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4: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習畢業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許多學校對畢業實習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的經費、人力和物力的保障,相應的也沒有建立畢業實習制度,致使實習監管缺位,畢業實習的效果不佳。一是在畢業實習之前,學校對學生的動員工作不充分,學生對畢業實習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二是學校沒有建立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學生實習以分散為主,造成了畢業實習難以監管;三是學校沒有進行相應的實習崗前培訓,如職業操守、禮貌禮儀、辦公自動化、人際交往等,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實習單位難以適應環境;四是在實習過程中沒有配備足夠的實習指導老師進行指導、跟進、反饋,在實習結束后對實習的學生和實習指導老師也沒有嚴格有效的考評辦法,因此,實習基本上以“放養”為主,實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企事業單位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不高,對實習生沒有建立完善的實習管理考評制度。
由于缺乏政府立法的約束、政策的優惠和經濟方面的補貼,多數企事業單位不愿接收大學生實習,擔心影響單位正常運轉,增加單位成本負擔,增大機密泄露的風險,以及由學生人身安全帶來的額外責任。此外,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對實習的學生沒有建立實習管理考評制度。既沒有設立專業的部門或專人來管理實習的學生,也沒有對實習的學生進行實習上崗前相關工作制度、工作技能等的培訓,實習過程中沒有指定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實習結束后也沒有相應的考評。這些導致學生的實習出現種種怪異現象,要么學生成為實習單位的廉價勞動力,要么實習單位給學生指派的工作僅限于雜事,如打掃衛生、復印文件、跑跑腿等,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要么實習單位干脆直接給學生實習鑒定表上蓋章,將學生打發走。
3.政府部門對大學生畢業實習沒有獨立的立法保障
沒有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在組織大學生實習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切實有效的政策的推動,更沒有專門的機構對企事業單位、高校在實習方面各自職責的監督管理。由于我國的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實習重視度不高,因此,當前的大學生實習工作主體承擔者是學校。作為最基層的教學單位,既沒有立法的權力,也沒有制定政策的權力,因此實習工作難以推展開來。只能是依靠學校上門聯系,求爺爺告奶奶,才能安排學生去實習。而學校因為資金有限,對實習的學生在指導、管理、考核上無法面面俱到,導致學生實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效控制和提升大學生實習效果的對策
1.政府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規等形式為大學生實習提供制度支撐。
首先,為了推動大學生實習,政府要有立法保障。要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在組織大學生實習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規定大學生實習的原則和辦法,保障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其次,出臺政策保障大學生實習的順利實施。如成立專門的管理大學生實習的機構,統一負責對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在大學生實習方面的分工合作并對各自的職責進行監督指導。再次,采取有力的經濟補償措施或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動接收大學生實習,從而改變當前學校追著實習單位轉的窘迫現狀。例如,政府可以將人事部用于技能培訓的專項資金切出一部分專門用于對愿意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的經濟補償,而對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經濟處罰,并通過媒體曝光,促使企事業單位主動接收大學生實習。
2.實習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大學生實習管理考核制度。
為有效控制和提升畢業生實習效果,應該轉變當前模式,學校不再是大學生實習的主體承擔者,而是改由企事業單位來完全主導大學生的實習,形成以企事業單位培訓為主體,高校教學為輔助的大學生實習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企業完整的完成對實學生的培訓、指導、考核等實習管理工作,從而確保學生的實習取得實效。企事業單位根據業務和規模提供層次不等的實習崗位,每年定期通過本單位的網站、合作院校網站、人力資源網站或媒體招收實習生的消息。學校也可據此靈活安排大學生的實習時間。在實習期間,學生以實習單位員工的身份接受單位的培訓,實習單位為學生支付一定的工資,并具體負責學生的日常指導和管理以及實習結束后的考核與評定工作,組織學生的實訓工作鑒定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等事宜。學校在此過程中主要是定期跟蹤,檢驗學生實習的效果,與學生進行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與實習單位溝通,向學校反饋以便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設置。
畢業實習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畢業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訓練、掌握和應用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畢業實習與擇業之問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
一、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表現
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高等學校的畢業實習、就業分配帶有計劃性和指令性,接收單位把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學生就業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實習單位與實習內容吻合,就業單位如期安排落實。
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則是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以追求盈利為目標的企業,接受學生畢業實習不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互利互惠性質的。其結果是,部分企業囚經濟利益的驅動,拒絕接受學生實習,或者是在收取費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業緣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對企業技術進行保密,不愿意讓學生接觸先進的技術。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只能自尋實習場所。在自尋實習場所中,有的實習場所與學生所學專業內容完全沒有關系,加上近年來高等教育就業形勢嚴峻,有的學生就把畢業實習變成了尋找就業崗位,為滿足有錄用意向單位的要求,在實習單位從事與專業要求完全無關的工作。在目前“就業率指揮棒”的控制下,學校對此大多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2005年5月,筆者對廣州地區6所職業學院2002級4977名學生的畢業實習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安排的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占44%,學生自找實習單位達到56%(見表1)。
對實習單位與專業對口情況的調查發現,完全對口的占55%,基本對口的占36%,不對口的占9%(見表2)。
另據周大現等學者調查發現,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參加供需見面的時間和參加次數比較多,不少學生畢業實習后期的主要精力、時間都花在擇業上,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
二、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因
自1994年以來,我國逐步實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由過去“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調整為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在目前人才市場不太規范的情況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在每年的上半年比較頻繁,而每年上半年的前幾個月,正是畢業生的實習時間。在某種程度上,畢業生的擇業與實習相沖突的情況比較多,學生無心實習,全心應付各種招聘會、面試及用人單位的測試。
此外,從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增長,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逐步加大,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據統計,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61%,與普通本科院校84%的就業率相比有較大差距。喲推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教育部2OO3年專門下發了文件,文件指出:年度招生計劃安排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鉤;從2003年開始,對連續3年7月份畢業生就業率低于本地區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專業總數。噠一文件的出臺,引起了高校領導對就業率問題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民辦高校,更把就業率看成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將“以就業為導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對就業率的過分追求,使得教學工作與就業工作發生矛盾時,教學工作包括畢業實習主動為就業工作讓步。
三、解決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矛盾的措施
(一)充分認識畢業實習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
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社會生產手段高技術化,導致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培養出大量以智力為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以滿足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需求,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畢業實習是學生了解、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及流程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另外,筆者從一項調查報告中了解到,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不滿意的素質與品質排在前5位的是:吃苦耐勞精神(62.6%)、責任感與使命感(55.6%)、愛崗敬業精神(52%)、動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而這些素質和品質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在畢業實習時得到鍛煉。因此,高職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學人員應正確認識畢業實習的重要性,以便采取措施,把畢業實習環節真正落到實處,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畢業實習安排形式,使畢業實習與擇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目前,有部分學校采取在校企結合、產學合作單位安排學生畢業實習,這種形式下的實習效果比較理想。近幾年,高職院校和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多層面、多形式的實踐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較好地解決了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圍高職教育辦學的楷模。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的“2+1”人才培養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雙定生”人才培養模式,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的“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的“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結合、產學合作的模式只限于少數學校或少數專業。多數學校或者多數專業的畢業實習還是采取其他形式進行。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安排畢業實習,要考慮的不但有專業對口、操作機會、企業接受意向等問題,還要考慮用人單位與學生就業的結合問題。在人才市場上,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缺乏了解,在選擇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偶然性。如果學校在確定畢業實習單位前,能深入社會基層、用人單位多做些調研工作,了解相應專業用人單位的生產、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企業發展規劃等狀況,不但能為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實習單位,而且有利于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選擇畢業生,真正做到畢業實習與擇業的有機結合。
目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高等教育擴招,使得學校統一安排畢業實習變得不太現實。學生的畢業實習不但要發揮學校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實行學校安排與學生白找相結合的模式。不但要集中安排,還要采取分散的方式進行。其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情況靈活選擇,包括委托實習、頂崗實習、用工實習等形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的,首先要考慮實習單位是否與實習內容一致,不能為擇業而實習。對這類學生,學校要嚴格審批,要求學生按實習要求來做,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審批;不按要求交實習手冊、實習日記、實習鑒定表及實結的,不給實習成績。絕不能讓學生以自找實習單位為由,把整個實習階段用于尋找就業單位。
(三)規范招聘時間、形式,提高擇業效果
根據我們的調查,多數學生從畢業前一年的11月份一直到畢業時的6月份,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參加各種類型的供需見面會。學生迫于就業壓力,不得不奔走于各個招聘會,不但畢業實習受到影響,而且參加招聘會的各類費用也不少。建議教育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根據高校的教學特點,明確規定各類招聘會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每年5月份以后進行,各用人單位不得提前面試。在此時問前只接受書面材料,根據書面材料進行初步挑選,若需進一步面試,要求應試者在統一規定的時間內參加麗試。
按照學校的常規教學安排,我校的學生在第六學期大部分時間是畢業設計(論文),而畢業設計(論文)這個環節也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因為畢業設計(論文)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環節,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轉變為重視問題的解決的能力,強調學校教學與社會的關聯性,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對學生進行生存發展能力的培養。因此每到第五學期學校就要安排各專業報送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經過學校教學委員會審定后到第六學期讓學生利用大半學期的時間來做畢業設計(論文),并且要配以一定的指導老師來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學校為了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還要對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進行中期檢查,以督促學生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一教學實踐環節。近幾年本人一直參與畢業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工作,通過對幾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我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此提出跟大家商榷。
一、關于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問題
我們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多是由相關專業老師自己選定題目,然后報送學校讓教學委員會審定。而這些選題往往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選題陳舊,理論性題目偏多,脫離了培養目標,且不能反映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其次是綜合訓練課題偏少,單一性課題偏多,相當于課程設計,工作量明顯不足,訓練不全面,學生不能得到較好的綜合訓練,我們的畢業設計(論文)時間是七周,而不少學生坐到電腦跟前兩天就把這個畢業設計(論文)完成了,這樣,一邊學校給老師記大量的工作量,一邊是學生天天在浪費時間,甚至有些學生長期不在學校,到中期檢查的時候從電腦上下載一些東西就完成任務了;再次是每個專業的選題缺乏多樣性,整個專業的題目類似,只是個別設計參數不同,一個專業要有十來個人做同樣的題目,這樣以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也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最后是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認識就是老師強加到頭上的東西不得不完成,自己根本就搞不明白,甚至有些學生說他所做的題目是抽簽分配來的。
二、關于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方法的問題
在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僅僅滿足于對書本上已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老師缺乏對新知識的傳授或輔導,學生也缺乏對新知識的學習,更談不上提高工程設計技能的主動性,而對工程實際中流行和使用的最新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或設計手段極少介紹和選用,這就使得畢業設計(論文)的實際效果與模擬工程實踐的目標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也失去了進行崗前鍛煉的特定功能。有的老師缺乏對畢業生指導的耐心,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書編寫過細,在指導過程中不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疑問,而只是教學生怎樣去設計,因此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只是充當了計算器的作用,根本談不上訓練。
三、關于學生專業論文寫作的基本功力
從我們每年抽檢的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來看抄襲者居多,有的是從網上抄的,有的是從雜志上抄的,更有甚者是抄襲其他同學的。因為每一個題目要有十來個學生來做,因此,一組學生中只要有一個學生下功夫,其他同學的畢業設計(論文)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有些學生是整段抄襲,因此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段落之間無銜接、層次不清,文章無中心、邏輯混亂。眾所周知,人們的寫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大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寫作功底同樣也是,但從目前的教學體制看,學生在校期間所受的論文寫作訓練較少,平時學生再不愿意主動去練筆,因而論文的質量很難得到提高。 轉貼于
四、關于就業壓力影響學生不能專心設計的問題
近幾年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普遍突出,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已經使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受到嚴重影響。現在有不少高職高專院校已經安排學生從第五學期開始到企業頂崗實習,而畢業設計(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我們學校也是如此。每年3、4月間,正是畢業實踐教學的關鍵時刻,在實習單位的學生,大多數單位要求學生留下來實習,作為試用期前的使用,在這種現狀下,指導教師只能遙控指導學生做畢業設計(論文)。學生想請一次假與指導教師見個面,已經不能實現,作為指導教師,也不忍心強迫要求學生來校見面,只能通過郵件、QQ等與學生聯系指導,最后馬馬虎虎完成了事。由此可見,畢業設計(論文)這一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方法急待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高職高專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因此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應該貫徹落實這一原則。實際上是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次實戰演練。所以,以就業為導向的特征應該更加突出,也就是說畢業設計(論文)一定要圍繞社會與用人單位的需要,為學生走上職場做好知識、技能、心理、職業素養等各方面的準備,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由此,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結合實際,靈活選題
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一方面要注意選題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同時選題的形式和方法應該靈活多樣。題目可以由專業指導教師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要提出,也可由外聘的企業指導教師帶來,可以由企業、用人單位直接提出,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實習單位的要求自行提出課題,經教師審核后確定等等。這樣選擇的題目既靈活多樣,又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針對性,并且還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例如,可以選擇讓學生去頂崗實習,也就是說讓學生到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去頂崗工作,在頂崗工作的過程中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對目前崗位工作的性質、特征、知識和技能要求進行分析,再結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剖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設想或是解決的方案,并按規定的格式和要求寫出總結報告或相關論文。也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而找出自己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差距以便今后補充學習;同時,發現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要求學生根據實習報告的格式撰寫實習報告。這樣就一改過去單一做論文的弊端,而是把畢業論文、崗位實訓和就業安置三合為一,從而使培養的畢業生達到用人單位的規格和要求。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實習的本科生52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在醫學院校學習醫學知識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臨床實習中需撰寫畢業論文的本科生;(2)被調查時正在從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3)愿意參與本項調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齡22-25(23.2±0.8)歲。專業:護理專業33人,占63.5%,其他專業19人,占36.5%。實習醫院等級:三級醫院42人,占80.1%,二級醫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
1.2.1通過參考有關文獻及與本科生座談資料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四個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及實習醫院。②學生所屬院校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所做工作、實際效果與學生對學校的期盼。③實習醫院對畢業生論文撰寫的影響以及實習生對醫院的期盼。④學生對撰寫論文的認識以及實際撰寫論文的能力。問題以單項選擇題為主,多選題2題,有專門標注。
1.2.2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并逐條講解調查內容,讓他們在充分理解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調查者逐項檢查,確認沒有遺漏后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
調查所得資料用Microsoft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得知,影響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因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2.1學校方面本次調查顯示:①82.7%的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論文撰寫方面的課程,但有63.5%的學生認為院校開設的此類課程少。②在實用性方面,有65.4%的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實際論文撰寫的幫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論文的撰寫格式。③只有7.7%的學生掌握了數據資料收集、統計分析方面的知識。因此,學生希望學校做如下改進工作:①學校在優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議提高教師授課技巧。如在學習統計學課程時,老師應側重實際應用方面的講解,教會學生不同的數據資料該用哪種相對應的統計方法?具體意義是什么?②在撰寫論文實際需要的能力方面,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的指導,以糾正在以往畢業論文中存在的選題過大、查新不準、設計不夠科學等問題[2]。③筆者建議學校安排學生參加論文撰寫講座和模擬演練。
2.2實習醫院方面
2.2.1指導老師本次調查表2顯示:①86.6%認為醫院非常有必要為實習生提供論文指導老師。②80.8%表示需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這說明了醫院提供論文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與某些文章的見解相一致[3]。
2.2.2實習科室的合理安排調查顯示:①73.1%的學生認為進入臨床實習初期即要求學生確定論文題目感到迷茫。②82.7%認為醫院實習科室的安排對論文定題有影響。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學校純理論性教育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實習醫院可以在統一安排科室輪轉的基礎上增加一點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論文選題那段時間,通過讓實習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室進行2-4周的專科實習,配合臨床論文指導老師的指導,進一步熟悉該專科,了解本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增加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興趣,以明確畢業論文撰寫的方向。另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舉辦的論文撰寫相關講座、論文匯報會和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等,甚至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學生個人方面調查顯示:①只有26.9%對撰寫論文感興趣。②53.8%覺得撰寫論文非常難,30.8%不知道論文的選題,覺得無從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統計分析。筆者建議:學生在大學三年級起可以梳理并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科,著重了解和掌握該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以便為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畢業論文定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后,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早期就應勤觀察、勤思考,理論聯系實際,以便早日選好、選對論文題目;并充分利用實習醫院現有的資源,例如臨床指導老師、醫院的圖書館等,要積極主動與論文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得到老師的指導,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寫論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3小結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學醫學院2008、2009級在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的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及護理專業共4個專業的299名學生,平均年齡(22.350±1.371)歲。其中男生111名,占37.1%;女生188名,占62.9%。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情況、對畢業實習的認識和態度等。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本次調查是在學生前往實習地點前召集學生集中填寫,并事先告知調查的目的,以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發放問卷32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99.7%,其中有效299份,有效率為93.7%。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比較
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1不同性別學生對自己所分配到的實習單位滿意程度
比較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畢業實習目的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將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即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能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見表2)。
2.3不同性別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比起女生更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畢業實習,希望通過畢業實習,對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工作能力、交際能力、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有進一步的提升(見表3)。
3討論
3.1不同專業醫學生對實習單位滿意程度的比較
被調查對象中,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造成這種結果有2個方面原因,一是實習生的問題,另一是實習點的問題。龔建春[3]的調查研究顯示,有45%的大學生在選擇實習單位時首先注意的是實習單位的名氣,以及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這是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指導工作。目前在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8],在哪里實習并不重要,但筆者認為醫學實習是將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的過程,因而這種觀點并不正確。客觀上講,實習單位(尤其是醫院)的級別、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有所不同,在不同單位實習效果也將有所不同,這將造成部分學生對實習單位不滿意。學校應考慮學生在不同單位間分段實習。
3.2不同專業醫學生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是為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畢業實習的目的有幾個方面:(1)通過實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學習,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進行運用,但是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醫學生而言,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無法掌握對于疾患的治療,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9]。(2)了解社會需求。畢業實習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可以了解更多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助于畢業生在畢業后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10]。(3)加強綜合素質。每個學生終將走向社會,因此需要學習很多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顯示,1996年,此項工作已在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試行。其中,全面實施的有17個省、市,占67%。在全面實施和部分地區實施的省、市中,最早的開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實施年限為6、7年。實施考試第一年學生人數每省平均數為11.73萬人,覆蓋面為34.1%;至1996年,參加考試體育的學生人數每省平均數為40.0萬人,覆蓋面為84.6%;至1996年,累計參加考試體育的學生人數約1870.4萬人,占初中畢業參加升學考試學生總人數的73.3%。
調查顯示,凡是能全面實施的地區,都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各級、各部門領導重視、支持,思想比較統一。(2)具備一定的師資、場地、器材條件,交通較為便利。(3)組織管理工作得力,考務工作規范,各業務部門相互協作,團結一致。
二、關于考試體育的作用和社會影響
經過多年努力,考試體育已逐步成為各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加快基礎教育改革、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舉措。
1.全面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和機能,增強了學生體質。
有關省、市(60%)對高一級學校新生身體素質和機能的調查表明,考試體育實施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明顯改善,為高一級學校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考試體育已成為一項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為一種考試制度,考試體育實施后,其積極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引起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對體育的高度重視,促進了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考試體育日益成為一項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實行考試體育的地區和學校,即使在緊張的復習考試期間,也不會擅自停止體育課,學生也會抽出一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有些地區甚至出現體育用品脫銷的情況。
3.考試體育越來越被社會認可和接受,同時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應。
在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前景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的大環境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也倍受注目,這就形成了社會、家庭、學校都來關心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的良好氣氛。考試體育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逐步被社會理解、認可和接受。1993年廣東省的一項社會調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贊成考試體育。
4.改善了學校體育條件。
考試體育使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一定提高,調動了工作積極性;體育教學時間得到充分保證;對學校體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場地、器材等教學條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體育器材的經費達21.5萬元。
三、關于考試體育的管理工作
為了保證考試體育的順利進行,各省、市分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實際,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較為科學嚴密的考試體育辦法已基本建立,考試體育已初步達到制度化、規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
1.凡實施考試體育的省、市在當地行政領導的重視和具體指導下,教育系統內部有關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建立了系統的考試體育實施、管理和監督辦法。各地在考試體育的實施過程中均有體衛、基教、職教、招辦、紀檢、監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門參與。
2.為保證考試體育充分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成績,提高考試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進行了嚴格的業務培訓和考點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3.在項目選擇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則是:(1)體育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項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項目。(3)針對當前學生體質健康薄弱環節,如耐力素質差、心血管機能弱等特點。這大大增強了考試體育的適應性、針對性和規范化程度。
4.對于有殘疾和有病的學生,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都制定了相當的免考、緩考及補考辦法。對于免考學生分別給予40~50%的補償分。
5.為保證考試體育的權威性、嚴肅性,各地嚴密考場制度,嚴肅考場紀律,嚴格監督檢查,基本杜絕了考場作弊事件的發生。同時,正是考場制度的完善,在發生個別作弊事件時都能及時發現,迅速處理,不留后患。
2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整合模式
原培養方案中生產實習設置在本科的第7學期,畢業設計設置在第8學期,兩個實踐環節互不干涉。電類專業本科的生產實習基本都設置為4周,4周的實了參觀以外就是安置到實習單位現場實習。而畢業設計在第8學期,共16周。學生每年3月份開學開始選畢業設計題目,這與就業產生沖突。面對此問題,針對電類專業應用型本科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特點,把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整合起來,讓學生在第7學期生產實習階段把畢業設計題目就確定下來,讓學生在實習中帶著畢業設計任務去實習,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實習的興趣和目的性。在這樣背景下,我們提出將電類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整合優化的培養模式,結合相應教研課題,對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整合模式進行了探索,具體如下。
(1)以集中和分散的方式進行生產實習。目前,生產實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集中實習方式,就是針對還沒有聯系到實習單位或者還沒有簽約工作單位的這部分學生,這部分學生由系里相關指導老師帶領到事先聯系好的實習單位去實習,目前這種實習的學生相對較多。另一種方式是分散實習方式,就是個別學生已經和聯系好的實習單位簽訂了頂崗實習協議,對于這部分學生,學院給與充分支持。學校指導老師和企業工程師可以共同作為畢業設計的指導者,學校老師可以作為理論指導者,企業工程師可以作為實踐指導者,這種方式較好地將教學和生產有機結合。
(2)以就業為導向,在實習單位確定畢業設計題目。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相關企、事業以及科研院所聯系實習單位。支持學生在實習期間到這些實習單位進行現場實習或短期培訓,以增強實習的針對性。為學生的頂崗實習項目和畢業設計題目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結合創造有利條件。在實習中,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現場兼職指導老師,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或參與開發相關項目,確定畢業設計題目。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準就業”的角色認清自己到底適合什么工作,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習方式充分結合就業崗位的要求,也為就業奠定了基礎。
(3)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實現畢業設計選題。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培養學生的專業崗位技能和綜合技術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經過探索研究和實踐發現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是整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模式之一,將畢業設計的選題設置到生產實習中,讓學生去思考、挖掘要解決的實踐問題,提出操作性和實踐性可行的畢業設計題目。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盡早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同時也可實現校企雙贏,提升合作層次。
(4)緊密結合教師科研,真題真做確定畢業設計。結合教師科研選擇畢業設計題目,更具有實踐性和設計背景意義。通過教師科研可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適應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熱情。若這些課題來自企業生產實際,實戰性強,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5)由學生自己申報設計題目。這些題目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及預就業崗位選擇,因而設計熱情會更為高漲,能促使學生主動接觸社會,提高社會交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自主擇業能力,為其順利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3整合模式的實踐
整合方案與傳統獨立教學模式并不沖突,實際上這兩個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有很多共性,而且相輔相成。我們通過靈活的教學安排,兩個方案進行并存。整合之后,畢業設計布置任務提前到第7學期,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一同進行。實踐表明生產實習可以為畢業設計收集必要的資料,在企業中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比在校內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有更加豐富的體會,寫出的論文內容更加實際,有企業的監管,畢業設計的質量有了保證。學生無需分心考慮就業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完成并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緩解了畢業設計與就業時間沖突的局面,有利于學生適應不斷提前的就業現狀,有利于學生主動、順利地進入人才市場。本文提出的整合模式解決了傳統模式(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分開進行)的僵化和古板,其強調的是將二者互相滲透和積極融合。在兩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共同點、相容性的基礎上,將它們的教學活動變成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環節來開展。使其相同或相似的過程、角色重疊或重合的部分,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讓兩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都能夠實現或更優。本學院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和通信工程兩個專業已與摩托羅拉工程學院、北京圖靈開物、大連東軟培訓中心等多家單位合作,建立了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實現了校企合作。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聯合辦學為載體,搭建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平臺。目前,簽署了13份校外實習基地的實習及建設協議書,與實習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在生產實習過程中,我們讓學生在校內實習基地中完成創新、創業及工程過程,讓學生完成從立項到產品推向市場的全過程。目前已經組織了兩屆的部分學生到相關企業去實習,在企業實習的同時做畢業設計通過初步的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畢業實習過程管理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最大難點,實習過程能否管理到位直接決定了畢業實習質量高低。而高職院校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實習單位分布過于分散,在指導力量、指導時間、指導方式和手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也因工作任務而忽略了實習的學習任務,這些因素容易造成畢業實習環節成為學校管理的最薄弱環節。
1.2專業所學與崗位所需不匹配
教師的觀念中仍然大量存在沿用本科教學模式和知識體系,了解高職生在企業崗位中的具體應職應崗能力的教師比例較少,具有培養高職生有效形成應職應崗能力的專業教師更為缺乏。學校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合理,也使得學生難以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學生專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所需仍有較大差距。
1.3國家相關政策落實率比較低
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對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實習方面作出了規范性的引導,對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相當多的規定和政策沒有落實到位。一是畢業實習中的企業、學校、學生等法律主體關系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二是主體之間的權利和責任規定不明確,界限模糊。三是在相關規定中缺少具有明確強制性的條款,法規常變異為“倡議書”。四是調節工作不力。政府部門之間缺少配合,發揮作用不明顯。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對各方的參與缺乏約束,對各方應切實承擔的責任缺乏激勵和監管制度,對參與各方的利益關系也缺乏平衡機制。
2畢業實習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企業缺乏參與實習的內驅力
除了大型企業對新員工有專門的上崗培訓外,中小型企業基本上都在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不愿意也沒有能力對新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因為這方面的投入相當于提高了企業的成本,短期內實習生又不能給企業帶來明顯效益;另外,如果企業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培訓實習生,形成勝任工作崗位的能力后,部分實習生卻會選擇跳槽,這對企業來說,相當于給其它企業培訓新員工,甚至可能是為企業的競爭對手培訓員工。在勞動力供給大于企業需求的情況下,企業寧可招聘有工作經驗的老員工,也不愿意招收實習生。因此,企業就缺乏對實習生進行高質量培訓的動力,而高職院校畢業實習環節的教學效果如果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將得不到保障。
2.2學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實習時間至少在半年以上,分布地域廣,實習單位多,又多在中小型企業,學校教師現場指導的機率極大下降,一般通過現代通訊手段聯系指導,再加上辦學規模的擴張,師資力量的緊張,教師指導的學生數多,而且教師在校內的教學任務繁重,專任教師大多數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對遠在外地的實習生指導工作往往被忽視;而學生處于企業中,接受的是企業制度的約束,完成的是企業的生產任務,所以,實習生在這期間不太愿意再接受學校的管理約束或以應付的心態對待學校的管理,這往往導致學生管理制度在管理畢業實習工作上失去效力。
2.3學校與企業缺乏深度融合
第一,校企雙方沒有找準利益結合點。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校企沒找到對兩方都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標,學校主要希望解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難度,企業接受學生實多是希望為此能夠帶來勞動成本的降低,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共建、開發教材等方面開展真正有深度的合作確實存在現實難度。第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機制。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已經得到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校企合作的水平也是評估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從目前來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都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政策體系,所以校企合作表面上雖然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存在的風險還是不容小覷的。第三,校企沒有形成可靠的工作機制。政府、企業、職業院校三方至今未找到一個可靠并有效運行的工作機制,無法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和利用,無法發揮整體合力的優勢,導致出現各方都有意愿卻又各自感嘆獨枝難秀的局面。政府部門對職業院校用行政指令指導,讓學校感到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壓力;政府部門對企業優惠政策的力度并未引起企業的興趣,又讓企業感到社會責任的壓力;反過來學校的期望和企業的現實又讓政府部門感到壓力和無奈。
2.4中介組織作用發揮不突出
行業協會除了為協會成員提供服務外,還通過制訂并監督執行行規行約來規范行業行為。行業協會居于社會和政府之間,一方面在政府監督下協助政府管理行業成員,另一方面代表行業成員的利益對抗侵害成員利益的行為,同時加強政府和協會成員間的溝通和協作。行業協會與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但職業院校通過加入并利用行業協會這個媒介,實現與企業高質量合作的并不普遍。
3解決畢業實習問題的制度對策
3.1建立完善的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但存在明顯不足。在修訂和實施過程中,尤其在法律制定的技術上要特別關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效力級別、層次以及內容上完整性、協調性和適用性。盡量減少以政策性文件代替法律,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政策性文件在職業教育領域所起的作用往往大于相關的職業教育法律,并且成為指導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的規范性依據。但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特定的規范性、強制性和國家意志性,應該盡可能地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不是多變的政策性文件。只有及時地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才能推動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和滿足改革的客觀需求。完善地方法規,落實條款,才能真正起到推動職業教育的作用。2009年,全國首部職教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以下簡稱《促進條例》)出臺。在《促進條例》的推動下,截至2011年年底,寧波各職業院校與1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在路徑、方式、內容都不斷創新,原來合作培養為主,合作育人,現在已經變成合作就業、合作創業,校企合作形式也多種多樣。”陳文輝說,寧波市把校企合作作為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的突破口。經過努力,現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導、院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的“四位一體”校企合作發展機制,為寧波職業教育繼續在高位發展奠定了基礎。2011年,寧波政府推出了《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實施辦法,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寧波校企合作進入立法深水區。寧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也實現了五大轉變:一是由學校主動轉變為校企互動;二是由校企雙方合作轉變為政府部門、學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多方協同;三是由“求企業合作”轉變為“為企業服務”;四是由學校“關門辦學”轉變為“開放辦學”;五是由松散型合作轉變為緊密型聯盟,構建起服務型職業教育體系。像寧波這樣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法規建設經驗,應該得到全面推廣。
3.2修改稅收政策
目前,國家未有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稅收方面的法律性文件。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了《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107號),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企業支付實習生報酬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7]42號)這兩個政策性文件,對具體稅務優惠政策和操作辦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調查發現企業一般都沒有實施,規定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引起企業的重視,甚至一些企業根本就不太清楚有這樣的優惠政策,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稅務部門、學校、企業都要廣泛宣傳和落實這些優惠政策;國家還要在調查的基礎上,盡快修改稅收政策,提高企業持續參與畢業實習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3.3完善實習合同內容
高職院校實施畢業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建立在學校、企業、學生及家長三方確認的聯合培養合同的基礎之上,盡量保證實習崗位與學習專業的相對一致性,實現工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避免工學脫節;要保證學生的實習工作不違反國家《勞動法》;要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確保三方認真參與人才培養工作,讓三方共同找到一個真正合作的利益切合點。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畢業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發展。在國家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先在實習合同上尋找比較可靠的保障性制度,以便為畢業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2010年西北蘋果生產可謂多災多難,生產形勢是嚴峻的,但隨著產業產業鏈條的完善,全國栽培布局的優化,國際國內經濟回暖,蘋果的銷售仍將陽光燦爛。
一:西北蘋果疾病區受災范圍之廣,程度之重為近年之最,使蘋果的產量和質量均受到較大影響。今后蘋果主產區災害性天氣發生比較頻繁,4月13-15日花期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早春凍害和降雪天氣,山西、陜西、甘肅為主的西北蘋果產區有的地方溫度降到-4℃以下,而蘋果花期可耐低溫為-2℃,導致蘋果座果不良,有個別地方管理較差,權勢過弱的園區座果僅及正常年份的30%左右,即使座果較高的果園,由于前期花受凍,大多是晚開的及腋花芽座果較好,由于這部分花養分積累不足,花芽本身質量差,所結果實先天性不足,生長較緩慢,表現怕長現象,6月3日陜西渭北及山西運城等蘋果產區,出現強對流天氣過程,普降冰雹畢業論文格式,蘋果遭受冰雹襲擊,大批蘋果套袋被打落,損失慘重。6月17日甘肅靜寧縣蘋果產區遭冰雹襲擊,雷大、余灣、李店等鄉鎮局部受災,蘋果品質受到嚴重影響,殘次果大增,商品率將大幅下降。
二:沿海蘋果產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老果園大批被淘汰,總產量下降,為西北蘋果銷售騰出了空間。近年來,我國沿海的山東、河北、遼寧等傳統蘋果產區,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果園的老化導致蘋果種植業呈現萎縮狀態,栽培面積在逐年減少,為西北蘋果業的崛起假造了市場空間。象山東省蘋果栽植面積全國最大,1993年栽培面積達572.3千公頃,到2008年調減到276.3千公頃,有一半以上的果園被挖除,河北省1996年栽培面積達384.8千公頃,到2008年減少調減至243.8千公頃,挖除1/3以上,遼寧省1996年蘋果栽培面積達261.4千公頃,到2008年減少到144千公頃,減少一半以上,栽培面積的減少,勢必影響產量下降,導致我國蘋果供求關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是近年來我國蘋果市場回暖,銷售形勢好轉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冷藏業的快速發展,使蘋果的供應期得到有效延長:隨著果業的發展,果區資本積累的增加和冷藏技術的逐漸完善,近年來在我國蘋果產區,冷藏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貯藏規模擴大,貯藏能力增加,有效貯藏時間延長,以往土窖貯有的在翌年5月1日前后就要清空,耐冷藏蘋果則可供貨到翌年7月份,貯藏供應期的延長,可有效的緩解市場的銷售壓力,促使了市場銷售形勢的轉變,使蘋果“賣果難”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象甘肅省將發展冷藏業作為扶持蘋果產業的重點,自2001年開始每年投資5000萬元,對冷藏庫建設等蘋果產業關鍵環節進行補助,,促進冷藏業的發展,以培育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四:出口形勢看好:隨著蘋果栽培重點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過去大形勢的影響,自2009年下半年,我國蘋果出口形勢開始好轉畢業論文格式,特別是鮮果出口有大輻增長,拉動了整個蘋果市場向好發展。
五:2009年度良好的銷售業績,刺激了蘋果市場向好發展:2009年度經營蘋果銷售的企業和個人均賺的缸滿盆溢,這種情況自2006年后,基本上蘋果市場開始平穩,以前大起大落的銷售形勢沒再出現,這充分說明,我國蘋果產業的調整已見成效,供求關系已趨于新的平衡。2009年度蘋果經銷商的贏利,將促使社會上更多的閑散資金向蘋果流通流通領域轉移,預計今后蘋果的銷售仍將保持良好勢頭。
六:自然災害導致南方水果大減產,使蘋果市場空間增大:今年我國南方自然災害頻繁,西南地區春早期間持續時間之長,范圍之大歷史罕見,夏季暴雨襲擊頻繁,危害之重近年少見,對南方果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南方水果減產,使得市場供果總量減少,相對的使蘋果銷售市場空間增大,對今年的蘋果銷售是非常有利的。
一、引言
1992年美國Indigo發展研究所首次提出生態工業園(Eco-IndustrialPark,EIP)概念以后,生態工業園已經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我國自1999年啟動生態工業園區項目以來,形成了一批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包括廣西貴港(制糖)、廣東南海、包頭(鋁業)等,這些園區試圖探索出了我國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本文主要從中外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上來探討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中的問題,促進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
二、中外生態工業園區管理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的生態工業園區都有自己的特點,這里主要介紹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的特點。同是,也介紹了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自己的發展特點。
1、國外生態工業園區管理模式的特點
美國是首先提出生態工業園區概念的國家,美國可持續發展總統委員會(PCSD)組建了生態工業園區特別工作組,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美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門,包括城市政府、城鎮政府或它們的開發組織、地方經濟發展公司、私人產業和其他的社會組織。生態工業園區具體管理上涉及物業管理者和社區管理者兩個管理主體。管理實踐中,物業管理者和社區管理者各司其職,但由于物業管理公司的優先關注園區投資者的利益,而社區管理機構關注的則是整個社區的健康發展和各個成員單位的利益。為協調不同主體的利益,一些生態工業園區在組織建設時,通過物業管理和社區管理機構互設代表來解決這些問題。物業管理者多為生態工業園區的開發者,主要是保持生態工業園區的商業績效,保持園區的穩定以及園區對于進駐企業的吸引力,同時,為社區和進駐企業提供一些具體的服務;社區管理者是維持社區企業的凝聚力,主要是溝通企業間的創新性項目,有效利用社區內企業的資源,降低社區內企業的成本等。
歐盟是生態工業園區的發源地,丹麥的卡倫堡共生體系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工業園區。歐盟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得到歐盟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歐盟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可分為規劃建設與自發形成兩大類。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系是自發形成的典型案例;荷蘭、芬蘭、法國、英國等歐盟國家則采取政府規劃方式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同時歐盟各國民間規劃方式也逐漸成為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主要力量,在民間規劃中,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門以及科研部門不占主導地位,只承擔間接管理、協調和咨詢服務等職責。民間規劃方式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需求以及市場形勢靈活地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歐盟各國居民的環保意識高,也積極投身到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管理中。可以看出,歐盟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多元化,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多由融資方組成,但它們很少參與園區內部管理,當地居民正逐漸參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派出代表參與園區內部管理。
日本從1997年就開始規劃和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并把它作為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日本生態工業園區在園區管理和運作模式上形成了產學官一體化的模式,建設以地方自治體為主體,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輔助和管理,企業、研究機構、行政部門積極參與。日本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管理主要由環境省和經產省共同負責,實行雙重管理制。環境省負責廢棄物的合理處理工作,而經產省主要從產業方面進行管理,負責對可回收資源的管理工作。日本政府對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進行直接的財政支持或補助的力度不夠,因此,日本的生態工業園區由民間自主投資、自己經營。日本兩個發展最好的生態工業園區都是民間自主投資、自主經營。例如,藤澤生態工業園區由EBARA公司獨立投資和獨立經營,整個園區由EBARA公司擁有和管理,所有的廢物交換都在EBARA公司下屬企業之間進行,整個流程為EBARA公司所管理。
2、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情況和管理模式
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項目雖然起步較晚,但這些園區試圖探索出我國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打造出新型工業化及生態工業示范基地,樹立了循環經濟典范。
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的宏觀管理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環保部門進行管理。2006年9月1日起,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將依照相關標準進行建設、管理和驗收,三年內發生重大污染事故和企業超標排放的工業園將不會被驗收。“生態工業園區標準”是指《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和《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加強環保工作的統一監督和管理,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的透明度,加強國家和各地環保部門和監察部門對環境執法的行政監察,對生態循環工業園區的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在園區的微觀管理方面,園區建設完成后成立園區管理委員會來管理生態工業園區,園區管理委員會一般隸屬于園區所在的市區,園區管理委員會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大多采用“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依托重點企業在園區成立循環經濟聯誼會的形式推進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園區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發揮政策優勢,完善政府的服務職能,制定發展政策和規章制度,培育共同的組織文化;其次,發揮“第三方”的功能,協調企業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充當企業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最后,制定總體發展方案,進行積極維護和管理。例如,廣東南海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是由佛山市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管委會和佛山市南海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有限公司來管理,園區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處理園區的日常管理工作,園區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招商工作和園區經營。
三、中外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比較研究
從以上內容可知,決定運行那種管理模式,取決于政府、企業、居民等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協調,因此,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來比較國內外園區的管理模式的差別。
1、政府在生態工業園區管理中的角色比較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尤其是在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園區的管理中的角色卻不一樣,在美國、歐盟和日本政府在園區的管理上主要是宏觀層面的管理。美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門,包括城市政府、城鎮政府或它們的開發組織、地方經濟發展公司、私人產業和其他的社會組織;歐盟各國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門以及科研部門不占主導地位,只承擔間接管理、協調和咨詢服務等職責;日本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以地方自治體為主體,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輔助和管理,企業、研究機構、行政部門積極參與,形成了產學官一體化的園區管理和運作模式。在園區的微觀管理中主要是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個人。
我國政府在園區的管理上既有宏觀層面的管理,也有微觀層面的管理,管理部門在協調企業利益和企業與社區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許多企業對自己的原料來源、數量、性質、能源的種類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種類和數量存在著一定的隱瞞,使整個生態園區的管理和資源協調不夠透明,這種管理組織上的缺陷導致生態工業園區的運作存在不少問題。園區管理委員會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管理效率不高。同時還要充當企業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的功能,政府在園區的管理中扮演了幾個角色。
2、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的比較
生態工業園區管理主體決定于園區管理模式。如企業自發形成的生態工業園區,其管理主體一般由各企業派出代表組成管理機構,同時配合當地政府協調各種公共事務。注重企業的利益。由政府規劃的生態工業園區,其管理主體一般是當地政府,在企業間出現矛盾時,政府處在中立位置協調矛盾,比較注重當地公共事務的管理,強調整體規劃和環境保護。
國外的生態工業園區既有自發形成的也有政府規劃的,園區的形成方式多樣,園區的管理主體也呈現多樣化。美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門,包括城市政府、城鎮政府或它們的開發組織、地方經濟發展公司、私人產業和其他的社會組織;歐盟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多元化,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多由融資方組成,但它們很少參與園區內部管理,當地居民正逐漸參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同時派出代表參與園區內部管理;日本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以地方自治體為主體,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輔助和管理,企業、研究機構、行政部門積極參與,形成了產學官一體化的園區管理和運作模式。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包括政府、投資方、社會組織、企業、當地居民,管理主體多樣化。多樣化的管理主體有利于根據自身需求以及市場形勢靈活地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活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保證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和居民的參與園區管理和和建設的積極性,較好的協調了各方利益,提高了整個園區的管理績效。
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主要是由政府規劃建設的,在園區的建設和管理上采用“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依托重點企業在園區成立循環經濟聯誼會的形式推進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各級政府和環保等主管部門主要在編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方面給予指導,從政策、資金和技術上予以支持。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主要是政府,有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參與,但是參與度比較低,居民基本不參與園區的管理。可以看出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比較單一。單一的管理主體,沒有企業和居民的參與,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都不高,園區的管理績效不高,各方利益協調困難,加上管理部門在協調企業利益和企業與社區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生態園區的管理和資源協調不夠透明,這種缺陷導致生態工業園區的運作存在不少問題。
四、結論
通過上述對國內外生態工業園區管理模式方面的比較,認識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對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管理有不同的影響。歐盟的一些研究表明,由公共部門計劃創建的生態工業園區對市場的反應靈敏性不高,且規劃成本過高。國外的生態工業園區政府在園區的管理中主要是宏觀層面的管理,不對園區的微觀層面進行管理,而且,國外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主體多樣,尤其是企業和居民參與到園區的管理中,發揮了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園區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政府既參與宏觀層面的管理,同時也參與微觀層面的管理,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行政色彩過濃,企業、居民等其他組織和個人在園區的管理中參與度不高,管理主體比較單一,沒有發揮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因此,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不但要繼續發揮政府的作用,同時也要吸收更多的和園區相關的組織和個人參與到園區的管理中,促進我國態工業園區更加高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文娛、鐘書華:美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2]王志華:工業園的發展終結——生態工業園[J],科學與管理,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