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4: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旅游消費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貸款買房、貸款買車已經被人們所接受的今天,貸款旅游在人們眼里還屬于“奢侈”行為。在當前的旅游消費環境和我國堅持實行擴大內需方針的形勢下,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重新啟動岌岌可危的旅游信貸業務對旅游業和金融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啟動旅游信貸消費市場的難點
國人的務實心態使旅游信貸不被接受
西方人將旅游當作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福利和各項保險健全,沒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國人則不同,相對于攢錢購房來說,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旅游貸款不象住房貸款那般火爆,是因為后者是為了一家人安居樂業的百年大計,而前者只是為了逍遙一刻的眼前快樂,大多數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費者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盡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進行信貸消費,但現實的信貸消費形勢并不樂觀。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調查,半數居民并沒有消費信貸意向,與此同時,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消費群體接受消費信貸的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這多少表明了國人對待生活的務實心態,正是這種心態阻礙著旅游信貸業務的開展。
個人信用制度體系制肘旅游信貸消費
信貸消費的全新理念雖然在某些領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著制約消費信貸的瓶頸問題。目前的信貸消費中,商業銀行既是消費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獨資承擔了信貸消費的資金壓力和風險,這對信貸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十分不利。貸款銀行為了減少風險,必然以苛刻的信貸條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雜的貸款手續。
由于旅游的信貸需求是突發性的,短時間內辦理完成并不容易,貸方和借方的積極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機構來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滿足百姓的信貸需求。
銀行的服務質量和營業模式導致旅游信貸曲高和寡
手續繁瑣令人生畏。消費信貸手續非常繁瑣,通常都有十幾道關卡,作為消費信貸家族成員之一,旅游信貸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說來,想借旅游貸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開辦此項業務的銀行提出申請,其間需要往返銀行多次,并提供銀行所需的各種文件、證明、擔保。也許將來旅游貸款門檻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貸款大受歡迎之際。
貸款業務覆蓋面狹窄。旅游貸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桂林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和旅游業發達城市中的商業銀行開辦,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項業務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當一部分有實力、講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潛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辦理這項業務也只能望“貸”興嘆了。
貸款方式呆板單一。旅游貸款一般都是由銀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聯合推出,借得貸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現金的,只能跟隨銀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組成的旅游團隨行。旅游者若不想隨旅游團一起行動而是想單獨自由自在地去飽覽風光、指點江山,銀行通常會婉拒他的貸款申請。這種單一的信貸模式將大批消費者拒之門外。
啟動旅游信貸消費對策與措施
健全管理法規和制度,完善消費信貸體系。有關部門要研究制訂與信貸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擔保、評估、保險、公證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貸消費逐步走上法制軌道。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共享網絡,實行個人信用評估制度,促進信貸消費,規避金融風險。此外,要支持、引導建立個人資信調查和置業擔保等中介機構,盡快全面啟動旅游信貸二級市場,為旅游者實現自己的旅游愿望創造便利條件。
提供優質服務,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凡涉及旅游信貸消費的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都要加強職工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各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多種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貸服務;銀行要配備必要的信貸消費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多與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溝通,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健全信貸產品質量保障機制。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宣傳媒體要加大信貸消費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普及信貸消費知識,逐步轉變國人先積累、后消費的傳統習慣,引導其樹立借助信貸工具,適度超前消費的新觀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費。
加強組織領導,搞好部門協作。發展旅游信貸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協調,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商業、旅游等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要把啟動和推進旅游信貸消費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任務,積極采取措施,消除制約癥結,加大信貸消費工作力度。保險公司可以介入信貸消費,開辦履約保險項目,分散信貸風險。
此外,要密切關注旅游信貸消費這一新課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引導旅游信貸消費健康發展。
旅游信貸市場前景廣闊
旅游消費在我國目前已成為重要的消費熱點,旅游消費市場的啟動對經濟增長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對旅游消費主體而言,決定旅游消費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錢,二是有閑”。目前對國內市場來說,耐用消費品已趨于飽和狀態,人們的旅游動機和需求日益旺盛,這就要合理地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向,旅游消費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出臺相應措施鼓勵人們進行旅游消費,對于收入不高、積蓄有限、收入來源穩定、有一定還款能力且有強烈旅游欲望的個體消費者而言,旅游信貸就是一項很好的措施。有專家認為,貸款旅游的前景應該不錯,剛工作或剛成家的青年人將是旅游信貸的主要選擇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銷較大,隨著出境旅游業務的不斷增長,也使旅游信貸顯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預見,旅游信貸消費在不久的將來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許旅游信貸消費也必須經過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會逐漸紅火起來。尤其是中國的入世,受到國外信貸消費觀念的影響,旅游信貸肯定蘊藏著比較大的市場潛力。
市場培育尚需時日
這些年,國人外出旅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卻掩蓋不了一個事實: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開支來說,懸殊太大。除了極少數高收入者,沒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內瀟灑地舉家出游幾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階層。真正需要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積蓄不夠、收入較低的人群。在大多數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費還不是生活中必須的支出項目。
不少消費者對貸款出門旅游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限于貸款手續的繁瑣和貸款期限太短,還貸壓力太大等因素,最終也不得不放棄了選擇貸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很少將旅游貸款直接貸給個人去旅游的貸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費者申請旅游貸款的興趣。銀行的貸款條款上大多規定貸款只限于支付與貸款人簽訂合作協議的特約旅行社的旅游費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團,要是為了貸款而放棄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間的話,有些消費者就不會去考慮辦理旅游貸款了。由此看來,在很多消費者的心理上,對旅游貸款仍然抱著一種不辦要比辦的好的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為市場主體,還沒有把“旅游”當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還沒意識到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是拓展市場的有效之舉。例如,婚慶消費是信貸介入的一個契機,現在無論農村、城市,無論年輕人還是長輩,婚慶借貸并不被視為奢侈性消費。在這方面,旅行社就應積極探索。
一些經濟學人士分析認為,國家實行假日休息制度,給國民的出門旅游提供了時間上的較大許可,特別是出境旅游現在已成為了不少消費者的首選。但一次支出一筆數額較大的出境旅游費用,也讓一般的家庭在經濟上感到無法承受。因此,旅游貸款應該成為不少家庭出門旅游的一種比較容易接受的消費方式。只是旅游信貸在目前情況下要達到升溫的效果,需要銀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三者之間進一步的磨合。比如說,現在銀行一般規定借款人必須在半年或一年內還清所有貸款,借款人每月的還貸負擔必然比較重。如果延長還款時間,加之旅游貸款的數額一般不大,那么消費者也就很容易下決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與銀行合作,在技術上解決旅游信貸的細節問題,就不愁沒有旅游者來問津。可見,旅游信貸市場的培育尚需時日,“銀”—“旅”聯手為挖掘未來市場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旅游業在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應該抓住個人存款實行實名制的有利契機,盡早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及銀行間個人信用查詢制度,同時簡化貸款程序、拓展貸款方式、擴大貸款覆蓋面,為旅游業的發展助推一臂之力。從假日經濟高峰期看,我國銀行業的旅游金融服務已經落后于方興未艾的假日經濟,“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銀行業“旅游金融”的服務意識要進一步增強。銀行應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務的自覺性,突破等客上門的常規,從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銀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場調查研究,調整和優化網點結構布局,完善服務功能。特別是要加強對旅游金融的綜合開發,多種服務一齊上,促進旅游與金融的融合。
辦好旅游消費信貸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銀行業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旅游信貸將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銀行應盡量簡化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發揮自身機構和計算機網絡優勢,根據原有客戶記錄,著手建立個人信用信息庫,并實現系統和區域共享。在此基礎上,依據消費者的信用狀況決定旅游信貸的對象和程序,以及貸款手續的繁簡。
此外,銀行應拓寬“旅游金融”服務的領域。如充分發揮信用卡在旅游消費中的服務功能,使旅游消費者“一卡走遍天下”的夢想成真等等,這些“微不足道”的中間業務仍有廣闊天地。可以相信,在未來的旅游經濟中,“旅游金融”必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
1.武邦濤,論旅游貸款市場的拓展與風險防范[J],上海金融,1999.11
2.丘祖金,桂林分行旅游信貸營銷初探[J],廣西農村金融研究,2002.5
3.江騰、朱燕濤、余桂生,對武夷山市旅游信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福建金融,2002.5
4.聶紹芳、劉春、廖建軍、王國華,衡陽市民旅游消費現狀及需求調查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期
(1)導購規模:據2001年《中國旅游報》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經歷過導游導購,81%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參與過導購消費,96%的導游人員承認其在帶團過程中進行導購活動。
(2)購物比重:我國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購物消費占旅游總消費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據馬來西亞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01年中國旅游者在馬來西亞一地的旅游購物消費達4000元/人,其中70%來自導游導購。
(3)購物滿意度評價:根據2001年《中國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中的有關數據計算,41.7%的被調查者對目前的旅游購物表示反感。
2.旅游購物消費的基本特征
(1)旅游購物地點:一般選擇在業內認可的定點商店,包括當地旅游局授牌的定點購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購物商店和導游、司機自定的購物商店等三類。
(2)旅游購物頻率:一般為一日一店。
(3)旅游購物種類:分為六大類:當地特產類、珠寶類、鐘表類、藥材類、品牌服飾類和工藝紀念品類。
(4)旅游購物商品基本特點:
一是物美。一般經導游人員和店員的聯合推銷,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價高。產品一般標價不菲,少則幾百,多則幾萬。其產品定價方式為:
附圖
其中:P為商品標價,d為商品折扣率,R為商品凈利潤,r為稅率,TC為產品總成本,P(1-d)×20%=商品凈利潤=導游人員導購傭金(亦稱回扣或提成);
三是還價空間大。這里的還價空間其實就是(O~dP),一般來講,d的區間為(30%,60%),個別奢侈商品,由于標價很高,d可達80%。但一般情況下,P(1-d)還是要高于市場上的價格;
四是質量穩定性不高。表1數據顯示,目前旅游購物商品的質量可靠性平均為61.7%,最高的是工藝紀念品類,為80%,最低的珠寶類,質量可靠性僅為30%。
表1旅游購物商品質量評價調查情況
附圖
注:本表數據是作者根據行業分析制作,僅供參考。
二、旅游購物消費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解析
研究發現,目前旅游購物消費的動力機制是由導游、旅行社、購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種隱性契約關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覽地購買物美價廉的旅游紀念品,導游員希望通過導購來彌補收入的不足,購物商店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旅行社則把購物商店的返利作為其利潤的來源之一。這種隱性契約關系形成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是導游、旅行社、購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這樣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對旅游商品的購買需求和對其信息的有限認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購物消費投訴的發生就是在這種合約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現,對旅游購物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化、優化也就是要創造一種博弈各方共贏的合約安排。
1.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
附圖
圖1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圖
2.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旅游者在商品價格識別上處于劣勢。在旅游消費過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導游是人。人由于和購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達成營銷行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價格和質量上占有較多的信息。而作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為其行程均由人負責安排,因此無法通過比較對所購商品進行價格識別,在價格上處于被動接受者的狀態,信息占有較少。這種委托人—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旅游者在商品價格識別上處于劣勢,也使得非規范利益分配鏈中導游與購物商店之間的回扣關系變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運作導致其利潤來源渠道異化。旅游業的無序競爭給旅行社帶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近幾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旅行社數量的高速增長,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擁有旅行社一萬余家。旅行社數量的增加,推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但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實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數都處于小、散、弱、差的狀況,目前尚未形成科學的垂直市場分工體系,而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競爭,共同分割一層蛋糕,產品差異化程度低,為了招攬游客進行低價競爭成為業內普遍現象。旅行社為了擴大其市場份額,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以成本價格或低于成本的價格作為其線路報價。然后通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二次消費來彌補其經營利潤的空缺。比較典型的有如下三種報價模式:一是規范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兩地交通費+區內交通費+景點門票價+食宿費用+導游服務費+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往返機票價(折扣價)+區內交通費+景點門票價(團隊價)+食宿費用(團隊協議價)。這種報價是一種零利潤報價,旅行社在這種價格模式下的經營利潤來源于購物商店交納的“人頭費”,這種“人頭費”最終通過購物消費轉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往返交通費+簽證辦理費+食宿費用。這種報價是一種負利潤報價,旅行社在這種價格模式下的經營利潤來源于導游員交納的“人頭費”(相當于導游員預先花錢從旅行社將團隊帶領權買下),報價的虧缺部分和導游員的工作收益通過購物商店的購物消費回扣實現。
(3)導游人員薪酬保障的缺失導致購物消費回扣成為其主要收益來源。導游正常收入的構成分為:工資:300~600元/月或零工資;小費:歐美為2美元/天,港澳臺為20元人民幣/天,國內為零小費;出團補貼:內地為30~50元/天,海南為零補貼,香港為負補貼(反交“人頭費”)。
由于導游工作的日趨自由職業化,許多旅行社為了節約成本都是在旺季臨時聘請導游,導致導游人員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沒有任何工資,有的還要反交旅行社“人頭費”。“雇工要付酬勞”應該是一般勞動力市場的規律,而在一些旅行社與導游員這一雇傭關系上恰恰發生了動搖。一些旅行社雇導游不僅不付酬勞,反而要求上團的導游員交給旅行社費用——“人頭費”,造成一些導游員“舉債帶團”現象。所謂“人頭費”,是旅行社按照一個旅游團游客人數的多少,向帶團導游員收取的費用,其計算方法是:導游員應繳人頭費總額=旅游團人數×單位“人頭費”價格。單位“人頭費”價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來自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購買潛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國內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個每人要付50元“人頭費”40人的旅游團為例,導游員上團之前要付給旅行社“人頭費”2000元。導游員自己的勞動價值無法從正常的收入結構中充分體現,這使得導游人員面臨兩種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購物簽單”指標的外在壓力和“補充收入”的內在動力。這直接導致導游和司機聯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購物收取回扣。
(4)外部經濟效應的存在——非規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觀經濟學認為,如果某人或企業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個體帶來利益或危害,而該個人或企業又沒有因為這一結果得到報酬或支付賠償,那么這種利益或危害稱為外部經濟。根據是利益或是危害,分為正的外部經濟和負的外部經濟。旅游活動中有大量的外部經濟。人們對旅行社從飯店、餐廳、航空公司、交通運輸公司收取的傭金并無異議,認為旅行社作為旅游者與旅游供應商之間的中介服務公司,提供中介服務,收取傭金,合情合理。其實,旅行社和導游在購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務與其他方面并無不同。旅行社每年給定點購物商店送去絕大部分的客源,導游在介紹旅游紀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銷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勞不可抹殺,他們都為當地地方經濟和地方企業帶來了正的外部效應。旅行社和導游理應從主要受惠者——定點商店收取傭金。
三、旅游購物消費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優化
在上述研究中,我們解析了目前為旅游購物消費提供動力機制的利益分配鏈,那么對旅游購物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化的實質就是對其利益分配鏈進行優化。利益分配的優化使得旅游購物消費過程中各方利益博弈達到一種均衡狀態,由隱形契約關系轉向顯形契約合同,從而形成一種博弈各方共贏的合約安排。
1.規范化利益分配鏈的建立
附圖
圖2規范化利益分配鏈模型圖
(1)游客利益:購物商店的定點化、公開化和價格監管化,使得游客在購買信息的占有上趨于對稱,其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
(2)商家利益:一是經濟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傭金,給商家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同時為降低商品價格提供了基礎;二是社會綜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傭金結算系統,誠信經營,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保護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賴。而系統外的旅游經營企業,如采取私授回扣行為將被依法查處。
(3)旅行社利益:公對公結算,保證了旅行社合法的傭金收入,擴大了其利潤來源渠道。
(4)導游利益:導游是旅行社的從業人員(雇傭勞動者),他們在旅游過程中(包括旅游傭金的形成)付出了勞動,依法應按合同約定獲取勞動報酬。實行旅游傭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給導游作為勞動報酬的補貼,通過結算系統,委托銀行從旅行社傭金賬戶上即時劃轉到導游的賬戶中。傭金的合法化、公開化和合理化,使得導游在心理上和物質上均得到滿足。
2.實施的保障措施體系
(1)旅游定點購物商品價格的政府監管化。目前,定點購物商店的商品品種繁多,標價混亂,質地及生產日期不清,等級無對比性。為了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對定點商店的旅游商品進行分類,分等級,鑒定質地,并制定政府指導價格,加貼中國旅游局的標貼。確實做到定點商店貨真、貨全、價實。現行的購物定點制度本身就意味著將市場競爭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政府介入制定指導價格正是保證旅游者權益的手段。同時,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點旅游購物商店也應向行業主管部門交納一定數量的質量保證金。
(2)旅行社利潤來源的渠道良性化。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對現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組合等方式實現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和小型旅行社通過制形成網絡化,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垂直分工體系,使旅行社業朝著有利于競爭與發展的方向轉變。改變現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無大的優勢,小無小的特色”的混亂局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低級的價格競爭,讓旅行社有利可圖,不指望通過其他違規辦法來創造利潤,讓旅游業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3)導游員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的合理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認為,每個人都從其從事的活動中獲得回報。當個人不能為他所做的事獲得回報時,或當個人不必為其行為支付全部成本時,獻出現了激勵問題。因此,旅行社應建立一種既能使盡職的導游員獲得其應得的回報,又能使導游員必須為其違規行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勵機制。
(4)旅游購物傭金的合法化與公開化。目前,本來合理的傭金卻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現。因此,解決回扣問題的關鍵在于使回扣轉化為傭金,便于社會和政府監督。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只要“旅行社與定點接待單位事先簽訂合同,確定傭金比例,支付方式,并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即是合法行為。定點單位提計的傭金必須計入銷售成本,旅行社則將其列入營業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約定從傭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為導游員收入的一部分。同時,嚴禁司機、導游個人私自收受回扣。
韓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韓國,任何商店不會直接給導游回扣,而是按導游所帶客人購物金額的15%~20%向導游所在的旅行社結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發給導游傭金。
西方人將旅游當作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福利和各項保險健全,沒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國人則不同,相對于攢錢購房來說,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旅游貸款不象住房貸款那般火爆,是因為后者是為了一家人安居樂業的百年大計,而前者只是為了逍遙一刻的眼前快樂,大多數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費者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盡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進行信貸消費,但現實的信貸消費形勢并不樂觀。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調查,半數居民并沒有消費信貸意向,與此同時,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消費群體接受消費信貸的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這多少表明了國人對待生活的務實心態,正是這種心態阻礙著旅游信貸業務的開展。
個人信用制度體系制肘旅游信貸消費
信貸消費的全新理念雖然在某些領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著制約消費信貸的瓶頸問題。目前的信貸消費中,商業銀行既是消費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獨資承擔了信貸消費的資金壓力和風險,這對信貸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十分不利。貸款銀行為了減少風險,必然以苛刻的信貸條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雜的貸款手續。
由于旅游的信貸需求是突發性的,短時間內辦理完成并不容易,貸方和借方的積極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機構來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滿足百姓的信貸需求。
銀行的服務質量和營業模式導致旅游信貸曲高和寡
手續繁瑣令人生畏。消費信貸手續非常繁瑣,通常都有十幾道關卡,作為消費信貸家族成員之一,旅游信貸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說來,想借旅游貸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開辦此項業務的銀行提出申請,其間需要往返銀行多次,并提供銀行所需的各種文件、證明、擔保。也許將來旅游貸款門檻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貸款大受歡迎之際。
貸款業務覆蓋面狹窄。旅游貸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桂林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和旅游業發達城市中的商業銀行開辦,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項業務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當一部分有實力、講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潛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辦理這項業務也只能望“貸”興嘆了。
貸款方式呆板單一。旅游貸款一般都是由銀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聯合推出,借得貸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現金的,只能跟隨銀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組成的旅游團隨行。旅游者若不想隨旅游團一起行動而是想單獨自由自在地去飽覽風光、指點江山,銀行通常會婉拒他的貸款申請。這種單一的信貸模式將大批消費者拒之門外。
啟動旅游信貸消費對策與措施
健全管理法規和制度,完善消費信貸體系。有關部門要研究制訂與信貸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擔保、評估、保險、公證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貸消費逐步走上法制軌道。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共享網絡,實行個人信用評估制度,促進信貸消費,規避金融風險。此外,要支持、引導建立個人資信調查和置業擔保等中介機構,盡快全面啟動旅游信貸二級市場,為旅游者實現自己的旅游愿望創造便利條件。
提供優質服務,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凡涉及旅游信貸消費的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都要加強職工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各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多種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貸服務;銀行要配備必要的信貸消費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多與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溝通,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健全信貸產品質量保障機制。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宣傳媒體要加大信貸消費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普及信貸消費知識,逐步轉變國人先積累、后消費的傳統習慣,引導其樹立借助信貸工具,適度超前消費的新觀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費。
加強組織領導,搞好部門協作。發展旅游信貸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協調,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商業、旅游等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要把啟動和推進旅游信貸消費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任務,積極采取措施,消除制約癥結,加大信貸消費工作力度。保險公司可以介入信貸消費,開辦履約保險項目,分散信貸風險。
此外,要密切關注旅游信貸消費這一新課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引導旅游信貸消費健康發展。旅游信貸市場前景廣闊
旅游消費在我國目前已成為重要的消費熱點,旅游消費市場的啟動對經濟增長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對旅游消費主體而言,決定旅游消費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錢,二是有閑”。目前對國內市場來說,耐用消費品已趨于飽和狀態,人們的旅游動機和需求日益旺盛,這就要合理地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向,旅游消費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出臺相應措施鼓勵人們進行旅游消費,對于收入不高、積蓄有限、收入來源穩定、有一定還款能力且有強烈旅游欲望的個體消費者而言,旅游信貸就是一項很好的措施。有專家認為,貸款旅游的前景應該不錯,剛工作或剛成家的青年人將是旅游信貸的主要選擇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銷較大,隨著出境旅游業務的不斷增長,也使旅游信貸顯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預見,旅游信貸消費在不久的將來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許旅游信貸消費也必須經過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會逐漸紅火起來。尤其是中國的入世,受到國外信貸消費觀念的影響,旅游信貸肯定蘊藏著比較大的市場潛力。
市場培育尚需時日
這些年,國人外出旅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卻掩蓋不了一個事實: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開支來說,懸殊太大。除了極少數高收入者,沒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內瀟灑地舉家出游幾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階層。真正需要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積蓄不夠、收入較低的人群。在大多數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費還不是生活中必須的支出項目。
不少消費者對貸款出門旅游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限于貸款手續的繁瑣和貸款期限太短,還貸壓力太大等因素,最終也不得不放棄了選擇貸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很少將旅游貸款直接貸給個人去旅游的貸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費者申請旅游貸款的興趣。銀行的貸款條款上大多規定貸款只限于支付與貸款人簽訂合作協議的特約旅行社的旅游費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團,要是為了貸款而放棄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間的話,有些消費者就不會去考慮辦理旅游貸款了。由此看來,在很多消費者的心理上,對旅游貸款仍然抱著一種不辦要比辦的好的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為市場主體,還沒有把“旅游”當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還沒意識到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是拓展市場的有效之舉。例如,婚慶消費是信貸介入的一個契機,現在無論農村、城市,無論年輕人還是長輩,婚慶借貸并不被視為奢侈性消費。在這方面,旅行社就應積極探索。
一些經濟學人士分析認為,國家實行假日休息制度,給國民的出門旅游提供了時間上的較大許可,特別是出境旅游現在已成為了不少消費者的首選。但一次支出一筆數額較大的出境旅游費用,也讓一般的家庭在經濟上感到無法承受。因此,旅游貸款應該成為不少家庭出門旅游的一種比較容易接受的消費方式。只是旅游信貸在目前情況下要達到升溫的效果,需要銀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三者之間進一步的磨合。比如說,現在銀行一般規定借款人必須在半年或一年內還清所有貸款,借款人每月的還貸負擔必然比較重。如果延長還款時間,加之旅游貸款的數額一般不大,那么消費者也就很容易下決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與銀行合作,在技術上解決旅游信貸的細節問題,就不愁沒有旅游者來問津。可見,旅游信貸市場的培育尚需時日,“銀”—“旅”聯手為挖掘未來市場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旅游業在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應該抓住個人存款實行實名制的有利契機,盡早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及銀行間個人信用查詢制度,同時簡化貸款程序、拓展貸款方式、擴大貸款覆蓋面,為旅游業的發展助推一臂之力。從假日經濟高峰期看,我國銀行業的旅游金融服務已經落后于方興未艾的假日經濟,“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二、高校教師旅游消費的形成
1.充裕的閑暇時間
根據目前我國高校法定或學校規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將近70天的時間,周末有60天的時間,以及“十一”黃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師與其他人群相比,其閑暇時間比較多。
2.相對較高的經濟收入
目前國內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就國內和其他行業比較,工資收入較高,且收入也比較穩定.在對大學城十所高校教師的人均月收入調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師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對較高和穩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師具有在較大的旅游消費潛力。
3.較高的文化背景
在對大學城十所高校教師的學歷結構調查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42%,碩士學位的教師占45%,大學本科占11%,大專占2%.教師的高文化素質形成了教師的相對較強旅游消費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費傾向。
三、調查方法
廣州大學城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可容納大學生18萬人~20萬人,總人口達35萬人~40萬人(包括村鎮人口),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大學城目前已入駐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星海音樂學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為基礎,選取100位年齡在25歲以上的教師,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從不同職稱、年齡層次和收入層次等方面對高校教師旅游消費水平、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等方面進行分類探察;其次通過調查問卷和深入訪談的形式從高校教師的旅游時間選擇、旅游動機、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獲取途徑等方面,探討高校教師旅游消費行為的一般特點。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每份問卷包含20個問題。調查收回問卷99份,其中有效問卷93份,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授、副教授)為26份,講師為50份,行政人員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廣州高校教師旅游消費行為分析
本文著重從高校旅游者的個性特征、旅游動機等旅游者行為的角度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選擇
旅游目的地選擇自然風景區的最多,占了總人數的54.6%,表明高校教師希望與大自然接觸,欣賞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人文歷史古跡和民族風情區,分別占總人數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師希望能了解異地的民俗民風;在休閑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師擺脫日常工作科研壓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獲得
關于旅游地點信息的獲取,42.23%的高校教師認為獲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徑為媒體,因為這樣的信息可靠,準確。13.21%的高校教師認為獲取旅游信息的途徑是通過相關書籍,而通過旅行社了解旅游地點的占11.84%,經朋友推薦而了解旅游地點的占7.36%。
3.旅游消費方式選擇
在選擇旅游消費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師選擇自助游(結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選擇個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師選擇跟旅游團。在旅伴的選擇上,大部分人選擇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這可能是高校老師旅游的一大特點。
五、開發廣州高校教師旅游市場的建議
1.開發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注重歷史文化景點與自然風光景點的有機結合
旅游企業應該對高校教師市場給予高度的重視,針對教師這一群體推出特殊的產品和服務。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業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黃金周推出各種中長途旅游線路,旅游景點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社會風情為主。
2.積極響應國家假日改革辦法,積極開發廣州旅游文化資源,增加短線出游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高校教師青睞于歷史、人文景觀,這樣就要求旅游企業一方面要注重短線游的開發,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針對廣州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3.高校教師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及服務水平要求較高
高校教師對旅游過程中接觸的服務人員的素質較為敏感,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在他們心中的形象。另外,考慮到高校老師的消費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旅行社和導游人員都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滿意度,并促進旅行社自身的發展。
[摘要]高校教師市場已逐漸成為我國旅游客源的一個重要細分市場,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本文在對廣州大學生城十所高校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對廣州市高校教師旅游消費行為進行深入探討,對于旅游企業提高服務質量和開發教師旅游市場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高校教師這一旅游客源市場的拓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校教師旅游消費行為旅游市場開發
參考文獻:
1.基本數據
(1)導購規模:據2001年《中國旅游報》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經歷過導游導購,81%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參與過導購消費,96%的導游人員承認其在帶團過程中進行導購活動。
(2)購物比重:我國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購物消費占旅游總消費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據馬來西亞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01年中國旅游者在馬來西亞一地的旅游購物消費達4000元/人,其中70%來自導游導購。
(3)購物滿意度評價:根據2001年《中國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中的有關數據計算,41.7%的被調查者對目前的旅游購物表示反感。
2.旅游購物消費的基本特征
(1)旅游購物地點:一般選擇在業內認可的定點商店,包括當地旅游局授牌的定點購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購物商店和導游、司機自定的購物商店等三類。
(2)旅游購物頻率:一般為一日一店。
(3)旅游購物種類:分為六大類:當地特產類、珠寶類、鐘表類、藥材類、品牌服飾類和工藝紀念品類。
(4)旅游購物商品基本特點:
一是物美。一般經導游人員和店員的聯合推銷,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價高。產品一般標價不菲,少則幾百,多則幾萬。其產品定價方式為:
附圖
其中:P為商品標價,d為商品折扣率,R為商品凈利潤,r為稅率,TC為產品總成本,P(1-d)×20%=商品凈利潤=導游人員導購傭金(亦稱回扣或提成);
三是還價空間大。這里的還價空間其實就是(O~dP),一般來講,d的區間為(30%,60%),個別奢侈商品,由于標價很高,d可達80%。但一般情況下,P(1-d)還是要高于市場上的價格;
四是質量穩定性不高。表1數據顯示,目前旅游購物商品的質量可靠性平均為61.7%,最高的是工藝紀念品類,為80%,最低的珠寶類,質量可靠性僅為30%。
表1旅游購物商品質量評價調查情況
附圖
注:本表數據是作者根據行業分析制作,僅供參考。
二、旅游購物消費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解析
研究發現,目前旅游購物消費的動力機制是由導游、旅行社、購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種隱性契約關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覽地購買物美價廉的旅游紀念品,導游員希望通過導購來彌補收入的不足,購物商店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旅行社則把購物商店的返利作為其利潤的來源之一。這種隱性契約關系形成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是導游、旅行社、購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這樣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對旅游商品的購買需求和對其信息的有限認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購物消費投訴的發生就是在這種合約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現,對旅游購物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化、優化也就是要創造一種博弈各方共贏的合約安排。
1.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
附圖
圖1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圖
2.非規范利益分配鏈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旅游者在商品價格識別上處于劣勢。在旅游消費過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導游是人。人由于和購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達成營銷行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價格和質量上占有較多的信息。而作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為其行程均由人負責安排,因此無法通過比較對所購商品進行價格識別,在價格上處于被動接受者的狀態,信息占有較少。這種委托人—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旅游者在商品價格識別上處于劣勢,也使得非規范利益分配鏈中導游與購物商店之間的回扣關系變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運作導致其利潤來源渠道異化。旅游業的無序競爭給旅行社帶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近幾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旅行社數量的高速增長,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擁有旅行社一萬余家。旅行社數量的增加,推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但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實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數都處于小、散、弱、差的狀況,目前尚未形成科學的垂直市場分工體系,而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競爭,共同分割一層蛋糕,產品差異化程度低,為了招攬游客進行低價競爭成為業內普遍現象。旅行社為了擴大其市場份額,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以成本價格或低于成本的價格作為其線路報價。然后通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二次消費來彌補其經營利潤的空缺。比較典型的有如下三種報價模式:一是規范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兩地交通費+區內交通費+景點門票價+食宿費用+導游服務費+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往返機票價(折扣價)+區內交通費+景點門票價(團隊價)+食宿費用(團隊協議價)。這種報價是一種零利潤報價,旅行社在這種價格模式下的經營利潤來源于購物商店交納的“人頭費”,這種“人頭費”最終通過購物消費轉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線路產品報價=往返交通費+簽證辦理費+食宿費用。這種報價是一種負利潤報價,旅行社在這種價格模式下的經營利潤來源于導游員交納的“人頭費”(相當于導游員預先花錢從旅行社將團隊帶領權買下),報價的虧缺部分和導游員的工作收益通過購物商店的購物消費回扣實現。
(3)導游人員薪酬保障的缺失導致購物消費回扣成為其主要收益來源。導游正常收入的構成分為:工資:300~600元/月或零工資;小費:歐美為2美元/天,港澳臺為20元人民幣/天,國內為零小費;出團補貼:內地為30~50元/天,海南為零補貼,香港為負補貼(反交“人頭費”)。
由于導游工作的日趨自由職業化,許多旅行社為了節約成本都是在旺季臨時聘請導游,導致導游人員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沒有任何工資,有的還要反交旅行社“人頭費”。“雇工要付酬勞”應該是一般勞動力市場的規律,而在一些旅行社與導游員這一雇傭關系上恰恰發生了動搖。一些旅行社雇導游不僅不付酬勞,反而要求上團的導游員交給旅行社費用——“人頭費”,造成一些導游員“舉債帶團”現象。所謂“人頭費”,是旅行社按照一個旅游團游客人數的多少,向帶團導游員收取的費用,其計算方法是:導游員應繳人頭費總額=旅游團人數×單位“人頭費”價格。單位“人頭費”價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來自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購買潛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國內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個每人要付50元“人頭費”40人的旅游團為例,導游員上團之前要付給旅行社“人頭費”2000元。導游員自己的勞動價值無法從正常的收入結構中充分體現,這使得導游人員面臨兩種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購物簽單”指標的外在壓力和“補充收入”的內在動力。這直接導致導游和司機聯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購物收取回扣。
(4)外部經濟效應的存在——非規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觀經濟學認為,如果某人或企業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個體帶來利益或危害,而該個人或企業又沒有因為這一結果得到報酬或支付賠償,那么這種利益或危害稱為外部經濟。根據是利益或是危害,分為正的外部經濟和負的外部經濟。旅游活動中有大量的外部經濟。人們對旅行社從飯店、餐廳、航空公司、交通運輸公司收取的傭金并無異議,認為旅行社作為旅游者與旅游供應商之間的中介服務公司,提供中介服務,收取傭金,合情合理。其實,旅行社和導游在購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務與其他方面并無不同。旅行社每年給定點購物商店送去絕大部分的客源,導游在介紹旅游紀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銷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勞不可抹殺,他們都為當地地方經濟和地方企業帶來了正的外部效應。旅行社和導游理應從主要受惠者——定點商店收取傭金。
三、旅游購物消費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優化
在上述研究中,我們解析了目前為旅游購物消費提供動力機制的利益分配鏈,那么對旅游購物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化的實質就是對其利益分配鏈進行優化。利益分配的優化使得旅游購物消費過程中各方利益博弈達到一種均衡狀態,由隱形契約關系轉向顯形契約合同,從而形成一種博弈各方共贏的合約安排。
1.規范化利益分配鏈的建立
附圖
圖2規范化利益分配鏈模型圖
(1)游客利益:購物商店的定點化、公開化和價格監管化,使得游客在購買信息的占有上趨于對稱,其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
(2)商家利益:一是經濟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傭金,給商家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同時為降低商品價格提供了基礎;二是社會綜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傭金結算系統,誠信經營,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保護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賴。而系統外的旅游經營企業,如采取私授回扣行為將被依法查處。
(3)旅行社利益:公對公結算,保證了旅行社合法的傭金收入,擴大了其利潤來源渠道。
(4)導游利益:導游是旅行社的從業人員(雇傭勞動者),他們在旅游過程中(包括旅游傭金的形成)付出了勞動,依法應按合同約定獲取勞動報酬。實行旅游傭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給導游作為勞動報酬的補貼,通過結算系統,委托銀行從旅行社傭金賬戶上即時劃轉到導游的賬戶中。傭金的合法化、公開化和合理化,使得導游在心理上和物質上均得到滿足。
2.實施的保障措施體系
(1)旅游定點購物商品價格的政府監管化。目前,定點購物商店的商品品種繁多,標價混亂,質地及生產日期不清,等級無對比性。為了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對定點商店的旅游商品進行分類,分等級,鑒定質地,并制定政府指導價格,加貼中國旅游局的標貼。確實做到定點商店貨真、貨全、價實。現行的購物定點制度本身就意味著將市場競爭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政府介入制定指導價格正是保證旅游者權益的手段。同時,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點旅游購物商店也應向行業主管部門交納一定數量的質量保證金。
(2)旅行社利潤來源的渠道良性化。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對現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組合等方式實現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和小型旅行社通過制形成網絡化,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垂直分工體系,使旅行社業朝著有利于競爭與發展的方向轉變。改變現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無大的優勢,小無小的特色”的混亂局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低級的價格競爭,讓旅行社有利可圖,不指望通過其他違規辦法來創造利潤,讓旅游業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3)導游員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的合理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認為,每個人都從其從事的活動中獲得回報。當個人不能為他所做的事獲得回報時,或當個人不必為其行為支付全部成本時,獻出現了激勵問題。因此,旅行社應建立一種既能使盡職的導游員獲得其應得的回報,又能使導游員必須為其違規行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勵機制。
(4)旅游購物傭金的合法化與公開化。目前,本來合理的傭金卻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現。因此,解決回扣問題的關鍵在于使回扣轉化為傭金,便于社會和政府監督。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只要“旅行社與定點接待單位事先簽訂合同,確定傭金比例,支付方式,并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即是合法行為。定點單位提計的傭金必須計入銷售成本,旅行社則將其列入營業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約定從傭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為導游員收入的一部分。同時,嚴禁司機、導游個人私自收受回扣。
韓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韓國,任何商店不會直接給導游回扣,而是按導游所帶客人購物金額的15%~20%向導游所在的旅行社結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發給導游傭金。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發展迅猛,旅游消費信貸也應運而生,它是旅游者向銀行借款用于個人旅游消費的一種信用消費形式。據統計,2006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超過13.8億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達到8800多億元人民幣。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積極拓展新業務,大力發展旅游消費信貸業務對我國金融業和旅游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銀行業開展了多種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然而目前我國開展旅游消費信貸業務的銀行卻不多,即使有些銀行開辦了這一業務,也是發展得極其緩慢。據了解,較早推出旅游貸款業務的中國工商銀行已經不提供單獨的旅游貸款服務,將旅游貸款與其他一些品種貸款一并歸入個人綜合消費貸款。此外,2005年中國農業銀行叫停了包括旅游貸款業務在內的5類個人貸款業務。西方國家的成功實踐證明,旅游消費信貸能夠實現銀行、消費者和旅游業“三贏”,在我國卻沒有形成應有的熱潮,針對其原因和我國今后大力發展旅游消費信貸的對策,本文進行了探討。
一、我國個人旅游消費信貸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1、旅游信貸消費主體
(1)傳統消費觀念的制約。從消費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國目前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還沒有達到使旅游貸款蓬勃發展的狀況,這種情況的轉變需要多方面、長時間的努力。貸款旅游與貸款購房、買車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國的消費者認為后二者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生活必需品,而前者是一種奢侈消費。因此,消費者愿意貸款購買必需品,而不愿意去貸款享受奢侈而徒增負擔。少數能夠接受旅游貸款這一觀念的人又普遍收入較高,不需要借錢旅游。
(2)消費者收支預期不確定。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大調整時期,不合理的就業制度、福利制度等舊的體制正在消失,但社會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新的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到位,人們對于未來的收入、支出缺乏準確的預期,產生和增加了對未來的擔憂。另外,購房、子女教育、醫療數額較大的支出,需要消耗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正是對未來收支預期的不確定,消費者會選擇將省下的錢存入銀行,以防萬一,而不是貸款旅游了。
2、旅游信貸消費提供者
(1)利益驅動乏力。商業銀行作為企業,當然應該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所以商業銀行往往青睞盈利較大的信貸項目,普遍對金額較小的旅游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性不高。業務量小且風險難以控制,是商業銀行慎重發展旅游消費信貸的主要原因。
(2)信貸申辦程序過于復雜。目前的消費信貸中,商業銀行既是消費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獨資承擔了信貸消費的資金壓力和風險,這就制約了信貸消費的進一步發展。貸款銀行為了減少風險,必然以苛刻的信貸條件要求貸款人履行繁雜的貸款手續。而旅游信貸的需求往往是突發性的,煩瑣復雜的信貸申辦程序必然影響貸款方和借款方的積極性。對每筆貸款,銀行要求出具的證件、證明和其他材料很多;貸幾千元有的甚至還要提供擔保、辦理抵押、評估等手續。繁瑣的手續造成較長的申請周期(至少10天),此時,消費者可能尚未確定是否出游或出游的具體線路,當然不可能去申請旅游貸款。這種過于復雜的信貸申辦程序嚴重制約了消費者的信貸熱情。
(3)旅游信貸消費的環境。信用機制不健全,信用喪失是我國社會的最大浪費。商業銀行雖然吸納了大量儲蓄,占有大量閑置資金,但卻不敢輕易貸給個人,即使要貸也只能通過擔保、強化申請審批程序等措施,從而達到防范和降低風險的目的。旅游分期付款可以讓很多暫時沒有很好的經濟基礎、卻對旅游有需求的人進入旅游消費的行列,但是在信用機制嚴重缺失的情況下,這個業務在風險控制上存在很大的難度。旅游作為無形的服務類消費品,在抵押上沒有完善的保障。房子或者家電是有形的消費品,如果貸款者還不起貸款,可以收回房產或者家電來彌補或降低風險。但在旅游產品的消費過程中,銀行卻沒有辦法用物質的形式降低風險。
二、培育和發展我國個人旅游消費信貸的對策思考
要使旅游消費信貸在我國真正發展起來,除了制訂與信貸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擔保、評估、保險、公證等一系列制度外,針對旅游消費信貸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個方面建議:
1、正確選取旅游消費信貸的市場定位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目標消費人群。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支撐市場的主體是中等收入階層。所以,在旅游信貸消費對象的選擇和拓展上,應將中等收入階層和有較高消費預期的青年消費群體作為我國旅游信貸消費的主體,著力啟動他們的消費信貸活動,并根據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消費傾向來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其次需要考慮的是旅游消費的類型定位,應該著重從境外旅游入手。中國人外出旅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出境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開支來說,存在一定的差距。利用旅游消費信貸,實行分期付款,是一種很好的平衡手段。
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消費者未來收入預期越高,其消費信貸承貸信心就越強。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個人負擔的支出范圍急劇擴大。居民支出的不確定因素和心理壓力隨之增加,進一步導致了消費意愿下降、儲蓄意愿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消費信貸的發展。因此,政府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勞動保險、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等制度改革盡快明確和定型,解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穩定和改善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使他們可以自然地借助消費信貸的方式,滿足當前的需要,從而推動個人旅游消費信貸的健康發展。
3、更新銀行的經營理念
銀行要認識到個人旅游消費信貸必將成為業內競爭的一個領域。銀行要加強旅游消費信貸的宣傳營銷工作。旅游信貸剛剛起步,銀行方面宣傳甚少,眾多旅游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知之甚少。銀行可以與旅游部門聯手推動,加大信用消費的宣傳力度,使人們逐步認識、了解、接受旅游信貸消費。政府、金融機構、旅游企業和媒體要加大旅游消費信貸的宣傳力度,普及信貸消費知識。應正確引導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培養正確的消費傾向;引導青年人消費結構的轉變,多在購書和游歷增長知識,這對于提高青年人的整體素質大有裨益,同時也給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和氛圍。
4、簡化銀行信貸手續
銀行應擴大營業服務網點,加強員工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健全信貸產品質量保障機制,在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信貸手續,讓大多數有償還能力的消費者感到旅游消費信貸手續方便。目前,銀行可以大力發展旅游信用卡消費。信用卡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多次透支,不受時間、地點、支付對象的限制,具有“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特點,是其他信用方式不可替代的。據了解,信用卡分期支付旅游費用的業務現在已經開始逐漸在一些商業銀行中展開。例如,招商銀行同全國近百家旅行社合作,全面推出境外游免息分期付款業務,消費者持招行信用卡,無須擔保即可申請參加分期付款線路。總之,銀行可以在防范風險、考慮自身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各種簡便手段培育和發展個人旅游信貸消費市場。
5、加強協作,建立個人信用等級評價體系
我國現行的個人信用消費是在尚未建立個人征信制度的情況下推行的,銀行不得不設置很高的貸款門檻,阻礙了個人消費信貸尤其是旅游消費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健全個人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和個人消費信用快速認定系統。可以從如下途徑切入:一是個人信用信息收集。根據一套完整的個人信用等級評定辦法,進行數據收集,匯集潛在的旅游貸款申請人年齡、職業、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等信息。二是劃分個人信用等級。根據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個人信用賦予不同的分值,進行量化處理。三是根據前述分析結果決定是否予以貸款和額度大小,建立個人消費信用快速認定系統。目前,僅有上海等少數城市建立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體系”,對居民的個人信用進行評級打分。如果有一套完整的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和個人消費信用快速認定系統,對于促進個人旅游消費信貸將大有裨益。
6、發揮旅行社在旅游消費信貸市場中的中介作用
消費者申請旅游貸款希望手續簡捷,銀行面對的是極其分散的客戶,旅行社可以作為旅客和銀行的中介機構,可以借鑒汽車經銷商發放汽車消費貸款的經驗,將過去消費者自己到銀行去辦理貸款手續變為通過旅行社來辦理,可以免去貸款者諸多不便。同時,旅行社擔任借貸雙方的中介,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消費者資料,一定程度上幫助控制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發展旅游信貸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旅游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密切配合,商業銀行應配備必要的信貸消費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多與旅行社和消費者溝通,積極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旅行社的中介作用。
三、結論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信貸消費形式的運用與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客觀要求。個人旅游消費信貸有助于提高我國公民的生活質量,又可以為銀行開辟利潤來源,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只要商業銀行、政府、旅游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統一認識,共同努力,采取綜合措施,我國個人旅游消費信貸一定會有較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從海:消費信用理論研究與經驗考察[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許金超:大力拓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1).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場形成的根本基礎,沒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場就無從談起,旅游產品的價值也就無法實現。因此,對某地旅游產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景區、旅行社等)和旅游從業人士都十分關切的重要問題。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說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都必須以人們對該國或該地區旅游產品的需求為依據,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發旅游產品,合理地規劃和控制旅游業的開發規模和發展速度,以實現發展區域旅游業的最佳效益。對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別是對其消費行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國的旅游業發展需要這方面的研究來指導實踐。而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行為也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需要業界不斷地追蹤研究,與時俱進。旅游者需求與消費行為將始終是中國旅游研究的前沿問題[1]。我國的學者一直以來十分重視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行不斷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活動對社會的影響不斷加大,關于旅游需求的研究開始向更深的層次展開,很多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從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導目的地的旅游產品的開發與規劃、旅游企業經營策略,為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中的統計分析
利用中國期刊網搜索,從研究內容進行選取,共有137篇文章來探索旅游市場需求預測問題。王鐵生(1984)首先發表文章探討杭州國內旅游需求預測[2]。而1985年12月通過鑒定的《北京旅游發展戰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場調查研究篇幅,從內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場預測、市場發展戰略、旅游者行為分析等;從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規模的問卷抽樣調查,并進行了旅游市場預測研究,在全國具有領先意義[3]。從此開始,我國學者對旅游需求預測進行不斷研究和探索。
(一)文獻數量統計
從文獻的時間動態分布統計中看出(見圖1),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僅有4篇相關文獻。而持續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學者陸續開始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從1996-2004年,文獻數量基本持平,但總體上略有遞增趨勢。近幾年(2005-)有關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長,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達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達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經有19篇文獻,可見我國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真正興起于最近幾年。
(二)研究方法分類統計
國內對旅游需求預測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鑒國外旅游需求預測方法的基礎上做更進一步的探索與分析,不少學者對旅游需求預測方法改進做了大量研究[4]。筆者參考了任來玲(2006)的旅游需求預測分類[5],將137篇文獻按照研究方法進行分類。從傳統的研究方法來看,有60.1%的文獻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獻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獻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傳統研究方法中回歸模型的應用最多,達到了24.6%;有39.9%的文獻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統研究方法應用最多,達到了19.6%。
三、旅游市場需求研究軌跡分析
在對137篇文獻進行總體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表1和圖1),根據我國旅游市場需求研究的具體情況,從研究發展的軌跡來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開放以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個旅游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僅有很少的學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旅游研究蓬勃發展,有較多的學者開始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進行研究,從內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擴展;第三個階段為2000年以來。2000年以來,我國的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在數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雖然回歸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經從簡單的一元回歸向多元回歸、指數回歸、多項式回歸轉變,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經網絡、粗集理論開始應用到旅游市場需求預測之中,而且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研究也不斷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間共有5篇相關文獻。從研究方法的時間演進看,我國的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國的學者開始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傳統的研究方法,雖然以定量方法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較簡單,回歸模型都是使用了簡單的一元線性回歸方法,而且都以國民人均收入為自變量。
這一階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鐵生,葛立成(1984)利用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運和空運發送人次對杭州旅游人次進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誤差。在對杭州市旅游市場需求進行預測中,認為經濟發展是衡量國內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國民收入作為自變量用一元回歸模型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同時為了彌補第一種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數方程(時間序列)進行了預測。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長率高于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2]。葉濤(1986)首次提出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文章提出了黃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歸和滑動平均結合模型對黃山旅游市場需求進行了預測[6]。韓德宗(1986)首次將引力模型和旅行發生模型引入國內,并進行了介紹、分析[7]。
(二)穩定的探討成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
在這一階段,旅游市場需求研究文獻數量相比較第一階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現多元化,特爾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統都第一次運用到旅游市場需求預測之中,但回歸模型和時間序列仍然占有主導地位。研究出現了從簡單單變量分析向復雜的多變量分析、靜態模型向動態模型、單一方法向方法綜合發展,多種學科(如數學、地理)開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變化趨勢。
一些新的預測方法、模型應用到旅游市場需求預測之中。保繼剛(1992)首次運用修正引力模型對北京市6月份國內游客預測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圍,在我國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數據問題,要使用引力模型進行旅游市場需求預測必須有些解決旅游數據獲取[8]。張洪明(1995)首次將灰色理論應用于旅游市場預測之中,建立了引入殘差信息的灰色預測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數據,不存在誤差積累,和概率統計、回歸模型比較具有精度高的特點,適合用于中長期旅游市場需求預測[9]。趙西萍,王磊,鄒慧萍(1996)對國際上旅游市場預測方法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預測的發展趨勢——與經營管理過程相融合的預測方法[10]。魏啟恩,劉新平(1997)引入隨機時間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動態預測模型[11]。
這一階段一些綜合性的組合方法開始出現,如周建設,劉新平(1996)選用了邏輯斯締曲線模型,選用常規的線性回歸和三次曲線模型等7種模型對昆明入境游客進行預測,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帶虛擬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和指數曲線模型較優。并利用7種預測模型進行了組合預測[12]管寧生,楊麗,王建平(1998)利用指數模型和特爾菲法對鶴慶縣旅游市場進行了預測[13]。
(三)快速的發展整合階段(2000年-)
2000年以來,我國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現,遠遠多于前20年的總和,由此來看,對于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成為了旅游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經濟學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論的成熟以及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旅游研究者將計量經濟方法、神經網絡、灰色模型等這些方法引入旅游業,并進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預測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場需求研究中嘗試將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結合和整合運用,研究方法逐漸精細化,這樣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論的不斷提升,旅游建模和預測方法也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
李峰,孫根年(2006)應用旅游本底趨勢線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對我國的旅游的影響[14]。呂連琴,王世文(2000)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國內客源市場的趨勢和走向,還嘗試采用了趨勢分析法、專家咨詢法、分級累計法、平均值法等多種預測方法,對小浪底旅游區國內旅游市場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預測[15]。田喜洲(2001)對重慶市美國旅游客源市場進行了詳細分析,并通過建立指數方程預測模型預測了重慶市未來3年的美國游量[16]。張啟敏,汪文帥(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對寧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進行預測、并對該模型進行了修正,同時指出在小樣本條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個非線性模型[17]。吳江,黃震方(2004)運用Logistic曲線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發展階段進行模擬,并應用StellII語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數據進行處理,模擬旅游產品生命周期曲線,并對這一曲線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討論,得出旅游市場預測的非線性規律,并討論回頭客對旅游地持續發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經網絡(ArtficialNeuralNetworks)在旅游市場預測的應用及其重要性[19]。鄭江華,劉平(2001)利用線性組合預測方法對新疆國際旅游客源量進行了預測[20]。張立生(2004)研究了影響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對經濟、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別進行分析,建立了預測模型,預測了我國2005年和2010年的國內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劉頌(2003)利用GM(1,1)模型對旅游地客源市場動態預測方法進行了探討[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場動態變化時序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預測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間上海市旅游客流的發展變化趨勢[23]。譚頻頻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數據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運量及游客的需求預測模型,運用指數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經網絡3種方法,并采用平均絕對誤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誤差(RMSE)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評價模型預測效果。預測實例表明Elman神經網絡模型更能反映時間序列的波動性,更適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預測[2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內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在對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研究過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開始注重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綜合運用,預測方法正由單一化逐漸向綜合化方向發展。但是和國外的研究相比較,雖然研究方法日益豐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統性,沒有形成體系,因此,對于研究方法的理論探討和體系形成需要不斷地努力。
第二,從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來看,國內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研究方面著重現象的統計描述,利用模型進行過程和機制分析較少;針對某一消費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實證分析較多,對基礎理論與方法論的探索少;強調個案研究多,以個案推導整體的做法不夠嚴謹,樣本質量和代表性存在問題,研究結論不具備普遍指導意義。在研究中對于旅游市場需求預測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夠,對于預測過程和結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實用價值受到很大影響。
參考文獻:
[1]范業正.旅游者需求與消費行為始終是旅游研究的前沿問題[J].旅游學刊,2005,20(3):10-11.
[2]王鐵生,葛立成.對來杭國內旅游者的動態分析[J].浙江學刊,1984(4):7-13.
[4]歐陽潤平,胡曉琴.國內外旅游需求研究綜述[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7(3):80-83.
[5]任來玲,劉朝明.旅游需求預測方法文獻述評[J].旅游學刊,2006(8):90-92.
[6]葉濤.黃山旅游市場的分析和預測[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6(2):63-68.
[7]韓德宗.旅游需求預測重力模型和旅行發生模型[J].預測,1986(6):66-67.
[8]保繼剛.引力模型在游客預測中的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4):133-136.
[9]張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殘差信息的灰色預測[J].四川林勘設計,1995(4):29-33.
[10]趙西萍,王磊,鄒慧萍.旅游目的地國國際旅游需求預測方法綜述[J].旅游學刊,1996(6):28-32.
[11]魏啟恩,劉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動態預測模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67-71.
[12]周建設,劉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場預測探討[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4):75-79.
[13]管寧生,楊麗,王建平.鶴慶縣旅游市場分析與預測[J].社會科學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孫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線法(TBLM)的旅游危機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呂連琴,王世文.黃河小浪底旅游開發的國內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4):93-96.
[16]田喜洲.重慶市美國客源市場分析、預測與開發對策[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3):18-20.
[17]張啟敏,汪文帥.寧夏旅游需求量的預測[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62-165.
[18]吳江,黃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線模擬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線模型方法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經網絡——一種新的旅游需求預測系統[J].旅游科學,2001(4):24-27.
[20]鄭江華,劉平.新疆國際旅游客源量的線性組合預測[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1,1(2):140-143.
[21]張立生.我國國內旅游市場規模分析與預測[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1):59-61.
自助旅游是指旅游者不通過旅行社等旅游機構來安排形成的旅游活動。自助旅游(independenttourism)是相對于團隊包價旅游(packagetourism)來講的一個概念。國內目前較為認可的自助旅游的另一種稱謂是背包旅游,與之較適應的旅游者被稱為背包客;此外,作為新興的另一種特色旅游形式的自駕車也被包括在自助旅游范圍中。國外自助旅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尤其是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他們擁有一定數量的背包客,而且歐美發達國家的自駕車游市場也已形成規模。中國當代旅游起步時也以入境旅游為開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歐美背包客活躍在具備全面旅游資源的滇西北,陽朔,川西、青藏高原等地區。目前,中國的自助旅游已經初步形成在時間上空間上有特征的旅游流,自助旅游者的旅游線路也已經基本成熟。對于自助旅游行為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直接影響到旅游市場細分與管理,掌握自助旅游者的消費規律和實際影響,能對潛在即將形成的自助旅游群體的消費行為能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區域旅游的中長期規劃。
1自助旅游行為的影響分析
1.1自助游對旅游產品開發的影響
1.1.1自助旅游對旅行社產品的影響
隨著交通和旅游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助旅游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日漸興起的自駕車業務對旅行社業務沖擊也較大,旅行社在應對自駕車游時應該在線路設計上下功夫,旅行社應從引導游客消費向輔助游客消費的角色轉換,因為游客對旅游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了,他們的消費也具創造性,他們希望在旅游消費過程中他們的創造性和精神享受能得到發揮。針對自駕車城市周圍休閑游增多的狀況,旅行社要著重中長線游、長線一地多日游、出境游等產品,可以組織自駕車團隊業務來發揮其本來在住宿、餐飲、景區門票預定和折扣的優勢,這種方式相當于自助旅游中的“半包價”或“小包價”旅行方式類似;旅行社還可以和汽車俱樂部聯合,實行會員制。旅行社還可以跟據自助游客的“訂單式”要求服務,對自助游客自行設計的線路有針對性地協助策劃與咨詢,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依然享受沒有陪同的服務。
1.1.2自助旅游對飯店產品的影響
對自助旅游來講對飯店產品的需求基本上屬于派生性需求,尤其是對自駕車旅游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自助游者中的背包族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帶帳篷的旅行者;自駕車游客也很少有事先預定住宿的。這種狀況導致景區周圍出現住宿緊張無序的狀態。隨著自助旅游市場的擴大,飯店業將會隨之做出響應改進,例如:景區飯店要建立完善的自助游自駕游預定系統并給與擁有預定者優惠價格;對自駕車游客飯店方面提供泊車維護服務;興建汽車旅館。
1.1.3自助旅游對旅游吸引物的影響
自助旅游和一般組團旅游不同之處在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自助游者往往追求新開發或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從而避開已開發或者過熱景點;隨團旅游者到的地方往往是這個地方的旅游產品正處在產品的成長期、成熟期。這種旅游消費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熱點地區的接待壓力,對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幫助。當自助旅游者流向溫冷景點時,景區景點要作相應的改進,比如:純自助游者的安全問題和自駕車游者的交通安全問題;自駕游的停車管理問題;景區內導游問題;景區內文字介紹要準確并體現旅游文化;旅游服務項目增設問題。針對自駕車旅游設計的點狀旅游路線要結合公路交通體系狀況,在旅游規劃上要考慮景點景區的營銷問題。
1.1.4自助旅游對旅游購物的影響
自助旅游者購物比例少于團體旅游者,因為團體旅游者購物活動中導游傭金的合法化與公開化使得自助旅游者的購物選擇趨向理性消費;自助旅游者的購物消費受到的誘惑要少一些,自助旅游者購物消費趨向于工藝品,而自駕車購物則注重實用性,尤其傾向于購買土特產這類沒有很多紀念意義的商品。
1.2自助游對旅游審美的影響
1.2.1自助游和旅游審美
旅游審美感觀而言,個體反應優于團體作用,自助旅游優于參團旅游。盡管參團旅游時導游的講解有助于旅游者對某處景點的理解又幫助,但真正的旅游審美和體驗是旅游者自身的個體體驗,是旅游者自身和旅游資源之間的特殊審美關系,是旅游者和自然的對話。自助旅游者在旅游審美過程中的收獲是步調一致的團隊旅游者所不能比擬的。
1.2.2自助旅游和旅游文化
孤獨的旅行者、探險者、環保旅游家、攝影旅行等專業自助旅游項目是團隊包價旅游沒法實現的,很多自助旅游目的地也是團隊旅游沒法抵達的,傳統的團隊游尤其是觀光團的審美形式單一而且模式化。自助旅游本身也是一種旅游文化,它體現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和諧統一。自助旅游者尤其是專業自助游者對審美客體的旅游景觀的美感度問題決定了他們選擇旅游景觀時趨向于高質量的、帶有極大審美價值的旅游景觀而不是低俗化、人工化痕跡嚴重的旅游景觀。這是自助游者的主觀因素在起作用,自助旅游者的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往往使得他們避開人頭攢動的團隊游的熱點景區。
1.3自助游對多元文化的影響
1.3.1自助游促進出版事業的發展
人們出游方式的變化帶動了一種新型的圖書品種--自助旅游圖書的發行與銷售,自助旅游圖書的出版改變了傳統圖書出版帶有的信息失效、資源浪費、缺乏互動等弊端,結合了網絡出版的優勢。自助旅行圖書和網絡出版使得傳統圖書出版和網絡出版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結合相對完美,自助旅游圖書出版是網絡出版業的市場成功范例。[1]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團旅游類圖書銷售狀況良好;而近幾年,自助游圖書銷售穩中有升。目前市場上自助游圖書基本上是用來"閱讀"加"指南"型的,這正是實用性自助旅游圖書受青睞的原因。攜帶這類書出游,就如同多了個幫手。據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銷售統計自助游類圖書銷售量較以每月2%的上漲幅度。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藏羚羊自助旅行手冊》的廣泛發行。
1.3.2助旅游引領時尚文化的傳播
鑒于自助旅游是一種較具深度審美并帶有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的消費行為,加之自助旅游源于西方,青年人又有探究最新時尚的心理,這種旅行方式毫無疑問地帶動了中國的自助游市場。據析,上海年輕人中年齡在25-35歲之間、學歷大專及大專以上、年收入高于3萬元的“白領”旅游消費決策深受時尚網站的影響,他們通過自助旅行網站獲取信息,自助出游(仲紅梅2005)。城市人群中受《時尚》《時尚旅游》《旅行家》《環球旅游》等雜志的影響而選擇自助旅行方式的也有相當數目(蔣榮昌2005)。
1.3.3自助旅游促進了自立精神的傳播與發展
大多數的自助旅游者擁有自立精神,DIY(Do-It-Yourself)的習慣通過自助旅游這種方式得以實現。通過自助游,增強自立精神,使
青少年擁有挖掘自己潛力的價值取向,完善青少年的獨立人格并使其擁有人的自由進取精神、人的創新精神等價值觀,避免了金錢萬能觀。如,成立于1932年并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的國際青年旅舍聯盟(INTERNATIONALYOUTHHOSTELFEDERATION,簡稱IYHF),已經成為一個帶有自己生活哲學的青年運動的核心力量,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天堂”,是一個所有的年輕人交流思想、了解大自然的場所。
1.3.4自助旅游促進語言學習
中國當代旅游起步時以入境旅游為開端,最初歐美自助游客的到來,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促進作用。跨文化交流離不開語言,自助旅游推動了語言的學習。熟練的英語或者其他目的地語言增加了旅行的樂趣和被接受程度。在旅游過程中將英語用活對從小就學英語的人來講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在國際化的趨勢影響下,短期海外游學及接納外來游客使人們在兼顧休閑及工作狀態下通過旅游這種媒介學習英語,或在了解當地生活文化以及與當地居民交誼中對語言學習產生興趣。
1.3.4.自助旅游增進環保意識
由于前衛的自助旅游者所到達的地方尚屬沒有完全開發的旅游景區,他們環保意識較強,主張純原生態方式的旅游行為,旅行時一般倡導除膠片外不帶走什么,除腳印外不留下什么。很多環保組織有通過自助旅游者開展環保活動的先例,如,《中國國家地理》數次通過組織讀者會員的旅游活動進行環保行宣傳。“大河之旅——環保中國•2005黃河萬里行”等公益環保活動也是由騰訊網發起。
2自助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1自助旅游的直接影響
自助游者出游一般避開高峰旅游期,往往選擇一地多日游的方式,且消費水平較高。據澳大利亞旅游局統計2003年平均每個背包客在澳大利亞境內的逗留時間為68晚,平均支出為$5319,而旅游團隊游客的支出為$2549。聯邦旅游大臣JoeHockey對此做了比較:一位背包客消費額度等于出口17噸小麥或者出口77噸煤炭,背包客的生意是如此繁榮以至于整個旅游業都在調整為他們服務2。青藏鐵路開通后,大量自助游客進入,他們常入住的經濟型旅館已經供不應求,這勢必刺激當地經濟型旅館的發展。目前拉薩經濟型旅館床位占拉薩床位總量的30%,經濟型酒店有其市場的高額利潤,較大的客流量保證此類旅館的薄利多銷。
2.2自助旅游和體驗經濟
旅游產品的本質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和體驗,在體驗經濟時代,豐富的旅游產品提供給游客廣闊的消費前景。作為顧客的自助旅游者在尋求旅游愉悅時,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經濟的發展。在云南滇西北地區,由于背包客的到來,家庭旅館業便興旺發達起來。
2.3自助旅游和科技發展
自助旅游的興起和科技發展有很大關系,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助旅游促進了旅游休閑類網站的發展。在旅游信息化發展相對較好的廣東,已有352家旅行社在Internet上建立網頁,有獨立域名的有2l家;7000座賓館酒店招待所中建立網頁的有1035家,28家有獨立域名,能夠實現在線訂房的有18家;370家旅游景點中建立網頁的有348家,有獨立域名的只有2家;廣東的21個地級以上市中只有11個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網3。專門的自助旅游網站為自助旅游者提供信息的同時,獲利頗多,很多小型旅游行業生意通過網站宣傳自己;自助旅游者設計自己的網頁,交流旅行信息,分享圖片,為網絡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自助旅游促進了數字技術的發展,數碼照相機的使用將美景定格在一瞬間,風景攝影家很多就是自助旅游愛好者。
3自助旅游的負面影響
3.1自助旅游和文化保護
自助旅游者到異文化狀態中去體驗的旅游行為,使得地方旅游、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興旺。但是,也有形形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由于變為旅游商品從文化意義上已經喪失其原有的內涵。在有些地方,民族形式被當作“地方文化色彩”搬上舞臺,游客通過付費來觀看表演,民族文化的真實性逐漸的喪失,表演者逐漸對自己的文化也變得冷漠。文化問題受到侵蝕,民族旅游文化資源商品化的過程對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帶來沖擊。
3.2自助旅游市場的管理難度
由于自助旅游的不可控制性,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場協調機制和目的地政府的有效控制,自助旅游者常常落腳的經濟型酒店的盈利能力被削弱,因為家庭旅館等小業主將壓低市場價格以獲取短期利潤,導致整個旅館業市場會受到影響。而參差不齊的家庭旅館質量也將影響客人出游體驗,有很多自助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會隨之下降。
3.3損失內需的出境自助旅游
出境旅游的發展造成了內需損失,2004年我國出境旅游總花費大約為400億美元,相當于3320億元人民幣;而同期,我國國內旅游消費為4711億元,入境旅游總收入257億美元,旅游業對內需的總貢獻為6844億元。2004年出境旅游的過快發展對內需的漏出占我國旅游業總收入的48.5%,幾乎相當于旅游業對內需貢獻的一半。在我國內需即消費不足的狀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制約。需要繼續發展國民旅游來擴大內需。近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有時甚至下降到70%以下,而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一般在80~90%。4說明我們內需依然不足,再繼續發展出境旅游的話意味著擴大其他國家的內需。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本應利用我們的服務多賺取外匯,但實際上我們卻大量進口服務,繼續發展出境旅游,將造成服務項目的更大逆差,所以,從經濟平衡角度,發展出境游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此,我們暫不能提倡出境旅游,尤其是富有階層的出境自助游。
參考文獻:
[1]易曉春.國外自助旅游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J].編輯學刊.2004,(6):22
[2]TheWeekendMagazine,Oct.P14,2003
[3]記者萬國春中國旅游信息報.2006年6月12日
[4]舒伯陽.我國出境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政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1):33
[5]石洪斌.旅游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龍斌.駕車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8):35-39
[7]陳俊鴻,宋軍,王會斌.論城市的自助旅游開發[J].旅游學刊,1998,(1)
旅游是人類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高層次的生活需求。從目前世界范圍看,在發達國家,旅游已不再是時尚的象征,它正在演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為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費者優先選擇的第三大消費項目。而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娛、購系統的旅游業,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長快、活力強等優勢,被譽為永不衰敗的“朝陽產業”。
旅游消費市場迅猛發展的主要依賴因素:一是居民收入達到相應水平。據國際經濟統計資料表明:當一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游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游的動機;超過3000美元,將產生洲際旅游動機。二是居民業余時間相應增多。隨著人們勞動時間的逐步縮短,各種假期的日益增多,為提升生活層次與生活質量,人們將會用更多的時間用于休息和享受生活。三是旅游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美國《幸福》雜志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消費者集中追求的5個目標是時間、質量、健康、環境與家庭,能同時滿足這5個目標的最佳消費領域就是旅游活動。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成長階段。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帶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國國際和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潛力無限。
從理論上講,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從二十世紀90年代初的300美元,發展到2000年的850美元。就目前我國國內旅游消費的支付能力而言,70%的工薪階層已處于適宜國內旅游區間。據統計,2001年我國國內旅游人員達7.84億人次,其中城鎮居民3.74億人次,農民4.09億人次;全國國內旅游收入3522.36億元人民幣;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均花費449.3元。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游人均花費708.3元,農民國內旅游人均花費212.7元。
另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最新展望報告分析,在未來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將分別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長。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旅游業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市場前景極為廣闊。但客觀地講,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與世界旅游業的發展相比較差距還較大,尤其是現代旅游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的旅游業相比明顯落后,居民旅游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二、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是制約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我國,旅游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傾向,且旅游消費水平的高低同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消費傾向成正比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在不考慮消費模式的情況下,居民收入水平高,則居民消費傾向高。當前我國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歸結為:
1.收入水平相對下降
對我國城鄉居民來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收入的增加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據統計,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自1997年以來年遞增率超過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5%降到37.9%。這為居民旅游消費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隨著住房、醫療、交通、教育與養老等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鄉居民的各項預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這就使得我國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支出而言,有下降趨勢。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其旅游消費需求的最根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對下降,必然導致旅游消費市場與居民購買力相脫節,總消費需求不足。
2.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2002年底,我國人均GDP首次接近1000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地域間收入差距、城鎮與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社會財富又較多地集中于少數高收入階層,而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雖然較高,但其潛在的消費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難以轉化為現實需求,從而導致了我國當前居民的總體邊際消費傾向降低,并成為旅游消費需求的強大抑制力。同時,社會收入差距擴大,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層,進而形成了城鄉居民旅游消費結構的斷檔。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統計:中國家庭財產在15-30萬之間的中產階層,即中等收入以上者所占比重已達15%以上。另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占居民家庭戶數7%的豪富家庭,擁有中國現有全部金融資本的32.2%,這一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低;而占85%的消費主體,又因收入水平相對下降,旅游有效需求不足。
3.收入穩定性較差
居民收入穩定性較差,給居民的旅游消費心理造成了嚴重的不良預期,并出現了居民壓縮現期消費趨向。根據統計,僅我國居民在金融機構中的存款,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00億元發展到2002年11月底,已增加到8.35萬億元。且我國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不僅高于發達國家,而且也高于眾多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持續下滑,給居民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加之社會轉型期下崗、失業、傷殘、疾病等嚴重影響生計或生活質量因素的不可預見性,致使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急劇下降,從而盡量壓縮即期消費,形成了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有錢不敢花”的高儲蓄、低消費的發展態勢。據統計分析,我國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8年已超過0.5。
4.旅游消費信貸不暢
消費信貸是緩解生產與消費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目前在發達國家頗為流行。然而,當前我國消費信貸業務,特別是旅游消費信貸業務還相當滯后。這種滯后與我國現階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下降、收入穩定性較差及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般而言,發展消費信貸有三個基本前提: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較高,有一定的儲蓄能力;二是收入水平比較穩定,居民的收入預期較高;三是消費觀念較為超前。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雖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但總體而言,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還較低,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大規模開展住房、汽車與旅游等信貸消費等還有一定距離。同時,居民收入的穩定性還較差,造成了廣大城鄉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因而對開展旅游消費信貸也就心存疑慮。即使有足夠的能力,由于受傳統消費意識的影響,也往往不敢盲目貸款旅游消費。所以說,收入水平下降與收入增長不穩定,深深妨礙著我國城鄉居民旅游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
三、我國當前啟動居民旅游消費需求的主要對策
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的穩定性是旅游消費需求的最終決定力量。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實際收入,是當前啟動旅游消費和擴大內需的關鍵。筆者認為當前啟動旅游消費需求應采取如下對策:1.適度增加居民穩定的可支配收入
旅游消費需求是旅游市場活躍與產品旺銷的原動力。在我國,由于占80%以上的消費主體屬低收入階層,旅游市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同時,富裕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又較低,最終勢必造成社會旅游商品相對過剩,市場供需結構錯位。正因為如此,實實在在地增加居民穩定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有效購買力,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才是最直接、有效地擴大居民旅游消費需求的根本出路。
根據《中國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2002年)》調查顯示:2001年國內旅游的出游比例,家庭月收入1000~1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一,占34.4%;家庭月收入2000~2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二,占24.0%;500~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三,占13.5%;家庭月收入3000~3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四,占12.2%;家庭月收入4000~4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五,占5.9%。
由此可見,在職職工是旅游消費的主體力量,他們的旅游消費直接取決于他們的工資增幅與收入同支出的比率以及對未來的預期變化。當前,我國在職職工的各項支出所占比例較高,致使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及預期未來收入有下降趨勢。鑒于此,國家應適當而穩定地提高在職職工的工資,使其工資收入在扣除各項支出之后能夠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不僅減輕了居民的消費心理壓力,而且也可激活社會旅游消費總需求量,從根本上解除居民旅游消費的后顧之憂。
2.發揮旅游業獨特的就業優勢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就業的增加意味著消費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作為關聯帶動性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旅游業,具有勞動力需求量大、就業領域寬、就業成本低等特點,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飲、旅游商品、旅游景區等行業都可直接與間接地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一獨特就業優勢是發展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世界旅游組織的資料顯示:旅游業每直接增加一個從業人員,就可間接為社會提供近5個就業機會。另據《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和到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未來10年,我國發展旅游擴大就業的目標是要繼續保持適度快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年均增加400萬個左右。到2005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可達850萬人。“十五”期間新增直接就業機會250多萬個,新增間接就業機會1250萬個,旅游直接與間接就業人數可達5000萬人。到2010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達1250萬人,旅游業與間接就業人數將達7500萬人。
由此可見,旅游業在擴大勞動就業機會與擴大社會內需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下崗職工與失業人群的大量存在,勢必給從業人群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強化人們的儲蓄心理。同時,下崗與失業者多屬收入的“弱勢群體”,這一階層人員數量的增加以及收入的降低,勢必導致社會旅游消費總需求的不足。為此,充分發揮旅游業獨特的就業優勢,不僅可提高從業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可激活與擴大旅游消費需求。
3.積極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導致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收入差異過大、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只是簡單地增加居民收入,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費,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旅游總需求的持續下滑。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收入分配呈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則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東部及沿海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老、少、邊、窮地區10倍以上;二則稅收杠桿調控不利,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的設置和征收不科學,偷稅、漏稅現象較為嚴重,我國每年稅收流失至少達1000億元以上。個人所得稅的大量流失,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也使我國出現了不公平的“暴富”群體。作為中產階層以上的社會“暴富”群體,雖然其收入高,但邊際消費傾向卻較低,從而影響了我國的旅游總體邊際消費傾向和消費水平。
要真正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我國有關部門要積極利用有效途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特別是要完善科學的稅收體系與強化稅收的力度。同時,要積極鼓勵高收入人群消費,特別是鼓勵旅游消費。通過旅游消費將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轉移到相對貧困人員的收入中,從而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從擴大內需的角度看,在擴大高收入人群消費的同時,也增加了貧困人員旅游消費的可能性。
一、利用多媒體,增強實驗效果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演示示范實驗,或創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等再現出來。這是物理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事物規律的起點,也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但是,有的演示實驗觀察現象細微,且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講桌上進行演示,有些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象,這就增加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難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將演示現象放大,使其在銀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又縮短了觀察時間,從而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
例如,在“測定物質的密度”這個實驗中,其實驗目的就是練習使用天平,學習使用量筒,學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第一次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和測量小金屬塊的體積。因此在做實驗之前,教師應先教學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確讀數。而量筒的刻度較小,教師演示講解,大部分學生看不清楚。這時可利用投影技術,將刻度放大,學生就容易看清。在講“磁場”和“電流的磁場”這兩節課時,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感線分布以及直線電流的磁場的磁感線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形狀各不相同。傳統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將玻璃板放在磁鐵上面,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輕輕敲動玻璃板,使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線分布圖形。因平面放置,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玻璃板走到講臺下,讓一部分學生看看,這樣既浪費時間,還有許多學生看不清楚。利用多媒體,則完全可以改變這一局面。
將教材上所講的幾種演示情況投影到銀慕上,使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情況的磁感線分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磁場的認識,使抽象的問題容易理解。
二、利用實驗課件,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
大多數物理實驗,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該實驗所用的儀器。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學生對儀器的使用和實驗操作方法了解甚少。依靠教師的演示講解,許多學生很難看得清楚,等到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時,仍有無從下手或不得要領的感覺。因此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先觀看一段所做實驗的操作錄像,在看實驗操作錄像的同時,教師利用慢放、暫停、回看等方法,向學生講清楚實驗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經過形象直觀的開導,能夠為學生做這個實驗指出一條正確的操作方法。這樣必然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正確地操作、觀察、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