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6: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測繪學概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積極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于2013年加入《華盛頓協議》。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我國高等學校推進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工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目前,許多地方本科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以及就業質量不高,推動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基本思路就是“參考國外的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經驗,立足地方、明確定位,校企合作、開放辦學,成就學生、服務社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實現工程教育與工業界對接,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遼寧科技學院于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學校結合教育部、遼寧省高校轉型指導意見,制定了《遼寧科技學院轉型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將測繪工程專業列為進行工程認證的轉型試點專業,學校將支持該專業進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探索與實踐。認證標準體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以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為實現途徑,實現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為目的的認證理念,與學校向應用技術型教育轉型的思路一脈相承。探索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視閾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對于推進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應用型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過規范學生的知識、技能與道德標準,為其進入工程專業領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導。為確保畢業生質量,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出了工程知識、問題分析、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終身學習等12條通用畢業要求,認證專業必須通過評價證明所培養的學生達到這些畢業要求。畢業要求的達成主要是通過課程設置、工程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保障體系。課程體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的具體化,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設置課程體系,同時結合專業發展現狀、學校定位、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能夠充分保證學生能力達成。
一、作測繪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分析
作為新建地方院校,相對老本科,資源配置不高。測繪工程專業是重點專業,多年來形成了“產學研結合、注重能力培養”的專業特色,形成了專業教學理念和有效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的有效環節。學生通過在學校接近實際工程環境的實習訓練,以及在生產單位的工程測量實踐,培養的學生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強,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但是在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雖然在培養方案中體現了工程測量、礦山測量人才培養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顯,應考慮充分根據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立足行業、地方,兼顧原有冶金礦山的特色,錯位生存,在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教學體系等方面發展自己的特色,提高專業的知名度。
(2)雖然在2013級、2014級、2015級人才培養方案中按照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養的要求,但是,課程體系還是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無法滿足工程教育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要求;課程體系設置上以教師教為主,無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而無法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3)隨著測繪學科的發展,各測繪企業越來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測繪技術的本科畢業生,但當前的課程體系難以滿足。
(4)課程體系的課程設置緊密度不夠。課程設置過于松散,相關度不強,無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開展測繪工程專業的理論課程體系優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要基于能力達成構建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二、基于能力達成的課程體系
經過測繪行業發展分析、畢業生調研分析,雖然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面廣,畢業生主要就業的崗位群為:各測繪公司、各行各業的工程局、各礦山公司、鐵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橋公司等。結合學校定位、專業定位和畢業生就業崗位群,基于測繪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結合信息化測繪的特點和要求,對接注冊測繪師制度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四方面構建了基于能力達成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學時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課
公共必修課(為人文社會類通識教育模塊)主要包括:政治類課程(其中課程實踐在課余時間進行)、英語(實習分級教學)、體育(實習體育俱樂部形式,不占用理論教學時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中國傳統文化等。
公共選修課主要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藝術類和生態環境類等課程。
(二)基礎課
基礎課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類模塊、工程基礎類模塊和專業基礎類模塊三個模塊。
數學與自然科學類模塊包括:高等數學A(1)、高等數學A(2)、線性代數A、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B(1)、大學物理B(2)、計算機應用I(A)、VB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和地球科學概論等。
工程基礎類模塊包括:工程制圖與AutoCAD(3)、土木工程概論、采礦工程概論和計算機圖形學等。
專業基礎類模塊包括:測繪學概論、測繪學基礎、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地圖制圖學、控制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測繪數據處理及程序設計、GNSS原理與應用、測繪管理與法律法規、遙感原理與應用和攝影測量學等。
(三)專業課
專業必修課主要包括:工程測量1(工程測量學基礎)、工程測量2(線路工程測量)、工程測量3(工程變形監測與預報)、礦山與地下工程測量學、測繪專業外語、地籍與房產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等。
專業選修課主要包括:高等測量平差、測繪技術規范、道路勘測設計、數字地球概論、測量儀器學、測繪案例分析、三維激光掃描儀、土木工程計量與計價、不動產管理概論、精密工程測量、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與水體測量、城市規劃原理、市政工程規劃概論、工業測量原理與應用、低空飛行器攝影測量等。
(四)實踐課
實踐課包括:工程(專業)實踐類模塊和素質教育模塊兩個模塊。
工程(專業)實踐類模塊包括:專項實習1-地形測量實習、專項實習2-數字測圖實習、專項實習3-地形圖編制實習、專項實習5-測繪數據處理應用實習、專項實習6-控制測量實習、專項實習7-GNSS測量實習、綜合應用實習1-工程測量模擬實習、綜合應用實習2-礦山與地下工程測量仿真實習、綜合應用實習3-不動產數據采集與數據庫仿真實習、生產實習1-測繪地理信息類企業文化實習、生產實習2-測繪地理信息工程項目綜合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素質教育模塊包括:入學教育、大學生國防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公益勞動、思政實踐模塊A、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健康教育、畢業教育、文獻檢索與利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創新創業教育模塊,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如數學模型競賽、測繪技能大賽、測繪程序設計比賽和測繪科技論文創新大賽等比賽項目。鼓勵學生參加測繪各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方法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實施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學術講座、獲得各類等級證書,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等。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的項目申報能力、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為總學分。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至少占15%;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至少占30%;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20%;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
基于能力達成,按照模塊化構建課程體系。具體構建課程體系時,根據每個大模塊內不同階段不同方面的任務目標的分析將其分解成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小模塊;每個小模塊對應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裝后為成為一個個的教學模塊。并按照一定的教學規律分布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在模塊化課程體系基礎上,結合就業崗位群,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以跨學科的方式選擇課程內容,組織和整合課程體系,達到“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目的,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據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歷年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大數據分析,以培養測繪工程生產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照工程認證畢業生能力要求體系設置課程體系。
其次,基于能力達成為目標對已開設課程進行歸類。由能力達成與所需支持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構建關聯矩陣,確定課程所培養的能力。將培養相近能力的課程歸類,明確教學內容與能力達成之間的關系。構建專業特色明顯的課程體系。對具有相近教學內容的課程進行整合,做到課程內容規劃不重復、不遺漏,課程設置優化,課程內容體系特點明顯。
再次,課程內容的教學安排調整。根據測繪工程實際生產過程,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理念安排教學,遵守認知過程的自然規律,對教學安排進行合理調整,解決現在專業課內容與專業基礎課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在課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礎知識,后工程應用”的原則。
最后,新課程開發與創新。結合測繪學科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定義新能力指標,由企業界人士與教育界人士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審查和評估及其實施過程。在此過程中,根據現代課程理論實現課程與課程體系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努力求新、求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充滿各種競爭,無論是政治、軍事的競爭,還是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現代觀念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對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為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意見。
一、現代測繪的內涵
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或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從地面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
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目標定位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在課程內容整體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重視研究社會的需求,因人設廟、因人保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表現出重技術課程、輕管理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橋施工一線的畢業生。沒有很好地緊貼市場,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與測繪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應相對遲緩的矛盾仍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場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測繪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目前專業框架、格局相對單一的矛盾。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測繪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面向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碼城市的建立、中國成功加入WTO、注冊測量師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測繪主體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對測繪市場及測繪教育帶來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來說,現代社會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正從過去的技術型向市場技術應用管理型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高技術的綜合運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能力、職業遷移的能力)、三大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主體意識、工程質量管理意識、國際競爭合作意識)。因此重視和加強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三、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在線
1.測繪學科研究的方向
測繪學科是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間對象的定位、描述和表達,動態變化與監測,并將所獲得的各種空間信息進行加工、存儲與處理,使之綜合應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測繪科學既是地球學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她服務于各種工程建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種民用工程、礦山工程、海洋工程、軍事工程、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等領域。
隨著空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科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產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智能化;測量數據管理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廣泛化。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及其集成是測繪學科的前沿領域,也是未來數字地球的基礎。
2.注重課程設置
現代測繪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空間信息,而以空間信息理論為核心的測繪學科,與地學、生態、環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關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現代測繪高新技術,往往是多種專業技術的綜合系統,只有將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構成有機的知識網絡,才能適應現代科技相互交叉、滲透、移植的特點。而傳統的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性過強,學科領域單一,知識結構面太窄,特別缺乏相鄰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結構顯然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為了培養應用型測繪專業人才,我們認為課程設置應根據目前的國情、市場經濟的要求,既要考慮測繪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兼顧學科的綜合發展趨勢具體應設置的主要課程如下:基礎及公共課:包括數學、物理、政治、外語、大學語文、文獻檢索、計算機基礎、計算機高級語言、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法律基礎、體育等。測繪專業課:包括測量學、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基礎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測量原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等。相關專業課:包括城鎮規劃、自然地理學、采礦學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土建概論、數據通訊與模式識別。
3.注重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與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具有以下4個主要的特點: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實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以大工程為背景,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更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加強調與一線生產實際的結合,更加重視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中在理論上給予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則更重視與工程實踐地結合,或者用綜合實踐代替。應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識(求真務實、嚴謹規范拼搏進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地培養,建立科學的發展觀,能夠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活動是認識世界地活動,工程活動是改造世界地活動,在工程活動中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增強其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愿望、提高其創新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與各自的專業相結合而創造地學習,即在學習中進行創造,在創造中深入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測繪工程專業同其它專業相比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受實驗學時的限制,很多實驗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充分的時間親自動手,因此,應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讓每個大學生都能經過多個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好處。第二,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實踐環節應盡量與測繪單位的生產實際相接合。測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生產服務,因此,實踐環節必須要面向實際的生產應用,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育部門與生產單位共同努力去創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機制。
總之,探索對于測繪人才的一種合理的培養模式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測繪專業教育者應該從多個角度探索測繪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的測繪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新洲對21世紀測繪教育的初步思考[J]測繪通報,1999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充滿各種競爭,無論是政治、軍事的競爭,還是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現代觀念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對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為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意見。
一、現代測繪的內涵
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或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從地面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
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目標定位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在課程內容整體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重視研究社會的需求,因人設廟、因人保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表現出重技術課程、輕管理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橋施工一線的畢業生。沒有很好地緊貼市場,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與測繪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應相對遲緩的矛盾仍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場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測繪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目前專業框架、格局相對單一的矛盾。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測繪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面向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碼城市的建立、中國成功加入WTO、注冊測量師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測繪主體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對測繪市場及測繪教育帶來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來說,現代社會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正從過去的技術型向市場技術應用管理型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高技術的綜合運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能力、職業遷移的能力)、三大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主體意識、工程質量管理意識、國際競爭合作意識)。因此重視和加強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三、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在線
1.測繪學科研究的方向
測繪學科是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間對象的定位、描述和表達,動態變化與監測,并將所獲得的各種空間信息進行加工、存儲與處理,使之綜合應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測繪科學既是地球學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她服務于各種工程建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種民用工程、礦山工程、海洋工程、軍事工程、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等領域。
隨著空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科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產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智能化;測量數據管理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廣泛化。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及其集成是測繪學科的前沿領域,也是未來數字地球的基礎。
2.注重課程設置
現代測繪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空間信息,而以空間信息理論為核心的測繪學科,與地學、生態、環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關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現代測繪高新技術,往往是多種專業技術的綜合系統,只有將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構成有機的知識網絡,才能適應現代科技相互交叉、滲透、移植的特點。而傳統的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性過強,學科領域單一,知識結構面太窄,特別缺乏相鄰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結構顯然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為了培養應用型測繪專業人才,我們認為課程設置應根據目前的國情、市場經濟的要求,既要考慮測繪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兼顧學科的綜合發展趨勢具體應設置的主要課程如下:基礎及公共課:包括數學、物理、政治、外語、大學語文、文獻檢索、計算機基礎、計算機高級語言、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法律基礎、體育等。測繪專業課:包括測量學、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基礎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測量原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等。相關專業課:包括城鎮規劃、自然地理學、采礦學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土建概論、數據通訊與模式識別。
3.注重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與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具有以下4個主要的特點: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實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以大工程為背景,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更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加強調與一線生產實際的結合,更加重視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中在理論上給予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則更重視與工程實踐地結合,或者用綜合實踐代替。應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識(求真務實、嚴謹規范拼搏進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地培養,建立科學的發展觀,能夠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活動是認識世界地活動,工程活動是改造世界地活動,在工程活動中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增強其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愿望、提高其創新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與各自的專業相結合而創造地學習,即在學習中進行創造,在創造中深入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測繪工程專業同其它專業相比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受實驗學時的限制,很多實驗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充分的時間親自動手,因此,應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讓每個大學生都能經過多個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好處。第二,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實踐環節應盡量與測繪單位的生產實際相接合。測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生產服務,因此,實踐環節必須要面向實際的生產應用,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育部門與生產單位共同努力去創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機制。
總之,探索對于測繪人才的一種合理的培養模式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測繪專業教育者應該從多個角度探索測繪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的測繪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新洲對21世紀測繪教育的初步思考[J]測繪通報,199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全球化發展,推動了工程技術職業全球化和工程專業人才跨國流動,相應地推動了高等工程教育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由于不同國家、地區工程教育的體制和辦學條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評價其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各國工程教育專業可比性和等效性的專業認證,是工程專業教育界和工程技術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院校工科專業培養出的工程科技人才總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一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擴展為大眾教育,與精英階段培養出的“杰出工程師”相比,目前教育質量落差較大,越來越引起公眾的不滿;二是我國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際的工程技術教育相當欠缺,迫切需要尋求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管理、評估體系。本文結合專業認證,探討如何設置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以提高測繪專業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對采礦行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專業國際互認,提升專業國際競爭力。
目前國際上,工程教育的學位互認協議有《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都柏林協議》和《首爾協議》等4個,其中《華盛頓協議》被普遍認為是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最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工程教育專業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是一個有關工程學士學位專業鑒定國際相互承認的協議,1989年簽約之初,這個協議覆蓋了3大洲的6個國家,即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目前《華盛頓協議》已經在世界范圍內享有聲譽,吸引了覆蓋27國的歐洲國家工程協會聯合會前來談判入盟問題。我國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為華盛頓協議體系的觀察員參加,2013年11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華盛頓協議》全會一致通過接納我國為該協議簽約成員,我國成為該協議組織第二十一個成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取得高速發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時,質量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中國礦業大學測繪學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的專業認證。筆者有幸參與組織、實施了本次專業認證工作。以下是筆者作為專業認證全程準備工作主要參與者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供其他院校參考。
1 專業認證標準
認證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兩部分。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特有的具體要求。
1.1 通用標準
通用標準共包含7個方面的內容:(1)學生,包括專業吸引優秀生源、學生指導、學生表現跟蹤與評估、轉專業、轉學等制度;(2)培養目標,包括畢業要求、培養目標修訂;(3)畢業要求,包括專業知識、基礎知識、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創新和團隊精神、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等;(4)持續改進,包括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社會評價機制等;(5)課程體系,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工程實踐、畢業設計(論文)、人文社會科學類等課程;(6)師資隊伍,包括教師人數、教師結構、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教師工程背景、教師教學時間等;(7)支持條件,包括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實習基地、計算機和網絡以及圖書資料資源、教學經費、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與服務規范等。在上述通用標準中,課程體系方面的內容很模糊,只給出了工程教育專業應在哪些方面開設課程,并沒具體的課程名稱。
1.2 專業補充標準
專業必須滿足相應的專業補充標準。專業補充標準規定了相應專業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測繪專業補充標準包括3個方面:
課程體系,分為理論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理論課程包括:(1)數學、物理類課程,其中數學類課程應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及線性代數等基本知識。物理類課程應包括力學、振動、狹義相對論力學基礎、光學、分子物理學和熱力學、電磁學等基礎知識;(2)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工程制圖及電工與電子技術等;(3)專業基礎類課,教學內容為: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數據處理等;(4)專業類課程,作為煤炭行業特色高校,除大地測量學基礎、攝影測量基礎、GPS現代定位技術等核心知識需要掌握外,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還應該包括礦山開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礦山測量學及土地復墾工程等。實踐環節包括:(1)課程設計:大地測量學課程設計、工程測量課程設計等;(2)現場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密切產學研合作,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3)科技創新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畢業設計(論文)一項,要求選題應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且以工程設計為主,需有明確的應用背景。
師資隊伍。有兩點要求,一是從事本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其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中,必須有畢業于采礦工程專業,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專業學習經歷,二是要求專業教師具有工程背景,即從事本專業教學(含實驗教學)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師至少要有6個月以上的廠礦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
支持條件,包括專業資料、實驗條件和實踐基地。一是專業資料,要求配備各種高質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相關的中外文圖書、期刊、工具手冊、電子資源等各類資料,其中包括國內外典型測繪工程案例;二是實驗條件,一是要求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要,且實驗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指導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實驗;三是實踐基地,需擁有校內外實習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礦山企業為主的實踐基地。
從上述通用標準和測繪工程專業補充標準可看出,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細化的基礎,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可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支撐條件是課程教學的配套體系,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產生促進作用。因此,要使學生畢業時達到培養目標要求,最基礎的是要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
2 課程體系建設
2.1 以培養目標為細化標準,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測繪工程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空間信息采集、表達、處理與利用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畢業后能通過運用全站儀、陀螺經緯儀、計算機、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化儀器手段或常規測繪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產、礦山、交通、水利等部門從事各種工程的測量制圖、勘測設計、資源環境信息分析處理及相關的設計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如城市與廠礦工程測量、測量數據處理與計算機制圖。地理與土地信息系統開發、地籍測量與房地產管理、變形與沉陷觀測及其控制、國土資源評價與管理等。
衡量培養目標實現的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空間信息采集、表達與處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識,即學生應掌握:(1)測繪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測繪工程的設計及實施方法;(3)基礎測繪、礦山測量、土地復墾等技術;(4)先進的測繪生產組織和技術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測繪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5)國家有關采測繪生產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6)測繪學科的發展動態;(7)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前述7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畢業。為使學生達到培養目標,可從畢業生具有上述7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如開設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測量學基礎、大地測量學基礎、攝影測量基礎、測繪工程專業英語、現代測繪新技術、測繪法律法規、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等。以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進行課程設置,符合專業認證中測繪專業補充標準“專業基礎類、專業類課程”要求。
2.2 以專業認證標準為基礎,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專業認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學生的實踐,針對這要求,需要加強“面向工程實際”的工程技術教育,可設置各類課程設計和實習,訓練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因此,除理論課程體系外,還要設置實踐課,如測量學基礎實習、礦山認識實習、攝影測量基礎實習、基礎地形圖測繪生產實習、測繪畢業實習、大地測量課程設計、通風安全學課程設計,另外在有條件的廠礦企業,建設一批產學研基地,為實踐課順利進行提供實景場所。專業認證一個顯著的特色是要求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學生教學,來自現場的教師把行業發展形勢和需求反饋到教學,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真正解決現場需要,因此,可設置一些反映行業形勢的課程,如數字化測繪、現代測繪新技術、礦山測量新技術等課程作為選修課,供學生學習。另外,測繪專業屬于工科,除開設一些諸如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等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外,還需按照工程認證“通用標準”并結合“測繪專業補充標準”設置數學、力學和信息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和概率論、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等。
2.3 以畢業生服務行業為特色,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2國外相關高校的對比分析
國外高校沒有與國內測繪工程相同的專業,選擇比較相近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地球空間科學專業、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地球空間信息工程專業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測繪與空間科學專業進行分析(見表2)。由于社會體制的差異,國內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有較大的不同,盡管不完全具備可比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三所國外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塔斯馬尼亞大學的測繪與空間科學專業(Surveying andSpatial Sciences)及卡爾加里大學的地球空間信息工程專業(Geomatics Engineering)與國內的測繪工程專業較為相近,主要課程如Fundamentals ofsurveying(測量學基礎)、Computing forGeomatics Engineers(測繪工程計算機基礎)、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Surveys(大地測量和工程測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與國內大體相當,側重于培養學生測繪科學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現代測繪技術方法,并要求具備較強的空間信息綜合處理能力。其中,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地球空間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絕大部分與國內測繪工程專業通用課程相近。其課程體系分為學位課程、高級課程和實踐課程,相對而言,課程體系比國內高校要簡單,在專業課課時分配上,總課時在600~700小時,大致與國內相當(900~1000課時)。比較突出的是,卡爾加里大學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在所有高級課程中,95%以上的課程理論和實驗課時各占一半,遠高于國內高校的實踐課時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工程項目實施能力,強調專業技能與工程應用,值得國內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借鑒或深思。
3專業調研與需求分析
社會需求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它對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方向設置有重要影響。為了做實應用型、親產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使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更好地貼近企業生產和需求,從2009年開始,對廈門市企事業單位、福建省相關高校進行了較廣泛的調研。走訪了福建省地質測繪院、閩礦測繪院、南方測繪、山水測繪公司、廈門銀據、廈門精圖、集美建設局等企事業單位。較深入地了解其業務范圍、生產現狀及發展規劃,與企業的領導、總工、業務負責人等進行廣泛的座談交流,從多角度了解企業對測繪類人才的知識需求,特別是從業務發展和企業發展規劃中把握未來的人才需求趨勢,為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總體構架、專業課程及知識拓展等設置奠定可靠的基礎。同時也與福州大學、集美大學、閩江學院、龍巖學院及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校進行交流,了解測繪工程及相關專業就業情況,及在專業建設、產學聯合與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培養方案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和優化提供參考。調研獲取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幫助明確了用人單位對測繪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目前測繪類企事業單位的業務發展與人才需求具有下列特點:1)產業鏈向兩端拓展:為了使利潤最大化,以傳統測量為主的企業向產業下游發展,即開始涉足測繪信息的開發,將測繪產品集成開發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開發類人才需求較大。而以測繪數據處理與開發為主的企業向產業上游發展,開始涉足攝影測量、雷達數據獲取與處理,開展土地等資源調查、系統開發與集成等,對遙感與攝影測量方向的人才也有較大需求。2)業務多樣化拓展:近些年來,隨著測繪市場的全面復蘇和繁榮,測繪類企業的業務量都大幅增加,甚至產值創歷史新高。除了傳統的工程測量外,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測繪、地籍測量、基坑測量、土地調查等業務出現較大的增長,同時地下管線測量市場開始走俏。同時,隨著數字城市、數字礦山等信息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測繪信息化也成為企業的重要業務拓展方向。3)測繪新技術廣泛應用: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開拓市場,大多數測繪類企業都在積極更新測量裝備,廣泛使用了最新的測量新技術,如超站儀、GPS(RTK)測量、CORS系統、三維激光掃描系統等進行外業調查和搶占市場先機,大大節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外業工作效率。另外,近幾年隨著加大對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一大批高速公路、現代化鐵路工程先后開工建設,對精密工程測量的需求日益增大,這些對測繪類人才的知識結構特別是現代測繪技術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缺口也較大。
4培養方案關鍵問題分析
培養方案的優劣以培養的人才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為重要標準,不同高校學科背景、辦學條件、目標定位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能簡單照搬和原樣復制。為了貫徹落實廈門理工學院建設應用型、地方性、國際化的海西一流親產業大學的辦學目標,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2-13],在上述專業調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借鑒國內外高校人才培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培養方案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1)專業定位:秉乘“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以服務于海西(廈門)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和服務產業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具備較好的測繪工程設計與施工能力,通過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和造就符合產業需求的測繪理論基礎扎實、測繪技能突出、測算繪綜合能力強的“一專多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2)專業方向:專業方向是設置專業知識和課程體系的指南,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和學科發展趨勢,選定和設置“工程測量”和“測繪信息化”兩大專業方向。目前工程測量仍然是測繪類企業的主要業務,特別是精密工程測量人才需求較大,測繪信息化是測繪類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特別是基于GIS的測繪數據集成與開發方面的人才緊缺。3)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傳承和參照國內同類高校的共性課程,同時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強化基礎理論和測繪技能的培養。重點圍繞選定的兩大專業方向來開設專業課程,即以工程測量、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和以GIS開發與應用、測繪數據庫原理與應用、GPS測量與數據處理作為兩大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并且加強專業基礎課程如測量學、地圖學、遙感導論、GIS原理與方法、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等課程的教學,為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核心課程另設2~4周的實習。4)知識與能力拓展:對選修課重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就業能力,側重于測繪新技術新方法和相關行業測繪應用及管理等。一方面,通過開設專家講座或學術報告會、產學合作辦學、科研轉化教學等手段[14-15],讓學生更多接觸現代測繪前沿技術,對包括GPS(RTK)測量、CORS系統、激光三維掃描系統、測繪數據庫應用等現代測繪新技術進行較全面的學習,增強發展后勁和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開設房地產測量、測繪監理、測繪工程管理等行業應用與管理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就業面,使學生能夠就好業。5)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能力的重要環節[16-17],重點解決好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弱、怕吃苦等問題。著重加強學生測繪技能訓練,包括從外業測量到內業數據處理與制圖等各方面技能,通過多種類型和不同形式的實踐環節強化儀器操作訓練,熟練掌握常用測繪儀器的施測技巧,要做到精、快、準和一專多能,并能熟練使用測繪軟件和測繪數據庫。同時,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和磨練學生的意志,提高其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的專業精神。6)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18-19]。除常規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外,通過實施“四種經歷”(即第二校園經歷、創新創業經歷、企業經歷和項目經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量化創新創業教育考核指標,學生必須參加規定的多種形式的創新環節,并取得3學分的創新創業學分,才能達到畢業及授予學士學位資格。同時結合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一系列實踐,造就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測繪工程高級人才。
近年來,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或正在啟動各自的數字城市建設計劃。一個以“數字城市”為旗幟的城市信息化運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在這一變革中,測繪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數字城市”建設的意義及其構成
1.1“數字城市”建設的意義它是一種數字革命,包括城市資源、社會資源、基礎設施、人文、經濟等城市的各個方面和坐標、時間、事物屬性等多維空間,以數字的形式進行獲取、存儲、管理和再現,并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人們對數字城市及其概念的認識盡管尚不一致,但對于數字城市建設意義的認識則是相同的:即數字城市建設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進而從全局上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構建“數字城市”的組成要素它的構建要素由電子地圖,專業信息以及相關信息等構成:① 電子地圖:作為“數字城市”所需要的一般是1:200~1:2000等比例尺專業使用的各種地圖以及其它地圖;②專業信息:各行各業的專業信息和數據庫,主要包括圖片、文檔、數據庫、多媒體信息等;③相關信息:數字城市建設中的相關信息是指與各專業信息共用的信息,包括遙感圖像、人口數據、城市面積、行政區劃、其他共用的信息系統等。
2測繪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地球上幾乎70%以上的信息都與地球的空間位置有關,可見空間信息好比是數字城市的血液,沒有它數字城市就只能是一個干枯的空殼,而空間位置的確定和空間信息的獲取都離不開測繪科學。而建設數字城市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城市GIS 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平臺,是其它各種專題信息系統的基礎前提和有效載體。建立城市GIS 基礎平臺離不開多尺度和多分辨率、各種不同比例尺的數字線劃矢量圖(DLG)、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字高程模型(DEM),這些圖像和資料的獲取又都離不開測繪工作。
2.1測繪提高了數字線劃矢量圖的生成效率數字線劃矢量圖(DLG)是數字城市基本圖件的最主要形式,是建立各種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信息,也是進行規劃、設計、管理等工作的基礎。城市建設與管理所使用的基本地形圖比例尺主要有1:500、1:1000、1:2000、1:5000 和1:10 000 等5 種,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可以測繪各種相應比例尺的數字線劃圖。利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提供的自動空中三角測量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影像匹配技術以及多種高效實用的測圖模式,可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小范圍和局部的地圖測繪與更新可以采用數字化測圖技術,以保持城市圖形資料的現勢性和實時性。
2.2測繪可實現數字高程模型的大規模生成數字高程模型(DEM)是建立數字城市的基礎信息之一,是賴以構建城市三維景觀和進行各種工程設計的基礎信息。目前我國僅有約1/8的城市建立了一定范圍的DEM,使用的格網尺寸為5m~25m,格網點高程精度為0.25m~1.20m。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具有自動大規模生產DEM、自動生成等高線等功能,可提高生成等高線的效率。
2.3測繪便于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制作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是根據數字高程模型對中心投影的航空攝影像片進行糾正處理、消除了投影差的垂直投影影像地圖。由于它包含地表的各種原始信息,而且通過糾正處理,比例尺和相關位置是準確的,可用于城市規劃、環境保護、資源調查、災害防治以及軍事等多種領域。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城市數字正射影像圖對于線劃圖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均少得多,覆蓋范圍也很有限。所用片種包括黑白、彩紅外和真彩色三種,主要用途是城市規劃、土地調查、資源管理和更新地形圖。目前,數字正射影像圖在世界范圍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特別是隨著1m 分辨率衛星影像投入使用,以及影像識別和單像特征提取技術的進展,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可以進行正射影像糾正、鑲嵌、影像修補和任意影像的無縫鑲嵌,此外將數字正射影像圖與數字高程模型疊加,可生成城市的三維景觀圖。
2.4測繪在城市真實三維景觀模型的組建和專題地圖生成中的作用城市真實三維景觀模型是根據建筑物的實際三維地理坐標,構建真實的城市三維景觀模型。城市真實三維景觀模型可根據大比例尺航空攝影像片通過數字攝影測量方法,精確測得地物的空間三維坐標,由計算機軟件自動生成建筑物的結構模型并貼上相應的紋理建成。數字城市建設所需的各種專題地圖,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管理圖;電力、通訊、煤氣、給排水等管網圖;道路交通旅游線路圖;水資源、環境監測圖等資料的獲取都離不開測繪工作。
3測繪行業在“數字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3.1“數字城市”為測繪行業帶來的機遇城市地理空間基礎框架數據在數字城市的建設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測繪作為空間基礎數據獲取與更新的最主要來源顯然將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大有作為。
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已將數字城市建設列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甚至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大項目,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項目的規劃、實施和運行,這無疑給測繪行業帶來了極其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有關方面所做的調查和分析:由于信息內容豐富、空間分辨率要求高、地物變化速度快,城市空間基礎數據生產與更新的費用高、周期長,我國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嚴重老化、現實性差的問題,不能滿足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對空間信息的需求,當然也不能滿足數字城市建設的需求。因此測繪行業在當今的數字時代充滿機遇。
3.2測繪行業在“數字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3.2.1測繪行業在“數字城市”建設中面臨技術發展的挑戰。測繪是一門古老的科學技術。最近幾十年,測繪的技術手段經歷了多次巨大變革。傳統的技術手段不斷被新的技術和設備所取代,測繪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生命力不斷增強。可以說,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大大促進了測繪業的發展,測繪的命運與技術進步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技術發展使測繪行業的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給測繪行業帶來了挑戰,增加了風險。目前測繪設備和技術的發展與IT關系十分緊密。IT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導致了測繪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測繪部門不僅需要在新技術開發、引進和消化吸收、新硬、軟件購置、人員知識和作業習慣更新等方面進行持續不斷的投入,而且還必須面對諸如技術欠成熟、標準規范不適應、投入與產出不匹配以及人員流動等帶來的問題。
3.2.2測繪行業在“數字城市”建設中面臨信息需求的挑戰。來自信息需求的挑戰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內容,二是信息的質量及信息獲取和使用的代價。
就信息的內容而言,數字城市建設需要各種信息資源,盡管地理空間信息工作者常說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信息70%與空間位置有關,但公眾經常使用和感興趣的信息卻主要是關于社會經濟統計方面的“非空間信息”,實際上大部分非空間信息與位置均直接或間接有關。同時,空間信息也包羅萬象,地形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雖然空間基礎信息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但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
信息的質量主要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現勢性和完整性,而獲取和使用信息的代價與信息的質量密切相關。城市空間信息獲取和使用的基本準則,即:快、準、 全、廉。所謂“快”指的是數據獲取的周期要短,信息的現勢性要高;“準”表示適應應用需求的數據的空間特征和屬性特征應準確可靠;“全”反映的是為滿足應用需求所獲取和提供使用的數據在內容上應全面、完整,在時空表現上要真實;“廉”則是指經濟性,就是說空間數據的獲取特別是使用的經濟代價應盡可能小。目前城市測繪離這些準則尚有差距。
總之,測繪在“數字城市”的建設中起著基礎性和先行性的作用。要加快“數字城市”的建設,必須要保證測繪工作提前落實,否則離開了測繪去構建“數字城市”無異于“空中樓閣”。作為測繪行業,必須要看清形勢、明確任務,為“數字城市”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寧津生、陳俊勇等:測繪學概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 孫福海、祿豐年:3S測繪技術與數字地球[M].黑龍江: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2.
[3] 賴明:數字城市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 陳軍:構建多維動態地理空間框架數據[A].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 張輝峰:“十五”期間“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及應用的規劃設想[A].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 :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獲取與應用服務的幾個問題[A].數字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