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4: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技術經濟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作者簡介:武慧榮(1980-),女,山西夏縣人,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講師;鄧紅星(196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教授。(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基金項目:本文系東北林業大學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DGY2011-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67-02
“運輸技術經濟學”是交通運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技術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在交通運輸領域內的應用,與工程實踐聯系非常密切,主要任務是從經濟角度對交通運輸相關工程項目、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該課程具有學科交叉性、預測性、應用性、系統性和最優性等特點,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既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實用性,又強調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的學習,可培養技術、經濟和管理復合型人才。
實際生產中,每項技術成果都會涉及投入、產出和經濟效果等技術經濟問題,因此,對即將成為工程師的工科學生而言,必須具備解決實際技術經濟問題的能力。但工科學生本身對該技術經濟學科認識較少,導致學習這門課程的難度較大,例如在凈現值的含義以及內部收益率的經濟意義和計算方法方面即使反復講解,許多同學仍然不理解。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不高,在畢業論文中不善于應用該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這對于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專業教學而言,課程教學模式及方法亟待改革。
二、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一方面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另一方面要求教學過程以“項目”為中心,通過項目引入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興趣;同時,重視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作用,要求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教師作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合作者,應引發并適應學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項目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以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任務來驅動學生的學習,通過完成項目任務,達到應用原有知識、掌握新知識、提高技能、培養能力的目的。項目教學的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三、項目教學法在“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按照“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結合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應用項目教學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1.教學項目構建
按照課程內容特點將課程劃分為2個模塊:基礎理論模塊和理論應用模塊。基礎理論模塊主要包括資金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現金流量構成及其估算、運輸項目經濟效果評價方法和不確定分析等,這一部分理論性較強,以教師講授為主,使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的內涵和精髓;理論應用模塊包括運輸項目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運輸項目綜合評價與決策、運輸項目后評估、運輸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價值工程等內容,這一部分是以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因此采用“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結合工程項目組織教學內容,通過項目的實施完成使學生真正達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
項目驅動教學以項目為主線,所以項目的構建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首先教師以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出一個或幾個項目任務,經過學生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任務。
2.教學過程實施
(1)成立項目小組。根據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進行組合,每個小組為一項目團隊,設立小組長。項目小組選定項目任務后,以項目任務書的形式,清晰描述項目背景和項目任務、項目計劃進度表、調查內容、擬采取的調查方法、項目團隊以及項目成果形式等內容。教師說明項目任務書的編寫內容及方法,并隨時提供咨詢和建議。
(2)學生獨立實施。根據項目任務,要求學生自主配置項目組人力資源,領會項目的籌劃與分工協作,獨立完成整個項目;學生要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讓學生跟著工程項目的進度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項目小組為單位討論方案,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協調能力。這種團隊項目操作的方法,既便于教師的監控和指導,又便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能夠提高他們工程實踐能力。
(3)教師引導監控。由于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動態性,教師的引導和監控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在組織、指導學生開展項目的過程中,重點講授技術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如項目經濟評價方法、技術方案的比較選擇等內容,要求學生在項目的投資分析過程中體現上述教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提供輔導答疑。另外,教師要根據項目計劃進度表,對項目進展情況保持監控,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關注每個學生在項目教學中的進步程度。課程快結束時,教師再從企業的角度介紹情況,評議學生的項目方案及工作過程,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企業的零距離接觸感。
3.多維度、多主體全面考核
科學的評價考核是項目式教學法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結合項目驅動教學的特點,課程在原有試題考試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項目考核的內容,采用作業、測驗、項目考核及期末考試的多維度考核方式。項目考核所占比重為20%,主要由項目研究報告和項目PPT匯報答辯兩部分構成,答辯人從每個小組中抽簽決定。項目評價包括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兩部分。項目組在總結成果時,不僅要展示最終的研究成果,還應該展示小組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思路、策略和不同階段的成果,也就是說評價內容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評分過程采用項目組之間、項目組內部互評以及老師評定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分方式。答辯結束后,首先由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根據研究報告和匯報答辯對該組整體進行打分,給出該組的平均得分;該組每個學生的個人得分由組員之間的互評初步給出,老師再從學生自身進步程度的角度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加分(0~3分),以鼓勵基礎較差但是通過項目學習取得進步比較大的同學。
四、結束語
基于項目教學過程中所選的項目是合作企業的實際項目或源于工程實際的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經歷任務分工、協作、獲取數據、分析預測、提出方案、方案評價、方案選擇、撰寫研究報告、匯報答辯等環節,這些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充分體現了以“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為主導的教學目標。教學實踐表明,在“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及靈活運用程度要遠遠高于傳統的講授方式。項目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適合于與工程實踐聯系密切的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雋志才.運輸技術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楊慧敏.基于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90-91.
[3]易焱華,馮玉東,馮明卿.項目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2):94-95.
一、技術經濟學的新特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技術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建設也在不斷拓展,在理論上也不斷進行創新,使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中技術經濟學在當前的背景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專項研究領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為了更好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經濟項目效益評估才設立了技術經濟學。作為重要的學科和技術手段,技術經濟學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對任何經濟效益的功能部門都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經濟工作者近些年的努力在各個行業都逐步建立起了研究領域,能夠科學地對不同行業進行資產評估或者項目評價。以前的研究領域僅僅局限在幾個行業,現在無論是資源類、經濟類、環境類,還是技術創新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研究領域不斷增加。
(二)技術經濟學不斷從微觀領域滲透到宏觀領域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和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學科,以前的技術經濟學主要涉及廠商、成本、市場以及所得等這些微觀理念,從本質上看屬于微觀經濟學的概念,但是現在的技術經濟學在此研究基礎上還涉及了就業、產業結構、社會福利以及投資消費等一些宏觀經濟領域。例如,在技術創新或者對項目進行評價中,技術經濟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從簡單的定量分析到應用復雜系統模型的方面深化
技術經濟學主要是客觀分析、比較和評估某種預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項技術方案、經濟效果、技術政策后者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最終來科學選擇在經濟上最合理而且在技術上最先進的最佳方案。技術經濟學在對人們活動中產生的技術性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一定會用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懂,而且清晰明了。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日益復雜,這些常規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或者市場咨詢機構的需求,很多問題需要通過一些復雜系統的模型來研究,如動態系統激浪模型、投入產出模型等,這使技術經濟學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
(四)技術經濟學理論應用更具有廣泛性
技術經濟學是經濟建設中的各種實踐活動相互結合的,其理論不僅在各種產業政策或者技術政策的論證和評價中發揮作用,而且還廣泛應用于投資建設項目、經濟規模、資源開發等的論證與評價中。由此可見,技術經濟學理論的應用十分廣泛。
二、技術經濟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理論有待創新與完善
技術經濟學具有研究對象龐大復雜、邊界寬泛以及學科內容陳舊的缺點,而且系統性和國際性不強,學科研究中的內在關聯性也不好,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之間左右搖擺,沒有一個明確的歸屬,加上沒有清晰的分析方法,因此導致學科建設發展比較滯后,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具有很大困難。
(二)技術創新的技術規律和經濟規律有待進一步研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放在了自主技術創新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約,沒有對技術創新的技術規律和經濟規律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技術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技術的不斷創新,最終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需要和國際相關學科進行融合
當前在國際中沒有和技術經濟學完全對立的學科,因此我國的技術經濟學與國外學術界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也受到了限制,無法及時吸取國家外關于技術創新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技術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阻礙著我國與各國之間的更多交流與合作。
三、技術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使技術經濟學體系和理論框架向著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的技術經濟學仍然是發展較快而且很實用的學科,盡管其理論體系已經成型,但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學科性質以及學科研究內容等一些基本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隨著研究對象的不斷拓展,學科固有的屬性有所喪失,因此在今后的討論中最好是根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來總結出一個明確的說法,最終使技術經濟學體系和理論框架向著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二)深化項目評價的理論方法研究
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稀有資源減少以及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局勢,因此今后的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和優化配置僅有的資源。對于項目評價,應當在研究技術、環境、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的道路。此外,除了對項目進行技術和財務等一般經濟評價以外,還要進行社會效益評價,不僅要保證技術的可行、經濟效益合理,還要保證環境受到保護,資源能夠優化配置合理利用,使社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對技術創新的研究
技術創新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一定要重視對技術創新的研究。早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就制定了通過市場來換技術的這樣一種戰略。但是通過該戰略,我國的企業并沒有得到國外的高端技術和核心技術,加上我國自主創新的力度比較弱,導致我國對外商的技術非常依賴。從總體來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產業技術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局勢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只有掌握高端技術才能獲得成功。因此,我們必須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對于技術經濟學,今后要不斷拓展學科體系建設,并重新架構,在技術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加入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方法,使其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 彭運芳.技術經濟學的發展趨勢探究[J].價值工程,2009(06):74-76.
[2] 陳冬梅,李博.淺論技術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趨勢與特點[J].商業文化(學術版), 2007(10):201-202.
系統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帶來整體觀。系統思維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的特征,在運作過程中形式多、創造性強。將系統思維引入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目的是改善其常規設計過程中的不足,它是讓學生站在整體的視角把各知識點聯系起來學習研究,從概念、判斷、推理階段到進一步用模型來模擬、檢驗推理階段,讓學生的思維始終構成一個知識系統。
學生在學習每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只要和他的知識系統融合,就很容易成為一個拓寬知識體系的節點,從而形成擴大的知識網絡系統。這種思維習慣從課程開始就應該養成,因為該課程的課程設計一般是安排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學期末,所以學生對知識的學與用的銜接也考驗了其思維系統的持續性。
2.系統思維促進理論知識與課程設計相結合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比如“現金流量”、“內部收益率”、“技術經濟分析”等重難點,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就引入適當的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把各知識點串聯起來。一方面把課程設計的要求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帶著課程設計的問題進行學習,比如說課程設計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Excel軟件,因此目的性強、興趣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從系統思維的角度,讓學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礎上把握知識存在與變化的根據和規律,讓學生能夠整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并直接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實踐運用能力。
3.系統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在決策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它的內容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解決社會實際生活問題而設。設計內容可以分為必做和選做兩部分,讓有能力的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將設計向更深層次進行;客觀題不設標準答案,讓學生思維發散,爭取創新。當然有一些數據可讓他們自己設定,模擬市場情景,把自己當作一個可行性研究人員,就某個具體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一步的決策。最后,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把決策行為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會給出每次決策的結果。
4.系統思維在課程設計中的重要性在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可行性研究階段是項目建設程序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而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的過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項目經濟評價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項目建設程序的一個子系統。從項目這個大系統的角度來思考,系統思維讓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學習上升到更高層的項目管理領域。因此,設置技術經濟學的課程設計就是讓學生按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原則、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個案例,包括原始數據收集、計算方法的選擇、財務報表的編制、評價指標的計算和分析,最終寫出項目評價報告以判斷項目財務和經濟上的可行性。同時,根據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及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要求,以項目建設程序為目標,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課程設計中系統思維的引入是一個需要長期鍛煉和培養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就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且能動態地整合自己的知識系統,不斷地進行思維訓練,不斷地彌補實踐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設計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時事半功倍,而且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理解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應該如何在各類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中體現,即達到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1.在縱向上,培養了學生思維技能,讓學生重視知識的過程設計學生從開始接觸該課程,然后經過課堂教學與教師的互動,直觀理解技術經濟理論中的相關概念和方法,再通過案例具體生動地進行分析,最后通過課程設計來實現學習該課程的目標這一系列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部分與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個階段都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最后的課程設計升華了學生的知識系統,使它更加豐富和充實。因此學生必須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只有知識積累的質量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來。
2.在橫向上,有助于使學生有效獲得不同領域的信息,積累學習經驗系統思維在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中更是體現出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它不是單靠在該課程學習和課程設計中就能夠真正掌握的。如果學生在課程設計前就掌握了課程設計過程中需要的相關知識和工具,比如經濟學的一些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這些經驗基礎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就能夠更好地體現。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相互結合,更加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專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用性、定量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該課程目前的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偏重于整個理論體系的講解。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不但要求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知識,還應具備經濟分析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解決經濟管理中常見的技術方案經濟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方案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生產實踐問題。由于該課程涉及許多定量分析,對于經管類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單純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嘗試引進實驗教學的方式,通過Excel軟件的應用解決課程中的應用難題,以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2]。
一、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1)課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學的內在要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運用課堂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開設這項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對投資項目的市場預測、經濟評估指標分析均涉及相當多復雜的手工計算,投資者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對于投資項目的經濟分析結論的驗證也相當費時,因此如何解決理論知識的應用問題便成了本課程亟待解決的難題。Office軟件是辦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員,是一個強大的表格制作和數據處理軟件。借助Excel各種編輯操作、財務數據分析方法、函數和圖標等高級工具的綜合應用,學生在不需要掌握復雜的編程和較難的數學推導情況下,就可以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的數據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問題。因此,開設本實驗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用Excel進行函數模型及技術經濟分析的計算,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課程理論教學效果。通過實驗可以把抽象的理論通過具體的形式生動地重現出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識的傳授過程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說服力。技術經濟學中技術經濟方案評價、資金時間價值、設備更新等理論對初學者很難理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把許多理論問題包含在實驗當中,通過具體的實驗和應用,不僅使理論知識易于理解,而且還能通過實驗發現新問題[3]。(3)實驗教學有助于推動技術經濟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技術經濟學相關科研成果,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加以體現,實驗所創造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共鳴,使學生對抽象理論方法產生真實感,對教學內容產生認同感,愿意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又可以激發教師以及學生對該學科的研究熱情。從目前來看,實驗教學正是學科發展這個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極大推動學科發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
Excel是一種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和高效的軟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開數學和統計學中較難的部分,使許多以前用手工計算很復雜的程序大大簡化。實驗項目以Excel為基本工具,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計算能力、圖表顯示功能、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豐富強大的函數與數據處理功能,從實際案例出發,讓學生了解技術經濟分析中遇到的問題,理清問題結構,對問題中的關系進行量化,建立簡單的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工具來求得結果,幫助學生獲得和提高動手能力、獨立建模能力、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能力[5]。我們根據課程的難點與重點,在技術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應用Excel軟件設計了資金時間價值計算、資產折舊計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內容,為復雜的技術經濟分析帶來極大的便利。應用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核心是函數的應用,尤其是財務函數。財務函數主要可分為四類,即投資計算函數、折舊計算函數、償還率計算函數、債券及其他金融函數。
三、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
1.實驗對象和實驗環境
本實驗的開設可以面向經管類本專科學生,專業方向為財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等。實驗環境為微機室,軟件環境需要安裝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為保證Excel中的很多擴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裝,這樣可以使加載宏功能可用。同時,教師機需要安裝傳輸文件的軟件如飛鴿傳書,每次實驗前由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所需要的數據、實驗要求發送給學生。
2.基于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1)正確性。要求根據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輸入正確的公式或調用正確的函數,公式能夠正確反映各要素間的數學關系;函數的函數名與調用的參數符合語法,函數的邏輯關系清晰。(2)動態性。使用單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當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發生變化時,通過控件控制單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動態靈活地隨變量的變化而改變,實現在不同情況下,得到不同的技術經濟分析結論。(3)簡約性。在使用函數和公式時,盡量選擇簡約的表達方式,減少煩瑣的、難以理解的公式。(4)易維護性。模型分布區域化,在建模過程易于查找錯誤和修改,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時,正確使用變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維護性[4]。
3.實驗內容
根據經管類技術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內容,實驗主要包括7個項目,具體內容如下。(1)移動平均分析和指數平滑分析;(2)回歸分析;(3)投資項目經濟評估指標分析;(4)折舊計算;(5)量本利分析;(6)投資決策模型;(7)項目風險模擬決策。
四、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1)劃分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技術經濟學教學實驗采用小組形式,由5~6人組成,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小組內部的分工協調。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迪。同時,通過小組間的激勵措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的實驗教學監督與管理。(2)示范講解。教師每次示范都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示范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時提示學生要觀察什么。教師進行軟件操作示范要正確、熟練,講解要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確保講解內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這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保證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確規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差異性,確定講解內容的深度、廣度及具體的講解方法。講解要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努力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學效果。(3)指導學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是主體,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應讓學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指導過程中要及時正確地找出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實驗中的新結果,啟發學生將實驗結果和理論相聯系。有些實驗結果是驗證了結論,有些實驗結果可能與學過的知識相違背,這就要求學生不斷領悟知識,拓展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技術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要承認學生的水平與能力有差別,對不同對象要因材施教。同時顧全大局,鼓勵進步,幫助后進,調動全體學生做好實驗的積極性[6]。
五、考核
實驗以Excel工作簿和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確占10%。工作簿的命名規則為學號+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確性占70%。使用正確的公式、函數、圖,控件參數設置正確,數據分析和規劃求解參數設置正確。(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觀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圖表具有標題。(4)實驗結果按時上交占10%。(5)五級記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綜合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決策模擬等多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科學組織與管理實驗過程,規范實驗考核。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科的長遠發展。同時,實驗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擴展,不斷豐富實驗項目、實驗案例,盡量廣泛涉及宏觀的和微觀的技術經濟問題,通過Excel這個功能強大的表格數據管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建立正確的模型,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王慧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侯琳琳.“四位一體”教學方法的實施與思考———基于《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4):34—37.
中圖分類號:G624.4?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84-02
在中國,“啟發”一詞,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1],可見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啟發式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為前提,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動力,以獲得最大限量的知識為目的。筆者結合多學期的教學實踐,對《技術經濟學》的啟發式教學模式進行總結,與同行交流教學經驗。
一、《技術經濟學》課程特征與教學要求
《技術經濟學》是介于自然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性科學,核心內容是一套技術經濟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類提高技術實踐活動效率的基本工具[2]。技術經濟問題,存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農業和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商業和外貿、教育和文化、金融等;存在于生產建設的各個階段:試驗研究、勘測考察、建設施工和生產運行等。
本課程要求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用系統的觀點去研究技術經濟問題,要求在教學中堅持以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為出發點,使學生能運用技術經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來研究、分析和評價各種技術實踐活動。
二、《技術經濟學》啟發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費時費力,學生的興趣又不高,難以適應技術經濟學的知識更新快、統計軟件多、應用范圍廣需要。要使本科生能學以致用,必須從理論、方法到操作實踐都要設計到課程教學中。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就是老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案例分析、試驗演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思想[3],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將多媒體與板書教學法相結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增加課堂信息量,使教學內容直觀、圖文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在板書上著重推導公式或分析計算步驟,便于學生能充分理解知識點,吃透公式,熟練掌握相關運算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根據課程內容進行示例操作,演示繁瑣計算的EXCEL操作,讓學生從繁瑣的計算中解放出來,能夠實現工作的高效率。多媒體與板書的恰當結合,不僅可以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而且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學生課堂參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多途徑、多方位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參與,啟發與引導學生探索理論內在規律,實現講授與探究、討論相結合,教師做指導,學生當主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4]。課堂小組討論的方式是不錯的選擇。首先,讓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碰撞出思想火花;討論過程中,學生與老師進行溝通,形成師生互動;然后,由每小組指派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大家的觀點相互補充;最后,匯集大家的意見,一般都可以得到完美的結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不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加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3.重視案例分析和課程設計,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使學生對技術經濟的整個學科體系有系統的認識,必須注重案例分析和課程設計。首先結合一個基本涵蓋技術經濟學整個課程的大案例,給出課程知識體系;然后據以進行各章節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掌握基本理論,并結合基礎理論將案例分解,設計與基礎理論密切相關的小案例,結合課程內容安排課時組織學生上機進行課程設計實踐,使學生學能熟練應用。最后,要培養學生獨立實踐和團隊協作的能力[5],比如,積極聯系知名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參觀實習的機會,同時邀請外校相關專業知名企業家和教師以講座的形式授課,增進互動交流。
4.尊重學生的思想、差異、創造力,發揚教學民主。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條件是實行教學民主。發揚民主,營造和諧氣氛,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魏書生曾經說過“民主就像是搭在師生心靈的橋,民主程度越高,連接心靈的這座橋梁就越堅固”。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活動過程,講臺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也可以上講臺表達他們的觀點。比如在技術創新一章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在課下查找相關案例,對比不同技術創新模式的優缺點;然后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樣即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又能提高鍛煉大學生的膽量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啟發式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啟發式教學法的靈魂是靈活,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靈活、有效地運用多種授課手段、多方面的知識點來引導、啟發學生。無疑,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的廣度、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誠然,教學實踐中,也需要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體會和要求,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1.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立教的根基,是轉變教師教育行為的先導。采用啟發式教學必須先有正確的思想來武裝自己。教師要轉變其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
2.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啟發式教學要求實現“低耗時、高效益、輕負擔、高質量”的目標。這一轉變要求教師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保證學生學得好、快、牢。教師要利用一切條件和時間不斷地學習,吸取各方面知識,來充實自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課前作充分的準備,備課既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又要把握教學對象——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搜集相關資料。二是精心設計課堂環節,有計劃、有節奏地完成課堂教學。三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適時點撥技巧,當學生沒有信心時,能喚起他們的力量,能及時捕捉學生的創造,激發學生創造的火花。當學生感到困惑時,要抓住時機指點迷津,啟發學生。
3.積極承擔相關科研項目,提高實踐能力。《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為一名教師,也要利用一切閑暇時間走向社會,通過廣泛的社會調研,來分析研究與學科有關的社會問題,把教學和科研融為一體,積累一些實踐經驗,以便更好地找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點,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這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此外,也可以積極利用校內和校外有利資源,提升課程實踐性。
參考文獻:
[1]李爽.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啟發式教育的創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2):114-116
[2]吳添祖.技術經濟學概論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仁竹,陶虎,鄭浩.談啟發式教學在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中的運用[J].科學與管理。2008,(4):74-75
[4]帥相志,謝德仁,范常榮.山東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發展對策[J].科學與管理.2008,(4):74-75
作者簡介:武慧榮(1980-),女,山西運城人,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講師;鄧紅星(196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教授。(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基金項目:本文系東北林業大學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DGY2011-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102-02
一、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概況
“運輸技術經濟學”是交通運輸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主要講授技術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1]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將課程劃分為基礎理論模塊和理論應用模塊2大模塊。基礎理論模塊采用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理論應用模塊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應用所學知識完成教師給定的工程項目。[2]該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較好的作用,適合于與工程實踐聯系密切的課程教學。
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學時所限,理論部分教學占用了大部分的課堂學時,同時構建的項目基本上都是整合了課程的所有內容。因此,學生在課程的最后兩周開始項目實施,實施過程都是在課下進行。這種模式下,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監控和指導,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也不能及時與教師溝通并解決,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幾輪教學下來,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二、混合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信息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等。這要求一方面要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加快課程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另一方面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根據課程性質,合理確定教學模式。
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將面對面的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在線教學兩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綜合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網絡教學的優勢,[3,4]既能夠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等優勢,又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線延續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不同,混合教學模式可以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理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過程,并在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中取得平衡,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混合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混合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的不同學習環境,應用信息技術實現部分理論知識傳授,使學生通過網絡視頻提前學習課程內容,實現知識傳授;知識內化則通過項目實施在課堂中與同學、老師一起完成。
三、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及實踐
根據“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及前期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課程保留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架構,基礎理論模塊的資金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現金流量構成及其估算、運輸項目經濟效果評價方法部分內容在教室上課時間基本保持不變;不確定分析、運輸項目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運輸項目綜合評價與決策、運輸項目后評估、運輸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等內容則通過微課、微視頻的方式在課下完成知識傳授,課堂時間主要完成工程項目,實現知識內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網絡教學、課堂教學、課后實踐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1.課前教學設計
(1)教學視頻制作。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由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完成。課下學習過程需要依靠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視頻的視覺效果、互動性、時間長度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學視頻一定要制作精美,短小精悍,吸引力強,并能夠準確傳遞教學信息及關鍵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一過程教師要熟練掌握一些軟件的應用,如ispring軟件,以微課、微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講解。
(2)明確課程目標,提出問題。教師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布置作業、提出問題、設置討論主題等,問題及作業的數量、難易程度要設計合理,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發現學生的疑難之處。要求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后,對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疑問進行記錄,并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完成作業,以此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在線教學交互,學生通過留言板等交流工具與同學、教師進行溝通,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自行決定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的形式和學習的速度。
2.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采用混合教學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課前學習的基礎上延長課堂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實施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課堂活動設計完成知識內化的最大化。因此,結合課程的培養目標及課程性質,本課程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法,通過項目實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達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與學生的互相探討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單向傳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共鳴。
(1)教學項目構建。項目驅動教學過程以“項目”為中心,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把當前學習內容與已有知識經驗相結合,達到應用原有知識、掌握新知識、提高技能、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觀看教學視頻中提出的問題,以項目的方式整合相關學習內容,構建不同工程項目。
(2)成立項目小組。根據混合教學和項目驅動教學方法的特點,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每個小組為一項目團隊,設立小組長。項目小組選定項目任務后,以項目任務書的形式描述項目任務等內容,教師隨時提供咨詢和建議。
(3)項目實施過程。項目實施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力。將項目分解,每個小組成員負責一部分,在項目逐步實施過程中,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爭辯等形式充分論證相關問題,進行協作式整體研究。在課堂環境中完成項目,小組每個成員參與項目實施,便于與同組人員溝通、交流,并隨時檢查自己思路是否正確,獲取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4)教師監控指導。在課堂項目小組學習中,教師充分發揮課堂環境的優勢,實時監控和指導項目進展,隨時捕捉學生的學習動態。教師在課堂中觀察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及進步程度,并為每個小組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保證項目順利進行。
(5)項目成果交流。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研究之后,形成項目成果,以研究報告形式體現,并制作演示文稿,在課堂上匯報、答辯,交流項目學習體驗。教師從企業的角度分析項目實施情況,評議學生的項目方案及工作過程,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企業的零距離接觸感。
3.學習效果評價
科學的評價考核是教學改革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與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很大不同。[5]學習效果評價不但要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通過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做到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有效結合。結合混合教學及項目驅動教學的特點,本課程學習效果評價由任課教師、同學及學生本人共同完成,采用作業、項目考核及期末考試的多維度、多主體、全過程考核方式。
作業主要考核學生課前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學習能力,所占比重為10%。教師根據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后提交的學習收獲總結、提出的思考問題、對教師所提問題的回答,以及在交流平臺上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交流、討論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打分,以此作為學生課前學習效果評價的依據,綜合得出該項最終得分。
項目考核所占比重為20%,采用項目組間互評、項目組成員間互評、教師評定以及個人自評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分方式。答辯結束后,首先由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根據研究報告和匯報答辯對該組整體進行打分,給出該組的平均得分;該組每個學生的個人得分由組員之間互評、學生個人自評初步給出,老師再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表現及進步程度給予適當加分(0~3分),以鼓勵基礎較差但通過項目學習取得較大進步的同學。每個學生該項的最終分數由小組得分和個人得分綜合計算得出。
四、結束語
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的互補優勢,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網絡在線教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為項目教學法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在課堂環境中完成工程項目,小組同學有更充足的時間對項目討論、研究,教師能夠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實現全面監控和指導。通過教學實踐表明,混合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能夠很好解決“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達到學生學習效果最優化,與項目教學法綜合運用,非常適合于與工程實踐聯系密切的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雋志才.運輸技術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武慧榮,鄧紅星.“運輸技術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67-68.
Abstract: hot technology economics principle and BOX nonlinear constraints (Compound) optimiz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 of dynamic System of large diesel engine exhaust gas turbine composite System (Turbo Compound System or TCS) hot technology economic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calculation. Discusses the method also used for utility plants (station) the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design reference.
Keywords: waste gas turbine compound; Hot economics; Optimization design
符號說明
下限值b-上限值C-定壓比熱En-能量,(kJ)I-隱式約束方程總數J-能量系統或單元的能流輸出總數P-輸出功率,(kW)R-設計變量總數T-溫度(℃)或增壓器的廢氣透平
下標
環境1,2-能量及技術經濟區1、2a-新鮮空氣bt-廢氣增壓器前c-廢氣增壓器的壓縮機e-排氣ebt-增壓器前的廢氣ep-由柴油發電機發電exh-增壓器后的廢氣hf-重燃油j,j’-第j或j’能量流m-機械ME-噴入柴油主機的燃油pa-定壓壓縮空氣pe-定壓廢氣PT-動力透平shaft-柴油機的主軸t-透平或溫度T-增壓器的廢氣透平
前言
引言
技術經濟學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在總結中國經濟建設實踐經驗、廣泛吸收相關學科和國外理論方法的基礎上自己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技術經濟學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已逐步趨于完善,從它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特點、步驟到它的指標體系、方法、判別標準、應用等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經濟理論和方法體系,并廣泛地應用到了生產實踐活動中。
技術經濟學是我校管理學院工程管理系針對理工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必選課。它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研究技術與經濟最佳結合、協調發展的條件、規律、效果及實現途徑的一門交叉科學。它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經濟學概述、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經濟要素、資金等值計算、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方法、投資項目決策方法、不確定性分析、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和價值工程等。該課程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實用性、選擇性、預測性、定量性等特點,其主要任務是從經濟角度對具體工程項目、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我們提供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決策方法。
考試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反映教學結果的一個必要手段。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好地反映教學的效果,該課程授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命題,自2005年以來實行標準化考試,題型為80道選擇題,考核知識點涵蓋了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實際應用問題,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對技術經濟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理解的準確程度、應用的靈活程度、思維的敏捷程度,以及綜合應用知識、邏輯推斷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理工科學生學習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1.1 技術經濟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生產、建設等各方面需要解決的技術經濟問題,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技術經濟問題無處不在,技術經濟分析計算的應用方法無處不可用。技術與經濟相互依存,是有機結合的整體。任何生產過程,既不能只有經濟行為而沒有從事經濟行為的技術手段,又不會只有技術行為而沒有經濟目的。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尤其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夠發達,資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產出,達到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組合,減少決策的失誤,是提高企事業單位乃至全社會經濟效益的關鍵。因此我們的決策必須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搞好投資項目的經濟評價工作,保證決策的科學化。
1.2 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
新的歷史環境下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需要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對于理工科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還要具備經濟管理相關知識。技術作為人類發展生產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顯和突出的經濟目的,工程師的每項成果都涉及經濟問題,都涉及投入、產出和經濟效果問題。所以工程師的工作離不開經濟,工程師必須具有強烈的經濟意識,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經濟學理論與技術方案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的社會急需的復合型人才,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學生學習《技術經濟學》課程勢在必行。
2 《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綜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學期共有1841名(共67個班)大四理工科學生參加《技術經濟學》考試,他們分別來自機械學院、化工學院、能環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學生(簡稱“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學生(簡稱“本三”)966名。承擔這門課程授課任務的教師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學生各有5名教師。為了方便分析問題,筆者從這四個學院各隨機抽取本一和本三學生100人共800人作為樣本,分析不同學院的學生成績有無差異;此外,又從這10名教師所教授的學生中各隨機抽取學生100人共1000人作為樣本,分析比較不同教師的學生成績有無差異。
2.1 課程知識點及其聯系。
本次技術經濟學考試滿分為100分,共80道選擇題,考核知識點可以分為8部分內容:(1)技術經濟學概述;(2)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3)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經濟要素;(4)資金等值計算;(5)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方法;(6)投資項目決策方法;(7)不確定性分析;(8)技術經濟應用問題(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和價值工程)。這8部分內容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要求學生理解技術經濟內涵和基本理論,同時為后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基礎。第3―7部分內容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占考試內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內容是介紹現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響現金流量的基本經濟要素及其計算,它為技術經濟分析提供了基礎數據;第4部分內容是關于資金等值計算,資金等值計算是對技術方案進行動態分析及計算動態分析指標的基礎;第5部分在3、4部分內容的基礎上,講述技術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計算與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進行投資決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慮現金流量和投資收益情況不確定下的項目風險分析和評價。第8部分內容是探討技術經濟的應用問題,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自學,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見,技術經濟學的各部分內容都是緊密相連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2 考試成績總體情況分析
下面表格統計了各學院本一和本三學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這8部分內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別代表前面提及的8個知識點(即8部分內容)。
就這次考試的總體情況來看,考試命題偏難,題量適中,覆蓋面寬,平均分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總體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內容,第4、6、7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對基本分析方法和應用掌握稍好,但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學生考試成績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學生在高考錄取時分數差距較大,他們的學習基礎也有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個學校,就技術經濟學這門課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課教師基本沒有差別。因此在命題時,本次考試本一和本三的學生試卷的難易程度基本相當,考試知識點及各部分內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們對比分析他們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識點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總體來看,本一學生的成績要好于本三學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較明顯。從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看,只有第1和8部分內容本一學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學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學生,說明本一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掌握更為扎實,但是這種差距并不是非常明顯。可見,雖然學生入學時學習基礎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近四年大學的學習,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下,他們的學習成績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2.4 基于不同學院的學生考試成績分析。
2.4.1 各學院本一學生成績分析
本一學生中,總體來看,這四個學院學生成績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環學院學生最高,機械學院學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內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內容,第4、6、7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
2.4.2 各學院本三學生成績分析
本三學生中,總體來看,信息和電氣學院學生較好,機械和能環學院學生較差,而且差距比較明顯。(1)平均分:信息學院最高,其次是電氣學院,能環學院和機械學院平均分接近,機械學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學院平均分差距較大為6分;(2)及格率:信息學院最高,能環學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為23%;(3)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電氣學院學生較好,機械和能環學院學生較差。四個學院學生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內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試成績影響因素分析及教學建議
本次《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的統計數據為我們把握考試質量及學生的真實水平提供了依據。總體來看,學生成績平均分數61.53分,偏低,有40%的學生處于不及格的水平,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方法掌握不夠牢固。筆者認為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及建議如下。
3.1 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風。
學習態度和學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成績。好的學風能很好地帶動各位學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學院及不同的班級的學風是有差別的,因此他們的總體考試成績也會存在差異。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2 學生的學習興趣。
理工科很多學生認為《技術經濟學》課程不屬于他們的專業課程,因此重視程度和學習主動性不高。所以教師要強調理工科學生學習經濟類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舉例的形式把技術經濟學相關知識與實際生活及學生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專心聽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進而提高授課效果。再者,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使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主動學習,擴展知識面,使《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滲透于日常學習和生活,充滿樂趣。
3.3 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把握。
從考試成績來看,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課程學習的知識點及其聯系。很多知識點學生只是機械地去記憶和運用,不了解知識點的內涵及其聯系,因此學生的基本理論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內容是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作為課程的重難點部分,學生得分雖然相對比較高但也不理想,說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對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較膚淺。鑒于此,授課教師應該多列舉實例幫助學生強化對理論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課上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問,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使學生很好地把握重點和難點,以便系統地學習本課程。
3.4 試題難度。
本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題目難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部分試題難度比往年提高較大,因此這兩部分內容學生得分普遍很低,這也對考試成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5 其他原因。
本次開課的學生都是大四學生,大四學生面臨著就業和考研的壓力,因此學生出勤率不太高,課余時間的利用率不足,課堂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試成績。除此之外可能還會存在學生基礎程度的差異、社會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試成績的結果,不同教師的學生成績還是略有差距,建議各位教師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探討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及解決辦法、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試改革措施等問題,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針對基礎程度不同的學生,任課教師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據不同學院的學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學生和專業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學風,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立文,陳敬武.技術經濟學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2]李素紅,陳立文,孫維豐.《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統計分析及教學體會[J].考試周刊,2007,(38):7-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7-0153-01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0年6月,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即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以下簡稱“卓越工程師”)。因此,緊緊抓住“卓越計劃”實施的契機,開展創新性和實踐性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培養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強的工程人才變得尤為迫切。
要達到“卓越計劃”提出的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國內很多學者對“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模式及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林健提出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卓越計劃”著力推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并詳細闡述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1]王東旭提出三種實施“卓越計劃”的教學模式,分別是研究型專業課的教學模式、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2]龔克提出從“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等五個方面進行轉變,建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中國模式。[3]
在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卓越計劃”的要求,教學過程中突出與工程實踐的緊密融合,加強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依據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要求修改教學大綱,推行基于項目的驅動式教學模式。項目驅動教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4]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以工程實踐為導向,通過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項目”任務來進行教學活動,將該課程的知識點、技能及原有知識和技能通過一個明確的“項目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任務,達到應用原有知識、掌握新知識、提高技能、培養能力的目的。
二、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特點
運輸技術經濟學是交通運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技術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在交通運輸領域內的應用,與工程實踐聯系非常密切,主要任務是從經濟角度對交通運輸相關工程項目、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該課程具有學科交叉性、預測性、應用性、系統性和最優性等特點,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既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實用性,又強調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培養技術、經濟和管理復合型人才。[6]每項技術成果都會涉及投入、產出和經濟效果等經濟問題,因此,對即將成為工程師的工科學生而言,必須具備解決實際技術經濟問題的能力。但工科學生本身對該技術經濟學科認識較少,導致學習這門課程的難度較大,例如在凈現值的含義以及內部收益率的經濟意義和計算方法方面即使反復講解,許多同學仍然不理解。再如目前對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中的所有報表都是通過講述使學生了解,但是在這種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方式下,學生對于財務評價中各個報表的明細科目以及各報表數據之間的相互聯系仍然很難理解,使得這部分知識的實用性有所欠缺。
三、項目驅動教學法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按照“卓越計劃”的要求以及運輸技術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依據“卓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結合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學項目構建
按照課程內容特點將課程劃分為兩個模塊:基礎理論模塊和理論應用模塊。基礎理論模塊主要包括資金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現金流量構成及其估算、運輸項目經濟效果評價方法和不確定分析等,這一部分理論性較強,以教師講授為主,使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的內涵和精髓;理論應用模塊包括運輸項目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運輸項目綜合評價與決策、運輸項目后評估、運輸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價值工程等內容,這一部分是以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因此采用“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結合工程項目組織教學內容,通過項目的實施完成使學生真正達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
項目驅動教學以項目為主線,所以項目的構建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教師應以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出一個或幾個項目任務,經過學生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任務。
(二)教學過程實施
1.成立項目小組。根據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進行組合,每個小組為一項目團隊,設立小組長。項目小組選定項目任務后,以項目任務書的形式,清晰描述項目背景和項目任務、項目計劃進度表、調查內容、擬采取的調查方法、項目團隊以及項目成果形式等內容。教師說明項目任務書的編寫內容及方法,并隨時提供咨詢和建議。
2.學生獨立實施。根據項目任務,要求學生自主配置項目組人力資源,領會項目的籌劃與分工協作,獨立完成整個項目;學生要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讓學生跟著工程項目的進度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項目小組為單位討論方案,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協調能力。這種團隊項目操作的方法,既便于教師的監控和指導,又便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能夠提高他們工程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素養。
3.教師引導監控。由于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動態性,教師的引導和監控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在組織、指導學生開展項目的過程中,重點講授技術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如項目經濟評價方法、技術方案的比較選擇等內容,要求學生在項目的投資分析過程中體現上述教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提供輔導答疑。另外,教師要根據項目計劃進度表,對項目進展情況保持監控,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關注每個學生在項目教學中的進步程度。課程快結束時,教師再從企業的角度介紹情況,評議學生的項目方案及工作過程,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企業的零距離接觸感。
(三)多維度、多主體全面考核
科學的評價考核是項目式教學法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結合項目驅動教學的特點,課程在原有試題考試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項目考核的內容,采用作業、測驗、項目考核及期末考試的多維度考核方式。項目考核所占比重為20%,主要由項目研究報告和項目PPT匯報答辯兩部分構成,答辯人從每個小組中抽簽決定。項目評價包括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兩部分。項目組在總結成果時,不僅要展示最終的研究成果,還應該展示小組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思路、策略和不同階段的成果,也就是說評價內容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評分過程采用項目組之間、項目組內部互評以及老師評定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分方式。答辯結束后,首先由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根據研究報告和匯報答辯對該組整體進行打分,給出該組的平均得分;該組每個學生的個人得分由組員之間的互評初步給出,老師再從學生自身進步程度的角度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加分(0~3分),以鼓勵基礎較差但是通過項目學習取得進步比較大的同學。
教學中所選的項目是合作企業的實際項目或源于工程實際的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經歷任務分工、協作、獲取數據、分析預測、提出方案、方案評價、方案選擇、撰寫研究報告、匯報答辯等環節,而這些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充分體現了以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為主導的“卓越計劃”目標,對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 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研究性學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 王東旭.試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教學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183-184.
[3] 龔 克.轉變觀念 大膽試驗 建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中國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10-12.
二、市場經濟需要復合型人才
盡管技術與經濟有著密切的關聯,不過由于歷史遺留的問題,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工程技術教育與經濟管理教育并沒有統一,客觀上造成技術與經濟現出不統一的現象,使學習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不懂經濟,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不懂工程技術。因此,當學生畢業進入工作階段后,在產品的設計中,不能把成本問題給予過多的介入,對于經濟問題考慮不周。其實,從產品、工藝的成本方面來說,有約80%的成本是由工程技術人員而決定的,假若在產品設計的時候沒有對成本進行權衡,那么產品怎么可以具備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呢?在發達國家,工程類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減少成本的工作研究,從而能夠培養他們的經濟意識。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的經驗,可以使這些學生在一些領域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優秀的專家或者是管理者。因為工程或者技術管理者執掌著大量的資金的運作以及解決長期因素所造成的政策問題,而對這兩項問題的處理,必須要建立在技術經濟學的原理和實踐之上。市場經濟持續發展,對于工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對社會各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密切、復雜的公共部門、政府以及各企業中,成本和價值的分析要求更為細致、廣泛,例如環境影響、工作安全等,工程師將來要研究的應該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因此,對于工科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摒棄傳統思維單一的模式,逐步轉換成為復合型、素質型人才模式。工科學生在國家的建設中責任重大,不僅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繼承者和應用者,也是將來發展的創新都。未來的工作一方面進行技術的發明,一方面還要對其實施的結果給予合理的財務評價。
三、技術經濟學列入工科必修課的可行性
(一)前提——提高對技術經濟學的重視
大部分學院高層領導多是技術專業出身,對于經濟知識的認識程度并不高,在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應該從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著手,逐漸實現具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將培養學生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作為重點。經濟與綜合國力的競爭,最主要的還是人才,人才決定著未來發展的地位。各級領導應該對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技術經濟意識,了解國家的經濟、技術發展的政策,才可以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復合型人才。
(二)基礎——管理類各專業的全面開設
技術經濟學課程是管理工程專業的必修課,各學校應該盡早將其列入教學計劃。要想讓管理類學生在今生的工作中,管理好一個企業,那么就必須要掌握技術經濟的理論和方法,充分認識到科學決策的重要性。一個企業的成敗大部分與其投資決策相關,作為未來企業家的管理類學生必須要掌握此方面的知識結構。
(三)手段——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
技術經濟學內容與計算機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此課程經過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完成可以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求。多媒體能夠進行輔助教學,在本科、研究生教學中,多媒體案例教學、投資項目經濟評價課程設計等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