
[8] Loh D,Hogg F,Edwards P,et al.Two-year experience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outcomes for brain metastases in a tertiary neuro-oncology centre[J].Br J Neurosurg,2018,32(1):53-60.
[9] Prabhakar CN,Fong KM,Peake MD,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lung cancer MDT and the role of respiratory physicians[J].Respirology,2015,20(6):884-888.
[10] 林賽爭,蔡建庭,陳焰.炎癥性腸病多學科團隊協作現狀[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6,15(3):231-234.
[11] 趙豫鄂,朱秀琴.炎癥性腸病患者延續性護理教育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9,27(3):197-202.
[12] 湯聰,張蘇閩,方健,等.炎癥性腸病患者性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8,33(24):92-96.
[13] 羅丹,林征,卞秋桂,等.炎癥性腸病患者感知病恥感現狀及其對生活質量、服藥依從性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9):1078-1083.
[14] 王亮亮.臨床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22(8):9-10.
[15] 尚星辰,林征,羅丹,等.積極心理干預在炎癥性腸病病人中應用的系統評價[J].護理研究,2018,32(20):3229-3235.
[16] Swarup N,Nayak S,Lee J,et al.Forming a support group for people affected b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7,11:277-281.
[17] 梁皓越.中醫特色慢病管理對維持炎癥性腸病緩解期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18] 許珊珊,戴新娟.炎癥性腸病患者延續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7):879-882.
[19]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中華醫學會腸外與腸內營養學分會胃腸病與營養協作組.炎癥性腸病營養支持治療專家共識(第二版)[J].中華炎性腸病雜志(中英文),2018,2(3):154-172.
[20] 劉曉琳.云南省炎癥性腸病患者藥物依從性及疾病知識現狀的調查[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17.
[21] 龔春萍,張允,葛娟.綜合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病人藥物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8,16(30):3775-3777.
[22] 關玉霞,尤麗麗,趙艷偉.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1):137-141.
[23] 羅丹,林征,卞秋桂,等.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體驗質性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41-47.
意外拔(脫管)(Unp lanned Extubation,UE)[1]是指導管意外脫落或未經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導管拔除,也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拔管。我科腦血管意外患者因吞咽困難導致飲水、進食嗆咳或因意識不清無法經口進食或進食量無法滿足機體需要時給予胃腸營養管管行管飼飲食十分重要,但臨床上在留置胃腸營養管期間時有UE現象發生,影響了治療和護理的進行。筆者對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發生的23例胃腸營養管發生UE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護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3例胃腸營養管UE事件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38―87歲,其中神志清的患者10例,神志不清13例,患者強行拔除胃腸營養管有8例,胃腸營養管自行滑出12例,患者因惡心、嘔吐將胃腸營養管嘔出的為3例。
2 脫管原因分析
2.1 健康宣教落實不到位 溝通一直被認為是有效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的對策之一[2]。本調查中23例UE事件中因患者強行拔除胃腸營養管有8例。
2.2 鼻飼管固定不到位 23例UE事件中胃腸營養管固定方法均為膠布固定于鼻尖和臉頰上,固膠布易被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或是因患者臉頰出汗、皮脂腺分泌而松脫,從而易導致管路滑脫。
2.3 肢體約束不到位 部分神志不清的患者肢體約束不到位,患者通過掙扎或用手直接拔除鼻飼管。
2.4 置管后不適 由于鼻飼管對咽喉部的刺激可使患者產生惡心、嘔吐等癥狀,加之固定鼻飼管的膠布松脫,導致鼻飼管滑出。
2.5 護理不到位 因為護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到位,胃腸營養管發生UE事件的高發時間段一般多在中午連班或夜間護士人手較少時,護士巡視病房時由于對鼻飼管滑脫的危險性認識不夠,未能仔細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并加以預防。
3 護理干預
3.1 建議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加強置管前后期間注意事項的宣教和患者及家屬的管道自護能力,以減少胃腸營養管UE的發生。在留置鼻飼管的前、中、后各時期反復多次宣教鼻飼管的意義和脫落的危害,引起患者和家屬足夠重視;協助患者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動時要注意技巧,減慢動作,避免牽拉鼻飼管,防止不慎拔管。
3.2 改進管道材料,改進固定管道的方法以促進患者舒適感,降低UE發生率。本調查有例12UE事件是因為管道固定松脫引起,因此,良好的固定方法可防止脫管,增加患者自行拔管的難度。我們在工作中采取每日更換膠布,晨晚間護理為患者進行面部清潔時用溫水仔細擦去油脂、汗液、口鼻分泌物;每天兩次口腔護理時及時評估膠布受污染情況及其黏貼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換膠布。
3.3 及時有效的肢體約束 對于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患者,在加強營養管固定同時可合理使用約束帶,注意定期更換約束部位,觀察約束部位皮膚血運情況,確保安全。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鎮靜劑,使用過程中要加強患者神志瞳孔變化及病情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配合搶救。
3.4 減輕患者不適感 置管期間注意和患者保持溝通,詢問患者感受,提供舒適護理,減輕患者痛苦;如加強口腔護理、霧化吸入能減少惡心、嘔吐現象發生,緩解患者因留置營養管管產生的不適和痛苦,從而提患者對營養管的耐受性,降低患者自行拔管的概率。
3.5 合理排班,嚴格落實交接班制度 根據護士年資及工作能力進行合理排班,注意新老搭檔,同時要求護士交接班時認真仔細交接患者鼻飼管留置情況,加強夜間巡視,發現膠布污染或不黏時及時更換;加強低年資護士安全教育和病情觀察的培訓,增加夜間值班護士人員,降低夜間拔管風險。
4 小結
針對我科腦血管意外患者胃腸營養管滑脫事件分析,我們總結了原因并提出了護理干預措施,規范了胃腸營養管的護理路徑,有效降低了營養管滑脫率,保障了患者安全、舒適及營養攝入,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愛萍,蔡虻.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及相關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0):934-937.
[2] 莊一渝,袁蓮鳳.醫護合作減低ICU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 [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5):417-419.
[3] 耿紅梅.鼻飼管固定方法改進[J] .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12):1431.
[4] 孫玲,龔素勤,張玉雙.450例胃腸減壓的護理體會[J] .當代護士,2005,(1):14-15.
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之一,可出現在整個病程的不同時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在確診惡性腫瘤時約1/4的患者出現中重度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療的患者中,1/3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患者中約有3/4的患者伴有疼痛[1]。疼痛不僅給癌癥患者帶來軀體的痛苦,也使患者在精神上產生巨大的壓力,使患者情緒抑制,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嚴重影響了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2]。然而對疼痛的控制并不令人滿意,在一般的醫療條件下,40%-50%的癌痛患者未能達到完全緩解[3]。
1 資料與方法
我院腫瘤科于2009年至2010年共收治68例腫瘤伴疼痛患者,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至2010年,腫瘤科收治68例腫瘤伴疼痛患者,男42例,女24例,最小14歲,最大81歲,平均為48歲。我科針對腫瘤患者疼痛進行護理,幫助患者改善了心理狀態,減輕了患者的疼痛,從而調動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 治療方法
一般情況下癌痛的控制,除了病因治療外,大部分患者需要鎮痛藥物。護士不但要執行醫囑,還要在實踐中根據患者對止痛計劃的反應作出適當而準確的評價,及時向醫生提出個體化的止痛建議。
2 護理
疼痛的評估是治療護理最關鍵的一步。治療開始前要進行全面、正確的評估,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及性質,否則給予足量的止痛劑也難以緩解疼痛,我科常用的分級方法有三種,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數字分級法、目測模擬法[4]。
本組患者主要采用目測模擬法,對患者進行分級,并針對性加以疼痛護理。
2.1 加強對護士的教育
腫瘤患者的疼痛的治療需要醫生、護士、患者、家屬及社會所有人的共同關心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護士所起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
2.1.1 更新護理觀念 對于腫瘤患者而言,疼痛是無益的,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權利,而且腫瘤控制是受患者、護士和藥物綜合影響。作為護士,要主動詢問、密切觀察疼痛,并積極評估護理,因為護士給予忍受疼痛患者的護理是必須職責之一,這是職業道理的一部分。 轉貼于
2.1.2 樹立止痛藥物新觀念 腫瘤疼痛患者都害怕用藥成癮,這已成為用藥止痛的最大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護士要學會區分止痛藥物的成癮性、依賴性和耐藥性。生理依賴性和耐藥性不妨礙止痛藥物的繼續使用,也不會成癮。精神依賴性是止痛藥物成癮,主要表現為腫瘤疼痛患者渴望用藥和想盡辦法獲得藥物。護士樹立了止痛藥物新觀念,明確了成癮對患者的機體無益,如果患者疼痛受控后就要停止使用止痛藥物。
2.1.3 提高護士評估疼痛的能力 如前所述,疼痛評估表法、數字分析法和Melzack擬定的口述評估法是國際常用的3鐘評估疼痛的方法。有了先進的方法,護士還要采用客觀的工具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對腫瘤患者進行準確的疼痛評估,有的放矢為患者止痛。
2.2 給藥處理
根據WHO三階梯止痛原則中,強調遵循按階梯、口服、按時用藥、用藥個體化及密切觀察其不良反應。
2.3 非藥物護理
為減輕腫瘤患者的疼痛,充分發揮護士的作用,給予患者必要的非藥物護理,從而調動患者的自信心。
2.3.1 心理護理 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多數患者認為癌癥導致疼痛在所難免,或擔心止痛治療會掩蓋癥狀,影響治療,害怕成癮,產生不良反應或產生耐受性等[5],所以大多數患者不愿意報告疼痛,必要的心理護理成為藥物治療疼痛的有力補充。
2.3.2 營養護理 為增強患者的免疫力何疼痛耐受力,高營養護理是必要的。對能進食的患者想盡辦法增加其食物的攝入量;不能進食者,可給予鼻飼,既要掌握好其鼻飼量,一定要做好口腔護理;對于腸胃功能喪失的患者,可采用加強靜脈營養的方式進行營養護理。
3 展望
隨著醫學的進步,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腫瘤患者的疼痛需要護士采取一定的措施,從藥物到心理,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參 考 文 獻
[1]蔡偉萍,費葉莉.癌癥疼痛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05.5(6):11.
[2]刑沫,郎曉濤,馬雙蓮等.癌癥患者疼痛狀況與社會支持調查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28-31.
【摘要】
目的:探討低年資護士對老年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法:針對老年病科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存在問題,采取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病房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結果:培訓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滿意率顯著提高。結論:健康教育能力培訓提高了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滿意率。
關鍵詞 低年資護士;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561(2015)07-0158-01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在我院的深入開展以及近年來醫院的快速發展,我科的護士日益呈現年輕化趨勢。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齡80歲,均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并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上升,預后差 ,死亡率高。臨床工作中低年資護士與老年患者護患溝通能力普遍欠缺,存在不少問題, 為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現將存在問題及對策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4年5月一2015年7月住院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82歲。
1.2方法:利用醫院統一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滿意度調查。住院周期短的患者在出院時進行調查,長期住院患者每月月末進行調查。
2存在問題
2.1老年病科患者特點
2.1.1生理特點:大腦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聽力下降、聯想速度緩慢。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緩慢,易遺忘。
2.1.2患病率特點:隨年齡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高,病情復雜、病程長,大量復雜的專科知識,使病人難以掌握。
2.1.3心理特點:有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識、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等心理問題。老年患者易形成依賴行為,不易接受先進科學的健康教育知識.[1]
2.2低年資護士特點:
2.2.1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不扎實:知識面窄、理論與實際不能有機結合,健康宣教沒有內涵。
2.2.2缺乏臨床經驗:病情觀察中缺乏判斷力,健康教育形式單一、沒有體現個性化。
2.2.3溝通交流能力欠缺:語言貧乏、宣教照本宣科、無法體現宣教重點、不能及時解決患者的疑問。
2.2.4不能正確使用護理程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對護理程序的步驟、方法、優先原則、循環等了解較少。
3對策
3.1理論知識培訓
3.1.1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積極參加院內外的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實施程序和方法的理論學習。
3.1.2疾病相關知識:強化學習專科知識、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疾病預防、藥理學、營養學等。
3.2實踐技能培訓
3.2.1情景模擬法:一名護士扮演患者、在高年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訓練。接著在病房進行“實戰演練”,科室護士長督促、高年資護士現場指導。鼓勵低年資護士積極利用每月科室健康教育講堂,根據需要集中講授教育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鍛煉溝通能力。[2]
3.2.2案例分析法:由老師根據事實再現臨床典型案例的發生經過,圍繞案例展開討論,低年資護士輪流分享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相關經驗,最后一起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全程不斷互動,調動護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低年資護士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不斷總結與思考。[3]
4討論
通過理論知識培訓,實踐技能培訓,并教會護士充分利用護理部提供的健康教育資料、健康教育處方、內網藥典等資源對我科老年患者進行重點突出,反復強調,簡單易行,書面總結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中關于健康教育的調查知曉率、滿意率由86.9%上升到92%。
臨床低年資護士是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 其素質不僅直接影響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而且也影響著護理質量的提高。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等影響因素,對于先進科學的健康理念不易掌握。因此,加強低年資護士健康教育理念、實踐的培訓,提高臨床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切實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學科發展。
參考文獻
[1]辛少芬,李順燕,黃愛英.開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76.
神經外科昏迷患者由于意識喪失,活動受限以及營養素攝入不足,是易發生壓瘡高風險人群,壓瘡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軟組織潰爛和壞死,所以壓瘡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我科對收治的126例昏迷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我科2009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26例昏迷患者,其中男78例,女48例,年齡18-80歲,平均55歲。顱腦腫瘤術后26例,重型顱腦損傷39例,顱內動脈瘤術后23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38例,其中包括氣管切開患者12例,以上均為昏迷患者,肢體功能受限,需長期臥床。
1.2 護理措施
1.2.1 做好入院壓瘡評估 認真準確評估病人是預防壓瘡的關鍵[1],責任護士對入院患者進行壓瘡風險因素評估,采用我院壓瘡危險因素情況登記表,評估項目包括體形、皮膚類型、性別和年齡、組織營養、控便能力、運動能力、食欲、營養和藥物,評分范圍在18-29分, ??當評分>15分,填寫壓瘡風險報表,上報護理部,通知壓瘡小組會診,制定預防方案。住院期間責任護士對病房有壓瘡風險患者評估一周一次,監護室患者48小時一次,隨時調整預防方案。
1.2.2 間歇性解除局部壓力[2] 協助患者2小時一次翻身,必要時可縮短翻身時間。加用氣墊床使用,可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患者側臥位時,取側傾30度,用軟枕支撐,側臥30度增加了患者身體與床面的接觸面積,使皮膚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壓力下降,身體較為舒展,可有效減輕或避免骨隆突處部位的受壓[3]。如果偏瘦患者,骨隆突處明顯,可做海綿圈墊,外墊一層棉布,側臥時將骨突處放于圈內,使用柔軟透氣的圈墊可減輕骨突處的壓力[4] 。對于腳踝或腳跟處預防壓瘡可采用墊小軟枕或橡膠手套所制成的水袋來緩解壓力,能有效的預防。患者如需抬高床頭,應以5-30度為宜,如超過30度時,患者易滑動,增加骶尾部剪切力,應盡可能避免這個高度[5]。
1.2.3 對高風險患者做好翻身記錄卡 本組患者均為極度風險,要求建立翻身記錄卡,根據皮膚情況確定翻身時間,并記錄,同時記錄皮膚情況。做到天天查,班班交,每班必須床頭交接班,查看患者皮膚及翻身的落實情況。護士長每日督察護士工作是否到位,對患者發生壓瘡的當班護士給于經濟處罰。
1.2.4 加強對家屬有效的健康教育 對有壓瘡發生危險的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是預防壓瘡的基本措施之一[6]。我科對于本組昏迷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教會家屬預防壓瘡的方法,并增強家屬的重視程度,言傳身教,讓家屬掌握好,并很好的配合,對于昏迷患者壓瘡的預防很至關重要。
1.2.5 加強營養 營養不良是導致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指導對降低壓瘡的發生有重要意義,因此,凡有壓瘡發生危險的患者,均應對其進行營養狀況評估與指導[3]。昏迷患者意識喪失,不能自主進食,均鼻飼管進食。食物配置為五谷、肉類、奶類、高纖維食物。食物要清淡,均制成糊狀鼻飼于胃內,三餐中加用適量果汁、蔬菜汁、水。
1.2.6 皮膚護理 昏迷患者采用尿套或留置尿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增強皮膚的抗摩擦力,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及床單位,使患者舒適。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時清理排泄物。禁止對局部皮膚進行按摩,研究表明,對壓紅的皮膚進行按摩無助于防止壓瘡,尸檢證明,凡經按摩的組織顯示浸漬和變性,未經按摩的組織顯示無撕裂現象[4] ,因此,不要按摩發紅的部位或發紅的周邊部位
1.2.7 新型敷料的使用 可使用新型的敷料以保持皮膚的完整性,如透明貼,覆蓋在骨突處皮膚較薄弱的地方,周邊用膠原膜封邊,防止透明貼脫落。也可用減壓貼等敷料,這些方法都可起到緩解皮膚壓紅,保護皮膚,能有效地預防壓瘡形成。
2 結果
126例患者壓瘡風險評估值范圍為18-29分,無1例因護理措施不到位發生壓瘡。
3 討論
昏迷是患者發生壓瘡的第一危險因素,所以對于本組患者,壓瘡預防尤為重要。運動功能障礙、被動變換臥位的剪切力、摩擦力及皮膚受壓、潮濕等因素都易引起壓瘡,我們只要對這些患者進行正確的風險評估,提高護士防范壓瘡的意識,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很好地預防昏迷患者壓瘡的發生,提高危重患者的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牛慧.早期護理干預對昏迷患者壓瘡防治的影響.中外醫療,2009,(26):128.
[2] 何華英,杜峻.waterlow危險因素評估表及分類護理法預防壓瘡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19):9 .
[3] 張瑩瑩,許勤.神經外科壓瘡預防措施調查分析.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9):106-108.
關鍵詞 昏迷 患者 護理 管理
關鍵詞 昏迷 患者 護理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8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86
昏迷是指患者意識完全喪失,運動、感覺和反射功能障礙,不能被任何刺激喚醒,昏迷可分為3度:輕度、中度、重度。臨床上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計分法(GCS)來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即從患者的睜眼、語言、運動3項反應情況給予計分,總分15分,13~15分為輕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3~8分為重度昏迷。昏迷患者的護理是護理管理工作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患者由于感情不能表達,各種反射減退或消失,故其一切活動均為被動的,在護理和感知上要求護理人員應有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以保證和促進患者的恢復,使其生命和人格得到更周到的關愛和尊重。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昏迷患者142例,對這些昏迷患者的護理管理進行總結,現介紹如下。
昏迷是指患者意識完全喪失,運動、感覺和反射功能障礙,不能被任何刺激喚醒,昏迷可分為3度:輕度、中度、重度。臨床上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計分法(GCS)來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即從患者的睜眼、語言、運動3項反應情況給予計分,總分15分,13~15分為輕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3~8分為重度昏迷。昏迷患者的護理是護理管理工作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患者由于感情不能表達,各種反射減退或消失,故其一切活動均為被動的,在護理和感知上要求護理人員應有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以保證和促進患者的恢復,使其生命和人格得到更周到的關愛和尊重。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昏迷患者142例,對這些昏迷患者的護理管理進行總結,現介紹如下。
生命體征監測的護理管理
生命體征監測的護理管理
由于昏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使其對自身病情不能進行有效表達,因此,加強其生命體征監測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由于昏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使其對自身病情不能進行有效表達,因此,加強其生命體征監測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生命體征的監測:昏迷患者的病因復雜,病情變化迅速,并且涉及多個學科疾病,在治療與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對其生命指標的監測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重度昏迷患者,生命體征波動較大,因此,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對于異常情況及時記錄及時報告醫生。
生命體征的監測:昏迷患者的病因復雜,病情變化迅速,并且涉及多個學科疾病,在治療與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對其生命指標的監測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重度昏迷患者,生命體征波動較大,因此,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對于異常情況及時記錄及時報告醫生。
神經系統功能的監測:昏迷是急性中樞神經衰竭的外在表現,因此,加強其神經系統功能監測尤為重要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和瞳孔的變化、瞳孔的大小及有無光反射、壓眶反射、四肢反射活動、有無抽搐發生,注意肌張力的變化,必要時按昏迷程度評分標準做好相關記錄。
神經系統功能的監測:昏迷是急性中樞神經衰竭的外在表現,因此,加強其神經系統功能監測尤為重要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和瞳孔的變化、瞳孔的大小及有無光反射、壓眶反射、四肢反射活動、有無抽搐發生,注意肌張力的變化,必要時按昏迷程度評分標準做好相關記錄。
顱內壓的監測:在護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隨時觀察用藥前后的顱內壓變化并準確記錄,防止顱內壓驟然變化引起腦疝或顱內低壓綜合征。②固定好測壓管,防止脫落。③加強常規護理,防止導管所致的繼發性顱內感染。④一般顱內置管最好不超過五天。
顱內壓的監測:在護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隨時觀察用藥前后的顱內壓變化并準確記錄,防止顱內壓驟然變化引起腦疝或顱內低壓綜合征。②固定好測壓管,防止脫落。③加強常規護理,防止導管所致的繼發性顱內感染。④一般顱內置管最好不超過五天。
對于無條件進行顱內壓監測的患者,護士應加強顱內壓增高的相關臨床表現的觀察并進行綜合性判斷,同時做好相關護理記錄,以利醫生分析病情時參考。
對于無條件進行顱內壓監測的患者,護士應加強顱內壓增高的相關臨床表現的觀察并進行綜合性判斷,同時做好相關護理記錄,以利醫生分析病情時參考。
通暢氣道的護理管理
通暢氣道的護理管理
為防止昏迷患者因舌后墜、分泌物堵塞而發生窒息,應將患者置于去枕側臥位或平臥位而頭偏向一側,頭盡量后仰,松開衣領。患者如有活動性假牙,應取下;如有舌后墜,可用舌鉗子將舌拉出,并將患者變動為舒適,必要時可放置口咽通氣管;如果口腔或氣道內有嘔吐物或分泌物,應用吸引器將其迅速吸出。必要時可配合醫生實施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同時加強氣管切開部位護理,預防局部感染或出血;加強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出,注意操作手法應輕柔,減少副損傷;加強人工氣道的濕化處理,避免痰液結痂,難以吸出。
為防止昏迷患者因舌后墜、分泌物堵塞而發生窒息,應將患者置于去枕側臥位或平臥位而頭偏向一側,頭盡量后仰,松開衣領。患者如有活動性假牙,應取下;如有舌后墜,可用舌鉗子將舌拉出,并將患者變動為舒適,必要時可放置口咽通氣管;如果口腔或氣道內有嘔吐物或分泌物,應用吸引器將其迅速吸出。必要時可配合醫生實施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同時加強氣管切開部位護理,預防局部感染或出血;加強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出,注意操作手法應輕柔,減少副損傷;加強人工氣道的濕化處理,避免痰液結痂,難以吸出。
氧療的護理管理
氧療的護理管理
腦組織是一個高耗氧的器官,為保證腦組織的正常代謝,對昏迷患者必須實施有效氧療。可根據不同病因和昏迷程度按醫囑給予不同的氧流量,以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對有顱腦外傷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可根據醫囑適當增加通氣量,以保證輕度呼吸性堿中毒狀態,從而有助于腦部手術后腦血管收縮,已達減輕腦水腫的目的。護士及時提供血氣分析結果,以利醫生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呼吸參數。
腦組織是一個高耗氧的器官,為保證腦組織的正常代謝,對昏迷患者必須實施有效氧療。可根據不同病因和昏迷程度按醫囑給予不同的氧流量,以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對有顱腦外傷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可根據醫囑適當增加通氣量,以保證輕度呼吸性堿中毒狀態,從而有助于腦部手術后腦血管收縮,已達減輕腦水腫的目的。護士及時提供血氣分析結果,以利醫生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呼吸參數。
靜脈通路的維護與護理管理
靜脈通路的維護與護理管理
昏迷患者應注意維持有效的靜脈通路,以便搶救時隨時給藥。穿刺時盡量選擇較粗的表淺靜脈,特別對于給予甘露醇等高滲脫水劑者宜應用大號注射針頭或靜脈留置針,必要時行中心靜脈穿刺。對給予輸血、血漿和白蛋白等膠體物質治療者,須選用常規用藥以外的靜脈通路,并注意用藥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輸液管路。
昏迷患者應注意維持有效的靜脈通路,以便搶救時隨時給藥。穿刺時盡量選擇較粗的表淺靜脈,特別對于給予甘露醇等高滲脫水劑者宜應用大號注射針頭或靜脈留置針,必要時行中心靜脈穿刺。對給予輸血、血漿和白蛋白等膠體物質治療者,須選用常規用藥以外的靜脈通路,并注意用藥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輸液管路。
營養的補充與護理管理
營養的補充與護理管理
良好的營養是機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抗御外來有害因素侵入的物質基礎。如果昏迷患者長期營養不良處于負氮平衡狀態,這對患者的感染控制及疾病恢復非常不利,因此,對昏迷患者加強營養是很必要的。
良好的營養是機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抗御外來有害因素侵入的物質基礎。如果昏迷患者長期營養不良處于負氮平衡狀態,這對患者的感染控制及疾病恢復非常不利,因此,對昏迷患者加強營養是很必要的。
對于無腸內進食禁忌或有腸外營養支持禁忌的患者應通過留置胃管實施腸道內營養。在胃腸營養過程中,護士應注意觀察胃管的體表固定和插入深度,避免過深或脫出;指導患者家屬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應給與患者高熱量、易消化流質食物,如鼻飼食物可分為牛奶、米湯、菜湯、肉湯和果汁等。另外,也可將牛奶、雞蛋、淀粉、菜汁等調配在一起,制成稀粥狀的混合奶,鼻飼給患者,鼻飼量200~300ml/次,4~5次/日。鼻飼時,應加強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有條件者可應用胃腸營養泵24小時持續給予富含各種營養成分的營養液。
對于無腸內進食禁忌或有腸外營養支持禁忌的患者應通過留置胃管實施腸道內營養。在胃腸營養過程中,護士應注意觀察胃管的體表固定和插入深度,避免過深或脫出;指導患者家屬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應給與患者高熱量、易消化流質食物,如鼻飼食物可分為牛奶、米湯、菜湯、肉湯和果汁等。另外,也可將牛奶、雞蛋、淀粉、菜汁等調配在一起,制成稀粥狀的混合奶,鼻飼給患者,鼻飼量200~300ml/次,4~5次/日。鼻飼時,應加強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有條件者可應用胃腸營養泵24小時持續給予富含各種營養成分的營養液。
對于實施胃腸外靜脈營養,應注意維持有效的靜脈通路,隨時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因液體濃度、酸堿度及滲透壓的影響而導致的靜脈炎或靜脈血栓的發生,如有異常情況發生,可考慮使用中心靜脈輸入。靜脈營養液應在超凈臺上配置,并按各種藥物的配置原則進行配置。
對于實施胃腸外靜脈營養,應注意維持有效的靜脈通路,隨時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因液體濃度、酸堿度及滲透壓的影響而導致的靜脈炎或靜脈血栓的發生,如有異常情況發生,可考慮使用中心靜脈輸入。靜脈營養液應在超凈臺上配置,并按各種藥物的配置原則進行配置。
基礎護理管理
基礎護理管理
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進行中西醫結合住院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5例,均經頭顱CT或MRI以及臨床確診。男68例,女17例,年齡7-69歲,腦出血術后47例,腦挫裂傷31例,腦干損傷7例。患者住院當天責任護士即實施程序化營養管理模式。
2程序化管理模式
2.1吞咽功能評估
2.1.1洼田飲水實驗患者取半臥位,以水杯盛溫水30ml,讓患者按平時習慣飲下,觀察其飲水情況。根據結果確定患者的飲食方式:1級(優)能順利地1次將水咽下。2級(良)分2次以上,能不嗆咳地咽下。3級(中)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4級(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5級(差)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
2.1.2吞糊試驗吞糊測試遵循從稠到稀原則,將4平湯匙的凝固粉加入到100ml水中攪拌成均勻的糊狀物(屬于中度黏稠,呈奶昔狀,如芝麻糊、乳酪),用壓舌板壓舌頭囑患者做抵抗動作,壓舌根部做“啊”、“咿”等發聲或做吞咽動作,觀察患者舌部力量及運動、協調性咽壁反射、喉部吞咽上抬情況,然后每次用5ml的湯匙喂食,10min內喂食完。
2.2正確選擇食物
血瘀氣滯型:飲食應予清淡,少油膩,低糖易消化的食品。可選用疏通脈絡,補益肝腎和心脾的食療方,如杞子蒸羊腦、黑芝麻桑椹糊、芝麻核桃糊。
瘀阻清竅型:安置鼻飼管維持營養供給,宜予高蛋白、低脂肪、多種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每天4-5次,可加入綠豆及小米糊,起到健脾、清熱、利濕的作用,以保持大小便通暢。
氣虛血瘀型:宜食益氣、健脾、通絡之品,如山藥苡仁粥、蓮子粥、白菜、木耳、赤小豆等,忌辛辣刺激之品。
痰瘀交阻型: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葷腥油膩之品,以避免助濕生痰,少食多餐,可用竹瀝、小米各半煮粥食。
肝腎虧虛型:飲食宜選擇滋補肝腎、填精補髓的食品,如甲魚湯、木耳、淡菜等。可取山藥、龜板、粳米適量同煮,每日1劑,早晚服用。
2.3制作個體化飲食卡請遵從以下指示喂食①抬高床頭30°-45°或坐起。②監督/助進食人員:護士、護工、家屬。③喂食者方位:患者的右邊或患者的左邊。④)提醒患者進食時的姿勢。⑤每日進食份量:4-5餐(每餐份量m1數)。⑥飲食種類:普食、軟食、半流(粥和或糊)、流質。(注意事項:提防噎塞,小心進食!)
2.4執行喂食程序①食物檢查。②注意口部進食姿勢。③喂飼者姿勢。④速度與份量。⑤餐后姿勢。⑥清潔口腔。⑦文件記錄。
飲水試驗1-2級:經口攝食;吞糊試驗通過:全糊餐或糊狀的液體;失敗者:鼻飼飲食。根據患者營養和能量需求均衡搭配食物種類,滿足患者能量需要;食物的形態根據吞咽障礙的程度及康復的不同階段隨時進行調整。鼻飼飲食掌握好濃度、溫度、速度,應從小劑量開始,每次50-100mL,待患者適應后逐漸增至200-250mL為宜,流質的濃度也應逐漸升高。以口進食患者根據吞咽能力選擇容量為5-10ml、薄而小且不易黏食物的勺子,用勺取一口量,即最適合吞咽的每次攝食入口量,約3-4ml,酌情逐漸增加;根據病情每日口腔護理2-3次,注意觀察口腔有無潰瘍、霉菌感染等。
2.5常見并發癥處理原則
2.5.1返流、誤吸原因是喂食時床頭未抬高,鼻飼管位置不當,鼻飼液注入過快、量過大及胃潴留等。處理:喂食時根據患者病情抬高床頭30°-45°或半臥位,一次進食量不宜過飽,應少量多餐,每天4-5次;每次鼻飼前必須判斷胃管位置,證實在胃內。判斷是否胃殘留過多,若抽出胃液量大于100ml,則需按胃潴留處理;進食時和餐后30min內避免翻身。一旦發生返流,應將頭偏向一側,用吸引器吸盡口鼻內返流物,抽吸胃內容物,防止誤吸造成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后果。
2.5.2腹瀉原因主要有灌注過多或使用高滲性混合乳;灌注環節被污染或胃腸菌群失調;流質溫度過低,刺激腸蠕動加快。處理:應注意觀察、加強護理,避免各種誘因。脾胃虛弱者宜進食易消化、纖維素少等健脾補氣之品,如山藥粥,忌生冷瓜果,如香蕉、梨等性寒滑腸之品,忌油膩、刺激性食品。
2.5.3便秘原因:由于長期臥床,腸道本身的機械運動下降;粗纖維攝入不足,使用脫水劑,使腸道內水分吸收,導致大便干結;排便環境及方式的改變。處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補氣之品,多食黃芪粥,山藥粥,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香蕉、梨、果汁等以生津潤腸;每晚睡前1杯蜂蜜水,早餐前30min喝1杯溫水可潤腸通便;早晚腹部按摩15min-20min。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420-01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是皮膚損傷風險高發人群,因危重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癱瘓、需長期臥床,再加上有些患者煩躁、高熱、大小便失禁、水腫、局部皮膚及全身營養狀況較差等因素,從而增加了患者皮膚損傷的發生率,一旦發生皮膚損傷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療費用。我科近年來, 由于部分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強、操作不當、細節護理不到位、專業知識缺乏、預見風險意識較差等原因導致患者皮膚損傷問題較多,并且有部分而引發護理糾紛。為了有效減少患者的皮膚損傷,提高護理質量,避免護理糾紛的發生,我科對住院患者發生皮膚損傷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將風險管理制度應用在皮膚護理管理中,積極地采取預防及護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皮膚損傷的發生率,現總結各種預防護理方案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發生皮膚損傷的重型顱腦損傷病人206例,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年齡18~85歲,外傷88例,腦出血66例,腦腫瘤52例;醫源性皮膚損傷106例,病人自身因素73例,綜合因素27例。
2 原因分析
2.1 醫源性皮膚損傷
是指在醫療上由于操作不當或儀器故障所造成的與原發病無關的皮膚損傷[1]。包括:①輸液外滲造成的皮膚損傷,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嚴重者皮膚軟組織壞死;②紅外線或熱敷引起的燙傷,由于昏迷、癱瘓病人感覺的缺失,熱水溫度過高,紅外線照射距離過小或時間過長而引起燙傷;③凍傷,高熱病人使用冰袋時皮膚保護不當,皮膚直接接觸冰塊而引起皮膚凍傷;④使用膠布和監護電極片引起的皮膚損傷,常見的有膠布粘貼皮膚撕脫傷、過敏性皮炎;⑤壓傷、摩擦傷,常見于煩躁的患者,使用約束帶固定不當,造成皮膚壓傷或摩擦傷。以上幾點均是由于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當、責任心不強、缺乏風險預見意識而導致患者的皮膚損傷。
2.2 病人自身因素
是指病人自身原因引起的皮膚損傷。①皮膚瘙癢或躁動病人自我抓傷。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常出現躁動、對病人使用約束帶后,軀干和雙手仍有一定的活動空間,為了解除不限制和不適感,病人的雙手經常會使勁抓可碰到的物體及皮膚,當碰到自己的身體時,病人的指甲和抓撓的力度足以損傷自身的皮膚。②重癥昏迷患者長期不能進食全身營養不良、水腫、長期臥床易發生局部皮膚壓傷。③肛周皮膚損傷,重型顱腦損傷病人腹瀉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可達63%[2]。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肛周、會陰及臀部皮膚常因分泌物刺激及擦拭的機械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皮膚破潰等。
2.3 綜合因素
由于護理行為缺失或操作不當加上病人自身因素而造成的皮膚損傷。壓瘡為最常見,壓瘡是一個難以回避的臨床問題,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不良,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持續缺血、缺氧,加上各種理化因素的刺激及全身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壞死和壓力性潰瘍[3]。 壓瘡的危險因素包括病人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感覺喪失、癱瘓、大小便失禁、全身營養不良、水腫、年齡偏大等;外在因素包括壓力、摩擦力、剪力、潮濕等。目前國內外護理界認為壓瘡大多數是可以預防,但并非全部,比如嚴重的惡液質癌癥晚期患者因軟組織及脂肪損耗失去了保護作用,自身修復困難,嚴重水腫患者皮膚變薄,神經外科癱瘓及昏迷病人,均難以防止壓瘡的發生。
3 預防及護理策略
3.1 做好全面評估,確定高危人群,做好預見性護理
易發生皮膚損傷的高危人群包括病情危重、昏迷、長期臥床、癱瘓、高熱、煩躁、全身嚴重水腫、大小便失禁以及全身營養不良的病人,有針對性地制定安全、有效可行的護理措施,成立皮膚護理質控小組,建立完善的皮膚護理安全制度,對高危人群進行皮膚評分,評分22分時,應建立翻身卡并做好預防措施,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病人做好預見性護理、加強巡視,積極地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皮膚損傷的發生。
3.2 總結護理經驗,注重護理技巧及細節護理,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
以往在患者比較躁動或意識不清楚的情況下,約束帶使用不當而發生皮膚擦傷;給術后患者行傷口紅外理療時,由于照射距離過近或照射時間過長,而造成患者的皮膚燙傷; 頭部使用冰枕時發生耳廓凍傷;長期臥床患者而發生壓瘡;對病房進行空氣消毒時,患者 皮膚及眼部的護理不當而發生紫外線灼傷;患者輸液時,護士未及時主動巡視病房而導致輸液滲漏或靜脈炎的發生等。通過分析以上皮膚損傷發生的原因, 多為個別護士缺乏護理經驗及護理技巧、責任心不強而發生。針對以上,我們在為患者實施皮膚護理時,對煩躁患者進行約束時,在約束的部位加軟枕或軟毛巾,松緊要適宜,從而可防止皮膚擦傷;給患者進行傷口紅外理療時,應注意照射的距離和時間,并經常巡視病房;進行病室空氣消毒前,應遮蓋患者暴露的部位,防止患者皮膚損傷及紫外線導致的眼部灼傷。在為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時盡量使用套管針并選擇大血管進行穿刺,注射部位要固定牢靠,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補救;對使用膠布者,撕脫時動作要輕柔;對感覺缺失的病人正確使用冰敷及熱敷;對合并骨折的患者,使用夾板固定和石膏固定時,接觸皮膚面應墊軟棉墊加以保護;對大小便失禁患者用溫水及時洗凈大小便污漬,待干后用潤膚霜或油膏涂肛周以避免分泌物刺激;對躁動和皮膚瘙癢的病人采取保護性約束,如戴棉手套,使用約束帶適當固定雙手,防止抓傷;對于昏迷、癱瘓的患者定時翻身,避免皮膚長時間受壓,保持皮膚及床單位清潔干燥,減少摩擦力,使用氣圈保護骨隆突出處,預防壓瘡的發生。
3.3 強化護理安全管理,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
安全教育主要是圍繞如何保護患者皮膚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皮膚損傷產生原因,尋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組織學習護理操作規程,提高護士的慎獨精神,消除隱患,防患于未然。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指導,對病人實施全方面的安全責任制護理,為病人解決實際問題,加強護理行為規范,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在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床邊交接班制度,對新入院患者,首次接診時護士應認真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并做好護理記錄。要求責任護士在工作期間對存在皮膚護理風險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數,做好正確皮膚評估,積極地采取預防措施,預防皮膚損傷的發生; 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并注重落實;加強護患溝通及患者、家屬對皮膚損傷的防范意識,以優質的服務,共同維護患者的皮膚護理安全,特別是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在無家屬陪伴的情況下,要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保證護理安全,對患者可能發生的皮膚損傷,及時做好護患溝通,實行風險告知,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潛在的風險,理解并接受和承擔風險。一旦出現皮膚損傷,積極采取補救措施,防止護理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2007年度,我院心內科共搶救心肌梗死等危重患者193人次,其中護理糾紛和投訴屢發,現就糾紛產生的原因探討如下。
護理人員產生職業倦怠以及工作中語言失誤:心內科護士平日工作負荷量大,見慣了生老病死和痛苦,形成了一種職業性的麻木感,對患者的痛苦甚至死亡不僅不能感同身受,有的甚至表現出極大的冷漠。我科漢、回、維族護士均有,較缺乏溝通意識,在緊急情況時容易產生語言失誤;面對搶救現場擁擠圍觀的家屬,護士常常態度冷漠、服務態度差,為糾紛的產生埋下隱患。
操作失誤:心肌梗死患者易于午間、夜間發病,值班人員少,搶救之時往往顯得手忙腳亂,而且一邊搶救一邊仍需兼顧病區原有病人液體是否輸完,最易出現差錯和失誤;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發作時,因為疼痛及循環血量的不足,靜脈充盈程度極差,護理人員心急焦躁,急于穿刺成功卻仍屢屢失敗,不能及時建立靜脈通道,搶救藥品不能迅速進入患者體內,貽誤搶救時機,導致糾紛發生。
執行醫囑不準確,觀察病情不仔細:我科醫生在使用升壓藥和調節心率的藥品時常用醫囑“根據血壓、心率調節滴速”,而護士往往忽略此內容,一味依賴于多參數心電監護儀、可調節輸液器、輸液泵等先進的診療儀器,明明患者的血壓已經低于60mmHg,但升壓藥的滴速仍未調整;年青護士經驗不足,對于心內科所使用的搶救藥物,如可達龍、多巴胺等劑量核算錯誤,在使用微量泵、輸液泵時數值調節不準確,藥物不能按醫囑劑量執行等等因素均可造成搶救失敗,引發糾紛。
醫護配合不協調:在搶救過程中,醫囑使用某藥品時,護士卻大聲說:“此藥沒有”造成患者家屬不滿,或者背地里議論此次搶救不成功是因為醫生用藥不當引發的,被患者家屬聽見,造成糾紛。
護理文書記錄有誤:搶救結束后補記護理記錄過程中,出現搶救時間、搶救過程用藥與醫生的記錄不符、出入量與體溫單欄不符、無病情的動態記錄等現象,為糾紛產生埋下后患。
患者家屬自身因素:本院所處縣城地域較小,心臟病患者均為多次住院患者,熟知心內科情況,本著救命找熟人的心理,發病時往往不經急診科而直接送入病區找主管過自已的醫生診治,對醫護的期望值過高,甚至還找來熟人,衛生系統的領導打召呼走關系,給醫護人員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如果恰巧搶救室有重患占床,調床過程中雙方患者極易認為醫護人員厚此薄彼,貽誤搶救,造成心理不滿,導至糾紛發生。
對 策
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加強護患溝通:推行以患者安全和感受為中心的優質服務,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抓住細節,重視患者每次的投訴,發揮患者監督作用,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科內每月組織1次患者滿意度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改進護理工作。對各民族護士進行服務禮儀培訓,要求護士在搶救時一定要規范自已的言行,語氣上可以嚴肅,語句上卻要有人情味,涉及病情時要因人而異,不知道下一步情況時,可只答當時的生命體征是多少。
開展崗位練兵活動,不斷提高護理操作水平:采取崗位培訓和外出進修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讓護士不斷“充電”,發揮護士長的模范帶頭和督導作用,嚴格三基三嚴訓練,在工作中要以老帶新,對科內先進儀器設備要求人人會用,并做到“精和熟”;每月組織1次急診搶救訓練,以加強醫護協作,培養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每次搶救完畢護士長要組織護士進行討論和總結,對容易引起失誤的環節,要及時給予警示。
強化法律意識,加強醫護協作:要改變護士重干輕寫的思想,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常規和《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做到護理文書書寫客觀、詳實、準確、及時;護士長在排班時要實行彈性制排班,在中午、夜間可實行雙人值班,也可排兩頭班,各種搶救儀器和藥品必須做到“五定”,護理人員熟練運用;在搶救工作中分工明確,醫護互相配合,爭分奪秒搶救病人,降低護理糾紛的發生。
肝硬化的發病高峰年齡在35~48歲。肝硬化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臟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纖維化改變。在長期病變過程中,肝臟逐漸發生變形,質地變硬,而肝細胞也逐漸壞死,最終肝臟失去功能。雖然肝硬化不能預測,但肝硬化有其易患人群。
1.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這些肝炎轉化為慢性肝炎后,就容易發展為肝硬化。
2.長期酗酒者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害,發生脂肪變性、壞死、纖維化,并發展到肝硬化。
3.慢性膽汁淤積患者長期的膽汁淤積會導致肝細胞炎癥及膽小管反應,甚至出現壞死,形成膽汁性肝硬化。
4.肝臟淤血者。長期反復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以及肝靜脈阻塞,這些疾病可引起肝臟淤血,使肝細胞缺氧而壞死、變性,最終導致肝硬化。
5.長期服藥和接觸化學毒物者。
6.代謝紊亂人群。血友病等遺傳代謝缺陷均可導致肝硬化。
7.血吸蟲等寄生蟲感染者。
8.先天梅毒性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日常保養非常重要。給肝硬化患者提出幾項建議:
•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食物應易消化、有營養,且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
•有腹水時要臥床休息,增加營養,并限制鹽的攝入,最好采用無鹽或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5克為宜。
•腹水明顯時還要限制水的攝入。
•伴有食道靜脈曲張者,應避免刺激性及硬的食物,以免損傷曲張的食管靜脈造成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