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4: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文關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關懷對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除了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外”,更應當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里接受熏陶,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的陽光,以此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為學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多元化的社會,因此信息獲取的途徑也是多元化的,這就使教師不再擁有知識上的“絕對權威”,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應走下“神壇”,由課堂的灌輸者、領導者、訓練者變為課堂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以恢復平民色彩;也應當認識到相對于文本,教師與學生同樣是習得過程的參與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師生應一起審美、品美、賞美、共同探討生命價值、哲學精神、人文關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培養學生獨立體驗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側面解讀。增加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教學環節。實現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平行交談,真誠溝通,民主協商,甚至共同成長。這種平等對話也是師生雙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是相互信賴氛圍下的啟迪,也只有這中種平等對話才能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為底蘊,尊重個性意識,珍視獨特體驗,享受審美情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基于讀者生活閱歷,思維品質不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文體理解有很大差異。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應尊重讀者的個性和主體意識,打破標準答案“一元化”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體會,抒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篇,大多文質兼美,提升審美境界;“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如在教學中多采用對比性教學,換位思考法和歷史再現法等。讓學生自覺地走進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讓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個性人格和審美情趣。
三、讓課堂充滿詩意,讓人文旗幟高揚
讓課堂充滿詩意,就是讓語文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像詩一樣蘊含豐富,像詩一樣意境優美,像詩一樣充滿想象和創造。一言蔽之,讓人文的旗幟高高飄揚。
詩歌,是情感的精靈。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激情飛揚的情感磁場,就會有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劇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動之處,在這部分我和同學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讀,當讀到“我已經懂得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時,音樂《懂你》緩緩響起,學生的眼中噙滿淚水……。在音樂結束后,我問大家讀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說出了他們對母愛的詮釋和對人生的感悟。讀人也就是讀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它發自內心,難以忘懷。詩歌,是美神的種子,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優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審美空間。教學《音樂就在你心中》要求從不同的音樂中體味不同的意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時,深情朗讀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在詩意的引導下展開想象,在異度的審美空間飛翔。
詩歌,是靈感的造化,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想象的飛越,就會有創造的火花,如古詩賞讀課,可以引導學生為詩配畫、配樂、編配美麗故事,以開啟學生的想象力,點燃學生思維中創造的火花。
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有激情的燃燒,有審美的空間,有想象的飛躍,有創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幟高高飄揚。
四、召喚人文意識,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關懷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共有注冊護士841名,本次試驗選取呼吸內科病房、心內科病房、重癥監護病房、骨科病房、胃腸外科病房、兒科病房、消化內科、眼科病房等8個病房的護士進行試驗,每個科室內隨機分成2組,人數均等,一組為對照組,不接受任何措施,另一組為人文關懷試驗組,給予一定的人文關懷措施。8個科室共計218名護士,護士工作年限為:1~5年67名,占30.73%;6~10年82名,占37.61%;11年及以上69名,占31.65%。性別:女性210名,男性8名。年齡21~51歲,平均(27.65±7.01)歲。職稱:護士72名,護師102名,主管護師44名。2組護士的年齡、性別、職稱、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正式注冊的在職臨床護士在本科室工作1年以上;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進修或輪轉科室的護理人員。
1.2方法
1.2.1定期進行人文知識講座
結合本院實際情況,每月開展一次人文知識講座,請知名大學的教授或者社會學者就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展開講座,普及人文知識,使平日在醫院工作的護士了解更多的社會現象,學到更多的專業之外的知識。
1.2.2開展心理咨詢
針對護理工作要求高、壓力大,年輕護士多是獨生子女群體,抗壓、抗挫折能力差以及各醫院護理隊伍中普遍存在的臨聘護士比例逐年增大,隊伍穩定性差等因素,護士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影響護理工作成效。為此,護理部特意聘請心理咨詢師為護士提供咨詢治療,并設立心理咨詢熱線,保障護士的隱私,讓護士可以有一個傾訴平臺。同時,鼓勵護士自發成立關懷小組,小組內設立心理觀察員,及時與護士長溝通小組內成員情況,并請咨詢師為其治療。
1.2.3增加學習交流的機會
本院與多家醫院達成合作協議,選拔優秀護士到其他醫院參觀學習。由護理部工作人員親自參與設計參觀學習日程,安排合理,學習內容豐富,活動的開展對本院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工作有著深刻的意義,回院后護理部舉辦專場的護理見聞交流會,交流的護士進行匯報,與護士分享見聞。開設網絡學習課程,使護士們可以在家中接受護理學習教育,并與本市醫學院校繼續教育學院協商,促進學分互認制度。加快職稱的提升,為未來的規劃提供幫助。
1.2.4護士長微笑式管理
(1)每天早上護士長與每一位護士問好,并且面帶微笑。(2)提前1周排班時,考慮護士自身情況,有需要的護士提出調班申請時,盡力滿足。(3)在保障工作正常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允許在排班之后,因臨時情況請假。(4)處事公平,發生糾紛時,保護護士合法權益,獎金分配透明。(5)時刻注意尊重護士,在業務工作中多指導鼓勵,少批評命令,對護士作出的工作成績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6)每周在晨交班時抽出一定時間,由護士提出對科室提出不足,并就問題一同討論。(7)在科室管理中注意觀察護士的長處或優勢,安排與其特長或能力相適應的科室管理任務,并授予相應的權力。
1.2.5保障護士權益,滿足護士訴求
成立由護士組成的護士維權小組,當工作中遇到糾紛時,協同護理部領導,護士長一同處理,增加護士自己做主的權利,使護士們可以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1.3評價標準
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工具采用衛生部根據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問卷及優質護理服務等政策文件修訂的《護理人員體驗與滿意度》問卷,該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966,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計5、4、3、2、1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及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團隊協作、本職工作、職業生涯展望等維度上均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對照組離職率15%,試驗組離職率9%,離職率下降6%;對照組患者滿意度91%,試驗組患者滿意度94%,患者滿意度提高3%。提高對護士的人文關懷后,有效地提高了護士對本職工作的滿意度,增強了工作合作,降低了護士離職率,患者滿意度相應提高,均說明增強對護士的人文關懷對護理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討論
3.1人文關懷提高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
護士是一項辛苦的職業,除了需要基礎扎實的業務技能,還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敏捷的思維和應急處理的能力等,繁重的工作及社會輿論都無形地增加了護士的壓力。近些年,護士離職率逐年增高,這與護士得不到足夠的人文關懷有關。本試驗通過多種措施增加對護士的人文關懷,1年后,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升,離職率也相應減低,不僅有利于護士隊伍的穩定,也促進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3.2降低護理差錯發生率
提高對護士的人文關懷后,護理差錯發生率明顯下降,這可能與增加人文關懷后,護士對工作的認可度增加,工作熱情提升,進行護理操作時更加認真,對患者十分負責,這也充分證明了加強對護士的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降低護理差錯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對患者的傷害,減少臨故的發生,最終可以促進優質護理的開展。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將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論觀點Ⅲ與科學思維分析方法相結合。康德認為抽象的概念只有與現實相關聯,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認識與客觀事物是通過經驗性的認識聯系起來,可通過認識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圍,來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組成成分。我們借助這一觀點,從回顧護理人文關懷的起源、界限和范圍人手,借助文獻進行概念分析。參考科學思維分析法的定義將概念分析法界定為:把復雜的。概念運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稱、歷史、結構等)暫時分解為簡單的部分與要素,逐個加以分析,呈現出概念的內涵(本質特征)及外延(組成成分),以精確把握概念的本質和規律的方法。
二、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哲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是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學科的具體運用。為把握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征,須追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
人文關懷是一個哲學范疇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8ance)運動,使人文主義的內涵得以彰顯;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學家們一直探討的終極關懷(ultimateconcem)問題。用德國哲學家蒂里希的話來說,終極關懷就是“人類無限地追求那無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終地、無條件地、極其虔誠而熱情地對代表無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對無限、永恒、自由之物給出了解釋,即哲學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和新存在,與神學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紀的西方社會,由于人們長期受教會的束縛,對人的自由與平等產生了無限的向往與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運動,主要倡導人文主義思想,即否定神權,提倡人權;揚棄神性,謳歌人性;反對禁欲,呼喚人情。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解釋來講:”通常謂之’近代‘的這段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見解和中古時期的思想見解有許多不同,有兩點最重要,即教會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說: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終極關懷的對象由上帝轉化為人自身。由此可見,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堅定人自覺的信念,人自主的尊嚴和自我的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會突顯出來。”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才具有人文關懷[7](humanisticconcem)的本質屬性,也正如梁實秋先生在其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里給出的”人文主義“3層含義[8]:①人文學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義、人本主義;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來,此時人文關懷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學科的文化知識、具有”人權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愛“的人文或人道主義思想。
人文關懷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終極關懷的內容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如:現代社會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得以豐富,工具理性過度膨脹,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人們開始呼喚人性的慈善與崇高,去愛護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與動植物,這時終極關懷轉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以”人與自然、與弱勢人群關系和諧“充滿著人道主義內涵的關懷特征;到了后現代社會,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雖具有了保護自然與動植物的理性意識,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難以控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理論開啟了人們的思想,人們開始反思自身存在價值,呼喚人性的自然情感,終極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以”人與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為本的發展階段,體現出人際間具有超越性內涵的人性關懷。因此,無論神靈、人類社會,還是動植物、自然界,人文關懷的目的就是要體現萬事萬物的相依共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整體,并在相互關系中達到和諧相處,促使人全面完整的發展。
三、護理人文關懷內涵的研究現狀
3.1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特征
現代護理學誕生于西方社會,雖然那時沒有明確研究護理”關懷“(caring)的概念,但與護士、護理和護理職業等相關的英語里主要有3個基本詞匯:nurse,肌rsery,nursing。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3個基本涵義:①從業人員以女性為主,主要承擔照顧兒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悉心關懷及其專業性和附屬性,必須經過訓練且掌握一定技能的專業人士,特別強調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緣或法律關系的親密關懷,擔當、接受與分擔父母般撫育與照顧的責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層含義中始終貫穿著護理學生命關懷的理念與行動(takecare.),并永恒不變、超越時空、超越歷史及超越感性地滲透在護理的專業性、附屬性及以強護弱的”母愛“情懷之中,體現出護理學一開始就是以”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為本、承擔著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作用,因此,護理學的本質是護士對弱勢人群的悉心關懷,我們可視為護理一詞最為原始的定義。但這里沒有提及”護士自身的生命價值“。
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后現代時期正式提出來的。受當時哲學存在主義與現象學思想的影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學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在此影響下,護理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專業價值、地位及研究領域等內容,美國護理理論家Madeleinekininger與JeanWatson鑒于她們豐富的人類文化學與精神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價值觀,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性關懷的發展階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首次應用了人文關懷(humanca咖g)這一詞語。她將哲學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內涵之中,揭示了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包含著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
她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懷人的意愿、意識或責任,并在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態度“”。她還將護理人文關懷的特征概括為情境性、關系性與專業性3個基本方面。
可見,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屬性就在于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理論家kininger貝0以人的文化特征為出發點,提出了跨文化的護理理論,為實現護理人文關懷的終極目標搭建了堅實的系統框架。
3.2護理人文關懷的鑒別特征
護理人文關懷(humancaring)與哲學人文關懷(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人文關懷的共性,體現出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
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就英文語義來講,主要區別在于“concem”與“caring”兩個詞語的不同意義。
它們雖然都源于對他人的擔憂與責任[,但它們所關懷的對象不同、兩者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不同、關懷者所具備的品質特征也不同。哲學人文關懷是把全人類的生存與福利狀況放在首位,不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關心處于某種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勢群體的高尚行為;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將具體人所憂慮之事放在心上,與護理對象之間關系密切且經常接觸,是一種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家人的超越關系,是自愿地關心處于某種弱勢狀態下的個體需要,主動交流并伴隨賦有同情心的專業。
護理人文關懷與普通倫理關懷(ethicalcaring)相比,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講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懷關系。不同的是普通倫理關懷的關系雙方是一種保持著社會距離的平等關系,而護理人文關懷則是一種超越距離的專業關系,護患之間雖是陌生人,卻由于護理對象的相對弱勢而必須依據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起具有責任意識的超越性關懷精神。另外,普通倫理關懷可以單獨解決個體所面臨的具體問題,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必須從整體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處某種問題的根源,協調各種關系,如醫患關系、家庭關系等,共同達到個體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護士與醫生的關系已不是單純的附屬,而是相互監督共同維護患者整體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護理人文關懷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專業性,護士必須是經過訓練認識到人文關懷的價值,具備一定的溝通、理解與幫助人的人文關懷知識、技能與修養的專業人士。
護理人文關懷也不同于以往護理內涵中的生命關懷(caring),主要區別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護士能夠用普通人這個比較中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會特征,又具有生物學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時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弱點,護士應該具有一種職業特質,能夠寬容并耐心地關懷他們,體現出護理職業最具人情昧的內涵;其次,護士能夠用整體人這個社會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從多個角度思考患者的處境及影響治療的因素,最終效果要落實到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目標上,以及改善、促進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上。綜上所述,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與哲學人文關懷共同的研究對象,即弱勢群體,又具有與普通倫理相似的特征,即關懷個體需要;既具有護理學起源時護患關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醫護關系的合作特性,同時又必須具有職業本身的專業特征。
四、護理人文關懷外延的研究現狀
自護理理論家Madeleinekininger與Watson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以來,引起了其他學科人士及護理學者的爭論,也引起了后繼學者的研究興趣,她們從不同的角度與側面探討與完善了護理人文關懷的概念構成,就目前文獻研究所得可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關懷的護理理論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論中集中體現了對護理對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視。她在對日常行為的觀察中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有別于己的群體里生活會反復表現出行為上的差異,而護士卻對影響兒童行為的文化因素缺乏認識與理解,她因而產生憂慮并開始探索關懷與文化的關系。結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關懷體驗,需要不同的關懷表達方式;我國學者張衍珍根據臨床經驗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有不同的解釋方式[15];學者黃秀娟也從護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問題時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由此可見,護士關懷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價值觀與活動方式,才能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對患者和家庭都有益處的關懷表達方式、解釋方式與處理方式,才能協助、支持與幫助其他個人或群體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以及健康狀況,達到整體人的健康。總之,對文化因素的理解是護士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幫助的基礎,也是護士具備專業素質的基本條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
這一觀點是理論家Watson鑒于自身的價值觀、信仰以及對生命健康與康復(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觀點,是存在主義現象學思想具體運用于護理人文關懷實踐中的體現。她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的尊嚴,都希望自身獨特的價值與潛能被認可。那么,護士作為人文關懷者的目的和責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過與患者的互動,幫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喪時認識到他的生命存在價值,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整體上的和諧,從而提高他的生存質量。實現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護士具有職業道德體驗:正如我國護理專家李小妹所言,“人文關懷是在特定的時間與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精神體驗的一種道德法則,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人格得以升華。”王菊吾也深刻地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倡導人類尊嚴為目的道德觀念。”賈啟艾概括出人文關懷的核心是關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嚴與權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將人文關懷界定為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發展。然而,擁有這一理念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義-利他的價值觀念或職業道德觀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與希望;能協助患者恢復健康并獲得自護能力;能促進患者生成“堅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價值”的精神力量。可見,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是患者從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護士專業素質的核心體現,更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的靈魂所在。
4.3表達護士的關愛情感
加拿大護理理論家RoachS認為人文關懷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種自然情感的表達方式。當人遇到某種特定的痛苦境況時,就會自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無形的聯結,牽動著內心而主動自覺地關心他人,這種情感超過了關心自己。這一觀點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的事例不謀而合,人有天賦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國護理學者劉玉馥也深有體會地講”護理人文關懷是護士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給與患者的情感付出;學者馬芳也曾闡述到護理人文關懷的實質是一種充滿愛心的人際互動㈨。由此,人的本性中這種同情情感的表達也是護理人文關懷者必備的素質特征:Roach認為護士應具備5大素質,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責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與勝任(competence)’圳,勝任中包括專業的知識、能力與經驗;英國護理理論家Brown還特別提出護士要分別具備個人與職業兩種情感素質,并將職業素質進行了具體描述,體現在觀察病情、展示知識、提供信息與實際幫助上;我國學者蘇菊芬總結經驗概括出護士的五心特征:即愛心、關心、耐心、細心與責任心洶]。由此,自然情感的表達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產生的內在動力,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另外,Roach強調這種自然情感的本質還是來源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價值觀的尊重。
4.4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
這一觀點的代表是美國護理理論家Benner和Wmbel,她們于1982年提出了人際關系應對理論,核心思想體現在幫助患者提高人際應對能力,護患雙方共同努力達到人際協調跚。
關于這一點,也是Watson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她特別強調人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場,只有在人際互動中才能產生能量,當人際關系達到協調一致時,能量才能釋放出來,雙方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
提出”人文關懷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與情景中產生互動,建立起一種秉持尊重原則的護患關系。“然而,達到這種協調關系需要雙方思想、行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為人文關懷者的護士必須具備注意、關心與尊重的個性特征;Watson還著重說明護士要具有人際溝通的藝術:對自己及他人要有關懷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種幫助信賴的關系;能促進與接受患者正性與負性情緒的表達;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為患者營造一個維護、改善與支持其健康的環境。由此可見,人際關系的協調是人文關懷的本質,是護理人文關懷實踐的基礎,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前提條件。
4.5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
美國護理理論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們的人文關懷理論中表述了這一中心思想,她們認為護士在實施關懷行動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據患者所需要的東西給予有目的的真誠幫助,讓每個具有獨特個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種幫助的時候恰倒好處地得到應有的支持、鼓勵與肯定。究其原因,每個人對關懷的認識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給予是達不到關懷效果的,有時會給人帶來煩惱洶]。所以,給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東西,才能達到人文關懷的終極目的。另外,人是一個整體,不能只考慮某一段時間的需要,要了解整體人的經歷與體驗,因此,關懷無時無處不在,所有人都在關懷(allpersonsarecaring)。這就要求護士能在任何時刻都保持與護理對象的互動,尊重他們,主動交流㈣;學者Autllier提到護士要把自己關懷他人的思想展現出來(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認識、情感、經歷、體驗與時間等;學者FelgenJ啪1進一步說明人文關懷要在互動中實現,如維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處境、和患者處在一起、幫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從上得知,只有滿足個體需要的對稱幫助,護理人文關懷才具有現實意義,護士專業素質才賦有了藝術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同,進而證實護士的職業價值。
1.1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手術室護士每天都在和各種各樣的患者打交道,從這個意義上講,護士工作也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醫院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特別是新聞媒體的聯系,對護理工作作出正面報道,以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促進社會對護士的了解。
1.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度營造出一種安全的內部環境,以制度管理人員,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各項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請假本,護士事先將要休息的日期登記在請假本上,護士長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影響手術進行,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安排休息。
1.3關心、愛護護理人員應從多角度對護理人員提供人文關懷,包括心理、生理及社會等方面。國內報道,護士抑郁發生率為25%~38%,而護士的心理健康影響著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管理者應充分重視護士存在抑郁心理這一現象,對護士給予更多的關心、愛護,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心理保健,實施人性化管理,減輕其抑郁傾向[1]。護士長以身作則,做好模范,對護士多關心、多愛護,并且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位護士,護士長不要隨意批評每一位護士,提倡多表揚、少批評,讓每一位護士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并且始終感受到自己是手術室的一份子,會被尊重,不會被拋棄。護士長要充分理解護士,了解她們的所思所想,進行換位思考,找準她們的個人內心渴求;積極發現護士身上的優點,及時表揚和鼓勵,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充分發揮每位護士的潛質。建立品管圈,充分調動護士的管理參與意識,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參與管理。生活上多一份關心和理解,如護士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護士長要耐心地對其進行思想引導,讓其將委屈吐露出來,以緩解心理壓力;在護士的特殊生理期,給予特殊的照顧,讓護士處處感受到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1.4有效利用手術室人力、物力資源,合理排班,幫助緩解護士工作壓力根據手術室工作的實際情況,實行彈性排班、新老搭配的原則,以強帶弱,對人力資源進行集中調配。適度的壓力感是調動人積極性的重要條件,但過高的超過人們承受力的壓力,則會降低活力和發展的信心[2]。因此,在特殊時段,特殊手術時,適當增加護士人數,有利于手術搶救及護理配合,減輕了護士工作壓力,緩解了護士的疲勞,既保證了患者安全,又充分體現了對護士的人文關懷。
1.5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相應防護措施護理是一門高奉獻、高風險的職業,護士職業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制定了一系列職業防護措施,并使措施具體化、常規化、并自覺遵守,加強自我保護。定期監測手術間空氣質量,保證符合質量標準。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麻醉機,減少麻醉氣體的溢出。接觸放射線者要做好自身防護,如鉛板、鉛衣、鉛眼鏡的使用等。提供各種型號的帽子和手套,及防止靜脈曲張的彈性襪。采用中心供應系統,比如氧氣、吸引器等,盡量購買國內外較先進的儀器設備,減少噪聲對護士的損害。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護士的健康與安全,更能讓每一位護士都深切感受到醫院對護士的真誠關懷。
1.6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激勵可以有效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對優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外出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號召大家向其學習,以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既要體現職稱,又要體現工作量和工作質量,還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責任、義務和待遇相結合。
1.7開展豐富的生活,陶冶情操,增強科室的凝聚力良好的群體關系和團隊氛圍能使護士產生歸屬感和信任感,激發護士們為團隊利益努力拼搏的信念[3]。關心護士的生活,豐富業余娛樂活動,開展趣味運動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操作比賽等。在三八婦女節、五一二護士節舉辦有意義的活動,年終及節假日以聚餐或聯歡的形式安排科室人員聚在一起,相互了解、交流和溝通,緩解由于工作繁忙帶來的心理壓力,使護理人員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適當地放松,陶冶情操,增進感情,同時增強了科室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建設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時代的強音,走法治化道路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的選擇,行政執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國的法治建設。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是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一國行政執法中人文關懷的程度就能夠表征一國法治化的程度。近二十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法治化水平依然很低,尤其在行政執法領域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行政法治水平不高,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行政執法中人文關懷的程度較低,在行政執法領域大量存在著野蠻執法,暴力執法,很多方面存在著侵犯人權,泯滅人性的情形。這與我國的法治建設背道而馳,極大的破壞了法治建設,同時也侵害了法律的尊嚴,違背了法律追求的終極價值——人文關懷。破壞了政府的形象,繼而破壞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本應具有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賴的良好的關系。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侵害。因此,我國應該高度重視行政執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通過立法、司法、行政手段來規范行政執法人員,使其時刻銘記在執法過程中要以尊重人權,關愛生命為首要價值追求。行政執法過程要充滿人文關懷。基于此本文在行政執法應體現人文關懷的基礎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實中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的成就與不足,對如何使行政執法中體現人文關懷作深入的探索以求些許有益成果。
一、概念解析
行政執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針對具體的事件,執行行政法律規范的專門活動。行政執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說認為行政執法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司法三類。狹義說認為僅指行政執法,本文采用狹義說。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①就閃耀著人文關懷的光芒。一般來說,人文的東西,主要是指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仰、審美、學問、修養等人的品性,它主要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因此,所謂人文關懷就是以人文尺度為標準而對真實的個人的生活的關懷②。
因此,所謂行政執法中的人文關懷,是指行政執法的全部過程需要吸收人文關懷的內涵,行政執法的主體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行政自由裁量權,把執法的過程變成為考慮相對人的主觀感受、尊重相對人的個體意志以及設置寬容、合理的行政程序,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服務。
二、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的立論基礎。
(一)法理基礎
現代法治國家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法律是實現公平正義平等的最終保障,因此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實現法律的效力,法律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需要一定的強制力為后盾否則法律很難實現其應有的效力,更不能達到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就是施行暴力,就必須實行強制手段。法律還需要具有人文關懷,法律具有人文關懷是法治應有的特征,也只有體現人文關懷的法律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被人們所遵守和信仰,法律的評判結果才能被人們所接受和執行,否則法律將會被人們所遺棄,法治社會就難以實現。因此,法律必須體現人文關懷。行政執法是法律實施的主要的組成部分,它使大多數的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使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公共事務都依法有序運行。行政執法是最廣泛最普遍的實施法律的活動,是法律實現的主要途徑。行政執法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權利,行政執法能否體現人文關懷就決定了法律的人文關懷能否實現,最終決定人民的權利能否得到保障。因此要實現法律的人文關懷首先要求行政執法的人文關懷。
(二)憲法基礎
隨著憲法時代的到來,憲法作為一國的根本法,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基本法,我國憲法已經明確規定人民原則、基本人權原則作為憲法基本原則。保護人權是憲法的根本使命。憲法修正案已經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如入憲法,憲法必須保障人權,這是憲法中人文關懷的體現。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憲法不能直接保障人權,它需要行政執法來實現,因此行政執法必須遵守憲法的規定保障人權,體現人文關懷,否則就是違憲。憲法作為人權的保障書,現代憲法以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其出發的點和歸宿。政府存在和運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憲法中寫入“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條款充分表明憲法對人權的重視,表明了憲法對人文關懷的客觀要求。“法律出于人情”憲法的這一進步,體現了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和關懷。表明了憲法朝著人道、人性、人情的方向努力。憲法能夠積極的保護人權,這對人權的保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具體的行政執法部門在實施具體行為時重視對人權的保護,對人性的尊重,因此,行政執法中體現人文關懷是憲法保護人權和體現人文關懷的客觀要求。
(三)行政法理論基礎
近十年來,行政法理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行政的理論基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從羅豪才教授于1993年發表了《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權利與義務平衡》之后,迅速出現了各種理論基礎,諸如“管理論”、“控權論”、“平衡論”、“保權-控權均衡說”、“公共權利論”、“服務論”、“政府法治論”等等,對于這些學說觀點,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然而經過細致分析,“政府法治論”更能為多數學者接受,同時也能與當下的國情相適應,是行政法發展的趨勢,它不僅體現積極平衡精神的內化,為中國的行政法學發展明確了政府法治的目標,它能夠充分的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同時能夠有效的保障公民的權利。它不僅能夠控制政府的行為還能引導、督促政府更好的為人民服務。③
基于行政法治論的指引,現代行政法的價值取向由傳統的“國家本位”、“公共利益本位”,向“社會本位”、“權利本位”轉變,由傳統的“權力-服從”關系向“權利-服務”轉變,由“強制行政”向“非強制行政”轉變,行政手段也向“柔性”發展,更多的體現人性化的,使原來的單方管制向溝通、合作、配合發展,這些新型的行政理念和行政手段不僅使行政法治得到有效的執行,行政效益也大大的提高,更能夠體現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行政執法的人文關懷。
政府法治論使得政府要做到為人民服務,在自覺地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因此在具體的行政執法中就要求政府要轉變執法觀念,轉變職能,弱化強權力手段的行使,盡量采取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行政執法能夠真正的滿足人民人道化的生存,使人民感受到法律使尊重人性的,法律的遵旨是保護人權的,使得行政執法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
因此,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是現代行政的價值取向,是新型行政理念的追求的目標,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三、行政執法中人文關懷的現狀分析
(一)行政執法中有利于實現人文關懷的因素:
1、立法方面的人性化趨勢
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深入一系列人性化的立法不斷的出臺。隨著中國法治進程的穩步推進,立法的人性化趨勢將更加明顯,這為行政執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的法律依據。
⑴《憲法修正案》為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確立了憲法依據。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列為重要條款。這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體現。以人為本,是政府應當樹立的一個重要執政理念,它是指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關心人、依靠人,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創造人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行政執法中要凸顯“人文關懷”。政府的執法行為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準則,追求“人文關懷”,否則就是違憲,這就為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確立了憲法依據。
⑵彰顯人性化的《居民身份證法》將使公民擁有更大自由
“三無人員”的出現、假身份證泛濫、執法機關隨意查身份證,各方面肆意扣押身份證等等,無不與舊有的身份證管理制度密切相連。今后,施行了17年的《居民身份證條例》將退出歷史舞臺,我國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以上種種缺憾,都將祛除和完善。新法對“公民”的說法突破了城鄉居民在身份上的“界限”,這不僅與憲法的稱謂相統一,同時,也使公民的權利義務更明確了,體現了對個人人格的尊重。
⑶《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充滿濃厚的人文關懷的氣息。2003年的“孫志剛之死”事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同年8月1日起,《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實施,1982年5月國務院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顯然是對實施達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反思和檢討的結果。它徹底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固有的強制功能和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性,使救助真正成為自愿、公益和純救濟性的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各地的“收容遣送站”也更名為“救助管理站”。這一嶄新的立法主旨彰顯了現代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有助于實現由權力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角色轉換,洋溢著濃厚的人文關懷的氣息。
⑷《婚姻登記條例》體現人性化。婚姻登記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2001年《婚姻法》的修改,《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取消了原來條例中的“管理”兩個字,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它表明了在婚姻登記中政府職能從過去強調對婚姻登記的管理向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自利、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轉變。新條例取消了內地居民辦理結婚、離婚登記需要由單位或村民委員會出具證明、強制性的婚前體檢等規定,并要求登記機關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當場予以辦理,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政府的便民原則,彰顯了尊重公民私權的立法理念,體現人性化。
⑸《道路交通安全法》凸顯對生命尊重。新法凸顯生命尊重,就通行原則、事故處理、處罰標準等作了一系列的新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臺,一方面從制度層面規范和監督公安交管部門及交警的執法活動,從源頭上防范亂執法、濫執法和野蠻執法、現象;另一方面把尊重生命、關懷生命的執法理念深入交通執法的每一個環節。
⑹《行政許可法》便民措施突出對人的關懷。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行政許可法》是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對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都有重要意義。這部法標志著我國統一完整的行政許可法律制度的全面建立,這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專門、獨立的許可法典。《行政許可法》按照合法與合理、效能與便民、監督與責任的原則,確立了行政許可的一系列便民和服務的原則,規定了一個窗口對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不得收費、講求時效等重要制度,對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人文關懷”深入行政許可的每一個領域,“以人為本”的系列便民措施成為行政執法探索新的手段的典范。以上的系列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規范政府的執法行為;以上的系列立法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閃耀著“人文關懷”的光芒。人性化立法已成為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立法將越來越多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越來越尊重每個社會個體的人格獨立和人格尊嚴,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行政權的行使要貫徹公平、公正、公開、便民的原則,接受公眾的監督,執法要崇尚理性,要追求人文關懷。
2、行政執法中人性化
政府不斷的轉變觀念,轉變職能通過實施各種措施努力推進依法行政,不斷的完善和深化政府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著力建設立足發展,營造環境,創新進取,勤政為民、廉潔高效、公正透明的、依法誠信、積極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使政府真正成為“依法服務,誠信服務,高效服務”的政府。政府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新觀念,更加強調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由“發展型政府”向“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在具體的實務中不斷的失業保險、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醫療報、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這些措施樹立了政府的“親民服務”的形象,使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彰顯了政府執法中注重人文關懷的理念。同時在各種具體的執法部門,一些體現人文關懷的舉措紛紛出臺,如:
⑴公安部推出30條便民利民措施。
公安部門堅持執法為民思想,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為了切實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公安部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決定在戶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等四個方面,陸續實行30條便民利民措施。這30條便民利民措施,大多圍繞人們的衣食住行展開,看似很“小”,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卻很大。
戶籍管理方面,到西部地區工作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可以根據本人意愿,將戶口遷到工作地區,也可以遷回原籍。到西部地區投資、興辦實業的人員以及西部開發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可以不遷戶口,戶口遷入西部地區的,如果今后返回原遷出地工作、生活,也可以將戶口遷回原遷出地。新出生嬰兒的常住戶口登記,隨父隨母自愿選擇。取消出國、出境1年以上的人員注銷戶口的規定(在國外、境外定居的除外)。取消被判處徒刑、被決定勞動教養的人員注銷戶口的規定。
交通管理方面,考領小型汽車駕駛證的人員年齡上限由現行的60周歲放寬到70周歲。持有小型汽車準駕車型駕駛證的人員超過70周歲的,每年審驗1次駕駛證,并進行身體檢查,符合駕駛條件的,可以繼續駕駛。允許左下肢殘疾的人員考領小型、微型自動擋載客汽車駕駛證。
出入境管理方面,居民憑身份證、戶口簿按需申領護照的范圍,今年內由上海、南京等25個大中城市擴大到100個大中城市,達到全國大中城市總數的1/3。在實行按需申領護照的大中城市,除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外,居民申請辦理《往來港澳通行證》、《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免交工作單位或者公安派出所的意見。
這些措施體現了公安機關在行政執法中的人文關懷,更加有利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體現了執法為民的思想,標志著公安管理從執法型到服務型、從限制型到保護型的轉變,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國民待遇的公平和社會公正。
⑵近年來,監獄管理部門做了許多體現人文關懷的有益探索。
獄政部門考慮犯人最終要回歸社會,為犯人的良好改造提供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條件,包括學習、生活、思想等。具有代表性的是2003年,經湖南永州市公安局的申請,在監服刑的曲南生和女友鄧桂成順利結婚,成為中國首例由公安部批準結婚的服刑人員,公安部在批文中說:“結婚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留所服刑犯服刑期間,如申請結婚,應當允許其辦理結婚手續。”人性化的執法往往會給被執法者內心以震撼,更有利于執法目的的實現。④
監獄城中秋“不設防”。9月11日是農歷的中秋節。這一天,記者接到一個讓人聽起來似乎很驚訝的任務:探訪監獄新城。在與省女子監獄的一位監獄長閑聊時記者得知,此次活動是被“擠”出來的。組織這個活動是為了配合一年一次的秋季減刑大會,原定的日期本不在這一天,但為了能給服刑人員與家屬創造一個團圓的機會,監獄領導經過了千方百計的協調,才把日子改在了這一天。除了讓服刑人員及家屬在監獄新城團聚外,女子監獄還安排了一系列特殊的節目:部分服刑人員可以和家屬一同賞月;在今天舉行減刑大會……雖然只是一個日期的改動,但其中卻透露出一個信號,人性化正在逐漸滲透每一個角落。⑤
(二)行政執法中不利于實現人文關懷的因素
在現代行政執法的過程中有不少體現人文關懷的舉措,政府在行政執法中越來越注重人文關懷,但是,現實生活中仍存在著大量的有失人文關懷的事例,行政執法真正實現全面的人文關懷并非一日之功,還需要漫長的成長過程,這顯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
1、執法的法律依據存在沖突。
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可預測性決定了行政立法總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我國法律體系還不健全我們的法律體系中還有空白,很多方面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不具備教育作用與威懾作用。在現有的法律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具體,不明確,法律責任不清也造成了行政執法發展滯后,從而出現機構設置上的混亂,一些行政機關人以立法,立一個法就成立一個執法隊伍,造成執法隊伍的龐雜,進而出現多層執法,重復處罰的情形。這不僅是違法行政而且對相對人的權力造成極大的侵害,同時也影響行政效益。
2、執法人員官本位思想及人治色彩濃重,缺乏人文素養。
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長期人治色彩和“官本位”意識的國度,許多人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理解不深,僅停留在表面"自依法治國成為治國方略以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的口號層出不窮,但政府違法行政卻經常發生,正如賀衛方教授所說“大多時候中國習慣口號治國”,在許多官員的內心深處,遇事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領導的命令或者是以往的慣例,而不是法律,骨子里面缺少法律思維和法律信仰,許多官員法律意識、服務意識淡薄,不但沒能成為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積極實施者和推動者,反而成為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嚴重阻礙,其掌握的權力成為牟取私利的通行證。
3、行政執法缺乏有效的監督違法行政屢見不鮮。
當前,我國在行政執法領域中的問題十分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大量存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知法犯法、徇私枉法時有發生。一些執法人員素質不高,私欲嚴重,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甚至出現了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私人化等現象,嚴重侵犯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社會對此反應強烈。“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利的人使用權利,一直到遇到界限時方休止,行政執法也是如此,如果不對行政權實施有效的控制,必然導致行政權力的濫用和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侵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人民群眾對國家工職人員職務行為享有監督權”,怎樣監督監督什么?卻不得而知,我們不僅需要價值層面的正義,而且更需要可以看見并可以操作和實現的正義,否則,人民當家作主只能是一句空話。要想實現有效的監督必須也只能在政務透明,信息暢通,反饋及時的環境下依靠群眾和不斷的制度創新才能完成。
四、執法體現人文關懷的對策
(一)確立行政執法的基本原則
1、政府信息公開原則
政府信息公開是建立法治政府、親民政府、服務型政府、契約型政府的必要條件。信息公開,有助于政府改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從而加強與公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信任,提高公民接受行政管理、履行行政義務的自覺性,更是對人性的尊重,能夠體現人文關懷。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必將在政府和行政相對方之間起到有效溝通的作用,為行政執法領域全面貫徹人文關懷創造條件。
2、比例原則
德國行政法學鼻祖奧托·麥耶曾經將比例原則譽為行政法中的“皇冠原則”。我國臺灣地區著名的行政法學者陳新民教授認為:“比例原則是拘束行政權力違法最為有效的原則,其在行政法學中扮演的角色,可比擬‘誠信原則’在民法中居于‘帝王條款’之地位,所以,吾人稱比例原則是行政法中之‘帝王條款’,當之不過。”行政執法中體現人文關懷就必須使用比例原則,因為,它能很好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比例原則,要求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普遍措施和個案措施,都要適應于它所追求的法律所規定目的,不得有所偏離;如果政府干預公民的自由為實現公共利益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政府的這種干預必須是最小限度的,也就是說,政府在其職權范圍內再也沒有侵害更小的措施可以采取。同時,政府采取的措施對公民來說事不過分的,對政府的行政目標來說又是適當的。如在需要對公民采取強制措施時必須尊重比例原則,如果有多種手段可以選用,應當選擇其中對個人自由限制最小的一種。比例原則不僅有利于行政目的的視線,而且能夠使相對人的損失達到最小的,能夠很好地體現人文關懷,因此應使用比例原則。⑥
3、緊急行政的必限度原則
在任何國家,因自然的或社會的種種原因而出現的緊急狀況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因此政府需要有緊急行政權來迅速處理緊急情況,維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行使緊急行政權也應有必要的限度否則就會對公民的合法的權力造成侵害。緊急狀態下公民的基本權利的限制不能低于本國憲法與國際法所確認的最低標準。要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對公民的權力的限定范圍。緊急狀態下受到限制的基本權利只應是個人權利中的人身自由權、表達自由權、社會權力中的財產權、罷工權、以及政治權力等其他權利便無限制的必要。⑦
4.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來源于民法的誠信原則,二戰以后在世界許多國家行政法治實踐中得到廣泛認可和運用,它是指因政府行為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行政決定一旦作出,政府就不得反復無常,朝令夕改,要講誠信,法律要求相對人也對此予以信任和依賴。信賴保護原則的基礎是公眾對國家和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信任,這種信任是政府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這種信任應受到保護。公眾信任如果不能受到保護,公民權利、公共秩序乃至整個社會都會處于不穩定、無序、多變的狀態。信賴保護原則的形成,既是從形式法治走向實質法治的需要,也是民主與法治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通過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實現公權與私權的理性平衡,促進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穩定。信賴保護原則的提出是保護相對方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對向對方予以人文關懷的必然要求。《行政許可法》首次肯定了行政許可領域的信賴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必須誠實講信用,具體體現在行政許可制度上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是行政機關做出行政許可的決定給被許可人帶來利益,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撤銷該項許可;二是如果遇有必須撤銷行政許可的情形,行政機關在撤銷許可時,如果被許可人基于信賴行政許可決定的合法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開展了生產經營活動,因行政許可的撤銷而產生的損害,行政機關應當予以補償。隨著法治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信賴保護原則也必將貫穿到行政執法的每一個領域。
(二)樹立新型的行政執法理念
第一,政府要正確進行價值定位,樹立法治政府、親民政府、服務型政府、契約型政府形象。實現法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系列人性化立法為政府執法提供了執法依據,政府依法行政是立法中人文關懷得以體現于客觀現實的基本保障。因而建立法治型政府應該是政府進行價值定位的首要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要改變傳統的強權色彩,通過公權、私權合作,采取行政合同、行政契約等方式,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建立服務型政府、契約型政府。
第二,對行政執法法律關系主體人格的尊重。行政執法全面體現人文關懷,就必須對行政執法法律關系的每一方參與主體的獨立人格予以尊重。執法人員的主體人格獨立。行政執法中的人文關懷不僅要體現在對行政相對人一方,也要體現在具體履行職務的執法人員身上。長期以來,我國的立法和行政部門都把行政執法人員設計為執法機器,為其設置了種種桎梏而剝奪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多種權利。行政權的基本特點決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然性,而最有資格行使這種權力的便是廣大奮戰在執法前線的行政執法人員。他們更了解行政案件的具體情況,更了解行政相對人的實際需要。因而,行政自由裁量權里面的人文關懷,更多的是行政執法人員的合法化、理性化執法,執法人員的主體人格應該受到尊重。
(三)厘清執法必嚴與人文關懷的關系
要正確把握好執法必嚴與人文關懷的關系。就必須明確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均體現著法律精神。執法必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主要體現著執法人員對自己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和在執法過程中的嚴謹、慎重、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面對違法行為敢于依法查處、公正處罰,而非野蠻執法、粗暴執法;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執法程序和執法手段上,人文關懷,不是遷就不管,該查的不查,該罰的不罰,任由違法行為存在和泛濫,而是在執法過程中增加點人情味,提倡人文關懷。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沒有執法必嚴的要求,就無法體現法律的尊嚴,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就無法保障;沒有人文關懷的執法,就是忽視或無視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容易演變成野蠻執法。只有達到認識上的統一,執法才能到位而不越位,社會才能得以和諧。通過執法必嚴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剛柔相濟,入情入理,切實求得公正執法和執法效果的和諧。
(四)加強對執法人員和公民的法律教育
著名法哲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的扉頁寫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中國目前的法制教育還沒有擺脫普法水平,應該看到,現階段還有許多人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理解還停留在表象層面,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真正內涵理解還有待深入,對法律的本質依賴感還不夠強,法律的真正權威還沒得到國人的一致認可,為此全社會還必須加強法制教育。
當前,要加強對我國公民的法制教育,就是要強化三種觀念:法律至上的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自覺維護法律尊嚴的觀念只有當所有的公民都養成學法、守法、懂法并監督法律的實效的良好風氣;公務員真正樹立服務意識,不唯權,只唯法,時時刻刻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才會獲得巨大的生命力。
結語
行政執法體現人文關懷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行政執法中體現人文關懷程度反映了一過的法治化程度。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進步,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時代的強音,這客觀上將促進行政法治化水平的提高,進而使行政執法中體現人文關懷程度的逐漸提高。近幾年來,無論是立法、司法還是執法都加強了人文關懷,在尊重人性,保護人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要想真正實現行政執法全面的人文關懷這一目標,還有很多的困難,這需要從觀念到制度全面的創新,要以新型的行政法理論為指導,確立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以人文關懷為行政執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在其與其它價值向沖突時以人文關懷為首要的價值而優先考慮。
參考文獻:
①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1963年版第111頁.
②姚建宗.《法治的人文關懷》,《華東政法學院學報》[J].2000,(3).
③楊海坤,章志遠主編.《跨入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學》[M].2000年版第87頁.
2公園設計分析評價
云龍公園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一直獲得徐州市民的廣泛好評,成為市民交口稱贊的好環境。它的成功之處體現在:
(1)公園選址于居民生活集中區域,可達性好,使用率高。圍繞公園的居住區較多,如錦繡嘉園、公園西村等。人們茶余飯后,不必乘車,散步閑聊便可到達,公園成為人們下班后,假日里與老人、孩子休閑娛樂的最佳環境,具有極高的環境利用率。
(2)公園在設計中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分區合理,層次豐富。公園利用植物、水體、地形、建筑等軟環境進行分區,使空間既有圍合感、私密性,又相互滲透,互為借景,很好地滿足了市民的休閑需要。同時,又互不干擾,景觀視線層次豐富,步移景異,體現了中國傳統景園的設計特色。
(3)設計以人為本,基本體現人文關懷。第一,由于公園周邊的居民量大,且游人以老年人、兒童居多,因此公園共設立了9個出入口,并將殘疾人坡道融入其中,讓行動遲緩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出入無障礙。第二,突出植物造景,喬、灌、草錯落搭配,層次豐富,形成空間領域的動靜分區和夏季人們很好的納涼場所。主要樹種有香樟、銀杏、梧桐、紫薇等,季相較為豐富。第三,利用水體設計亭、廊、拱橋、親水平臺等,為市民提供了與自然充分接觸,享受濕潤氣息的場所。駁岸設計采用天然石塊與木質平臺相結合,滿足了游人的親水性(圖1)。第四,附屬設施較為完善,公園提供了良好的就座環境,除花臺、亭榭外,還有各種造型和材質的座椅(圖2)。指示牌清晰又不失親和力;垃圾箱投放密度合理,造型簡潔大方;景觀小品生動擬人,體現了地方特色。云龍公園也有一些設計之處考慮不周,缺乏人文關懷。如公園的功能分區缺少兒童活動空間;部分區域植物過分茂密,能見度差,缺少層次感;大面積的草坪設計卻禁止游人入內,忽視了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等等。
1.2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兒科護理教學的需要護理作為一門與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專業,要求護士既關注護理技術,又熟知人文知識,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兒科護士要理解患兒、關愛患兒,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態,寬容、豁達、博愛,這樣才能為患兒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服務。所以,加強兒科護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是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根本需要,是護生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2兒科護生人文關懷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環境缺乏對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及長輩凡事優先替孩子著想,盡量減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體驗,忽視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獨尊”的思想越來越嚴重,不懂得關心他人,與人溝通也存在很大問題,這是造成現代護生人文關懷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會環境缺乏對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貧富差距日漸明顯,人們注重對權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視了對人性的關懷。這種現象反映在護理專業上,就是只重視專業知識、技術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護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護生普遍對護理工作熱情不高,特別是兒科護生,感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師人文知識相對不足,引導不夠護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一畢業就走上講臺,幾乎沒有任何的臨床工作經歷,忽視臨床鍛煉的重要性,缺乏與患兒及其家長的溝通交流,與臨床脫節,對當今社會兒科護理的現狀了解甚少,在教學過程中也只能依據教材理論“紙上談兵”。此外,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教師對護生人文關懷精神缺失的行為(如隨意放置嬰兒模型、不愛惜模型、操作時動作粗暴等)沒有及時糾正和正確引導。
3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觀念,循序漸進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或者說是人文關懷。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關愛人及人的思想感受,愛我們的家人以及愛我們周圍的一切生命。人文關懷精神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人文關懷精神并非只是簡單地通過學習人文課程、聽人文講座、看人文書籍就能夠養成的,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終身教化的過程。現代護理推行的整體護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為主導,人文關懷是其魅力所在。我們要注意培養護生樂觀、豁達的心態,使其樹立“病人至上”的護理服務意識,具備尊老愛幼、互愛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教師的思想、學識、人品直接影響著護生價值觀的取向。實施人文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魅力、言行舉止等對培養護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護理教師首先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對護理工作有極大的熱情,對人寬容,對護生負責,并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讓護生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學校也要經常為教師提供臨床實踐和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知識學習及培訓的機會,教師可通過親身體驗和加強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來拓寬自身知識面,以適應和提高醫學人文教育。
3.3在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護生內心深處對弱小者關愛和保護的意識。例如,在講授生長發育這一內容時,可以給護生播放小兒發育過程的視頻,以激發護生對兒童、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又如教師在抱嬰兒模型時,應告訴護生因為嬰兒的頭部相對較大,頸肌無力,故抱嬰兒時應特別注意保護其頭部,并一邊向護生講解,一邊用嬰兒模型示范,動作正確輕柔,語言親切;再如在用嬰兒模型示教嬰兒撫觸時,也要體現出關愛,操作時要求環境溫濕度適宜,注意保暖,面帶微笑,動作輕柔,還要注意保護嬰兒的關節。實訓時指導護生認真練習,愛護模型。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護生的人文關懷意識、習慣將逐漸養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區及幼教機構服務的實踐為了拓寬護生的知識面,使其進一步了解小兒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教師可組織護生赴社區及幼教機構與嬰幼兒親密接觸,讓護生親身體驗照顧嬰幼兒,在護理時想辦法讓他們配合,探索與嬰幼兒家長有效的溝通方式,理解他們對嬰幼兒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兒知識。讓護生從家長和孩子的現場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和護理技巧,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3.5在臨床實習中實踐人文關懷理念許多患兒的治療主要靠靜脈輸液完成,靜脈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項護理操作技術。在兒科護理實習前,要求護生練就過硬的靜脈穿刺技術,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從而盡量避免患兒及其家屬的焦躁情緒。在日常護理中,要注意使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溝通,包括安慰和鼓勵患兒、適度表揚、適當解釋等。護生對患兒應多撫觸、摟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兒愉悅;對稍大一些的兒童可通過講故事、玩游戲、詢問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調節護患關系。良好的溝通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減少了不必要的護患矛盾。
二、學校的管理方式
甘馬挽華小學校的管理方式落實到學校的教育方式當中,學校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教育孩子、進行管理,簡單有成效。
(一)服務育人
首先,學校始終堅持著對教育要熱忱,對每個孩子都要熱忱,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大的進步。另外,學校舉辦了很多校園活動,讓孩子從中體會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職責。親子活動,親子大掃除,學生與家長一同清掃校園,美化校園的環境,在相互的合作當中,進一步增強學生、家長、學校之間的和諧關系。探訪安老院,讓孩子們去拜訪老人院、孤兒院,在與老人的相處當中,懂得關愛老人、孝順老人,為孤兒院舉辦愛心義演籌集善款。進行生命的教育,組織學生清理海龜培育中心并進行小海龜的放生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與更多的人交流,同時也能夠激發他們的愛心、同情心,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生活營,在生活營中不再有家人的陪伴,學生之間獨立相處,當媽媽不在身邊時,激發他們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也是塑造了他們自信心。愛心義跑,為港口華小籌集善款的激勵活動,再有戶外激勵營、親子越野賽,讓每個學生參與到運動中和集體的活動中,培養他們責任心與善心。
(二)環境育人
港口華小的校園中的每一面墻,都不是白色的,而是畫著一幅幅可愛、色彩繽紛的的圖畫。這些繪畫是由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共同完成的。校園中每一面墻都沒有人為的污漬,校長解釋到,給學生機會來完成一幅壁畫,當繪制結束,學生會有很強的成就感與責任感,因為那是他們努力的結果,這樣他們就舍不得去弄臟每一面墻,舍不得破壞他們的勞動成果。校園美好多彩的環境,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學習與生活。水耕菜園,種植蔬菜水果。魚菜共生園,用養魚的廢水進行蔬菜的澆灌。
(三)教學育人
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學校課堂外的教育就體現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能夠多參加課外活動、課外學習,補充知識。例如電腦學習營,旨在讓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交通安全講座會、反運動講座會、心理醫生的講座、兒童安全講座、國防部隊講座會、縣衛生局講座會等,旨在讓學生了解健康安全知識,保證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舉辦晨讀會,讀書分享會,弟子規講座會,華語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等等,旨在讓學生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也是繼承宣揚了中華文化。
(四)文化育人
學校開展文化活動,學生在這些文化活動中盡情的發揮聰明才智,豐富了課余生活。學校有扯鈴隊,24節令鼓營,這些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學生參加社區活動,才藝展示。新年裝扮校園,探春和吹梅活動,傳承中華文化,歡慶農歷新年。學校有“好孩子推介禮”,學生、教師、家長共同評測出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就會有一件印有“小蜜蜂”的文化衫,這也是對孩子們的鼓勵,拿到衣服的孩子就可以在每周四不用穿校服,穿著“小蜜蜂”文化衫來學校學習。
(五)愛心媽媽
甘馬挽港口華小辦學的一大特色是學校有一群善良可愛的“愛心媽媽”始終支持校方的每項決策。愛心媽媽組織,成立于2009年,其宗旨是協助校方推行各項計劃,促進家長與校方之前的感情,給予學生愛心和關懷,訓練學生獨立自主。愛心媽媽的任務是義務為學生準備愛心早點和午餐,義務教導學生舞蹈,歌詠,打鼓,義務指導學生園藝、美化校園、手工等,義務協助老師教導球類活動。目前,學校愛心媽媽共有10人,媽媽們分小組輪流到學校服務,準備孩子們和老師們下課茶點和午餐,每天新鮮食材由愛心爸爸從附近鎮上買回來,食材費用由班主任每月向家收,白米則由善心人士贊助。孩子們必須自備餐具并自己清洗,食堂的整潔由學生輪流負責。這樣具有愛心的食堂提供健康新鮮的食品,可以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還可以節約不浪費食物,光盤行動,同時,食堂的膳食盈利足以支付學校每年的建設費用。
(六)有特色的辦學模式
由于甘馬挽港口小學獨特新穎有愛的教育理念有效貫徹,學校由之前的瀕臨破產逐漸走上正規、且取得現在的諸多成功。甘馬挽港口華小學校開放門戶,不論大活動、小活動,不管跟學校有關或無關的人物,都歡迎到學校,而且讓訪客每一次的到來,都有意外的驚喜、意想不到的發現。在辦學上,港口華小走的是愛心路線,而且秉持著一個都不能放棄的理念,再差的孩子,來到這里都有用,都有任務,都能干。沒有刻板的大藍圖、沒有大計劃、沒有大理念,而是很隨性的抓緊每一個帶給孩子快樂學習的機會。
(七)強有力的支持
學校董家協常年大會,家長出席率85%,一年級100%、二年級92.3%、三年級76.9%、四年級95.8%、五年級75%、六年級80%,總計86.66%。(2012322)提升教師及家長講座會,教師家長交流會,家長樹立榜樣,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標桿。愛心人士與善心團體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值得借鑒的經驗
馬來西亞甘馬挽港口華小很科學有效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對我國學校的改革有著很好的借鑒經驗。但我國學生人數眾多的情況,因此在借鑒經驗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調整。
(一)道德教育、愛心教育
我國的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應該是從始至終,培養學生的德行。同時,學校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更多以學生的角度來管理學校,這樣形成良好的學生、教師的關系,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教育活動中融入愛的教育,有愛心、有善心。
(二)靈活課堂教育
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的授課內容,以及授課對象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改變傳統、刻板的授課模式。
(三)傳統文化的知識教育
近年來,隨著升學率的加壓,學校更多地是關注學生的考分,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缺失。應當在學生小學期間,適當選擇學習《弟子規》、《論語》等傳統經典,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是傳承國學的一個重要措施。
(四)樹立學校的品牌特色
學校要能夠樹立自己的品牌,辦學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有很突出的學習活動、文體活動,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也能夠多方面的發掘自己的潛力,積極參與學校活動。
從2007年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到現在,仍有許多現實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首先,從教學課程設置上看,由于教學定位的模糊不清、教學課程的不斷壓縮以及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不斷弱化等諸多因素,大學語文課程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其次,從教師隊伍上看,大學語文師資隊伍極度不穩定,基礎教研室專職教師比例總體較低,導致語文課程發展潛力不足,而這一點在理工類院校中尤為明顯。第三,從學生學習角度上看,同樣作為文科性基礎課程,大學英語的教學時間普遍更長,教學地位也更受重視。其主要原因在于,對于大學在校生而言,迫于四六級考試的壓力,他們不得不將時間花在英語學習當中,忽視了母語的學習,導致文字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下降。當然,造成現行大學語文課程當中種種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究其本質仍然在于高校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認為語文課程所占據的幾個有限學分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事實上,這種思想產生的根源在于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與理念中對工具性價值的過分強調,而未能充分領會語文課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安身立命之學”的終極教學目標。然而按照《大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
2人文關懷視野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三個方向
2.1“知”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獨立思考和判斷是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而在語文課堂中則體現為在對文學知識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之上能夠鑒賞、解讀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要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認知興趣,一本體例編排合理,理論與創新相結合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選取的大學語文教材版本繁多,且大多是按照文學發展的順序將各個時代的經典作品做一個篩選,然后匯編在一起,或者是根據主題或者題材進行分類,不僅和高中的課本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也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以及課程體系安排,在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基礎上,嘗試以文學史和代表作家雙線為脈絡的教材編排體系,進而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呈現古今中外文學史的全貌,系統化學生的文學認知,為進一步解釋文學的人文性奠定基石。教師在專題教學時也應把握好難易程度,不應鋪陳太多專業性內容,否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能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融合,則能使學生興味盎然地接受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同于初次接觸語文的中小學生,經歷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對文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以及基本文化常識,具形成了一定的“接受心理”。與此同時,剛進校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中思維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階段,并且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背景經驗不盡相同,因此對文學作品與思想的體會與理解不同。
針對學生已有的文學認知結構,教師就不應當將大學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程那樣,通過單一的說教方式以及樹立道德榜樣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事實上,人文關懷本身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強調的是對人性中真實面的強烈的精神關照,所以教師應當從一個語文知識灌輸者轉變為文學世界的導游,在帶領學生領悟文學的同時將大學語文作為交流傳統的場所,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闡釋自己的理解。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發言與辯論。比如在講解項羽這一人物時,教師可以先總體疏通文本,然后著重于激發學生從社會、心理、倫理角度反思促成項羽悲劇性格的原因,并探討“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愿意和項羽這樣的人做朋友?”,進而增進對現代人交友觀的剖析。又比如,在探討安娜•卡列尼娜的死時,教師可以在同時代背景以及小說人物對話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將當時俄國社會與現代中國社會的婚姻愛情觀進行對比,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2“情”提倡感悟性教學,引導大學生從文學作品豐富的情感中獲得人生啟迪。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不僅僅具有理性認知,還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具有高水平的綜合素養不僅僅意味著具有較高的智商以及專業知識,還意味著具有較高的情商以及健全的人格。這一點是與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當中的人文性目標相一致的,因為文學本身就強調人的內在精神與情感的抒發與升華,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性價值。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格的全面發展,為了學分與課時而流于形式的語文課堂片面強調了文學知識的工具性,將學生看做知識灌輸的容器,無法真正激起學生的共鳴,也就無法發揚人文知識的精神和審美價值。因此,教師自身應當做到用心感悟文章,然后再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與體驗,對學生形成一種文學感染力。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教師也應當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聲情并茂的展示,比如播放《霸王別姬》、《傲慢與偏見》等優秀電影片段,增強文學材料的可觀、可感性。大學語文教材是各時期文學作品的精華所在,無論是從《詩經》到唐詩宋詞,還是從現當代文學到外國文學,都體現著人本主義精神與生命意識。因此大學語文課程中教師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字面解釋,而應該通過恰當的情感運用加深學生印象。但是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還應當帶領學生深入問題本質,最終幫助學生建立高尚的意志情懷。
2.3“行”大學語文課堂也應勇于嘗試實踐型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文學是指在適當的情況下,能夠把學生的高校語文教學與他們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組織一些的文學社團,展開諸如詩文朗誦比賽、演講辯論比賽,甚至嘗試自己構思與創作小說等等實踐教學活動來鍛煉與提升大學生的語言輸出與表達能力,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文化遺跡和自然人文景觀,讓大學生在親近自然與感受自然的同時,深化語文課程學習的理解。
所謂語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損害。在當下,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為語言暴力的生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領域,教師所處在的情況更為特殊,以自我為中心,依靠強制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學生的行為特征更為明顯,為了使特殊學生向教師預想的方向發展,面對違反紀律、犯了錯誤、領悟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采取簡單粗暴或諷刺挖苦或恐嚇威脅的暴力語言也是很常見的。例如,“你怎么長大的,這么笨!”“我教了這么多年書,沒見過像你這樣的!”“你呀,什么也學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課堂上的語言暴力折射出教師缺少人文關懷的同時,更能表現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言素養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師長期使用暴力語言,會嚴重傷害特殊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影響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師的“語言暴力”是當下特殊教育環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教師授課語言冷漠敷衍,溫情不足
在特教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一些學生那種對于教師權威的“藐視”,尤其是面對一些非班主任教師時更加明顯。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中表達出來的“我上的課你要是不喜歡就睡覺,但是不能擾亂課堂秩序”的意思。長期的這種“安民告示”似的授課,讓學生感覺到的并不是寬松的環境和舒適的課堂,而是感覺老師的潛臺詞是“隨便吧,反正怎么學也學不好”,從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師對學生過于冷漠。冷漠都是雙方面的,教師的冷漠影響著學生,學生漸漸由冷漠發展成“藐視”和“不屑”,這種態度的展現,更能激發起教師在語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溫情。贏得學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壓制,也不是靠低眉順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師需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來面對特殊學生各項教學需求,不能為了表面的和諧氣氛,放棄運用自身的情感語言來解決各種問題。通過情感的聯絡溝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現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的風采。
3.教師授課語言重復沉悶,激勵不足
語言表達是教師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師的授課語言也同樣展示著教學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語言重復的情況隨處可見,容易分散誤導學生的注意力,有些調皮學生可能上課就開始統計教師重復語言的次數,無法安心聽課。有的教師一句話能表達清楚的意思,又怕學生沒有聽清楚,不斷重復,這種重復沉悶的講話,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使學生聽起來厭煩。重復并且沉悶的語言是沒有新意的,無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引發興趣愛好,啟發式的教學更是談不上。現在,特殊教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往往一問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學生內心,將教學中精彩的知識點播撒給學生,激勵學生心靈深處存在的真善美的情況很少。語言是教學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傳遞的信息可以給予那些特殊學生溫暖和力量,讓他們盡知學校與社會的關懷。
二、特殊教育教師在語言素養方面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師生角色定位的歷來傳統
人因其社會性,所以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而中國的傳統師生關系是依靠倫理來維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構建的社會等級規范,從根本上確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從屬關系,師道尊嚴嚴肅細致的講究,賦予了教師極高的權威性,進而演變成師生之間的專制關系。到了近現代,人們把教師的教學活動看成了一種主客體關系,即教師育人就是一種“育物”,這樣的結果就變成了教師高高在上地進行知識傳送,而學生只有洗耳恭聽,從而忽略了學生是“人”,并非“物”這樣的事實,漠視了學生作為教學兩主體中的一極。不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在教學活動中均忽視了學生的平等存在,漠視了受教育者本身應有的獨立和尊嚴。而在特殊教育教學活動中,特教教師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課堂上當其面臨與自身求學時遇到的相似情況,便駕輕就熟地運用當年所受的語言和思維開展教學,因此一些冷漠的語言、暴力的說教都會運用出來,所以這種一代又一代的慣性力量是不可小視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因為他們自身存在的某種缺陷,面對這種不平等的對立情況,反應往往會更加強烈,導致學生心理的抵觸甚至逆反,覺得教師的批評就是挖苦諷刺,沒有關懷和幫助,缺乏足夠的溫暖。
2.缺乏對人文關懷的認識
人文關懷基礎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2]。特教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學生不同,他們多數由于身體機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發育尚待完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樣,時刻享受父母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在我國特殊教育領域,就目前情況來看,特殊教育課堂上要完成的任務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學生也很多。在任務繁重的情況下,特殊教育教師很難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課語言表達的細微內容,同樣很難通過琢磨細微的表達方式來體現人文關懷的本意。雖然在表面上看來人文關懷的意義并不是很大,但隨著表面的風平浪靜,長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關懷。如果特殊教育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體現出教師的關懷與溫暖,那么特殊學生肯定會感覺心靈受到傷害,久而久之會疏遠教師與學校,變得自律性相對較差,面對將來更迷茫和困惑。結果是學生雖然可能學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術,但是在缺乏人文關懷的情況下,會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增大,這與當前教育的大環境和特殊教育所處的小環境有很大關系。特殊教育教師要承受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的重重壓力。例如績效考核情況,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除課堂以內的工作,還要承擔學生的考核測評、安全、衛生、飲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測評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若不達標就降低工資等。這樣特殊教育教師把工作中的不滿情緒轉嫁到學生身上,訓斥、威脅甚至采取不正當懲罰方式,都容易造成師生間的對立沖突。而目前社會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期望和評價標準過高,更加重了教師的壓力,本來學生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責任,但是現在幾乎全落到學校身上,奉獻時關注少,犯錯時人人指責。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長、學生、社會各界的肯定,這也造成了對教師不利的輿論氛圍,誤導了學生和家長,無形殊教育教師的壓力與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語言素養方面人文關懷的途徑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的主觀意識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道主義情懷,人文關懷是對人價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對殘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加強人文關懷的主觀意識。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語言素養,以期展示對特殊學生的人文關懷,這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通過語言本身素養的提高來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來相互支撐。首先,從知識文化素養層面來看,優秀的課堂語言表達是由豐富的知識文化素養決定的,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教師的講授獲得的。在學生看來,教師有能力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甚至依賴教師,因此教師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不影響正常的語言表達。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做個博學多才之人,擴大知識面。只有知識文化內涵深刻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這也是尊重學生的主要體現。其次,要注重語言素養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要詞匯豐富、邏輯嚴謹,甚至可以充滿藝術表現力的語言來進行授課。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前要認真備課,按照預先設計來進行發揮,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毫無邏輯、缺乏節奏的組織語言。只有嚴謹細致,才能尊重課堂、尊重學生。再次,從思想素養層面,特殊教育教師在平時語言交往中要給學生做表率,決定語言質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師生對話過程中,要將高尚的道德觀念、情感價值觀滲透到語言中,不能將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滿帶到課堂,不能將不良情緒傳染給學生。最后,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是引發師生對話語言問題的主觀因素,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時彌補,提高教師內在和外在的威信,為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才能更好地展現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風采。
2.建立以人為本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
構建以人為本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就是要在教學氛圍、教學資源配置、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特殊教育教師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為本,盡可能多地培養特殊教育教師,既要高標準嚴要求,又要關心、愛護、扶植、尊重他們,幫助解決其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問題和矛盾,促使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激勵、開發和調動,這亦是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構建幸福奮進的教學氛圍。讓特殊教育教師感覺到特殊教育這個職業是幸福快樂的,奉獻和挑戰并存,只有幸福快樂具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師的師德建設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們,使其最終具有奉獻精神與敬業精神。第二,教學資源配置要合理。充分運用多種教學資源來調節課堂內容,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地扶持他們參與科研,提供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驗設備、圖書音像資料等。第三,要多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教師參加重要學術活動的機會,同時提供各種進修、培訓甚至出國等機會。注重加強校際間、國內與國外,老、中、青教師之間以及特殊教育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允許就各自不同的學術觀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在學術探討、交流、爭鳴中開啟智慧,活躍思想,承前啟后,立足于發掘和發展本學校特有的學術風格、學術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給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師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和條件。這樣特殊教育教師可以從其他同行、其他領域學到精湛的技藝和品德,使其在學術、學業、思想上更快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