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4: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網絡時代,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今天,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購天下物”,寫字樓里的“白骨精”們幾乎所有的購物活動都通過互聯網來完成:午餐看看網上哪一家有什么新花樣或者打折價;朋友聚餐或者KTV在網上看看團購價格,然后進行比較。而其他的人群也在網上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選擇各種商品。70%的中國網民或者在網上收集信息,或者在網上直接購買,這已不是小小的浪潮,而是巨大的海嘯。
今天,互聯網上還有什么東西不能賣?在幾年前,很多人說服裝是不可能在網絡上銷售的,因為服裝需要試穿,沒有辦法提供線下零售的試穿體驗,會制約它的發展。在2004年,互聯網銷售最大的三大類別都是很便宜和很標準的類別,第一名是圖書,第二是電子賀卡,第三名是鮮花。到了2010年,前三名已經變成了服裝、電子消費品和文化產品。在美國,已經有20%的汽車購買者首先通過網絡了解汽車的行情,然后才與汽車經銷商聯系。在中國,很多買智能手機的人,實際上他們在網上做調查的時候就已經做了一個品牌的決定和機型的決定,他們到線下店里直接說我要什么牌子的手機。2011年 中國有5億網民,這個數字在2015年會增長到7億以上,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互聯網網民總和的兩倍。整個中國網民2011年的上網時間數已經將近7000億小時,而且呈現一直往上增長的趨勢。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各種傳統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在以廠商為中心的B2C模式成為主流購物方式的時候,信息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C2B模式悄然出現,按照消費者的意愿完成對于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就在企業剛剛從傳統互聯網的中學會游泳,移動互聯網浪潮又洶涌來襲。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3G用戶達2.3億。大眾生活正因移動互聯悄悄改變,消費時用App尋找優惠促銷信息,無聊時玩游戲打發時間,使用社交App發送文字、音視頻聯系朋友,旅途中用辦公App進行商務辦公……這些幾年前的新潮現象,現在已成為大眾生活的常態。但這一切都是以逐步但卻是極快的方式發生。
“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互聯網技術確實對于營銷的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新的技術只不過是讓營銷方式更加的有效,但并沒有改變營銷的本質—— 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互聯網將以比以往更為深刻的方式改變消費者與生產廠家之間的關系。網絡時代是一個“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時代,它要求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必須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無法迅速轉變營銷思維的企業將被淘汰,而一個致力于在新的網絡環境下提高客戶滿意率、回頭率和客戶忠誠度,體現對客戶的關懷并實現對客戶個性化需求快速響應的企業才是這個時代最有活力的企業、最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一切都要由消費者決定,如果你還未準備好適應這種完全不同的未來,你將失去市場。我們認為,數字化戰略轉型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發展的必須。不管企業是否愿意,傳統營銷已經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全球化的發展賦予了市場營銷極強的互動性,如今,市場營銷理論從4P發展到4C,又從4C發展到了4R, 即關聯(Relating)、反應(Relation)、關系(Relationship)、回報(Repay) 。毫無疑問,社會已進入了網絡化時代,真正的電子化公司不只是利用互聯網改變它進入市場和接觸客戶的方法,而且把計算機、網絡和稱之為企業軟件的非常復雜的程序結合起來,用于改變公司運營的一切。如今的競爭已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經營模式之間的競爭。幾乎所有的企業業務都在向網絡遷移,無論是客戶認知的建立還是交易的達成,無法想象離開網絡的未來將會怎樣。
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的前言中寫道:“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2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數字時代,傳統的營銷要素必然發生變化,有的要素和成功案例將永久成為歷史。80后的消費者已經成為消費的主流人群,90后也開始崛起。這些消費者是數字時代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生活方式必將引領未來。毫無疑問,中小企業已經站在網絡化的分叉路口,向左走,傳統營銷模式舉步維艱;向右走,順應網絡時代的營銷變革。不管企業是否愿意,生存還是毀滅,取決于企業革命的決心。也不管企業是否愿意,是否參與互聯網營銷革命都是一個必答題。互聯網時代的營銷革命已經把所有企業裹挾其中。因為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游戲規則。可能會遭遇碰壁,但是它也是突破企業發展瓶頸的希望之路。當山姆·沃爾頓1962年開設第一家廉價商店時,有誰真正意識到超級市場和大型專賣店最終對商品供應鏈產生的影響? 如今我們將迎接另一次革命,你是否確信自己真正了解網絡將會帶來的影響? 你知道互聯網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沒有深刻地意識到它將會使當今的產業秩序發生多么急劇的變革,你就會失敗。互聯網成為影響未來商業格局最具活力的決定性因素,互聯網時代的營銷革命正在悄然而又快速地進行。你準備好了嗎?
歷史的發展總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態隨之變化。同時為這種存在形態的嬗變提供機遇。隨著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的興起,一個陌生而又誘人的網絡文化概念――“博客”(Blog)進入了人們的視野。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互方式,是一種“零進入門檻”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在技術層面,博客滿足了“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網絡時代的‘麥哲倫”’、“網絡中的信息雷達系統”等有關博客的形象比喻比比皆是。
博客文化的特點
博客文化沖破了文化只重視人類長期積累的歷時性觀念,打斷了文化為知識人所壟斷的知識權力話語,并作為一種新型書寫工具,正在改變公共話語的屬性。博客是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分界線。從文化層面看,(以博客為代表的)網絡文化的崛起主要表現為一系列新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精神的形成。這一過程集中體現于’社會權利分散、心靈溝通、文化共享、個性化精神與群體精神相礪相長等方面。具體而言,博客文化大致表現出如下特點:
知識共享。博客的出現,標志著互聯網從傳統的“信息共享”開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識共享”轉變。知識共享是博客內在的精神與存在的依據。“Blog是一種對于知識的自由生產方式,一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反的知識生產方式。”博客們往往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或者萃取并鏈接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相關、最有意義的信息與資源,在博客頁面上。博客使知識生產平民化、直觀化、公開化。讓各種見解、多元文化、豐富思想、深睿知識真正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交流與互動。學習者通過博客把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公布出來,其他有相同興趣或同樣學習范疇的人可以參考。也可以發表評論。學習者與周圍的群體交流結合,在分享和交流中引發更多的思考,可以進一步地學習,提高自己的認識。交流與互動使博客成為一個巨大的知識群或信息知識共同體,信息的吸收、傳播與反哺都對這一群體的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平民化與個性化。博客文化是一種平民化文化。博客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實現了“精英群體”與“草根群體”的文化對接,使得一部分本來屬于“草根”群體的人,也通過博客寫作與思考。進而躍進“精英”群體之列。在博客網絡中。信息傳播和交流所確立的信息公開和公平原則,打破了昔日信息壟斷的中心話語模式,促成了個體話語、小眾話語對主流傳媒話語權力的消解,形成了開放、透明。民主、平等、寬容的大眾話語新格局。
博客文化是一種個性化文化。在博客網絡中,個人享有更多的自由,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奇異,都不必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中,個人的創造性被高度激發。人的個性得到盡情發揮和他人普遍的認可。
博客輔助教學的文化基礎
現象學理論。現象學是現代西方哲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對20世紀的教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博客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可以看出,它與現象學的研究與實踐非常相符。①回到事實本身,注重對生活、對世界的直接體驗。“現象即體驗”是現象學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為對生活、對世界的體驗。學生體驗到的真實世界是學生重要的知識來源,這種來源真實、可靠,而且具有情感的滲透。博客的應用鼓勵人們對日常教育生活中瑣碎的細節進行關注,把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以及周圍的世界緊密聯系起來,使人們理智地從非邏輯中找到邏輯,從理當然中找到理所當然。②指向內在意義結構,注重實踐和反思。現象學研究的目的是培養一種批判的教育能力,即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細的啟發性思考的基礎上如何采取機敏的行為。現象學提倡對生活的體驗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為進行文本的反思。以期提升思想,增加實際經驗或機智。寫博客的過程就是對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證自明的東西實施不自覺的結構化分析。通過記錄與閱讀博客日志,回顧、品味、修正過去所寫內容,不斷進行反思。這樣的過程反復,可以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通過“寫―錄、思―享、品―學―Blog接近了我們的學習愿景”。
建構主義理論。當前信息化教育領域正在完成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的轉換。博客的出現,迎合了當前信息化教育新范式的訴求;學習范式的基礎理論是以建構主義為代表的諸多新生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并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反復、雙向的作用主動建構獲得。“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博客易于創設學習情境,從而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博客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學習,實現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強調的自由學習;博客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博客的交流與討論功能有利于合作學習的加強和展開,實現并強化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合作學習的觀點;博客上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了解更為全面的知識,培養思考的習慣,體現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學習的本質。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利用博客進行學習。符合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觀點,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采用博客方式補充學習資源直觀全面,有利于直觀、全面地展示學習內容;利用博客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習者的知識從隱性向顯性的相互轉化。由簡到繁地形成知識的持久性和遷移性;相比其他的學習方式,博客更有利于對知識進行梳理,更符合認知學習理論所要求的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博客有利于形成知識的反饋,輔助學習者完成博學、審問、明辨、篤行的學習循環過程,獲得正確的知識。
博客輔助教學的應用探索
博客不單單是一種網絡技術手段,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制作網頁的行為,博客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文化現象,對教育的影響與日俱增。國外越來越多的教師使用博客,做教學計劃,開展課程與專業發展方面的同行合作,利用博客指導新教師和學生;還將博客作為課堂和課程的
補充。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博客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從事博客教育的應用與探索。具體而言,博客輔助教學有如下表現:
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網絡信息泛濫。博客萃取并鏈接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相關、最有意思的信息與資源,使更多人能零距離、零壁壘地汲取這些知識和思想,提供所學的更廣泛的背景資料。通過對信息的過濾,信息可以轉化成有用的知識。
進行自我知識的管理。寫博客的過程也是構建、整理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著名的知識管理專家托馬斯?H?達文波特和勞倫斯?普魯薩克認為,所謂“知識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調用組織或個人本來已經擁有,但可能不被察覺甚至徹底遺忘的知識。博客,通過搜索引擎、超文本鏈接和信息聚合器等技術手段,實現知識收集。對于大量零散的隱形知識,能通過這種全面而系統的知識收集,使之顯性化,從而變得更容易為人理解和接受。
記錄學習過程。學生的電子檔案袋里記錄著學生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全過程,包括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內容、他人的評價、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匯報、學生對于教學的反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協作等。利用博客來建立學生的電子檔案袋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
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博客的共享性能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學習群體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和互動性。學生通過建立、參與博客,可以對其他學習者的博客發表個人意見。這必然要與不同文化背景、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的學習者打交道,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協作的能力。學生們通過參與討論,可鍛煉批判性思維,能更好地閱讀、批判性思考和積極主動地寫作。基于博客的學習能夠成為一種自主性學習、開放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互動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博客與教師專業化發展具有很多相契合的特征和關系。博客以其技術上近乎“零障礙”、使用上的便利性和突出的教育功能等優勢引入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為教師自我完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力量和人文環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工真。首先,博客滿足了一部分教師的“理解、尊重、認同、欣賞”的需求,滿足了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動力需求;其次,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一個寬闊的平臺:再次,博客特有的“平等、開放、共享”的機制,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孤島狀態,有助于教師之間營造反思的氛圍。
博客輔助教學的冷思考
博客畢竟是一種輔助工具,我們不能指望它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的表達仍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放在首位考慮的。
二、悲觀主義的“寓言”
網絡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溫床,同樣也毀滅過諸多奇跡。“網絡文學”還沒來得及沾沾自喜,各種批判之聲已將贊美之音淹沒,“純文學”以高姿態不屑與“網絡文學”為伍,甚至發出“網絡文學非文學”的批判之聲,文學網站被視為亞文化的合法傳播地、“精神鴉片”的販賣平臺。雖然這樣的批判過于尖銳,但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以及網絡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詬病,一切警醒都是必需的。未來的理論家是否會寫出這樣一則“寓言”:作為一種流行的或通俗、普及的文流,“網絡文學”一開始就遭遇了一個商業化的社會環境,迫使它不能不接受一種商業化的運作方式,以便在市場上更好地傳播和流通。為了不斷滿足網絡文學消費群體的“欲望閱讀”需求,網絡文學在適應和滿足這種需要的過程中,也就有形無形地降低了“寓教于樂”的品位和格調,轉而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官能刺激的成分和因素,導致網絡上充斥著“感覺散播”,竟至于演化成一股俗濫的濁流。假設出這樣一則“寓言”絕非對網絡文學的吹毛求疵,更非惡毒的詛咒,而是循著網絡文學發展的足跡,進行的一個“悲觀設想”。而這一“悲觀設想”正是模擬原本在清末民初被稱之為主流的“鴛鴦蝴蝶派”發展至“五四”前期的真實軌跡。所以,顧慮“網絡文學究竟能走多遠”不可少,相信“它只是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未來絕不是一團漆黑”也不可少。
三、尷尬的身份
當我們放下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的“傲慢與偏見”,冷靜地看待“網絡時代的文學”時,對“如何能夠借助強大的網絡來壯大文學”做出有效解答,處理好已經凸顯出來的“身份尷尬”問題,同時完善和發展網絡時代文學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才是網絡文學又或是文學的發展所需要的。
(一)網絡文學的文化管理機構
網絡文學“被特殊化”后換來的諸多特權,雖然迎來了書寫自由,卻丟失著精神價值;雖然實現著文化資本的利潤最大化,卻迷失在了自我構筑的商業機制中。“我們一直強調,精神產品具有雙重屬性,不能完全交付市場打理。”目前我國文藝作品的發表傳播,如廣播、雜志、圖書、電視、電影、戲劇等,都由國家把控,進行終端審核。2013年8月由文化部出臺《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規定,網絡文化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內容審核制度,對擬上網運營的文化產品及服務內容進行事前審核,保證文化產品及服務內容的合法性。“根據這一辦法,原來主要由政府部門承擔的網絡文化產品內容審核和管理責任將被更多地‘放權’交由企業承擔。但網絡文學企業及網站作為市場主體,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的,因此總會有意無意規避社會監管。”在文學成為流行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學龐大的作品數量、群落和讀者群體,對當代文壇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已超出文學本身的意義,應該放到“國家文化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這樣的大命題下來看待”。所以,文學網站作為當代至關重要的“出版企業”,除了號召倡導以外,加強“文化管理”勢在必行,擔起建立網絡文學的文化管理機制,保證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是當下所有文化人的責任。
(二)職業化的網絡文學編輯
已經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質疑:“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就是沒有編輯,大家想怎么發就怎么發,缺乏引導。”編輯缺席后自由泛濫,文學毒蟲在網絡出版這片繁茂的森林恣意生長。諸如偽裝成“精神食糧”的在網絡平臺上“販賣”的“精神鴉片”、在網絡文學中實現合法化傳播的“亞文化”……它們之危害性是否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當然,反思歷史的同時也有值得慶幸的收獲。如果在網絡文學初露頭角之時,就照搬傳統編輯出版制度,或許網絡文學無法像現在這樣“百花齊放”,呈現出獨有的文學特征。雖然有些特征是網絡文學畸形發展的產物,但不可否認網絡文學倡導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神話般地打破了亙古的“精英文學”范式,同時在當代文壇陷入一片沉寂之時,形成了“歡騰的、親近的文學”。編輯在傳統出版中被稱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但在網絡這一文學陣地上,編輯似乎無足輕重。在百度搜索“網絡文學編輯”,“百度知道”中有一條“現在的網絡文學編輯需要學會哪些東西”的發問,回答是:“辦公軟件和文字排版。”如果到這里停止,也還不為過,無奈的是提問者給出的評價:“太給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決了我的問題!”雖然這個例子具有相當的片面性,但當下網絡文學編輯的真實存在狀態也的確不容樂觀。若想擺脫這種可有可無的身份,需要一個網絡文學編輯職業化的培育過程。首先,規范網絡文學編輯隊伍很必要,編輯在網絡文學這一平臺所做的事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網絡文學編輯除了要掌握傳統出版編輯所需具備的文學素養、編輯技巧和職業道德,還要懂得網絡傳播、網絡行銷、網絡廣告、網絡心理學等,即必須有絕佳的網絡生存技能。其次,在建立了職業信任感的基礎上,產生職業依賴感,讓商業性文學網站接受增加職業編輯成本這一有益支出。再次,網絡文學編輯職業化環境形成過程中,逐步完善網絡文學編輯考核管理辦法。
“C”是什么?“C”就是“computer”(電腦)。電腦就是我的天空,飛翔其間,真“讓我歡喜讓我憂”。
我家的曜,天庭飽滿,大腹便便,帶點紳士風度。初識它時,倒也老實,做事一絲不茍;但是,自從上回一個警告框,禍事便接連不斷。
首先,DOS列表突然失蹤,整個office干脆一邊涼快去了。最不能容忍的是,D盤數據離奇丟失,好幾個游戲不能使用。明眼人一瞧就明白,肯定染上病毒了。唉!小生不才,技術還屬“菜鳥”級,手上的兵器,又借人使用權了,無可奈何,只有帶毒上陣。精神固然可佳,然而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到底病毒打哪兒來,這倒不得而知,反正是光盤包藏禍心。(唉!“盜版”害死人呀!)不管怎么說,毒是要殺的。一個電話,哥們帶著“金山”、“瑞星”、“KV”等殺毒名將,風塵仆仆趕來,頃刻刀光劍影,病毒被殺得片甲不留。
“C”的天空中有烏云,也有晴朗的時候。電腦最大的好處,就是在于它可以替人干事。作文是件苦惱的事,打個草稿,左改右劃,亂七八糟,自己都不認識。電腦就幫了我的大忙。開個“wps”或者word,在界面上任你“狂草”。有興趣,再開個winnap塞耳機,聽著自己喜歡的明星“現場演唱”;再漫不主地寫上幾行文字,有寬再倒上一杯咖啡或是茶水什么的。唉呀!那種感覺是無論什么時候,都感不到的。
手持鼠標,眼觀屏幕,耳聽音響,飛翔在“C”的天空,真是悠哉游戲,歡樂無限!(愿下輩子還有臺電腦可以使喚。)
劉凌鷹從黃河岸邊的一枚石頭上發現靈感,在其樸素淳樸的材質外表上,繪上妙趣橫生的各種動物,夸張溫暖的宮崎駿作品造型,以假亂真的時尚女鞋,消失經年的老手機……
依靠網店、合作店和直營店,劉凌鷹將生意做到全國各地,開創了至潮至趣的手繪石代。
難道石頭只能踩在腳下
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油畫專業,劉凌鷹曾經的理想十分簡單,在家鄉烏海有一間屬于自己的畫室,以畫為生,行走四方。可就在理想實現之時,他突然放棄了心儀的油畫創作,闖入一片全新領地。
那是2006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劉凌鷹和妻子史淑珍在河邊閑庭散步,河灘上散落著大小各異的鵝卵石,低調樸實,腳踩在上面,發出親切淳樸的摩擦聲。劉凌鷹從小喜歡石頭,兒時踢著石子兒走路的時光,一直留在記憶深處。
“難道石頭只能被踩在腳下!”劉凌鷹念叨著,彎腰,隨手撿起一塊似圓非圓的淺褐色鵝卵石,帶回畫室,和他以前撿到的眾多石頭放在一起,創作疲倦時,坐在石頭堆里休息,或凝視它們,與之交流對話。
這塊憨態可掬的石頭,形態就像一只大猩猩,這個念頭閃過劉凌鷹的腦海后,他靈感一動,用筆畫順著石塊外形勾勒出猩猩的模樣,大約一個小時,一只瞪大雙眼,撅著嘴、翹起屁股的大猩猩躍然而出,活靈活現。
第二天下午,“大猩猩”就被一位買畫的客人相中,愛不釋手,劉凌鷹作為禮物大大方方送給他,客人連聲感謝,喜不勝收。劉凌鷹也有一種遇到知音的開心。接著,第二塊、第三塊石頭也在空閑之中畫了出來,劉凌鷹同樣作為小禮物送給朋友或客人。起初,劉凌鷹只當是玩玩,沒太當回事。隨著送出去的手繪石頭越來越多,得到的贊賞也越來越多,還有人專程上門求購。劉凌鷹開始琢磨這個項目的前瞻性,能否既當愛好也當生意來經營。
妻子對自己的想法很支持,兩人經過了一番調查評估:手繪鞋手繪服飾已不是新鮮事兒,手繪墻近兩年才從國外引進,但將千姿百態的石頭賦予故事和靈魂,繪成時尚擺飾和玩偶,走進生活,還無人涉足。它正好契合現代人追求個性異質化生活的消費心理。
于是,劉凌鷹決定改弦易轍,從一名油畫家搖身變為石繪玩家。
為了得到更好的石頭,劉凌鷹經常開車前往黃河岸邊撿石頭,撿到一塊心儀的石頭,仿佛撿的是金子,他像小孩一樣在沙灘上撒歡,聽著河谷間傳出自己的回音,撿到的也像珍貴的單純與快樂,有次,撿了幾大箱石頭回程時,天突降大雨,車子陷到泥沙,越陷越深,如不是朋友緊急支援,后果不堪設想。
晚飯后,劉凌鷹和妻子進入工作狀態,日光燈下,石頭、調色板、筆散落一桌,他靠在工作臺旁專心致志地繪石頭,輕蘸水粉,手握洗凈晾干的鵝卵石,筆到色到,色到形到,水粉很快干去,噴上啞光漆,十分鐘后,承受了河水數年不間斷沖刷的石頭,終于驕傲地展示出獨特的姿態。
黃色的貓咪慵懶地趴在石碓上打盹,不遠處,一對哈巴狗對調皮的小孩窮追不舍,散落在石縫里的運動鞋足見他的驚慌失措,可貓,依然無動于衷,半瞇著雙眼沐浴陽光……
這動靜相宜的場面被定格在一堆灰撲撲的石堆里,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劉凌鷹的石頭玩偶首次較有規模 “出爐”。
隨后,劉凌鷹在烏海海勃灣區奇石街找了間鋪面,賣場兼工作室,他和妻子將這些宮崎駿風格的可愛手繪石頭放入一個個木制格子里,它們獨特的生命色彩頓時讓小店蓬蓽生輝,夫妻倆心想次日定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可是,等待它們的卻是門可羅雀,原來,來這條街上買石頭的人,基本上全是寶石收藏和投資者,他們的目標是有著巨大增值價值的奇石和玉石,很少有人對這種手繪鵝卵石感興趣,只有幾個孩子喜歡得很,卻被家長硬生生地拉走了……
劉凌鷹的心一點點下沉,但他不緊張,大不了回頭再畫油畫,何況有那些心愛的石頭溫情相守,怕什么?
網店和代售打開通道
劉凌鷹和妻子史淑珍是大學同學,兩人相知相愛,一路走來,每逢人生低潮,總會相互打氣,共克時艱。開業遇冷后,史淑珍便拉著丈夫一起撿石頭,誰也不能丟下誰,相追相嬉中,眼前煩惱煙消云散,好創意也不請自來。
“必須面向全國市場,烏海畢竟是個小城市,人們對個性化產品的接受能力差,手繪石頭畢竟是創意程度高的精神產品。”通過和妻子探討,劉凌鷹的思路也漸次清晰。
隨即,劉凌鷹注冊“石趣部落”品牌,設計并印制出簡樸有味、韻味悠長的產品包裝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在淘寶上開了網店,將寶貝們的照片、名字、尺寸和介紹一一放上去。
劉凌鷹的旺旺一直在線,一周時間無人問津,有熟人便在QQ上戲耍劉凌鷹:“兄弟,你這玩意兒,若能賣掉,我請你吃飯!”孩子都是自家好,一聽此話,劉凌鷹沒好氣地回擊,“這客,你請定了!”
又是一個周末,旺旺終于叫起來,劉凌鷹趕緊去張羅客戶,經過一番交流,“動物兇猛”系列的兩件寶貝被顧客買走,盡管價格不高,只有126元,但在劉凌鷹看來,比他后來賺的幾千幾萬都珍貴。每款石頭的價格由劉凌鷹和妻子商量制定,根據手繪石頭的創意難度,精細度以及復雜程度,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網店初期經營很難,產品有一搭沒一搭地賣著,劉凌鷹還沒有實力去做百度推廣或進淘寶商城。他只有采取笨鳥先飛的策略,不斷在相關論壇發帖宣傳。同時,在保證產品品質和信譽的基礎上,及時更新產品。在不了解的人看來,躲在網絡背后的劉凌鷹是一個意氣奮發的入侵者,其中辛苦只有自知。
劉凌鷹的努力沒有白費,半年后,“石趣部落”扭虧為贏。越來越多的機會,也在他的堅守中找上門來。
有天晚上,劉凌鷹關上店鋪,準備回家,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自稱在CBD區開著一家創意潮品店,無意中發現石趣部落,愿為代售,不知可否?劉凌鷹欣然答應,連夜在鞋門歪道、工業革命、寶墨精圖、卡通人物幾個系列中挑出佼佼者,不日通過快遞發至北京。
發貨后,劉凌鷹不耐其煩地給店家建議,活潑的人會喜歡卡通可愛型石頭,內斂的人則偏好文藝一點的,情侶們則中意溫馨搞笑型的,選擇心儀的石頭是一段豐富而親切的旅途,因人而宜,有人喜歡自助,有人則喜歡引導。
果然,石趣部落的產品在這家店賣得很好,很快成了該店的鎮店之寶。不久后,劉凌鷹又與北京著名的創意品牌瘋果和YES&NO建立起合作關系。
隨著網店和北京合作店的業績日益看好,烏海實體店的生意也漸漸好轉,有人專門從包頭、呼和浩特等地趕來買石頭,其中一些人和劉凌鷹成為了朋友,經常一起交流,給劉凌鷹提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激發出劉凌鷹新的靈感和共鳴,嘗試著將他們做出來。
在朋友的建議下,劉凌鷹又建立了博客和論壇,石趣部落的粉絲們通過這兩個平臺,可以暢所欲言地交流,網友們還可將自己的石繪作品拿出來秀一秀,說不定還能得到劉凌鷹的點評。
相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談生意之外的話題,單純地交往,劉凌鷹很喜歡這樣的狀態,就像與世無爭的石頭們,簡單地簇擁在有水的地方,袒露出生命的真實與純粹。很多人眼里手繪石頭需要高超的繪畫技藝和時尚現代的元素,但在劉凌鷹和朋友們看來,它除了創意性和趣味性外,最重要的還需有一顆單純善感的心,能與自然萬物相互包容和理解,如此,做出來的產品才能打動顧客。
在他們眼里,手繪的石頭已經有了新的生命和意義:再普通的石頭也有金子一樣的閃光點。
像養兒子一樣將事業養大
2010年11月,烏海市海勃灣區奇石街。
石趣部落就掩映在這條古樸的街上,三個滿載石頭的大箱子扎扎實實地堆砌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店里,每一塊都是未經人工打磨的石頭,保持著最原始自然的形態。
這是劉凌鷹和史淑珍新近撿來的一批石頭,兩人視為至寶。
天氣越來越冷,店里卻一派火熱。星期六上午:老客戶六日帶著女兒第N次來到店里,這次,小家伙帶了一塊青色的鵝卵石,石頭一部分光滑,大半部分不規則地長著一個個的小疙瘩,就像是蟾蜍的皮膚。石頭的形狀更是像一只蟾蜍。在劉凌鷹叔叔的指導下,小女孩按著原有的形狀勾畫出了這只憨態可掬的金蟾。
中午12點,六日牽著女兒離去,小女孩稚嫩的手里緊緊攥著那只金蟾,劉凌鷹不由感慨萬千。難怪六日說,帶孩子來石趣部落畫石頭是最生動的親子課。
下午:某外企的幾名員工結伴而來,他們特地來參加手繪石頭DIY秀,舒緩的音樂中,他們選出各自喜歡的石頭,根據不同的造型,畫出了小狗、老鼠、機器貓等形象,其中有人沒有堅持下來,中途棄權,嘻嘻哈哈,十分盡心,一周的勞累和壓抑也被蒸發掉了……
豐富的DIY秀在拉升小店人氣的同時,也帶來了一股定制潮。比如有人將自己愛人的肖像和婚紗照拿來,請劉凌鷹將他們畫在選中的石頭上,既是時尚的擺飾,也有恒久的寓意。
定制物品一般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拿到,并且價格比現貨要高一些,但是客戶覺得獨一無二,最值得紀念的人、事、物繪在恒久的石頭上,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有一件趣事讓劉凌鷹津津樂道:一個喜歡石繪的女孩子過生日,五六個朋友拿出的禮物竟然是同樣的包裝,拆開才發現,大家是不約而同在石趣部落定制的禮物……
其實這不僅僅是“西方的情況”。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學,這是舉世皆然的公理,與方位無關。但在印刷術普及之前,在竹簡上、雕版上刻寫的文學,無論在容量還是在傳播量上都受到極大的困限。是吞吐量巨大的印刷機給文字和文學以近乎無限的排兵布陣的版圖,并借助越來越發達的交通工具,實現無遠弗屆的傳播。沒有印刷,就沒有文字極限的破解,也沒有小說的盛行。
在純印刷時代,文學的傳播還受限于出版機構和交通工具。作品被送抵讀者手上之前,要通過出版機構的允諾之后才能付梓;作品能傳遞多遠,也取決于運送工具的能力。這些印刷時代的文學障礙在網絡普及時代已被輕易跨越。作為作品的載體,網絡的門戶幾乎完全開放,作者不再經由編輯“門衛”的許可,就能登堂入室陳列自己的作品;作品的傳播也不需要經過汽車、輪船、火車、飛機等運輸工具日夜兼程地傳送;在能上網的地方,都能和接收。如果說印刷時代的出版機構像百貨公司,文學產品要進入百貨的陳列架,需要先經過各種管理機構和百貨經營者的認可,那么網絡載體就像沒有工商稅務城管等管轄的完全開放的地攤,誰都可以在那里劃地擺攤。
中國的網絡編輯行業,正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而逐漸壯大。截至2012年6月,中國網站數量為250萬,半年增長21萬個,增長率為9.1%。網絡編輯從業人員近千萬人。而我國傳統媒體所有編輯記者才75萬人,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已經從規模和數量上超過傳統媒體。網站編輯的組成結構趨向多元化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專業,也有法律、財經、外語、中文等其他專業的人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站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因此,對于網絡編輯的要求也日漸提高。除了內容要更豐富、質量要更高以外,對網站的“反應”速度要求也更高,既包括對重大新聞第一時間的爭奪報道,也包括網站之間更新速度的競爭,這就注定了網絡媒體工作的高強度、高效率、高報酬。
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媒體形式,在本質上與其他傳統媒體并無二致,對網絡編輯和傳統媒體的編輯要求的基本標準和原則也必然是相同的。但一直以來網絡編輯卻被認為是一種低水平要求的工作,不能與傳統媒體的編輯工作相提并論。眾多的網絡編輯也在日復一日單調的工作中試圖擺脫“網絡搬運工”這一標簽。究其原因,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是由于網絡媒體以犧牲質量來換取它所標榜的海量信息的。在全天候滾動更新的網站上,既要保證迅速處理海量的、幾乎是全媒體的信息,又要保證辦網質量,依靠僅具備普通操作技能的網絡編輯顯然不可能,網絡編輯還要成為——全媒體人才。
除了傳統媒體編輯所基本要求具備的較高的政治素質、豐厚的知識貯備和過硬的新聞素養以外,根據網絡媒體的特點,決定了網絡編輯還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觸覺和理性思維能力。網絡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這就要求網絡編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將新聞發到網上,但是這些信息來自不同的媒體和渠道,主次不明,需要從這些龐雜的信息中迅速判斷其新聞價值,這樣才能保證將新聞以適合網站需要的方式表現出來。網絡編輯在制作偽原創的新聞時,要對素材進行再加工,以設立專題、網絡調查、媒體互動等適當的形式推送給網民,并將他們吸引進來參與新聞的討論來擴大影響,這就需要編輯具有嫻熟的網絡新聞操作能力和網絡社交能力。傳統媒體分工較細,文字、排版并不交叉,網絡編輯則需要身兼數職,不僅需要熟悉各種采訪設備和采編軟件,還需要掌握圖片處理和網頁制作能力,更需要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對新聞頁面、跟貼等進行跟蹤,延長新聞的壽命,發揮出網絡媒體的本來優勢,這就要求網絡編輯掌握較高的采編設備和計算機操作技能。最重要的是網絡編輯要具備更高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網絡媒體需要處理海量的信息,編輯工作中“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在每家網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是隨著網絡媒體的受眾和影響力在日漸擴大,內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誤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網絡編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必須具有更加強烈的道德心和責任心,對經手的每一條消息負責。樹立起精品意識,對每一條稿件都要反問一下它是在宣揚什么,它能體現我們的哪些主張?這樣才不失于一個有責任的網絡媒體風范。作為一個優秀的網絡編輯,不僅要充當好“把關人”角色,更要當好網絡輿論的引導者。
前網絡時代的謠言
謠言,古已有之,從實質上說它也是新聞。研究謠言的專家卡普費雷說:“一個信息,假如它不能構成一條新聞的話,是不會引發出謠言的。”所以,“狗咬人”不是新聞,是普通常識;而“人咬狗”則是新聞,因為它違背常理。可以說,“謠言”常常是為了產生轟動效應而炮制出來的假新聞。
謠言有四個重要的文化特質:未經查證性、聳人聽聞性、快速傳播性和特定目的性。謠言的早期定義往往把“未經查證”作為重要特征。這種對事實本身是“真”是“假”的限定,并未抓住謠言的個中三昧,因為即是在“已經證實”的事件上,也還有謠言繼續流傳的情況。而“未經查證”是從謠言傳播者主體而言的:聽到一個消息,不管其真假,就四處傳播、廣為擴散。
一般而言,謠言有經濟、政治、社會、軍事等方面的特定目的,要結合具體的情景具體分析。換言之,謠言像市場營銷一樣,有它的目標群體。
網絡時代謠言的10個特性
如果過去人們說,謠言會飛或謠言不脛而走只是一個比喻的話,那么在網絡時代,它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由于謠言有了電子腿和互聯網的翅膀,所以網絡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比傳統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要快千萬倍。網絡技術的發明,不僅提高了謠言傳播的速度,而且改變了謠言的內容、形式與特點,進而改變了謠言的性質與功能。
網絡的虛擬性和進入的匿名性,使得網絡空間成為冒險家的樂園、自由主義者的國土。在現行的網絡運行環境下,每一個網絡行動者,都是這一虛擬空間的“國王”。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行駛自己的權力,造成驚天動地的巨大響聲,以便炒作自己、推銷自己。比如,網絡語言暴力、網絡隱私侵犯已是網絡的頑疾,成為網民詬病的對象。
近幾年來,謠言在網絡上的傳播成為一大社會景觀,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謠言的傳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成為引發社會振蕩、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網絡謠言有以下新的特點:
隱蔽性。雖然早期“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網絡流行語現在已變成“在互聯網上,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但是“知道者”畢竟是網絡公司,對于廣大網民而言,你的身份仍然是隱蔽的。這增加了普通網民查找謠言來源的難度,不利于及時揭穿謠言。
知識性。許多網絡謠言,以傳播知識的面孔出現,增加了識別的難度。例如,風靡網絡的15條美容謠言,忽悠了多少少男少女。
炒作性。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和傳播范圍之廣,經常使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指使一些幫閑文人制造一些關于自己無傷大雅的謠言,然后自己再出來辟謠,借此炒作自己以增加網絡名氣。
自炒性。在網絡上,有人自己制造關于自己的“謠言”。這種謠言,美化自己的居多,丑化自己的也有,但十分罕見。這種丑化自己的謠言,其制造者的動機頗值得研究,大概逃不出“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遺臭萬年”的思維邏輯。
攻擊性。在網絡上散布某人的謠言,大都是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包括誹謗中傷、潑婦罵街和一些地痞流氓、光棍無賴的齷齪行為。
報復性。最近在網絡上發生的有廣泛影響的“閆德利”事件,是其前男友楊某為了報復閆德利,而捏造閆曾從事易,并患有“艾滋病”的網絡謠言,河北省容城縣司法機關已對其男友采取了司法措施。
宣泄性。有些網絡弱勢群體,在現實社會中受到了委屈或打擊,為了宣泄郁悶心情,在寫博客時或留言貼中,不知不覺制造了一種謠言。
預言性。為了吸引眼球,有些網絡謠言以預言未來禍福吉兇的面貌出現,讓人半信半疑。
誘惑性。有些無聊好事之徒,往往以發電子郵件的方式制造遺產贈予的謠言,以考驗你抵御巨大金錢誘惑的定力。
強迫性。更有一些精神偏執者,在網絡上發送一些莫明其妙的謠言信件,要求你轉發給多少人以上,否則就對你和你的家人進行瘋狂的詛咒,強迫定力不強的網民必須按照他的意志從事。
謠言的應對
應該說,大眾是容易受到謠言蠱惑的。《戰國策?秦策二》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日:‘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這就是說,即使像曾母這樣的賢惠睿智之人,也抵御不住謠言的進攻。
謠言就在人們的周圍,在網絡時代,可以說人們就生活在謠言之中。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對待謠言呢?魯迅先生說:“‘流言’本是畜類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實在應該不信它。”魯迅先生對付謠言的態度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但魯迅所生活的時代與網絡時代大不相同,謠言的性質和功能也有許多變異。因此,對待謠言的基本策略,只能靠我們自己研究此時此地的具體情況而得出。
對待謠言,特別是網絡謠言,我們應持的基本態度是:
正視。首先要正視謠言,不要回避謠言。正視謠言,就是要承認,謠言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你不理睬它而自動消失。
研究。其次要研究謠言,弄清它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傳播手段。只有對這些心知肚明,才能發現有效的應對措施。
睿智。謠言止于智者。當代公民對謠言的基本態度是:不制造謠言、不相信謠言、不傳播謠言。
事實上,在信息社會,閱讀的目的無非是搜集處理信息,了解世界、擴展思維甚至獲得審美體會。而網絡恰恰以最簡單和廉價的方式幫助人們實現了上述目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會選擇網絡而放棄書面閱讀的本質原因。
網絡閱讀不僅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與傳統閱讀相比較,網絡上的很多文章情節簡單、敘述方式自由、語言生動活潑,更貼近生活,真實地反映內心世界,讀起來讓人倍感親切。
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相比,有其自己的優勢:
閱讀方便快捷、互動性強、閱讀內容廣泛,很多論壇、博客里存在大量個性化的作品,讀者也可隨意發表評論。
網絡圖書通常采用鮮艷的色彩、突出的插圖甚至以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全面調動讀者的閱讀感官,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閱讀效果。
網絡電子圖書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信息檢索,讀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閱讀信息,特別是在查找資料時,不用像以往讀書那樣,非得閱讀全書或大部分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部分紙質圖書價格節節攀升的今天,電子網絡圖書不失為一種便宜的閱讀方式。
同樣,與傳統閱讀相比。網絡閱讀也還有很多不足:
一很多時候,網絡閱讀是一種快餐文化、淺閱讀,與傳統閱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傳統圖書更能體現出內容的深刻和文化積累,更能給讀者理性判斷、理性思考的機會,好書需要細細地閱讀,慢慢地品味。
傳統圖書的內容更具文化內涵,可以使讀者精神不再貧乏,使我們不但有知識,還有信念。讀書是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心智培養、性格塑造、人生觀引導的重要方法,而網絡上的內容則是良莠不齊。我們不能保證傳統閱讀內容都是精華,但網絡的精華內容比傳統閱讀的還是少得多,網絡內容目前還不能同紙質媒體內容相提并論。
在傳統條件下,金融是指貨幣的制造、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在那種條件下,金融活動的監管易于操作,金融安全的表現比較直觀,并且通過審計跟蹤等手段,也能很好地實現金融安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網絡的出現,使得整個世界成為“地球村”。與此同時,傳統的金融概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以電子貨幣、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為特征的新的金融營運體系的出現,給我們如何確保網絡時代國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機構性和區域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和金融一體化趨勢有重大關系。金融一體化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國際貿易發展和生產一體化要求便利的跨國界服務,如資金融通和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通訊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期權、期指等金融衍生工具和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技術條件。由于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缺乏對跨國界資本流動的有效約束和監督,特別是對金融科學管理工具和銀行表外業務的管理,投機金融機構很容易利用保證金交易,集中大量資本蓄意攻擊某個薄弱環節,從中攫取巨大利益。
一、網絡時代的金融活動的基本特征
網絡時代的金融電子化,能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與設備,提高金融活動的效率。新技術與金融業務相結合可以大大降低融資成本,據美國有關部門測算:同樣一筆交易通過銀行柜臺交易成本為1.02美元,通過電話交易成本為54美分,文傳成本為26美分,而通過互聯網只需13美分。可見,網絡在金融業務中的應用可以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總起來說其主要特征有:
1.虛擬性
網絡時代的金融機構通常表現為沒有建筑物,沒有地址而只有網址,營業廳就是首頁畫面,所有交易都通過因特網進行,沒有現實的紙幣乃至金屬貨幣,一切金融往來都是以數字化在網絡上得以進行,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機構的運作成本,同時也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降低,提高金融服務的速度與質量。
2.直接性
網絡使得客戶與金融機構的相互作用更為直接,它解除了傳統條件下雙方活動的時間、空間制約。另外,網絡為資本的國際流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儲蓄和投資會劃撥變得更有效。需要大量投資的窮國已不再受制于缺乏資本,存款已不限于本國市場,而能在世界各地尋求投資機會。“由于投資者能把自己的有價證券更廣泛地分散到各地,風險也隨之多樣化,使得化解金融風險的難度更大”。[1]
3.電子化
國際金融體系由全球各地的數十萬部電腦顯示器組成,它是第一個國際電子市場。電子貨幣是建立在計算機空間而不是地理空間上的全球性經濟的一種表現形態。電子貨幣造成的管理方面的根本問題源自電子市場與政治地理之間的脫節。例如,控制貨幣供應量這個概念本身就假定地理能夠提供確定市場范圍的有關手段,它假定經濟邊界是有效的;貨幣的跨邊界流動是可以監視和控制的;一個固定的地理區域內的貨幣總量是重要的。在數字化的世界經濟中,所有這些假定都變得越來越成問題了。
4、風險性
電子貨幣和數字市場的日益重要性給中央政府對經濟和經濟活動參與者的控制帶來了難題。它們還會使國家市場和民族國家周圍的邊界變得越來越容易滲透。由于電子貨幣發行者的多元化(既有中央銀行又有民間組織)使得對參與網絡交易的行為具備潛在的更大的風險,必然使我們面臨諸如在電子貨幣發行者破產、系統失靈或智能卡遺失的情況下如何保護客戶的權益問題。另外,在網絡經濟中,舞弊和犯罪活動將變得更加隱蔽。
二、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網絡化程度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加上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決定了我國的金融業也必將融入到世界經濟中來。當前我國的證券交易基本實現了全國聯網,網上炒股日益發展,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都建立了各地的局域網,其中中國銀行已建立了以總行數據處理中心為核心輻射海內外的全轄網絡化應用體系。這些新生事物給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方便了客戶,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金融營運成本。但是,網絡化的金融體系如其他一切事物一樣是“方便往往與安全針鋒相對”,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開放金融市場,但僅在當前的低級網絡化進程中我們還是遇到了不少關系到金融安全的問題。比如,非法入侵金融機構的網絡系統,攻擊金融組織的數據庫,通過網絡盜取他人股票、金錢的行為也開始出現,利用職權之便,改動網絡數據為己謀利。凡此種種行為都給金融監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使得國家的金融安全受到很大威脅。從整個世界金融體系來說,我國所用的計算機硬件設備主要依靠從美國IBM等公司進口,由于美國對其他國家實行技術上的歧視性政策,而我國目前自己的加密技術和密鑰管理技術及數字簽名技術相對落后于金融電子化發展的需要,加之不斷有報道指出從國外進口的軟件技術都有明顯的秘密通道,所有這些都成為網絡時代金融安全的隱患。
三、面對網絡時代為確保我國金融安全應采取的對策
隨著金融服務網絡化程度的提高乃至我國金融交流的國際化,金融安全問題必然成為國家經濟安全中的最重要的內容。可以想象,在未來網絡時代,任何人可以在網上自在漫游、查詢、申請貸款,在實際交易中就有可能引來網絡入侵者。不管是盜領還是更改電子資金資料,對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銀行都是極大的風險,而對于國家都是巨大的損失。
任何經濟安全問題都能找到應對辦法,但對現代金融市場的運轉方式、運作技巧等,我國金融業還不太熟悉甚至不理解。亞洲金融危機充分顯示了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實力。應當說,這方面的較量是冷戰后國家力量、國家意志博弈的重要體現,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后者最具有優勢的領域進行的較量,這種較量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直至與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真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相始終。因此,現代高級金融人才的培養與經驗的獲得,對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基本做好人才和知識的準備之前,要把握好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目前全球游資已達7萬多億美元,每天流動量達1萬億美元、每天金融交易中與實物經濟有關的僅為2%,[2]在虛擬經濟已大大脫離實物經濟發展需要而存在的今天,我們應當在開放金融市場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有對可能導致“泡沫經濟”的金融商品、金融機構、金融經營方式說“不”的勇氣和決心,在此基礎上,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強化國家金融安全的意識
在未來網絡時代,在我們與國外的金融交往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的差距勢必長期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捍衛國家的金融安全。網絡化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國家的概念,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不會因網絡化而消失,恰恰相反,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為其推行新經濟政策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我們在目前不利的情況下,既要充分利用網絡化給我們提供的機遇,又要高度警惕它對我們不利的一面。
2.確保金融機構信息體系的安全
據美國能源部和航天局估計,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具備了發動信息戰的能力,還有成千上萬的電腦“黑客”可能對信息系統進行攻擊。“1994年美國國防部特意組織一批‘黑客’對國防部的計算機系統攻擊,結果在被‘黑客’攻擊的8900臺計算機中竟然有88%被‘黑客’掌握了控制權”[3]與美國相比,我國的信息系統顯得脆弱得多。因此,在推進金融網絡化的進程中,必須把確保我國金融系統的信息體系的安全尤其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要增強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安全防御能力。具體地講,必須建立完善的防護設備,這其中包括客戶端的亂碼處理技術、防火墻。以及保護交易中樞不被入侵的可信賴作業系統,使得從用戶的電腦端開始,資料傳送就受到層層保護。對所有金融數據進行加密傳輸,使用戶經過多級認證以提高網絡的安全性
金融系統計算機設備要把防電腦病毒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建立嚴格的業務操作規程,尤其是要加強對金融部門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杜絕利用金融部門計算機系統進行與業務無關諸如玩電子游戲、修改相關數據等活動。定期徹底清除金融網絡系統的安全隱患。在這個問題上更要強調開發研制我國自己的電子技術產品,在硬件設備上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金融網絡化進程中掌握主動權。
3.提高攝取金融市場運行信息的準確度
在完善網絡監管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對金融市場運行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的掌握,從而更準確地化解金融活動的風險,平滑金融振蕩,以實現減少金融波動的目的。因為,網絡信息往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虛假信息經常充斥其間。因此,必須加強對這些網絡原始資料的判別整理,以盡可能地掌握更多、更準的信息,具體措施就是建立嚴格的網絡金融的認證體系,擴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社會成員知道哪些網上銀行符合網上金融經營的標準,從而保證網絡金融活動的健康、有序進行。