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7: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小學畢業班數學基礎題正確率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3、問題解決的相應對策
二、課題背景
小學畢業班考試中數學基礎知識失分較多,這種現象優生中也常出現,且不在少數。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更好的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研究目標
使每一個學生能正確理解掌握小學階段的基礎知識,并能達到正確解答,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進一步打好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我先后采取調查法,問卷、訪談學生基礎差的原因;
文獻法:查閱、研究文獻資料;行動研究法:先預設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診斷,再行動;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同時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收集信息,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有關理論,分析原因。具體過程如下:
(一)、關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調查問卷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數學課上,老師講課時只有21.6%的學生認真聽講,對于數學中的錯誤有21.7%的學生不能及時主動訂正;做計算題時81.1%的學生心算不出時才打草稿;做應用題時64.9%的學生一般只讀1-2遍;只有在測驗、考試前復習。教師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最基本保證,只有堅持不懈的注重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達到正確解答,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進一步打好基礎。
(二)、提高小學畢業班數學基礎題正確率的方法
1、從教師角度
(1)、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閱讀陸志平主編的《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張定強主編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鞠文燦主編的《差生教育啟示錄》;李希貴的《為了呼吸的教育》;經常上網檢索相關文獻資料;堅持閱讀《江蘇教育》、《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等雜志;求購有關著作,進行系統閱讀與思考。并撰寫閱讀心得。
(2)、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材中,反映數學美的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其中的美,激發激活數學課堂教學情感;“親其師,信其道。”我們應該熱愛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激活數學課堂教學情感;“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激發激活數學課堂教學情感;設計不同層數的問題,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激活數學課堂教學情感。
(3)、加強基本概念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搞好銜接,注意新舊知識的過渡;
反復練習,加強數學概念的鞏固。
2、從學生角度
(1)、注意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
①、注重引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心理學家布魯納把“動機原則”作為一個重要教學原則,認為教學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是任何學習活動都不可缺少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自然好學上進、刻苦努力,數學能力和數學水平的提高,必將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滲透文化學習與數學學習意義的教育,讓學生懂得他們是國家的主人、未來的希望,肩負著家鄉建設與發展的重任,只有積極進取,發憤學習,將來才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人。引導他們感受數學是人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離不開數學;滲透數學史教育,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介紹一些科學家特別是數學家的成才故事,學習他們遠大志向和執著精神,從中汲取學習動力,對數學學習充滿必勝的信心。
②、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關鍵在于教師教得“有趣”、學生學得“有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強調“數學生活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組織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③、傾注愛心,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教學中傾注愛心,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維護學生強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賞識的態度,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敢說、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
④、著眼成長,發揮評價激勵作用
在對待學生課堂發言時,采用鼓勵性的語言、手勢和贊美的眼神。對他們解題或回答中的錯誤或不當之處,誠懇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絕不粗暴否定或諷刺挖苦。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思考角度,評價分寸得當。
(2)、注意夯實“雙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Ⅰ、正確使用草稿紙
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不注意正確使用“草稿”,隨意性太大,書寫習慣差,直接影響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學生的草稿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腹稿多,草稿少。低年級由于知識難度不大,學生依據“心算”就能解答好數學題。可隨著年級升高,知識難度增大,思維層次變多,有相當一部分題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確解答的。可是,有些學生卻還在用低年級的方法,試圖一下子就能把題解出,以致出現了大量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錯誤。
②.計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學生作業或考試結束。可以發現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種計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關系式、線段圖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③.隨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規范的少。草稿適當“草”些無妨,但有些學生沒有專門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業空白處、課本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讓學生備好專用的草稿本子。
②.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教育學生草稿要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書寫要求,依次排列,字跡清楚、規范。
③.引導學生對思考難度較大、解題步驟較多的問題,借助草稿來分析思考,發揮草稿的分析功能。
④.教師經常檢查評價學生草稿紙,及時糾正不良習慣,表揚、評比、展覽優秀草稿本,引導大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Ⅱ、整理錯題,記錄“錯誤病歷”,徹底診治自己的錯誤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學生通常會對于同一個問題,犯不止一次的錯誤。這里就體現出學生在解決問題后不能很好的進行解題的反思,沒有重組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加深、強化。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進行反思,“錯誤病歷”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錯本,而是一種優秀的改錯本。學生不僅對出錯的事實進行改正,同時還要診斷自己出錯的詳實原因,找出解決辦法。記錄錯誤病例的好處,從心理學來看,一是可以對頭腦中錯誤的認知聯系(結構)進行重組,建立知識間的“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防止理解的片面性;二是可以強化對相關知識(結構)的理解和記憶,防止知識模棱兩可,從根本上破除自己不正確的思考方式,有利于錯誤的糾正。這比單純地訂正錯誤或大量反復模仿雷同的練習要經濟、有效得多。
關鍵是該課題題目應具體明確,準確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且有新穎性。具體要求是:①應有價值、有新意。②范圍既不會過于寬泛,也不會過于狹窄。③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圍、對象、內容、方法。④題目內容最好涉及兩個變量。⑤題目不要用疑問句形式。⑥題目要避免價值判斷。⑦不宜用過分修飾、文學化的題目。⑧用詞規范,切忌杜撰。
在研究過程中如果發現題目不當或該研究沒有價值,就得終止研究,重新調整研究課題,并呈報立項審批單位。在結題報告中應寫新的課題,并附上說明。
二、結題報告的基本結構
結題報告是一項課題研究結束,研究者客觀地、概括地介紹研究過程,總結、解釋研究成果,向有關部門(機構)申請結題驗收的文章。它是課題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課題結題驗收最主要的依據,其基本結構包括:
題目部分——標題、署名。
(1)序言(問題的提出、研究的動機)。
(3)研究目標。
(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
(5)研究的主要內容。
(6)研究過程概述。
(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圖表、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結論與建議。
(8)存在的問題或研究的局限性。
結尾部分——注釋、參考文獻、附錄。
結題報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規范化。根據具體情況,在體例上可作適當調整,我們反對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違反基本格式。接下來著重談談幾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三、理論依據的選取、運用要準確
理論依據即本課題研究的科學依據,是選題論證的依據,是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預先賦予某種假設的理論依據和指導研究過程的理論依據。
選取理論依據要防止三種情況:①無“論”可依;②有“論”難依;③大“論”小“依”;④有論不依。所選取理論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關系到教育科學研究的水平。
教育理論都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有的還存在其局限性,運用時不能拈來便用。
四、教育科研過程要作客觀、清晰的概述
對研究過程的概述必須符合研究類型特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多種劃分標準,因而教育科研有多種類型,諸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發展研究);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等等。對于各種研究,特別是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應明確界定。
應用研究用于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它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中小學教育科研大多數是應用研究。
實驗研究是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以探索、驗證所研究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過程。教育實驗可分為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推廣性實驗(當前我國進行的有學校整體改革實驗、引進國外教育理論的驗證實驗、教育政策決策的實驗、課程教材的改革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實驗)。
這里有必要講講教育行動研究,它與教育實驗是有區別的。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決策者、校長、教師主動利用有關理論、知識、方法解決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它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結合,注重研究者與行動者合作,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對實際工作進行反思。
在研究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滲透而以一為主另一為輔的情況。不同研究類型,其研究過程是有不同的。教育實驗研究與一般性教育研究在研究過程的表述上是不同的。
1、教育實驗研究過程的表述應體現三個階段:
①準備階段。選定課題、形成實驗假設、確定實驗自變量和因量、下操作定義、制定控制無關變量的措施、選擇被試、分配實驗組或對照組、選定測量方法工具、形成方案和工作計劃。
②實施階段。執行實驗程序、方案,觀察實驗對象,記錄所需資料、數據并加工整理。在執行實驗程序、方案過程中,有前測和后測設計(即對被試進行的測量),前測有時會給實驗帶來麻煩,所以并非所有實驗都要前測,但后測卻是不可缺少的。
③總結階段。對資料數據的分析,概括研究結果,形成研究結論。(包括判斷有否充分的實驗控制、實驗結果可否實際運用、可否與非實驗班組比較、所得數據資料能否確保檢驗假設、能否充分反映實驗效應、是否有相關變量的干擾、實驗結果有否代表性、可否大范圍推廣)。
2、一般研究過程的概述內容應包括:
①簡介研究的時間、地點、對象和參與研究的人員。
②對問題、設計和行動步驟、過程措施的回顧;對觀察到、感受到的有關現象的描述、整理。
③對行動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根據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探討規律性的東西并進行論證(只有研究過程而沒有分析論證,因而得不出有價值結論的研究是無效的研究)。
概述時應強調態度客觀,以事實為依據,對事實的描述要明確,遣詞用句以中性為原則。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
五、研究成果與結論的陳述要簡潔、符合科學性
研究成果需作概括性描述,諸如解決什么問題、認識有何提高、師生得到哪些發展。
對于所撰寫的一些文章(著作)的觀點、要點應歸納說明,所發表的文章(論文、教學案例、資料選輯)列出圖表。
主要研究成果如果是巨篇宏論,則應列出該文的綱目結構。
2007年11月,我校申報了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負責人:鄭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準立項(項目編號:D-06),課題組教師圍繞該課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課題于2010年11月經評審結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該課題取得的成果應用于日常教學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學校加以推廣;同時,組織我校語文科骨干教師蔡贊生、鄭昌適、陳兆慈、周瑞超、張遠志、吳振濤深入學習《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等專著,通過充分調研和論證,于2010年12月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了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準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指導,希圖探索、尋求一套有效的指導方法。2011年5月,該課題經評審正式立項后,課題組于2011年7月8日在學校行政會議室舉行了開題報告會。會上,課題負責人鄭旺吉充分論證了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核心概念與界定、研究思路與方法、研究階段及成果預測;與會領導、專家對課題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勤奮扎實做好課題研究工作
(一)努力學習相關理論,尋求課題研究支撐點
課題研究之初,我們積極搜集相關資料。首先是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解讀《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其次,利用網絡的便利,搜集資料,下發學習。如認真學習我校業已結題的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學習全國各地有關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群策群力,整理編輯了《課題理論學習資源包》,作為課題組教師培訓和學習的必備資料。該資源包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相關理論、名師“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課堂實錄、名著導讀講座、普通高中文學作品教學的相關論文、名家談讀書等。
(二)創設各種教研載體,指導自主、探究學習方法
為與課題研究相配合,課題申報以來,所有全校性的語文教研活動均和本課題研究整合起來,教學研討的內容有意識地增加了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比例。讓每一次常態性的語文教研活動都成為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一次專題研討活動,每次活動均安排課題組教師作專題發言,如課題負責人鄭旺吉老師先后作了“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古詩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創設”等主題發言,蔡贊生老師作了“現代詩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等主題發言,張遠志老師作了“傳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主題發言。這些主題發言各有見地,給老師們以很好的啟迪。課題組還確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根據“教以學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思想,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相應的文學作品鑒賞評價中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研討課,如鄭旺吉的“《花非花》詩意探究”、鄭昌適的“《寒風吹徹》意蘊探究”、吳振濤的“《項鏈》人物性格探究”、張遠志的“《祝福》春節文化探究”和陳兆慈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等研討課均體現了文學作品鑒賞評價中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影響。
這些專題發言和研討課,將課題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在全校語文教師中加以驗證、推廣,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使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及研討活動中及時轉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在文學作品鑒賞評價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導。
(三)參加各種交流活動,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課題研究啟動后,我們抓住各種機會學習、提高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課題負責人鄭旺吉參加了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訓學習,聆聽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黃崴、廣雅中學教務處主任何麗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專家的精彩報告,回校后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研讀研修班資料《教研芳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筆者又參加了廣東省高中語文科骨干教師省級培訓,聆聽了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教師怎樣做行動研究》、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梁文寧教授《文學鑒賞與中學語文教學》、譚海生教授《教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等主題講座,獲益匪淺,回校后組織全校語文教師認真研討、學習,將其觀點、做法應用于課題研究中,使課題研究獲得了新的理論支撐和指導。
三、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一)通過閱讀相關研究書報和上網搜索等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了各種文學體裁閱讀鑒賞評價理論與方法指導文字資料、文學作品導讀文字資料、PPT課件和文學名著電子書籍、“電視文學”“百家講壇”等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視頻材料,充實了高中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教學資源。
(二)通過開展課題研究理論探究與實際操作,課題組成員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指導方法,將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進和推廣。首先,我們認識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在新課程實驗的實踐中,要求教師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去面對學生,組織課堂,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落實自主、探究學習。
具體到散文教學和詩歌教學中,我們吸收了課題組負責人鄭旺吉分別于2010年1月發表在《中國校園文學》(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0-9809,國內統一刊號:CN11-2644/1)上的教學論文《淺談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2011年4月發表在《師道(教研版)》(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2-2655,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4-1299/C4)上的教學論文《淺談古詩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闡述的指導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質疑”、“開放教學內容”“正確評價探究結果”等方式來培養學生散文鑒賞評價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利用古詩的“空白藝術”“豐富意蘊”和“意象的多義性”來創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古詩鑒賞評價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至于小說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和傳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我們將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和推廣。目前,課題組已組織精干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編》,在選編之傳記文學文本中專門設計了“思考與探究”,用以檢測學生對傳記文學鑒賞評價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過研究實驗,課題組教師初步掌握了對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的指導方法,積極指導學生開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屆高三年級林雪瓊同學主持的“短篇小說閱讀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獲陸豐市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一等獎。課題組教師將研究成果撰寫成研究論文,參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獲得優良成績,其中張遠志的《淺談小說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探究》、吳振濤的《小說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榮獲二等獎;蔡贊生的《尋找現代詩歌教學的最佳途徑》發表在《汕尾教育》雜志(2011年第6期)上。這些獲獎、發表的論文觀點務實,對文學作品鑒賞評價的教學、教研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如:蔡贊生的《尋找現代詩歌教學的最佳途徑》中指出,“(現代詩歌)教學中我們通過閱讀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這些問題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讓學生去擁有個性化的解讀。”同時,課題組教師積極開發、制作體現“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教學課件,參加陸豐市2011年度中小學教學輔助課件評選獲得優秀成績,如鄭昌適的“《滕王閣序》網絡課件”獲一等獎,陳兆慈“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課件獲二等獎。
四、實驗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該課題研究實驗,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基本達到了預定目的,對原計劃中預計突破的難點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較好效果,因此,實驗是成功的。同時,本實驗是在沒有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前提下取得較好效果的,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開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沒有什么階段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評價習慣應從小訓練和培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如何構建新的學習機制,是本實驗將繼續深化研究的問題。本課題將在今后的研究與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階段中,我們認為,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是扎實有效的,內容上按照課題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方法上力求創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許多工作還不夠完善甚至沒有做好。
(一)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考察普通高中語文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誤區,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探索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對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還無法“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尚未“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
(二)我們原定于本學期要開發出一本適合我校高二學生使用的校本文學選修教材(閱讀文本后設計“自主、探究”思考題),但由于行政規劃和經費等因素而暫時不能付諸實施,只開發了一本《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編》校本選修教材。挖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整理編寫文學選修教材,形成一門或幾門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文學作品鑒賞評價選修課,是我們研究工作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們在《課題實施方案》中確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理論演繹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是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其它兩種方法運用較少,在下階段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更多地運用其它兩種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特別是其中的相關性有時并不是非常明顯的,所以這一工作也還需假以時日。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課堂導入就顯得非常重要,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是一堂好課的開端。新課程凸現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以“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價值觀為根本,做好課堂導入的研究,是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
時代的要求:現今時代是一開放多元的時代,要求教師的課堂導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語言簡練、富有激情和趣味性,要求教師的課堂導入精彩,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能開啟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和探究,而實驗導入符合時代特點。
學生的要求:課堂導入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感興趣的,學生就愛學愛聽,容易進入角色,實驗導入一開始就能打動學生,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情景。
現狀:現在有許多教師的課堂導入隨意性強、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內容枯燥、語言平淡,沒有注重課堂導入的實效性和藝術性,沒有深入研究課堂導入,課堂效率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熱情不高,課堂上容易分心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講話、做小動作等。
“課堂導入”的優化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又是物理課程標準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具體要求,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搞好初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實驗導入的研究,優化課堂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實驗導入的研究,優化課堂導入,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走科研興教之道,做科研型教師。通過實驗導入研究,培養學生的實驗素養,提高實驗能力,養成愛動手、勤動手、善動手的好習慣。
三、研究的基本內容
“實驗導入”分為“趣味實驗導入”、“小實驗導入”、“演示實驗導入”、“分組實驗導入”、“實驗課件導入”等內容。
“趣味實驗導入”,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進行課堂導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小實驗導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學生身邊的簡易物品進行實驗,導入課題,學生易做,操作性強,樂于接受。
“演示實驗導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演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驗,導入課題,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營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感受加深。
“分組實驗導入”,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要作的實驗器材準備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導入課題,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向導,通過實驗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實驗課件導入”,對于實驗的可見度不高,實驗效果不明顯,實驗難度大,實驗器材短缺,教室、實驗室里無法完成的實驗,利用實驗課件進行導入,效果非常明顯。
“實驗導入”與“其它導入”進行對比,比較各種導入的效果、實用性和優越性,找出對學生最有利的導入方法,其它導入有:1、“故事”導入;2、“開門見山”導入;3、“懸念設疑”導入;4、“溫故知新”導入;5、“媒體”導入;6、“科學史實”導入;7、“生活經驗、生活現象”導入;8、“物理應用”導入;9、“前沿知識”導入等,把這些導入方法滲入實驗導入中,使實驗導入的內容更加豐富。
四、研究的方法和管理
1.問卷法:發放調查表,收集學生對教師課堂導入要求的信息,分析處理加工各種信息,確定課堂導入的內容、形式和方法。
2.實驗對比法:同一個課題,在素質相當的不同班級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形式和方法進行實驗,比較實驗效果,尋求更佳的課堂導入內容、形式和方法。
3.歸納總結、反思優化法:每堂課的導入都進行反思,每學期進行小結,每學年進行總結,教師間進行交流,共同探討最佳的課堂導入內容和方式方法。
4.案例分析法:每一個課堂導入案例都進行分析,對導入效果和教學實效進行評估與分析。
本課題由文代銘任組長,負責課題的總體策劃和管理,安排每個成員的具體工作,分解課題導入設計任務,收集整理課題資料,監督課題的研究和經費的使用,協調各方面的工作,課題組的每個成員必須服從組長的統一調度。
五、研究過程
準備階段:問卷調查,收集處理各種信息,收集資料,制定方案,人員分工,學習培訓等。
研究階段:撰寫課堂導入,深入課堂進行研究與實驗,問卷、走訪調查,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總結本階段的得與失。
結題階段:收集研究資料,評估研究效果,整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成果論文,整理有關研究成果的音像圖片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展示、匯報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
(一) 通過對“初中物理實驗導入研究”課題的研究,使全體物理教師轉變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每位教師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全體物理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提升。
通過對課題的深入研究,促進了物理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活動,不斷自我提高,自我更新,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始終站在教改的前列,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教育科研論文,共寫論文20多篇,課題組成員還積極參加各類比賽,如優質課、優秀教案設計、教學反思、課件制作、學案撰寫、說課、命題等,共計20多人次。
(二)優化課堂導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創造高效課堂。通過實驗導入研究,學生的實驗素養和實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精心進行實驗設計和研究,經常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思考實驗得失與改進,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眼、手、腦”的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三)實驗導入設計
初中物理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實驗導入不是唯一的,但實驗導入是非常重要的導入方法,同一課題的導入多樣,其實驗導入設計更是豐富多彩,現就研究中使用效果好的設計總結如下:
液體各個方向都有壓強:用針在各個不同的方向亂扎裝有水的保鮮袋,只見水從不同方向的針孔中射出,“一針見水”很形象地導入液體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把一裝滿水的氣球放在布滿鋼釘的釘床上,這時學生的心都懸起來了,老師松手后,氣球居然沒有破,學生大感意外,趁機導入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慣性:在一只盛有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硬紙片,紙片上放一只雞蛋,用尺子迅速打擊紙片,只見紙片飛出,雞蛋落入杯中,根據學生觀察到的這一奇特現象導入慣性。
大氣壓強:將一只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灌滿水,用一張塑料片蓋在杯口上,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過來,問,當把手移開后,會產生什么現象?松手后學生驚訝不已,不但塑料片沒掉,連杯中的水也不流出,好象有個力托著一樣,從而導入大氣壓強。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將兩個完全相同的音叉靠近擺放,敲響其中一個音叉,另外一個音叉也能將靠近它的小球彈開,導入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能量的轉換與守恒:用一只金屬圓筒,讓它沿臺面滾出去,過一會兒,圓筒又滾回來,而且還反復地滾來滾去。原來筒里面有2根橡皮筋,中間拴有一重物。為什么這樣的結構就會產生這種奇特的運動?導入能量的轉換與守恒。
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找一長的飲料吸管,邊吹邊用剪刀把吸管剪短,讓學生注意聽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從而導入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簡單機械:把兩塊木板釘在一起,請一個力氣大的男生上臺,用自己的雙手把釘在一起的兩塊木板分開(怎么也扳不開);再請一個力氣小的女生上臺,利用一把大的螺絲起子來分開兩木板(輕松地分開了)。從而導入簡單機械。
走進神奇:準備一個口徑稍小于去殼熟雞蛋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團浸過酒精的棉花,點燃棉花后立即將去殼的熟雞蛋蓋住杯口,神奇地發現雞蛋被吸到杯子里去了。告訴學生,要弄明白“瓶吞雞蛋”是怎么回事,學好物理以后就知道了。
超聲波:放映短片,短片中蝙蝠盡管被蒙住眼睛,卻依然能清楚地辨別并躲開障礙物,用實驗課件導入超聲波的概念。
樂音與噪音:找一根笛子,吹一小段樂曲;再用一根硬粉筆頭,在玻璃上摩擦出刺耳的聲音,根據學生的感受導入樂音和噪聲。
光的直線傳播:把一個去掉一半的大可樂瓶倒蓋在點燃的蚊香上,當瓶中煙霧曾多時,用激光向瓶中射去,一條直的光路在瓶中清晰可見,從而導入光的直線傳播。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把一乒乓球放在倒置漏斗的下方,放手后,乒乓球隨之下落;當用力向下吹漏斗下方的乒乓球時,乒乓反而不下落,越用力吹,乒乓球越穩,從而導入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10-02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課題源于對語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辨、提煉后而確定的選題,2010年5月向“三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三明市教育學會”提出立項申請,于2010年9月獲批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課題(見“明教科〔2010〕38號” 《關于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課題評審、立項結果的通知》),立項編號JYKT―1068。兩年多來,課題組各成員團結協作,圍繞該課題積極有序開展研究與實踐,至今各階段的研究目標基本達成。根據明教科[2012]33號《關于做好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市級立項課題結題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時為了更好地總結課題研究經驗,推廣研究成果,反思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在向課題相關管理部門提出結題申請之際,本課題組本著認真求實的態度,對該課題研究做如下總結:
一、明確了本課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習作教學的研究,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但習作教學的天空并不湛藍,學生緊鎖的眉頭并未舒展,習作對于師生仍處“兩難”境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扭曲的行為在悄悄地扼殺著孩子本能的習作天性。所以確定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為課題研究選題,通過研究與實踐改變了教師“出格”的習作教學行為,打破了現實習作教學中對學生的種種禁錮,確立了在習作教學中去關注、去喚醒、去應用孩子的“原生態”資源,尊重、解放人的天性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這本“書”中承載著孩子對大千世界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與感悟,新奇與陌生,積極與等待……作為教師如何去翻動這本承載著孩子認知世界密碼的大“書”,讓孩子這與生俱有的“原生態”資源成為注入“習作園地”的涓涓細流,使純真的認知得到自然的表達,如火的情感得到自然的釋放,沉睡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喚醒……如此,讓孩子的習作像一顆野草的種子,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孕育,在自然的環境下生根、吐綠,在“風雨”中搖曳生長,彰顯生命的本真與活力。
二、明確了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原生態’習作教學方法”研究,即在習作教學中,如何將“原生態”這一教學的理念轉化為教學過程中的有效行為,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盡情體驗習作過程的千滋百味。通過本課題研究更加明確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喚醒”“應用”孩子以身具有的“原生態”資源――感官資源,讓學生“沉睡”的感官得到喚醒,彰顯與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習作)的主人”的理念,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孩子的作文潛質。通過研究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
(2)如何營造良好的習作環境,有效關注與滿足孩子的習作需求―― a、習作的情感需求 b、習作的素材需求c、習作的言語需求d、習作的表達需求e、習作的評改需求等,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的言語生命的律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言語潛能,喚醒學生的言語表現欲和對言語表現的熱愛,讓他們體驗駕馭語言和言語創造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的幸福。通過嘗試實踐,目標基本達成。
三、本課題研究階段計劃實施情況
1.精心做好準備,打好研究基礎
(1)認真做好課題開題準備工作。2010年10月,認真做好課題開題準備工作。擬發課題開題活動通知,邀請專家參加開題活動,認真準備開題報告,制定本年度課題研究計劃等,為本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準備。
(2)認真做好課題開題工作。2010年11月22日下午,在市教師進修學校五樓多功能教室召開課題開題會,課題組相關成員準時參加。會上課題組組長劉元樂做開題報告,教師進修學校辦公室主任、課題管理負責人、中學高級教師朱光坤,教師進修學校小幼室主任、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謝安平等應邀專家到場評議指導發言,本課題的擬題研究得到與會專家的肯定。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等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形成了共識并表示參與課題研究的信心。
在開題活動中,也對本年度該課題研究的計劃進行了學習討論,明確了研究的目標與任務,為有效開展研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3)認真做好問卷調查工作。2010年12月中旬,本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參與實驗的班級認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做好調查情況統計分析。問卷內容涉及學生習作的目的,對習作的情感,對習作表達的實際狀況的評價等。
2.加強理論學習,豐實課題理念
課題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實施并推進,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做支撐。所以本課題開題之后,課題組各有關成員積極尋找與本課題相關的著作與文章進行學習,豐實課題的理念。一年來學習相關文章100多篇,如張祖慶《原生態:作文教學的迷人境界》,王棟生《老老實實地去寫》,管建剛著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作文無話可寫怎么辦》《“啞巴會說話”作文不用怕》《寫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薛法根《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學》,徐衛清的《生活,習作之源》,鐘晨晟的《讓習作展現生命的原生態》,靳慶華《呼喚習作和評價的原生態》等。管建剛著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中關于作文教學的闡述給“‘原生態’習作”教學提供了一些理論支撐,值得細細咀嚼與深思――“傳統作文教學下的寫作,不是真正的寫作,它充其量是一種虛擬的寫作訓練。這種寫作訓練,是以應試的標準、教師的喜好來‘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所謂不正確的寫作行為。這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學生的寫作動機在訓練中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其次,很多語文教師并沒有切膚刻骨的寫作生命體驗,教學著力的是寫作外在的‘術’,而不是寫作生命的煥發與張揚,在此背景下,教師‘指導’得賣力、‘糾正’得熱心,學生的寫作意識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出現了強烈的寫作上的對抗情緒。”“傳統作文教學總是處于封閉的不自由狀態,寫作內容的規定性,命題方式的單調性、權威性,寫作方式的訓練性和機械性,寫作時間的緊迫、缺少舒展性,閱讀對象只有教師的單一性,閱讀評價上教師的霸權性,等等。封閉的不自由的寫作,將作文的本質屬性和神秘的幸福色彩消失殆盡。” “可以這么武斷地說,在不可抗拒的應試教育的今天,已經鮮有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這不是學生之過。已經很少有教師把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看成寫作教學上的一件最重要、最迫切的事。……寫作教學就這樣淪喪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得很累,也很糊涂,……” “一個人真正的寫作,第一要緊的能力是發現、積累寫作素材,對寫作素材進行篩選、組織。寫文章,第一要解決的,不是審題,不是構思,不是行文,不是語言,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米’。” “如果說,沒有讀者的寫作是沒有生命的寫作,那么,沒有讀者的寫作教學也是沒有生命的教學。”……
3.及時發現問題,搭建交研平臺。
(1)搭建研討平臺,開展Q群研討活動。由于課題組各成員分布在各相關學校,受時空限制給研討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提高課題研究的有效性,給課題組成員提供便捷的交流研討平臺,于2011年4月中旬特建立課題組“QQ群”(“原生態習作”課題組群Q號148858380),開展“Q群聊天”研討活動。
(2)進行集中研討,明確方向反思交流。在與課題組成員交流中,發現對課題研究的目標不夠清晰,所以在4月中旬召開了課題組研討交流活動。在本次活動中,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方向,調整了研究目標――a、解決學生“習作內驅力”(習作興趣)問題,如何讓學生對習作有興趣,而且長久不衰。b、“記實作文”如何做到“實”――記(寫)實事,抒真情,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如何讓“真”字成為習作的“魂”,生活成為習作的有機土壤。C、學生習作自改的研究――讓學生參與習作的全過程,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等。課題組成員在會上交流各自課題研討的心得體會,互相喚醒、彼此點燃,為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彼此進行了智慧的碰撞。
4.開展主題活動,提升研究實效
(1)開展主題活動,提升研究實效。2011年5月下旬,課題組在北門小學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主題是關于“習作講評”。在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吳金珠老師開設了《人物描寫習作講評》觀摩研討課。課后課題組成員圍繞“如何上好習作講評課”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形成了共識,并針對各自開展課題研究的情況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反思研討。2011年10月中旬,課題組在北門小學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主題是 “習作選材指導”。在活動中,課題組成員羅錦霞老師開設了《人物描寫習作選材指導》觀摩研討課。課后課題組成員圍繞“解決學生習作素材的有效方法”進行了積極的研討,并針對各自開展課題研究的情況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反思研討。
確定主題通過Q群開展研討活動。如:2011年5月8日晚,課題組Q群研討 “關于學生習作自改習慣與能力的培養” 。2011年5月11日晚課題組Q群研討“如何體現習作指導課的‘原生態’”。 2011年9月21日,課題組Q群研討“關于本學期課題組研討內容”。2011年10月19日,課題組Q群研討“如何解決學生習作素材問題”等。
(2)應用課例研究,落實課題理念
2011年5月下旬,為了將“‘原生態’習作教學”的理念有效地落實在習作教學的全過程,本課題組特進行了課例研究。要求課題組相關成員,確定所教年級教材中的某個單元組的習作練筆為課例研究內容,并針對該內容關注習作“導前”的教學行為,習作“導中”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情況,“導后”習作的評改情況等。通過習作“導前”“導中”“導后”的“導”與“寫”,“寫”與“評”等環節有意識的關注,將“‘原生態’習作教學”的理念滲透在習作教學的各環節之中,并通過該案例教學過程的全程反思,有效地促進課題組教師課題研究的進程。
5.各顯身手研究,彰顯個體智慧
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階段研究內容,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各顯身手尋找課題研究的突破口,感受“原生態”習作的千滋百味。如李海星老師從“百字日記”入手,激發學生的練筆興趣,在學生寫“百字日記”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表達、積累等習慣與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原生態”資源在日記練筆中被悄悄地喚醒。如陳美清老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寫生活,讓習作這棵“野草”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吐綠,抓住生活做足文章―――從游戲中作文章,在活動中作文章,在聊天中作文章,在小事中作文章,在閱讀中作文章……羅錦霞老師緊扣住“原生態”引導學生“作文章”:寫自己想說的――尋找丟失的童真,無拘無束的說――保護質樸的童趣,擁抱生活尋找話題――放飛禁錮的童心,徜徉書海積累語言――述說多彩的童話……如林一泉老師的練筆策略――“有感而發,隨機而作”“說真話,寫真事”等等。
四、本課題研究實施成效
本課題組通過該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更新了習作教學理念,增強了習作教學的意識,有效改變了自身的習作教學行為,積極探尋“原生態習作教學”的原則。
(1)“喚醒”孩子“原生態”資源的原則――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遵循習作教學的規律,彰顯與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習作)的主人”的理念,尊重、解放人的天性,須努力去喚醒孩子與身具有的“原生態”資源――感官資源。在習作教學過程中采用“在閱讀賞析中喚醒,在觀察體驗中喚醒,在練筆表達中喚醒,在評改反思中喚醒”等策略,讓童耳逐漸變靈,能聽!讓童眼逐漸被擦亮,能看!讓童心逐漸被喚醒,能想!讓童言逐漸被激活,能說!漸漸地讓小學生也有作家那犀利的眼睛,也有細膩敏銳的心智,生活中的耳聞目睹再也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記實作文”從“實”字入手的原則――“記實作文”做到從“實”字入手,練筆素材遠離“難忘”的記憶,遠離憑空想象的胡編濫造。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體驗生活,經歷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努力做到把“小課堂”與“大生活”緊密相連。這樣,讓學生習作練筆素材走出胡編濫造的胡同,告別“遙遠的記憶”,真正走進“今天的生活”,筆尖下自然也有了訴說不完的人和事,描繪不完的景和物,真正達到記實作文能記(寫)實事,說真話,抒真情,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套話,讓生活成為習作的有機土壤,讓“真”字成為習作的“魂”,努力做到“習作的素材‘實’,表達的內容(情感)‘實’,練筆的過程(空間)‘實’,評價的標準‘實’。
(3)習作教學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讓學生親歷習作的全過程,是讓學生健康習作的有效途徑。所以課題組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特別關注傳統習作教學所忽視的“兩個過程”,盡可能引導學生“親歷習作素材獲取的過程”,“親歷習作修改評價的過程”。如在習作修改評價方面,教師努力改變批改學生習作的一些“常態”行為,盡力做到:①遵循學生實際的原則。②因生而異原則。③關注習作過程的原則。④鼓勵主體參與原則 。⑤重批輕改原則。⑥少定性多建議原則。⑦少批評多激勵原則。⑧形式多樣評價原則。
如“鼓勵主體參與原則”――堅持讓學生動筆批改習作。因為學生在習作自改的過程中,不僅是培養學生自改習作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欣賞自己肯定自我的過程,更是讓學生發現不足修正自己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所以,課題組教師形成共識,在學生批改習作方面:①要明確習作自改的要求,讓自改成為一種可能。②要堅持習作自改的訓練,讓自改成為一種習慣。③要針對習作自改進行有效的批注,讓自改成為一種行為。④要善用評價激勵學生自改,讓自改成為一種樂趣。
通過課題組教師的努力,學生自改習作的嘗試已經在各實驗校展開,學生自改習作的習慣與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
(4)習作指導“有法”與“無法”原則――讀寫結合是習作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隨文練筆“有法”。通過“有法”練筆,在夯實學生習作表達基本功的同時,學生觀察、練筆、積累應用語言的意識得到喚醒,習慣得到培養。在學生習作行文表達時“無法”,給學生自由表達任意馳騁的“天空”。
五、本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與改進辦法
在本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客觀與主觀因素給課題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客觀因素:
(1)課題組人員“少而散”的問題。本課題組人員偏少,人員分散。人員“少而散”是搞基礎性課題研究一個不利的因素,不管是研究數據采集的科學性,還是研究主客體現象分析的客觀性等都帶來一定的影響。另人員“少而散”造成人氣不足,在各自的學校范圍內難以形成互相點燃互相促進的氛圍。因此,針對人員散的問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課題組Q群研討的作用,并適時適當進行集中研討,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2)實驗班級缺少穩定性問題。由于學校工作的需求,實驗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一個學年換帶一個班級(或重新編班),造成課題研究工作不能有序開展,影響了研究的進程。在今后工作中,課題組要與學校做好溝通工作,獲得相關學校支持,保證實驗班級的穩定。
(3)學校不利于教師專心搞教研的其它因素問題。教師在學校頻于應付各種檢查,整理各類材料,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干擾,教師身心疲憊,搞課題研究有心無力,或無力無心。
[課題簡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時代的要求。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國廣大農村,進城打工已成為農民獲取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幾年,進城打工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這種“背井離鄉尋富路,離田離土求發展”的狀況,致使社會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關愛、家庭溫暖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字逐年在增長。這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逃學、曠課、不交作業、說謊,沾染打架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第二監護人管理不當而離家出走,甚至被拐賣。“留守兒童”現象成了一個新的社會話題,特別是能否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心理已成為討論的熱點。
2.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缺少家庭溫暖,面對復雜的社會,身心健康成長尤其令人擔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只能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下所有問題,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礙。“留守兒童”就像鄉村的小草一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自生自長著。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3.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是擺在學校面前的嚴峻課題。
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優良環境,勢必影響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只有創造優良的環境,才會讓他們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為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尋求策略措施,我們選出了《盤州市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對應策略》課題。
二、課題立項情況
本課題在2017年3月底選題后,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經過設計論證,先后報層層主管部門審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盤水市基礎教育教學課題評審委員會批準立項。
三、課題組成員詳細情況一覽表
姓 名
工作單位
職稱/職務
承擔任務
手機
胡鵬鵬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二級
協助負責人完成開題報告、結題報告、負責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研究報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收集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研究報告
13708588996
胡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高級
負責審查、編輯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研究報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編輯、裝訂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研究報告
15329184370
支成賢
盤州市英武鎮中心校
中學一級
負責制定調查問卷、負責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研究報告
13984605706
四、課題研究時間表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 段 成 果 名 稱
成果形式
1
準備階段
(2017年3月—7月)
1、申報表的填寫;2、制定出具體研究計劃,實施方案;3、開題報告
書面材料和電子材料
2
實施階段(一)(2017年9月--12月)
1、準備階段工作總結;2、各子課題調查分析報告;3、各調查報告論證
領導和專家評估
3
實施階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課題專題研究報告;2、總課題研究推廣報告;3、實施階段工作總結
周邊鄉鎮學校推廣結論
4
結題階段(2019年1月---4月)
1、課題研究成果實踐運用總結;2、討論結題報告的形成;3、結題階段工作總結
結題報告
【內容摘要】
“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長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輩或親友監護的兒童。留守兒童常出現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為失當、學業失控等現象。留守兒童的學習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誤入歧途,這些孩子逃學、曠課、不交作業。 同時,留守兒童在“家”騙第二監護人,在學校騙老師,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致使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容易走極端。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體貼照顧,出現害羞、內向、孤獨的心理傾向。不愿意與別人交往,害怕與人合作交流等。 本課題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兒童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課題組成員從盤州市一些中小學選取留守學生近400余名,通過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專門研究留守學生的學習、交往、偏執、逆反、虛榮、羞怯等心理問題及生活狀況。通過探索研究后,我們建議從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來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而使他們的身體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樂成長。課題組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先后編寫了盤州市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編印成書作教育系統內部資料贈送盤州市境內學校使用。也寫出了各種心理特點的研究報告如:《對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交際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培訓使用,同時也被一些相關學校引用。
【關鍵詞】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心里現狀分析;應對策略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會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會越來越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對于這類問題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還缺乏系統性的內容和可操作性較強的做法,本課題正是基于此,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出發,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一線教師的親身經歷,全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挖掘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制定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廣的行之有效的策略,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試圖尋找一個突破口。使留守兒童父母安心務工,還可以積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經驗。同時,通過關心愛護,使其留守兒童能在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好轉,表現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持續好轉,心里素質明顯增強,學業成績穩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強,身心健康不斷發展,綜合成績呈上升趨勢。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目前,社會各界人士已對留守兒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來有關留守兒童研究報告不斷出現, 打開電腦搜索“留守兒童”就能搜索很多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和各地出臺的有關關心留守兒童的政策。
1.國內研究現狀:自20世紀90年代,留守兒童進入大眾的視野,其概念隨著社會進步而嬗變。留守兒童作為農民工的衍生群體,其關注度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焦點。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體質、學業、社會性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但結論大相徑庭。留守兒童將長期存在,教育關愛工作任重道遠,須避免留守兒童個體標簽化,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國外研究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范圍內受父母移民影響的留守兒童數量巨大。國外留守兒童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者不僅描述了留守兒童各方面的發展狀況,而且對移民影響留守兒童發展的機制和過程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調節因素。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對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
黨和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比較關注,各地紛紛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農村留守兒童一般問題的研究已經啟動,中央教科所、江蘇、河南,以及重慶市的個別專家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般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宗飛《任性冷漠內向孤獨 “留守孩子”令人擔憂》探究了留守兒童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消極情緒。黃應圣、劉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認為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遲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兒童在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偏差……這些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這些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其解決的專項研究還遠遠不夠,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有:情緒消極,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極端的性格。等特征,產生了叛逆、厭世情緒。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盤州市“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2、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糾正、排除、防止學校“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
3、對盤州市“留守兒童”的各種個性心理品質進行培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素質,初步培養教師具有從事心理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研究內容
1、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分析
a、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現象
b、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現象
c、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交際心理現象
d、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現象
e、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現象
f、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現象
g、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現象
h、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常見異常行為
2、對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及建議
(三)研究方法
1、 抽樣調查法:采用問卷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學生主要心里現象。
2、行動研究法:結合盤州市部分中小學教學和發展的需要,根據研究的過程,分階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及時調整和完善研究步驟、具體研究策略。
3、 個別談話法: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訪談,分析存在問題、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法。
4、 教育文獻法:查閱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獻,明確研究的目標,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關變量。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區域內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的調查,提取數據,對中小學學生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進行分類。做好課題的研究準備工作開展開題論證,設計研究方案以及設計調查問卷等。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計劃、步驟進行課題研究。
2、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3、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4、 根據留守兒童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訪談和社會調查,分析心理問題的成因,研究轉變策略。
5、 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個別輔導,設計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總結經驗,推廣研究成果,寫好課題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成果
(一)調查結果統計
課題組通過對盤州市八個中小學約400余人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詳見各種心理問卷調查統計報告),主要數據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占89%,沒有的占11%,其中:
(1)認為交際心理有困難的占20%,一般的占65%,沒有困難的占15%;
(2)認為學習心理有困難的占30%,一般的占70%,沒有困難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沒有的占10%;
(4)有偏執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沒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沒有的占15%;
(7)有虛榮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沒有的占20%;
(8)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沒有的占35%;
(二)調查數據分析
從第一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在交際心理方面有問題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數,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從第二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學習心理困難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還行的。
從第三個問題可看出:由于他們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自己身邊,很需要幫助和指導他們,以減少出現的逆反心理。
從第四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偏執心理還是較多,很需要我們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從第五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兒童羞怯心理人數不算少,很需要我們采取引導措施;
從第六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虛榮心理還是挺嚴重的,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的。
從第七個問題可看出: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三)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組長胡興擔任主編,帶領課題組成員經過近六個月的時間,編寫了盤縣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在課題實施學校推廣試用,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贊譽,為我們課題研究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課題組長胡興設計制作的課件和撰寫的論文《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愛心架起友誼橋-----心理健康教育說課稿》分別獲得《中國教育學刊》舉辦的“全國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大賽”一等獎、二等獎及“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征文評比大獎賽二等獎。為課題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廣。
3、自課題實施以來,課題組長胡興為盤州市英武鎮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培訓了五期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變態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英武鄉中學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級培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男女生交往》。
4、課題組成員何梅所做的課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化分析》、教研論文《淺談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盤州市紅果片區小學得到了推廣。
5、課題組成員對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寫出了各類心理問題的研究報告。其中:
(1)課題組組長胡興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交際心理”和“常見異常行為”的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胡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
(3)課題組成員胡鵬鵬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
(4)課題組成員支成賢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
(5)課題組成員何梅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
(6)課題組成員向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
【實踐成效分析】
1.通過農村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當前我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
2.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據所獲數據資料,分析造成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異常的各種因素。
3.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學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適的解決策略。
5.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和總結。
【研究體會】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學習及心理健康問題則需要政府、家長、學校及社會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們課題組研究實踐后的幾點總結與建議:
1、政府方面
就社會政府而言,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高的重視。留守兒童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不完善,家長收入并不高難以承受高昂的擇校費。所以,政府在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更多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入學門檻,方便家長攜帶孩子去打工。農民工將子女留守而不選擇舉家遷移,與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難有直接聯系。由于戶籍所造成的二元體制,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入學要繳納高昂的“借讀費”,這成為農民工子女不能隨遷的一大障礙。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應當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進一步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時,在公辦學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特別要把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好,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降低農民工子女上學、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家鄉創業,在相對落后鄉鎮、農村發展更多的產業,為農民在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還應加大對弱勢群體的財力扶持、制度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盡量確保“后天平等”。
2、學校方面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對“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部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學校對他們要倍加關注和關心,每一位教師要有一顆愛生如子的愛心,有計劃的做好家校聯系工作,有針對性的進行家訪,讓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父愛和母愛,得到大家庭的溫暖,做到對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學習情況等方面了如指掌,積極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有效彌補“留守兒童”的缺失。作為學校和教育部門,關心和教育好“留守兒童”責無旁貸,責任重大。通過課題組的研究實踐,現將一些不成熟的經驗與大家交流。
一要調查摸底,分類管理。組織全體老師,對留守學生進行全面的家訪,作好記錄,建立檔案,并制定分類輔導關愛的方案,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定兒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種情況:①家庭困難,父母迫于生活雙雙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為團聚而外出務工:③家庭寬裕,父母為生活自由而外出務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務工。針對這四種種情況,我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通過各種渠道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化解他們因家庭困難而引起的自卑和苦悶。對家庭寬裕的家庭的,重點促使其父母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關愛。對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氣暴躁,逆反心強、問題較多的孩子,進行重點跟蹤,特別呵護和關愛。
二要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學校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和學校“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制定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積極開展有關活動;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定期檢查制度、結對幫扶制度、熱線交流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把關愛工作落到實處,使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常化、社會化、制度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加大“關愛工程”實施檢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對學校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促進、推動關愛工程長效、持久深入地開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心靈溝通。根據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我校課題組成員則組織本校部分留守兒童與浙江大學“1+1愛心工程”結對子的活動,目的也是為了改善留守兒童“有苦無人訴”的狀況。愛心工程以大學生牽手留守兒童為中心,讓孩子們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組織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志愿者之間以書信進行交流,因為對于老師,孩子們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說出心里的真心話,但對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們的內心就沒有什么顧慮,更加愿意傾訴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種讓社會人士參與到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機制或模式還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此類活動得到推廣,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決。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學校,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加強內部管理,認真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安全、學習、生活等問題,使其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后顧之憂。留守兒童在學校寄宿有很多好處,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可以避免留守兒童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可以促進留守兒童與教師及同齡兒童之間的關系和諧、親密溝通。
五要關注特殊群體,進行個別輔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上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對于個別特殊的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六要經常溝通家長,家校互動。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雖然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話,但是,家長因為工作問題常常會忘記給家里打電話。所以,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讓留守兒童每周打1~2次電話給家長,同時讓老師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匯報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情況。通過交流,努力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取得共識,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關心和幫助孩子成長。
七要提高教育人員的素質。除了在教學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對兒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也要盡量充實。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在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中及早發現存在的問題,有效預防留守兒童形成的極端思想或做出的極端行為。
八要學校和班級要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各種文藝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在活動中忘記的是煩惱,得到的是快樂。通過活動增強與同學相處的感情,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體會助人為樂的幸福,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長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選擇時,應該充分認識其中的利弊。雖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離孩子很遠,但是,現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通訊工具及時與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代養人、留守兒童的老師保持聯系,更多地與留守兒童深入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困惑,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擾,減少隔閡,更好地理解和關心留守兒童。家長絕對不可以因為留守兒童成績落后而一味指責其不用功學習,而應該盡量幫助他們利用假期及時地彌補空缺、跟上進度。
我們想強調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有母親溫馨的話語來安慰,可以有父親寬厚的肩膀作為依靠,從而幫自己正確面對并戰勝挫折。所以,我們需要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敲醒警鐘!你們可以少加幾個班,可以少賺一點錢,可以不用給孩子買什么高檔的禮物,但是,一定要記得經常打電話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記得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煮一碗面或買一塊蛋糕,道一句生日快樂。
4、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農村或者農民工的問題了,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擴大,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所以,在這里我們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伸出熱情的雙手,形成愛的暖流,溫暖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更需要我們呵護的花朵。從以上這些愛心人士的言語中,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從來不缺少愛心,我們相信,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下,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綻放笑容。
【研究收獲】
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并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材料,也比較摸清了盤州市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我們也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對于個別留守兒童的教育,通過我們課題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隊伍龐大,加上學校各種條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當然,我們會努力漸漸擴大我們的隊伍,更不會因為課題的結束而停止研究。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學生的學習、教育問題,真正將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落到實處。為他們做點什么,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給他們以學習等各方面的指導,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廖繼昌、韋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及建議》,廣西教育,2008年25期 .
自主學習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主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科學方法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一個子課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施行)》中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室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當前的教育改革形式下,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科學研究成為我們小學教師討論的熱點問題。結合我校的實際,我們提出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科學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界定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發展的過程。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自主學習”的特征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的特征:1.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主動性是學習的基本品質,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2.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品質,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能學”。3.自主學習是一種無任何監控的學習。
三、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我校現狀來看,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從研究教學策略著手,特別是從研究怎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其自學能力。
四、課題研究過程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月,學習立項通知精神,做好開題論證工作。2.選課題,使全體成員明晰課題研究的意義及步驟,進一步優化研究方案。3.申報立項。2012年3月,組建研究團隊。1.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提高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意識,為課題研究創建和諧、信任的人文環境。2.分配任務,明確分工研究任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繼續深入學習本課題的相關理論知識,課題組成員深入各年級調查、了解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成績等情況;開展教研活動。2012年4月-5月,通過上示范課、聽課、評課、說課等形式指導年輕教師如何備課上課和反思,傳授教學經驗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2012年7月,撰寫教學隨筆、案例和反思,采取學習研討、集體備課、群體反思、跟蹤改進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在反思中不斷提高。2012年8月,組織教師到北流市、玉林市培訓學習,帶回了好的教學經驗和方法。2012年9月,進行提升培訓,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為全縣教師技能大賽充電。2012年10月,舉行校級賽課和教育教學理論考試,選拔優秀教師參加縣級賽課教育教學理論考試,推選5名優秀教師參加縣級賽課。11月,5名優秀教師參加縣級賽課教育教學理論考試,有2位教師獲得一等獎,有3名教是獲得二等獎。2013年1月,我們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科學方法。2013年2月舉行成果展示,展覽實物圖片,觀摩學習,交流典型經驗。在課題研究中,研究人員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通過研究課、觀摩課、優質課在教研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隨著課題研究的開展,課題組研究人員在教育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教師素質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撰寫了一批與課題相關的經驗文章(教案設計、教學隨筆、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教具和課件制作等),寫有13篇論文(獲獎6篇,并刊登在省級以上的刊物)、10篇案例分析(獲獎4篇),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有6篇發表在《小學生作文報》上,獲獎課件2個,有5位教師獲得畢業班教學成績超市標獎,有6名教師被評為優秀班主任,課題組成員成為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3年3月,課題組成員收集各種材料、總結、整理研究論文,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總課題組。進行經驗交流,實驗教師的研究論文結集,在教學實踐中推廣應用。
五、課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課題組立足課題研究單位的實際情況,廣泛搜集了小學生自主學習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尋找一些有效對策,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2、案例研究法。課題組選取了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典型案例,研究其成功經驗,并在全校教師中推介這些好經驗。
3、調查研究法。課題組采取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全校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總體上了解到了全校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狀況、教師對自主學習的基本看法、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方法等。
4、文獻研究法。圍繞我校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課題組做好了文獻綜述,收集了解國內外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認真學習,為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實驗的總體目標在于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中學生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探索出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適合于大班額學習環境的新型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與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開展課題研究,將“學習、實踐、研究”融為一體。1、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根據問題收集事實、證據。3、分析和處理信息,形成解釋并對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評估。4、表達與交流、修正與完善解釋。
七、研究成果
一、課題研究概述
“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軟硬件資源,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適時、適當、適度地運用于學科教學,有機地融入到學科教學的各個層面之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最終促進學生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礎,“通資源”是關鍵,“通方法”是靈魂。本課題研究將依托我校已經初建起來的校本教學資源庫,實施常態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教學,將“通方法”作為“班班通”的落腳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學策略與模式,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提升“班班通”項目實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進程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保障課題研究。
為確保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由王斌、徐大梅、馬昌福等組成;設立了以縣教研室、中心校專家組成的課題研究顧問組,廬江縣教研室主任劉典松、廬江縣電教館館長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張正標、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電教館副館長賀建軍、廬城鎮中心校校長余韶華、廬城鎮中心校教研員錢梅等作為顧問親自指導課題研究工作,給課題研究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持與幫助。經過課題組成員充分醞釀、討論,制定課題獎勵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細則等管理制度,保障課題研究工作有效開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東霞、、劉朝戶、張偉、林園丁等青年骨干教師加入到課題組,壯大隊伍,充實課題組力量。
(二)加強培訓與理論學習,支撐課題研究。
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課題組成員一直堅持理論學習,采取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認真學習現代教學理論、理念,并將理論學習與平時教學相融合。課題組負責人在網上購買了大量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供課題組成員借閱學習,凡課題組成員獲取的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優秀文獻資料,均共享學習,相互交流;凡能幫助課題研究的書籍,課題組成員均可自行購買,憑發票報銷。課題組還開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整合專題學習、研討,印發了信息化課堂教學結構理論供教師自學,還召開了翻轉課堂理論和策略專題學習會議,這些舉措為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使課題研究工作始終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提高了教師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整體認識,使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得到了更新,從而促進了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為保障課題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提高課題組成員信息技術素養,先后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校級培訓、PPT知識培訓、“班班通”暢言智能語言教學系統軟件使用培訓、課件制作專題培訓、學科主題社區教學應用專題培訓、云平臺教學應用專題培訓、資源搜索培訓及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大練兵等培訓活動,想方設法提高課題組全體成員教育教學信息化水平,還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安徽省電教館舉辦的“2014年全省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視頻課例大賽”培訓會、2014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等,要求課題組成員參加培訓之后,撰寫培訓心得,掛在校園網上,供課題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
通過各種信息技術理論學習與應用能力的培訓,多渠道提高了教師信息素養,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強,教師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及運用能力有了相應提高。
(三)扎實開展研究工作,推進課題研究。
1.開展調查研究,收集分析數據。在課題開題之前,以廬江縣城南小學為例,開展“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狀問卷調查,對廬江縣城南小學“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具體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問卷、訪談、考察等形式,為課題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或建議,力求讓“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學應用,讓信息技術真正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從而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體提升,并為該縣乃至剛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學校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2.按時舉行開題報告,有序穩步推進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舉行《“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研究》開題報告會;開題后,立即召開課題計劃、方案研討專題會議,制定課題研究工作進度表;2013年12月,開展“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研討課活動;2014年1月,召開課題研究學期總結會。
在2014年上半年,著重進行“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專題研究。扎實開展以下課題研究教研活動:參與互動課堂教學視頻課例大賽;開展課題研究專題會議;與廬江縣泥河鎮沙溪小學、合肥市黃山路小學開展課題研討活動;召開“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整合細化、分解暨課題研討課活動安排工作會議;課題組成員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圍繞課堂制定的目標重點進行實踐探索,定期開展組內公開課、校級公開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專題研討課、教師信息化大賽等活動;召開“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專題研討教學評議會議;在城南小學云平臺開展組內公開課、校級公開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專題研討課教學評議,在此過程中注意收集教師制作的優秀課件,不斷豐富學校課件資源庫,供全校教師使用,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相繼召開課題研究學期總結會議、課題研究推進會議等。通過開展上述活動,推進課題研究有序、有效地穩步進行。
3.制訂課題計劃,記載課題研究進程。課題組制訂詳細的課題研究計劃,加強課題組教科研的開展。每個學期一開學就由課題負責人擬定教研活動,提出課題組的研究計劃,明確本學期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進度,然后課題組全體成員根據總計劃安排,根據教學學科與年段在個人課題記載冊上有針對性地制訂個人的課題計劃,以便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層次開展教學,完善個人課題記載冊,要求課題組全體成員平時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探索“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課堂教學策略,認真撰寫教學研究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課題研究工作和課堂教學常態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做好課題改進階段性研究總結,為課題研究工作做好實驗數據和資料積累。
4.積極參加信息大賽,催生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以國家級課題《“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為契機,積極開展了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作品申報、評比活動,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縣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獎,張雁老師執教的課例《大自然的文字》獲2014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教學課評比三等獎。2014年8月,共推薦24件學術作品、3個個人空間參加廬江縣2014年電教學術作品評審。
(四)開發學科社區,建立互動平臺。
我校開廬江縣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課題研究,建立了基于開源軟件Word Press的廬江縣城南小學學科主題社區,學科主題社區運行于新浪云計算平臺(簡稱SAE)(瀏覽地址:http:///),該主題社區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是一個綜合學科主題社區,師生可非常方便地進行注冊與站點后臺管理,師生、生生能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活動,多學科交叉,具有綜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點,模塊管理功能強大,有“教師頻道”、“學生頻道”、“書香校園”、“互動平臺”、“協作學習”、“在線投稿”五大功能模塊,能實時發表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主題社區有著強大的郵件管理系統,能實時發送提醒郵件,實現有效交互。學生可通過“網絡課堂”、“在線學習”、“答疑解難”等,實現師生、生生、學生與媒體等互動,學生可通過觀看視頻、學習學件、答疑解惑等開展探究性學習、協作化學習與個性化學習;學生還可以通過在線投稿發表習作、日記、數學小論文、英語短文和提出疑難問題。學科主題社區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新穎,頁面精美、大方、清新,實用性、參與性較強,成為師生共成長的對外展示交流互動平臺。該學科主題社區在合肥市2014年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學科主題社區類唯一的一等獎。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過問卷、調查、談話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狀,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對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學資源庫;逐步提高了教師信息化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師信息素養,提高了教師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多途徑進行練兵活動,開展了信息技術應用行動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專屬校本學科主題社區。
通過本課題研究,讓“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學應用,積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學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課題組第一負責人李斌研究論文《追尋充盈智慧的數學課堂》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獲合肥市2014年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課例類二等獎;課題組第二負責人盧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學教師多媒體應用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獲二等獎,建立的學科主題社區在合肥市2014年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學科主題社區類唯一的一等獎,制作的課件《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在合肥市2014年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課件類二等獎,《“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現狀調查分析》研究論文獲縣一等獎。課題組成員近10篇研究論文在縣、市學科論文評審中獲獎。課例、課件、學科主題社區、博客等10件作品在廬江縣、合肥市2014年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獎。張雁老師執教《大自然的文字》課例榮獲2014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教學課評比全國三等獎。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變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建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一切以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出發點,恰當運用多種媒體,開展師生、生生互動式教學。
(二)“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演示工具,簡單地應用于教學,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高層次地融入教學的各個層面之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評價等。“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體現在將信息技術適時、適當、適度地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之中,以能否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有效”的唯一檢測標準,杜絕任何形式的“機械電灌”.“班班通”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不可演變為單一的計算機課件演示教學。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主體是學科,不能在學科教學中抹殺學科教學的特點,什么內容用,什么時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學的需求確定,應避免“技術本位”的目標取向,杜絕任何形式的濫用,信息技術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不能“為用而用”,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信息技術要與傳統教學互補,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提高教師整合素養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應涵蓋目標的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學習效果的考察。
近年來,市、縣領導大力支持推廣“三五三課堂”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迅速成為典范。如何發揮最大的教育潛能,促進每位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山東杜郎口中學基于“教育即解放,釋放人的潛在能力,挖掘人的創造力,促進全面發展的認識”,形成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適應學生的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樸實理念。
二、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目前,傳統的課堂教學造成了學生個別差異越來越懸殊,很難做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可贊、可模可創。本人認為從以下幾個角度可模可創:
1.課堂教學細節落實到位
杜郎口有個規定:不能說現象,要用事實說話,要用具體的例子來教育師生。不點名、不事實的批評是廢話。如:XX教師上課時發動學生不到位,XX學生那個字寫錯了,XX學生沒有予以糾正。不允許作虛的要求,如某年級有三位同學沒有完成預習作業,今后注意。這樣不行,必須說清楚XX年級XXX同學。XX班,XXX節課預習作業沒有完成,什么原因要說清楚。每位領導,每位教師,每位同學不需要考慮所謂“面子”,入木三分,直來直往,久而久之,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2.堅持分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全面轉變
分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是魅力無窮的,但真正保障每個人的學習權、發言權。對于每個實施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無疑是個挑戰。杜郎口中學推行“10+35”的課堂模式,全面推行課堂教學過程的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合作預習,合作交流展示,合作反饋落實到位。
(1)預習
預習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學生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其預習課就是正課,自學就是正課。教師根據所學內容,引導同學閱讀文本,查閱資料,做預習筆記,為展示課作準備。傳統課堂中,一般老師布置學生課外預習,教師很難保證及掌握學生預習的質量,杜郎口中學把學生分成4位或8位一組,沒有孤兵作戰,平行分組,交叉預習,保證了預習質量,達到合作預習效果。
(2)展示
全班同學爭先恐后地爭取發言,發言人慷慨激昂,其他同學凝神傾聽,聚精會神,盡管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程度各不相同,學習深度各不相同,但通過發言,每個人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日積月累,自信心得到培養。這種模式的展示,發揮了“舉一反三”作用,在教師關鍵點撥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個人鉆研,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各自完成自選的分層學習內容,達到各自的目標。
其實,我們主張分層教學類似于杜郎口模式,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統一思想,得到動態的信息討論,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遞進。
(3)反饋
反饋的主要任務是對前面的預習課、展示課進行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讓他們說、談、演、寫,進一步檢查落實情況,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戰略,深入小組及時查漏補缺,以引領學生高效、快速地達成目標。杜郎口中學的教師不厭其煩,有始有終。
一個再優秀再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兼顧每一個學生不同的領悟力,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學教師的敬業與謙虛,才能耐心地實施。看起來似乎教師“被動式”地上課,卻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適應學生的發展”。
三、杜郎口中學課堂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1.樹立新的課堂評價觀
杜郎口中學的課堂評價定位就是“不看教師看學生”。課堂中不是看教師講得多么精彩,而是學生學得是否主動。
2.確立新的學生觀
尊重同學們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權、發言權、創新權。交流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師生呼喚與滋潤心靈的過程,讓學生真情流露,親師信道,促進學生更好的主動發展。
3.確立新的教師角色觀
一、前言
筆者對日常參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的過程中各有關單位和專家組意見中經常提到的一些要點做了歸納、總結。本文擬對這部分內容做一系統性闡述,供同業人員參考、討論。
二、 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與會人員的組成
一般來說,參與評審的有以下一些部門代表或公司代表:1、報告編制單位代表。2、報告評估單位代表。3、項目建設單位代表。4、項目所在地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代表。5、項目所在地國土資源部門代表。6、項目所在地規劃主管部門代表。7、項目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代表。8、項目所在地環保部門代表。9、項目所在地財政部門代表。(使用國家財政資金的項目)。10、專家組(專家組成員覆蓋不同專業,如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投資等)。
三、項目可行性研究評審的程序
項目可行性研究評審的程序簡述如下:
1、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簡要匯報項目概況。
2、專家組及各有關部門,對可行性研究進行點評。
3、評審單位總結各方意見,做出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通過的判斷,并匯總會議紀要,督促報告編制單位會后對可研進行必要的修改,以便再次送審。
四、與會各方關注的問題
1、發展和改革部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件是否齊全;項目總投資是否控制在項目立項批復允許浮動的范圍內;項目的招投標,是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執行;項目資本金是否落實并符合國家要求的比例。
2、國土資源部門:項目建設單位是否已取得項目用地資格并辦理相關手續;土地權屬是否清晰;項目建設內容是否符合用地性質。
3、建設主管部門:項目建設是否符合相關政策;項目所用的建筑技術、建筑材料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相關規定。
4、規劃部門代表:項目用地周邊環境情況;周邊現有建筑情況;項目建設是否符合相關規劃。
5、環保部門:項目的建設是否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可行性研究是否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環境污染的措施;項目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固廢是否有可靠的處理去向。
6、財政部門:項目建設資金落實情況。
7、專家組(建筑專業):項目建設規模是否符合相關規范要求;是否列明主要建構筑物一覽表、裝修做法表;平面設計是否合理、舒適并滿足安全疏散要求;建筑立面是否和周邊建筑和諧統一;建筑高度及層高是否合理;建筑護結構材料做法、外門窗材料做法、架空層樓板隔熱做法是否合理。
8、專家組(結構專業):是否說明了項目抗震等級、結構類型、基礎類型、主要結構材料、主要功能分區活荷載取值;結構選型、基礎選型是否恰當。
9、專家組(給排水專業):項目是否落實了給水來源、水壓;項目給水設計是否合理;項目場地外是否有切實可靠的市政管網接入口;項目消防管網、水泵、水池等是否滿足規范要求;消防設備選型及數量是否恰當。
10、專家組(電氣專業):項目電源從何變電站接入以及和變電站的距離;項目電力負荷計算是否正確;照明功率密度值是否在合理范圍內;項目變壓器臺數及功率是否合理、經濟;所在地弱電管線是否到位。
11、專家組(投資專業):項目建安工程單價是否符合實際;投資估算是否有漏項或重復計算;工程建設其他費用計算公式是否正確;項目總投資是否嚴格控制在立項批復允許的范圍內;對于工業項目,財務分析部分是否正確地反應了項目的盈利能力,取的參考值是否符合當地情況。
12、報告評估單位: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建設的背景及必要性是否有清晰、合理的敘述;對建設規模的論證是否合理;可行性研究章節是否完整;編制單位營業執照、資質證書、法人及技術負責人簽名是否齊全;附圖、附件、附表是否跟正文對應。
五. 總結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歸納、總結,我們在今后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時,可以更加針對各部門關注的重點,在報告中著重展開敘述。這樣可以提高報告的編制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通過評審的速度,為后續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成其謙 編著《投資項目評價(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李海濤 主編《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
[3]《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第三版)(工程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4]胡章喜 主編《項目立項與可行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王勇,陳延輝 編著《項目可行性研究與評估典型案例精解》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6]于俊年 編著《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7]李開孟,徐成彬,編著《企業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核準申請》冶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