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7: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二、培養學實踐調查的習慣
語文學習也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我們可以多采用綜合實踐、社會調查的方式,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綜合實踐和社會調查等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明晰的對社會現象的辨別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經過調查之后,再讓學生針對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認識很難統一的問題展開討論,經過思考、辯論,不但能提高認識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維訓練的作用,還能提高口頭訓練能力,并促進寫作。例如,本學期我班進行了“學生帶手機與學習成績”調查和“假期與網絡使用”調查,通過這兩次調查,學生都進行了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1)隨著通訊網絡的逐漸覆蓋,學生使用手機、上網的現象日趨普遍,即使學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絕,且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部分高中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標要求的“關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不切實際地追求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所謂的“活躍”。演講比賽、小品表演、辯論會等等層出不窮的“創新”授課模式,看起來學生參與了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事實上來說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知識收獲的并不是很理想,并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教師傳授的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更不用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了。
2、課堂教學脫離了語文教學“雙基”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們較為看重的是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不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教材上的文章內容有時是一帶而過,對文章中的字詞難點都還沒有給學生解釋清楚,就跨過課了許多所謂的“引申、拓展和發揮”,就好像教學中涉及字詞難點等“雙基”知識教多了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就不是在搞素質教育,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如此的教學,學生就是學個十年八載的語文,語言問題還是個“問題”,“鏡中花,水中月”就是語文教學的寫照了。現在流行的過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學生聽著音樂、看著錄象,似乎眼耳鼻舌身都在用功,“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還是一知半解,還是不能夠提高語文水平。
3、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在認識上有偏差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們進行詞語的學習、文章的閱讀積累、多少次說話的練習方能修成“正果”。特別是近幾年來的素質教育下的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致使某些語文教師和學生便錯誤的認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沒有搞清楚“流”與“源”的關系,更不會理解葉圣陶先生的“教材是個例子”的內涵。另外由于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等原因,致使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教師交辦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上了,最終就會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作業荒廢了。
二、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較為熟悉的形式巧妙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序曲”,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筆者在上詩歌鑒賞課時,就曾嘗試用多媒體演唱《但愿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作為鑒賞課的開始,進而引發學生的共鳴和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后,再去講解詩歌鑒賞的相關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
2、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進而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自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總是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然后在教室的引導下共同解決,這樣的教學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改變傳統的學習狀態,而且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提高了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好的習慣
一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在學習中“找出”一條適合自己記憶方法,同時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記憶。因為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需經常記憶。二是養成喜愛讀書的習慣。要引導學生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名著培養健全的人格;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名著,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三是培養學生動手寫的習慣。現在有很多的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也背誦了不少經典名句,可是到寫得時候卻“巧婦有米不會炊”了,原因何在?就是寫的太少了,玩的時間太長了,懶得動筆了,所以要培養學生動筆寫的習慣。四是培養學生善于學習別人的習慣。我們知道新時期的高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并且還都有“不服誰”的認知特點,所以要求學生向別人學習,學生還可能不服氣。鑒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心理疏導,讓他們認可“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自己的教師,每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五是培養學生懷疑,好問的習慣。只要有懷疑才可能有進步,我們老師都喜歡“好問”的學生,因為好問代表學生的進步和探究。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1.重視教師在推廣與實踐人文教學的重要地位
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和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行為往往對教學的實際效果具有直接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對自身的職責有個明確認識,即“傳道授業解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時刻重視幫助培養學生人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通過各種綜合方式的利用,實現高中語文教學、人文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從自身思想上突破高考的局限,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由考試成績提升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上,通過優化改革教育方式,幫助進行人文教學意識的進行。其次,學校要始終關注教師實際教學能力的增長,可以通過定期舉辦經驗交流會或者人文教學講座等,為教師們創造一個實現自我能力提升的機會,進而推進人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發展。
2.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教學的人文美
注重對學生正確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充實學生情感建設,幫助學生在和諧、民主、輕松的課堂教學中收獲學習的樂趣是人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文《勸學》對學習的重要性進行了相關論述,用“學不可以已”開篇指出了學習的方法與態度,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比喻句,去體會這篇文章的寫作激情和寫作技巧,進而品味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美麗。再如,作為高中語文重點教學項目,作文也能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起到很好的培養作用,教師可以根據人文教學目標,結合社會熱點,如“馬航事件”或者“復旦投毒事件”等,引導學生了解事件發展的動態,端正自身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進而實現高中語文人文教學目標。
3.實施人文精神滲透學習成果評價
進行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生能力的提升情況,也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的途徑。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有很多,選擇方式時要注重對學生個性差異的考慮,保持對高中生心理活動變化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因材施教。對于學生們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肯定學生做的對的部分,通過表揚和鼓勵學生,加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不需要統一的標準,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去引導他們,進而幫助他們實現全面發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文中還有這樣富有情韻的描寫,“鄰居小姑娘赤腳走在田埂上,留下了五個小小趾頭,腳掌平平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原來一串腳印也是可以美麗到把人心攪亂的。
汪老只是用恬淡自然的文字為我講述了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可是卻似有一束陽光穿越過荒蕪的心靈,帶走了那些沒來由的陰霾,又似有一股潺潺的清泉,滌凈了我內心的喧囂世俗。靜默中我突然間就豁然開朗了,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不管是平凡的人生還是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美麗和韻味無處不在,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直面生活,哪怕是人生的苦難挫折,也可以找到一種美的感覺。
我喜歡這種風骨浪漫的文字。不輕佻,不賣弄,不世俗,不華麗,不張揚。它們或者清新詩意,如朱自清如沈從文;或者樸實雋永,如季羨林如汪曾祺;或者幽默率性,如梁實秋如董橋;或者從容睿智,如史鐵生如賈平凹……它們貌似平靜其實卻暗藏波濤,對心靈極富沖擊力,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文字深處,都藏著一份相同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都有著對真善美的情有獨鐘,和一顆蔥綠茂盛的未泯童心和永遠活潑潑的生活情趣。閱讀他們的文字,幸福和溫暖總是觸手可及。
二.言傳身教
充分張揚教師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固然許多事有賴于學校的一般規章,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于跟學生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人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這體現在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而且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師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會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師要有愛心。愛便是教育。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礎。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與學生思想的溝通,注意理解學生的要求,尊重學生人格,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并注重對學生情感進行關懷和指導。同時,盡可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德育的主體地位,“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門別類地進行指導,如:高中生心理障礙與調適,女生安全問題,怎樣看待自身與家庭,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怎樣提高學習效率等,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時得到解決,在老師愛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表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為學生做出表率,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教師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僅使老師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師人格形象本身就給學生成長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營養”。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深入鉆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教學藝術的提高,用自己過硬的本領打動和征服學生。筆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也堅決不做。筆者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關心學生但也嚴格要求學生,對待學生公平公正,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師表形象和職業道德出現在學生面前,引領他們健康成長。語文教師是德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語文教學中,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機智的展現,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師主動參與德育過程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筆者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中,既教書,又育人。
2.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的必要性
(1)新課標改革的需要新課標改革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許,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我國的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變化,原有的教學觀念與教學體系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新的環境下,教學方式正在悄然變化,老師開始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中來,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較之前發生了較大變化,許多老師開始認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同時也開始審視自己和學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觀變革的需要現代教育對人才觀有了新的定位,面對教育人才觀的變革,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也要發生變化。新課程改革不斷對原有的教育方式與教育理念產生沖擊,試圖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殺學生的天性。新課改主張高中語文師生地位轉換的課堂教學研究江蘇省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唐旭淦高中生發揮創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離不開語文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啟迪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而這些又都離不開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的轉換。
(3)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動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過于簡單化、格式化,老師會傾向于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學習被動低效,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轉換的途徑
(1)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的轉換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去學習,主動去學習,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老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一些活動,如觀看影片、情景設定、戶外活動等,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往往讓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之一,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師生地位轉換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課程學習之前,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不僅僅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而是能夠讓學生主動去思索,同時去發掘與課本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對預習的課文提出自己的見解,大家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
(3)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是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親自動手做過的事情,往往會比老師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學生也更容易開動自己的思維,創造力得到提升。
但在開始階段,教師在使用這些媒體時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味追求生動形象,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下,不顧作品的內涵意蘊,硬要以多媒體畫面來“言傳”,甚至以課件演示替代了學生思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的發揮。不少語文教師很快注意到這一誤區,開始研究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思維的同時,力求保持語文教學美妙的韻味,力求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從而使課堂教學媒體的使用又上一臺階。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改教學大綱為課程標準,標志著語文科課程與教學將實現時代轉型。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語文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新課程在課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個方面:課堂不是教師表演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訓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而且是探究知識的天地,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平臺。
以這種課堂定向來審視現有語文課堂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我們就會發現原本以為先進的課件演示只是“換湯不換藥”,只不過是改變了傳遞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來用“人語”和“人書”傳遞信息,后來加入“機語”;原來只傳遞“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后來傳遞“文本、圖像、聲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雖有進步,卻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理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課堂仍屬于“教師傳遞信息,學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師的“導演”角色仍然沒有改變,學生仍然根據教師設計好的程序來進行學習,缺乏自主性。2、媒體傳遞的大多是陳述性的知識,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識。多媒體的滿堂灌和知識的滿堂灌一樣,都是讓學生“克隆”知識,缺乏探究性。
(一)加強對文本基本信息的積累
學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先了解相關資料,比如,可以從該文作者的寫作風格、相關經歷、文壇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這些信息,要靠平時的廣泛積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習語文也必須經歷一個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學,貴在識記積累。韓軍博士曾在甘肅省中小學課改研討會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釋這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會在一兩年時間內就學會說話?他用這樣一組數據明確解答:一天之內,嬰兒大概可以聽到多達一百句話,折合來算,一年之內則能聽到36000多句話,兩年便是72000多句話。按照這樣的積累量,嬰兒就能在短時期內學會說話,甚至一些復雜的字、詞、短句也能說出口。因此,對于一個專門學習母語的學習者,要學好語文,必須在識記和積累方面投入時間與精力。
(二)對文本進行分析
學生在這一環節要學會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關鍵詞等所起的作用,對文本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認識,從表層及深層辨析文本的含義。這種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挖掘文本蘊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間所深藏的內心世界,慢慢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語法,且積累詞語,才能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
(三)對文本進行賞讀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品讀鑒賞文本的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獨特之處,以及作者使用這些手法與內容所達到的效果。此外,還必須能夠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點。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應當能夠熟記并運用常見的寫作手法。
(四)表達自己的見解
高中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和感悟能力,通過對文本的仔細閱讀,學生會產生一定的見解與體會,在此基礎上他們能夠抒發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讀”。因此,教師應將主動權適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獨自感悟、體驗、品味文本的意蘊。由于每個學生在生活經驗、知識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對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樣。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多元化。學生充分表達見解的前提是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閱讀積累。同時,生生之間還要進行廣泛討論,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依據上述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有利于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在實施以上四步訓練時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閱讀文本時,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舉、描述等部分,這樣便于學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關鍵句。關鍵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關鍵句位于段落的開頭,起著引領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表達特點來看,關鍵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議論句的形式出現。
2.重點理解重要詞句
理解文本的關鍵是理解重要詞句,若對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題思想,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時還應勤加練習,提高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